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53777A - 干燥装置、印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干燥装置、印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53777A
CN114953777A CN202210141804.8A CN202210141804A CN114953777A CN 114953777 A CN114953777 A CN 114953777A CN 202210141804 A CN202210141804 A CN 202210141804A CN 114953777 A CN114953777 A CN 1149537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electrode
electric field
unit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418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恒之
相泽直
麻本克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953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537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ve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fan for blowing or sucking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95Detecting means for copy material, e.g. for detecting or sensing presence of copy material or its leading or trailing e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保护交流电场产生部的干燥装置、印刷系统。该干燥装置使被输送的介质干燥,并具备:支承部,其支承被输送的所述介质;交流电场产生部,其产生交流电场;检测部,其检测所述介质所包含的水分量;控制部,所述交流电场产生部具有: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其以与被所述支承部支承的所述介质对置的方式被配置、且以相邻的方式被配置;高频电压产生部,其产生向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的高频电压;导体,其将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高频电压产生部电连接,所述检测部被配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的输送方向下游或者上游的至少一方处,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对所述交流电场产生部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干燥装置、印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燥装置、印刷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已知有一种具备向被喷出在介质上的液体照射电磁波的加热部的干燥装置。
但是,在像上述干燥装置那样以照射电磁波的方式来对对象物进行加热的装置中,存在有如下课题,即,当在没有被包含于对象物内的水分等的状态下持续加热时,产生电磁波的产生部会发生故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140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干燥装置为,使被输送的介质干燥的干燥装置,其具备:支承部,其对被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支承;交流电场产生部,其产生交流电场;检测部,其对所述介质所包含的水分量进行检测;控制部,所述交流电场产生部具有: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其以与被所述支承部支承的所述介质对置的方式被配置、且以相邻的方式被配置;高频电压产生部,其产生向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的高频电压;导体,其将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高频电压产生部电连接,所述检测部被配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的输送方向下游或者上游的至少一方处,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对所述交流电场产生部进行控制。
印刷系统具备上述的干燥装置、和在介质上涂敷液体的印刷装置,所述干燥装置对通过所述印刷装置而被涂敷了所述液体的所述介质进行干燥。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印刷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交流电场产生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交流电场产生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表示送风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A为表示检测部(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B为表示另一检测部(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表示检测部(静电容量传感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表示检测部(光学传感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检测部(光学传感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表示干燥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0为表示干燥装置的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印刷系统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那样,印刷系统1具备:保持装置2、收卷装置3、印刷装置10和干燥装置20。
保持装置2为,对卷绕了薄片状的介质M而形成的卷筒体5进行保持的装置。保持装置2具有对卷筒体5进行保持的保持轴7。保持轴7例如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构成。伴随着保持轴7旋转,从而使介质M从卷筒体5上被放卷。介质M为,例如纸张、布帛等薄片。
收卷装置3为,对从保持装置2上被放卷的介质M进行收卷的装置。收卷装置3具有对介质M进行收卷的收卷轴8。收卷轴8以能够驱动旋转的方式被构成。收卷轴8通过进行驱动旋转,从而对介质M进行收卷。其结果为,收卷轴8对通过收卷介质M而被形成的卷筒体9进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收卷轴8进行驱动旋转,从而使介质M从被保持于保持轴7的卷筒体5上被放卷。
介质M通过被收卷装置3收卷从而被输送。介质M从保持装置2起经由印刷装置10以及干燥装置20而朝向收卷装置3被输送。介质M的输送方向为,从保持装置2朝向收卷装置3的方向(仿效+Y方向的方向)。介质M具有表面MA、和作为与表面MA相反的面的背面MB。
印刷装置10为,在介质M上涂敷液体(例如,油墨)从而在介质M上实施印刷的装置。印刷装置10为,例如通过向介质M喷出油墨从而对文字、照片、图形等图像进行记录(印刷)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印刷装置10在输送方向上位于保持装置2与收卷装置3之间。印刷装置10被配置于干燥装置20的输送方向上游处。即,从保持装置2上被放卷的介质M依次通过印刷装置10、干燥装置20。
印刷装置10具备:压印板11、印刷部12、控制部13。
压印板11为板状的部件。压印板11对被输送的介质M进行支承。压印板11从下方对介质M进行支承。压印板11与介质M的背面MB接触。
印刷部12与压印板11对置。印刷部12位于压印板11的上方。印刷部12具备头15以及滑架16。
头15与压印板11对置。头15位于压印板11的上方。头15朝向被支承在压印板11上的介质M的表面MA喷出液体。其结果为,图像被印刷在介质M上。头15所喷出的液体例如为以水为溶剂的水类油墨。
当头15向介质M喷出液体时,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将增加。即,头15通过向介质M喷出液体,从而对介质M实施使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增加的处理。
滑架16对头15进行搭载。滑架16与压印板11对置。滑架16位于压印板11的上方。滑架16相对于被输送的介质M而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即,滑架16在压印板11的上方处,以跨及介质M的宽度方向的方式进行往复移动。
印刷装置10为,头15相对于介质M而进行往复移动的串行式的打印机。另外,印刷装置10也可以为头15以跨及介质M的宽度方向的方式一齐喷出液体的行式的打印机。
控制部13对印刷装置10的各个驱动部进行控制。控制部13具备:CPU、存储器、控制电路、I/F(接口)。CPU为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为确保对CPU的程序进行存储的区域或者工作区域等的存储装置,并且具有RAM、EEPROM等存储元件。当从信息处理终端等外部经由I/F而取得记录数据等时,CPU将经由控制电路而对印刷部12等的驱动部进行控制。
控制部13能够与保持装置2、收卷装置3以及干燥装置20进行通信。控制部13根据需要而从保持装置2、收卷装置3以及干燥装置20接收信号、或者向保持装置2、收卷装置3以及干燥装置20(控制部100)发送信号。
另外,在印刷装置10中,也可以在印刷部12的输送方向上游处,配置向介质M的表面MA涂敷前处理液的前处理部。通过前处理部中的对印刷前的介质M进行处理的前处理,从而能够提高在印刷时向介质M喷出的液体的渗透性,从而提高印刷在介质M上的图像的显色等印刷品质、以及介质M的耐久性。
接下来,对干燥装置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干燥装置20为,使被输送的介质M进行干燥的装置。干燥装置20被配置于印刷装置10的输送方向下游处,并对被印刷装置10涂敷了液体的介质M进行干燥。
如图1所示那样,干燥装置20具备:支承部21、交流电场产生部30、检测部40和控制部100。
支承部21对被输送的介质M进行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一对输送辊21a、21b。各个输送辊21a、21b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一个输送辊21a相对于另一个输送辊21b而被配置在输送方向上游处。各个输送辊21a、21b对介质M的背面MB进行支承。各个输送辊21a、21b为从动辊,并伴随着由收卷装置3实施的介质M的收卷动作而进行从动旋转。
交流电场产生部30为,使介质M进行干燥的部件。具体而言,交流电场产生部30实施如下处理,即,通过产生交流电场,从而对介质M中所包含的水分进行加热,并使介质M所含的水分量减少。即,交流电场产生部30对被涂敷在被支承于支承部21上的介质M上的液体进行加热,从而使介质M干燥。交流电场产生部30被配置于输送方向上的输送辊21a与输送辊21b之间。
交流电场产生部30通过产生2.4GHz的交流电场,从而对液体进行加热。另外,例如,也可以使用由通过产生3MHz~300MHz的交流电场而在被涂敷于介质M上的液体中产生的涡电流形成的焦耳热、或者由基于产生300MHz~30GHz的交流电场的分子振动的摩擦形成的介电加热,在这其中,优选为,产生10MHz~20GHz的交流电场。
如图2所示那样,交流电场产生部30具有产生交流电场的多个产生器33。多个产生器33以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被配置。多个产生器33的沿着X轴的方向上的尺寸长于介质M的沿着X轴的方向上的尺寸。多个产生器33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构成多个列。
此外,多个产生器33被配置于筐体37内,以免由多个产生器33产生的交流电场给外部带来影响。筐体37为,下方被开口的箱体。多个产生器33以与被支承于支承部21上的介质M的表面MA对置的方式朝向筐体37的开口而被配置。
另外,优选为,筐体37的-Z方向端部与介质M的沿着Z轴的方向上的距离为1mm~20mm左右。由此,能够抑制用户的手指等进入到筐体37与介质M之间的情况。
此外,在筐体37上,搭载有电场检测传感器36。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场检测传感器36被构成为,包括对交流电场进行检测的一对电场检测天线。电场检测传感器36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与介质M对置。电场检测传感器36被配置在筐体37的端部处。详细而言,一对电场检测天线中的一个被配置于筐体37的角部处,另一个电场检测天线被配置于与配置了一个电场检测天线的筐体37的角部成为对角的角部处。以此方式,电场检测传感器36以电场检测天线成为与产生器33分离的位置的方式被配置,并且能够对由交流电场产生部30产生的交流电场的变化进行检测。
如图3所示那样,产生器33具有:第一电极81、第二电极82和导体83。第一电极81为,在平面观察时矩形形状的平板。第一电极81与被支承于支承部21上的介质M对置。第一电极81被配置于介质M的上方。第二电极82为,在平面观察时包围第一电极81的中空的矩形形状的平板。第二电极82与被支承于支承部21上的介质M对置。第二电极82被配置于介质M的上方。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以彼此相邻的方式被配置。
导体83使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与产生高频电压的高频电压产生部91电连接。导体83具有同轴电缆84和线圈85。同轴电缆84具有内部导体84A和外部导体84B。内部导体84A经由线圈85而与第一电极81连接,并使高频电压产生部91和第一电极81电连接。外部导体84B与第二电极82连接,并使高频电压产生部91和第二电极82电连接。作为绕线的一个示例的线圈85被连接在第一电极81和同轴电缆84的内部导体84A之间,并且优选为,被配置于尽量与第一电极81接近的位置处。
第一电极81与第二电极82之间的最小分离距离为,从交流电场产生部30输出的交流电场的波长的十分之一以下。此外,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为,相对于第一电极81的中心而点对称的形状。由此,由于在第一电极81与第二电极82之间产生的电场和在点对称的位置处产生的电场会互相抵消,因此能够使在被施加高频电压时所产生的交流电场的几乎全部在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的附近处衰减。由此,能够减小从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奔向远方的电磁波的强度。即,由交流电场产生部30所产生的交流电场在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的附近非常强,在远方则变得非常弱。
这样的产生器33通过被适当地控制产生的交流电场的频带,从而能够在成为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的附近的范围、例如3mm~3cm的范围内集中地产生交流电场,并且超过该范围则难以受到交流电场的影响。
此外,在产生器33中,能够使交流电场集中在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的附近,从而提高了对被喷出在被支承部21所支承的介质M上的液体的加热效率,进而提高了介质M的干燥效率。在其另一方面,能够使远离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的位置处不易产生交流电场,从而无需过度地配置用于对交流电场进行抑制的部件,从而能够提高干燥装置20中的工作性。此外,能够抑制干燥装置20的大型化。
如图1所示那样,产生器33中的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的与介质M对置的对置面被罩34所覆盖。罩34被配置于产生器33的下方。由于通过罩34而使产生器33被覆盖,因此抑制了异物向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的附着。
罩34由可透过从交流电场产生部30产生的交流电场的材质形成。具体而言,罩34由玻璃形成。另外,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由环状烯烃共聚物等的、具有透过性的树脂形成,优选为,不易受到介电加热的影响的材质。罩34的-Z方向侧的表面为凹凸形状,从而使从交流电场产生部30产生的交流电场朝向被支承于支承部21上的介质M而收敛。
此外,干燥装置20具备能够使产生器33以及罩34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进行移动的调节机构88(图4)。由此,产生器33与介质M之间的距离能够进行调节。调节机构88例如既可以为连杆机构,也可以为齿条齿轮机构。因此,根据介质M的种类、从头15被喷出的液体的种类等,从而能够很容易地对产生器33与介质M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
如图4所示那样,干燥装置20具备向产生器33(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进行送风的送风部90。送风部90被搭载在筐体37上。送风部90具有:第一通道94A、第二通道94B、第一送风风扇94C和第二送风风扇94D。
第一通道94A为,在产生器33与筐体37的外边缘之间以与产生器33邻接的方式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延伸的通道。第二通道94B为,在产生器33的-Y方向侧处以与产生器33邻接的方式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延伸的通道。
第一送风风扇94C被配置于第一通道94A的上端处。第一送风风扇94C为,从筐体37的外部向第一通道94A中进行送风的风扇。第二送风风扇94D被配置于筐体37的第二通道94B的上端处。第二送风风扇94D为,从第二通道94B向筐体37的外部进行送风的风扇。
通过第一送风风扇94C的驱动从而从筐体37外部吸入空气,并向第一通道94A中实施送风,并且通过第二送风风扇94D的驱动从而从第二通道94B向筐体37的外部实施送风。由此,气体以从第一通道94A通过罩34的下方并穿过第二通道94B的方式而流动。以此方式,送风部90向以线圈85、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为代表的产生器33进行送风。由此,包含线圈85、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的产生器33被冷却。
进一步地,被第一送风风扇94C输送的气体通过产生器33而被加热。被加热了的气体被吹向被支承于支承部21上的介质M。其结果为,被涂敷在介质M上的液体被加热,从而能够促进介质M的干燥。
检测部40对介质M所含的水分量进行检测。本实施方式的检测部40对通过了印刷装置10的介质M的油墨中所含的水分量进行检测。检测部40被配置于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的输送方向下游或者上游的至少一方处。
如图1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检测部40具备超声波传感器41和静电容量传感器43、44。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了具备一个超声波传感器41的结构,但也可以具备两个以上。此外,虽然具备了两个静电容量传感器43、44,但既可以具备三个以上,也可以仅为一个。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检测部40还具备光学传感器45。
超声波传感器41被配置于输送方向上的产生器33(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的上游处。
如图5A所示那样,超声波传感器41具有发送部41a和接收部41b。发送部41a和接收部41b以夹持被输送的介质M的方式被配置。发送部41a和接收部41b以对被输送的介质M上下夹持的方式被配置。即,介质M穿过发送部41a与接收部41b之间而被输送。
发送部41a被配置于接收部41b的上方(+Z方向)。发送部41a朝向接收部41b发送超声波。即,发送部41a朝向下方(-Z方向)发送超声波。因此,在介质M位于发送部41a与接收部41b之间的情况下,从发送部41a被发送的超声波会照射在介质M上。此时,从发送部41a发送的超声波被照射在干燥前的介质M上。在介质M并未位于发送部41a与接收部41b之间的情况下,从发送部41a发送的超声波被直接照射在接收部41b上。
接收部41b对发送部41a所发送的超声波进行接收。因此,在介质M位于发送部41a与接收部41b之间的情况下,接收部41b接收从发送部41a被发送并透过介质M的超声波。此时,接收部41b接收到透过干燥前的介质M的超声波。在介质M并未位于发送部41a与接收部41b之间的情况下,接收部41b直接接收从发送部41a被发送的超声波。
从发送部41a被发送的超声波因透过介质M而发生衰减。因此,在介质M位于发送部41a与接收部41b之间的情况下,与介质M并未位于发送部41a与接收部41b之间的情况相比,接收部41b所接收的超声波的强度变低。另外,透过介质M的超声波的衰减程度,根据介质M的密度、厚度等而变化。
基于在介质M位于发送部41a与接收部41b之间的情况下接收部41b所接收的超声波的强度、和在介质M并未位于发送部41a与接收部41b之间的情况下接收部41b所接收的超声波的强度,从而检测出超声波相对于介质M的透过率。超声波相对于介质M的透过率是指,相对于发送部41a所发送的超声波而透过了介质M的超声波的比例。
在超声波相对于介质M的透过率与介质M的克重之间具有相关性。例如,超声波相对于介质M的透过率越大,则介质M的克重越小。超声波相对于介质M的透过率越小,则介质M的克重越大。以此方式,基于超声波相对于介质M的透过率,从而可检测出介质M的克重。因此,超声波传感器41为,对介质M的克重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控制部100基于从超声波传感器41被发送的信号,从而对介质M的克重进行计算。
另外,也可以添加基于从超声波传感器41被发送的信号而对介质M的厚度进行计算的结构。
具体而言,如图5B所示那样,使发送部41a和接收部41b配置在介质M的上方。从发送部41a朝向介质M发送超声波,接收部41b接收被介质M反射了的超声波。另外,在反射从发送部41a被发送的超声波的介质M的背面MB侧具备支承体49,所述支承体49具有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由此,从发送部41a被发送的超声波在介质M的表面MA和支承面上反射,并且接收部41b接收在介质M的表面MA和支承面上反射的超声波。然后,对发送部41a发送超声波并直至接收到在介质M的表面MA上反射的超声波为止的时间、和发送部41a发送超声波并直至接收到在支承面上反射的超声波为止的时间之差进行检测。通过将该时间差换算为距离,从而能够对介质M的厚度进行检测。
如图1所示那样,静电容量传感器43被配置于输送方向上的产生器33(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的上游处,静电容量传感器44被配置于输送方向上的产生器33(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的下游处。
如图6所示那样,静电容量传感器43被配置于与介质M相比靠下方处。静电容量传感器43从下方与介质M接触。静电容量传感器43通过与介质M接触,从而对介质M的静电容量进行检测。静电容量传感器43对基于交流电场产生部30的干燥前的介质M的静电容量进行检测。
静电容量传感器43具有保持部51和电极对52。保持部51对电极对52进行保持。保持部51的形状例如为长方体或长方体状。
电极对52从保持部51的上表面起朝向+Z方向突出。电极对52与被输送的介质M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对52与介质M的背面MB接触。由此,与电极对52与介质M的表面MA接触的情况相比,可减少损伤被印刷的表面MA的可能性。
电极对52构成静电容量传感器43所具有的振荡电路的一部分。电极对52由两个电极54构成。在两个电极54之间,被施加有交流电压。即,静电容量传感器43对两个电极54之间的静电容量进行检测。当两个电极54与介质M接触时,将在介质M上有交流电压流动。由此,静电容量传感器43对电极对52所接触的介质M的静电容量进行检测。
电极对52与被头15喷出了液体后的介质M进行接触。因此,静电容量传感器43对包含水分的介质M的静电容量进行检测。
通过从两个电极54向介质M流动有交流电压,从而使两个电极54之间的静电容量变化。此时,两个电极54之间的静电容量的变化很大程度地受两个电极54所接触的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的影响。其理由为,与采用纸、布帛等的介质M相比,水的介电常数较大的缘故。因此,例如,当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较多时,两个电极54间的静电容量的变化变大。当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较少时,两个电极54间的静电容量的变化变小。如此,在两个电极54间的静电容量的变化与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之间具有相关性。
两个电极54间的静电容量的变化受两个电极54所接触的介质M的克重的影响。例如,当介质M的克重较大时,两个电极54间的静电容量的变化变大。当介质M的克重较小时,两个电极54间的静电容量的变化变小。
保持部51能够通过螺钉等而在沿着X轴以及Z轴的方向上对位置进行调节。由此,可调节电极对52的位置,以使电极对52可靠地与介质M接触。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对静电容量进行检测。
另一个静电容量传感器44被配置于与介质M相比靠下方处。静电容量传感器44从下方与介质M接触。静电容量传感器44通过与介质M接触,从而对介质M的静电容量进行检测。另外,由于静电容量传感器44的结构与静电容量传感器43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静电容量传感器44对基于交流电场产生部30的干燥后的介质M的静电容量进行检测。
根据以上的内容,基于超声波传感器41和静电容量传感器43、44,从而可精度良好地检测出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控制部100也可以基于从超声波传感器41被发送的信号和从静电容量传感器43被发送的信号来对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进行计算。
光学传感器45对介质M中所包含的水分量进行检测。光学传感器45特别地对表面MA的水分量进行检测。
光学传感器45被配置于与产生器33相比靠输送方向的上游处。光学传感器45与被输送的介质M对置。光学传感器45被配置于介质M的上方。
如图7以及图8所示那样,光学传感器45具有:外壳71、光源72、受光部73。此外,光学传感器45具有遮光部74。光学传感器45为,反射型的光学传感器。
外壳71对光源72、受光部73、遮光部74进行收纳。外壳71的形状例如为长方体或长方体状。外壳71具有开口75。开口75被设置于外壳71中的、与介质M对置的一面侧。即,开口75被设置在外壳71的下部。外壳71的内部和外壳71的外部通过开口75而相通。
光源72发出光。光源72发出以水的吸收波长为峰值波长的光。光源72例如被构成为,发出峰值波长被包含在900nm以上且2100nm以下的光。本实施方式的光源72发出近红外光。
光源72朝向下方照射光。因此,光源72向介质M照射光。光源72向被头15涂敷了液体后的介质M照射光。此时,光源72向介质M的表面MA照射光。
光源72具有发光的一个或多个发光元件。光源72具有多个发光元件。具体而言,光源72具有峰值波长不同的多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例如为LED。光源72例如具有第一发光元件76和第二发光元件77。光源72也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发光元件。
第一发光元件76为,例如发出峰值波长成为940nm的光的发光元件。940nm为水的吸收波长。第二发光元件77为,例如发出峰值波长成为1450nm的光的发光元件。1450nm为水的吸收波长。第一发光元件76以及第二发光元件77只要是发出峰值波长成为水的吸收波长的光的发光元件即可。例如,峰值波长也可以为1800nm、1940nm、2100nm。
受光部73接受光源72所发出的光。受光部73例如包括受光元件。受光元件例如为光电二极管。受光部73接受从光源72起在检测光路L1中前进的光、或者从光源72起在参考光路L2中前进的光。即,光源72所发出的光通过在检测光路L1或参考光路L2中前进从而入射至受光部73中。
检测光路L1为,通过光源72所发出的光在介质M上进行反射从而入射到受光部73中的光路。检测光路L1为,在图7中以实线示出、在图8中以双点划线示出的光路。检测光路L1通过开口75而在外壳71的内部和外壳71的外部延伸。检测光路L1在从光源72延伸至介质M之后从介质M延伸至受光部73。
在检测光路L1中前进的光,首先,从光源72穿过开口75从而射在介质M上。此时,在检测光路L1中前进的光射在介质M的表面MA上。被射在介质M的表面MA上的光在介质M的表面MA上进行反射。在介质M的表面MA上反射的光,穿过开口75从而入射到受光部73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光源72所发出的光在检测光路L1中前进。其结果为,受光部73接受在介质M上反射的光。
参考光路L2为,在光源72所发出的光没有在被支承于压印板11的介质M上进行反射的条件下入射到受光部73中的光路。参考光路L2为,在图7中以双点划线示出、在图8中以实线示出的光路。参考光路L2在外壳71的内部延伸。参考光路L2在外壳71的内部从光源72笔直地延伸至受光部73。因此,在参考光路L2中前进的光直接从光源72入射到受光部73中。由此,受光部73直接接受光源72所发出的光。
遮光部74以遮挡光源72所发出的光的方式被构成。遮光部74的形状例如为平板或者平板状。遮光部74在外壳71的内部位于光源72与受光部73之间。遮光部74例如以跨及检测光路L1和参考光路L2的方式设置。遮光部74堵塞检测光路L1或者参考光路L2。遮光部74通过堵塞检测光路L1或参考光路L2,从而遮挡光源72所发出的光。
遮光部74以切换为第一状态S1和第二状态S2的方式被构成。图7所示的遮光部74为第一状态S1。图8所示的遮光部74为第二状态S2。
遮光部74例如通过进行位移,从而切换为第一状态S1和第二状态S2。遮光部74被构成为,以作为假想轴的旋转轴78为中心而进行旋转。遮光部74通过以旋转轴78为中心而进行旋转,从而切换为第一状态S1和第二状态S2。遮光部74例如在能够以旋转轴78为中心而旋转的状态下,被外壳71支承。
遮光部74具有贯穿孔79。在遮光部74为第一状态S1的情况下,贯穿孔79位于检测光路L1上。因此,在遮光部74为第一状态S1的情况下,从光源72起在检测光路L1中前进的光通过穿过贯穿孔79从而入射到受光部73中。即,遮光部74在为第一状态S1的情况下,容许光源72所发出的光在检测光路L1中前进。此外,在遮光部74为第一状态S1的情况下,贯穿孔79不位于参考光路L2上。即,遮光部74在为第一状态S1的情况下,不容许光源72所发出的光在参考光路L2中前进。如此,遮光部74的第一状态S1为,遮光部74未遮挡检测光路L1、且遮光部74遮挡了参考光路L2的状态。
在遮光部74为第二状态S2的情况下,贯穿孔79位于参考光路L2上。因此,在遮光部74为第二状态S2的情况下,从光源72起在参考光路L2中前进的光通过穿过贯穿孔79从而入射到受光部73中。即,遮光部74在为第二状态S2的情况下,容许光源72所发出的光在参考光路L2中前进。此外,在遮光部74为第二状态S2的情况下,贯穿孔79不位于检测光路L1上。即,遮光部74在为第二状态S2的情况下,不容许光源72所发出的光在检测光路L1中前进。如此,遮光部74的第二状态S2为,遮光部74遮挡了检测光路L1、且遮光部74不遮挡参考光路L2的状态。
遮光部74通过切换为第一状态S1和第二状态S2,从而决定光源72所发出的光前进的光路。控制部100以第一状态S1和第二状态S2来切换遮光部74。
当光从光源72被照射在介质M上时,也就是当在检测光路L1中前进的光射在介质M上时,一部分的光会被介质M吸收。特别地,光源72所发出的近红外光易于被水吸收。因此,当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较多时,被介质M吸收的光变多。相反地,当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较少时,被介质M吸收的光变少。
通过由受光部73接受在检测光路L1中前进的光,从而可检测出在介质M上反射的光的强度。通过由受光部73接受在参考光路L2中前进的光,从而可检测出光源72向介质M照射的光的强度。基于在检测光路L1中前进的光的强度、和在参考光路L2中前进的光的强度,从而可检测出光相对于介质M的反射率。在此,光相对于介质M的反射率是指,相对于照射在介质M上的光而在介质M上反射的光的比例。
在光相对于介质M的反射率与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之间具有相关性。例如,光相对于介质M的反射率越大,则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越少。光相对于介质M的反射率越小,则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越多。如此,基于光相对于介质M的反射率,从而可检测出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因此,光学传感器45为,对印刷后的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光学传感器45尤其能够精度较好地对表面MA的水分量进行检测。控制部100也可以基于从光学传感器45被发送的信号,从而对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进行计算。
光学传感器45主要对在介质M的表面MA中所包含的水分量进行检测,另一方面,静电容量传感器43、44主要对在介质M的背面MB和介质M的内部所包含的水分量进行检测。因此,通过光学传感器45和静电容量传感器43、44,从而可精度良好地检测出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
当头15向介质M喷出液体时,有时该液体的大部分会残留在介质M的表面MA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参照静电容量传感器43的检测结果,则能够掌握如下情况,即,相对于头15所喷出的液体量而言,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的增加较小。另一方面,如果参照静电容量传感器43的检测结果和光学传感器45的检测结果,则由于在介质M的表面MA上残留有液体,因此能够掌握如下情况,即,相对于头15所喷出的液体量而言,介质M所包含的水分量的增加较大。根据以上的情况,可掌握该介质M具有不易吸收液体的特性。以此方式,基于静电容量传感器43的检测结果和光学传感器45的检测结果,从而能够掌握介质M的特性。
另外,也可以将光学传感器45配置在产生器33的输送方向下游处。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则能够对干燥后的介质M的表面MA的水分量进行检测。
接下来,对干燥装置20的控制部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那样,控制部100对干燥装置20的各个驱动部进行控制。控制部100具备:CPU101、存储器102、控制电路103和I/F(接口)104。CPU101为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102为,确保对CPU101的程序进行存储的区域或者工作区域等的存储装置,并且具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存储元件。当从信息处理终端等的外部经由I/F104而取得干燥处置数据等时,CPU101经由控制电路103而对交流电场产生部30、送风部90、调节机构88、检测部40(超声波传感器41、静电容量传感器43、44、光学传感器45)、电场检测传感器36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100能够与控制部13协同动作从而对保持装置2以及收卷装置3进行控制。
控制部100根据检测部40的检测结果从而对交流电场产生部30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100基于由检测部40所检测到的检测数据,从而在介质M中所包含的水分量达到了阈值的情况下,使交流电场产生部30进行驱动。另一方面,在介质M中所包含的水分量没有达到阈值的情况、也就是介质M中所包含的水分量较少的情况下,使交流电场产生部30的驱动停止。由此,由于对水分量较少且干燥的介质M不实施加热,因此能够避免交流电场产生部30的故障。
进一步地,控制部100基于来自电场检测传感器36的信号,从而对交流电场产生部30的驱动进行限制。
如图10所示那样,交流电场产生部30除了具有产生器33以及高频电压产生部91之外,还具有监视电路92。
高频电压产生部91与产生器33相连接。详细而言,高频电压产生部91经由导体83而与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相连接。高频电压产生部91产生向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的高频电压,并通过向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输出高频电压,从而使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产生交流电场。
高频电压产生部91具有高频电压产生电路91a和放大电路91b。高频电压产生电路91a与控制部100以及放大电路91b相连接。高频电压产生电路91a为,基于来自控制部100的产生指示信号而产生高频电压并向放大电路91b输出的电路。放大电路91b为,基于来自控制部100的产生指示信号而对由高频电压产生电路91a产生的高频电压进行放大并向产生器33输出的电路。高频电压产生部91例如向产生器33供给3kW以下的电力。
监视电路92与高频电压产生部91以及控制部100相连接。监视电路92对来自高频电压产生部91的高频电压进行监视,并将对高频电压进行监视的结果输出至控制部100。
监视电路92具有整流电路92a和比较电路92b。整流电路92a与高频电压产生部91以及比较电路92b相连接。整流电路92a通过对来自高频电压产生部91的高频电压进行整流以及平滑从而将之转换为直流,并输出至比较电路92b。
比较电路92b与整流电路92a以及控制部100相连接。比较电路92b对从整流电路92a输出的信号和基准电压进行比较,并在从整流电路92a输出的信号超过了基准电压时,将表示超过了基准电压的情况的信号输出至控制部100。
监视电路92利用因线圈85的异常发热而使线圈85的电阻、也就是阻抗发生变化的特性,从而对被输入至产生器33的高频电压进行监视,并在该高频电压超过了基准电压时,推断为线圈85的温度已上升,并对产生了与产生器33相关的异常发热的情况进行检测。尤其是,存在有产生器33的温度因线圈85的发热而上升的情况,从而如果能够掌握线圈85的温度变动,则能够对产生器33的异常发热进行检测。详细而言,线圈85为铜制。铜根据温度变化而电阻大幅地变化,如果是50℃左右的温度上升,则即使是简单的电路也能够进行检测。
在监视电路92中,在整流电路92a中使用了用于整流的二极管、和用于平滑的电容器,在比较电路92b中,为了产生基准电压而使用了齐纳二极管。此外,即使在产生器33所产生的交流电场的频率因时效变化等而发生了变化时,由于产生器33的电阻、特别是线圈85的电阻会发生变化,因此监视电路92也能够对产生了与产生器33相关的异常的情况进行检测。监视电路92对包括导体83、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在内的产生器33的阻抗的变化进行检测,并基于所检测到的变化,从而对导体83、第一电极81以及第二电极82中的至少任一个的温度进行检测。
控制部100在开始印刷时限制条件成立了的情况下,使印刷开始中止。控制部100在开始印刷、处于印刷中时,在限制条件成立了的情况下,使印刷中止。由此,能够避免交流电场产生部30的故障。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印刷系统1为示例而进行了说明,但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印刷装置10替换为向介质M施加液体的其他处理装置。即使采用这样的方式,也能够获得上述同样的效果。
此外,即使不是印刷系统1,而是干燥装置20单体,也能够获得上述同样的效果。即,能够避免交流电场产生部30的故障。
接下来,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干燥装置20中的交流电场产生部30中,设为产生一种频带的交流电场的结构,但并未被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能够选择性地产生多种频带的交流电场中的任意一个频带的交流电场的结构。
即,干燥装置20的交流电场产生部30具备产生第一频带的交流电场的第一交流电场产生部、和产生第二频带的交流电场的第二交流电场产生部,控制部100根据检测部40的检测结果,从而对第一交流电场产生部或者第二交流电场产生部进行驱动。
例如,第一交流电场产生部产生915MHz的第一频带的交流电场,第二交流电场产生部产生2.4GHz的第二频带的交流电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交流电场产生部具备用于产生第一频带的交流电场的第一系统的产生器以及高频电压产生部。第二交流电场产生部具备用于产生第二频带的交流电场的第二系统的产生器以及高频电压产生部。第一系统的产生器和第二系统的产生器以相邻的方式被交替配置。由此,能够抑制交流电场相对于介质M的单位面积的强度的偏差。
控制部100在产生第一频带的交流电场的情况下,对第一系统的高频电压产生部进行控制,并使第一系统的产生器产生第一频带的交流电场。控制部100在产生第二频带的交流电场的情况下,对第二系统的高频电压产生部进行控制,并使第二系统的产生器产生第二频带的交流电场。
因此,交流电场产生部30能够通过选择性地产生频率不同的多种交流电场中的任意一个,从而根据其频率,而使被喷出在介质M上的液体的向厚度方向的加热深度变化。由此,能够通过与介质M中所包含的水分量相应地改变频率等、根据介质M的状态而对液体进行加热,从而能够有效地使介质M进行干燥。
符号说明
1…印刷系统;2…保持装置;3…收卷装置;10…印刷装置;12…印刷部;13…控制部;20…干燥装置;21…支承部;21a…输送辊;21b…输送辊;30…交流电场产生部;33…产生器;34…罩;36…电场检测传感器;37…筐体;40…检测部;41…超声波传感器;41a…发送部;41b…接收部;43…静电容量传感器;44…静电容量传感器;45…光学传感器;49…支承体;51…保持部;52…电极对;54…电极;71…外壳;72…光源;73…受光部;74…遮光部;75…开口;76…第一发光元件;77…第二发光元件;78…旋转轴;79…贯穿孔;81…第一电极;82…第二电极;83…导体;84…同轴电缆;84A…内部导体;84B…外部导体;85…线圈;88…调节机构;90…送风部;91…高频电压产生部;91a…高频电压产生电路;91b…放大电路;92…监视电路;92a…整流电路;92b…比较电路;94A…第一通道;94B…第二通道;94C…第一送风风扇;94D…第二送风风扇;100…控制部;101…CPU;102…存储器;103…控制电路;104…I/F;M…介质。

Claims (7)

1.一种干燥装置,其为使被输送的介质干燥的干燥装置,其具备:
支承部,其对被输送的所述介质进行支承;
交流电场产生部,其产生交流电场;
检测部,其对所述介质所包含的水分量进行检测;
控制部,
所述交流电场产生部具有:
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其以与被所述支承部支承的所述介质对置的方式被配置、且以相邻的方式被配置;
高频电压产生部,其产生向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的高频电压;
导体,其将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高频电压产生部电连接,
所述检测部被配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的输送方向下游或者上游的至少一方处,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对所述交流电场产生部进行控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的与所述介质对置的对置面被能够透过所述交流电场的罩所覆盖。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燥装置,其中,
具备送风部,所述送风部对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进行送风。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检测部具备:
静电容量传感器,其具有电极对,并对与所述电极对接触的所述介质的静电容量进行检测;
超声波传感器,其具有发送部和接收部,所述发送部发送超声波,所述接收部以隔着所述介质而与所述发送部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并接收所述发送部所发送的所述超声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电极对与如下的面发生接触,所述面为,所述介质的与和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对置的面相反的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交流电场产生部具备:
第一交流电场产生部,其产生第一频带的交流电场;
第二交流电场产生部,其产生第二频带的交流电场,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从而使所述第一交流电场产生部或者所述第二交流电场产生部进行驱动。
7.一种印刷系统,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干燥装置;
印刷装置,其在介质上涂敷液体,
所述干燥装置对通过所述印刷装置而被涂敷了所述液体的所述介质进行干燥。
CN202210141804.8A 2021-02-18 2022-02-16 干燥装置、印刷系统 Pending CN1149537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4013 2021-02-18
JP2021024013A JP2022126122A (ja) 2021-02-18 2021-02-18 乾燥装置、印刷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53777A true CN114953777A (zh) 2022-08-30

Family

ID=82801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41804.8A Pending CN114953777A (zh) 2021-02-18 2022-02-16 干燥装置、印刷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24522B2 (zh)
JP (1) JP2022126122A (zh)
CN (1) CN11495377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77748B2 (ja) 2008-06-23 2013-08-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319556B2 (ja) 2014-01-17 2018-05-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442875B2 (ja) 2014-06-04 2018-12-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加熱部制御方法
JP6759582B2 (ja) 2015-12-24 2020-09-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乾燥装置、造形装置、及び乾燥方法
WO2018174880A1 (en) * 2017-03-23 2018-09-2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ing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58496A1 (en) 2022-08-18
US11724522B2 (en) 2023-08-15
JP2022126122A (ja) 2022-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1032397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と装置、及び該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定着発熱体
US9895905B2 (en) Droplet ejection apparatus
JP2009154300A (ja) 記録媒体加熱装置、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加熱方法
CN114953777A (zh) 干燥装置、印刷系统
JP2015147347A (ja) 乾燥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7427980B2 (ja) 検知装置、処理装置
JP3697228B2 (ja) 記録装置
CN113203707A (zh) 处理装置
US9211733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1100779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JP7491145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7484581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US11760111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CN114083901A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14083902A (zh) 液体喷出装置
US9426323B2 (en) Device with shield to reduce degradation of calculation of medium transport
CN218661054U (zh) 输送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JP2018122561A (ja) 画像記録装置、乾燥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方法
JP2023152269A (ja) 印刷装置
JP20210661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04840A (ja) 記録媒体加熱装置、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加熱方法
JP2009154422A (ja) 記録媒体加熱装置、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加熱方法
JPH11208061A (ja) 画像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