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8300B - 多层膜铺设装置及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多层膜铺设装置及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88300B
CN112888300B CN201980070486.7A CN201980070486A CN112888300B CN 112888300 B CN112888300 B CN 112888300B CN 201980070486 A CN201980070486 A CN 201980070486A CN 112888300 B CN112888300 B CN 1128883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haft
width direction
transplant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04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88300A (zh
Inventor
野坂健吉
门胁征四郎
濑尾瑛史
长谷川正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022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7136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022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8374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022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9850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8883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83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883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883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49/00Combined machines
    • A01B49/02Combined machines with two or more soil-working tools of different ki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 A01C11/025Transplanting machines using seedling trays; Devices for removing the seedlings from the tray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5/00Making or covering furrows or holes for sowing, planting or manuring
    • A01C5/04Machines for making or covering holes for sowing or plan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 A01G13/02Protective coverings for plants; Coverings for the ground; Devices for laying-out or removing coverings
    • A01G13/0256Ground coverings
    • A01G13/0287Devices for laying-out or removing ground cove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1Tracto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多层膜铺设装置(300),其装配在行驶体(1A)的后方,并将多层膜铺设于在田地成形的垄,其中,所述多层膜铺设装置具备:第一辊支承轴(301),其支承第一膜辊(303),该第一膜辊卷绕有要铺设于第一垄的多层膜;以及第二辊支承轴(302),其支承第二膜辊(304),该第二膜辊卷绕有要铺设于与第一垄相邻的第二垄的多层膜,第一辊支承轴与第二辊支承轴沿行驶体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重叠。

Description

多层膜铺设装置及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田地铺设多层膜的多层膜铺设装置及在田地移栽秧苗的作业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作业机。
专利文献1公开的作业机具备旋转作业机、垄成形器及多层膜铺设装置,能够在由旋转作业机耕耘后的田地将垄成形并铺设多层膜。
另外,以往,已知有专利文献2公开的作业机。
专利文献2公开的作业机具备旋转耕耘装置和安装于旋转耕耘机的打垄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公开公报“日本特开2006-27131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公开公报“日本特开2016-1679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作业机中,无法将相邻的两个垄的垄之间缩窄地铺设多层膜。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公开的作业机中,由于打垄器仅在后部安装于旋转耕耘机,所以在碎石较多的田地、未充分地进行事先耕耘的田地中,存在会对打垄器的安装部分施加过量的负荷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那样的实际情况,提供一种能够将相邻的两个垄的垄之间缩窄地铺设多层膜的多层膜铺设装置及作业机。
另外,本发明鉴于上述那样的实际情况,提供一种即使在未充分地进行事先耕耘的田地中也能够防止对打垄器的安装部分施加过量的负荷的作业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多层膜铺设装置是装配在行驶体的后方并将多层膜铺设于在田地成形的垄的多层膜铺设装置,其中,所述多层膜铺设装置具备:第一辊支承轴,所述第一辊支承轴支承第一膜辊,所述第一膜辊卷绕有要铺设于第一垄的多层膜;以及第二辊支承轴,所述第二辊支承轴支承第二膜辊,所述第二膜辊卷绕有要铺设于与所述第一垄相邻的第二垄的多层膜,所述第一辊支承轴与所述第二辊支承轴沿所述行驶体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重叠。
另外,作业机具备上述多层膜铺设装置和移植机,所述移植机装配在所述行驶体的后方,并将秧苗移栽于所述垄。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作业机具备:行驶体;旋转耕耘机,所述旋转耕耘机装配在所述行驶体的后部;以及打垄器,所述打垄器具有安装于所述旋转耕耘机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打垄器的前部的前安装部和设置于所述打垄器的后部的后安装部。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多层膜铺设装置及作业机,由于第一辊支承轴与第二辊支承轴在行驶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重叠,所以能够将相邻的两个垄的垄之间缩窄地铺设多层膜。
根据上述作业机,由于打垄器通过前安装部和后安装部安装于旋转耕耘机,所以能够将施加于打垄器的安装部分的负荷分散。因此,即使在未充分地进行事先耕耘的田地中也能够防止对打垄器的安装部分施加过量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业机的侧视图。
图2是对地作业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对地作业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拖拉机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系统图。
图5是旋转耕耘机、打垄器的侧视图。
图6是旋转耕耘机、打垄器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传递到旋转耕耘机的动力的传递系统的侧视剖视图。
图8是旋转耕耘机、打垄器的后方立体图。
图9是旋转耕耘机、打垄器、安装体的侧视图。
图10是旋转耕耘机、打垄器、安装体的后视图。
图11是示出作业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结构图。
图12是示出椅子支承体、秧苗供给台的前方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旋转耕耘机、连结连杆机构、预备秧苗台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驱动升降驱动装置时的椅子支承体及移植机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5是示出中间打垄器的安装构造的后方立体图。
图16是机框的俯视图。
图17是机框的侧视图。
图18是机框的主视图。
图19是示出调整多个移栽装置间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调整机构的作用的主视图。
图20是示出秧苗供给装置、第一后方椅子、第二后方椅子等的俯视图。
图21是连结框架、支架的后方立体图。
图22是连结框架、支架的后视图。
图23是连结框架、支架的侧视图。
图24是示出移植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25是说明主轴的伸缩构造的俯视图。
图26是主轴、罩筒的剖视图。
图27是示出移植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一部分及移栽装置等的侧视图。
图28是移栽装置的俯视图。
图29是示出调整多个移栽装置间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调整机构及调整覆土装置的位置的位置调整部(第一位置调整部)等的前方立体图。
图30是示出检测构件(覆土轮)及支承框相对于机框上下摆动的情形的侧视图。
图31是检测构件(覆土轮)、支承杆、支承框的俯视图。
图32是示出支承框、第一摆动板、线缆等的侧视图。
图33是示出后部位置调整机构的立体图。
图34是示出利用前部位置调整机构及后部位置调整机构来调整支承框及检测构件(覆土轮)的位置的情形的主视图。
图35是示出控制阀、线缆等的侧视图。
图36是示出第一操作杆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37是秧苗供给装置的俯视图。
图38是示出供给杯的盖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39是在从上方观察时示出第二敞开位置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40是在从下方观察时示出第二敞开位置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41是示出供给杯、中间料斗及移栽工具的侧视图。
图42是第二敞开位置处的第一导向构件、第二导向构件等的纵剖视图。
图43是示出第一位置调整机构的主视图。
图44是示出第二位置调整机构的侧视图。
图45是示出第三位置调整机构的侧视图。
图46是示出位置调整机构、支承机构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7是示出第一前方椅子、搁脚板等的立体图。
图48是示出搁脚板的安装方法的立体图。
图49是移植机的侧视图。
图50是示出转动支承机构的作用(动作)的立体图。
图51是示出转动支承机构的作用(动作)的后视图。
图52是示出秧苗供给台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53是示出秧苗供给台的另一动作的立体图。
图54是示出秧苗供给台的更换方法的俯视图。
图55是示出预备秧苗台等的前方立体图。
图56是旋转耕耘机、多层膜铺设装置的俯视图。
图57是旋转耕耘机、多层膜铺设装置的机宽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侧视图。
图58是旋转耕耘机、多层膜铺设装置的左部的俯视图。
图59是旋转耕耘机、多层膜铺设装置的左部的侧视图。
图60是第一膜辊的左部周边的后视图。
图61是旋转耕耘机、多层膜铺设装置的机宽方向上的大致中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能够一边行驶一边与对地作业(耕耘等)一起进行秧苗的移栽(移植)的作业机1。作业机1具有行驶体1A和装配在行驶体1A的后部的对地作业装置1B。对地作业装置1B具备能够升降地装配在行驶体1A的后部的第一对地作业机2和能够升降地装配在第一对地作业机2的后部的第二对地作业机3。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行驶体1A,例示了作为行驶车辆的拖拉机。另外,作为第一对地作业机2,例示了旋转耕耘机。另外,作为第二对地作业机3,例示了将秧苗移栽于田地的移植机。以下,将行驶体称为拖拉机1A,将第一对地作业机称为旋转耕耘机2,将第二对地作业机称为移植机3。
图1示出作业机1的侧视图。在实施方式中若无特殊说明,则将就座于拖拉机1A的驾驶座5的驾驶员的前侧(图1的左侧)设为前方、将驾驶员的后侧(图1的右侧)设为后方、将驾驶员的左侧(图1的跟前侧)设为左方、将驾驶员的右侧(图1的里侧)设为右方并进行说明。另外,将与拖拉机1A的前后方向K1(参照图1)正交的方向即水平方向K2(参照图2)设为机宽方向K2并进行说明。
另外,将从拖拉机1A的机宽方向中央部朝向右部或左部的方向设为机宽外方并进行说明。换言之,机宽外方是指机宽方向K2且远离拖拉机1A的机宽方向中央部的方向。将从拖拉机1A的机宽方向右部或左部朝向中央部的方向设为机宽内方并进行说明。即,机宽内方是指与机宽方向外方相反的方向。换言之,机宽内方是指机宽方向K2且靠近拖拉机1A的机宽方向中央部的方向。
如图1所示,拖拉机1A具有车身6和行驶装置7,所述行驶装置7包含有装配于车身6的前部的前轮7F及装配于车身6的后部的后轮7R。车身6具有原动机(驱动源)E1和与原动机E1的后部连结的动力传递箱T1。
原动机E1例如是柴油发动机。
动力传递箱T1将内置有离合器的离合器壳体、内置有变速装置的变速箱、内置有差动装置的差速器箱等直接连结而构成。
在车身6的后部搭载有驾驶座5,并且取出原动机E1的动力的动力取出轴(所谓的PTO轴)22被装配成后方突出状。即,行驶体1A具有取出原动机E1的动力的动力取出轴22。在驾驶座5的前方设置有转向盘8。另外,拖拉机1A在前部搭载有蓄电池(省略图示)。
图4示出了向动力取出轴22及行驶装置7传递原动机E1的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4。
动力传递装置4具有主推进轴4a、主变速部4b、副变速部4c、梭部4d、PTO离合器4e及PTO推进轴4f。
如图1所示,旋转耕耘机2经由三点连杆机构9等装配机构能够升降地装配于拖拉机1A的后部。
如图5、图6、图8所示,旋转耕耘机2具有旋转机框11。旋转机框11具有传动箱12、前支承框架13F、后支承框架13R、左侧框架15L及右侧框架15R。传动箱12位于旋转耕耘机2的宽度方向(与机宽方向K2相同的方向)上的中央部。
如图5~图7所示,具有机宽方向K2上的轴心的旋转轴16向机宽方向K2的一方及另一方呈突出状地设置于传动箱12的下部。在旋转轴16的外周经由托架固定有多个耕耘爪17。旋转轴16及耕耘爪17构成对田地进行耕耘的耕耘部18。
如图5、图6、图8所示,耕耘部18由安装于旋转机框11的旋转罩19覆盖。旋转罩19具有上部罩19A、后部罩19B、侧部罩19C。耕耘部18的上方被上部罩19A覆盖。耕耘部18的后方被后部罩19B覆盖。后部罩19B的上端经由枢轴19D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承于旋转机框11而上下摆动自如。后部罩19B被弹压装置20向下方施力。弹压装置20是利用弹簧的力对后部罩19B向下方施力的装置。后部罩19B形成由后述的打垄器51成形的垄的上表面。
耕耘部18的侧方被侧部罩19C覆盖。侧部罩19C具有第一侧部罩19CL和第二侧部罩19CR。第一侧部罩19CL配置于旋转耕耘机2的宽度方向(机宽方向K2)的一侧(左侧)。第二侧部罩19CR配置于旋转耕耘机2的宽度方向(机宽方向K2)的另一侧(右侧)。
第一侧部罩19CL安装于左侧框架15L。第二侧部罩19CR安装于右侧框架15R。第一侧部罩19CL和第二侧部罩19CR仅安装的位置不同,其结构相同。
如图8、图9所示,第一侧部罩19CL具有上侧部罩19C1、下侧部罩19C2、前侧部罩19C3、支承罩19C4。上侧部罩19C1覆盖耕耘部18的侧方的上部。下侧部罩19C2覆盖耕耘部18的侧方的下部。上侧部罩19C1安装于左侧框架15L。下侧部罩19C2经由连接板19C5与上侧部罩19C1连接。前侧部罩19C3从上侧部罩19C1的前端向前方延伸。
如图2、图8所示,安装体196具有第一侧构件196A、第二侧构件196B及中间构件196C。第一侧构件196A配置于旋转耕耘机2的左侧方,并安装于左侧的支承罩19C4。第二侧构件196B配置于旋转耕耘机2的右侧方,并安装于右侧的支承罩19C4。第一侧构件196A及第二侧构件196B从旋转耕耘机2的前端部朝向后方延伸。中间构件196C配置在第一侧构件196A与第二侧构件196B之间。中间构件196C配置于旋转耕耘机2的宽度方向(机宽方向K2)的中央,并安装于旋转机框11的后支承框架13R。
如图8~图10所示,在安装体196安装有打垄器51。打垄器51例如由培土器(起垄器)构成。打垄器51在俯视时具有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宽度(机宽方向的长度)扩展的形状。如图8、图10所示,打垄器51包括侧部打垄器51L、51R和中间打垄器51M。侧部打垄器51L、51R包括第一侧部打垄器51L和第二侧部打垄器51R。因此,通过利用三个打垄器(第一侧部打垄器51L、中间打垄器51M、第二侧部打垄器51R)在由旋转耕耘机2耕耘后的土壤形成槽,从而能够形成两个垄。垄的上表面由后部罩19B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形成三个垄以上。
第一侧部打垄器51L配置在旋转耕耘机2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左侧)。第二侧部打垄器51R配置在旋转耕耘机2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右侧)。中间打垄器51M配置在旋转耕耘机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
第一侧部打垄器51L形成两个垄中的左侧的垄的左侧面。第二侧部打垄器51R形成两个垄中的右侧的垄的右侧面。中间打垄器51M形成左侧的垄的右侧面和右侧的垄的左侧面。
第一侧部打垄器51L具有安装于旋转耕耘机2的安装部51La、51Lb。安装部51La、51Lb包括设置于第一侧部打垄器51L的前部的前安装部51La和设置于第一侧部打垄器51L的后部的后安装部51Lb。
如图6、图8、图9所示,第一侧部打垄器51L的前安装部51La设置于第一侧部打垄器51L的前端部,并经由前安装体52安装于第一侧部罩19CL。前安装体52的前部安装于第一侧部罩19CL的外表面(机宽外方侧的面)。前安装体52以随着朝向后方而向机宽外方转移的方式弯折。在前安装体52的后部安装有第一侧部打垄器51L的前安装部51La。能够调整前安装部51La相对于前安装体5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第一侧部打垄器51L的后安装部51Lb经由侧部连结体53安装于第一侧构件196A。第一侧部打垄器51L的后安装部51Lb从第一侧部打垄器51L向后方突出。侧部连结体53沿上下方向延伸,下端部与第一侧部打垄器51L的后安装部51Lb连接,上端部与第一侧构件196A连接。侧部连结体53通过将下构件53b相对于上构件53a移入或移出,从而能够调整长度。通过调整侧部连结体53的长度,从而能够调整第一侧部打垄器51L的高度。
第二侧部打垄器51R的前安装部51Ra及后安装部51Rb的安装构造与第一侧部打垄器51L的前安装部51La及后安装部51Lb的安装构造相同。
如图6所示,侧部打垄器51L、51R的旋转耕耘机2的宽度方向的外端部(机宽外方侧的端部)位于比侧部罩19C的旋转耕耘机2的宽度方向的外端部(机宽外方侧的端部)靠外侧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侧部打垄器51L的左端部位于比第一侧部罩19CL的左端部靠左方的位置。第二侧部打垄器51R的右端部位于比第二侧部罩19CR的右端部靠右方的位置。
如图7、图15所示,中间打垄器51M的前安装部51Ma经由中间安装体54安装于传动箱12的下部。中间安装体54的前端部安装于传动箱12的前下部,后端部安装于中间打垄器51M的前安装部51Ma。中间安装体54在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的中途部具有能够调整长度的长度调整部54a。通过调整长度调整部54a的长度,从而能够调整前安装部51Ma相对于传动箱12的位置。
如图8、图15所示,中间打垄器51M的后安装部51Mb经由中间连结体55安装于中间构件196C。中间打垄器51M的后安装部51Mb从中间打垄器51M向后方突出。中间连结体55沿上下方向延伸,下端部与中间打垄器51M的后安装部51Mb连接,上端部与中间构件196C连接。中间连结体55通过将下构件55b相对于上构件55a移入或移出,从而能够调整长度。通过调整中间连结体55的长度,从而能够调整中间打垄器51M的高度。
如图5、图6、图8、图9所示,在旋转耕耘机2的前方配置有集土盘56L、56R。集土盘56L、56R是用于朝向耕耘部18向机宽内方进行集土的构件。集土盘56L配置于机宽方向的一侧(左侧),且位于旋转耕耘机2的左前方。集土盘56R配置于机宽方向的另一侧(右侧),且位于旋转耕耘机2的右前方。集土盘56L、56R以在俯视时随着从前方朝向后方而从机宽外方向机宽内方转移的方式斜向地配置。集土盘56L、56R经由盘安装体57及托架(省略图示)安装于旋转机框11的前支承框架13F。盘安装体57通过将下构件57b相对于上构件57a移入或移出,从而能够调整长度。通过调整盘安装体57的长度,从而能够调整集土盘56L、56R的高度。
如图5、图7所示,在传动箱12的上部的前部设置有向旋转耕耘机2取入动力的输入轴(所谓的PIC轴)21。如图1所示,输入轴21通过接头(万向接头)J1与动力取出轴22联动连结。因此,从动力取出轴22经由接头J1向输入轴21传递动力。换言之,从动力取出轴22向旋转耕耘机(第一对地作业机)2传递动力。
如图7、图11所示,在输入轴21的后部设置有第一齿轮(锥齿轮)G1。第一齿轮G1与第二齿轮(锥齿轮)G2啮合。第二齿轮G2设置于具有机宽方向K2的轴心的第一传动轴S1。在第一传动轴S1设置有第三齿轮(正齿轮)G3。第三齿轮G3与位于该第三齿轮G3的下方的第四齿轮(正齿轮)G4啮合。第四齿轮G4与位于该第四齿轮G4的下方的第五齿轮(正齿轮)G5啮合。第五齿轮G5设置于旋转轴16。因此,传递到输入轴21的动力经由第一~第五齿轮G1~G5向旋转轴16传递,该旋转轴16沿图5的箭头X1方向旋转。
如图6所示,第一传动轴S1从旋转耕耘机2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朝向机宽外方的一方(左方)延伸。在第一传动轴S1的机宽外方侧的一端部(左端部)设置有第一链轮SP1。在第一传动轴S1的前方设置有沿机宽方向延伸的第二传动轴S2。在第二传动轴S2设置有第二链轮SP2。在第一链轮SP1和第二链轮SP2架设有链条26。由此,传递到第一传动轴S1的动力向第二传动轴S2传递。
如图11所示,在第二传动轴S2的一端部(左端部)设置有第六齿轮G6。第六齿轮G6与第二传动轴S2一体地旋转。第六齿轮G6是用于测量第二传动轴S2的转速的脉冲检测齿轮。
如图11所示,在第六齿轮G6的附近设置有脉冲传感器25,所述脉冲传感器25通过检测第六齿轮G6的凹凸而输出脉冲状的信号(产生脉冲)。
如图11所示,在第二传动轴S2的一端侧(左端侧)设置有电磁离合器24。电磁离合器24将传递到第二传动轴S2的动力以能够断续的方式向第三传动轴S3传递。传递到第三传动轴S3的动力经由图11所示的动力传递系统向移植机3传递,并对该移植机3进行驱动(具体而言,对装配于移植机3的后述的移栽工具64及秧苗供给装置38A、38B进行驱动)。
接着,参照图11,说明从第三传动轴S3起到移植机3为止的动力传递系统。
在第三传动轴S3设置有蜗杆30,蜗杆30与蜗轮31啮合。蜗轮31设置于第四传动轴S4。第四传动轴S4经由制动器27与输出轴32连结。传递到第三传动轴S3的动力经由蜗杆30、蜗轮31、第四传动轴S4及制动器27向输出轴32传递。因此,来自原动机E1的动力经由蜗杆30等从输出轴32向移植机3传递。
接着,说明移植机3。
如图2、图11所示,移植机3具有多个移植单元(第一移植单元36A、第二移植单元36B)。第一移植单元36A设置于移植机3的机宽方向K2的一侧部(左侧部)。第二移植单元36B设置于移植机3的机宽方向K2的另一侧部(右侧部)。
第一移植单元36A具有一个机框(称为第一机框)37A、一个秧苗供给装置(称为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多个移栽装置(称为第一移栽装置)39A以及与移栽装置39A的数量对应的数量的覆土装置(称为第一覆土装置)40A。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第一移栽装置39A及第一覆土装置40A搭载于第一机框37A。
第二移植单元36B具有一个机框(称为第二机框)37B、一个秧苗供给装置(称为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多个移栽装置(称为第二移栽装置)39B以及与移栽装置39B的数量对应数量的覆土装置(称为第二覆土装置)40B。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第二移栽装置39B及第二覆土装置40B搭载于第二机框37B。
以下,也将第一机框37A和第二机框37B一起称为机框37。另外,也将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和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一起称为秧苗供给装置38。另外,也将第一移栽装置39A和第二移栽装置39B一起称为移栽装置39。也将第一覆土装置40A和第二覆土装置40B一起称为覆土装置40。
秧苗供给装置38是对移栽装置39供给秧苗(土块秧苗等)的装置。移栽装置39是将从秧苗供给装置38供给的秧苗移栽于田地的装置,并具有移栽工具64,所述移栽工具64利用原动机E1的动力进行升降,且保持着秧苗下降并且冲进田地而对秧苗进行移栽。覆土装置40是对所移栽的秧苗的根部进行集土并覆土并且镇压秧苗的根部的装置。
如图11所示,多个第一移栽装置39A包括左侧的第一移栽装置39AL和右侧的第一移栽装置39AR。多个第一覆土装置40A包括与第一移栽装置39AL对应的左侧的第一覆土装置40AL和与第一移栽装置39AR对应的第一覆土装置40AR。另外,多个第二移栽装置39B包括左侧的第二移栽装置39BL和右侧的第二移栽装置39BR。多个第二覆土装置40B包括与第二移栽装置39BL对应的左侧的第二覆土装置40BL和与第二移栽装置39BR对应的第二覆土装置40BR。
如图2、图3所示,移植机3经由作业机连结机构41能够升降地与旋转耕耘机2的后部连结。另外,移植机3由升降驱动装置42进行升降驱动。
如图13所示,作业机连结机构41具有:工具杆43,所述工具杆43安装移植机3;以及连结连杆机构44,所述连结连杆机构44将工具杆43能够升降地与旋转耕耘机2连结。
工具杆43由角管形成,以沿机宽方向K2延伸的方式设置于后支承框架13R的后方。在工具杆43装配有移植机3。详细而言,在工具杆43安装有第一移植单元36A(第一机框37A)和第二移植单元36B(第二机框37B)。另外,第一移植单元36A和第二移植单元36B以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进行位置调整的方式安装于工具杆43。
如图12等所示,在工具杆43连接有椅子支承体150。椅子支承体150支承供对移植机3进行作业的作业者就座的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及第二前方椅子187B)。椅子支承体150配置在旋转耕耘机2与移植机3之间。椅子支承体150具有第一支承体151、第二支承体152、连接体153及位置调整机构230。
第一支承体151具有前支承件151a、后支承件151b及连结支承件151c。前支承件151a与后支承件151b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相互平行地沿机宽方向K2延伸。连结支承件151c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前支承件151a与后支承件151b连结。连结支承件151c包括多根(六根)连结支承件151c。多根连结支承件151c在机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互平行地配置。在多根连结支承件151c中的夹着机宽方向的中心配置的两根连结支承件151c1和连结支承件151c2分别安装有向上方延伸的柱材155L、155R。在柱材155L的上部和柱材155R的上部安装有沿机宽方向延伸的支轴156。
第二支承体152具有纵支承件157L、157R和横支承件158。纵支承件157L与前支承件151a的左端部连接,并从该左端部向上方延伸。纵支承件157R与前支承件151a的右端部连接,并从该右端部向上方延伸。横支承件158沿机宽方向延伸,并将纵支承件157L的上端部与纵支承件157R的上端部连结。
在第二支承体152安装有位置调整机构230,经由该位置调整机构230支承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及第二前方椅子187B)。关于位置调整机构230的结构,随后进行叙述。
连接体153具有第一连接件153L1、153R1和第二连接件153L2、153R2。第一连接件153L1、153R1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连接件153L1将工具杆43的左部与纵支承件157L连接。第一连接件153R1将工具杆43的右部与纵支承件157R连接。在第一连接件153L1的后部设置有朝向左方突出的支轴159L。在第一连接件153R1的后部设置有朝向右方突出的支轴159R。第二连接件153L2、153R2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连接件153L2将后支承件151b的左端部与第一连接件153L1的前部连接。第二连接件153R2将后支承件151b的右端部与第一连接件153R1的前部连接。
如图2、图3、图12、图13所示,连结连杆机构44具有下部连杆(第一下部连杆44A、第二下部连杆44B)、上部连杆44C及连结构件44D。连结连杆机构44由平行连杆机构构成。
第一下部连杆44A与第二下部连杆44B相互平行地配置在相同的高度位置。上部连杆44C配置在第一下部连杆44A及第二下部连杆44B的上方。第一下部连杆44A、第二下部连杆44B、上部连杆44C以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上方转移的方式相对于水平面以相同的倾斜角度延伸。连结构件44D沿机宽方向延伸,并将第一下部连杆44A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与第二下部连杆44B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连结。
第一下部连杆44A在工具杆43的长度方向(机宽方向K2)的一端侧(左侧)将椅子支承体150与旋转耕耘机2连结。第二下部连杆44B在工具杆43的长度方向(机宽方向K2)的另一端侧(右侧)将椅子支承体150与旋转耕耘机2连结。详细而言,第一下部连杆44A的前端部经由支轴161L枢轴支承于固定在旋转耕耘机2的后支承框架13R的左部的左托架160L(参照图13)。第一下部连杆44A的后端部枢轴支承于椅子支承体150的支轴159L(参照图12、图13)。第二下部连杆44B的前端部经由支轴161R枢轴支承于固定在旋转耕耘机2的后支承框架13R的右部的右托架160R(参照图13)。第二下部连杆44B的后端部枢轴支承于椅子支承体150的支轴159R(参照图12、图13)。
上部连杆44C在工具杆43的长度方向(机宽方向K2)的中央部将椅子支承体150与旋转耕耘机2连结。详细而言,上部连杆44C的前端部经由支轴161M枢轴支承于固定在旋转耕耘机2的传动箱12的上部的中央托架160M(参照图13)。上部连杆44C的后端部枢轴支承于椅子支承体150的支轴156。
在上述结构的作业机连结机构41中,在通过升降驱动装置42的驱动而使下部连杆44A、44B绕支轴161L、161R上下摆动时,上部连杆44C绕支轴161M上下摆动。由此,支承于椅子支承体150的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及第二前方椅子187B)及移植机3一体地升降。在此,由于连结连杆机构44由平行连杆机构构成,所以椅子187A、187B及移植机3与地面平行地升降。
如图13、图14所示,升降驱动装置42具有升降缸(液压致动器)C1。升降缸C1由具有缸主体C1a和活塞杆C1b的液压缸构成。活塞杆C1b的顶端部枢轴支承于上支轴162。上支轴162安装于上部连杆44C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缸主体C1a的底侧枢轴支承于下支轴163。如图6、图15所示,下支轴163安装于轴安装构件164。轴安装构件164的前部安装在旋转机框11的后支承框架13R的上部,后部安装在中间构件196C的上部。
如图14所示,在使升降缸C1伸长(使活塞杆C1b从缸主体C1a前进)时,上部连杆44C及下部连杆44A、44B向上方摆动,支承于椅子支承体150的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及第二前方椅子187B)及移植机3(机框37)上升。另外,在使升降缸C1缩短(使活塞杆C1b后退)时,上部连杆44C及下部连杆44A、44B向下方摆动,支承于椅子支承体150的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及第二前方椅子187B)及移植机3(机框37)下降。
升降驱动装置42与控制升降缸C1的控制阀165(参照图35)连接。控制阀165经由液压软管与升降缸C1的缸主体C1a连接,并且与液压泵及工作油箱连接。液压泵及工作油箱搭载于作业机1。控制阀165通过切换工作油箱的工作油的流动,从而能够向缸主体C1a的底侧供给工作油而使升降缸C1伸长,或者向缸主体C1a的杆侧供给工作油而使升降缸C1缩短。
需要说明的是,升降驱动装置42也可以由电动缸(电动致动器)或电动液压缸(电动液压致动器)构成。
接着,参照图16~图18,说明移植机3的机框37。
第一机框37A与第二机框37B的结构相同。
机框37具有主框架65和连结托架61。在第一机框37A的主框架65搭载有秧苗供给装置38A、移栽装置39A及覆土装置40A等,在第二机框37B的主框架65搭载有秧苗供给装置38B、移栽装置39B及覆土装置40B等。
连结托架61是将主框架65与工具杆43连结的构件。连结托架61具有:安装壁61a,所述安装壁61a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移动地与工具杆43的上表面抵接;一侧壁61b,所述一侧壁61b从安装壁61a的左端向上方伸出;以及另一侧壁61c,所述另一侧壁61c从安装壁61a的右端向上方伸出。安装壁61a通过具有U形螺栓等的固定件77固定于工具杆43。因此,通过将固定件77松开,从而能够变更(调整)机框37的机宽方向K2的位置。即,连结托架61能够沿着工具杆43在机宽方向K2上移动。
如图20所示,第一机框37A的连结托架61(以下也称为“第一安装件61A”)与第二机框37B的连结托架61(以下也称为“第二安装件61B”)在机宽方向K2上并列地配置。第一安装件61A和第二安装件61B分别被安装成能够沿着工具杆43移动。由此,第一移植单元36A及第二移植单元36B分别能够沿着工具杆43移动。由于第一移植单元36A和第二移植单元36B分别能够沿着工具杆43移动,所以能够调整第一移植单元36A与第二移植单元36B之间的距离。
即,移植机3具备调整第一移植单元36A与第二移植单元36B之间的距离的调整机构。以下,将该调整机构称为“距离调整机构”。距离调整机构具有第一机框37A的连结托架61(第一安装件61A)和第二机框37B的连结托架61(第二安装件61B)。
主框架65具有由角管形成的多个框架构件(第一框架构件65a、第二框架构件65b、第三框架构件65c、第四框架构件65d、第五框架构件65e、第六框架构件65f、第七框架构件65g、第八框架构件65h、第九框架构件65i、第十框架构件65j、第十一框架构件65k、第十二框架构件65m、第十三框架构件65n、第十四框架构件65o、第十五框架构件65p、第十六框架构件65q、第十七框架构件65r、第十八框架构件65s、第十九框架构件65t)。在第十一框架构件65k与第十二框架构件65m之间配置有连结托架61。
遍及第十一框架构件65k的下部和第十二框架构件65m的下部地固定有第一安装板65u。在第一安装板65u的左部螺栓固定有设置于第一移栽框架78L的前部的前部板78La。在第一安装板65u的右部螺栓固定有设置于第二移栽框架78R的前部的前部板78Ra。在第一移栽框架78L装配有第一移栽装置39AL。在第二移栽框架78R装配有第一移栽装置39AR。
如图18所示,在第一安装板65u的左部设置有调整槽66L及调整孔67L。调整槽66L设置于比调整孔67L靠上方的位置。在第一安装板65u的右部设置有调整槽66R及调整孔67R。调整槽66R设置于比调整孔67R靠上方的位置。
调整槽66L在机宽方向K2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设置有两个。两个调整槽66L沿着向下凸的圆弧状的线排列。调整孔67L在机宽方向K2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设置有多个(五个)。
螺栓B1分别穿过两个调整槽66L,该螺栓B1穿过前部板78La的上部的贯通孔并与螺母紧固连结。螺栓B2穿过多个调整孔67L中的一个,该螺栓B2穿过前部板78La的下部的贯通孔并与螺母紧固连结。即,前部板78La通过上部为两点(两个螺栓B1)且下部为一点(一个螺栓B2)这样的合计三点而安装于第一安装板65u的左部。
通过使穿过调整槽66L的螺栓B1沿着调整槽66L移动,并在多个调整孔67L中变更螺栓B2穿过的调整孔67L,从而能够变更第一移栽框架78L相对于第一安装板65u的安装角度(参照图18的左部、图19的假想线及双向箭头)。由此,能够变更第一移栽装置39AL相对于第一安装板65u的安装角度。换言之,能够变更第一移栽装置39AL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
调整槽66R在机宽方向K2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设置有两个。两个调整槽66R沿着向下凸的圆弧状的线排列。调整孔67R在机宽方向K2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设置有多个(五个)。
螺栓B3分别穿过两个调整槽66R,该螺栓B3穿过前部板78Ra的上部的贯通孔并与螺母紧固连结。螺栓B4穿过多个调整孔67R中的一个,该螺栓B4穿过前部板78Ra的下部的贯通孔并与螺母紧固连结。即,前部板78Ra通过上部为两点(两个螺栓B3)且下部为一点(一个螺栓B4)这样的合计三点而安装于第一安装板65u的右部。
通过使穿过调整槽66R的螺栓B3沿着调整槽66R移动,并在多个调整孔67R中变更螺栓B4穿过的调整孔67R,从而能够变更第二移栽框架78R相对于第一安装板65u的安装角度(参照图18的右部的假想线及双向箭头)。由此,能够变更第一移栽装置39AR相对于第一安装板65u的安装角度。换言之,能够变更第一移栽装置39AR相对于铅垂线的倾斜角度。
如上述那样,能够利用调整槽66L、66R及调整孔67L、67R来调整第一移栽装置39AL与第一移栽装置39AR的相对角度。即,调整槽66L、66R及调整孔67L、67R构成了能够调整多个第一移栽装置(第一移栽装置39AL与第一移栽装置39AR)之间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调整机构(以下称为“第一角度调整机构”)。第一角度调整机构能够单独地调整多个第一移栽装置(第一移栽装置39AL与第一移栽装置39AR)相对于第一机框37A的装配角度。
在第二机框37B也设置有与上述第一机框37A相同的角度调整机构。设置于第二机框37B的角度调整机构(以下称为“第二角度调整机构”)能够调整第二移栽装置39BL与第二移栽装置39BR的相对角度。即,第二角度调整机构能够调整多个第二移栽装置(第二移栽装置39BL与第二移栽装置39BR)之间的相对角度。第二角度调整机构能够单独地调整多个第二移栽装置(第二移栽装置39BL与第二移栽装置39BR)相对于第二机框37B的装配角度。
根据第一角度调整机构,能够调整基于第一移栽装置39AL的秧苗的移栽位置与基于第一移栽装置39AR的秧苗的移栽位置的间隔(行间距)。根据第二角度调整机构,能够调整基于第二移栽装置39BL的秧苗的移栽位置与基于第二移栽装置39BR的秧苗的移栽位置的间隔(行间距)。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移栽框架78L及第二移栽框架78R也可以以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进行位置调整的方式安装于机框37(第一机框37A、第二机框37B)。
如图16~图18所示,遍及第十框架构件65j的下部和第十三框架构件65n的下部地固定有第二安装板65v。遍及第九框架构件65i的下部和第十五框架构件65p的下部地固定有第三安装板65w。在第二安装板65v安装有第一覆土装置40AL的后部。在第三安装板65w安装有第一覆土装置40AR的后部。
如图2、图20所示,作业机1具备将第一移植单元36A与第二移植单元36B连结的连结框架130。如图21所示,连结框架130具有第一连结框架构件131、第二连结框架构件132、第三连结框架构件133、第四连结框架构件134、第五连结框架构件135、第六连结框架构件136。
如图20所示,第一连结框架构件131沿机宽方向延伸,并将第一机框37A的后部与第二机框37B的后部连结。如图20、图21所示,第二连结框架构件132安装于第一连结框架构件131的机宽方向的中央的上表面,并从该上表面向上方延伸。第三连结框架构件133从第二连结框架构件132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向前方延伸。第三连结框架构件133的前部与椅子支承体150的第二支承体152连接。第四连结框架构件134从第三连结框架构件133的靠前方的位置向上方延伸。第五连结框架构件135将第二连结框架构件132的上部与第四连结框架构件134的上部连结。第六连结框架构件136从第三连结框架构件133的靠前方的位置向下方延伸。第六连结框架构件136的下端部安装于工具杆43的上部。
通过利用连结框架130将第一移植单元36A与第二移植单元36B连结,从而能够使第一移植单元36A的高度与第二移植单元36B的高度一致。因此,能够使由第一移植单元36A移栽的秧苗与由第二移植单元36B移栽的秧苗的移栽深度一致。另外,能够准确地进行由第一移植单元36A移栽的秧苗与由第二移植单元36B移栽的秧苗的行间距的调整。
在连结框架130安装有收容控制阀165等的收容体166。收容体166安装于第三连结框架构件133的上部和第四连结框架构件134的前部。对控制阀165等进行操作的第一操作杆167和第二操作杆168从收容体166的上部突出。
接着,说明向秧苗供给装置38及移栽装置39传递来自原动机E1的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105。
如图11、图24所示,在传递来自原动机E1的动力的输出轴32的后端部设置有第七齿轮(锥齿轮)G7。第七齿轮G7与第八齿轮(锥齿轮)G8啮合。第八齿轮G8设置于主轴107的一端部(左端部)。由此,从输出轴32向主轴107传递来自原动机E1的动力。
如图20、图24所示,主轴107相对于输出轴32呈直角地在机宽方向K2上延伸。如图20所示,主轴107遍及第一机框37A和第二机框37B地设置。主轴107由多个轴及将轴彼此联动连结的连结轴构成,能够与各机框37A、37B的机宽方向K2的位置调整对应地进行伸缩。主轴107接收从输出轴32传递的来自原动机E1的动力并进行旋转。从主轴107向各移植单元36A、36B的秧苗供给装置38及移栽装置39传递动力。
如图11所示,在主轴107设置有第一转矩限制器108、第二转矩限制器109。在过负荷施加于第一移植单元36A时,第一转矩限制器108切断从主轴107向第一移植单元36A的动力的传递(转矩传递)。在过负荷施加于第二移植单元36B时,第二转矩限制器109切断从主轴107向第二移植单元36B的动力的传递(转矩传递)。
如图24、图25所示,主轴107具有旋转轴(第一旋转轴107A、第二旋转轴107B、第三旋转轴107C)及连结轴107L、107R。第一旋转轴107A接收来自原动机E1的动力并进行旋转。第二旋转轴107B从第一旋转轴107A接收动力并进行旋转。第二旋转轴107B由利用联轴器CP连接的左轴107B1和右轴107B2构成。第三旋转轴107C从第二旋转轴107B接收动力并进行旋转。
在第一旋转轴107A的左端部设置有与第七齿轮G7啮合的第八齿轮G8,第一旋转轴107A接收从输出轴32传递的动力并进行旋转。连结轴107L将第一旋转轴107A的右端部与第二旋转轴107B的左端部连结。连结轴107R将第二旋转轴107B的右端部与第三旋转轴107C的左端部连结。
第一旋转轴107A、第二旋转轴107B、第三旋转轴107C是在周向上具有凹凸的花键轴。连结轴107L、107R是供花键轴啮合的筒状的花键轴承。第一旋转轴107A及第二旋转轴107B能够相对于连结轴107L、107R沿移植机3的宽度方向(与机宽方向K2相同)移动。换言之,第一旋转轴107A及第二旋转轴107B通过使相对于连结轴107L、107R的啮合部分的长度变化,从而能够在机宽方向K2(左方或右方)上移动。如图25所示,通过使第一旋转轴107A及第二旋转轴107B相对于连结轴107L、107R沿机宽方向K2移动,从而能够使主轴107在机宽方向K2上伸缩。即,通过使花键轴相对于花键轴承滑动,从而能够使主轴107在机宽方向K2上伸缩。
主轴107的外周被沿机宽方向K2延伸的罩筒110覆盖。通过将挠性的片材(例如树脂制的片材)卷成圆筒状,从而形成罩筒110。如图26所示,罩筒110被卷成在周向上具有重合部分OL。罩筒110通过使重合部分OL的长度变化,从而能够使直径增减。由此,能够应对各种粗细的主轴107。另外,罩筒110能够通过消除重合部分而打开。由此,在装配主轴107之后,能够利用罩筒110覆盖主轴107的外周。
如图25所示,罩筒110包括多个罩筒(第一罩筒110A、第二罩筒110B)。多个罩筒110A、110B能够沿着主轴107在机宽方向K2上移动。第一罩筒110A覆盖连结轴107L的外周。第二罩筒110B覆盖连结轴107R的外周。
通过利用罩筒110覆盖主轴107的外周,从而能够从外部保护构成主轴107的第一旋转轴107A、第二旋转轴107B、第三旋转轴107C及连结轴107L、107R。另外,由于罩筒110包括能够沿着主轴107在机宽方向上移动的多个罩筒110,所以能够应对主轴107的机宽方向K2的伸缩。
传递到主轴107(第一旋转轴107A、第二旋转轴107B、第三旋转轴107C及连结轴107L、107R)的动力经由传动机构向第一移植单元36A及第二移植单元36B传递。如图11所示,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机构115a~第十二传动机构115m。
如图11、图24、图27所示,传递到主轴107的动力经由第一传动机构(链条卷挂传动机构)115a向第一轴111传递。另外,传递到主轴107的动力经由第二传动机构(链条卷挂传动机构)115b向第二轴112传递。
传递到第一轴111的动力经由第三传动机构(锥齿轮传动机构)115c及第四传动机构(链条卷挂传动机构)115d向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传递。传递到第二轴112的动力经由第五传动机构(锥齿轮传动机构)115e及第六传动机构(链条卷挂传动机构)115f向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传递。
另外,传递到第一轴111的动力经由第七传动机构(链条卷挂传动机构)115g向右侧的第一移栽装置39AR传递,且经由第八传动机构115h、第三轴113、第九传动机构115i向左侧的第一移栽装置39AL传递。传递到第二轴112的动力经由第十传动机构(链条卷挂传动机构)115j向右侧的第二移栽装置39BR传递,且经由第十一传动机构115k、第四轴114、第十二传动机构115m向左侧的第二移栽装置39BL传递。
接着,说明移栽装置39。
第一移栽装置39A及第二移栽装置39B同样地构成。另外,除了左右对称地构成之外,左侧的第一移栽装置39AL与右侧的第一移栽装置39AR同样地构成。
如图27、图28所示,第一移栽装置39AL与第一移栽装置39AR在机宽方向K2上并列地配置,并且在前后方向K1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第一移栽装置39AL安装于第一移栽框架78L,第一移栽装置39AR安装于第二移栽框架78R。
第一移栽装置39AL具有移栽工具64和移栽升降机构139。与第一移栽装置39AL同样地,第一移栽装置39AR具有移栽工具64和移栽升降机构139。
以下,有时将第一移栽装置39AL中的移栽工具64称为移栽工具64AL、将第一移栽装置39AR中的移栽工具64称为移栽工具64AR。另外,有时将第一移栽装置39AL中的移栽升降机构139称为移栽升降机构139AL、将第一移栽装置39AR中的移栽升降机构139称为移栽升降机构139AR。
移栽工具64是在田地(垄)移栽秧苗的构件。移栽工具64呈顶端朝向下方的鸟嘴状(参照图27),并具有前结构体140和后结构体141。移栽工具64通过使前结构体140与后结构体141在前后方向K1上离开或接近而开闭自如。需要说明的是,前结构体140和后结构体141被拉伸弹簧向关闭的方向施力。
如图27所示,第七传动机构115g具有:驱动链轮116R,所述驱动链轮116R与第一轴111一体旋转;从动链轮117R,所述从动链轮117R经由支轴118R支承于第二移栽框架78R;以及链条119R,所述链条119R遍及驱动链轮116R和从动链轮117R地进行卷挂。利用该第七传动机构115g从第一轴111向支轴118R传递动力,使支轴118R旋转。
第九传动机构115i具有:驱动链轮116L,所述驱动链轮116L与第三轴113一体旋转;从动链轮117L,所述从动链轮117L经由支轴118L支承于第一移栽框架78L;以及链条119L,所述链条119L遍及驱动链轮116L和从动链轮117L地进行卷挂。利用该第九传动机构115i从第三轴113向支轴118L传递动力,使支轴118L旋转。
第十传动机构115j与第七传动机构115g同样地构成。利用该第十传动机构115j从第二轴112向右侧的第二移栽装置39BR的支轴118R传递动力,使第二移栽装置39BR的支轴118R旋转。
第十二传动机构115m与第九传动机构115i同样地构成。利用该第十二传动机构115m从第四轴114向左侧的第二移栽装置39BL的支轴118L传递动力,使第二移栽装置39BL的支轴118L旋转。
如图27、图28所示,移栽升降机构139是支承移栽工具64并使该移栽工具64升降的装置。移栽升降机构139AL是使移栽工具64AL升降的装置,移栽升降机构139AR是使移栽工具64AR升降的装置。
移栽升降机构139具有第一箱120、第二箱121及安装构件122。移栽升降机构139L的第一箱120经由支轴118L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移栽框架78L。移栽升降机构139R的第一箱120经由支轴118R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二移栽框架78R。第二箱12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箱120的自由端侧。安装构件122支承于第二箱121。移栽工具64支承于安装构件122。
伴随着支轴118L、118R的旋转,第一箱120及第二箱121旋转。在第一箱120及第二箱121内设置有动力传递装置,以便在第一箱120沿绕水平方向的轴心的一方旋转时,第二箱121与第一箱120的旋转联动地向与第一箱120相反的方向(绕水平方向的轴心的另一方)旋转。
通过使第一箱120及第二箱121旋转,从而使安装构件122一边前后移动,一边上下平行移动,移栽工具64描绘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状的轨迹而进行上下运动(升降)。
对于移栽工具64而言,在上升后的位置(上止点位置)使秧苗落下并进行供给。此时,移栽工具64为关闭的状态,秧苗被收容并保持在该移栽工具64的内部。之后,移栽工具64保持着秧苗下降,并且下部冲进田地。另外,移栽工具64在冲进田地时打开,在田地形成种植孔,并且在打开的状态下使秧苗向下方落下并将其放出。由此,能够将秧苗移栽于田地。
在上述结构的移栽装置39中,在支轴118L、118R旋转一周时,移栽工具64上下往复一次。
接着,说明覆土装置40。
第一覆土装置40A、第二覆土装置40B的构造同样地构成。
另外,第一覆土装置40AL与第一覆土装置40AR的结构同样地构成。
如图29~图32所示,第一覆土装置40AL具有多个覆土器(第一覆土器81L、第二覆土器81R)和支承覆土器81L、81R的支承框82。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覆土器81L、81R为覆土轮,所以以下将覆土器81L、81R作为覆土轮81L、81R来进行说明。
覆土轮81L及覆土轮81R与移栽工具64的后方的田地上表面(地面)抵接并旋转,向移栽的秧苗的根部集土并进行覆土,并且镇压秧苗的根部。
覆土轮81L和覆土轮81R分别独立地上下移动自如,并追随着田地的凹凸而上下移动。在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对移栽装置39进行位置调整的情况下,覆土装置40与之对应地构成为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进行位置调整。
覆土轮81L及覆土轮81R作为对机框37的对地高度进行检测的检测构件83发挥功能。机框37的对地高度为机框37的下端相对于移栽秧苗的移栽面的相对高度。移栽面是利用旋转耕耘机2的后部罩19B进行土地平整的田地表面。当在田地形成垄的情况下,移栽面为垄的上表面。
检测构件83(覆土轮81L及覆土轮81R)安装于支承框82的后部,所述支承框82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机框37。支承框82将检测构件83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机框37上下移动。支承框82在前部设置有具有机宽方向K2的轴心的筒状的轮毂84。轮毂84由设置于机框37的支承杆85支承。支承杆85具有沿机宽方向K2延伸的轴心,并经由轴承支承于从第七框架构件65g向下方伸出的支承构件86。支承杆85能够绕沿机宽方向K2延伸的轴心旋转。轮毂84嵌设于支承杆85的外周,能够与支承杆85一起绕轴心旋转。轮毂84能够沿机宽方向K2移动地嵌设于支承杆85。由此,支承框82能够上下摆动,并且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进行位置调整。通过使支承框82上下摆动,从而能够使检测构件83上下移动。
轮毂84能够在机宽方向K2的任意的位置通过固定件而固定于支承杆85。具体而言,在支承杆85沿机宽方向K2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贯通孔85a,通过在轮毂84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将固定件(销)87插入到贯通孔85a中,从而能够决定轮毂84的机宽方向的位置。并且,通过变更轮毂84的机宽方向的位置,并且变更插入固定件(销)87的贯通孔85a的位置,从而能够变更轮毂84的机宽方向的位置并进行定位。通过变更轮毂84的机宽方向的位置,从而能够沿机宽方向调整支承框82的前部的位置。以下,将沿机宽方向调整该支承框82的前部的位置的机构称为“前部位置调整机构”。
如图30~图32所示,支承框82被配置成通过检测构件83(覆土轮81L及覆土轮81R)的上方。支承框82具有:左后侧部位82a,所述左后侧部位82a配置在覆土轮81L的上方并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右后侧部位82b,所述右后侧部位82b配置在覆土轮81R的上方并沿前后方向延伸。在左后侧部位82a经由安装板88L安装有覆土轮81L。在右后侧部位82b经由安装板88R安装有覆土轮81R。
另外,支承框82具有将左后侧部位88a的后部与右后侧部位88b的后部连结的连结部位82c和从左后侧部位88a向前方延伸的前侧部位82d。
在连结部位82c经由安装支柱89U、89D安装有杆构件90。安装支柱89U安装在杆构件90的下部。安装支柱89D安装在连结部位82c。在安装支柱89U、89D安装有沿机宽方向K2延伸的下轴91。杆构件90的下部被支承为绕下轴91的轴心转动自如。杆构件90的上部穿过设置于上轴92的贯通孔,所述上轴92配置在下轴91的上方。上轴92由安装于第二安装板65v的轴支构件93支承,能够绕机宽方向的轴心旋转。杆构件90伴随着检测构件83的上下移动而倾斜运动并上下移动。
如图33、图34所示,在设置于第一机框37A的第二安装板65v沿机宽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贯通孔68。轴支构件93通过穿过贯通孔68的螺栓B5而安装于第二安装板65v。通过在机宽方向K2上变更(错开)螺栓B5穿过的贯通孔68的位置,从而能够在机宽方向上变更轴支构件93相对于第二安装板65v的位置。由此,如在图34中用假想线示出的那样,能够在机宽方向K2上调整杆构件90及支承框82的后部的位置。以下,将在机宽方向上调整该支承框82的后部的位置的机构称为“后部位置调整机构”。
利用前部位置调整机构和后部位置调整机构来构成调整第一覆土装置40A的机宽方向K2的位置的调整部(第一位置调整部)。即,移植机3具有调整第一覆土装置40A的机宽方向的位置的调整部(第一位置调整部)。另外,移植机3具有调整第二覆土装置40B的机宽方向的位置的调整部(第二位置调整部)。第二位置调整部的结构与第一位置调整部的结构相同。
如图33等所示,在安装支柱89U载置有配重94。杆构件90贯通配重94。配重94通过向下方按压支承框82的后部(连结部位82c),从而使检测构件83(覆土轮81L、81R)接地。
如图29、图31所示,支承框82的前侧部位82d的前端部经由安装板95安装于轮毂84。由此,伴随着支承框82的上下摆动,支承杆85绕轴心旋转。在支承杆85安装有第一摆动板96。第一摆动板96的后部固定于支承杆85,第一摆动板96的前部伴随着支承杆85的旋转而上下摆动(参照图30)。
如图32所示,在第一摆动板96的前部连接有线缆(缆线)97的一端部(下端部)。线缆97的除去一端部和另一端部的中途部由外壳体98覆盖,能够沿着外壳体98移动(能够进退)。外壳体98的一端部(下端部)固定于从支承构件240向前方突出的前突出构件99。线缆97的一端部从外壳体98的一端部突出并与第一摆动板96的前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有线缆97的第一摆动板96仅设置于对第一覆土装置40A进行支承的支承杆85和对第二覆土装置40B进行支承的支承杆85中的任一方即可。即,线缆97与覆土装置的数量无关地仅为一根就是足够的。
如图35所示,外壳体98的另一端部(上端部)由收容于收容体166的第二摆动板100固定。第二摆动板100与第一操作杆167的下端部连接。第一操作杆167从形成于收容体166的上部的槽166a(参照图21)向上方突出,能够沿着该槽166a在前后方向上摆动。第一操作杆167能够选择性地停止在沿着槽166a的前后方向上的多个位置。通过使第一操作杆167停止,从而确定第二摆动板100的位置及外壳体98的另一端部的位置。
如图35所示,线缆97的另一端部(上端部)从外壳体98的另一端部突出,并与收容于收容体166的控制阀165的摆动片165a连接。摆动片165a与控制阀165的滑阀连接。伴随着摆动片165a的摆动,控制阀165的滑阀移动,对工作油的流动进行切换。由此,向缸主体C1a的底侧或杆侧供给工作油,使升降缸C1伸长或缩短。
在检测构件83(覆土轮81L、81R)追随着田地的凹凸而上下移动时,支承框82上下移动,轮毂84及支承杆85绕机宽方向的轴旋转。由此,第一摆动板96的前部上下移动,线缆97向上方或下方移动。控制阀165伴随着线缆97的移动而将升降驱动装置42切换为使机框37上升的第一状态和使机框37下降的第二状态。具体而言,在检测构件83向上移动时,线缆97向上方移动,控制阀165使升降驱动装置42的升降缸C1缩短,机框37(移植机3)上升。在检测构件83向下移动时,线缆97向下方移动,控制阀165使升降驱动装置42的升降缸C1伸长,机框37(移植机3)下降。由此,能够防止由于田地的凹凸而产生秧苗的移栽深度的偏差。
另外,如在图36中用假想线示出的那样,通过使第一操作杆167沿前后方向摆动,从而使第二摆动板100沿上下方向摆动。伴随着第二摆动板100的摆动,能够沿上下方向变更固定于第二摆动板100的外壳体98的另一端部的位置。由此,由于检测构件83与线缆97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变化,所以能够调整由检测构件83的上下移动产生的线缆97的移动量。因此,能够变更基于由检测构件83检测到的检测结果而设定的移栽深度。即,通过使第一操作杆167摆动,从而能够变更基于由检测构件83检测到的检测结果的移栽深度(检测构件83的高度与移栽深度的关系)。
若更详细地说明,则预先设定有与由检测构件83检测到的检测结果(检测构件83的高度)相应的移栽深度,根据线缆97的移动量来确定由检测构件83检测到的检测结果。因此,通过使第一操作杆167摆动而变更线缆97的移动的基准位置(外壳体98的位置),并使与检测构件83的上下移动相伴的线缆97的移动量增减(变更检测构件83的上下移动的大小与线缆97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从而能够变更与检测构件83的上下移动对应的移栽深度。
另外,如图35所示,在第二操作杆168的下端部安装有第三摆动板169。第三摆动板169经由线缆170与控制阀165的滑阀连接。通过使第二操作杆168沿前后方向摆动,从而也能够使控制阀165工作,将升降驱动装置42切换为使机框37上升的第一状态和使机框37下降的第二状态。
与装配于拖拉机1A的后部的旋转耕耘机2独立地进行与田地的凹凸相应的移植机3的升降控制。由此,能够改善秧苗的移栽精度。
接着,说明秧苗供给装置38。
如图3所示,秧苗供给装置38配置在第一移栽装置39A及第二移栽装置39B的上方。详细而言,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配置在第一移栽装置39A的上方。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配置在第二移栽装置39B的上方。
秧苗供给装置38是使秧苗向位于该秧苗供给装置38的下方的移栽工具64落下而进行供给的装置。
由于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与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的结构相同,所以在图37~图42中图示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的构造并进行说明。
如图3、图20、图37所示,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具有支承于第一机框37A的装置框架176。同样地,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也具有支承于第二机框37B的装置框架176。
如图20、图37所示,秧苗供给装置38具有投入秧苗的多个供给杯171、172。多个供给杯包括多个第一供给杯171和多个第二供给杯172。第一供给杯171和第二供给杯172沿着在前后方向K1上延伸设置的环状的移送路径R1配置。
详细而言,第一供给杯171和第二供给杯172以在俯视时呈在前后方向K1上较长的长圆形的方式排列配置为环状。另外,第一供给杯171和第二供给杯172沿着长圆形的移送路径R1交替地配置。
如图20所示,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的供给杯(第一供给杯171和第二供给杯172)的配置与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的供给杯(第一供给杯171和第二供给杯172)的配置夹着机宽方向K2的中心线对称。
如图37所示,利用移送机构177沿着移送路径R1在箭头Y1方向上间歇地移送第一供给杯171和第二供给杯172。移送机构177具有第一旋转体178、第二旋转体179及索体180。第一旋转体178及第二旋转体179由链轮构成,索体180由遍及第一旋转体178和第二旋转体179地卷挂的无接头状(环状)的链条构成。第一旋转体178及第二旋转体179绕纵向轴心(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装置框架176。第一供给杯171及第二供给杯172沿着索体180配置在索体180的外周侧。
如图11、图24所示,第一旋转体178经由第三传动机构115c及第四传动机构115d被传递动力而旋转。由此,索体180、第一供给杯171及第二供给杯172沿箭头Y1方向(参照图37)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1所示,经由第五传动机构115e及第六传动机构115f向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的第一旋转体178传递动力。
如图41所示,第一供给杯171具有:收容部181a,所述收容部181a收容投入的秧苗N1;安装部182a,所述安装部182a安装于索体180;以及盖183a,所述盖183a堵塞收容部181a的下端的开口。同样地,第二供给杯172也具有收容部181b、安装部182b及盖183b。盖183a、183b通过铰链枢轴支承于收容部181a、181b的下部,使收容部181a、181b的下端开口开闭自如。通过将盖183a、183b关闭,从而能够在收容部181a、181b内保持秧苗N1。另外,通过将盖183a、183b打开,从而能够将秧苗N1从收容部181a、181b向下方排出。秧苗供给装置38在移送路径R1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具有使秧苗向移栽工具64落下而进行供给的位置即秧苗下落位置。用图37所示的附图标记D1示出的位置为第一供给杯171的盖183a打开的第一敞开位置(机宽方向一侧的敞开位置)。用附图标记D2示出的位置为第二供给杯172的盖183b打开的第二敞开位置(机宽方向另一侧的敞开位置)。
如图2、图3所示,作业机1具有多个椅子,所述多个椅子供对对地作业装置1B的第二对地作业机(移植机3)进行作业的作业者就座。多个椅子为多个前方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第二前方椅子187B)和多个后方椅子(第一后方椅子187C、第二后方椅子187D)。第一前方椅子187A设置于第一移植单元36A的前方,第二前方椅子187B设置于第二移植单元36B的前方。另外,第一后方椅子187C设置于第一移植单元36A的后方,第二后方椅子187D设置于第二移植单元36B的后方。
换言之,在具有在机宽方向K2上排列设置的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及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的移植机3中,第一前方椅子187A设置于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的前方,第二前方椅子187B设置于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的前方。另外,第一后方椅子187C设置于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的后方,第二后方椅子187D设置于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的后方。
第一前方椅子187A及第二前方椅子187B是供作业者朝向后方(秧苗供给装置38侧)就座的椅子。第一后方椅子187C及第二后方椅子187D是供作业者朝向前方(秧苗供给装置38侧)就座的椅子。
通过沿秧苗供给装置38的前后设置供作业者就座的椅子,从而能够减少(缩窄)作业机1(对地作业装置1B)的机宽方向K2的宽度,田地之间的移动变得容易,并且卡车输送时的输送变得容易(有利)。另外,由于第一敞开位置D1(秧苗下落位置)及第二敞开位置D2(秧苗下落位置)位于供给杯171、172的移送路径R1的前后方向中途部,即由于使秧苗下落的位置不在眼前,所以秧苗向供给杯171、172的供给作业变得容易。另外,由于使之前的作业者与之后的作业者的作业统一,所以作业者的轮换变得容易。
如图43~图45所示,第一前方椅子187A及第二前方椅子187B经由位置调整机构230支承于椅子支承体150。
位置调整机构230是能够调整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及第二前方椅子187B)相对于移植机(第二对地作业机)3的位置的机构。位置调整机构230包括第一位置调整机构231、第二位置调整机构232及第三位置调整机构233。第一位置调整机构231是能够沿机宽方向K2调整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及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位置的机构。第二位置调整机构232是能够沿前后方向调整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及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位置的机构。第三位置调整机构233是能够沿上下方向调整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及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位置的机构。
位置调整机构230包括能够调整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位置的位置调整机构230A和能够调整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位置的位置调整机构230B。位置调整机构230A的结构与位置调整机构230B的结构相同。
如图43、图46所示,位置调整机构230A的第一位置调整机构231由固定板231a和可动板231b构成,所述固定板231a固定于椅子支承体150的第二支承体152,所述可动板231b通过安装件(螺栓231c及螺母231d)安装于固定板231a。如图12所示,固定板231a固定于第二支承体152的横支承件158的左部。如图46、图52所示,在固定板231a形成有沿机宽方向K2排列的多个贯通孔231e。在可动板231b也形成有沿机宽方向排列的多个贯通孔231f。
形成于固定板231a的多个贯通孔231e和形成于可动板231b的多个贯通孔231f以相同的间隔(间距)排列形成。通过使形成于固定板231a的贯通孔231e与形成于可动板231b的贯通孔231f重合并使螺栓231c穿过而将螺母231d螺合,从而能够将可动板231b定位并安装于固定板231a。另外,如在图43中用假想线示出的那样,通过相对于固定板231a沿机宽方向K2错开可动板231b而改变重合的贯通孔地进行安装,从而能够沿机宽方向K2调整可动板231b相对于固定板231a的位置。
如图45、图46所示,位置调整机构230A的第三位置调整机构233由筒体233a和柱体233b构成,所述筒体233a固定于可动板231b,所述柱体233b通过安装件(销)233c安装于筒体233a。筒体233a为四棱筒状,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在筒体233a形成有贯通孔233d。柱体233b为比筒体233a细的四棱筒状,其插入筒体233a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柱体233b形成有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贯通孔233e。通过使形成于筒体233a的贯通孔233d与形成于柱体233b的贯通孔233e重合并使销233c穿过,从而能够将柱体233b定位并安装于筒体233a。另外,如在图45中用假想线示出的那样,通过相对于筒体233a沿上下方向错开柱体233b而改变重合的贯通孔地进行安装,从而能够沿上下方向调整柱体233b相对于筒体233a的位置。
如图44、图46所示,位置调整机构230A的第二位置调整机构232由支承台232a和底部接收构件232b构成,所述支承台232a固定于柱体233b的上端部,所述底部接收构件232b通过安装件(螺栓)232c安装于支承台232a,并接收椅子187A的底部。支承台232a具有前侧部位232d、中间部位232e及后侧部位232f。中间部位232e沿前后方向延伸,前部固定于柱体233b的上端部。前侧部位232d固定于中间部位232e的前端部。在前侧部位232d安装有支承椅子187A的底面后部的弹簧234。后侧部位232f固定于中间部位232e的后端部。如图54所示,后侧部位232f具有供沿机宽方向K2延伸的轴体232h穿过的贯通孔232i。
如图46、图54所示,底部接收构件232b安装于支承台232a的后侧部位232f的上部。底部接收构件232b具有上部部位232b1和侧部部位232b2。上部部位232b1是沿水平方向配置的板状的部位,在上表面安装有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底面前部。侧部部位232b2分别从上部部位232b1的机宽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向下方延伸。在侧部部位232b2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32g。在将底部接收构件232b载置于支承台232a的上部时,侧部部位232b2的多个贯通孔232g中的一个与形成于支承台232a的后侧部位232f的贯通孔重合。通过使轴体232h穿过重合的侧部部位232b2的贯通孔232g与后侧部位232f的贯通孔,并利用β销等止动件进行防脱,从而能够将底部接收构件232b定位并安装于支承台232a。另外,如在图44中用假想线示出的那样,通过相对于支承台232a沿前后方向错开底部接收构件232b而改变重合的贯通孔地进行安装,从而能够沿前后方向调整底部接收构件232b相对于支承台232a的位置。
通过利用第二位置调整机构232沿前后方向调整底部接收构件232b的位置,从而能够沿前后方向调整安装于底部接收构件232b的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位置。另外,通过利用第三位置调整机构233沿上下方向调整柱体233b相对于筒体233a的位置,从而能够沿上下方向调整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位置。另外,通过利用第一位置调整机构231沿机宽方向调整可动板231b相对于固定板231a的位置,从而能够沿机宽方向调整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位置。
因此,根据位置调整机构230A,能够沿前后方向、上下方向、机宽方向调整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位置。另外,根据位置调整机构230B,通过与位置调整机构230A相同的作用,能够沿前后方向、上下方向、机宽方向调整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位置调整机构231、第二位置调整机构232、第三位置调整机构233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例如,对于第一位置调整机构231而言,能够设为如下结构:将第二支承体152的横支承件158设为角管,代替固定板231a而将具有U形螺栓的固定件固定于横支承件158,并在该固定件安装可动板231b。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固定件松开,从而能够使可动板231b与固定件一起沿着横支承件158在机宽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沿机宽方向调整可动板231b相对于固定板231a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第一前方椅子187A与移植机3之间设置有供就座于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作业者放置脚的搁脚板235A。在第二前方椅子187B与移植机3之间设置有供就座于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作业者放置脚的搁脚板235B。搁脚板235A、235B为俯视矩形形状的板。
搁脚板235A配置在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后方且下方。搁脚板235B配置在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后方且下方。搁脚板235A、235B配置在旋转耕耘机2的弹压装置20的后方且上方。另外,搁脚板235A配置在第一机框37A的连结托架61(第一安装件61A)的前侧上方。搁脚板235B配置在第二机框37B的连结托架61(第二安装件61B)的前侧上方。
如图47、图48所示,在搁脚板235A形成有多个带肋的孔236和供螺栓(蝶形螺栓)B6穿过的多个(四个)贯通孔237。搁脚板235B也同样如此。
搁脚板235A、235B能够装卸地安装于椅子支承体150。具体而言,搁脚板235A、235B能够装卸地安装于设置在椅子支承体150的安装部260A、260B(参照图12)。安装部260A是安装搁脚板235A的部分。安装部260B是安装搁脚板235B的部分。安装部260A、260B设置于椅子支承体150的第一支承体151。
如图12、图48所示,安装部260A由第一支承体151的前支承件151a及后支承件151b和配置于第一支承体151的左部的连结支承件151c构成。在前支承件151a及后支承件151b安装有多个(四个)第一支柱261,所述多个(四个)第一支柱261在沿机宽方向K2相邻的连结支承件151c之间固接有螺母。搁脚板235A在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后方且下方载置在前支承件151a及后支承件151b和配置于第一支承体151的左部的连结支承件151c的上部,并通过螺栓(蝶形螺栓)B6固定于第一支柱261。
如图12所示,安装部260B由第一支承体151的前支承件151a及后支承件151b和配置于第一支承体151的右部的连结支承件151c构成。在前支承件151a及后支承件151b安装有第二支柱262,所述第二支柱262在沿机宽方向K2相邻的连结支承件151c之间固接有螺母。第二支柱262与第一支柱261同样地设置有多个(四个)。搁脚板235B载置在前支承件151a及后支承件151b和配置于第一支承体151的右部的连结支承件151c的上部,并通过螺栓(蝶形螺栓)固定于第二支柱262。
通过将螺栓(蝶形螺栓)B6从第一支柱261拆下,从而能够将搁脚板235A从设置于椅子支承体150的安装部260A取下。同样地,通过将螺栓(蝶形螺栓)从第二支柱262拆下,从而能够将搁脚板235B从设置于椅子支承体150的安装部260B取下。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旋转耕耘机2的弹压装置20的弹簧的调整。另外,通过使第一机框37A的连结托架61及第二机框37B的连结托架61沿着工具杆43移动,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移植单元36A与第二移植单元36B之间的距离的调整(行间距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搁脚板235A、235B也可以能够开闭地安装于椅子支承体150。例如,能够经由铰链(合叶)将搁脚板235A、235B的前部安装于第一支承体151的前支承件151a,或者能够经由铰链(合叶)将搁脚板235A、235B的后部安装于第一支承体151的后支承件151b。在该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将搁脚板235A、235B相对于椅子支承体150打开,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弹压装置20的弹簧的调整、第一移植单元36A与第二移植单元36B之间的距离的调整(行间距调整)、灌水管的位置调整等。
如图20等所示,第一后方椅子187C及第二后方椅子187D安装于座椅框架197。座椅框架197是安装椅子的框架。具体而言,在座椅框架197安装有第一后方椅子187C及第二后方椅子187D。座椅框架197能够上下移动地与安装于旋转耕耘机2的安装体196连结。
座椅框架197具有框架主体199、框架连结机构200及多个车轮(第一车轮206A~第三车轮206C)。
在框架主体199安装有第一后方椅子187C及第二后方椅子187D。框架主体199具有配置于移植机3的左侧方(一侧方)的第一框架部201、配置于移植机3的右侧方(另一侧方)的第二框架部202以及将第一框架部201与第二框架部202的后部彼此连结的第三框架部203。第一框架部201及第二框架部202由角管材料形成。第一框架部201在第一侧构件196A的后方被配置成沿前后方向K1延伸。第二框架部202在第二侧构件196B的后方被配置成沿前后方向K1延伸。
第三框架部203在移植机3的后方被配置成沿机宽方向K2延伸。第三框架部203由多个角管材料(第一构件203A、第二构件203B、第三构件203C)构成。第一构件203A的左端部与第一框架部201的后部连结。第二构件203B的右端部与第二框架部202的后部连结。第三构件203C将第一构件203A与第二构件203B连结。第一构件203A和第二构件203B能够沿着第三构件203C在机宽方向K2上进行位置调整。
如图20、图49所示,在第三框架部203的第三构件203C的左部经由座椅支承构件227A安装有第一后方椅子187C。第一后方椅子187C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座椅支承构件227A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进行位置调整。如图20所示,在第三构件203C的右部经由座椅支承构件227B安装有第二后方椅子187D。座椅支承构件227B的结构与座椅支承构件227A的结构相同。第二后方椅子187D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座椅支承构件227B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进行位置调整。另外,座椅支承构件227A、227B被安装成能够相对于第三构件203C在机宽方向K2上进行位置调整。即,座椅支承构件227A、227B具有能够分别沿前后方向、机宽方向、上下方向调整第一后方椅子187C及第二后方椅子187D的位置的位置调整机构。该位置调整机构的结构与调整第一前方椅子187A及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位置的位置调整机构230(第一位置调整机构231、第二位置调整机构232、第三位置调整机构233)相同。
如图20、图49所示,在第一后方椅子187C的前下方配置有用于供就座于第一后方椅子187C的作业者放置脚的搁脚板235C。在第二后方椅子187D的前下方配置有用于供就座于第二后方椅子187D的作业者放置脚的搁脚板235D。搁脚板235C、235D被支承在座椅框架197的框架主体199上。具体而言,搁脚板235C、235D被支承在第三框架部203的第三构件203C上。
框架连结机构200是将框架主体199能够上下移动地连结于安装体196的机构。框架连结机构200具有第一机构200A和第二机构200B。第一机构200A将第一框架部201与第一侧构件196A连结。第二机构200B将第二框架部202与第二侧构件196B连结。第一机构200A及第二机构200B由平行连杆机构构成。
多个车轮(第一车轮206A~第三车轮206C)例如由轮胎构成,其接地并支承框架主体199。因此,座椅框架197追随着田地的凹凸而相对于旋转耕耘机2及移植机3上下移动。
在框架主体199的机宽方向K2的一侧部(左侧部)设置有第一车轮206A,在框架主体199的机宽方向K2的另一侧部(右侧部)设置有第二车轮206B。第三车轮206C设置于框架主体199的机宽方向K2的中途部(中央部)。换言之,第三车轮206C配置在第一后方椅子187C与第二后方椅子187D之间。
如图20、图49所示,遍及作业机连结机构41和座椅框架197地设置有连杆构件215。连杆构件215包括第一连杆构件215A和第二连杆构件215B。连杆构件215遍及工具杆43和框架连结机构200的上侧的连杆209A地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连杆构件215遍及座椅框架197和与移植机3一起升降的构件或移植机3地设置即可。
如图20所示,第一连杆构件215A配置在第一侧构件196A及第一机构200A的机宽内方。第二连杆构件215B配置在第二侧构件196B及第二机构200B的机宽内方。
如图20、图49所示,第一连杆构件215A的前端部(上端部)经由枢轴229A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承在固定于工具杆43的后表面的托架构件228A。第二连杆构件215B的上部(前部)经由枢轴229B绕机宽方向K2的轴心旋转自如地枢轴支承在固定于工具杆43的后表面的托架构件228B。
卡合销221沿机宽内方呈突出状地设置于第一机构200A的连杆209A和第二机构200B的连杆209B。左侧的卡合销221穿过第一连杆构件215A的长孔220,右侧的卡合销221穿过第二连杆构件215B的长孔220。需要说明的是,卡合销221也可以设置于框架主体199。另外,连杆构件215的前端部也可以枢轴支承于机框37。
在作业时,通过在座椅框架197上下移动时使卡合销221在长孔220内移动,从而允许座椅框架197的上下移动。另外,在将作业机1装入卡车等时或在将其从卡车等卸下时等,在使工具杆43上升而将移植机3抬起时,连杆构件215向上移动,并且卡合销221与长孔220的下端抵接,且在卡合销221与长孔220的下端抵接的状态下使连杆构件215向上移动,由此,能够将座椅框架197抬起(拉起)。
如以上那样,连杆构件215在作业时允许座椅框架197的上下移动,且在利用升降驱动装置42将移植机3抬起时,能够伴随着第二对地作业机的上升而向上移动并将座椅框架197拉起。
如图2等所示,在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后方设置有秧苗供给台188A。在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后方设置有秧苗供给台188B。另外,在第一后方椅子187C的前方设置有秧苗供给台188C。在第二后方椅子187D的前方设置有秧苗供给台188D。秧苗供给台188A位于就座于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作业者的正面侧。秧苗供给台188B位于就座于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作业者的正面侧。秧苗供给台188C位于就座于第一后方椅子187C的作业者的正面侧。秧苗供给台188D位于就座于第二后方椅子187D的作业者的正面侧。
能够在秧苗供给台188A~188D载置具有多个秧苗的秧苗托盘。作业者能够从载置于秧苗供给台188A~188D的秧苗托盘向秧苗供给装置38的供给杯171、172供给秧苗。
首先,说明秧苗供给台188A、188B的结构。
如图12所示,秧苗供给台188A、188B安装于位置调整机构230,所述位置调整机构230将前方椅子支承为能够进行位置调整。详细而言,秧苗供给台188A安装于对第一前方椅子187A进行支承的位置调整机构230。秧苗供给台188B安装于对第二前方椅子187B进行支承的位置调整机构230。秧苗供给台188A与秧苗供给台188B构成为夹着作业机1的机宽方向K2的中心线对称。除了该结构(对称的结构)之外,秧苗供给台188A的结构与秧苗供给台188B的结构相同。
如图12、图43~图48所示,秧苗供给台188A经由支承机构270安装于第二位置调整机构232的支承台232a。支承机构270具有接收筒271、支承臂272及转动支承机构273。接收筒271为圆筒状,其沿机宽方向延伸并固定于支承台232a的中间部位232e。支承臂272通过将圆筒状的管在两个部位弯折而形成。如图47等所示,支承臂272具有臂基端部272a、臂中间部272b及臂顶端部272c。如图43、图46所示,臂基端部272a沿机宽方向K2延伸,且一端侧从机宽内方(右方)插入接收筒271。如图45~图47所示,臂中间部272b从臂基端部272a的另一端侧弯折并向后方延伸,且随着向后方延伸而向上方转移。臂中间部272b位于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机宽内方侧。如图45、图47所示,臂顶端部272c从臂中间部272b的后端弯折并向上方延伸。
如图50所示,转动支承机构273具有基部274和支轴275。基部274具有外筒体274a、基板274b及限制板274c。外筒体274a外嵌于臂顶端部272c的上部。基板274b固定于外筒体274a的上部。基板274b具有分别从前部和后部立起的两个立起部274d以及将弹簧276的一端部卡止的第一卡止部274e。限制板274c固定于基板274b。限制板274c具有在机宽外方侧(左侧)向上方突出的外方突出部274c1和在机宽内方侧(右侧)向上方突出的内方突出部274c2。外方突出部274c1在基板274b的左侧与基板274b相比向上方突出。内方突出部274c2在基板274b的右侧与基板274b相比向上方突出。如图51所示,外方突出部274c1的高度比内方突出部274c2的高度高。支轴275遍及基板274b的两个立起部274d地延伸设置。支轴275在内方突出部274c2与外方突出部274c1之间沿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50~图53所示,秧苗供给台188A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转动支承机构273。秧苗供给台188A具有能够载置秧苗托盘的载置部191和支承该载置部191的支承构造体192。支承构造体192具有弯折件193F、193B和棒材194。弯折件193F、193B在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中途部被弯折成钝角的V字状。以下,将弯折件193F、193B的一端部与中途部(弯折部)之间的部位称为“一端侧部位”,将弯折件193F、193B的另一端部与中途部(弯折部)之间的部位称为“另一端侧部位”。
弯折件193F的一端部安装于支轴275的前部。弯折件193B的一端部安装于支轴275的前部。棒材194设置于弯折件193F、193B的一端侧部位。棒材194遍及弯折件193F和弯折件193B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棒材194的一端部设置有将弹簧276的另一端部卡止的第二卡止部194a。
载置部191设置于弯折件193F、193B的另一端侧部位。载置部191具有遍及弯折件193F和弯折件193B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两个)接收件191a和安装于该接收件191a的四角环状的接收框191b。利用接收件191a及接收框191b来构成支承秧苗托盘的底面的大致矩形形状的秧苗载置面。
如图50~图52所示,弯折件193F、193B能够绕支轴275的轴转动。弯折件193F、193B的转动范围由限制板274c进行限制。
在使弯折件193F、193B向机宽外方侧转动时,棒材194与限制板274c的外方突出部274c1抵接,无法进行更进一步的转动。在该状态下,秧苗供给台188A成为秧苗载置面朝向水平方向的第一姿态。在使弯折件193F、193B向机宽内方侧转动时,棒材194与限制板274c的内方突出部274c2抵接,无法进行更进一步的转动。在该状态下,秧苗供给台188A成为秧苗载置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第二姿态。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姿态包括秧苗载置面朝向垂直方向(铅垂方向)的情况和朝向相对于垂直方向稍许倾斜的方向的情况。
弹簧276在秧苗供给台188A成为第一姿态时朝向内方突出部274c2牵拉棒材194。由此,只要作业者不特别施加力,就能够维持棒材194与内方突出部274c2抵接的状态,因此,能够维持第一姿态。弹簧276在秧苗供给台188A成为第二姿态时朝向外方突出部274c1牵拉棒材194。由此,只要作业者不特别施加力,就能够维持棒材194与外方突出部274c1抵接的状态,因此,能够维持第二姿态。
在秧苗供给台188A成为第一姿态时,秧苗托盘被载置于秧苗载置面。载置部191在秧苗供给台188A成为第一姿态时位于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后方且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的前方。因此,就座于第一前方椅子187A并朝向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那一方的作业者能够获取在位于眼前的载置部191的秧苗载置面载置的秧苗托盘上的秧苗,并将该秧苗供给到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的供给杯171、172。
在未将秧苗托盘载置于载置部191的秧苗载置面时(秧苗供给作业的开始前、结束后),将秧苗供给台188A设为使秧苗载置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第二姿态。在秧苗供给台188A成为第二姿态时,载置部191位于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机宽内方侧。另外,在秧苗供给台188B成为第二姿态时,载置部191位于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机宽内方侧。由此,作业者能够不被秧苗供给台188A、188B妨碍地进行相对于第一前方椅子187A及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乘降。
另外,如图46的箭头A1所示,支承臂272的臂基端部272a能够绕接收筒271的轴心(绕机宽方向的轴心)转动。如图53所示,通过使臂基端部272a绕接收筒271的轴心转动,从而能够使载置部191从第一前方椅子187A的前方向侧方移动。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秧苗供给台188A与秧苗供给台188B构成为夹着作业机1的机宽方向的中心线对称,所以能够更换秧苗供给台188A和秧苗供给台188B并进行使用。具体而言,如图54所示,也能够将秧苗供给台188A取下,将秧苗供给台188B的臂基端部272a的一端侧从机宽外方(左方)插入到支承秧苗供给台188A的支承机构270的接收筒271中并安装于支承台232a。
同样地,能够将秧苗供给台188B取下,将秧苗供给台188A的臂基端部272a的一端侧从机宽外方(右方)插入到支承秧苗供给台188B的支承机构270的接收筒271中并安装于支承台232a。
在更换了秧苗供给台188A和秧苗供给台188B的情况下,载置部191在秧苗供给台188A、188B成为第二姿态时位于第一前方椅子187A、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机宽外方侧。
接着,说明秧苗供给台188C、188D的结构。
秧苗供给台188C安装于支承第一后方椅子187C的座椅支承构件227A。秧苗供给台188D安装于支承第二后方椅子187D的座椅支承构件227B。秧苗供给台188C与秧苗供给台188D构成为夹着作业机1的机宽方向的中心线对称。除了该结构(对称的结构)之外,秧苗供给台188C的结构与秧苗供给台188C的结构相同。
另外,在将第一后方椅子187C与第一前方椅子187A在机宽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的情况下,秧苗供给台188C与秧苗供给台188A构成为夹着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对称。除了该结构(对称的结构)及安装位置(不是安装于椅子支承体150而是安装于座椅支承构件227A这一点)之外,秧苗供给台188A的结构与秧苗供给台188C的结构相同。
另外,在将第二后方椅子187D与第二前方椅子187B在机宽方向上配置在相同位置的情况下,秧苗供给台188D与秧苗供给台188B构成为夹着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的前后方向的中心线对称。除了该结构(对称的结构)及安装位置(不是安装于椅子支承体150而是安装于座椅支承构件227B这一点)之外,秧苗供给台188B的结构与秧苗供给台188D的结构相同。
由于秧苗供给台188C与秧苗供给台188D构成为夹着作业机1的机宽方向的中心线对称,所以能够更换秧苗供给台188C与秧苗供给台188D并进行使用。
如图2、图20所示,在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及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的上方设置有能够载置秧苗托盘的秧苗载置台190。能够在秧苗载置台190上载置多个秧苗托盘。
如图21所示,秧苗载置台190具有长方形形状的框体190a和设置在该框体190a的下部的底板190b。底板190b既可以由平板构成,也可以由网体、冲孔金属板构成。能够在底板190b上载置多个秧苗托盘。
秧苗载置台190形成为机宽方向K2比前后方向K1长,并被配置成跨设于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的上方和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的上方。但是,秧苗载置台190未覆盖位于就座在各椅子上的作业者的正面的供给杯171、172的上方。
如图21所示,秧苗载置台190安装在台接收部189上,所述台接收部189设置于将第一移植单元36A与第二移植单元36B连结的连结框架130。台接收部189设置在第五连结框架构件135上。台接收部189配置在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及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的上方。
作业者能够从秧苗载置台190上的秧苗托盘向供给杯171、172供给秧苗。由于秧苗载置台190被配置成跨设于第一秧苗供给装置38A的上方和第二秧苗供给装置38B的上方,所以就座在第一前方椅子187A、第二前方椅子187B、第一后方椅子187C、第二后方椅子187D的各椅子上的作业者能够从秧苗载置台190上的秧苗托盘获取秧苗。即,秧苗载置台190被配置在就座于各椅子的作业者能够从秧苗载置台190上的秧苗托盘获取秧苗的位置。
在秧苗供给台188上的秧苗托盘的秧苗用尽时,作业者能够将秧苗载置台190上的秧苗托盘的秧苗向供给杯171、172供给。即,秧苗载置台190是载置预备的秧苗托盘的台。另外,在秧苗供给台188上的秧苗托盘的秧苗用尽时,也可以将空的秧苗托盘与秧苗载置台190上的秧苗托盘进行交换。另外,也可以不设置位于各作业者的正面的秧苗供给台188而将秧苗载置台190作为各作业者共用的秧苗供给台。
如图1、图56、图57所示,作为对地作业装置1B,作业机1也可以具备将多层膜铺设于在田地成形的垄的多层膜铺设装置300。多层膜铺设装置300装配在拖拉机1A的后方。详细而言,多层膜铺设装置300装配于被装配在拖拉机1A的后部的旋转耕耘机2。多层膜铺设装置300配置在旋转耕耘机2的后方且移植机3的前方。
多层膜铺设装置300分别对在拖拉机1A的宽度方向(与机宽方向K2相同)上排列而成形的两个垄UN1、UN2铺设多层膜。以下,将两个垄UN1、UN2中的在左侧成形的垄称为“第一垄UN1”、将在右侧成形的垄称为“第二垄UN2”。
如图56所示,多层膜铺设装置300具有第一辊支承轴301和第二辊支承轴302。第一辊支承轴301对卷绕有要铺设于第一垄UN1的多层膜的第一膜辊303进行支承。第二辊支承轴302对卷绕有要铺设于第二垄UN2的多层膜的第二膜辊304进行支承。
第一辊支承轴301及第二辊支承轴302沿拖拉机1A的宽度方向(机宽方向K2)延伸设置。第一辊支承轴301与第二辊支承轴302在拖拉机1A的宽度方向(机宽方向K2)上重叠。换言之,第一辊支承轴301的机宽内方侧的部位301a与第二辊支承轴302的机宽内方侧的部位302a在机宽方向K2上重叠。
第一辊支承轴301的右端部(机宽内方侧的端部)位于比多层膜铺设装置300的机宽方向K2的中心靠右方的位置。另外,第一辊支承轴301的右端部位于比第二辊支承轴302的左端部及第二膜辊304的左端部靠右方的位置。
第二辊支承轴302的左端部(机宽内方侧的端部)位于比多层膜铺设装置300的机宽方向K2的中心靠左方的位置。另外,位于比第一辊支承轴301的右端部及第一膜辊303的右端部靠左方的位置。
如图56所示,第一辊支承轴301与第二辊支承轴302在前后方向K1上错开地配置。由此,如图1、图57所示,第一膜辊303与第二膜辊304在前后方向K1上错开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辊支承轴301配置在第二辊支承轴302的前方。但是,第一辊支承轴301也可以配置在第二辊支承轴302的后方。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是,第一辊支承轴301与第二辊支承轴302在上下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第一辊支承轴301的两端部由第一轴支承体305L、305R进行支承。第一轴支承体305L支承第一辊支承轴301的左端部(机宽外方侧的端部)。第一轴支承体305R支承第一辊支承轴301的右端部(机宽内方侧的端部)。
第二辊支承轴302的两端部由第二轴支承体306L、306R进行支承。第二轴支承体306L支承第二辊支承轴302的左端部(机宽内方侧的端部)。第二轴支承体306R支承第二辊支承轴302的右端部(机宽外方侧的端部)。
如图58~图60所示,第一轴支承体305L安装于安装体196的第一侧构件196A,并沿机宽方向K2延伸。第一轴支承体305L具有第一支承件307~第五支承件311。第一支承件307固定于第一侧构件196A。第二支承件308经由第三支承件309安装于第一支承件307,并从第一支承件307向下方延伸。第四支承件310安装于第二支承件308的下部,并从该下部向机宽外方(左方)延伸。第五支承件311的一端部(前端部)经由支轴312与第四支承件310的机宽方向的外端连接。第五支承件311能够以支轴312为中心而向上方或下方摆动。在第五支承件311的另一端部(后端部)形成有从上方朝向下方进行切口而成的凹状的卡止部311a,在该卡止部311a卡止第一辊支承轴301的一端部(左端部)。在卡止部311a的上方通过螺栓等而固定有罩板339,所述罩板339用于防止卡止于卡止部311a的第一辊支承轴301的一端部的脱离。由此,第一辊支承轴301的一端部(左端部)被支承于第一轴支承体305L。
如图60所示,第一支承件307具有在机宽方向K2上隔开间隔地并列设置的多个安装孔307a。第三支承件309具有与安装孔307a的一个或多个对应的安装孔309a。通过使安装孔307a与安装孔309a重合并使螺栓穿过而将螺母螺合,从而将第一支承件307与第三支承件309固定。通过相对于第一支承件307在机宽方向K2上错开第三支承件309而变更与安装孔307a重合的安装孔309a,从而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承件307在机宽方向K2上错开地固定第三支承件309。由此,能够使第一辊支承轴301沿机宽方向K2移动。同样地,也能够使第二辊支承轴302沿机宽方向K2移动。因此,能够变更第一辊支承轴301与第二辊支承轴302重叠的范围(长度)。
如图57、图61所示,第一轴支承体305R安装于中间连结体55。如上所述,中间连结体55将中间打垄器51M的后安装部51Mb与安装体196的中间构件196C连结。第一轴支承体305R具有第七支承件313和第六支承件314。第七支承件313固定于中间连结体55(上构件55a)并向右方延伸。第六支承件314从第七支承件313的右端部向后方延伸。第六支承件314的前部能够摆动地枢轴支承于第七支承件313。由此,第六支承件314能够相对于第七支承件313向上方或下方摆动。在第六支承件314的后端部安装有安装片315,所述安装片315设置于第一辊支承轴301的另一端部(右端部)。由此,第一辊支承轴301的另一端部(右端部)被支承于第一轴支承体305R。
如图56所示,第二轴支承体306R安装于安装体196的第二侧构件196B。第二轴支承体306R配置在比第一轴支承体305L、305R靠后方的位置。第二轴支承体306R在使前后方向K1的位置与第一轴支承体305L一致的情况下,夹着机宽方向K2的中心与第一轴支承体305L为对称形状。除了这一点之外,第二轴支承体306R的结构与第一轴支承体305L的结构相同。
如图56、图61所示,第二轴支承体306L安装于中间连结体55。第二轴支承体306L配置在比第一轴支承体305L、305R靠后方的位置。第二轴支承体306L在前后方向K1上配置在与第二轴支承体306R相同的位置。第二轴支承体306L在使前后方向K1的位置与第一轴支承体305R一致的情况下,夹着机宽方向K2的中心与第一轴支承体305R为对称形状。除了这一点之外,第二轴支承体306L的结构与第一轴支承体305R的结构相同。
如图56所示,多层膜铺设装置300具有第一覆土构件321、第二覆土构件322、第三覆土构件323、第四覆土构件324。第一覆土构件321、第二覆土构件322、第三覆土构件323、第四覆土构件324由圆板状的覆土盘构成。
第一覆土构件321及第三覆土构件323被设置成随着移向后方而向第一垄UN1侧转移的倾斜状。第二覆土构件322及第四覆土构件324被设置成随着移向后方而向第二垄UN2侧转移的倾斜状。
第一覆土构件321配置在第一膜辊303的右部的后方。第一覆土构件321将土覆盖在从第一膜辊303卷出并铺设于第一垄UN1的多层膜的第二垄UN2侧的一端部(右端部)。第二覆土构件322配置在第二膜辊304的左部的后方。第二覆土构件322将土覆盖在从第二膜辊304卷出并铺设于第二垄UN2的多层膜的第一垄UN1侧的一端部(左端部)。
第三覆土构件323配置在第一膜辊303的左部的后方。第三覆土构件323将土覆盖在从第一膜辊303卷出并铺设于第一垄UN1的多层膜的另一端部(左端部)。第四覆土构件324配置在第二膜辊304的右部的后方。第四覆土构件324将土覆盖在从第二膜辊304卷出并铺设于第二垄UN2的多层膜的另一端部(右端部)。
第一覆土构件321与第二覆土构件322在前后方向K1上错开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覆土构件321配置在第二覆土构件322的前方。但是,第一覆土构件321和第二覆土构件322中的任一方的覆土构件配置在任意另一方的覆土构件的后方即可。能够根据第一辊支承轴301与第二辊支承轴302的前后关系来确定将第一覆土构件321和第二覆土构件322中的哪一个配置在后方。具体而言,在第二辊支承轴302配置在第一辊支承轴301的后方的情况下,第二覆土构件322配置在第一覆土构件321的后方。在第一辊支承轴301配置在第二辊支承轴302的后方的情况下,第一覆土构件321配置在第二覆土构件322的后方。
另外,第一覆土构件321与第二覆土构件322在拖拉机1A的宽度方向(机宽方向K2)上重叠地配置。另外,第一覆土构件321与第二覆土构件322也在前后方向K1上重叠。
第三覆土构件323在前后方向K1上配置在与第一覆土构件321相同的位置。第四覆土构件324在前后方向K1上配置在与第二覆土构件322相同的位置。即,与第一覆土构件321与第二覆土构件322的配置同样地,第三覆土构件323与第四覆土构件324在前后方向K1上错开地配置。
优选的是,配置于后方的覆土构件(一方的覆土构件)的下端部位于比配置于前方的覆土构件(另一方的覆土构件)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设为第二覆土构件322的下端部位于比第一覆土构件321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的结构。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利用第二覆土构件322从比第一覆土构件321深的位置进行集土,所以即使第一覆土构件321与第二覆土构件322在机宽方向K2上重叠地配置,由配置于后方的第二覆土构件322收集的土也不会不足。
如图56、图57、图61所示,第一覆土构件321及第二覆土构件322经由第一连接框架325及托架326安装于中间连结体55。第一连接框架325能够向上方或下方摆动地与固定于中间连结体55的托架326连接。
如图56、图58、图59所示,第三覆土构件323经由第二连接框架327、托架328、第一支承件307安装于第一侧构件196A。第二连接框架327经由支轴316能够向上方或下方摆动地与固定于第一支承件307的托架328连接。
如图56所示,第四覆土构件324经由第三连接框架329等安装于第二侧构件196B。第四覆土构件324相对于第二侧构件196B的安装构造与第三覆土构件323相对于第一侧构件196A的安装构造相同。
如图56所示,多层膜铺设装置300具有第一膜按压器331、第二膜按压器332、第三膜按压器333、第四膜按压器334。第一膜按压器331、第二膜按压器332、第三膜按压器333、第四膜按压器334例如由车轮构成。
第一膜按压器331及第三膜按压器333被设置成随着移向前方而向第一垄UN1侧转移的倾斜状。第二膜按压器332及第四膜按压器334被设置成随着移向前方而向第二垄UN2侧转移的倾斜状。
第一膜按压器331配置在第一膜辊303的后方。第一膜按压器331对铺设于第一垄UN1的多层膜的第二垄UN2侧(右侧)的一端部(右端部)进行按压。第二膜按压器332配置在第二膜辊304的后方。第二膜按压器332对铺设于第二垄UN2的多层膜的第一垄UN1侧(左侧)的一端部(左端部)进行按压。第三膜按压器333配置在第一膜辊303的后方。第三膜按压器333对铺设于第一垄UN1的多层膜的另一端部(左端部)进行按压。第四膜按压器334配置在第二膜辊304的后方。第四膜按压器334对铺设于第二垄UN2的多层膜的另一端部(右端部)进行按压。
第一膜按压器331与第二膜按压器332在前后方向K1上错开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膜按压器331配置在第二膜按压器332的前方。在第一辊支承轴301配置在第二辊支承轴302的后方的情况下,第一膜按压器331配置在第二膜按压器332的后方。
第三膜按压器333在前后方向K1上配置在与第一膜按压器331相同的位置。第四膜按压器334在前后方向K1上配置在与第二膜按压器332相同的位置。即,与第一膜按压器331与第二膜按压器332的配置同样地,第三膜按压器333与第四膜按压器334在前后方向K1上错开地配置。
如图61所示,第一膜按压器331经由第一连接体335与第一连接框架325连接。第二膜按压器332经由第二连接体336与第一连接框架325连接。如图58、图59所示,第三膜按压器333经由第三连接体337安装于第二连接框架327。如图56所示,第四膜按压器334经由第四连接体338安装于第三连接框架329。
本实施方式的作业机1可以发挥以下记载的效果。
作业机1具备:第一对地作业机2,所述第一对地作业机2装配于行驶体1A的后部;第二对地作业机3,所述第二对地作业机3装配于第一对地作业机2的后部,并将秧苗移栽于田地;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第二前方椅子187B),所述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第二前方椅子187B)配置在第一对地作业机2的上方,且供对第二对地作业机3进行作业的作业者就座;以及位置调整机构230,所述位置调整机构230能够调整椅子187A、187B相对于第二对地作业机3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具备能够调整相对于接收秧苗的第二对地作业机3的位置的位置调整机构230,因此,能够与移栽的秧苗的行间距、垄的高度的变更等对应地调整椅子187A、187B的位置。
另外,位置调整机构230具有第一位置调整机构231,所述第一位置调整机构231能够在作业机1的宽度方向即机宽方向K2上调整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一位置调整机构231,与移栽的秧苗的行间距的变更等对应地在机宽方向K2上调整椅子187A、187B的位置。
另外,位置调整机构230具有第二位置调整机构232,所述第二位置调整机构232能够在前后方向K1上调整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二位置调整机构232,与作业者的体格等对应地在前后方向上调整椅子187A、187B的位置。
另外,位置调整机构230具有第三位置调整机构233,所述第三位置调整机构233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调整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第三位置调整机构233,与垄高度、套筒(嵌入到供给杯171、172内的套筒)的高度、作业者的体格等对应地在上下方向上调整椅子187A、187B的位置。
另外,作业机1具备作业机连结机构41,所述作业机连结机构41将第二对地作业机3及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第二前方椅子187B)一体且能够升降地连结于第一对地作业机2,作业机连结机构41具有:工具杆43,所述工具杆43安装有第二对地作业机3;以及椅子支承体150,所述椅子支承体150与工具杆43连接并支承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第二前方椅子187B),位置调整机构230设置于椅子支承体150。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使作业者就座的椅子187A、187B的高度与第二对地作业机3的高度的关系一定的基础上,利用位置调整机构230来调整椅子187A、187B的位置。因此,能够准确且容易地调整椅子187A、187B相对于第二对地作业机3的位置。
另外,作业机1具备搁脚板235A、235B,所述搁脚板235A、235B配置在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第二前方椅子187B)与第二对地作业机3之间,并供就座于椅子(第一前方椅子187A、第二前方椅子187B)的作业者放置脚,椅子支承体150具有安装部260A、260B,所述安装部260A、260B能够装卸或能够开闭地安装有搁脚板235A、235B。
根据该结构,通过相对于安装部260A、260B将搁脚板235A、235B取下或敞开,从而向搁脚板235A、235B的下方的进入变得容易。因此,例如能够容易地进行旋转耕耘机2的弹压装置20的弹簧的调整、第一移植单元36A与第二移植单元36B之间的距离的调整(行间距调整)、灌水管的位置调整等。
另外,作业机1具备:秧苗供给装置38,所述秧苗供给装置38沿着环状的移送路径R1移送收容秧苗的多个供给杯171、172;以及秧苗供给台188,所述秧苗供给台188用于载置向秧苗供给装置38供给的秧苗,秧苗供给台188安装于椅子支承体150。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秧苗供给台188安装于椅子支承体150,从而能够使秧苗供给台188与支承于椅子支承体150的椅子的位置关系一定。因此,能够从秧苗供给台188稳定地进行秧苗相对于秧苗供给装置38的供给。
另外,秧苗供给台188能够向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进行姿态变更,所述第一姿态是秧苗载置面朝向水平方向的姿态,所述第二姿态是秧苗载置面朝向上下方向的姿态。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不进行秧苗相对于秧苗供给装置38的供给时将秧苗供给台188设为第二姿态,从而能够防止秧苗供给台188成为作业者移动等的妨碍。
另外,作业机1具备:行驶体1A;移植机3,所述移植机3具有机框37和移栽装置39,所述机框37装配在行驶体1A的后方,所述移栽装置39支承于机框37并将秧苗移栽于田地;升降驱动装置42,所述升降驱动装置42使机框37相对于行驶体1A升降;检测构件83,所述检测构件83追随着田地的凹凸而上下移动;线缆97,所述线缆97伴随着检测构件83的上下移动而移动;以及控制阀165,所述控制阀165伴随着线缆97的移动而将升降驱动装置42切换为使机框37上升的第一状态和使机框37下降的第二状态。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与追随着田地的凹凸的检测构件83的上下移动相伴的线缆97的移动,能够将控制阀165切换为使移植机3的机框37上升的第一状态和使移植机3的机框37下降的第二状态,因此,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准确地调整移栽深度。由此,能够减小移栽深度的偏差。
另外,作业机1具备支承框82,所述支承框82将检测构件83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机框37上下移动,支承框82相对于机框37上下摆动自如,且被配置成通过检测构件83的上方。
根据该结构,与将支承框82配置成通过检测构件83的侧方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窄相邻的检测构件83(例如左侧的第一覆土装置40AL的覆土轮81L、81R与右侧的第一覆土装置40AR的覆土轮81L、81R)的间隔。因此,能够避免支承框82彼此干涉,并且缩窄秧苗的移栽的行间距。
另外,移植机3具备:第一移植单元36A,所述第一移植单元36A配置在该移植机3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且具有多个第一移栽装置39AL、39AR;第二移植单元36B,所述第二移植单元36B配置在该移植机3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且具有多个第二移栽装置39BL、39BR;距离调整机构,所述距离调整机构调整第一移植单元36A与第二移植单元36B之间的距离;第一角度调整机构,所述第一角度调整机构能够调整多个第一移栽装置39AL、39AR间的相对角度;以及第二角度调整机构,所述第二角度调整机构能够调整多个第二移栽装置39BL、39BR间的相对角度。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距离调整机构来调整第一移植单元36A与第二移植单元36B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通过利用第一角度调整机构和第二角度调整机构来调整各个移植单元中的移栽装置间的相对角度,从而能够调整各个移植单元中的移栽装置间的距离。即,能够进行以单元为单位的调整和以各单元内的移栽装置为单位的调整。因此,能够进行与一垄四行、两垄两行等多种移栽形态对应的行间距调整。
另外,作业机1具备工具杆43,所述工具杆43配置在行驶体1A的后方,且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距离调整机构具有:第一安装件61A,所述第一安装件61A被安装成能够沿着工具杆43移动,且固定于第一移植单元36A;以及第二安装件61B,所述第二安装件61B被安装成能够沿着工具杆43移动,且固定于第二移植单元36B。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沿着工具杆43独立地移动第一移植单元36A和第二移植单元36B,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移植单元36A与第二移植单元36B之间的距离的调整。
另外,机框37包括:第一机框37A,所述第一机框37A装配有多个第一移栽装置39AL、39AR;以及第二机框37B,所述第二机框37B装配有多个第二移栽装置39BL、39BR,第一移植单元36A具有第一机框37A,第二移植单元36B具有第二机框37B,第一角度调整机构能够单独地调整多个第一移栽装置39AL、39AR相对于第一机框37A的装配角度,第二角度调整机构能够单独地调整多个第二移栽装置39BL、39BR相对于第二机框37B的装配角度。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分别单独地调整多个第一移栽装置39AL、39AR相对于第一机框37A的装配角度和多个第二移栽装置39BL、39BR相对于第二机框37B的装配角度,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与多种移栽形态对应的行间距调整。
另外,第一移植单元36A具有与多个第一移栽装置39AL、39AR中的每一个对应地装配于第一机框37A的多个第一覆土装置40AL、40AR,第二移植单元36B具有与多个第二移栽装置39BL、39BR中的每一个对应地装配于第二机框37B的多个第二覆土装置40BL、40BR,移植机3具有:第一位置调整部,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调整第一覆土装置40AL、40AR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位置;以及第二位置调整部,所述第二位置调整部调整第二覆土装置40BL、40BR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与多个移栽装置各自的位置的调整对应地调整多个覆土装置的位置,所以能够进行与多种移栽形态对应的移栽及覆土的作业。
另外,作业机1具备:原动机E1;主轴107,所述主轴107接收来自原动机E1的动力,并绕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轴旋转;以及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向第一移植单元36A及第二移植单元36B传递主轴107的旋转动力,主轴107具有:第一旋转轴107A,所述第一旋转轴107A接收来自原动机E1的动力并旋转;第二旋转轴107B,所述第二旋转轴107B从第一旋转轴107A接收动力并旋转;以及连结轴107L,所述连结轴107L将第一旋转轴107A与第二旋转轴107B连结,第一旋转轴107A及第二旋转轴107B能够相对于连结轴107L沿所述宽度方向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与第一移植单元36A与第二移植单元36B之间的距离的调整对应地调整主轴107的长度,并且能够可靠地进行相对于第一移植单元36A及第二移植单元36B的动力的传递。
另外,第一旋转轴107A及第二旋转轴107B是花键轴,连结轴107L是花键轴啮合的花键轴承。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与第一移植单元36A与第二移植单元36B之间的距离的调整对应地进行主轴107的长度的调整,并且能够可靠地进行相对于第一移植单元36A及第二移植单元36B的动力的传递。
另外,作业机1具备:行驶体1A;旋转耕耘机2,所述旋转耕耘机2装配在行驶体1A的后部;以及打垄器51,所述打垄器51具有安装于旋转耕耘机2的安装部,安装部包括设置于打垄器51的前部的前安装部51La、51Ra、51Ma和设置于打垄器51的后部的后安装部51Lb、51Rb、51Mb。
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前安装部51La、51Ra、51Ma和后安装部51Lb、51Rb、51Mb将打垄器51安装于旋转耕耘机2,所以能够将施加于打垄器的安装部分的负荷分散。因此,即便是未充分地进行事先耕耘的田地,也能够防止过量的负荷施加于打垄器51的安装部分。
另外,旋转耕耘机2具有:耕耘部18,所述耕耘部18耕耘田地;旋转机框11;旋转罩19,所述旋转罩19安装于旋转机框11并覆盖耕耘部18;以及传动箱12,所述传动箱12收容向耕耘部18传递动力的传动机构,在旋转机框11安装有安装体196,前安装部51La、51Ra、51Ma安装于旋转罩19或传动箱12,后安装部51Lb、51Rb、51Mb安装于安装体196。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前安装部51La、51Ra、51Ma及后安装部51Lb、51Rb、51Mb可靠地安装于旋转耕耘机2。特别是,在中心驱动式的旋转耕耘机2中,在打垄器位于传动箱12的后方时,打垄器会由于残耕而容易产生损耗,但通过将前安装部51Ma安装于传动箱12,从而能够防止传动箱12的后方的打垄器的损耗。
另外,旋转罩19具有:上部罩19A,所述上部罩19A覆盖耕耘部18的上方;后部罩19B,所述后部罩19B覆盖耕耘部18的后方;以及侧部罩19C,所述侧部罩19C覆盖耕耘部18的侧方,传动箱12配置在旋转耕耘机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打垄器51包括:侧部打垄器51L、51R,所述侧部打垄器51L、51R在侧部罩19C安装有前安装部51La、51Ra;以及中间打垄器51M,所述中间打垄器51M在传动箱12安装有前安装部51Ma。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侧部打垄器51L、51R及中间打垄器51M可靠地安装在旋转耕耘机2的宽度方向上的不同的位置。
另外,侧部打垄器51L、51R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端部位于比侧部罩19C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端部靠外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加长侧部打垄器51L、51R与中间打垄器51M的距离,所以能够将垄的宽度形成得较宽。
另外,侧部罩19C包括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侧部罩19CL和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侧部罩19CR,安装体196具有:第一侧构件196A,所述第一侧构件196A安装于第一侧部罩19CL;第二侧构件196B,所述第二侧构件196B安装于第二侧部罩19CR;以及中间构件196C,所述中间构件196C配置在第一侧构件196A与第二侧构件196B之间,侧部打垄器51L、51R包括:第一侧部打垄器51L,所述第一侧部打垄器51L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以及第二侧部打垄器51R,所述第二侧部打垄器51R配置在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第一侧部打垄器51L的后安装部51Lb安装于第一侧构件196A,第二侧部打垄器51R的后安装部51Rb安装于第二侧构件196B,中间打垄器51M的后安装部51Mb安装于中间构件196C。
根据该结构,能够经由第一侧构件196A和第二侧构件196B将后安装部51Lb、51Rb安装于侧部罩19C。另外,能够利用中间构件196C将后安装部51Mb配置在第一侧构件196A与第二侧构件196B之间。
另外,作业机1具备移植机3,所述移植机3装配在旋转耕耘机2的后部并将秧苗移栽于田地,打垄器51配置在移植机3的前方,移植机3将秧苗移栽于由打垄器51成形的垄。
根据该结构,即便是未充分地进行事先耕耘的田地,也能够利用打垄器51可靠地将垄成形,能够将秧苗移栽于由移植机3成形的垄。
另外,多层膜铺设装置300是装配在行驶体1A的后方并将多层膜铺设于在田地成形的垄的多层膜铺设装置,其中,多层膜铺设装置300具备:第一辊支承轴301,所述第一辊支承轴301支承第一膜辊303,所述第一膜辊303卷绕有要铺设于第一垄UN1的多层膜;以及第二辊支承轴302,所述第二辊支承轴302支承第二膜辊304,所述第二膜辊304卷绕有要铺设于与第一垄UN1相邻的第二垄UN2的多层膜,第一辊支承轴301与第二辊支承轴302沿行驶体1A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重叠。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缩窄第一膜辊303与第二膜辊304的间隔,因此,针对相邻的两个垄,能够将垄之间缩窄地铺设多层膜。因此,即便针对以较窄的间隔成形有多个垄的田地,也能够良好地进行多层膜的铺设。
另外,第一辊支承轴301与第二辊支承轴302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第一辊支承轴301与第二辊支承轴302在前后方向上偏移,从而能够在行驶体1A的宽度方向上使第一辊支承轴301与第二辊支承轴302可靠地重叠。
另外,第一辊支承轴301与第二辊支承轴302在上下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第一辊支承轴301与第二辊支承轴302在上下方向上偏移,从而能够在行驶体1A的宽度方向上使第一辊支承轴301与第二辊支承轴302可靠地重叠。
另外,多层膜铺设装置300具备:第一覆土构件321,所述第一覆土构件321将土覆盖在铺设于第一垄UN1的多层膜的第二垄UN2侧的端部;以及第二覆土构件322,所述第二覆土构件322将土覆盖在铺设于第二垄UN2的多层膜的第一垄UN1侧的端部,第一覆土构件321与第二覆土构件322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行驶车辆1A的宽度方向上缩窄第一覆土构件321与第二覆土构件322的间隔。因此,针对铺设于以较窄的间隔成形的垄的多层膜的端部,能够良好地进行覆土。
另外,第一覆土构件321与第二覆土构件322在行驶车辆1A的宽度方向上重叠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在针对相邻的两个垄(第一垄和第二垄)将垄之间缩窄地铺设多层膜之后,能够利用第一覆土构件321和第二覆土构件322可靠地将土覆盖在所铺设的多层膜的端部。
另外,第一覆土构件321和第二覆土构件322中的任一方的覆土构件配置在任意另一方的覆土构件的后方,一方的覆土构件的下端部位于比另一方的覆土构件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利用第一覆土构件321和第二覆土构件322中的前方的覆土构件进行集土并覆土之后,能够利用位于后方的覆土构件从比前方的覆土构件深的位置进行集土并覆土。因此,由于利用前方的覆土构件进行集土,所以由位于后方的覆土构件收集的土不会不足,能够利用第一覆土构件321和第二覆土构件322这双方可靠地进行覆土。
另外,多层膜铺设装置300具有:第一膜按压器331,所述第一膜按压器331对铺设于第一垄UN1的多层膜的第二垄UN2侧的端部进行按压;以及第二膜按压器332,所述第二膜按压器332对铺设于第二垄UN2的多层膜的第一垄UN1侧的端部进行按压,第一膜按压器331与第二膜按压器332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在针对相邻的两个垄(第一垄和第二垄)将垄之间缩窄地铺设多层膜时,能够利用第一膜按压器331和第二膜按压器332可靠地按压所铺设的多层膜的一端部。
另外,作业机1具备上述多层膜铺设装置300和移植机3,所述移植机3装配在行驶体1A的后方并将秧苗移栽于垄。
根据该结构,能够一并进行秧苗的移植作业和多层膜的铺设作业。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应当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将与权利要求书同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都包括在内。
附图标记说明
1 作业机
1A 行驶体
2 旋转耕耘机
3 移植机
11 旋转机框
12 传动箱
18 耕耘部
19 旋转罩
19A 上部罩
19B 后部罩
19C 侧部罩
19CL 第一侧部罩
19CR 第二侧部罩
51 打垄器
51L 侧部打垄器(第一侧部打垄器)
51R 侧部打垄器(第二侧部打垄器)
51M 中间打垄器
51LA 前安装部
51RA 前安装部
51MA 前安装部
51Lb 后安装部
51Rb 后安装部
51Mb 后安装部
196 安装体
196A 第一侧构件
196B 第二侧构件
196C 中间构件
300 多层膜铺设装置
303 第一膜辊
301 第一辊支承轴
304 第二膜辊
302 第二辊支承轴
321 第一覆土构件
322 第二覆土构件
331 第一膜按压器
332 第二膜按压器
UN1 第一垄
UN2 第二垄

Claims (8)

1.一种作业机,所述作业机具备:
多层膜铺设装置,所述多层膜铺设装置装配在行驶体的后方,并将多层膜铺设于在田地成形的垄;
旋转耕耘机,所述旋转耕耘机装配在所述行驶体的后部;以及
打垄器,所述打垄器具有安装于所述旋转耕耘机的安装部,
其中,
所述安装部包括设置于所述打垄器的前部的前安装部和设置于所述打垄器的后部的后安装部,
所述多层膜铺设装置具备:
第一辊支承轴,所述第一辊支承轴支承第一膜辊,所述第一膜辊卷绕有要铺设于第一垄的多层膜;以及
第二辊支承轴,所述第二辊支承轴支承第二膜辊,所述第二膜辊卷绕有要铺设于与所述第一垄相邻的第二垄的多层膜,
所述第一辊支承轴与所述第二辊支承轴沿所述行驶体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重叠,
所述第一辊支承轴及所述第二辊支承轴能够沿所述宽度方向移动,能够通过该移动来变更所述第一辊支承轴与所述第二辊支承轴重叠的范围,
所述第一辊支承轴的端部由第一轴支承体进行支承,
所述第二辊支承轴的端部由第二轴支承体进行支承,
所述第一轴支承体及所述第二轴支承体安装于中间连结体,所述中间连结体将所述后安装部与安装于所述旋转耕耘机的安装体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第一辊支承轴与所述第二辊支承轴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第一辊支承轴与所述第二辊支承轴在上下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
第一覆土构件,所述第一覆土构件将土覆盖在铺设于所述第一垄的多层膜的所述第二垄侧的端部;以及
第二覆土构件,所述第二覆土构件将土覆盖在铺设于所述第二垄的多层膜的所述第一垄侧的端部,
所述第一覆土构件与所述第二覆土构件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第一覆土构件与所述第二覆土构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重叠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第一覆土构件和所述第二覆土构件中的任一方的覆土构件配置在任意另一方的覆土构件的后方,
所述一方的覆土构件的下端部位于比所述另一方的覆土构件的下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
第一膜按压器,所述第一膜按压器对铺设于所述第一垄的多层膜的所述第二垄侧的端部进行按压;以及
第二膜按压器,所述第二膜按压器对铺设于所述第二垄的多层膜的所述第一垄侧的端部进行按压,
所述第一膜按压器与所述第二膜按压器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机,其中,
所述作业机具备移植机,所述移植机装配在所述行驶体的后方,并将秧苗移栽于所述垄。
CN201980070486.7A 2018-10-26 2019-10-25 多层膜铺设装置及作业机 Active CN1128883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2258A JP7171368B2 (ja) 2018-10-26 2018-10-26 マルチフィルム敷設装置を備えた作業機
JP2018-202257 2018-10-26
JP2018-202258 2018-10-26
JP2018-202259 2018-10-26
JP2018202257A JP6983743B2 (ja) 2018-10-26 2018-10-26 作業機
JP2018202259A JP7098506B2 (ja) 2018-10-26 2018-10-26 作業機
PCT/JP2019/041944 WO2020085494A1 (ja) 2018-10-26 2019-10-25 マルチフィルム敷設装置及び作業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88300A CN112888300A (zh) 2021-06-01
CN112888300B true CN112888300B (zh) 2023-03-28

Family

ID=70331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0486.7A Active CN112888300B (zh) 2018-10-26 2019-10-25 多层膜铺设装置及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210077749A (zh)
CN (1) CN112888300B (zh)
WO (1) WO20200854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20201941B2 (en) * 2019-03-19 2022-03-10 Cgechen Limited Soil covering and planting apparatus
CN112535144A (zh) * 2021-01-13 2021-03-23 上海寇雪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鱼塘地膜铺设设备
CN116378000B (zh) * 2023-03-22 2023-10-31 泰兴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施工压土机械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37046B1 (ko) * 2005-10-14 2006-10-23 모영환 농업용 비닐피복기
JP2009291125A (ja) * 2008-06-05 2009-12-17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マルチシートの敷設作業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21973A (en) * 1962-01-05 1964-02-25 Soilserv Inc Soil treating method
JPS6036724B2 (ja) * 1981-12-23 1985-08-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マルチヤ
JPH0610740Y2 (ja) * 1988-09-14 1994-03-23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マルチ田植機のシート繰出装置
JPH0746092Y2 (ja) * 1988-09-14 1995-10-25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マルチ田植機の植付杆
JPH02291214A (ja) * 1989-04-28 1990-12-03 Iseki & Co Ltd マルチフイルムの敷設装置
JP2523280Y2 (ja) * 1990-08-09 1997-01-22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移植機
JP2572911Y2 (ja) * 1992-11-19 1998-05-25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マルチ移植機のローラフロート装置
JP3135805B2 (ja) * 1994-10-19 2001-02-19 鋤柄農機株式会社 マルチ作業方法、及び複連型マルチ作業機
JP2006271316A (ja) 2005-03-30 2006-10-12 Iseki & Co Ltd マルチフィルム敷設装置
JP6336407B2 (ja) 2015-03-11 2018-06-0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農作業機
CN204560203U (zh) * 2015-04-27 2015-08-19 甘肃农业大学 移栽机
CN106171856A (zh) * 2015-05-29 2016-12-07 株式会社久保田 台车及移栽装置
CN105027775B (zh) * 2015-06-20 2017-07-07 石河子大学 一种全自动铺膜覆土移栽机
CN105815162A (zh) * 2016-01-24 2016-08-03 福建永顺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前挂式高效铺膜机及其作业方法
CN105794376B (zh) * 2016-05-20 2017-06-27 山东农业大学 一种多功能蔬菜移栽机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37046B1 (ko) * 2005-10-14 2006-10-23 모영환 농업용 비닐피복기
JP2009291125A (ja) * 2008-06-05 2009-12-17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マルチシートの敷設作業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85494A1 (ja) 2020-04-30
KR20210077749A (ko) 2021-06-25
CN112888300A (zh) 202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88300B (zh) 多层膜铺设装置及作业机
JP7171368B2 (ja) マルチフィルム敷設装置を備えた作業機
CN112954999B (zh) 作业机
JP6639852B2 (ja) 移植作業機の移植ユニット
JP7195873B2 (ja) 作業機
JP7009311B2 (ja) 作業機
JP6983723B2 (ja) 作業機
CN107535148B (zh) 移植机和作业机械
JP7155067B2 (ja) 作業機
JP6983743B2 (ja) 作業機
JP7098506B2 (ja) 作業機
JP7134835B2 (ja) 作業機
JP7118857B2 (ja) 作業機
JP7019512B2 (ja) 作業機
CN106550637B (zh) 移植作业机
CN116437800A (zh) 移植机
JP6983724B2 (ja) 作業機
JP7019511B2 (ja) 作業機
JP6983725B2 (ja) 作業機
CN110547073B (zh) 作业机
CN110547072B (zh) 作业机
JP2022104182A (ja) 移植機
JP6530295B2 (ja) 移植作業機
JP2022104181A (ja) 移植機
JP2019208406A (ja) 作業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