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6476A - 橡胶盖体、容器及其用途 - Google Patents

橡胶盖体、容器及其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06476A
CN114906476A CN202210515564.3A CN202210515564A CN114906476A CN 114906476 A CN114906476 A CN 114906476A CN 202210515564 A CN202210515564 A CN 202210515564A CN 114906476 A CN114906476 A CN 1149064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rubber cover
rubber
cap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155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06476B (zh
Inventor
齐慧
崔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tong (Chengdu) New Dru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Xiantong Atomic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Xiantong Atomic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Xiantong Atomic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1556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064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4906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64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064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64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51/00Clos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D51/18Arrangements of closures with protective outer cap-like covers or of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closures
    • B65D51/20Caps, lids, or covers co-operating with an inner closure arranged to be opened by piercing, cutting, or t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3/00Details of bottles or ja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Abstract

一种橡胶盖体、容器及其用途,所述橡胶盖体用于放射性颗粒的容器,所述橡胶盖体包括:第一胶盖,包括:第一胶盖本体;以及第一突出部,自所述第一胶盖本体沿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突出部配置为插入所述容器的容器口中使得所述第一胶盖封闭所述容器的容器口,第二胶盖,设置在所述第一胶盖远离所述第一突出部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胶盖与第一胶盖之间存在间隙。

Description

橡胶盖体、容器及其用途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橡胶盖体、容器及其用途,特别的,所述容器为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药物的容器。
背景技术
中国作为肝病大国,肝癌的发病率仍是全球第一,全世界每天新增20例肝癌病例,中国就占10例。基于放射性微球的放射性栓塞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手段,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对于少数患者,放射性微球治疗可以使肿瘤降级,为手术切除或肝脏移植创造条件。原发性肝癌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第五位,在肿瘤病死率中排第三位,超过60%的患者在肝癌确诊时已失去接受根治性治疗(肝切除、肝移植)的机会。
放射性微球是一种低毒性、靶向肝癌制剂,由数百万个放射性微球组成,医生通过导管介入的方法将这些放射性微球(直径为15~35μm)注射到肝动脉内,微球经动脉血流被“优先捕获”进入相应的肝脏组织,滞留于肿瘤末梢血管,持续产生射线杀伤肿瘤组织,使病灶接受局部高剂量放疗并发挥部分栓塞效应,同时对非肿瘤组织及其他器官影响较小,实现肝癌细胞高选择性高效的杀灭。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橡胶盖体,用于放射性颗粒的容器,所述橡胶盖体包括:
第一胶盖,包括:
第一胶盖本体;以及
第一突出部,自所述第一胶盖本体沿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突出部配置为插入所述容器的容器口中使得所述第一胶盖封闭所述容器的容器口,
第二胶盖,设置在所述第一胶盖远离所述第一突出部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胶盖与第一胶盖之间存在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胶盖包括:
第二胶盖本体;以及
第二突出部,自所示第二胶盖本体边缘沿朝向所述第一胶盖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突出部抵接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的顶面的边缘上以维持所述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突出部呈沿所述第二胶盖本体边缘的间断的环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围绕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围成凹槽,所述凹槽的中线与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共线,所述第一胶盖包括第一区域、围绕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以及围绕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三区域,其中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第一胶盖在所述第一区域内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胶盖在所述第三区域内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底面在自所述底面边缘至所述底面中心逐渐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而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橡胶盖体还包括间隔物,设置在所述第一胶盖和第二胶盖之间,所述间隔物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区域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隔物呈围绕所述第一区域的间断的环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盖、第二胶盖以及所述间隔物形成为一体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包括依次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的第一突出子部和第二突出子部,其中所述第一突出子部的侧壁沿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延伸,所述第二突出子部的侧壁自所述第一突出子部的侧壁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的端部在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的方向上逐渐朝向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靠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盖的第一区域的直径与所述第一胶盖的直径的比位于1:5~1:3的范围内。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放射性颗粒的容器,包括:
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内部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配置为容置放射性颗粒;以及
前述实施例中的所述橡胶盖体,与所述容器本体扣合,配置为被液体引导针穿透,使得医用液体冲击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放射性颗粒,并将携带有放射性颗粒的医用液体经所述液体引导针自所述容置空间内取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器还包括:封装盖体,所述封装盖体将所述橡胶盖体固定至所述容器本体上,封装盖体至少暴露所述第二胶盖的中间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围绕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围成凹槽,所述凹槽的中线与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共线,所述第一胶盖包括第一区域、围绕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以及围绕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三区域,其中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在所述第一区域内的厚度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区域内,
所述中间区域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上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区域基本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体引导针包括进液针和出液针,所述第二胶盖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分别配置为所述进液针和出液针的扎入位置,所述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的直线连线经过所述第二胶盖的顶面的中点,且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中点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中点的距离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胶盖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胶盖顶面上的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设置在所述中间区域的边缘处。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容器的用途,用于转移放射性颗粒,所述容器包括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容器。
相对于相关技术,本公开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橡胶盖体为双层结构,即包括第一胶盖和第二胶盖,两者之间存在间隙,可以使得在将容器接入双针系统时,即使容器中的高压使得容器中的物质,例如液体或放射性颗粒自所述液体引导针插入第一胶盖的针孔处外泄,其会容置在所述间隙中,避免造成放射性物质的脱离所述容器造成外泄及环境污染。
通过增加第一胶盖的中间部,即其第一区域的厚度,减小第一胶盖在容器内存在高压时发生形变的可能性,降低或避免液体或放射性颗粒自所述液体引导针插入第一胶盖的针孔处外泄。
通过减小所述第一胶盖中间部即第一区域的面积,减小第一胶盖在容器内存在高压时发生形变的可能性,降低或避免液体或放射性颗粒自所述液体引导针插入第一胶盖的针孔处外泄。
橡胶盖体的第二胶盖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分别配置为所述两个液体引导针的扎入点,方便操作人员将双针系统的液体引导针插入容器内,且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的直线连线经过所述橡胶盖体的顶面的中点,且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中点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中点的距离相等,所述中点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的中线上,使得液体引导针可以扎入特定的位置,使得容器内的放射性颗粒可以放射性颗粒在医用液体的带动下均匀地从容器本体内移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接入双针系统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容置空间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容置空间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容置空间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容置空间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容置空间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的橡胶盖体的俯视图;
图1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橡胶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橡胶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橡胶盖体的第一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橡胶盖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多种”一般包含至少两种。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放射性颗粒,例如为放射性微球,可以是放射性玻璃微球,平均粒径15~35μm,作为一种发射β射线的放射性颗粒,其可以通过导管介入的方法注射到患者体内。例如可以采用双针系统利用医用液体,例如生理盐水将容器内的放射性颗粒转移至患者体内。具体地,双针系统包括液体引导针,液体引导针的数量例如为2个,液体引导针扎透容器的橡胶盖体,伸入容器的容置空间内,液体引导针包括进液针和出液针,进液针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将医用液体,例如生理盐水注入容器内,使得容器内的放射性颗粒,例如为放射性微球受到冲击,并在生理盐水的带动下,放射性微球经由出液针自容器内排出,进而通过传输管注入患者体内。
发明人发现常规的放射性颗粒容器,例如常规的西林瓶的内部底部基本是平的,不利于放射性颗粒,例如为放射性微球,在双针系统中的有效传送。
本公开提供一种放射性颗粒的容器,包括: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内部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配置为容置放射性颗粒;橡胶盖体,与所述容器本体密封扣合,配置为被液体引导针穿透,使得医用液体冲击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放射性颗粒,并将携带有放射性颗粒的医用液体经所述液体引导针自所述容置空间内取出;其中,所述容置空间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容置空间和第二容置空间,其中第二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靠近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的侧壁随着逐渐靠近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逐渐向所述容器本体的中线靠近。
容器本体包括第一容器部分和第二容器部分,其中第一容器部分的内壁限定出第一容置空间,第二容器部分的内壁限定出第二容置空间。
采用该种设置容器本体容置空间的底部基本类似呈倒锥形,在将容器插入双针系统利用医用液体将容器本体内的放射性颗粒从容器本体内移出时,有利于放射性颗粒在医用液体的冲击下快速均匀的分布在容器本体内的液体内,使得放射性颗粒在医用液体的带动下均匀地从容器本体内移出。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
图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放射性颗粒的容器100,包括:容器本体10以及橡胶盖体30。容器本体10内部设置有容置空间20,所述容置空间配置为容置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容置空间20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容置空间21和第二容置空间22,其中第二容置空间22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21靠近所述容器本体10的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221随着逐渐靠近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逐渐向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靠近,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容置空间21例如为柱状,第二容置空间22例如基本为倒锥状。容器本体10包括第一容器部分11和第二容器部分12,其中第一容器部分11的内壁限定出第一容置空间21,第二容器部分12的内壁限定出第二容置空间22。
橡胶盖体30,与所述容器本体10密封扣合,配置为被液体引导针穿透,使得医用液体冲击位于所述容置空间20内的放射性颗粒,并将携带有放射性颗粒的医用液体经所述液体引导针自所述容置空间20内取出。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接入双针系统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双针系统包括述液体引导针40,液体引导针40穿透橡胶盖体30插入容器本体10内。液体引导针40的数量例如为2个,包括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进液针41例如与注射器相连接,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将医用液体,例如生理盐水加压注射至容器本体10内,注入容器本体10的医用液体由于具有较高的压力,会对容器本体10内的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进行冲击,使其基本上均匀分散在入容器本体10内的液体中,并在高压的生理盐水的带动下经由出液针42自容器内排出,进而通过传输管注入患者体内。
图3为图2中的部分结构放大图,如图2和图3所示,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穿透橡胶盖体30插入装有放射性颗粒的容器100中时,进液针41相较于出液针42插入的更深,即进液针41的针头相较于出液针42的针头更加靠近容器100的底部,例如进液针41的针头位于第二容置空间22内,出液针42的针头位于第一容置空间21内。如此设置,进液针41提供的高压的生理盐水可以对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进行更加有效的冲击,且有利于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随着生理盐水均匀排出。装有放射性颗粒的容器100通常会预先装有一定量的医用液体,例如无菌水,来保存放射性颗粒,当容器100接入双针系统时,需要先将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内的气体排出,使他们内部充满医用液体,例如生理盐水,在插入容器100中,并且使得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的针头均被容器100中预先设置的医用液体浸没,防止双针系统在向患者体内注入放射性颗粒时掺入气体。
进液针41包括位于其针头侧面处的出液口411,出液针42包括位于针头侧面处的出液口411的进液口421,两者例如均为斜口针,为了使得容器100内的放射性颗粒在排入患者体内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均匀,进液针41的出液口411与进液口421基本上朝向相反方向设置,所述进液口421相较于所述出液口411更加远离所述橡胶盖体,如此设置,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之间形成液体通路,可以使得放射性颗粒在生理盐水的冲击的作用下在容器内形成多次循环流动,基本均匀的分布在容器中的液体后由,出液针42排出容器100。
本文中所说的包括位于其针头侧壁的出液口的进液针和出液针例如包括斜口针,即出液口位于针头端部的斜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体通路之间的流量为1~30ml/min。
在一些实施例中,橡胶盖体的材质为丁基橡胶,例如为覆聚四氟乙烯膜丁基橡胶,使得所述橡胶盖体与所述液体引导针接触的部分具有自密闭性,避免所述医用液体泄露。具体地,可以耐受容器内不大于100psi的液体压强而不泄露液体。
容器本体10的内壁的设计会影响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的冲击效果,进而影响放射性颗粒的传输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221随着逐渐靠近所述容器本体10的底部逐渐汇聚至第一点S,所述第一点S位于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上。采用该种设计,容器本体10内的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可以获得较好的冲击效果,进而获得较佳的传输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221随着逐渐靠近所述容器本体10的底部逐渐汇聚,但并不是汇聚至同一点,第二容置空间22基本上呈倒置的棱台状或圆台状,其第二容置空间的形状依然可以对容器本体10内的放射性颗粒的冲击分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放射性颗粒的密度为1.0~4.0g/cm3,粒径为10μm~50μm,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合理设计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与所述容器本体的中线的夹角使得放射性颗粒易于自容器本体10向外传输。如图1所示,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与所述容器本体的中线的夹角β为30°~45°。采用该种设计容器本体10内的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可以获得较好的冲击效果,使得所述位于容器本体底部的放射性颗粒在医用液体冲击的作用下易于流通,实现更好的传输效果。
图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容置空间的截面示意图,其中所述截面经过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如图4所示,第一容置空间21在截面中呈矩形,结合图1所示,第一容置空间21例如为棱柱体、圆柱体等。第二容置空间22在截面中的呈倒三角型,结合图1所示,第二容置空间22例如为倒置圆锥或者倒置棱锥状。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221与所述容器本体的中线的夹角β呈预定角度,例如为30°~45°。采用该种设计,容器本体10内的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可以获得较好的冲击效果,实现更好的传输效果。
图5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容置空间的截面示意图,其中所述截面经过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如图5所示,第一容置空间21在截面中呈矩形,结合图1所示,第一容置空间21例如为棱柱体、圆柱体等。所述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221呈凹向所述容器本体10的外侧壁的弧形。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221与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的夹角β呈预定角度,例如为30°~45°。这里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221与所述容器本体的中线的夹角指的是,截面图中弧形的侧壁221的切线与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的夹角,该些夹角均位于30°~45°的范围内。采用该种设计,容器本体10内的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可以获得较好的冲击效果,实现更好的传输效果。具体地,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受到进液针高压液体的冲击,可以大致沿着第二容置空间22的弧形侧壁221向上运动,在整个容置空间20内形成循环对流,使得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可以基本上均匀地分散在容置空间20内,有利于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均匀输送。
图6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容置空间的截面示意图,其中所述截面经过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如图6所示,第一容置空间21在截面中呈矩形,结合图1所示,第一容置空间21例如为棱柱体、圆柱体等。所述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221呈凹向容器本体10的中线m的弧形。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221与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的夹角β呈预定角度,例如为30°~45°。这里所述的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221与所述容器本体的中线的夹角指的是,截面图中弧形的侧壁221的切线与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的夹角,该些夹角均位于30°~45°的范围内。采用该种设计,容器本体10内的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可以获得较好的冲击效果,实现更好的传输效果。具体地,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受到进液针高压液体的冲击时,由于靠近S点处的尖端汇聚结构,使得S点出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使得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在冲击力和反作用力可以基本上均匀地分散在容置空间20内,有利于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均匀输送。
图7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容置空间的截面示意图,其中所述截面经过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如图7所示,第一容置空间21在截面中呈矩形,结合图1所示,第一容置空间21例如为棱柱体、圆柱体等。所述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221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子段,随着逐渐靠近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所述多个子段与所述容器本体的中线的夹角依次增大,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些子段与所述容器本体的中线的夹角均位于30°~45°的范围内。所述子段的数量例如为2个或更多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221包括依次连接的三个子段,即第一子段221a,第二子段221b以及第三子段221b,随着逐渐靠近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第一子段221a,第二子段221b以及第三子段221b与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的夹角依次增大,第一子段221a,第二子段221b以及第三子段221b与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的夹角均位于30°~45°的范围内。采用该种设计,容器本体10内的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可以获得较好的冲击效果,实现更好的传输效果。具体地,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受到进液针高压液体的冲击,可以大致沿着第二容置空间22的分段侧壁221向上运动,在整个容置空间20内形成循环对流,使得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可以基本上均匀地分散在容置空间20内,有利于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均匀输送。
图8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容置空间的截面示意图,其中所述截面经过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如图8所示,第一容置空间21在截面中呈矩形,结合图1所示,第一容置空间21例如为棱柱体、圆柱体等。所述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221包括依次连接的多个子段,随着逐渐靠近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所述多个子段与所述容器本体的中线的夹角依次减小,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些子段与所述容器本体的中线的夹角均位于30°~45°的范围内。所述子段的数量例如为2个或更多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容置空间22的侧壁221包括依次连接的三个子段,即第一子段221a,第二子段221b以及第三子段221b,随着逐渐靠近所述容器本体的底部,第一子段221a,第二子段221b以及第三子段221b与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的夹角依次减小,第一子段221a,第二子段221b以及第三子段221b与所述容器本体10的中线m的夹角均位于30°~45°的范围内。采用该种设计,容器本体10内的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可以获得较好的冲击效果,实现更好的传输效果。具体地,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受到进液针高压液体的冲击时,由于靠近S点处的尖端汇聚结构,使得S点出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使得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在冲击力和反作用力可以基本上均匀地分散在容置空间20内,有利于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均匀输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所述第二容置空间22的高度是第一容置空间21的高度的1/3~1/2。
图9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容器的橡胶盖体的俯视图。结合图1-3、9,10,橡胶盖体30与容器本体10密封扣合,使得位于容器本体内的置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密封存放。容器100还包括封装盖体50,封装盖体50将所述橡胶盖体固定至所述容器本体上,封装盖体至少暴露橡胶盖体30顶面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暴露橡胶盖体30的顶面的中间部分3B,包覆橡胶盖体30的顶面的周边部分3A,并且封装盖体50锁固在容器100的颈部,使得橡胶盖体30不易与容器本体10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10所示,橡胶盖体30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一凹部31和第二凹部32,分别配置为所述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的扎入位置,所述第一凹部31与第二凹部32的直线连线经过所述橡胶盖体30的顶面的中点M,且所述第一凹部31与所述中点M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凹部32与所述中点M的距离相等,所述中点M位于所述容器本体的中线m上。
采用该种设计,在将容置有放射性颗粒的容器接入双针系统用于向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颗粒时,可以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使得双针系统的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分别对准橡胶盖体30的有第一凹部31和第二凹部32刺入,第一凹部31和第二凹部32具有引导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刺入的作用。第一凹部31和第二凹部32的尺寸分别可以与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的针径相仿,例如略小于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的针径。且第一凹部31和第二凹部32沿垂于橡胶盖体30的顶面的方向上具有预定深度,使得其引导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垂直于橡胶盖体30的顶面穿透橡胶盖体30。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操作人员,或者不同的操作均可以实现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在准确的位置插入容器,避免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插偏导致容器100内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不能被有效冲击,进而影响排出效果。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橡胶盖体,用于放射性颗粒的容器,所述橡胶盖体包括:第一胶盖,包括:第一胶盖本体;以及第一突出部,自所述第一胶盖本体沿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突出部配置为插入所述容器的容器口中使得所述第一胶盖封闭所述容器的容器口,第二胶盖,设置在所述第一胶盖远离所述第一突出部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胶盖与第一胶盖之间存在间隙。
放射性颗粒的容器的橡胶盖体为双层结构,即包括第一胶盖和第二胶盖,两者之间存在间隙,可以使得在将容器接入双针系统时,即使容器中的高压使得容器中的物质,例如液体或放射性颗粒自所述液体引导针插入第一胶盖的针孔处外泄,其会容置在所述间隙中,避免造成放射性物质的脱离所述容器造成外泄及环境污染。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以下实施例中的橡胶盖体可以应用至前述实施中的放射性颗粒的容器。
图11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橡胶盖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橡胶盖体扣合在放射性颗粒的容器本体上。如图11所示,橡胶盖体30扣合在所述放射性颗粒容器100的容器本体10上。所述橡胶盖体30包括第一胶盖301和第二胶盖302。所述第一胶盖301包括第一胶盖本体3011以及第一突出部3012,所述第一突出部3012,自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沿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突出部配置为插入所述容器100的容器口中使得所述第一胶盖301封闭所述容器100的容器口。第二胶盖302设置在所述第一胶盖301远离所述突出部3012的一侧,所述第二胶盖302与第一胶盖301之间存在间隙G。
图12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橡胶盖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其中橡胶盖体扣合在放射性颗粒的容器本体上,并且双针系统的导液针穿过所述橡胶盖体30插入所述容器本体10内。
结合图2,11,12所示,放射性颗粒,例如为放射性微球,可以是放射性玻璃微球,平均粒径15~35μm,作为一种发射β射线的放射性颗粒,其可以通过导管介入的方法注射到患者体内。例如可以采用双针系统利用医用液体,例如生理盐水将容器内的放射性颗粒转移至患者体内。具体地,双针系统包括液体引导针40,液体引导针40的数量例如为2个,液体引导针扎透容器的橡胶盖体,伸入容器的容置空间内,液体引导针包括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进液针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将医用液体,例如生理盐水注入容器内,使得容器内的放射性颗粒,例如为放射性微球受到冲击,并在生理盐水的带动下,放射性微球经由出液针自容器内排出,进而通过传输管注入患者体内。
在将放射性颗粒药瓶100接入双针系统,将容器100内的放射性颗粒利用医用液体,例如生理盐水转移至患者体内时,医用液体会在高压下压入容器100中,导致容器100处于高压状态。在这种情况,常规的橡胶盖体可能会发生形变,例如橡胶盖体在高压的作用下朝向远离所述容器本体的方向弯曲膨胀,使得容器100中的物质,例如医用液体或者放射性颗粒通过液体引导针在橡胶盖体上的穿孔泄露。
而采用本公开该些实施例中的橡胶盖体30时,由于橡胶盖体30为双层结构,即包括第一胶盖301和第二胶盖302,两者之间存在间隙G,可以使得在将容器100接入双针系统时,即使容器100中的高压使得容器中的物质,例如医用液体或放射性颗粒自所述液体引导针插入第一胶盖301的针孔处外泄,其会容置在所述间隙G中,避免造成放射性物质的脱离所述容器造成外泄及环境污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胶盖302包括第二胶盖本体3021以及第二突出部3022,自所示第二胶盖本体3021边缘沿朝向所述第一胶盖30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突出部3022抵接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的顶面的边缘上以维持所述间隙G,为少量泄露的物体提供容置空间。
所述第二突出部3022呈沿所述第二胶盖本体3021边缘的环形,例如为间断的环形,在该种情况下,微小的间隙G可以产生毛细作用,使得少量泄露出来的物体更加吸入所述间隙G中,避免其通过第二胶盖302上液体引导针的扎入处泄露至容器100外。
图13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橡胶盖体的第一胶盖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第一胶盖的截面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1-13所示,所述第一突出部3012围绕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m1围成凹槽3013,所述凹槽3013的中线与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m1共线,所述第一胶盖包括第一区域AR1、围绕所述第一区域AR1的第二区域AR2以及围绕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三区域AR3,其中所述凹槽3013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区域AR1内,所述突出部3012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区域AR2内,所述第一胶盖301在所述第一区域AR1内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胶盖301在所述第三区域AR3内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增加第一胶盖的中间部,即其第一区域的厚度,减小第一胶盖在容器内存在高压时发生形变的可能性,降低或避免液体或放射性颗粒自所述液体引导针插入第一胶盖的针孔处外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凹槽3013的底面30131在自所述底面边缘至所述底面中心逐渐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而凸出,所述凹槽3013的底面30131例如为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凸出的球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13所示,所述橡胶盖体30还包括间隔物303,设置在所述第一胶盖301和第二胶盖302之间,所述间隔物303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区域AR2内。间隔物303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胶盖301和第二胶盖302上在以维持所述间隙G。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间隔物303与所述第一胶盖301一体形成,其自所述第一胶盖301的顶面上朝向远离所述第一胶盖的方向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间隔物303与所述第二胶盖302一体形成,其自所述第二胶盖302的底面上朝向远离所述第二胶盖302的方向延伸。
所述间隔物呈围绕所述第一区域AR1的环形,例如为间断的环形,在该种情况下,微小的间隙G可以产生毛细作用,使得少量泄露出来的物体更加吸入所述间隙G中,避免其通过第二胶盖302上液体引导针的扎入处泄露至容器100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盖301、第二胶盖302以及所述间隔物303形成为一体结构,采用注塑等方式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突出部3012包括依次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的第一突出子部30121和第二突出子部30122,其中所述第一突出子部30121的侧壁沿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m1延伸,所述第二突出子部30122的侧壁自所述第一突出子部30121的侧壁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的端部在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的方向上逐渐朝向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m1靠拢。在该种情况下,结合图11-13所示,将橡胶盖体30插入所述容器本体10时,橡胶盖体30的第一突出部3012容易和容器本体10的容器口对准并插入。将橡胶盖体30扣合至容器本体10上时,橡胶盖体30的中线m1与容器本体10的中线m基本共线,所述第一突出子部30121的侧壁与容器本体10的容器口处的内侧壁紧密贴合,以形成密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盖301的第一区域AR1的直径与所述第一胶盖301的直径的比位于1:5~1:3的范围内。通过减小所述第一胶盖中间部即第一区域的面积,减小第一胶盖在容器内存在高压时发生形变的可能性,降低或避免液体或放射性颗粒自所述液体引导针插入第一胶盖的针孔处外泄。由于低于区域AR1为液体引导针插入的区域,在减小第一区域AR1面积的同时,需要适应性调整液体引导针的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放射性颗粒的容器,其可以包括前述各种实施例的容器本体10以及前述各种实施例的双层橡胶盖体。所述容器本体内部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配置为容置放射性颗粒,所述橡胶盖体,与所述容器本体扣合,配置为被液体引导针穿透,使得医用液体冲击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放射性颗粒,并将携带有放射性颗粒的医用液体经所述液体引导针自所述容置空间内取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13所示,所述容器100还包括:封装盖体50,所述封装盖体50将所述橡胶盖体30固定至所述容器本体10上,封装盖体50至少暴露所述第二胶盖302的中间区域MA。所述封装盖体50具有开口51,开口51暴露所述第二胶盖302的中间区域MA。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中间区域MA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上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区域AR1内,例如所述中间区域MA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上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区域AR1基本重合。当放置放射性颗粒的容器100接入双针系统时,双针系统的液体引导针穿透所述第二胶盖302的中间区域MA以及第一胶盖301的第一区域AR1后进入容器本体10。
图14为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橡胶盖体的俯视图,由所述第二胶盖302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胶盖本体3011基本重合,因此图14示出了第二胶盖的302的顶面。与图10对应的实施例类似的是,第二胶盖302的顶面上设置有第一凹部31和第二凹部32,分别配置为所述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的扎入位置,所述第一凹部31与第二凹部32的直线连线经过所述第二胶盖302的顶面的中点M,且所述第一凹部31与所述中点M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凹部32与所述中点M的距离相等,所述中点M位于所述橡胶盖体30的中线m1上。
采用该种设计,在将容置有放射性颗粒的容器接入双针系统用于向患者体内注射放射性颗粒时,可以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使得双针系统的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分别对准第二胶盖302的有第一凹部31和第二凹部32刺入,第一凹部31和第二凹部32具有引导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刺入的作用。第一凹部31和第二凹部32的尺寸分别可以与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的针径相仿,例如略小于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的针径。且第一凹部31和第二凹部32沿垂于第二胶盖302的顶面的方向上具有预定深度,使得其引导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垂直于橡胶盖体30的顶面穿透橡胶盖体30。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操作人员,或者不同的操作均可以实现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在准确的位置插入容器,避免进液针41和出液针42插偏导致容器100内放射性颗粒,例如放射性微球不能被有效冲击,进而影响排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第二胶盖30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胶盖302顶面上的环形凸起3023,所述环形凸起3023设置在所述中间区域MA的边缘处,配置为与封装盖体50的开口51的内侧壁贴合,例如为紧密贴合。使得采用封装盖体50将橡胶盖体30固定至所述容器本体10上时可以与所述橡胶盖体30对准。
本公开一些实施例还提供前述实施例中的所述容器在转移放射性颗粒中的用途,例如是前述实施例中的所述容器在利用双针系统转移放射性颗粒中的用途。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或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6)

1.一种橡胶盖体,用于放射性颗粒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盖体包括:
第一胶盖,包括:
第一胶盖本体;以及
第一突出部,自所述第一胶盖本体沿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突出部配置为插入所述容器的容器口中使得所述第一胶盖封闭所述容器的容器口,
第二胶盖,设置在所述第一胶盖远离所述第一突出部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胶盖与第一胶盖之间存在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橡胶盖体,其中,所述第二胶盖包括:
第二胶盖本体;以及
第二突出部,自所示第二胶盖本体边缘沿朝向所述第一胶盖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突出部抵接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的顶面的边缘上以维持所述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橡胶盖体,其中,所述第二突出部呈沿所述第二胶盖本体边缘的间断的环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橡胶盖体,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围绕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围成凹槽,所述凹槽的中线与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共线,所述第一胶盖包括第一区域、围绕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以及围绕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三区域,其中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区域内,所述第一胶盖在所述第一区域内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胶盖在所述第三区域内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橡胶盖体,其中,所述凹槽的底面在自所述底面边缘至所述底面中心逐渐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而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橡胶盖体,其中,所述橡胶盖体还包括间隔物,设置在所述第一胶盖和第二胶盖之间,所述间隔物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区域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橡胶盖体,其中,所述间隔物呈围绕所述第一区域的间断的环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橡胶盖体,其中,所述第一胶盖、第二胶盖以及所述间隔物形成为一体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橡胶盖体,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包括依次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的第一突出子部和第二突出子部,其中所述第一突出子部的侧壁沿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延伸,所述第二突出子部的侧壁自所述第一突出子部的侧壁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的端部在远离所述第一胶盖本体的方向上逐渐朝向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靠拢。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橡胶盖体,其中,所述第一胶盖的第一区域的直径与所述第一胶盖的直径的比位于1:5~1:3的范围内。
11.一种放射性颗粒的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本体,所述容器本体内部设置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配置为容置放射性颗粒;以及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橡胶盖体,与所述容器本体扣合,配置为被液体引导针穿透,使得医用液体冲击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放射性颗粒,并将携带有放射性颗粒的医用液体经所述液体引导针自所述容置空间内取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容器,其中,所述容器还包括:封装盖体,所述封装盖体将所述橡胶盖体固定至所述容器本体上,封装盖体至少暴露所述第二胶盖的中间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容器,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围绕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围成凹槽,所述凹槽的中线与所述橡胶盖体的中线共线,所述第一胶盖包括第一区域、围绕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以及围绕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三区域,其中所述凹槽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在所述第一区域内的厚度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突出部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区域内,
所述中间区域在所述第一胶盖本体上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区域基本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容器,其中,所述液体引导针包括进液针和出液针,所述第二胶盖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分别配置为所述进液针和出液针的扎入位置,所述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的直线连线经过所述第二胶盖的顶面的中点,且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中点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凹部与所述中点的距离相等。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中,所述第二胶盖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胶盖顶面上的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设置在所述中间区域的边缘处。
16.一种容器的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转移放射性颗粒,所述容器包括权利要求11-15任一项所述的容器。
CN202210515564.3A 2022-05-12 2022-05-12 橡胶盖体、容器及其用途 Active CN1149064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15564.3A CN114906476B (zh) 2022-05-12 2022-05-12 橡胶盖体、容器及其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15564.3A CN114906476B (zh) 2022-05-12 2022-05-12 橡胶盖体、容器及其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6476A true CN114906476A (zh) 2022-08-16
CN114906476B CN114906476B (zh) 2023-03-24

Family

ID=82765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15564.3A Active CN114906476B (zh) 2022-05-12 2022-05-12 橡胶盖体、容器及其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906476B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5514A (ja) * 1993-05-28 1994-12-06 Shiotani M S Kk 注射剤用止栓
US20020003122A1 (en) * 2000-07-04 2002-01-10 Morihiro Sudo Cylindrical vial with bottom for medicine
JP2002065810A (ja) * 2000-08-29 2002-03-05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医療用ゴム栓
JP2002104450A (ja) * 2000-10-05 2002-04-1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液体容器用口栓
JP2003104419A (ja) * 2001-09-26 2003-04-09 Naigai Kasei Kk プラスチック容器用キャップ
JP2004313602A (ja) * 2003-04-18 2004-11-11 Fukai Kogyo Kk バッグ栓及び薬液バッグ
JP2005160705A (ja) * 2003-12-02 2005-06-23 Naigai Kasei Kk 医療用栓体
JP2009085886A (ja) * 2007-10-02 2009-04-23 Kanamori Kagaku Kogyo Kk 搬送容器
EP2415687A1 (en) * 2009-03-30 2012-02-08 Kinki University Container plug
CN103747768A (zh) * 2011-07-12 2014-04-23 阿尔格塔公司 液体容器
CN103818625A (zh) * 2001-02-12 2014-05-28 因斯蒂尔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热密封盖的药瓶及用于填充所述药瓶的装置和方法
CN104780892A (zh) * 2012-11-01 2015-07-15 大冢科技株式会社 药剂容器收纳装置、药剂容器收纳系统和药剂的吸引方法
US20180117264A1 (en) * 2015-05-14 2018-05-03 Nipro Corporation Drug delivering apparatus and pre-filled syringe
CN112004756A (zh) * 2018-01-19 2020-11-27 西部制药服务有限公司(德国) 封堵装置
CN114177510A (zh) * 2021-12-31 2022-03-15 北京博辉瑞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组织胶施加装置
CN114258377A (zh) * 2019-08-21 2022-03-29 赛诺菲 用于药剂容器的封闭件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35514A (ja) * 1993-05-28 1994-12-06 Shiotani M S Kk 注射剤用止栓
US20020003122A1 (en) * 2000-07-04 2002-01-10 Morihiro Sudo Cylindrical vial with bottom for medicine
JP2002065810A (ja) * 2000-08-29 2002-03-05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医療用ゴム栓
JP2002104450A (ja) * 2000-10-05 2002-04-1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液体容器用口栓
CN103818625A (zh) * 2001-02-12 2014-05-28 因斯蒂尔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热密封盖的药瓶及用于填充所述药瓶的装置和方法
JP2003104419A (ja) * 2001-09-26 2003-04-09 Naigai Kasei Kk プラスチック容器用キャップ
JP2004313602A (ja) * 2003-04-18 2004-11-11 Fukai Kogyo Kk バッグ栓及び薬液バッグ
JP2005160705A (ja) * 2003-12-02 2005-06-23 Naigai Kasei Kk 医療用栓体
JP2009085886A (ja) * 2007-10-02 2009-04-23 Kanamori Kagaku Kogyo Kk 搬送容器
EP2415687A1 (en) * 2009-03-30 2012-02-08 Kinki University Container plug
CN103747768A (zh) * 2011-07-12 2014-04-23 阿尔格塔公司 液体容器
CN104780892A (zh) * 2012-11-01 2015-07-15 大冢科技株式会社 药剂容器收纳装置、药剂容器收纳系统和药剂的吸引方法
US20180117264A1 (en) * 2015-05-14 2018-05-03 Nipro Corporation Drug delivering apparatus and pre-filled syringe
CN112004756A (zh) * 2018-01-19 2020-11-27 西部制药服务有限公司(德国) 封堵装置
CN114258377A (zh) * 2019-08-21 2022-03-29 赛诺菲 用于药剂容器的封闭件
CN114177510A (zh) * 2021-12-31 2022-03-15 北京博辉瑞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组织胶施加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宝军等: "一次性输液器瓶塞穿刺针插入液体软包装袋胶塞位置的研究", 《现代护理》 *
王秀娟等: "静脉输液瓶针针头之改良", 《中国药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6476B (zh) 2023-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736509B2 (ja) 標準の静脈内投与セットと共に使用するためのインライン薬物放出装置及び放出方法
ES2827189T3 (es) Sistema de sello para cánula
ES2438569T3 (es) Cartucho para fármaco en polvo y líquido
TWI586349B (zh) 用於注射液體的插入物及藥瓶、用於注射液體的藥瓶插入物總成以及用於從藥瓶將液體轉移至另一容器的方法
ES2626275T3 (es) Dispositivo compacto de reconstitución de medicamentos y método
US20140243782A1 (en) Bubble trap systems for infusion pump devices
JP7460623B2 (ja) 放射線塞栓術用マイクロスフェアを送達するための装置
RU2484808C2 (ru) Способ повышения сопротивляемости утечке в закрытой находящейся под давлением системе, содержащей контейнер, закупоренный мембраной
JPH07194710A (ja) 標準の静脈内投与セットと共に使用するためのインライン薬物放出装置及び放出方法
CN102844061B (zh) 药物输送系统
JP2022031443A (ja) デュアルルーメンivスパイク付き液体移送装置
CN114906476B (zh) 橡胶盖体、容器及其用途
CN104203336B (zh) 药物存储设备
CN114789843A (zh) 放射性颗粒的容器及其用途
US9737700B2 (en) Flexible multi-use container,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KR102171701B1 (ko) 약물 혼합용 키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밀봉팩
US20220008293A1 (en) Fluid transfer device
JP7393362B2 (ja) 二室式容器兼用注射器
CN218165623U (zh) 一种混药排气泡装置及注射器
JPS6317474Y2 (zh)
US20030130614A1 (en) Device for delivering liquid medications or nutrients and gases to local tissue
WO2024019734A1 (en) Multi-ribbed septa, vials, and vial assemblies for particulate delivery devices
CN117957026A (zh) 可注射材料的输送装置、系统和方法
TW202208008A (zh) 預填充藥液抽吸組件、其製造方法及預填充藥液注入裝置
CN111050728A (zh) 医用输液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610200 Tianfu 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City,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No. 1000 Qihuang 1st Road, Shuangli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Guotong (Chengdu) New Dru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611135 room 4, floor 1, building 2, No. 733, second section of Furong Avenue, Yongning Town, Wenjiang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Xiantong atomic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