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9028A - 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09028A
CN114909028A CN202210122968.6A CN202210122968A CN114909028A CN 114909028 A CN114909028 A CN 114909028A CN 202210122968 A CN202210122968 A CN 202210122968A CN 114909028 A CN114909028 A CN 1149090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locking
lock
bolt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229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植木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ige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kige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ige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kigen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9090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90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3/00Fastening knobs or handles to lock or latch par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5/00Handles completely let into the surface of the wing
    • E05B5/003Pop-out handles, e.g. sliding outwardly before rot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5/00Locks or fastenings for special 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紧凑的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除能用钥匙进行解锁操作以外,还能用电信号进行解锁操作。锁定把手装置(1)具备把手壳体(2)、内筒(3)、锁定构件(4)、把手(5)、弹簧构件(6)、上锁机构(7)、锁单元(8)、电解锁机构(9)。通过把手(5)压入壳体(2)中的动作自动获得锁紧状态。通过锁单元(8)的钥匙操作借助转子凸轮(73)向非锁紧位置驱动门栓(71)而解除锁紧。电解锁机构(9)利用螺线管(91)使踢杆(94)转动并上推启动构件(72),使转子凸轮(73)进行初始转动并解开锁紧面(716、737)的卡合后,上推门栓(71)而解除锁紧。

Description

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出式门用锁定把手装置,用于自动贩卖机等的框体的门,使用正规钥匙沿规定方向转动装入把手轴部的锁单元的转子后,把手从把手壳体突出,通过转动此把手,可以进行门的解锁操作。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用于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此锁定把手装置具备把手壳体、内筒、锁定构件、把手、弹簧构件、上锁机构、锁单元。把手壳体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承筒部和设置在此轴承筒部的前端部的檐部,使檐部与框体的门的前表面抵接并与该门固接。内筒可旋转但不能前后移动地嵌插到把手壳体的轴承筒内部。锁定构件与内筒的后端部连接,在将门锁定在框体上的上锁位置与将门从框体释放的解锁位置之间与内筒一体地进行正反旋转。把手具备大致呈圆筒状的把手轴部和从此把手轴部的前端向与其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的把手板部。把手轴部不能绕轴旋转地嵌插到内筒中。因此,把手轴部能够与内筒、锁定构件一体相对于把手壳体进行旋转。另外,把手轴部在缩入把手壳体内的收纳位置和从把手壳体突出的突出位置之间相对于内筒前后移动自如,在突出位置处,把手轴部能够与内筒一体地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相对于把手壳体进行旋转操作。把手板部构成为:具有与把手轴部连通的开口,在收纳位置处与把手壳体的檐部的前表面抵接。弹簧构件插入到内筒与把手轴部之间并向前方突出方向对把手施力。上锁机构设置在把手轴部的后部,在收纳位置处相对于内筒在前后方向上约束或者释放把手轴部。锁单元装入固定在把手轴部的前部,通过由钥匙操作导致的转子在锁紧位置与非锁紧位置之间的旋转,驱动上锁机构进行约束或者解锁动作。上锁机构具备门栓、转子凸轮、接头凸轮。门栓在从把手轴部向其半径方向突出的锁紧位置和缩入把手轴部内的非锁紧位置之间沿半径方向进退自如地装入把手轴部,并被朝向锁紧位置施力。转子凸轮和接头凸轮对锁单元的转子向非锁紧方向旋转进行响应动作而向非锁紧方向旋转,由此使门栓向非锁紧位置后退。把手轴部具备向外周开放以便使门栓在半径方向上突出缩入的门栓收容空间。内筒具备贯通开口,该贯通开口设置成在把手处于收纳位置时与把手轴部的门栓收容空间相对,使门栓贯通内筒并使其移动至锁紧位置,由此将把手约束在收纳位置,并且,内筒构成为在把手没有处于收纳位置时将门栓保持在非锁紧位置。轴承筒部具备卡合凹部,该卡合凹部设置成当把手在上锁位置处于收纳位置时与门栓收容空间及贯通开口相对,使从贯通开口突出的处于锁紧位置的门栓卡合,由此将把手5约束在上锁位置。门栓具备在锁紧位置处与轴承筒部的卡合凹部卡合的头部、从此头部延伸的脚部、以及在脚部形成为与接头凸轮卡合的从动卡合部,被夹设在脚部与把手轴部之间的弹簧朝向锁紧位置施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56534号公报
专利文献1记载的锁定把手装置只有用钥匙对锁进行操作才能对门进行解锁,但是要求电气控制门的解锁。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除用锁的钥匙操作以外,还能电气控制门的解锁。
以下,参照附图的符号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锁定把手装置1具备把手壳体2、内筒3、锁定构件4、把手5、弹簧构件6、上锁机构7、锁单元8、电解锁机构9。
把手壳体2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承筒部21和设置在此轴承筒部21的前端部的檐部22,使檐部22与框体的门D的前表面抵接并与该门D固接。
内筒3能旋转但不能前后移动地嵌插到把手壳体2的轴承筒部21内。
锁定构件4与嵌插到轴承筒部21内的内筒3的后端部连接,在将门D锁定在框体上的上锁位置和将门从框体上释放的解锁位置之间与内筒3一体地进行正反旋转。把手5具备大致呈圆筒状的把手轴部51和从此把手轴部51的前端向与把手轴部51的轴线正交的下方延伸的把手板部52。把手轴部51不能绕轴旋转地嵌插到内筒3内。因此,把手轴部51能与内筒3、锁定构件4一体相对于把手壳体2进行旋转。另外,把手轴部51在缩入把手壳体2内的收纳位置和从把手壳体2突出的突出位置之间相对于内筒3前后滑动自如,在突出位置处,能与内筒2一体地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相对于把手壳体2进行旋转操作。把手板部52构成为具有与把手轴部51连通的开口521,在收纳位置处与把手壳体2的檐部22的前表面抵接。
弹簧构件6插入到内筒3与把手轴部51之间,并向前方突出方向对把手5施力。
上锁机构7装入到把手轴部51内,具备门栓71、启动构件72、转子凸轮73。门栓71在从把手轴部51向下方突出的锁紧位置和缩入把手轴部51内的非锁紧位置之间沿半径方向进退自如,并被朝向锁紧位置施力。转子凸轮73在锁紧位置与非锁紧位置之间绕轴旋转自如且被朝向锁紧位置旋转施力。
把手轴部51具备装入门栓71的门栓收容空间513。门栓收容空间513通过门栓出入开口516向下方并向外周开放,使门栓71从此处突出缩入。
内筒3具备贯通开口332,把手5处于收纳位置时,贯通开口332与把手轴部51的门栓出入开口516相对,使门栓71贯通两开口并使其移动至锁紧位置,由此将把手5约束在收纳位置。
轴承筒部21具备狭缝,把手5在上锁位置处于收纳位置时,所述狭缝与门栓出入开口516及贯通开口332相对,由此使处于非启动位置的启动构件72向下方露出。
门栓71具备与转子凸轮73卡合的从动卡合部711和锁紧面716。
转子凸轮73具备驱动卡合部731、锁紧面737、从动抵接面738。在转子凸轮73对锁单元8的转子81的旋转进行响应动作而向非锁紧方向旋转时,驱动卡合部731与门栓71的从动卡合部711卡合后使门栓71向非锁紧位置后退。转子凸轮73处于锁紧位置时,锁紧面737与门栓71的锁紧面716沿上下方向支撑卡合后使门栓71停止上升。启动构件72向启动位置上升时,从动抵接面738被启动构件按压后解开支撑卡合。
启动构件72具备与转子凸轮73的从动抵接面738抵接的斜面723。启动构件72向启动位置上升时,斜面723与从动抵接面738滑动接触,使转子凸轮73向非锁紧方向进行初始旋转,由此解开锁紧面737、716的支撑卡合。
电解锁机构具备螺线管911和踢杆94,被固定在把手壳体2中。踢杆94设置在把手壳体2的狭缝212的下方,对控制中心发出的电信号启动的螺线管911的柱塞912进行响应动作,向启动位置上推启动构件72,使转子凸轮73向非锁紧方向进行初始旋转后,再向非锁紧位置上推门栓71。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锁定把手装置1除通过锁8的钥匙操作进行门D的解锁以外,还具有通过电解锁机构9的电气控制进行门D的解锁的附加功能。门栓71在锁紧位置处被弹簧717朝向下方的锁紧位置施力,并且被转子凸轮73的锁紧面737阻止上升,另外,转子凸轮73被朝向锁紧位置施力,因此,门栓71不会因为振动和冲撞而容易地向非锁紧位置移动。因此,本发明的锁定把手装置1针对盗窃会发挥较高的防御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电解锁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后视图。
图5是上锁状态下的图3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解锁状态下的图3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上锁状态下的图5的沿B-B线的重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上锁状态下的图5的沿C-C线的重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通过钥匙进行的解锁状态的图5中的沿B-B线的重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对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中的电解锁机构的解锁动作过程进行说明的图,(a)示出正在进行解锁动作时,(b)示出解锁动作完成时。
图11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把手壳体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把手壳体的后视图。
图13是图11的沿D-D线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内筒的主视图。
图15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内筒的侧视图。
图16是图14的沿E-E线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4的沿F-F线的视图。
图18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把手的主视图。
图19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把手的后视图。
图20是图18的沿G-G线的剖视图。
图21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转子凸轮的主视图。
图22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转子凸轮的侧视图。
图23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转子凸轮的后视图。
图24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门栓的主视图。
图25是图24的沿H-H线的剖视图。
图26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启动构件的主视图。
图27是图1的锁定把手装置的启动构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5、6中,锁定把手装置1具备把手壳体2、内筒3、锁定构件4、把手5、弹簧构件6、上锁机构7、锁单元8、电解锁机构9。
在图1、11~13中,把手壳体2具备前后开放的轴承筒部21和设置在此轴承筒部21的前端部的檐部22,如图5、6所示,使檐部22的后表面与框体的门D的前表面面板抵接并与该门D固接。在檐部22的前表面形成有接收把手5的把手板部52的把手接受凹部221。
在图1、5、6中,内筒3能在上锁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绕轴相对旋转约90°地嵌插到把手壳体2的轴承筒部21内,且由于前方的凸缘部31和与后端固接的锁定构件4相对于轴承筒部21不能前后移动。
如图1、14~17所示,内筒3的周壁33朝前方开放,后方被端壁32封闭。如图5、6所示,端壁32向轴承筒部21的后方露出,在其后表面固接有锁定构件4。形成在凸缘部31的后表面上的止挡突起311(图15)与形成在把手壳体2的轴承筒部21的内周前缘部的上半部的左右一对几乎90°的圆弧状凹部211(图11)嵌合,由此,内筒3相对于把手壳体2的旋转范围限制为约90°。通过将内筒3嵌入轴承筒部21的角度变更180°,能够变更内筒3的旋转方向。
在图5、6中,锁定构件4与内筒3的端壁32的后表面固接,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使门D相对于框体锁定的上锁位置和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使门D相对于框体释放的解锁位置之间,锁定构件4与把手5及内筒3一体地相对于把手壳体2在大约90°的范围内正反旋转。
在图1、18~21中,把手5具备大致呈圆筒状的把手轴部51和从其前端向与轴线正交的方向的一个方向(下方)延伸的把手板部52。把手轴部51通过周壁511外周的圆弧状的突部512与内筒3的内周凹部331(图1、14)嵌合,而以不能绕轴相对旋转但能沿轴向在规定范围内相对移动的方式嵌插内筒3中。如图5、6清楚示出的那样,把手5的轴向相对移动范围由长孔333和与其卡合的止挡螺栓12决定。
因此,把手5在缩入把手壳体2内的收纳位置(图5)和从把手壳体2突出的突出位置(图6)之间相对于内筒3前后滑动自如,另外,在突出位置,把手5能与内筒3、锁定构件4一体地在上锁位置(图3中的实线位置)和解锁位置(图3中的虚拟线位置)之间相对于把手壳体2进行旋转操作。
如图5所示,把手板部52在收纳位置缩入把手壳体2的把手接受凹部221内而不能进行旋转操作。如图1、20清楚示出的那样,把手板部52具有与把手轴部51连通并朝前方开放的开口521和在其外缘处扩展的罩接受凹部522。
在图1、5、6中,弹簧构件6插入到内筒3的端壁32和把手轴部51的后端壁之间,并向前方突出方向对把手5施力。
如图1所示,上锁机构7具备门栓71、启动构件72、转子凸轮73,并被装入把手轴部51内的各个收容空间513、514(图5、6、20)内。上锁机构7与锁单元8的上锁解锁操作或者电解锁机构9的解锁动作联动,在收纳位置处相对于内筒3和把手壳体2沿前后方向约束或者释放把手轴部51。
锁单元8被装入固定于把手轴部51的锁收容空间515(图5、6、20)。锁单元8通过转子81在钥匙操作下从锁紧位置向非锁紧位置旋转,借助转子凸轮73驱动门栓71在门栓收容空间513内从锁紧位置(图7、8)提升到非锁紧位置(图9)。只能在锁紧位置处插拔钥匙。
在图1、2中,电解锁机构9具备螺线管91、踢杆组装件92,如图5、6所示,被装入固定在把手壳体2的檐部22的下部后表面侧。电解锁机构9通过远程控制中心等发出的电信号借助螺线管91、踢杆组装件92驱动门栓71从锁紧位置(图7、8)向非锁紧位置(图10的(a)、(b))上推。
电解锁机构9构成为螺线管91与踢杆组装件92形成一体的单元,利用螺丝16与安全挡板15一起可拆卸地设置在把手壳体2的檐部22的下部后表面侧。可以根据需要在锁定把手装置1上附加电解锁机构9。
如图7、8、9清楚示出的那样,门栓71装入把手轴部51的门栓收容空间513内。在把手轴部51的门栓收容空间513的下方形成有门栓出入开口516(图20)。门栓71的下方的锁紧部712在从门栓出入开口516向半径方向下方突出的锁紧位置(图7、8)和缩入把手轴部51内的非锁紧位置(图9、10b)之间沿半径方向进退自如,并被弹簧717朝向锁紧位置施力。
如图1、图8所示,门栓71具备从锁紧部712延伸的平行的一对脚部714,使转子凸轮73的轴筒部732沿前后方向贯通一对脚部714之间。在脚部714的顶端和把手轴部51的内周之间夹设有弹簧717。如图24、25清楚示出的那样,在锁紧部712的中央部前表面侧形成有接收启动构件72的导向凹部713。在一个脚部714的前表面侧设置有由与转子凸轮73的驱动卡合部731卡合的凹部构成的从动卡合部711。从动卡合部711在规定角度范围内旋转自如地接收转子凸轮73的驱动卡合部731。从动卡合部711的上端部形成有从动抵接面715,下端部形成有锁紧面716。在用钥匙进行解锁操作时,从动抵接面715与转子凸轮73的驱动抵接面736抵接并被上推(图9)。锁紧面716以与门栓71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式设置在导向凹部713的正上方。
如图7至图10清楚示出的那样,启动构件72在上方的启动位置(图10的(b))和下方的非启动位置(图10的(a))之间相对移动自如地嵌合在门栓71的导向凹部713(图24、25)内。如图26、27清楚示出的那样,启动构件72是剖面弯曲成L字形状的板状构件,具备与门栓71的导向凹部713嵌合的竖起片721和沿着锁紧部712的下表面的下片722。竖起片721在肩部具备驱动斜面723,另外在后表面侧具备导向突起724。门栓71处于锁紧位置时,下片722处于非启动位置,利用自重从锁紧部71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图7)。如图8清楚示出的那样,导向突起724相对移动自如地与形成在导向凹部713的前表面侧的上下方向的导向槽718卡合,由此限定启动构件72相对于门栓71的上下移动范围。
转子凸轮73装入把手轴部51的转子凸轮收容空间514中。转子凸轮73向门栓71传递锁单元8的转子81的旋转,具备与门栓71的从动卡合部711卡合的驱动系合部731(图7、8),在锁紧位置(图7、8)和非锁紧位置(图9、10的(b))之间绕轴旋转自如。图9示出基于钥匙操作的非锁紧位置,图10的(b)示出基于电解锁机构9的非锁紧位置。转子凸轮73对转子81向非锁紧方向旋转进行响应动作而向非锁紧方向旋转,由此向非锁紧位置(图7、8)上推门栓71。弹簧10向锁紧方向(在图7、8中为逆时针方向)对转子凸轮73旋转施力。
如图18、19、20清楚示出的那样,在把手轴部51的内部从前方向后方形成有锁收容空间515、转子凸轮收容空间514、门栓收容空间513。锁收容空间515通过开口521朝前方开放。在把手轴部51的后端壁形成将转子凸轮73的后端部支撑为旋转自如的轴承孔518。在轴承孔518的外周侧形成有限制转子凸轮73的旋转角度的扇形卡合凹部519。在门栓收容空间513的下部形成有门栓出入开口516。门栓收容空间513将门栓71保持成从门栓出入开口516在半径方向上突出缩入自如。如图1所示,在锁收容空间515的周壁511的右方形成有用于插入锁固定构件11的开口517。
如图1、6、17清楚示出的那样,内筒3的周壁33上具备与把手轴部51的门栓出入开口516对应的贯通开口332。如图5所示,把手5处于收纳位置时,贯通开口332与门栓出入开口516相对,使门栓71向下方贯通。由此,将把手5约束在收纳位置。把手5不在收纳位置时,如图6所示,内筒3利用周壁33按压门栓71,将其保持在非锁紧位置。内筒3的周壁33形成有与贯通开口332连续地向前方延伸的轴线方向的导向长孔333,启动构件72的下片722移动自如地卡合在导向长孔333内。
因此,门栓71的锁紧部712离开贯通开口332的边缘332a(图6、17)后,把手5能在启动构件72的下片722沿长孔333移动的范围(图6)内相对于内筒3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180度旋转对称的位置(上下)设置一对贯通开口332及导向长孔333。与把手轴部51的后部上表面螺接的止挡螺栓12的锁紧部嵌入上方的开口332及长孔333,这也在长孔333的延长范围内限定把手5与内筒3的轴线方向的相对移动范围(图6)。
如图5、6、13所示,在把手壳体2的轴承筒部21处形成有与下方的贯通开口332和导向长孔333相对且沿轴线方向前后延伸的狭缝212。门栓71从贯通开口332向锁紧位置突出时(图5),启动构件72的下片722的下端部从狭缝212向轴承筒部21的外侧下方露出。
如图7、9所示,转子凸轮73在锁紧位置(图7)和非锁紧位置(图9)之间绕轴正反旋转自如地装入把手轴部51内。如图1、7、21~23所示,转子凸轮73具备轴筒部732、凸缘部733、驱动卡合部731、突条734。轴筒部732在旋转方向上以微小的游隙与锁单元8的转子81嵌合。凸缘部733形成在轴筒部732的前端部。驱动卡合部731突出设置在凸缘部733的后表面。突条734以沿轴线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轴筒部732的外周。
如图1、5、7所示,转子凸轮73的轴筒部732使突条734与扇形卡合凹部519卡合,在后端部支承于把手轴部51的轴承孔518。因此,转子凸轮73在扇形卡合凹部519的角度范围内与锁单元8的转子81一体地在锁紧位置(图7)与非锁紧位置(图9)之间相对于把手轴部51绕轴正反旋转自如。
转子81是具有平行的两个平面84的H型切割轴,其嵌合的轴筒部732的轴承孔735是相对的扇形剖面形状。在转子81和轴筒部732的轴承孔735之间沿旋转方向形成有微小的游隙。
如图23清楚示出的那样,驱动卡合部731具备驱动抵接面736、锁紧面737、从动抵接面738。
驱动抵接面736设置在转子凸轮73向非锁紧侧旋转的方向的侧面,转子凸轮73随着钥匙操作向非锁紧位置旋转时,驱动抵接面736与门栓71的从动抵接面715抵接并将门栓71向非锁紧位置上推(图9)。
转子凸轮73处于锁紧位置(图8)时,锁紧面737与门栓71的锁紧面716抵接,通过两者在垂直方向上互相按压而阻止门栓71向非锁紧方向(上方)移动。
从动抵接面738设置于在旋转方向上与驱动抵接面736大致相反的一侧的表面,启动构件72被踢杆94上推到启动位置时,从动抵接面738被启动构件72的驱动斜面723按压而使转子凸轮73向非锁紧方向稍微地进行初始旋转,使锁紧面737离开与门栓71的锁紧面716在垂直方向上互相按压的位置,接着允许门栓71的上推。
如图1、5所示,锁单元8以在锁壳体82与固定环13之间夹有安全罩14的方式装入把手5中。锁壳体82是圆筒状且外周具有螺丝部83,并且在相对侧面部具有与轴线平行的一对平坦面84。固定环13在外周具有环状槽131,并螺接固定在锁壳体82的外周。安全罩14由硬质材料构成,能有效对抗钻头等造成的暴力破坏。
如图1、图3所示,锁单元8被固定构件11固定在把手轴部51内,所述固定构件11穿过用于插入固定配件的开口517沿轴线正交方向插入到把手轴部51中。
如图2所示,与踢杆组装件92一起构成电解锁机构9的螺线管91具备从箱型的螺线管壳体91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拖式柱塞912。
踢杆组装件92具备支架构件93、踢杆94、上推构件95。
支架构件93具备沿螺线管壳体911的左右相对侧面的平行的一对安装板部931、安装板部的上部的轴承板部932、连接安装板部931的后端缘之间并空开间隔沿着螺线管壳体911的后表面存在的导向板部933、以及从安装板部931的前缘向左右方向竖起成直角的一对固定翼片934。支架构件93在安装板部931处被螺丝935固定在壳体911上。
因此,构成电解锁机构9的螺线管911与踢杆组装件92借助支架构件93构成为一体单元。
踢杆94在中央部通过水平的枢轴销941枢轴支撑于轴承板部932,并且在前端侧通过水平的枢轴销942与柱塞912旋转枢接。踢杆94被弹簧943朝向后部从门栓71的下端离开的方向(下方)上的原来位置施力,通过柱塞912的降低,后部起来后向锁紧解除位置转动。踢杆94向锁紧解除位置转动时,通过上推构件9 5向非锁紧位置上推处于锁紧位置的门栓71。
上推构件95具备枢轴支撑部951、枢轴支撑部的上方的上推部952以及向下方延伸的滑动卡合部953,在枢轴支撑部951处通过水平的枢轴销954枢轴支撑于踢杆94的后部。滑动卡合部953沿上下方向滑动自如地与支架构件93的导向板部933卡合。
因此,踢杆94从原来位置向锁紧解除位置转动时,上推构件95使滑动卡合部953相对于导向板部933向垂直上方滑动,并且以枢轴销954中心为相对于踢杆94进行相对转动,将上推部952几乎垂直地向上方上推。
当踢杆94自身上推门栓71时,踢杆94进行旋转并与门栓71的下表面抵接,因此其上推力成为输入角度的垂直分力。因为此垂直分力小于螺线管91的吸引力,所以为了上推门栓71,需要相应地增大螺线管91的励磁电流。但是,当能用于螺线管91的励磁的电流有限制时,只靠踢杆94的旋转力的话门栓71的上推力有可能不足。为弥补此力不足而设置上推构件95。
也就是说,踢杆94旋转时,使上推部952几乎垂直地向上方突出并上推门栓71,因此,即使螺线管91的吸引力相对较小,也能获得充足的上推力。
在螺线管91的前方设置有硬质金属制的安全挡板15。安全挡板15阻止从把手壳体2的檐部22的外侧对螺线管91进行的钻头攻击等暴力破坏。
安全挡板15具备:遮掩螺线管91的前方的矩形遮掩板部151;一对侧板部152,该一对侧板部152从遮掩板部151的左右两边缘以沿着螺线管壳体911的左右侧面的方式向后方竖起成直角,相互之间形成接收壳体911的前方部分的凹部153;以及从侧板部152与遮掩板部151平行地左右延伸的固定翼片154。安全挡板15将固定翼片154与支架构件93的固定翼片934重叠,通过共同的固定螺栓16与踢杆组装件92一体地固接于把手壳体2的檐部22的下部后表面侧。
此外,当不需要电气解锁功能时,能更廉价地构成不具备电解锁机构9的锁定把手装置1。可以根据需要在此种锁定把手装置1中附加电解锁机构9。
在不具备电解锁机构9的锁定把手装置1中,有可能出现如下暴力盗窃:从把手板部52的正面通过钻头破坏檐部22的下部,并从外侧上推门栓71的下端部。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在不安装电解锁机构9时,也能在檐部22的下部后表面侧单独安装安全挡板15。
现在,对从门D在关闭状态下被锁定构件4锁定在框体上的图5所示的状态,到解开门D的锁定将其打开而完成作业后再关闭并进行锁定的过程加以说明。
在图5、图7、8所示的状态下,锁定构件4处于上锁位置,把手5缩入把手壳体2内,门栓71处于与内筒3的贯通开口332卡合的锁紧位置,锁单元8的转子81、转子凸轮73也均处于锁紧位置。
在此状态下,将钥匙插入锁中而在图8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将转子81带到非锁紧位置后,转子凸轮73的驱动卡合部731按压门栓71的抵接面715,并且向非锁紧位置拖拽门栓71。门栓71脱离内筒3的贯通开口332后(图9),弹簧构件6将把手5从把手壳体2中压出(图6)。在此状态下,门栓71被内筒3的周壁33保持在非锁紧位置。另一方面,转子81与转子凸轮73一起依靠弹簧10的作用力重回到锁紧位置。
由此,握着把手5,例如使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锁定构件4与内筒3一起向解锁位置旋转,并离开未图示的框体的对应卡合部,因此,能打开门D。
需要的作业完成后关闭门D,使把手5与内筒3及锁定构件4一起向顺时针方向旋转90°而向上锁位置返回,将把手5压入把手壳体2中。将把手5压入把手壳体2中后,门栓71在与内筒3的贯通开口332相对的位置处被弹簧717按压而自动从把手轴部51突出并与贯通开口332卡合,门D被锁定在框体上。锁定把手装置1恢复成图7、8的锁紧状态,能从锁单元8里拔出钥匙。
另外,锁定把手装置1能够不依靠钥匙对锁单元8的操作而通过利用远程发出的电信号使电解锁机构9启动来进行解锁。
在图5所示的锁紧位置处,启动构件72处于低位的非启动位置,踢杆94向后下方倾斜,上推构件95的上表面几乎水平地接触启动构件72的下表面。在此状态下对螺线管91励磁后,如图6所示,柱塞912向下方回缩,踢杆94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将上推构件95几乎垂直地向上方上推。
上推构件95最初与启动构件72的下表面抵接并将启动构件72向上方的启动位置上推(图10的(a))。启动构件72上升后,被其驱动斜面723按压后转子凸轮73向非锁紧方向(在图10的(a)中是顺时针方向)稍微地进行初始旋转。通过转子凸轮73的初始旋转,在图8中沿垂直方向与门栓71的锁紧面716支撑卡合的锁紧面737脱离锁紧面716,门栓71解除垂直方向上的约束。踢杆94进一步转动,上推构件95将门栓71与启动构件72一体地上推到非锁紧位置(图10的(b))。由此,门栓71的锁紧部712离开贯通开口332,把手5从把手壳体2突出(图6)。
门栓71在锁紧位置处被弹簧717朝向下方的锁紧位置施力,并且由转子凸轮73的锁紧面737阻止门栓71向上方的非锁紧方向移动(图8)。因此,为了从外部上推门栓71,需要使转子凸轮73克服弹簧10向非锁紧方向旋转,而且需要使弹簧717压缩的力。因此,即使从外部施加暴力振动和冲击而使门栓71受到向上的力,门栓71也不会向非锁紧方向上升,能针对盗窃发挥较高的防御性能。
符号说明
1 锁定把手装置
2 把手壳体
21 轴承筒部
211 圆弧状凹部
212 狭缝
22 檐部
221 把手接受凹部
223 开口
3 内筒
31 凸缘部
311 突起
32 端壁
33 周壁
331 凹部
332 贯通开口
4 锁定构件
5 把手
51 把手轴部
511 周壁
512 突部
513 门栓收容空间
514 转子凸轮收容空间
515 锁收容空间
516 门栓出入开口
517 锁固定构件
518 轴承孔
519 扇形卡合凹部
52 把手板部
521 开口
522 罩接受凹部
6 弹簧构件
7 上锁机构
71 门栓
711 从动卡合部
712 锁紧部
713 导向凹部
714 脚部
715 抵接面
716 锁紧面
717 弹簧
718 导向槽
72 启动构件
721 竖起片
722 下片
723 斜面
724 导向突起
73 转子凸轮
731 驱动卡合部
732 轴筒部
733 凸缘部
734 突条
735 轴承孔
736 驱动抵接面
737 锁紧面
738 从动抵接面
8 锁单元
81 转子
82 壳体
83 螺丝部
84 平坦面
9 电解锁机构
91 螺线管
911 螺线管壳体
912 柱塞
92 踢杆组装件
93 支架构件
931 安装板部
932 轴承板部
933 导向板部
934 固定翼部
935 螺丝
94 踢杆
941 枢轴销
942 枢轴销
95 上推构件
951 枢轴支撑部
952 上推部
953 滑动卡合部
954 枢轴销
10 转子凸轮施力弹簧
11 锁固定构件
12 止挡螺栓
13 固定环
14 安全罩
15 安全挡板
151 遮掩板部
152 侧板部
153 凹部
154 固定翼片
16 固定螺栓
D 门。

Claims (2)

1.一种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把手壳体,该把手壳体具备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承筒部和设置在此轴承筒部的前端部的檐部,且使檐部与框体的门的前表面抵接并与该门固接;
内筒,该内筒能在上锁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绕轴相对旋转且不能前后移动地嵌插到所述把手壳体的轴承筒部内;
锁定构件,该锁定构件与所述内筒的后端部连接,且在将门锁定在框体上的上锁位置和将门释放的解锁位置之间与内筒一体地进行正反旋转;
把手,该把手具备大致呈圆筒状的把手轴部和从此把手轴部的前端向与把手轴部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下方延伸的把手板部,所述把手轴部构成为:不能绕轴相对旋转地嵌插在所述内筒内,在缩入所述把手壳体内的收纳位置和从把手壳体突出的突出位置之间相对于内筒前后相对滑动自如,且能在突出位置处与所述内筒一体地在上锁位置和解锁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把手壳体绕轴进行旋转操作;所述把手板部构成为:具有与所述把手轴部连通并朝前方开放的开口,且在收纳位置处与所述把手壳体的檐部的前表面抵接;
弹簧构件,该弹簧构件插入到所述内筒与所述把手轴部之间,且向前方对把手轴部施力以便向突出位置压出所述把手;
上锁机构,该上锁机构设置在所述把手轴部内的后部,且能够在约束状态和释放状态之间动作,所述约束状态将所述把手卡合在所述内筒中以便相对于所述内筒将所述把手约束在收纳位置及上锁位置,所述释放状态解除所述把手与所述内筒的卡合并允许所述把手从所述内筒突出;以及
锁单元,该锁单元装入固定在所述把手轴部内的前部,通过转子基于钥匙操作在锁紧位置与非锁紧位置之间旋转来驱动所述上锁机构进行约束或者解锁动作,
所述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具备电解锁机构,该电解锁机构装入固定在所述把手壳体的所述檐部的下部后表面侧,且利用控制中心发出的电信号驱动所述上锁机构进行释放动作,
所述上锁机构具备:门栓,该门栓在从所述把手轴部向该把手轴部的半径方向下方突出的锁紧位置和缩入所述把手轴部内的非锁紧位置之间沿半径方向进退自如地被朝向锁紧位置施力并装入所述把手轴部;启动构件,该启动构件在上方的启动位置和从所述门栓突出的下方的非启动位置之间移动自如地与所述门栓卡合;以及转子凸轮,该转子凸轮在锁紧位置和非锁紧位置之间绕轴旋转自如地被朝向锁紧位置旋转施力并装入所述把手轴部,
所述把手轴部具备门栓收容空间,该门栓收容空间通过门栓出入开口向外周开放以便使所述门栓沿半径方向突出缩入,
所述内筒具备贯通开口,该贯通开口设置成在所述把手处于收纳位置时与所述把手轴部的出入开口相对,使所述门栓贯通并移动至锁紧位置,由此将所述把手约束在收纳位置,
所述轴承筒部具备狭缝,该狭缝配置成当所述把手在上锁位置处于收纳位置时与所述门栓出入开口及所述贯通开口相对,由此使从所述贯通开口突出的处于非启动位置的所述启动构件向半径方向外侧露出,
所述门栓具备:在锁紧位置处与所述内筒的所述贯通开口卡合的锁紧部;以及与所述转子凸轮卡合的从动卡合部及锁紧面,
所述转子凸轮具备:驱动卡合部,当对所述锁单元的转子的旋转进行响应动作而向非锁紧方向旋转时,该驱动卡合部与所述门栓的从动卡合部卡合后使该门栓向非锁紧位置后退;锁紧面,该锁紧面在锁紧位置处与所述门栓的锁紧面沿上下方向支撑卡合后使该门栓停止上升;以及从动抵接面,该从动抵接面与所述启动构件抵接,以便被向启动位置上升的所述启动构件按压后解开所述支撑卡合,
所述启动构件具备斜面,该斜面在所述启动构件向启动位置上升时与所述转子凸轮的从动抵接面滑动接触,使所述转子凸轮向非锁紧方向进行初始旋转,以便解开所述支撑卡合;
所述电解锁机构固定于所述把手壳体,并具备:通过控制中心发出的电信号使柱塞启动的螺线管;以及对所述柱塞进行响应动作而旋转的踢杆,
所述踢杆设置在所述把手壳体的狭缝的下方,以便在对所述柱塞进行响应动作将处于非启动位置的所述启动构件向启动位置上推并使所述转子凸轮向非锁紧方向进行初始旋转后,再将所述门栓向非锁紧位置上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单元的转子和所述转子凸轮构成为在旋转方向上隔着需要的游隙相互结合,且通过所述游隙吸收伴随所述踢杆上推所述启动构件及所述门栓而产生的所述转子凸轮向非锁紧方向的转动。
CN202210122968.6A 2021-02-10 2022-02-09 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 Pending CN1149090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0247 2021-02-10
JP2021020247A JP2022122778A (ja) 2021-02-10 2021-02-10 扉のポップアウト型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9028A true CN114909028A (zh) 2022-08-16

Family

ID=82762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22968.6A Pending CN114909028A (zh) 2021-02-10 2022-02-09 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22778A (zh)
CN (1) CN114909028A (zh)
TW (1) TWI80415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33830B2 (ja) * 1995-11-20 1998-03-30 タキゲン製造株式会社 扉用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KR101425565B1 (ko) * 2014-02-11 2014-08-05 강재욱 백셋 조절이 가능한 도어 줌업 래치 및 그를 구비한 디지털 도어락 장치
JP5982440B2 (ja) * 2014-09-08 2016-08-31 タキゲン製造株式会社 扉のポップアウト型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1983A (zh) 2022-08-16
JP2022122778A (ja) 2022-08-23
TWI804156B (zh) 2023-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91317B2 (ja) 二重ロック機能を有するモルティスロック
US20090038353A1 (en) Dual lock apparatus
CA2635758A1 (en) Locking gate latches
US20060144102A1 (en) Dual lock apparatus
KR101833414B1 (ko) 안전래치볼트가 구비된 도어락 모티스
JP6688847B2 (ja) 扉のポップアウト型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CN114909028A (zh) 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
US4623175A (en) High security door latch and deadbolt
JP5096204B2 (ja) 扉用錠装置
CN114909027A (zh) 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4909029A (zh) 门的弹出式锁定把手装置
JP4486634B2 (ja) 引き戸錠の室外側引き戸用錠装置
JP6902598B1 (ja) 扉のポップアウト型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JP2009228310A (ja) 扉用錠装置
JPH108808A (ja) スライド式ラッチ錠
JP4194713B2 (ja) 扉用電気錠
JP4010713B2 (ja) 引き戸錠の室外側引き戸用錠装置
JP6902597B2 (ja) 扉のポップアウト型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AU2013202551B2 (en) Latches for gates and doors
JP4486635B2 (ja) 引き戸錠の室内側引き戸用錠装置
JP2001020575A (ja) 扉用電気錠
AU9607498A (en) A lock
JPH06146690A (ja) 窓用クレセント
JPH06146691A (ja) 窓用クレセント
JP2008527203A (ja) 施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