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44598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44598U
CN218544598U CN202222887843.0U CN202222887843U CN218544598U CN 218544598 U CN218544598 U CN 218544598U CN 202222887843 U CN202222887843 U CN 202222887843U CN 218544598 U CN218544598 U CN 2185445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section
ai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8784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夫峰
苏明泽
唐华
李日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8784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445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445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445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送风组件和换热组件,送风组件包括风道件和贯流风轮,风道件包括前蜗舌和后蜗舌,前蜗舌和后蜗舌之间限定出送风风道,送风风道的一端形成有风道进口且另一端形成有风道出口,贯流风轮设于送风风道内;换热组件设于送风组件的上游且包括后换热器,后换热器设于后蜗舌的远离前蜗舌的一侧,后蜗舌包括位于贯流风轮与后换热器之间的后进口段,后换热器的靠近后蜗舌的一侧形成有凹槽,凹槽的至少部分与后进口段相对。由此,可以有效降低风阻,以增加后换热器的进气量,提高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并使整体进风更加均匀,风速分布均匀性更高。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送风组件用于供给至室内空间的换热气流,换热气流流经换热组件,与换热组件进行充分换热后排出至室内空间,以使室内空间的温度满足用户需求。
送风组件通过蜗舌结构限定出风道,换热气流流经风道排出至室内空间,蜗舌限定出的进风口邻近换热组件,会增大风阻,导致气流均匀性、风速分布变差,并导致换热组件换热不充分,降低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果好,且出风均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送风组件和换热组件,所述送风组件包括风道件和贯流风轮,所述风道件包括前蜗舌和后蜗舌,所述前蜗舌和所述后蜗舌之间限定出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的一端形成有风道进口且另一端形成有风道出口,所述贯流风轮设于所述送风风道内;所述换热组件设于所述送风组件的上游且包括后换热器,所述后换热器设于所述后蜗舌的远离所述前蜗舌的一侧,所述后蜗舌包括位于所述贯流风轮与所述后换热器之间的后进口段,所述后换热器的靠近所述后蜗舌的一侧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后进口段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后换热器上设置凹槽,并使凹槽与后蜗舌的后进口段至少部分相对,可以有效降低风阻,以增加后换热器的进气量,提高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并使整体进风更加均匀,风速分布均匀性更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后换热器的横截面上,所述后换热器的宽度为B,所述凹槽的深度为H,5.25≤B/H≤2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与所述后进口段相对的第一槽段,在所述后换热器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槽段的长度为L1,所述后换热器的总长度为L,其中:0.215≤L1/L≤0.4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槽包括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所述第一槽段与所述后进口段相对,在所述后换热器的横截面上沿所述后换热器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槽段连接在所述第一槽段的远离所述后蜗舌的一侧。
进一步地,在所述后换热器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槽段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槽段的长度为L2,所述后换热器的总长度为L,其中:0.215≤L1/L≤0.43;和/或0.054≤L2/L≤0.2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换热器穿设有多根换热管,在所述后换热器的横截面上,多根所述换热管沿所述后换热器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形成管排,多个所述管排沿所述后换热器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
进一步地,全部所述换热管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间距均为M1,或者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为M1和M2中的一个。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管排中,相对远离所述风道件的一个所述管排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管的间距为M1,相对靠近所述风道件的一个所述管排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管的间距为M2,M2≥M1。
可选地,全部所述管排中最远离所述风道件的一个所述管排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管的间距均为M1。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所述管排中的多根所述换热管换沿着排列方向划分为第一管组和第二管组,所述第一管组与所述后蜗舌相对,在所述后换热器的横截面上沿所述后换热器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管组位于所述第一管组的远离所述后蜗舌的一侧,所述第二管组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管的间距为M1,所述第一管组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管的间距为M2,M2≥M1。
进一步地,任意所述换热管与相邻所述管排中相邻的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为所述M1或所述M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室内机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且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进风口,所述换热组件低于所述进风口设置,且包括设于所述后换热器的前方的前换热器,所述后换热器的上端与所述前换热器的上端相接,所述送风组件设于所述后换热器与所述前换热器之间的下方区域。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
送风组件10,贯流风轮11,前蜗舌12,后蜗舌13,后进口段131,
换热组件20,后换热器21,凹槽211,管排212,第一管组212a,第二管组212b,前换热器22,
壳体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包括:送风组件10和换热组件20,送风组件10包括风道件和贯流风轮11,风道件包括前蜗舌12和后蜗舌13,前蜗舌12和后蜗舌13之间限定出送风风道,送风风道的一端形成有风道进口且另一端形成有风道出口,贯流风轮11设于送风风道内,换热组件20设于送风组件10的上游且包括后换热器21,后换热器21设于后蜗舌13的远离前蜗舌12的一侧,后蜗舌13包括位于贯流风轮11与后换热器21之间的后进口段131,后换热器21的靠近后蜗舌13的一侧形成有凹槽211,凹槽211的至少部分与后进口段131相对。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放置在墙体角落或挂设在室内墙壁上,在水平方向上,靠近墙壁的方向为后,远离墙壁的方向为前,在竖直方向上,壳体30的顶部方向为上,壳体30的底部方向为下,风轮构造为贯流风轮11,换热组件20环绕贯流风轮11设置,前蜗舌12与后蜗舌13限定出送风风道,风道进口与贯流风轮11相对,风道出口位于壳体30的前下方或前方,壳体30的顶板、背板上可以设置进风格栅,贯流风轮11转动产生负压,扰动气流,并将气流吸入壳体30内,气流流经换热组件20,并与换热组件20充分换热后,通过风道出口排出,以对室内空间进行换热(例如:制冷或制热)。
上游和下游对应为后换热器21的进风侧至出风侧的气流方向上的上下游。
需要指出的是,换热组件20环绕贯流风机的至少部分设置,并在贯流风机的周侧形成一出风区域,送风组件10的前蜗舌12和后蜗舌13设置在出风区域的两侧,并限定出风道进口,因此后蜗舌13邻近后换热器21设置,而后蜗舌13的后进口段131和前蜗舌12的前进口段限定出风道进口,后进口段131与后换热器21邻近且相对,会对气流产生较大的阻碍作用,导致该区域的风阻较大,且为了避让后换热器21,贯流风轮11该区域上的直径可能需要进行减小设计,不仅,风阻较大,会降低该区域的进风量,导致整体进风均匀性,气流均匀性、风速分布均会变差,同时局部区域的气流量较小,也会降低换热组件20的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后蜗舌13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在后换热器21朝向后蜗舌13的后进口段131一侧设置凹槽211,并使凹槽211与后进口段131至少部分相对,以使后换热器21与后进口段131之间的间隙更大,该区域的气流可以通过更大的凹槽211流动至送风风道,可以有效降低局部风阻,增大后进口段131所在区域的局部进风量,提高整体的进风均匀性,提高后换热器21的换热效果、换热效率的同时,无需对风轮进行局部的变径设计,也可以改善风速分布,提高整体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在后换热器21上设置凹槽211,并使凹槽211与后蜗舌13的后进口段131至少部分相对,可以有效降低风阻,以增加后换热器21的进气量,提高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并使整体进风更加均匀,风速分布均匀性更高。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后换热器21的横截面上,后换热器21的宽度为B,凹槽211的深度为H,5.25≤B/H≤21。
示例性地,后换热器21的宽度为100mm,对应凹槽211的深度可以为5mm~19mm。
其中,后换热器21的横截面是指在垂直于贯流风轮11轴线的平面上横截后换热器21所得到的的截面,使凹槽211的深度与后换热器21在横截面上的宽度落入上述范围内,在有效提高后换热器21的进气量的同时,更合理的开槽深度,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能效。
表1:不同B/H下的能效表
Figure BDA0003919003790000051
参见上表,B/H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时,空调室内机100的能效高于100,可以使空调室内机100具有更高的能效,有效降低能耗,更加节能。
优选地,B/H的壁纸为10.5,空调室内机100的能效更高,节能效果更好。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211包括与后进口段131相对的第一槽段,在后换热器21的横截面上,第一槽段的长度为L1,后换热器21的总长度为L,其中:0.215≤L1/L≤0.43。
示例性地,后换热器21的长度为200mm,对应第一槽段的长度为43mm~86mm,凹槽211与后进口段131相对区域的长度更加合理,可以有效提高换热量。
表2:不同L1/L下的换热量比值
Figure BDA0003919003790000052
参见上表,L1/L落入上述范围内时,设置凹槽211的后换热器21的换热量相较未设置凹槽211的后换热器21的换热量具有明显地提升,更大的换热量,可以提高换热效率以及换热效果。
优选地,第一槽段的长度为后换热器21长度的0.32倍,此时可以获得最高的换热效率。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凹槽211包括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第一槽段与后进口段131相对,在后换热器21的横截面上沿后换热器21的长度方向,第二槽段连接在第一槽段的远离后蜗舌13的一侧。
具体而言,凹槽211可以为矩形槽或梯形槽,第一槽段与后进口段131相对,而第一槽段远离后进口段131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槽段,以使凹槽211的至少部分位于后进口段131外,以使与后换热器21完成换热后的气流,可以在凹槽211的第二槽段的导引下,由送风风道的风道进口进入送风风道,避免气流击打后进口段131朝向后换热器21的一侧表面后,形成涡流,可以提高气流的平顺性,进一步提高进气量,以提高后换热器21的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在后换热器21的横截面上,第一槽段的长度为L1,第二槽段的长度为L2,后换热器21的总长度为L,其中:0.215≤L1/L≤0.43;和/或0.054≤L2/L≤0.27。
可以理解的是,参见表2,在使第一槽段的长度与后换热器21的长度满足0.215≤L1/L≤0.43时,可以获得更高的换热效率,同时使第二槽段的长度与后换热器21的长度满足0.054≤L2/L≤0.27,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换热效率。
示例性地,后换热器21的长度为200mm,则第二槽段的长度为10.8mm~54mm。
Figure BDA0003919003790000061
也就是说,第二槽段的长度与后换热器21的长度满足上述比值关系,可以有效提高后换热器21的换热效率。
优选地,第二槽段的长度为后换热器21长度的0.16倍,此时可以获得最高的换热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在仅使第一槽段的长度与后换热器21的长度满足上述比值的实施例中;在仅使第二槽段的长度与后换热器21的长度满足上述比值的实施例中;以及使第一槽段的长度与后换热器21的长度、第二槽段的长度与后换热器21的长度均满足上述比值的实施例中,均可以获得相较现有技术具有更高换热效率的技术效果,均为本实用新型可选地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后换热器21穿设有多根换热管,在后换热器21的横截面上,多根换热管沿后换热器2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形成管排212(图2中每个虚线框内,对应为一个管排212),多个管排212沿后换热器2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
具体而言,换热管为多个,多个换热管沿后换热器21的纵向方向上(与长度方向垂直,为图2中朝向纸面内外的方向)延伸以穿设后换热器21,而在后换热器21的横截面上,每个换热管均对应形成一个圆形的外形轮廓,相邻的换热管之间设置可以供气流穿过的通道,通道内的气流可以与换热管进行充分换热,多个换热管在长度方向上成排设置,成排的换热管限定出管排212,多个管排212在后换热器21的宽度方向上叠置。
由此,后换热器21内设置有多排换热管,每排换热管包括多个换热管,换热管的数量以及排布方式更加合理,气流流经后换热器21时的换热效果更好,换热更加充分。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全部换热管中,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距均为M1,或者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为M1和M2中的一个。
需要指出的是,相邻的换热管之间的间距是指,相邻的换热管中,一个换热管的中心到另一个换热管的中心之间的间距,即两个换热管的中心距,而非两个换热管的管壁之间的距离。
换言之,在一些实施例中,全部换热管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为M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全部换热管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距可以为M1也可以为M2。
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为M1的实施例中,后换热器21可以实现标准化设置,可以提高后换热器21的装配效率,降低后换热器21的加工成本;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为M1或M2的实施例中,换热管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取,实现适应性设置,以使后换热器21内的气流均匀性更好,不同区域单位时间内的通风量相同,或可以根据不用区域换热能力的区别,使换热能力强的区域风速大,换热能力弱的区域风速低,以使后换热器21各个区域的出风温度相近。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管排212中,相对远离风道件的一个管排212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为M1,相对靠近风道件的一个管排212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为M2,M2≥M1。
具体地,管排212可以为两个、三个或更多个,而多个管排212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管排212可以分别定义为靠近风道件管排212和远离风道件管排212,靠近风道件管排212内至少两个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为M2,靠近风道件管排212内其他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可以为M1,也可以为M2,而远离风道件管排212内至少两个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为M1,远离风道件管排212内其他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可以为M1,也可以为M2,并使M2大于M1。
由此,气流由远离风道件管排212流动至靠近风道件管排212,远离风道件管排212内至少两个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小于靠近风道件管排212内至少两个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下游的多个换热管中至少部分换热管的间距大于上游的多个换热管中至少部分换热管的间距,即在气体流速快的区域采用小的管间距,而在气体流速慢的区域,采用大的管间距,可以提高风量,以使后换热器21可以与气流更加充分地换热,提高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
如图2所示,全部管排212中最远离风道件的一个管排212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均为M1。
其中,后换热器21朝向风道件的一侧定义为出风侧,背离风道件的一侧定义为进风侧,气流由进风侧流动至出风侧,全部管排212中最远离风道件的一个管排212是指位于进风侧的第一个管排212,使第一个管排212内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为M1,即进风侧的第一个管排212的内多个换热管的间距一致,相同的间距,可以使进风侧均匀进风,提高气流均一性,使后换热器21的进风侧各个区域的进风均一性更高。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管排212中的多根换热管换沿着排列方向划分为第一管组212a和第二管组212b,第一管组212a与后蜗舌13相对,在后换热器21的横截面上沿后换热器21的长度方向,第二管组212b位于第一管组212a的远离后蜗舌13的一侧,第二管组212b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为M1,第一管组212a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为M2,M2≥M1。
具体地,后换热器21朝向后蜗舌13的一侧为出风侧,远离后蜗舌13的一侧为进风侧,进风侧第一个管排212内的多个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为M1,在进风侧第一个管排212后的多个管排212中,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可以为M1或M2,而出风侧第一个管排212内的多个换热管可以划分为第一管组212a和第二管组212b,第一管组212a与后蜗舌13相对,第二管组212b位于第一管柱远离后蜗舌13的一侧,第一管组212a内至少两个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为M2,第二管组212b内至少两个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为M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管组212a区域的气体流速低于第二管组212b区域的气体流速,而使第二管组212b内至少部分换热管的管间距小于第一管组212a内至少部分换热管的管间距,即风速低的区域采用大的管间距,风速快的区域采用小的管间距,以使风速低的区域的风量与风速快的区域的风量相近或一致,从而通过采用不同管间距组合,使后换热器21各个区域的风速分布均匀,以提高换热效果。
参见图2所示,进一步地,任意换热管与相邻管排212中相邻的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为M1或M2,可以实现不同管排212之间的风速均匀效果。
示例性地,后换热器21包括三个管排212,分别定义为进风侧管排,中间管排以及出风侧管排,其中,进风侧管排内相邻换热管的管间距均为M1,中间管排和出风侧管排均包括第一管组212a和第二管组212b,在后换热器21的长度方向上,从上向下第一个换热管到第五个换热管的区域定义为第二管组212b,第二管组212b内相邻换热管的间距为M1,第六个换热管到第十个换热管的区域定义为第一管组212a,第一管组212a内相邻的换热管的间距为M2。
进而,中间管排的第一个换热管管与出风侧管排的第一个换热管的间距为M1;进风侧管排下方的第一个换热管与中间管排的下方的第一个换热管的间距为M1,进风侧管排下方的第一个换热管与中间管排的下方的第二个换热管的间距为M2;中间管排下方的第一个换热管与出风侧管排的下方的第一跟换热管的间距为M1,以通过合理设置管间距组合,实现风速均匀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且包括壳体30,壳体30的顶部具有进风口,换热组件20低于进风口设置,且包括设于后换热器21的前方的前换热器22,后换热器21的上端与前换热器22的上端相接,送风组件10设于后换热器21与前换热器22之间的下方区域。
具体地,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挂设在墙壁上,在水平方向上,靠近墙壁的方向为后,远离墙壁的方向为前,在竖直方向上,壳体30的顶部方向为上,壳体30的底部方向为下,风轮构造为贯流风轮11,换热组件20环绕贯流风轮11设置,前蜗舌12与后蜗舌13限定出送风风道,风道进口与贯流风轮11相对,风道出口位于壳体30的前下方或前方,壳体30的顶板、背板上可以设置进风格栅,贯流风轮11转动产生负压,扰动气流,并将气流吸入壳体30内,气流流经换热组件20,并与换热组件20充分换热后,通过风道出口排出,以对室内空间进行换热(例如:制冷或制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采用上述换热组件20,可以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并改善空调室内机100的能效,降低能耗。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送风组件,所述送风组件包括风道件和贯流风轮,所述风道件包括前蜗舌和后蜗舌,所述前蜗舌和所述后蜗舌之间限定出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的一端形成有风道进口且另一端形成有风道出口,所述贯流风轮设于所述送风风道内;
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设于所述送风组件的上游且包括后换热器,所述后换热器设于所述后蜗舌的远离所述前蜗舌的一侧,所述后蜗舌包括位于所述贯流风轮与所述后换热器之间的后进口段,所述后换热器的靠近所述后蜗舌的一侧形成有凹槽,所述凹槽的至少部分与所述后进口段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换热器的横截面上,所述后换热器的宽度为B,所述凹槽的深度为H,5.25≤B/H≤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与所述后进口段相对的第一槽段,在所述后换热器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槽段的长度为L1,所述后换热器的总长度为L,其中:0.215≤L1/L≤0.4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所述第一槽段与所述后进口段相对,在所述后换热器的横截面上沿所述后换热器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槽段连接在所述第一槽段的远离所述后蜗舌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换热器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槽段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槽段的长度为L2,所述后换热器的总长度为L,其中:0.215≤L1/L≤0.43;和/或0.054≤L2/L≤0.2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换热器穿设有多根换热管,在所述后换热器的横截面上,多根所述换热管沿所述后换热器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形成管排,多个所述管排沿所述后换热器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换热管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间距均为M1,或者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为M1和M2中的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管排中,相对远离所述风道件的一个所述管排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管的间距为M1,相对靠近所述风道件的一个所述管排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管的间距为M2,M2≥M1。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全部所述管排中最远离所述风道件的一个所述管排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管的间距均为M1。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管排中的多根所述换热管换沿着排列方向划分为第一管组和第二管组,所述第一管组与所述后蜗舌相对,在所述后换热器的横截面上沿所述后换热器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管组位于所述第一管组的远离所述后蜗舌的一侧,所述第二管组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管的间距为M1,所述第一管组中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管的间距为M2,M2≥M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任意所述换热管与相邻所述管排中相邻的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为所述M1或所述M2。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且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进风口,所述换热组件低于所述进风口设置,且包括设于所述后换热器的前方的前换热器,所述后换热器的上端与所述前换热器的上端相接,所述送风组件设于所述后换热器与所述前换热器之间的下方区域。
CN202222887843.0U 2022-10-31 2022-10-31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85445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87843.0U CN218544598U (zh) 2022-10-31 2022-10-31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87843.0U CN218544598U (zh) 2022-10-31 2022-10-31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44598U true CN218544598U (zh) 2023-02-28

Family

ID=85282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87843.0U Active CN218544598U (zh) 2022-10-31 2022-10-31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445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67970B (zh) 除湿机
WO2023082700A1 (zh) 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CN210441329U (zh) 空气式放射空调机
CN109340915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861409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854459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119692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3765149A (zh) 带翅片的热交换器
CN110207256B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210861410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3810864U (zh) 一种下进风风管机及其空调器
CN211925909U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及空调室内机
CN108917005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壁挂式空调器
CN113237139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672404U (zh) 翅片、换热器以及空调室内机
CN11230371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3124492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132700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2923442B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420676U (zh) 一种储能柜可调节风冷系统
CN113124497B (zh) 空调室内机
CN220893089U (zh) 一种单排管集热片结构、换热器及热水器
CN216644525U (zh) 空调的导流结构及空调器
CN216644347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16644348U (zh) 壁挂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