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91983A - 发动机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91983A
CN114991983A CN202110227871.7A CN202110227871A CN114991983A CN 114991983 A CN114991983 A CN 114991983A CN 202110227871 A CN202110227871 A CN 202110227871A CN 114991983 A CN114991983 A CN 1149919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sage
water jacket
cylinder
engin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278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明亮
张楠
潘世翼
郝胜杰
袁兵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2787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9198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2821 priority patent/WO2022183861A1/zh
Priority to EP22762330.3A priority patent/EP4253746A4/en
Priority to AU2022229339A priority patent/AU2022229339A1/en
Publication of CN114991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91983A/zh
Priority to US18/214,444 priority patent/US11976607B2/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02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1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1/16Cylinder liners of wet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3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1/40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cylinder heads with means for directing, gui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 stre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02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1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1/14Cylinders with means for directing, gui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 stre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01P2003/027Cooling cylinders and cylinder heads in parallel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和车辆,发动机包括缸盖,所述缸盖内由上至下依次具有第一水套通路、排气通路和第二水套通路,所述第一水套通路和所述第二水套通路靠近所述排气通路设置,所述第一水套通路和所述第二水套通路连通,所述第二水套通路和缸体连通,所述第二水套通路具有进水通路。本申请在发动机的缸盖上设置有排气通路,在排气通路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水套通路和第二水套通路,通过第一水套通路和第二水套通路能够吸收排气通路中的高温气体和缸盖上火力面的温度,有效降低缸盖的温度,使缸盖具有较佳的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发动机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发动机和车辆。
背景技术
发动机通过冷却液在发动机内流动而为发动机降温冷却,但是会出现缸盖的冷却效果不理想,缸盖的关键区域如鼻梁区最高温度可能过高导致火力面材料蠕变等问题,使发动机内各部分的冷却效果不均衡,促使发动机局部过热;同时缸筒下部分温度低,大部分流量经缸筒下部分未能吸收较多热量到达降温的效果,还有可能导致缸筒下半部分过冷的情况,且相邻缸筒之间的温度高,易于疲劳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某些发动机采用缸盖与排气歧管独立的方式,排气歧管未经冷却液冷却,排出气体温度高,以致零部件热疲劳使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应用于高功率发动机不理想,同时缸盖与排气歧管相互独立,重量增加,增加油耗。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和车辆,至少解决了发动机缸盖的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缸盖,所述缸盖内由上至下依次具有第一水套通路、排气通路和第二水套通路,所述第一水套通路和所述第二水套通路靠近所述排气通路设置,所述第一水套通路和所述第二水套通路连通,所述第二水套通路被配置为与缸体连通,所述第二水套通路具有进水通路。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套通路具有第一出水通路,所述第一出水通路位于所述第一水套通路上远离所述进水通路的一侧,所述缸体具有第二出水通路,所述第二出水通路远离所述进水通路设置,冷却液通过所述进水通路后分流并分别从所述第一出水通路和所述第二出水通路流出。
可选地,所述第二水套通路通过多个第一通路与所述第一水套通路连通,多个所述第一通路沿缸体内的缸筒排列方向分布且靠近所述缸筒;
所述进水通路位于所述第二水套通路上与所述第一通路连通一侧的相对侧,且所述进水通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缸筒排列方向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二水套通路包括第二水套主区、至少两个鼻梁区和第二水套副区,所述第二水套主区和所述第二水套副区通过所述鼻梁区连通,所述第二水套副区位于火花塞周侧;
所述第一通路连通于所述第二水套通路上靠近所述鼻梁区的部位。
可选地,所述缸盖还包括第一导流筋组和第二导流筋组,所述第一导流筋组和所述第二导流筋组位于所述第二水套主区内;其中,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导流筋组位于所述第二水套主区内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两个相邻的所述鼻梁区之间的区域相对;
所述第二导流筋组位于所述第二水套主区内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鼻梁区相对且靠近所述鼻梁区。
可选地,所述缸盖还包括第三导流筋组,所述第三导流筋组位于所述第一水套通路内,所述第三导流筋将所述第一水套通路分隔形成的支路与所述排气通路相对应,且所述支路靠近所述排气通路设置。
可选地,所述缸体内具有第三水套通路,所述第三水套通路围设于所述缸体内的缸筒的外壁,所述第二水套通路和所述第三水套通路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水套通路通过至少一个第二通路与所述第三水套通路连通,所述第二通路靠近所述进水通路设置。
可选地,所述缸体与所述缸筒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三水套通路位于所述间隙内;
靠近所述缸筒内燃烧室一侧的第三水套通路厚度为第一厚度,远离所述缸筒内燃烧室一侧的第三水套通路厚度为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
可选地,所述发动机包括插片,所述插片插设于所述缸体与所述缸筒之间的间隙内,所述第三水套通路设于所述插片与所述缸筒之间,所述缸筒靠近燃烧室部分的外壁至所述插片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厚度,所述缸筒远离燃烧室部分的外壁至所述插片之间的距离为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
可选地,所述第三水套通路还包括第三通路,所述第三通路位于相邻的所述缸筒之间,所述第三通路呈弯折状。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发动机。
本申请在发动机的缸盖上设置有排气通路,在排气通路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水套通路和第二水套通路,通过第一水套通路和第二水套通路能够吸收排气通路中的高温气体和缸盖上火力面的温度,有效降低缸盖的温度,使缸盖具有较佳的冷却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水套通路整体结构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是水套通路整体结构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是水套通路整体结构的左视图;
图4是水套通路整体结构的爆炸图;
图5是第二水套通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水套通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插片结构示意图;
图8是缸体及插片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第一水套通路;11、第二水套通路;111、第二水套主区;112、鼻梁区;113、第二水套副区;12、缸体;121、缸筒;13、第三水套通路;14、进水通路;15、第一出水通路;16、第二出水通路;17、第一通路;18、第二通路;19、插片;20、第三通路;21、第一导流筋组;211、第一导流筋;212、第二导流筋;213、第三导流筋;214、第四导流筋;215、第五导流筋;216、第六导流筋;22、第二导流筋组;23、第三导流筋组;231、第十一导流筋;232、第十二导流筋;233、第十三导流筋;234、第十四导流筋;235、第十五导流筋;236、第十六导流筋;237、第十七导流筋。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申请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1至附图8具体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发动机。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缸盖,所述缸盖内由上至下依次具有第一水套通路10、排气通路和第二水套通路11,也就是说,所述排气通路位于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和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之间,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和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靠近所述排气通路设置,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和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连通,即,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所述排气通路和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由缸盖上表面至缸体12的方向依次排列,且上述相邻的二者之间紧邻设置,当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和所属第二水套通路11中流通冷却液时,能够使冷却液更加接近排气通路,进而能够使排气管路中流动的高温气体与冷却液之间进行快速的热交换,进而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排气通路中流动的高温气体降温,且第一水套通路10和第二水套通路11分别位于缸盖内部的上下两端,能够使冷却液分布在缸盖的大部分区域,有效的实现对缸盖的降温。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被配置为与缸体12连通,能够在冷却液冷却缸盖后继续流向缸体12,对缸体12进行冷却,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具有进水通路14,也就是说,冷却液首先是从位于缸盖上的第二水套通路11进入的,首先进入循环的冷却液的温度在整个冷却液循环系统中必然是最低的,为使缸盖具有较佳的冷却效果提供了便利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通路用于将发动机产生的气体排出,在现有技术中,发动机上具有与发动机连接的独立的排气歧管,用于排放发动机产生的气体,在本申请中,将独立的排气歧管集成在缸盖上,形成了本申请中的排气通路,使发动机集成度更高,且避免了设置独立的排气歧管,减轻了发动机整体的重量,节省油耗;所述缸体12具有开口,所述缸盖扣设于所述缸体12将所述缸体12上的开口覆盖,并将所述缸盖紧固在所述缸体12上,形成发动机的整体轮廓,其中,所述缸盖缸体12之间具有缸垫,能够防止发动机内的液体以及在缸盖和缸体12之间流动的液体泄漏,保证缸盖和缸体12之间的密封性。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和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可以为与缸盖相适配的不规则的腔体,腔体内流通有冷却液用于为发动机降温,所述冷却液可以为水和乙二醇等可流动物质。
本申请在发动机的缸盖上设置有排气通路,在排气通路的上下两侧设置有第一水套通路10和第二水套通路11,通过第一水套通路10和第二水套通路11能够吸收排气通路中的高温气体和缸盖上火力面的温度,有效降低缸盖的温度,使缸盖具有较佳的冷却效果。
同时,由于排气通路位于缸盖内,且排气通路的两侧均具有流通冷却液的第一水套通路10和第二水套通路11,能够为在排气通路中流动的气体降温,降低排出发动机的气体的温度,避免排出气体温度较高以致零部件热疲劳使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排气歧管是将多个分支的气体集中至同一个管路中排放,集中后的高温气体由于体积较大不便于降低温度,因而本申请中,将多个分支的气体分别集中在不同的管路中排放,比如四缸发动机具有相对应的四个分支通路,四个分支通路两两汇集形成两个管路排放,能够增大高温气体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的面积,有效的对发动机产生的高温气体进行降温。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二水套通路11上靠近进水通路14的部分还设置有暖风及EGR出口,能够快速地获取暖风,并对EGR冷却,保证EGR的正常工作;同时在第一水套通路10上靠近第一出水通路15的部位设置有排气出口,排气出口用于排出第一水套通路10中的气体,避免气泡聚集时使换热系数降低以致热量无法排出导致局部区域过热现象。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具有第一出水通路15,所述第一出水通路15位于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上远离所述进水通路14的一侧,使冷却液流经线程较长,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能力,所述缸体12具有第二出水通路16,所述第二出水通路16远离所述进水通路14设置,冷却液通过所述进水通路14后分流并分别从所述第一出水通路15和所述第二出水通路16流出,能够增长冷却液流动的线程,增大冷却效率。上述方案可以理解成,冷却液通过所述进水通路14进入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然后在第二冷却通路内分流,分流的冷却液分别流入第一水套通路10和缸体12,并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出水通路15和所述第二出水通路16排出发动机,实现热量的传递,为发动机冷却。
可选地,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通过多个第一通路17与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连通,使冷却液能够在多个第一通路17中由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进入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增大了冷却液流通面积,进而增大了冷却液的流动速率,有效的将热量转移。多个所述第一通路17沿缸体12内的缸筒121排列方向分布且靠近所述缸筒121,能够使第二水套通路11中的冷却液均匀的进入第一水套通路10中,尽可能使流经每个第一通路17的冷却液的流量分配合理,保证排气通路的冷却均衡。
所述进水通路14位于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上与所述第一通路17连通一侧的相对侧,使所述进水通路14和所述第一通路17连通的位置之间尽可能具有最大的跨度,以保证冷却液完全流通于第二水套通路11,以保证换热能力,且所述进水通路1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缸筒121排列方向相同,使冷却液能够沿缸筒121排列的方向流动,使流进进水通路14的冷却液均匀的流向第一通路17,尽可能保证冷却液各部分的吸热程度相同,保证了发动机冷却的均衡性。
可选地,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包括第二水套主区111、至少两个鼻梁区112和第二水套副区113,所述第二水套主区111和所述第二水套副区113通过所述鼻梁区112连通,所述第二水套副区113位于火花塞周侧,所述第二水套主区111主要为缸盖和和排气通路降温,且所述第二水套主区111为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的主体部分,所述鼻梁区112宽度较窄,主要为缸盖的火力面降温冷却,鼻梁区112设置较窄能够加快冷却液的流速,提高冷却液与缸盖火力面之间换热效率,能够有效的降低缸盖火力面部分的温度,所述第二水套副区113主要为火花塞降温,本申请的第二水套通路11的结构布局合理,能够同时为缸盖上的各个部分降温,为发动机各个部分的均衡冷却提供了便利条件。
所述第一通路17连通于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上靠近所述鼻梁区112的部位,由于所述鼻梁区112部分较窄,流经鼻梁区112的冷却液的流动速度等参数必定会发生变化,该变化不利于第二水套通路11的冷却液通过第一通路17流向第一水套通路10,而将第一通路17与第二水套通路11连通的位置避开所述鼻梁区112,就能够避免上述的问题,有利于冷却液向第一水套通路10的流动,同时,所述第一通路17与第二水套通路11连通的位置靠近鼻梁区112,而鼻梁区112所在位置和进水通路14所在位置之间的距离较远,也就是说,冷却液能够在第二水套通路11内流动的范围较大,能够保证冷却液充分换热,保证对缸盖的有效降温冷却。
可选地,所述缸盖还包括第一导流筋211组21和第二导流筋212组,所述第一导流筋211组21和所述第二导流筋212组位于所述第二水套主区111内,所述第一导流筋211组21和所述第二导流筋212组主要用于对在第二水套主区111内的冷却液进行导流,尽量实现冷却液的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导流筋211组21位于所述第二水套主区111内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两个相邻的所述鼻梁区112之间的区域相对,比如以第一导流筋211组21的其中一个特定的第一导流筋211为例,在第二水套主区111内具有第一导流筋211,第一导流筋211所在的位置与其中两个相邻的鼻梁区112之间的部位相对,而第一导流筋211的作用是能够将冷却液分隔,并使分隔的冷却液分别流进第一导流筋211两侧的鼻梁区112附近从而实现导流作用,使冷却液进入上述鼻梁区112的流量分配均匀。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导流筋211组21还包括靠近进水通路14设置的第二导流筋212,使进水通路14流进的冷却液实现首次分流,同时,所述第一导流筋211组21还包括靠近第二导流筋212而设置的第三导流筋213,第三导流筋213对首次分流后的冷却液进行二次分流,进而实现冷却液在第二水套主区111内的大致流量分配,为发动机实现均衡冷却的效果提供了便利条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筋211组21的各个导流筋均沿冷却液的大致流向延伸,而形成与水的流向大致相同的倾斜状态。
可选地,如图5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一导流筋211组21具有六个导流筋和四个鼻梁区112,第二导流筋212位于第二水套通路11中靠近所述进水通路14的部位,第二导流筋212具有长度,第二导流筋212的长度方向大致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二导流筋212的宽度沿靠近进水通路14至远离进水通路14的方向递增,使一部分冷却液向右流动,一部分冷却液向右下方流动,实现冷却液流量的大致分配;第五导流筋215位于第二导流筋212右侧靠下的位置,第五导流筋215为长棒状结构,且第五导流筋215的下侧向左倾斜,第五导流筋215能够避免大部分冷却液向右流动,通过对冷却液的阻隔导向,使得部分冷却液流向第五导流筋215下侧靠左的鼻梁区112,实现了对冷却液的二次分流;第六导流筋216位于第二导流筋212下侧靠右的位置,第六导流筋216为长棒状,所述第六导流筋216位于第一鼻梁区112和第二鼻梁区112之间,所述第一鼻梁区112位于所述进水通路14正下方,所述第二鼻梁区112位于所述第一鼻梁区112的右侧,与所述第一鼻梁区112相邻,所述第六导流筋216的一端斜向下指向第一鼻梁区112,所述第六导流筋216的另一端指向第五导流筋215,第六导流筋216限制流入冷却液流入第一鼻梁区112的流量,使一部分冷却液向右流动;第三导流筋213在进水通路14的延伸方向上远离所述进水通路14的位置设置,第三导流筋213为椭圆形,对冷却液进行二次分流,使冷却液的流量分配更加合理;在第二鼻梁区112的右侧,与所述第二鼻梁区112相邻的设置有第三鼻梁区112,所述第四导流筋214设置在第二鼻梁区112和第三鼻梁区112之间,所述第四导流筋214为长棒状,所述第四导流筋214的一端斜向下指向第二导流筋212,所述第四导流筋214的另一端斜向上指向第三导流筋213,第四导流筋214能够合理分配冷却液流向第二鼻梁区112和第三鼻梁区112的流量;在第三鼻梁区112的右侧,与所述第三鼻梁区112相邻的设置有第四鼻梁区112,第一导流筋211设置在第三鼻梁区112和第四鼻梁区112之间,第一导流筋211为长棒状,第一导流筋211的一端指向第四鼻梁区112,第一导流筋211的另一端指向第三导流筋213,第一导流筋211能够合理分配冷却液流向第三鼻梁区112和第四鼻梁区112的流量。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导流筋212组位于所述第二水套主区111内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鼻梁区112相对且靠近所述鼻梁区112,使第二导流筋212组的导流筋能够合理分配左右两股流入鼻梁区112的流量,增加冷却液汇入鼻梁区112的速度,有效冷却火力面。
可选地,如图5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二导流筋212组包括四个导流筋,每个第二进组内的导流筋均对应于一个鼻梁区112,第二导流筋212组内的导流筋的形状为类三角形,上述类三角形的导流筋的第一边与鼻梁区112相对,与第一边相对的类三角形的角指向远离鼻梁区112的方向,能够进一步保证第二导流筋212组合理分配左右两股流入鼻梁区112的流量,增加冷却液汇入鼻梁区112的速度,有效冷却缸盖上的对应部位。
可选地,所述缸盖还包括第三导流筋213组,所述第三导流筋213组位于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内,所述第三导流筋213将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分隔形成的支路与所述排气通路相对应,且所述支路靠近所述排气通路设置,也就是说,第三导流筋213组的各个导流筋将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内流动的冷却液进行导流,将冷却液导流成多个主要的液流,且导流出的多个液流与缸盖内设置的排气通路相对应,比如,第一液流的流动路径与排气通路中的第一排气道的路径相匹配,使第一水套通路10中的冷却液在冷却缸盖的同时,能够精确的对排气通路中的高温气体进行冷却。
可选地,如图6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一水套通路10的进水侧在第一水套通路10的下侧,冷却液由第一水套通路10的下侧向位于第一水套通路10上侧的出水口方向流动,在第一水套通路10的中部设置有第十四导流筋234,第十四导流筋234为粗棒状,第十四导流筋234的上端稍向右倾斜,能够将冷却液向第十四导流筋234的两侧分流,冷却第十四导流筋234两侧相对应的排气通路;沿第十四导流筋234的上端呈半环形由左至右依次分布有第十六导流筋236、第第十五导流筋235、第十三导流筋233和第十二导流筋232,第十六导流筋236、第十五导流筋235、第十三导流筋233和第十二导流筋232均为长棒状,其中,第十六导流筋236和第第十二导流筋232的长度方向沿冷却液的流向分布,用于合理分配水流,使分配的水流能够与排气通路相对应,第十五导流筋235、第十三导流筋233主要起到阻隔冷却液向左流动的作用,保证冷却液能够顺利流动到第一出水通路15;第十七导流筋237和第十一导流筋23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的左右两侧,起到分隔冷却液的作用,使冷却液能够冷却相对应的排气通路。
可选地,所述缸体12内具有第三水套通路13,所述第三水套通路13围设于所述缸体12内的缸筒121的外壁,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和所述第三水套通路13连通。
所述缸体12内具有缸筒121和第三水套通路13,所述缸筒121内具有燃烧室,缸筒121的燃烧室是发动机热量的主要来源,所述第三水套通路13围设于所述缸筒121的外壁,当冷却液在所述第三水套通路13内流动时,冷却液能够与缸筒121的外壁之间进行热交换,将热量经由冷却液带出发动机,从源头上冷却发热源,有效的实现对发动机的冷却。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位于所述第一水套通路10和所述第三水套通路13之间,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和所述第三水套通路13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水套通路11通过至少一个第二通路18与所述第三水套通路13连通,所述第二通路18靠近所述进水通路14设置,能够使冷却液在第二水套内充分的流动后才进入第三水套通路13,避免冷却液流出后还没来的及在第二水套通路11中充分流动就进入第三水套通路13,所述第二出水通路16位于所述第三水套通路13上远离所述进水通路14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缸体12与所述缸筒121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三水套通路13位于所述间隙内;靠近所述缸筒121内燃烧室一侧的第三水套通路13厚度为第一厚度,远离所述缸筒121内燃烧室一侧的第三水套通路13厚度为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如图1、图2或者图4所示,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也就是说,靠近缸筒121燃烧室的冷却液流量多于远离缸筒121燃烧室部分的冷却液流量,能够针对温度较高的燃烧室分配较大的冷却液流量,针对温度相对较低的远离燃烧室的部分分配相对较小的冷却液的流量,避免了大部分流量经缸筒121下部分未能吸收较多热量到达降温的效果,还有可能导致缸体12过冷的情况。
可选地,所述发动机包括插片19,所述插片19插设于所述缸体12与所述缸筒121之间的间隙内,所述第三水套通路13设于所述插片19与所述缸筒121之间,所述缸筒121靠近燃烧室部分的外壁至所述插片19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厚度,所述缸筒121远离燃烧室部分的外壁至所述插片19之间的距离为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也就是说,插片19插入缸体12与所述缸筒121之间的间隙内,能够形成插片19上至缸筒121的距离不同的效果,通过插片19占据的空间使第三水套通路13形成靠近缸筒121燃烧室的部分的厚度较大,远离缸筒121燃烧室部分的厚度较小,同时,插片19方便拆卸,避免了重新为缸体12开模,增加制造成本的问题。
可选地,所述第三水套通路13还包括第三通路20,所述第三通路20位于相邻的所述缸筒121之间,所述第三通路20呈弯折状,弯折状的第三通路20能够增大冷却液的流通路径,能够尽可能的吸收更多的热量,其中,弯折的所述第三通路20可以为尖角弯折,比如第三通路20为V字形等,也可以为圆角弯折,比如第三通路20可以为U字形等,当然,所述第三通路20也可以为非弯折结构,比如所述第三通路20为一相对于所述缸筒121的轴线倾斜设置的通路。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发动机,由于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发动机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即使发动机的缸盖具有较佳的冷却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申请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盖,所述缸盖内由上至下依次具有第一水套通路、排气通路和第二水套通路,所述第一水套通路和所述第二水套通路靠近所述排气通路设置,所述第一水套通路和所述第二水套通路连通,所述第二水套通路被配置为与缸体连通,所述第二水套通路具有进水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套通路具有第一出水通路,所述第一出水通路位于所述第一水套通路上远离所述进水通路的一侧,所述缸体具有第二出水通路,所述第二出水通路远离所述进水通路设置,冷却液通过所述进水通路后分流并分别从所述第一出水通路和所述第二出水通路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套通路通过多个第一通路与所述第一水套通路连通,多个所述第一通路沿缸体内的缸筒排列方向分布且靠近所述缸筒;
所述进水通路位于所述第二水套通路上与所述第一通路连通一侧的相对侧,且所述进水通路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缸筒排列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套通路包括第二水套主区、至少两个鼻梁区和第二水套副区,所述第二水套主区和所述第二水套副区通过所述鼻梁区连通,所述第二水套副区位于火花塞周侧;
所述第一通路连通于所述第二水套通路上靠近所述鼻梁区的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还包括第一导流筋组和第二导流筋组,所述第一导流筋组和所述第二导流筋组位于所述第二水套主区内;其中,
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导流筋组位于所述第二水套主区内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与两个相邻的所述鼻梁区之间的区域相对;
所述第二导流筋组位于所述第二水套主区内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鼻梁区相对且靠近所述鼻梁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还包括第三导流筋组,所述第三导流筋组位于所述第一水套通路内,所述第三导流筋将所述第一水套通路分隔形成的支路与所述排气通路相对应,且所述支路靠近所述排气通路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内具有第三水套通路,所述第三水套通路围设于所述缸体内的缸筒的外壁,所述第二水套通路和所述第三水套通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套通路通过至少一个第二通路与所述第三水套通路连通,所述第二通路靠近所述进水通路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与所述缸筒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三水套通路位于所述间隙内;
靠近所述缸筒内燃烧室一侧的第三水套通路厚度为第一厚度,远离所述缸筒内燃烧室一侧的第三水套通路厚度为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插片,所述插片插设于所述缸体与所述缸筒之间的间隙内,所述第三水套通路设于所述插片与所述缸筒之间,所述缸筒靠近燃烧室部分的外壁至所述插片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厚度,所述缸筒远离燃烧室部分的外壁至所述插片之间的距离为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厚度。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水套通路还包括第三通路,所述第三通路位于相邻的所述缸筒之间,所述第三通路呈弯折状。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
CN202110227871.7A 2021-03-01 2021-03-01 发动机和车辆 Pending CN1149919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27871.7A CN114991983A (zh) 2021-03-01 2021-03-01 发动机和车辆
PCT/CN2022/072821 WO2022183861A1 (zh) 2021-03-01 2022-01-19 发动机和车辆
EP22762330.3A EP4253746A4 (en) 2021-03-01 2022-01-19 ENGINE AND VEHICLE
AU2022229339A AU2022229339A1 (en) 2021-03-01 2022-01-19 Engine and vehicle
US18/214,444 US11976607B2 (en) 2021-03-01 2023-06-26 Engine and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27871.7A CN114991983A (zh) 2021-03-01 2021-03-01 发动机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91983A true CN114991983A (zh) 2022-09-02

Family

ID=83018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27871.7A Pending CN114991983A (zh) 2021-03-01 2021-03-01 发动机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76607B2 (zh)
EP (1) EP4253746A4 (zh)
CN (1) CN114991983A (zh)
AU (1) AU2022229339A1 (zh)
WO (1) WO2022183861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3006A (ja) * 1997-01-29 1998-08-11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JP2005256648A (ja) * 2004-03-10 2005-09-22 Mazda Motor Corp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60195000A1 (en) * 2015-01-07 2016-07-0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Engine cooling system
CN108138687A (zh) * 2015-10-23 2018-06-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水冷式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CN209483492U (zh) * 2018-12-25 2019-10-1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缸盖、发动机和车辆
CN210977700U (zh) * 2019-10-17 2020-07-10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CN111852683A (zh) * 2019-04-30 2020-10-3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缸盖冷却结构和发动机冷却结构和发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30900B2 (ja) * 2001-11-02 2006-0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US7367294B2 (en) * 2006-03-14 2008-05-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Cylinder head with integral tuned exhaust manifold
US8146544B2 (en) * 2009-03-05 2012-04-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ngine cylinder head cooling features and method of forming
AT506468B1 (de) * 2009-03-24 2010-12-15 Avl List Gmbh Zylinderkopf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US8584628B2 (en) * 2010-07-14 2013-11-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ngine with cylinder head cooling
EP2500558B1 (en) * 2011-03-10 2017-02-15 Fiat Powertrain Technologies S.p.A. Cylinder head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integrated exhaust manifold and subgroups of exhaust conduits merging into manifold portions which are superimposed and spaced apart from each other
US8857385B2 (en) * 2011-06-13 2014-10-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exhaust cylinder head
US8960137B2 (en) * 2011-09-07 2015-02-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exhaust cylinder head
JP6131920B2 (ja) * 2014-07-28 2017-05-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DE102014012503B4 (de) * 2014-08-22 2017-07-13 Audi Ag Brennkraftmaschine mit Wassermantel zur Kühlung eines Kurbelgehäuses und eines Zylinderkopfs
JP6299737B2 (ja) * 2015-12-18 2018-03-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CN108894888B (zh) * 2018-06-20 2020-03-24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发动机缸盖
CN110284990B (zh) * 2019-08-13 2020-08-14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气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3006A (ja) * 1997-01-29 1998-08-11 Yamah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
JP2005256648A (ja) * 2004-03-10 2005-09-22 Mazda Motor Corp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シリンダブロック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60195000A1 (en) * 2015-01-07 2016-07-0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Engine cooling system
CN108138687A (zh) * 2015-10-23 2018-06-0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水冷式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CN209483492U (zh) * 2018-12-25 2019-10-1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缸盖、发动机和车辆
CN111852683A (zh) * 2019-04-30 2020-10-3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气缸盖冷却结构和发动机冷却结构和发动机
CN210977700U (zh) * 2019-10-17 2020-07-10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22229339A1 (en) 2023-07-20
EP4253746A1 (en) 2023-10-04
US11976607B2 (en) 2024-05-07
US20230340923A1 (en) 2023-10-26
WO2022183861A1 (zh) 2022-09-09
EP4253746A4 (en) 2024-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60137B2 (en) Integrated exhaust cylinder head
US7225766B2 (en) Engine cylinder cooling jacket
US9359058B1 (en) Outboard marine propulsion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outboard marine propulsion devices having exhaust runner cooling passages
JP2009002265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JPS6346260B2 (zh)
CN102937054B (zh) 一种发动机缸盖水套
JPS627914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US20050145205A1 (en) Cooled cylinder head for a reciprocating engine
US6962131B2 (en) Water cooling device of vertical multi-cylinder engine
KR101948452B1 (ko) 다중-실린더 엔진의 실린더 헤드
JP2004124945A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ウォータジャケット
JPH1113551A (ja) Egrクーラ
CN114991983A (zh) 发动机和车辆
CN107152348A (zh) 具有水套的发动机
JPH1113549A (ja) Egrクーラ
US11022020B2 (en) Cylinder head with improved valve bridge cooling
JP6052134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CN214997942U (zh) 气缸盖和气缸
JP2008095645A (ja) 水冷式直列多気筒エンジンのヘッドガスケット
KR101939003B1 (ko) 다중-실린더 엔진의 실린더 헤드
US11181032B2 (en) Cylinder head with improved valve bridge cooling
CN217401005U (zh) 发动机冷却机构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CN116988887A (zh) 一种发动机及摩托车
JP6555316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6057704B2 (ja) 流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