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72324A - 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72324A
CN115072324A CN202210233472.6A CN202210233472A CN115072324A CN 115072324 A CN115072324 A CN 115072324A CN 202210233472 A CN202210233472 A CN 202210233472A CN 115072324 A CN115072324 A CN 1150723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roller
cleaning
absorbent material
pressing member
suppor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334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藤功治
堀川喜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0723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723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5/00Lubricating, cleaning, or clearing devices
    • B65G45/10Cleaning devices
    • B65G45/22Cleaning devices comprising fluid apply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7Clean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9/00Rollers, e.g. drive roller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corporated in roller-ways or other types of mechanical conveyors 
    • B65G39/02Adaptations of individual rollers and supports therefor
    • B65G39/07Other adaptations of sleeves
    • B65G39/073Other adaptations of sleeves for cleaning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3/00Control devices, e.g. for safety, warning or fault-correc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belts or chains, e.g. between belts or chains
    • B65H5/021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belts or chains, e.g. between belts or chains by bel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04Nozzle assemblies; Air knives; Air distributors; Blow box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3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for acting on performance of handling machine
    • B65H2301/531Cleaning parts of handling mach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20Avoiding or preventing undesirable effects
    • B65H2601/26Damages to handling machine
    • B65H2601/261Clogging
    • B65H2601/2611Soi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清洁辊劣化的可能性的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输送装置具备:输送带(22),其具有能够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26),并能够对被支承于支承面上的介质进行输送;清洁辊(32),其包括能够吸收清洗液的吸收材料(52),并通过吸收材料与支承面接触而清洁支承面;供给部(31),其能够向清洁辊供给清洗液;驱动部(34),其使清洁辊旋转;挤压部件(33),其与吸收材料接触,并通过在与吸收材料接触的状态下使清洁辊旋转,而对吸收材料进行挤压,供给部被构成为,能够在向清洁辊供给清洗液的供给状态和不向清洁辊供给清洗液的非供给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供给部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下,挤压部件对吸收材料进行挤压。

Description

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具备对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带、和对输送带进行清洁的清洁辊。对于清洁辊供给清洗液。清洁辊通过与输送带接触,从而利用清洗液来对输送带进行清洁。
在这样的输送装置中,如果清洁辊一直被清洗液浸湿,则存在清洁辊劣化的可能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370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输送装置具备:输送带,其具有能够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并能够对被支承于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清洁辊,其包含能够对清洗液进行吸收的吸收材料,并通过所述吸收材料与所述支承面接触从而能够对所述支承面进行清洁;供给部,其能够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驱动部,其使所述清洁辊进行旋转;挤压部件,其与所述吸收材料接触,并且通过在与所述吸收材料接触的状态下使所述清洁辊旋转,从而对所述吸收材料进行挤压,所述供给部被构成为,能够在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的供给状态和不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的非供给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供给部的状态为所述非供给状态下,所述挤压部件对所述吸收材料进行挤压。
解决上述课题的记录装置具备:记录部,其能够在介质上实施记录;输送带,其具有能够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并能够对被支承于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清洁辊,其包含能够吸收清洗液的吸收材料,并通过所述吸收材料与所述支承面接触从而能够对所述支承面进行清洁;供给部,其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驱动部,其使所述清洁辊进行旋转;挤压部件,其与所述吸收材料接触,并且通过在与所述吸收材料接触的状态下使所述清洁辊旋转,从而对所述吸收材料进行挤压,所述供给部被构成为,能够在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的供给状态和不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的非供给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供给部的状态为所述非供给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挤压部件对所述吸收材料进行挤压。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具备输送装置的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处于供给状态且接触状态的清洁机构的侧视图。
图3为表示处于非供给状态且非接触状态的清洁机构的侧视图。
图4为表示由吹送部实施的干燥处理的流程图。
图5为表示由挤压部件实施的干燥处理的流程图。
图6为表示由吹送部以及挤压部件实施的干燥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具备输送装置的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记录装置例如为,通过向纸张、布帛等介质喷出作为记录材料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记录文字、照片等图像的喷墨式的打印机。记录装置并不限于喷墨式,既可以为色粉喷射式,也可以为通过其他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记录。
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记录部12、控制部13、受理部14和输送装置15。
记录部12被构成为在介质99上实施记录。记录部12例如为头。因此,本示例的记录部12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喷嘴16。在本示例中,记录部12为对介质99进行扫描的串行头。记录部12也可以为跨及介质99的宽度而一起进行记录的行式头。记录部12通过向介质99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99上记录图像。
控制部13对记录装置11进行控制。控制部13例如对记录部12、输送装置15等进行控制。控制部13能够作为电路而构成,该电路包括:α:按照计算机程序来执行各种处理的一个以上的处理器;β:执行各种处理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处理的、用于特定用途的集成电路等一个以上的专用的硬件电路;或者,γ:它们的组合。处理器包括CPU、RAM以及ROM等存储器,存储器对以使CPU执行处理的方式而被构成的程序代码或者指令进行储存。存储器即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能够由通用或者专用的计算机来访问的所谓的可读介质。
受理部14被构成为,受理来自用户的指示。受理部14例如为操作面板。受理部14与控制部13连接。受理部14所受理的用户的指示被输入至控制部13。受理部14如后述的那样能够从用户处受理与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相关的指示。受理部14能够显示与记录装置11相关的各种信息。
输送装置15为对介质99进行输送的装置。在本示例中,输送装置15间歇性地对介质99进行输送。输送装置15也可以对介质99连续地进行输送。
输送装置15具备多个辊、驱动源21、输送带22和清洁机构23。输送装置15也可以在记录装置11所具备的控制部13以外,另外具备对输送装置15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记录装置11所具备的控制部13和输送装置15所具备的控制部进行通信。也可以代替控制部13而使输送装置15具备控制部。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输送装置15所具备的控制部对记录部12进行控制。在输送装置15具备控制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控制部上连接受理部14。例如,也可以使输送装置15具备受理部14。
本示例的输送装置15作为多个辊而例如具备第一辊24和第二辊25。第一辊24和第二辊25在第一方向A1上对介质99进行输送。第一方向A1为介质99被输送的方向。第一辊24和第二辊25按照该顺序在第一方向A1上并排。因此,第一辊24在第一方向A1上位于与记录部12相比靠上游处。第二辊25在第一方向A1上位于与记录部12相比靠下游处。
驱动源21例如为使多个辊旋转的电机。驱动源21例如与第一辊24、第二辊25或者这双方连接。在本示例中,驱动源21与第一辊24连接。因此,驱动源21使第一辊24进行旋转。在本示例中,通过输送带22,从而第二辊25伴随着第一辊24的旋转而进行旋转。
输送带22被卷绕在多个辊上。在本示例中,输送带22被卷绕在第一辊24以及第二辊25上。当驱动源21使第一辊24旋转时,输送带22沿着第一辊24以及第二辊25而进行移动、即环绕。由此,输送带22对介质99进行输送。在本示例中,输送带22通过间歇性地进行移动从而对介质99进行输送。输送带22例如在图1中沿着逆时针方向而进行环绕。
输送带22具有对介质99进行支承的支承面26。支承面26为输送带22的外周面。
输送带22例如为被涂敷有粘合剂的带。粘合剂被涂敷在支承面26上。通过粘合剂,从而介质99被粘合在支承面26上。由此,介质99的姿势较为稳定。并不限于粘合剂,例如也可以通过抽吸力、静电力、分子间力等而使介质99粘合在支承面26上。通过记录部12,而在被支承于支承面26上的介质99上记录图像。
输送带22有时因对介质99进行输送而被污染。特别是支承面26容易被污染。例如,从介质99产生的粉体、绒毛、空气中的尘埃、由记录部12产生的记录材料等有时会附着在支承面26上。由此,支承面26被污染。当支承面26被污染时,存在污渍附着于介质99上的可能性。此外,当支承面26被污染时,存在有损支承面26对于介质99的粘合力的可能性。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清洁机构23为对输送带22进行清洁的机构。具体而言,清洁机构23通过与支承面26接触,从而对支承面26进行清洁。由此,可以减小污渍从输送带22附着在介质99上的可能性。此外,可以降低有损支承面26的粘合力的可能性。
清洁机构23以在介质99不会通过的区域与支承面26接触的方式而被设置。介质99不会通过的区域是指,例如与支承面26中的在第二方向A2上移动的部分对置的区域。第二方向A2为与第一方向A1相反的方向。另一方面,介质99通过的区域是指,例如与支承面26中的在第一方向A1上移动的部分对置的区域。因此,清洁机构23例如以与支承面26中的在第二方向A2上移动的部分接触的方式而被设置。因此,在本示例中,清洁机构23和记录部12例如以夹着输送带22的方式而被设置。具体而言,清洁机构23和记录部12以上下夹着输送带22的方式而被设置。由此,清洁机构23对完成了对于介质99的支承后的支承面26、即介质99被剥落后的支承面26进行清洁。被清洁后的支承面26通过进行环绕而再次对介质99进行支承。
清洁机构23例如由控制部13进行控制。在输送装置15具备控制部的情况下,清洁机构23也可以由该控制部进行控制。清洁机构23的详细说明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输送装置15也可以具备移动机构27。移动机构27以使清洁机构23所具有的清洁辊32从支承面26分离的方式而使输送带22和清洁辊32进行相对移动。关于清洁辊32,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在本示例中,移动机构27通过使清洁机构23相对于输送带22而进行移动,从而使清洁辊32从支承面26分离。本示例的移动机构27使清洁机构23相对于输送带22而进行升降。移动机构27既可以使输送带22相对于清洁机构23而进行移动,也可以使输送带22以及清洁机构23双方进行移动。此外,移动机构27也可以不是使清洁机构23整体进行移动,而是单独地使清洁辊32进行移动。
接下来,对清洁机构23进行说明。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本示例中,清洁机构23具有供给部31、清洁辊32、挤压部件33、驱动部34和吹送部35。
供给部31被构成为,向清洁辊32供给清洗液。清洗液例如为水。另外,清洗液也可以为其他的液体。供给部31例如具有支承槽41、贮留槽42、供给管43、供给阀44、排出管45和排出阀46。
支承槽41对贮留槽42进行收纳。在本示例中,在支承槽41上安装有清洁辊32、挤压部件33、吹送部35。支承槽41具有排出口47。排出口47例如位于支承槽41的底面上。排出口47为,用于排出从贮留槽42溢出到支承槽41中的清洗液的开口。
贮留槽42对清洗液进行贮留。本示例的贮留槽42对清洁辊32的一部分进行收纳。具体而言,贮留槽42对清洁辊32的下端部分进行收纳。因此,通过贮留槽42对清洗液进行贮留,从而使清洁辊32浸在清洗液中。以此方式,清洗液被供给至清洁辊32。贮留槽42例如位于支承槽41的底面上。通过贮留槽42被收纳在支承槽41中,从而减小了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清洗液向供给部31的周围飞散的可能性。
供给管43与清洗液的供给源和支承槽41连接。清洗液的供给源例如为自来水。通过使清洗液从供给源流过供给管43,从而清洗液被供给至贮留槽42中。清洗液在流出至支承槽41内之后,通过落下而被贮留在贮留槽42中。供给管43也可以与贮留槽42连接。
供给阀44被设置在供给管43上。当供给阀44被打开时,清洗液通过供给管43而被供给至贮留槽42中。当供给阀44被关闭时,停止清洗液向贮留槽42的供给。
排出管45与贮留槽42连接。通过使清洗液从贮留槽42流过排出管45,从而清洗液从贮留槽42被排出。
排出阀46被设置在排出管45上。当排出阀46被打开时,清洗液通过排出管45而从贮留槽42被排出。当排出阀46被关闭时,停止清洗液从贮留槽42的排出。
供给部31被构成为,能够在向清洁辊32供给清洗液的供给状态和不向清洁辊32供给清洗液的非供给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本示例中,供给状态是指,清洁辊32接触到被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液体的状态。在本示例中,非供给状态是指,清洁辊32不会接触到被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液体的状态。
在本示例中,通过被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清洗液的液位进行变动,从而供给部31的状态在供给状态与非供给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例如,通过控制部13对供给阀44和排出阀46进行控制,从而被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清洗液的液位发生变动。例如,在控制部13以使供给阀44的开度大于排出阀46的开度的方式来对供给阀44和排出阀46进行了控制的情况下,清洗液的液位将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在控制部13以使供给阀44的开度小于排出阀46的开度的方式来对供给阀44和排出阀46进行了控制的情况下,清洗液的液位将下降。
在本示例中,在供给部31为供给状态的情况下,被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清洗液的液位为清洁辊32浸入清洗液中的高度。在供给部31为非供给状态的情况下,被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清洗液的液位为清洁辊32未浸入清洗液中的高度。并不限定于使被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清洗液的液位进行变动,也可以通过例如清洁辊32和贮留槽42进行相对移动,从而对供给部31的状态进行切换。
清洁辊32通过与支承面26进行接触,从而对支承面26进行清洁。清洁辊3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槽41支承。
清洁辊32包括旋转轴51和吸收材料52。旋转轴51例如与第一辊24的轴以及第二辊25的轴平行。吸收材料52为能够对清洗液进行吸收的部件。吸收材料52例如为海绵。吸收材料52被旋转轴51支承。吸收材料52与旋转轴51一起进行旋转。通过吸收材料52与支承面26接触,从而对支承面26进行清洁。
在本示例中,吸收材料52的一部分被收纳在贮留槽42中。具体而言,吸收材料52的下端部分被收纳在贮留槽42中。因此,在供给部31为供给状态的情况下,吸收材料52将接触到被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清洗液。由此,吸收材料52成为含有清洗液的状态。在供给部31为非供给状态的情况下,吸收材料52不会接触到被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清洗液。
清洁辊32通过移动机构27而在与支承面26接触的接触状态和从支承面26分离的非接触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清洁辊32为接触状态的情况下,吸收材料52与支承面26相接触。在本示例中,吸收材料52的上端部分与支承面26相接触。在清洁辊32为非接触状态的情况下,吸收材料52不与支承面26接触。
在供给部31为供给状态的情况且清洁辊32为接触状态的情况下,清洁辊32通过进行旋转而对支承面26进行清洁。在本示例中,清洁辊32通过驱动部34而进行旋转。清洁辊32既可以通过驱动部34的驱动力而被驱动旋转,也可以通过驱动源21的驱动力而在与输送带22接触的同时从动旋转。通过被清洗液浸湿的吸收材料52在旋转的同时与支承面26进行接触,从而去除了支承面26上的污渍。
在本示例中,清洁辊32在对输送带22进行清洁时,沿着与输送带22的环绕方向相同的方向而进行旋转。即,清洁辊32在对输送带22进行清洁的情况下,在图2以及图3中沿着逆时针方向而进行旋转。在本示例中,清洁辊32以如下方式而进行旋转,即,在清洁辊32的接触部位处,输送带22在第二方向A2上进行移动,相对于此,吸收材料52朝向第一方向A1而进行移动。由此,输送带22和清洁辊32的接触阻力变大,因此,易于去除输送带22上的污渍。
清洁辊32在对输送带22进行清洁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驱动部34而在与输送带22的环绕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进行旋转。即,清洁辊32也可以在图2以及图3中沿着顺时针方向而进行旋转。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清洁辊32也能够对输送带22进行清洁。
挤压部件33为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的部件。挤压部件33以使吸收材料52发生变形的方式而与吸收材料52接触。挤压部件33以相对于吸收材料52陷入的方式而与其接触。挤压部件33通过在与吸收材料52接触的状态下使清洁辊32进行旋转,从而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
挤压部件33对于吸收材料52在从浸入于贮留槽42中起至与支承面26接触为止这之间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因此,利用贮留槽42而吸收了清洗液的吸收材料52在由挤压部件33挤压之后与支承面26相接触。吸收材料52所包含的清洗液的量通过被挤压而进行调整。即,清洁辊32在对输送带22进行清洁时,以吸收材料52含有适当的量的清洗液的状态而对支承面26进行清洁。由此,减小了支承面26被清洗液浸湿必要程度以上的可能性。
在本示例中,由于在清洁辊32对输送带22进行清洁的情况下,在图2以及图3中沿着逆时针方向而进行旋转,因此,挤压部件33位于相对于清洁辊32而向第二方向A2偏移了的位置处。在清洁辊32对输送带22进行清洁时于图2以及图3中沿着顺时针方向而进行旋转的情况下,挤压部件33位于相对于清洁辊32而向第一方向A1偏移了的位置处。即,在清洁辊32的旋转方向上,在从清洁辊32中的与清洗液接触的部分的下游起至清洁辊32中的与支承面26接触的部分的上游为止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上设置挤压部件33。其结果为,利用贮留槽42而吸收了清洗液的吸收材料52在由挤压部件33挤压之后与支承面26接触。
在本示例中,挤压部件33为辊。因此,挤压部件33在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的情况下,与清洁辊32一起旋转。挤压部件33并不限于辊,既可以为夹子,也可以为刮板。挤压部件33只要为通过与吸收材料52接触从而使吸收材料52发生变形的结构即可。
通过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供给状态下挤压部件33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从而输送带22被适当地清洁。通过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下挤压部件33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从而使得吸收材料52中所包含的清洗液的量减少。因此,吸收材料52变得易于干燥。由此,减小了吸收材料52一直被清洗液浸湿的可能性。
当吸收材料52一直被浸湿且被长时间放置时,存在吸收材料52劣化的可能性。例如,存在吸收材料52发霉的可能性。因此,通过挤压部件33促进吸收材料52的干燥,从而减小了吸收材料52劣化的可能性。例如,优选为,在预计长时间不使用输送装置15的情况下,通过挤压部件33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从而促进吸收材料52的干燥。
驱动部34被构成为,使清洁辊32进行旋转。当驱动部34使清洁辊32进行旋转时,吸收材料52由挤压部件33挤压。在本示例中,驱动部34为与清洁辊32连接的电机。因此,在本示例中,驱动部34使清洁辊32进行驱动旋转。驱动部34也可以被构成为,使清洁辊32进行从动旋转。即,也可以为用于使清洁辊32进行旋转的驱动力不传递至清洁辊32而是传递至其他要素的结构。例如,驱动部34也可以为与挤压部件33连接的电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驱动部34而使挤压部件33进行旋转,从而清洁辊32进行从动旋转。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为,驱动源21的驱动力经由输送带22而被传递至清洁辊32。即,也可以省略驱动部34,并且驱动源21的驱动力经由输送带22而被传递至清洁辊32。在这种情况下,成为驱动源21使清洁辊32进行旋转的结构。通过利用驱动源21而使输送带22进行环绕,从而清洁辊32在与支承面26接触的同时进行从动旋转。
吹送部35与鼓风机54连接。在本示例中,鼓风机54为记录装置11外的结构。换言之,鼓风机54与记录装置11或者输送装置15连接。鼓风机54向吹送部35运送气体。
吹送部35被构成为,对从鼓风机54运送来的气体的风压(能量)赋予指向性。吹送部35为例如风刀(air knife)。吹送部35向输送带22吹送从鼓风机54运送来的气体。具体而言,吹送部35向支承面26吹送气体。
吹送部35向被清洁辊32清洁过的支承面26吹送气体。即,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接触后的支承面26吹送气体。具体而言,对于支承面26的特定区域而在由清洁辊32清洁了之后由吹送部35吹送气体。由此,吹送部35使被清洗液浸湿了的支承面26干燥。在本示例中,吹送部35位于相对于清洁辊32而向第二方向A2偏移了的位置上。另外,关于由吹送部35实现的支承面26的干燥,也可以不使支承面26中的残留水分成为零。
吹送部35被构成为,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吹送部35被构成为,并不限于向支承面26吹送气体,还可以向吸收材料52吹送气体。在本示例中,吹送部35被构成为,能够将被吹送气体的对象切换为支承面26或者清洁辊32。
在本示例中,吹送部35具有内滚筒55和外滚筒56。内滚筒55以及外滚筒56分别具有吹出气体的吹出口。鼓风机54所送出的气体按照内滚筒55、外滚筒56的顺序而通过。
内滚筒55被收纳在外滚筒56中。内滚筒55被构成为,相对于外滚筒56而进行旋转。作为吹出口,内滚筒55具有第一吹出口57。外滚筒56被固定在支承槽41上。外滚筒56作为吹出口而具有第二吹出口58和第三吹出口59。第二吹出口58以及第三吹出口59朝向彼此不同的方向。第二吹出口58朝向支承面26。第三吹出口59朝向吸收材料52。
内滚筒55被构成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切换机构而进行旋转。未图示的切换机构例如包括能够通过控制部13而进行控制的切换驱动部、和将切换驱动部的驱动力传递至内滚筒55的传递机构。传递机构在采用电机以作为切换驱动部的情况下,例如可以采用传递带以及至少一个齿轮中的一方或者双方。通过内滚筒55进行旋转,从而第一吹出口57在外滚筒56内进行移动。在第一吹出口57与第二吹出口58重叠的情况下,向支承面26吹出气体。在第一吹出口57与第三吹出口59重叠的情况下,向吸收材料52吹出气体。
在本示例中,吹送部35被构成为,向支承面26或者吸收材料52选择性地吹送气体。由此,在来自鼓风机54的气体的每单位时间的风量大致固定的条件下,与向支承面26以及吸收材料52双方同时吹送气体的情况相比,使得每单位时间所吹送的气体的量增大。吹送部35也可以被构成为,向支承面26以及吸收材料52双方同时吹送气体。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只要从吹送部35中拆掉内滚筒55即可。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将仅具有一个吹出口的吹送部35倾斜地进行配置,且朝向支承面26与吸收材料52的接触部位进行吹送,从而向支承面26以及吸收材料52双方吹送气体。
通过吹送部35向吸收材料52吹送气体,从而吸收材料52变得易于干燥。由此,减小了吸收材料52一直被清洗液浸湿的可能性。当吸收材料52一直被浸湿且被长时间放置时,存在吸收材料52劣化的可能性。例如,存在吸收材料52发霉的可能性。特别是,易于在吸收材料52中的与大气接触的部分发霉。通过吹送部35促进吸收材料52的干燥,从而减小了吸收材料52劣化的可能性。例如,也可以在预计长时间不使用输送装置15的情况下,通过吹送部35向吸收材料52吹送气体,从而促进吸收材料52的干燥。
清洁机构23也可以具有加热部61。换言之,记录装置11或者输送装置15也可以具备加热部61。加热部61被构成为,对吹送部35所吹送的气体进行加热。加热部61例如包括发热元件。加热部61例如被安装在内滚筒55内。加热部61也可以被安装在外滚筒56上。加热部61并不限于被安装在内滚筒55或者外滚筒56上,也可以被设置在吹送部35与清洁辊32之间。通过加热部61对吹送部35所吹送的气体进行加热,从而将被加热了的气体吹送至吸收材料52。由此,进一步促进了吸收材料52的干燥。加热部61也可以对向支承面26吹送的气体进行加热。加热部61可以由控制部13控制。例如,控制部13可以基于吸收材料52的干燥条件来控制气体的温度。
清洁机构23也可以具有检测部62。换言之,记录装置11或者输送装置15也可以具备检测部62。检测部62被构成为,对吸收材料52中所包含的清洗液的量进行检测。检测部62位于与吸收材料52接触的位置上,即位于与吸收材料52的表面接触的位置上。检测部62例如通过对吸收材料52的表面的电阻值进行测量,从而检测出吸收材料52中所包含的清洗液的量。检测部62将检测结果发送至控制部13。
在本示例中,检测部62相对于吸收材料52而与由挤压部件33挤压之后的部分相接触。因此,检测部62对吸收材料52中的由挤压部件33挤压后的部分所包含的清洗液的量进行检测。检测部62和挤压部件33例如以夹着旋转轴51的方式而被设置。即,检测部62位于相对于清洁辊32而向第一方向A1偏移了的位置上。
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供给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3能够基于检测部62的检测结果来掌握清洗液向吸收材料52的供给状况。即,控制部13能够掌握在对输送带22进行清洁时是否将适当的量的清洗液供给至吸收材料52。例如,控制部13基于检测部62的检测结果而对清洗液的供给量进行控制。在对输送带22进行清洁时,在吸收材料52所包含的清洗液的量较多的情况下,控制部13使被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清洗液的液位下降。由此,被供给至吸收材料52的清洗液的量会变少。在对输送带22进行清洁时,在吸收材料52所包含的清洗液的量变少的情况下,控制部13使被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清洗液的液位上升。由此,被供给至吸收材料52的清洗液的量会变多。
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3能够基于检测部62的检测结果而掌握吸收材料52的干燥状况。例如,控制部13基于检测部62的检测结果而对通过吹送部35、挤压部件33或者这双方促进吸收材料52的干燥的干燥处理进行控制。由此,吸收材料52的干燥状况被控制。在本示例中,并不限于检测部62的检测结果,还能够基于持续实施干燥处理的持续时间来对吸收材料52的干燥状况进行控制。
清洁机构23也可以具有刷子辊63。刷子辊63通过与支承面26接触,从而对支承面26进行清洁。刷子辊6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支承槽41支承。在本示例中,在清洁辊32为接触状态的情况下,刷子辊63与支承面26接触。在清洁辊32为非接触状态的情况下,刷子辊63从支承面26分离。
刷子辊63以与清洁辊32平行的方式而并排设置。在本示例中,刷子辊63位于与清洁辊32相比而向第一方向A1偏移了的位置上。因此,对于支承面26的特定区域,在清洁辊32与其接触之前刷子辊63就与其接触。
刷子辊63具有旋转轴64和刷子65。旋转轴64与旋转轴51平行。刷子65在从旋转轴64的轴向进行观察时,从旋转轴64起呈放射状延伸。刷子65被旋转轴64支承。刷子65与旋转轴64一起进行旋转。
在本示例中,刷子65的一部分被收纳在贮留槽42中。具体而言,刷子65的下端部分被收纳在贮留槽42中。由此,刷子65根据被贮留在贮留槽42中的清洗液的液位而与被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清洗液接触。即,清洗液被供给至刷子65。在本示例中,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供给状态的情况下,刷子65与被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清洗液相接触。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的情况下,刷子65不与被贮留于贮留槽42中的清洗液接触。即,在本示例中,供给状态是指,清洗液从供给部31被供给至清洁辊32以及刷子辊63的状态。非供给状态是指,清洗液不从供给部31被供给至清洁辊32以及刷子辊63的状态。
刷子辊63在供给部31为供给状态下通过旋转而对支承面26进行清洁。在本示例中,刷子辊63例如与清洁辊32的旋转连动。刷子辊63也可以通过驱动部34而进行驱动旋转。刷子辊63也可以不与清洁辊32连动,而通过输送带22的环绕而进行从动旋转。通过被清洗液浸湿的刷子65在进行旋转的同时与支承面26接触,从而支承面26的污渍被去除。
在本示例中,刷子辊63的旋转方向与清洁辊32的旋转方向一致。刷子辊63的旋转方向也可以与清洁辊32的旋转方向不同。在本示例中,刷子辊63在图2以及图3中沿着逆时针方向而进行旋转。由此,输送带22与刷子辊63的接触阻力变大,因此,变得易于去除输送带22的污渍。
接下来,对于促进吸收材料52的干燥的干燥处理进行说明。
控制部13执行通过吹送部35以及挤压部件33中的一方或者这双方来促进吸收材料52的干燥的干燥处理。控制部13在预定时期开始实施干燥处理。控制部13例如在预定时期开始实施从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的第一干燥处理。控制部13例如在预定时期开始实施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下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第二干燥处理。控制部13例如在预定时期开始实施从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以及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下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第三干燥处理。控制部13也可以从第一干燥处理、第二干燥处理以及第三干燥处理之中选择要执行的处理。
预定时期例如为,记录装置11或者输送装置15的电源被断开时、受理部14从用户处受理了开始干燥处理的意思的指示时、被预先设定的时期到来时等。
控制部13基于预定条件而结束干燥处理。控制部13例如基于预定条件而结束从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的第一干燥处理。控制部13例如基于预定条件而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下结束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第二干燥处理。控制部13例如基于预定条件而结束从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以及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下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第三干燥处理。
预定条件例如为基于检测部62的检测结果的条件、基于干燥处理的持续时间的条件等。控制部13在满足预定条件的情况下结束干燥处理。因此,控制部13基于检测部62的检测结果、干燥处理的持续时间而结束干燥处理。持续时间例如能够通过受理部14而由用户来任意设定。持续时间例如也可以基于被预先实施的实验或模拟的评价结果来设定合适的值。控制部13例如也可以将受理部14从用户处受理了结束干燥处理的含义的指示时、被预先设定的时期到来时等设为预定条件而结束干燥处理。
首先,对第一干燥处理进行说明。控制部13例如在通过受理部14而从用户处受理了使从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的处理开始的开始指示、即开始执行第一干燥处理的含义的指示的情况下,开始实施图4所示的第一干燥处理。
如图4所示,控制部13在步骤S11中,将清洁辊32的状态从接触状态切换为非接触状态。在步骤S11的执行时间点清洁辊32的状态为非接触状态的情况下,清洁辊32的状态就此维持为非接触状态。控制部13通过移动机构27而使清洁辊32从支承面26分离。此时,控制部13也可以将供给部31的状态从供给状态切换为非供给状态。
控制部13在步骤S12中,从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控制部13通过使内滚筒55进行旋转,从而使第一吹出口57与第三吹出口59重叠。由此,气体被吹送至清洁辊32。此时,由于清洁辊32从支承面26分离,因此,气体易于在清洁辊32的周面流动。因此,易于促进吸收材料52的干燥。如此,本示例的吹送部35在清洁辊32从支承面26分离的状态下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
即使吹送部35向处于接触状态的清洁辊32吹送气体,也能够促进吸收材料52的干燥。因此,也可以在第一干燥处理中跳过步骤S11。此外,也可以在第一干燥处理中同时执行步骤S11和步骤S12。
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从而促进了吸收材料52整体的干燥。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供给状态的情况下,促进了在吸收材料52中未被浸入到清洗液中的部分的干燥。由于吸收材料52中浸入到清洗液中的部分难以与大气接触,因此难以发生劣化。
控制部13在步骤S13中,对是否满足第一预定条件进行判断。第一预定条件为用于结束第一干燥处理的条件。第一预定条件既可以为基于第一干燥处理的持续时间的条件,也可以为基于检测部62检测出的清洗液的量的条件。控制部13例如可以在开始从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时起经过的经过时间已到达持续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第一预定条件。即,控制部13可以在从开始执行步骤S12时起经过的经过时间已到达持续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第一预定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3在步骤S12的执行时对时间进行计数。控制部13也可以将从步骤S11的执行时起经过的时间作为经过时间来进行计数。控制部13例如也可以在检测部62检测出的清洗液的量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第一预定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阈值被存储在控制部13中。阈值例如基于被预先执行的实验或模拟的评价结果来设定合适的值。
控制部13在步骤S13中判断为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情况下,结束第一干燥处理。此时,控制部13结束从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的动作。控制部13既可以以使第一吹出口57与第二吹出口58重叠的方式而使内滚筒55进行旋转,也可以以使第一吹出口57与第二吹出口58以及第三吹出口59中的哪一个都不重叠的方式而使内滚筒55进行旋转。
控制部13在步骤S13中判断为不满足第一预定条件的情况下,反复实施步骤S13。即,直到满足第一预定条件为止而持续进行由吹送部35实施的气体向清洁辊32的吹送。第一预定条件也可以包括基于持续时间的条件、基于检测部62的检测结果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3在经过时间已到达持续时间的情况下且检测部62检测出的清洗液的量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结束第一干燥处理。也可以在尽管经过时间已经到达持续时间而检测部62检测出的清洗液的量却未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13对错误进行报知。
接下来,对第二干燥处理进行说明。控制部13例如在通过受理部14而从用户处受理了使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下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处理开始的开始指示、即开始执行第二干燥处理的含义的指示的情况下,开始实施图5所示的第二干燥处理。开始指示和持续时间为,与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相关的指示的一个示例。与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相关的指示例如也可以为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时的压力的值、清洁辊32的转速的值。控制部13也可以基于该指示来对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13也可以基于该指示而对压力和转速等进行控制。
如图5所示,控制部13在步骤S21中将供给部31的状态从供给状态切换为非供给状态。在步骤S21的执行时间点供给部31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的情况下,供给部31的状态就此维持为非供给状态。控制部13通过关闭供给阀44并打开排出阀46,从而将供给部31的状态从供给状态切换为非供给状态。此时,控制部13也可以将清洁辊32的状态从接触状态切换为非接触状态。但是,在为将驱动源21的驱动力经由输送带22而传递至清洁辊32的结构的情况下,控制部13将清洁辊32的状态从非接触状态切换为接触状态、或者维持为接触状态。其理由为,在清洁辊32的状态为非接触状态的情况下,无法通过驱动源21来使清洁辊32进行从动旋转。
控制部13在步骤S22下,通过对驱动部34进行控制,从而使清洁辊32进行旋转。由此,清洁辊32被挤压部件33挤压。另外,也可以在第二干燥处理中同时执行步骤S21和步骤S22。
在步骤S21中,在清洁辊32的状态为非接触状态的情况下,挤压部件33在步骤S22中以清洁辊32从支承面26分离的状态而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在这种情况下,在与清洁辊32为接触状态的情况相比,减小了施加在清洁辊32上的旋转阻力。因此,变得易于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
控制部13在步骤S23中对是否满足第二预定条件进行判断。第二预定条件为用于结束第二干燥处理的条件。第二预定条件既可以为基于第二干燥处理的持续时间的条件,也可以为基于检测部62检测出的清洗液的量的条件。控制部13例如可以在从挤压部件33开始挤压吸收材料52时起经过的经过时间已到达持续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第二预定条件。即,控制部13也可以在从开始步骤S22起经过的经过时间已到达持续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第二预定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3在步骤S22的执行时对时间进行计数。控制部13也可以将从步骤S21的执行时起经过的时间作为经过时间来进行计数。控制部13例如也可以在检测部62检测出的清洗液的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第二预定条件。
控制部13在步骤S23中判断为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情况下,结束第二干燥处理。此时,控制部13结束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控制部13通过对驱动部34进行控制,从而使清洁辊32停止。
控制部13在步骤S23中判断为不满足第二预定条件的情况下,反复实施步骤S23。即,控制部13直到满足第二预定条件为止而持续进行吸收材料52的挤压。第二预定条件也可以与第一预定条件同样地包括基于持续时间的条件、基于检测部62的检测结果的条件。第二预定条件既可以为与第一预定条件同样的条件,也可以为不同的条件。
第一干燥处理和第二干燥处理也可以被并行执行。在并行执行的情况下,开始的时期既可以为同时,也可以不同。第一干燥处理和第二干燥处理在各自的预定时期开始执行,并且以各自的预定条件而结束。
接下来,对于第三干燥处理进行说明。控制部13例如在通过受理部14而从用户处受理了使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以及在供给部31为非供给状态下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双方的处理开始的开始指示、即开始执行第三干燥处理的含义的指示的情况下,开始实施图6所示的第三干燥处理。即,第三干燥处理为,将第一干燥处理和第二干燥处理组合在一起的处理。开始指示和持续时间为与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相关的指示的一个示例。与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相关的指示例如也可以为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时的压力的值、清洁辊32的转速的值。控制部13也可以基于该指示而对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13也可以基于该指示来对压力和转速等进行控制。
如图6所示,控制部13在步骤S31中与步骤S11同样地将清洁辊32的状态从接触状态切换为非接触状态。在步骤S31的执行时间点清洁辊32的状态为非接触状态的情况下,清洁辊32的状态就此维持为非接触状态。
控制部13在步骤S32中与步骤S21同样地将供给部31的状态从供给状态切换为非供给状态。在步骤S32的执行时间点供给部31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的情况下,供给部31的状态就此维持为非供给状态。步骤S31和步骤S32的顺序也可以颠倒。步骤S31和步骤S32也可以被同时执行。
控制部13在步骤S33中,与步骤S12同样地从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
控制部13在步骤S34中,与步骤S22同样地使清洁辊32进行旋转。步骤S33和步骤S34的顺序也可以颠倒。步骤S33和步骤S34也可以被同时执行。从步骤S31至步骤S34也可以被同时执行。
控制部13在步骤S35中对是否满足了第三预定条件进行判断。第三预定条件为用于结束第三干燥处理的条件。第三预定条件既可以为基于第三干燥处理的持续时间的条件,也可以为基于检测部62检测出的清洗液的量的条件。控制部13例如可以在从开始从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以及由挤压部件33实施的吸收材料52的挤压时起经过的经过时间已到达持续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第三预定条件。即,控制部13可以在从步骤S33以及步骤S34双方被执行时起经过的经过时间已到达持续时间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了第三预定条件。控制部13例如也可以在检测部62检测出的清洗液的量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满足第三预定条件。
控制部13在步骤S35中判断为满足第三预定条件的情况下,结束第三干燥处理。此时,控制部13结束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的动作和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控制部13在以第一吹出口57不与第三吹出口59重叠的方式来使内滚筒55进行旋转的同时,使清洁辊32停止。
控制部13在步骤S35中判断为不满足第三预定条件的情况下,反复实施步骤S35。即,控制部13持续执行由吹送部35实施的气体向清洁辊32的吹送和由挤压部件33实施的吸收材料52的挤压。第三预定条件也可以与第一预定条件以及第二预定条件同样地包括基于持续时间的条件和基于检测部62的检测结果的条件。第三预定条件既可以为与第一预定条件同样的条件,也可以为与第二预定条件同样的条件,还可以为与第一预定条件以及第二预定条件都不同的条件。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1)输送装置15具备挤压部件33,该挤压部件33与吸收材料52接触,并且通过在与吸收材料52接触的状态下使清洁辊32旋转,从而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下,挤压部件33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下挤压部件33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从而使得吸收材料52所包含的清洗液的量减少。由此,清洁辊32变得易于干燥。因此,减小了清洁辊32一直被浸湿的可能性。即,减小了降低清洁辊32劣化的可能性。
(2)在清洁辊32从支承面26分离开的状态下,挤压部件33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
根据上述结构,相比于在清洁辊32与支承面26接触的状态下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的结构,而减小了施加在清洁辊32上的旋转阻力。
(3)在开始执行了在供给部31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下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处理之后,控制部13基于预定条件而结束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基于预定条件来结束吸收材料52的挤压,因此,减小了吸收材料52被挤压必要程度以上的可能性。当以必要程度以上挤压吸收材料52时,将使得吸收材料52的劣化提前。
(4)在检测部62检测出的清洗液的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13结束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基于吸收材料52所包含的清洗液的量来结束吸收材料52的挤压,因此减小了吸收材料52被挤压必要程度以上的可能性。
(5)控制部13基于与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相关的指示,而对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进行控制。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基于来自用户的指示来对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进行控制,因此,根据用户而执行适当的挤压动作。
(6)在从挤压部件33开始挤压吸收材料52时起经过的经过时间已到达持续时间的情况下,控制部13结束挤压部件33挤压吸收材料52的动作。
通过上述结构,以用户所设定的持续时间而对吸收材料52进行挤压。因此,提高了对于用户而言的便利性。
(7)输送装置15具备吹送部35,该吹送部35能够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吹送部35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从而清洁辊32变得易于干燥。因此,减小了清洁辊32一直被清洗液浸湿的可能性。即,减小了清洁辊32劣化的可能性。
(8)输送装置15具备加热部61,该加热部61能够对吹送部35所吹送的气体进行加热。
通过上述结构,将被加热了的气体吹送至清洁辊32。因此,清洁辊32变得易于干燥。
本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的方式进行变更并实施。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互相组合并实施。
·供给部31也可以为,通过朝向清洁辊32喷射或者滴落清洗液,从而向清洁辊32供给清洗液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部31具有喷射或者滴落清洗液的清洗液喷嘴。从清洗液喷嘴喷射或者滴落清洗液的状态为供给状态。清洗液从清洗液喷嘴的喷射或者滴落停止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
·吹送部35例如也可以被构成为,通过闸门、阀等,而将被吹送气体的对象切换为支承面26或者清洁辊32。
·鼓风机54也可以为记录装置11或者输送装置15的结构。即,鼓风机54也可以由控制部13控制。控制部13也可以对鼓风机54所吹送的气体的量、鼓风机54的开闭等进行控制。
·吹送部35并不限于向支承面26和清洁辊32吹送气体的结构,也可以为仅向清洁辊32吹送气体的结构。
·记录部12所喷出的液体并不限于油墨,例如也可以为由功能材料的颗粒被分散或者混合在液体中所形成的液状体等。例如记录部12也可以喷出以分散或者溶解的形式包含液晶显示器、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或者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
在下文中,对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更例所掌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A)输送装置具备:输送带,其具有能够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并能够对被支承于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清洁辊,其包含能够吸收清洗液的吸收材料,并通过所述吸收材料与所述支承面接触从而能够对所述支承面进行清洁;供给部,其能够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驱动部,其使所述清洁辊进行旋转;挤压部件,其与所述吸收材料接触,并且通过在与所述吸收材料接触的状态下使所述清洁辊旋转,从而对所述吸收材料进行挤压,所述供给部被构成为,能够在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的供给状态和不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的非供给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供给部的状态为所述非供给状态下,所述挤压部件对所述吸收材料进行供给。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供给部的状态为非供给状态下挤压部件对吸收材料进行挤压,从而使得吸收材料所包含的清洗液的量减少。由此,清洁辊变得易于干燥。因此,减小了清洁辊一直被浸湿的可能性。即,减小了清洁辊劣化的可能性。
(B)上述输送装置也可以设为,具备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以使所述清洁辊从所述支承面分离的方式而使所述输送带和所述清洁辊进行相对移动,在所述清洁辊从所述支承面分离的状态下,所述挤压部件对所述吸收材料进行挤压。
根据上述结构,相比于在清洁辊与支承面接触的状态下对吸收材料进行挤压的结构,而减小了施加在清洁辊上的旋转阻力。
(C)上述输送装置也可以设为,具备控制部,在开始执行了在所述供给部的状态为所述非供给状态下所述挤压部件挤压所述吸收材料的处理之后,所述控制部基于预定条件而结束所述挤压部件挤压所述吸收材料的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基于预定条件来结束吸收材料的挤压,因此,减小了吸收材料被挤压必要程度以上的可能性。
(D)上述输送装置也可以设为,具备检测部,该检测部能够对所述吸收材料中所包含的所述清洗液的量进行检测,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基于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清洗液的量的条件,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清洗液的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结束所述挤压部件挤压所述吸收材料的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基于吸收材料所包含的清洗液的量来结束吸收材料的挤压,因此,减小了吸收材料被挤压必要程度以上的可能性。
(E)上述输送装置也可以设为,具备受理部,该受理部能够从用户处受理与所述挤压部件挤压所述吸收材料的动作相关的指示,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指示而对所述挤压部件挤压所述吸收材料的动作进行控制。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基于来自用户的指示来对挤压部件挤压吸收材料的动作进行控制,因此,根据用户而执行适当的挤压动作。
(F)上述输送装置也可以设为,作为所述指示,所述受理部从用户处受理所述挤压部件持续挤压所述吸收材料的持续时间,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基于所述持续时间的条件,在从所述挤压部件开始挤压所述吸收材料时起经过的经过时间已到达所述持续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结束所述挤压部件挤压所述吸收材料的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以用户所设定的持续时间而对吸收材料进行挤压。因此,提高了对于用户而言的便利性。
(G)上述输送装置也可以设为,具备吹送部,该吹送部能够向所述清洁辊吹送气体。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吹送部向清洁辊吹送气体,从而清洁辊变得易于干燥。因此,减小了清洁辊一直被清洗液浸湿的可能性。即,减小了清洁辊劣化的可能性。
(H)上述输送装置也可以设为,具备加热部,该加热部能够对所述吹送部所吹送的所述气体进行加热。
根据上述结构,将被加热了的气体吹送至清洁辊。因此,清洁辊变得易于干燥。
(I)记录装置具备:记录部,其能够在介质实施记录;输送带,其具有能够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并能够对被支承于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清洁辊,其包含能够吸收清洗液的吸收材料,并通过所述吸收材料与所述支承面接触从而能够对所述支承面进行清洁;供给部,其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驱动部,其使所述清洁辊进行旋转;挤压部件,其与所述吸收材料接触,并且通过在与所述吸收材料接触的状态下使所述清洁辊旋转,从而对所述吸收材料进行挤压,所述供给部被构成为,能够在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的供给状态和不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的非供给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所述供给部的状态为所述非供给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挤压部件对所述吸收材料进行挤压。
根据上述结构,获得了与上述的输送装置相同的效果。
符号说明
11…记录装置;12…记录部;13…控制部;14…受理部;15…输送装置;16…喷嘴;21…驱动源;22…输送带;23…清洁机构;24…第一辊;25…第二辊;26…支承面;27…移动机构;31…供给部;32…清洁辊;33…挤压部件;34…驱动部;35…吹送部;41…支承槽;42…贮留槽;43…供给管;44…供给阀;45…排出管;46…排出阀;47…排出口;51…旋转轴;52…吸收材料;54…鼓风机;55…内滚筒;56…外滚筒;57…第一吹出口;58…第二吹出口;59…第三吹出口;61…加热部;62…检测部;63…刷子辊;64…旋转轴;65…刷子;99…介质。

Claims (9)

1.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带,其具有能够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并能够对被支承于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介质进行输送;
清洁辊,其包含能够对清洗液进行吸收的吸收材料,并通过所述吸收材料与所述支承面接触从而能够对所述支承面进行清洁;
供给部,其能够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
驱动部,其使所述清洁辊进行旋转;
挤压部件,其与所述吸收材料接触,并且通过在与所述吸收材料接触的状态下使所述清洁辊旋转,从而对所述吸收材料进行挤压,
所述供给部被构成为,能够在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的供给状态和不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的非供给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所述供给部的状态为所述非供给状态下,所述挤压部件对所述吸收材料进行挤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以使所述清洁辊从所述支承面分离的方式而使所述输送带和所述清洁辊进行相对移动,
在所述清洁辊从所述支承面分离的状态下,所述挤压部件对所述吸收材料进行挤压。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部,
在开始执行了在所述供给部的状态为所述非供给状态下所述挤压部件挤压所述吸收材料的处理之后,所述控制部基于预定条件而结束所述挤压部件挤压所述吸收材料的动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部,该检测部能够对所述吸收材料中所包含的所述清洗液的量进行检测,
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基于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清洗液的量的条件,
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清洗液的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结束所述挤压部件挤压所述吸收材料的动作。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受理部,该受理部能够从用户处受理与所述挤压部件挤压所述吸收材料的动作相关的指示,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指示而对所述挤压部件挤压所述吸收材料的动作进行控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指示,所述受理部从用户处受理所述挤压部件持续挤压所述吸收材料的持续时间,
所述预定条件包括基于所述持续时间的条件,
在从所述挤压部件开始挤压所述吸收材料时起经过的经过时间已达到所述持续时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结束所述挤压部件挤压所述吸收材料的动作。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吹送部,该吹送部能够向所述清洁辊吹送气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加热部,该加热部能够对所述吹送部所吹送的所述气体进行加热。
9.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部,其能够在介质上实施记录;
输送带,其具有能够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并能够对被支承于所述支承面上的所述介质进行输送;
清洁辊,其包含能够吸收清洗液的吸收材料,并通过所述吸收材料与所述支承面接触从而能够对所述支承面进行清洁;
供给部,其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
驱动部,其使所述清洁辊进行旋转;
挤压部件,其与所述吸收材料接触,并且通过在与所述吸收材料接触的状态下使所述清洁辊旋转,从而对所述吸收材料进行挤压,
所述供给部被构成为,能够在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的供给状态和不向所述清洁辊供给所述清洗液的非供给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所述供给部的状态为所述非供给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挤压部件对所述吸收材料进行挤压。
CN202210233472.6A 2021-03-15 2022-03-10 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Pending CN1150723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1066A JP2022140967A (ja) 2021-03-15 2021-03-15 搬送装置、記録装置
JP2021-041066 2021-03-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72324A true CN115072324A (zh) 2022-09-20

Family

ID=80780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33472.6A Pending CN115072324A (zh) 2021-03-15 2022-03-10 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91621A1 (zh)
EP (1) EP4059732A1 (zh)
JP (1) JP2022140967A (zh)
CN (1) CN115072324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37034A (ja) 2002-10-17 2004-05-13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搬送ベルト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12266A (ja) * 2004-01-29 2005-08-1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293034B2 (ja) * 2004-03-30 2009-07-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N200939743Y (zh) * 2006-01-06 2007-08-29 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导带式数码印花机的导带表面清洗装置
JP4811238B2 (ja) * 2006-11-06 2011-11-0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KR101114931B1 (ko) * 2008-05-30 2012-03-07 (주) 근도테크놀러지 디지털 날염기
JP2012103534A (ja) * 2010-11-11 2012-05-31 Seiko Epson Corp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817736B2 (ja) * 2010-11-30 2015-11-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WO2012073905A1 (ja) * 2010-11-30 2012-06-07 コニカミノルタIj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US20120201563A1 (en) * 2011-02-09 2012-08-0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Latent Image Carrying Unit, and Developing Unit
US20120251147A1 (en) * 2011-04-01 2012-10-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20263500A1 (en) * 2011-04-12 2012-10-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14172327A (ja) * 2013-03-11 2014-09-22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JP6296224B2 (ja) * 2013-10-04 2018-03-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搬送ベルトの洗浄方法
JP7010581B2 (ja) * 2016-10-07 2022-01-26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記録装置
EP3403838B1 (en) * 2017-05-18 2021-01-13 Agfa Nv A washing station for removing residues from a sticky flat layer
JP2021041066A (ja) 2019-09-13 2021-03-18 株式会社サンセイアールアンドディ 遊技機
EP3868563A1 (en) * 2020-02-18 2021-08-25 Agfa Nv Inkjet printer for decorating clot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059732A1 (en) 2022-09-21
JP2022140967A (ja) 2022-09-29
US20220291621A1 (en) 2022-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0049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200595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ベルト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条件変更方法
US10464359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US8827408B2 (en) Recording device
JP200730182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293034B2 (ja) ベルト式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0804410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413120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15072324A (zh) 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CN115072323A (zh) 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JP2005178252A (ja) 記録装置
JP5071199B2 (ja)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678010B2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液体吐出装置
JP7326875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クリーニング制御方法
JP5918716B2 (ja) ベルト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98231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ヘッド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87586A (ja) シート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3211683A (ja) 保全機構とその保全機構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7096530B2 (ja) 記録装置
EP4137326B1 (en) Recording device and transport device
EP1089140A2 (en) Apparatus for removing print substance from a sheet
JP7222249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加湿方法
JP7238583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85545A (ja) 記録装置
JP5932695B2 (ja) ベルト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