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01512B - 座椅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01512B
CN114901512B CN202080090756.3A CN202080090756A CN114901512B CN 114901512 B CN114901512 B CN 114901512B CN 202080090756 A CN202080090756 A CN 202080090756A CN 114901512 B CN114901512 B CN 1149015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seat
rotating body
rotation
cam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907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901512A (zh
Inventor
中根正伸
长尾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Publication of CN114901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15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9015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015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00Chair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or vertically-adjustable seats
    • A47C3/18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rota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33/00Se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座椅的状态的变换的座椅装置。具备:固定于地板面上的脚台(11);能够向前后方向进退地支撑于脚台(11)的移动台(20);能够向正反方向旋转地支撑于移动台(20)的座椅的台架(30);以及使移动台(20)的进退与台架(30)的旋转联动的联动机构(50)。联动机构(50)具备:多个凸轮槽(51),其设于脚台(11),且限制台架(30)的旋转或进退的轨迹;旋转体(52),其设于台架(30),沿着凸轮槽(51)能够移动地卡合,且相对于凸轮槽(51)的至少任一部分的卡合始终被维持;以及切换部(53),其设于位于凸轮槽(51)的分支点,能够在该分支点切换旋转体(52)被引导的方向。

Description

座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对座椅的朝向等状态进行变换的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对于例如搭载于铁道车辆的座椅,在两侧方向较长且可坐多人的长椅型较多,一般沿着客厢内的壁设置。对于该座椅,已知有旋转座椅,该旋转座椅能够在座椅背面平行地沿着壁的纵长状态和座椅背面与壁正交的交叉状态通过绕座椅中央的旋转轴旋转而使朝向转换。
在这样的旋转座椅中,本申请的申请人已经提出了一种座椅装置,其具备联动机构,该联动机构在使座椅从沿着壁的纵长状态向交叉状态旋转时,以使座椅的角落的轨迹(旋转半径)与壁不干涉的方式使座椅的旋转和前进联动。参照专利文献1。
上述联动机构通过脚台侧的导轨与座椅侧的辊的卡合关系来限制座椅旋转或进退的轨迹的一部分。另外,上述座椅装置具备能够从固定侧朝向座椅侧出没的锁定销,在利用锁定销限制座椅的进退的状态下,能够从一交叉状态向180度反朝向的交叉状态旋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0162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具备现有的联动机构的座椅装置中,在构成联动机构的导轨和辊不卡合的状态下的座椅旋转时,仅由锁定销来限制座椅的进退。由此,若锁定销脱落,则存在座椅自由移动而脱离原本的轨迹的担忧。作为其对策,若例如在座椅的全部轨迹上配设导轨,则不仅联动机构的结构增大,而且会复杂化,导致成本高。
本发明是着眼于以上那样的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点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座椅状态的变换的座椅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一方案为一种能够变换座椅的状态的座椅装置,具备:
固定于地板面上的基座;
能够向前后方向进退地支撑于上述基座的滑块;
能够向正反方向旋转地支撑于上述滑块的上述座椅;以及
使上述滑块的进退与上述座椅的旋转联动的联动机构,
上述联动机构具备:
凸轮路径,其设于上述基座及上述座椅的一方,且限制上述座椅的旋转或进退的轨迹;
卡合部,其设于上述基座及上述座椅的另一方,沿着上述凸轮路径能够移动地卡合,且相对于上述凸轮路径的至少任一部分的卡合始终被维持;以及
切换部,其设于位于上述凸轮路径的分支点,且能够在该分支点切换上述卡合部被引导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座椅装置,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实现座椅状态的变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纵长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交叉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倒交叉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联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联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6是图4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旋转锁定机构中的锁定销及其驱动机构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旋转锁定机构中的卡定孔的主视图,(a)是位于台架的一长边侧的卡定孔,(b)是位于台架的两短边侧的卡定孔。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将座椅从纵长状态变换成交叉状态、从交叉状态变换成倒交叉状态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联动机构将座椅从纵长状态变换成交叉状态时的前期过程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联动机构将座椅从纵长状态变换成交叉状态时的后期过程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联动机构将座椅从交叉状态变换成倒交叉状态时的前期过程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的联动机构将座椅从交叉状态变换成倒交叉状态时的后期过程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座椅装置的联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座椅装置的联动机构将座椅从交叉状态变换成倒交叉状态时的前期过程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座椅装置的联动机构将座椅从交叉状态变换成倒交叉状态时的后期过程的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代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10能够变换包含座椅的朝向的状态。在此,座椅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以下,以应用于搭载于铁道车辆的客厢内的两人座的长椅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关于同一部分的一些形状的差异仅是设计变更(例如,图1及图10中的台架30的形状的差异等)。
<座椅装置10的概要>
如图1所示,座椅装置10具备:固定于地板面上的脚台11;可向前后方向进退地支撑于脚台11的移动台20;可向正反方向旋转地支撑于移动台20的座椅的台架30;以及使移动台20的进退与台架30的旋转联动的联动机构50。在此,脚台11是本发明的“基座”的一例,移动台20是本发明的“滑块”的一例。此外,座椅装置10在铁道车辆的客厢内配置于壁边的地板面上,图1中的“A”是与铁道车辆的行进方向平行的壁的一部分。
座椅装置10能够将座椅的朝向变换成“纵长状态”(参照图1)、“交叉状态”(参照图2)、以及“倒交叉状态”(参照图3),其中,纵长状态是座椅背面大致平行地沿着壁A,交叉状态是与纵长状态大致正交,倒交叉状态是相对于交叉状态为180度反朝向。在此,若将座椅的纵长状态作为原位置,将旋转角度设为0°,则交叉状态的旋转角度为90°,倒交叉状态的旋转角度为-90°。此外,座椅自身省略了图示,但作为例如两人座用的长椅,将两个座部和靠背在两侧方向上并排设置而成。
<脚台11>
如图1所示,脚台11在客厢内固定于壁A的旁边的地板面上。脚台11通过将框架材料组合成在与壁A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较长的架台状而构成。覆盖脚台11的上侧的上表面部12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板状,且配置成大致水平的状态。就上表面部12的朝向配置成,沿长边方向延伸的两侧的长边(侧部13)与壁A大致正交,上表面部12的前后的短边与壁A大致平行。
如图4所示,在上表面部12设有能够使随着后述的移动台20的进退而移动的旋转机构40沿其移动轨迹通过的进退导向部14。进退导向部14设置为从上表面部12的前侧的短边朝向大致中央延伸的切口。进退导向部14是用于避免旋转机构40与上表面部12干涉的部位。
另外,在上表面部12上,除了后述的联动机构50的构成部件,还配设有限制台架30的旋转方向的作为止动件的弹簧部件15A、15B、15C等关联部。在此,弹簧部件15A为座椅的纵长状态的定位,弹簧部件15B为座椅的交叉状态的定位,弹簧部件15C为座椅的倒交叉状态的定位。另外,在台架30侧设有与各弹簧部件15卡合的承接部件。
<移动台20>
如图1~图3所示,在脚台11的上表面部12的正下侧,经由滑动机构可向与壁A大致正交的方向进退地安装有移动台20。滑动机构具备设置于脚台11的两侧部13、13的内侧的一对导轨13a、13a。一对导轨13a、13a沿着脚台11的上表面部12的两长边相互平行地对置,在各导轨13a的内侧可直接滑动地嵌合有后述的移动台20的两侧部21、21。
移动台20配置于脚台11的上表面部12的下侧,通过将框架材料组合成长方形的框架状而构成。移动台20的两侧部21可滑动地嵌合于上述的导轨13a的内侧。因此,移动台20能够以在相对于壁A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前进或后退的方式滑动。
<旋转机构40>
如图1所示,在移动台20的大致中央设有可旋转地支撑座椅的旋转机构40的安装部22。通过旋转机构40,台架30可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旋转地支撑于移动台20上。虽然未图示,但旋转机构40例如构成为如下单元:上下一对环状的旋转盘通过使轴承等介于其之间而能够相互旋转地组合。该旋转机构40的下侧的旋转盘固定于安装部22,上侧的旋转盘固定于台架30的底面侧。
成为座椅的旋转中心的旋转机构40的旋转轴41(参照图1)是上下的旋转盘的中心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并非物理上的实际情况。在此,旋转轴41从脚台11的上表面部12的下侧向上方延伸,通过穿过进退导向部14而与上表面部12不干涉。如上所述,在成为旋转轴41的周围的上侧的旋转盘一体地安装有台架30,座椅和台架30以旋转轴41为中心旋转。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旋转机构40具备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例如附设有减速机,在该减速机的输出轴上例如轴支承有一体旋转的链轮。
<台架30>
如图1~图3所示,台架30配置于脚台11的上表面部12的上侧,由例如大致长方形的金属板构成。台架30安装并支撑座椅,为与座椅的座部底面一致的在两侧方向上较长的形状。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台架30,例如在下表面侧以旋转轴41为中心设有上述电动马达的链轮的齿啮合的齿轮等。
由此,构成为,座椅通过电动马达的动力旋转。详细情况后述,但设定为,从座椅的纵长状态向交叉状态的变换和从倒交叉状态向交叉状态的变换通过电动马达的正向旋转来进行。另一方面,从座椅的交叉状态向倒交叉状态的变换和从交叉状态向纵长状态的变换通过电动马达的反向旋转来进行。另外,旋转机构40通过手动也能够使座椅旋转。
<联动机构50>
另外,座椅装置10具备联动机构50,联动机构50在将座椅变换为纵长状态、交叉状态、倒交叉状态时,使座椅的旋转和进退联动,以使座椅与壁A不干涉。在使座椅与台架30一起旋转时,联动机构50将该台架30的旋转变换为直线运动并传递至移动台20,使移动台20与台架30一起以相对于壁A接近或分离的方式沿直线方向进退。
联动机构50具备:凸轮槽51,其如图4所示地设于脚台11的上表面部12;旋转体52,其如图9所示地设于台架30的下表面侧,沿着凸轮槽51可移动地卡合,限制台架30(座椅)的旋转或进退的全部轨迹,并且与凸轮槽的卡合始终被维持;以及切换部53,其如图4所示地设于凸轮槽51。在此,凸轮槽51是本发明的“凸轮路径”的一例,旋转体52是本发明的“卡合部”的一例。
<<凸轮槽51>>
凸轮槽51在脚台11的上表面部12作为配置于进退导向部14的周围的多个凸轮槽51而例如由第一凸轮槽51A、第二凸轮槽51B、第三凸轮槽51C、第四凸轮槽51D构成。另外,在统称第一凸轮槽51A、第二凸轮槽51B、第三凸轮槽51C、第四凸轮槽51D时,简记为凸轮槽51。另外,在各凸轮槽51中,将朝向台架30的后方(在图4中,纸面下方)的端设为“一端侧”,将朝向台架30的前方(在图4中,纸面上方)的端设为“另一端侧”。
第一凸轮槽51A包括:主路径51A1,其从进退导向部14的封闭端侧朝向上表面部12的后方左侧倾斜地以大致直线状延伸,且一端侧在上表面部12的基准面上开口,另一端侧与进退导向部14的封闭端侧连通;以及副路径51A2,其从主路径51A1的中途分支并朝向上表面部12的前方左侧倾斜地延伸,且向侧部13开口。
虽然后面进行叙述,但就第一凸轮槽51A而言,在将座椅从纵长状态变换成交叉状态时,在其前期过程中,将对应的第一旋转体52A引导至主路径51A1,另外,在将座椅从交叉状态变换成倒交叉状态时,在其中途过程中,将第一旋转体52A从主路径51A1经由分支点引导至副路径51A2。
第二凸轮槽51B从进退导向部14的单侧中途朝向上表面部12的前方右侧倾斜地以大致直线状延伸后,接着以大致圆弧状延伸,从而大致直线状的部分的一端侧与进退导向部14的单侧中途连通,大致圆弧状的部分的另一端侧被封闭。
虽然后面进行叙述,但就第二凸轮槽51B而言,在将座椅从纵长状态变换为交叉状态时,在其后期过程中,引导对应的第二旋转体52B,另外,在将座椅从交叉状态变换为倒交叉状态时,在其前期过程中,引导第二旋转体52B。
第三凸轮槽51C从进退导向部14的单侧中途朝向上表面部12的前方左侧以大致圆弧状延伸,一端侧与进退导向部14的单侧中途连通,另一端侧被封闭。
虽然后面进行叙述,但就第三凸轮槽51C而言,在将座椅从交叉状态变换为倒交叉状态时,在其后期过程中,引导对应的第二旋转体52B。
第四凸轮槽51D在上表面部12的后端右侧朝向前方右侧倾斜地以大致直线状延伸,一端侧封闭,另一端侧朝向侧部13开口。在此,第四凸轮槽51D的一端侧形成为以被进退导向部14引导的旋转轴41为中心的微小的旋转角度(例如2°)的圆弧状。
虽然后面进行叙述,但第四凸轮槽51D在将座椅从纵长状态变换为交叉状态时,在其最初的过程中,引导对应的第三旋转体52C。
如图4所示,第一凸轮槽51A在脚台11的上表面部12凹设于例如重合地固定于基准面上的预定的板厚(高度)的导向部件54,并且形成为与另一导向部件56之间的间隙。第二凸轮槽51B沿另一导向部件57的长边方向凹设。第三凸轮槽51C沿另一导向部件58的长边方向凹设。第四凸轮槽51D沿另一导向部件59的长边方向凹设。
另外,在上表面部12的基准面上,相对于第一凸轮槽51A的高度,其它第二凸轮槽51B、第三凸轮槽51C、第四凸轮槽51D的高度设定为高出一层。由此,与其它凸轮槽51B、51C、51D卡合的后述的旋转体52B、52C的轨迹即使俯视下重叠于第一凸轮槽51A上也不会干涉。
另外,在铁道车辆的客厢内,座椅装置10沿着行进方向的两侧的壁分别以前后逐列排列的方式配置,两列之间为通路。因此,在两列座椅装置10中,联动机构50的各凸轮槽51的形状可以相互对称地设置。在此情况下,一方的壁侧的座椅装置10的座椅的正向旋转为另一方的壁侧的座椅装置10的座椅的反向旋转。
<<旋转体52>>
如图10~图13所示,旋转体52在台架30的下表面侧,作为配置于从座椅的旋转轴41偏心的位置的多个旋转体52,由例如第一旋转体52A、第二旋转体52B、第三旋转体52C构成。另外,在统称第一旋转体52A、第二旋转体52B、第三旋转体52C时,简记为旋转体52。
各旋转体52分别相距座椅的旋转轴41的距离不同。第一旋转体52A对应于第一凸轮槽51A可旋转地卡合并被引导。第二旋转体52B对应于第二凸轮槽51B以及第三凸轮槽51C可旋转地卡合并被引导。第三旋转体52C对应于第四凸轮槽51D可旋转地卡合并被引导。
各旋转体52由例如可旋转地轴支承于从台架30的下表面侧向下方突设的轴的辊构成。在此,各旋转体52向下方突出的轴向的长度设定为与上述的各凸轮槽51的高度一致。即,仅与比其它凸轮槽51B、51C、51D低一层的第一凸轮槽51A卡合的第一旋转体52A比其它旋转体52B、52C向下方突出得更长。
各旋转体52与各凸轮槽51卡合的位置伴随着座椅的台架30的旋转而变化。各旋转体52随着台架30的旋转与各凸轮槽51卡合并且被引导,台架30的旋转被变换成直线运动传递至移动台20。由此,能够将座椅以从纵长状态向交叉状态、从交叉状态向倒交叉状态、再返回到原来的纵长状态的方式变换。
<<切换部53>>
如图4所示,切换部53具备可动件530,该可动件530在第一凸轮槽51A的主路径51A1与副路径51A2的分支点切换第一旋转体52A被引导的方向。形成第一凸轮槽51A的各导向部件54、56配置成形成作为主路径51A1与副路径51A2的分支点的T字路的间隙。
在各导向部件54、56中的形成主路径51A1的一端单侧的壁且凹设有副路径51A2的导向部件54设有收纳部541,收纳部541可摆动地收纳形成为预定形状的板状的可动件530。另外,在各导向部件54、56的对置的侧分别设置有使可动件530的摆动端531可摆动地嵌入的凹部543、561。可动件530经由螺钉532可摆动地安装于收纳部541。
可动件530的摆动端531嵌入位于导向部件54的凹部543(参照图11(f)中的放大图),且能够摆动(位移)到“去路状态”和“分支状态”,该“去路状态”是将第一旋转体52A从主路径51A1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向一方向引导,该“分支状态”是将第一旋转体52A在从主路径51A1的另一端侧朝向一端侧的中途(分支点)向副路径51A2引导。在此,可动件530被作为施力单元的弹簧部件533以始终维持为分支状态的方式施力。
可动件530具有倾斜面534,该倾斜面534在分支状态时,从主路径51A1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以从一导向部件54向另一导向部件56横切的方式倾斜。可动件530设定为,分支状态时,随着从主路径51A1的一端侧移动来的第一旋转体52A的通过,倾斜面534被第一旋转体52A按压,从而抵抗弹簧部件533的作用力暂时向去路状态位移。
另外,虽然后面详细叙述,但可动件530可以通过预定的动力,在抵抗弹簧部件533的作用力从分支状态动作到去路状态之后,临时固定在该去路状态。即,在可动件530的一端侧,在收纳部541的底面和对置的背面,作为例如定位球塞而设有可以临时固定卡合的圆孔535和球冠542。
而且,在可动件530的另一端侧设置有解除临时固定状态的凸部536。即,设定为,在可动件530处于被临时固定的去路状态时,随着从主路径51A1的另一端侧移动来的第一旋转体52A的通过,当第一旋转体52A碰撞凸部536时,上述临时固定状态被解除,通过弹簧部件533的作用力而恢复到分支状态。
<旋转锁定机构60>
另外,座椅装置10具备将台架30(座椅)在纵长状态、交叉状态、倒交叉状态各自的旋转位置不能旋转地锁定的旋转锁定机构60。在此,旋转锁定机构60将台架30相对于脚台11不能旋转地锁定,因此必然地将移动台20相对于脚台11不能进退地锁定。
如图2~图4所示,旋转锁定机构60具备:锁定销61,其能够从脚台11侧穿过台架30上下出没;以及卡定孔62a、62b、62c,其设于台架30,且供上述锁定销61卡合/脱离。各卡定孔62a、62b、62c在长方形的台架30中的沿着座椅背面的一长边侧和沿着座椅两侧的两短边侧分别共计设置有三个。
锁定销61组装于单元60a,该单元60a安装于脚台11的上表面部12的下侧。在上表面部12形成有锁定销61嵌入的孔,锁定销61能够从脚台11的上表面部12向上方出没。锁定销61在座椅被变换为纵长状态、交叉状态、倒交叉状态时,嵌入在各自的位置上下一致的台架30侧的卡定孔62a、62b、62c而锁定。
详细而言,在图1所示的纵长状态时,锁定销61插入位于台架30的一长边侧的卡定孔62a而卡合。另外,在图2所示的交叉状态时,锁定销61插入位于台架30的一短边侧的卡定孔62b而卡合。进一步地,在图3所示的倒交叉状态时,锁定销61插入位于台架30的另一短边侧的卡定孔62c而卡合。
锁定销61通过电动操作以及手动操作而进行出没动作,位移到向上方突出而插入卡定孔62a、62b、62c的锁定位置和向下方没入而从卡定孔62a、62b、62c脱离的锁定解除位置。用于电动操作锁定销61的驱动源被兼用旋转机构40的电动马达。
电动马达具备离合器,构成为,通过离合器的切换,能够切换为通过旋转机构40使座椅旋转的动作和使锁定销61没入而进行锁定解除的动作。即,通过一个电动马达,能够进行座椅的旋转和锁定的解除这两个动作。另外,关于电动马达的离合器的结构是常见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详细而言,锁定销61从锁定位置到锁定解除位置的行程在电动操作和手动操作设有差。如图7所示,锁定销61以经由包括将一端设为旋转中心63a的连杆63的驱动机构进行出没动作的方式组装于单元60a。
在连杆63的旋转半径不同的部位分别连结有用于驱动连杆63的电动侧线缆64和手动侧线缆65。在各线缆64、65自身的操作量相同的情况下,基于靠近连杆63的旋转中心63a的线缆所产生的行程更大。利用该旋转半径的差,将基于手动侧线缆65所产生的锁定销61的行程设定为基于电动侧线缆64的情况的一半。
另一方面,关于锁定销61卡合/脱离的卡定孔62a、62b、62c,如图8(a)所示,在用于将座椅锁定为纵长状态的卡定孔62a的下侧安装由具有与卡定孔62a一致的孔的金属板32。因此,关于卡定孔62a,设定为,与其它卡定孔62b、62c(参照图8(b))相比,若使锁定销61行程不增大金属板32的厚度的量,则无法解除锁定。
总之,设定为,在座椅处于纵长状态时,无法通过基于手动侧线缆65的操作来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仅能够通过基于电动侧线缆64的操作来解除锁定。此外,基于电动的操作由车辆的乘务员、站员进行,基于手动的操作主要由乘客进行。
根据这样的旋转锁定机构60,锁定销61从固定于车辆的脚台11出没。因此,当台架30被不能旋转地锁定时,台架30经由旋转机构40支撑的移动台20也同时被不能进退地锁定。但是,也可以与旋转锁定机构60分体地额外设置将台架30(座椅)限制为在纵长状态和交叉状态各自的位置不能进退的进退锁定机构。
<座椅装置10的作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当使座椅的台架30旋转时,台架30的旋转通过联动机构50变换为直线运动,并传递至移动台20。因此,移动台20与旋转的台架30一起向与壁A(参照图1)正交的方向进退。
通过这样的座椅的旋转与进退的联动,座椅即使接近壁A也不会与壁A干涉,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容易地将座椅的朝向变换为座椅背面大致平行地沿着壁A的纵长状态(图9(a))、与纵长状态大致正交的交叉状态(图9(c))、以及相对于交叉状态为180度反朝向的倒交叉状态(图9(e))。
<<座椅状态的变换>>
如图1所示,在座椅的台架30处于纵长状态(旋转角度0°)时,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销61嵌入台架30的一长边侧的卡定孔62a而锁定。在此,锁定销61从固定设置于地板面上的脚台11出没,因此座椅被锁定为不仅不能旋转,而且同时也不能进退。
如图9(a)~(c)所示,在将座椅从纵长状态向交叉状态(旋转角度90°)变换的情况下,通过电动操作进行。为了将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销61从卡定孔62a脱离,需要使行程多出图8(a)所示的金属板32的厚度的量,该大的行程能够通过电动操作来进行。
在图9(a)所示的纵长状态下,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然后,如图9(b)所示地,当使台架30通过电动马达向正方向(在图9中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台架30通过联动机构50一边前进一边旋转。即,台架30以与壁A(参照图1)不干涉的方式一边向正方向旋转,一边向通路侧前进并旋转。
如图9(c)所示,当台架30到达交叉状态(旋转角度90°)时,如图2所示,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销61嵌入台架30的一短边侧的卡定孔62b,台架30被不能旋转地锁定。
如图9(c)~(e)所示,在将座椅从交叉状态向倒交叉状态(旋转角度-90°)变换的情况下,通过手动操作或电动操作进行。在此,为了将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销61从卡定孔62b脱离,仅通过没有图8(a)所示的金属板32量的小的行程即可。因此,不仅通过电动操作,通过手动操作也能够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
在图9(c)所示的交叉状态下,在解除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后,如图9(d)所示,当使台架30向反方向(图9中顺时针)旋转时,台架30通过联动机构50一边旋转一边后退以及前进,暂时成为以与纵长状态平行的状态前进的前进纵长状态。在该前进纵长状态下,台架30不进退而向反方向旋转。
如图9(e)所示,当台架30到达倒交叉状态(-90°)时,旋转锁定机构60的锁定销61嵌入台架30的另一短边侧的卡定孔62c,台架30被不能旋转地锁定。
另外,为了使座椅从倒交叉状态返回到交叉状态、再从交叉状态恢复到原来的纵长状态,只要进行与上述的从纵长状态向交叉状态的变换、以及从交叉状态向经过了前进纵长状态的倒交叉状态的变换分别相反的动作即可。关于该相反的动作,后面进行叙述。
<<联动机构50的动作>>
接着,基于图10~图13,对伴随座椅的朝向的变换的联动机构50的动作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0(a)所示,在座椅的台架30处于纵长状态(旋转角度0°)时,在联动机构50中,第三旋转体52C卡合于第四凸轮槽51D的封闭的一端。
<<<从纵长状态到交叉状态>>>
在将座椅从纵长状态向交叉状态变换的情况下,首先,通过电动马达将锁定销61从卡定孔62a脱离,解除锁定。于是,台架30通过位于脚台11的上表面部12的弹簧部件15的作用力,如图10(b)所示地向正方向(图10中逆时针方向)稍微旋转而发生错位。此时,第三旋转体52C被引导至第四凸轮槽51D的位于一端侧的微小的旋转角度(例如2°)的圆弧状的部分。由此,能够防止临时被解除了锁定的锁定销61再次嵌入卡定孔62a。
接着,当使台架30向正方向旋转时,如图10的(c)~(d)所示,第三旋转体52C在越过第四凸轮槽51D的一端侧的圆弧状的部位之后,直接被引导至与座椅的进退方向倾斜地交叉的第四凸轮槽51D的另一端侧。由此,能够使座椅的旋转开始时的初期动作顺畅地进行。此时,在台架30被上述弹簧部件15向旋转方向施力的情况下,辅助电动马达的旋转力。另外,通过弹簧部件15C的作用力,台架30成为被压紧的状态,因此也能够防止晃动,支撑座椅的稳定感也增加。
在此,例如,在省略第四凸轮槽51D和第三旋转体52C,从最初起使第一凸轮槽51A引导第一旋转体52A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旋转体52A相对于第一凸轮槽51A在旋转方向上以大致直角卡合,因此有可能不会向前进方向分配力而不会移动。上述的初期动作是通过一个电动马达进行锁定销61的出没和座椅的旋转这两个动作的情况下的改良。假如构成为通过与一个电动马达分体的动力源进行初始动作,则也能够省略第四凸轮槽51D和第三旋转体52C。
如图10(d)所示,在第三旋转体52C从第四凸轮槽51D的一端侧的圆弧状的部位脱离而朝向另一端侧的中途,第一旋转体52A从第一凸轮槽51A的一端侧卡合。如图10(d)中的放大图所示,第一旋转体52A从第一凸轮槽51A中的主路径51A1的开口的一端侧嵌入。主路径51A1的一端侧为以使第一旋转体52A容易进入的方式开口较大的形状。
如图10(e)所示,在第一旋转体52A朝向第一凸轮槽51A的主路径51A1的另一端侧的中途,第三旋转体52C从第四凸轮槽51D的开口的另一端侧向外部脱出。
接着,如图11(f)所示,当第一旋转体52A到达从第一凸轮槽51A的主路径51A1的中途分支副路径51A2的分支点时,第一旋转体52A通过位于分支点的切换部53,直接朝向主路径51A1的另一端侧。此时,如图11(f)中的放大图所示,第一旋转体52A按压可动件530的倾斜面534,由此抵抗弹簧部件533的作用力而使可动件530临时向第一旋转体52A能够通过的去路状态位移。
如图11(g)所示,在第一旋转体52A从第一凸轮槽51A的主路径51A1的另一端侧向外部脱出之前,第二旋转体52B从第二凸轮槽51B的开口的一端侧卡合。另外,当第一旋转体52A完全通过切换部53时,如图11(g)中的放大图所示,可动件530通过弹簧部件533的作用力恢复到使第一凸轮槽51A的主路径51A1的另一端侧和副路径51A2连通的分支状态。
接着,如图11的(h)~(i)所示,通过台架30的向正方向(图11中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台架30到达交叉状态(旋转角度90°)。此时,第二旋转体52B在从第二凸轮槽51B的一端侧被引导至另一端侧之后,卡合于封闭的另一端侧并停止。
<<<从交叉状态到倒交叉状态>>>
在将座椅从交叉状态向倒交叉状态变换的情况下,在图11(i)所示的交叉状态下,首先通过手动操作或电动马达将锁定销61从卡定孔62b脱离而解除锁定。接着,当使台架30向相反方向(图11中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如图12(j)所示,第二旋转体52B从第二凸轮槽51B的另一端侧朝向一端侧被引导。
如图12(k)所示,在第二旋转体52B从第二凸轮槽51B的开口的一端侧向外部脱出之前,第一旋转体52A从第一凸轮槽51A的主路径51A1的开口的另一端侧卡合。此时,如图12(k)中的放大图所示,位于第一凸轮槽51A的分支点的切换部53的可动件530通过弹簧部件533的作用力保持为使第一凸轮槽51A的主路径51A1的另一端侧和副路径51A2连通的分支状态。
如图12(l)所示,在第一旋转体52A从第一凸轮槽51A的主路径51A1的另一端侧临近切换部53的近前,第二旋转体52B从第二凸轮槽51B的开口的一端侧向外部脱出。
然后,如图12(m)所示,伴随着台架30的向相反方向(图12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第一旋转体52A从第一凸轮槽51A的主路径51A1的另一端侧沿着切换部53的可动件530向副路径51A2被引导。如图12(m)中的放大图所示,在可动件530处于分支状态时,面向副路径51A2侧的外端缘537形成副路径51A2的内壁的一部分。
接着,当台架30向相反方向旋转时,第一旋转体52A从第一凸轮槽51A的副路径51A2的一端侧(分支点)朝向另一端侧被引导。于是,如图12(n)所示,台架30随着相反方向的旋转而前进,暂时成为以与纵长状态平行的状态前进的前进纵长状态。此时,第一旋转体52A还卡合于第一凸轮槽51A的副路径51A2的另一端侧,第二旋转体52B这次从第三凸轮槽51C的开口的一端侧卡合。
当从图12(n)所示的前进纵长状态,继续如图13(o)~(r)所示地使台架30进一步向相反方向(图13中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台架30到达倒交叉状态(旋转角度-90°)。此时,第二旋转体52B在从第三凸轮槽51C的一端侧被引导至另一端侧之后,卡合于封闭的另一端侧并停止。另外,在台架30从图12(n)到图13(o)的中途,第一旋转体52A从第一凸轮槽51A的副路径51A2的开口的另一端侧向外部脱出。
<<<从倒交叉状态到交叉状态>>>
另外,在将座椅从倒交叉状态恢复到交叉状态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只要进行与在图11(i)、图12(j)~(n)、图13(o)~(r)依次所示的从交叉状态经由前进纵长状态向倒交叉状态的变换相反的动作即可。
即,使台架30从图13(r)所示的倒交叉状态向正方向(图13中逆时针方向)旋转,首先成为图12(n)所示的前进纵长状态。此时,台架30不会进退,旋转轴41的前后位置保持恒定。随着接下来的台架30向正方向的旋转,座椅从前进纵长状态变换为图11(i)所示的交叉状态。在该过程中,按照上述的联动机构50的动作的相反动作,台架30一边旋转一边后退以及前进。
<<<从交叉状态到纵长状态>>>
进一步地,在将座椅从交叉状态恢复到原来的纵长状态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地,只要进行与图10(a)~(e)、图11(f)~(i)依次所示的从纵长状态向交叉状态的变换相反的动作即可。
即,使台架30从图11(i)所示的交叉状态向相反方向(图11中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台架30向相反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如图11(g)所示,第一旋转体52A从第一凸轮槽51A的主路径51A1的开口的另一端侧卡合。在此,为了将台架30变换为纵长状态,需要使第一旋转体52A朝向主路径51A1的一端侧。但是,如图11(g)的放大图所示,切换部53的可动件530通过弹簧部件533的作用力而处于通常的分支状态。
因此,为了将第一旋转体52A从第一凸轮槽51A的主路径51A1的另一端侧向一端侧引导,需要使位于副路径51A2的分支点的切换部53的可动件530为去路状态而非通常的分支状态。因此,此时例如通过动力使可动件530抵抗弹簧部件533的作用力而成为去路状态。在此,通过使可动件530摆动至位于其一端侧的圆孔535与位于分支点的球冠542卡合,能够临时固定。
进一步地,在第一旋转体52A从主路径51A1的另一端侧朝向一端侧通过切换部53时,当第一旋转体52A与可动件530的凸部536碰撞时,可动件530的临时固定状态被解除,因此能够使可动件530通过弹簧部件533的作用力自动地复位到原来的分支状态。另外,在图11(f)中,在基于第一旋转体52A的按压而得到的可动件530的临时性的去路状态下,例如只要将可动件530的摆动限制在不会被临时固定的位置即可。
<座椅装置10的变形例>
图14~图16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座椅装置10的变形例。
在本变形例中,对上述的座椅装置10的联动机构50进行了局部改良。即,在本变形例的联动机构50A中,与上述的联动机构50的凸轮槽51分体地追加限制部件70。此外,在本联动机构50A中,对与上述联动机构50同种类的部位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上述的联动机构50中,在将座椅从交叉状态向倒交叉状态变换时,在图13(q)所示的座椅的旋转角度为-70°前后的状态下,台架30有可能向壁A侧后退(图中向下方移动)。其原因在于,在座椅为-70°前后的状态下,仅第二旋转体52B被第三凸轮槽51C引导,但在此通过第三凸轮槽51C中的前后延伸的圆弧部分,因此不存在限制向壁A侧后退的动作的单元。
因此,在本联动机构50A中,除了包括第三凸轮槽51C的凸轮槽51,还追加了限制部件70,在座椅从交叉状态(参照图11(i))向倒交叉状态(图13(r))变换的过程中,在座椅不伴随进退而反向旋转时(图12(n)至图13(r)),该限制部件70限制座椅的进退(特别是后退)。其中,限制部件70是本发明的“限制部”的一例。
<<限制部件70>>
如图14所示,限制部件70在脚台11的上表面部12由例如配置于第一凸轮槽51A的旁边的第一限制部件70A以及配置于第二凸轮槽51B的旁边的第二限制部件70B构成。另外,在统称第一限制部件70A、第二限制部件70B时,简记为限制部件70。
第一限制部件70A在与以沿着副路径51A2的方式配置于导向部件54上的导向部件55之间形成通路。虽然后述,但在座椅反向旋转从-50°越过-70°的过程中,第一限制部件70A卡合于在与被导向部件55之间的通路被引导的第三旋转体52C,限制具有第三旋转体52C的台架30的后退。在此,第三旋转体52C是本发明的限制部卡合的“卡合部”的一例。
第二限制部件70B在与具有第二凸轮槽51B的导向部件57之间形成通路。虽然后述,但在座椅反向旋转,从-70°近前越过-90°的过程中,第二限制部件70B卡合于在与导向部件57之间的通路被引导的弹簧部件15C的承接部件16,限制具有承接部件16的台架30的后退。在此,承接部件16是本发明的限制部卡合的“其它部位”的一例。
<<联动机构50A的动作>>
接着,基于图15及图16,对座椅在从交叉状态向倒交叉状态变换的过程中不伴随进退而反向旋转时的联动机构50A的动作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5(a)所示,在座椅的旋转角度为-50°时,第二旋转体52B位于第三凸轮槽51C的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的大致中间的近前附近。此时,第三旋转体52C靠近第一限制部件70A与导向部件55之间的通路。另外,承接部件16位于相对于第二限制部件70B或弹簧部件15C仍分离的位置。
如图15(b)所示,当座椅的旋转角度为-60°时,第二旋转体52B位于第三凸轮槽51C的从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的大致中间附近。此时,第三旋转体52C在第一限制部件70A与导向部件55之间的通路被引导至中间附近。在该状态下,第三旋转体52C在第一限制部件70A与导向部件55之间通过,由此其动作被限制在通路的宽度内,因此能够限制具有第三旋转体52C的台架30的图中的箭头方向的进退。
接着,经过图14所示的座椅的旋转角度为-70°的状态,当如图16(c)所示地,座椅的旋转角度为-80°时,第三旋转体52C从第一限制部件70A与导向部件55之间的通路脱出。在此,若将第一限制部件70A向另一端侧(图中左侧)延伸,则会在位置上与副路径51A2干涉,因此无法进一步延伸。
因此,在处于该旋转角度时,取代第一限制部件70A,而使第二限制部件70B与弹簧部件15C的承接部件16卡合。由此,能够限制具有承接部件16的台架30的图中的箭头方向的后退。之后,如图16(d)所示,当座椅的旋转角度为-90°、即到达倒交叉状态时,成为承接部件16相对于弹簧部件15C卡合的定位状态。
<本发明的结构和作用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下对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得到的本发明进行说明。
首先,本发明为一种可变换座椅的状态的座椅装置10,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于地板面上的基座11;
能够向前后方向进退地支撑于上述基座11的滑块20;
能够向正反方向旋转地支撑于上述滑块20的上述座椅;以及
使上述滑块20的进退与上述座椅的旋转联动的联动机构50,
上述联动机构50具备:
凸轮路径51,其设于上述基座11及上述座椅的一方,且限制上述座椅的旋转或进退的轨迹;
卡合部52,其设于上述基座11及上述座椅的另一方,沿着上述凸轮路径51能够移动地卡合,且相对于上述凸轮路径51的至少任一部分始终维持卡合;以及
切换部53,其设于位于上述凸轮路径51的分支点,且能够在该分支点切换上述卡合部52被引导的方向。
根据本座椅装置10,座椅在其状态被变换的全部轨迹上始终维持凸轮路径51与卡合部52的卡合。由此,能够防止座椅从轨迹上脱离,能够可靠地支撑。
而且,使凸轮路径51分支,在其分支点设置切换卡合部52的引导方向的切换部53,因此能够将凸轮路径51兼用于各个动作的轨迹,能够简化凸轮路径51,总结为节省空间。
另外,作为本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凸轮路径51由配置于上述座椅的旋转中心的移动轨迹的周围的多个凸轮槽51构成,
上述卡合部52由与上述多个凸轮槽51对应地能够旋转地卡合的多个旋转体52构成,
上述凸轮槽51的任一个从对应的上述旋转体52将上述座椅从一状态向其它状态变换的主路径51A1的中途分支出将上述座椅从上述其它状态进一步向另一状态变换的副路径51A2,在该分支点设置有上述切换部53。
这样,通过简易结构的凸轮槽51和旋转体52,能够使座椅的旋转和进退可靠地联动。
另外,作为本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换部53具备在上述分支点切换上述旋转体52被引导的方向的可动件530,
上述可动件530能够位移到去路状态和分支状态,
上述去路状态是在伴随上述座椅的正向旋转而从上述一状态向上述其它状态变换时,使上述旋转体52从上述主路径51A1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向一方向移动,
上述分支状态是在伴随上述座椅的反向旋转而从上述其它状态向上述另一状态变换时,在上述主路径51A1的从另一端侧朝向一端侧的中途的上述分支点向上述副路径51A2引导上述旋转体52。
这样,切换部53的可动件530根据各个状况使位移的状态不同,即使是简易结构的切换体50,也能够实现旋转体52相对于主路径51A1以及副路径51A2的多样的动作。
另外,作为本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件530设定为,
通过施力单元533的作用力通常被维持为上述分支状态,在该分支状态时,伴随着从上述主路径51A1的一端侧移动来的上述旋转体52的通过,能够抵抗上述作用力而向上述去路状态位移,
而且,在通过动力抵抗上述作用力而从上述分支状态动作到上述去路状态之后,能够临时固定为该去路状态,在该临时固定的去路状态时,伴随着从上述主路径51A1的另一端侧移动来的上述旋转体52的通过,上述临时固定状态被解除,通过上述作用力复位到上述分支状态。
这样,通过对切换部53的可动件530的位移组合施力单元533的作用力,能够实现旋转体52相对于主路径51A1以及副路径51A2的进一步复杂的动作。
另外,作为本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座椅通过上述联动机构50能够变换为纵长状态、交叉状态以及倒交叉状态,
上述纵长状态作为上述一状态,座椅背面大致平行地沿着壁,
上述交叉状态作为上述其它状态,从上述纵长状态伴随上述座椅的正向旋转以与上述纵长状态大致正交的朝向从壁分离,
上述倒交叉状态作为上述另一状态,从上述交叉状态伴随上述座椅的反向旋转而成为与上述交叉状态反朝向。
由此,能够直接应用于搭载于铁道车辆的一般的座椅。
另外,作为本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联动机构50A具备限制部70,该限制部70与上述凸轮路径51分体地设于上述基座11及上述座椅的一方,在上述座椅从上述交叉状态向上述倒交叉状态变换的过程中不伴随进退而反向旋转时,与设于上述底座11以及上述座椅的另一方的上述卡合部52或其它部位16卡合,限制上述座椅的进退。
由此,在座椅从交叉状态向倒交叉状态变换的过程中不伴随进退而反向旋转时,能够可靠地防止座椅的意外的进退。当然,在座椅从倒交叉状态向交叉状态变换的过程中不伴随进退而正向旋转时,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座椅的意外的进退。
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更具体地,其特征在于,设置成,
上述多个凸轮槽51至少具备第一凸轮槽51A、第二凸轮槽51B以及第三凸轮槽51C,
上述多个旋转体52至少具备与上述第一凸轮槽51A对应的第一旋转体52A和与上述第二凸轮槽51B及上述第三凸轮槽51C对应的第二旋转体52B,
在位于上述第一凸轮槽51A的分支点设有切换部53,
上述第一凸轮槽51A在将座椅从纵长状态向交叉状态变换时,在其前期过程将第一旋转体52A向主路径51A1引导,另外,在将座椅从交叉状态向倒交叉状态变换时,在其中途过程将第一旋转体52A从主路径51A1通过切换部53向副路径51A2引导,
上述第二凸轮槽51B在将座椅从纵长状态向交叉状态变换时,在其后期过程引导第二旋转体52B,另外,在将座椅从交叉状态向倒交叉状态变换时,在其前期过程引导第二旋转体52B,
上述第三凸轮槽51C在将座椅从交叉状态向倒交叉状态变换时,在其后期过程引导第二旋转体52B。
由此,在应用于搭载于铁道车辆的一般的座椅时,能够利用所需最低限度的部件尽可能容易地实现纵长状态、交叉状态以及倒交叉状态的变换。
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其特征在于,设置成,
上述多个凸轮槽51还具备第四凸轮槽51D,
上述多个旋转体52还具备与上述第四凸轮槽51D对应的第三旋转体52C,
上述第四凸轮槽51D在将座椅从纵长状态向交叉状态变换时,在其最初的过程引导第三旋转体52C,由此将座椅引导至第一旋转体52A与第一凸轮槽51A开始卡合的状态。
由此,在将座椅从纵长状态向交叉状态变换时,能够将该最初的初期动作不额外利用特别的动力而顺畅地进行。另外,在如上述地附加了其它动力的情况下,第四凸轮槽51D和第三旋转体52C不是必须的结构。
以上通过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变更、追加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例如,脚台11、移动台20、台架30的形状不限定于图示的形状。另外,座椅说明了两人座的例,但也可以是三人座、一人座的座椅。另外,座椅的状态的变换不限定于纵长状态、交叉状态、倒交叉状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凸轮槽51设于脚台11,另一方面,将旋转体52设于台架30,但也可以采用颠倒的方案,将旋转体52设于脚台11,另一方面,将凸轮槽51设于台架30。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轮路径由凸轮槽51形成,卡合部由旋转体52形成,但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将凸轮路径形成为导轨状,将卡合部由可移动地卡合于导轨的一对辊、滑块等构成。
生产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除了设置于铁道车辆、飞机、汽车、船舶等的客厢内的交通工具用的座椅,还能够广泛用作以剧场用、家庭用、商务用的椅子为对象的座椅装置。
符号说明
10—座椅装置,11—脚台,12—上表面部,20—移动台,21—侧部,30—台架,40—旋转机构,41—旋转轴,50—联动机构,51A—第一凸轮槽,51A1—主路径,51A2—副路径,51B—第二凸轮槽,51C—第三凸轮槽,51D—第四凸轮槽,52A—第一旋转体,52B—第二旋转体,52C—第三旋转体,53—切换部,530—可动件,60—旋转锁定机构,61—锁定销,62a、62b、62c—卡定孔,70A—第一限制部件,70B—第二限制部件。

Claims (6)

1.一种座椅装置,其能够变换座椅的状态,其特征在于,具备:
固定于地板面上的基座;
能够向前后方向进退地支撑于上述基座的滑块;
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向正反方向旋转地支撑于上述滑块的上述座椅;以及
使上述滑块的进退与上述座椅的旋转联动的联动机构,
上述联动机构具备:
凸轮路径,其设于上述基座及上述座椅的一方,且限制上述座椅的旋转或进退的轨迹;
卡合部,其设于上述基座及上述座椅的另一方,沿着上述凸轮路径能够移动地卡合,且相对于上述凸轮路径的至少任一部分始终维持卡合;以及
切换部,其设于位于上述凸轮路径的分支点,且能够在该分支点切换上述卡合部被引导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轮路径由配置于上述座椅的旋转中心的移动轨迹的周围的多个凸轮槽构成,
上述卡合部由与上述多个凸轮槽对应地能够旋转地卡合的多个旋转体构成,
上述凸轮槽的任一个从对应的上述旋转体将上述座椅从一状态向其它状态变换的主路径的中途分支出将上述座椅从上述其它状态进一步向另一状态变换的副路径,在该分支点设置有上述切换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换部具备在上述分支点切换上述旋转体被引导的方向的可动件,
上述可动件能够位移到去路状态和分支状态,
上述去路状态是在伴随上述座椅的正向旋转而从上述一状态向上述其它状态变换时,使上述旋转体从上述主路径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向一方向移动,
上述分支状态是在伴随上述座椅的反向旋转而从上述其它状态向上述另一状态变换时,在上述主路径的从另一端侧朝向一端侧的中途的上述分支点向上述副路径引导上述旋转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件设定为,
通过施力单元的作用力通常被维持为上述分支状态,在该分支状态时,伴随着从上述主路径的一端侧移动来的上述旋转体的通过,能够抵抗上述作用力而向上述去路状态位移,
而且,在通过动力抵抗上述作用力而从上述分支状态动作到上述去路状态之后,能够临时固定为该去路状态,在该临时固定的去路状态时,伴随着从上述主路径的另一端侧移动来的上述旋转体的通过,上述临时固定的状态被解除,通过上述作用力复位到上述分支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座椅通过上述联动机构能够变换为纵长状态、交叉状态以及倒交叉状态,
上述纵长状态作为上述一状态,座椅背面大致平行地沿着壁,
上述交叉状态作为上述其它状态,从上述纵长状态伴随上述座椅的正向旋转以与上述纵长状态大致正交的朝向从壁分离,
上述倒交叉状态作为上述另一状态,从上述交叉状态伴随上述座椅的反向旋转而成为与上述交叉状态反朝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联动机构具备限制部,该限制部与上述凸轮路径分体地设于上述基座及上述座椅的一方,在上述座椅从上述交叉状态向上述倒交叉状态变换的过程中不伴随进退而反向旋转时,与设于上述基座以及上述座椅的另一方的上述卡合部或其它部位卡合,限制上述座椅的进退。
CN202080090756.3A 2019-12-27 2020-09-16 座椅装置 Active CN1149015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9066 2019-12-27
JP2019239066A JP6932469B2 (ja) 2019-12-27 2019-12-27 座席装置
PCT/JP2020/035111 WO2021131180A1 (ja) 2019-12-27 2020-09-16 座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1512A CN114901512A (zh) 2022-08-12
CN114901512B true CN114901512B (zh) 2024-03-12

Family

ID=76575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90756.3A Active CN114901512B (zh) 2019-12-27 2020-09-16 座椅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49855B2 (zh)
JP (1) JP6932469B2 (zh)
CN (1) CN114901512B (zh)
WO (1) WO2021131180A1 (zh)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073819A (fr) * 1952-04-11 1954-09-29 Siège réversible
GB726421A (en) * 1950-07-17 1955-03-16 Peters G D & Co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seats
JPS58126533U (ja) * 1982-02-23 1983-08-27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回転座席
AU564341B3 (en) * 1987-01-15 1987-08-18 Potts, W.D.R. Sliding rotatable seat
JPH0636949U (ja) * 1992-10-28 1994-05-17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回転式方向変換いすの回転止め装置
JPH0952545A (ja) * 1995-08-11 1997-02-25 Tenryu Ind Co Ltd ロング・クロス配列切替式乗物用座席群
JPH1067263A (ja) * 1996-08-27 1998-03-10 Tenryu Ind Co Ltd 乗物用座席の配列切替装置
JPH11245808A (ja) * 1998-02-27 1999-09-14 Koito Ind Ltd 回転腰掛装置
JP2000016129A (ja) * 1998-06-26 2000-01-18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回転座席
CA2289718A1 (fr) * 1998-11-13 2000-05-13 Alstom Holdings Siege tournant,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ferroviaire
JP2002114065A (ja) * 2000-08-03 2002-04-16 Araco Corp 車両シートの回動装置
JP2003175752A (ja) * 2002-12-25 2003-06-24 Tenryu Ind Co Ltd 乗物用座席の配列切替装置
JP2015144631A (ja) * 2014-01-31 2015-08-13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JP2017094958A (ja) * 2015-11-25 2017-06-01 コイト電工株式会社 座席支持機構
JP2018016217A (ja) * 2016-07-28 2018-02-01 コイト電工株式会社 座席支持機構
JP2018166969A (ja) * 2017-03-30 2018-11-01 コイト電工株式会社 座席支持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48187A (en) * 1936-06-18 1939-02-21 Karpen & Bros S Reversible seat
US2472349A (en) * 1945-06-21 1949-06-07 Heywood Wakefield Co Reversible seat
JPS4210568B1 (zh) * 1964-04-27 1967-06-08
US4417715A (en) * 1981-03-05 1983-11-29 National Seating Co. Reversible transportation seat
JP3447475B2 (ja) * 1996-07-03 2003-09-16 ダイハツディーゼル株式会社 乗物用転換腰掛
US6241314B1 (en) * 1999-02-09 2001-06-05 Kevin Jon Pufall Swiveling car seat
US6027170A (en) * 1999-02-19 2000-02-22 Paccar Inc Rotating vehicle seat
US6938954B1 (en) * 2003-01-22 2005-09-06 Ronald D. Hendren Rotatable child safety seat
JP4770561B2 (ja) * 2006-04-13 2011-09-1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車両用シート転回装置
DE102007017352B4 (de) * 2007-04-12 2010-12-09 Honda Motor Co., Ltd. Kindersitz
DE102011108374A1 (de) * 2011-07-22 2013-01-24 Keiper Gmbh & Co. Kg Fahrzeugsitz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26421A (en) * 1950-07-17 1955-03-16 Peters G D & Co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seats
FR1073819A (fr) * 1952-04-11 1954-09-29 Siège réversible
JPS58126533U (ja) * 1982-02-23 1983-08-27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回転座席
AU564341B3 (en) * 1987-01-15 1987-08-18 Potts, W.D.R. Sliding rotatable seat
JPH0636949U (ja) * 1992-10-28 1994-05-17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回転式方向変換いすの回転止め装置
JPH0952545A (ja) * 1995-08-11 1997-02-25 Tenryu Ind Co Ltd ロング・クロス配列切替式乗物用座席群
JPH1067263A (ja) * 1996-08-27 1998-03-10 Tenryu Ind Co Ltd 乗物用座席の配列切替装置
JPH11245808A (ja) * 1998-02-27 1999-09-14 Koito Ind Ltd 回転腰掛装置
JP2000016129A (ja) * 1998-06-26 2000-01-18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回転座席
CA2289718A1 (fr) * 1998-11-13 2000-05-13 Alstom Holdings Siege tournant,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ferroviaire
JP2002114065A (ja) * 2000-08-03 2002-04-16 Araco Corp 車両シートの回動装置
JP2003175752A (ja) * 2002-12-25 2003-06-24 Tenryu Ind Co Ltd 乗物用座席の配列切替装置
JP2015144631A (ja) * 2014-01-31 2015-08-13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JP2017094958A (ja) * 2015-11-25 2017-06-01 コイト電工株式会社 座席支持機構
JP2018016217A (ja) * 2016-07-28 2018-02-01 コイト電工株式会社 座席支持機構
CN109789816A (zh) * 2016-07-28 2019-05-21 小丝电工株式会社 座椅支撑机构
JP2018166969A (ja) * 2017-03-30 2018-11-01 コイト電工株式会社 座席支持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07183A (ja) 2021-07-29
JP6932469B2 (ja) 2021-09-08
US11849855B2 (en) 2023-12-26
US20230015167A1 (en) 2023-01-19
CN114901512A (zh) 2022-08-12
WO2021131180A1 (ja) 202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40215B2 (en) Door opening and closing apparatus
US11890972B2 (en) Vehicle access seating
US9415703B2 (en) Articulated seating system
US7399035B2 (en) Seat for vehicle
CN110869241B (zh) 座椅控制装置
US6302483B1 (en) Revolving seat, in particular for a rail vehicle
US11999486B2 (en) Device for closing a passage between two seat units
US20190193861A1 (en) Table apparatus
CN103132825A (zh) 门锁装置
CN114901512B (zh) 座椅装置
CN109789816B (zh) 座椅支撑机构
JP2003327022A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駆動装置
US20230415619A1 (en) Seat device
KR102037424B1 (ko) 차량의 폴드 앤 다이브 시트
US20230109265A1 (en) Seat device
CN115210108B (zh) 座椅装置
CN115243954A (zh) 座椅装置
KR101066077B1 (ko) 전기식 선로 순회차
CN115139872A (zh) 车辆座椅
KR101361050B1 (ko) 차량용 시트의 작동력 저감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