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19692U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19692U CN211119692U CN201922097077.6U CN201922097077U CN211119692U CN 211119692 U CN211119692 U CN 211119692U CN 201922097077 U CN201922097077 U CN 201922097077U CN 211119692 U CN211119692 U CN 21111969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heat exchange
- exchanger assembly
- sub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包括:主换热器,主换热器包括多个间隔开的翅片和穿设在翅片上的换热管,翅片上具有用于穿设换热管的固定孔,至少一个翅片上还设有贯通孔,贯通孔与固定孔间隔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组件,通过在至少一个翅片上设置贯通孔,能够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降低气流流速不均导致气流流速大的地方未与翅片充分换热即被驱动走的可能性,从而使得换热器组件的换热能效更好。同时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不容易产生无序的湍流,当换热器组件应用于空调室内机时,能够使得空调室内机送风更为平缓舒适,提升用户舒适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室内侧蒸发器设计一般会采用三段式设计,包括前蒸、中蒸以及后蒸。而对于三段拼接蒸发器,由于不同位置处风速场不同,换热器能效无法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换热能效更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的换热器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包括:主换热器,主换热器包括多个间隔开的翅片和穿设在翅片上的换热管,翅片上具有用于穿设换热管的固定孔,至少一个翅片上还设有贯通孔,贯通孔与固定孔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通过在至少一个翅片上设置贯通孔,能够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降低气流流速不均导致气流流速大的地方未与翅片充分换热即被驱动走的可能性,从而使得换热器组件的换热能效更好。同时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不容易产生无序的湍流,当换热器组件应用于空调室内机时,能够使得空调室内机送风更为平缓舒适,提升用户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固定孔成排设置,同一排固定孔中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固定孔之间设有贯通孔。
进一步地,固定孔为多排,多排固定孔沿气流流动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每个贯通孔均包括间隔开的第一子孔、第二子孔和第三子孔,第一子孔、第二子孔和第三子孔沿气流流动方向依次排布。
进一步地,第一子孔和第三子孔的长度大于第二子孔的长度。
进一步地,第一子孔长度方向的两端和第三子孔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超出第二子孔长度方向的两端。
进一步地,第二子孔为矩形孔,第一子孔和第三子孔为梯形孔,且第一子孔的短边和第三子孔的短边均邻近第二子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主换热器包括拼接的前换热器和后换热器,翅片包括间隔开的第一翅片和间隔开的第二翅片,前换热器具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一翅片,后换热器具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二翅片,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上均设有固定孔,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贯通孔。
进一步地,还包括:背管换热器,背管换热器设在主换热器的迎风侧。
进一步地,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后换热器包括第二换热管,背管换热器具有第三换热管,在换热器组件制冷时,冷媒由背管换热器的第三换热管流向主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管的直径小于第二换热管的直径,第二换热管的直径小于第三换热管的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的换热器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在换热器组件的翅片上设置贯通孔,气流在流经翅片时可以经由贯通孔流动,能够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降低气流流速不均导致气流流速大的地方未与翅片充分换热即被驱动走的可能性,从而使得换热器组件的换热能效更好。同时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不容易产生无序的湍流,进而能够使得空调室内机送风更为平缓舒适,提升用户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E处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F处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流路设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
换热器组件1,主换热器10,翅片101,第一翅片1011,第二翅片1012,固定孔102,贯通孔103,第一子孔1031,第二子孔1032,第三子孔1033,
前换热器10a,
前换热部11,第一换热管110,第五支路111,第六支路112,
中换热部12,第七支路121,第八支路122,第九支路123,第十支路124,
后换热器13,第二换热管130,第一主路131,第一支路132,第二支路133,第三支路134,外排换热管a,中排换热管b,内排换热管c,
过渡管14,
背管换热器20,第三换热管201,第一背管换热器20a,第二背管换热器20b,第一分配器30,第二分配器40,
第一流路A,第一子流路A1,第二子流路A2,第二流路B,第三流路C,第四流路D,
空调室内机1000,壳体2,风轮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为换热器组件1可以应用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1000,空调室内机1000包括壳体2以及位于壳体2内的风轮3,换热器组件1位于壳体2和风轮3之间,以对风轮3吸入的空气进行换热,其中,风轮3可以是贯流风轮。
可以理解的是,该换热器组件1还可以应用于空调一体机或空调室外机。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包括:主换热器10,主换热器10包括多个间隔开的翅片101和穿设在翅片101上的换热管。换热管用以供冷媒流过,翅片101上具有用于穿设换热管的固定孔102,当气流穿过主换热器10时,可以与翅片101以及换热管接触,用以对气流进行降温或者增温。由于翅片101以及换热管会对气流流动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至少一个翅片101上还设有贯通孔103,贯通孔103与固定孔102间隔开,气流在流经翅片101时可以经由贯通孔103流动,能够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1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降低气流流速不均导致气流流速大的地方未与翅片101充分换热即被驱动走的可能性,从而使得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同时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1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不容易产生无序的湍流,当换热器组件1应用于空调室内机1000时,能够使得空调室内机1000送风更为平缓舒适,提升用户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是一个翅片101上设有贯通孔103,也可以是部分翅片101上设有贯通孔103,还可以是全部翅片101上都设有贯通孔103。对于同一个翅片101,可以是设有一个贯通孔103,也可以是设置多个贯通孔103,在同一个翅片101上,设置多个贯通孔103时,多个贯通孔103可以在翅片101上均匀分布,也可以是不均匀分布;此外,对于一个换热器组件1的多个翅片101,可以是每个翅片101上设置相同数量的贯通孔103,也可以是每个翅片101上根据风速场的排布设置不同数量的贯通孔103,还可以是部分翅片101上设置相同数量的贯通孔103,部分翅片101上设置不同数量的贯通孔103。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通过在至少一个翅片101上设置贯通孔103,能够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1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降低气流流速不均导致气流流速大的地方未与翅片101充分换热即被驱动走的可能性,从而使得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同时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1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不容易产生无序的湍流,当换热器组件1应用于空调室内机1000时,能够使得空调室内机1000送风更为平缓舒适,提升用户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孔102成排设置,同一排固定孔102中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固定孔102之间设有贯通孔103,由此能够使得穿过翅片101的气流在每排固定孔102的附近部分流通起来,进一步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1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从而进一步使得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同时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1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不容易产生无序的湍流,当换热器组件1应用于空调室内机1000时,能够使得空调室内机1000送风更为平缓舒适。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固定孔102为多排,多排固定孔102沿气流流动方向间隔设置,由于换热管穿设在固定孔102中,由此使得多排换热管沿气流流动方向间隔设置,能够使得沿气流流动方向,均能与翅片101产生换热,从而提升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贯通孔103均包括间隔开的第一子孔1031、第二子孔1032和第三子孔1033,第一子孔1031、第二子孔1032和第三子孔1033沿气流流动方向依次排布,由此能够在保障翅片101结构强度的同时,使得可供气流穿过翅片101的面积更大,从而使得流经换热器组件1的风场风速更加均匀,从而进一步使得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同时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1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不容易产生无序的湍流,当换热器组件1应用于空调室内机1000时,能够使得空调室内机1000送风更为平缓舒适。
进一步地,由于翅片101在固定孔102周围可供开孔的面积,在第一子孔1031所处位置处和第三子孔1033所处位置处的面积比在第二子孔1032所处位置处可供开孔的面积更大,为了使得翅片101可供气流穿过的面积更大,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子孔1031和第三子孔1033的长度大于第二子孔1032的长度,由此可以使得气流风速分布更为均匀,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由于固定孔102为弧形孔,第一子孔1031长度方向的两端和第三子孔1033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超出第二子孔1032长度方向的两端,由此能够进一步使得翅片101可供气流穿过的面积更大,使得气流风速分布更为均匀,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子孔1032为矩形孔,第一子孔1031和第三子孔1033为梯形孔,且第一子孔1031的短边和第三子孔1033的短边均邻近第二子孔1032,由此在保障翅片101结构强度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使得翅片101可供气流穿过的面积更大,使得气流风速分布更为均匀,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但本申请不限于此,第一子孔1031靠近相邻固定孔102的至少一个短边可以是呈环绕对应固定孔102的弧形,也可以是两个短边都呈环绕对应固定孔102的弧形。第三子孔1033靠近相邻固定孔102的至少一个短边可以是呈环绕对应固定孔102的弧形,也可以是两个短边都呈环绕对应固定孔102的弧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主换热器10包括拼接的前换热器10a和后换热器13,如图4所示实施例,前换热器10a包括中换热部12和前换热部11,中换热部12的上端与后换热器13的上端拼接,前换热部11的上端与中换热部12的下端一体连接,其中,前换热部11和中换热部12一体连接是指前换热部11和中换热部12上的翅片101为一体件,每个翅片101均包括位于前换热部11的前换热区域和位于中换热部12上的中换热区域,将前换热部11和中换热部12作为一个整体,由此可以降低前换热部11和中换热部12的生产难度,同时方便换热器组件1的整体装配,节约工时,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如图1所示,翅片101包括间隔开的第一翅片1011和间隔开的第二翅片1012,前换热器10a具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一翅片1011,后换热器13具有多个间隔开的第二翅片1012,第一翅片1011和第二翅片1012上均设有固定孔102,由此可以使得换热管能够穿设在第一翅片1011和第二翅片1012上,第一翅片1011和第二翅片1012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贯通孔103,气流在流经第一翅片1011和/或第二翅片1012时可以经由贯通孔103流动,能够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1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降低气流流速不均导致气流流速大的地方未与翅片101充分换热即被驱动走的可能性,从而使得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同时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1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不容易产生无序的湍流,当换热器组件1应用于空调室内机1000时,能够使得空调室内机1000送风更为平缓舒适,提升用户舒适性。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是第一翅片1011上设有贯通孔103,也可以是第二翅片1012上设有贯通孔103,还可以是第一翅片1011和第二翅片1012上同时设有贯通孔103。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换热器组件1还包括:背管换热器20。背管换热器20设在主换热器10的迎风侧,如图1所示,沿气流流动方向,主换热器10的迎风侧即主换热器10的上游,将背管换热器20设在主换热器10的迎风侧,能够增加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力。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前换热器10a包括第一换热管110,后换热器13包括第二换热管130,背管换热器20具有第三换热管201,在换热器组件1制冷时,冷媒由背管换热器20的第三换热管201流向主换热器10的第一换热管110和第二换热管130,根据风场的排布,靠近进风口的地方气流流动更快,而在远离进风口的位置,气流流动相对较慢,在气流流动更快的地方冷媒与气流的温差越大时,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因此,在换热器组件1制冷时,由靠近进风口的换热器组件1的部分流向远离换热器组件1的部分,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在换热器组件1制冷时,冷媒由背管换热器20的第三换热管201流向主换热器10的第一换热管110和第二换热管130,能够使得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
表1
组合管径冷媒流向 | APF |
制热时先进入小管径后汇总进入大管径 | 7.45 |
制热时先进入大管径后分流进入小管径 | 7.15 |
如表1可见,为制热时冷媒在不同管径流向方式对能效(APF)的影响。在制热时,冷媒先流经小直径管路之后流经大直径管路,比冷媒先流经大直径管路再流经小直径管路能效更高;相反地,在制冷时,冷媒先流经大直径管路之后流入小直径管路,比冷媒先流经小直径管路之后流经大直径管路能效更高,在冷媒由气态到液态的过程逐渐缩小管径,增加冷媒与换热管壁面接触换热面积。
因此,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管110的直径小于第二换热管130的直径,第二换热管130的直径小于第三换热管201的直径,由此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此外,采用小管径的换热管能够减少换热管的用料,继而显著降低换热器组件1的整体成本,但是冷媒通过小管径的换热管时,换热阻力大,压力损失大,不利于冷媒的循环,需要综合考虑换热器组件1的成本和冷媒循环流动效率问题。因此,设置第一换热管110的直径小于第二换热管130的直径,第二换热管130的直径小于第三换热管201的直径,能够在保障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的同时降低换热器组件1的生产成本。
如图4所示实施例,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流路包括第一流路A、第二流路B、第三流路C和第四流路D,第一流路A流经背管换热器20的第三换热管201,第二流路B流经后换热器13的第二换热管130,第四流路D流经前换热器10a的第一换热管110,在换热器组件1制冷时,冷媒依次流经第一流路A、第二流路B、第三流路C和第四流路D,冷媒先流经大直径管路之后流入小直径管路,使得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流路C可以是第二流路B与第四流路D之间连接的过渡管14,例如,当换热器组件1中还包括有第二分配器40时,第三流路C可以是第二流路B与第二分配器40之间连接的过渡管14。一般地,换热器组件1中的换热管采用铜管。
进一步地,第三换热管201的直径为7mm,第二换热管130的直径为6mm,第一换热管110的直径为5mm。如表2可见,第二换热管130的直径为6mm时,比第二换热管130的直径为5mm时,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可以理解的是,直径为7mm的管径、直径为6mm的管径以及直径为5mm的管径的换热管都是现有技术中广泛使用的换热管,因此,采用这三种管径的换热管,有利于降低换热管的获取难度,在保证换热器组件11的换热能效的同时能够降低换热器组件11的制造成本。
表2
第二换热管130直径 | APF |
6mm | 7.35 |
5mm | 7.15 |
如图1-图3所示实施例,在前换热器10a上的每个第一翅片1011上穿设多个第一换热管110,第一换热管110的直径为5mm,同时每个第一翅片1011上设置有多个均布的贯通孔103,其中,第二子孔1032的长度为7.5mm,第二子孔1032的宽度为1.4mm,第一子孔1031的尺寸与第三子孔1033的尺寸相同,其中,第一子孔1031的宽度为1.4mm,第一子孔1031的长度方向较长边的长度为11.5mm,第一子孔1031的两个短边与长度方向较长边的夹角α大小相同,都是51°。
在后换热器13上的每个第二翅片1012上设有多个第二换热管130,第二换热管130直径为6mm,同时每个第二翅片1012上设置有多个均布的贯通孔103,其中,第二子孔1032的长度为9mm,第二子孔1032的宽度为1mm,第一子孔1031的尺寸与第三子孔1033的尺寸相同,其中,第一子孔1031的宽度为1mm,第一子孔1031长度方向较长边的长度为13.2mm,两个短边与长度方向较长边的夹角β大小相同,都是51°。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背管换热器20包括第一背管换热器20a和第二背管换热器20b,第一背管换热器20a位于后换热器13的迎风侧,第二背管换热器20b位于前换热部11的迎风侧,由于后换热器13靠近进风口,此处气流流速更大,对冷媒与气流温差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后换热器13的迎风侧设置第一背管换热器20a能够使得换热器组件1的能效更好,而由于前换热部11中第一换热管110的数量较少,且第一换热管110的管径最小,换热能力较低,在前换热部11的迎风侧设置第二背管换热器20b,能够显著增加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但本申请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可见,后换热器13的翅片101面积大小形状和中换热部12的翅片101面积大小形状差异不大,且后换热器13的第二换热管130的根数与中换热部12的第一换热管110的根数差别不大,且后换热器13和中换热部12都靠近进风口,因此,也可以将第一背管换热器20a设于中换热部12的迎风侧。当然,也可以在后换热器13的迎风侧和中换热部12的迎风侧同时设置第一背管换热器20a。第一流路A包括第一子流路A1和第二子流路A2,第一子流路A1流经第一背管换热器20a的第三换热管201,第二子流路A2流经第二背管换热器20b的第三换热管201,由于第一背管换热器20a相较于第二背管换热器20b更靠近进风口,气流流速更大,对冷媒与气流温差的要求更大,在换热器组件1制冷时,冷媒依次流经第一子流路A1和第二子流路A2,由此能够使得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二流路B包括第一主路131和自第一主路131分流而成的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134,第一主路131、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134分摊后换热器13的所有第二换热管130,在换热器组件1制冷时,冷媒流经第一主路131之后同时分流进入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134,将冷媒在第一主路131流过之后再进行分流能够使得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后换热器13的第二换热管130包括外排换热管a,第一主路131流经外排换热管a,由于后换热器13在迎风侧的气流流速相较于背风侧的流速更快,在后换热器13的迎风侧需要冷媒与气流温差更大,换热器组件1能效更好,由于外排换热管a处于后换热器13的迎风处,风量适配于冷媒更高的能量,第一主路131流经外排换热管a先过冷后再分流进入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134,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134分摊后换热器13上的其余第二换热管130,由此能够使得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后换热器13还包括中排换热管b和内排换热管c,外排换热管a、中排换热管b和内排换热管c沿气流流动方向依次排布,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134均自中排换热管b中的第二换热管130流向内排换热管c中的第二换热管130,由此避免了第一支路或者第二支路或者第三支路134流完中排换热器之后再流向内排换热器的可能性,降低了改变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134中冷媒流向的可能性行,简化了三个流路的设计。同时,使得后换热器13由迎风侧至背风侧,后换热器13长度方向同一直线上各处的冷媒温度大致相同,匹配同一直线处大致相同的气流流速,由此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
进一步地,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134中的第二换热管130的数量相同。一般地,相邻的两个支路的换热管的数量的两两差值小于等于3,换热能效更好,将第一支路、第二支路以及第三支路134中的第二换热管130的数量设置为相同数量,能够在满足换热能效更好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流路的设计。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主路131和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支路134通过第一分配器30连接,由此能够使得第一主路131流出的冷媒经过第一分配器30汇总后再分流同时进入第一支路、第二支路以及第三支路134中。
表3
流路设置方式 | APF |
7进7出 | 7.30 |
6进6出 | 7.45 |
5进5出 | 7.35 |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四流路D包括:第五支路111、第六支路112、第七支路121、第八支路122、第九支路123和第十支路124,第五支路111、第六支路112、第七支路121、第八支路122、第九支路123和第十支路124分摊前换热器10a的所有第一换热管110,且第五支路111、第六支路112、第七支路121、第八支路122、第九支路123和第十支路124均自前换热器10a的迎风侧的第一换热管110流向前换热器10a的背风侧的第一换热管110。由表3可见,将从后换热器13流出的冷媒分为6路,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最好,因此,将第四流路D分为六路。且第五支路111、第六支路112、第七支路121、第八支路122、第九支路123和第十支路124均自前换热器10a的迎风侧的第一换热管110流向前换热器10a的背风侧的第一换热管110,由此,能够使得第五支路111、第六支路112、第七支路121、第八支路122、第九支路123以及第十支路124可以避免需要流完前换热器10a迎风侧的所有第一换热管110,才能流向前换热器10a的背风侧第一换热管110的可能性,降低了六个支路中冷媒为了流完前换热器10a的迎风侧的所有第一换热管110而需要改变冷媒流向的可能性,简化了六个支路的流路设计。同时,使得前换热器10a由迎风侧至背风侧,前换热器10a长度方向同一直线上各处的冷媒温度大致相同,匹配同一直线处大致相同的气流流速,由此可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
进一步地,第五支路111、第六支路112、第七支路121、第八支路122、第九支路123和第十支路124中的第一换热管110的数量相同。如表4所示,将第五支路111、第六支路112、第七支路121、第八支路122、第九支路123和第十支路124这六个支路的换热管数量设置为相同数量,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同时能够简化这六个支路的流路设计。
表4
支路铜管数分配方式 | APF |
4+4+4+4+4+4 | 7.45 |
4+3+5+4+4+4 | 7.40 |
4+4+3+5+4+4 | 7.42 |
4+4+4+3+5+4 | 7.36 |
4+4+4+4+3+5 | 7.35 |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三流路C与第五支路111、第六支路112、第七支路121、第八支路122、第九支路123和第十支路124通过第二分配器40连接,由此能够将从后换热器13流出的冷媒汇总到第二分配器40中,再由第二分配器40进行分流相应的流路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换热器10a在气流流动方向上具有至少三排第一换热管110,和/或,后换热器13在气流流动方向上具有至少三排第二换热管130,由此能够既避免换热管排数过少以致换热不充分,又防止换热管设置过多以致浪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主换热器10的换热管的数量大于等于30根,由此能够使得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0,包括上述的换热器组件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0,通过在换热器组件1的翅片101上设置贯通孔103,气流在流经翅片101时可以经由贯通孔103流动,能够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1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降低气流流速不均导致气流流速大的地方未与翅片101充分换热即被驱动走的可能性,从而使得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更好。同时使得经过换热器组件1的气流流速更加均匀不容易产生无序的湍流,进而能够使得空调室内机1000送风更为平缓舒适,提升用户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0,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2、风轮3以及上述的换热器组件1。
具体地,风轮3设在壳体2内,换热器组件1设在壳体2内且位于风轮3的进风侧,由此能够使得气流在于换热器组件1换热后再由风轮3驱动送出空调室内机1000,使得空调室内机1000的换热能效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风轮3选用贯流风轮,贯流风轮直径在115mm~128mm之间,在本结构的基础上,为了使得空调室内机1000具有更高的换热能效,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管数量不少于30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0,将前换热部11和中换热部12作为一个整体,由此可以降低前换热部11和中换热部12的生产难度,同时方便换热器组件1的整体装配,节约工时,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在主换热器10的迎风侧设置背管换热器20,并且在换热器组件1制冷时,冷媒由背管换热器20的第三换热管201流向主换热器10的第一换热管110和第二换热管130,这样的结构和流路在不增加换热管长度且不增加换热器组件1安装所占空间的同时能够提高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进而使得在不增加空调室内机1000整体尺寸的情况下能够增加空调室内机1000的换热能效。
进一步地,后换热器13与竖直方向之间的角度为θ,θ满足:θ≤48°,当换热器组件1应用于空调室内机1000时,由此使得后换热器13半环绕风轮3,能够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组件1的换热能效,同时也有助于使得后换热器13上产生的凝露能够顺着后换热器13流下。
进一步地,主换热器10与所述风轮3之间的距离为L,L满足:L≥10mm,由此能够使得气流与主换热器10充分换热后再由风轮3驱动走,由此能够降低风轮3运行时与主换热器10碰撞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壳体2沿前后向的宽度尺寸小于等于800mm,壳体2沿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小于等于300mm,由此能够使得空调室内机1000的尺寸更为合适,降低空调室内机1000的整体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换热器,所述主换热器包括多个间隔开的翅片和穿设在所述翅片上的换热管,所述翅片上具有用于穿设所述换热管的固定孔,至少一个所述翅片上还设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与所述固定孔间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成排设置,同一排所述固定孔中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所述固定孔之间设有所述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为多排,多排所述固定孔沿气流流动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贯通孔均包括间隔开的第一子孔、第二子孔和第三子孔,所述第一子孔、所述第二子孔和所述第三子孔沿气流流动方向依次排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孔和所述第三子孔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子孔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孔长度方向的两端和所述第三子孔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分别超出所述第二子孔长度方向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孔为矩形孔,所述第一子孔和所述第三子孔为梯形孔,且所述第一子孔的短边和所述第三子孔的短边均邻近所述第二子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换热器包括拼接的前换热器和后换热器,所述翅片包括间隔开的第一翅片和间隔开的第二翅片,所述前换热器具有多个间隔开的所述第一翅片,所述后换热器具有多个间隔开的所述第二翅片,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第二翅片上均设有所述固定孔,所述第一翅片和所述第二翅片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所述贯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背管换热器,所述背管换热器设在所述主换热器的迎风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所述后换热器包括第二换热管,所述背管换热器具有第三换热管,
在所述换热器组件制冷时,冷媒由所述背管换热器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流向所述主换热器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直径,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三换热管的直径。
12.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97077.6U CN211119692U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PCT/CN2020/126450 WO2021103967A1 (zh) | 2019-11-28 | 2020-11-04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097077.6U CN211119692U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19692U true CN211119692U (zh) | 2020-07-28 |
Family
ID=71703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097077.6U Active CN211119692U (zh) | 2019-11-28 | 2019-11-28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19692U (zh) |
WO (1) | WO2021103967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03827A1 (zh) * | 2019-11-28 | 2021-06-0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WO2021103967A1 (zh) * | 2019-11-28 | 2021-06-0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WO2024192889A1 (zh) * | 2023-03-21 | 2024-09-26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28793A (ja) * | 1994-10-28 | 1996-05-21 | Toshiba Corp | 内部フィン付伝熱管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0249484A (ja) * | 1999-02-26 | 2000-09-1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熱交換器 |
JP4524253B2 (ja) * | 2003-07-28 | 2010-08-1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101852568A (zh) * | 2010-06-13 | 2010-10-06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换热器翅片及换热器 |
CN201764870U (zh) * | 2010-08-12 | 2011-03-16 |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 用于小管径翅片式热交换器的翅片及热交换器 |
CN201779924U (zh) * | 2010-09-09 | 2011-03-30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翅片管式换热器 |
CN202928214U (zh) * | 2012-11-29 | 2013-05-08 |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低风阻薄型蒸发器及空调室内机 |
CN209042727U (zh) * | 2018-09-03 | 2019-06-2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
CN109269071B (zh) * | 2018-09-03 | 2020-04-2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
CN211119692U (zh) * | 2019-11-28 | 2020-07-2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2019
- 2019-11-28 CN CN201922097077.6U patent/CN211119692U/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1-04 WO PCT/CN2020/126450 patent/WO2021103967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03827A1 (zh) * | 2019-11-28 | 2021-06-0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WO2021103967A1 (zh) * | 2019-11-28 | 2021-06-0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WO2024192889A1 (zh) * | 2023-03-21 | 2024-09-26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103967A1 (zh) | 2021-06-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119692U (zh)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0861410U (zh)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104596153A (zh) | 微通道换热器 | |
CN210861409U (zh)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109269071B (zh) |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 |
CN103123188B (zh) | 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 |
CN107763833B (zh) |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5260159U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JPH10132423A (ja) | 熱交換器 | |
CN116659293A (zh) | 一种冷凝换热器及车辆 | |
CN109282482B (zh) |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 |
CN207438859U (zh) |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EP4317890A1 (en) |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system | |
CN212618778U (zh) |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 |
CN110207428B (zh) | 换热器和热泵系统 | |
CN210861411U (zh)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6620047U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9913250U (zh) |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
CN220061930U (zh) |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5929850U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220061932U (zh) |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
CN114234700B (zh) | 集流管组件、微通道换热器和空调系统 | |
CN113175701B (zh) | 医用空调装置 | |
CN218672700U (zh) | 换热器、空调 | |
CN218884117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