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46785A - 用于钓竿部件的部件固定工具及部件固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钓竿部件的部件固定工具及部件固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46785A
CN114946785A CN202210041291.3A CN202210041291A CN114946785A CN 114946785 A CN114946785 A CN 114946785A CN 202210041291 A CN202210041291 A CN 202210041291A CN 114946785 A CN114946785 A CN 1149467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body
single twisted
wrapping
wound
twisted th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4129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46785B (zh
Inventor
大村一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100945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434213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Ko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946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46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467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467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钓竿部件的部件固定工具及部件固定方法。所述部件固定工具将钓竿部件固定到竿体上。所述部件固定工具包括包裹部,该包裹部包裹部件的附接脚和竿体,并且由单捻线构成。该单捻线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在附接脚和竿体上缠绕多匝。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和另一匝缠绕部彼此形成一个角度。单捻线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至少部分彼此重叠。包裹部的平坦外表面部是由单捻线的两个相邻一匝缠绕部的外表面来部分限定的。

Description

用于钓竿部件的部件固定工具及部件固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固定钓竿部件的部件固定工具以及一种部件固定方法。
背景技术
钓竿包括细长的竿体。钓线导引件和线轮座等钓竿部件固定在竿体上。钓线导引件是沿着竿体导引钓线的部件。线轮座是用于将缠绕有钓线的线轮安装到竿体上的部件。
钓竿部件具有与竿体接触以固定到竿体上的附接脚。举例来说,在附接脚与竿体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将包线缠绕在附接脚和竿体上并固定包线而将钓竿部件固定到竿体上。为了增强钓竿部件的固定力,将合成树脂材料(粘合剂)施加在缠绕的包线的外表面上,并涂覆缠绕的包线的外表面。
若沿着朝向钓竿的竿梢的方向施加超过预定量的载荷,则钓线导引件可能在被包线固定的状态下从竿体分离。因此,部件固定技术应充分考虑到钓线导引件相对于载荷的固定强度。因此,在本技术领域中,提出了关于表现出足以承受载荷的固定强度的部件固定技术的各种建议。作为提高钓线导引件的固定强度的一种方式,可以考虑改变包线缠绕方法和改变合成树脂材料。
例如,第2000-189009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告和第2020-162471号日本专利申请公告公开了一种在钓线导引件的附接脚和竿体上缠绕包线以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的技术。但是,前述专利文献公开的包线缠绕技术需要更换包线,并且必须通过很多工序来执行。此外,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包线缠绕技术的一个条件是,包线必须缠绕得使包线的缠绕部具有良好的外观。因此,包线必须连续缠绕,使得在包线的缠绕部之间没有间隙,并且在包线的缠绕部上不会形成突起。也就是说,需要连续缠绕包线,使得包线的各个缠绕部能够沿着竿体的纵向平行排列并对齐。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工人必须通过精细的操控来缠绕包线。因此,现有技术的包线缠绕技术要求工人具有很高的熟练程度。
图1至图5示出了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的现有技术。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5说明现有技术的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竿体上的实例。
图1是示出现有技术的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的钓线导引件的侧视图。钓线导引件120是通过将包线130缠绕在钓线导引件120的附接脚121和竿体110上而固定到竿体110上的。包线130以紧密缠绕的状态包住附接脚121和竿体110,使得包线的相邻缠绕部之间没有间隙。在包线130被固定从而包住附接脚121和竿体110之后,向缠绕的包线上施加粘合剂,然后使粘合剂固化。固化的粘合剂形成覆盖缠绕的包线130的涂层140。
根据现有技术,为了使包线的缠绕部表现出没有间隙和突起的良好外观,必须在附接脚和竿体上缠绕包线130的同时使包线的各个缠绕部沿着竿体的纵向平行地排列并对齐。也就是说,必须以平行排列的规则缠绕形式缠绕包线130。为了实现包线的规则缠绕形式,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竿体上的现有技术使用折叠线作为包线。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折叠线的结构,该折叠线用于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图3示出了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的折叠线缠绕在附接脚上的状态。请参考图2,折叠线指通过如下方式形成的线:沿着一个方向TD1加捻多根单线131以形成多根捻线132,然后沿着与捻线的初始加捻方向TD1相反的方向TD2上加捻这样的多根捻线132。由于折叠线由多根单线构成并且具有相反的加捻方向,因此折叠线不仅难以拉伸,而且因其刚度而具有不会被压扁的横截面形状。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如果折叠线的包线130缠绕在附接脚121和竿体上,那么折叠线的包线130的横截面形状不会被压扁,并且折叠线的包线130以圆形横截面形状缠绕在附接脚121和竿体上。因此,能以平行排列的规则缠绕形式缠绕折叠线的包线130。由于折叠线形式的包线130的这种特性,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竿体上的现有技术使用了折叠线形式的包线。
图4A至图4I依次示出了在现有技术中使用折叠线形式的包线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竿体上的工序。请参考图4A,钓线导引件120的附接脚121与竿体110的外周面接触,并且在附接脚121和竿体110上缠绕有带11。接下来,请参考图4B,将包线130以预定的缠绕长度WL缠绕在附接脚121的前端之前的竿体110的外周面上,并且使包线130的初始部分被以缠绕长度WL缠绕的包线130固定。为了固定包线130的初始部分,必须在附接脚121的前端之前将包线130以缠绕长度WL直接缠绕在竿体110的外周面上。接下来,请参考图4C,使用切刀12切掉包线的初始部分的一部分,即,从以前述的预定缠绕长度WL缠绕的包线突出的部分。接下来,请参考图4D,将包线130缠绕在附接脚和竿体110上,直到达到带11的位置,然后移除带11。接下来,请参考图4E,在包线130缠绕到附接脚121的中部的状态下,在包线的最外面部分与包线的尚未缠绕部之间固定线圈13。接下来,请参考图4F,继续缠绕包线130直到附接脚121的基端位置,同时覆盖线圈13。接下来,请参考图4G,使包线130的一部分穿过线圈13。接下来,请参考图4H,拉动线圈13,并从缠绕的包线中抽出一部分包线。接下来,请参考图4I,使用切刀12切掉从缠绕的包线130突出的包线部分。
如图4A至图4I所示,包线130以平行排列的规则缠绕形式缠绕在附接脚和竿体上,从而在包线130的缠绕部中没有间隙和突起。为了将折叠线形式的包线130缠绕成使得包线130的缠绕部和其上形成的涂层表现出良好的外观,必须以规则的缠绕形式缠绕包线130,并且使缠绕的包线130的外表面变平。因此,工人在缠绕包线时必须确保不会在包线的缠绕部产生间隙和突起,并且必须使包线的缠绕部具有平坦外表面。因此,工人必须对包线缠绕技术有很高的熟练程度。如果工人在缠绕包线的动作中出错,那么在包线的缠绕部中会形成不规则的间隙和突起,并且包线的缠绕部的外表面不会变成平坦外表面。如果工人对于以规则缠绕形式缠绕包线的技术不具有很高的熟练程度,那么在包线的缠绕部会产生许多间隙和突起,从而导致在固定钓线导引件的过程中出现外观缺陷。在出现外观缺陷的包线缠绕部上不能形成表现出良好外观的涂层。
图5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在附接脚的前端附近缠绕折叠线以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竿体的外周面上的一个实例。在通过旋转竿体110将折叠线形式的包线130缠绕在附接脚121和竿体110上时,需要以上述的规则缠绕形式缠绕包线130,以免在缠绕的包线130中产生间隙和突起。为此,为了避免在附接脚121的前端122与竿体11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台阶,附接脚121的前端122形成为尖锐的形状,并且附接脚的前端部必须具有平滑的斜面123。此外,缠绕的包线130的前进方向必须是斜面123的上升方向(图5中的箭头的方向),以免包线从斜面123滑落。
如上文所述以及参照图1至图5所述,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竿体上的现有技术因工序较多而表现出很低的生产率,并且,如果工人没有很高的熟练程度,那么容易导致包线的缠绕部出现外观缺陷。
发明内容
所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钓竿部件的部件固定工具和一种部件固定方法,该部件固定工具和部件固定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或多个前述问题。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部件固定工具和一种部件固定方法,该部件固定工具和部件固定方法不需要工人在包线缠绕技术方面具有很高的熟练程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部件固定工具和一种部件固定方法,使用该部件固定工具和部件固定方法,即使工人在缠绕包线时不是很熟练,缠绕的包线也不会变松,并且部件的固定力很稳定。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部件固定工具和一种部件固定方法,使用该部件固定工具和部件固定方法,在缠绕的包线中不会形成不规则的间隙,并且,即使工人在缠绕包线时不是很熟练,缠绕的包线也具有平坦外表面和良好的外观。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部件固定工具和一种部件固定方法,该部件固定工具和部件固定方法能增强合成树脂材料在钓竿部件与竿体之间的渗透程度,并且能增强钓竿部件的固定强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部件固定工具和一种部件固定方法,该部件固定工具和部件固定方法不需要以很熟练程度在附接脚的前端使用包线缠绕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部件固定工具和一种部件固定方法,该部件固定工具和部件固定方法能够以较少的工序数量提高生产率。
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将具有附接脚的钓竿部件固定到竿体上的部件固定工具。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包括配置成包住附接脚和竿体的包裹部。该包裹部由单捻线构成,在附接脚置于竿体的外周面上的状态下,所述单捻线在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上缠绕多匝。所述单捻线是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缠绕的,从而其横截面形状的宽度大于厚度。所述单捻线被缠绕成使得该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和该单捻线的另一匝缠绕部相对于彼此形成一个角度。所述包裹部具有重叠部和平坦外表面部,在所述重叠部中,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沿着竿体的纵向至少部分彼此重叠,所述平坦外表面部是由被张力拉伸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的外表面来部分限定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具有平坦接触表面,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该接触表面以表面接触方式与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包裹部包括内包裹部和外包裹部,该内包裹部和外包裹部由一股单捻线连续构成。所述内包裹部由单捻线构成,该单捻线在竿体的外周面上缠绕多匝,达到比附接脚的长度短的长度,并固定到外周面上。内包裹部在附接脚的内表面与竿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外包裹部由单捻线构成,该单捻线在内包裹部、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上缠绕多匝,并且外包裹部覆盖并隐藏内包裹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包裹部中的单捻线缠绕在竿体的外周面上,从而在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单捻线的裁切前端部固定到内包裹部上,所述单捻线的裁切末端部固定到外包裹部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包裹部具有前端部,该前端部在沿着竿体的外周面远离附接脚的前端的方向上具有大于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毫米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包裹部具有在附接脚的前端中形成的竖直表面与竿体的外周面之间的前端部,并且所述单捻线在前端部中被缠绕成多层并叠置。
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还包括涂覆部,该涂覆部被涂覆以覆盖包裹部的平坦外表面部,并且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将具有附接脚的钓竿部件固定到竿体上的部件固定方法。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方法包括:形成配置成包裹附接脚和竿体的包裹部,并且完成该包裹部。所述包裹部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的:在附接脚置于竿体的外周面上的状态下,将单捻线在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上缠绕多匝,并通过张力拉伸单捻线,使得单捻线具有宽度大于厚度的横截面形状。形成所述包裹部使得: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和单捻线的另一匝缠绕部彼此形成一个角度;形成重叠部,在该重叠部中,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沿着竿体的纵向至少部分彼此重叠;并且形成平坦外表面部,该平坦外表面部是由被张力拉伸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的平坦外表面部地限定的。所述包裹部是通过将单捻线固定到包裹部上而完成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形成所述包裹部使得:在单捻线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通过平坦接触表面以表面接触方式与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形成所述包裹部使得:单捻线沿着朝向附接脚的前端的第一前进方向和朝向附接脚的基端的第二前进方向之中的任何一个前进方向缠绕在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形成包裹部包括:形成内包裹部,将附接脚暂时固定到竿体的外周面上,以及形成外包裹部。内包裹部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的:将单捻线在竿体的外周面上缠绕多匝,达到比附接脚的长度短的长度,从而在附接脚的内表面与竿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附接脚是通过将从内包裹部连接的单捻线缠绕在附接脚的外表面上而暂时固定的。外包裹部覆盖内包裹部、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外包裹部是通过将从内包裹部连接的单捻线在内包裹部、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上缠绕多匝而形成的。形成内包裹部、暂时固定附接脚和形成外包裹部是通过使用一股单捻线进行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形成内包裹部的目的是将单捻线的裁切前端部固定到内包裹部上,并在单捻线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之间形成间隙。
在一个实施例中,形成外包裹部的目的是形成前端部,该前端部在沿着竿体的外周面远离附接脚的前端的方向上具有大于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毫米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形成包裹部的目的是在附接脚的前端中形成的竖直表面与竿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前端部,该前端部是通过将单捻线缠绕成多层并叠置单捻线而形成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完成包裹部包括通过打结将单捻线固定到包裹部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形成包裹部是通过使用辅助工具进行的,该辅助工具具有在其上缠绕单捻线的线轴,并且配置成释放单捻线。
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方法还包括通过用合成树脂材料涂覆包裹部的平坦外表面部来形成覆盖该平坦外表面部的涂覆部。
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和部件固定方法,所述包裹部由单捻线构成,该单捻线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缠绕在附接脚和竿体上。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在具有压扁和变平的横截面形状的状态下缠绕在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上。所述单捻线可按不规则的缠绕形式缠绕,从而在包裹部中形成单捻线的重叠或交叉形式,并且包裹部具有无任何间隙的平坦外表面部。因此,包裹部在具有单捻线的重叠或交叉形式的同时能表现出平坦且良好的外观。
由按具有重叠或交叉的不规则缠绕形式缠绕的单捻线构成的包裹部能够以更强的固定力固定附接脚,并且有助于轻松地缠绕单捻线的任务。因此,如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使用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的部件固定工具和部件固定方法不需要工人能够很熟练地以规则缠绕形式缠绕折叠线。因此,工人能够轻松、简单地执行单捻线的缠绕任务,而不用担心包裹附接脚的包线的重叠。
如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使用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的部件固定工具和部件固定方法能够实现稳定并增强钓竿部件的固定力并且不会导致缠绕的单捻线变松的包裹部。
如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部件固定工具和部件固定方法能够增强合成树脂材料在钓竿部件与竿体之间的渗透程度,并且能够摒弃要求在附接脚的前端附近高度熟练地缠线的缠绕技术。
如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部件固定工具和部件固定方法能够减少缠绕和固定单捻线的工序量,并且能够提高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技术的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的钓线导引件的侧视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折叠线的结构,该折叠线用于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的折叠线缠绕在附接脚上的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4A是示出现有技术中利用折叠线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竿体上的工序的一个实例的侧视图。
图4B是示出图4A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4C是示出图4B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4D是示出图4C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4E是示出图4D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4F是示出图4E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4G是示出图4F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4H是示出图4G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4I是示出图4H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5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在附接脚的前端附近缠绕折叠线以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竿体的外周面上的一个实例。
图6是示出钓线导引件通过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的一个实例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图6所示的钓线导引件和部件固定工具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钓线导引件通过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的另一个实例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图8所示的钓线导引件和部件固定工具的侧视图。
图10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的包裹部以及该包裹部的部分横截面形状。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所使用的单捻线的结构。
图12是示意性示出在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中单捻线缠绕在附接脚的外表面上的状态的横截面图。
图13是示出在图6所示的包裹部上形成涂覆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示出在图8所示的包裹部上形成涂覆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的包裹部由单捻线形成的一个实例。
图16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的包裹部形成在附接脚的前端附近的一个实例。
图17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的包裹部被应用于具有竖直前端的附接脚的一个实例。
图18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的侧视图。
图19示出了图18所示的部件固定工具及其横截面形状。
图20A是示出通过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方法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竿体上的工序的一个实例的侧视图。
图20B是示出图20A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20C是示出图20B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20D是示出图20C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20E是示出图20D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21A是示出通过另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方法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竿体上的工序的一个实例的侧视图。
图21B是示出图21A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21C是示出图21B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21D是示出图21C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21E是示出图21D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22A是示出完成外包裹部的工序的一个实例的侧视图。
图22B是示出图22A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22C是示出图22B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23A是示出完成外包裹部的工序的另一个实例的侧视图。
图23B是示出图23A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23C是示出图23B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23D是示出图23C所示的工序之后的工序的侧视图。
图24是示出形成内包裹部的工序的另一个实例的侧视图。
图25示出了通过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方法缠绕单捻线以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的任务。
图26是示出使用辅助工具的部件固定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7是图26所示的辅助工具的透视图。
图28是图26所示的辅助工具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示出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构思。本公开的权利的范围不限于下文所呈现的实施例或这些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除非另行限定,否则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均包含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惯常理解的含义或定义。在本公开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均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而选用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权利范围。
在本公开中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等表述应理解为具有涵盖其它实施方式的可能性的开放式术语,除非在包含此类表述的短语或句子中另行论述。
除非另行声明,否则本公开中所述的单数表述可涵盖复数表述,这也适用于在权利要求中所述的单数表述。
在本公开中使用的诸如“第一”、“第二”等表述用于将多个部件彼此分开,并非旨在限制这些部件的顺序或重要性。
在本公开中,一个部件“连接”或“结合”至另一个部件的描述应理解为指前述的一个部件可直接连接或结合至前述的另一个部件,并且应进一步理解为前述的一个部件可经由新部件连接或结合至前述的另一个部件。
在本公开中描述的尺寸和数值不限于在本文中描述的尺寸和数值。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这些尺寸和数值可理解为表示所述的值和包含这些值的等效范围。
在本公开中,向前方向指朝向钓竿的竿梢的方向(由图6中的符号FD指示的方向),而向后方向指朝向钓竿的竿尾的方向(由图6中的符号RD指示的方向)。钓竿的纵向(由图6中的符号LD指示的方向)包括向前方向和向后方向。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基于图中所示的取向。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附图中的相似附图标记表示相似或相应的部件。此外,在下文的实施例说明中,可省略对相同或相应部件的重复说明。但是,即使省略了对部件的说明,也不意味着在任何实施例中排除这些部件。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配置成将钓竿部件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的部件固定工具、以及一种将钓竿部件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的部件固定方法。这些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和部件固定方法可利用至少一股单捻线将钓竿部件牢固地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
对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请参考图6至图14。图6和图7分别是示出钓线导引件通过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的一个实例的平面图和侧视图。图8和图9分别是示出钓线导引件通过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的另一个实例的平面图和侧视图。图10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的包裹部以及该包裹部的部分横截面形状。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所使用的单捻线的结构。图12是示意性示出在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中单捻线缠绕在附接脚的外表面上的状态的横截面图。图13和14分别示出了在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的包裹部上形成涂覆部的状态。
请参考图6至图9,钓竿1000包括竿体1110,该竿体是保持钓竿的细长形状并且能够弹性变形的结构。竿体1110可以是细长的管状构件,也可以是细长但实心的圆柱状构件。钓竿1000可包括多节竿体1110。所述多节竿体可通过连接形式(例如接头形式或伸缩形式)顺序连接,从而构成钓竿的主体。
钓竿1000包括固定到竿体1110上的钓竿部件。所述钓竿部件可包括用于附接线轮的线轮座(未示出)和用于导引钓线的钓线导引件。线轮座可固定到位于钓竿的竿尾侧的竿体上。用于放出钓线(未示出)或缠绕钓线的线轮可移除地安装在线轮座上。钓线导引件可固定到位于钓竿的竿尾侧的竿体上、位于钓竿的竿稍侧的竿体上、以及位于竿尾侧与竿稍侧之间的竿体上。钓线导引件导引钓线,该钓线在投掷连接至钓线的端部的钓具时从线轮放出,或者在拉鱼上岸时缠绕在线轮上。
根据一些实施例,可使用单捻线将所述钓竿部件牢固地固定到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所述钓竿部件具有附接脚,该附接脚置于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从而可将钓竿部件固定到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作为下述实施例中的钓竿部件的一个实例,钓线导引件1200固定到竿体1110上。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具有上述附接脚的线轮座可固定到竿体1110上。
如图6和图8所示,钓线导引件1200包括导引环1210和框架1220,所述导引环1210配置成允许钓线从中穿过,所述框架1220支撑导引环1210并附接到竿体1110上。导引环1210可由陶瓷材料制成。框架1220可由金属材料制成。
图6所示的钓线导引件的框架1220具有保持导引环1210的环保持部1221、以及从环保持部1221延伸并相对于环保持部1221弯曲的附接脚1230。图6所示的钓线导引件1200具有一个附接脚1230。图8所示的钓线导引件的框架1220具有环保持部1221、从环保持部1221延伸的支撑腿1222和1223、以及从支撑腿1222和1223之中的每一个延伸并相对于支撑腿弯曲的附接脚1230。图8所示的钓线导引件1200具有两个附接脚1230。也就是说,在框架1220中设有一个前支撑腿1222和一对后支撑腿1223,并且在前支撑腿1222和后支撑腿1223中设有附接脚1230。根据一个实施例,图6和图8所示的钓线导引件在它们的附接脚通过部件固定工具2000固定到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的状态下固定到竿体1110上。
钓线导引件的附接脚1230可与框架1220一体形成,并且形成为布置在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钓线导引件的附接脚采取具有预定厚度的平板的形式。请参考图10,钓线导引件的附接脚1230具有外表面1231和内表面1232。外表面1231是在附接脚布置在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的状态下附接脚的向外表面(即,相对于竿体的中心向径向向外方向布置的附接脚表面)。内表面1232是面向竿体的外周面1111的附接脚表面。外表面1231和内表面1232可包括平坦表面或弯曲表面。此外,附接脚1230具有基端1233和前端1234。基端1233连接至图6所示的框架1220,或者连接至图8所示的框架的支撑腿1222和1223。前端1234在竿体的纵向LD上与基端1233相反。
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2000配置成利用单捻线将钓线导引件(即,钓竿部件)的附接脚1230固定到竿体1110上。部件固定工具2000可指配置成将钓竿部件固定到竿体上的固定物体、固定结构或固定装置。
请参考图6至图10,部件固定工具2000包括由单捻线2120构成的包裹部2100。包裹部2100配置成包住附接脚1230和竿体1110。包裹部2100是通过将单捻线沿着竿体的纵向LD在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沿竿体的周向CD缠绕多匝而形成的。在下文中,单捻线2120的缠绕一匝的部分被称为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因此,包裹部2100是单捻线的各个一匝缠绕部沿着竿体的纵向连续布置的单捻线缠绕物体。钓线导引件1200通过将附接脚1230和竿体1110缠绕在一起的包裹部2100牢固地固定到竿体1110上。
可通过将单捻线2120缠绕在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而将钓线导引件1200牢固地固定到竿体1110上。举例来说,可通过将单捻线2120在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未被附接脚覆盖的外周面1111上缠绕多匝并形成包裹部2100而将附接脚1230通过包裹部2100牢固地固定到竿体1110上。
可选择聚酯、尼龙或丝绸之中的任何一种作为构成包裹部的单捻线2120的材料,但是单捻线的材料不限于此。请参考图11,形成包裹部的单捻线2120指的是通过沿着左方向和右方向之中的任何一个方向TD1加捻一股单线而形成的线,或者是通过排列两根或更多根单线然后沿着左方向和右方向之中的任何一个方向TD1上加捻该单股线而形成的线。很容易沿着其纵向拉伸这样的单捻线。在单捻线被拉伸时,单捻线的横截面形状可变形成压扁且变平的形状。也就是说,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的横截面形状可变形,使得其宽度大于厚度。例如,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的横截面形状可呈薄椭圆形和薄矩形的形状,其中厚度尺寸很小,但是宽度尺寸比厚度尺寸大数倍。在此方面,前述的厚度尺寸可指单捻线的横截面形状的在垂直于与单捻线接触的表面的方向上的尺寸,而前述的宽度尺寸可指单捻线的横截面形状的在平行于与单捻线接触的表面的方向上的尺寸。若单捻线被张力拉伸,则单捻线具有变平的横截面形状,其厚度尺寸小于其原始厚度尺寸,并且其宽度尺寸大于其原始宽度尺寸。因此,处于拉伸状态的单捻线能够以更宽的接触面积与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接触,并且相邻的一匝缠绕部能够以很小的厚度重叠。
下面参照图6至图12说明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的包裹部。
一股单捻线2120连续缠绕在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因而可形成包裹部2100。根据一个实施例,包裹部2100的单捻线2120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在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上缠绕多匝。也就是说,如图12所示,单捻线2120是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缠绕的,从而其横截面形状的宽度W大于厚度T。因此,包裹部2100中的单捻线的横截面形状呈压扁且变平的形状。
请参考图7和图9,包裹部中的单捻线2120缠绕成使得一匝缠绕部2122A和另一匝缠绕部2122B在彼此之间形成一个角度或者沿着竿体的周向CD彼此交叉。因此,单捻线2120的一匝缠绕部2122A和另一匝缠绕部2122B至少部分彼此重叠或交叉。也就是说,包裹部中的单捻线2120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缠绕成使得各个一匝缠绕部2122A和2122B沿着纵向LD彼此重叠。由于所述一匝缠绕部在包裹部的单捻线2120中彼此重叠,因此包裹部能够以更强的固定力将附接脚固定到竿体上。此外,包裹部中的单捻线的各个一匝缠绕部不易相对于彼此滑动,并且包裹部中的单捻线不易变松。这样,包裹部中的单捻线2120的缠绕形式不是规则缠绕形式,而是不规则缠绕形式。前述的规则缠绕形式可指一匝缠绕部和与之紧邻的另一匝缠绕部沿着竿体的纵向平行排列而没有任何重叠的缠绕形式。前述的不规则缠绕形式可指一匝缠绕部和与之紧邻的一匝缠绕部沿着竿体的纵向彼此重叠或交叉的缠绕形式,或者可指一匝缠绕部和与之间隔开的一匝缠绕部彼此交叉的缠绕形式。此外,一匝缠绕部和另一匝缠绕部可在缠绕的单捻线的一些区段中彼此平行地排列。
由于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2120以不规则缠绕形式缠绕在附接脚和竿体上,因此包裹部2100具有重叠部。如图12所示,在包裹部的重叠部2111中,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2122C沿着竿体的纵向LD至少部分彼此重叠。重叠部2111可定义为在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2122C之一的一个侧边缘和与前述的一匝缠绕部相邻的另一个一匝缠绕部的相对侧边缘之间形成的重叠区域。因此,包裹部2100可具有大量重叠部2111。
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具有压扁且变平的横截面形状,因此可具有更宽的接触表面积。因此,由于压扁且变平的横截面形状,单捻线可具有平坦接触表面,该平坦接触表面以表面接触方式与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接触。如图12所示,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单捻线的每个一匝缠绕部具有平坦接触表面2123,该平坦接触表面与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接触。平坦接触表面2123邻接重叠部2111,并且以表面接触方式与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接触。
由于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具有压扁且变平的横截面形状,因此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具有平坦外表面2124,如图12所示。一匝缠绕部的平坦外表面2124部分限定了包裹部2100的外表面部分。如图10和12所示,由于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具有压扁且变平的横截面形状,因此虽然存在重叠部2111,包裹部2100仍具有大致平坦的平坦外表面部2112。平坦外表面部2112可以是由被张力拉伸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2122C的平坦外表面2124来部分限定的。因此,虽然单捻线2120缠绕在包裹部中使得各个一匝缠绕部彼此部分重叠,但是包裹部2100可具有平坦外表面部2112,该平坦外表面部2112没有间隙,并且是大致平坦的。平坦外表面部2112变成包裹部2100的圆柱形的外表面。
请参考图10,形成包裹部的单捻线2120可作为一个缠绕物体沿着从附接脚的基端1233朝向前端1234的第一前进方向AD1缠绕在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或者,单捻线2120可作为一个缠绕物体沿着从附接脚的前端1234朝向基端1233的第二前进方向AD2缠绕在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也就是说,单捻线在缠绕时的前进方向可以是第一前进方向AD1和第二前进方向AD2之中的任何一个。因此,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开始缠绕单捻线的起始点不限于附接脚的前端。或者,在单捻线2120沿着第一前进方向AD1和第二前进方向AD2之中的任何一个方向缠绕之后,单捻线2120可沿着第一前进方向AD1和第二前进方向AD2之中的另一个方向缠绕。因此,包裹部2100可由具有至少两层的一个缠绕物体组成。
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可包括涂覆部,该涂覆部改善包裹部的外观,并且可将包裹部的单捻线牢固地固定在缠绕状态。请参考图13和14,部件固定工具2000包括完全覆盖包裹部2100的涂覆部2200。涂覆部2200涂覆在包裹部2100上,从而覆盖包裹部2100,并且由涂层材料构成。前述的涂层材料可以是合成树脂材料或粘合剂。前述的涂层材料可以是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和紫外线固化树脂之中的一种,但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可将液化的涂层材料施加到整个包裹部2100上,并且固化所施加的涂层材料。在包裹部2100由单捻线形成的状态下,将所述液化涂层材料施加在包裹部2100的单捻线的外表面上。使涂覆的涂层材料固化,从而形成覆盖和涂覆包裹部2100的涂覆部2200、竿体1110的邻近包裹部2100的部分、以及钓线导引件的邻近包裹部2100的部分。使固化的涂层材料浸渍到单捻线中。涂覆部2200可散射光。因此,在钓鱼者观察涂覆部2200时,不会看出包裹部中的单捻线的缠绕部之间的边界,而是能够看到包裹部2100呈现一致的颜色。将涂覆部2200涂覆在包裹部2100上,从而通过用合成树脂材料完全涂覆平坦外表面部2112来覆盖包裹部的上述平坦外表面部2112。因为平坦外表面部2112是大致平坦的,因此涂覆部2200可具有良好的外观,而没有任何不均匀性。
如上所述,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的包裹部由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缠绕的具有压扁且变平的横截面形状的单捻线组成。包裹部中的单捻线以不规则缠绕形式缠绕,从而在包裹部内形成单捻线的重叠或交叉形式,并且包裹部具有无任何间隙的平坦外表面部。因此,包裹部不仅具有平坦外观,而且能够以更强的固定力固定附接脚。因此,一个实施例的使用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的部件固定工具不需要工人具有以规则缠绕形式缠绕现有技术的折叠线所需的很高熟练程度。
图15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的包裹部由单捻线形成的一个实例。请参考图15,在附接脚置于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的状态下,被张力TF拉伸的单捻线2120缠绕在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上。用张力TF拉伸单捻线2120可手动进行,也可利用配置成释放单捻线的机构进行。例如,在附接脚置于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的状态下,可沿着箭头WD1的方向旋转竿体1110。由此可将单捻线2120缠绕在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或者,竿体1110是固定的,并且可在沿着竿体1110的周向CD转动的同时缠绕单捻线2120。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2120缠绕成使得各个一匝缠绕部彼此部分重叠。因此,形成包裹部2100的缠绕单捻线的张力不会变松。此外,由于被张力TF拉伸的单捻线2120是以压扁且变平的横截面形状缠绕的,因此包裹部2100具有平坦外表面部2112。此外,如箭头IR所示,可按不规则缠绕形式将单捻线2120缠绕在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上。也就是说,一匝缠绕部2122A和另一匝缠绕部2122B可按具有重叠和交叉的不规则缠绕形式缠绕,而不是按具有平行排列形式的规则缠绕形式缠绕。此外,如上文所述,单捻线2120可沿前述第一前进方向、前述第二前进方向或者在前述第一前进方向之后沿前述第二前进方向缠绕。
图16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的包裹部形成在附接脚的前端附近的一个实例。请参考图16,附接脚1230可具有限定尖锐的前端1234的前端部1235。前端部1235是倾斜的,从而朝着竿体1110的外周面1111下降。因此,附接脚1230可在前端部1235中具有斜面1236。前端部1235可通过切掉附接脚的具有平板形状的前端部而形成。由于单捻线2120被张力TF拉伸,因此缠绕在附接脚1230和竿体1110上的单捻线的横截面形状具有压扁且变平的形状。因此,在单捻线2120缠绕在附接脚1230的斜面1236上时,单捻线2120不会从斜面1236滑落。此外,单捻线2120可无任何间隙地缠绕在附接脚1230的斜面1236上。如图16的放大图所示,由于缠绕的单捻线2120具有压扁和变平的横截面形状,因此单捻线2120可能部分重叠,并且变得难以在斜面1236上滚动。因此,单捻线2120不会在附接脚的前端部1235的斜面1236上沿着箭头SD的方向滑动。因此,单捻线2120可沿着附接脚的斜面1236的上升方向缠绕,并且可沿斜面1236的下降方向缠绕。
图17示出了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的包裹部被应用于具有竖直前端的附接脚的一个实例。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使用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并且该单捻线以具有部分重叠的不规则缠绕形式缠绕。根据图5所示的现有技术的部件固定工具,附接脚必须具有尖锐的前端和位于该前端附近的斜面,以避免折叠线的不规则缠绕形式,并且折叠线必须沿着附接脚的斜面的上升方向缠绕。但是,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使用被张力拉伸从而具有压扁且变平的横截面形状的单捻线。因此,如图17所示,附接脚1230可构造成没有前述的尖锐的前端以及位于前端附近的前述斜面。也就是说,附接脚1230可具有形成在前端1234中并且近似垂直于竿体1110的外周面1111的竖直表面,并且前述的前端的竖直表面可具有与附接脚1230的厚度对应的高度。具有前述的竖直表面的附接脚1230可在附接脚的前端1234与竿体的外周面1111之间形成台阶。如箭头VD所示,被拉伸的单捻线2120可无任何间隙地缠绕成多层,同时叠置在前述的前端1234的竖直表面与竿体的外周面1111之间。因此,包裹部2100可在附接脚的前端1234的前述竖直表面与竿体的外周面1111之间具有前端部2113,并且在前端部2113中,单捻线被缠绕成多层并被叠置。此外,对于待缠绕的单捻线2120的前进方向没有限制。也就是说,单捻线2120可沿着第一前进方向AD1和第二前进方向AD2之中的任何一个方向缠绕。
如图17所示,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可有效地应用于在前端1234具有竖直表面的附接脚。由于附接脚在前端1234中具有竖直表面,因此附接脚可构造成具有较短长度,并且不再需要裁切附接脚以在附接脚中形成前述的尖锐前端和前述的斜面的操作。此外,能够消除由裁切附接脚的操作导致的附接脚生锈的缺点。
利用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的包裹部可形成为包住附接脚和竿体的一个缠绕物体。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包裹部可由布置在附接脚与竿体之间的一个缠绕物体以及将附接脚和竿体包裹在一起的另一个缠绕物体组成。图18是示出另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的侧视图,其中该部件固定工具被部分切除,图19示出了图18所示的部件固定工具及其横截面形状。图18和19所示的由单捻线的两个缠绕物体组成的包裹部的构造可用于固定图6和8所示的钓线导引件。
请参考图18和19,一个实施例的包裹部2100包括单捻线的两个缠绕物体,这两个缠绕物体是通过缠绕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2120而形成的。一个实施例的包裹部2100包括内包裹部2130和外包裹部2140。内包裹部2130和外包裹部2140是由被张力拉伸的一股单捻线2120形成的。
内包裹部2130布置在附接脚的内表面1232与竿体的外周面1111之间,并且在相对于竿体的中心的径向向外方向上在内表面1232与外周面1111之间形成间隙。内包裹部2130由单捻线2120构成,该单捻线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沿着周向CD在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缠绕多匝,并固定在外周面1111上。形成内包裹部2130的单捻线2120缠绕到比附接脚1230的长度短的长度。内包裹部2130由单捻线2120组成,该单捻线被缠绕成使得内包裹部2130在竿体的纵向上的长度L1短于附接脚1230在竿体的纵向上的长度L2。此外,内包裹部2130配置成固定单捻线2120的裁切前端部2125。构成内包裹部2130的单捻线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连接至外包裹部2140。
首先将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2120缠绕在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单捻线的裁切前端部2125被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2122A与外周面1111之间的张力固定。此外,在内包裹部2130中,单捻线2120在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缠绕两匝到五匝,并且缠绕成使得在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2122C之间形成间隙2131。由于在内包裹部2130中形成间隙2131,因此涂覆部的上述涂层材料可进入间隙2131。进入间隙2131的涂层材料置于附接脚的内表面1232与竿体的外周面1111之间并被固化,从而稳定钓线导引件的固定状态。
外包裹部2140由从内包裹部2130连接并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2120构成。外包裹部2140由在内包裹部2130、附接脚1230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缠绕多匝并处于被张力拉伸的状态的单捻线2120构成。外包裹部2140形成在附接脚1230的基端1233和前端1234上,并且构造成包住附接脚1230和竿体1110。外包裹部2140覆盖并隐藏内包裹部2130。附接脚1230以被外包裹部2140压向竿体的外周面1111的方式牢固地固定到竿体1110上。可通过打结将形成外包裹部2140的单捻线2120固定到外包裹部2140上。例如,在形成外包裹部2140之后,将通过打结固定到外包裹部2140的单捻线的一部分从外包裹部切掉。因此,可将单捻线的裁切末端部固定到外包裹部上。
请参考图19,在由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2120构成的包裹部2100中,外包裹部2140可在附接脚的前端1234与竿体的外周面1111之间具有前端部2141。举例来说,前端部2141可由单捻线2120形成,从而前端部2141在沿着竿体1110的外周面1111远离附接脚的前端1234的方向上具有大于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毫米的长度L3。如上文所述,单捻线的裁切前端部2125固定到内包裹部2130上。因此,根据一个实施例,不需要从附接脚的前端1234将单捻线2120在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缠绕预定长度。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不需要沿着竿体的外周面将单捻线直接从附接脚的前端缠绕在竿体的外周面上。因此,一个实施例的包裹部可具有较短的长度。因此,能减少用于形成涂覆部的涂层材料的涂覆量,并且能提高生产率。此外,能减轻钓竿的重量,并且能增强钓竿的柔性。
具有附接脚的钓竿部件可通过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牢固地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根据本公开,配置成包住附接脚和竿体的包裹部能够将附接脚牢固地固定到竿体的外周面上。包裹部形成为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的缠绕物体。在使用处于拉伸状态的单捻线形成包裹部之后,可裁切单捻线。将单捻线的裁切末端部固定到包裹部上,从而完成包住附接脚和竿体的包裹部。
因此,在本公开中,将具有附接脚的钓竿部件固定到竿体上的部件固定方法包括:通过在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上缠绕处于拉伸状态的单捻线来形成配置成包住附接脚和竿身的包裹部,并且通过将单捻线固定到包裹部上来完成包裹部。关于本公开的部件固定方法,请参考图20A至21E。图20A至21E示出了用于固定部件的工序的具体实例。图20A至20E示出了包裹部形成为单捻线的一个缠绕物体的实例。图21A至21E示出了包裹部形成为单捻线的两个缠绕物体的实例。
请参考图20A至20C,包住附接脚1230和竿体1110的包裹部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在使用张力拉伸单捻线2120的同时,将单捻线2120缠绕在附接脚1230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由于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2120具有压扁和变平的横截面形状,因此很容易完成缠绕单捻线的任务。
如图20A所示,将钓线导引件1200(钓竿部件的一个实例)置于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并使单捻线2120的初始部分(单捻线的裁切前端部2125)与竿体1110的邻近附接脚1230的外周面接触。如图20B和20C所示,在将附接脚1230置于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的状态下,将单捻线2120在附接脚1230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缠绕多匝。由于单捻线2120被缠绕成覆盖裁切前端部2125,因此能简单地处理单捻线的裁切端部。此外,没有必要使用图4A所示的胶带来固定附接脚。
在使用张力TF拉伸的同时将单捻线2120缠绕在附接脚1230的外表面和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使得单捻线的横截面形状的宽度大于厚度(参见图12)。通过使竿体1110和钓线导引件1200一起旋转,或者通过使竿体1110和钓线导引件1200固定但围绕竿体1110转动单捻线2120,可缠绕单捻线2120。
如图20C所示,形成包裹部2100的方式使得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2122A和单捻线的另一匝缠绕部2122B相对于彼此形成一个角度。也就是说,执行缠绕单捻线2120以形成包裹部2100的任务,使得单捻线以具有重叠和交叉形式的不规则缠绕形式缠绕。此外,形成包裹部2100的方式使得通过缠绕单捻线2120的任务在包裹部2100中形成上述重叠部和上述平坦外表面部(参见图12)。在重叠部中,被张力TF拉伸的单捻线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2122C沿着竿体的纵向LD至少部分重叠。所述平坦外表面部是由被张力TF拉伸的单捻线的各个一匝缠绕部的外表面限定的。具体而言,所述平坦外表面部是由被张力TF拉伸的单捻线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2122C的外表面来部分限定的。
此外,如图20C所示,形成包裹部2100的方式使得:在单捻线2120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2122A通过前述平坦接触面(参见图12)以表面接触方式与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1110的外周面接触。
如图20B和20C所示,缠绕处于拉伸状态的单捻线2120的任务可从附接脚1230的基端1233开始。在沿着第一前进方向AD1前进的同时缠绕单捻线2120,此后,可在沿着第二前进方向AD2前进的同时缠绕该单捻线。
或者,缠绕单捻线2120的任务可从附接脚1230的前端1234开始。此外,缠绕单捻线2120的任务可在仅沿着第一前进方向AD1和第二前进方向AD2之中的任何一个方向缠绕单捻线之后完成。因此,形成包裹部2100的方式可使得处于拉伸状态的单捻线2120沿着第一前进方向AD1和第二前进方向AD2之中的任何一个方向缠绕。
此外,可形成包裹部2100,以形成图17所示的前端部2113。也就是说,在附接脚1230的前端1234中设有图17所示的竖直表面的情况下,可将单捻线2120缠绕成多层并叠置,从而形成前述前端部2113。
请参考图20D,在使用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2120形成包裹部2100之后,将单捻线2120固定到包裹部2100上。将单捻线2120固定到包裹部2100上的任务可通过在包裹部2100中产生单捻线的线结来执行。也就是说,完成包裹部2100包括通过打结将单捻线固定到包裹部2100上。
在将单捻线2120缠绕在附接脚和竿体上时,使单捻线的各个一匝缠绕部部分重叠。即使释放向包裹部2100施加的张力,单捻线2120也不会松开。因此,可在释放张力的状态下通过打结将单捻线2120固定到包裹部2100上,从而完成包裹部2100。将单捻线的从线结突出的部分切掉,并将单捻线的裁切末端部固定到包裹部2100上。例如,如图20D所示,在通过缠绕单捻线2120形成包裹部2100之后,释放向单捻线2120施加的张力,并形成单捻线圈2127,可将该单捻线圈2127缠绕在包裹部2100、附接脚的基端1233、或者包裹部2100和附接脚的基端1233上。随后,使单捻线穿过单捻线圈2127。然后拉动穿过单捻线圈2127的单捻线,从而封闭单捻线圈2127。因此,通过打结将单捻线固定到包裹部2100上,并且在包裹部2100中形成的线结不会被明显看到。然后,切掉从线结突出的单捻线。因此,如图20E所示,完成了包裹部2100,并且单捻线的裁切末端部(未示出)被固定到包裹部2100上。
在如图20E所示完成包裹部2100之后,可通过用合成树脂材料涂覆包裹部的平坦外表面部2112来形成图13和14所示的涂覆部2200,以覆盖包裹部的平坦外表面部2112。也就是说,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方法可包括在完成包裹部2100之后形成涂覆部2200。
图20A至20E中所示的实例示出了用较少的工序将钓竿的部件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因此,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方法可使用比图4A至4I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工序数量少的工序来执行。
关于使用上述的由单捻线的两个缠绕物体组成的包裹部的部件固定方法,请参考图21A至21E。
请参考图21A至21D,形成由单捻线的两个缠绕物体组成的包裹部包括:形成内包裹部2130,将附接脚1230暂时固定到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以及形成外包裹部2140。
如图21A所示,单捻线2120在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缠绕多匝。在单捻线2120被张力TF拉伸的状态下,将单捻线2120缠绕在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此时,单捻线2120被缠绕在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使得单捻线的初始部分的一部分被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2122A覆盖。因此,单捻线初始部分的上述部分被固定。
如图21B所示,若单捻线2120在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缠绕多匝(例如两匝至五匝),则形成内包裹部2130,该内包裹部2130在附接脚的内表面与竿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在形成内包裹部2130时,单捻线2120的缠绕方式使得在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2122C之间形成间隙2131。此外,内包裹部2130中的单捻线2120的缠绕长度短于附接脚的长度。在形成内包裹部2130之后,使用切刀12切掉从单捻线的最外一匝缠绕部突出的单捻线部分。因此,单捻线的切端前端部2125被固定到内包裹部2130上。这样,形成内包裹部2130的方式使得单捻线的裁切前端部2125被固定到内包裹部2130上,并且使得在单捻线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2122C之间形成间隙。由于在内包裹部2130中形成间隙2131,因此上述涂层材料进入间隙2131,并且,可将进入间隙2131的涂层材料置于附接脚的内表面与竿体的外周面之间,并使其固化。在形成内包裹部2130之后,单捻线2120继续从内包裹部2130延伸。
如图21C所示,在形成内包裹部2130之后,将钓线导引件的附接脚1230通过内包裹部2130置于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由于张力的作用,内包裹部2130中的单捻线的外表面是平坦的。因此,在将附接脚1230置于竿体的外周面上时,钓线导引件不会发出轻响或者倾斜。在将附接脚1230通过内包裹部2130置于竿体的外周面上之后,将从内包裹部2130连接并被张力TF拉伸的单捻线2120缠绕在附接脚1230的外表面1231上。因此,钓线导引件的附接脚1230被暂时固定到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因此,一个实施例的包裹部具有暂时固定部分2114。暂时固定部分2114由从内包裹部连接的单捻线的一部分形成,并且配置成将钓线导引件的附接脚暂时地固定到竿体上。在将钓线导引件暂时固定到竿体上时,可将从内包裹部2130连接的单捻线缠绕在附接脚1230的基端上,或者缠绕在附接脚1230的基端与前端之间的任何位置。
如图21D所示,在将附接脚暂时固定到竿体的外周面上之后,将从内包裹部连接并暂时固定附接脚的单捻线2120缠绕在附接脚的整个区域上(从附接脚的基端直到其前端)。此时,单捻线2120在被拉伸的状态下在内包裹部、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缠绕多匝。因此,形成覆盖内包裹部、附接脚的外表面和竿体的外周面的外包裹部2140。由于外包裹部2140覆盖并隐藏内包裹部,因此内包裹部不是外露的。在形成外包裹部2140的同时,以上述不规则缠绕形式缠绕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2120。因此,在外包裹部2140中形成上述重叠部和上述平坦外表面部。
根据图21A至21E所示的部件固定方法,将单捻线的裁切前端部固定到内包裹部上,并首先使用处于被张力拉伸的状态的一股单捻线形成内包裹部。然后,将从内包裹部连接的单捻线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缠绕在钓线导引件的附接脚上,从而将钓线导引件暂时固定到竿体上。此后,将暂时固定钓线导引件的单捻线缠绕在附接脚和竿体上,从而形成所述包裹部的外包裹部。这样,使用一股单捻线形成了包括内包裹部和外包裹部的包裹部。也就是说,在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方法中,形成内包裹部、暂时固定附接脚和形成外包裹部是通过使用处于被张力拉伸的状态的一股单捻线进行的。内包裹部被外包裹部覆盖并隐藏,并且附接脚和竿体的外周面被外包裹部的单捻线包裹在一起。
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所述包裹部的外包裹部使得外包裹部的前端与附接脚的前端之间的长度非常短或者几乎不存在。也就是说,可形成外包裹部2140,以在附接脚的前端和竿体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图19所示的前端部2141。举例来说,在形成外包裹部2140时,可将单捻线缠绕在附接脚的前端附近,从而使用单捻线在外包裹部中形成前端部2141,该前端部2141在沿着竿体的外周面远离附接脚的前端的方向上具有大于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毫米的长度。如上所述,由于单捻线的裁切前端部被固定到内包裹部上,因此不需要从附接脚的前端将单捻线2120在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缠绕预定长度。因此,包括外包裹部的包裹部可具有较短的长度。
如图21E所示,在形成外包裹部2140之后,通过将单捻线2120固定到包裹部的外包裹部2140上来完成包括内包裹部和外包裹部的包裹部。因此,在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方法中,完成包裹部包括将外包裹部2140的单捻线2120固定到外包裹部2140上,并切掉从外包裹部2140突出的单捻线。因此,可将单捻线的裁切末端部固定到外包裹部上。在如上所述完成外包裹部之后,通过用合成树脂材料涂覆包裹部2100的整个平坦外表面部(即,在外包裹部中形成的平坦外表面部),可形成图13和14所示的涂覆部2200,以覆盖前述平坦外表面部。也就是说,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方法可包括在完成外包裹部2140之后形成涂覆部2200。
图22A至22C示出了在使用单捻线形成外包裹部之后完成外包裹部的工序的一个实例。在将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缠绕在附接脚和竿体上时,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和另一匝缠绕部部分重叠。因此,即使释放向单捻线施加的张力,缠绕的单捻线也不会松开。因此,可在释放掉施加到单捻线上的张力的状态下固定单捻线。请参考图22A,在通过缠绕单捻线2120形成外包裹部2140之后,释放向单捻线2120施加的张力,并且在外包裹部2140的单捻线中形成单捻线圈2127。然后,请参考图22B,使单捻线2120穿过单捻线圈2127。此后,拉动单捻线2120,以封闭单捻线圈2127。因此,可将单捻线2120固定到外包裹部2140上。请参考图22C,使用切刀12切掉从外包裹部2140突出的单捻线部分,由此将单捻线的裁切末端部置于外包裹部2140中并固定到外包裹部2140上。图22A至22C所示的单捻线的固定方式可以是打结方式,例如反手结或半套结。这样,将单捻线的裁切末端部固定到外包裹部2140上,从而完成包括外包裹部和内包裹部的包裹部。图22A至22C中所示的固定方式可用于完成由图20D中所示的单捻线的一个缠绕物体构成的包裹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完成外包裹部时可使用线圈将单捻线固定到外包裹部上。就此而言,请参考图23A至23D,其中示出了在使用单捻线形成外包裹部之后完成外包裹部的工序的另一个实例。
如图23A所示,为了完成外包裹部2140,将线圈13插入在已经缠绕的单捻线与尚未缠绕的单捻线之间。然后,进一步缠绕单捻线2120多匝,以覆盖线圈13。接下来,如图23B所示,将单捻线2120穿过线圈13。接下来,如图23C所示,将保持单捻线2120的线圈13从外包裹部2140拉出。因此,单捻线的一部分2128从处于被单捻线覆盖的状态的外包裹部2140突出。接下来,如图23D所示,使用切刀12切掉从外包裹部2140突出的单捻线部分2128,由此完成外包裹部2140。此外,被切刀12裁切的单捻线的最后部分成为单捻线的裁切末端部2126,并且单捻线的裁切末端部2126被固定到外包裹部2140内。图23A至23D所示的固定方式可用于完成图20D所示的包裹部。
图21B所示的工序示例性地示出了裁切从内包裹部2130突出的单捻线部分。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形成内包裹部时,可省略裁切单捻线的初始部分的一部分的工序。在此方面,请参考图24,其中示出了与图21A所示的工序类似的工序。
请参考图24,单捻线2120缠绕在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形成内包裹部2130,该内包裹部2130固定单捻线的裁切前端部2125(单捻线的初始部分)。由于张力TF施加到单捻线2120上,因此单捻线2120具有被压扁且变平的横截面形状,并且单捻线2120以更宽的接触面积与竿体1110的外周面接触。因此,在单捻线被缠绕成与裁切前端部2125重叠从而使得单捻线的初始部分(裁切前端部2125)被单捻线覆盖时,单捻线的裁切前端部2125可被固定而不会松开。因此,没有必要裁切单捻线的初始部分的一部分。即使单捻线2120是重叠地缠绕的,由于张力的作用,缠绕的单捻线的外表面也是平坦的。因此,在将钓线导引件的附接脚置于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时,不会导致钓线导引件发出轻响或倾斜等问题。
图25示出了通过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方法缠绕单捻线以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钓竿的竿体上的任务。请参考图25,在钓竿部件(例如钓线导引件1200)的附接脚置于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的状态下,使用单捻线2120将钓线导引件1200固定到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竿体1110的一端被旋转体21夹住,并且可由多个支撑辊22支撑。在旋转器21沿箭头WD1的方向旋转时,竿体1110与钓线导引件1200一起旋转。由于竿体1110的旋转,单捻线2120缠绕在竿体1110和钓线导引件1200的附接脚上。在单捻线2120上施加张力TF。在工人用其手指拉动单捻线2120时,张力TF可被施加到单捻线2120上并保持在其上。向单捻线2120施加张力不限于图25所示的实例,该张力可通过配置成释放单捻线2120的机构施加到单捻线2120上。竿体1110可支撑在具有V形槽的支撑台上,而不是支撑在支撑辊22上。与图25所示的实例不同的是,在竿体1110固定到支撑台的状态下相对于竿体1110转动单捻线2120的同时,可将单捻线2120缠绕在竿体1110上,或者缠绕在竿体1110和钓线导引件1200的附接脚上。
布置在钓竿的竿稍侧的竿体可大幅度弯曲。在将部件固定到设置在钓竿的竿稍侧的竿体上的过程中,若这样的竿体旋转,则竿体会因离心力而剧烈摇晃。以规则的缠绕形式在竿稍侧的竿体上缠绕包线的任务需要工人具有很高的熟练程度。但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方法,可使用单捻线将钓竿部件固定到布置在竿稍侧的竿体上,并且可按不规则缠绕形式缠绕单捻线。此外,可使用辅助工具将单捻线缠绕在设置在前端侧的竿体上。图26至28示出了使用辅助工具的部件固定方法的一个实施例。
请参考图26,钓竿的竿体1120设置在钓竿的竿梢侧。钓线导引件1200固定到竿体1120的竿梢上,以从竿体1120突出。为了将钓线导引件1200固定到竿体1120上,像上述实施例一样,将单捻线2120缠绕在钓线导引件1200的附接脚和竿体1120上,由此形成由单捻线构成的包裹部。此外,使用配置成释放单捻线2120的辅助工具2300缠绕单捻线2120。竿体1120不旋转,但使辅助工具2300围绕竿体1120转动,同时使用张力拉伸单捻线2120。因此,形成了包裹部,该包裹部由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2120构成,并且配置成包住钓线导引件1200的附接脚和竿体1120。也就是说,在一个实施例的部件固定方法中,可通过使用配置成释放单捻线2120的辅助工具2300来形成包裹部。
在如箭头WD2所示围绕竿体1120转动辅助工具2300时,单捻线2120被以不规则缠绕形式缠绕。由于辅助工具2300,竿体1120可被单捻线2120包住而不会晃动。工人可用其手握住辅助工具2300,并且可通过拉动辅助工具2300向单捻线2120施加张力。由于使用了辅助工具2300,因此工人不能再进行精细的操控。但是,由于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2120是以不规则缠绕形式缠绕的,因此不需要工人进行精细的操作,并且能利用辅助工具2300轻松地执行将单捻线2120缠绕在竿体1120和钓线导引件1200上的任务。在工人在利用工具2300缠绕单捻线2120的状态下释放辅助工具2300时,单捻线2120的缠绕状态不会因辅助工具2300的重量而变松。
辅助工具2300可用于形成图20A至21E所示的包裹部的所有工序。此外,辅助工具2300可用于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竿体1120的竿梢上,并且用于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竿体1120的任何位置。此外,辅助工具2300的用途不限于布置在钓竿的竿稍侧的竿体1120,也可用于将钓竿部件固定到钓竿的另一节竿体上。
图27是图26所示的辅助工具的透视图,图28是图26所示的辅助工具的分解透视图。请参考图27和图28,一个实施例的辅助工具2300包括轭状框架2310、布置在框架2310的一端的线轮2320、用于将线轮2320可旋转地结合到框架2310上的轴部2330、以及结合到轴部2330和框架2310的一端上的轴承部2340。单捻线2120缠绕在线轮2320上,并从线轮2320展开。导引环2350结合到框架2310的另一端上。单捻线2120通过导引环2350从线轮2320向外释放。导引环2350由陶瓷材料制成,并防止单捻线2120损坏。轴部2330和轴承部2340通过螺纹彼此结合。由于轴部2330和轴承部2340是通过螺纹结合的,因此可释放线轮2320的夹紧力,并且可调节单捻线2120的张力。
进行了测试,以检查使用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部件固定工具和部件固定方法固定到竿体上的钓竿部件(例如钓线导引件)的固定力。下面的表1示出了固定力检查测试的结果。在下面的表1中,测试1中的测试例1和对比例1涉及具有相同直径的竿体和具有相同尺寸的钓线导引件。在下面的表1中,测试2中的测试例2和对比例2涉及具有与测试1中的竿体不同的直径的竿体和具有与测试1中的钓线导引件不同的尺寸的钓线导引件。测试例1和测试例2指使用一个实施例的单捻线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竿体上的实例。测试例1和测试例2中的单捻线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以不规则缠绕形式缠绕在附接脚和竿体上。对比例1和对比例2指使用折叠线将钓线导引件固定到竿体上的实例。对比例1和对比例2中的折叠线以规则缠绕形式缠绕在附接脚和竿体上。每个测试都是在将单捻线缠绕在附接脚和竿体上之后形成涂覆部的状态下以及在将折叠线缠绕在附接脚和竿体上之后形成涂覆部的状态下进行的。
[表1]
Figure BDA0003470339910000271
从上面的表1能够确认,测试例1和测试例2中的部件和竿体之间的固定力与对比例1和对比例2中的固定力没有差异。
本公开的技术思想在上文中是参照在附图中示出的一些实施例和实例说明的。但是,应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本公开的技术思想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做出各种替换、修改和变化。此外,应理解,这种替换、修改和变化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部件固定工具,其配置成将具有附接脚的钓竿部件固定到竿体上,其包括:
包裹部(2100),由单捻线(2120)构成,在附接脚(1230)置于竿体(1110)的外周面(1111)上的状态下,所述单捻线(2120)在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缠绕多匝,并且该包裹部(2100)配置成包住附接脚(1230)和竿体(1110),
其中所述单捻线(2120)是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缠绕的,从而其具有宽度大于厚度的横截面形状,
其中所述单捻线(2120)被缠绕成使得该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2122A)和该单捻线的另一匝缠绕部(2122B)相对于彼此形成一个角度,并且
其中所述包裹部(2100)包括:
重叠部(2111),在该重叠部中,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2122C)沿着竿体的纵向至少部分彼此重叠;以及
平坦外表面部(2112),该平坦外表面部是由被张力拉伸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2122C)的外表面来部分限定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固定工具,其中所述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2122A)具有平坦接触表面(2123),在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该接触表面(2123)以表面接触方式与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1111)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固定工具,其中所述包裹部(2100)包括:
内包裹部(2130),由单捻线(2120)构成,所述单捻线(2120)在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缠绕多匝,达到比附接脚(1230)的长度短的长度,并且被固定到该外周面上,该内包裹部(2130)配置成在附接脚的内表面(1232)与竿体的外周面(1111)之间形成间隙;以及
外包裹部(2140),由单捻线(2120)构成,所述单捻线(2120)在内包裹部(2130)、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缠绕多匝,并且该外包裹部(2140)配置成覆盖并隐藏内包裹部(2130),
其中所述内包裹部(2130)和所述外包裹部(2140)是由一股单捻线(2120)连续地构成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固定工具,其中所述内包裹部(2130)中的单捻线(2120)缠绕在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从而在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2122C)之间形成间隙(2131),
其中所述单捻线的裁切前端部(2125)被固定到内包裹部(2130)上,并且
其中所述单捻线的裁切末端部(2126)被固定到外包裹部(2140)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固定工具,其中所述外包裹部(2140)具有前端部(2141),该前端部在沿着竿体(1110)的外周面(1111)远离附接脚的前端(1234)的方向上具有大于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毫米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固定工具,其中所述包裹部(2100)具有前端部(2113),其置于附接脚的前端(1234)中形成的竖直表面与竿体的外周面(1111)之间,并且其中单捻线(2120)在前端部(2113)中被缠绕成多层并叠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固定工具,还包括涂覆部(2200),该涂覆部被涂覆以覆盖包裹部的平坦外表面部(2112),并且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8.一种部件固定方法,其将具有附接脚的钓竿部件固定到竿体上,其包括:
形成包裹部(2100),该包裹部配置成包住附接脚和竿体,其在附接脚(1230)置于竿体(1110)的外周面上的状态下,将单捻线(2120)在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缠绕多匝,并通过张力拉伸单捻线使得单捻线的横截面形状的宽度大于厚度;以及
通过将单捻线(2120)固定到包裹部上而完成包裹部(2100),
其中形成所述包裹部使得:
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2122A)和单捻线的另一匝缠绕部(2122B)彼此形成一个角度;
形成重叠部(2111),在该重叠部中,被张力拉伸的单捻线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2122C)沿着竿体的纵向至少部分彼此重叠;并且
形成平坦外表面部(2122),该平坦外表面部是由被张力拉伸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2122C)的平坦外表面(2124)来部分限定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固定方法,其中形成包裹部使得:在单捻线被张力拉伸的状态下,单捻线的一匝缠绕部(2122A)通过平坦接触表面(2123)以表面接触方式与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1111)接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固定方法,其中形成包裹部使得:单捻线沿着朝向附接脚的前端(1234)的第一前进方向和朝向附接脚的基端(1233)的第二前进方向之中的任何一个前进方向缠绕在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固定方法,其中形成包裹部包括:
形成内包裹部(2130),其通过将单捻线(2120)在竿体的外周面上缠绕多匝而形成,达到比附接脚(1230)的长度短的长度,从而在附接脚的内表面(1232)与竿体的外周面(1111)之间形成间隙;
暂时固定附接脚(1230),通过将从内包裹部(2130)连接的单捻线(2120)缠绕在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上,从而将附接脚(1230)暂时固定到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以及
形成外包裹部(2140),该外包裹部配置成覆盖内包裹部(2130)、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1111),其通过将从内包裹部(2130)连接的单捻线(2120)在内包裹部(2130)、附接脚的外表面(1231)和竿体的外周面(1111)上缠绕多匝而形成,并且
其中形成内包裹部、暂时固定附接脚和形成外包裹部是通过使用一股单捻线(2120)进行的。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部件固定方法,其中形成内包裹部从而将单捻线的裁切前端部(2125)固定到内包裹部(2130)上,并在单捻线的两个相邻的一匝缠绕部(2122C)之间形成间隙(2131)。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部件固定方法,其中形成外包裹部从而形成前端部(2141),该前端部在沿着竿体的外周面(1111)远离附接脚的前端(1234)的方向上具有大于0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毫米的长度。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固定方法,其中形成包裹部从而在附接脚的前端(1234)中形成的竖直表面与竿体的外周面(1111)之间形成前端部(2113),该前端部是通过将单捻线(2120)缠绕成多层并叠置单捻线而形成的。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固定方法,其中完成包裹部包括通过打结将单捻线(2120)固定到包裹部(2100)上。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固定方法,其中形成包裹部是通过使用辅助工具(2300)进行的,该辅助工具具有在其上缠绕单捻线(2120)的线轴(2320),并且配置成释放单捻线。
17.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部件固定方法,还包括通过用合成树脂材料涂覆包裹部(2100)的平坦外表面部(2112)来形成覆盖该平坦外表面部的涂覆部(2200)。
CN202210041291.3A 2021-02-26 2022-01-14 用于钓竿部件的部件固定工具及部件固定方法 Active CN1149467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26288 2021-02-26
KR20210026288 2021-02-26
KR10-2021-0094540 2021-07-20
KR1020210094540A KR102434213B1 (ko) 2021-02-26 2021-07-20 낚싯대 부속품용 부속품 고정구 및 부속품 고정 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46785A true CN114946785A (zh) 2022-08-30
CN114946785B CN114946785B (zh) 2023-11-07

Family

ID=82974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41291.3A Active CN114946785B (zh) 2021-02-26 2022-01-14 用于钓竿部件的部件固定工具及部件固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72957A1 (zh)
JP (1) JP7248336B2 (zh)
CN (1) CN114946785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97909A (en) * 1973-08-03 1975-06-18 Shakespeare Co Fishing line guide fastening and method of securing a fishing line guide
FR2287851A1 (fr) * 1974-10-18 1976-05-14 Klein Gerald Procede pour la fixation de ligatures sur une canne a peche
CN1418544A (zh) * 2001-11-13 2003-05-21 株式会社岛野 竿体的制造方法
CA2388402A1 (en) * 2002-05-28 2003-11-30 Laurence E. Silver Fishing rod tip which prevents wrapping of the fishing line around the tip and also improves casting performance
US20080229646A1 (en) * 2007-03-19 2008-09-25 Ben Huang Fishing pole grip
CN102834000A (zh) * 2010-02-18 2012-12-19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钓线引导件(包含顶部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CN104067993A (zh) * 2013-03-29 2014-10-01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具备钓线导件的钓竿
CN105307486A (zh) * 2013-07-23 2016-02-03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线引导件、卷筒座以及包括它们的钓竿
CN110786296A (zh) * 2018-08-03 2020-02-14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线导引件及包括该钓线导引件的钓竿
JP2021010364A (ja) * 2019-07-08 2021-02-04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釣り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89009A (ja) * 1998-12-24 2000-07-11 Mamiya Op Co Ltd ガイド体を取付けた釣竿及びその取付け方法
JP2011097836A (ja) * 2009-11-04 2011-05-19 Globeride Inc 釣竿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97909A (en) * 1973-08-03 1975-06-18 Shakespeare Co Fishing line guide fastening and method of securing a fishing line guide
FR2287851A1 (fr) * 1974-10-18 1976-05-14 Klein Gerald Procede pour la fixation de ligatures sur une canne a peche
CN1418544A (zh) * 2001-11-13 2003-05-21 株式会社岛野 竿体的制造方法
CA2388402A1 (en) * 2002-05-28 2003-11-30 Laurence E. Silver Fishing rod tip which prevents wrapping of the fishing line around the tip and also improves casting performance
US20080229646A1 (en) * 2007-03-19 2008-09-25 Ben Huang Fishing pole grip
CN102834000A (zh) * 2010-02-18 2012-12-19 株式会社岛野 钓竿用钓线引导件(包含顶部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CN104067993A (zh) * 2013-03-29 2014-10-01 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具备钓线导件的钓竿
CN105307486A (zh) * 2013-07-23 2016-02-03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线引导件、卷筒座以及包括它们的钓竿
CN110786296A (zh) * 2018-08-03 2020-02-14 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钓线导引件及包括该钓线导引件的钓竿
JP2021010364A (ja) * 2019-07-08 2021-02-04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リールシー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釣り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72957A1 (en) 2022-09-01
CN114946785B (zh) 2023-11-07
JP2022132039A (ja) 2022-09-07
JP7248336B2 (ja) 2023-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22112B1 (en) Knot ty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20110167543A1 (en) Adjustable protective apparel
CN110800072A (zh) 利用条带来缠绕线束
US9982376B2 (en) Bobbin holder
CN114946785B (zh) 用于钓竿部件的部件固定工具及部件固定方法
US20210325620A1 (en) Optical fiber cable and cable core production method
FR2576045A1 (fr) Cordage tresse a am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tel cordage
KR20120116669A (ko) 요비선용 권취기구 및 이를 이용한 요비선 권취방법
WO2021192953A1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FR3132917A1 (fr)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e estrope
JP2020064098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H02135023A (ja) 結束機の巻紐収納部構造
JP3105706U (ja) 釣り糸止め具兼釣り糸通し
CN219669844U (zh) 一种收缩拉紧器的储带卷绕结构
JP6688508B2 (ja) 釣り糸
WO2023182526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04113180A (ja) 糸の結合構造および該構造を用いた釣り具
JPS6225086Y2 (zh)
JP2024017994A (ja) 釣竿
JP2014057548A (ja) 釣り糸の結線補助具
JPH11217162A (ja) 光ファイバ巻取方式と巻取りドラム
KR20220002001A (ko) 요비선의 꼬임 및 미끄럼을 방지하기 위한 권취기구
JP2022132039A5 (zh)
JP3042098U (ja) 電線繰出し器
JP3054829U (ja) 糸巻体装填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