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61054U - 输送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61054U
CN218661054U CN202222834671.0U CN202222834671U CN218661054U CN 218661054 U CN218661054 U CN 218661054U CN 202222834671 U CN202222834671 U CN 202222834671U CN 218661054 U CN218661054 U CN 2186610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adhesive layer
detection
unit
str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3467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清水翔
伴辽介
山崎祐辅
佐佐木恒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610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610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Controlling Rewinding, Feeding, Winding, Or Abnormalities Of Web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输送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不损伤粘接层而检测输送带的粘接力。输送装置(130)具备:输送带(33),具有能够粘接于介质(P)的粘接层(34),并能够输送介质(P);第一检测部(131),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在将介质(P)从粘接层(34)剥离时发出的第一声波;以及控制部(1),能够基于第一检测部(131)的检测结果来判断粘接层(34)的粘接力的强度。

Description

输送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向布料、纸张等介质喷出液体并进行印刷。在液体喷出装置中存在具备使介质与输送带的粘接层紧贴而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的装置。在这样的输送装置中,存在如下情况:当输送带的粘接力下降时,介质变得易于从输送带剥离,而对介质的输送能力、液体喷出装置的印刷品质等造成影响。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片材输送装置,检测输送带的粘接层的粘接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50434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片材输送装置中,存在粘接力的检测动作易于使粘接层劣化这样的课题。详细而言,将板簧向粘接层按压,测量板簧的位移量,计算粘接层的粘接力。因此,存在板簧与粘接层接触而粘接层受损,粘接力的强度下降的情况。即,要求不损伤粘接层而检测输送带的粘接力的输送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输送带,具有能够粘接于介质的粘接层,并能够输送所述介质;第一检测部,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在将所述介质从所述粘接层剥离时发出的第一声波;以及控制部,能够基于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所述粘接层的粘接力的强度。
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喷出部,能够向介质喷出液体;输送带,具有能够粘接于所述介质的粘接层,并能够输送介质;检测部,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在将所述介质从所述粘接层剥离时发出的声波;以及控制部,能够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所述粘接层的粘接力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以及输送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第一检测部的配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示出第二检测部的配置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二检测部的配置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液体喷出装置的框图。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第一检测部的配置的放大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控制部;33:输送带;34:粘接层;51:按压辊;53:支承部;54:加热部;60:喷出部;100、200:液体喷出装置;128:通知部;130、230:输送装置;131、231、233:第一检测部;132、232:第二检测部;P: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描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布料等的喷墨印染所使用的输送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的用途并不限定于印染。
在以下的各图中,根据需要,作为相互正交的坐标轴而标注XYZ轴,将各箭头所指的方向设为+方向,将+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方向。Z轴是沿着铅垂方向的虚拟轴,有时也将+Z方向称为上方,将-Z方向称为下方。将作为介质的布料从原布解开并进行印染,在印染物被收卷为卷状的介质P的输送路径上,有时也将原布侧称为上游,将收卷印染物的一侧称为下游。另外,为了便于图示,使各构件的大小与实际不同。
1.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100具备控制部1、包括输送装置130的介质输送部20、喷出部60、干燥部70、回收部40以及清扫部80。控制部1整体地控制输送装置130以及液体喷出装置100的工作。输送装置130是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装置的一例。液体喷出装置100的各结构支承于框架F。另外,在图1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为描述从-X方向侧观察到的状态。
介质输送部20包括介质供给部10、输送辊21、22、23、24、输送装置130以及回收部40。介质输送部20沿着从上游朝向下游的输送路径输送介质P。
介质供给部10具有供给轴部11、轴承部12以及未图示的旋转驱动部。供给轴部11保持圆棒状的介质P的原布的芯部。轴承部12将供给轴部11的沿着X轴的方向的两端支承为能够拆装且能够旋转。旋转驱动部例如是电动电机,对供给轴部11进行旋转驱动。通过供给轴部11以及后述的输送装置130的带驱动辊32的旋转,将介质P从原布解开并向下游的输送装置130送出。
从介质供给部10起输送介质P,经过输送辊21,并通过输送辊22使输送方向向大致+Y方向改变。介质P被从大致-Y方向向输送装置130传送。
介质P是布料。作为介质P所包含的纤维,例如可列举将棉、绢、麻、马海毛、羊毛以及羊绒等天然纤维、人造丝以及铜氨丝等再生纤维、尼龙、聚酯以及聚氨酯等合成纤维进行单丝、双丝或混纺而得的纤维。将上述纤维加工成织布或无纺布而形成介质P。为了提高被印染的着色材料的显色性、定影性,也可以对介质P实施前处理。
输送装置130具备带旋转辊31、带驱动辊32、输送带33、第一检测部131、第二检测部132、紧贴部50、支承部53以及未图示的通知部。另外,也可以是控制部1中的与输送装置130的控制有关的功能包括在输送装置130中的结构。
输送装置130使介质P与输送带33紧贴并向下游输送。输送带33是环形带。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输送带33的宽度比介质P的宽度宽。介质P一边被输送装置130输送一边被附着作为从喷出部60喷出的液体的油墨。油墨附着于介质P而形成印染。也将实施了印染的介质P称为印染物。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油墨、处理液等液体统称为油墨。
带旋转辊31以及带驱动辊32是大致圆柱状的旋转构件,相互成对。带旋转辊31的旋转轴和带驱动辊32的旋转轴沿着X轴。此外,带旋转辊31和带驱动辊32在沿着Y轴的方向上对置配置。带旋转辊31配置在输送装置130的上游侧的位置且相对于输送辊22为+Y方向的位置。带驱动辊32配置在输送装置130的下游侧的位置且相对于输送辊23为-Y方向的位置。
输送带33通过带旋转辊31和带驱动辊32而以预定的张力架设在沿着Y轴的方向上。另外,也可以在带旋转辊31与带驱动辊32之间配置支承输送带33的支承构件。
带驱动辊32通过后述的输送驱动电机而绕逆时针进行旋转驱动。输送驱动电机被控制部1控制。带驱动辊32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辊支承部133。带旋转辊31是从动辊,被经由输送带33传递带驱动辊32的旋转,而绕逆时针旋转。带旋转辊31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未图示的辊支承部。输送带33被带旋转辊31以及带驱动辊32驱动,绕逆时针环绕移动。
在此,将输送带33进行环绕移动的路径称为移动路径。移动路径包括支承并输送介质P的输送路径、和不构成输送路径的非输送路径。非输送路径是用于在输送路径上移动的输送带33进行环绕移动的返回路径。输送路径和非输送路径沿着XY平面,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对置。输送路径位于上方,非输送路径位于下方。喷出部60配置在输送路径的上方。
另外,在输送路径上,将输送介质P的方向称为输送方向,将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称为逆输送方向。输送方向是+Y方向,逆输送方向是-Y方向。
介质P被从输送辊22向输送装置130传送,在带旋转辊31的上方载置在输送带33的上方的面33a。此时,输送带33与介质P也可以不紧贴。
输送带33在面33a具有粘接层34。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粘接层34的宽度与输送带33的宽度大致相等。面33a配置在输送带33的外侧。面33a与和带驱动辊32及带旋转辊31接触的面33b为正反的关系。面33a的粘接层34在输送路径上面向上方,在非输送路径上面向下方。
粘接层34能够通过粘接力粘接于介质P。因此,输送带33能够使介质P与输送带33紧贴而进行输送。粘接层34例如由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以下的树脂形成。因此,在设置液体喷出装置100的温度环境下,粘接层34具有柔软性以及粘接性。介质P在输送路径上通过粘接层34的粘接力而与输送带33的上方的面33a紧贴,并与输送带33的环绕移动一起被向+Y方向输送。
在此,当粘接层34的粘接力的强度下降时,输送带33与介质P的紧贴减弱。于是,存在如下情况:介质P的位置相对于输送带33偏离,或者在粘接层34与介质P之间产生间隙。因此,有可能对输送带33的输送能力、印染物的图像的品质等造成影响。与此相对,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00以及输送装置130具有后述的功能,因此上述的影响变得难以波及输送带33的输送能力、印染物的图像的品质等。
使紧贴部50相对于带旋转辊31配置在+Y方向的附近。紧贴部50具备按压辊51、驱动部52、支承部53以及加热部54。紧贴部50使介质P与输送带33的粘接层34紧贴。
按压辊51是大致圆柱状的旋转构件。按压辊51的旋转轴沿着X轴,配置在输送带33的上方。支承部53相对于按压辊51,分别配置在沿着X轴的方向的两端。按压辊51通过一对支承部53而支承为能够旋转。一对支承部53分别支承于驱动部52。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按压辊51的长度与输送带33的宽度大致相等。
驱动部52的一方相对于对按压辊51的-X方向的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53而进一步配置在-X方向的位置。驱动部52的另一方相对于对按压辊51的+X方向的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53而进一步配置在+X方向的位置。
一对驱动部52通过后述的升降驱动电机而一边支承一对支承部53一边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进行上下移动。因此,按压辊51一边被支承于支承部53一边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由此,按压辊51向粘接层34按压介质P的按压力的强弱被调整。
此外,一对驱动部52通过未图示的导轨以及电机的驱动而一边支承一对支承部53一边也在沿着Y轴的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因此,支承部53将按压辊51支承为能够向输送方向和逆输送方向进行往复。
加热部54隔着输送带33而相对于按压辊51配置在下方。加热部54的上方的面形成为大致平面状,在输送路径上与输送带33的下方的面33b相接触。加热部54的沿着Y轴的方向的距离与按压辊51在输送方向以及逆输送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的距离大致相等。加热部54的沿着X轴的方向的距离与输送带33的沿着X轴的方向的宽度大致相等。
加热部54由控制部1的后述的加热驱动部控制,对输送带33进行加热。加热部54例如是电热加热器。通过加热部54的加热来加热输送带33的粘接层34。粘接层34的柔软性通过加热而增强,对介质P的粘接力增大。加热部54的加热温度在加热部54的上方的面例如为35℃以上且60℃以下。
根据以上,在紧贴部50中,介质P隔着输送带33而载置在加热部54的上方的面。加热部54加热输送带33,使粘接层34的粘接力增大。在该状态下,按压辊51从上方向粘接层34按压介质P,并且一边进行旋转一边向输送方向和逆输送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在加热部54的上方的面与按压辊51之间夹持并按压介质P以及输送带33,介质P与粘接层34紧贴。另外,根据介质P、粘接层34的规格等,在介质P与粘接层34充分紧贴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由加热部54进行的输送带33的加热。此外,也可以不是加热部54而是按压辊51具有加热输送带33的功能。此外,设置加热部54的位置只要能够加热输送带33,则并不特别限定。
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介质P的宽度比输送带33的粘接层34的宽度短。因此,在按压辊51将介质P向粘接层34按压时,按压辊51的一部分即沿着X轴的方向的端部与粘接层34接触。此时,由于按压辊51一边在沿着Y轴的方向上往复移动一边进行旋转,因此相对于粘接层34连续地反复进行接触和剥离。
随着按压辊51的旋转,在按压辊51从粘接层34剥离时,作为剥离声而发出第二声波。第二声波根据粘接层34的粘接力而音量、音质不同。即,通过第二声波的音量、音质,能够判断粘接层34的粘接力的强弱。音量例如由第二声波的振幅来表现,音质例如由第二声波的频率频谱来表现。
介质P一边与输送带33紧贴一边被向+Y方向输送。在输送带33的输送路径上,在沿着Y轴的方向的大致中央配置喷出部60。喷出部60与输送带33的上方且介质P的上方的面对置。喷出部60能够对介质P喷出油墨。从喷出部60喷出的油墨附着在介质P的上方的面。
喷出部60具备喷墨头61、滑架62以及导轨63、64。喷墨头61搭载在滑架62的下方。虽省略图示,但喷墨头61具有与输送带33或介质P对置的喷嘴面。在喷嘴面配置多个喷嘴列。多个喷嘴列分别由多个喷嘴构成,例如,单独地喷出呈现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等颜色的油墨。使这些油墨从未图示的油墨罐向喷墨头61供给。
导轨63、64是沿着X轴延伸的轨道。导轨63、64将滑架62支承为能够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滑架62通过后述的滑架电机的驱动而一边被导轨63、64引导一边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扫描。
由此,一边使介质P在+Y方向上输送一边使滑架62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扫描,从而能够使油墨附着在介质P的任意位置。由此,在介质P印染图像、图案、文本、色彩等。
从与喷出部60对置的位置向+Y方向输送实施了印染的介质P。接着,在带驱动辊32的大致上方,将介质P从输送带33剥离。介质P在从输送带33剥离开之后,到达带驱动辊32的下游的输送辊23。
在将介质P从输送带33的粘接层34剥离时,作为剥离声而发出第一声波。第一声波根据粘接层34相对于介质P的粘接力而音量、音质不同。即,通过第一声波的音量、音质,能够判断粘接层34相对于介质P的粘接力的强弱。音量例如由第一声波的振幅来表现,音质例如由第一声波的频率频谱来表现。
第一检测部131在辊支承部133中配置在将输送带33与介质P剥离的区域的附近。第一检测部131以非接触方式检测第一声波。第一检测部131是能够检测第一声波的音量以及音质的检测器。对第一检测部131采用麦克风等的众所周知的声音传感器。作为麦克风,可列举静电型、电动型以及压电型。麦克风优选小型的、根据频率特性优选使用静电型。另外,第一检测部131也是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的检测部的一例。
第二检测部132配置在按压辊51从输送带33剥离的区域的附近。具体而言,第二检测部132设置在支承按压辊51的支承部53。第二检测部132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在按压辊51从输送带33的粘接层34剥离时发出的第二声波。第二检测部132是能够检测第二声波的音量以及音质的检测器。能够对第二检测部132采用与第一检测部131同样的、麦克风等众所周知的声音传感器。
如图2所示,第一检测部131设置在对带驱动辊32的+X方向的端部进行支承的辊支承部133的上方。由于第一检测部131靠近成为第一声波的发生源的介质P从输送带33剥离的区域,因此由第一检测部131进行的第一声波的检测灵敏度提高。第一检测部131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一个。另外,在图2中,省略介质P、液体喷出装置100的外部壳体等的图示。
第一检测部131与上述控制部1电连接。第一检测部131将与第一声波相关的检测结果作为电信号向控制部1发送。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二检测部132设置在对按压辊51的+X方向的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53。详细而言,第二检测部132设置在支承部53的基部附近。由此,第二检测部132靠近成为第二声波的发生源的按压辊51从输送带33剥离的区域。
因此,由第二检测部132进行的第二声波的检测灵敏度提高。此外,由于第二检测部132与按压辊51的距离被固定,因此即使按压辊51在沿着Y轴的方向上、沿着Z轴的方向上进行移动,也能够使检测灵敏度保持为一定。第二检测部132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一个。另外,图3示出按压辊51从输送带33远离的状态。在图3以及图4中,省略介质P、液体喷出装置100的外部壳体等的图示。
第二检测部132与上述控制部1电连接。第二检测部132将与第二声波相关的检测结果作为电信号向控制部1发送。
返回到图1,输送带33通过带驱动辊32从输送路径向非输送路径折返,在粘接层34朝向下方的状态下,向-Y方向移动。在非输送路径上配置清扫部80。
清扫部80具有清洁液层81、清扫辊82、刮片83以及未图示的辊驱动部。在粘接层34有时会附着来源于介质P的纤维、来源于环境等的尘埃等异物。这些异物存在使粘接层34的粘接力的强度下降的情况。因此,在清扫部80中,通过将上述异物从粘接层34除去而清扫粘接层34。
清洁液层81贮存清洗液。作为清洗液,例如可使用水、酒精等水溶性的溶剂。清洗液也可以包括表面活性剂、消泡剂。
清扫辊82为圆筒状,下方的大致一半浸泡在清洗液层81的清洗液中,上方与输送带33的粘接层34接触。清扫辊82通过辊驱动部而进行旋转驱动,擦除粘接层34的表面的异物。
刮片83是大致板状的构件。刮片83配置在比清扫辊82更靠-Y方向上。在刮片83中,一端与输送带33的粘接层34接触,另一端浸泡在清洗液层81中。存在通过与清扫辊82的接触而附着的清洗液会残留在输送带33的情况。因此,通过使旋转驱动的输送带33与刮片83滑动,而将残留在输送带33的粘接层34的清洗液向清洗液层81刮落。
输送辊23使实施了印染的介质P从输送带33剥离。从输送带33剥离开的介质P向大致+Y方向输送,通过输送辊23而输送方向向大致下方改变。输送辊23、24将介质P中继到回收部40。
在输送辊23、24之间配置干燥部70。干燥部70使附着在介质P的油墨干燥。干燥部70例如包括红外线加热器。通过红外线加热器放射的红外线,使附着在介质P的油墨的挥发成分挥散。由此,能够使回收部40收卷被印染后的介质P。
回收部40配置在输送辊24的下游且下方。回收部40回收作为印染物的介质P。回收部40具有收卷轴部41、轴承部42以及未图示的旋转驱动部。收卷轴部41为圆筒状,将介质P收卷为卷状。轴承部42将收卷轴部41的沿着X轴的方向的两端支承为能够旋转。此外,收卷轴部41相对于轴承部42能够拆装。旋转驱动部使收卷轴部41绕逆时针旋转。通过旋转驱动部使收卷轴部41进行旋转,而将介质P收卷。根据以上,通过液体喷出装置100制造印染物。
如图5所示,控制部1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19、系统总线120、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21、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22、头驱动部123、电机驱动部124、加热驱动部125以及输入输出部111。另外,图5并未包罗控制部1的所有功能。
CPU119负责液体喷出装置100的整体的控制。CPU119经由系统总线120而与ROM121、RAM122以及头驱动部123电连接。在ROM121中保存CPU119执行的各种控制程序、维护序列等。RAM122临时保存数据。头驱动部123驱动喷墨头61。
CPU119经由系统总线120而与电机驱动部124电连接。电机驱动部124与滑架电机71、输送驱动电机73以及升降驱动电机75电连接。
滑架电机71包括在上述的喷出部60中。滑架电机71使滑架62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往复移动。输送驱动电机73使上述的带驱动辊32旋转驱动而输送介质P。升降驱动电机75使上述的一对驱动部52上下动作,从而按压辊51向粘接层34按压介质P的按压力被调整,或者使按压辊51与介质P远离。
CPU119经由系统总线120而与加热驱动部125电连接。加热驱动部125与加热部54电连接。加热部54通过加热驱动部125的控制而加热上述的输送带33。
输入输出部111与第一检测部131、第二检测部132、通知部128以及PC(PersonalComputer:个人计算机)129电连接。通知部128是设置于液体喷出装置100的外部壳体的显示面板。在通知部128中,显示液体喷出装置100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并向使用者通知。PC129是向液体喷出装置100输入印染所使用的图像等的数据、记录数据等的信息设备。
第一检测部131检测第一声波,第二检测部132检测第二声波。第一检测部131以及第二检测部132将各个检测结果作为电信号向输入输出部111发送。在CPU119中,根据上述电信号,判断粘接层34的粘接力。
将预先保存在ROM121中的信息灵活应用于粘接层34的粘接力的判断。具体而言,使相对于粘接力的强度未下降的初始状态的粘接层34而各种介质P、按压辊51被剥离时的音量、音质存储在ROM121中。此外,使粘接层34的粘接力的强度下降而需要进行粘接层34的维护、更换的状态的音量、音质也存储在ROM121中。通过将这些音量、音质与第一检测部131、第二检测部132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来判断粘接力的强度。
在控制部1中,基于第一检测部131的检测结果,能够判断粘接层34的粘接力的强度。即,根据第一检测部131的检测结果,判断粘接层34与介质P之间的粘接力。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基于第一检测部131的检测结果的粘接层34的粘接力的强度简称为基于第一声波的粘接力。
在控制部1中,基于第二检测部132的检测结果,能够判断粘接层34的粘接力的强度。即,根据第二检测部132的检测结果,判断粘接层34与按压辊51之间的粘接力。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基于第二检测部132的检测结果的粘接层34的粘接力的强度简称为基于第二声波的粘接力。此外,也将基于第一声波的粘接力和基于第二声波的粘接力统称为基于第一声波以及第二声波的粘接力。
控制部1在基于第一检测部131的检测结果判断为基于第一声波的粘接力的强度小于预定的阈值、且基于第二检测部132的检测结果判断为基于第二声波的粘接力的强度在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经由加热驱动部125使加热部54的输出增加。
详细而言,预定的阈值是粘接层34的粘接力的允许下限值。不过,在判断为基于第一声波的粘接力的强度不足、并判断为基于第二声波的粘接力的强度充分的情况下,实际上粘接层34的粘接力的强度的下降存在未进展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例如,当介质P为起毛材料时,即使粘接力的强度不下降,有时也判断为基于第一声波的粘接力的强度小于预定的阈值。在该情况下,虽然粘接力的强度未下降,但是也存在粘接层34与介质P的紧贴不充分的可能性。因此,使加热部54的输出增加,使粘接层34的温度上升。由此,粘接层34的柔软性增强,粘接力增大,即使是起毛材料等难以紧贴的介质P,也能够粘接于粘接层34。例如,通过反馈控制来进行由控制部1进行的加热部54的控制。
控制部1在基于第一检测部131的检测结果判断为基于第一声波的粘接力的强度小于预定的阈值、且基于第二检测部132的检测结果判断为基于第二声波的粘接力的强度小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将表示粘接力的强度的下降的信息作为视觉信息向通知部128通知。作为视觉信息,可列举警报显示、粘接力的强度的数值显示以及推荐维护的显示等。
具体而言,当判断为基于第一声波的粘接力和基于第二声波的粘接力均不充分时,在粘接层34中实际上粘接力的强度的下降进展了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该情况下,向使用者告知表示粘接力的强度的下降的信息,并提醒粘接层34的贴换、更换等的维护。由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在此,通知部128并不限定于是显示面板。通知部128也可以是显示灯以及警告灯等通知视觉信息的装置。此外,通知部128也可以是语音引导、蜂鸣器声等通知听觉信息的装置。也可以使PC129承担这些通知部128的功能。另外,由于存在听觉信息会成为第一声波、第二声波的干扰的可能性,因此优选基于视觉信息的通知。由此,在第一声波、第二声波的检测时,能够减少干扰的影响而提高检测灵敏度。
在基于第一声波以及第二声波的粘接力不充分的情况下,或者在允许范围内处于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控制部1也可以控制升降驱动电机75而使按压辊51向粘接层34按压介质P的按压力增大。由此,能够使粘接力临时增加。
除了预先保存在ROM121中的信息之外,控制部1也可以累积在液体喷出装置100的工作时所得到的信息。具体而言,将未预先保存信息的新的介质P与基于第一声波、第二声波的粘接力建立关联地进行累积。也可以将这些累积的信息灵活应用于这以后的液体喷出装置100的设定条件。此外,也可以将所累积的信息保存在外部服务器等中进行共用。共用的信息也可以在液体喷出装置100的初始设定时从外部服务器获取,并与预先保存的信息一起进行灵活应用。
基于第一声波的粘接力存在根据附着于介质P的油墨的量而发生变化的情况。具体而言,附着于介质P的油墨的量越多,则第一声波的音量越小,波长越易于变长。因此,也可以使图像等印刷数据所包括的对介质P的每单位面积的油墨的附着量反映到基于第一声波的粘接力的强度的判断上。此外,在介质P是新的情况下,也可以累积上述油墨的附着量和第一声波的检测结果,并灵活应用于这以后的液体喷出装置100的条件设定。
也可以对第一声波进行频率解析,并灵活应用于输送带33的张力检测。具体而言,通过与刚刚调整之后的初始的张力下的第一声波的频率进行比较,而能够灵活应用于输送带33的张力的管理。
第二声波存在根据介质P的沿着X轴的方向的宽度而发生变化的情况。具体而言,在介质P的上述宽度较短的情况下,存在粘接层34与按压辊51的接触面积增大,第二声波的音量增加的趋势。因此,也可以在基于第二声波的粘接力的判断时,根据介质P的上述宽度的值来进行校正。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在输送装置130以及液体喷出装置100中,能够不损伤粘接层34而检测输送带33的粘接力。详细而言,第一检测部131不接触粘接层34而检测剥离时的第一声波,通过控制部1判断粘接力的强度。即,能够提供不损伤粘接层34而检测输送带33的粘接力的输送装置130以及液体喷出装置100。
能够判断与介质P的种类相对应的粘接力。详细而言,不只是如以往那样检测粘接层34的粘接力,而与粘接层34相对于所使用的介质P的粘接力对应地检测第一声波。因此,能够根据介质P的种类来判断粘接力是否合适。也就是说,由于在实际的印染作业中测量粘接力,因此能够通过由液体喷出装置100能够印染的所有介质P来判断粘接力的强度。此外,也能够容易与新使用的介质P对应。
由于能够容易追踪粘接层34的粘接力的变化,因此变得易于制定粘接力的调整作业、粘接层34的贴换等维护的计划。因此,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有计划性地实施作业时间易于变长的上述维护。
2.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装置230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30,变更了第一检测器以及第二检测器的配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200中的输送装置230具备三个第一检测部131、231、233和两个第二检测部132、232。也就是说,在输送装置230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30,增设两个第一检测部231、233以及一个第二检测部232。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130不同。另外,在图6以及后述的图7中,省略介质P、液体喷出装置200的外部壳体等的图示。
第一检测部231、233配置在将输送带33与介质P剥离的区域的附近。具体而言,第一检测部231设置在对带驱动辊32的-X方向的端部进行支承的辊支承部133的上方。第一检测部233与带驱动辊32的沿着X轴的方向的中间位置对应地配置。
详细而言,如图7所示,第一检测部233设置在带驱动辊32中的上述中间位置的+Y方向的下方。第一检测部233支承于液体喷出装置200的构造构件。第一检测部231、233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在输送带33的粘接层34与介质P剥离时发出的第一声波。第一检测部231、233也是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喷出装置所具备的检测部的一例。
返回到图6,第二检测部232配置在将按压辊51与输送带33的粘接层34剥离的区域的附近。具体而言,第二检测部232设置在对按压辊51的-X方向的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53的基部附近。由此,第二检测部232靠近成为第二声波的发生源的按压辊51从输送带33剥离的区域。
第一检测部231、233是能够检测第一声波的音量以及音质的检测器。第二检测部232是能够检测第二声波的音量以及音质的检测器。对第一检测部231、233以及第二检测部232采用麦克风等众所周知的声音传感器。作为麦克风,可列举静电型、电动型以及压电型。优选小型的、根据频率特性优选使用静电型的麦克风。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由于增设第一检测部231、233,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声波的检测灵敏度。由于增设第二检测部232,因此能够提高第二声波的检测灵敏度。
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第一检测部131、231对置配置,第二检测部132、232对置配置。因此,将对置的彼此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而能够检测沿着X轴的方向上的介质P的位置的偏离。
例如,通过控制部1对第一检测部131检测出的第一声波的音量和第一检测部231检测出的第一声波的音量进行比较。在双方的音量的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对于第一检测部131、231中的、检测出音量较大的第一声波的一方,判断为介质P分离。也就是说,第一声波与介质P和输送带33的粘接层34的接触面积成比例地变大,因此,第一检测部131、231与介质P的沿着X轴的方向的距离只要不同等,则被检测的第一声波的音量会产生差异。在第二检测部132、232中也能够实施基于音量的差异的介质P的位置偏离的检测。
在以下,记载从实施方式导出的内容。
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输送带,具有能够粘接于介质的粘接层,并能够输送介质;第一检测部,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在将介质从粘接层剥离时发出的第一声波;以及控制部,能够基于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判断粘接层的粘接力的强度。
根据该结构,能够不损伤粘接层而检测输送带的粘接力。详细而言,第一检测部不接触粘接层而检测剥离时的第一声波,通过控制部来判断粘接力的强度。即,能够提供不损伤粘接层而检测输送带的粘接力的输送装置。
此外,能够根据介质的种类来判断粘接力。详细而言,不只是如以往那样检测粘接层的粘接力,而检测与粘接层相对于所使用的介质的粘接力对应的第一声波。因此,能够根据介质的种类来判断粘接力是否合适。
上述的输送装置优选具备:按压辊,一边旋转一边在输送介质的输送方向和输送方向相反的逆输送方向上往复移动,一部分一边与粘接层接触一边将介质向粘接层按压;第二检测部,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检测随着按压辊的旋转而在按压辊从粘接层剥离时发出的第二声波;以及加热部,加热输送带,并由控制部控制,控制部在基于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为粘接力的强度小于预定的阈值、且基于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为粘接力的强度在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使加热部的输出增加。
根据该结构,在根据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为粘接力不足、并根据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为粘接力充分的情况下,实际上粘接层的粘接力的强度的下降存在未进展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例如,当介质为起毛材料时,即使粘接力不下降,有时也根据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为粘接力的强度小于预定的阈值。话虽如此,虽然粘接力未下降,但是也存在粘接层与介质的紧贴不充分的可能性。因此,在加热部中使输出增加,使加热温度上升。由此,粘接层的柔软性增强,粘接力增大,即使是起毛材料等难以紧贴的介质,也能够使粘接层粘接于介质。
上述的输送装置优选具备通知信息的通知部,控制部在基于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为粘接力的强度小于预定的阈值、且基于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为粘接力的强度小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向通知部通知表示粘接力的强度的下降的信息。
根据该结构,在判断为基于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粘接力和基于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的粘接力均不充分的情况下,实际上粘接力的强度的下降进展了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上述的情况下,告知表示粘接力的下降的信息,并向使用者提醒输送带的维护等。由此,能够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在上述的输送装置中,优选通知部将表示粘接力的强度的下降的信息作为视觉信息进行通知。
根据该结构,在基于蜂鸣器等的可听声音的通知中,存在可听声音会成为对由第一检测部以及第二检测部检测的声波的干扰的情况。通过视觉信息进行通知,从而能够减少对声波的干扰,提高声波的检测灵敏度。
上述的输送装置优选具备将按压辊支承为能够向输送方向和逆输送方向往复的支承部,第二检测部设置于支承部。
根据该结构,使第二检测部的位置相对于按压辊固定。因此,即使按压辊进行往复运动,也能够将第二声波的检测精度保持为一定。
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喷出部,能够向介质喷出液体;输送带,具有能够粘接于介质的粘接层,并能够输送介质;检测部,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在将介质从粘接层剥离时发出的声波;以及控制部,能够基于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判断粘接层的粘接力的强度。
根据该结构,能够不损伤粘接层而检测输送带的粘接力。详细而言,检测部不接触粘接层而检测剥离时的声波,通过控制部来判断粘接力的强度。因此,能够提供不损伤粘接层而检测输送带的粘接力的液体喷出装置。
此外,能够根据介质的种类来判断粘接力。详细而言,不只是如以往那样检测粘接层的粘接力,而检测与粘接层和介质之间的粘接力相对应的声波。因此,能够根据介质的种类来判断粘接力是否合适。

Claims (6)

1.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带,具有能够粘接于介质的粘接层,并能够输送所述介质;
第一检测部,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在将所述介质从所述粘接层剥离时发出的第一声波;以及
控制部,能够基于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所述粘接层的粘接力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装置具备:
按压辊,一边旋转一边在输送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和所述输送方向相反的逆输送方向上往复移动,所述按压辊的一部分一边与所述粘接层接触一边将所述介质向所述粘接层按压;
第二检测部,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检测随着所述按压辊的旋转而在所述按压辊从所述粘接层剥离时发出的第二声波;以及
加热部,加热所述输送带,并由所述控制部控制,
所述控制部在基于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为所述粘接力的强度小于预定的阈值、且基于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为所述粘接力的强度在所述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加热部的输出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装置具备通知信息的通知部,
所述控制部在基于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为所述粘接力的强度小于所述预定的阈值、且基于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断为所述粘接力的强度小于所述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向所述通知部通知表示所述粘接力的强度下降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部将表示所述粘接力的强度下降的所述信息作为视觉信息进行通知。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装置具备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将所述按压辊支承为能够向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逆输送方向往复,
所述第二检测部设置于所述支承部。
6.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喷出部,能够向介质喷出液体;
输送带,具有能够粘接于所述介质的粘接层,并能够输送介质;
检测部,能够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在将所述介质从所述粘接层剥离时发出的声波;以及
控制部,能够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判断所述粘接层的粘接力的强度。
CN202222834671.0U 2021-10-28 2022-10-26 输送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Active CN2186610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6202 2021-10-28
JP2021176202A JP2023065830A (ja) 2021-10-28 2021-10-28 搬送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61054U true CN218661054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67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34671.0U Active CN218661054U (zh) 2021-10-28 2022-10-26 输送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65830A (zh)
CN (1) CN21866105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65830A (ja) 2023-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88164B2 (ja) 印刷装置
US7703912B2 (en)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EP3205508B1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pressing printing medium
CN10141753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8944040B (zh) 印刷装置以及带移动量差检测方法
CN108946235B (zh) 印刷装置
JP6891487B2 (ja) 印刷装置
CN218661054U (zh) 输送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JP523633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吐出状態検査方法
EP2756957B1 (en) Record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thod
JP2009132500A (ja)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含む記録装置
US11789386B2 (en) Recording device and transport device
JP5978854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218661028U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输送装置
JP500910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484184B2 (ja) プリンター、及びプリンターの制御方法
JP5918716B2 (ja) ベルト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4151422B1 (en) Recording device
US11738570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US20230242359A1 (en) Transport devic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CN116142732A (zh) 输送装置、液体喷出装置
JP471068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230662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32176A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CN111070889A (zh) 喷墨记录装置及喷墨记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