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55316A - 车辆的副闩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副闩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55316A
CN114655316A CN202110639855.9A CN202110639855A CN114655316A CN 114655316 A CN114655316 A CN 114655316A CN 202110639855 A CN202110639855 A CN 202110639855A CN 114655316 A CN114655316 A CN 1146553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sub
hood
open position
enga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398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克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se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sei Corp filed Critical Ans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6553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553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05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for motor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16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 E05B83/24Locks for luggage compartments, car boot lids or car bonnets for car bonn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使副杆顺畅地摆动,并且在发动机罩要向开位置移动从而自撞针对位于卡合位置的副杆作用力时适宜地支承该力的车辆的副闩锁装置。在副闩锁装置(1)中,第二片部(22)利用通过将第一轴孔(71H)以及第二轴孔(22H)贯穿而被固定的轴体(60),能够相对于第一片部(71)摆动。副杆(10)还具有与被支承部(20)、卡合部(30)以及操作部(40)一体形成的至少一个抵接部(51、52)。抵接部(51、52)通过在发动机罩(8)要向开位置移动从而自撞针(80)对位于卡合位置的副杆(10)作用力(F1)时抵接于基部(70),而与轴体(60)、第一片部(71)以及第二片部(22)一起支承力(F1)。

Description

车辆的副闩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副闩锁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第5136702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以往的车辆的副闩锁装置的一例。该副闩锁装置设置于车身与发动机罩之间。发动机罩以能够在闭位置、半开位置以及开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身。该副闩锁装置对发动机罩越过半开位置而向开位置移动进行限制。
更详细而言,该副闩锁装置具备撞针、基部、副杆以及施力机构。撞针设置于车身。基部设置于发动机罩。
副杆具有被支承部、卡合部以及操作部。被支承部以能够绕摆动轴心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基部。卡合部一体地形成于被支承部。卡合部向摆动轴心的径向外侧且向下延伸。操作部相对于被支承部以及卡合部是独立构件,且一体地组装于被支承部以及卡合部。操作部向摆动轴心的径向外侧且向前延伸。
副杆能够在卡合部卡合于撞针从而对发动机罩越过半开位置而向开位置移动进行限制的卡合位置、与操作部受到解除操作而卡合部不能卡合于撞针的解除位置之间摆动。
施力机构设置于基部与副杆之间。施力机构对副杆朝向卡合位置施力。
在基部设置有朝向车身突出的两个第一片部。在两个第一片部分别贯通设置有以摆动轴心为中心的第一轴孔。在副杆的被支承部设置有在摆动轴心方向上分别与两个第一片部相邻的两个第二片部。在两个第二片部分别贯通设置有以摆动轴心为中心的第二轴孔。
两个第二片部利用通过贯穿两个第一轴孔以及两个第二轴孔而被固定的长的轴体,能够相对于两个第一片部摆动。
轴体、基部的第一片部、以及被支承部的第二片部在发动机罩要向开位置移动从而自撞针对位于卡合位置的副杆作用力时支承该力。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副闩锁装置中,由于将轴体贯穿于两个第一轴孔与两个第二轴孔而固定,因此结构复杂。因此,在该副闩锁装置中,各部件的制造误差、它们的组装误差容易累积。其结果,在该副闩锁装置中,容易产生副杆相对于基部晃动、副杆摆动时的阻力增大、或者在副杆摆动时发生扭曲的不良情况,难以使副杆顺畅地摆动。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非限定性的一个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使副杆顺畅地摆动,并且在发动机罩要向开位置移动从而自撞针对位于卡合位置的副杆作用力时适宜地支承该力的车辆的副闩锁装置。该课题由技术方案1的方案实现。本发明的进一步扩展方案记载在从属技术方案中。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副闩锁装置,其设置于车身与以能够在闭位置、半开位置以及开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身的发动机罩之间,并对所述发动机罩越过所述半开位置而向所述开位置移动进行限制,其中,所述车辆的副闩锁装置具备:撞针,其设置于所述车身以及所述发动机罩中的一方;基部,其设置于所述车身以及所述发动机罩中的另一方;副杆,其具有以能够绕摆动轴心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部的被支承部、以及与所述被支承部一体地形成并分别朝向所述摆动轴心的径向外侧且相互不同的方向延伸的卡合部和操作部,所述副杆能够在卡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摆动,所述卡合位置是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撞针从而对所述发动机罩越过所述半开位置而向所述开位置移动进行限制的位置,所述解除位置是所述操作部受到解除操作而使得所述卡合部不能卡合于所述撞针的位置;以及施力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基部与所述副杆之间,对所述副杆朝向所述卡合位置施力,在所述基部设置有朝向所述车身以及所述发动机罩中的所述一方突出的一个第一片部,在所述第一片部贯通设置有以所述摆动轴心为中心的第一轴孔,在所述被支承部设置有在所述摆动轴心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片部相邻的一个第二片部,在所述第二片部贯通设置有以所述摆动轴心为中心的第二轴孔,所述第二片部利用通过将所述第一轴孔以及所述第二轴孔贯穿而被固定的轴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片部摆动,所述副杆还具有与所述被支承部、所述卡合部以及所述操作部一体地形成的至少一个抵接部,所述抵接部构成为在所述发动机罩要向所述开位置移动从而自所述撞针对位于所述卡合位置的所述副杆作用力时抵接于所述基部,由此与所述轴体、所述第一片部以及所述第二片部一起支承所述力。
在本发明的车辆的副闩锁装置中,由于将轴体贯穿于第一片部的第一轴孔、第二片部的第二轴孔而固定,因此结构简单。因此,在该副闩锁装置中,各构件的制造误差、它们的组装误差不易累积。
其结果,在该副闩锁装置中,不易产生副杆相对于基部晃动、副杆摆动时的阻力增大、或者在副杆摆动时发生扭曲的不良情况,能够使副杆顺畅地摆动。
另外,在该副闩锁装置中,副杆所具有的至少一个抵接部在发动机罩要向开位置移动从而自撞针对位于卡合位置的副杆作用力时抵接于基部,由此与轴体、第一片部以及第二片部一起支承该力。也就是,抵接部能够补偿因被支承部被基部支承而构成的结构的简化导致的强度降低。
因而,在本发明的车辆的副闩锁装置中,能够使副杆顺畅地摆动,并且在发动机罩要向开位置移动从而自撞针对位于卡合位置的副杆作用力时能够适宜地支承该力。其结果,在该副闩锁装置中,能够抑制耐久性的降低,并且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期望的是,抵接部为多个且多个该抵接部在摆动轴心方向上相互分离。在该情况下,多个抵接部在自撞针对副杆作用力时抵接于基部的多个部位,从而能够可靠性高地支承该力的一部分。其结果,各抵接部能够可靠性高地补偿因被支承部被基部支承而构成的结构的简化导致的强度降低。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期望的是,当规定了以下假想平面,即穿过在副杆位于卡合位置时卡合部与撞针啮合的啮合位置并且与摆动轴心正交的假想平面时,一个抵接部配置在与假想平面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自撞针对副杆作用力时,能够利用一个抵接部抑制轴体扭曲。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期望的是,抵接部为一个且一个该抵接部在摆动轴心方向上与轴体分离。在该情况下,在自撞针对副杆作用力时,一个抵接部抵接于基部中的在摆动轴心方向上与轴体分离的一个部位,而能够与轴体等一起适宜地支承该力。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期望的是,当规定了以下假想平面,即穿过在副杆位于卡合位置时卡合部与撞针啮合的啮合位置并且与摆动轴心正交的假想平面时,轴体配置在与假想平面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自撞针对副杆作用力时,能够抑制轴体扭曲。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期望的是,操作部配置在与假想平面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在用户对操作部进行解除操作而使副杆从卡合位置向解除位置摆动时,能够抑制轴体扭曲。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期望的是,撞针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在副杆位于解除位置状态下发动机罩从开位置向闭位置移动了时,与副杆滑动接触并将副杆向卡合位置引导。
在该情况下,即使在副杆固定到解除位置的情况下,通过使发动机罩从开位置向闭位置移动的动作,引导部也强制地使副杆向卡合位置复原。其结果,复原至卡合位置的副杆发动机罩在接下来从闭位置向开位置移动时,能够可靠性高地对发动机罩越过半开位置而向开位置移动进行限制。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期望的是,摆动轴心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期望的是,操作部从车身的前方接受解除操作。而且,期望的是,卡合部的轮廓部分朝向车身的后方弯曲。在该情况下,即使在用户从车身的前方对操作部进行解除操作时手触碰到卡合部,也会由于卡合部的轮廓部分朝向车身的后方弯曲而能够抑制感到不舒适感。
本发明的其他方案以及优点会根据以下的记载和附图所公开的实施例、该附图所例示的图解、以及说明书和该附图整体所公开的本发明的概念而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车辆的副闩锁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且是表示应用到车身以及发动机罩的状态的图。
图2是副闩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副闩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对发动机罩从闭位置上升时的副闩锁以及撞针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是对发动机罩从开位置下降时的副闩锁以及撞针的作用进行说明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6是表示在发动机罩要向开位置移动从而自撞针对位于卡合位置的副杆作用力时,多个抵接部与轴体、第一片部以及第二片部一起支承该力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对轴体、抵接部以及操作部与假想平面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图7的A-A截面的剖视图。
图9是涉及实施例2的副闩锁装置,且是表示在发动机罩要向开位置移动从而自撞针对位于卡合位置的副杆作用力时,一个抵接部与轴体、第一片部以及第二片部一起支承该力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副闩锁装置
9…车身
8…发动机罩
80…撞针
70…基部
X10…摆动轴心
20…被支承部
30…卡合部
40…操作部
10…副杆
17…施力机构(拉力螺旋弹簧)
71…第一片部
71H…第一轴孔
22…第二片部
22H…第二轴孔
60…轴体
51、52…抵接部
F1…发动机罩要向开位置移动从而自撞针对位于卡合位置的副杆作用的力
P1…假想平面
83…引导部
30S…卡合部的轮廓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2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车辆的副闩锁装置1设置于汽车等即车辆的车身9与发动机罩8之间。
车身9具有框架构件9F。框架构件9F配置于在车身9的前方设置的发动机室的前端。框架构件9F在车身9的宽度方向、即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车身9的宽度方向是以搭乘于车辆的用户为基准时的左右方向。图1的纸面近前侧是车身9的左侧面侧,图1的纸面进深侧是车身9的右侧面侧。图2之后的各图所示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以全部与图1对应的方式来表示。
发动机罩8具有构成车辆的外装的一部分的外板、以及对外板进行加强的内板。发动机罩8通过其前端位于比框架构件9F靠前方的位置并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延伸,从而覆盖发动机室。
对于发动机罩8来说,其后端经由在发动机室的后端设置的未图示的铰接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身9,对此省略图示。由此,发动机罩8成为能够在如图1所示那样覆盖发动机室的闭位置、与省略图示的发动机罩8的前端以向上方且后方位移的方式摆动而将发动机室开放的开位置之间移动。
在车身9的框架构件9F与发动机罩8之间设置有主闩锁装置7。主闩锁装置7具有主闩锁主体7A以及主撞针7B。
主闩锁主体7A固定于框架构件9F的上端部,并具有未图示的叉形件以及卡爪等。主撞针7B固定于发动机罩8的内板,并朝向主闩锁主体7A且向下突出。
主闩锁装置7在发动机罩8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主闩锁主体7A的叉形件将主撞针7B的U字形状部分的下端卡止,从而将发动机罩8保持在闭位置。将发动机罩8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下的主撞针7B的下端的位置设为位置S1。
主闩锁装置7通过搭乘于车辆的用户操作在驾驶座的附近设置的未图示的解除杆,从而不将发动机罩8保持于闭位置。具体而言,主闩锁主体7A的叉形件摆动而将主撞针7B的下端从位置S1向位置S2推起,而不卡止该下端。主撞针7B的下端位于位置S2时的发动机罩8的位置是半开位置。在该状态下,主闩锁装置7允许发动机罩8越过半开位置而向开位置移动。
用户能够将位于半开位置的发动机罩8抬起而使其向开位置移动。另外,用户能够将位于开位置的发动机罩8压下而使其通过半开位置并向闭位置移动。也就是,发动机罩8能够在闭位置、半开位置以及开位置之间移动。
主闩锁装置7通过利用主闩锁主体7A的又形件对在发动机罩8通过半开位置而向闭位置移动时从位置S2向位置S1下降的主撞针7B的下端进行卡止,从而复原为将发动机罩8保持于闭位置的状态。
副闩锁装置1在相对于主闩锁装置7向前方分离的位置处设置于车身9的框架构件9F与发动机罩8之间。
副闩锁装置1是如下副闩锁装置,即在车辆行驶时即使由于误操作等而使得主闩锁装置7不将发动机罩8保持于闭位置的情况下,也对发动机罩8越过半开位置而向开位置移动进行限制,从而确保车辆的安全性。
如图1~图8所示,副闩锁装置1具备撞针80、基部70、副杆10、轴体60以及拉力螺旋弹簧17。拉力螺旋弹簧17是本发明的“施力机构”的一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副闩锁装置1的各构成要素的说明中,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以发动机罩8位于闭位置的状态为基准。
在本实施例中,撞针80、基部70以及副杆10分别通过板状的金属材料被冲压加工以及弯折加工等而制造。轴体60通过棒状的金属材料被冲压加工以及切削加工等而制造。
如图1所示,撞针80由螺栓等紧固连结件固定于框架构件9F的前表面的上端。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撞针80中的向前突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板状部分的上部形成有被卡合部81,在该大致板状部分的下部形成有引导部83。
被卡合部81向前且向下突出。引导部83向前且向上突出。引导部83的前端位于比被卡合部81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在被卡合部81与引导部83之间以向后且向下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凹部82。
如图1所示,基部70由螺栓等紧固连结件固定于发动机罩8的内板。如图2以及图3所示,基部70具有一体地形成的基部主体79、一个第一片部71以及两个被抵接部73、74。
基部主体79是以向前缓慢地朝下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平板形状,且形成有从后端缘的中央向前凹陷的缺口79C。
一个第一片部71从基部主体79中的缺口79C的左边向框架构件9F且向下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如图3以及图8所示,在第一片部71贯通设置有以摆动轴心X10为中心的第一轴孔71H。摆动轴心X10在车身9的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延伸。
如图2所示,在第一片部71的后端设置有弹簧卡止部70S。弹簧卡止部70S是向右突出的小片,且贯通设置有用于将拉力螺旋弹簧17的一端卡止的孔。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两个被抵接部73、74从基部主体79的前端缘中的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两个部位分别向下延伸之后,在相同的高度处分别向左延伸,进而向上较短地突出。
如图1所示,被抵接部73、74一边向下延伸一边向后缓慢地倾斜。如图8所示,左方的被抵接部73位于相对于第一片部71向前方分离的位置。右方的被抵接部74位于相对于第一片部71向前方且向右方分离的位置。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副杆10形成有主壁10F、左壁10L以及右壁10R。主壁10F以从上端缘向后且向下倾斜的方式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主壁10F的下端缘向后弯曲。左壁10L从主壁10F的左端缘向后且向上延伸。右壁10R从主壁10F的右端缘向后且向上延伸。
副杆10具有一体地形成的被支承部20、卡合部30、操作部40以及两个抵接部51、52。
被支承部20位于左壁10L的上部分。在被支承部20设置有一个第二片部22。第二片部22向后且向上延伸,并从左方与第一片部71相邻。也就是,第二片部22在摆动轴心X10方向上与第一片部71相邻。
如图3以及图8所示,在第二片部22贯通设置有以摆动轴心X10为中心的第二轴孔22H。第二轴孔22H与第一轴孔71H相比直径较小。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主壁10F的下部分贯通设置有开口10H。卡合部30是从左方、右方以及下方包围主壁10F、左壁10L以及右壁10R中的开口10H的部分。卡合部30的轮廓部分30S向车身9的后方弯曲。
操作部40从主壁10F的上端缘向前且向下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操作部40位于发动机罩8的前端的下方的位置。操作部40的前端侧被树脂制的帽40A覆盖。卡合部30以及操作部40分别向摆动轴心X10的径向外侧且相互不同的方向延伸。
在左壁10L的上部分贯通设置有长孔11。在右壁10R的上部分贯通设置有长孔12。长孔11、12位于相对于摆动轴心X10向前方且下方分离的位置,并在摆动轴心X10的周向上延伸。长孔11与长孔12为同一形状,且在从摆动轴心X10方向观察时的位置也一致。
两个抵接部51、52在摆动轴心X10方向上相互分离。左方的抵接部51是左壁10L中的位于比长孔11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右方的抵接部52是右壁10R中的位于比长孔12靠上方的位置的部分。
如图3所示,轴体60具有头部63、第一轴部61、第二轴部62。头部63为圆盘形状。第一轴部61连接于头部63的左表面,且是与头部63相比直径较小的圆柱。第二轴部62连接于第一轴部61的左表面,且是与第一轴部61相比直径较小的圆柱。
如图8所示,第二片部22利用通过贯穿第一轴孔71H以及第二轴孔22H而被固定的轴体60,能够相对于第一片部71摆动。
更详细而言,第一轴部61贯穿于第一轴孔71H,第二轴部62贯穿于第二轴孔22H,第二轴部62的前端被固定(铆接),从而轴体60被固定于第二片部22。在第一轴孔71H与第一轴部61之间确保微小的间隙,头部63从右与第一片部71相邻并进行防脱,从而第二片部22能够相对于第一片部71绕摆动轴心X10摆动。
如此一来,被支承部20以能够绕摆动轴心X10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基部70。在该状态下,如图2所示,左方的被抵接部73进入左方的长孔11,右方的被抵接部74进入右方的长孔12。
在副杆10的右壁10R设置有弹簧卡止部10S。弹簧卡止部10S是向后且向上突出的小片,并贯通设置有用于将拉力螺旋弹簧17的另一端卡止的孔。
拉力螺旋弹簧17通过一端卡止于基部70的弹簧卡止部70S且另一端卡止于副杆10的弹簧卡止部10S,从而设置于基部70与副杆10之间。
拉力螺旋弹簧17以使卡合部30向后位移并且使操作部40向下位移的方式对副杆10施力。左方的抵接部51从上抵接于左方的被抵接部73,并且右方的抵接部52从上抵接于右方的被抵接部74,从而副杆10被定位在卡合位置。也就是,拉力螺旋弹簧17对副杆10朝向卡合位置施力。
图1、图6~图8所示的副杆10的位置也是卡合位置。在图4以及图5中由实线所示的副杆10的位置也是卡合位置。
操作部40自在车身9的前方站立的用户接受解除操作而向上位移,从而副杆10克服拉力螺旋弹簧17的作用力,向在图4以及图5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解除位置摆动,并使卡合部30向前位移。当用户将手离开操作部40时,副杆10通过拉力螺旋弹簧17的作用力而复原至卡合位置。如此一来,副杆10能够在卡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摆动。
如在图4中由实线所示,卡合位置是位于撞针80的凹部82内的卡合部30卡合于撞针80的被卡合部81从而对发动机罩8越过半开位置而向开位置移动进行限制的位置。
如在图4中由双点划线所示,解除位置是操作部40接受解除操作而使得卡合部30从撞针80的被卡合部81向前方离开而不能卡合于被卡合部81的位置。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将副杆10位于卡合位置时卡合部30与撞针80的被卡合部81啮合的位置设为啮合位置E1。而且,如图7以及图8所示,规定穿过啮合位置E1并且与摆动轴心X10正交的假想平面P1。
左方的抵接部51配置在与假想平面P1重叠的位置。轴体60也配置在与假想平面P1重叠的位置。操作部40也配置在与假想平面P1重叠的位置。
如图6所示,在用户进行发动机室的确认、保养维修时,另外,在车辆行驶时由于误操作等而使得主闩锁装置7不将发动机罩8保持于闭位置时,发动机罩8要越过半开位置而向开位置移动。而且,当发动机罩8要向开位置移动从而位于卡合位置的副杆10的卡合部30将撞针80的被卡合部81向上推时,作为其反作用力,从被卡合部81向下对卡合部30作用力F1。
抵接部51、52在从被卡合部81对卡合部30作用力F1时抵接于基部70的被抵接部73、74,从而与轴体60、第一片部71以及第二片部22一起支承力F1。
此时,抵接部51、52通过在与力F1的方向大致相同的向下的方向上抵接于被抵接部73、74,从而可靠性高地支承力F1的一部分。
如图5所示,在发动机罩8从开位置通过半开位置而向闭位置移动时,位于卡合位置的副杆10的卡合部30从上与撞针80的被卡合部81滑动接触并向前位移。由此,副杆10克服拉力螺旋弹簧17的作用力而朝向解除位置摆动,因此卡合部30能够通过被卡合部81。
当在副杆10位于在图5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发动机罩8从开位置通过半开位置而向闭位置移动了时,撞针80的引导部83与副杆10的卡合部30滑动接触而使卡合部30向后位移。在这样的引导部83的作用下,副杆10被取消固定而被向卡合位置引导。
作用效果
在实施例1的副闩锁装置1中,如图3以及图8所示,由于将轴体60贯穿于第一片部71的第一轴孔71H、第二片部22的第二轴孔22H而固定,因此结构简单。因此,在该副闩锁装置1中,各构件的制造误差、它们的组装误差不易累积。
其结果,在该副闩锁装置1中,不易产生副杆10相对于基部70晃动、副杆10摆动时的阻力增大、或者在副杆10摆动时发生扭曲的不良情况,能够使副杆10顺畅地摆动。
另外,在该副闩锁装置1中,如图6所示,副杆10所具有的两个抵接部51、52在发动机罩8要向开位置移动从而自撞针80的被卡合部81对位于卡合位置的副杆10的卡合部30作用力F1时,在与力F1的方向大致相同的向下的方向上抵接于基部70,由此与轴体60、第一片部71以及第二片部22一起支承力F1。也就是,抵接部51、52能够补偿因被支承部20被基部70支承而构成的结构的简化导致的强度降低。
因而,在实施例1的副闩锁装置1中,能够使副杆10顺畅地摆动,并且在发动机罩8要向开位置移动从而自撞针80的被卡合部81对位于卡合位置的副杆10的卡合部30作用力F1时适宜地支承力F1。其结果,在该副闩锁装置1中,能够抑制耐久性的降低,并且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另外,在该副闩锁装置1中,如图6所示,抵接部51、52为两个且在摆动轴心X10方向上相互分离。通过该结构,抵接部51、52在自被卡合部81对卡合部30作用力F1时与基部70的两个部位抵接,从而能够可靠性高地支承力F1的一部分。其结果,抵接部51、52能够可靠性高地补偿因被支承部20被基部70支承而构成的结构的简化导致的强度降低。
而且,在该副闩锁装置1中,如图7所示,一个抵接部51配置在与假想平面P1重叠的位置。通过该结构,在自被卡合部81对卡合部30作用力F1时,能够利用一个抵接部51来抑制轴体60扭曲。
另外,在该副闩锁装置1中,轴体60配置在与假想平面P1重叠的位置。通过该结构,在自被卡合部81对卡合部30作用力F1时,能够抑制轴体60扭曲。
而且,在该副闩锁装置1中,操作部40配置在与假想平面P1重叠的位置。通过该结构,在用户对操作部40进行解除操作而使副杆10从卡合位置向解除位置摆动时,能够抑制轴体60扭曲。
另外,在该副闩锁装置1中,如图5所示,撞针80具有引导部83。于是,即使在副杆10以位于在图5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解除位置的状态固定了的情况下,在进行了使发动机罩8从开位置通过半开位置而向闭位置移动的动作时,也通过引导部83与卡合部30滑动接触而使卡合部30向后位移,从而强制地使副杆10向卡合位置复原。其结果,复原到卡合位置的副杆10在发动机罩8接下来从闭位置向开位置移动时,能够可靠性高地对发动机罩8越过半开位置而向开位置移动进行限制。
而且,在该副闩锁装置1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即使在用户从车身9的前方对操作部40进行解除操作时手触碰到卡合部30,也会由于卡合部30的轮廓部分30S向车身9的后方弯曲而能够抑制感到不舒适感。
实施例2
如图9所示,在实施例2的副闩锁装置中,从实施例1的副闩锁装置1的左壁10L去除长孔11以及抵接部51,并且去除基部70的被抵接部73。也就是,在实施例2中,抵接部52为一个且一个该抵接部52在摆动轴心X10方向上与轴体60分离。
实施例2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对于和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将说明省略或者简略。
在实施例2的副闩锁装置中,与实施例1的副闩锁装置1相同,能够使副杆10顺畅地摆动,并且在发动机罩8要向开位置移动从而自撞针80的被卡合部81对位于卡合位置的副杆10的卡合部30作用力F1时适宜地支承力F1。其结果,在该副闩锁装置中,能够抑制耐久性的降低,并且实现制造成本的低廉化。
另外,在该副闩锁装置中,在自被卡合部81对卡合部30作用力F1时,一个抵接部52抵接于基部70中的相对于轴体60在摆动轴心X10方向上分离的一个部位,从而能够与轴体60等一起适宜地支承力F1。
以上,就实施例1、2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1、2,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并加以应用。
在实施例1、2中,撞针80设置于车身9,基部70设置于发动机罩8,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与之相反。
在实施例1中,抵接部51、轴体60以及操作部40配置在与假想平面P1重叠的位置,在实施例2中,轴体60以及操作部40配置在与假想平面P1重叠的位置,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轴体以及操作部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不与假想平面重叠的位置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Claims (8)

1.一种车辆的副闩锁装置(1),其设置于车身(9)与以能够在闭位置、半开位置以及开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车身(9)的发动机罩(8)之间,并对所述发动机罩(8)越过所述半开位置而向所述开位置移动进行限制,
所述车辆的副闩锁装置(1)的特征在于,
其具备:
撞针(80),其设置于所述车身(9)以及所述发动机罩(8)中的一方;
基部(70),其设置于所述车身(9)以及所述发动机罩(8)中的另一方;
副杆(10),其具有以能够绕摆动轴心(X10)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基部(70)的被支承部(20)、以及与所述被支承部(20)一体地形成并分别朝向所述摆动轴心(X10)的径向外侧且相互不同的方向延伸的卡合部(30)和操作部(40),所述副杆(10)能够在卡合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摆动,所述卡合位置是所述卡合部(30)卡合于所述撞针(80)从而对所述发动机罩(8)越过所述半开位置而向所述开位置移动进行限制的位置,所述解除位置是所述操作部(40)受到解除操作而使得所述卡合部(30)不能卡合于所述撞针(80)的位置;以及
施力机构(17),其设置于所述基部(70)与所述副杆(10)之间,对所述副杆(10)朝向所述卡合位置施力,
在所述基部(70)设置有朝向所述车身(9)以及所述发动机罩(8)中的所述一方突出的一个第一片部(71),
在所述第一片部(71)贯通设置有以所述摆动轴心(X10)为中心的第一轴孔(71H),
在所述被支承部(20)设置有在所述摆动轴心(X10)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片部(71)相邻的一个第二片部(22),
在所述第二片部(22)贯通设置有以所述摆动轴心(X10)为中心的第二轴孔(22H),
所述第二片部(22)利用通过将所述第一轴孔(71H)以及所述第二轴孔(22H)贯穿而被固定的轴体(60),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片部(71)摆动,
所述副杆(10)还具有与所述被支承部(20)、所述卡合部(30)以及所述操作部(40)一体地形成的至少一个抵接部(51、52),
所述抵接部(51、52)构成为在所述发动机罩(8)要向所述开位置移动从而自所述撞针(80)对位于所述卡合位置的所述副杆(10)作用力(F1)时抵接于所述基部(70),由此与所述轴体(60)、所述第一片部(71)以及所述第二片部(22)一起支承所述力(F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闩锁装置(1),其中,
所述抵接部(51、52)为多个且多个所述抵接部(51、52)在所述摆动轴心(X10)方向上相互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副闩锁装置(1),其中,
当规定了以下假想平面(P1),即穿过在所述副杆(10)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所述卡合部(30)与所述撞针(80)啮合的啮合位置并且与所述摆动轴心(X10)正交的假想平面时,
一个所述抵接部(51)配置在与所述假想平面(P1)重叠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闩锁装置(1),其中,
所述抵接部(51)为一个且一个所述抵接部(51)在所述摆动轴心(X10)方向上与所述轴体(60)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闩锁装置(1),其中,
当规定了以下假想平面(P1),即穿过在所述副杆(10)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所述卡合部(30)与所述撞针(80)啮合的啮合位置并且与所述摆动轴心(X10)正交的假想平面时,
所述轴体(60)配置在与所述假想平面(P1)重叠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副闩锁装置(1),其中,
所述操作部(40)配置在与所述假想平面(P1)重叠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闩锁装置(1),其中,
所述撞针(80)具有引导部(83),该引导部(83)在所述副杆(10)位于所述解除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发动机罩(8)从所述开位置向所述闭位置移动了时,与所述副杆(10)滑动接触并将所述副杆(10)向所述卡合位置引导。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闩锁装置(1),其中,
所述摆动轴心(X10)在所述车身(9)的宽度方向上延伸,
所述操作部(40)从所述车身(9)的前方接受所述解除操作,
所述卡合部(30)的轮廓部分朝向所述车身(9)的后方弯曲。
CN202110639855.9A 2020-12-22 2021-06-08 车辆的副闩锁装置 Pending CN1146553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12530 2020-12-22
JP2020212530A JP7071676B1 (ja) 2020-12-22 2020-12-22 車両のセカンダリラ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55316A true CN114655316A (zh) 2022-06-24

Family

ID=81653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39855.9A Pending CN114655316A (zh) 2020-12-22 2021-06-08 车辆的副闩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71676B1 (zh)
CN (1) CN11465531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35382Y2 (zh) * 1974-12-11 1980-08-21
JP4456339B2 (ja) * 2003-06-09 2010-04-28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車両用フードラッチ装置
JP4747082B2 (ja) * 2006-12-08 2011-08-10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JP5849680B2 (ja) * 2011-12-16 2016-02-0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フードのロック機構
JP5790477B2 (ja) * 2011-12-16 2015-10-0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フードのロック機構
JP6136300B2 (ja) * 2013-01-29 2017-05-3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JP5535382B1 (ja) 2013-09-02 2014-07-02 株式会社ハウゼコ 外壁入隅構造体
JP6623807B2 (ja) * 2016-02-12 2019-12-2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6687220B2 (ja) * 2017-04-14 2020-04-22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フードロッ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98882A (ja) 2022-07-04
JP7071676B1 (ja) 2022-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06856B2 (en) Seat slide device
US8833812B2 (en) Door lock release mechanism for automobile door
US8459706B2 (en) Door handle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2009241919A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597106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20230202351A1 (en) Latch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CN110607961B (zh) 用于车辆的可伸缩外侧门把手组件
JP5948786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9006380A (ja) ヘッドレスト
CN114655316A (zh) 车辆的副闩锁装置
JP2019127129A (ja) 車両用スライドレール装置
WO2009145045A1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US20230023091A1 (en) Seat sliding device
JP6015465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15139869A (zh) 用于车辆座椅轨道的锁定装置
CN111572514B (zh) 车辆用踏板装置
JP2004199199A (ja) 自動車用ペダル装置
JP7538682B2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7065623B2 (ja) 車両用スライドレール装置
JP2019006207A (ja) ヘッドレスト
JP5132969B2 (ja) 車両における中間ストッパ機構
JP2022134197A (ja) シートスライド装置
JP2017154601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24068938A (ja) 車両用収納装置
WO2018235616A1 (ja) ヘッドレス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