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23502B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23502B
CN114623502B CN202011443398.8A CN202011443398A CN114623502B CN 114623502 B CN114623502 B CN 114623502B CN 202011443398 A CN202011443398 A CN 202011443398A CN 114623502 B CN114623502 B CN 1146235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air inlet
jet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433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23502A (zh
Inventor
林晨
江晨钟
何家基
大森宏
江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4339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23502B/zh
Priority to EP20955470.8A priority patent/EP4036485A4/en
Priority to AU2020471211A priority patent/AU2020471211B2/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38384 priority patent/WO2022120947A1/zh
Priority to US17/721,272 priority patent/US20220235947A1/en
Publication of CN114623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3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235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35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1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in which secondary air is induced by injector action of the primary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位于壳体的底部;至少一个换热器组,空气经进风口流动且经至少一个换热器组进行热交换后,从出风口流出;至少一个换热器组中的任一个换热器组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第二换热器的下端部与第一换热器的上端部相连接;第三换热器,第三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间隔设置;第四换热器,第四换热器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第四换热器的下端部与第三换热器的上端部相连接;其中,第一方向为重力方向。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有利于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到一种空调室内机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技术的发展,用户对空调的需求已不局限于简单的温湿度调节,如何提升用户居住环境舒适性成为空调技术的发展趋势。空调器通常采用降低风机转速以实现“无风感”出风,但是,由于“无风感”出风时风机始终运行,风机的工作噪音仍会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沿第一方向,出风口位于壳体的底部;至少一个换热器组,至少一个换热器组设置于壳体内,空气经进风口流动至至少一个换热器组进行热交换后,从出风口流出;至少一个换热器组中的任一个换热器组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第一连线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且第二换热器的下端部与第一换热器的上端部相邻设置;第三换热器,沿第二方向,第三换热器与第一换热器间隔设置;第四换热器,第四换热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第二连线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且第四换热器的下端部与第三换热器的上端部相连接;其中,第四换热器的上端部与第二换热器的上端部相连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一方向为重力方向,沿第一方向的进行投影,第一连线的延长线和第二连线的延长线的交点位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之间。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至少一个换热器组。其中,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任一换热器组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均位于壳体内部,出风口位于壳体的底部。第一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沿第二方向设置于壳体内的两侧,第二换热器的下端部与第一换热器的上端部相邻接,并位于第一换热器上方。第四换热器的下端部与第三换热器的上端部相邻接,并位于第三换热器上方。第二换热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第一连线和第四换热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第二连线均相对于第一方向也即重力方向倾斜设置。
空调室内机工作时,使得室内空气分别经壳体一侧的进风口、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换热后、由出风口流入室内,室内空气经壳体另一侧的进风口、第三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换热后、由出风口流入室内。即在运行自然对流制冷模式时,可以通过自然对流的形式为室内的空气进行换热,整个换热过程无需风机工作,进而在保证良好的换热能力的情况下,避免了风机工作产生的噪音,提升用户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二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倾斜地设置于壳体内,可以有效地利用壳体的内部空间,减小了第二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在竖直方向上的占用空间,进而增大了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进而可以提高经过换热后的进风风量,以满足自然对流进风时对冷量的需求,大大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能够满足卧室场景使用的空调在用户睡眠时具有良好的体感温度的情况下,不会受到吹风、噪音的影响,即空调室内机具有无风感出风和无噪音的效果,适于推广应用。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室内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垂直于第三方向的截面中,第二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的组成的截面形状为倒置的V型;其中,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相垂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射流喷嘴,射流喷嘴位于第四换热器的上端部和第二换热器的上端部之间,射流喷嘴与任一个换热器组围合成换热腔室,换热腔室与出风口相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还包括:射流风道,射流风道与射流喷嘴连通,沿风道的流动方向,射流风道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至少一个换热器组包括多个换热器组,多个换热器组沿壳体的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任一换热器组均对应设置有射流喷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包括:进风罩体,进风口开设于进风罩体上;底座,进风罩体设置于底座上,出风口开设于底座上;隔板,隔板设置于进风罩体和底座之间,隔板与进风罩体和底座相连接;其中,至少一个换热器组与隔板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任一个换热器组为轴对称结构,轴对称结构的对称轴沿第一方向延伸。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二翅片,第二翅片相对于第一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取值范围为0°至45°;第四换热器包括多个第四翅片,第四翅片相对于第一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取值范围为0°至45°。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第二方向,出风口的宽度与壳体的宽度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2至0.9;和/或出风口沿第二方向的宽度与射流喷嘴的端面至出风口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1至0.7。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壳体的第一方向,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进行投影;在得到投影面内,至少一个换热器组的宽度等于壳体的宽度与射流喷嘴的宽度的差值。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壳体的第一方向,位于出风口一侧,进风口高于至少一个换热器组的下端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和多个第一翅片,多个第一换热管均呈单排设置,多个第一翅片套设于第一换热管上;第二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和多个第二翅片,多个第二换热管均呈单排设置,多个第二翅片套设于第二换热管上;第三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三换热管和多个第三翅片,多个第三换热管均呈单排设置,多个第三翅片套设于第三换热管上;第四换热器包括多个第四换热管和多个第四翅片,多个第四换热管呈单排设置,多个第四翅片套设于第四换热管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进风口包括射流进风口和主进风口,射流进风口与射流喷嘴相连通,主进风口经至少一个换热器组与换热腔室相连通;射流进风口开设于壳体的侧壁;主进风口开设于壳体沿第二方向相对的两侧壁;以及主进风口开设于壳体沿第三方向的侧壁,和/或壳体的顶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因此具有上述第一方面空调室内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的第三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射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射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射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9示出了图8所示实施例的第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10示出了图8所示实施例的第二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11示出了图8所示实施例的第三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8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2所示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2所示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2所示实施例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17示出了图16所示实施例的第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18示出了图16所示实施例的第二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19示出了图16所示实施例的第三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射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情况下的换热能力计算效果图;
图2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射流角的示意效果图;
图2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射流角不满足设计要求引起的两侧壁面回流效果图;
图2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自然对流换热情况下壳体内部的温度分布效果图;
图2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自然对流换热情况下壳体内部的速度分布效果图;
图26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无射流换热情况下壳体内部的温度分布效果图;
图27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无射流换热情况下壳体内部的速度分布效果图。
其中,图1至图2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空调室内机,10壳体,102底座,104进风罩体,12进风口,120射流进风口,122主进风口,14出风口,16换热腔室,20第一换热器,22第二换热器,24第三换热器,26第四换热器,30射流结构,32风道,322送风风道,324射流风道,34射流喷嘴,40风机,50隔板,52第一换热腔,54第二换热腔,60第一接水盘,62第二接水盘。
其中,图26至图2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200’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5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和空调器。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20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包括壳体10和设置于壳体10内的至少一个换热器组,壳体10包括进风口12和出风口14,沿第一方向,出风口14位于壳体10的底部,空气经进风口12流动至至少一个换热器组进行热交换后,从出风口14流出。
至少一个换热器组中的任一个换热器组包括: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2,第二换热器22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第一连线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且第二换热器22的下端部与第一换热器20的上端部相邻设置;第三换热器24,沿第二方向,第三换热器24与第一换热器20间隔设置;第四换热器26,第四换热器26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第二连线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且第四换热器26的下端部与第三换热器24的上端部相邻设置;其中,第四换热器26的上端部与第二换热器22的上端部相连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一方向为重力方向,沿第一方向的进行投影,第一连线的延长线和第二连线的延长线的交点位于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之间。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1包括壳体10和至少一个换热器组。其中,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10包括进风口12和出风口14,任一换热器组包括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2、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6。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2、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6均位于壳体10内部,出风口14位于壳体10的底部。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沿第二方向设置于壳体10内的两侧,第二换热器22与第一换热器20相连,并位于第一换热器20上方。第四换热器26与第三换热器24相连接,并位于第三换热器24上方。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均相对于第一方向也即重力方向倾斜设置。
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2、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6设置于壳体10内。沿第一方向,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分别位于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的上方,如图4所示,壳体10的相对的两侧的侧壁是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均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即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相对于壳体的侧壁是倾斜设置的。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二换热器22的沿第一方向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与壳体侧壁具有一定的夹角,同理第四换热器26的沿第一方向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与壳体侧壁也具有一定的夹角。通过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均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可以有效地利用壳体10的内部空间,减小了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在竖直方向上的占用空间,进而可以进一步地设置有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进而增大了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进而可以提高经过换热后的进风风量,以满足自然对流进风时对冷量的需求。
进一步地,沿第一方向,第一换热器20的上端部与第二换热器22的下端部相搭接,进而保证了通过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可以经过换热后再排出,提升换热效果;第三换热器24的上端部与第四换热器26的下端部相搭接,保证通过另一侧的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同样可以经过换热后再排出,提升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器22的上端部和第四换热器26的上端部通过壳体相连接,进而使得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2、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6围合出换热腔室16,通过进风口12进入的气流均通过换热器组后进入到换热腔室16内,进而保证了进而到换热腔室16内的空气均是经过换热后的气流,以提升整机的换热效果。
上述换热器的设置形式对于不同类型的换热器均适用,并不局限于某一类别的换热器。
具体工作过程为:室内的回风气流从进风口12进入壳体10内通过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2、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6围合成换热腔室16,降温后的冷空气由于密度增大,会在重力作用下从出风口14流出送入室内,而室内的热空气又会以回风的形式再进入进风口12,进而形成气流循环并对室内空间进行换热。室内机在进行自然对流工作模式的情况下,风机40不需要工作,进而实现了无声换热和无风感换热的效果,大大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任一个换热器组包括位于壳体10内上部的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以及位于壳体10内下半部的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分别位于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的下方,且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22的连接端通过翅片相互搭接,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6的连接端通过翅片相搭接,进而通过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2、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6围合成换热腔室16。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2、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6均能够对经过壳体10的进风口12进入的气流进行换热,增大了整机的换热面积,同时能够最大化的对进风口12进入的室内回风进行换热,进而能够在壳体10体积紧凑的情况下,为自然对流模式提供较大的换热能力,大大提高了用户的舒适度和满意度,能够满足卧室场景使用的空调在用户睡眠时具有良好的体感温度的情况下,且不会受到吹风、噪音的影响,即空调室内机1具有无风感出风和无噪音的效果,适于推广应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定义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即图中箭头A所示方向为第一方向(重力方向),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即图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即图中箭头C所示方向为第三方向。其中,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相垂直。
实施例2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10、图15、图18、图20至图25所示,沿垂直于第三方向的截面中,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的组成的截面形状为倒置的V型。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的组成了倒置的V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V型是指类似V型的形状。V型的开口朝向出风口14侧,并且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分别与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朝向出风口14的一侧相搭接。
具体地,如图4所示,定义第二换热器22靠近壳体10的顶部的一端与第四换热器26靠近壳体10的顶部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换热器22靠近出风口14的一端与第四换热器26靠近出风口14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通过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即通过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构成了倒置的V型换热结构,V型的开口侧的两端侧分别紧接着设置有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并且沿图中箭头A所示的第一方向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分别位于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的下方。
具体地,经进风口12进入壳体10内部的气流作用于倾斜设置的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后,能够在壳体10内顺利、快速地下沉,在下沉过程中,与经第一换热器20、第三换热器24进入壳体10内的气流汇合,并共同下沉,进而经位于壳体10底部的出风口14流入室内,即倾斜设置的第二换热器22、第四换热器26强化了自然对流空气下沉的效果,与第一换热器20、第三换热器24相配合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的换热能力,并使流向出风口14的换热后的气流更加均匀,进而有利于室内温度能够快速达到用户的舒适度并较长时间维持在舒适范围内,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如良好的制冷效果。
具体地,在没有引射作用时,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1的换热器200’未倾斜设置,即换热器200’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放置,冷气下沉的流动受外界微小的气流变化容易引起内部流场不对称、不稳定,制冷的能力也较弱,其中,图26和图27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实施例提供的无射流换热情况下壳体10内部的温度和速度分布效果图。
而本发明通过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相对于壳体10的高度方向倾斜设置,通过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构成了倒置的V型,V型的开口两侧分别紧接着设置有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并且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位于出风口14的一侧,使得换热器组能够产生较强的自然对流制冷能力,其中,图24和图2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无射流换热情况下壳体10内部的温度和速度分布效果图,由图24、图25和图26、图27对比可知,本申请的空调室内机1在无射流情况下,内部流场非常对称均匀,不会受外部微小气流变化而变化,制冷能力同比提升了至少7%。
实施例3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4、图8至图10、图15至图20所示,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射流喷嘴34,射流喷嘴34位于第四换热器26的上端部和第二换热器22的上端部之间,射流喷嘴34与任一个换热器组围合成换热腔室16,换热腔室16与出风口14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射流喷嘴34,射流喷嘴34位于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之间,并与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的上端部抵接,进而使得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2、第三换热器24、第四换热器26和射流喷嘴34围合成与出风口14相连通的换热腔室16。
具体地,如图21至图23所示,空调室内机1运转时,射流喷嘴34可向换热腔室16喷入射流,与经进风口12、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2、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6进入换热腔室16的气流进行混合后通过出风口14流向室内以实现换热,使得经出风口14流入室内的气流包括由自然对流和射流两部分气流。同时,射流在喷出时可在换热腔室16内形成负压,进而增大自然对流的气流量,即实现了自然对流和射流共同换热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室内机的换热能力。
进一步地,如图5、图6至图10、图15至图20所示,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射流风道324,射流风道324与射流喷嘴34连通,沿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射流风道324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从射流风道324的进风端至末端,射流风道324的截面面积逐渐减小,使风在输送过程中可以维持较为稳定的风压,消除出风沿射流风道324长度方向上的分速度,进而使得各个射流喷嘴34喷出的风速较为均匀。
其中,射流喷嘴34的形状可以为圆形孔、条形孔或者多边形孔,并且射流喷嘴34的数量为多个。或者,射流喷嘴34为一条沿射流风道324延伸方向一致的长条形开口结构。通过设置喷嘴,可以进一步地调整进入的气流的喷射速度,再通过射流喷嘴34射入到换热腔室16内,实现对自然对流进风的气流进行导流的作用,加速换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还包括风机40和送风风道322,风机40的送风口与送风风道322相连通,送风风道322与射流风道324相连通,实现通过射流喷嘴34的主动送风。这样,从出风口14送出的风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射流风,另一部分为被引流的风。从而实现了以少量的主动送风提供更大风量,更大制冷量的效果,进而在主动送风量维持传统空调风量的水平时,能够大大提高空调能效,有利于降低使用成本。
在具体实施例中,图2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射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情况下的换热能力计算效果图,由图21中可以看到,经射流进风口120进行射流后输送至室内的制冷量为250W,而气流经主进风口122引流后进行自热对流输送至室内的制冷量为522W,即主进风口122实现的被引流的制冷能力约为射流进风口120实现的射流制冷能力的2倍。
进一步地,沿气流进入方向,将射流风道324的进风端的截面面积作为第一面积,将射流风道324的末端的截面面积作为第二面积,其中,第二面积的取值为第一面积的10%至80%,通过调整射流风道324的渐缩幅度,进而可以结合空调室内机1的整机结构和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换热腔室的大小设置合理的结构,以达到较佳的出风速度和出风量,提升整机的输出能力和舒适性。
进一步地,整体射流喷嘴34的进风端的端口面积为第三面积,全部射流喷嘴34的出口端的过流面积为第四面积,第四面积的取值为第三面积的50%至95%,通过将射流喷嘴34的过流面积由进风端至出风端设置为渐缩结构,进而可以提升通过射流喷嘴34喷射出的气流的流速,进而实现对自然对流的气流的导流作用,提升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沿壳体10的第一方向,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进行投影;在得到投影面内,换热器组的宽度等于壳体10的宽度与射流喷嘴34的宽度的差值。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15所示,在向垂直于重力方向的平面进行投影得到的投影面内,换热器组的宽度与射流喷嘴34的宽度Wo之和等于壳体10的宽度W。即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换热器组和射流喷嘴34紧密地排列在壳体10的内部,充分地利用了壳体1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在壳体10体积紧凑的情况下,提供较大的换热能力。同时,这样地设置,有利于减小换热器组与壳体10之间的缝隙,进而使得经进风口12流入壳体10内部的气流尽可能多的经换热器组进行换热后经出风口14流出,有利于提高空调器室内机的换热效果,减少能量损失,提高空调能效。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和生产过程中,细节尺寸可能会考虑缝隙和壳体厚度等因素的影响,换热器组的宽度与射流喷嘴34的宽度Wo之和等于壳体10的宽度W容许存在一定的偏差。
实施例4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壳体10包括:进风罩体104,进风口12开设于进风罩体104上;底座102,进风罩体104设置于底座102上,出风口14开设于底座102上;隔板50,隔板50设置于进风罩体104和底座102之间,隔板50与进风罩体104和底座102相连接;其中,至少一个换热器组与隔板50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的壳体10包括:进风罩体104、底座102和隔板50。其中,进风罩体104设置于底座102上,进风口12开设于进风罩体104。待换热的空气可经由进风罩体104进入壳体10内侧参与换热,同时,进风罩体104还能保护设于壳体10内侧的换热器组。经换热器组换热后的气流会经开设于底座102上的出风口14流向室内。通过在进风罩体104和底座102之间设置隔板50,并使隔板50与进风罩体104和底座102相连,可将进风口12分隔为多个独立的进风区域,使得参与自然对流换热的气流和参与射流换热的气流进风是互不干涉的,有利于保证自然对流换热和射流换热良好的换热能力,进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整体换热能力。
进一步地,如图1、图4、图8、图10、图15、图16、图18所示,任一个换热器组为轴对称结构,轴对称结构的对称轴沿第一方向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换热器20与第三换热器24呈对称分布,第二换热器22与第四换热器26呈对称分布,对称轴沿第一方向延伸。一方面,在气流仅经进风口12进行自然对流换热,没有气流经射流喷嘴34进行射流换热的情况下,射流喷嘴34对自然对流的效果干扰较小,不会造成自然对流时气流流动的紊乱而引起性能的衰减,进而有利于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
另一方面,在气流经射流结构进行射流换热的情况下,经射流喷嘴34喷射出的气流能够同时引导室内气流经位于壳体10两侧的进风口12流入壳体10内部以实现对流换热,与相关技术中空调室内机1进行射流换热时,仅能从一侧引导室内气流进入壳体10内部进行对流换热相比,大大提高了对流的气流流量,进而提高引射效率,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换热能力,以使空调室内机1能够快速、长时间满足用户舒适度的需求。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定义第二换热器22朝向进风口12表面与壳体10的高度方向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α1,定义第四换热器26朝向进风口12的表面与壳体10的高度方向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α2,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α2的取值范围,一方面可以根据壳体10内的容积合理的设置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的倾斜角度,以实现换热面积的最大化,并且有利于气流经倾斜设置的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后具有良好的下沉效果,同时,倾斜地设置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并合理地设置倾斜角度,可以使得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上的冷凝水沿着倾斜地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流动到底端,避免了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的冷凝水从出风口14滴落到室内而造成环境污染,进而在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换热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了产品使用的可靠性和清洁性。
其中,第一夹角α1的取值为0°至45°,第二夹角α2的取值为0°至45°。
具体地,第一夹角α1的取值可以为45°、40°,35°或满足要求的其他角度;第二夹角α2的取值可以为45°、40°,35°或满足要求的其他角度。进一步地,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α2的角度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能够满足第二换热器22、第四换热器26、壳体10的侧壁不同结构的需求,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定义第一换热器20朝向进风口12的表面与壳体10的高度方向的夹角为第三夹角,定义第三换热器24朝向进风口12的表面与壳体10的高度方向的夹角为第四夹角,根据壳体10内的空间合理设置第三夹角和第四夹角的取值范围,实现对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的安装位置的合理设置,进而提高壳体10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使得在壳体10体积紧凑的情况下,提供较大的换热能力,提高空调能效。
具体地,考虑到设计和安装误差问题,或其他问题,即考虑到一定的容错空间,通过合理设置第三夹角和第四夹角,第三夹角和第四夹角的取值范围为0°至10°,使得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的中心面与壳体10的高度大致平行,进而在向垂直于高度方向的平面进行投影得到的投影面内,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使得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2、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6的宽度尽可能等于壳体10的宽度与射流喷嘴34的宽度的差值,以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换热能力和能效。
具体地,第三夹角的取值可以为0°、5°,10°或满足要求的其他角度;第四夹角的取值可以为0°、5°,10°或满足要求的其他角度。进一步地,第三夹角和第四夹角的角度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能够满足第一换热器20、第三换热器24、壳体10的侧壁不同结构的需求,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沿第一方向进行截面,在截面内,沿第一方向,进风口12位于壳体10顶部一侧的高度高于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22对应的高度,进风口12位于出风口14一侧的高度高于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22对应的高度,其中,图4中的Ho所示的距离为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22的高度,其中,如图4和图15所示,进风口12的高度为Hin,这样地设置,使得经进风口12进入壳体10内部的气流经换热器组后才能进入换热腔室,避免气流未经过换热器组进入换热腔室而造成回风并降低换热能力,进而保证良好的换热能力。
进一步地,射流结构30的射流角度θ满足tan(θ/2)等于湍流系数与0.29的比值,其中湍流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05至0.08。通过合理限定湍流系数的取值范围,并限定射流结构30的射流角度与湍流系数,进而能够合理限定射流角度的大小,使得射流角度与出风口14相匹配,有利于提高射流性能并保证良好的换热能力。
如图4和图15所示,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定义射流喷嘴34的宽度为第一宽度Wo,出风口14的宽度为第二宽度Wout,壳体10的宽度为第三宽度W,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射流喷嘴34的端面与出风口14所在的平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He,通过限定第二宽度与第一宽度的差值的0.5倍与第三距离的比值小于tan(θ/2),即tan(θ/2)≥0.5(Wout-Wo)/He;能够提高射流角度θ与出风口14的匹配度,避免射流角度过小使得射流区域无法覆盖出风口14,出风口14周围的壳体10壁面会因壳体10外部的气流回流而产生冷凝水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同时,避免射流角度过大,射流覆盖区域过多的覆盖出风口14,会有较多的射流冲击到出风口14两侧的壁面上造成性能的衰减,进而能够在保证射流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的情况下,提高产品使用的可靠性。
具体地,射流角度θ为气流经射流喷嘴34喷射后自然扩散出现的角度,即气流经喷流口喷射后,流体外侧流线与射流喷嘴34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如图22所示,图22中的角θ即为射流角度。图23示出了在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1的结构的基础上,当射流角度θ不满足上述关系时,即射流角度θ较小时,引起两侧壁面回流时的能力效果图。其中,图23所示的下部两个椭圆形区域,由于射流范围未覆盖此区域,进而会产生室内气流经此区域流入换热腔室16的问题,即引起回流,影响换热能力。
进一步地,第二宽度Wout与第三距离He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1至0.7,即Wout/He等于0.1至0.7。
具体地,通过将第二宽度Wout与第三距离He的比值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使得射流角度能够较好地与出风口14的尺寸相匹配,以使射流区域能够与出风口14的尺寸相吻合,有利于提高射流性能并保证良好的换热能力。
具体地,第二宽度Wout与第三距离He的比值Wout/He为0.1、0.3、0.5、0.7或满足要求的其他数值。
进一步地,第二宽度Wout与第三宽度W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2至0.9,即Wout/W等于0.2至0.9。
具体地,气流经进风口12进行自然对流换热的情况下,出风口14的宽度越小,自然对流的换热能力衰减越严重,因而,通过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定义壳体10的宽度为第三宽度W,并将第二宽度Wout与第三宽度W的比值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即通过合理限定壳体10的宽度与出风口14的宽度,能够使得气流经进风口12和换热器组进行热交换后,能够顺畅、快速经出风口14输出至室内,保证良好的换热能力。
具体地,第二宽度Wout与第三宽度W的比值Wout/W可以为0.2、0.5、0.7或0.9,以及满足要求的其他数值。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第一接水盘60和第二接水盘62,第一接水盘60和第二接水盘62设于壳体10的内部,其中,第一接水盘60位于第一换热器20的下方,用于收集或容纳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22的冷凝水,第二接水盘62位于第三换热器24的下方,用于收集或容纳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6的冷凝水,避免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2、第三换热器24、第四换热器26的冷凝水流入室内而影响用户正常使用,提高产品使用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向垂直于高度方向投影,在得到的投影面内,如图4和图15所示,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22的朝向出风口14一侧的端部投影位于第一接水盘60的投影的内部,能够保证第一换热器20和第二换热器22的冷凝水能够落入第一接水盘60的内部而不会漏掉,同样地,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6的朝向出风口14一侧的端部投影位于第二接水盘62的投影的内部,能够保证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6的冷凝水能够落入第二接水盘62的内部而不会漏掉,进而提高用户使用的可靠性和满意度。
进一步地,第一接水盘60和第二接水盘62均相对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其中,第一接水盘60的接水面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3°;第二接水盘62的接水面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3°。
具体地,第一接水盘60和第二接水盘62相对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接水盘60的接水面与壳体10长度方向的夹角的范围、第二接水盘62的接水面与壳体10长度方向的夹角的范围,有利于冷凝水沿第一接水盘60的和第二接水盘62的一端顺利排出,避免第一接水盘60和第二接水盘62的冷凝水汇集较多不能及时排出而落入室内,进一步提高产品使用的可靠性。
具体地,第一接水盘60的接水面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3°、4°、或5°,或满足要求的其他角度。第二接水盘62的接水面与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3°、4°、或5°,或满足要求的其他角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接水盘60和第二接水盘62也可以相对于壳体10的宽度方向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20,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和多个第一翅片,多个第一换热管均呈单排设置,多个第一翅片套设于第一换热管上;第二换热器22,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和多个第二翅片,多个第二换热管均呈单排设置,多个第二翅片套设于第二换热管上;第三换热器24,包括多个第三换热管和多个第三翅片,多个第三换热管均呈单排设置,多个第三翅片套设于第三换热管上;第四换热器26包括多个第四换热管和多个第四翅片,多个第四换热管呈单排设置,多个第四翅片套设于第四换热管上。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第一换热管呈单排设置于第一换热器20内,可以有效提升第一换热器20的换热性能,所设置的第一换热管数量越多对换热性能的提升也越明显,将多个第一翅片套设于第一换热管上,可使第一换热管的热量均匀分布于第一翅片上,当气流流经第一换热器20时,可与第一换热器20充分且均匀的进行换热,使换热后的气流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
当换热器采用翅片转热器的情况下,第一换热器20的上端部和第二换热器22的下端部通过翅片相搭接;第三换热器24的上端部和第四换热器26的下端部也通过翅片相搭接,以实现进气气流均可以通过换热后进入室内。
通过将多个第二换热管呈单排设置于第二换热器22内,可以有效提升第二换热器22的换热性能,所设置的第二换热管数量越多对换热性能的提升也越明显,将多个第二翅片套设于第二换热管上,可使第二换热管的热量均匀分布于第二翅片上,当气流流经第二换热器22时,可与第二换热器22充分且均匀的进行换热,使换热后的气流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
通过将多个第三换热管呈单排设置于第三换热器24内,可以有效提升第三换热器24的换热性能,所设置的第三换热管数量越多对换热性能的提升也越明显,将多个第三翅片套设于第三换热管上,可使第三换热管的热量均匀分布于第三翅片上,当气流流经第三换热器24时,可与第三换热器24充分且均匀的进行换热,使换热后的气流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
通过将多个第四换热管呈单排设置于第四换热器26内,可以有效提升第四换热器26的换热性能,所设置的第四换热管数量越多对换热性能的提升也越明显,将多个第四翅片套设于第四换热管上,可使第四换热管的热量均匀分布于第四翅片上,当气流流经第四换热器26时,可与第四换热器26充分且均匀的进行换热,使换热后的气流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中的相邻两个翅片的片距,与单个翅片的片宽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1至0.45;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中的相邻两个翅片的片距,与单个翅片的片宽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1至0.45。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中的相邻两个翅片的片距与单个翅片的片宽的比值的取值范围,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中的相邻两个翅片的片距与单个翅片的片宽的比值的取值范围,有利于增大经进风口12进入壳体10内的气流温度与换热腔室内的气流温度的温度差,进而提高自然对流效果,保证良好的换热能力。
具体地,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中的相邻两个翅片的片距与单个翅片的片宽的比值为0.1、0.2、0.3、0.45、或满足要求的其他数值。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的相邻两个翅片的片距与单个翅片的片宽的比值为0.1、0.2、0.3、0.45、或满足要求的其他数值。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换热器22和第四换热器26中的相邻两个翅片的片距与单个翅片的片宽的比值,与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中的相邻两个翅片的片距与单个翅片的片宽的比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实施例5: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至少一个换热器组包括多个换热器组,多个换热器组沿壳体10的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任一换热器组均对应设置有射流喷嘴34。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室内机1的壳体10内设有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换热器组,大大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的换热能力,任一换热器组均对应设置有射流喷嘴34,使得壳体10内可形成多个换热腔室16,且每个换热腔室16均采用射流和自然对流相结合的方式换热,一方面加强了空调室内机1的换热能力,另一方面还使经出风口14流向室内的气流更加均匀,提升了用户舒适度。
实施例6: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8至图15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风机40和隔板50,其中,隔板50将进风口12分隔成射流进风口120和主进风口122,射流进风口120与射流风道324相连通,空气经部分第一换热器20和第三换热器24换热后,通过风机40送入射流风道324内,经射流喷嘴34喷入换热腔室16;空气经主进风口122经第一换热器20、第二换热器22、第三换热器24和第四换热器26后进入换热腔室16。通过两个进风途径有利于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换热能力,进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整体换热能力和能效。
通过隔板50将进风口12分隔为射流进风口120和主进风口122,使得经射流进风口120流入壳体10内部的气流与经主进风口122流入壳体10内部的气流是相互独立且不连通的,进而能够确保经主进风口122进入壳体10内部进行的自然对流换热,与经射流进风口120流入壳体10内部进行射流换热是互不干涉的,有利于保证自然对流换热和射流换热良好的换热能力,进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整体换热能力。
具体地,如图8所示,射流进风口120与射流喷嘴相连通,主进风口122经至少一个换热器组与换热腔室16相连通;射流进风口120开设于壳体10的侧壁;主进风口122开设于壳体10沿第二方向相对的两侧壁;以及主进风口122开设于壳体10沿第三方向的侧壁,和/或壳体10的顶壁。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图12、图13、图14所示,风机40的数量为一个,设置于壳体10的一端,风机40位于壳体10的外部并安装在壳体10上,风机40的送风口与射流风道324相连通,以对射流结构30工作进行的射流换热提供气流。其中,进入主进风口122的气流如图12中的箭头E所示;进入射流进风口120的气流如图12中的箭头D所示。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图17、图18和图19所示,风机4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壳体10的两端,隔板50的数量也为两个。
其中,两个风机40分别位于壳体10的外部并安装在壳体10的两端上。两个隔板50将进风口12分隔出一个主进风口122和两个射流进风口120,两个射流进风口120分别位于主进风口122的两侧。
如图16和图17所示,两侧的射流进风口120分别与两侧的风机40相连通。通过设置两个风机40,增大了进行射流换热的气体的流量,进而提高射流换热的换热能力,有利于室内温度能够快速达到用户的舒适度并较长时间维持在舒适范围内,保证良好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6和图17所示,壳体10的顶部设有两个射流结构30。
具体地,一方面,在一侧的风机40的作用下,气流经过一侧的射流进风口120、换热器组进入到其中一个射流结构30的风道32内,经过该风道32上的射流喷嘴34进入到换热腔室16;一方面,在另一侧的风机40的作用下,气流经过另一侧的射流进风口120、换热器组进入到另一个射流结构30的风道32内,经过此风道32上的射流喷嘴34进入到换热腔室16;通过设置两个风机40,使得两个风道32同时为射流喷嘴34提供气流,进而使得气流能够充分、顺畅、快速地经射流喷嘴34喷射,进而提高经主进风口122流入壳体10内部的气体流量,保证良好的换热能力,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整体换热能力。
具体地,一方面,两个射流结构30的风道32相连通,另一方面,两个射流结构30的风道32相隔离,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
进一步地,如图16和图17所示,通过两个隔板50将换热腔室16分隔为与主进风口122相对的第一换热腔52,以及与射流进风口120相对的两个第二换热腔54,使得经主进风口122流入壳体10内部的气流与经射流进风口120流入壳体10内部的气流是相互独立且不连通的,即二者之间是短路的,进而能够确保经主进风口122进入壳体10内部进行的自然对流换热,与经射流进风口120流入壳体10内部进行射流换热是互不干涉的,有利于保证自热对流换热和射流换热良好的换热能力,进而提高空调室内机1的整体换热能力。
实施例7: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1。因此具有上述第一方面空调室内机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能够获取空调器的工作模式指令,并根据工作模式指令控制空调室内机1进行自然对流换热,射流换热,或自热对流换热和射流换热共同进行,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并最大程度地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1能够实现射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模式一体化,并且射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的效应可相互叠加,且不仅是简单的效果叠加,而是互相能够提升效果,达到增益效应的作用。同时,通过换热器组的参数优化,并结合冷凝水收集的布置形式,在紧凑的体积下能够提供较大的自然对流制冷能力输出,自然对流制冷工作模式下,完全无风机噪音,且不会出现冷凝水滴落至室内的情况。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1可以应用于家用空调、中央空调多联机、商用风幕机、商用空调室内末端等多种产品。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沿第一方向,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至少一个换热器组,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空气经所述进风口流动至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组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出风口流出;
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组中的任一个换热器组包括:
第一换热器;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第一连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上端部相邻设置;
第三换热器,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间隔设置;
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之间的第二连线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设置,且所述第四换热器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上端部相邻设置;
其中,所述第四换热器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端部相连接,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一方向为重力方向,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进行投影,所述第一连线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连线的延长线的交点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
射流喷嘴,所述射流喷嘴位于所述第四换热器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端部之间,所述射流喷嘴与所述任一个换热器组围合成换热腔室,所述换热腔室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
射流风道,所述射流风道与所述射流喷嘴连通,沿风道的流动方向,所述射流风道的截面积逐渐减小,所述射流喷嘴为与所述射流风道延伸方向一致的长条形开口结构;
所述壳体包括:
进风罩体,所述进风口开设于所述进风罩体上;
底座,所述进风罩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底座上;
隔板,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进风罩体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隔板与所述进风罩体和所述底座相连接;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组与所述隔板相连接;
所述隔板将所述进风口分隔成射流进风口和主进风口,射流进风口与射流风道相连通,空气经部分第一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换热后,通过风机送入射流风道内,经射流喷嘴喷入换热腔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第三方向的截面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组成的截面形状为倒置的V型;
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组包括多个换热器组,所述多个换热器组沿所述壳体的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任一所述换热器组均对应设置有所述射流喷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任一个换热器组为轴对称结构,所述轴对称结构的对称轴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二翅片,所述第四换热器包括多个第四翅片;
所述第二翅片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取值范围为0˚至45˚;
所述第四翅片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取值范围为0˚至45˚。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出风口的宽度与所述壳体的宽度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2至0.9;和/或
所述出风口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与所述射流喷嘴的端面至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之间的距离的比值的取值范围为0.1至0.7。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壳体的第一方向,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进行投影;
在得到投影面内,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组的宽度等于所述壳体的宽度与所述射流喷嘴的宽度的差值。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的第一方向,位于所述出风口一侧,所述进风口高于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组的下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和多个第一翅片,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均呈单排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翅片套设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上;
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和多个第二翅片,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均呈单排设置,多个所述第二翅片套设于所述第二换热管上;
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三换热管和多个第三翅片,多个所述第三换热管均呈单排设置,多个所述第三翅片套设于所述第三换热管上;
所述第四换热器包括多个第四换热管和多个第四翅片,多个所述第四换热管呈单排设置,多个所述第四翅片套设于所述第四换热管上。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口包括射流进风口和主进风口,所述射流进风口与所述射流喷嘴相连通,所述主进风口经所述至少一个换热器组与所述换热腔室相连通;
所述射流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
所述主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的两侧壁;以及
所述主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壳体沿第三方向的侧壁,和/或所述壳体的顶壁。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011443398.8A 2020-12-11 2020-12-11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1146235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3398.8A CN114623502B (zh) 2020-12-11 2020-12-11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EP20955470.8A EP4036485A4 (en) 2020-12-11 2020-12-22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ING
AU2020471211A AU2020471211B2 (en) 2020-12-11 2020-12-22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PCT/CN2020/138384 WO2022120947A1 (zh) 2020-12-11 2020-12-22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US17/721,272 US20220235947A1 (en) 2020-12-11 2022-04-14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3398.8A CN114623502B (zh) 2020-12-11 2020-12-11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3502A CN114623502A (zh) 2022-06-14
CN114623502B true CN114623502B (zh) 2023-12-22

Family

ID=81895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43398.8A Active CN114623502B (zh) 2020-12-11 2020-12-11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35947A1 (zh)
EP (1) EP4036485A4 (zh)
CN (1) CN114623502B (zh)
AU (1) AU2020471211B2 (zh)
WO (1) WO2022120947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368A (ja) * 1996-06-28 1998-01-23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06225087A (zh) * 2016-09-29 2016-12-14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及其空调室内机
CN109297094A (zh) * 2018-09-30 2019-02-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11497561A (zh) * 2020-05-25 2020-08-07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诱导式车用顶置空调室外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28197A (en) * 1991-01-08 1993-07-20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Refrigerant coil fabrication methods
JPH0814596A (ja) * 1994-06-30 1996-01-19 Toshiba Ave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JP3767022B2 (ja) * 1996-06-28 2006-04-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壁掛け式空気調和装置
DE19934886C1 (de) * 1999-07-24 2001-03-01 Krantz Tkt Gmbh Deckenkonvektor
JP4507408B2 (ja) * 2001-01-16 2010-07-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731070B2 (ja) * 2002-11-14 2006-01-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の組立方法
US6827137B2 (en) * 2002-12-17 2004-12-07 Carrier Corporation Airflow/circulating design for one-row heat exchanger
AU2004296395A1 (en) * 2003-12-09 2005-06-23 Scotsman Ice Systems Evaporator device with improved heat transfer and method
NL1026707C2 (nl) * 2004-07-23 2006-01-24 Biddle B V Ventilatietoestel.
CN201074879Y (zh) * 2007-08-10 2008-06-18 天津市帅普环保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自然对流换热空调室内机
EP2313728A1 (en) * 2008-06-13 2011-04-27 Goodman Global, Inc.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ube and fin heat exchanger with reduced tube diameter and optimized fin produced thereby
CN203869162U (zh) * 2014-04-25 2014-10-08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JP6422588B2 (ja) * 2015-09-10 2018-11-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床置形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368A (ja) * 1996-06-28 1998-01-23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06225087A (zh) * 2016-09-29 2016-12-14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及其空调室内机
CN109297094A (zh) * 2018-09-30 2019-02-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11497561A (zh) * 2020-05-25 2020-08-07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薄诱导式车用顶置空调室外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20947A1 (zh) 2022-06-16
CN114623502A (zh) 2022-06-14
EP4036485A4 (en) 2023-01-04
US20220235947A1 (en) 2022-07-28
AU2020471211B2 (en) 2023-04-06
EP4036485A1 (en) 2022-08-03
AU2020471211A1 (en) 2022-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693750U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1701756B (zh) 平行流蒸发器及其隔流板构造
CN114623502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290302U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2120814A1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623498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290288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14623506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762636A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2120977A1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561742A (zh) 用于空调的加湿装置及空调
CN220507051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14623501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623504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624226U (zh) 空调器
CN218915118U (zh) 立式空调器
CN209877125U (zh) 用于空调的加湿装置及空调
CN213019978U (zh) 室内空气处理一体机
CN213040657U (zh) 室内空气处理一体机
CN21854459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74704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506963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6620215U (zh) 一种分水器阻尼槽及具有该分水器阻尼槽的空调
CN112923437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316423U (zh) 一种冷热风机风道系统及其冷热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