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786467A - 移植机 - Google Patents

移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786467A
CN114786467A CN202080084776.XA CN202080084776A CN114786467A CN 114786467 A CN114786467 A CN 114786467A CN 202080084776 A CN202080084776 A CN 202080084776A CN 114786467 A CN114786467 A CN 1147864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member
seedling
chair
support
transpla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847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786467B (zh
Inventor
茅野友广
佐藤辉明
大坪敏郎
小林慈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352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4252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352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1769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352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7894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786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64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7864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7864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移植机(1)具备:移植部(8),其将苗移栽于田地;苗供给部(9),其向所述移植部(8)供给苗;椅子(11),其供向所述苗供给部(9)供给苗的作业人员就座;苗载置台(149),其载置收容有苗的苗托盘;以及预备苗载置台(150),其载置收容有预备的苗的苗托盘,所述预备苗载置台(150)配置在所述椅子(11)的一侧方,在所述椅子(11)的另一侧方设置有未配置所述预备苗载置台(150)且可供就座于所述椅子(11)的作业人员通行的通路(160)。

Description

移植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苗移栽于田地的移植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专利文献1、2公开的移植机。
专利文献1公开的移植机具备:椅子,所述椅子支承在机体框架上;苗载置台,所述苗载置台载置收容有苗的苗托盘;以及预备苗载置台,所述预备苗载置台载置收容有预备的苗的苗托盘。预备苗载置台配置在椅子的后方。专利文献1公开的移植机具备主要由主框架和移植框架构成的机体框架。专利文献2公开的移植机具备构成行驶机体的框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公开公报“日本特开2013-2151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公开公报“日本特开2012-1476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移植机中,为了能够载置较多的苗托盘,预备苗载置台分别配置在机体框架的左侧和右侧。但是,在将预备苗载置台配置在椅子的左侧和右侧的情况下,作业人员难以乘坐或离开椅子。另外,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移植机的情况下,虽然能够使机体框架具有较高的刚性,但由于机体框架包含较多的曲线部,因此,构造会复杂化。专利文献2公开的移植机难以使构成行驶机体的框架具有较高的刚性。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提供一种具备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进行向椅子的乘坐或离开的预备苗载置台的移植机。
另外,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提供一种具备以简单的构造具有较高的刚性的机体框架的移植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移植机具备:移植部,所述移植部将苗移栽于田地;苗供给部,所述苗供给部向所述移植部供给苗;椅子,所述椅子供向所述苗供给部供给苗的作业人员就座;苗载置台,所述苗载置台载置收容有苗的苗托盘;以及预备苗载置台,所述预备苗载置台载置收容有预备的苗的苗托盘,所述预备苗载置台配置在所述椅子的一侧方,在所述椅子的另一侧方设置有未配置所述预备苗载置台且可供就座于所述椅子的作业人员通行的通路。
另外,所述预备苗载置台配置在所述椅子的后方且一侧方,所述通路配置在所述椅子的后方且另一侧方。
另外,在所述通路设置有供乘坐或离开所述椅子的作业人员放置脚的踏板。
另外,所述预备苗载置台具有支柱和安装于所述支柱并载置所述苗托盘的载置板,所述载置板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柱的一侧方侧的第一载置板和安装在所述支柱的另一侧方侧的第二载置板,所述第一载置板与所述第二载置板在上下方向上交替地安装。
另外,移植机具备对所述移植部及所述苗供给部进行驱动的原动机,所述原动机配置在面向所述通路的位置。
另外,移植机具备收容向所述原动机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所述燃料箱配置在面向所述通路的位置。
另外,所述预备苗载置台由第一预备苗载置台、第二预备苗载置台及第三预备苗载置台构成,所述第一预备苗载置台配置在所述椅子的前方且一侧方,所述第二预备苗载置台配置在所述椅子的前方且另一侧方,所述第三预备苗载置台配置在所述椅子的后方且一侧方。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移植机具备:机体;苗供给部,所述苗供给部设置在所述机体的前部;移植部,所述移植部具有将从所述苗供给部供给的苗移栽于田地的移栽装置;椅子,所述椅子供向所述苗供给部供给苗的作业人员就座;以及转向手柄,所述转向手柄设置在所述机体的后部,所述机体具有机体框架,所述机体框架具备:上框架件,所述上框架件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下框架件,所述下框架件在所述上框架件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纵框架件,所述纵框架件将所述上框架件与所述下框架件连接,所述上框架件在前部连接有支承所述苗供给部的支承构造体,在前后方向的中途部载置所述椅子,在后部连接有所述转向手柄。
另外,所述纵框架件包括:第一纵框架件,所述第一纵框架件将所述上框架件与所述下框架件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彼此连接;以及第二纵框架件,所述第二纵框架件将所述上框架件与所述下框架件的后部彼此连接。
另外,所述移植机具备对所述苗供给部及所述移植部进行驱动的原动机,所述原动机配置在由所述上框架件、所述下框架件、所述第一纵框架件、所述第二纵框架件包围的区域。
另外,所述移植机具备变速箱,所述变速箱收容有将所述原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行驶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所述下框架件的前部与所述变速箱连接。
另外,所述移植机具备: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对所述移栽装置进行支承的支承体;以及脚载置台,所述脚载置台可供就座于所述椅子的作业人员放置脚,所述机体框架具有对所述脚载置台进行支承的台框架,所述台框架将所述纵框架件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另外,所述台框架具有:第一框架件,所述第一框架件与所述纵框架件连接且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二框架件,所述第二框架件与所述安装板连接且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三框架件,所述第三框架件将所述第一框架件的一端侧与所述第二框架件的一端侧连接;以及第四框架件,所述第四框架件将所述第一框架件的另一端侧与所述第二框架件的另一端侧连接,所述脚载置台包括:第一脚载置台,所述第一脚载置台配置在所述下框架件的一侧方;以及第二脚载置台,所述第二脚载置台配置在所述下框架件的另一侧方,所述第三框架件支承所述第一脚载置台,所述第四框架件支承所述第二脚载置台。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移植机,由于在椅子的另一侧方设置有未配置预备苗载置台且可供就座于椅子的作业人员通行的通路,因此,在具备预备苗载置台的移植机中,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进行从椅子的另一侧方侧向椅子的乘坐或离开。
根据上述移植机,由于在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上框架件的前部连接有对苗供给部进行支承的支承构造体,在前后方向的中途部载置有椅子,且在后部连接有转向手柄,因此,可以提供具备以简单的构造具有较高的刚性的机体框架的移植机。
附图说明
图1是移植机的俯视图。
图2是移植机的侧视图。
图3是移植机的后视图。
图4是机体框架的立体图。
图5是机体框架的俯视图。
图6是机体框架的侧视图。
图7是机体框架、支承构造体、立设框架、支柱等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苗供给部的限制板、底盖、限定构件等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苗供给部的杯移送机构等的俯视图。
图10是苗供给部的主视图。
图11是从前下方观察苗供给部及其下方部分的图。
图12是镇压部、移栽深度调整机构、高度检测机构等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第一限定构件、第一安装部、第一支承构件、第一连结构件等的立体图。
图14是放大了苗供给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第一落苗部等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第二落苗部等的俯视图。
图17是示出第一移栽装置、第二移栽装置、第一镇压轮、第二镇压轮等的主视图。
图18是示出第一移栽装置、第二移栽装置等的俯视图。
图19是移栽装置的侧视图。
图20是示出第一移栽装置、第一镇压轮、移栽深度调整机构等的立体图。
图21是调整机构(间隔调整机构)的主视图。
图22是镇压部、高度检测机构等的正面立体图。
图23是示出第一支承构件和第二支承构件相对于支承构造体的安装构造的侧视图。
图24是示出从图13所示的状态起变更了第一支承构件、第一连结构件、第一限定构件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示出第二限定构件、第二安装部、第二支承构件、第二连结构件等的图。
图26是示出从图14所示的状态起变更了第一限定构件及第二限定构件和第一落苗部及第二落苗部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7是示出预备苗载置台、罩体、立设框架等的立体图。
图28是示出卡定部等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将罩体的后部的高度设为第一高度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0是示出将罩体的后部的高度设为第二高度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1是示出将罩体的后部的高度设为第三高度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3示出了一边在田地行驶一边将野菜的苗移栽于田地(垄)的移植机1。图1是移植机1的俯视图,图2是移植机1的侧视图,图3是移植机1的后视图。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将移栽苗时的移植机1的行进方向(图1、图2的箭头F方向)设为前方、将行进方向的相反侧(图1、图2的箭头B方向)设为后方、将朝向行进方向的左侧(图1、图3的箭头L方向)设为左方、将朝向行进方向的右侧(图1、图3的箭头R方向)设为右方来进行说明。
另外,如图1所示,将作为与前后方向K1正交的方向的水平方向设为机体宽度方向K2并进行说明。将从移植机1(机体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右部或左部的方向设为机体外方并进行说明。换言之,机体外方是指机体宽度方向K2且远离移植机1(机体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方向。另外,将与机体外方相反的方向设为机体内方并进行说明。换言之,机体内方是指机体宽度方向K2且靠近机体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的方向。
首先,对移植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移植机1具有机体2。在机体2的后部搭载有原动机(发动机)E1。机体2具有收容有传递来自原动机E1的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变速箱M1。在机体2的后部设置有在对移植机1进行行走操作时供作业人员把持的转向手柄5。
移植机1具备将机体2支承为能够行驶的行驶装置。行驶装置包括:前轮3L及后轮4L,所述前轮3L及后轮4L配置在机体2的左侧;以及前轮3R及后轮4R,所述前轮3R及后轮4R配置在机体2的右侧。前轮3L、3R是自由旋转的车轮,后轮4L、4R是被从变速箱M1传递动力而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轮。车轮(前轮3L、3R、后轮4L、4R)在移植作业时与相邻的垄与垄之间(垄间)接地而旋转。
在机体2的左侧方设置有前轮支承臂6L。前轮支承臂6L的上部能够绕横轴(沿机体宽度方向K2延伸的轴心)旋转地支承于机体2。前轮3L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前轮支承臂6L的下部。在机体2的右侧方设置有前轮支承臂6R。前轮支承臂6R的上部能够绕横轴旋转地支承于机体2。前轮3R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前轮支承臂6R的下部。
在机体2的左侧方设置有车轮支承体7L。车轮支承体7L的上部能够绕横轴旋转地支承于机体2。后轮4L能够旋转地安装于车轮支承体7L的下部。在机体2的右侧方设置有车轮支承体7R。车轮支承体7R的上部能够绕横轴旋转地支承于机体2。后轮4R能够旋转地安装于车轮支承体7R的下部。
前轮支承臂6L、6R及车轮支承体7L、7R能够上下摆动,且能够通过省略图示的升降缸进行摆动驱动。升降缸由液压缸构成。通过升降缸的驱动,前轮支承臂6L、6R与车轮支承体7L、7R所成的角度变化,前轮3L、3R及后轮4L、4R相对于机体2相对地升降。通过使前轮3L、3R及后轮4L、4R相对于机体2同时升降,从而使机体2相对于地面升降。
移植机1具有:移植部8,所述移植部8将苗移栽于田地;苗供给部9,所述苗供给部9向移植部8供给苗;以及镇压部(覆土部)10,所述镇压部10对移栽的苗的附近的土进行镇压而进行覆土。移植部8、苗供给部9、镇压部10配备于机体2。移植部8具有移栽装置20,且设置在机体2的前部。苗供给部9设置在机体2的前部且移植部8的上方。镇压部10设置在机体2的前部且移栽装置20的附近。
在机体2的上部搭载有椅子(座席)11。椅子11是供向苗供给部9供给苗的作业人员就座的椅子。作业人员能够以朝向前方就座的姿势向苗供给部9供给苗。移植机1是能够在作业人员就座于椅子11的状态下进行行驶及移植作业的乘用型的移植机1。
在椅子11的前方且侧方配置有可供就座于椅子11的作业人员放置脚的脚载置台(第一脚载置台12L、第二脚载置台12R)。第一脚载置台12L配置在椅子11的前方且左侧方(即左前方)。第二脚载置台12R配置在椅子11的前方且右侧方(即右前方)。
机体2具有构成机体2的骨架的机体框架13。
以下,基于图4~图6,对机体框架13进行说明。
机体框架13具有上框架件14、下框架件15、纵框架件16。上框架件14、下框架件15、纵框架件16通过由金属等刚性材料构成的管而构成。上框架件14由截面为圆形的圆管构成。下框架件15及纵框架件16由截面为四边形形状的方管构成。
上框架件14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上框架件14包括:上框架件14L,所述上框架件14L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左侧);以及上框架件14R,所述上框架件14R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
下框架件15在上框架件14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下框架件15包括:下框架件15L,所述下框架件15L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左侧);以及下框架件15R,所述下框架件15R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上框架件14L与下框架件15L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上框架件14R与下框架件15R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纵框架件16包括第一纵框架件16A和第二纵框架件16B。第一纵框架件16A将上框架件14与下框架件15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彼此连接。第二纵框架件16B将上框架件14与下框架件15的后部彼此连接。第一纵框架件16A和第二纵框架件16B分别呈直线状延伸。
第一纵框架件16A包括:第一纵框架件16AL,所述第一纵框架件16AL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左侧);以及第一纵框架件16AR,所述第一纵框架件16AR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第一纵框架件16AL将上框架件14L与下框架件15L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彼此连接。第一纵框架件16AR将上框架件14R与下框架件15R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彼此连接。
第二纵框架件16B包括:第二纵框架件16BL,所述第二纵框架件16BL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左侧);以及第二纵框架件16BR,所述第二纵框架件16BR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
第二纵框架件16BL将上框架件14L与下框架件15L的后部彼此连接。
第二纵框架件16BR将上框架件14R与下框架件15R的后部彼此连接。
第一纵框架件16A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纵框架件16A相对于上框架件14及下框架件15沿直角方向延伸。第二纵框架件16B以随着朝向下方而向前方转移的方式延伸。第二纵框架件16B的上部经由上部连接体17与上框架件14连接。第二纵框架件16B的下部经由下部连接体18与下框架件15连接。
在上框架件14的前部连接有支承苗供给部9的支承构造体19。支承构造体19包括前部板19F和后部板19B。前部板19F与后部板19B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且上部通过上部板19U相互连接。上框架件14L的前部贯通前部板19F的左部和后部板19B的左部。上框架件14R的前部贯通前部板19F的右部和后部板19B的右部。
在支承构造体19的下方配置有安装板22,所述安装板22安装有支承移栽装置20的支承体21(后述)。支承构造体19与安装板22通过连接板23L、23R连结。连接板23L将后部板19B的左部与安装板22的左部连接。连接板23R将后部板19B的右部与安装板22的右部连接。
在上框架件14的后部连接有转向手柄5。如图1、图5所示,转向手柄5具有:前侧部分5a,所述前侧部分5a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以及后侧部分5b,所述后侧部分5b从前侧部分5a的一端侧(左端)及另一端侧(右端)向后方延伸。前侧部分5a经由上部连接体17与上框架件14的后部连接。在前侧部分5a安装有操作移植机1的操作部36。在操作部36设置有变速杆、离合器杆等。
如图5、图6所示,在上框架件14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载置有椅子11。具体而言,在上框架件14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设置有椅子支承体24,在椅子支承体24的上部载置并固定有椅子11。椅子支承体24将上框架件14L与上框架件14R连接。椅子支承体24包括:前支承体24A,所述前支承体24A支承椅子11的下表面前部;以及后支承体24B,所述后支承体24B支承椅子11的下表面后部。前支承体24A配置在第一纵框架件16A的向上方的延长线上。
上框架件14L与上框架件14R在椅子支承体24的前方通过连结件25连结。连结件25配置在支承构造体19的后方。
在上框架件14安装有上部构造体26。上部构造体26具有基座板27、纵板28、扶手杆29。
基座板27安装在上框架件14的上部。在基座板27立设有后述的立设框架30(参照图7)。基座板27配置在椅子支承体24(后支承体24B)与转向手柄5之间。基座板27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上框架件14L与上框架件14R连结。基座板27的从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CL1起到右端部为止的长度比从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CL1起到左端部为止的长度长。基座板27的从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CL1起到左端部为止的长度比椅子11的从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CL1起到左端部为止的长度短。
在基座板27的右端部固定有纵板28。在基座板27的右端部固定有扶手杆29的一端部。扶手杆29可供乘坐或离开椅子11的作业人员把持。扶手杆29在从基座板27的上表面的左部向上方延伸之后,弯曲并向右方延伸。扶手杆29的另一端部固定于纵板28。
如图6所示,原动机E1配置在由上框架件14、下框架件15、第一纵框架件16A、第二纵框架件16B包围的区域R1。原动机E1固定于架设在下框架件15L与下框架件15R之间的固定板31(参照图4)的上部。下框架件15L、15R的前部与变速箱M1连接。
如图5、图6所示,在上框架件14支承有燃料箱T1。在燃料箱T1收容有向原动机E1供给的燃料。燃料箱T1通过安装于上框架件14的支承件(省略图示)而支承在上框架件14的下方。燃料箱T1位于原动机E1的上方。如图5所示,燃料箱T1在俯视时配置在与上框架件14L、上框架件14R、后支承体24B、上部构造体26重叠的位置。在燃料箱T1的上部设置有供油口T11,供油口T11配置在椅子11的下方,供油口T11的后端部位于比椅子11靠后方的位置。
机体框架13具有支承第一脚载置台12L和第二脚载置台12R的台框架32。如图4、图5等所示,台框架32具有第一框架件32A、第二框架件32B、第三框架件32C、第四框架件32D。第一框架件32A、第二框架件32B、第三框架件32C、第四框架件32D在俯视时构成四边形形状的框。第一框架件32A与第一纵框架件16A连接且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二框架件32B与安装板22连接且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三框架件32C将第一框架件32A的一端侧与第二框架件32B的一端侧连接。第四框架件32D将第一框架件32A的另一端侧与第二框架件32B的另一端侧连接。
台框架32还具有第五框架件32E及第六框架件32F。第五框架件32E在比第三框架件32C靠机体内方(右方)的位置将第一框架件32A与第二框架件32B连接。第六框架件32F在比第四框架件32D靠机体内方(左方)的位置将第一框架件32A与第二框架件32B连接。
第三框架件32C及第五框架件32E配置在比上框架件14L及下框架件15L靠左方的位置。第四框架件32D及第六框架件32F配置在比上框架件14R及下框架件15R靠右方的位置。
第三框架件32C及第五框架件32E相互平行地配置,并通过多个架设件33L连结。第四框架件32D及第六框架件32F相互平行地配置,并通过多个架设件33R连结。第三框架件32C及第五框架件32E支承第一脚载置台12L。第四框架件32D及第六框架件32F支承第二脚载置台12R。
第一框架件32A、第二框架件32B、第三框架件32C、第五框架件32E在比上框架件14L及下框架件15L靠左方的位置在俯视时构成四边形形状的框,在该框的上部支承有第一脚载置台12L。第一框架件32A、第二框架件32B、第四框架件32D、第六框架件32F在比上框架件14R及下框架件15R靠右方的位置在俯视时构成四边形形状的框,在该框的上部支承有第二脚载置台12R。
接着,对苗供给部9进行说明。
如图8、图9等所示,苗供给部9具有苗供给杯40A、40B、杯移送机构41、限制板42及限定构件(第一限定构件43L、第二限定构件43R)。
苗供给杯40A、40B能够保持由就座于椅子11的作业人员从上方供给的苗,并且底部开闭自如,能够使苗向下方落下而排出。从苗供给杯40A、40B落下的苗被供给到移栽装置20。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苗供给杯40A称为第一苗供给杯40A,将苗供给杯40B称为第二苗供给杯40B。
如图8、图9所示,苗供给杯40A、40B以一定间隔排列配置成在俯视时呈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较长的长圆形的环状。苗供给杯40A在比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靠左侧的位置使苗落下并排出。苗供给杯40B在比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靠右侧的位置使苗落下并排出。苗供给杯40A和苗供给杯40B沿着长圆形状的杯配置路径(苗供给杯40A、40B的配置路径)交替地排列配置。苗供给杯40A、40B沿着杯配置路径向用箭头A1示出的方向进行环绕移送。
如图10、图11所示,苗供给杯40A、40B具有:筒状的杯主体44,所述筒状的杯主体44在上部和下部具有开口;以及底盖45,所述底盖45开闭自如地堵塞该杯主体44的下部的开口。底盖45通过设置在杯移送方向A1侧的枢轴支承部46而绕与杯移送方向A1正交的水平方向的轴心地被枢轴支承。底盖45通过从将杯主体44的下部的开口堵塞的状态起绕枢轴支承部46向下方转动(参照图10的箭头J1),从而使杯主体44的下部的开口开放。
如图8所示,在苗供给杯40A、40B的底盖45设置有卡合部47,所述卡合部47向与杯移送方向A1正交的水平方向突出。第一苗供给杯40A的卡合部47向杯配置路径的外周侧突出,第二苗供给杯40B的卡合部47向杯配置路径的内周侧突出。
杯移送机构41是将苗供给杯40A、40B沿着长圆形状的杯配置路径向杯移送方向A1移送的机构。如图9所示,杯移送机构41配置在苗供给杯40A、40B的长圆形状的杯配置路径的内周侧。杯移送机构41具有:驱动链轮48,所述驱动链轮48配置在杯配置路径的左侧;从动链轮49,所述从动链轮49配置在杯配置路径的右侧;以及环状的移送链50,所述环状的移送链50遍及驱动链轮48和从动链轮49地卷绕。
如图9所示,在苗供给杯40A、40B的杯主体44设置有位于杯配置路径的内周侧的连结部51。连结部51经由立设于移送链50的连结销(省略图示)与移送链50连结。
对杯移送机构41的驱动链轮48进行驱动的链轮驱动轴53被来自原动机E1的动力驱动而绕上下方向的轴旋转。来自原动机E1的动力被从变速箱M1向左方延伸的传动轴54(参照图9、图12)取出,并经由第一动力传递机构55及第二动力传递机构56向链轮驱动轴53传递。第一动力传递机构55是将来自传动轴54的动力向前方传递的机构,由链轮、链条等构成。第二动力传递机构56是将由第一传递机构55传递的动力向上方传递的机构,由锥齿轮、万向接头、传动轴等构成。如图2所示,在机体2设置有第一传动罩57和第二传动罩58,所述第一传动罩57覆盖第一动力传递机构55,所述第二传动罩58覆盖第二动力传递机构56。
如图10、图11所示,限制板42配置在苗供给杯40A、40B的下方。限制板42限制苗供给杯40A、40B的底盖45的开闭。限制板42具有第一限制部61、第二限制部62、第三限制部63、第四限制部64。在图8中,用箭头G1示出第一限制部61的范围,用箭头G2示出第二限制部62的范围,用箭头G3示出第三限制部63的范围,用箭头G4示出第四限制部64的范围。
第一限制部61从杯配置路径的右侧圆弧部分起经由杯配置路径的后侧直线部分遍及杯配置路径的左侧圆弧部分地设置,并限制(阻止)第一苗供给杯40A和第二苗供给杯40B的底盖45的打开。第二限制部62从杯配置路径的前侧直线部分的中央部附近起遍及杯配置路径的右侧圆弧部分的前侧地设置,限制第一苗供给杯40A的底盖45的打开。第三限制部63从杯配置路径的左侧圆弧部分的前侧起遍及杯配置路径的前侧直线部分的中央部附近地设置,限制第二苗供给杯40B的底盖45的打开。第四限制部64设置在杯配置路径的前侧直线部分的中央部附近且第二限制部62与第三限制部63之间,限制第一苗供给杯40A和第二苗供给杯40B的底盖45的打开。
第一限制部61及第四限制部64配置在杯配置路径上。第二限制部62配置在杯配置路径的外周侧(杯配置路径的前侧直线部分的前侧)。第三限制部63配置在杯配置路径的内周侧(杯配置路径的前侧直线部分的后侧)。
第一限制部61及第四限制部64与苗供给杯40A、40B的底盖45的下表面抵接而限制底盖45的打开。第二限制部62与第一苗供给杯40A的卡合部47的下表面抵接,限制第一苗供给杯40A的底盖45的打开。第三限制部63与第二苗供给杯40B的卡合部47的下表面抵接,限制第二苗供给杯40B的底盖45的打开。
如图8所示,在第二限制部62的后侧设置有第二开口部66。由于在第一苗供给杯40A位于第二开口部66的上方时,第二限制部62限制底盖45的打开,因此,底盖45无法打开。由于在第二苗供给杯40B位于第二开口部66的上方时,第二限制部62不限制底盖45的打开,因此,底盖45能够打开。但是,位于第二开口部66的上方的第二苗供给杯40B的底盖45打开的位置由第二限定构件43R限定。
在第三限制部63的前侧设置有第一开口部65。由于在第二苗供给杯40B位于第一开口部65的上方时,第三限制部63限制底盖45的打开,因此,底盖45无法打开。由于在第一苗供给杯40A位于第一开口部65的上方时,第三限制部63不限制底盖45的打开,因此,底盖45能够打开。但是,位于第一开口部65的上方的第一苗供给杯40A的底盖45打开的位置由后述的第一限定构件43L限定。
第一开口部65与第二开口部66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并由第四限制部64隔开。在第一开口部65的前侧设置有第一前延部67,所述第一前延部67沿着第一开口部65的前缘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一前延部67隔着第一开口部65与第三限制部63对置。在第二开口部66的前侧设置有第二前延部68,所述第二前延部68沿着第二开口部66的前缘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前延部68从第二限制部62向前方伸出。在第二开口部66的后侧设置有后延部69,所述后延部69沿着第二开口部66的后缘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后延部69隔着第二开口部66与第二限制部62对置。第一前延部67具有包含多个贯通孔的第一安装部71。第二前延部68具有包含多个贯通孔的第二安装部72。关于第一安装部71及第二安装部72,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如图8、图10、图11所示,苗供给部9具有关闭打开的底盖45的关闭构件(第一关闭构件73L、第二关闭构件73R)。第一关闭构件73L将第一苗供给杯40A的打开的底盖45关闭。第二关闭构件73R将第二苗供给杯40B的打开的底盖45关闭。第一关闭构件73L及第二关闭构件73R安装在限制板42的下表面。
如图10、图11所示,第一关闭构件73L具有第一基部73La和第一引导部73Lb。第一基部73La安装在第四限制部64的左前部的下表面。第一引导部73Lb从第一基部73La朝向与杯移送方向A1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以随着朝向该相反方向而向下方转移的方式倾斜。第一引导部73Lb位于第一开口部65的下方。
第二关闭构件73R具有第二基部73Ra和第二引导部73Rb。第二基部73Ra安装在第一限制部61的下表面。第二引导部73Rb从第二基部73Ra朝向与杯移送方向A1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以随着朝向该相反方向而向下方转移的方式倾斜。第二引导部73Rb位于第二开口部66的下方。
通过使在第一开口部65的上方打开了底盖45的第一苗供给杯40A向杯移送方向A1移送,从而使底盖45与第一关闭构件73L的第一引导部73Lb碰触,利用第一引导部73Lb的倾斜将底盖45抬起而使其关闭。通过使在第二开口部66的上方打开了底盖45的第二苗供给杯40B向杯移送方向A1移送,从而使底盖45与第二关闭构件73R的第二引导部73Rb碰触,利用第二引导部73Rb的倾斜将底盖45抬起而使其关闭。
在第一限制部61中,苗供给杯40A、40B在底盖45关闭的状态下被移送。作业人员在第一限制部61向苗供给杯40A、40B供给苗。更具体而言,作业人员在杯配置路径的后侧的直线部分处向苗供给杯40A、40B供给苗。
第一限定构件43L限定位于第一开口部65的上方的第一苗供给杯40A的底盖45打开的位置。以下,将第一限定构件43L所限定的第一苗供给杯40A的底盖45打开的位置称为“第一落苗部74L”。第一落苗部74L使苗朝向后述的第一移栽装置20L落下。
第二限定构件43R限定位于第二开口部66的上方的第二苗供给杯40B的底盖45打开的位置。以下,将第二限定构件43R所限定的第二苗供给杯40B的底盖45打开的位置称为“第二落苗部74R”。第二落苗部74R使苗朝向后述的第二移栽装置20R落下。
如图10、图11、图13、图14所示,第一限定构件43L具有第一左侧部位43La、第一右侧部位43Lb、第一中间部位43Lc。第一左侧部位43La是使一方的面朝向上方并使另一方的面朝向下方的板状的部位。第一左侧部位43La具有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并与第一开口部65的左前部重叠的第一重叠部43Ld(参照图14)。第一右侧部位43Lb是使一方的面朝向前方并使另一方的面朝向后方的板状的部位。第一右侧部位43Lb在第一前延部67的下方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一右侧部位43Lb配置在比第一左侧部位43La靠下方的位置。第一中间部位43Lc沿上下方向延伸,将第一左侧部位43La的右端部与第一右侧部位43Lb的左端部相连。在第一中间部位43Lc固定有螺栓B1L。螺栓B1L从第一中间部位43Lc向前方突出。
如图10、图11、图14所示,第二限定构件43R具有第二左侧部位43Ra、第二右侧部位43Rb、突出部位43Rc和前侧部位43Rd。第二左侧部位43Ra为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板状,并具有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且与第二开口部66的左后部重叠的第二重叠部43Re(参照图8)。第二右侧部位43Rb为具有前表面和后表面的板状,且在后延部69的下方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右侧部位43Rb配置在比第二左侧部位43Ra靠下方的位置。突出部位43Rc从第二左侧部位43Ra向前方突出。前侧部位43Rd与突出部位43Rc的前端连接并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前侧部位43Rd位于第二前延部68的下方。在前侧部位43Rd固定有螺栓B1R。螺栓B1R从前侧部位43Rd向前方突出。
在位于第一开口部65的上方的第一苗供给杯40A位于底盖45的卡合部47与第一限定构件43L的第一重叠部43Ld抵接的位置(在图15中用P11示出的位置)时,底盖45的打开被限制。在该第一苗供给杯40A被移送至底盖45的卡合部47不与第一重叠部43Ld抵接的位置(在图15中用P12示出的位置)时,底盖45朝向下方打开。即,在图15中用P12示出的位置成为苗供给部9的第一落苗部74L。
在位于第二开口部66的上方的第二苗供给杯40B位于底盖45的卡合部47与第二限定构件43R的第二重叠部43Re抵接的位置(在图16中用P21示出的位置)时,底盖45的打开被限制。在该第二苗供给杯40B被移送至底盖45的卡合部47不与第二重叠部43Re抵接的位置(在图16中用P22示出的位置)时,底盖45朝向下方打开。即,在图16中用P22示出的位置成为苗供给部9的第二落苗部74R。
接着,对移植部8的移栽装置20进行说明。
如图17、图18、图19所示,移植机1具有沿机体宽度方向K2延伸的驱动轴77。驱动轴77是对移植部8的移栽装置20进行驱动的轴。驱动轴77形成为截面为六边形的棒状。原动机E1的动力从自变速箱M1延伸的传动轴54经由第一动力传递机构55向驱动轴77传递。由此,驱动轴77绕机体宽度方向的轴心旋转。
如图17、图18所示,移栽装置20包括第一移栽装置20L和第二移栽装置20R。第一移栽装置20L和第二移栽装置20R沿机体宽度方向排列配置。第一移栽装置20L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左侧)。第二移栽装置20R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第一移栽装置20L和第二移栽装置20R除了夹着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为对称形状以外,具有相同的构造。
如图18、图19、图20所示,移栽装置20具有:移栽杯80,所述移栽杯80将苗移栽于田地;安装体81,所述安装体81安装在设置于机体框架13的前部的安装板22(参照图4)上;升降装置82,所述升降装置82安装于安装体81并使移栽杯80升降;以及传动机构83,所述传动机构83从驱动轴77向升降装置82传递动力。
移栽杯80呈前端朝向下方的鸟嘴状,具有前侧的结构体80F和后侧的结构体80B,通过使结构体80F与结构体80B在前后方向上相互远离、靠近而开闭自如。移栽杯80在关闭的状态下能够从上方供给苗且能够在内部收容苗,在打开的状态下能够使苗向下方落下而排出。
安装体81包括第一安装体81L和第二安装体81R。第一安装体81L和第二安装体81R除了夹着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为对称形状以外,具有相同的构造。
如图19所示,安装体81由安装基座84和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构成,所述安装基座84安装于安装板22,所述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从安装基座84向前方伸出。
如图21所示,在安装板22形成有上安装孔34L、34R和下安装孔35L、35R。上安装孔34L和下安装孔35L是用于安装第一移栽装置20L的安装基座84的孔。上安装孔34R和下安装孔35R是用于安装第二移栽装置20R的安装基座84的孔。上安装孔34L、34R及下安装孔35L、35R形成为在机体宽度方向K2上较长的长孔。
如图21所示,在左侧的安装基座84(第一移栽装置20L的安装基座84)的上部形成有第一安装孔84a,在下部形成有第二安装孔84b。在右侧的安装基座84(第二移栽装置20R的安装基座84)的上部形成有第三安装孔84c,在下部形成有第四安装孔84d。第一安装孔84a~第四安装孔84d为圆形。左侧的安装基座84(第一移栽装置20L的安装基座84)通过使第一安装孔84a与上安装孔34L重叠并使第二安装孔84b与下安装孔35L重叠,且在重叠的孔中插通螺栓而与螺母螺合,从而安装在安装板22的左部。右侧的安装基座84(第二移栽装置20R的安装基座84)通过使第三安装孔84c与上安装孔34R重叠并使第四安装孔84d与下安装孔35R重叠,且在重叠的孔中插通螺栓而与螺母螺合,从而安装在安装板22的右部。
如上所述,安装板22的上安装孔34L、34R及下安装孔35L、35R形成为在机体宽度方向上较长的长孔。因此,第一移栽装置20L的安装基座84能够沿着上安装孔34L及下安装孔35L变更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另外,第二移栽装置20R的安装基座84能够沿着上安装孔34R及下安装孔35R变更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
如图19、图22所示,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具有上板85a、前板85b及侧板85c。上板85a使一方的面朝向上方并使另一方的面朝向下方地配置。前板85b以随着从上板85a的前缘朝向前方而向下方转移的方式倾斜地延伸。侧板85c从上板85a的一方的侧缘向下方延伸。在侧板85c贯通有驱动轴77。驱动轴77被安装于侧板85c的轴承86(参照图18)支承为能够绕机体宽度方向的轴心旋转。安装体81(安装基座84、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能够沿着驱动轴77在机体宽度方向上移动。
如图19、图18所示,传动机构83具有驱动侧链轮87、从动侧链轮88、卷绕于上述链轮的传动链89以及对该传动链89赋予张力的张力构件90。此外,在图22的左部也示出了传动机构83,但省略了传动链89。
驱动侧链轮87伴随着驱动轴77的旋转而旋转,该旋转的动力经由传动链89向从动侧链轮88传递。在从动侧链轮88固定有向升降装置82传递动力的传动轴91。
升降装置82具有第一旋转箱92、第二旋转箱93、杯支承体94及弹簧95。第一旋转箱92经由传动轴9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的前端侧。第二旋转箱9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旋转箱92的自由端侧(未支承于传动轴91的那一侧)。杯支承体94支承于第二旋转箱93。在杯支承体94支承有移栽杯80及苗引导件75(参照图17、图20)。弹簧95对杯支承体94向上方施力。
升降装置82包括设置在第一旋转箱92及第二旋转箱93内的动力传递机构。该动力传递机构在利用传动轴91对第一旋转箱92进行旋转驱动时,与该第一旋转箱92的旋转联动地使第二旋转箱93向与第一旋转箱92相反的方向旋转。通过对第一旋转箱92进行旋转驱动而使杯支承体94上下移动,由此,移栽杯80升降。
苗引导件75位于移栽杯80的上方且第一落苗部74L处的苗供给杯40A的下方及第二落苗部74R处的苗供给杯40B的下方。苗引导件75形成为随着趋向下方而缩径的上下开口状的截头圆锥筒状。苗引导件75将从苗供给杯40A、40B排出的苗引导至下方的移栽杯80。苗引导件75伴随着杯支承体94的上下移动而与移栽杯80一起升降。
在移栽杯80上升的位置(上止点位置),位于该移栽杯80的上方的(位于第一落苗部74L及第二落苗部74R的)苗供给杯40A、40B的底盖45打开,苗落下并排出。从该苗供给杯40A、40B排出的苗经由苗引导件75落下并被供给到移栽杯80内。此时,移栽杯80处于关闭的状态,苗被保持在移栽杯80的内部。之后,移栽杯80在保持着苗的状态下下降,移栽杯80的下部突入到田地(垄)中。移栽杯80在突入到垄中时打开,在垄上形成栽种孔,并且将苗排出到(将苗移栽到)该栽种孔中。
在本实施方式的移植机1中,左侧的移栽杯80(第一移栽装置20L的移栽杯80)和右侧的移栽杯80(第二移栽装置20R的移栽杯80)并非同时升降,而是在一方的移栽杯80上升时,另一方的移栽杯80下降。由此,能够伴随着移植机1的前进而在垄上呈交错状地对苗进行两行移栽。在图17中,示出了左侧的移栽杯80(第一移栽装置20L的移栽杯80)下降且右侧的移栽杯80(第二移栽装置20R的移栽杯80)上升的状态。
如图17所示,移植部8具备将附着于移栽杯80的泥去除的泥去除用具79。泥去除用具79通过在移栽杯80升降时沿着移栽杯80的表面滑动,从而将附着于移栽杯80的表面的泥去除。
接着,对镇压部10进行说明。
如图17、图22所示,镇压部10具有第一镇压轮100L和第二镇压轮100R。第一镇压轮100L与第二镇压轮100R在机体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第一镇压轮100L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左侧)。第二镇压轮100R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第一镇压轮100L及第二镇压轮100R分别由在机体宽度方向上排列的一对(两个)镇压轮构成。第一镇压轮100L的一对镇压轮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分别配置在第一移栽装置20L的移栽杯80的左侧和右侧。第二镇压轮100R的一对镇压轮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分别配置在第二移栽装置20R的移栽杯80的左侧和右侧。
如图22所示,第一镇压轮100L经由第一托架101L支承于第一支承体21L。第二镇压轮100R经由第二托架101R支承于第二支承体21R。基于第一支承体21L等的第一镇压轮100L的支承构造和基于第二支承体21R等的第二镇压轮100R的支承构造除了夹着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为对称形状以外,为相同的构造。
在本说明书中,在一并地说明第一镇压轮100L和第二镇压轮100R的情况下,称为镇压轮100。另外,在一并地说明第一支承体21L和第二支承体21R的情况下,称为支承体21。
支承体21呈L字形弯曲,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部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前端部安装于支承筒102(参照图12)。在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部分经由第一托架101L或第二托架101R安装有镇压轮100。在支承筒102插通有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轴体103。支承筒102能够绕轴体103转动。通过使支承筒102绕轴体103摆动,从而使镇压轮100升降。因此,镇压轮100能够根据该镇压轮100所接触的地面(垄)的高度而进行升降。
轴体103贯通摆动构件104。摆动构件104能够绕轴体103摆动。如图12、图22等所示,摆动构件104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侧部位104a和从下侧部位104a的前部向上方延伸的上延部位104b。上延部位104b的上部插通于在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的前板85b形成的槽85d。
如图12、图22所示,在摆动构件104的后部固定有抵接构件105,所述抵接构件105从上方与支承体21的表面抵接。在摆动构件104的前部安装有载荷调整杆106,所述载荷调整杆106用于调整镇压轮100的载荷。载荷调整杆106的后端部通过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枢轴支承轴107而枢轴支承于摆动构件104。在载荷调整杆106的中途部安装有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卡止轴108。在载荷调整杆106的前端与卡止轴108之间安装有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销109。
卡止轴108插通于在摆动构件104形成的圆弧状的槽104c。在摆动构件104的前部沿着槽104c形成有多个孔104d。载荷调整杆106能够以枢轴支承轴107为支点而使前端侧向上方或下方摆动,通过将销109插入到在摆动构件104形成的多个孔104d中的任一个,从而能够将摆动位置固定。
在卡止轴108卡止有拉伸弹簧110的下端部。拉伸弹簧110的上端部卡止于接合构件111。接合构件111以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前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在接合构件111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在该突出部卡止有拉伸弹簧110的上端部。在接合构件111的下部安装有支承筒102。
拉伸弹簧110具有将摆动构件104的前部向上方拉伸的施力。摆动构件104通过拉伸弹簧110的施力而绕轴体103转动,且前部上升而后部下降。在摆动构件104的后部下降时,抵接构件105从上方朝向下方按压支承体21的表面。于是,支承体21绕轴体103朝下转动,镇压轮100被压靠于地面。即,镇压轮100通过拉伸弹簧110的施力而被压靠于地面。
在将载荷调整杆106的前端侧按下时,由于拉伸弹簧110伸长,因此,拉伸弹簧110的施力(拉伸力)增加。由此,将镇压轮100压靠于地面的力增加。在将载荷调整杆106的前端侧提升时,由于拉伸弹簧110缩短,因此,拉伸弹簧110的施力(拉伸力)减少。由此,将镇压轮100压靠于地面的力减少。即,通过对载荷调整杆106进行操作,从而能够调整将镇压轮100压靠于地面的力(镇压轮载荷)。
支承筒102通过连接构件112与安装体81的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连接。即,支承体21经由支承筒102及连接构件112安装于安装体81。具体而言,第一支承体21L安装于第一安装体81L,第二支承体21R安装于第二安装体81R。因此,第一支承体21L能够与第一安装体81L一起沿着驱动轴77在机体宽度方向上移动,第二支承体21R能够与第二安装体81R一起沿着驱动轴77在机体宽度方向上移动。
接着,对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进行说明。
如图12、图17、图20所示,移植机1具备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所述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调整基于移栽装置20的苗的移栽深度。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包括:第一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L,所述第一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L调整基于第一移栽装置20L的苗的移栽深度;以及第二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R,所述第二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R调整基于第二移栽装置20R的苗的移栽深度。第一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L和第二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R除了夹着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为对称形状以外,为相同的结构。
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具有移栽深度调整杆121、下延构件122以及上述接合构件111及摆动构件104。移栽深度调整杆121配置在苗供给部9的前方,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下延构件122固定于移栽深度调整杆121的下部,并从移栽深度调整杆121的下部向下方延伸。在下延构件122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安装有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支轴123。支轴123支承于轴支承体124。下延构件122能够以支轴123为支点进行转动。
接合构件111与下延构件122的下端部连接。在接合构件111的后上部形成有长孔111a。通过将螺栓B4(参照图12)插通于在下延构件122的下端部形成的贯通孔和接合构件111的长孔111a并与螺母螺合,从而将接合构件111与下延构件122的下端部连接。
如图20、图22所示,在接合构件111的前上部设置有卡止部111b。如图12所示,在卡止部111b卡止有推拉线缆125的外线缆125a。推拉线缆125的内线缆125b的一端侧经由连接件(省略图示)与在摆动构件104的上延部位104b的上部形成的卡止孔104e连接。内线缆125b的另一端侧与对使上述升降缸工作的液压进行控制的控制阀连接。此外,仅在图12中示出推拉线缆125,在其他附图中省略推拉线缆125。
通过使移栽深度调整杆121向前方或后方摆动,从而使摆动构件104绕轴体103摆动,使内线缆125b向前方或后方移动。伴随着内线缆125b的移动,控制阀的滑阀移动,升降缸伸长或缩短。由此,前轮3L、3R及后轮4L、4R相对于机体2相对地升降,机体2相对于地面升降,移栽装置20的相对于地面的高度变化。因此,通过使移栽深度调整杆121向前方或后方摆动,从而能够调整移栽装置20的相对于地面的高度。
接着,对高度检测机构进行说明。
移植机1具备检测镇压轮100的高度的高度检测机构130。
如图12、图22所示,高度检测机构130具有:连接件131,所述连接件131与支承体21连接;摆动体132,所述摆动体132安装于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以及线绳133,所述线绳133与摆动体132连接。连接件131的一端侧与支承体21连接并向上方延伸。摆动体132经由摆动轴134安装于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摆动体132具有与摆动轴134相比向前方延伸的前方部位132a和与摆动轴134相比向后方延伸的后方部位132b。摆动体132能够以摆动轴134为支点进行摆动。在前方部位132a连接有连接件131的另一端侧。在后方部位132b连接有线绳133的一端侧。线绳133的另一端侧与对使升降缸工作的液压进行控制的控制阀连接。
在镇压轮100的高度根据地面的高度而变动时,摆动体132以摆动轴134为支点进行摆动,线绳133的一端侧的位置变化,线绳133移动。伴随着线绳133的移动,控制阀的滑阀移动,升降缸伸长或缩短。由此,前轮3L、3R及后轮4L、4R相对于机体2相对地升降,机体2相对于地面升降。像这样,根据高度检测机构130,能够根据镇压轮100的高度的变化(垄的高度的变化)而使机体2相对于地面升降。换言之,高度检测机构130能够使镇压轮100作为机体2的升降控制用的感知构件发挥功能。
接着,对间隔调整机构进行说明。
移植机1具备能够一体地调整第一移栽装置20L与第二移栽装置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和第一落苗部74L与第二落苗部74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的调整机构(以下,称为“间隔调整机构”)。
间隔调整机构具有支承第一移栽装置20L的第一支承构件140L、支承第二移栽装置20R的第二支承构件140R、上述第一限定构件43L及第二限定构件43R、将第一支承构件140L与第一限定构件43L连结的第一连结构件141L以及将第二支承构件140R与第二限定构件43R连结的第二连结构件141R。
如图12所示,第一支承构件140L及第二支承构件140R呈倒L字状弯曲。如图12、图21所示,第一支承构件140L将第一安装体81L与支承构造体19连接。第一支承构件140L的一端部与支承构造体19连接,另一端部与第一安装体81L的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连接。第一支承构件140L在从支承构造体19的左部向前方延伸之后弯曲,且向下方延伸至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的上板85a。
如图10、图20、图22所示,第一支承构件140L的下端部与第一安装体81L的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的上板85a连接。另外,第一支承构件140L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通过第一结合构件142L与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的前板85b连接。由此,第一支承构件140L与第一安装体81L连接。
第二支承构件140R将第二安装体81R与支承构造体19连接。第二支承构件140R的一端部与支承构造体19连接,另一端部与第二安装体81R的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连接。第二支承构件140R在从支承构造体19的右部向前方延伸之后弯曲,且向下方延伸至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的上板85a。
第二支承构件140R的下端部与第二安装体81R的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的上板85a连接。另外,第二支承构件140R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通过第二结合构件142R与传动机构支承构件85的前板85b连接。由此,第二支承构件140R与第一安装体81L连接。
如图11、图21所示,支承构造体19具有第三安装部78L和第四安装部78R。第三安装部78L设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一侧(左侧)。第四安装部78R设置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第三安装部78L能够选择性地将第一支承构件140L安装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多个不同的位置。第四安装部78R能够选择性地将第二支承构件140R安装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多个不同的位置。
第三安装部78L设置在支承构造体19的前部板19F的左部。第三安装部78L具有上部孔78La、下部孔78Lb、中间孔78Lc。上部孔78La和下部孔78Lb为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孔。上部孔78La与下部孔78Lb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且相互平行地设置。中间孔78Lc设置在上部孔78La与下部孔78Lb之间。中间孔78Lc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第四安装部78R设置在支承构造体19的前部板19F的右部。第四安装部78R具有上部孔78Ra、下部孔78Rb、中间孔78Rc。上部孔78Ra和下部孔78Rb为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孔。上部孔78Ra和下部孔78Rb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且相互平行地设置。中间孔78Rc设置在上部孔78Ra与下部孔78Rb之间。中间孔78Rc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第一支承构件140L的一端部贯通于第三安装部78L的中间孔78Lc。如图23所示,在第一支承构件140L的一端部安装有前夹持板143F和后夹持板143B。前夹持板143F和后夹持板143B从前后夹持前部板19F的左部。在前夹持板143F的上部、上部孔78La及后夹持板143B的上部贯通有第一上螺栓B2L,在该第一上螺栓B2L螺合有螺母(省略图示)。在前夹持板143F的下部、下部孔78Lb及后夹持板143B的下部贯通有第一下螺栓B3L,在该第一下螺栓B3L螺合有螺母(省略图示)。由此,将第一支承构件140L的一端部安装于支承构造体19的前部板19F的左部。
第二支承构件140R的一端部贯通于第四安装部78R的中间孔78Rc。如图23所示,在第二支承构件140R的一端部安装有前夹持板143F和后夹持板143B。前夹持板143F和后夹持板143B从前后夹持前部板19F的右部。在前夹持板143F的上部、上部孔78Ra及后夹持板143B的上部贯通有第二上螺栓B2R,在该第二上螺栓B2R螺合有螺母(省略图示)。在前夹持板143F的下部、下部孔78Rb及后夹持板143B的下部贯通有第二下螺栓B3R,在该第二下螺栓B3R螺合有螺母(省略图示)。由此,将第二支承构件140R的一端部安装于支承构造体19的前部板19F的右部。
根据将第一支承构件140L的一端部插入到多个中间孔78Lc中的哪个中间孔78Lc,能够选择性地变更第一支承构件140L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另外,根据将第二支承构件140R的一端部插入到多个中间孔78Rc中的哪个中间孔78Rc,能够选择性地变更第二支承构件14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
如图8、图14所示,苗供给部9具有:第一安装部71,所述第一安装部71能够选择性地将第一支承构件140L安装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多个不同的位置;以及第二安装部72,所述第二安装部72能够选择性地将第二支承构件140R安装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多个不同的位置。第一安装部71由多个贯通孔76L构成,所述多个贯通孔76L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在限制板42的第一前延部67。第二安装部72由多个贯通孔76R构成,所述多个贯通孔76R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在限制板42的第二前延部68。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贯通孔76L、76R的数量分别为八个,但并不限定于八个。
如图11、图13所示,第一连结构件141L的下部连接于第一支承构件140L。在第一连结构件141L的上部设置有与限制板42的第一前延部67的下表面抵接的第一抵接部144L,在该第一抵接部144L形成有第一贯通孔144La。通过使该第一贯通孔144La与在限制板42的第一前延部67形成的多个贯通孔76L中的一个重叠,且将省略图示的螺栓插通于重叠的第一贯通孔144La和贯通孔76L并与螺母螺合,从而能够将第一连结构件141L安装于第一安装部71。在图11、图13中,示出了使第一贯通孔144La与多个贯通孔76L中的最左侧的贯通孔76L重叠的状态。在图24中,示出了使第一贯通孔144La与多个贯通孔76L中的最右侧的贯通孔76L重叠的状态。
如图11、图25所示,第二连结构件141R的下部连接于第二支承构件140R。在第二连结构件141R的上部设置有第二抵接部144R,所述第二抵接部144R与限制板42的第二前延部68的下表面抵接,在该第二抵接部144R形成有第二贯通孔144Ra。通过使该第二贯通孔144Ra与在限制板42的第二前延部68形成的多个贯通孔76R中的一个重叠,且将省略图示的螺栓插通于重叠的第二贯通孔144Ra和贯通孔76R并与螺母螺合,从而能够将第二连结构件141R安装于第二安装部72。在图11、图25中,示出了使第二贯通孔144Ra与多个贯通孔76R中的最左侧的贯通孔76R重叠的状态。
根据使第一连结构件141L的第一贯通孔144La与多个贯通孔76L中的哪个贯通孔76L重叠地连接(螺栓固定),从而能够选择性地变更第一支承构件140L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另外,根据使第二连结构件141R的第二贯通孔144Ra与多个贯通孔76R中的哪个贯通孔76R重叠地连接(螺栓固定),从而能够选择性地变更第二连结构件141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
如图13所示,第一连结构件141L具有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长孔141La。在第一长孔141La插入有从第一限定构件43L向前方突出的螺栓B1L,在该螺栓B1L螺合有螺母(省略图示)。由此,第一连结构件141L的上部与第一限定构件43L连接。如上所述,第一连结构件141L的下部与第一支承构件140L连接。因此,第一支承构件140L与第一限定构件43L通过第一连结构件141L连结。
如图25所示,第二连结构件141R具有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长孔141Ra。在第二长孔141Ra插入有从第二限定构件43R向前方突出的螺栓B1R,在该螺栓B1R螺合有螺母(省略图示)。由此,第二连结构件141R的上部与第二限定构件43R连接。如上所述,第二连结构件141R的下部与第二支承构件140R连接。因此,第二支承构件140R与第二限定构件43R通过第二连结构件141R连结。
如图13及图24、图14及图26所示,通过变更第一支承构件140L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从而能够变更利用第一连结构件141L与第一支承构件140L连结的第一限定构件43L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同样地,如图14及图26所示,通过变更第二支承构件14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从而能够变更利用第二连结构件141R与第二支承构件140R连结的第二限定构件43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
并且,通过变更第一支承构件140L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和第二支承构件14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从而能够变更由第一支承构件140L支承的第一移栽装置20L与由第二支承构件140R支承的第二移栽装置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另外,通过变更第一限定构件43L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和第二限定构件43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从而能够使第一重叠部43Ld及第二重叠部43Re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长度变化(参照图14、图26),能够变更第一落苗部74L与第二落苗部74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
因此,根据间隔调整机构,能够一体地调整第一移栽装置20L与第二移栽装置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和第一落苗部74L与第二落苗部74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
另外,第一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L的轴支承体124固定(焊接)于第一连结构件141L。第二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R的轴支承体124固定(焊接)于第二连结构件141R。因此,根据间隔调整机构,除了第一移栽装置20L与第二移栽装置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和第一落苗部74L与第二落苗部74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之外,还能够一体地调整第一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L与第二移栽深度调整机构1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
而且,间隔调整机构具有上述第一安装体81L及第二安装体81R和上述第一支承体21L及第二支承体21R。
如上所述,在第一安装体81L安装有第一支承构件140L及第一支承体21L。在第二安装体81R安装有第二支承构件140R及第二支承体21R。因此,在变更第一支承构件140L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时,第一安装体81L及第一支承体21L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也会与第一支承构件140L一起变更。
并且,通过变更第一支承构件140L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和第二支承构件14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从而能够变更第一移栽装置20L与第二移栽装置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另外,通过变更第一限定构件43L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和第二限定构件43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从而能够变更第一落苗部74L与第二落苗部74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另外,通过变更第一支承体21L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和第二支承体21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位置,从而能够变更第一镇压轮100L与第二镇压轮10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
因此,根据间隔调整机构,能够一体地调整第一移栽装置20L与第二移栽装置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第一落苗部74L与第二落苗部74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以及第一镇压轮100L与第二镇压轮10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
另外,调整镇压轮100的载荷(接地载荷)的载荷调整机构(载荷调整杆106、枢轴支承轴107、卡止轴108、销109、支承筒102、拉伸弹簧110、摆动构件104、接合构件111)的支承筒102通过连接构件112与安装体81连接。第一镇压轮100L的载荷调整机构与第一安装体81L连接。第二镇压轮100R的载荷调整机构与第二安装体81R连接。
因此,根据间隔调整机构,除了第一移栽装置20L与第二移栽装置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第一落苗部74L与第二落苗部74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以及第一镇压轮100L与第二镇压轮10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之外,还能够一体地调整第一镇压轮100L的载荷调整机构与第二镇压轮100R的载荷调整机构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
接着,对苗载置台149、预备苗载置台150等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移植机1具备载置收容有苗的苗托盘的苗载置台149。在苗载置台149载置有对土块苗进行了育苗的苗托盘。如图1、图2所示,苗载置台149配置在椅子11的前方。如图7所示,苗载置台149位于苗供给部9的上方。如图2、图7所示,苗载置台149以后部比前部低的方式倾斜。就座于椅子11的作业人员将放置在前方的苗载置台149的苗供给到苗供给部9的苗供给杯40A、40B。
如图1~图3所示,移植机1具备载置收容有预备的苗的苗托盘的预备苗载置台150。预备苗载置台150由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及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构成。
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配置在椅子11的一侧方(右侧方)。具体而言,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配置在椅子11的前方且一侧方(右侧方)即椅子11的右前方。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配置在椅子11的另一侧方(左侧方)。具体而言,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配置在椅子11的前方且另一侧方(左侧方)即椅子11的左前方。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配置在椅子11的一侧方(右侧方)。具体而言,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配置在椅子11的后方且一侧方(右侧方)即椅子11的右后方。
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配置在能够在作业人员就座于椅子11的状态下取得载置于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的苗的位置。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未配置在椅子11的另一侧方。具体而言,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未配置在椅子11的后方且另一侧方即椅子11的左后方。即,预备苗载置台150未配置在椅子11的后方且另一侧方即椅子11的左后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一侧方设为右侧方、将另一侧方设为左侧方并进行说明,但也可以是,一侧方为左侧方,另一侧方为右侧方。即,也可以是,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配置在椅子11的左后方,且未配置在椅子11的右后方。
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配置在苗供给部9的右侧。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配置在苗供给部9的左侧。苗供给部9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配置在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与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之间。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与椅子11及转向手柄5重叠的位置。另外,在前后方向上,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的前端部位于椅子11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的后端部位于转向手柄5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另外,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的机体外方侧的端部(右端部)位于比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的机体外方侧的端部(右端部)靠机体内方侧(左侧)的位置。
如图1、图2、图27所示,预备苗载置台150具有立设于机体2的支柱151和安装于支柱151的载置板152。载置板152通过被安装于固定在支柱151上的安装构件153而被支承于支柱151。在载置板152载置收容有苗的苗托盘。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的载置板152仅安装在支柱151的一侧方侧(右侧)。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的载置板152仅安装在支柱151的另一侧方侧(左侧)。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的载置板152安装在支柱151的一侧方侧(右侧)和另一侧(左侧)这两者。
如图27所示,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分别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安装构件153,在各安装构件153安装有载置板152。因此,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分别具有多个载置板152。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及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的载置板152的数量比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的载置板152的数量多。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及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具有四个载置板152。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具有六个载置板152。多个载置板152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
如图7所示,安装构件153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安装轴154,载置板152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安装轴154转动。载置板152通过绕安装轴154转动而能够朝向上方折叠。在图1~图3、图27中,针对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示出了从上方起第一个和第二个载置板152被折叠的状态。
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的载置板152包括:第一载置板152A,所述第一载置板152A安装在支柱151的一侧方侧(右侧);以及第二载置板152B,所述第二载置板152B安装在支柱151的另一侧方侧(左侧)。第一载置板152A和第二载置板152B在上下方向上交替地安装。如图2所示,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中的载置板彼此的上下方向的间隔L1比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中的载置板彼此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及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中的载置板彼此的上下方向的间隔L2短。由此,与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及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相比,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在相同高度的范围内设置有较多的载置板152。
如图3所示,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及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的载置板152在未被折叠的状态下以随着从机体外方侧朝向机体内方侧而高度变低的方式倾斜。对于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的载置板152而言,设置在机体外方侧的载置板(第一载置板152A)与设置在机体内方侧的载置板(第二载置板152B)的倾斜的方向相反。具体而言,设置在机体外方侧的载置板(第一载置板152A)以随着从机体外方侧朝向机体内方侧而高度变低的方式倾斜。设置在机体内方侧的载置板(第二载置板152B)以随着从机体内方侧朝向机体外方侧而高度变低的方式倾斜。
如图27所示,在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的支柱151安装有第一安装托架155及第二安装托架156。如图3、图7所示,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的支柱151经由第一安装托架155等安装在机体框架13的右前部。另外,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的支柱151经由第二安装托架156也安装在苗供给部9的限制板42的右部。
如图27所示,在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的支柱151安装有第三安装托架157及第四安装托架158。如图3、图7所示,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的支柱151经由第三安装托架157等安装在机体框架13的左前部。另外,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的支柱151经由第四安装托架158也安装在苗供给部9的限制板42的左部。
如图27所示,在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的支柱151安装有第五安装托架159。如图7所示,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的支柱151经由第五安装托架159被安装在设置于机体框架13的上部构造体26的纵板28。
如上所述,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的支柱151经由托架(第一安装托架155、第三安装托架157)、上部构造体26等安装于机体框架13。
此外,移植机1只要至少具备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即可。即,也可以是,移植机1仅具备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而不具备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及/或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及/或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能够根据需要而相对于机体2装卸。
如图1所示,在椅子11的另一侧方(左侧方)设置有未配置预备苗载置台150且可供就座于椅子11的作业人员通行的通路160。具体而言,在椅子11的后方且另一侧方(左侧方)即左后方设置有未配置预备苗载置台150且可供就座于椅子11的作业人员通行的通路160。如在图1中用箭头D1示出的那样,通路160在俯视时遍及转向手柄5与后轮4L之间、机体框架13与后轮4L之间、椅子11与后轮4L之间地设置。作业人员能够从垄间通过通路160而朝向椅子11。此时,由于在通路160未配置预备苗载置台150,因此,预备苗载置台150不会成为通过通路160的作业人员的妨碍。
此外,通路160设置在椅子11的未配置预备苗载置台150的那一侧的侧方。因此,在预备苗载置台150(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未配置于椅子11的一侧方(右侧方)的情况下,通路160设置在椅子11的一侧方(右侧方)。具体而言,通路160设置在椅子11的后方且未配置预备苗载置台150的那一侧的侧方。因此,在预备苗载置台150(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未配置于椅子11的后方且一侧方(右侧方)的情况下,通路160设置在椅子11的后方且一侧方(右侧方)即右侧方向。
如图1所示,在通路160设置有供乘坐或离开椅子11的作业人员放置脚的踏板161。踏板161设置在椅子11的通路160侧的侧方。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踏板161配置在椅子11的另一侧方(左侧方)。踏板161位于第一脚载置台12L的后方。踏板161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配置在椅子11与后轮4L之间。
踏板161由前部支承体162和底部支承体163支承。前部支承体162支承踏板161的前部。前部支承体162将踏板161的前部与机体框架13的台框架32的第一框架件32A连接。底部支承体163支承踏板161的底部。底部支承体163将踏板161的底部与机体框架13的下框架件15连接。
如图1、图2所示,原动机E1配置在面向通路160的位置。具体而言,通路160位于原动机E1的侧方的一侧(左侧)。因此,作业人员能够从通路160简单地接近原动机E1,能够容易地进行原动机E1的维护等。另外,燃料箱T1配置在面向通路160的位置。具体而言,通路160位于燃料箱T1的侧方的一侧(左侧)。因此,作业人员能够从通路160简单地接近燃料箱T1,能够容易地进行向燃料箱T1的供油等。
如图1、图3、图28所示,移植机1具备将灌水罐T2卡定的卡定部164L、164R。灌水罐T2贮存有从搭载于机体2的灌水泵(省略图示)向苗供给的水。卡定部164L设置在机体框架13的左侧。卡定部164R设置在机体框架13的右侧。卡定部164L、164R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比椅子11靠前方且比前轮3L、3R靠后方的位置。卡定部164L和卡定部164R除了夹着机体宽度方向的中心为对称形状以外,具有相同的构造。
卡定部164L、164R具有支承托架165和卡定棒166。支承托架165的下部由第一支承棒167和第二支承棒168支承。第一支承棒167固定于机体框架13的下部并向左侧方延伸。第二支承棒168从车轮支承体7L向左侧方延伸。卡定棒166安装在支承托架165的上部。卡定棒166由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根(两根)棒构成。卡定棒166从机体内方侧朝向机体外方侧延伸。卡定部164L的卡定棒166从支承托架165朝向机体外方(左方)延伸。卡定部164R的卡定棒166从支承托架165朝向机体外方(右方)延伸。卡定棒166以随着朝向机体外方而向上方转移的方式倾斜。如图3所示,通过将卡定棒166插通到在灌水罐T2的上部形成的框状的把手T21,从而将灌水罐T2卡定于卡定部164L、164R。在支承托架165设置有抵接板165a,所述抵接板165a与卡定于卡定部164L、164R的灌水罐T2的前表面抵接。
接着,对罩体170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移植机1具备将椅子11的上方覆盖的罩体170。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罩体170为板(平板)。罩体170在俯视时为四边形形状。罩体170通过将就座于椅子11的作业人员的上方覆盖,从而保护作业人员免受日光、雨、落下物等的影响。
罩体170由立设于机体2的支柱151支承。详细而言,如图27所示,罩体170安装在立设于机体2的多根(三根)支柱151的上部。支柱151及罩体170构成对就座于椅子11的作业人员进行保护的顶盖。
此外,罩体170也可以是除了覆盖椅子11的上方之外还覆盖椅子11的周围(前方、后方、右侧方、左侧方)的整体或一部分的片材。在该情况下,罩体170作为车篷发挥功能。片材例如由布、软质合成树脂(例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等构成。优选的是,片材的全部或一部分具有透光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支柱151由第一支柱151A、第二支柱151B及第三支柱151C构成。第一支柱151A立设在椅子11的前方且一侧方(右侧方)即椅子11的右前方。第二支柱151B立设在椅子11的前方且另一侧方(左侧方)即椅子11的左前方。第三支柱151C立设在椅子11的后方且一侧方(右侧方)即椅子11的右后方。罩体170遍及第一支柱151A、第二支柱151B、第三支柱151C的上部地安装并被支承。但是,支承罩体170的支柱151的根数并不限定于三根,也能够设为四根以上。
第一支柱151A为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的支柱。第二支柱151B为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的支柱。第三支柱151C为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的支柱。预备苗载置台150的载置板152支承于第一支柱151A、第二支柱151B、第三支柱151C中的每一个。具体而言,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的载置板152支承于第一支柱151A。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的载置板152支承于第二支柱151B。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的载置板152支承于第三支柱151C。
罩体170安装于预备苗载置台150的支柱的上部。即,支柱151支承罩体170及载置板152。换言之,支承罩体170的支柱兼作对预备苗载置台150的载置板152进行支承的支柱。
如图7、图27所示,第一支柱151A的上部与第二支柱151B的上部通过前部杆171连接。在第三支柱151C的上部连接有后部杆172。前部杆171与后部杆172相互平行地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后部杆172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将第三支柱151C与立设框架30连接。
立设框架30立设在机体2的椅子11的后方。如图7、图27所示,立设框架30具有第一纵向构件30L、第二纵向构件30R、下连接件30D、上连接件30U、中间连接件30M。第一纵向构件30L与第二纵向构件30R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纵向构件30L及第二纵向构件30R立设在安装于上框架件14的上部构造体26的基座板27。第一纵向构件30L及第二纵向构件30R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通过后方支承构件173与转向手柄5的前侧部分5a连接。下连接件30D(参照图27,在图7中未图示)将第一纵向构件30L的下部与第二纵向构件30R的下部连接。下连接件30D具有固定于基座板27的第一固定部30Da和固定于扶手29的第二固定部30Db。上连接件30U将第一纵向构件30L的上部与第二纵向构件30R的上部连接。中间连接件30M将第一纵向构件30L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与第二纵向构件30R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连接。
遍及立设框架30和前部杆171地架设有架设杆174L、174R。架设杆174L和架设杆174R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沿前后方向延伸。架设杆174L、174R的后端侧载置在立设框架30的上连接件30U的上部。架设杆174L、174R的前端侧载置在前部杆171的上部。
在前部杆171的上方配置有前支承杆175。前支承杆175在前部杆171的上方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前支承杆175与前部杆171隔开间隔且与前部杆171平行地配置。前支承杆175与前部杆171通过前连结件176L、176R连接。前连结件176L将前支承杆175的左部与前部杆171的左部连接。前连结件176R将前支承杆175的右部与前部杆171的右部连接。
在立设框架30的上连接件30U的上方配置有后支承杆177。后支承杆177在上连接件30U的上方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后支承杆177与上连接件30U隔开间隔且与上连接件30U平行地配置。后支承杆177经由后连结件188与上连接件30U连结。后连结件188具有从下缘向上方延伸的倒U字状的槽,在该槽中嵌合有旋钮螺栓189的轴。后连结件188通过将旋钮螺栓189紧固而与上连接件30U连结,通过将旋钮螺栓189松开而解除与上连接件30U的连结。架设杆174L、174R将前支承杆175与后支承杆177连接。
在前支承杆175的两端部设置有前安装件178。在后支承杆177的两端部设置有后安装件179。罩体170的前部安装于前安装件178,并由前支承杆175从下方支承。罩体170的后部安装于后安装件179,并由后支承杆177从下方支承。因此,罩体170的前部经由前支承杆175及前部杆171安装在支柱151的上部。罩体170的后部经由后支承杆177及后部杆172安装在支柱151的上部。
如图1~图3所示,罩体170覆盖椅子11的上方的整个区域。罩体170的前端部位于苗供给部9的上方。罩体170的后端部位于椅子11与转向手柄5之间的上方。罩体170的左端部位于比苗供给部9的左端部靠左方的位置。罩体170的右端部位于比苗供给部9的右端部靠右方的位置。
如图7、图29所示,移植机1具备能够变更罩体170的后部的高度的高度变更机构180。高度变更机构180具有卡合轴181L、181R、卡合板182L、182R、连接件184L、184R、前连结件176L、176R、架设杆174L、174R。
卡合轴181L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并贯通配置在第一纵向构件30L的左侧的伸出部185L。伸出部185L从立设框架30的上连接件30U的左端部向下方延伸。卡合轴181R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并贯通配置在第二纵向构件30R的右侧的伸出部185R。伸出部185R从立设框架30的上连接件30U的右端部向下方延伸。卡合轴181L将卡合板182L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连接于伸出部185L。卡合轴181R将卡合板182R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连接于伸出部185R。
卡合板182L和卡合板182R为相同的形状,是在侧视时在上下方向的中途部弯曲的板。卡合板182L在第一纵向构件30L的左侧使一方的面朝向左侧并使另一方的面朝向右侧地配置。卡合板182R在第二纵向构件30R的右侧使一方的面朝向右侧并使另一方的面朝向左侧地配置。卡合板182L的上部通过左连接件184L与架设杆174L的后部连接。卡合板182R的上部通过右连接件184R与架设杆174R的后部连接。前连结件176L、176R能够绕前部杆171的中心轴转动地安装于该前部杆171。
卡合板182L、182R具有供卡合轴181L、181R插通的卡合槽187。卡合轴181L、181R能够沿着卡合槽187相对于卡合槽187相对地移动。卡合槽187从卡合板182L、182R的弯曲的中途部遍及到下部地形成。卡合槽187具有连续地形成的下部槽187a和上部槽187b。卡合槽187在下部槽187a与上部槽187b的边界部弯曲。在卡合槽187的上端部(上部槽187b的上端部)设置有上卡合部187d。在卡合槽187的下端部(下部槽187a的下端部)设置有下卡合部187e。在卡合槽187的弯曲部(上部槽187b与下部槽187a的边界部)设置有中卡合部187f。
上卡合部187d形成为具有比卡合槽187的槽宽度宽的宽度的直径的圆形状。下卡合部187e形成为从下部槽187a的下端部朝向上后方延伸的槽状。上卡合部187d形成为从下部槽187a与上部槽187b的边界部朝向上后方延伸的槽状。
高度变更机构180能够将罩体170的后部的高度变更为与罩体170的前部相同的高度即第一高度、比罩体170的前部高的第二高度以及比第二高度高的第三高度。图29示出了将罩体170的后部设为第一高度的状态,图30示出了将罩体170的后部设为第二高度的状态,图31示出了将罩体170的后部设为第三高度的状态。从第一高度向第二高度或第三高度的变更能够通过将旋钮螺栓189松开而解除上连接件30U与后连结件188的连结并从下方上推罩体170的后部来进行。罩体170的后部的上推也能够通过把持架设杆174L、174R、后支承杆177来进行。
如图29所示,在罩体170的后部处于第一高度时,卡合轴181L、181R与上卡合部187d卡合。在从图29的状态起上推罩体170的后部时,卡合轴181L、181R从上卡合部187d脱离而沿着卡合槽187向下方移动,前连结件176L、176R以上部朝向前下方的方式转动。并且,如图30所示,通过使卡合轴181L、181R与中卡合部187f卡合,从而使罩体170的后部成为第二高度。在从图30的状态起进一步上推罩体170的后部时,卡合轴181L、181R从中卡合部187f脱离而沿着卡合槽187向下方移动,前连结件176L、176R以上部朝向前下方的方式进一步转动。并且,如图31所示,通过使卡合轴181L、181R与下卡合部187e卡合,从而使罩体170的后部成为第三高度。
在罩体170的后部处于第一高度时,就座于椅子11的作业人员的头部不会碰触到罩体170。另外,能够在将移植机1载置于轻型卡车时消除高度限制。在罩体170的后部处于第二高度时,能够在作业人员弯下上半身而从椅子11站起来时防止作业人员的头部碰触到罩体170。在罩体170的后部处于第三高度时,即使在作业人员从椅子11完全站起来时,也能够防止作业人员的头部碰触到罩体170。
根据上述移植机,可以发挥以下的效果。
移植机1具备:机体2;苗供给部9,所述苗供给部9设置在机体2的前部;移植部8,所述移植部8具有将从苗供给部9供给的苗移栽于田地的移栽装置20;椅子11,所述椅子11供向苗供给部9供给苗的作业人员就座;以及转向手柄5,所述转向手柄5设置在机体2的后部,机体2具有机体框架13,所述机体框架13具备:上框架件14,所述上框架件14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下框架件15,所述下框架件15在上框架件14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纵框架件16,所述纵框架件16将上框架件14与下框架件15连接,上框架件14在前部连接有支承苗供给部9的支承构造体19,在前后方向的中途部载置椅子11,在后部连接有转向手柄5。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上框架件14的前部连接有对苗供给部9进行支承的支承构造体19,在前后方向的中途部载置有椅子11,且在后部连接有转向手柄5,因此,可以提供具备以简单的构造具有较高的刚性的机体框架13的移植机。另外,由于能够削减构成机体框架13的部件的件数,因此,能够谋求移植机1的轻量化及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纵框架件16包括:第一纵框架件16A,所述第一纵框架件16A将上框架件14与下框架件15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彼此连接;以及第二纵框架件16B,所述第二纵框架件16B将上框架件14与下框架件15的后部彼此连接。
根据该结构,由于机体框架13具有由上框架件14、下框架件15、第一纵框架件16A、第二纵框架件16B构成的四边形形状的框体,因此,可以提供具备具有较高的刚性的机体框架13的移植机。
另外,移植机1具备对苗供给部9及移植部8进行驱动的原动机E1,原动机E1配置在由上框架件14、下框架件15、第一纵框架件16A、第二纵框架件16B包围的区域R1。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机体框架13所具备的四边形形状的框体内部配置有原动机E1,因此,能够利用机体框架13保护原动机E1免受周围的影响,并且能够利用原动机E1加强机体框架13。
另外,移植机1具备变速箱M1,所述变速箱M1收容有将原动机E1的动力传递到行驶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下框架件15的前部与变速箱M1连接。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下框架件15的前部与变速箱M1连接,从而能够利用变速箱M1来加强机体框架13。
另外,移植机1具备:安装板22,所述安装板22安装对移栽装置20进行支承的支承体21;以及脚载置台12L、12R,所述脚载置台12L、12R可供就座于椅子11的作业人员放置脚,机体框架13具有对脚载置台12L、12R进行支承的台框架32,台框架32将纵框架件16与安装板22连接。
根据该结构,由于机体框架13具备对脚载置台12L、12R进行支承的台框架32,且该台框架32将纵框架件16与安装板22连接,因此,能够大幅提高机体框架13的刚性。
另外,台框架32具有:第一框架件32A,所述第一框架件32A与纵框架件16连接且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二框架件32B,所述第二框架件32B与安装板22连接且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三框架件32C,所述第三框架件32C将第一框架件32A的一端侧与第二框架件32B的一端侧连接;以及第四框架件32D,所述第四框架件32D将第一框架件32A的另一端侧与第二框架件32B的另一端侧连接,脚载置台包括:第一脚载置台12L,所述第一脚载置台12L配置在下框架件15的一侧方;以及第二脚载置台12R,所述第二脚载置台12R配置在下框架件15的另一侧方,第三框架件32C支承第一脚载置台12L,第四框架件32D支承第二脚载置台12R。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台框架32、第一脚载置台12L及第二脚载置台12R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均衡地提高机体框架13的强度。
另外,移植机1具备:机体2;移植部8,所述移植部8具有沿机体宽度方向排列配置的第一移栽装置20L和第二移栽装置20R;苗供给部9,所述苗供给部9具有第一落苗部74L和第二落苗部74R,所述第一落苗部74L使苗朝向第一移栽装置20L落下,所述第二落苗部74R使苗朝向第二移栽装置20R落下;以及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能够一体地调整第一移栽装置20L与第二移栽装置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和第一落苗部74L与第二落苗部74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利用调整机构一体地调整第一移栽装置20L与第二移栽装置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和第一落苗部74L与第二落苗部74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因此,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在短时间内进行对移栽的苗的行间隔进行调整的调整作业。另外,由于能够一体地进行多个调整作业,因此,难以产生忘记调整各个调整作业的情况,能够确保良好的移栽性能。
另外,移植机具备镇压部10,所述镇压部10具有第一镇压轮100L和第二镇压轮100R,所述第一镇压轮100L对由第一移栽装置20L移栽的苗的附近的土进行镇压,所述第二镇压轮100R对由第二移栽装置20R移栽的苗的附近的土进行镇压,调整机构能够一体地调整第一移栽装置20L与第二移栽装置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第一落苗部74L与第二落苗部74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以及第一镇压轮100L与第二镇压轮10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利用调整机构一体地调整第一移栽装置20L与第二移栽装置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第一落苗部74L与第二落苗部74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以及第一镇压轮100L与第二镇压轮10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因此,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在短时间内进行对移栽的苗的行间隔及镇压轮的间隔进行调整的调整作业。另外,由于能够一体地进行多个调整作业,因此,难以产生忘记调整各个调整作业的情况,能够确保良好的移栽性能。
另外,调整机构具有:第一支承构件140L,所述第一支承构件140L支承第一移栽装置20L;第二支承构件140R,所述第二支承构件140R支承第二移栽装置20R;第一限定构件43L,所述第一限定构件43L限定第一落苗部74L的位置;第二限定构件43R,所述第二限定构件43R限定第二落苗部74R的位置;第一连结构件141L,所述第一连结构件141L将第一支承构件140L与第一限定构件43L连结;以及第二连结构件141R,所述第二连结构件141R将第二支承构件140L与第二限定构件43R连结。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由第一连结构件141L连结的第一支承构件140L与第一限定构件43L一体地移动,能够使由第二连结构件141R连结的第二支承构件140R与第二限定构件43R一体地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一体地调整第一移栽装置20L与第二移栽装置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和第一落苗部74L与第二落苗部74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
另外,调整机构具有:第一支承体21L,所述第一支承体21L支承第一镇压轮100L;第二支承体21R,所述第二支承体21R支承第二镇压轮100R;第一安装体81L,所述第一安装体81L安装第一支承构件140L及第一支承体21L;以及第二安装体81R,所述第二安装体81R安装第二支承构件140R及第二支承体21R。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第一支承构件140L及第一支承体21L与第一安装体81L一起移动,能够使第二支承构件140R及第二支承体21R与第二安装体81R一起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一体地调整第一镇压轮100L与第二镇压轮10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和第一移栽装置20L与第二移栽装置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
另外,苗供给部9具有:第一安装部71,所述第一安装部71能够选择性地将第一连结构件141L安装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多个不同的位置;以及第二安装部72,所述第二安装部72能够选择性地将第二连结构件141R安装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多个不同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从预先设定的多个适当的间隔中选择并变更第一镇压轮100L与第二镇压轮10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和第一落苗部74L与第二落苗部74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
另外,移植机具备对苗供给部9进行支承的支承构造体19,支承构造体19具有:第三安装部78L,所述第三安装部78L能够选择性地将第一支承构件140L安装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多个不同的位置;以及第四安装部78R,所述第四安装部78R能够选择性地将第二支承构件140R安装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多个不同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除了第一镇压轮100L与第二镇压轮10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和第一落苗部74L与第二落苗部74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之外,还能够从多个能够采用的间隔中选择并一体地变更第一移栽装置20L与第二移栽装置20R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间隔。
另外,移植机1具备:移植部8,所述移植部8将苗移栽于田地;苗供给部9,所述苗供给部9向移植部8供给苗;椅子11,所述椅子11供向苗供给部9供给苗的作业人员就座;苗载置台149,所述苗载置台149载置收容有苗的苗托盘;以及预备苗载置台150,所述预备苗载置台150载置收容有预备的苗的苗托盘,预备苗载置台150配置在椅子11的一侧方,在椅子11的另一侧方设置有未配置预备苗载置台150且可供就座于椅子11的作业人员通行的通路160。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椅子11的另一侧方设置有未配置预备苗载置台150且可供就座于椅子11的作业人员通行的通路160,因此,在具备预备苗载置台150的移植机中,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进行从椅子11的另一侧方侧向椅子11的乘坐或离开,能够缩短乘坐或离开的时间。
另外,预备苗载置台150配置在椅子11的后方且一侧方,通路160配置在椅子11的后方且另一侧方。
根据该结构,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从田地的垄间通过通路160而从移植机1的后方不跨越垄地进行向椅子11的乘坐或离开。
另外,在通路160设置有供乘坐或离开椅子11的作业人员放置脚的踏板161。
根据该结构,由于作业人员能够从通路160经由踏板161乘坐或离开椅子11,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向椅子11的乘坐或离开。
另外,预备苗载置台150具有支柱151和安装于支柱151并载置苗托盘的载置板152,载置板152包括安装在支柱151的一侧方侧的第一载置板152A和安装在支柱151的另一侧方侧的第二载置板152B,第一载置板152A与第二载置板152B在上下方向上交替地安装。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一载置板152A与第二载置板152B在上下方向上交替地安装,因此,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以较窄的间隔配置多个载置板,即使不提高支柱的高度,也能够构成具有多个载置板的预备苗载置台。
另外,移植机1具备对移植部8及苗供给部9进行驱动的原动机E1,原动机E1配置在面向通路160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从通路160接近原动机E1并进行维护。
另外,移植机1具备收容向原动机E1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T1,燃料箱T1配置在面向通路160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从通路160接近燃料箱T1,因此,能够不使燃料溢出地进行向燃料箱T1的燃料的补给等。
另外,预备苗载置台150由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及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构成,所述第一预备苗载置台150A配置在椅子11的前方且一侧方,所述第二预备苗载置台150B配置在椅子11的前方且另一侧方,所述第三预备苗载置台150C配置在椅子11的后方且一侧方。
根据该结构,由于预备苗载置台150由三个预备苗载置台构成,因此,能够在一台移植机1载置多个预备的苗托盘。
另外,移植机1具备:机体2;移植部8,所述移植部8设置于机体2且将苗移栽于田地;苗供给部9,所述苗供给部9向移植部8供给苗;椅子11,所述椅子11供向苗供给部9供给苗的作业人员就座;罩体170,所述罩体170将椅子11的上方覆盖;载置板152,所述载置板152载置收容有苗的苗托盘;以及支柱151,所述支柱151立设于机体2并支承罩体170及载置板152。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利用立设于机体2的支柱151来支承将椅子11的上方覆盖的罩体170及载置苗托盘的载置板152这两者,因此,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件数实现将椅子11的上方覆盖的构造和载置苗托盘的构造,并且能够确保椅子11的周围的空间较宽。另外,由于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件数实现将椅子11的上方覆盖的构造和载置苗托盘的构造,因此,能够避免移植机1的大型化而维持基于轻型卡车等的可搬运性,并且能够在椅子11的周围确保充分的作业空间。
另外,支柱151包括:第一支柱151A,所述第一支柱151A立设在椅子11的前方且一侧方;第二支柱151B,所述第二支柱151B立设在椅子11的前方且另一侧方;以及第三支柱151B,所述第三支柱151B立设在椅子11的后方且一侧方,载置板152支承于第一支柱151A、第二支柱151B、第三支柱151C中的每一个,罩体170遍及第一支柱151A、第二支柱151B、第三支柱151C的上部地被支承。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一支柱151A、第二支柱151B、第三支柱151C可靠地支承载置板152及罩体170。
另外,移植机1具备:前部杆171,所述前部杆171将第一支柱151A的上部与第二支柱151B的上部连接;立设框架30,所述立设框架30立设在机体2的椅子11的后方;后部杆172,所述后部杆172将立设框架30与第三支柱151C连接;以及架设杆174L、174R,所述架设杆174L、174R遍及立设框架30和前部杆171地架设。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立设于机体2的支柱151及立设框架30可靠地支承罩体170及载置板152。
另外,移植机1具备:前支承杆175,所述前支承杆175从下方支承罩体170的前部;以及后支承杆177,所述后支承杆177从下方支承罩体170的后部,架设杆174L、174R将前支承杆175与后支承杆177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具有较高的强度的牢固的支承构造可靠地支承罩体170及载置板152。
另外,移植机1具备高度变更机构180,所述高度变更机构180能够变更罩体170的后部的高度。
根据该结构,通过根据作业人员的姿势、身高来变更罩体170的后部的高度,从而能够避免作业人员的头部与罩体170接触。
另外,高度变更机构180能够将罩体170的后部的高度变更为第一高度和第二高度,所述第一高度是与罩体170的前部相同的高度,所述第二高度是比罩体170的前部高的高度。
根据该结构,能够根据作业人员的姿势、身高而将罩体170的后部的高度变更为两个阶段。另外,通过将罩体170的后部的高度设为第一高度,从而能够在移植机1的搬运时、保管时防止罩体170成为障碍。
另外,高度变更机构180能够将罩体170的后部的高度变更为比第二高度高的第三高度。
根据该结构,能够根据作业人员的姿势、身高而将罩体170的后部的高度变更为三个阶段。
应当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将与权利要求书同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都包含在内。
附图标记说明
1 移植机
2 机体
5 转向手柄
8 移植部
9 苗供给部
11 椅子
12L 脚载置台(第一脚载置台)
12R 脚载置台(第二脚载置台)
13 机体框架
14 上框架件
15 下框架件
16 纵框架件
16A 第一纵框架件
16B 第二纵框架件
19 支承构造体
20 移栽装置
21 支承体
22 安装板
32 台框架
32A 第一框架件
32B 第二框架件
32C 第三框架件
32D 第四框架件
149 苗载置台
150 预备苗载置台
150A 第一预备苗载置台
150B 第二预备苗载置台
150C 第三预备苗载置台
151 支柱
152 载置板
152A 第一载置板
152B 第二载置板
160 通路
161 踏板
E1 原动机
M1 变速箱
R1 区域
T1 燃料箱。

Claims (13)

1.一种移植机,其中,所述移植机具备:
移植部,所述移植部将苗移栽于田地;
苗供给部,所述苗供给部向所述移植部供给苗;
椅子,所述椅子供向所述苗供给部供给苗的作业人员就座;
苗载置台,所述苗载置台载置收容有苗的苗托盘;以及
预备苗载置台,所述预备苗载置台载置收容有预备的苗的苗托盘,
所述预备苗载置台配置在所述椅子的一侧方,
在所述椅子的另一侧方设置有未配置所述预备苗载置台且可供就座于所述椅子的作业人员通行的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植机,其中,
所述预备苗载置台配置在所述椅子的后方且一侧方,
所述通路配置在所述椅子的后方且另一侧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植机,其中,
在所述通路设置有供乘坐或离开所述椅子的作业人员放置脚的踏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植机,其中,
所述预备苗载置台具有支柱和安装于所述支柱并载置所述苗托盘的载置板,
所述载置板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柱的一侧方侧的第一载置板和安装在所述支柱的另一侧方侧的第二载置板,
所述第一载置板与所述第二载置板在上下方向上交替地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移植机,其中,
所述移植机具备对所述移植部及所述苗供给部进行驱动的原动机,
所述原动机配置在面向所述通路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移植机,其中,
所述移植机具备收容向所述原动机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
所述燃料箱配置在面向所述通路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移植机,其中,
所述预备苗载置台由第一预备苗载置台、第二预备苗载置台及第三预备苗载置台构成,所述第一预备苗载置台配置在所述椅子的前方且一侧方,所述第二预备苗载置台配置在所述椅子的前方且另一侧方,所述第三预备苗载置台配置在所述椅子的后方且一侧方。
8.一种移植机,其中,所述移植机具备:
机体;
苗供给部,所述苗供给部设置在所述机体的前部;
移植部,所述移植部具有将从所述苗供给部供给的苗移栽于田地的移栽装置;
椅子,所述椅子供向所述苗供给部供给苗的作业人员就座;以及
转向手柄,所述转向手柄设置在所述机体的后部,
所述机体具有机体框架,所述机体框架具备:上框架件,所述上框架件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下框架件,所述下框架件在所述上框架件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纵框架件,所述纵框架件将所述上框架件与所述下框架件连接,
所述上框架件在前部连接有支承所述苗供给部的支承构造体,在前后方向的中途部载置所述椅子,在后部连接有所述转向手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植机,其中,
所述纵框架件包括:第一纵框架件,所述第一纵框架件将所述上框架件与所述下框架件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彼此连接;以及第二纵框架件,所述第二纵框架件将所述上框架件与所述下框架件的后部彼此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植机,其中,
所述移植机具备对所述苗供给部及所述移植部进行驱动的原动机,
所述原动机配置在由所述上框架件、所述下框架件、所述第一纵框架件、所述第二纵框架件包围的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植机,其中,
所述移植机具备变速箱,所述变速箱收容有将所述原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行驶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
所述下框架件的前部与所述变速箱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移植机,其中,
所述移植机具备: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对所述移栽装置进行支承的支承体;以及
脚载置台,所述脚载置台可供就座于所述椅子的作业人员放置脚,
所述机体框架具有对所述脚载置台进行支承的台框架,
所述台框架将所述纵框架件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植机,其中,
所述台框架具有:第一框架件,所述第一框架件与所述纵框架件连接且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二框架件,所述第二框架件与所述安装板连接且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第三框架件,所述第三框架件将所述第一框架件的一端侧与所述第二框架件的一端侧连接;以及第四框架件,所述第四框架件将所述第一框架件的另一端侧与所述第二框架件的另一端侧连接,
所述脚载置台包括:第一脚载置台,所述第一脚载置台配置在所述下框架件的一侧方;以及第二脚载置台,所述第二脚载置台配置在所述下框架件的另一侧方,
所述第三框架件支承所述第一脚载置台,所述第四框架件支承所述第二脚载置台。
CN202080084776.XA 2019-12-25 2020-12-23 移植机 Active CN1147864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5216 2019-12-25
JP2019235215A JP7242521B2 (ja) 2019-12-25 2019-12-25 移植機
JP2019-235217 2019-12-25
JP2019-235215 2019-12-25
JP2019235216A JP7317694B2 (ja) 2019-12-25 2019-12-25 移植機
JP2019235217A JP7278940B2 (ja) 2019-12-25 2019-12-25 移植機
PCT/JP2020/048251 WO2021132377A1 (ja) 2019-12-25 2020-12-23 移植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786467A true CN114786467A (zh) 2022-07-22
CN114786467B CN114786467B (zh) 2024-06-28

Family

ID=76574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84776.XA Active CN114786467B (zh) 2019-12-25 2020-12-23 移植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786467B (zh)
WO (1) WO2021132377A1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32915U (ja) * 1981-08-28 1983-03-03 株式会社クボタ 自走形乗用移植機
JPH05153821A (ja) * 1991-12-02 1993-06-22 Kubota Corp 乗用型田植機の予備苗収容装置
JP2008220292A (ja) * 2007-03-14 2008-09-25 Yanmar Co Ltd 田植機の補助予備苗台構造
CN101422104A (zh) * 2007-10-29 2009-05-06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植苗机
JP2011019487A (ja) * 2009-07-21 2011-02-03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JP2011109976A (ja) * 2009-11-27 2011-06-09 Iseki & Co Ltd 複数条植え苗植機
JP2011244764A (ja) * 2010-05-28 2011-12-08 Iseki & Co Ltd 移植機
JP2013215177A (ja) * 2012-04-12 2013-10-24 Kubota Corp 移植機
CN204860008U (zh) * 2015-04-02 2015-12-16 江苏大学 一种穴盘苗栽植快速轮流喂苗装置
CN204907095U (zh) * 2015-08-25 2015-12-30 株式会社久保田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JP2018000027A (ja) * 2016-06-28 2018-01-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移植機及び作業機
CN108496488A (zh) * 2017-02-28 2018-09-07 株式会社久保田 步行式插秧机
CN208860024U (zh) * 2018-07-25 2019-05-14 禄劝照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中药材种植用晾晒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89808A (ja) * 1996-04-25 1997-11-11 Kubota Corp 移植機
US6997120B2 (en) * 2003-05-15 2006-02-14 Robert Gabriel Pla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14000003A (ja) * 2012-06-15 2014-01-09 Iseki & Co Ltd 苗移植機
JP5825385B2 (ja) * 2014-03-31 2015-12-02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苗移植機
JP6759092B2 (ja) * 2016-12-26 2020-09-23 株式会社クボタ 移植作業機
JP6825552B2 (ja) * 2017-12-28 2021-02-03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32915U (ja) * 1981-08-28 1983-03-03 株式会社クボタ 自走形乗用移植機
JPH05153821A (ja) * 1991-12-02 1993-06-22 Kubota Corp 乗用型田植機の予備苗収容装置
JP2008220292A (ja) * 2007-03-14 2008-09-25 Yanmar Co Ltd 田植機の補助予備苗台構造
CN101422104A (zh) * 2007-10-29 2009-05-06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植苗机
JP2011019487A (ja) * 2009-07-21 2011-02-03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JP2011109976A (ja) * 2009-11-27 2011-06-09 Iseki & Co Ltd 複数条植え苗植機
JP2011244764A (ja) * 2010-05-28 2011-12-08 Iseki & Co Ltd 移植機
JP2013215177A (ja) * 2012-04-12 2013-10-24 Kubota Corp 移植機
CN204860008U (zh) * 2015-04-02 2015-12-16 江苏大学 一种穴盘苗栽植快速轮流喂苗装置
CN204907095U (zh) * 2015-08-25 2015-12-30 株式会社久保田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JP2018000027A (ja) * 2016-06-28 2018-01-11 株式会社クボタ 移植機及び作業機
CN108496488A (zh) * 2017-02-28 2018-09-07 株式会社久保田 步行式插秧机
CN208860024U (zh) * 2018-07-25 2019-05-14 禄劝照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中药材种植用晾晒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32377A1 (ja) 2021-07-01
CN114786467B (zh) 2024-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88300B (zh) 多层膜铺设装置及作业机
JP2012157326A (ja) 移植機
CN114786467B (zh) 移植机
JP6639853B2 (ja) 移植作業機
JP4810992B2 (ja) 複数条植えの苗植機
JP7242521B2 (ja) 移植機
JP7196059B2 (ja) 移植機
JP7278940B2 (ja) 移植機
JP7317694B2 (ja) 移植機
CN107535148B (zh) 移植机和作业机械
JP2017063707A (ja) 移植作業機の移植ユニット
JP4872271B2 (ja) 苗移植機
JP2020000041A (ja) 移植機
JP7187146B2 (ja) 移植機
CN106550637B (zh) 移植作业机
JP2017063704A (ja) 移植作業機
CN113923975A (zh) 移植机
JP6855337B2 (ja) 移植機
JP2020000044A (ja) 移植機
JP6855336B2 (ja) 移植機
JP6855335B2 (ja) 移植機
JP6910938B2 (ja) 移植機
JP7224758B2 (ja) 移植機
JP6887939B2 (ja) 移植機
JP2019097459A (ja) 移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