CN115175828A - 树脂制箱 - Google Patents

树脂制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75828A
CN115175828A CN202180017453.3A CN202180017453A CN115175828A CN 115175828 A CN115175828 A CN 115175828A CN 202180017453 A CN202180017453 A CN 202180017453A CN 115175828 A CN115175828 A CN 1151758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ortion
box
opening
tank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745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75828B (zh
Inventor
松元匡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uzu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uzu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uzu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Isuzu Mo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1758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758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758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758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12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receptacles for cigarett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Abstract

控制台箱包括:箱主体(13),其在内侧界定收纳空间(11),具有箱开口(12);折返部(14),其设于箱主体(13)的箱开口(12)的外周缘部;固定板部(15),其从折返部(14)向外侧扩展;以及开口(16)。开口(16)是具有设于折返部(14)的箱外板部(20)的第一区域(23)和设于固定板部(15)的第二区域(24)的一个开口(16),跨越箱外板部(20)和固定板部(15)地形成。开口(16)的第一区域(23)从箱外板部(20)与固定板部(15)之间的角部(25)向后方形成为矩形的切口状,开口(16)的第二区域(24)从上述角部(25)向箱外侧形成为矩形的切口状。

Description

树脂制箱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树脂制箱。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手套箱。手套箱具有将背面凸部固定于车辆侧的支承部上的主体。在主体上,以向车宽方向两侧伸出的方式形成有左右的托架部。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图示出,主体的左右的托架部从主体的后方侧的开口部的边缘向车宽方向两侧延伸并向前方折返后,向车宽方向两侧呈凸缘状地延伸的状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590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树脂制的箱有时通过注射成型而加工,注射成型是将树脂流入到模具中,利用在设于模具的内部的冷却管中流通的冷却水来冷却树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手套箱(树脂制箱)在主体(箱主体)的开口(箱开口)的周围具有折返部(由从箱开口向外侧延伸的第一板部和从第一板部的外端向前方延伸的第二板部形成的部分)。在这样的箱中,为了较大地确保箱开口,有时将第一板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抑制得较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箱主体的外侧面与第二板部的分开距离变短,因此模具中的成形箱主体的外侧面与第二板部之间的空间的部分(以下,称为“折返成型部”。)的宽度也变短,难以在模具的折返成型部的前端侧(第一板部侧)配置冷却管。因此,难以对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的前端侧(第一板部侧)进行冷却,箱的折返部有可能翘曲地成型。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树脂制箱,其能够抑制树脂制箱成型时的箱开口的周围的折返部的变形。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是具有内部空间和将内部空间向一侧开放的箱开口的树脂制箱,包括箱主体、第一板部、第二板部、第三板部以及开口。箱主体具有从箱开口向另一侧延伸而界定内部空间的侧方的箱侧板部。第一板部从箱主体的箱侧板部的上述一侧的端部向与箱侧板部交叉的方向的箱外侧延伸。第二板部从第一板部的箱外侧的端部向上述另一侧延伸,从箱侧板部向箱外侧分离。第三板部从第二板部的上述另一侧的端部向箱外侧延伸。开口跨越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地形成。开口具有第二板部侧区域和第三板部侧区域,第二板部侧区域设于第二板部,是从第二板部与第三板部之间的角部向上述一侧延伸的切口状的区域,第三板部侧区域设于第三板部,是从上述角部向箱外侧延伸的切口状的区域。
在上述构成中,树脂制箱包括:第一板部,其从箱主体的箱侧板部的端部(箱开口侧的端部)向与箱侧板部交叉的方向的箱外侧(以下,简称为“箱外侧”。)延伸;第二板部,其从第一板部的箱外侧的端部向另一侧延伸,从箱侧板部向箱外侧分离;以及第三板部,其从第二板部的另一侧的端部向箱外侧延伸。即,树脂制箱包括:折返部(第一板部和第二板部),其在从箱主体的箱侧板部的一端的端部向箱外侧延伸后,向另一侧延伸;以及第三板部,其从第二板部的另一侧的端部向箱外侧延伸。
由于在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跨越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地形成有开口,因此在利用模具成型树脂制箱时,能够使树脂制箱的另一侧的模具中的被配置于折返部的里侧的部分(以下,称为“折返部成型部”。)从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的开口向箱外侧突出。这样,能够使模具的折返成型部从第二板部及第三板部的开口向箱外侧突出,因此,能够较宽地确保折返成型部的宽度(与箱侧板部交叉的方向的长度)。因此,通过向一侧较大地形成开口的第二板部侧区域等,能够使模具的折返成型部的宽度较宽的部分接近第一板部,由此能够将供用于冷却树脂的冷却水流通的冷却管配置于模具的折返成型部的前端侧(第一板部侧)。因此,能够对箱侧板部和折返部的一侧的端部进行充分冷却,由此能够抑制树脂制箱成型时的箱开口的周围的折返部的变形。
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是上述第一方案的树脂制箱,包括开口加强肋。开口加强肋沿着开口的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而加强开口的周缘部。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树脂制箱包括沿着开口的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而加强开口的周缘部的开口加强肋,因此即使在第二板部和第三板部设置开口,也能够通过开口加强肋确保开口的周缘部的刚性。
本公开的第三方案是上述第二方案的树脂制箱,开口加强肋具有第一肋和一对第二肋,第一肋沿着开口的第三板部侧区域的周缘部的全部区域延伸,一对第二肋沿着第二板部侧区域中的从上述角部向上述一侧延伸的一对缘部而从第一肋连续地延伸。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开口加强肋具有沿着开口的第三板部侧区域的周缘部的全部区域延伸的第一肋,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肋确保开口的第三板部侧区域的周缘部的刚性。
另外,由于开口加强肋具有沿着第二板部侧区域中的从角部向一侧延伸的一对缘部而从第一肋连续地延伸的一对第二肋,因此能够通过第二肋确保第二板部侧区域的上述一对缘部的刚性。
本公开的第四方案是上述第三方案的树脂制箱,包括一对端部加强肋。一对端部加强肋从开口加强肋的一对第二肋连续地向上述一侧延伸,被配置于箱侧板部与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之间的空间,与箱侧板部、第一板部以及第二板部连续。
在上述构成中,由于树脂制箱包括一对端部加强肋,一对端部加强肋被配置于箱侧板部与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之间的空间,与箱侧板部、第一板部以及第二板部连续,因此能够通过一对端部加强肋确保树脂制箱的箱开口的周缘部的刚性。
另外,一对端部加强肋从开口加强肋的一对第二肋连续地向一侧延伸。即,开口加强肋的一对第二肋以及一对端部加强肋从第二板部的一侧的端部连续地延伸至另一侧的端部,因此能够通过开口加强肋的一对第二肋以及一对端部加强肋确保第二板部的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树脂制箱成型时的箱开口的周围的折返部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后方观察车辆的顶置控制台的外观图。
图2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控制台箱的立体图。
图3是图3的III-III向视剖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向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此外,在各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另外,在以下说命中,前后方向意味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意味着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树脂制箱是通过注射成型而加工成型的树脂制箱,注射成型是将树脂流入到模具中,利用在设于模具的内部的冷却管中流通的冷却水来冷却树脂,例如,如图1所示,被应用于在高车顶型的车辆1的前窗玻璃2的上方的顶置控制台中使用的树脂制的控制台箱(树脂制箱)10。控制台箱10设有能够在内部收纳物品的收纳空间(内部空间)11(参照图2)以及将收纳空间11向后方(一侧)开放的箱开口12,被固定于车身侧。此外,在图1中,控制台箱10被封闭箱开口12的盖3等从后方覆盖。另外,图1中示出多个盖3,以下,对位于在上侧的车宽方向中央配置的盖3a的前方的控制台箱1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控制台箱10包括:箱主体13,其在内侧界定收纳空间11,具有箱开口12;折返部14,其设于箱主体13的箱开口12的外周缘部;固定板部(第三板部)15,其从折返部14向外侧扩展;左右的开口16(图2中示出左侧的开口16。);开口加强肋21,其对左右的开口16的周缘部进行加强;以及上下一对端部加强肋22,其对控制台箱10的后端侧进行加强。
箱主体13具有界定收纳空间11的前方(另一侧)的大致矩形的箱底板部17以及界定与收纳空间11的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4个箱侧板部18。上下的箱侧板部18成型为与上下方向交叉的板状,左右的箱侧板部18成型为与车宽方向交叉的板状。相互相邻的箱侧板部18彼此相互连续。即,4个箱侧板部18被一体化而成型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筒状,其前方被箱底板部17封闭。4个箱侧板部18的后端缘部18a界定箱开口12。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与箱侧板部18交叉的方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中的、从箱侧板部18向收纳空间11的方向称为箱内侧,将从箱侧板部18向收纳空间11的相反侧分离的方向称为箱外侧。
如图2及图3所示,折返部14被配置于箱主体13的箱开口12的周缘部而向箱外侧的前方折返。折返部14具有从4个箱侧板部18的后端缘部18a向箱外侧延伸的箱后板部(第一板部)19、以及从箱后板部19的箱外侧的端缘部向前方延伸的箱外板部(第二板部)20。图2中示出上侧和左侧的箱外板部20。从4个箱侧板部18延伸的各箱后板部19成型为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板部,相互相邻的箱后板部19彼此相互连续。即,从4个箱侧板部18延伸的各箱后板部19成型为被一体化的大致矩形环状,以从4个箱侧板部18的后端缘部18a向箱外侧扩展的方式延伸。箱外板部20分别被配置于从4个箱侧板部18向箱外侧分离的位置,与4个箱侧板部18的外表面从箱外侧相对。相互相邻的箱外板部20彼此相互连续。即,各箱外板部20被一体化而成型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矩形筒状。箱外板部20与箱侧板部18之间的分离距离,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变长(扩大)。
固定板部15是用于将控制台箱10向车身侧进行固定的板部,沿着折返部14的箱外板部20的前端缘部向箱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板部15沿着左右以及上侧的箱外板部20的前端缘部向箱外侧延伸。各固定板部15成型为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板状,相互相邻的固定板部15彼此相互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板部15的箱外侧的端缘部36,设有在向前方立起的状态下沿上述端缘部36延伸的外周加强肋26。外周加强肋26对固定板部15的箱外侧的端缘部36进行加强。
在控制台箱10的左右两侧的箱外板部20以及左右两侧的固定板部15设有左右的开口16。此外,由于左右的开口16对称地设于控制台箱10,并具有大致相同的构成,因此,以下对左侧的开口16进行说明,省略右侧的开口16的说明。
开口16是具有设于箱外板部20的第一区域(第二板部侧区域)23和设于固定板部15的第二区域(第三板部侧区域)24的一个开口16,跨越箱外板部20和固定板部15地形成。
开口16的第一区域23从箱外板部20与固定板部15之间的角部25向后方形成为矩形的切口状。在此,角部25为箱外板部20的前端缘部与固定板部15的箱内侧的端缘部连续的部分。即,箱外板部20具有位于开口16的第一区域23的上方的上侧箱外板部20a、位于开口16的第一区域23的下方的下侧箱外板部20b、以及位于开口16的第一区域23的后方的后侧箱外板部20c。上侧箱外板部20a的下端缘部32沿前后方向延伸并界定开口16的第一区域23的上方,下侧箱外板部20b的上端缘部33沿前后方向延伸并界定开口16的第一区域23的下方,后侧箱外板部20c的前端缘部34沿上下方向延伸并界定开口16的第一区域23的后方。
开口16的第二区域24从箱外板部20与固定板部15之间的角部25向箱外侧形成为矩形的切口状。即,固定板部15具有位于开口16的第二区域24的上方的上侧固定板部15a、位于开口16的第二区域24的下方的下侧固定板部15b、以及位于开口16的第二区域24的箱外侧的外侧固定板部15c。上侧固定板部15a的下端缘部29沿车宽方向延伸并界定开口16的第二区域24的上方,下侧固定板部15b的上端缘部30沿车宽方向延伸并界定开口16的第二区域24的下方,外侧固定板部15c的箱内侧的内侧端缘部31沿上下方向延伸并界定开口16的第二区域24的箱外侧。箱外板部20与固定板部15之间的角部25处的开口16的第一区域2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与上述角部25处的开口16的第二区域2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长度。
如图2~图4所示,开口加强肋21设于开口16的周缘部中的除箱外板部20的后侧箱外板部20c的前端缘部34之外的区域,对开口16的周缘部进行加强。开口加强肋21具有设于固定板部15侧的第一肋27和设于箱外板部20侧的上下一对第二肋28。第一肋27在固定板部15中的界定开口16的第二区域24的周缘部29、30、31的全部区域上连续地设置,在向前方立起的状态下沿着上述周缘部29、30、31延伸。上下的第二肋28设于箱外板部20中的界定开口16的第一区域23的上下的周缘部(一对缘部)32、33,在向箱内侧立起的状态下沿着上述周缘部32、3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上下的第二肋28从第一肋27的箱内侧的端部连续并向后方延伸。此外,在图3中,省略了第一肋27中的沿上侧固定板部15a的下端缘部29延伸的部分的图示,该部分具有与图3中示出的沿下侧固定板部15b的上端缘部30延伸的部分大致相同的构成。
上下的端部加强肋22被配置于箱侧板部18、箱后板部19和箱外板部20之间的空间35,在与上下方向交叉的状态下从箱后板部19向前方立起,对控制台箱10的后端侧进行加强。上下的端部加强肋22的车宽方向两侧的端缘与箱侧板部18和箱外板部20连续。即,上下的端部加强肋22与箱侧板部18、箱后板部19以及箱外板部20连续。上下的端部加强肋22的前端侧与开口加强肋21的上下的第二肋28的后端连续。此外,图3中省略了上侧的端部加强肋22的图示,上侧的端部加强肋22具有与图3中示出的下侧的端部加强肋22大致相同的构成。
在像上述这样构成的控制台箱10中,由于收纳空间11被向后方开放,因此控制台箱10通过前后分割的模具而成型。此外,在图3中,示出前侧的模具50,省略后侧的模具的图示。以下,将前侧的模具50简称为“模具50”。另外,将模具50中的被配置于控制台箱10的折返部14的里侧以成型折返部14的部分51称为“折返成型部51”。
由于在箱外板部20和固定板部15,跨越箱外板部20和固定板部15而形成有开口16,因此能够使模具50中的折返成型部51从开口16向箱外侧(在图3中,为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参照图3)。像这样,由于能够使模具50的折返成型部51从开口16向箱外侧突出,因此能够确保使折返成型部51的宽度(与箱侧板部18交叉的方向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宽方向的长度))比箱侧板部18与箱外板部20的分离距离更宽。因此,由于通过向后方较大地形成开口16的第一区域23等,能够使模具50的折返成型部51的宽度较宽的部分接近箱后板部19,由此能够将供用于冷却树脂的冷却水流通的冷却管52配置于模具50的折返成型部51的前端侧(后端侧)。此外,图3中由单点划线所示的冷却管53是未设置开口16的情况下的冷却管53的配置位置。在未设置开口16的情况下,由于折返成型部51的宽度为箱侧板部18与箱外板部20的分离距离,因此这种情况下的冷却管53被配置于折返成型部51的宽度比较宽的前侧,难以对控制台箱10的折返部14的后端侧(箱后板部19侧)进行冷却。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对箱侧板部18和折返部14的后端部进行充分冷却,由此能够抑制控制台箱10成型时的箱开口12的周围的折返部14的变形。
另外,由于包括加强开口16的周缘部的开口加强肋21,因此抑制控制台箱10成型时的折返部14的变形,即使在箱外板部20和固定板部15设置开口16,也能够通过开口加强肋21确保开口16的周缘部的刚性。
另外,由于开口加强肋21的第一肋27在固定板部15中的界定开口16的第二区域24的周缘部29、30、31的全部区域上连续地设置,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肋27确保开口16的第二区域24的周缘部29、30、31的刚性。
另外,由于开口加强肋21的上下的第二肋28设于箱外板部20中的界定开口16的第一区域23的上下的周缘部32、33,因此能够通过第二肋28确保开口16的第一区域23的上下的周缘部32、33的刚性。
另外,由于开口加强肋21的第一肋27与上下的第二肋28连续,因此与第一肋27与上下的第二肋28分离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开口16的周缘部的刚性。
另外,上下的端部加强肋22被配置于箱侧板部18与箱后板部19和箱外板部20之间的空间35,与箱侧板部18、箱后板部19以及箱外板部20连续,对控制台箱10的后端侧进行加强。因此,能够通过上下的端部加强肋22确保控制台箱10的箱开口12的周缘部的刚性(折返部14的刚性)。
另外,上下的端部加强肋22从开口加强肋21的上下的第二肋28连续地向后方延伸。即,由于开口加强肋21的上下的第二肋28以及上下的端部加强肋22从箱外板部20的前端连续地延伸至后端,因此能够通过开口加强肋21的上下的第二肋28以及上下的端部加强肋22确保箱外板部20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控制台箱10的箱开口12设为矩形,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圆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折返部14(箱后板部(第一板部)19和箱外板部(第二板部)20)设于控制台箱10的箱开口12的全部区域,将固定板部(第三板部)15设于左右以及上侧的箱外板部20的前端缘部,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设于箱开口12的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上下的端部加强肋22,但也可以不设置上下的端部加强肋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肋27和上下的第二肋28构成开口加强肋21,第一肋27连续地设于固定板部15的开口16的第二区域24的周缘部29、30、31的全部区域,上下的第二肋28设于箱外板部20中的开口16的第一区域23的上下的周缘部32、33,但并不限定于此,开口加强肋21只要沿着开口16的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开口加强肋21,但也可以不设置开口加强肋2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沿固定板部15的箱外侧的端缘部36延伸的外周加强肋26,但也可以不设置外周加强肋2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于将控制台箱10向车身侧进行固定的固定板部(第三板部)15从箱外板部20的前端缘部向箱外侧延伸,但也可以使用于将控制台箱10向车身侧进行固定以外的目的的板部(第三板部)从箱外板部20的前端缘部向箱外侧延伸。即,从箱外板部20的前端缘部向箱外侧延伸的板部(第三板部)并不限定于用于将控制台箱10向车身侧进行固定的固定板部1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开口16设于控制台箱10的左右两侧,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根据想要抑制由成型时的冷却的偏差引起的控制台箱10的变形的场所,设于控制台箱10的上下左右的至少一处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公开的树脂制箱应用于具有向车辆1的后方开口的箱开口12的控制台箱1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向后方以外的其他方向开口的箱开口12的控制台箱10。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即,基于本实施方式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完成的其他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运用技术等当然全部包含在本公开的范畴内。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公开的树脂制箱应用于在车辆1的顶置控制台中使用的树脂制的控制台箱1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在车辆1以外使用的各种树脂制的箱。
本申请基于2020年2月28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20-033985),并将其内容作为参考援引至此。
工业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树脂制箱能够广泛应用于在箱开口的周缘部具有折返部的树脂制的箱。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
10:控制台箱(树脂制箱)
11:收纳空间(内部空间)
12:箱开口
13:箱主体
14:折返部
15:固定板部(第三板部)
16:开口
18:箱侧板部
19:箱后板部(第一板部)
20:箱外板部(第二板部)
21:开口加强肋
22:一对端部加强肋
23:开口的第一区域(第二板部侧区域)
24:开口的第二区域(第三板部侧区域)
25:角部
27:第一肋
28:一对第二肋
29、30、31:开口的第二区域的周缘部
32、33:开口的第一区域的上下的周缘部(一对缘部)
35:空间。

Claims (4)

1.一种具有内部空间和将所述内部空间向一侧开放的箱开口的树脂制箱,其特征在于,
包括:
箱主体,其具有从所述箱开口向另一侧延伸而界定所述内部空间的侧方的箱侧板部;
第一板部,其从所述箱主体的所述箱侧板部的所述一侧的端部向与所述箱侧板部交叉的方向的箱外侧延伸;
第二板部,其从所述第一板部的所述箱外侧的端部向所述另一侧延伸,从所述箱侧板部向所述箱外侧分离;
第三板部,其从所述第二板部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箱外侧延伸;以及
开口,其跨越所述第二板部和所述第三板部地形成;
所述开口具有第二板部侧区域和第三板部侧区域,所述第二板部侧区域设于所述第二板部,是从所述第二板部与所述第三板部之间的角部向所述一侧延伸的切口状的区域,所述第三板部侧区域设于所述第三板部,是从所述角部向所述箱外侧延伸的切口状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制箱,其特征在于,
包括开口加强肋,其沿着所述开口的周缘部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而加强所述开口的周缘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脂制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加强肋具有第一肋和一对第二肋,所述第一肋沿着所述开口的所述第三板部侧区域的周缘部的全部区域延伸,所述一对第二肋沿着所述第二板部侧区域中的从所述角部向所述一侧延伸的一对缘部而从所述第一肋连续地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树脂制箱,其特征在于,
包括一对端部加强肋,其从所述开口加强肋的所述一对第二肋连续地向所述一侧延伸,被配置于所述箱侧板部、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的空间,与所述箱侧板部、所述第一板部以及所述第二板部连续。
CN202180017453.3A 2020-02-28 2021-02-25 树脂制箱 Active CN1151758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3985A JP2021133907A (ja) 2020-02-28 2020-02-28 樹脂製ボックス
JP2020-033985 2020-02-28
PCT/JP2021/007119 WO2021172436A1 (ja) 2020-02-28 2021-02-25 樹脂製ボック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75828A true CN115175828A (zh) 2022-10-11
CN115175828B CN115175828B (zh) 2023-06-23

Family

ID=77491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7453.3A Active CN115175828B (zh) 2020-02-28 2021-02-25 树脂制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33907A (zh)
CN (1) CN115175828B (zh)
WO (1) WO2021172436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90383A (ko) * 2001-05-23 2002-12-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담배 점화장치
CN101151173A (zh) * 2005-04-04 2008-03-26 株式会社利富高 内装附件的动作结构以及使用了该结构的杯架
KR20080090985A (ko) * 2007-04-06 2008-10-09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프코 덮개 개폐장치
CN101643047A (zh) * 2008-08-07 2010-02-10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储物箱及其制造方法
CN104554039A (zh) * 2013-10-16 2015-04-29 汤衍斌 一种车内盛放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5052U (ja) * 1984-08-03 1986-03-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における箱状物収納装置
JPH0717592Y2 (ja) * 1989-03-10 1995-04-26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小物入れの外ケース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90383A (ko) * 2001-05-23 2002-12-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담배 점화장치
CN101151173A (zh) * 2005-04-04 2008-03-26 株式会社利富高 内装附件的动作结构以及使用了该结构的杯架
KR20080090985A (ko) * 2007-04-06 2008-10-09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프코 덮개 개폐장치
CN101643047A (zh) * 2008-08-07 2010-02-10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储物箱及其制造方法
CN104554039A (zh) * 2013-10-16 2015-04-29 汤衍斌 一种车内盛放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33907A (ja) 2021-09-13
CN115175828B (zh) 2023-06-23
WO2021172436A1 (ja)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54082B2 (en) Bumper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6380488B2 (ja) 車両用ドア
JP5895520B2 (ja) 車両用ドアフレーム
JPH10264855A (ja) 車両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構造
US9963031B2 (en)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for a hybrid vehicle
US11524722B2 (en) Vehicle storage structure
CN115175828A (zh) 树脂制箱
JP3642453B2 (ja)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構造
EP2657088B1 (en) Bumper module
US11760278B2 (en) Vehicle side structure
JP6120442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CN114132171B (zh) 车辆的燃油接头罩结构
JP5141194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632707B2 (ja)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JP7310484B2 (ja) タンク構造
JP425921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3858658B2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カバー構造
US20220227434A1 (en) Vehicle load room structure
JP2023082243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3698549B2 (ja) 収納ボックス
JP6990364B2 (ja) 吸気ダクト
JP6206554B2 (ja) アンダーカバー
JP2020093563A (ja) 車両
JP2008068770A (ja) 自動車用リヤバンパー
JP2021142932A (ja) 車両の収納ボックス連結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