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54162A - 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54162A
CN114954162A CN202210069102.3A CN202210069102A CN114954162A CN 114954162 A CN114954162 A CN 114954162A CN 202210069102 A CN202210069102 A CN 202210069102A CN 114954162 A CN114954162 A CN 1149541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occupant
vehicle
footrest
to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691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野光由
富田浩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954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541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001Knee, leg or head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0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 B60N2/4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 B60N2/4221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longitudinal due to impact coming from the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4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with logic circ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b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49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fixed structures, i.e. where neither the seat nor a part thereof are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fixed structures, i.e. where neither the seat nor a part thereof are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the shape of the seat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or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63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fixed structures, i.e. where neither the seat nor a part thereof are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the shape of the seat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or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with anti-submarin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60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 B60N2/6009Removable protective coverings covering more than only th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95Lower-leg-rests, e.g. calf-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footrests
    • B60N3/063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footrests with adjustment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46F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53Le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配备有:乘坐人员就座的座椅坐垫;在座椅前后方向上能够转动地设置于座椅坐垫的座椅后方侧,支承乘坐人员的背部的座椅靠背;能够向座椅上下方向转动地设置于座椅坐垫的座椅前方侧的脚凳;以及,当至少脚凳配置于上升位置,并且,座椅靠背采取舒适姿势时,沿着脚凳的宽度方向架设,对包括乘坐人员的膝部在内的下肢进行约束的织物状约束构件。

Description

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已知在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通过将收纳在座椅坐垫及脚凳之中的至少一方中的气囊膨胀展开,阻止因惯性力而欲前进移动的乘坐人员的下半身(腰及小腿部中的至少一方)以保护乘坐人员的就座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20-001681)。即使乘坐人员采取舒适的姿势,该就座装置也能够可靠地保护乘坐人员。
另外,过去,还已知在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通过将收纳于脚凳的脚踏板部中的脚部气囊膨胀展开,对乘坐人员的脚尖进行约束的车辆用乘坐人员保护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20-069816)。
发明内容
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为了可靠地限制采取舒适姿势的乘坐人员的举动,有必要提高气囊的内压或提高固定构件(脚凳等)的强度及刚性。另外,存在着因乘坐人员的就座姿势(例如,两脚交叉等)而导致不能恰当地约束乘坐人员的下肢的风险。进而,由于是使气囊膨胀展开的结构,因此,当误操作时,在该误操作之后,难以使气囊恢复到原始状态。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当至少脚凳配置于上升位置,并且,座椅靠背采取舒适姿势时,不使用气囊,而能够可靠地约束乘坐人员的下肢。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配备有:座椅坐垫,乘坐人员就座于所述座椅坐垫;座椅靠背,所述座椅靠背能够在座椅前后方向上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座椅后方侧,支承乘坐人员的背部;脚凳,所述脚凳能够向座椅上下方向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座椅前方侧;以及织物状约束构件,当至少所述脚凳配置于上升位置,并且,所述座椅靠背采取舒适姿势时,所述织物状约束构件沿着所述脚凳及所述座椅坐垫之中的至少所述脚凳的宽度方向架设,对包括乘坐人员的膝部在内的下肢进行约束。
根据方案1所述的发明,当至少脚凳配置于上升位置且座椅靠背采取舒适姿势时对包括乘坐人员的膝部在内的下肢进行约束的织物状约束构件,沿着脚凳及座椅坐垫之中的至少脚凳的宽度方向架设。由此,从车辆发生前面碰撞的初始阶段起,乘坐人员的下肢就被织物状约束构件恰当地约束,有效地抑制所谓的潜滑现象(submarine phenomenon)的发生。另外,由于不使用气囊,因此,不存在发生误操作的风险。另外,所谓的舒适姿势是座椅靠背与座椅坐垫所成的角度达到规定角度以上地后倾的姿势。
另外,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在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中,所述织物状约束构件被多个固定器固定,所述多个固定器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设置于所述脚凳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以及支承所述座椅坐垫的座椅框架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之中的至少所述脚凳的宽度方向两侧部,或者,所述多个固定器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设置于当俯视时位于所述脚凳以及所述座椅坐垫的宽度方向两侧方的车厢的地板部分。
根据方案2所述的发明,织物状约束构件被多个固定器(固定点)固定,所述多个固定器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设置于脚凳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以及座椅框架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之中的至少脚凳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约束位置),或者,所述多个固定器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设置于当俯视时位于脚凳以及座椅坐垫的宽度方向两侧方的车厢的地板部分(约束位置)。从而,当车辆发生了前面碰撞时,从乘坐人员向织物状约束构件输入的负荷被分散到多个固定点,获得稳定的下肢约束性能。
另外,方案3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在方案2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中,所述固定器形成为第一模型部与第二模型部能够拆装地嵌合的结构。
根据方案3所述的发明,固定器形成为第一模型部与第二模型部能够拆装地嵌合的结构。从而,织物状约束构件能够简单地安装于上述约束位置。
另外,方案4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在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中,所述织物状约束构件具有提高睡眠时的舒适性的功能。
根据方案4所述的发明,织物状约束构件具有提高睡眠时的舒适性的功能。从而,乘坐人员能够舒适地睡眠。另外,作为具有提高睡眠时的舒适性的功能的织物状约束构件,例如,可以列举出毛毯或者毛巾被等。
另外,方案5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在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中,配备有后侧负荷传递构件,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所述后侧负荷传递构件将从乘坐人员向所述脚凳输入的负荷传递给支承座椅坐垫的座椅框架。
根据方案5所述的发明,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从乘坐人员向脚凳输入的负荷被后侧负荷传递构件传递给支承座椅坐垫的座椅框架。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提高脚凳的强度及刚性。
另外,方案6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在方案5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中,所述后侧负荷传递构件的一端部靠近所述织物状约束构件的固定点配置。
根据方案6所述的发明,后侧负荷传递构件的一端部靠近织物状约束构件的固定点配置。从而,从乘坐人员的膝部向织物状约束构件输入的负荷被有效地向座椅框架传递。
另外,方案7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在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中,配备有前侧负荷传递构件,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所述前侧负荷传递构件将从乘坐人员向所述脚凳输入的负荷传递给车厢的地板部分。
根据方案7所述的发明,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从乘坐人员向脚凳输入的负荷被前侧负荷传递构件传递给车厢的地板部分。从而,在以简单的结构提高脚凳的强度及刚性的同时,抑制座椅坐垫向座椅前方侧的倒伏。
另外,方案8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在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中,配备有脚尖约束构件,当至少所述脚凳配置于上升位置,并且,所述座椅坐垫采取舒适姿势时,所述脚尖约束构件从所述脚凳的座椅前方侧向座椅上方侧突出,约束乘坐人员的脚尖。
根据方案8所述的发明,当至少所述脚凳配置于上升位置,并且,座椅坐垫采取舒适姿势时,约束乘坐人员的脚尖的脚尖约束构件从脚凳的座椅前方侧向座椅上方侧突出。从而,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利用脚尖约束构件抑制乘坐人员的脚尖部分的跳起,有效地抑制所谓的潜滑现象的发生。
另外,方案9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在方案8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中,所述脚尖约束构件构成为能够根据乘坐人员的脚的尺寸通过电动来调整长度。
根据方案9所述的发明,根据乘坐人员的脚的尺寸通过电动来调整脚尖约束构件的长度。从而,无论乘坐人员的脚的尺寸如何,都能够有效地抑制乘坐人员的脚尖部分跳起。
另外,方案10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在方案8或9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中,所述脚尖约束构件预先形成为脚尖部竖起的形状。
根据方案10所述的发明,脚尖约束构件的脚尖部预先竖起。从而,与脚尖约束构件的脚尖部能够转动地构成的情况相比,脚尖约束构件的结构被简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当至少脚凳配置于上升位置,并且,座椅靠背采取舒适姿势时,不使用气囊,就能够恰当地约束乘坐人员的下肢。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的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及工业上的意义,在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的织物状约束构件和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安装了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织物状约束构件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
图3是图2是X-X线向视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配备有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织物状约束构件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的作用的流程图。
图5A是表示配备有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的车辆发生了前面碰撞时的乘坐人员的腰部的举动的示意图。
图5B是表示没有配备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的车辆发生了前面碰撞时的乘坐人员的腰部的举动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织物状约束构件的固定点的变形例的与图3相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织物状约束构件的第一变形例的与图2相应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织物状约束构件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2相应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根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后侧负荷传递构件和前侧负荷传递构件的转动前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根据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后侧负荷传递构件和前侧负荷传递构件的转动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1是表示设有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脚尖约束装置的脚凳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设有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脚尖约束装置的脚凳的下表面的立体图。
图13是将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脚尖约束装置局部分解地表示的立体图。
图14是将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脚尖约束装置的脚尖约束构件局部分解地表示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脚尖约束装置的脚尖约束构件的立体图。
图16A是表示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脚尖约束构件的脚尖部的转动前的侧视图。
图16B是表示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脚尖约束构件的脚尖部的转动后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脚尖约束装置的动作前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脚尖约束装置的脚尖约束构件转动前的动作中途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脚尖约束装置的脚尖约束构件伸长后的动作中途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脚尖约束装置的动作后的侧视图。
图21是表示配备有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脚尖约束装置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的作用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脚尖约束装置的动作前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脚尖约束装置的动作后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各个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UP为车辆用座椅20的上方,箭头FR为车辆用座椅20的前方,箭头RH为车辆用座椅20的右方。另外,将车辆用座椅20的左右方向作为车辆用座椅20的宽度方向。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设置于右手操纵车辆(图中未示出)的副驾驶座处的车辆用座椅20作为例子。
<第一种实施方式>
首先,对于第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车辆用座椅20安装有织物状约束构件12,所述织物状约束构件12构成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10,所述车辆用座椅20具有:座椅坐垫22,乘坐人员P就座于所述座椅坐垫22;座椅靠背24,所述座椅靠背24设置于座椅坐垫22的后方侧,并且,构成为能够借助于电动倾斜机构(图示省略)以转动轴23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转动,支承乘坐人员P的背部;以及头枕26,所述头枕26能够升降地设置于座椅靠背24的上方侧端部,支承乘坐人员P的头部。
如图2所示,座椅坐垫22被支承于左右一对大致矩形平板状的座椅框架18。在构成车厢地板的地板14,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导轨16,各个座椅框架18被电动座椅滑动机构(图示省略)能够滑动且在多个位置处能够锁定及解除锁定地支承于各个座椅框架16。
由此,车辆用座椅20对于就座于座椅坐垫22的乘坐人员P而言,能够配置在座椅导轨16上的恰当位置处。另外,当乘坐人员P采取后面描述的舒适姿势时,车辆用座椅20主要被配置在座椅导轨16的最后部(参照图2)。
另外,车辆用座椅20具有:脚凳30,所述脚凳30设置在座椅坐垫22的前方侧且在下方侧,通过前侧部分(前端部)上升,从下方抬起并支承就座于座椅坐垫22的乘坐人员P的腿部(腿肚子);以及倾斜器(图示省略),所述倾斜器是使脚凳30的前端部以设置于脚凳30的后端部(座椅坐垫22的前端部)的转动轴28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驱动装置。
倾斜器是公知的驱动装置,设置在转动轴28的至少轴向一端部侧,通过电动使脚凳30的前端部以转动轴28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脚凳30构成为能够借助该倾斜器在包括图2中所示的最上部的位置和后面将要描述的图9中所示的最下部的位置(以下称作“下降位置”)在内的任意的位置停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脚凳30比下降位置上升了的位置称作“上升位置”,也包括脚凳30位于最上部的位置的情况。
在使用脚凳30时,乘坐人员P保持就座于座椅坐垫22的状态,对设置在车辆的车厢内的舒适(睡眠)模式转换开关(图中省略)进行操作。这样,脚凳30的前端部借助倾斜器以转动轴28为中心上升(移动)。由此,乘坐人员P的腿部(腿肚子)由脚凳30从下方支承并且抬起。
另外,如图1~图3所示,在脚凳30,设置有织物状约束构件12,所示织物状约束构件12能够约束包括就座于座椅坐垫22的乘坐人员P的膝部在内的下肢。织物状约束构件12形成如下程度的尺寸:至少能够覆盖脚凳30的整个表面30A,并且,在被后面将要描述的固定器40固定时,能够限制乘坐人员P的下肢向从脚凳30的表面30A分离的方向移动。
在织物状约束构件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设置有多个(例如,各两个)固定器40的第一模型部42。并且,在作为脚凳30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的两侧面30B,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设置有多个(例如,各两个)固定器40的第二模型部44。
固定器40构成为通过第一模型部42(凸部)和第二模型部44(凹部)的凹凸嵌合而能够进行拆装。从而,当至少脚凳30配置于上升位置,并且,座椅靠背24采取舒适姿势时(在它们动作之前),通过乘坐人员P的手动使各个第一模型部42与各个第二模型部44嵌合,由此,该织物状约束构件12沿着脚凳30的宽度方向被架设。
另外,设置固定器40的第二模型部44的部位是约束位置,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点”。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舒适姿势”是指座椅靠背24后倾以使得座椅坐垫22与座椅靠背24所成的角度θ(参照图2)成为规定的角度(例如130度)以上的姿势,也包括睡觉(睡眠)姿势的情况。另外,在各个固定器40,设置有对第一模型部42与第二模型部44嵌合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图中省略)。由此,检测各个第一模型部42与各个第二模型部44的嵌合及非嵌合(固定器40的装卸)。
另外,在车辆的车厢内,设置有产生警告声(例如,声音警报)的扬声器(图中省略)。从而,例如,在由传感器检测出一个第一模型部42会从第二模型部44脱离的情况下,若在该状态下操作舒适模式转换开关(若要使脚凳30上升,使座椅靠背24后倾规定的角度以上),则从该扬声器产生警告声。
并且,与产生警告声同时,舒适模式转换开关的操作变为无效。即,若织物状约束构件12没有沿着脚凳30的宽度方向被架设,则由设置于车辆的控制装置(图示省略)进行控制(例如,向倾斜器及电动倾斜机构的通电被切断),以使得脚凳30不上升,并且,座椅靠背24不能后倾规定的角度以上。
另外,对第一模型部42与第二模型部44嵌合进行检测的装置并不局限于传感器。例如,也可以不在固定器40上设置传感器,而在车厢内设置能够对固定器40(第二模型部44)进行摄影的照相机(图示省略),借助该照相机的图像识别功能,对第一模型部42与第二模型部44嵌合进行检测。
接着,在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10中,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车辆的行驶期间,在乘坐人员P采取舒适姿势的情况下,将织物状约束构件12安装于脚凳30(步骤S1)。即,通过乘坐人员P的手动,将设置于织物状约束构件12的固定器40的第一模型部42与设置于脚凳30的两侧面30B的固定器40的第二模型部44嵌合。这样,利用传感器或者照相机识别固定器ON(安装)。
并且,乘坐人员P操作设置于车辆的车厢内的舒适(睡眠)模式转换开关(步骤S2)。这样,判断是否保持各个第一模型部42与各个第二模型部44嵌合的状态(固定器ON是否持续)、以及在后座上是否没有其它乘坐人员就座(步骤S3)。利用设置在车厢内的照相机的图像识别功能判断在后座上是否没有其它的乘坐人员就座。
这里,在由传感器或者照相机检测出各个第一模型部42与各个第二模型部44的嵌合被保持(固定器ON持续),并且由照相机检测出在后座上没有其它的乘坐人员就座的情况下,车辆用座椅20动作(步骤S4)。即,使舒适模式转换开关的操作有效,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脚凳30上升,座椅靠背24被后倾规定的角度以上。
另外,这时,也可以借助电动座椅滑动机构,使座椅框架18自动地滑动到座椅导轨16上的最后部。另外,还可以借助电动倾斜机构(图示省略),自动地变更该座椅坐垫22的姿势,以使得座椅坐垫22的后部侧变成比前部侧低的位置。
另一方面,在由传感器或者照相机检测出没有一个第一模型部42与第二模型部44嵌合(嵌合脱离),或者由照相机检测出在后座上有其它乘坐人员就座的情况下,产生警报声(步骤S5),车辆用座椅20的动作停止(步骤6)。即,舒适模式转换开关的操作被无效化,借助控制装置的控制,脚凳30不会上升,并且,座椅靠背24不会后倾规定的角度以上。
这样,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只有当对包括乘坐人员P的膝部在内的下肢进行约束的织物状约束构件12沿着脚凳30的宽度方向被架设时,脚凳30才被配置于上升位置,并且,座椅靠背24采取舒适姿势。换言之,只有当脚凳30被配置于上升位置,并且,座椅靠背24采取舒适姿势时,织物状约束构件12才总是沿着脚凳30的宽度方向被架设。
并且,织物状约束构件12形成如下程度的尺寸:至少能够覆盖脚凳30的整个表面30A,并且,当被固定器40固定时,能够限制乘坐人员P的下肢向从脚凳30的表面30A离开的方向移动。从而,从车辆发生前面碰撞的初始阶段起,就可以利用织物状约束构件12恰当地对采取舒适姿势的乘坐人员P的下肢进行约束,对于该乘坐人员P可以有效地抑制或者防止发生所谓的潜滑现象。
更具体地说,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若没有在脚凳30设置织物状约束构件12,则采取舒适姿势的乘坐人员P不能抗拒惯性力,而会进一步后倾。这样,如图5B所示,乘坐人员P的腰部Pw会向前方侧移动,乘坐人员P会变得容易从座椅安全带SB脱离(会发生潜滑现象)。
但是,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若在脚凳30设置有织物状约束构件12,则借助该织物状约束构件12,如图5A中箭头A所示,对乘坐人员P的腰部Pw产生朝向后方侧的反作用力,乘坐人员P的腰部Pw向图示的箭头B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前倾)。从而,由于乘坐人员P采取前倾姿势,因此,腰部Pw向前方的移动被抑制,不容易从座椅安全带SB中脱离(潜滑现象的发生被抑制或者防止)。
另外,固定器40形成为第一模型部42与第二模型部44能够拆装地嵌合的结构。因此,能够简单地将织物状约束构件12安装于约束位置(固定点)。另外,对于图示的固定器40,将第一模型部42设置于织物状约束构件12,将第二模型部44设置于脚凳30,不过,反之亦可。
另外,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对包括乘坐人员P的膝部在内的下肢进行约束的是织物状约束构件12,而不是气囊。即,在根据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10中,不使用气囊(充气机)。因此,与使用气囊(充气机)的情况相比,没有发生误动作的担忧。
另外,该织物状约束构件12具有提高睡眠时的舒适性的功能。即,该织物状约束构件12由毛毯、毛巾被、垫子等构成。从而,就座于副驾驶座的车辆用座椅20的乘坐人员P能够以舒适的状态睡眠。
另外,织物状约束构件12的固定点(设置第二模型部44的约束位置)并不局限于图1~图3所示的位置。织物状约束构件12的固定点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图6所示的位置。即,也可以不是脚凳30的两侧面30B,而是靠近脚凳30的两侧面30B的下表面(背面)30C。
若织物状约束构件12的固定点设置于靠近脚凳30的两侧面30B的下表面30C,则与设置于脚凳30的两侧面30B的情况相比,在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可以更有效地阻止从乘坐人员P输入给织物状约束构件12的负荷。
另外,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不仅将脚凳30的两侧面30B,而且将靠近脚凳30的两侧面30B的下表面30c也作为脚凳30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另外,在该情况下,织物状约束构件12形成如下程度的尺寸:至少能够覆盖脚凳30的表面30A以及两侧面30B,并且当被固定器40固定时,能够限制乘坐人员P的下肢向从脚凳30的表面30A离开的方向移动。
另外,织物状约束构件12并不局限于形成能够覆盖脚凳30的表面30A及两侧面30B的尺寸的形态,例如,如图7所示,也可以形成还能够覆盖座椅坐垫22的表面及两侧面的尺寸。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织物状约束构件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各设置四个第一模型部42,并且,在各个座椅框架18的外侧面(宽度方向两侧面),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各追加设置两个第二模型部44。
进而,织物状约束构件12,例如,如图8所示,其宽度方向两端部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形成得长至达到地板14的程度。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当俯视时位于脚凳30及座椅坐垫22的宽度方向两侧方的地板14的一部分或者从地板14露出的车身底部(图中省略)的一部分上,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各设置四个第二模型部44。
这样,当至少脚凳30配置于上升位置,并且,座椅靠背24采取舒适姿势时(在它们动作之前),利用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于织物状约束构件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多个固定器40(与第二模型部44嵌合的第一模型部42),至少在脚凳30的宽度方向上架设对包括乘坐人员P的膝部在内的下肢进行约束的织物状约束构件12。
具体地说,织物状约束构件12被多个固定器40固定,所述多个固定器40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设置于脚凳30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及座椅框架18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之中的至少脚凳30的宽度方向两侧部,或者,所述多个固定器40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设置于当俯视时位于脚凳30及座椅坐垫22的宽度方向两侧方的车厢的地板部分。
因此,能够使在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从乘坐人员P向织物状约束构件12输入的负荷有效并且高效率地分散到各个固定器40(固定点)。从而,根据该第一种实施方式,能够获得稳定的下肢约束性能。另外,在该第一种实施方式中,上面所述的车身底部也是车厢的地板部分。
<第二种实施方式>
其次,对于第二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等同的部位,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地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根据该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10中,使用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织物状约束构件12形状不同的织物状约束构件13。即,与织物状约束构件12相比,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织物状约束构件13只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形成得短,以便主要约束膝部。
并且,织物状约束构件13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能够拆装地安装于转动轴28的轴向外侧端部。另外,在该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将其宽度方向两端部作为固定点。另外,织物状约束构件13构成为由乘坐人员P手动进行安装,能够对其长度进行调整。由此,乘坐人员P的膝部(下肢)被织物状约束构件13恰当地约束。
在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从乘坐人员P向织物状约束构件13输入的负荷被传递(输入)给脚凳30。因此,如图9、图10所示,在脚凳30,设置有将该负荷从脚凳30传递给座椅地板18的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以及从脚凳30传递给地板14(地板部分)的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
在脚凳30的内部且在宽度方向两侧,埋设有以宽度方向作为法线方向的左右一对大致矩形平板状的框架32,转动轴28被轴支承于各个框架32的一端部(为脚凳30的后端部,座椅坐垫22的前端部)。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形成以轴向作为法线方向的左右一对细长平板状,其一端部被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转动轴28附近的框架32。另外,下面,将轴支承于框架32的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的一端部作为转动支点部36A。该转动支点部36A靠近织物状约束构件13的固定点配置。
在座椅框架18的宽度方向内侧的前侧上部,设置有左右一对导轨34。各个导轨34在侧视时沿着以转动支点部36A为中心的圆周形成,其上端部延伸至与座椅坐垫22的侧面重叠的位置。并且,设置于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的另一端部的圆柱状的凸部伴随着脚凳30向上下方向的转动而以能够沿着导轨34滑动的方式嵌入。另外,下面,将设置于沿着导轨34能够滑动地嵌入的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的另一端部的凸部作为滑动部36B。
当脚凳30配置于下降位置时,滑动部36B位于导轨34的上端部(参照图9),当脚凳30配置于最上部的上升位置时,滑动部36B位于导轨34的下端部(参照图10)。另外,当脚蹬30配置于最上部的上升位置时,变成当侧视时织物状约束构件13与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大致平行地配置。
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在正视时形成为大致“U”字形。即,该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具有:当脚凳30位于下降位置时,与脚凳30的两侧面30B相对地(沿着该两侧面30B)配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38A;以及成一体地连接各个侧壁38A的下端部,且与脚凳30的前端面30D相对地(沿着该前端面30D)配置的连接部38B。另外,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的宽度与脚凳30的厚度大致相同。
并且,各个侧壁部38A的上端部被转动轴37能够转动地分别枢转支承并连接于脚凳30的各个框架32的中途部。由此,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如图10所示,当脚凳30上升到最上部的上升位置时,与该动作连动而相对地以转动轴37为中心借助自重向下方侧转动,该连接部38B的外表面与地板14的上表面接触。
另外,在脚凳30的两侧面30B或者靠近两侧面30B的下表面30C的适当位置,设置有用于阻止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向后方侧进行必要程度以上的转动的止动件(图中省略)。由此,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以相对于地板14垂直的角度停止,能够使该连接部38B的整个外表面恰当地接触地板14的上表面。
下面,在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10中,对于其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当脚凳30配置于下降位置时,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的滑动部36B位于导轨34的上端部。另外,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沿着脚凳30的两侧面30B及前端面30D配置。这里,如图10所示,当使脚凳30上升到最上部的上升位置时,在其动作之前,设置织物状约束构件13。
当脚凳30上升到最上部的上升位置时,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的滑动部36B沿着导轨34向前方下侧移动,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在侧视时与织物状约束构件13大致平行地配置。从而,在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从因惯性力而移动的乘坐人员P的膝部对织物状约束构件13输入朝向上方前侧的负荷F时,该负荷F的分力F1从固定点经由框架32向转动支点部36A传递。
并且,向转动支点部36A传递的负荷F的分力F1经由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向滑动部36B传递,向滑动部36B传递的负荷F的分力F1经由导轨34传递给座椅框架18(由假想线K1表示)。即,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从因惯性力而移动的乘坐人员P的膝部输入给织物状约束构件13的负荷被有效地分散给刚性高的座椅框架18。因而,其结果是,脚凳30的强度及刚性提高。
更具体地说,在不设置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的情况下,被输入给固定点的负荷F的分力F1被向设置于座椅坐垫22的内部的座椅坐垫框架(图中省略)传递,从座椅坐垫框架传递给座椅框架18(由假想线K2表示)。即,负荷F的分力F1在从固定点向后方侧传递之后,向下方侧传递(弯曲并传递)。
与此相对,在设置有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的情况下,从固定点经由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向座椅框架18传递。即,由于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的转动支点部36A靠近织物状约束构件13的固定点配置,因此,负荷F的分力F1被从固定点向斜后方下侧呈直线地传递(由假想线K1表示)。
从而,与不设置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的情况相比,可以有效地将从乘坐人员P的膝部输入给织物状约束构件13的固定点的负荷F的分力F1传递给座椅框架18,并且使之有效地分散。这样,根据第二种实施方式,结构简单,并且,作为结果能够提高脚凳30的强度及刚性,能够利用织物状约束构件13有效地约束乘坐人员P。
另一方面,当脚凳30上升到最上部的上升位置时,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借助自重以转动轴37为中心向下方侧转动,使其连接部38B的外表面(特别是,作为侧壁部38A与连接部38B的交界部分的角部)与地板14的上表面接触。即,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以相对于地板14垂直的角度配置,向其下方侧的转动位置被止动件限制。
从而,在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从因惯性力而移动的乘坐人员P的膝部对织物状约束构件13输入的负荷F的分力F2,从脚凳30的框架32传递给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从该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传递给地板14。因而,该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也与后侧负荷传递构件36一样,结构简单,并且,作为结果能够提高脚凳30的强度及刚性。
并且,由因惯性力而移动的乘坐人员P对座椅坐垫22输入朝向前方下侧的负荷,即使座椅坐垫22向前方下侧倒伏,也能够借助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抑制或者防止该向前方下侧的倒伏。即,根据该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可以有效地抑制或者防止对于乘坐人员P产生所谓的潜滑现象。
<第三种实施方式>
最后,对于第三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及第二种实施方式等同的部位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地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1所示,在根据该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10中,在脚凳30的下表面30C设置有脚尖约束装置50。如图13所示,脚尖约束装置50配备有:当至少脚凳30配置于上升位置,并且,座椅靠背24采取舒适姿势时,从脚凳30的前方侧向上方侧突出,约束乘坐人员P的脚尖Pf(参照图17)的脚尖约束构件60;以及支承该脚尖约束构件60,使其沿着脚凳30的下表面30C向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体52。
如图12所示,在脚凳30的下表面30C中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安装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导轨46。另外,设置于移动体52的导向构件56能够滑动地嵌于图12所示的导轨46。即,在图13所示的移动体52中,省略了设置于其两侧壁52A的导向构件56。另外,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齿条48被固定于脚凳30的下表面30C中的规定位置处。
如图13所示,移动体52形成为当正视时大致呈“U”字形,具有两侧壁52、以及成一体地连接两侧壁52A的下端部的连接部52B。并且,在该连接部52B的上表面,经由前后一对支承构件53设置有马达54,在该马达54的旋转轴(图示省略),同轴地设置有与齿条48啮合的小齿轮55。
另外,在两侧壁52A的前端部,安装有用于安装脚尖约束构件60的大致矩形平板状的托架58。并且,在两侧壁52A的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内表面,安装有导向构件56。另外,如上所述,在图12中,导向构件56被表示为能够滑动地嵌于设置在脚凳30的下表面30C上的导轨46上的状态,在图13中,省略了该图示。
如图13~图15所示,脚尖约束构件60具有:被安装于移动体52并且相对于移动体52能够转动地构成的基部62;从前方外侧覆盖基部62且相对于基部62在前后方向上能够滑动地设置的滑动部64;以及能够以宽度方向作为轴向进行转动地设置于滑动部64的前端部的脚尖部66。
基部62具有前后方向敞开的框体状的本体部62A,旋转轴70经由左右一对框架68被轴支承于本体部62A的内部的后端部。另外,各个托架68的后端部分别安装于各个托架58的前端部。在本体部62A的内部,左右一对保持器72被固定于旋转轴70的轴向两端部,在各个保持器72的前端部,成一体地形成能够进出地收纳后面描述的杆76的圆筒状的杆保持部74。
另外,在本体部62A的内部,设置有马达80及齿轮箱78,来自于马达80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齿轮箱78内的齿轮(图示省略)被传递给旋转轴70。从而,当马达80旋转驱动时,保持器72以旋转轴70为中心旋转,基部62(本体部62A)相对于移动体52转动。
滑动器64具有框体状的本体部64A,所述本体部64A被形成为内部能够收纳基部62的大小,并且,后方侧敞开,在本体部64A的内部,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与杆保持部74相对应的间隔)的左右一对圆柱状的杆76。具体地,各个杆76的一端部(前端部)被固定于大致矩形平板状的板82上,该板82被固定到本体部64A的内部的前侧。
各个杆76的另一端部(后端部)被插入到杆保持部74中,借助设置于保持器72的电动驱动装置(图示省略),调整杆76相对于杆保持部74的出入量。由此,滑动部64形成相对于基部62滑动的结构。即,脚尖约束构件60能够根据乘坐人员P的脚的尺寸通过电动来调整长度。
另外,如后面将要描述的那样,当滑动部64与乘坐人员P的脚的尺寸相应地向缩短的方向滑动并且乘坐人员P的脚尖Pf碰到(干扰)脚尖部66时,其滑动被强制性地停止,并且,滑动部64在以某种程度地伸长的方向上滑动。即,对于设置于各个保持器72的电动驱动装置,赋予使脚尖部66对于乘坐人员P的脚尖Pf不会形成强干扰的压力传感器(图示省略)等安全功能。
另外,在滑动部64的本体部64A的前端部,设置有将宽度方向作为轴向的旋转轴84,该旋转轴84的轴向两端部从本体部64A突出。并且,在本体部64A的宽度方向两侧面的前端部,设置有连接板88(参照图11、图17),从本体部64A突出的旋转轴84的轴向两端部被轴支承于该连接板88的一端部(后端部)。
脚尖部66具有在侧视时呈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大致三棱柱状的本体部66A,被能够转动地支承于滑动部64的前方侧。即,以宽度方向作为轴向的旋转轴86被固定于本体部66A的后端部,该旋转轴86的轴向两端部从本体部66A突出。并且,从本体部66A突出的旋转轴86的轴向两端部被轴支承于连接板88的另一端部(前端部)。
另外,如图13~图16B所示,在旋转轴84的轴向中央部与旋转轴86的轴向中央部之间,设置有凸轮机构90。凸轮机构90具有第一凸轮94和第二凸轮96,所述第一凸轮94通过将旋转轴84插入贯通于贯通孔94A(参照图16A、图16B),能够以该旋转轴84为中心转动地设置,所述第二凸轮96通过将旋转轴86插入贯通于贯通孔96A(参照图16A、图16B)并固定,与该旋转轴86一起转动。
第一凸轮94始终被设置于旋转轴84的扭力弹簧(图示省略)等加载构件加载,以便向图16A、图16B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第一凸轮94的前端部形成为向前方上侧(顺时针方向)突出的卡定部94B。另外,第二凸轮96的下端部被形成为从下方侧卡定于该卡定部94B的被卡定部96B。被卡定部96B形成这样的结构:通过第一凸轮94被后面将要描述的线材98牵引而向图16A、图16B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解除由卡定部94B进行的卡定。
另外,凸轮机构90具有拉伸螺旋弹簧(下面,简单地称作“螺旋弹簧”)92,所述拉伸螺旋弹簧92的一端部安装于第一凸轮94的上端部(比旋转中心靠上侧处),另一端部安装于第二凸轮96的上端部(比旋转中心靠上侧处)。由此,第一凸轮94与第二凸轮96构成为被螺旋弹簧92加载而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旋转。
进而,凸轮机构90具有一端部被安装于第一凸轮94的下端部(比旋转中心靠下侧处)的线材98,如图14、图16A、图16B所示,线材98的另一端部被安装于设置在滑动部64的后端部的卷取轴102上。卷取轴102(在图13、图15中被省略)设置于比左右的杆76靠宽度方向内侧处,通过同轴地设置于卷取轴102的马达100的驱动而旋转,卷取线材98。
这里,对于脚尖部66的转动动作进行说明,当通过马达100的驱动,卷取轴102转动,线材98被以规定长度卷取到该卷取轴102上时,第一凸轮94以旋转轴84为中心,向图16A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解除卡定部94B对于被卡定部96B的卡定。
这样,第二凸轮96由于被螺旋弹簧92向图16A、图16B的顺时针方向加载,因此,在该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即,旋转轴86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固定有该旋转轴86的脚尖部66的本体部66A在顺时针方向上转动大致90度。由此,如图16B所示,配置成脚尖部66相对于滑动部64大致成直角(成为竖起的状态)。
另外,如图16B所示,在脚尖部66转动大致90度之后,切断向马达100的通电,由此,卷取轴102变成能够自由转动。从而,第一凸轮94借助扭转弹簧等加载构件的加载力,向图16A、图16B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卡定部94B以规定的压力抵接第二凸轮96的下端部。由此,形成抑制脚尖部66意外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结构。
另外,当脚尖约束构件60被收纳于脚凳30的下表面30C时,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即,当脚尖约束构件60在脚凳30的下表面30C上向座椅坐垫22侧移动时,竖起状态的脚尖部66被脚凳30的前端部相对地向前方侧推压。这样,第二凸轮96的被卡定部96B反抗扭转弹簧等加载构件的加载力而将第一凸轮94的卡定部94B向下方侧推压并跨越该卡定部94B,最终,如图16A所示,被卡定于该卡定部94B。
接着,在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10中,对于其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直到将脚凳30配置于上升位置之前,与第一种实施方式(步骤S1~S6)一样。另外,在该第三种实施方式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能够对包括乘坐人员P的膝部在内的下肢进行约束的约束构件可以是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织物状约束构件12,也可以是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织物状约束构件13。
在脚凳30配置于上升位置之后,在使用脚尖约束装置50时,操作设置于车辆的车厢内的开关(图示省略)。这样,如图17所示,配置于脚凳30的下表面30C的收纳位置处的脚尖约束装置50的移动体52前进(动作)(步骤S7)。
即,通过移动体52的马达54进行驱动,小齿轮55转动,导向构件56被支承于导轨46上的移动体52沿着齿条48前进。并且,如图18所示,当移动体52到达脚凳30的前端部时,马达80驱动,脚尖约束构件60以旋转轴70为中心向上方侧转动。即,脚尖约束构件60从脚凳30的前方侧向上方侧突出(参照图19)。
之后,通过设置于保持器72的电动驱动装置的驱动,杆76从杆保持部74突出。即,如图19所示,滑动部64相对于基部62向上方侧滑动。并且,当滑动部64滑动至适当位置时,通过马达100的驱动,卷取轴102转动,卷取线材98。
这样,凸轮机构90的第一凸轮94以旋转轴84为中心转动,卡定部94B对于第二凸轮96的被卡定部96B的卡定被解除,第二凸轮96借助于螺旋弹簧92的加载力,向与第一凸轮94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由此,脚尖部66转动大致90度,如图20所示,形成相对于滑动部64呈大致直角的竖起状态。
另外,脚尖部66转动大致90度之后,切断向马达100的通电,卷取轴102变成能够自由转动。从而,第一凸轮94借助于扭转弹簧等加载构件的加载力,向与第二凸轮96相同的方向旋转至变成原来的姿势的位置,卡定部94B利用该加载力抑制第二凸轮96。由此,能够抑制或者防止脚尖部66意外向原来的位置转动,能够保持脚尖部66的竖起状态。
之后,滑动部64与乘坐人员P的脚的尺寸相应地向缩短的方向滑动,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乘坐人员P的脚尖Pf碰到(干扰)脚尖部66时,该滑动被强制性地停止,并且,滑动部64向伸长的方向滑动例如10mm的程度。这样,脚尖约束构件60与乘坐人员P的脚的尺寸(体格)相一致地通过电动来调整长度(步骤S8)。通过以上方式,脚尖约束装置50的安装完成(步骤S9)。
从而,即使在脚凳30被保持于上升位置不变的状态下车辆发生前面碰撞,也能够利用该脚尖部66有效地抑制或者防止乘坐人员P的脚尖Pf侧因惯性力而向上跳起。由此,能够提高织物状约束构件12(或者织物状约束构件13)对膝部的约束性能。
即,可以利用织物状约束构件12(或者织物状约束构件13)恰当地阻止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因惯性力而欲前进移动的乘坐人员P的下半身(腰及小腿部中的至少一方)。因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或者防止对于乘坐人员P发生所谓的潜滑现象。
这样,根据第三种实施方式,在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不用提高脚凳30的强度及刚性,并且无论采取舒适姿势的乘坐人员P的脚的尺寸(体格)如何,都能够恰当地约束该乘坐人员P的下肢,能够可靠地抑制该乘坐人员P的举动。
在收纳脚尖约束构件60时,使乘坐人员P的脚从脚尖约束构件60离开。并且,操作设置于车辆的车厢内的开关(图示省略)。这样,通过电动驱动装置进行驱动,滑动部64向缩短的方向滑动,之后,通过马达80进行驱动,脚尖约束构件60以旋转轴70为中心向下方侧转动。
接着,通过马达54进行驱动,小齿轮55转动,移动体52沿着齿条48及导轨46向座椅坐垫22侧移动,而与该移动相伴,竖起状态的脚尖部66相对地碰到脚凳30的前端部而向原来的位置复位转动。由此,脚尖约束装置50被收纳到图17所示的收纳位置。
另外,如图22、图23所示,脚尖约束构件60也可以预先形成脚尖部66竖起的形状(相对于滑动部64呈大致直角地配置的形状)。根据这样的结构,与脚尖约束构件60的脚尖部66能够转动地构成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脚尖约束构件60的结构。即,可以省略凸轮机构90、马达100以及卷取轴102,可以降低脚尖约束装置50的制造成本。
上面,基于附图对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10进行了说明,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10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装置,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例如,织物状约束构件13并不局限于由乘坐人员P通过手动沿着脚凳30的宽度方向架设的方式,也可以构成为自动地沿着脚凳30的宽度方向架设。
另外,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也可以形成不设置连接部38B的形状。即,前侧负荷传递构件38也可以只由左右一对侧壁部38A形成。另外,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10并不局限于适用于车辆的副驾驶座的方式,也可以适用于车辆的后座或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座等。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其中,配备有:
座椅坐垫,乘坐人员就座于所述座椅坐垫;
座椅靠背,所述座椅靠背能够在座椅前后方向上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座椅后方侧,支承乘坐人员的背部;
脚凳,所述脚凳能够向座椅上下方向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座椅坐垫的座椅前方侧;以及
织物状约束构件,当至少所述脚凳配置于上升位置,并且,所述座椅靠背采取舒适姿势时,所述织物状约束构件沿着所述脚凳及所述座椅坐垫之中的至少所述脚凳的宽度方向架设,对包括乘坐人员的膝部在内的下肢进行约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其中,所述织物状约束构件被多个固定器固定,所述多个固定器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设置于所述脚凳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以及支承所述座椅坐垫的座椅框架的宽度方向两侧部之中的至少所述脚凳的宽度方向两侧部,或者,所述多个固定器在座椅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分别设置于当俯视时位于所述脚凳以及所述座椅坐垫的宽度方向两侧方的车厢的地板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其中,所述固定器形成为第一模型部与第二模型部能够拆装地嵌合的结构。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其中,所述织物状约束构件具有提高睡眠时的舒适性的功能。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其中,配备有后侧负荷传递构件,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所述后侧负荷传递构件将从乘坐人员向所述脚凳输入的负荷传递给支承座椅坐垫的座椅框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其中,所述后侧负荷传递构件的一端部靠近所述织物状约束构件的固定点配置。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其中,配备有前侧负荷传递构件,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所述前侧负荷传递构件将从乘坐人员向所述脚凳输入的负荷传递给车厢的地板部分。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其中,配备有脚尖约束构件,当至少所述脚凳配置于上升位置,并且,所述座椅坐垫采取舒适姿势时,所述脚尖约束构件从所述脚凳的座椅前方侧向座椅上方侧突出,约束乘坐人员的脚尖。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其中,所述脚尖约束构件构成为能够根据乘坐人员的脚的尺寸通过电动来调整长度。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其中,所述脚尖约束构件预先形成为脚尖部竖起的形状。
CN202210069102.3A 2021-02-25 2022-01-21 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 Pending CN1149541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9269 2021-02-25
JP2021029269A JP7476821B2 (ja) 2021-02-25 2021-02-25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54162A true CN114954162A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01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69102.3A Pending CN114954162A (zh) 2021-02-25 2022-01-21 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31539B2 (zh)
JP (1) JP7476821B2 (zh)
CN (1) CN11495416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50979B2 (en) * 2022-03-03 2023-12-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eat mounted knee bolste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7916A (zh) * 2010-04-26 2013-02-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搁脚板系统
JP2015123948A (ja) * 2013-12-27 2015-07-0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09204079A (zh) * 2017-06-30 2019-01-15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JP2019043482A (ja) * 2017-09-06 2019-03-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オットマン装置
US20190389414A1 (en) * 2018-06-26 2019-12-26 Toyoda Gosei Co., Ltd. Seat device
CN111434523A (zh) * 2019-01-15 2020-07-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搁脚板
CN111907388A (zh) * 2019-05-10 2020-11-10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座椅开口部的隐藏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294A (en) * 1933-03-15 1935-06-18 Jacob B Lazare Anesthesia apron
US3191994A (en) * 1964-02-27 1965-06-29 William C Boyce Arm restraint
US3669107A (en) * 1970-02-25 1972-06-13 John T Posey Lap cover and restrainer
JP4501658B2 (ja) 2004-11-30 2010-07-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乗員膝部拘束装置および乗員膝部拘束方法
JP2006273167A (ja) 2005-03-30 2006-10-12 Tkj Kk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9802514B2 (en) * 2015-07-13 2017-10-31 Bradley A. Troyer Seat for a law enforcement vehicle and method of use
JP2018154169A (ja) 2017-03-16 2018-10-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装置
US10232815B1 (en) * 2017-10-18 2019-03-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assembly
JP7115393B2 (ja) 2018-06-26 2022-08-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着座装置
JP2020032769A (ja) 2018-08-28 2020-03-05 ダイムラー・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Daimler AG 制御装置
JP7040403B2 (ja) 2018-10-29 2022-03-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DE102021000242A1 (de) * 2021-01-19 2021-03-18 Daimler Ag Fahrzeugsitz mit zumindest einem Wärmeelemen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7916A (zh) * 2010-04-26 2013-02-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搁脚板系统
JP2015123948A (ja) * 2013-12-27 2015-07-0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CN109204079A (zh) * 2017-06-30 2019-01-15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装置
JP2019043482A (ja) * 2017-09-06 2019-03-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オットマン装置
US20190389414A1 (en) * 2018-06-26 2019-12-26 Toyoda Gosei Co., Ltd. Seat device
CN111434523A (zh) * 2019-01-15 2020-07-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搁脚板
CN111907388A (zh) * 2019-05-10 2020-11-10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座椅开口部的隐藏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30214A (ja) 2022-09-06
JP7476821B2 (ja) 2024-05-01
US20220266730A1 (en) 2022-08-25
US11731539B2 (en) 202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5735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782352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7931332B2 (en) Rear-seat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WO2011135651A1 (ja) 車両用フットレストシステム
JP675064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WO2014171079A1 (ja) 幼児拘束装置
JP2679405B2 (ja)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US4341422A (en) Restraint device
CN114954162A (zh) 车辆用乘坐人员约束装置
JP2005313867A (ja) 車両のシートフォールディング装置
US20230365098A1 (en) Vehicle seat device
JP534542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2019162952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5041406A (ja) 電動格納シート及び電動格納シートの格納方法
JP659531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505418B2 (ja)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JP3628904B2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収納姿勢保持装置
JP5381058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KR0130281Y1 (ko) 자동차의 시트구조
JP3517125B2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位置、姿勢可変装置
JP2024065913A (ja) 下肢拘束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7104095A (zh) 未成年人汽车座椅系统
JP2011042345A (ja) 座面高さ可変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2004331007A (ja) 車両用座席シート
JP2019099107A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