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71866B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071866B CN115071866B CN202210202214.1A CN202210202214A CN115071866B CN 115071866 B CN115071866 B CN 115071866B CN 202210202214 A CN202210202214 A CN 202210202214A CN 115071866 B CN115071866 B CN 1150718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fuel tank
- cylinder
- cross member
- type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燃料箱的支承结构的跨骑型车辆。跨骑型车辆(1)具备:头管(21);从头管(21)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22);从下行框架(22)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3);将一对下框架(23)连结且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下框架(23)向上方突出的横向框架(36);支承于横向框架(36)的燃料箱(7);以及具有气缸(45)且将气缸(45)配置在燃料箱(7)的后方的发动机(41)。横向框架(36)配置在燃料箱(7)与气缸(45)之间。
Description
本申请针对在2021年3月12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21-040431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具备具有发动机的单元摆动式的后悬架的跨骑型车辆。在这种车辆中,存在将支承于车架的燃料箱配置在发动机的前方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7-121849号公报)。在日本特开2017-12184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跨骑型车辆,其具备配置在左脚载放部与右脚载放部之间并向上方突出的通道部、配置于通道部的燃料箱、以及将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燃料箱的后方的发动机。
然而,若将燃料箱配置于发动机的前方,则对燃料箱的后部进行支承的结构设置于发动机的周边。由此,燃料箱的支承结构为了避开发动机而可能会复杂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燃料箱的支承结构的跨骑型车辆。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具备:头管21;从头管21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22;从所述下行框架22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3;将一对所述下框架23连结且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所述下框架23向上方突出的横向框架36;支承于所述横向框架36的燃料箱7;以及具有气缸45且将所述气缸45配置在所述燃料箱7的后方的发动机41,其中,所述横向框架36配置在所述燃料箱7与所述气缸45之间。
根据上述的结构,配置在前后排列的燃料箱与气缸之间的横向框架从下框架向上方突出,因此与横向框架从比燃料箱与气缸之间靠后方的位置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将横向框架设置得短。因此,能够简化燃料箱的支承结构。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横向框架36具备:在所述燃料箱7与所述气缸45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6a;以及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所述下框架23向上方延伸出且与所述延伸部36a的端部连接的伸出部36b。
根据上述的结构,伸出部从下框架向上方突出,因此与伸出部在侧视观察下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而从下框架向斜前方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将伸出部设置得短,因此能够使横向框架轻量化。而且,与在燃料箱与气缸之间的狭窄的空间将横向框架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向前后方向倾斜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将燃料箱的支承结构沿前后方向紧凑地形成。另外,通过横向框架来承挡飞石等飞散物,由此能够抑制飞散物与气缸接触的情况。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横向框架36的上端位于比所述气缸45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与横向框架从下框架延伸至比气缸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将横向框架设置得短。因此,能够简化燃料箱的支承结构。
(4)在上述(1)~(3)中的任一方案中,也可以是,跨骑型车辆还具备从所述横向框架36向前方延伸的支架82,所述支架82在比所述横向框架36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支承所述燃料箱7。
根据上述的结构,与在横向框架的上端支承燃料箱的结构相比,能够在低的位置支承燃料箱。因此,能够使燃料箱低重心化而实现车辆的重量平衡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架、动力单元及燃料箱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7…燃料箱21…头管22…下行框架23…下框架36…后横梁(横向框架)36a…中间部(延伸部)36b…侧部(伸出部)41…发动机45…气缸82…后支承支架(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等方向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即,上下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LH表示左方。
首先,说明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整体的概略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是具有就座于座椅8的乘员放脚的底踏板50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具备车架2、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架2的前轮3、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车架2的摆动式的动力单元4、支承于动力单元4的后轮5、形成车辆的外廓的车辆罩6、以及由车辆罩6覆盖的燃料箱7。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架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车架2具备头管21、下行框架22、下框架23、后框架24、上框架25、以及座椅轨道26,它们通过焊接等而接合成一体。
头管21配置在车架2的前端。头管21配置在车辆的车宽中心上。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架的主视图。
如图2及图3所示,下行框架22在左右设有一对。下行框架22与头管21结合。下行框架22从头管21向下方延伸。
如图2所示,下框架23在左右设有一对。下框架23与下行框架22的下端部结合。下框架23从一对下行框架22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下框架23随着从下行框架22的下端部朝向后方而相互分离。下框架23呈直线状地延伸。
后框架24在左右设有一对。后框架24与下框架23的后端部结合。后框架24从一对下框架23的后端部向上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行框架22、下框架23及后框架24在左右分别相互由单一的构件形成而一体化。
上框架25在左右设有一对。上框架25在侧视观察下配置于下框架23的上方。上框架25与下行框架22及后框架24结合。上框架25结合于下行框架22中的位于比下行框架22与头管21的结合部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上框架25从下行框架22向后方延伸。上框架25的后端部与后框架24中的位于比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的部分结合。上框架25在侧视观察下前高后低地呈直线状延伸。需要说明的是,上框架25也可以在前端部与头管21结合。
座椅轨道26在左右设有一对。座椅轨道26与上框架25的后部结合。座椅轨道26从上框架25向后上方延伸。后框架24的上端部从下方与座椅轨道26的中间部结合。一对座椅轨道26的后端部通过后横板30而相互连结。座椅轨道26对配置于其上方的座椅8进行支承。
车架2还具备上连结部31、下连结部32、上横梁33、下横梁34、前横梁35、后横梁36、以及枢轴支承部37。
上连结部31在左右设有一对。上连结部31在车辆的左右分别将下行框架22与上框架25连结。上连结部31配置在上框架25的上方。上连结部31从后方与下行框架22结合。上连结部31从上连结部31与下行框架22的结合部向后下方延伸,并从上方与上框架25结合。
下连结部32在左右设有一对。下连结部32形成为板状,在车辆的左右分别将下行框架22与上框架25连结。下连结部32配置在上框架25的下方。下连结部32从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后方与下行框架22结合。下连结部32从下连结部32与下行框架22的结合部避开下行框架22与上框架25的结合部且向后上方延伸,从车宽方向外侧且下方与上框架25结合。
下连结部32具备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折回的折回部32a。折回部32a从下连结部32的后缘的下端设置到上端,以向前方且上方凹陷的方式弯曲延伸。折回部32a在侧视观察下从与下行框架22重叠的位置连续延伸到与上框架25重叠的位置。
上横梁33将一对下行框架22连结。上横梁33在正面观察下位于头管21的下方,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
下横梁34将一对下行框架22连结。下横梁34配置在比上横梁33靠下方的位置。下横梁34与下行框架22中的位于比下端部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结合。
前横梁35将一对下框架23连结。前横梁35与下框架23的前端部结合。前横梁35在侧视观察下从下框架23向下方突出。前横梁35以中间部比两端部靠下方且在车宽方向的内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在正面观察下向上方开口的U字状。
后横梁36将一对下框架23连结。后横梁36配置在比前横梁35靠后方的位置。后横梁36在侧视观察下从下框架23向上方突出。后横梁36与下框架23中的位于比发动机41靠前方且比燃料箱7靠后方的位置的部位结合。后横梁36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U字状。后横梁36的两端与左右的下框架23结合。具体而言,后横梁36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中间部36a(延伸部)和从下框架23延伸出且与中间部36a的端部连接的左右一对的侧部36b(伸出部)。侧部36b从中间部36a的端部向下方且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一对侧部36b在侧视观察下以相互一致的方式配置(参照图3)。
枢轴支承部37在左右设有一对。枢轴支承部37与后框架24及座椅轨道26结合。枢轴支承部37以从后框架24向后方突出且从座椅轨道26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一对枢轴支承部37经由未图示的枢轴将动力单元4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
如图1所示,前轮3轴支承于左右一对的前叉11的下端部。一对前叉11的上端部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底桥12连结。前叉11经由固定于底桥12的转向杆13而能够转向地支承于头管21。在转向杆13的上部安装有转向用的车把14。
动力单元4是所谓单元摆动式的后悬架。动力单元4对作为驱动轮的后轮5进行驱动。动力单元4经由枢轴支承部37而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车架2。动力单元4具备发动机41、传动装置42、以及空气滤清器43。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车架、动力单元及燃料箱的侧视图。
如图3所示,发动机41以使曲轴沿着车宽方向的方式配置。发动机41具备收容有曲轴的曲轴箱44和从曲轴箱44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的气缸45。在气缸45内形成有燃烧室。气缸45具备与曲轴箱44的前端部连结的气缸体45a、与气缸体45a的前端部连结的气缸盖45b、以及将气缸盖45b的前端部覆盖的气缸盖罩45c。气缸盖45b配置在一对后框架24之间,且在侧视观察下与后框架24重叠。气缸盖罩45c位于气缸45的前端。气缸盖罩45c在侧视观察下配置于下框架23的上方。在气缸盖罩45c的前方配置有后横梁36的中间部36a。由此,气缸45在正面观察下与后横梁36的中间部36a重叠。发动机41在侧视观察下以与后横梁36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如图1所示,传动装置42将由发动机41产生的驱动力向后轮5传递。传动装置42配置在后轮5的左方,且一体地设置于发动机41。空气滤清器43配置在传动装置42的上方。
车辆罩6由多个外装板构成。车辆罩6具有前罩61、前挡泥板62、车把罩63、护腿板64、中央通道65、下罩66、侧罩67、后底罩68、以及后挡泥板69。
前罩61以覆盖头管21的方式设置。在前罩61设有前照灯。前挡泥板62以从上方及后方覆盖前轮3的方式设置。车把罩63以覆盖车把14的中央部分及转向杆13的上部的方式配置。护腿板64以覆盖下行框架22且从前方覆盖驾驶员的腿的方式设置。
中央通道65从护腿板64沿着车宽中心向后方延伸。中央通道65从车宽方向的外侧及上方覆盖上框架25。在中央通道65的内侧配置有燃料箱7。
下罩66隔着中央通道65而配置于左右两侧。下罩66在比中央通道65靠下方的位置以覆盖左右的下框架23的方式设置。在下罩66的上表面设有乘员放脚的底踏板50。底踏板50在左右设有一对,且在车宽方向的外侧与中央通道65相邻。底踏板50从中央通道65的下缘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
侧罩67从中央通道65向后方延伸。侧罩67以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覆盖左右的后框架24的方式设置。在侧罩67的上部安装有座椅8。后底罩68以覆盖侧罩67的下方的开口部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后挡泥板69以从上方及后方覆盖后轮5的方式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构成车辆罩6的多个外装板不需要分割成上述的各部分,也可以以跨各部分的交界的方式配置,还可以通过多个外装板构成各部分。
如图3所示,燃料箱7配置在发动机41的气缸45的前端的前方。燃料箱7的整体配置于由下行框架22、下框架23、后框架24及上框架25包围的空间。即,燃料箱7的整体配置于车架2中的由下行框架22、下框架23、后框架24及上框架25构成的在侧视观察下呈环状的部分的内侧。燃料箱7配置在后横梁36的中间部36a的前方。燃料箱7在侧视观察下以与后横梁36不重叠的方式配置。燃料箱7的下端位于比后横梁36的中间部36a靠下方的位置。
燃料箱7具备:具有上接合凸缘72的上箱半体71;以及具有下接合凸缘74的下箱半体73。上接合凸缘72形成于上箱半体71的外周。下接合凸缘74形成于下箱半体73的外周。下接合凸缘74与上接合凸缘72接合。上接合凸缘72及下接合凸缘74例如通过缝焊在整周相互接合。将上接合凸缘72及下接合凸缘74接合而形成的接合部75在侧视观察下前高后低(后低前高)地呈直线状延伸。接合部75以前部75a及后部75b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作为整体而形成为矩形框状。
燃料箱7支承于车架2。燃料箱7经由前支承支架81而支承于下行框架22,并经由后支承支架82而支承于后横梁36。前支承支架81在左右分别设置,并焊接于下行框架22。前支承支架81从下行框架22向后方突出。前支承支架81配置在下连结部32的车宽方向内侧。前支承支架81的一部分在侧视观察下与下连结部32重叠。前支承支架81的后端在侧视观察下与下连结部32不重叠,位于下连结部32的折回部32a的后方。燃料箱7的接合部75的前部75a中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从上方重叠而紧固连结于前支承支架81的后端。后支承支架82在左右分别设置,并焊接于后横梁36。后支承支架82从车宽方向的外侧与后横梁36的侧部36b结合。后支承支架82从后横梁36的侧部36b向前上方突出。后支承支架82的前端位于比后横梁36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燃料箱7的接合部75的后部75b中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从上方重叠而紧固连结于后支承支架82的前端。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从头管21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22;从下行框架22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3;将一对下框架23连结且在侧视观察下从下框架23向上方突出的后横梁36;支承于后横梁36的燃料箱7;以及具有在燃料箱7的后方配置的气缸45的发动机41。后横梁36配置在燃料箱7与气缸45之间。根据该结构,配置在前后排列的燃料箱7与气缸45之间的后横梁36从下框架23向上方突出,因此与后横梁从比燃料箱7与气缸45之间靠后方的位置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后横梁36设置得短。因此,能够简化燃料箱7的支承结构。
后横梁36具备:在燃料箱7与气缸45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中间部36a;以及在侧视观察下从下框架23向上方延伸出且与中间部36a的端部连接的侧部36b。根据该结构,侧部36b从下框架23向上方突出,因此与侧部在侧视观察下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而从下框架23向斜前方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将侧部36b设置得短,因此能够使后横梁36轻量化。而且,与在燃料箱与气缸之间的狭窄的空间将横向框架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向前后方向倾斜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将燃料箱7的支承结构沿前后方向紧凑地形成。另外,通过后横梁36承挡飞石等飞散物,由此能够抑制飞散物与气缸45接触的情况。
后横梁36的上端位于比气缸45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与后横梁从下框架23延伸至比气缸45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后横梁36设置得短。因此,能够简化燃料箱7的支承结构。
机动二轮车1还具备从后横梁36向前方延伸的支架82。支架82在比后横梁36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支承燃料箱7。根据该结构,与在后横梁的上端支承燃料箱的结构相比,能够在低的位置支承燃料箱7。因此,能够使燃料箱7低重心化而实现车辆的重量平衡的提高。
机动二轮车1还具备将下行框架22与上框架25连结的下连结部32。下连结部32具备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折回的折回部32a。折回部32a设置于下连结部32的后缘,且在侧视观察下从与下行框架22重叠的位置连续延伸到与上框架25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下连结部32的刚性的下降且减小侧视观察下的下连结部32的面积。由此,能够确保在侧视观察下配置于下行框架22及上框架25的内侧的燃料箱7的组装时的作业空间。因此,能够提高燃料箱7的组装时的作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没有限定为参照附图说明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考虑有各种变形例。本发明能够适用于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跨骑型车辆。即,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机动二轮车,而且能够适用于机动三轮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横梁36的一对侧部36b在侧视观察下以相互一致的方式配置,但是没有限定为该结构。例如,可以使一对侧部在前后相互错开,以便使后横向框架的两端与下框架23的结合部在前后相互错开。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
Claims (5)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
头管(21);
从头管(21)向下方延伸的下行框架(22);
从所述下行框架(22)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框架(23);
将一对所述下框架(23)连结且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所述下框架(23)向上方突出的横向框架(36);
支承于所述横向框架(36)的燃料箱(7);以及
具有气缸(45)且将所述气缸(45)配置在所述燃料箱(7)的后方的发动机(41),
所述横向框架(36)配置在所述燃料箱(7)与所述气缸(45)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横向框架(36)具备:
在所述燃料箱(7)与所述气缸(45)之间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6a);以及
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所述下框架(23)向上方延伸出且与所述延伸部(36a)的端部连接的伸出部(36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横向框架(36)的上端位于比所述气缸(45)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横向框架(36)的上端位于比所述气缸(45)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从所述横向框架(36)向前方延伸的支架(82),
所述支架(82)在比所述横向框架(36)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支承所述燃料箱(7)。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40431 | 2021-03-12 | ||
JP2021040431A JP7199460B2 (ja) | 2021-03-12 | 2021-03-12 | 鞍乗り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071866A CN115071866A (zh) | 2022-09-20 |
CN115071866B true CN115071866B (zh) | 2023-07-14 |
Family
ID=83246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02214.1A Active CN115071866B (zh) | 2021-03-12 | 2022-03-03 | 跨骑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99460B2 (zh) |
CN (1) | CN115071866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88382A (ja) * | 1988-09-27 | 1990-03-28 | Hond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JPH0321577A (ja) * | 1989-06-16 | 1991-01-30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荷物収納箱装置 |
JP2003120454A (ja) * | 2001-10-16 | 2003-04-23 | Honda Motor Co Ltd | 小型車両用燃料供給ユニット |
CN101850812A (zh) * | 2009-03-30 | 2010-10-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构造 |
CN101939213A (zh) * | 2008-08-01 | 2011-01-05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踏板型车辆 |
CN102030060A (zh) * | 2009-09-30 | 2011-04-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踏板型车辆 |
CN107416100A (zh) * | 2016-01-06 | 2017-12-0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骑乘式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00980A (en) | 1985-10-05 | 1989-01-31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Body cover and trunk structure for a motor scooter |
JPS6283278A (ja) * | 1985-10-05 | 1987-04-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タ型車輌のボデイカバ−構造 |
JPS6430897A (en) * | 1987-07-24 | 1989-02-01 | Honda Motor Co Ltd | Rear-wheel suspension system for motorcycle |
JP4083555B2 (ja) | 2002-12-03 | 2008-04-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燃料コック操作装置 |
JP2009067064A (ja) * | 2006-09-13 | 2009-04-02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JP2012158241A (ja) | 2011-01-31 | 2012-08-23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り型車両 |
JP6283278B2 (ja) | 2014-07-18 | 2018-02-21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端子ボックス及び出力線の接続方法 |
JP6430897B2 (ja) | 2015-06-08 | 2018-11-2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感染拡大防止支援装置とその作動方法および作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感染拡大防止支援システム |
WO2020021776A1 (ja) | 2018-07-26 | 2020-01-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
2021
- 2021-03-12 JP JP2021040431A patent/JP7199460B2/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3-03 CN CN202210202214.1A patent/CN11507186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88382A (ja) * | 1988-09-27 | 1990-03-28 | Hond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JPH0321577A (ja) * | 1989-06-16 | 1991-01-30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荷物収納箱装置 |
JP2003120454A (ja) * | 2001-10-16 | 2003-04-23 | Honda Motor Co Ltd | 小型車両用燃料供給ユニット |
CN101939213A (zh) * | 2008-08-01 | 2011-01-05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踏板型车辆 |
CN101850812A (zh) * | 2009-03-30 | 2010-10-0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构造 |
CN102030060A (zh) * | 2009-09-30 | 2011-04-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踏板型车辆 |
CN107416100A (zh) * | 2016-01-06 | 2017-12-0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骑乘式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139867A (ja) | 2022-09-26 |
JP7199460B2 (ja) | 2023-01-05 |
CN115071866A (zh) | 2022-09-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94870B2 (en) | Motorcycle | |
JP6288524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CN111232115B (zh) | 鞍乘型车辆的保护结构 | |
JP2011073510A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5847775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 |
CN115071866B (zh) | 跨骑型车辆 | |
JP5806643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 |
JP3548173B2 (ja)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レーム構造 | |
JP6133663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アンダーカバー構造 | |
JP6670788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 |
JP6761132B2 (ja) | 排気ガスセンサの取付構造 | |
JP2017052344A (ja)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排気管の支持構造 | |
JPWO2018179795A1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 |
JP2010201974A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CN216994674U (zh) | 跨骑型车辆 | |
JP7472178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739991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 |
JP7539424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CN220640134U (zh) | 鞍乘型车辆的车架 | |
JP6033157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フロアステップ構造 | |
CN218662195U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221340869U (zh) | 鞍乘型车辆 | |
JP738563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7212800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6783880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