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73946A -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73946A
CN114973946A CN202210550522.3A CN202210550522A CN114973946A CN 114973946 A CN114973946 A CN 114973946A CN 202210550522 A CN202210550522 A CN 202210550522A CN 114973946 A CN114973946 A CN 1149739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rk
alignment
marks
branch
displa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505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73946B (zh
Inventor
祝翠林
黄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5052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73946B/zh
Priority to US17/795,543 priority patent/US20230380069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2/097363 priority patent/WO202322119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973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39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739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739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该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显示面板包括多个第一绑定端子和多个第一对位标记,柔性电路板包括多个第二绑定端子和多个第二对位标记,第二绑定端子与第一绑定端子绑定,一第一对位标记与一第二对位标记对应,以及第一对位标记的多个第一标记和第二对位标记的多个第二标记一一对应;本申请通过在显示面板上设置与柔性电路板相同数量的对位标记,同时每一对位标记均由多个标记构成,增加了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中对位标记的对位面积,避免了因对位标记的数量和对位面积小而导致的受力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的对位稳定性。

Description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柔性显示面板中,柔性电路板通常与显示面板的绑定区绑定连接,以进行数据信号的传输。现有的柔性电路板两侧具有两个T字型对位标记,而显示面板的绑定区内仅设置有一个T字型对位标记,T字型的对位标记使得对位面积小及断差大,同时高温高压的对位条件,导致面板上的对位标记附近因受力不均出现裂纹等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绑定时出现裂纹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方案,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多个第一绑定端子和位于多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外围的多个第一对位标记;
柔性电路板,包括多个第二绑定端子和位于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外围的多个第二对位标记,所述第二绑定端子与所述第一绑定端子绑定,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与所述第二对位标记对应,以及所述第一对位标记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对位标记的数量相等;
其中,所述第一对位标记包括多个第一标记,所述第二对位标记包括多个第二标记,一所述第一标记与一所述第二标记对应,多个所述第一标记包括第一对位部分和第一支撑部分,所述第一对位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和多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之间;
多个所述第二标记包括第二对位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所述第二对位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和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对位嵌合,所述第一对位部分和所述第二对位部分对位嵌合。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对位部分包括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的第一主干标记和第一分支标记,所述第二对位部分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设置的第二主干标记和第二分支标记,所述第一主干标记和所述第二主干标记对应,所述第一分支标记和所述第二分支标记对应,所述第一方向和多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或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的排布方向平行;
其中,所述第一对位部分还包括向所述第一分支标记延伸的至少一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对位部分还包括向所述第二分支标记延伸的至少一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的面积和所述第二延伸段的面积相异。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对位部分的图案和所述第二对位部分的图案相异,所述第一延伸段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面积。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一分支标记分离设置,所述第一延伸段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延伸长度和所述第一主干标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相等。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二分支标记包括分离设置的两个第二子分支标记,以及所述第二主干标记包括向所述第二分支标记延伸的三个第二延伸段,三个所述第二延伸段中中间的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第一延伸段对位,以及向两个第二子分支标记之间的区域延伸,三个所述第二延伸段中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向对应的第二子分支标记延伸,以及与对应的第二子分支标记连接;
其中,三个所述第二延伸段中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和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分支标记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相等。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分支标记包括分离设置的两个第一子分支标记,所述第一主干标记通过所述第一延伸段与两个所述第一子分支标记中的一者连接,以及所述第一主干标记与两个所述第一子分支标记中的另一者分离设置;
所述第二分支标记包括分离设置的两个第二子分支标记,所述第二主干标记通过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与两个所述第二子分支标记连接,以及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中的一者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和所述第二主干标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相等,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另一者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和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分支标记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相等,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对位部分的图案和所述第二对位部分的图案相同,所述第一延伸段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面积。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和所述第一主干标记以所述第一分支标记中沿第二方向的中心线为轴呈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支撑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和所述第二主干标记以所述第二分支标记中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心线为轴呈对称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中,多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还包括第三支撑部分,所述第三支撑部分紧邻所述第一对位部分中的所述第一主干标记设置;
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还包括第四支撑部分,所述第四支撑部分紧邻所述第二对位部分中的所述第二主干标记设置;
其中,所述第三支撑部分和所述第四支撑部分对位嵌合。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中,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包括连续排布的多个第一角度端子和多个第二角度端子,所述第一角度端子和所述第二角度端子呈夹角设置;
其中,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还包括位于多个第一角度端子和多个第二角度端子之间的间隔标记。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中,所述间隔标记和相邻的所述第一角度端子和所述第二角度端子分离设置。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标记的间距为第一间距,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标记的间距为第二间距;
其中,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以及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的差值为9至11微米。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标记的间距和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的间距相等,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标记的间距和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的间距相等。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中,部分所述第二标记在所述第一标记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标记内。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主干标记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和所述第一绑定端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相等。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终端主体组合为一体。
有益效果:本申请通过在显示面板上设置与柔性电路板相同数量的对位标记,同时显示面板的第一对位标记和柔性电路板上的第二对位标记均由多个标记构成,增加了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中对位标记的对位面积,避免了因对位标记的数量和对位面积小而导致的受力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的对位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显示模组的结构简图;
图2a为本申请显示面板中第一绑定区的第一种结构;
图2b为本申请柔性电路板中第二绑定区的第一种结构;
图2c为本申请显示模组中第一对位标记和第二对位标记的第一种叠构图;
图3a为本申请显示面板中第一绑定区的第二种结构;
图3b为本申请柔性电路板中第二绑定区的第二种结构;
图3c为本申请显示模组中第一对位标记和第二对位标记的第二种叠构图;
图4a为本申请显示面板中第一绑定区的第三种结构;
图4b为本申请柔性电路板中第二绑定区的第三种结构;
图4c为本申请显示模组中第一对位标记和第二对位标记的第三种叠构图;
图5a为本申请显示面板中第一绑定区的第四种结构;
图5b为本申请柔性电路板中第二绑定区的第四种结构;
图5c为本申请显示模组中第一对位标记和第二对位标记的第四种叠构图;
图6a为本申请显示面板中第一绑定区的第五种结构;
图6b为本申请柔性电路板中第二绑定区的第五种结构;
图6c为本申请显示模组中第一对位标记和第二对位标记的第五种叠构图;
图7为本申请柔性电路板中第二绑定区的第六种结构;
图8为本申请柔性电路板中第二绑定区的第七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为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柔性电路板和显示面板的对位标记,在数量上不对等以及T字型的对位标记使得对位面积小及断差大,导致面板上的对位标记附近因受力不均而出现裂纹等技术问题。因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显示模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其包括显示面板200和柔性电路板300,所述柔性电路板300和所述显示面板200绑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200可以包括多个第一绑定端子311和位于多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外围的多个第一对位标记10,所述柔性电路板300可以包括多个第二绑定端子321和位于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外围的多个第二对位标记2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与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绑定,所述第一对位标记10与所述第二对位标记20对应,以及所述第一对位标记10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对位标记20的数量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位标记10包括多个第一标记,所述第二对位标记20包括多个第二标记,一所述第一标记与一所述第二标记对应。
本申请通过在显示面板200上设置与柔性电路板300相同数量的对位标记,同时显示面板200的第一对位标记10和柔性电路板300上的第二对位标记20均由多个标记构成,增加了显示面板200和柔性电路板300中对位标记的对位面积,避免了因对位标记的数量和对位面积小而导致的受力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显示面板200和柔性电路板300的对位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100中,多个所述第一标记可以包括第一对位部分190和第一支撑部分130,所述第一对位部分190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130和多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之间;多个所述第二标记包括第二对位部分290和第二支撑部分230,所述第二对位部分290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230和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分130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230对位嵌合,所述第一对位部分190和所述第二对位部分290对位嵌合。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对位标记10均可包括第一对位部分190和第一支撑部分130,第一支撑部分130可以由所述第一标记构成;每一所述第二对位标记20均可包括第二对位部分290和第二支撑部分230,第二支撑部分230可以由所述第二标记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部分130主要用于和对应的所述第二支撑部分230对位支撑,以保护内侧的对位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a至图6c,多个所述第一标记沿第一方向X排布,每一所述第一标记沿第二方向Y延伸,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标记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标记沿第一方向X排布,每一所述第二标记沿第二方向Y延伸,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标记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对位部分190可以由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标记构成,构成所述第一对位部分190的第一标记的数量越多,第一对位部分190的图案越复杂,识别精度越高;所述第一支撑部分130可以由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标记构成,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部分130的所述第一标记的数量越多,第一支撑部分130能承担的支撑力越大。同理,第二对位部分290和第一对位部分190相似,第二支撑部分230和第一支撑部分130相似,此处不作介绍。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为了对技术方案作简要描述,本申请的第一对位部分190可以由两个第一标记构成,第一支撑部分130可以由一个第一标记构成;第二对位部分290可以由两个第二标记构成,第二支撑部分230可以由一个第二标记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第一标记构成不同的功能部分,例如对位部分和支撑部分,因此不同的第一标记的形状可以不相同,其可以有两个子标记构成;同理,不同的第二标记的形状也可以不相同。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显示面板200可以包括显示区410和位于所述显示区410外围的非显示区420,所述非显示区420内设置有第一绑定区310,所述显示面板200的多条电源线可以从显示区410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420,例如纵向设置的数据线等从显示区410内一直延伸至所述第一绑定区310内,并与所述第一绑定区310内的多个第一绑定端子31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述柔性电路板300可以包括第二绑定区320,所述第二绑定区320和所述第一绑定区310对应,所述第二绑定区320内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一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与一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对位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或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沿第一方向X排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和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的数量较多且端子的间距和尺寸较小,因此在对位时可能出现对位偏差等问题。而现有显示面板200和柔性电路板300上通常设置有对位标记,即可以通过显示面板200和柔性电路板300上的对位标记的对位来实现绑定端子的对位连接;但是现有显示面板200和柔性电路板300的对位标记一般设计成T字型,两个T字型的对位标记的对位面积较小,同时对位标记数量上的差异导致对位标记在对位贴合时因受力不均而出现裂纹等技术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布线的空间的限制,多个所述第一对位标记10一般设置在多个第一绑定端子311的两侧,例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面板200可以包括4个所述第一对位标记10,4个所述第一对位标记10可以紧邻多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的顶角设置,左右两侧的4个所述第一对位标记10以多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沿第二方向Y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同理,由于第二对位标记20的数量和位置需要与第一对位标记10的数量和位置匹配,因此柔性电路板300上同样设置有4个第二对位标记20,并且4个第二对位标记20可以紧邻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的顶角设置,左右两侧的4个所述第二对位标记20以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沿第二方向Y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方向Y和所述第一方向X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对位标记的数量不作限制,可以为2个及以上,只要保证显示面板200和柔性电路板300上的对位标记数量相等即可。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100中,请参阅图2a至图4c,在所述显示面板200上,所述第一对位标记10中的所述第一对位部分190可以包括第一主干标记110和第一分支标记120,第一主干标记110和第一分支标记120可以沿第一方向X并列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300上,所述第二对位标记20中的所述第二对位部分290可以包括第二主干标记210和第二分支标记220,第二主干标记210和第二分支标记220可以沿所述第一方向X并列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干标记110和所述第二主干标记210对应,所述第一分支标记120和所述第二分支标记220对应,即所述第一主干标记110和所述第二主干标记210对位,所述第一分支标记120和所述第二分支标记220对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位部分190还包括向所述第一分支标记120延伸的至少一第一延伸段140,所述第二对位部分290还包括向所述第二分支标记220延伸的至少一第二延伸段240,所述第一延伸段140的面积和所述第二延伸段240的面积相异。
请参阅图2a至图6c,第一延伸段140和第二延伸段240可以与对应的分支标记连接或不连接,第一对位部分190的图案和第二对位部分290的图案的构成,增加了第一对位标记10和第二对位标记20的对位面积,避免了因对位标记的对位面积小而导致的受力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显示面板200和柔性电路板300的对位稳定性。
在图3a至图6c的结构中,在所述显示面板200上,第一支撑部分130沿所述第一方向X排列,所述第一支撑部分130和所述第一主干标记110以所述第一分支标记120的中心线为轴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对位标记10可以由第一主干标记110、第一分支标记120、第一延伸段140以及第一支撑部分130构成,即第一对位标记可以由三个纵向的标记和至少一个横向标记构成;而对于图2a中的第一支撑部分130,其可以包括分离设置的两个第一子支撑部分131。
在图2a至图6c的结构中,在所述柔性电路板300上,第二支撑部分230沿所述第一方向X排列,所述第二支撑部分230和所述第二主干标记210以所述第二分支标记220的中心线为轴呈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对位标记20可以由第二主干标记210、第二分支标记220、第二延伸段240以及第二支撑部分230构成,即第二对位标记20可以由三个纵向的标记和至少一个横向标记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分130和第二支撑部分230的对位支撑,减小了第一对位部分190和第二对位部分290之间的对位压力,避免因第一对位部分190和第二对位部分290之间的对位压力过大而导致胶层的向对位部分的两侧扩散;其次,第一支撑部分130和第二支撑部分230的设置,减小了对位部分两侧空白区域面积占比,避免了显示面板200和柔性电路板300对位时受力不均的技术问题;最后,支撑部分和对位部分构成的复杂图案还可以提高对位标记的识别精度和对位容错率。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第一对位标记10的图案复杂度,可以使得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标记分离设置,例如图2a至图6c的结构中的第一支撑部分130均与对应的第一主干标记110和第一分支标记120分离设置;而第二支撑部分230可以与对应的第一主干标记210和第一分支标记220分离设置,但是由于多个第二标记是通过在基板上镀铜形成的,若第二对位标记20中的分离的标记过多,将导致分离的标记从柔性电路板300的衬底上脱落,因此多个第二标记均可以连续设置,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对位部分190的图案和第二对位部分290的图案可以设置的相同或相异,第一对位部分190的图案和第二对位部分290的图案的相异,可以增加对位标记的识别精度和对位容错率。例如图2a至图4c中的第一对位部分190的图案和第二对位部分290的图案可以相异,图5a至图6c中的第一对位部分190的图案和第二对位部分290的图案可以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图2a至图4c中的第一对位部分190的图案和第二对位部分290的图案,所述第一延伸段140的面积可以小于所述第二延伸段240的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延伸段140为显示面板200上的对位标记的结构,而在对位准则中,为了保证对位的精确度,显示面板200上对位标记的尺寸需要大于柔性电路板300上对位标记的尺寸,而由于柔性电路板300上的对位标记是通过在基板上镀铜形成的,若第二对位标记20中的分离的标记过多,将导致分离的标记从柔性电路板300的衬底上脱落,因此第二对位标记20中尽可能多的设置连续的对位标记;而显示面板200的对位标记是通过阵列层中的多层金属层的成膜工艺形成,因此在基板的附着力上较柔性电路板300稳定,不易脱落。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100中,请参阅图2a至图2c,在所述第一对位标记10中,所述第一分支标记120可以包括分离设置的两个第一子分支标记121,所述第一延伸段140向两个第一子分支标记121之间的区域延伸,以及所述第一延伸段140可以与所述第一分支标记120分离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对位标记10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分130可以包括分离设置的两个第一子支撑部分131,两个所述第一子支撑部分131和两个所述第一子分支标记121相对设置,以及二者的形状和尺寸可以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段140在所述第一方向X的延伸长度可以和所述第一主干标记110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段140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D2可以和所述第一延伸段140在所述第一方向X的延伸长度D3相同,即所述第一延伸段140可以为一凸出的正方形,便于对位标记识别机器的识别。
在本实施例中,D2和D3的数值大于或等80微米即可,例如本申请的D2和D3的数值可以为90微米至100微米。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a至图2c,在所述第二对位标记20中,所述第二分支标记220可以包括分离设置的两个第二子分支标记221,以及所述第二对位标记20包括向所述第二分支标记220延伸的三个第二延伸段240,三个第二延伸段240中中间的所述第二延伸段240与所述第一延伸段140对位,以及向两个第二子分支标记221之间的区域延伸,三个第二延伸段240中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240向对应的第二子分支标记221延伸,以及与对应的第二子分支标记221连接,三个第二延伸段240中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240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和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分支标记221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相等,即相当于两个第二子分支标记221整体向第二主干标记210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的所述第二延伸段240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F2可以和所述第二延伸段240在所述第一方向X的延伸长度F3可以相同,即所述第二延伸段240可以为一凸出的正方形,F2和F3的数值可以和对应的D2和D3相同,第二延伸段240在第一延伸段140的基础上,整体内缩5um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a至图2c,在所述第二对位标记20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分230和所述第二主干标记210以所述第二分支标记220沿所述第二方向Y的中心线为轴呈对称设置,同时所述第二支撑部分230上还设置有向第二分支标记220延伸的延长段,该延长段与中间的所述第二延伸段240以所述第二分支标记220沿所述第二方向Y的中心线呈对称设置。
在图2a至图2c的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对位标记10,第一延伸段140、分离设置的两个第一子分支标记121和分离设置的两个第一子支撑部分131增加了第一对位标记10的图案的复杂度,便于对位标记识别机器的识别;对于第二对位标记20,多个第二延伸段240和延长段的设置增加了第二对位标记20的连续性,提高了第二对位标记20中各标记的稳定性,避免了第二对位标记20中各标记从基板上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a至图2c,部分所述第二标记在所述第一标记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标记内。为了保证对位的精确度,显示面板200上对位标记的尺寸需要大于柔性电路板300上对位标记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主干标记110和第二主干标记210为例,所述第一主干标记110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D1可以为60微米至120微米,第二主干标记210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F1可以在D1的基础上整体内缩5微米即可,因此可以看到第一主干标记110和第二主干标记210在对位时,第二主干标记210落在第一主干标记110内;同理,在第一对位标记10和第二对位标记20对位时,由于第一分支标记120由两个第一子分支标记121构成,第一支撑部分130有两个第一子支撑部分131构成,因此第二分支标记220落在部分第一分支标记120内,以及第二支撑部分230落在部分第一支撑部分130的对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干标记110、所述第一分支标记120以及所述第一支撑部分130均为第一标记,相邻两个第一标记的第一间距S1可以为50微米至80微米,所述第二主干标记210、所述第二分支标记220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分230均为第二标记,相邻两个第二标记的第二间距S2大于第一间距S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距S1和所述第二间距S2的差值可以为9至11微米。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100中,请参阅图3a至图4c,在第一对位标记10中,所述第一分支标记120包括分离设置的两个第一子分支标记121,所述第一主干标记110通过所述第一延伸段140与两个所述第一子分支标记121中的一者连接,以及所述第一主干标记110与两个所述第一子分支标记121中的另一者分离设置。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100中,请参阅图3a至图4c,在第二对位标记20中,所述第二分支标记220包括分离设置的两个第二子分支标记221,所述第二主干标记210通过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240与两个所述第二子分支标记221连接,以及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240中的一者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和所述第二主干标记210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相等,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240的另一者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和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分支标记221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相等,所述第一方向X和所述第二方向Y垂直。
与图2a至图2c的结构相比,图3a至图4c中的两个第一子分支标记121的长度不相等,同时第一延伸段140和两个第一子分支标记121中长度较长的子分支标记连接;其次,图3a至图4c中的两个第二子分支标记221的长度不相等,同时两个第二延伸段240中一者和两个第一子分支标记121中长度较长的子分支标记连接,两个第二延伸段240中另一者和两个第一子分支标记121中长度较短的子分支标记连接,同时较短的第二子分支标记221的在第二方向Y的尺寸和对应的第二延伸段240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相同。
在图2a至图4c的结构中,图2a至图2c中的第一支撑部分130由两个分离设置的第一子支撑部分131构成,图3a至图4c中的第一支撑部分130未包括分离设置的第一子支撑部分;其次,图2a至图2c中的第一支撑部分130与第一主干标记110以第一分支标记120沿第二方向Y的中心线为轴呈非对称设置,而图3a至图4c中的第一支撑部分130与第一主干标记110以第一分支标记120沿第二方向Y的中心线为轴呈对称设置,以及图3a至图4c中的第二支撑部分230与第二主干标记210以第二分支标记220沿第二方向Y的中心线为轴呈对称设置。
而图3a至图4c所示结构的区别在于:图3a至图3c中两个第一子分支标记121中长度较长的子分支标记设置于靠近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区410一侧,图4a至图4c中两个第一子分支标记121中长度较长的子分支标记设置于远离显示面板200的显示区410一侧。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100中,请参阅图5a至图6c,所述第一对位部分190的图案和所述第二对位部分290的图案可以相同,所述第一延伸段140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延伸段240的面积。
在5a至图6c的结构中,由于所述第一对位部分190的图案和所述第二对位部分290的图案相同,因此第一延伸段140的数量和第二延伸段240的数量和形状都相同,而为了保证对位的精确度,显示面板200上对位标记的尺寸需要大于柔性电路板300上对位标记的尺寸,因此第一延伸段140的面积需要大于第二延伸段240的面积。
在5a至图5c的结构中,所述第一分支标记120包括分离设置的两个等长度的第一子分支标记121,所述第一主干标记110通过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段140与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子分支标记121连接;同理,所述第二分支标记220包括分离设置的两个等长度的第二子分支标记221,所述第二主干标记210通过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240与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子分支标记22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5a至图5c中的第一支撑部分130和第二支撑部分230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同时图5a至图6c中的第一支撑部分130与第一主干标记110以第一分支标记120沿第二方向Y的中心线为轴呈对称设置,以及图5a至图6c中的第二支撑部分230与第二主干标记210以第二分支标记220沿第二方向Y的中心线为轴呈对称设置。
在图6a至图6c的结构中,所述第一对位标记10中的主干标记、分支标记以及支撑部分的形状和尺寸均相同,所述第二对位标记20中的主干标记、分支标记以及支撑部分的形状和尺寸均相同,主干标记均通过一个延伸段与对应的分支标记连接,以使主干标记和分支标记构成H字型的标记。
在本实施例中,图3a至图6c中各标记的尺寸限制可参阅图2a至图2c中的尺寸进行设计,本申请不作限制。
在图2a至图6c的实施例中,本申请通过设置至少包括主干标记、分支标记以及支撑部分的第一对位标记10和第二对位标记20,增加了对位标记的复杂度,提高了标记识别机器的识别精确度,同时还增加了显示面板200和柔性电路板300中对位标记的对位面积,避免了因对位标记的数量和对位面积小而导致的受力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显示面板200和柔性电路板300的对位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100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标记的间距和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的间距相等,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标记的间距和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的间距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位标记10和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是由同一金属材料在同一道光罩工艺中制备形成,第一对位标记10中主干标记、分支标记以及支撑部分之间的第一间距为S1,若第一间距S1小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的间距,则相当于增加了端子区中曝光工艺的精确度,增加对应的生产成本,若第一间距S1大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的间距,可能浪费狭小的端子区的布线面积,因此第一间距S1和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的间距相等,可以在原有曝光精度的情况下,实现对位标记的合理布置。
同理,所述第二对位标记20和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是由同一金属材料在同一道光罩工艺中制备形成,第二对位标记20中主干标记、分支标记以及支撑部分之间的第二间距为S2,第二间距和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的间距差异同样会出现上述问题。
在上实施例中,S1的数值可以为60微米至120微米,例如本申请的S1的数值可以为80微米至120微米。
在上述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a至图5c,对于第一对位标记10,第一延伸段140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H可以大于或等于80微米,例如本申请的尺寸H可以为80微米至100微米;相邻两个第一子分支标记121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E可以为50微米至80微米;同理,对于第二对位标记20,只要在第一对位标记10上整体内缩5微米即可。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100中,所述第一主干标记110在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和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在所述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对位标记均由金属材料构成,因此在第一主干标记110在作为对位标记的情况下,同样可以作为端子区的虚拟端子,即可以保护内部的端子被外围水汽的侵蚀,还可以作为备用端子,避免测试时某一绑定端子出现异常而无法进行信号输入等。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100中,请参阅图2a至图6c,多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311还包括第三支撑部分130a,所述第三支撑部分130a紧邻所述第一对位部分190中的所述第一主干标记110设置;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还包括第四支撑部分230a,所述第四支撑部分230a紧邻所述第二对位部分290中的所述第二主干标记210设置;所述第三支撑部分130a和所述第四支撑部分230a对位嵌合。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对位部分和绑定端子的干涉,本申请将与对位标记相邻的绑定端子设置成对应的支撑部分,以使得第一对位部分190设置在第一支撑部分130和第三支撑部分130a之间,以及第二对位部分290设置在第二支撑部分230和第四支撑部分230a之间,第三支撑部分130a和第四支撑部分230a的设置,进一步减小了第一对位部分190和第二对位部分290之间的对位压力;同时,也可以避免第一对位部分190和第二对位部分290胶层向多个绑定端子扩散。
在本申请的显示模组100中,请参阅图7,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可以包括连续排布的多个第一角度端子321a和多个第二角度端子321b,所述第一角度端子321a和所述第二角度端子321b呈夹角设置;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321还包括位于多个第一角度端子321a和多个第二角度端子321b之间的间隔标记321c。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隔标记321c呈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第一角度端子321a的倾斜方向平行,该直角三角形的长直角边和第二角度端子321b的倾斜方向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在柔性电路板中,根据绑定端子的排布需求,柔性电路板上均设置有多个第一角度端子321a和多个第二角度端子321b,多个第一角度端子321a可以以第一角度排布,多个第二角度端子321b可以以第二角度排布;而由于第一角度端子321a和第二角度端子321b呈夹角设置,因此在设计第一角度端子321a和第二角度端子321b时,第一角度端子321a和第二角度端子321b的间距不好把控,第一角度端子321a和第二角度端子321b的间距过小,则可能导致第一角度端子321a和第二角度端子321b的短接,第一角度端子321a和第二角度端子321b的间距过大,则可能导致第一角度端子321a和第二角度端子321b排布的过于密集;因此,本申请间隔标记321c的设置可以作为第一角度端子321a和第二角度端子321b的缓冲,所述间隔标记321c和所述第二角度端子321b的间距可以和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角度端子321b的间距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间隔标记321c和相邻的所述第一角度端子321a和所述第二角度端子321b分离设置;或者,如图8所示,所述间隔标记321c和相邻的第一角度端子321a贴合,以及所述间隔标记321c和相邻的第二角度端子321b分离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柔性电路板300和显示面板200的绑定区对位贴合,因此显示面板200的绑定区上也设置有与第一角度端子321a和第二角度端子321b对位贴合的绑定端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200的绑定区上也可以设置有与柔性电路板300上对位的间隔标记321c。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显示模组,所述终端主体和所述显示模组组合为一体,所述终端主体可以为但不限制于壳体、电源或其他外置驱动等。所述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手机、电视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该显示模组包括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显示面板包括多个第一绑定端子和多个第一对位标记,柔性电路板包括多个第二绑定端子和多个第二对位标记,第二绑定端子与第一绑定端子对应,一第一对位标记与一第二对位标记对应,以及第一对位标记的多个第一标记和第二对位标记的多个第二标记一一对应;本申请通过在显示面板上设置与柔性电路板相同数量的对位标记,同时每一对位标记均由多个标记构成,增加了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中对位标记的对位面积,避免了因对位标记的数量和对位面积小而导致的受力不均的问题,提高了显示面板和柔性电路板的对位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多个第一绑定端子和位于多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外围的多个第一对位标记;
柔性电路板,包括多个第二绑定端子和位于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外围的多个第二对位标记,所述第二绑定端子与所述第一绑定端子绑定,所述第一对位标记与所述第二对位标记对应,以及所述第一对位标记的数量与所述第二对位标记的数量相等;
所述第一对位标记包括多个第一标记,所述第二对位标记包括多个第二标记,一所述第一标记与一所述第二标记对应,多个所述第一标记包括第一对位部分和第一支撑部分,所述第一对位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和多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之间;
多个所述第二标记包括第二对位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所述第二对位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和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对位嵌合,所述第一对位部分和所述第二对位部分对位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部分包括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的第一主干标记和第一分支标记,所述第二对位部分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设置的第二主干标记和第二分支标记,所述第一主干标记和所述第二主干标记对应,所述第一分支标记和所述第二分支标记对应,所述第一方向和多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或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的排布方向平行;
其中,所述第一对位部分还包括向所述第一分支标记延伸的至少一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对位部分还包括向所述第二分支标记延伸的至少一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的面积和所述第二延伸段的面积相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部分的图案和所述第二对位部分的图案相异,所述第一延伸段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与所述第一分支标记分离设置,所述第一延伸段在所述第一方向的延伸长度和所述第一主干标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支标记包括分离设置的两个第二子分支标记,以及所述第二主干标记包括向所述第二分支标记延伸的三个第二延伸段,三个所述第二延伸段中中间的所述第二延伸段与所述第一延伸段对位,以及向两个第二子分支标记之间的区域延伸,三个所述第二延伸段中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向对应的第二子分支标记延伸,以及与对应的第二子分支标记连接;
其中,三个所述第二延伸段中两侧的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和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分支标记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支标记包括分离设置的两个第一子分支标记,所述第一主干标记通过所述第一延伸段与两个所述第一子分支标记中的一者连接,以及所述第一主干标记与两个所述第一子分支标记中的另一者分离设置;
所述第二分支标记包括分离设置的两个第二子分支标记,所述第二主干标记通过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与两个所述第二子分支标记连接,以及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中的一者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和所述第二主干标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相等,两个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另一者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和对应的所述第二子分支标记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相等,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位部分的图案和所述第二对位部分的图案相同,所述第一延伸段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和所述第一主干标记以所述第一分支标记中沿第二方向的中心线为轴呈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支撑部分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和所述第二主干标记以所述第二分支标记中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中心线为轴呈对称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还包括第三支撑部分,所述第三支撑部分紧邻所述第一对位部分中的所述第一主干标记设置;
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还包括第四支撑部分,所述第四支撑部分紧邻所述第二对位部分中的所述第二主干标记设置;
其中,所述第三支撑部分和所述第四支撑部分对位嵌合。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干标记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和所述第一绑定端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包括连续排布的多个第一角度端子和多个第二角度端子,所述第一角度端子和所述第二角度端子呈夹角设置;
其中,多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还包括位于多个第一角度端子和多个第二角度端子之间的间隔标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标记和相邻的所述第一角度端子和所述第二角度端子分离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标记的间距为第一间距,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标记的间距为第二间距;
其中,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以及所述第一间距和所述第二间距的差值为9至11微米。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标记的间距和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绑定端子的间距相等,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标记的间距和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绑定端子的间距相等。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第二标记在所述第一标记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标记内。
16.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和所述终端主体组合为一体。
CN202210550522.3A 2022-05-18 2022-05-18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1149739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50522.3A CN114973946B (zh) 2022-05-18 2022-05-18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US17/795,543 US20230380069A1 (en) 2022-05-18 2022-06-07 Display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PCT/CN2022/097363 WO2023221194A1 (zh) 2022-05-18 2022-06-07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50522.3A CN114973946B (zh) 2022-05-18 2022-05-18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73946A true CN114973946A (zh) 2022-08-30
CN114973946B CN114973946B (zh) 2023-08-22

Family

ID=82985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50522.3A Active CN114973946B (zh) 2022-05-18 2022-05-18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73946B (zh)
WO (1) WO2023221194A1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64093A (ja) * 1995-08-30 1997-03-07 Sharp Corp 電子部品
JP2004128324A (ja) * 2002-10-04 2004-04-22 Casio Comput Co Ltd アライメントマーク対
JP2007012698A (ja) * 2005-06-28 2007-01-18 Sharp Corp アライメントマーク付き基板、位置合わせ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CN101419954A (zh) * 2007-10-22 2009-04-29 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芯片封装构造的对位装置
US20180107034A1 (en) * 2016-01-05 2018-04-19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426040A (zh) * 2017-08-22 2019-03-0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US20190250447A1 (en) * 2018-02-09 2019-08-15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device and wiring substrate
CN110928080A (zh) * 2019-12-20 2020-03-27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1343789A (zh) * 2020-03-06 2020-06-26 天通吉成机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面板邦定对位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257126A (zh) * 2021-05-10 2021-08-13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
CN113380865A (zh) * 2021-06-07 2021-09-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4241922A (zh) * 2021-12-31 2022-03-25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模组
CN114389064A (zh) * 2022-01-07 2022-04-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13719A (ja) * 2010-06-29 2012-01-19 Funai Electric Co Ltd Cofアライメントマーク
CN107422503A (zh) * 2017-08-10 2017-12-0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658234B (zh) * 2017-09-21 2019-10-2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81151A (zh) * 2020-01-08 2020-04-28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113433737B (zh) * 2021-07-07 2022-08-2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移动终端
CN113707700B (zh) * 2021-08-31 2023-05-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制备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64093A (ja) * 1995-08-30 1997-03-07 Sharp Corp 電子部品
JP2004128324A (ja) * 2002-10-04 2004-04-22 Casio Comput Co Ltd アライメントマーク対
JP2007012698A (ja) * 2005-06-28 2007-01-18 Sharp Corp アライメントマーク付き基板、位置合わせ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CN101419954A (zh) * 2007-10-22 2009-04-29 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芯片封装构造的对位装置
US20180107034A1 (en) * 2016-01-05 2018-04-19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426040A (zh) * 2017-08-22 2019-03-0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US20190250447A1 (en) * 2018-02-09 2019-08-15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device and wiring substrate
CN110928080A (zh) * 2019-12-20 2020-03-27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1343789A (zh) * 2020-03-06 2020-06-26 天通吉成机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面板邦定对位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257126A (zh) * 2021-05-10 2021-08-13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
CN113380865A (zh) * 2021-06-07 2021-09-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4241922A (zh) * 2021-12-31 2022-03-25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模组
CN114389064A (zh) * 2022-01-07 2022-04-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21194A1 (zh) 2023-11-23
CN114973946B (zh) 202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6763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electr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bonding method thereof
US11696402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electr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bonding method thereof
US7728945B2 (en) Structure for circuit assembly
CN110224078B (zh) 一种显示面板、覆晶薄膜及显示装置
KR20150117999A (ko) 전자부품,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기기 및 전자기기의 본딩 방법
US20160352031A1 (en) Connection device
US11013116B2 (en) Flexible assembly for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582430B (zh) 覆晶薄膜及显示面板
CN108012405A (zh) 柔性电路板及显示装置
CN114967260B (zh) 阵列基板、显示装置
CN108493183B (zh) 一种阵列基板、覆晶薄膜及其对位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14241922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模组
JP4696924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回路基板
CN114973946A (zh)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WO2023241303A1 (zh) 一种布线基板、背板和电子装置
KR100451070B1 (ko) 반도체 집적 회로 장치 탑재용 기판
JP2002329941A (ja) 配線基板の接続構造と液晶表示パネルの接続構造
EP4343737A1 (en) Bonding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flexible circuit board,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30380069A1 (en) Display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US11424563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0177493A (ja) 電子ディバイス装置、およびその端子接続方法
CN114973995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绑定方法
CN113260148B (zh) 电子装置
US20220414415A1 (en) Circuit module and rfid tag
CN113870695B (zh) 可拉伸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