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72700U - 换热器、空调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72700U
CN218672700U CN202222146155.9U CN202222146155U CN218672700U CN 218672700 U CN218672700 U CN 218672700U CN 202222146155 U CN202222146155 U CN 202222146155U CN 218672700 U CN218672700 U CN 2186727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supercooling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4615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永宾
矫立涛
王涛
陈志杨
秦赛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4615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727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727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727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流路、第一过冷流路和第一抽管区域。第一过冷流路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串联设置;第一抽管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的下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过冷流路的一侧;其中,在所述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流向所述第一过冷流路,在所述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一过冷流路流向所述第一换热流路。在本申请中,能够在提高该换热器的制冷效果的同时,简化换热器的结构,降低换热器的生产成本。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

Description

换热器、空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产品在面临迭代时,当风机和扇叶的尺寸规格保持不变动,换热器的外形尺寸等规格也不变动,但换热器内的管路数量与其换热性能相关联,在换热器内的管路数量能够满足空调产品的换热参数要求,甚至存在很大的余量时,为降低换热器的成本以及压缩机的负荷,可以适当减少换热器内部的管路数量,即减少冷媒循环管路的数量。
相关技术中存在一种换热器,内部设有多个第一换热管组、第一汇流组件和第二汇流组件;第一汇流组件与每个第一换热管组连通;第二汇流组件通过每个第一换热管组与第一汇流组件连通;第一汇流组件和第二汇流组件对应每个第一换热管组的连通位置均设有阀门,通过控制每个阀门的开闭来实现控制该换热器内部流通的管路数量,使流通的管路数量与该换热器的换热参数要求相匹配。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通过多个第一换热管组来实现制冷制热时冷媒的流通,制冷效果较差,而且通过额外设置多个阀门来控制换热器内流通的管路数量,使换热器的结构复杂化,提高了换热器的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空调,以在提高该换热器的制冷效果的同时,简化换热器的结构,降低换热器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流路、第一过冷流路和第一抽管区域。第一过冷流路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串联设置;第一抽管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的下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过冷流路的一侧;其中,在所述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流向所述第一过冷流路,在所述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一过冷流路流向所述第一换热流路。
可选地,第一抽管区域内设有第一除霜模块。
可选地,第一抽管区域内具有多个抽管位置。
可选地,第一换热流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并联设置;其中,在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分别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流入,然后汇集流向第一过冷流路;在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一过冷流路流入,然后分别流向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
可选地,第一抽管区域位于第二管路的下侧。
可选地,该换热器还包括:第二换热流路、第二过冷流路和第二抽管区域。第二换热流路设置于第一换热流路下侧,且与第一换热流路并联设置,第一抽管区域和第一过冷流路均位于第二换热流路和第一换热流路之间;第二过冷流路与第二换热流路串联设置;第二抽管区域设置于第二换热流路下侧,且位于第二过冷流路的一侧,第二抽管区域内设有第二除霜模块。
可选地,第二换热流路包括: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第四管路与第三管路并联设置;其中,在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分别从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流入,然后汇集流向第二过冷流路;在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二过冷流路流入,然后分别流向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
可选地,该换热器还包括:第三过冷流路。第三过冷流路与第一过冷流路串联设置,第二抽管区域位于第四管路、第二过冷流路以及第三过冷流路围限出的空间内。
可选地,该换热器还包括:第四过冷流路。第四过冷流路与第二过冷流路串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空调,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在该换热器内设置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一过冷流路即可能够满足该换热器的换热参数要求,而且通过设置第一过冷流路,在该换热器制冷时冷媒在第一换热流路内冷却后流入第一过冷流路内过冷,提高了该换热器的制冷效果。在换热流路的数量能够满足该换热器的换热参数要求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第一抽管区域,在第一抽管区域的位置对该换热器进行抽管,减少该换热器的管路数量,简化了换热器的结构,降低了该换热器的生产成本。将该换热器安装在空调中使用时,在保障空调制冷和制热效果的同时降低了空调的生产成本。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换热流路;110、第一管路;111、第一端口;112、第二端口;120、第二管路;121、第三端口;122、第四端口;200、第一过冷流路;201、第五端口;202、第六端口;300、第一抽管区域;310、第一除霜模块;400、第二换热流路;410、第三管路;411、第七端口;412、第八端口;420、第四管路;421、第九端口;422、第十端口;500、第二过冷流路;501、第十一端口;502、第十二端口;600、第二抽管区域;610、第二除霜模块;700、第三过冷流路;701、第十三端口;702、第十四端口;800、第四过冷流路;801、第十五端口;802、第十六端口;900、第一汇集管路;910、第二汇集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流路100、第一过冷流路200和第一抽管区域300。第一过冷流路200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100串联设置;第一抽管区域300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100的下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过冷流路200的一侧;其中,在所述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100流向所述第一过冷流路200,在所述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一过冷流路200流向所述第一换热流路100。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在该换热器内设置第一换热流路100和第一过冷流路200即可能够满足该换热器的换热参数要求,而且通过设置第一过冷流路200,在该换热器制冷时冷媒在第一换热流路100内冷却后流入第一过冷流路200内过冷,提高了该换热器的制冷效果。在换热流路的数量能够满足该换热器的换热参数要求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第一抽管区域300,在第一抽管区域300的位置对该换热器进行抽管,减少该换热器的管路数量,简化了换热器的结构,降低了该换热器的生产成本。
可选地,第一换热流路100和第一过冷流路200均为多折管路。这样,能够增大第一换热流路100和第一过冷流路200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该换热器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第一换热流路100和第一过冷流路200均为铜管制成。这样,铜管的换热效果和耐腐蚀性均较好,采用铜管制成第一换热流路100和第一过冷流路200的换热效果较好。而且铜管的强度也相对较高,使第一换热流路100和第一过冷流路200受力不易发生变形破裂,延长了该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抽管区域300内设有第一除霜模块310。这样,由于该换热器制冷时冷媒从第一换热流路100流向第一过冷流路200,冷媒在第一换热流路100冷却后流入第一过冷流路200内过冷,第一换热流路100和第一过冷流路200的外壁容易产生结霜。结霜会影响该换热器的制冷效果,因此在第一抽管区域300内设置第一除霜模块310,利用第一除霜模块310发热对第一抽管区域300的周围形成热辐射,从而对第一换热流路100和第一过冷流路200进行除霜。通过在第一抽管区域300设置第一除霜模块310,合理利用了该换热器内的抽管区域,在降低该换热器的生产成本的同时,使该换热器兼具除霜的功能。
可选地,第一抽管区域300内具有多个抽管位置。这样,在第一抽管区域300内进行多个位置的抽管,在保障该换热器的换热参数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该换热器内的管路数量,进一步降低该换热器的成本。而且在第一抽管区域300内进行集中的抽管,便于在第一抽管区域300内设置第一除霜模块310。
具体的,第一抽管区域300内具有两个抽管位置。这样,在第一抽管区域300内进行两个位置的抽管,进一步降低该换热器的成本。而且在两个抽管位置处对应设置第一除霜模块310,对周围的换热流路以及过冷流路进行更好的除霜。
可选地,第一换热流路100包括: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20。第二管路120与第一管路110并联设置;其中,在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分别从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20流入,然后汇集流向第一过冷流路200;在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一过冷流路200流入,然后分别流向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20。这样,在该换热器制冷时,冷媒分别流向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20冷却后汇集流入第一过冷流路200内进行过冷,形成两路进一路出的冷媒流通方式,过冷段延长,制冷效果提升。在该换热器制热时,冷媒从第一过冷流路200分别流向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20换热,形成一路进两路出的冷媒流通方式,增加换热时的冷媒流路,压损减小,换热效果提升。而且通过将第一换热流路100设置为并联的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20,冷媒的分配更均匀,制冷和制热效果更好。
可选地,第二管路120位于第一管路110的下方。这样,便于该换热器内管路的合理排布。
示例性的,第一管路110具有第一端口111和第二端口112,第二管路120具有第三端口121和第四端口122,第一过冷流路200具有第五端口201和第六端口202,其中,第二端口112和第四端口122均与第五端口201连通;在该换热器制冷时,冷媒分别从第一端口111和第三端口121流入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20内,然后经由第二端口112和第四端口122汇集流向第一过冷流路200的第五端口201,通过第五端口201流入第一过冷流路200内过冷,然后经第六端口202流出;在该换热器制热时,冷媒从第六端口202流入第一过冷流路200中,然后经由第五端口201分别流向第二端口112和第四端口122,通过第二端口112和第四端口122分别流入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20内,然后通过第一端口111和第三端口121流出。
以图1为例,第一端口111、第三端口121以及第一抽管区域300均处于同一竖直面内;第二端口112、第四端口122、第五端口201以及第六端口202均处于同一竖直面内。
可选地,第一抽管区域300位于第二管路120的下侧。这样,利用第一抽管区域300内设置的第一除霜模块310产生的热量能够同时辐射第二管路120和第一过冷流路200,对其进行除霜。
具体的,第一抽管区域300内的两个抽管位置与第一端口111和第三端口121均处于同一竖直面上,且位于第三端口121的下方;第一过冷流路200的第五端口201和第六端口202位于第一抽管区域300的右侧。这样,使该换热器内部的管路能够合理地排布,利用第一抽管区域300内设置的第一除霜模块310产生的热量来对第二管路120和第一过冷流路200进行除霜。
结合图3所示,在另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该换热器还包括:第二换热流路400、第二过冷流路500和第二抽管区域600。第二换热流路400设置于第一换热流路100下侧,且与第一换热流路100并联设置,第一抽管区域300和第一过冷流路200均位于第二换热流路400和第一换热流路100之间;第二过冷流路500与第二换热流路400串联设置;第二抽管区域600设置于第二换热流路400下侧,且位于第二过冷流路500的一侧,第二抽管区域600内设有第二除霜模块。这样,在该换热器内设置第二换热流路400和第二过冷流路500,在该换热器制冷时,冷媒能够分别从第一换热流路100和第二换热流路400流入,然后分别流向第一过冷流路200和第二过冷流路500,采用两个换热流路和两个过冷流路的流通方式,进一步提高该换热器的制冷效果。在该换热器制热时,冷媒能够分别从第一过冷流路200和第二过冷流路500流入,然后分别流向第一换热流路100和第二换热流路400,进一步提高了冷媒的分配均匀性,降低压损,提高换热效果。在第二过冷流路500和第二换热流路400的一侧设置第二抽管区域600,在保障该换热器的换热参数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减少该换热器内部的管路数量,降低生产成本。利用第二抽管区域600抽管留出的空间来安装第二除霜模块,利用除霜模块对第二换热流路400和第二过冷流路500进行除霜。
可选地,第二换热流路400和第二过冷流路500也为多折管路。这样,能够增大第二换热流路400和第二过冷流路500的换热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换热器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第二换热流路400和第二过冷流路500均为铜管制成。这样,提高第一换热流路100和第一过冷流路200的换热效果,使第二换热流路400和第二过冷流路500受力不易发生变形破裂,延长了该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第一除霜模块310和第二除霜模块均为电热片。这样,电热片环境适应性较强,且发热性能较好,在通电时能够高效地进行除霜。
可选地,第一除霜模块310和第二除霜模块可同步或独立通电发热。这样,可控制第一除霜模块310和第二除霜模块同步通电发热同时进行除霜,也可根据除霜位置的不同选择性地控制第一除霜模块310和第二除霜模块中的一个通电发热进行除霜。
具体的,第二抽管区域600内也具有两个抽管位置。这样,在第二抽管区域600内也进行两个位置的抽管,进一步降低该换热器的成本。而且在两个抽管位置处对应设置第二除霜模块,对周围的换热流路以及过冷流路进行更好的除霜。
可选地,第二换热流路400包括:第三管路410和第四管路420。第四管路420与第三管路410并联设置;其中,在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分别从第三管路410和第四管路420流入,然后汇集流向第二过冷流路500;在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二过冷流路500流入,然后分别流向第三管路410和第四管路420。这样,在该换热器制冷时,冷媒分别从第一管路110、第二管路120、第三管路410和第四管路420流入,然后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20内的冷媒汇集流入第一过冷流路200后流出,第三管路410和第四管路420内的冷媒汇集流入第二过冷流路500后流出,形成四路进两路出的流通方式,具有两路过冷段,进一步提升了该换热器的制冷效果。在该换热器制热时,冷媒分别从第一过冷流路200和第二过冷流路500流入后,分别流向第一管路110、第二管路120、第三管路410和第四管路420后流出,形成两路进四路出的流通方式,进一步增加换热时的流路,压损进一步减小,换热效果提升。而且将第一换热流路100分为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20,将第二换热流路400分为第三管路410和第四管路420,进一步提高冷媒的分配均匀性。
示例性的,第三管路410具有第七端口411和第八端口412,第四管路420具有第九端口421和第十端口422,第二过冷流路500具有第十一端口501和第十二端口502,其中,第八端口412和第十端口422均与第二过冷流路500的第十一端口501连通;在该换热器制冷时,部分冷媒分别从第七端口411和第九端口421流入第三管路410和第四管路420内,然后从第八端口412和第十端口422汇集流向第二过冷流路500,然后从第十二端口502流出;在该换热器制热时,部分冷媒从第十二端口502流入第二过冷流路500中,然后从第十一端口501分别流向第八端口412和第十端口422,通过第八端口412和第十端口422分别流入第三管路410和第四管路420内,然后经第七端口411和第九端口421流出。
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一端口111、第三端口121、第一抽管区域300、第七端口411、第九端口421以及第二抽管区域600均处于同一竖直面内,且沿竖直方向上依次排布;第二端口112、第四端口122、第五端口201、第六端口202、第八端口412、第十端口422、第十一端口501以及第十二端口502均处于同一竖直面内,且沿竖直方向上依次排布。这样,由于第一抽管区域300内的两个抽管位置分别与第一过冷流路200的第五端口201和第六端口202对应,第二抽管区域600内的两个抽管位置分别与第二过冷流路500的第十一端口501和第十二端口502对应,为保障该换热器内部管路的合理分布,将第一端口111、第三端口121、第一抽管区域300、第七端口411、第九端口421以及第二抽管区域600设置于同一竖直面内,将第二端口112、第四端口122、第五端口201、第六端口202、第八端口412、第十端口422、第十一端口501以及第十二端口502设置于同一竖直面内,使第一抽管区域300和第二抽管区域600内设置的第一除霜模块310和第二除霜模块更合理的设置,更好地向周围辐射热量进行除霜。
具体的,第一抽管区域300位于第二管路120、第一过冷流路200和第三管路410围限出的空间内。这样,利用第一抽管区域300内设置的第一除霜模块310发出热量同时对第二管路120、第一过冷流路200和第三管路410进行除霜。
结合图4所示,在另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该换热器还包括:第三过冷流路700。第三过冷流路700与第一过冷流路200串联设置,第二抽管区域600位于第四管路420、第二过冷流路500以及第三过冷流路700围限出的空间内。这样,在该换热器制冷时,部分冷媒分别从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20流入,然后汇集流向第一过冷流路200过冷,冷媒在第一过冷流路200过冷后流入第三过冷流路700再次过冷,通过在第一换热流路100的一端串联两个过冷流路,进一步提高该换热器的制冷效果。而且通过在第四管路420、第二过冷流路500以及第三过冷流路700限定出的空间内设置第二抽管区域600,利用第二抽管区域600内设置的第二除霜模块能够更好地对周围的管路进行除霜。
示例性的,第三过冷流路700具有第十三端口701和第十四端口702,第十三端口701与第一过冷流路200的第六端口202连通;第一端口111、第三端口121、第一抽管区域300、第七端口411、第九端口421、第二抽管区域600、第十三端口701和第十四端口702均处于同一竖直面内,且第十三端口701和第十四端口702位于第二抽管区域600的下方。
可选地,该换热器还包括:第四过冷流路800。第四过冷流路800与第二过冷流路500串联设置。这样,在该换热器制冷时,部分冷媒分别从第三管路410和第四管路420流入,然后汇集流向第二过冷流路500过冷,冷媒在第二过冷流路500过冷后流入第四过冷流路800再次过冷,通过在第二换热流路400的一端也串联两个过冷流路,进一步提高该换热器的制冷效果。在该换热器制冷时,冷媒分别流入第一换热流路100和第二换热流路400内,第一换热流路100内的冷媒冷却后依次流入第一过冷流路200和第三过冷流路700过冷,第二换热流路400内的冷媒冷却后依次流入第二过冷流路500和第四过冷流路800过冷,过冷段的长度和数量均提升,制冷效果提升。
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第四过冷流路800具有第十五端口801和第十六端口802,第十五端口801和第十二端口502连通;第二端口112、第四端口122、第五端口201、第六端口202、第八端口412、第十端口422、第十一端口501、第十二端口502、第十五端口801和第十六端口802处于同一竖直面内,且第十五端口801和第十六端口802位于第十二端口502的下方。使第四过冷流路800也贴近第二抽管区域600设置,第二抽管区域600内设置的第二除霜模块发出的热量能够同时对第四过冷流路800进行化霜。
可选地,该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汇集管路900和第二汇集管路910。第一端口111、第三端口121、第七端口411和第九端口421均与第一汇集管路900连通;第十四端口702和第十六端口802均与第二汇集管路910连通。这样,通过第一汇集管路900和第二汇集管路910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媒分配的均匀性,提高了该换热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将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安装在空调中使用时,在保障空调制冷和制热效果的同时降低了空调的生产成本。
示例性的,该空调的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均可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在保障空调制冷和制热效果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空调的生产成本。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流路(100);
第一过冷流路(200),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100)串联设置;
第一抽管区域(300),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100)的下侧,且位于所述第一过冷流路(200)的一侧;
其中,在所述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100)流向所述第一过冷流路(200),在所述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一过冷流路(200)流向所述第一换热流路(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抽管区域(300)内设有第一除霜模块(3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抽管区域(300)内具有多个抽管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100)包括:
第一管路(110);
第二管路(120),与所述第一管路(110)并联设置;
其中,在所述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分别从所述第一管路(110)和所述第二管路(120)流入,然后汇集流向所述第一过冷流路(200);在所述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一过冷流路(200)流入,然后分别流向所述第一管路(110)和所述第二管路(1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抽管区域(300)位于所述第二管路(120)的下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换热流路(400),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100)下侧,且与所述第一换热流路(100)并联设置,所述第一抽管区域(300)和所述第一过冷流路(200)均位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400)和所述第一换热流路(100)之间;
第二过冷流路(500),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400)串联设置;
第二抽管区域(600),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400)下侧,且位于所述第二过冷流路(500)的一侧,所述第二抽管区域(600)内设有第二除霜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流路(400)包括:
第三管路(410);
第四管路(420),与所述第三管路(410)并联设置;
其中,在所述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分别从所述第三管路(410)和所述第四管路(420)流入,然后汇集流向所述第二过冷流路(500);在所述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二过冷流路(500)流入,然后分别流向所述第三管路(410)和所述第四管路(42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过冷流路(700),与所述第一过冷流路(200)串联设置,所述第二抽管区域(600)位于所述第四管路(420)、所述第二过冷流路(500)以及所述第三过冷流路(700)围限出的空间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过冷流路(800),与所述第二过冷流路(500)串联设置。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2222146155.9U 2022-08-15 2022-08-15 换热器、空调 Active CN2186727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46155.9U CN218672700U (zh) 2022-08-15 2022-08-15 换热器、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46155.9U CN218672700U (zh) 2022-08-15 2022-08-15 换热器、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72700U true CN218672700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55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46155.9U Active CN218672700U (zh) 2022-08-15 2022-08-15 换热器、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727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64485U (zh) 具有改善除霜循环的热泵
CN214276219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276221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581751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4275958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6744999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8954562B (zh) 空调器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4943956U (zh) 一种高效冷暖型空调系统
CN105180304A (zh) 空调室外机、多功能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4848579A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CN210861409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1119692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8672700U (zh) 换热器、空调
CN207438955U (zh) 一种用于化霜的冷媒加热装置和空调系统
EP3379175B1 (en) Heat pump system
CN204787173U (zh)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CN218495411U (zh) 换热器、空调
CN115648928A (zh) 电动汽车冷却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04678735U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CN111196120A (zh)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CN107702391A (zh) 一种用于化霜的冷媒加热装置和空调系统
CN218495410U (zh) 换热器、空调
CN210345965U (zh) 换热器和热泵系统
CN219589055U (zh) 一种热泵不停机化霜装置
KR20110045430A (ko) 분배기를 갖는 전자식 팽창밸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