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856C - 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856C
CN1148856C CNB01125808XA CN01125808A CN1148856C CN 1148856 C CN1148856 C CN 1148856C CN B01125808X A CNB01125808X A CN B01125808XA CN 01125808 A CN01125808 A CN 01125808A CN 1148856 C CN1148856 C CN 114885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otating part
contact
common contact
turned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112580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40896A (zh
Inventor
平野勉
浅井孝一
江口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408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408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885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85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9/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 H02J9/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 H02J9/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mergency or stand-by power supply, e.g. for emergency lighting in which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is disconnected from the normal source and connected to a standby source with automatic change-over, e.g. UPS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2Non-polarised relays
    • H01H51/04Non-polarised relays with single armature; with single set of ganged armatures
    • H01H51/12Armature is movable between two limit positions of rest and is moved in both directions due to the energisation of one or the other of two electromagnets without the storage of energy to effect the return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00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or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covered by H01H
    • H01H2300/018Application transfer; between utility and emergency pow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2Latching movable parts mechanically
    • H01H50/326Latching movable parts mechanically with manual intervention, e.g. for testing, resetting or mode sel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tand-By Power Supply Arrangement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Relay Circuits (AREA)
  • Control Of Vehicle Eng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fic Uses (AREA)

Abstract

在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中,设计成自动转接系统,用于将电力以这种方式加到电负载上,以便在正规电源系统发生电力故障时,将来自机动发电机的电力输出加到电负载上,安装一个往复式转动件,用于在一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进行旋转运动,在上述第一转动位置中,它能使共用触点导电连接到第一单个触点上,而在第二转动位置中,它能使共用触点导电连接到第二单个触点上。第一和第二螺线管能施加电磁力,用于驱动往复式转动件朝向第一和第二转动位置的其中之一位置,每个螺线管都包括一个插棒式铁心,该插棒式铁心具有一个操作部分,该操作部分能从外部按入插棒式铁心,因而能进行操作人员的手动开关。

Description

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该装置设计成自动转接系统,用于以这种方式将电力加到电负载上,以便在正规电源系统发生电力故障时,将来自机动发电机的电力输出加到电负载上。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自动转接装置,例如,从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5-64382等专利中可知,该自动转接装置如此设计,以便当正规电源系统发生电力故障时,转换一个开关用于将来自机动发电机的电力输出加到一个电负载上。
在这种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中,不仅需要提供一个紧急自动转接机构,而且还需要提供一种措施,用于在故障或控制单元所希望的情况下,能由操作人员手工操作进行开关。通常,将一开关杠杆结构或类似物安装在常用的转接装置上。
发明内容
上述考虑的情况本发明已经达到了,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其中在不准备专用机构的情况下,可以由操作人员手工操作实现开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和特点,设置有一个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个开关单元,该开关单元具有第一和第二单个触点,它们各自连接到正规电源系统和机动发电机上,和一个连接电负载的共用触点,其中共用触点可以可供选择地导电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单个触点上;和一个控制单元,它用于以这种方式控制开关单元,以便随着正规的电源系统断电,共用触点导电连接到第二单个触点上,而随着正规的电源系统恢复原状,共用触点导电连接到第一单个触点上,其中开关单元包括:一个往复式转动件,它安装在支架上,用于在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进行旋转运动,在上述第一转动位置中,转动件能将共用触点导电连接到第一单个触点上,而在上述第二转动位置中,转动件能将共用触点导电连接到第二单个触点上,一个弹簧件,它用于施加一个弹簧弹力,以便随着转动件穿过第一和第二转动位置之间的中央点朝第一和第二转动位置其中之一方向进行旋转运动,使转动件保持处于第一和第二转动位置的其中之一位置,一个第一螺线管,它能施加电磁力,用于顶着弹簧件的弹簧弹力将转动件向第一转动位置方向驱动,和一个第二螺线管,它能施加电磁力,用于顶着弹簧件的弹簧弹力将转动件向第二转动位置方向驱动,第一和第二螺线管每个都包括一个插棒式铁心,该插棒式铁心整体式包括一个能从外部按入插棒式铁心的操作部分。
在这种安排第一特点的情况下,在正规电源系统发生电力故障时,将来自机动发电机的电力加到电负载上,而在正规电源系统恢复原状时,将来自正规电源系统的电力加到电负载上,通过用控制单元以开关方式控制第一和第二螺线管的励磁和去励磁作用,可以自动地从一种转接到另一种。此外,在紧急情况下,正规电源系统和电负载之间的电气连接,及机动发电机和电负载之间的电气连接,可以通过在操作部分中按压,可供选择地从一种连接转接到另一种连接,该操作部分整体式设置在包括在螺线管内的插棒式铁心上,而不是利用第一和第二螺线管的励磁和去励磁作用。而且,不需要安装专用的杠杆机构或类似物,并且能在简单的结构中由操作人员手工操作来进行开关操作,在该简单结构中,操作部分仅仅整体式设置在插棒式铁心上。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和特点,除了第一特点的安排之外,将共用触点设置在一活动触点支承件上,该活动触点支承件可操作式连接到转动件上,用于绕与转动件同轴的轴线进行旋转运动,并且开关单元安装在一具有开口的箱体中,该开口能用一盖件以这种方式打开和关闭,亦即将操作部分设置在开口的这一侧,并将转动件和活动触点支承件设置在与开口相对的这一侧上。在这种安排情况下,第一和第二触点及共同触点的接触部分都设置在箱体的内部,因而能最大限度地防止从外部与各接触部分接触,并且此外,通过将操作部分配置在开口这一侧上,可以方便操作人员的手工操作。
按照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和特点,除了第二特点之外,共用触点设置在活动触点支承件相对两端的每一端处;第一和第二单个触点能导电连接到共用触点上,它们固定式设置在对应于活动触点支承件相对两端的位置处;第一和第二电源终端接头件各自连接到正规电源系统和机动发电机上,该第一和第二电源终端接头件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单个触点上;和一负载终端接头件,它连接到电负载上,并固定式设置在活动触点支承件中央部分的位置处,该负载终端接头件连接到共用触点上。在这种安排情况下,第一和第二电源终端接头件固定式设置在活动触点支承件相对的两端处,而负载终端接头件固定式设置在相当于活动触点支承件的中央部分处。因此,连接第一和第二终端接头件及负载终端接头件的电线可以很容易以这种方式排列,亦即对每根电线配置一根钢丝绳。
从下面结合附图所作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特点及优点将变得很明显。
附图说明
图1-13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自动转接装置安排的电路图;
图2是自动转接装置的局部剖开前视图;
图3是调控箱的部件分解透视图;
图4是开关单元的放大前视图;
图5是沿着图4中线段5-5所作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4中线段6-6所作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4中线段7-7所作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4中线段8-8所作的,电线连接到终端接头件上的一种结构放大剖视图;
图9是示出电线连接到终端接头件上结构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电线连接到终端接头件上的一种结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与图9相同的透视图,但示出安装在电线其中一端处的小孔式终端接头;
图12是示出控制系统安排的方框图;和
图13是示出自动转接方式中控制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看图1-13作为一个实施例说明本发明。
首先参看图1,一个自动转接装置15设计成自动式转接系统,用于将电力加到电负载20上,以便在正规的电源系统18发生电力故障期间,将通过一机动发电机19将电力输出加到电负载20上。自动转接装置15包括一个开关单元16和一个控制单元17,操纵上述开关单元16,以便可供选择地选择将正规电源系统18中的电力和机动发电机19中的电力输出加到电负载20上,而控制单元17用于通常监测正规电源系统18的电源故障及恢复原状,并随着电力故障及恢复原状控制开关单元的操作。
另外参看图2和3,自动转接装置15安放并固定在调控箱21中,该调控箱21例如固定到一间房屋或建筑物的墙壁或类似物上。调控箱21包括一个箱体22和一个盖件23,上述箱体22制成一种底部成四边形的管式形状,同时它的一个端面关闭而另一个端面敞开,而盖件23可以打开和关闭箱体22的开口。此外,箱体22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板24,25,26和27及一个底板28,将这四个侧板连接以便形成一个四边形管式形状,而底板28共用式和可拆卸式将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板24,25,26和27连接在一起。
底板28制成一种四边形平板形状。连接板部分28a,28a在它们的底端处成直角整体式连接到底板28各侧边的其中两个平行侧边上,而安装板部分28b,28b分别在它们的底端处成直角整体式连接到连接板部分28a,28a的边上。在每个安装板部分28b,28b中设置数个,比如,一对插入孔29,以便当安装板部分28b,28b固定到房屋或建筑物的墙壁或类似物上时,通过插入孔29插入螺钉件30(见图2)。在每个连接板部分28a,28a中设置数个,比如,三个插入孔31。在相应于插入孔31的位置处,将焊接螺母32固定到连接板部分28a,28a的内表面上。
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板24,25可拆卸式连接到连接板部分28a,28a(它们包括在底板28内)的外表面上。沿着第一和第二侧板24,25其中每块靠近底板28的一端,设置三个插入孔33,这些插入孔33对应于连接板28a,28a中的插入孔31,以便通过使穿过插入孔33和31插入的螺钉件34与焊接螺母32成螺纹式接合,并且然后将它们拧紧在一起,将第一和第二侧板24和25它们其中一端成直角连接到底板28上。
在底板28的每个侧边中,同连接板部分28a,28a与其连接的两个侧边垂直的两侧边上,设置数个,比如,三个插入孔(未示出),并将各自对应这些插孔的焊接螺母35固定到各侧边上。
另一方面,连接板部分26a和27a整体式并且成直角连接到第三和第四侧板26和27在对应焊接螺母35的位置处,靠近底边28的一端上,并且叠加在底板28上。切口36在连接板部分26a和27a中限定到在连接板部分26a和27a的末端处开口,以便穿过切口36插入与焊接螺母螺纹式接合的螺钉件37。因此,第三和第四侧板26和27在它们的一端处,通过使穿过切口36插入的螺钉件37与焊接螺母35成螺纹式接合,并且然后将它们拧紧,成直角连接到底板28上。
连接板部分24a,24a;25a,25a整体式并成直角连接到第一和第二侧板24和25的相对侧边上,并叠加在第三和第四侧板26和27的相对侧边上。在连接板部分24a,24a;25a,25a其中每一个上都设置数个,比如,一对插入孔38,并将对应于插入孔38的焊接螺母39固定到连接板部分24a,24a;25a,25a上。另一方面,在第三和第四侧板26和27的相对侧边中,设置与插入孔38相对应的插入孔40,并通过使穿过插入孔40插入的螺钉件41与焊接螺母39成螺纹式接合,及然后将它们拧紧,将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板24,25,26和27连接在一起。
在这种箱体22中,各侧板24,25,26和27与底板28的连接通过拧松螺钉件34和37放开,而各侧板24,25,26和27的相互连接通过拧松螺钉件41放开。
此外,每块侧板24,25,26和27都在各侧板24,25,26和27相互分开和侧板24,25,26和27与底板分开时,在平行于相邻侧板对方向上,朝远离底板28的方向取出。当取出侧板24,25,26和27之中任一个时,需要避免的是对其它侧板的相互连接及其它侧板与底板连接的影响。例如,为了取出第一侧板24,可以如图2所示,向上取出与第三和第四侧板26和27分开及与底板28分开的第一侧板24,而同时,设有对第二,第三和第四侧板25,26和27相互连接,及对第二,第三和第四侧板25,26和27与底板28连接起作用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焊接螺母32,35和39固定到底板28及第一和第二侧板24和25上,但在这些焊接螺母32,35和39的地方,可以使用其它固定式螺母,比如穿孔螺母(pierced nut)或类似物,因而能部分地降低成本。
凸边(collar)部分24b,25b,26b和27b整体式并且成直角连接到与底板28相对的侧板24,25,26和27的另一端上,以便通过彼此协同操作,限定开口42的周边,该周边以这种方式设置在箱体22的另一端中,以便它用盖件23关闭。盖件23安装在箱体22上并绞接在第三侧板26上,以便能打开和关闭箱体22,并且例如,在第三侧板26中设置两组每组各三个紧固用孔44,用于紧固一对绞接件43,43,这对绞接件43,43紧固到盖件23上。一个锁定机构(未示出)用于转接第四侧板27与凸边部分27b接合及其同凸边部分27分开,该锁定机构在与具有绞接件43,43一侧相对的一侧上安装到盖件23上,并且在盖件23中设置一个通孔45用于安装锁定机构。
如上所述,自动转接装置15包括开关单元16和控制单元17。开关单元安装到箱体22的底板28上,而控制单元安装到盖件23上。此外,开关单元16和控制单元17分别单独地安装到箱体22和盖件23上。以使它们不能在箱体22中的开口用盖件23关闭的状态下相互叠加,如图2所示。
另外参看图4-7,开关单元16包括:一个支架50,它紧固到箱体22的底板28上,同时一块绝缘板49插在上述箱体22和底板28之间;三个第一单个触点51,它们固定式配置在支架50上并连接到机动发电机19上;每组一对共三组共用触点53,它们连接到电负载20上;一个往复式转动件(seesaw turn member)54,它安装在支架50上并能在一第一转动位置和一第二转动位置(在图6中示出)之间转动,在第一转动位置中,该转动件54使共用触点53能导电连接到第一单个触点51上,而在第二转动位置中,该转动件54使共用触点53能导电连接到第二单个触点52上;一个弹簧件55,它用于施加弹簧弹力来随着转动件54在第一和第二位置其中之一处的旋转运动,将转动件54保持在第一和第二位置其中一个位置处;一个第一螺线管56,它能施加电磁力,用于顶着弹簧件55的弹簧弹力将转动件54驱动到第一转动位置;和一个第二螺线管57,它能施加电磁力,用于顶着弹簧件55的弹簧弹力将转动件54驱动到第二位置。
一个转动轴58以其相对的两端可旋转式安装在支架50上并配置在一个与底板28平行的平面上,同时它除了其轴向上相对的两端外的主要部分成形为横截面是矩形。转动件54在一垂直于转动轴58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并在其中央部分处固定到更靠近一端的一部分转动轴58上。
尤其是仔细地参看图6,第一螺线管56配置在支架50上与转动件54的一端(如图6中所示的下端)对应,而第二螺线管57配置在支架50上与转动件54的另一端(如图6中所示的上端)对应。
配置在支架50上的第一螺线管56包括:一个固定的螺线管芯59,它邻近转动件54;一个插棒式铁心(plunger)60,它与转动件54相对一侧上的固定螺线管芯59相对;一个线圈61,它施加电磁力用于将插棒式铁心60吸引到固定螺线管芯59上;一个推杆62,它连接到插棒式铁心60上并穿过固定螺线管芯59的中央部分,用于以这种方式作轴向运动,以便使其一端能放成贴着转动件54的一端邻接;和一个复位弹簧63,它安装在推杆62和固定螺线管芯59之间,同时施加弹簧弹力用于使插棒式铁心移动离开固定螺线管芯59。
配置在支架50上的第二螺线管57包括:一个固定的螺线管芯64,它邻近转动件54;一个插棒式铁芯65,它与转动件54相对一侧上的固定螺线管芯64相对;一个线圈66,它施加电磁力用于将插棒式铁芯65吸引到固定螺线管芯64上;一个推杆67,它连接到插棒式铁芯65上并穿过固定螺线管芯64的中央部分,用于以这种方式作轴向运动,以便使其一端能放成贴着转动件54的一端邻接;和一个复位弹簧68,它安装在推杆67和固定螺线管芯64之间,同时施加弹簧弹力用于使插棒式铁心移动离开固定螺线管芯64。
弹簧接收臂69与转动件54一起形成一基本上是T形形状,该臂69在其底端处,于一个位置处成直角固定到转动轴58上,该位置邻近转动件54固定于其上的这一部分,而一个弹簧接收件70在相应于第一和第二螺线管之间一部分的位置处紧固到支架50上。
接收部分69a和70a开成矩形凹槽,它们分别以这种方式在弹簧接收臂69和弹簧接收件70的顶端处形成,以使它们彼此相对,弹簧件55是一种片簧,它安装在接收部分69a和70a上其相对的两端处。此外,弹簧接收件70如此安装,以便当转动件54处于第一和第二转动位置之间一半的位置处时,一条直线与弹簧接收件70的接收部分70a的中央部分互连,亦即,在弹簧件55和转动轴58轴线的一端处的邻接点与转动件54垂直。当转动件54处于第一和第二转动位置之间一半的位置处时,弹簧接收臂69的中央部分69a,亦即,弹簧件55另一端处的邻接点位于一条直线71上。
因此,当弹簧接收臂69的中心部分69a在转动件54从图6所示的第二转动位置朝第一转动位置方向作旋转运动通过直线71时,弹簧件55施加一个弹簧弹力用于将转动件54推向第一转动位置。另一方面,当弹簧接收臂69的中央部分69a在转动件54从第一转动位置朝第二转动位置方向作旋转运动通过直线51时,弹簧件55施加一个弹簧弹力用于将转动件54推向第二转动位置。
当线圈61处于一种非励磁状态时,第一螺线管处于其中推杆62的一端贴着位于第二转动位置中的转动件54一端邻接的状态。当线圈61励磁成一种第二螺线管57中线圈66的非励磁状态时,推杆62将转动件54朝第一转动位置方向推,直至弹簧接收臂69的接收部分69a中央部分通过直线71时为止。当转动件54此后在弹簧件55的弹簧弹力作用下转动到第一转动位置时,转动件54的一端移动离开推杆62的一端。另一方面,当线圈66处于非励磁状态时,第二螺线管57处于其中推杆67的一端贴着位于第一转动位置中的转动件54另一端邻接的状态。当线圈66励磁成处于第一螺线管56线圈61的非励磁状态时,推杆67将转动件54朝第二转动位置推,直至弹簧接收臂69接收部分69a中央部分通过直线71时为止。当转动件54此后在弹簧件55的弹簧弹力作用下转动到第二转动位置时,转动件54的另一端移动离开推杆67的一端。
此外,转动件54位于第一转动位置中的位置在弹簧件55的弹簧弹力作用下保持不变,并且将加到与位于第一转动位置中的转动件54接触的推杆62上的复位弹簧68的弹簧载荷,调到低于弹簧件54的弹簧弹力。转动件54位于第二转动位置中的位置在弹簧件55的弹簧弹力作用下保持不变,将加到与位于第二转动位置中的转动件54接触的推杆62上的复位弹簧弹簧载荷,调到低于弹簧件55的弹簧弹力。
用第一和第二螺线管56和57保持在非励磁状态的线圈61和66,通过手工操作,可以将旋转力加至转动件54上,而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螺线管56和57中的插棒式铁心60和65分别整体式装备有操作部分60a和65a,它们都能加一手工操作的力。操作部分60a和65a以这种方式整体式设置在插棒式铁心60和65的外端处,以便从外部将插棒式铁心60和65按入第一和第二螺线管56和57中,因而通过推杆62和67将操作力施加到转动件54上。当第一和第二螺线管56和57的线圈61和66处于它们的非励磁状态时,操作部分60a和65a形成从支架50中伸出。
例如,三个活动触点支承件74,每个都是用绝缘材料制造,将这三个触点支承件74彼此间隔开固定到转动轴58上,该转动轴58在转动件54相对于弹簧接收件70的对面一侧上。换句话说,各活动触点支承件74可操作式连接到转动件54上,用于绕一与转动件54同轴的轴线作旋转运动。
固定到支架50上的是支承座75,每个支承座75都用绝缘材料和对应于活动的触点支承件74,及多个,比如,四个隔板76制造,用于使活动的触点支承件74与支承座75分开。
共用触点53,53设置在每个活动触点支承件74的相对两端处,以便部分地从每个活动触点支承件74中伸出。第一和第二单个触点51和52在相应于每个活动触点支承件74相对两端的位置处,固定到每个支承座75上。更准确地说,第一单个触点51以这种方式固定到支承座75上,以便随着活动的触点支承件74与转动件54一起旋转运动到第一转动位置上,它与共用触点53的其中之一(如图7所示上面一个)进行导电接触,而第二单个触点52以这种方式固定到支承座75上,以便随着活动触点支承件74与转动件一起旋转运动到第二转动位置上,它与共用触点53的其中另一个(如图7所示下面一个)进行导电接触。
各第一电源终端接头件77分别连接到各第一单个触点51上,而各第二电源终端接头件78分别连接到各第二单个触点52上。导电件80在相应于活动接点支承件74中央部分的位置处固定式配置在支承座75上,并通过引线79连接到共用触点53上,而各负载终端接头件81整体式连接到导电件80上,并且每个负载终端接头件81都通过导电件80和引线79引导到每对共用触头53上。
连接到正规电源系统18上的电线82连接到第一电源终端接头件77上;连接到机动发电机19上的电线83连接到第二电源终端接头件78上;而连接到电负载20上的电线84连接到负载终端接头件81上。
参看图8-10,每个第一终端接头件77都用导电材料制造,并且具有一个插入孔85和一个带螺纹的孔86,电线82插入上述插入孔85中,而带螺纹的孔86具有一条垂直于插入孔的轴线。为了将电线82连接到第一终端接头件77上,将一种由导电材料制的止动器安装在第一终端接点77上,并将一个螺栓88拧入第一终端接头件77中。
止动器87包括一个夹紧板89,一个板件90,和一个连接板91,上述夹紧板89插入插入孔86中,用于将在夹紧板89和插入孔85的内表面之间的电线82夹紧,板件90与第一终端接头件77的外表面相对,并具有一个螺栓88穿过其插入的插入孔92,而连接板91连接夹紧板89和对置的板件90的一端。夹紧板89,对置的板件90和连接板91整体式相互连接,以便形成一个基本上是U形的横截面。将穿过插入孔92插入的螺栓88以这种方式拧入带螺纹的孔86中,以便它的尖头端可以放成贴着夹紧板89邻接,并且在插入插入孔85的电线82一端处,除掉绝缘的部分通过拧紧螺栓88夹紧在夹紧板89和插入孔85的内表面之间,因而达到电线82到第一终端接头件77的电气连接。
插入孔85设置在第一终端接头件77中,同时它的相对两端如此打开,以便电线82可以从任何轴向方向插入插入孔85,并且止动器87制成基本上为U形,以便夹紧板可以从任何轴向方向上插入插入孔85,并且螺栓88的尖头端可以放成贴着插入的夹紧板89邻接。
此外,正如图8中最佳示出的,在电线82这侧的夹紧板89表面上,形成一凸凹不平部分89a。这样,可以迫使夹紧板89压入电线82的除去绝缘的这部分中,因而可靠地保持电线82与第一终端接头件77的电接触状态。
在某些情况下,图11中所示的小孔式终端接头101可以安装在电线82的一端处。然而,带螺纹的孔88中第一终端接头件77的螺纹式接合可以松开,以便从止动器87对置的板90中拉出螺栓88,并因此,插入对置的板件90和第一终端接头件77外表面之间的小孔式终端接头101,可以通过拧紧螺栓88夹紧在对置的板件90和第一终端接头件77的外表面之间。
电线83连接到第二电源连接终端接头78上的结构,及电线84连接到负载连接终端接头81上的结构与电线82连接到第一电源连接终端接头77上的结构基本上相同,因此,将它们的详细说明省去。
这个开关单元16安装在箱体22内,箱体22具有能用盖件23打开和关闭的开口42,以便第一和第二螺线管56和57的操作部分60a和65a配置在开口42这一侧上,而转动件54和活动触点支承件74配置在与开口42相对的这侧上,亦即,配置在底板28的这一侧上。
此外,电线82,83和84连接到终端接头件77,78和81上的部分用一盖板93盖住,该盖板93可拆卸式安装在多个支承杆94的尖头端处,支承杆94埋置在支架50中。
电线82,83和84从安放开关单元16的调控箱21中引出。在本发明中,箱体22的第一侧板24设置有电线引出孔95,用于引出电线82,该电线82使第一电源终端接头件77与正规电源系统18相互连接,而第二侧板25设置有一个电线引出孔96,用于引出电线83,该电线83使第二电源终端接头件78与机动发电机19相互连接,而同时,电线引出孔97用于引出电线84,该电线84使负载终端接头件81与电负载20彼此连接。此外,引出管98,99和100固定到第一和第二侧板24和25上,以便贯穿电线引出孔95,96和97,并且电线82,83和84穿过引出管98,99和100引出箱体22。
另外参看图12,控制单元17包括若干微芯片或类似物,它们安装在一个基底102上,该基底102固定式配置在调控箱21的盖件23内表面上。控制单元17接收来自设定时间变化装置103的设定时间变化指示信号及以控制方式确定装置104操作为基础的信号,该设定时间变化装置103配置在基底102上,而控制方式确定装置104设置在盖件23的外表面上。控制单元17具有正规监测电力故障及恢复正规电源系统18的功能。根据这种检测结果及来自设定时间变化的装置103和控制方式确定装置104的信号,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和第二螺线管56和57的励磁和去励磁作用、机动发电机19的起动和停止、及显示装置105上的显示,该显示装置105设置在盖件23上并用液晶或类似物制成。
设定时间变化装置103制成能设定在三个周期下,比如,15,30和120秒用于使机动发电机变热所需的时间,设置的时间视设定时间变化装置103的操作部分103a的操作而定,并且将由设定时间变化装置103所设定的时间从设定时间变化装置103输入控制单元17。
控制方式确定装置104具有一个操作盘106,该操作盘能够转动,并且,按照操作盘106从第一到第四位置P1,P2,P3和P4的旋转运动,将由控制单元17在用于确定控制方式的位置P1,P2,P3和P4处所形成的信号,从控制方式确定装置104输入到控制单元17。
第一位置P1是用于停止通过控制单元17控制操作的位置,而第二位置P2是用于电源系统自动转接控制方式的位置。当操作盘106转到第二位置P2时,开关单元16的开关控制,机动发电机的起动和停止的控制及显示装置105上的显示控制,都是由控制单元17自动地进行。第三位置P3是用于手动起动机动发电机19的位置,并且当操作盘106转到第三位置P3时,控制单元17起动机动发电机19。另外,第四位置P4是用于将电力输出从机动发电机加到电负载20上的位置,并且当操作盘106转到第四位置P4时,控制单元17控制开关单元16的操作,以便将电力输出从机动发电机19加到电负载20上,而不管正规电源系统18是否发生了电力故障。
在自动转接控制方式中,控制单元17按照图13所示的操作手续,控制开关单元16中第一和第二螺线管56和57的励磁和去励磁作用,机动发电机19的起动和停止及显示装置105上的显示。在步骤S1,确定在正规电源系统18中是否发生了电力故障。在发生电力故障情况下,在步骤S2检查标记(flag)FA是否为“0”。标记FA是表示机动发电机19是否在运行的标记。当机动发电机19处于运行状态时,FA=1。
当在步骤S2处已符合FA=0时,亦即,当机动发电机19处于非运行状态时,在步骤S3读出由设定时间变化装置103所设定的时间,并且起动机动发电机,而同时,在步骤S4时接通显示装置105的显示状态。
控制单元17能通过从一种状态转接到另一种状态来控制显示装置105上的显示,上述一种状态中,显示机动发电机19累积的运行时间,而一种状态中是在机动发电机加热运行期间,倒计时方式显示机动发电机19起动之后,由设定时间变化装置103所设定时间的减少,直至设定的时间用尽。在步骤S4,控制单元17将显示装置105接入在机动发电机19在加热运行期间以脉冲分频方式显示设定时间减少的状态。
在步骤S5,随着在步骤S4起动机动发电机19,将标记FA定在“1”处,同时进行到步骤S6,当在步骤S2已经确定FA=1时,操作手续前进到步骤S6,同时绕过步骤S3,S4和S5。
在步骤S6,用于给由设定时间变化装置103所设定的时间计数的定时器进行脉冲分频,而在步骤S7,在显示装置105上以脉冲分频方式显示设定时间的减少。
在下一个步骤S8,确定由设定时间变化装置103所设定的时间是否已经用尽。当由设定时间变化装置103所设定的时间已经用尽时,亦即,当确定机动发电机19的加热运行对设定的时间已经完成时,在步骤S9控制开关单元16,以便将待加到电负载20上的电力从正规的电源系统18的电力改变到机动发电机的力输出,并将显示装置105接到显示用于机动发电机19的积累运行时间的状态。
在步骤S10,将标记FB设定在“1”处。标记FB是表示正规电源系统18的电力和机动发电机的电力输出加到电负载20上的标记。在机动发电机19的电力输出加到电负载20上的状态下,FB=1,而在步骤S10处,随着电源的转接,形成FB=1。
当在步骤S1确定未发生电力故障时,亦即,在正规电源系统18的电力正在使用并且未发生正规电源系统18的电力故障的状态下,或是在机动发电机19的电力输出正在使用并且正规电源系统18已恢复到正常状态的状态下,操作手续从步骤S1前进到步骤S11,并且在步骤S11处,确定是否标记FB为“1”。
当在步骤S11已经确定FB=1时,亦即,当已经确定正规电源系统18已恢复到正常状态时,(在该状态下,机动发电机19的电力输出正在使用),在步骤S12控制开关单元16,以便将待加到电负载20上的电力从机动发电机19的电力输出接通到正规电源系统18的电力,并使机动发电机19停止运行。此后,在步骤S13,重新设定用于将设定时间脉冲分频的定时器,并且在步骤S14,将标记FA和FB设定在“0”处。
下面将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由控制单元17控制的开关单元16包括:小孔式转动件54,弹簧件55,第一螺线管56和第二螺线管57,上述小孔式转动件54安装在支架50上,用于在一第一转动位置和一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进行旋转运动,在第一转动位置中,转动件54能将连接电负载20的共用触点53电气连接到连接正规电源系统18上的第一单个触点51上,而在第二转动位置中,转动件54能将共用触点53电气连接到连接机动发电机19的第二单个触点52上。上述弹簧件55用于施加弹簧弹力,以便随着转动件54旋转运动到第一和第二转动位置其中之一位置时,保持转动件54处于第一和第二转动位置其中之一位置处,上述第一螺线管56能施加电磁力,用于顶着弹簧件55的弹簧弹力将转动件54驱动到第一转动位置,而上述第二螺线管57能施加电磁力,用于顶着弹簧件55的弹簧弹力将转动件54驱动到第二转动位置。
用开关单元16,在正规电源系统18发生电力故障时将机动发电机19的电力加到电负载20上,及在正规电源系统18恢复原状时将正规电源系统18的电力加到电负载20上,可以用控制单元17以转接方式控制第一和第二螺线管56和57的励磁和去励磁作用,来自动地从一种转接到另一种。
第一和第二螺线管56和57的插棒式铁心60和65,可以整体式设置能从外部操作的操作部分60a和65a,以便按压插棒式铁心60和65。例如,当控制单元17发生故障时,正规电源系统18与电负载20的连接及机动发电机19与电负载20的连接,可以由操作人员通过按压操作部分60a和65a可供选择地从一个转接到另一个,而不管第一和第二螺线管56和57的励磁和非励磁作用。此外,不必安装专用的杠杆(Lever)机构,并且开关操作可以由操作人员用一简单的结构手工操作来达到,在该简单的结构中,操作部分60a和65a仅是整体式设置在插棒式铁心60和65上。
共用触点53安装在活动触点支承件74上,该触点支承件74可操作式连接到转动件54上用于绕与转动件54同轴的轴线作旋转运动,而开关单元16安装在箱体22中,箱体22具有能用盖件23以这种方式打开和关闭的开口42,以便将操作部分60a和65a配置在开口这一侧上,而转动件54和活动触点支承件64设置在与开口42相对的这一侧上。因此,第一和第二单个触点51和52与共用触点53之间的连接配置在箱体22的内部,因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外部带连接件的触点,并且此外,操作部分60a和65a的手动操作可以很容易由操作人员做到,因为操作部分60a和65a配置在开口42一侧上。
另外,共用触点53安装在活动触点支承件74的相对两端处,并且第一和第二单个触点51和52能导电连接到共用触点53上,触点51和52固定式配置在对应于活动触点支承件74相对两端的位置处。第一和第二终端接头件77和78各自连接正规电源系统18和机动发电机19,它们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单个触点51和52上,而终端接头件81连接到电负载20上并固定式设置在对应于活动触点支承件74中央部分的位置处,该终端接头件81连接到共用触点53上。在这种安排情况下,连接第一和第二终端接头件77和78及负载终端接头件81的电线82,83和84可以很容易以这种方式排列,即每根电线82,83和84都配布在一根钢丝缆内。
为了将电线82,83和84连接到终端接头件77,78和81上,将终端接头件77,78和81分别设置插入孔85和带螺纹的孔86,该插入孔85用于插入电线82,83和84,而带螺纹的孔86具有与插入孔85垂直的轴线。止动器87用导电材料制造,它包括下列板件,这些板件整体式相互连接,以便形成横截面基本上是U形夹紧板89,它插入插入孔85,用于将每根电线82,83和84夹紧在夹紧板89和插入孔85的内表面之间;板件90,它与每个终端接头件77,78和81的外表面相对并具有一个插入孔92;和连接板91,它连接夹紧板89和对面的板件90的一端。穿过插入孔92插入并螺纹式拧入带螺纹的孔86中的螺栓88的尖头端贴着夹紧板89邻接。
因此,只有通过将夹紧板89插入插入孔85来阻止夹紧板89绕螺纹孔86的轴线作旋转运动,并且其中每根电线82,83和84都可以在其一端处以简单的结构夹紧在夹紧板89和插入孔85的内表面之间,在这种结构中,将螺栓88的尖头端放成贴着夹紧板89邻接,同时防止发生电线82,83和84扭曲及它们的多股绞合线损坏。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电线82,83和84与终端接头件77,78和81的电气连接。
此外,可以松开螺栓88在带螺纹的孔86中的螺纹接合,以便从对面的板90中取出螺栓88。因此,插在对面的板件90与每个终端接头77,78和81的外表面之间的小孔终端接头101,可以通过拧紧螺栓88,夹紧在对面的板件90与每个终端接头77,78和81的外表面之间,并可以导电连接到每个终端接头77,78和81上。
在每个终端接头件77,78和81中都设置插入孔85,同时它的对面一端敞开,并且可以将螺栓88的尖头端放成贴着夹紧板89邻接,该螺栓的尖头端能从任何轴向方向上插入插入孔85。因此,电线82,83和84可以在选定的夹紧板89和每根电线82,83和84插进插入孔86的方向上,从任何轴向方向导电连接到终端接头件77,78和81上。
用于安装自动转接装置15的调控箱21,包括箱体22和盖件23,箱体22成形为底部加工成四边形的管形形状,该管形形状一端封闭而另一端敞开,而盖件23可以打开或关闭箱体22中的开口42。箱体22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4个侧板24,25,26和27和底板28,上述4个侧板在它们连接时形成四边形管形形状,而底板28共同和可拆卸式连接侧板24,25,26和27的其中一端。一块板件不需要象现有技术中那样钻孔或类似处理,并因此,箱体22可以可以通过减少特殊部件数,或是在减少装配步骤数来形成。
此外,每个侧板24,25,26和27都是可拆卸式连接到与侧板24,25,26和27相邻的另一块侧板上,以便当除去侧板24,25,26和27的其中一块或多块选定设置电线引出孔95,96,97,比如选定侧板24和25,用于钻孔时,能够避免这种取出影响另一些侧板相互连接及另一些侧板与底板28的连接。
因此,根据用于设定调控箱21的地点情况,在不影响箱体22其它部件情况下,只能除去选定设置电线引出孔95,96,97的侧板,用于引出连接自动转接装置15的电线82,83,84,并在以后进行钻孔处理,用于提供电线引出孔95,96,97。根据用于设定调控箱21地点的情况,电线引出孔95,96,97的位置可以按希望确定。
侧板24,25,26和27及底板28可分开式相互连接,并因此,如果当调控箱21运输时,箱体22拆散成4块侧板24,25,26和27及底板28,则每次运输所需的空间减少,同时导致增加运输效率。
另外,构成自动转接装置15的开关单元16和控制单元17以这种排列分开安装在箱体22和盖件23上,以便避免在箱体22中的开口42用盖件23关闭的状态下开关单元和控制单元叠加。因此,很容易保证用于调控箱21内自动转接装置15接线所需的空间。此外,它能加强调控箱21中的包装密度和增加为准备电线引出孔95,96和97而确定位置的自由程度。
调控箱21的盖件23装备有显示装置105,该装置105的显示状态由控制单元17控制。控制单元17加工成一定形状,以便随着正规电源系统18出现电力故障,在从开动机动发电机所设定的时间用尽之后,加热运行完成时,将机动发电机19的电力输出加到电负载20上,控制开关单元16的开关操作,并控制显示装置105,以便在机动发电机19开动时显示设定的时间。
因此,当由于正规电源系统18电力故障的结果开动机动发电机19时,用于加热机动发电机19所需的时间在显示装置105上显示。尽管在机动发电机19开动之后,电力加到电负载20之前有一个延迟,但它能让使用者认识到机动发电机19正在加热,并因此,它能消除使用者具有怀疑自动转接装置15已破坏的感觉的可能性。
此外,设定的时间可以用设定时间改变装置103改变,并因此,用于机动发电机19的加热时间,可以根据机动发电机19运行的情况,决定在一合适值处,并按照设定时间的变化适当地显示加热时间。
控制单元17控制显示装置105,以便在机动发电机19开动之后,随着时间的用尽,以脉冲分频的方式显示设定时间的减少。因此,对使用者而言,它能适当地操纵电力加到电负载20上所花的时间,因而提供一种减轻的感觉。
另外,控制单元17控制显示装置105,以便在不是机动发电机19加热运行期间的情况下,显示机动发电机19的累积工作时间。因此,能很容易制造一个系统,该系统设计成使操作人员能掌握用于进行机动发电机19的维修的时间,并且此外,设计成能在正规电源系统18发生电力故障时提供紧急的显示,以便使用者没有怀疑的感觉。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例已作了详细说明,但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所述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情况下,在设计上可以作各种各样的修改。

Claims (3)

1.一种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包括:
一个开关单元,它具有第一和第二单个触点及一个共用触点,该第一和第二触点各自连接到正规的电源系统和一个机动发电机上,而共用触点连接电负载,其中共用触点可以可供选择地导电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单个触点上,和
一个控制单元,它用于以如下方式控制上述开关单元,当上述正规电源系统发生电力故障,上述共用触点导电连接到第二单个触点上,而随着上述正规的电源系统的恢复原状,上述共用触点导电连接到第一单个触点上,
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关单元包括:
一个往复式转动件,它安装在一个支架上用于在第一转动位置和第二转动位置之间进行旋转运动,在该第一转动位置中,转动件能使上述共用触点导电连接到第一单个触点上,而在第二转动位置中,转动件能使上述共用触点导电连接到第二单个触点上,
一个弹簧件,它用于施加弹簧力,以便随着上述转动件穿过上述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一个中间点朝向上述第一和第二转动位置的其中之一进行旋转运动,使上述转动件保持在上述第一和第二转动位置其中之一位置处,
一个第一螺线管,它能施加电磁力用于克服上述弹簧件的弹簧弹力驱动上述转动件朝向第一转动位置,和
一个第二螺线管,它能施加电磁力用于克服上述弹簧件的弹簧弹力驱动转动件朝向第二转动位置,
上述第一和第二螺线管每个都包括一个插棒式铁心,该插棒式铁心包括一个与之形成整体的操作部分,该部分使插棒式铁心可被从外部按压。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共用触点设置在一活动触点支承件上,该活动触点支承件可操作式连接到上述转动件上,用于绕与上述转动件同轴的轴线进行旋转运动,并且上述开关单元安装在一箱体内,该箱体具有一个开口,此开口能通过盖件以这种方式打开和关闭,以便将上述操作部分配置在开口这一侧上,而上述转动件和活动触点支承件设置在与开口相对的一侧上。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共用触点支承件设置在上述活动触点支承件相对两端的每一端处;上述第一和第二单个触点能导电式连接到上述共用触点上,该第一和第二单个触点固定式配置在对应于上述活动触点支承件相对两端的位置处;各自连接到上述正规电源系统上和上述机动发电机上的第一和第二终端接头件连接到上述第一和第二单个触点上;并且一个负载终端接头件连接到上述共用触点上,该负载终端接头件连接电负载,并固定式配置在对应于上述活动接头件中央部分的位置处。
CNB01125808XA 2000-08-25 2001-08-24 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885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260885A JP4216994B2 (ja) 2000-08-25 2000-08-25 電源の自動切替装置
JP260885/2000 2000-08-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40896A CN1340896A (zh) 2002-03-20
CN1148856C true CN1148856C (zh) 2004-05-05

Family

ID=18748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2580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48856C (zh) 2000-08-25 2001-08-24 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392173B1 (zh)
JP (1) JP4216994B2 (zh)
CN (1) CN1148856C (zh)
TW (1) TW5336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25381A1 (de) * 1999-06-02 2000-12-07 Francotyp Postalia Gmbh Anordnung zum Tariftabellenladen
US6756549B2 (en) * 2001-06-11 2004-06-29 Yazaki Corporation Power control apparatus
KR101116383B1 (ko) * 2010-10-15 2012-03-0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 개폐장치
CN112827083A (zh) * 2021-01-08 2021-05-25 苏州银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包式呼吸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4382A (ja) 1991-09-05 1993-03-12 Kubota Corp 非常用電力供給装置
GB9507933D0 (en) * 1995-04-19 1995-06-07 Eja Eng Plc Switch assemblies
US5638948A (en) * 1995-06-05 1997-06-17 Onan Corporation Electric transfer switch having three-position toggle mechanis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16994B2 (ja) 2009-01-28
CN1340896A (zh) 2002-03-20
TW533649B (en) 2003-05-21
JP2002078243A (ja) 2002-03-15
US20020027792A1 (en) 2002-03-07
US6392173B1 (en) 2002-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308C (zh) 设置有开关的电磁阀
CN2852462Y (zh) 电冰箱压缩机用的连接组件
JP7460713B2 (ja) 充電式ポータブルバッテリジャンプスタート装置
CN1553840A (zh) 模块化焊机
CN1148856C (zh) 用于电源的自动转接装置
CN108941824A (zh) Pcb电路板夹具的角度调整方法
CN1927518A (zh) 搅拌摩擦焊摩擦头控制装置
EP2820922B1 (en) Led lighting arrangement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led lighting arrangement
CN1199214C (zh) 空气断路器
CN1441955A (zh) 机电遥控开关
CN1559087A (zh) 具有用于大电流功率控制的功率半导体组件的装置及应用
CN111745242A (zh) 一种快速焊接led像素灯的压焊装置以及加工方法
CN110736907A (zh) 一种换向器耐压全自动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2149250B (zh) 一种插针式焊接的pcb板以及led显示装置
CN210693861U (zh) 一种在线电池串el检测通断电装夹机构
CN213150602U (zh) 一种电力自动化控制及综合保护设备
CN212560476U (zh) 接箍螺纹刷镀辅助机构
CN208423591U (zh) 一种用于变电设备带电短接分流装置
KR100252663B1 (ko) 액정 패널 에이징 장치
CN101916820B (zh) Led信号灯布线基板结构、光源组件及led信号灯
CN219329565U (zh) 一种煤矿线缆故障维修设备
CN210092550U (zh) 一种相位可调连接器一致性装配夹具
CN117638659A (zh) 一种直流母线失电投入安装装置
CN1075230C (zh) 开关装置的多位切换致动器
CN217475186U (zh) 一种双工位焊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505

Termination date: 2018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