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6392A - 软包电池 - Google Patents

软包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76392A
CN114976392A CN202210041797.4A CN202210041797A CN114976392A CN 114976392 A CN114976392 A CN 114976392A CN 202210041797 A CN202210041797 A CN 202210041797A CN 114976392 A CN114976392 A CN 1149763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ded
reinforcing
current collecting
collecting lead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417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田正弘
谷内拓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976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63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5Pouches or flexible ba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1245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external coating on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31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e.g. gas permeability, size or heat resist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8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ouch or flexible bag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01M50/557Plate-shaped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软包电池(10),其具备:实质上长方体的蓄放电元件(11);比蓄放电元件薄且被从蓄放电元件向外部引出的集电引线(12);以及在集电引线被向外部引出的状态下对蓄放电元件进行包装的外装膜(13),其中,外装膜具有将集电引线从厚度方向的表背面夹着的夹持部(14)、沿着夹持部的轮廓的折回部(15)、以及从折回部折回而至少与夹持部接合的增强部(16),折回部与夹持部的沿着厚度方向延伸的侧部接合,增强部通过折回部而向夹着集电引线的方向折回,增强部具有从折回部沿着集电引线被引出的引出方向或与所述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7)。

Description

软包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等软包电池(pouch cell)。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机动车、个人计算机、便携式电话等各种大小的电气/电子设备的普及,对高容量、高输出的电池的需求迅速扩大。作为这样的电池,举出有在正极与负极之间使用有机电解液作为电解质的液系电池单体、取代有机电解液的电解质而使用了难燃性的固体的固体电解质的固体电池单体等。
作为固体电池,已知有将长方体状的单体用层压膜包入而密闭成板形状的层叠单体类型的软包电池。通过将单体用外装体(膜)包入来防止水分、大气向电池的侵入。
例如,作为这样的将膜卷绕于电池主体来进行包装的软包电池,公开有日本国特开2003-242942号公报。在此公开了如下内容:在构成外装膜(外装体)P的层叠体(锂离子电池用包装材料)10的周缘设置延长端部7,通过将延长端部7折回并进行热粘接来将截面F1用延长端部7包覆,从而防止水分从该截面F1浸入。
发明内容
然而,在软包电池中,在内包有集电引板和导线的三棱柱状的部分,仅通过外装膜来保护集电引板与导线的接合部。因此,期望提高该部分的强度。
而且,在日本国特开2003-242942号公报中并未公开提高集电引板和导线周边的强度这样的内容,从该观点出发存有改善的余地。
另外,由于在外装膜中的对集电引板和导线进行夹持的部分(导线夹持部)存在间隙,因此水、空气可能会浸入。为了防止该情况,大多将密封部形成得长。然而,若是这样的结构,则可能会产生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降低等问题。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高集电引板与导线的接合部周边的强度,提高软包电池中的气密性,防止能量密度降低并抑制构成部件数量的增加。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软包电池具备:实质上长方体的蓄放电元件;集电引线,其比所述蓄放电元件薄且被从所述蓄放电元件向外部引出;以及外装膜,其在所述集电引线被向外部引出的状态下对所述蓄放电元件进行包装,其中,所述外装膜具有将所述集电引线从厚度方向的表背面夹着的夹持部、沿着所述夹持部的轮廓的折回部、以及从所述折回部折回而至少与所述夹持部接合的增强部,所述折回部与所述夹持部的沿着厚度方向延伸的侧部接合,所述增强部通过所述折回部而向夹着所述集电引线的方向折回,所述增强部具有从所述折回部沿着所述集电引线被引出的引出方向或者与所述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的软包电池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增强部具有比所述夹持部接近所述蓄放电元件地进行贴附的第二延伸部。
第三方案在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软包电池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增强部上,且在所述折回部与所述延伸部的交界附近形成有避让部,所述避让部从被从所述夹持部引出的所述集电引线离开,以免所述增强部相对于所述夹持部的密接被所述集电引线阻碍。
第四方案在第一方案~第三方案中任一方案的软包电池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外装膜具有沿着所述夹持部的轮廓的第二折回部、以及从所述第二折回部折回而至少与所述夹持部中的和所述增强部相反侧的面接合的第二增强部,所述第二折回部与所述夹持部的沿着厚度方向延伸的侧部接合,所述第二增强部通过所述第二折回部而向夹着所述集电引线的方向折回。
根据第一方案,通过设置增强部,由此能够将层叠有外装膜且将平坦的集电引线向外部引出的夹持部的端部通过与端部平行地设置的折回部来覆盖,而且能够通过延伸部来覆盖夹持部的平坦的表面。由此,通过将增强部熔接于夹持部,从而能够提高夹持部的端部处的气密性。同时,通过在夹持部的平坦的表面上熔接延伸部,从而能够提高夹持部的强度和刚性。因而,能够在软包电池中对设置有集电引线的部分进行增强。并且,由于增强部能够仅通过将外装膜折回来形成,因此无需增加部件件数就能够实现气密性的提高和刚性及强度的提高。这里,夹持部的侧部包括从夹持部引出集电引线的端面、以及通过折回的外装膜将夹持部的表背面相连而沿着厚度方向延伸地形成的侧面。另外,在折回部形成于沿着集电引线的引出方向延伸的夹持部的侧部的情况下,在从夹持部朝向蓄放电元件侧而外装膜的表背面的厚度呈三棱柱状扩大的部分附近,将夹持部的侧面卷入来熔接增强部,由此能够防止成为三棱柱状的部分附近处的由外力引起的熔接部分的剥离。
根据第二方案,增强部在外装膜覆盖从蓄放电元件向集电引线的外部引出的部分附近而形成的三棱柱状的部分、即在夹持部接近蓄放电元件的部分具有第二延伸部,由此能够对在耐久性方面存有改善的余地的成为三棱柱状的面的外装膜进行覆盖来进行增强。
这里,由于集电引线的厚度尺寸比蓄放电元件的厚度尺寸小,因此从蓄放电元件向集电引线的外部引出的部分成为台阶,覆盖该部分的外装膜成为三棱柱状。该部分需要在强度上增强且要求刚性。
根据第三方案,通过形成避让部,由此能够防止在折回部与延伸部的交界附近增强部相对于夹持部的密接被集电引线阻碍的情况。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集电引线被向外部引出的夹持部的端部处的气密性。
根据第四方案,第二增强部在夹持部中熔接于在厚度方向上与熔接增强部的面相反侧的面,由此能够进行夹持部的进一步增强,并且,能够防止在从蓄放电元件引出集电引线的三棱柱状的部分处由外力引起的熔接部分的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展开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中的夹持部的端面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中的由外装膜包覆的包覆工序的工序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中的由外装膜包覆的包覆工序的工序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中的由外装膜包覆的包覆工序的工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形成第二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展开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形成第三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展开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中的夹持部的端面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形成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折回部附近的放大展开图。
图1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中的夹持部的端面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形成第四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另一例的折回部附近的放大展开图。
图15是表示形成第四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又一例的折回部附近的放大展开图。
图16是表示形成第四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再一例的折回部附近的放大展开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形成第五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展开图。
图1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中的三棱柱状部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另一例中的夹持部的端面的剖面图。
图21是表示形成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进行说明。本发明丝毫没有被以下的实施方式限定,在本发明的目标范围内能够适当施加变更来实施。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软包电池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展开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中的夹持部的端部的剖面图。在图中,符号10为软包电池。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10具备蓄放电元件11、集电引线12、外装膜13、夹持部14、折回部15及增强部16。
软包电池10是电池单体。该电池可以是将有机电解液作为电解质来使用的液系电池单体,也可以是具备凝胶状的电解质的电池单体,还可以是取代有机电解液的电解质而具备难燃性的固体电解质来作为电解质的固体电池单体。以下,作为电池单体,例举具备固体电解质的固体电池单体进行说明。
蓄放电元件11是层叠有正极层和负极层并在正极层与负极层之间配置有固体电解质层的层叠体。需要说明的是,“层叠”意味着例举的层被层叠的意思,不仅包括这些层被直接层叠的情况,还包括这些层被间接层叠的情况。例如,在正极层与固体电解质层之间可以存在其他的层等。
蓄放电元件11由外装膜13覆盖。
蓄放电元件11为实质上长方体。如图1所示,蓄放电元件11形成为Z方向上的厚度尺寸比X方向及Y方向上的尺寸小的板状。蓄放电元件11在Z方向观察下Y方向成为长度方向且X方向成为宽度方向。需要说明的是,X方向、Y方向、Z方向是为了方便而示出的标记。
在蓄放电元件11中,多个集电体引板从Y方向的端部延伸出,并且与该集电体引板连接的集电引线12被向Y方向进一步引出。
集电引线12中,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这两根分别被从蓄放电元件11中的Y方向的端部引出。
集电引线12a在蓄放电元件11中的Y方向上被从图1的成为右侧的端部引出。集电引线12b在蓄放电元件11中的Y方向上被从图1的成为左侧的端部引出。
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被从蓄放电元件11彼此向沿着Y方向的相反方向引出。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沿着Y方向延伸。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与蓄放电元件11连接。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中的与蓄放电元件11侧相反侧的端部从外装膜13露出。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均为Z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小且在XY方向上平坦的板状。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均与蓄放电元件11的X方向上的中央附近连接。
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的Z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均比蓄放电元件11的Z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小。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的X方向上的尺寸均比蓄放电元件11的X方向上的尺寸小。
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的在Y方向上接近蓄放电元件11的部分均由外装膜13覆盖。
如图1所示,外装膜13呈筒状地卷绕于蓄放电元件11。外装膜13的Y方向上的两端与蓄放电元件11相比向离开的朝外方向伸出,并从Z方向的表背面夹持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外装膜13在厚度不同的蓄放电元件11与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的交界处,以从蓄放电元件11向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形成为三棱柱状的方式厚度减少。在该三棱柱状的部分,外装膜13的X方向上的两端的成为折边的部分被向内侧折入。外装膜13对蓄放电元件11进行密闭。
如图2所示,外装膜13为单张的软包膜。外装膜13绕着Y方向的轴线向蓄放电元件11卷绕并与之贴附/接合。外装膜13除了Y方向上的两端部以外都与蓄放电元件11密接地相接。
外装膜13只要是能够收容并密闭蓄放电元件11的膜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外装膜13优选为能够对软包电池10赋予气密性那样的膜。
外装膜13也可以具备例如由铝、镍、不锈钢等的金属箔等无机物薄膜等构成的阻挡层。通过具备阻挡层,由此能够对外装膜13赋予气密性。外装膜13优选能够具备由聚乙烯树脂等挠性树脂构成的密封层。外装膜13能够通过将层叠的密封层彼此对置并进行熔接来接合。因此,不需要涂敷粘接剂的工序。
需要说明的是,外装膜13也可以不具备密封层。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利用粘接剂将外装膜13彼此接合来形成软包电池10。
对于外装膜13,能够例示出通过将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尼龙、聚丙烯等构成的基材层、上述的阻挡层及上述的密封层层叠而成的层叠体。这些层可以经由以往公知的粘接剂来层叠,也可以通过挤出涂敷法等来层叠。
外装膜13的优选的厚度根据材质而不同。外装膜13的厚度优选为50μm以上,更优选为100μm以上。外装膜13的厚度优选为7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μm以下。
外装膜13可以是一片单层的膜,也可以是多个层层叠而成的膜。本实施方式中的外装膜13可以是用一片来收容并密闭蓄放电元件11的单张的膜。
外装膜13在比蓄放电元件11靠Y方向上的外侧且从蓄放电元件11沿着Y方向离开的位置处熔接于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的Z方向上的表背面。外装膜13在比蓄放电元件11靠Y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形成夹持部14。
如图1所示,夹持部14具有夹着集电引线12a的夹持部14a和夹着集电引线12b的夹持部14b。
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均沿着Y方向延伸。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在Y方向上从蓄放电元件11的中心对称地延伸。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X方向尺寸与蓄放电元件11的X方向尺寸大致相同。
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分别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成为Y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露出。
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分别位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中的X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外装膜13在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处,X方向上的两端部分被直接贴合。
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在Z方向观察下具有实质上矩形的轮廓。
在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上熔接有增强部16。
在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Z方向背面的外装膜13上形成有折回部15。
如图1、2所示,外装膜13以在Y方向上比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接近蓄放电元件11的一侧增大至蓄放电元件11的Z方向厚度尺寸的方式连续。外装膜13中,对应于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至蓄放电元件11的厚度尺寸的增大,在Y方向上比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接近蓄放电元件11的一侧形成三棱柱状部14c及三棱柱状部14d。
在三棱柱状部14c及三棱柱状部14d中,X方向上的两端部如图1、图2所示那样被向内侧折入而形成折边部14e~14h。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形成有折边部14e~14h的外装膜13一边在Z方向上折叠一边向从蓄放电元件11离开的朝向延长至Y方向外侧,并延伸至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中途。形成有折边部14e~14h的外装膜13的Y方向端部被夹持部14a和夹持部14b夹着。
如图1~图3所示,折回部15具有熔接于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的一部分的折回部15a和折回部15b。折回部15具有熔接于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的一部分的折回部15c和折回部15d。
折回部15a和折回部15b沿着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的轮廓形成。折回部15a和折回部15b具有与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的Z方向尺寸大致相同的Z方向上的尺寸。折回部15a和折回部15b从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的Z方向上的上端延伸至Z方向上的下端。
折回部15a和折回部15b在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处,位于在X方向上比集电引线12a靠外侧的位置。
如图1~3所示,折回部15a在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处从集电引线12a覆盖至X方向跟前侧。如图1所示,折回部15b在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处从集电引线12a覆盖至X方向里侧。
折回部15a和折回部15b在Y方向观察下具有大致矩形轮廓。折回部15a具有与折回部15b大致相等的轮廓形状及面积。
折回部15c和折回部15d沿着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的轮廓形成。折回部15c和折回部15d具有与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的Z方向尺寸大致相同的Z方向上的尺寸。折回部15c和折回部15d从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的Z方向上的上端延伸至Z方向上的下端。
折回部15c和折回部15d在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处,位于在X方向上比集电引线12b靠外侧的位置。
如图1所示,折回部15c在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处从集电引线12b覆盖至X方向里侧。如图1所示,折回部15d在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处从集电引线12b覆盖至X方向跟前侧。
折回部15c和折回部15d在Y方向观察下具有大致矩形轮廓。折回部15c具有与折回部15d大致相等的轮廓形状及面积。
如图1~图3所示,增强部16熔接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增强部16具有熔接于夹持部14a的Z方向表面的增强部16a和增强部16b。增强部16具有熔接于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的增强部16c和增强部16d。增强部16具有沿着Y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7。
如图1~图3所示,增强部16a与折回部15a连接。增强部16a与折回部15a中的位于夹持部14a的Z方向表面侧的部分连接。增强部16a具有从折回部15a沿着集电引线12a被引出的Y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7a。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17a的轮廓形状与增强部16a的轮廓形状实质上相同。
增强部16a与折回部15a的X方向上的全长连接,而且在Z方向观察下增强部16a沿着X方向延伸至与集电引线12a重叠的位置。增强部16a具有与夹持部14a的Y方向尺寸大致相同的Y方向上的尺寸。
增强部16b与折回部15b连接。增强部16b与折回部15b中的位于夹持部14a的Z方向表面侧的部分连接。增强部16b具有从折回部15b沿着集电引线12a被引出的Y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7b。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17b的轮廓形状与增强部16b的轮廓形状实质上相同。
增强部16b与折回部15b的X方向上的全长连接,而且在Z方向观察下增强部16b沿着X方向延伸至与集电引线12a重叠的位置。增强部16b具有与夹持部14a的Y方向尺寸大致相同的Y方向上的尺寸。
增强部16a和增强部16b具有大致相等的轮廓形状及面积。增强部16a和增强部16b的位于夹持部14a的中央附近的部分在X方向上彼此接近。需要说明的是,增强部16a和增强部16b在夹持部14a的中央附近也可以在X方向上彼此重叠。
增强部16c与折回部15c连接。增强部16c与折回部15c中的位于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侧的部分连接。增强部16c具有从折回部15c沿着集电引线12b被引出的Y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7c。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17c的轮廓形状与增强部16c的轮廓形状实质上相同。
增强部16c与折回部15c的X方向上的全长连接,而且在Z方向观察下增强部16c沿着X方向延伸至与集电引线12b重叠的位置。增强部16c具有与夹持部14b的Y方向尺寸大致相同的Y方向上的尺寸。
增强部16d与折回部15d连接。增强部16d与折回部15d中的位于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侧的部分连接。增强部16d具有从折回部15d沿着集电引线12b被引出的Y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7d。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17d的轮廓形状与增强部16d的轮廓形状实质上相同。
增强部16d与折回部15d的X方向上的全长连接,而且在Z方向观察下增强部16d沿着X方向延伸至与集电引线12b重叠的位置。增强部16d具有与夹持部14b的Y方向尺寸大致相同的Y方向上的尺寸。
增强部16c和增强部16d具有大致相等的轮廓形状及面积。增强部16c和增强部16d的位于夹持部14b的中央附近的部分在X方向上彼此接近。需要说明的是,增强部16c和增强部16d在夹持部14b的中央附近也可以在X方向上彼此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10中,将增强部16a及增强部16b贴附于夹持部14a的表面。另外,外装膜13层叠而形成的夹持部14a的端部由折回部15a及折回部15b覆盖。在夹持部14a的端部处,增强部16a及增强部16b向夹持部14a的表面折弯。在夹持部14a的端部处,折回部15a及折回部15b向夹持部14a中的Z方向上的背面连接。
由此,能够提高夹持部14a的端部处的气密性。同时,通过在夹持部14a的平坦的表面上熔接增强部16a的延伸部17a及增强部16b的延伸部17b,由此能够提高夹持部14a的强度和刚性。因而,能够在软包电池10中对设置有集电引线12a的部分进行增强。
同样,将增强部16c及增强部16d贴附于夹持部14b的表面。另外,外装膜13层叠而形成的夹持部14b的端部由折回部15c及折回部15d覆盖。在夹持部14b的端部处,增强部16c及增强部16d向夹持部14b的表面折弯。在夹持部14b的端部处,折回部15c及折回部15d向夹持部14b中的Z方向上的背面连接。
由此,能够提高夹持部14b的端部处的气密性。同时,通过在夹持部14b的平坦的表面上熔接增强部16c的延伸部17c及增强部16d的延伸部17d,由此能够提高夹持部14b的强度和刚性。因而,能够在软包电池10中对设置有集电引线12b的部分进行增强。
以下,对软包电池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4~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软包电池的由外装膜包覆的包覆工序的工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有折叠线的外装膜13上载置蓄放电元件11,并以密封蓄放电元件11的方式将外装膜13折回成筒状来形成软包电池。
如图2所示,在外装膜13上形成有沿着X方向的多个平行的折叠线FX1~FX6b以及沿着Y方向的多个平行的折叠线FY1~FY4。折叠线FX1~FX4及折叠线FY1~FY4均形成为直线状。另外,在折边部14e、折边部14f、折边部14g、折边部14h形成有不沿着X方向及Y方向的倾斜的折叠线。
折叠线FX1形成在夹持部14a与三棱柱状部14c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2形成在三棱柱状部14c与包裹蓄放电元件11的中央部13a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3形成在包裹蓄放电元件11的中央部13a与三棱柱状部14d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4形成在三棱柱状部14d与夹持部14b的交界位置。
折叠线FX5a形成在作为延伸部17a的增强部16a与折回部15a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5b形成在作为延伸部17b的增强部16b与折回部15b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6a形成在折回部15a与夹持部14a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6b形成在折回部15b与夹持部14a的交界位置。
折叠线FX5c形成在作为延伸部17c的增强部16c与折回部15c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5d形成在作为延伸部17d的增强部16d与折回部15d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6c形成在折回部15c与夹持部14b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6d形成在折回部15d与夹持部14b的交界位置。
折叠线FY1形成在接近折回部15b的折边部14e与夹持部14a的交界位置及接近折回部15c的折边部14f与夹持部14b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Y2形成在接近折回部15a的折边部14g与夹持部14a的交界位置及接近折回部15d的折边部14h与夹持部14b的交界位置。
折叠线FY3形成在未连接折回部15的背面侧的夹持部14a与折边部14g的交界位置及未连接折回部15的背面侧的夹持部14b与折边部14h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Y4形成在未连接折回部15的背面侧的夹持部14a与被重叠贴合的折边部14e的交界位置及未连接折回部15的背面侧的夹持部14b与被重叠贴合的折边部14f的交界位置。
折叠线FX1~FY4形成于外装膜13。折叠线FX1~FY4沿着收容于外装膜13的蓄放电元件11及集电引线12的形状、大小来制作。
如图4所示,在外装膜13上,将连接了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的蓄放电元件11载置于中央部13a。
接着,将沿着Y方向延伸的折叠线FY1~FY4如图4中箭头所示那样全部以成为谷折的方式折回。由此,如图5所示,外装膜13以包围蓄放电元件11的周围的方式卷绕。然后,将图5中的成为里侧的折边部14e、折边部14f以及被折边部14e和折边部14f夹着的部分重合并进行熔接。由此,外装膜13成为筒状。
接着,将沿着X方向延伸的折叠线FX2、折叠线FX3进行山折,将沿着X方向延伸的折叠线FX1、折叠线FX4进行谷折,从而如图5中箭头所示,使在Y方向上处于比蓄放电元件11靠外侧的位置的成为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部分以在Z方向上彼此接近而重叠的方式接触。此时,折边部14e~14h均在X方向上被向内侧折叠。然后,将成为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部分重合而与集电引线12a及集电引线12b一起进行熔接。
由此,如图6所示,分别形成三棱柱状部14c和向三棱柱状部14c的Y方向外侧延伸的夹持部14a以及三棱柱状部14d和向三棱柱状部14d的Y方向外侧延伸的夹持部14b。
接着,将沿着X方向延伸的折叠线FX5a~FX6d进行谷折,从而如图6中箭头所示那样将折回部15a~15d及增强部16a~16d折回。使折回部15a~15d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接触,使增强部16a~16d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接触。然后,将折回部15a~15d熔接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并将增强部16a~16d熔接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由此,如图1所示,制造出软包电池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回部15a、折回部15b、增强部16a及增强部16b能够仅通过将外装膜13折回来形成,因此,无需增加部件件数就能够实现气密性的提高和刚性及强度的提高。同样,折回部15c、折回部15d、增强部16c及增强部16d能够仅通过将外装膜13折回来形成,因此无需增加部件件数就能够实现气密性的提高和刚性及强度的提高。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软包电池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展开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与增强部相关的点,对这之外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如图7、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强部16a具有与延伸部17a相比进一步沿着Y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7a1。第二延伸部17a1与延伸部17a同样地贴附于夹持部14a的Z方向表面,进而贴附于与夹持部14a邻接的三棱柱状部14c的Z方向表面。第二延伸部17a1具有实质上矩形的轮廓。第二延伸部17a1具有与延伸部17a大致相等的X方向尺寸。
同样,增强部16b具有与延伸部17b相比进一步沿着Y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7b1。第二延伸部17b1与延伸部17b同样地贴附于夹持部14a的Z方向表面,进而贴附于与夹持部14a邻接的三棱柱状部14c的Z方向表面。第二延伸部17b1具有实质上矩形的轮廓。第二延伸部17b1具有与延伸部17b大致相等的X方向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8所示,增强部16c具有与延伸部17c相比进一步沿着Y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7c1。第二延伸部17c1与延伸部17c同样地贴附于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进而贴附于与夹持部14b邻接的三棱柱状部14d的Z方向表面。第二延伸部17c1具有实质上矩形的轮廓。第二延伸部17c1具有与延伸部17c大致相等的X方向尺寸。
同样,增强部16d具有与延伸部17d相比进一步沿着Y方向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7d1。第二延伸部17d1与延伸部17d同样地贴附于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进而贴附于与夹持部14b邻接的三棱柱状部14d的Z方向表面。第二延伸部17d1具有实质上矩形的轮廓。第二延伸部17d1具有与延伸部17d大致相等的X方向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增强部16a~16d具有第二延伸部17a1~17d1,由此能够覆盖在耐久性方面存有改善的余地的三棱柱状部14c与夹持部14a的交界附近、三棱柱状部14d与夹持部14b的交界附近来进行增强。
由此,虽然厚度尺寸小的集电引线12被从蓄放电元件11向外部引出而成为台阶的三棱柱状部14c、14d需要在强度上增强且要求刚性,但是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软包电池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展开图。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中的夹持部的端部的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与第二折回部及第二增强部相关的点,对这之外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如图9~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回部15e及增强部16e通过将成为夹持部14a的Z方向背面的外装膜13延长而形成。折回部15e如图9~图11所示那样贴附于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增强部16e如图9~图11所示那样贴附于夹持部14a的Z方向表面。
第二折回部15f及第二增强部16f通过将成为夹持部14a的Z方向表面的外装膜13延长而形成。第二折回部15f如图9~图11所示那样贴附于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第二增强部16f如图9~图11所示那样贴附于夹持部14a的Z方向背面。
同样,折回部15g及增强部16g通过将成为夹持部14b的Z方向背面的外装膜13延长而形成。折回部15g如图9~图11所示那样贴附于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增强部16g如图9~图11所示那样贴附于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
第二折回部15h及第二增强部16h通过将成为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的外装膜13延长而形成。第二折回部15h如图9~图11所示那样贴附于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第二增强部16h如图9~图11所示那样贴附于夹持部14b的Z方向背面。
折回部15e及第二折回部15f如图9~图11所示那样在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中贴附于集电引线12a的X方向上的两外侧位置。折回部15e如图10所示那样形成于夹持部14a中的在X方向上与折边部14g接近的一侧。第二折回部15f如图10所示那样形成于夹持部14a中的在X方向上与折边部14e接近的一侧。
折回部15e贴附于与图3所示的折回部15a对应的位置。
第二折回部15f贴附于与图3所示的折回部15b对应的位置。
折回部15g及第二折回部15h如图9~图11所示那样在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中贴附于集电引线12b的X方向上的两外侧位置。折回部15g如图10所示那样形成于夹持部14b中的在X方向上与折边部14f接近的一侧。第二折回部15h如图10所示那样形成于夹持部14b中的在X方向上与折边部14h接近的一侧。
折回部15g贴附于与图3所示的折回部15c对应的位置。
第二折回部15h贴附于与图3所示的折回部15d对应的位置。
折回部15e及第二折回部15f具有与图2所示的折回部15a及折回部15b实质上同等的轮廓形状。折回部15g及第二折回部15h具有与图2所示的折回部15c及折回部15d实质上同等的轮廓形状。
增强部16e及第二增强部16f与图2所示的增强部16a及增强部16b不同,具有与夹持部14a实质上相等的轮廓形状。即,增强部16e及第二增强部16f具有与夹持部14a实质上相等的X方向尺寸。增强部16e具有从折回部15e沿着Y方向延伸且还沿着X方向延长的延伸部17e。第二增强部16f具有从第二折回部15f沿着Y方向延伸且还沿着X方向延长的延伸部17f。
增强部16g及第二增强部16h与图2所示的增强部16c及增强部16d不同,具有与夹持部14b实质上相等的轮廓形状。即,增强部16g及第二增强部16h具有与夹持部14b实质上相等的X方向尺寸。增强部16g具有从折回部15g沿着Y方向延伸且还沿着X方向延长的延伸部17g。第二增强部16h具有从第二折回部15h沿着Y方向延伸且还沿着X方向延长的延伸部17h。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软包电池1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关于与图4~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软包电池的由外装膜包覆的包覆工序相同的工序,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也在外装膜13上形成有折叠线。
折叠线FX5e形成在具有延伸部17e的增强部16e与折回部15e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5f形成在具有延伸部17f的第二增强部16f与第二折回部15f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6e形成在折回部15e与成为Z方向背面的夹持部14a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6f形成在第二折回部15f与成为Z方向表面的夹持部14a的交界位置。
折叠线FX5g形成在具有延伸部17g的增强部16g与折回部15g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5h形成在具有延伸部17h的第二增强部16h与第二折回部15h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6g形成在折回部15g与成为Z方向背面的夹持部14b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6h形成在第二折回部15h与成为Z方向表面的夹持部14b的交界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载置有蓄放电元件11的外装膜13形成为筒状,进而形成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
接着,将沿着X方向延伸的折叠线FX5e~FX6h进行谷折,从而与图6同样地将折回部15e~第二折回部15h及增强部16e~第二增强部16h折回。使折回部15e~第二折回部15h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接触。
使增强部16e与夹持部14a的Z方向表面接触。使增强部16g与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接触。使第二增强部16f与夹持部14a的Z方向背面接触。使第二增强部16h与夹持部14b的Z方向背面接触。
然后,将折回部15e~第二折回部15h熔接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将增强部16e熔接于夹持部14a的Z方向表面,将增强部16g熔接于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将第二增强部16f熔接于夹持部14a的Z方向背面,并将第二增强部16h熔接于夹持部14b的Z方向背面。由此,如图9所示,制造出软包电池10。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等的效果。
尤其是夹持部14的大致整面均由在厚度方向上层叠有四片的外装膜13形成,从而能够提高强度和刚性。因而,在软包电池10中能够对设置有集电引线12的部分进一步增强。并且,折回部15e及增强部16e、第二折回部15f及第二增强部16f能够仅通过将外装膜13分别折回来形成,同样,折回部15g及增强部16g、第二折回部15h及第二增强部16h能够仅通过将外装膜13分别折回来形成,因此无需增加部件件数就能够实现气密性的提高和刚性及强度的提高。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折回部附近的放大展开图。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中的夹持部的端部的剖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与折回部附近的外装膜的轮廓即避让部相关的点,对这之外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对应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增强部16中,在折回部15与延伸部17的交界附近形成有避让部18。
如图12、图13所示,避让部18形成在折回部15的X方向内侧,即,形成在外装膜13的展开图中的由夹持部14、折回部15及增强部16形成的狭缝的角部附近。
如图12、图13所示,避让部18具有在外装膜13的展开图中将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与折回部15a的X方向内侧端部的角部扩径而成的避让部18a1。避让部18具有在外装膜13的展开图中将折回部15a的X方向内侧端部与增强部16a中的和折回部15a邻接的端部的角部扩径而成的避让部18a2。
避让部18a1的轮廓形成为圆弧状。形成避让部18a1的圆弧在外装膜13的展开图中以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与折回部15a的X方向内侧端部的交点为中心。
避让部18a2的轮廓形成为圆弧状。形成避让部18a2的圆弧在外装膜13的展开图中以折回部15a的X方向内侧端部与增强部16a中的和折回部15a邻接的端部的交点为中心。
另外,如图12、图13所示,避让部18具有在外装膜13的展开图中将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与折回部15b的X方向内侧端部的角部扩径而成的避让部18b1。避让部18具有在外装膜13的展开图中将折回部15a的X方向内侧端部与增强部16b中的和折回部15b邻接的端部的角部扩径而成的避让部18b2。
避让部18b1的轮廓形成为圆弧状。形成避让部18b1的圆弧在外装膜13的展开图中以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与折回部15b的X方向内侧端部的交点为中心。
避让部18b2的轮廓形成为圆弧状。形成避让部18b2的圆弧在外装膜13的展开图中以折回部15b的X方向内侧端部与增强部16b中的和折回部15b邻接的端部的交点为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3中,示意性地示出避让部18。
避让部18a1及避让部18a2可以形成为在Y方向上彼此对称的形状。避让部18b1及避让部18b2也可以形成为在Y方向上彼此对称的形状。另外,避让部18a1及避让部18b1可以形成为在X方向上彼此对称的形状。避让部18a2及避让部18b2可以形成为在X方向上彼此对称的形状。
同样,在折回部15c及折回部15d也形成有避让部18。
通过形成避让部18a1,由此外装膜13的展开图中的狭缝的角部从集电引线12a的角部分离开。通过形成避让部18a2,由此外装膜13的展开图中的狭缝的角部从集电引线12a的角部分离开。
通过形成避让部18a1及避让部18a2,由此在折回部15a的X方向内侧端部形成有突出部15a3。
通过形成避让部18b1,由此外装膜13的展开图中的狭缝的角部从集电引线12a的角部分离开。通过形成避让部18b2,由此外装膜13的展开图中的狭缝的角部从集电引线12a的角部分离开。
通过形成避让部18b1及避让部18b2,由此在折回部15a的X方向内侧端部与突出部15a3同样地形成有突出部15b3。
由此,在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附近使外装膜13密接时,能够使外装膜13从被从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引出的集电引线12a离开,以免折回部15a、增强部16a、折回部15b、增强部16b相对于夹持部14a的密接被集电引线12a阻碍。由此,即便突出部15b3未密接于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也能够维持这之外的部分的密接性。
同样,通过在折回部15c及折回部15d也形成避让部18,由此在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附近使外装膜13密接时,能够使外装膜13从集电引线12b离开。
由此,能够防止在折回部15与延伸部17的交界附近增强部16相对于夹持部14的密接被集电引线12阻碍的情况。能够进一步提高集电引线12被向外部引出的夹持部14的Y方向端部处的气密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同等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避让部18的轮廓形成为圆弧状,但没有限定为该结构。
例如,也可以如图14所示那样将避让部18的轮廓形成为矩形形状。或者,也可以如图15所示那样形成为避让部18a1与避让部18a2连续的椭圆形状。这种情况下,没有形成突出部。
而且,还可以如图16所示那样形成直线状的避让部18。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软包电池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展开图。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中的三棱柱状部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与折回部及增强部相关的点,对这之外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对应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图18所示,折回部15j及增强部16j通过将成为夹持部14a的Z方向背面的外装膜13沿着X方向延长而形成。折回部15j如图17、图18所示那样贴附于夹持部14a的X方向端部。增强部16j如图17、图18所示那样贴附于夹持部14a的Z方向表面。
同样,折回部15k及增强部16k通过将成为夹持部14b的Z方向背面的外装膜13沿着X方向延长而形成。折回部15k如图17、图18所示那样贴附于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增强部16k如图17、图18所示那样贴附于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
折回部15j及折回部15k如图17、图18所示那样在夹持部14a的Y方向端部中贴附于集电引线12a的X方向上的一方的外侧位置。折回部15j如图18所示那样形成于夹持部14a中的在X方向上与折边部14e接近的一侧。
折回部15k如图18所示那样形成于夹持部14a中的在X方向上与折边部14f接近的一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也在外装膜13上形成有折叠线。
与图2、图8、图10所示的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相比,折叠线FY1朝向Y方向的两外侧延长。折叠线FY1形成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中的X方向端部。折叠线FY1中的Y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形成在夹持部14a与折回部15j的交界位置及夹持部14b与折回部15k的交界位置。
折叠线FY5j形成在具有延伸部17j的增强部16j与折回部15j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Y5j沿着Y方向延伸且与折叠线FY1平行地形成。
折叠线FY5k形成在具有延伸部17k的增强部16k与折回部15k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Y5k沿着Y方向延伸且与折叠线FY1平行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载置有蓄放电元件11外装膜13形成为筒状,进而形成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
接着,将沿着Y方向延伸的折叠线FY1~FY5k进行谷折,从而与图6同样地将折回部15j、折回部15k、增强部16j及增强部16k折回。
使增强部16j与夹持部14a的Z方向表面接触。使增强部16k与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接触。
然后,将折回部15j及折回部15k熔接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X方向端部,将增强部16j熔接于夹持部14a的Z方向表面,并将增强部16k熔接于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由此,如图17所示,制造出软包电池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回部15j及增强部16j、折回部15k及增强部16k分别将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从X方向的端部卷绕来覆盖。
即,折回部15形成在夹持部14中的相对于集电引线12的引出方向来说成为侧部的位置。由此,将厚度从夹持部14a向三棱柱状部14c扩大的部分附近处的夹持部14a从X方向的侧面卷入来熔接增强部16j。同时,将厚度从夹持部14b向三棱柱状部14d扩大的部分附近处的夹持部14b从X方向的侧面卷入来熔接增强部16k。
这里,在夹持部14被向Y方向的外侧拉拽的情况下,在三棱柱状部14c、14d附近如图19中箭头所示那样作用有使三棱柱状部14c、14d的Z方向表背面彼此离开那样的外力。夹持部14的熔接部分可能会因该外力而剥离,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该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同等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折回部15j及折回部15k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中的X方向上的单侧端部连接,但没有限定为该结构。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的另一例中的夹持部的端部的剖面图。
例如,也可以如图20所示,在夹持部14a中的在X方向上与折回部15j相反的一侧形成第二折回部15j1,进而将第二增强部16j1熔接于夹持部14a中的Z方向背面。这种情况下,第二增强部16j1如图18所示那样能够形成为不对成为夹持部14a的表面的外装膜13造成影响那样的X方向长度。
由此,能够将增强部16卷绕于夹持部14a的X方向两端部,能够实现相对于三棱柱状部14c的进一步的防剥离。夹持部14b也可以具有相同的结构。
或者,在图18所示的结构中,也可以使增强部16j的X方向长度比夹持部14a的X方向长度长,由此在夹持部14a的Z方向表面熔接增强部16j,并将剩余的增强部16j熔接于夹持部14a的Z方向背面。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增强部16卷绕于夹持部14a的X方向两端部。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软包电池进行说明。
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软包电池的外装膜的展开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与折回部及增强部相关的点,对这之外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对应的结构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它们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基础上还具有折回部15j2、15j3、15k2、15k3。
折回部15j2、15j3、15k2、15k3熔接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
折回部15j2熔接于与折回部15b对应的位置。折回部15k2熔接于与折回部15c对应的位置。折回部15j2具有与折回部15b大致相等的轮廓形状。折回部15k2具有与折回部15c大致相等的轮廓形状。
折回部15j3熔接于与折回部15a的一部分对应的位置。折回部15j3熔接于折回部15a中的成为接近集电引线12a的一侧的位置。折回部15j3的X方向长度设定为比折回部15a的X方向长度小第二增强部16j1的X方向长度。
折回部15k3熔接于与折回部15b的一部分对应的位置。折回部15k3熔接于折回部15b中的成为接近集电引线12b的一侧的位置。折回部15k3的X方向长度设定为比折回部15b的X方向长度小第二增强部16k1的X方向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也在外装膜13上形成有折叠线。
折叠线FY5j1形成在增强部16j与第二折回部15j1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Y5j1沿着Y方向延伸且与折叠线FY5j平行地形成。折叠线FY5j2形成在第二折回部15j1与第二增强部16j1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Y5j2沿着Y方向延伸且与折叠线FY5j平行地形成。
折叠线FY5k1形成在增强部16k与第二折回部15k1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Y5k1沿着Y方向延伸且与折叠线FY5k平行地形成。折叠线FY5k2形成在第二折回部15k1与第二增强部16k1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Y5k2沿着Y方向延伸且与折叠线FY5k平行地形成。
折叠线FX5j1形成在增强部16j与折回部15j2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5j1沿着X方向延伸且与折叠线FX1平行地形成。
折叠线FX5j2形成在增强部16j与折回部15j3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5j2沿着X方向延伸且与折叠线FX1平行地形成。
折叠线FX5k1形成在增强部16k与折回部15k2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5k1沿着X方向延伸且与折叠线FX1平行地形成。
折叠线FX5k2形成在增强部16k与折回部15k3的交界位置。折叠线FX5k2沿着X方向延伸且与折叠线FX1平行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载置有蓄放电元件11的外装膜13形成为筒状,进而形成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
接着,将沿着Y方向延伸的折叠线FY1~FY5k进行谷折,从而与图6同样地将折回部15j、折回部15k、增强部16j及增强部16k折回。
使增强部16j与夹持部14a的Z方向表面接触。使增强部16k与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接触。
而且,将沿着Y方向延伸的折叠线FY5j1~FY5k2进行谷折,从而将第二折回部15j1、第二折回部15k1、第二增强部16j1及第二增强部16k1折回。使第二增强部16j1与夹持部14a的Z方向背面接触。使第二增强部16k1与夹持部14b的Z方向背面接触。
然后,将折回部15j、折回部15k、第二折回部15j1及第二折回部15k1熔接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X方向端部,将增强部16j及增强部16k熔接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Z方向表面,并将第二增强部16j1及第二增强部16k1熔接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Z方向背面。
而且,将沿着X方向延伸的折叠线FX5j1~FX5k2进行谷折,从而在使折回部15j2、15j3、15k2、15k3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接触后进行熔接。由此,制造出软包电池10。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另一例同样,能够防止在三棱柱状部14c与夹持部14a、以及三棱柱状部14d与夹持部14b的交界附近处的外装膜13发生剥离。同时,能够通过折回部15j2、15j3、15k2、15k3来提高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处的气密性并提高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贴附的折回部15j2、15j3、15k2、15k3的Z方向尺寸比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Y方向端部处的Z方向厚度尺寸大,进而将折回部15j2、15j3、15k2、15k3重叠地贴附于夹持部14a及夹持部14b的Z方向背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强度。
而且,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分别组合、或者去除特定的结构的结构。例如,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折回部15a~15d变形而组合到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例子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折回部15j2、15j3、15k2、15k3。这样,将各个结构分别组合是不受阻碍的。
另外,在想要增大夹持部14的厚度尺寸的情况下,优选能够增加贴附于夹持部14的外装膜13的层数,在想要减小夹持部14的厚度尺寸的情况下,优选能够减少贴附于夹持部14的外装膜13的层数。
作为本发明的活用例子,能够举出尤其是用作车载用的电池单体。这里,作为车载的要件,需要能够耐受各种气候、温度、海拔、不良道路、冲撞引起的振动等范围宽的外部干扰。因此,与民生用相比,以高水平要求耐受来自大气的水分的耐水分性、或耐气体透过性、耐振动性。
其中,针对民生用,能够举出特别需要长期保存的食品的外包装来作为本发明的活用例子。
此时,能够举出在熔接部开设孔来将食品悬吊展示等利用熔接部来保持食品的情况。

Claims (5)

1.一种软包电池,其中,
所述软包电池具备:
实质上长方体的蓄放电元件;
集电引线,其比所述蓄放电元件薄且被从所述蓄放电元件向外部引出;以及
外装膜,其在所述集电引线被向外部引出的状态下对所述蓄放电元件进行包装,
所述外装膜具有将所述集电引线从厚度方向的表背面夹着的夹持部、沿着所述夹持部的轮廓的折回部、以及从所述折回部折回而至少与所述夹持部接合的增强部,
所述折回部与所述夹持部的沿着厚度方向延伸的侧部接合,
所述增强部通过所述折回部而向夹着所述集电引线的方向折回,
所述增强部具有从所述折回部沿着所述集电引线被引出的引出方向或者与所述引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包电池,其中,
所述增强部具有比所述夹持部接近所述蓄放电元件地进行贴附的第二延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软包电池,其中,
在所述增强部上,且在所述折回部与所述延伸部的交界附近形成有避让部,所述避让部从被从所述夹持部引出的所述集电引线离开,以免所述增强部相对于所述夹持部的密接被所述集电引线阻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软包电池,其中,
所述外装膜具有沿着所述夹持部的轮廓的第二折回部、以及从所述第二折回部折回而至少与所述夹持部中的和所述增强部相反侧的面接合的第二增强部,
所述第二折回部与所述夹持部的沿着厚度方向延伸的侧部接合,
所述第二增强部通过所述第二折回部而向夹着所述集电引线的方向折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包电池,其中,
所述外装膜具有沿着所述夹持部的轮廓的第二折回部、以及从所述第二折回部折回而至少与所述夹持部中的和所述增强部相反侧的面接合的第二增强部,
所述第二折回部与所述夹持部的沿着厚度方向延伸的侧部接合,
所述第二增强部通过所述第二折回部而向夹着所述集电引线的方向折回。
CN202210041797.4A 2021-02-26 2022-01-14 软包电池 Pending CN1149763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30656A JP2022131624A (ja) 2021-02-26 2021-02-26 パウチセル
JP2021-030656 2021-02-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6392A true CN114976392A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75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41797.4A Pending CN114976392A (zh) 2021-02-26 2022-01-14 软包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78395A1 (zh)
JP (1) JP2022131624A (zh)
CN (1) CN114976392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42942A (ja) * 2002-02-20 2003-08-2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電池用外装体と電池の包装方法
JP2004047127A (ja) * 2002-07-05 2004-02-12 Hitachi Maxell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10097785A (ja) * 2008-10-16 2010-04-30 Nec Tokin Corp 密閉型電池
CN210576277U (zh) * 2019-10-25 2020-05-19 江苏丰盈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叠片电芯体及锂离子电池
CN111326707A (zh) * 2018-12-13 2020-06-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层叠型电池和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11937212A (zh) * 2018-03-30 2020-11-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单体
KR20210009184A (ko) * 2019-07-16 2021-01-2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52981B1 (ko) * 2010-08-05 2013-04-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용 파우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중대형 전지팩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42942A (ja) * 2002-02-20 2003-08-29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電池用外装体と電池の包装方法
JP2004047127A (ja) * 2002-07-05 2004-02-12 Hitachi Maxell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2010097785A (ja) * 2008-10-16 2010-04-30 Nec Tokin Corp 密閉型電池
CN111937212A (zh) * 2018-03-30 2020-11-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单体
CN111326707A (zh) * 2018-12-13 2020-06-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层叠型电池和层叠型电池的制造方法
KR20210009184A (ko) * 2019-07-16 2021-01-2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10576277U (zh) * 2019-10-25 2020-05-19 江苏丰盈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叠片电芯体及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78395A1 (en) 2022-09-01
JP2022131624A (ja) 2022-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74936B2 (ja) 安全性が向上した二次電池用ポーチ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ポーチ型二次電池、中大型電池パック
JP6714686B2 (ja) テーピングを利用するベンティング構造の電池セル
EP3242346B1 (en) Electrode assembly
JP5835433B2 (ja) フィルム外装電気デバイス
KR20170052061A (ko) 이차 전지용 파우치 외장재
EP2262033A1 (e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KR102222111B1 (ko) 이차 전지
JP6045987B2 (ja) 角形二次電池
JP5741688B2 (ja) 電池
JP2023525014A (ja) 二次電池及びそれを含む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220085449A1 (en)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electric-powered vehicle, and meht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CN114976392A (zh) 软包电池
JP2021190282A (ja) 固体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固体電池セル
US11881587B2 (en) Pouch cell
CN113904034B (zh) 密闭型电池
CN214848798U (zh) 绝缘膜、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JP5347389B2 (ja) 蓄電デバイス
CN114976393A (zh) 软包电池、软包电池的制造方法
JP7428308B2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7463327B2 (ja) 二次電池
JP7276573B1 (ja) 蓄電デバイス、電動自動車、蓄電デバイス用包装容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30411807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20220059628A (ko) 주행 방향을 따라 가스 포켓부가 형성되는 전지케이스용 시트,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전지셀, 및 상기 전지셀 제조방법
US20170069902A1 (en) Secondary battery
JP2020140891A (ja) 積層型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