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84916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84916A
CN115084916A CN202210180920.0A CN202210180920A CN115084916A CN 115084916 A CN115084916 A CN 115084916A CN 202210180920 A CN202210180920 A CN 202210180920A CN 115084916 A CN115084916 A CN 1150849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nnection
connector
side wall
oute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8092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竣凯
会泽宏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084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849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82Coupling device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33Bases, cases made for use in extreme conditions, e.g. high temperature, radiation, vibration, corrosive environment,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连结方向上位于端部的连接单元的外侧侧壁的强度不降低的电连接器。外壳(70A、70B)在由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对置的两个侧壁(81A、91A;81B、91B)和两个端壁(82A、92A;82B、92B)形成的周壁内形成有用于插入板片的板片接纳部,多个连接单元(10)具有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位于两端的端部连接单元(10B)和位于端部连接单元间的中间连接单元(10A),中间连接单元中的与对象连接体卡合的卡合槽(88A、98A)沿板片的厚度方向贯穿、朝向对象连接体开口并形成于外壳的端壁与侧壁之间,端部连接单元(10B)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在位于外侧处的外侧侧壁(81B‑1、91B‑1)与端壁(82B、92B)之间没有以中间连接单元的卡合槽的深度以上的程度形成有槽。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排列保持多个端子的板片被外壳保持,板片与对象连接体连接的电连接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连接器是对沿与作为对象连接体的对象连接器进行连接的连接方向延伸的多个端子进行排列保持的板片被外壳保持而形成一个连接单元,并通过将相同形态的多个连接单元沿板片的厚度方向进行排列和连结而形成的。外壳具有由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对置的两个侧壁和在板片的板宽方向上位于板片的范围外的两个端壁形成的周壁,利用用于供形成于该周壁内的板片插入的接纳槽对板片进行插入保持。
另一方面,与上述电连接器相同,对象连接器也是多个单元(对象单元)通过连接部件连结而形成的。连接部件为将多个对象单元的端部(板片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彼此结合的金属板制。
供对象连接器连接的上述电连接器在全部连接单元的外壳中的两个侧壁上,朝向对象连接器开口而形成有用于接纳对象连接器的连接部件的局部的狭缝状的卡合槽。上述卡合槽形成于构成侧壁与端壁之间的边界的位置。
在专利文献1中,全部连接单元通过相同的形态来制造。因此,在被排列的多个连接单元中的位于连接单元的连结方向(与板片的厚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的两端的连接单元(端部连接单元)中,也在两侧壁上,即在上述连结方向上位于外侧处的外侧侧壁和位于内侧处的内侧侧壁双方形成有卡合槽。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在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状态下,对象连接器的连接部件在上述连结方向上未到达与电连接器的端部连接单元的外侧侧壁相对应的位置,因此,连接部件不会进入至形成于电连接器中的端部连接单元的外侧侧壁的卡合槽。因为该端部连接单元的外侧侧壁与应连结的连接单元不进行面接触,即,应连结的连接单元不存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02229
电连接器中的全部连接单元的外壳通过模塑成型树脂来制造,多个连接单元以侧壁彼此进行面接触的状态进行连结,与此相应地,为了使电连接器小型化,侧壁的壁厚多形成为比较薄。因此,侧壁也有时比端壁长,从而强度容易降低。
在专利文献1中,在上述侧壁与端壁之间的边界位置形成有接纳对象连接器的连接部件的局部的卡合槽,因此侧壁中的上述边界位置处的强度降低。因此,若端部连接单元在连结方向上位于外侧处并处于自由状态的外侧侧壁处受到外力,则由于支承该外侧侧壁的连接单元不存在,所以有变形或损伤的担忧。
例如,在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状态下,对象连接器的单元的局部嵌入至电连接器的连接单元的接纳部,其结果是,连接单元的两个侧壁被对象单元撑开而受到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的外力。在邻接的连接单元彼此相互进行面接触的侧壁处,该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的外力以来自邻接的连接单元的反作用力的形式在上述连结方向上相互以相反朝向起作用,因此上述外力与反作用力相抵消,结果是,侧壁不会挠曲变形。然而,在多个连接单元中的在上述连结方向上位于两端的端部连接单元中,端部连接单元的两个侧壁中的在上述连结方向上位于外侧处的外侧侧壁不与其他连接单元面接触而完全不被支承,因此受到来自对象单元的力而朝向外侧挠曲变形,从而有损伤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产生的,其课题在于提供在连结方向上位于端部的连接单元的靠外侧的外侧侧壁不会强度降低的电连接器。
本发明的电连接器将多个对沿与对象连接体进行连接的连接方向延伸的多个端子进行排列保持的板状的板片被外壳保持而形成的连接单元以板片的厚度方向为连结方向连结。
在上述电连接器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外壳具有由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对置的两个侧壁和在作为连接器宽度方向的板片的板宽方向上位于板片的范围外的两个端壁形成的周壁,在周壁内形成有用于插入板片的板片接纳部,板片被插入保持于外壳的板片接纳部,多个连接单元具有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位于两端的端部连接单元和位于两端的端部连接单元间的中间连接单元,中间连接单元中的与对象连接体的局部卡合的卡合槽沿板片的厚度方向贯穿、朝向对象连接体开口并形成于外壳的端壁与侧壁之间,端部连接单元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至少在位于外侧处的外侧侧壁与端壁之间没有形成有以上述中间连接单元的卡合槽的深度以上的程度朝向上述对象连接体开口的槽。
根据这种结构的本发明,在作为板片的厚度方向的连结方向上,在中间连接单元的侧壁与端壁之间形成有用于与对象连接器的局部卡合的卡合槽,但在端部连接单元的至少外侧侧壁没有形成有以中间连接单元的卡合槽的深度以上的程度朝向对象连接体开口的槽。因此,端部连接单元的外侧侧壁不会强度降低,与端部连接单元的内侧侧壁或中间连接单元的侧壁相比,能够确保高强度。因此,在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状态下,端部连接单元的两个侧壁被对象单元撑开而受到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的外力时,即便端部连接单元的外侧侧壁与连接单元不进行面接触而完全不被支承,其本身也具有强度,因此不易挠曲变形进而不易损伤。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端部连接单元中的至少外侧侧壁比中间连接单元的侧壁厚。
这样,通过使端部连接单元的外侧侧壁比中间连接单元的侧壁厚,从而端部连接单元的外侧侧壁的强度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良好地防止外侧侧壁的挠曲变形,进而能够良好地防止损伤。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端部连接单元的外侧侧壁比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位于内侧处的内侧侧壁厚,并且端部连接单元在上述连结方向上的上述外侧侧壁那侧形成有贯穿孔或凹部。
在中间连接单元和端部连接单元中任一种连接单元中,也使侧壁比端壁长,因此通常从端壁侧向成型模具中注入熔融树脂材料,其结果是,熔融树脂材料从一个端壁位置向双侧侧壁部分分流并到达至另一个端壁位置。此时,在端部连接单元中,若两个侧壁的壁厚不同,则在各个侧壁中流动的熔融树脂材料不同时到达另一个端壁位置。为此,在厚的外侧侧壁侧处设置贯穿孔或凹部,使双方的侧壁部分处的相对于熔融塑料的流动阻力,换言之,流动性能相同,由此向双方的侧壁分流的熔融树脂材料同时到达另一个端壁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端部连接单元在端壁的外表面形成有缺口部,缺口部在上述连接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侧处在该连接方向和板片的厚度方向上敞口。
有时在排列连结多个连接单元时,为了不打乱正确的排列位置地连结,而将多个连接单元或者连接单元的部件(这里,为了便于说明,通称为“连接单元”)以排列于夹具内的状态配置而受到支承,但此时,需要将端部连接单元切实地配置于正规位置,即端部连接单元切实地配置于在连结方向上靠多个中间连接单元的两端侧的位置。在本发明中,即便是欲将中间连接单元配置于错误的位置,即夹具内的在连结方向上的端部位置,中间连接单元也会与设置于夹具的内侧角部的突起部碰撞而相互干扰,从而无法配置于夹具内。因此,能够立即识别出向错误的位置进行了配置。另一方面,在欲将端部连接单元配置于正规位置,即欲将端部连接单元配置于夹具中的端部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形成于端部连接单元的缺口部避免与夹具的角部的突起部之间的碰撞,从而能够简单地配置端部连接单元。另外,在缺口部在上述连结方向上形成为非对称的形状的情况下,欲将端部连接单元以在连结方向上以相反朝向存在的状态配置于夹具内的上述正规位置时也相同。
在本发明中,如以上那样,在多个连接单元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连结的电连接器中,多个连接单元具有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位于两端的端部连接单元和位于两端的端部连接单元间的中间连接单元,中间连接单元中的与对象连接体的局部卡合的卡合槽沿板片的厚度方向贯穿、朝向对象连接体开口并形成于外壳的端壁与侧壁之间,与此相对,端部连接单元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至少在位于外侧处的外侧侧壁与端壁之间没有形成有以中间连接单元的卡合槽的深度以上的程度朝向对象连接体开口的槽,因此与形成有卡合槽并由于该卡合槽的存在而强度降低的中间连接单元相比,确保高强度。因此,在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之间的嵌合状态下,端部连接单元的两个侧壁被对象单元撑开而受到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的外力时,即便是端部连接单元的外侧侧壁与连接单元不进行面接触而完全不被支承,其本身也具有强度,因此不易挠曲变形进而不易损伤。另外,外侧侧壁同与对象连接体的局部之间的卡合不相关,因此也不会产生不具有卡合槽所引起的不良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和从上方和下方与其进行连接的两个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并表示嵌合前的状态。
图2是将图1的电连接器的各部件以分离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3表示图1的电连接器的中间连接单元,(A)是立体图,(B)是侧视图。
图4表示图1的电连接器的端部连接单元,(A)是立体图,(B)是侧视图。
图5以单体表示图1的电连接器的板片,(A)是立体图,(B)是沿连接器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图。
图6是图1的电连接器的连接单元的剖视图,(A)表示中间连接单元,(B)表示端部连接单元。
图7表示为了排列连接单元而使用的夹具,(A)表示端部连接单元配置于正规位置的情况,(B)表示中间连接单元欲错误地配置于端部连接单元的位置的情况。
图8表示为了排列连接单元而使用的夹具,(A)表示中间连接单元配置于正规位置的情况,(B)表示端部连接单元错误地配置于中间连接单元的位置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电连接器(中继连接器);2、3…对象连接体(对象连接器);10…连接单元;10A…中间连接单元;10B…端部连接单元;20…板片;30…端子;70A、70B…外壳;81A、91A;81B、91B…侧壁;82A、92A;82B、92B…端壁;81B-1;91B-1…外侧侧壁;81B-2;91B-2…内侧侧壁;82B-1;92B-1…缺口部;85X1B、85X2B;95X1B、95X2B…贯穿孔;86B-1、96B-1…贯穿孔;88A、98A;88B、98B…卡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亦即中继电连接器与作为对象连接体的对象连接器一起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并以连接器彼此连接前的状态进行表示。另外,图2是以将图1的中继电连接器的各部件分离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中继电连接器1(以下,简称为“中继连接器1”)被连接于对象连接器2和其他对象连接器3,对分别安装于相互平行的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象连接器2和其他对象连接器3进行中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理解方向性,将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的连接器宽度方向设定为X(将一个方向设定为X1,将另一个方向设定为X2),将与电路基板的面平行且与连接器宽度方向X呈直角的方向亦即后述的连接单元的连结方向设定为Y(将一个方向设定为Y1,将另一个方向设定为Y2),与连接器宽度方向X和连结方向Y双方呈直角的上下方向亦即连接器的连接方向设定为Z(将上方设定为Z1,将下方设定为Z2)。
如图1所示,以连接方向Z为连接器插拔方向,对象连接器2从上方Z1侧即向下方Z2与中继连接器1嵌合连接。另外,中继连接器1从上方Z1侧与其他对象连接器3嵌合连接。
图1所示的中继连接器1具有与对象连接器2、3的多个连接单元(对象单元)分别相对应地连接的多个连接单元10、和将沿连结方向Y排列的多个连接单元10一并连结的金属板制的两个连结部件100(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与多个对象连接器2、3分别相对应地设置有12个连接单元10。
连接单元10具有在连结方向Y上位于两端的两个端部连接单元10B、和位于双方的端部连接单元10B之间的10个中间连接单元10A。端部连接单元10B与中间连接单元10A的外观和外形尺寸不同,但用于收纳后述的板片20的槽状的板片接纳部10A-1以相同的形状形成,一个板片20能够有选择地插入至端部连接单元10B或中间连接单元10A。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在连结方向Y上位于两端的端部连接单元10B为两个,而位于中间的中间连接单元10A被设置有10个这样的多个这点,首先,从中间连接单元10A起进行说明。此时,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端部连接单元10B与中间连接单元10A相比外观形状和外形尺寸不同,因此对于板片接纳部等的内部构造,能够尽可能简化说明。
各中间连接单元10A具有相互呈相同形状且成对的两个板片20。上述两个板片20以在中间连接单元10A的连结方向Y上对称的方式相对配置,并被插入保持在形成于后述的外壳70A的后述的槽状的板片接纳部10A-1(参照图6的(A))。在中间连接单元10A的上部处在板片20彼此间朝向上方开口的空间形成为用于从上方接纳对象连接器2的上侧接纳部11A(参照图6的(A))。另一方面,在中间连接单元10A的下部处在板片20彼此间朝向下方开口的空间作为用于从下方接纳对象连接器3的下侧接纳部12A(参照图6的(A))发挥功能。
图5的(A)是以单体表示图1的中继连接器1的板片20的立体图,图5的(B)是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观察的板片20的侧视图。如图5的(A)所示,板片20具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以等间隔排列的多个端子30;通过一体模塑成型将多个端子30一并进行保持的树脂制的板状的基材40;以及安装于基材40的一个板面侧(为图5的(A)、(B)中的Y2侧,并对应于后述的“内侧”)处的内侧接地板50和安装于另一个板面侧(为图5的(A)、(B)中的Y1侧,并对应于后述的“外侧”)处的外侧接地板60(也参照图5的(B))。以下,在各板片20中成对的两个板片20中,将相互相对的面侧称为“内侧”,将与“内侧”相反的面侧称为“外侧”。
如图5的(A)、(B)所示,将沿连接方向Z即图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带片状的金属部件局部弯曲而制造端子30。端子30具有从基材40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突出的上侧弹性臂部31、从基材40的下端向下方延伸突出的下侧弹性臂部32、以及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将上侧弹性臂部31与下侧弹性臂部32连结的连结部33(参照图6的(A))。
上侧弹性臂部31和下侧弹性臂部32能够分别沿板厚方向(连结方向Y)弹性位移。如图5的(A)、(B)所示,在上侧弹性臂部31的上端侧处和下侧弹性臂部32的下端侧处形成有以在成为板厚方向的连结方向Y上朝向内侧(Y2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上侧接触部31A和下侧接触部32A,上侧接触部31A和下侧接触部32A分别与对象连接器2、3的端子120(后述的“对象端子120”)弹性接触。
如图5的(A)、(B)所示,基材40形成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且在包括端子排列范围的范围内延伸并且在连接方向(上下方向)Z上遍及连结部33(参照图6的(A))的范围延伸的四边形板状。
如已叙述那样,内侧接地板50被设置为位于基材40的内侧面(为图5的(A)、(B)中的靠Y2侧的板面)。如已叙述那样,外侧接地板60被设置为位于基材40的外侧面(为图5的(A)、(B)中的靠Y1侧的板面)。内侧接地板50和外侧接地板60通过超声波焊接以与基材40的分别对应的板面进行面接触的状态被保持于基材40。如图5的(B)所示,在外侧接地板60中的上端侧处朝向Y1侧切起形成有上侧卡止片61,在外侧接地板60中的下端侧处朝向Y1侧切起形成有下侧卡止片62。上侧卡止片61卡止于后述的上侧外壳半体80A,下侧卡止片62卡止于下侧外壳半体90A(参照图3的(A))。
中间连接单元10A的外壳70A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造,如图1和图3所示,具有在连接方向Z上被分割出的上侧外壳半体80A和下侧外壳半体90A。上侧外壳半体80A和下侧外壳半体90A相互呈相同的形状,一者相对于另一者上下翻转地存在。外壳70A以两个板片20的内侧面彼此相对的状态在上侧外壳半体80A处收纳保持两板片20的上半部,并且在下侧外壳半体90A处收纳保持两板片20的下半部(参照图6的(A))。
以下,基于图1~图3以及图6的(A)对下侧外壳半体90A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上侧外壳半体80A标注下侧外壳半体90A的各部分的“90”系列的附图标记减去“10”而得的80系列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如图3的(A)所示,下侧外壳半体90A具有由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延伸的两个侧壁91A和沿中间连接单元10A的连结方向Y延伸并将侧壁91A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两个端壁92A形成的周壁,整体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外形的棱柱筒状。在该周壁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接纳对象连接器3等的空间(也参照图6的(A))。另外,如图6的(A)所示,在该内部的空间,在下侧外壳半体90A的连结方向Y上的中央位置形成有一个隔壁94A。隔壁94A在两个侧壁91A彼此间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延伸并将两个端壁92A的内壁面彼此连结。由该侧壁91A、端壁92A以及隔壁94A围起并沿上下方向贯穿并在连结方向Y上位于侧壁91A侧处的两个空间分别收纳板片20。如图3的(A)所示,在下侧外壳半体90A的多个位置贯穿形成有供设置于板片20的外侧接地板60的卡止片62卡止的卡止窗95A。
如图2所示,在端壁92A的上部且在端壁92A的壁厚内,朝向上方敞口地形成有呈与连接器宽度方向X呈直角地扩张的狭缝状的槽状连结部件收纳部97A。连结部件收纳部97A形成为向上方敞口并且沿连结方向Y贯穿,收纳后述的连结部件100的下部,并供连结部件100的后述的爪状的卡止突片102卡止的构造。另外,在端壁92A的上部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比连结部件收纳部97A靠外侧的位置,形成有向上方开口并且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贯穿的端槽99A(也参照图3的(A))。
另外,如图3的(A)所示,在下侧外壳半体90A的下部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位于侧壁91A与端壁92B之间的位置,形成有沿连结方向Y贯穿并且向下方开口的呈狭缝状的卡合槽98A。卡合槽98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位于比连结部件收纳部97A(参照图2)靠内侧处。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卡合槽98A从下方接纳对象连接器3的后述的连接部件130的上部,并与该上部卡合。这里,“卡合”是指在卡合槽98A内收纳连接部件130的上部。
与中间连接单元10A的情况相同,端部连接单元10B的外壳70B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造,如图1所示,具有在连接方向Z上被分割出的上侧外壳半体80B和下侧外壳半体90B。上侧外壳半体80B与下侧外壳半体90B相互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外壳70B以两个板片20的内侧面彼此相对的状态在上侧外壳半体80B处收纳保持两板片20的上半部,并且在下侧外壳半体90B处收纳保持两板片20的下半部(参照图6的(B))。
端部连接单元10B的外壳70B与中间连接单元10A的外壳70A的外观即外部形状、外形尺寸不同。以下,在说明外壳70B时,与外壳70A的情况相同,基于图1~图2、图4以及图6的(B)对下侧外壳半体90B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上侧外壳半体80B标注下侧外壳半体90B的各部分的“90”系列的附图标记减去“10”而得的80系列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4的(A)所示,在沿成为上下方向的连接方向Z观察时,下侧外壳半体90B具有由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延伸的两个侧壁91B(后述的“外侧侧壁91B-1”和“内侧侧壁91B-2”)和沿中间连接单元10A的方向Y延伸并将侧壁91B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两个端壁92B形成的周壁,并整体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外形的棱筒状。在该周壁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接纳对象连接器3等的空间(也参照图6的(B))。另外,如图6的(B)所示,该端部连接单元10B的内部的空间中的构造与中间连接单元10A完全相同,因此通过将中间连接单元10A的情况下的附图标记的“A”替换为“B”,而省略其构造的说明。
两个侧壁91B具有在连结方向Y上位于外侧(图4的(A)、(B)和图6的(B)中为Y2侧)处的外侧侧壁91B-1和在连结方向Y上位于内侧(在图4的(A)、(B)和图6的(B)中为Y1侧)处的内侧侧壁91B-2。如图1所示,外侧侧壁91B-1不面对中间连接单元10A,并在连结方向Y上位于最外端。另一方面,内侧侧壁91B-2面对在连结方向Y上邻接的中间连接单元10A的侧壁91A而存在。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侧壁91B-1的壁厚大于内侧侧壁91B-2。另外,内侧侧壁91B-2与中间连接单元10A的侧壁91A形成为相同的壁厚。即,外侧侧壁91B-1的壁厚大于中间连接单元10A的侧壁91A。
外侧侧壁91B-1的壁厚无需在连接方向Z的整个区域大于内侧侧壁91B-2,外侧侧壁91B-1的壁厚也可以在相同方向上的局部区域大于内侧侧壁91B-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A)、(B)所示,外侧侧壁91B-1的壁厚在下部,即靠与对象连接器3之间的连接方向侧的区域较大。
如图4的(A)所示,与中间连接单元10A的下侧外壳半体90A的侧壁91A的情况相同,在外侧侧壁91B-1的多个位置贯穿形成有供设置于板片20的外侧接地板60的下侧卡止片62卡止的卡止窗95B-1。在该外侧侧壁91B-1的多个卡止窗95B-1中的一部分卡止窗95B-1设置有放大窗的空间的放大部95B-1A。并且,在外侧侧壁91B-1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与卡止窗95B-1相同的位置且在连接方向Z上远离卡止窗95B-1的位置形成有贯穿孔95X1B、95X2B。另外,如图4的(A)所示,下侧外壳半体90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比卡止窗95B-1靠外侧位置,即,端壁92B的位置或外侧侧壁91B-1与端壁92B之间的位置,沿连结方向Y贯穿形成有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开口部的贯穿孔96B-1。上述卡止窗95B-1、贯穿孔95X1B、95X2B、96B-1未形成于下侧外壳半体90B中的内侧侧壁91B-2侧处,仅形成于外侧侧壁91B-1侧处。
卡止窗95B-1的放大部95B-1A和贯穿孔95X1B、95X2B、96B-1具有如下作用,即,在从一个端壁位置向成型模具内注入熔融树脂材料而成型下侧外壳半体90B时,在相互壁厚不同的外侧侧壁91B-1侧与内侧侧壁91B-2侧之间,使熔融树脂材料的流动性能尽可能相同。即,通过仅在壁厚较大的外侧侧壁91B-1设置放大部95B-1A和贯穿孔95X1B、95X2B、96B-1,从而外侧侧壁91B-1侧处的流动阻力增大,其结果是,外侧侧壁91B-1侧处的流动性能变得与内侧侧壁91B-2侧处的流动性能大致相同。因此,向外侧侧壁91B-1侧和内侧侧壁91B-2侧分流的熔融树脂材料大致同时达到另一个端壁位置。
用于使熔融树脂材料的流动性能尽可能相同的贯穿孔的形状、位置、数目能够根据下侧外壳半体90B的形状而适当地设定,图4的(A)所示的卡止窗95B-1的放大部95B-1A和贯穿孔95X1B、95X2B、96B-1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另外,不必一定为沿连结方向Y贯穿的贯穿孔,也可以形成为未贯穿的凹部。
如图4的(A)所示,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下侧外壳半体90B中的端壁92B在其外表面形成有在连结方向Y上位于外侧侧壁91B-1那侧(图4的(A)、(B)中的Y2侧)处并朝向外侧敞口并且在连接方向Z上朝向下方Z2敞口的缺口部92B-1。如后述那样,该缺口部92B-1形成为,在将外部形状和外形尺寸不同的中间连接单元10A与端部连接单元10B连结时,用于与组装用夹具相配合以使各连接单元10A、10B在正规位置处并且以正规朝向同组装用夹具协同发挥作用。
另外,在下侧外壳半体90B的下部,在内侧侧壁91B-2与端壁92B之间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形成有与中间连接单元10A的卡合槽98A(参照图3的(A))呈相同形状,即,沿连结方向Y贯穿并且向下方开口的呈狭缝状的卡合槽(未图示)。如图4的(A)所示,该卡合槽形成为使形成于上侧外壳半体80B的上部的卡合槽88B上下反转的形状。上述卡合槽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位于比连结部件收纳部97B(参照图2)靠内侧处。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该卡合槽从下方接纳对象连接器3的后述的连接部件130的上部,并与该上部卡合。
另一方面,在下侧外壳半体90B的下部,在外侧侧壁91B-1与端壁92B之间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未形成有槽。即,在从外侧侧壁91B-1至端壁92B的范围内,下侧外壳半体90B的下端面形成为平坦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外壳半体90B在外侧侧壁91B-1与端壁92B之间的位置,在连接方向(上下方向)Z上较大地形成有实心的部分,因此,外侧侧壁91B-1的强度相应地不会降低,从而在其壁厚方向,换言之,连结方向Y上不易产生挠曲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侧侧壁91B-1与端壁92B之间完全未形成有槽,但只要能够确保外侧侧壁91B-1的足够的强度,则也可以形成有略深的槽,具体而言,可以形成有在连接方向(上下方向)Z上比中间连接单元10A的卡合槽98A小(浅)的槽。外侧侧壁91B-1在连结方向Y上位于比对象连接器3的连接部件130靠外侧处,同与连接部件130之间的卡合不相关,因此完全不会产生在外侧侧壁91B-1上不具有卡合槽所引起的不良状况。
连结部件100通过将该金属板部件冲裁并且局部弯曲而制造,以维持金属板部件的平坦面。如图2所示,连结部件100形成为以连结方向Y为长度方向并且以呈上下方向的连接方向Z为宽度方向延伸的带状部件。如图2所示,连结部件100在连结方向Y上遍及连接单元10A、10B的排列范围延伸并且在连接方向Z上遍及跨越双方的外壳半体80A、90A和80B、90B的范围延伸,并被收纳于连接单元10A、10B的各端壁82A、82B、92A、92B中的连结部件收纳部87A、87B、97A、97B内。这样一来,连结部件100位于连接单元10A、10B的各连结部件收纳部87A、87B、97A、97B内,由此能够获得良好的屏蔽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100通过具有与连接器宽度方向X呈直角的板面的板状部件来制造,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的尺寸与连结部件100的板厚尺寸大致相等,因此中继连接器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不会大型化。
如图2所示,连结部件100在连结方向Y上的与各连接单元10A、10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爪状的上侧卡止突片101和下侧卡止突片102(在无需区别二者时通称为“卡止突片101、102”)。卡止突片101、102在连接方向Z和连结方向Y上分别卡止于对应的外壳半体80A、90A、80B、90B的被卡止部(未图示)。如后述那样,在多个连接单元10由连结部件100连结之后,卡止突片101、102被夹具弯折并与外壳半体80A、90A、80B、90B卡止。
接下来,对中继连接器1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首先,使两个板片20的内侧面彼此相互相对(参照图6的(A)、(B)),从上方朝中间连接单元10A的下侧外壳半体90A和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下侧外壳半体90B分别收纳各板片20的下半部。另外,这样将收纳有两个板片20的下侧外壳半体90A、90B沿连结方向Y排列。此时,在连结方向Y上的两端位置各配置一个下侧外壳半体90B并且在两端位置的下侧外壳半体90B之间排列多个下侧外壳半体90A。
接下来,将中间连接单元10A的上侧外壳半体80A和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上侧外壳半体80B以相对于下侧外壳半体90A、90B进行上下翻转的姿势分别从上方带到对应的板片20,并从下方朝上侧外壳半体80B、90B内收纳各板片20的上半部。在此之后,在利用上侧外壳半体80A、80B和下侧外壳半体90A、90B收纳了板片20的状态下,朝向上侧外壳半体80A、80B的连结部件收纳部87A、87B与下侧外壳半体90A、90B的连结部件收纳部97A、97B一起起作用而上下连通地形成的狭缝状的空间,沿连结方向Y插入连结部件100。此时,使连结部件100的弯折加工前的卡止突片101、102位于与上侧外壳半体80A、80B的端槽89A、89B与下侧外壳半体90A、90B的端槽99A、99B一起起作用而上下连通地形成的狭缝状的空间(参照图3的(A)、(B)和图4的(A)、(B))相对应的位置。
接下来,在由端槽89A、89B形成的空间中使夹具(未图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从外部向上述空间插通,并通过弯折加工形成连结部件100的卡止突片101、102。其结果是,卡止突片101、102卡止于上侧外壳半体80A、80B和下侧外壳半体90A、90B,上侧外壳半体80A、80B与下侧外壳半体90A、90B在连结方向Y、连接方向Z上被完全连结,从而能够获得一个中继连接器1。
为了在上述步骤中高效且切实地组装中继连接器1,需要最初将多个中间连接单元10A的下侧外壳半体90A和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下侧外壳半体90B切实地配置于正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下侧外壳半体90A、90B配置于正确的位置并保持其姿势而使用夹具J。
在图7的(A)、(B)和图8的(A)、(B)中局部示出了夹具J。
在图7的(A)、(B)和图8的(A)、(B)中示出了完成的一个连接单元10A、10B配置于夹具J的状态或者完成的一个连接单元10A、10B欲配置于夹具J的状态,但实际上,在连接单元10A、10B被完成之前,在下侧外壳半体90A、90B收纳有两个板片20的状态,即未安装有上侧外壳半体80A、80B的状态下,一个一个地排列于夹具J。
夹具J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观察时形成为U字框状,并具有沿连结方向Y延伸的横部J1和在横部J1的两端处向上方Z1垂直立起的纵部J2。在图7的(A)、(B)和图8的(A)、(B)中仅图示了在连结方向Y上位于靠Y2侧处的纵部J2及其附近的横部J1。在横部J1中的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位置,以等间隔沿连结方向Y排列设置有用于规定各下侧外壳半体90A、90B的在连结方向Y上的正规位置的突起J1-1。全部突起J1-1形成为相同形状,如图7的(B)所示,具有在连结方向Y上位于端部的端部突起J1-1B和位于中间的中间突起J1-1A。突起J1-1从下方朝形成于下侧外壳半体90A、90B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附近的空间(未图示)嵌入,从而能够支承下侧外壳半体90A、90B。中间突起J1-1A支承中间连接单元10A的下侧外壳半体90A,端部突起J1-1B支承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下侧外壳半体90B。
在纵部J2的基部中的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的两端位置设置有突起部J2-1,突起部J2-1位于由纵部J2和横部J1形成的角部。该突起部J2-1在连结方向Y上朝内侧突出,以被收于形成在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下侧外壳半体90B的端壁92B的缺口部92B-1(参照图7的(A))。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下侧外壳半体90B形成有缺口部92B-1,因此在下侧外壳半体90B从上方配置于夹具J中的端部位置,即配置于正规位置时,端壁92B与突起部J2-1不会碰撞而相互干扰,从而容易配置下侧外壳半体90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结方向Y上,在纵部J2的上部内侧和突起部J2-1的上部内侧分别形成有锥形部J2-A、J2-1A,在从上方配置下侧外壳半体90B时,能够利用锥形部J2-A、J2-1A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与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下侧外壳半体90B不同,中间连接单元10A的下侧外壳半体90A在端壁92A未具有缺口部(参照图7的(B))。因此,假设,在下侧外壳半体90A欲错误地配置于夹具J的端部位置,即欲错误地配置于应配置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下侧外壳半体90B的位置时,下侧外壳半体90A与突起部J2-1碰撞而相互干扰,从而无法配置于上述位置(参照图7的(B))。因此,立即识别出下侧外壳半体90A欲配置于错误的位置。
另外,缺口部92B-1在连结方向Y上仅向外侧侧壁91B-1侧(在图7的(A)中为Y2侧)敞口,在连结方向Y上形成为非对称的形状。因此,即便是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下侧外壳半体90B,也会假设在连结方向Y上的朝向不正确时,即,外侧侧壁91B-1不面对纵部J2而在与纵部J2相反一侧处朝向内侧(图7的(A)中的Y1侧)时,下侧外壳半体90B与突起部J2-1碰撞而相互干扰,从而无法将下侧外壳半体90B配置于上述位置。因此,立即识别出下侧外壳半体90B欲以错误的朝向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突起J1-1A与端部突起J1-1B形成为相同形状,因此中间突起J1-1A不仅能够嵌入至中间连接单元10A的下侧外壳半体90A,而且也能够嵌入至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下侧外壳半体90B。但是,如图8的(B)那样,在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下侧外壳半体90B错误地配置于中间突起J1-1A的位置的情况下,由于下侧外壳半体90B的外侧侧壁91B的壁厚较大,所以下侧外壳半体90B与纵部J2之间的间隔变窄,从而变得无法在该间隔中,换言之在端部突起J1-1B的位置,进一步配置其它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下侧外壳半体90B。因此,在端部突起J1-1B无法配置其它下侧外壳半体90B的时刻,能够识别出在与该端部突起J1-1B邻接的中间突起J1-1A的位置错误地配置了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下侧外壳半体90B。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尽早识别出下侧外壳半体90A、90B配置于错误的位置或者下侧外壳半体90A、90B欲配置于错误的位置,因此能够将下侧外壳半体90A、90B高效地排列于正规位置。
接下来,按照已叙述的要领将上侧外壳半体80A、80B经由板片20组装于由夹具J支承的下侧外壳半体90A、90B。并且,如已叙述那样,在连结方向Y上将连结部件100向上侧外壳半体80A、80B的连结部件收纳部87A、87B与下侧外壳半体90A、90B的连结部件收纳部97A、97B一起起作用形成的狭缝状的空间插入之后,弯折形成连结部件100的上侧卡止突片101和下侧卡止突片102,由此能够获得一个中继连接器。在此之后,将用于下侧外壳半体90A、90B的夹具J拆下。
接下来,对对象连接器2、3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中继连接器1的连接单元10数目相同的对象连接器2、3在与连接单元10的连结方向Y相同的方向上以等间隔排列,全部对象连接器2、3由后述的连接部件130连接。对象连接器2、3全部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围绕对象连接器3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对象连接器2的说明中,标注与对象连接器3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1所示,对象连接器3具有以连接器宽度方向X为长度方向延伸的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的外壳110、被外壳110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排列保持的多个端子120(以下,称为“对象端子120”)、以及被外壳110保持的对象接地板(未图示)。
如图1所示,外壳110以连接器宽度方向X为长度方向延伸,并在相同方向上由与中继连接器1大致相同的尺寸形成。外壳110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延伸的双侧的壁面(与连结方向Y直角的面),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以等间隔排列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部111。端子收纳部111从上述壁面隐没并且形成为沿作为上下方向的连接方向Z延伸的槽状,并收纳保持对象端子120。
外壳110在成为其厚度方向的连结方向Y的中间位置埋设保持有金属板制的对象接地板(未图示)。对象接地板具有与连结方向Y直角的板面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遍及对象连接器3的大致整个区域延伸。
对象端子120通过沿板厚方向冲裁金属板部件而制造,整体形状形成为沿连接方向Z延伸的带片状,从下方朝外壳110的端子收纳部111被压入保持,并沿连接器宽度方向X排列。对象端子120在上端侧处形成有用于与中继连接器1的端子30的下侧接触部32A进行接触的接触部,并且在下端侧处形成有用于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进行焊接连接的连接部。该靠下端侧的连接部从外壳110的下表面突出,在图1中示出了在该连接部安装有焊球B的状态。
连接部件130具有与连接器宽度方向X直角的板面并在对象连接器3的连结方向Y上遍及对象连接器3的排列范围整个区域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130沿连结方向Y延伸的范围未到达位于中继连接器1的两端的端部连接单元10B的外侧侧壁81B-1、91B-1的位置。连接部件130以其板面与对象连接器3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的两侧的面(与连接器宽度方向X直角的面)接近并相对的方式存在,并且连接部件130的上缘与接地板(未图示)连结。
接下来,对中继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3之间的连接器嵌合连接的要领进行说明。首先,将多个对象连接器2、3分别焊接连接安装于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接下来,使对象连接器3处于对象端子120的接触部位于上侧那样的姿势(图1所示的姿势),中继连接器1的各连接单元10的下侧接纳部12A、12B(参照图6的(A)、(B))分别与对应的对象连接器3相对应,使中继连接器1位于对象连接器3的上方(参照图1)。
接下来,使中继连接器1朝下方Z2移动(参照图1的箭头),使各连接单元10分别从上方朝对应的对象连接器3嵌合。若中继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3之间的嵌合结束,则设置于连接单元10的板片20的端子30的下侧接触部32A以接触压力与设置于对象连接器3的对象端子120的接触部接触而电导通。
接下来,使对象连接器2以相对于对象连接器3上下翻转的姿势(图1所示的姿势)从上方相对于中继连接器1嵌合连接(参照图1的箭头)。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连接的要领与针对对象连接器3已叙述的要领相同。
这样一来,对象连接器2和对象连接器3嵌合连接于中继连接器1,由此彼此相互对应的对象连接器2与对象连接器3经由各连接单元10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象连接器3从下方与中继连接器1嵌合的状态下,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下侧外壳半体90B中的外侧侧壁91B-1和内侧侧壁91B-2被对象连接器3撑开而在连结方向Y上受到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的外力时,端部连接单元10B的外侧侧壁91B-1与邻接的中间连接单元10A的侧壁91A不进行面接触,完全不被支承。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侧外壳半体90B的下部处,在外侧侧壁91B-1与端壁92B之间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未形成有槽,因此外侧侧壁91B-1本身具有强度。另外,外侧侧壁91B-1的局部壁厚尺寸大于内侧侧壁91B-2,从而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强度提高。因此,外侧侧壁91B-1在其壁厚方向(连结方向Y)上不易挠曲变形,其结果是,不易损伤。
也可以说是与已叙述的下侧外壳半体90B的外侧侧壁91B-1相同,对象连接器2从上方与中继连接器1嵌合的状态下的端部连接单元10B的上侧外壳半体80B的外侧侧壁81B-1也良好地防止外侧侧壁81B-1的挠曲变形,进而良好地防止损伤。

Claims (4)

1.一种电连接器,其将多个对沿与对象连接体进行连接的连接方向延伸的多个端子进行排列保持的板状的板片被外壳保持而形成的连接单元以板片的厚度方向为连结方向连结起来,其中,
外壳具有由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对置的两个侧壁和在作为连接器宽度方向的板片的板宽方向上位于板片的范围外的两个端壁形成的周壁,在周壁内形成有用于插入板片的板片接纳部,
板片被插入保持于外壳的板片接纳部,
多个连接单元具有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位于两端的端部连接单元和位于两端的端部连接单元间的中间连接单元,
中间连接单元中的与对象连接体的局部卡合的卡合槽沿板片的厚度方向贯穿、朝向对象连接体开口并形成于外壳的端壁与侧壁之间,
端部连接单元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至少在位于外侧处的外侧侧壁与端壁之间没有形成有以所述中间连接单元的卡合槽的深度以上的程度朝向所述对象连接体开口的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端部连接单元中的至少外侧侧壁比中间连接单元的侧壁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端部连接单元中的外侧侧壁比在板片的厚度方向上位于内侧处的内侧侧壁厚,并且端部连接单元在所述连结方向上的所述外侧侧壁那侧处形成有贯穿孔或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个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端部连接单元在端壁的外表面形成有缺口部,缺口部在所述连接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侧处在该连接方向和板片的厚度方向上敞口。
CN202210180920.0A 2021-03-16 2022-02-25 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50849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2734A JP7474721B2 (ja) 2021-03-16 2021-03-16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1-042734 2021-03-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84916A true CN115084916A (zh) 2022-09-20

Family

ID=83245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80920.0A Pending CN115084916A (zh) 2021-03-16 2022-02-25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09139B2 (zh)
JP (1) JP7474721B2 (zh)
CN (1) CN115084916A (zh)
TW (1) TW20223907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74721B2 (ja) * 2021-03-16 2024-04-2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95622B2 (en) * 2002-05-31 2004-02-24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system having means for accommodating various distances between PC boards thereof mounting the means
US20060135003A1 (en) 2004-12-22 2006-06-22 Molex Incorporated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dual beam contacts
US8485831B2 (en) * 2011-01-06 2013-07-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all mezzanine connector
US9017103B2 (en) * 2013-07-23 2015-04-28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odular connector assembly
CN105098515B (zh) * 2014-04-22 2019-06-11 泰连公司 夹层式插头连接器
JP6909139B2 (ja) * 2017-11-30 2021-07-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909138B2 (ja) 2017-11-30 2021-07-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943793B2 (ja) * 2018-03-08 2021-10-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中間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191321B2 (ja) 2018-12-26 2022-12-19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組立てコネクタ
JP7474721B2 (ja) * 2021-03-16 2024-04-2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74721B2 (ja) 2024-04-25
JP2022142531A (ja) 2022-09-30
TW202239077A (zh) 2022-10-01
US11909139B2 (en) 2024-02-20
US20220302622A1 (en) 2022-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21248B (zh) 电连接器
CN110021849B (zh) 电连接器
US7278862B2 (en) Connector
KR101232437B1 (ko) 보드간 컨넥터
CN111180919A (zh) 可动连接器
KR20000034964A (ko) 스위치 부착 동축커넥터
WO2012153472A1 (ja)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このコネクタ端子を含むカードエッジ型コネクタ
CN115084916A (zh) 电连接器
JP3370857B2 (ja) コネクタ
CN114267973A (zh) 带扁平型导体的电连接器、对象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JP5748644B2 (ja) ホルダおよび該ホルダとコネクタとの組立体
JP6425613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部
JP3659198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及び端子金具
JP6712385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ンタクト、コンタクト連続体、コンタクトの製造方法
JP5443080B2 (ja) 電気接続箱の電線保持構造
US20200083632A1 (en) Connector
JP2016076318A (ja) 平型導体付電気コネクタ
CN111668639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JP5471814B2 (ja) 外部接続が可能な電子回路ユニット
CN111788744B (zh) 连接器
CN113675638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JP7288410B2 (ja) 中継電気コネクタ、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3493379B2 (ja) Smt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1176126A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17916959A (zh) 层叠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