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61930U -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61930U CN220061930U CN202321358848.2U CN202321358848U CN220061930U CN 220061930 U CN220061930 U CN 220061930U CN 202321358848 U CN202321358848 U CN 202321358848U CN 220061930 U CN220061930 U CN 2200619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heat exchange
- flow path
- exchange tube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主换热器,主换热器包括前换热器、中换热器和后换热器,前换热器、中换热器和后换热器依次拼接;背管换热器;换热器组件的输入流路流经背管换热器的第四换热管,第一流路流经前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第二流路流经中换热器的部分第二换热管,第三流路流经中换热器的部分第二换热管和后换热器的部分第三换热管,第四流路流经后换热器的其余部分第三换热管和中换热器的其余部分第二换热管,在换热器组件制冷时,冷媒流经输入流路之后同时分流进入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组件,有效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组件的能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对空调能效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换热器的换热流路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现有的换热器的换热流路不合理导致换热不均衡,从而降低了换热器的能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的换热管路更为合理,有效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提高换热器组件的能效。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的传动换热器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包括:主换热器,所述主换热器包括前换热器、中换热器和后换热器,所述前换热器、所述中换热器和所述后换热器依次拼接,所述前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管,所述中换热器具有第二换热管,所述后换热器具有第三换热管;背管换热器,所述背管换热器设在所述主换热器的迎风侧,所述背管换热器具有第四换热管;所述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流路包括输入流路、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所述输入流路流经所述背管换热器的所述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流路流经所述前换热器的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流路流经所述中换热器的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三流路流经所述中换热器的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后换热器的部分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第四流路流经所述后换热器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三换热管和所述中换热器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在所述换热器组件制冷时,冷媒流经所述输入流路之后同时分流进入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所述第三流路和所述第四流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主换热器包括前换热器、中换热器和后换热器,前换热器、中换热器和后换热器依次拼接,前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管,中换热器具有第二换热管,后换热器具有第三换热管,背管换热器设在主换热器的迎风侧,背管换热器具有第四换热管,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流路包括输入流路、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输入流路流经背管换热器的第四换热管,第一流路流经前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第二流路流经中换热器的部分第二换热管,第三流路流经中换热器的部分第二换热管和后换热器的部分第三换热管,第四流路流经后换热器的其余部分第三换热管和中换热器的其余部分第二换热管,通过在换热器组件制冷时,冷媒流经输入流路之后同时分流进入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以使换热器组件的换热管路更为合理,从而有效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降低换热器组件的能耗、提高换热器组件的能效。同时,通过输入流路管流出的冷媒分流成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从而有效降低冷媒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且简化换热器组件流路的设计,降低主换热器的生产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输入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所述第三流路和所述第四流路通过分配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迎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背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流路自所述前换热器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流向所述前换热器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迎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和背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中换热器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迎风侧的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和背风侧的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区域包括迎风侧其余部分的所述第二换热管和背风侧部分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三区域包括背风侧其余部分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包括迎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和背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后换热器包括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所述第四区域包括迎风侧的部分所述第三换热管和背风侧的部分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五区域包括迎风侧其余部分的所述第三换热管和背风侧其余部分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二流路流经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三流路流经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四区域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第四流路流经所述第三区域的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五区域的所述第三换热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流路自所述第一区域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流向所述第一区域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流路依次流经所述第二区域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四区域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第四区域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和所述第二区域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四流路依次流经所述第五区域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五区域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和所述第三区域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靠近所述前换热器的一侧,沿所述中换热器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间,所述第四区域位于所述第五区域靠近所述中换热器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所述第三流路和所述第四流路中的换热管的数量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背管换热器设于所述中换热器的迎风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四换热管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孔径,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孔径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四换热管的孔径为7mm,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孔径为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设置换热器组件,主换热器包括前换热器、中换热器和后换热器,前换热器、中换热器和后换热器依次拼接,前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管,中换热器具有第二换热管,后换热器具有第三换热管,背管换热器设在主换热器的迎风侧,背管换热器具有第四换热管,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流路包括输入流路、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输入流路流经背管换热器的第四换热管,第一流路流经前换热器的第一换热管,第二流路流经中换热器的部分第二换热管,第三流路流经中换热器的部分第二换热管和后换热器的部分第三换热管,第四流路流经后换热器的其余部分第三换热管和中换热器的其余部分第二换热管,通过在换热器组件制冷时,冷媒流经输入流路之后同时分流进入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以使换热器组件的换热管路更为合理,从而有效提高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效率,降低空调室内机的能耗、提高空调室内机的能效。同时,通过输入流路管流出的冷媒分流成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从而有效降低冷媒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进一步提高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冷媒的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冷媒在输入流路、第一流路和输出流路的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冷媒在输入流路、第二流路和输出流路的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冷媒在输入流路、第三流路和输出流路的流动路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冷媒在输入流路、第四流路和输出流路的流动路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换热器组件;
1、主换热器;11、前换热器;111、第一换热管;12、中换热器;121、第二换热管;122、第一区域;123、第二区域;124、第三区域;13、后换热器;131、第三换热管;132、第四区域;133、第五区域;
2、背管换热器; 21、第四换热管;
3、输入流路;
4、第一流路;
5、第二流路;
6、第三流路;
7、第四流路;
8、输出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包括主换热器1和背管换热器2。
其中,主换热器1包括前换热器11、中换热器12和后换热器13,前换热器11、中换热器12和后换热器13依次拼接,前换热器11具有第一换热管111,中换热器12具有第二换热管121,后换热器13具有第三换热管131,背管换热器2设在主换热器1的迎风侧,背管换热器2具有第四换热管21。可以理解的是,主换热器1具有迎风侧和背风侧,在气流流动的方向上,背风侧位于迎风侧的下游,迎风侧位于背风侧的上游。由此,通过将背管换热器2设在气流流动更快的迎风侧,能够增加背管换热器2的换热能力,从而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能效。
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流路包括输入流路3、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输入流路3流经背管换热器2的第四换热管21,第一流路4流经前换热器11的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流路5流经中换热器12的部分第二换热管121,第三流路6流经中换热器12的部分第二换热管121和后换热器13的部分第三换热管131,第四流路7流经后换热器13的其余部分第三换热管131和中换热器12的其余部分第二换热管121。在换热器组件100制冷时,冷媒流经输入流路3之后同时分流进入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背管换热器2设在主换热器1的迎风侧,在换热器组件100制冷时,通过冷媒由背管换热器2流向主换热器1,从而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能效。具体地,冷媒首先流入背管换热器2的输入流路3,输入流路3流出的冷媒同时分流进入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以使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管路更为合理,从而有效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降低换热器组件100的能耗、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能效。同时,通过输入流路3管流出的冷媒分流成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有效降低冷媒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并实现主换热器1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主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从而进一步提换热器组件100的高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实现在相同能效下本申请的换热器组件100体积小,从而减少换热器组件100所需的安装空间。
进一步地,换热器组件100的流路还包括输出流路8,在换热器组件100制冷时,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流出的冷媒汇合后经输出流路8流出。
在换热器组件100制热时,冷媒首先流入输出流路8,并从输出流路8同时流向前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流出的冷媒汇合后经输入流路3流出。
同时,通过背管换热器2的第四换热管21在换热器组件100制冷时参与换热,在换热器组件100制热时成为过冷段的延长段,进一步提升能效。
更进一步地,在中换热器12与后换热器13的迎风侧之间还跨接有挡风板;例如但不限于,挡风板的两端通过海绵分别贴合安装于中换热器12和后换热器13上,以在实现挡风板与换热器连接的同时,保证挡风板与换热器接触部分的密封性,同时海绵贴合的方式,也有利于用户在需要维修或者更换换热器组件100时,对挡风板进行拆卸;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挡风板还可通过螺钉锁附的方式安装于中换热器12和后换热器13,本设计不限于此。另外,若前换热器11与中换热器12之间也存有较大的间隙,同样可以两者之间增设挡风板,以避免出现换热器组件100漏风的情况。
当换热器组件100应用在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风轮以及换热器组件100。其中,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设置在壳体的上侧,出风口设置在壳体的下侧,风轮设在壳体内,换热器组件100设在壳体内且位于风轮的进风侧。可以理解的是,风轮驱动气流由进风口流向出风口,换热器组件100设在风轮的上游,因此,主换热器1的远离风轮的一侧为迎风侧,主换热器1的靠近风轮的一侧为背风侧。在空调室内机工作时,电机驱动风轮转动,在风轮的作用下,驱动气流由进风口流向出风口,气流进入进风口后与换热器组件100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在风轮的作用下流向出风口,从而与风轮吸入的空气进行换热,实现空调室内机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同时,受空间限制,中换热器12的长度大于后换热器13的长度大于前换热器11的长度,通过第一流路4流经前换热器11的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流路5流经中换热器12的部分第二换热管121,第三流路6流经中换热器12的部分第二换热管121和后换热器13的部分第三换热管131,第四流路7流经后换热器13的其余部分第三换热管131和中换热器12的其余部分第二换热管121,从而尽量保证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的换热均匀性,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空调室内机可以是挂壁式分体空调器的室内机或其他空调器的室内机或室内单元,风轮可以是贯流风轮或轴流风轮等其他风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主换热器1包括前换热器11、中换热器12和后换热器13,前换热器11、中换热器12和后换热器13依次拼接,前换热器11具有第一换热管111,中换热器12具有第二换热管121,后换热器13具有第三换热管131,背管换热器2设在主换热器1的迎风侧,背管换热器2具有第四换热管21,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流路包括输入流路3、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输入流路3流经背管换热器2的第四换热管21,第一流路4流经前换热器11的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流路5流经中换热器12的部分第二换热管121,第三流路6流经中换热器12的部分第二换热管121和后换热器13的部分第三换热管131,第四流路7流经后换热器13的其余部分第三换热管131和中换热器12的其余部分第二换热管121,通过在换热器组件100制冷时,冷媒流经输入流路3之后同时分流进入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以使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管路更为合理,从而有效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降低换热器组件100的能耗、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能效。同时,通过输入流路3管流出的冷媒分流成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从而有效降低冷媒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且简化换热器组件100流路的设计,降低主换热器1的生产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四换热管21的孔径大于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换热管121和第三换热管131的孔径,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换热管121和第三换热管131的孔径相同。可以理解的是,采用小管径的换热管能够减少换热管的用料,继而显著降低换热器组件100的整体成本,但是冷媒通过小管径的换热管时,换热阻力大,压力损失大,不利于冷媒的循环,需要综合考虑换热器组件100的成本和冷媒循环流动效率问题。同时,在制冷时,冷媒先流经大管径管路之后流入小管径管路,比冷媒先流经小管径管路之后流经大管径管路能效更高,在冷媒由气态到液态的过程逐渐缩小管径,增加冷媒与换热管壁面接触换热面积;而在制热时,冷媒先流经小管径管路之后流经大管径管路,比冷媒先流经大管径管路再流经小管径管路能效更高。
因此,通过设置在背管换热器2内的第四换热管21的孔径大于设置在前换热器11内第一换热管111、设置在中换热器12内第二换热管121和设置在后换热器13内第三换热管131,能够在保障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能效更好的同时降低换热器组件100的生产成本。同时,通过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换热管121和第三换热管131的孔径相同降低换热器组件100的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换热管21的孔径为7mm,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换热管121和第三换热管131的孔径为5mm。可以理解的是,管径为7mm的管径和管径为5mm的管径的换热管都是现有技术中广泛使用的换热管,因此,采用这两种规格的管径的换热管,有利于降低换热管的获取难度,在保证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能效的同时能够降低换热器组件100的制造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输入流路3与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通过分配器连接。由此能够将输入流路3的冷媒汇总后经过分配器分成四路分别流入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换热管111包括迎风侧的第一换热管111和背风侧的第一换热管111,第一流路4自前换热器11的迎风侧的第一换热管111流向前换热器11的背风侧的第一换热管111。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风场的排布,迎风侧的气流流动更快,背风侧的气流流动相对较慢,在气流流动更快的地方冷媒与气流的温差比气流流动较慢地方冷媒与气流温差更大时,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能效更好。因此,遵循冷媒由靠近迎风侧的换热管流向背风侧的换热管,能够使得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能效更好。
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一流路4需要流完前换热器11的所有迎风侧的第一换热管111后,才能流向前换热器11的背风侧的第一换热管111,从而提高第一流路4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能效。
进一步地,前换热器11具有两列换热管,分别为靠近迎风侧的一列的第一换热管111和靠近背风侧的一列的第一换热管111,由此,便于第一换热管111在前换热器11的排布,且便于第一流路4的设置,同时可以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图6所示,第二换热管121包括迎风侧的第二换热管121和背风侧的第二换热管121,中换热器12包括第一区域112、第二区域113和第三区域122,第一区域112包括迎风侧的部分第二换热管121和背风侧的部分第二换热管121,第二区域113包括迎风侧其余部分的第二换热管121和背风侧部分的第二换热管121,第三区域122包括背风侧其余部分的第二换热管121,第三换热管131包括迎风侧的第三换热管131和背风侧的第三换热管131,后换热器13包括第四区域123和第五区域124,第四区域123包括迎风侧的部分第三换热管131和背风侧的部分第三换热管131,第五区域124包括迎风侧其余部分的第三换热管131和背风侧其余部分的第三换热管131。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将中换热器12被分割为三个区域,后换热器13被分割为两个区域,便于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在中换热器12的排布,以及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在后换热器13的排布。
第二流路5流经第一区域112的第二换热管121,第三流路6流经第二区域113的第二换热管121和第四区域123的第三换热管131,第四流路7流经第三区域122的第二换热管121和第五区域124的第三换热管131。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提高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的换热效率,且降低支路的流速及压力损失,从而整体提升换热组件的换热性能。
进一步地,中换热器12具有两列换热管,分别为靠近迎风侧的一列的第二换热管121和靠近背风侧的一列的第二换热管121,后换热器13具有两列换热管,分别为靠近迎风侧的一列的第三换热管131和靠近背风侧的一列的第三换热管131。由此,便于中换热器12被分割为三个区域,后换热器13被分割为两个区域,且便于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的设置,同时可以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流路5自第一区域112的迎风侧的第二换热管121流向第一区域112的背风侧的第二换热管121。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二流路5需要流完中换热器12的第一区域112的所有迎风侧的第二换热管121后,才能流向中换热器12的第一区域112的背风侧的第二换热管121,从而提高第二流路5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三流路6依次流经第二区域113的迎风侧的第二换热管121、第四区域123的迎风侧的第三换热管131、第四区域123的背风侧的第三换热管131和第二区域113的背风侧的第二换热管121。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三流路6需要流完中换热器12的第二区域113的所有迎风侧的第二换热管121和后换热器13的第四区域123的所有迎风侧的第三换热管131后,才能依次流向后换热器13的第四区域123的背风侧的第三换热管131和中换热器12的第二区域113的背风侧的第二换热管121,从而提高第三流路6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6所示,第四流路7依次流经第五区域124的迎风侧的第三换热管131、第五区域124的背风侧的第三换热管131和第三区域122的背风侧的第二换热管121。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第四流路7需要流完后换热器13的第五区域124的所有迎风侧的第三换热管131后,才能依次流向后换热器13的第五区域124的背风侧的第三换热管131和中换热器12的第三区域122的背风侧的第二换热管121,从而提高第四流路7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第一区域112位于第二区域113靠近前换热器11的一侧,沿中换热器12的长度方向,第三区域122位于第一区域112和第二区域113中间,第四区域123位于第五区域124靠近中换热器12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三流路6流经第二区域113的第二换热管121和第四区域123的第三换热管131,第四流路7流经第三区域122的第二换热管121和第五区域124的第三换热管131,通过这样的设置简化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在中换热器12和后换热器13的排布,便于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的设置,且减少冷媒的损耗,降低换热器组件100的能耗。
同时,通过第一区域112、第二区域113和第三区域122的划分,在保证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的换热均匀性的同时,保证第二流路5首先流经第一区域112的迎风侧的第二换热管121,第三流路6首先流经第二区域113的迎风侧的第二换热管121,第四流路7首先流经第五区域124的迎风侧的第三换热管131,从而在制冷时,输入流路3同时分流流向的换热管均位于迎风侧,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中的换热管的数量相同。由此,通过这样设置保证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的换热均匀性,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降低能耗。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前换热器11中参与换热的第一换热管111总共有5根,中换热器12中参与换热的第二换热管121总共有8根,后换热器13中参与换热的第三换热管131总共有7根。其中,第一流路4流经5根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流路5流经5根第二换热管121,第三流路6流经2根第二换热管121和3根第三换热管131,第四流路7流经4根第三换热管131和1根第二换热管121,从而实现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中的换热管的数量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背管换热器2设于中换热器12的迎风侧。可以理解的是中换热器12附近的气流流速大于前换热器11和后换热器13,因此,将背管换热器2设于中换热器12的迎风侧,进一步提高背管换热器2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能效。当换热器组件100应用在空调室内机,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中换热器12相较前换热器11和后换热器13距离进风口的距离更近,以使中换热器12附近的气流流速大于前换热器11和后换热器13。
进一步地,背管换热器2和中换热器12支架具有连接板,连接板用于连接背管换热器2和中换热器12,保证二者连接可靠。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的换热器组件100。
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风轮以及换热器组件100。其中,壳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设置在壳体的上侧,出风口设置在壳体的下侧,风轮设在壳体内,换热器组件100设在壳体内且位于风轮的进风侧。可以理解的是,风轮驱动气流由进风口流向出风口,换热器组件100设在风轮的上游,因此,主换热器1的远离风轮的一侧为迎风侧,主换热器1的靠近风轮的一侧为背风侧。在空调室内机工作时,电机驱动风轮转动,在风轮的作用下,驱动气流由进风口流向出风口,气流进入进风口后与换热器组件100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在风轮的作用下流向出风口,从而与风轮吸入的空气进行换热,实现空调室内机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设置换热器组件100,主换热器1包括前换热器11、中换热器12和后换热器13,前换热器11、中换热器12和后换热器13依次拼接,前换热器11具有第一换热管111,中换热器12具有第二换热管121,后换热器13具有第三换热管131,背管换热器2设在主换热器1的迎风侧,背管换热器2具有第四换热管21,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流路包括输入流路3、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输入流路3流经背管换热器2的第四换热管21,第一流路4流经前换热器11的第一换热管111,第二流路5流经中换热器12的部分第二换热管121,第三流路6流经中换热器12的部分第二换热管121和后换热器13的部分第三换热管131,第四流路7流经后换热器13的其余部分第三换热管131和中换热器12的其余部分第二换热管121,通过在换热器组件100制冷时,冷媒流经输入流路3之后同时分流进入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以使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管路更为合理,从而有效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效率,降低空调室内机的能耗、提高空调室内机的能效。同时,通过输入流路3管流出的冷媒分流成第一流路4、第二流路5、第三流路6和第四流路7,从而有效降低冷媒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进一步提高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率和换热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换热器,所述主换热器包括前换热器、中换热器和后换热器,所述前换热器、所述中换热器和所述后换热器依次拼接,所述前换热器具有第一换热管,所述中换热器具有第二换热管,所述后换热器具有第三换热管;
背管换热器,所述背管换热器设在所述主换热器的迎风侧,所述背管换热器具有第四换热管;
所述换热器组件的换热流路包括输入流路、第一流路、第二流路、第三流路和第四流路,所述输入流路流经所述背管换热器的所述第四换热管,所述第一流路流经所述前换热器的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流路流经所述中换热器的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三流路流经所述中换热器的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后换热器的部分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第四流路流经所述后换热器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三换热管和所述中换热器的其余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在所述换热器组件制冷时,冷媒流经所述输入流路之后同时分流进入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所述第三流路和所述第四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流路与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所述第三流路和所述第四流路通过分配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迎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背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一流路自所述前换热器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流向所述前换热器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一换热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迎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和背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中换热器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迎风侧的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和背风侧的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区域包括迎风侧其余部分的所述第二换热管和背风侧部分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三区域包括背风侧其余部分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三换热管包括迎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和背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后换热器包括第四区域和第五区域,所述第四区域包括迎风侧的部分所述第三换热管和背风侧的部分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五区域包括迎风侧其余部分的所述第三换热管和背风侧其余部分的所述第三换热管,
所述第二流路流经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三流路流经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四区域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第四流路流经所述第三区域的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五区域的所述第三换热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自所述第一区域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流向所述第一区域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路依次流经所述第二区域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所述第四区域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第四区域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和所述第二区域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流路依次流经所述第五区域的迎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所述第五区域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三换热管和所述第三区域的背风侧的所述第二换热管。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靠近所述前换热器的一侧,沿所述中换热器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间,所述第四区域位于所述第五区域靠近所述中换热器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所述第二流路、所述第三流路和所述第四流路中的换热管的数量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管换热器设于所述中换热器的迎风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换热管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孔径,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孔径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换热管的孔径为7mm,所述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和所述第三换热管的孔径为5mm。
13.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58848.2U CN220061930U (zh) | 2023-05-30 | 2023-05-30 |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58848.2U CN220061930U (zh) | 2023-05-30 | 2023-05-30 |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61930U true CN220061930U (zh) | 2023-11-21 |
Family
ID=88752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358848.2U Active CN220061930U (zh) | 2023-05-30 | 2023-05-30 |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61930U (zh) |
-
2023
- 2023-05-30 CN CN202321358848.2U patent/CN22006193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861410U (zh)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06905358U (zh) |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换热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 |
WO2021103967A1 (zh)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WO2020179651A1 (ja) | 車両用バッテリの冷却モジュール | |
CN210861409U (zh)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103123188B (zh) | 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器 | |
CN213362678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 |
CN220061930U (zh) |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
CN215260159U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9913250U (zh) |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
CN220061932U (zh) |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 |
CN204555744U (zh) |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212618778U (zh) |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 |
CN110762609A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 |
CN216592327U (zh) |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器 | |
CN220061931U (zh) |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 |
CN110207428B (zh) | 换热器和热泵系统 | |
WO2018152963A1 (zh) | 蒸发器流路结构、蒸发器、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0345965U (zh) | 换热器和热泵系统 | |
CN210951541U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 |
CN216620047U (zh) |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0861411U (zh) |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
CN210441337U (zh) | 室内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 |
CN221858706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2987613U (zh) | 一种空调蒸发器的导风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