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5411U - 换热器、空调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95411U CN218495411U CN202222144159.3U CN202222144159U CN218495411U CN 218495411 U CN218495411 U CN 218495411U CN 202222144159 U CN202222144159 U CN 202222144159U CN 218495411 U CN218495411 U CN 2184954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exchange pipeline
- heat exchanger
- pipeline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第二换热管路与第一换热管路并联设置,在第一换热管路与第二换热管路之间设有第一抽管区域;其中,在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分别从第一换热管路与第二换热管路的一端流通向另一端;在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分别从第一换热管路与第二换热管路的另一端流通向一端。在本申请中,能够简化换热器的结构,降低换热器的生产成本。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产品在面临迭代时,当风机和扇叶的尺寸规格保持不变动,换热器的外形尺寸等规格也不变动,但换热器内的管路数量与其换热性能相关联,在换热器内的管路数量能够满足空调产品的换热参数要求,甚至存在很大的余量时,为降低换热器的成本以及压缩机的负荷,可以适当减少换热器内部的管路数量,即减少冷媒循环管路的数量。
相关技术中存在一种换热器,内部设有多个第一换热管组、第一汇流组件和第二汇流组件;第一汇流组件与每个第一换热管组连通;第二汇流组件通过每个第一换热管组与第一汇流组件连通;第一汇流组件和第二汇流组件对应每个第一换热管组的连通位置均设有阀门,通过控制每个阀门的开闭来实现控制该换热器内部流通的管路数量,使流通的管路数量与该换热器的换热参数要求相匹配。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通过额外设置多个阀门来控制换热器内流通的管路数量,使换热器的结构复杂化,提高了换热器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空调,以简化换热器的结构,降低换热器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第二换热管路与第一换热管路并联设置,在第一换热管路与第二换热管路之间设有第一抽管区域;其中,在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分别从第一换热管路与第二换热管路的一端流通向另一端;在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分别从第一换热管路与第二换热管路的另一端流通向一端。
可选地,第一换热管路包括:第一换热段和第一过冷段。第一过冷段与第一换热段连通,在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一换热段流向第一过冷段,在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一过冷段流向第一换热段;第二换热管包括:第二换热段和第二过冷段。第二过冷段与第二换热段连通,在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二换热段流向第二过冷段,在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二过冷段流向第二换热段。
可选地,第一抽管区域设置于第一过冷段与第二过冷段之间,第一抽管区域内设有除霜模块。
可选地,该换热器还包括:第三换热管路。第三换热管路设置于第二换热管路下方,第三换热管路与第二换热管路之间设有第二抽管区域;其中,在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一换热管路、第二换热管路和第三换热管路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在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一换热管路、第二换热管路和第三换热管路的另一端流向一端。
可选地,该换热器还包括:第四换热管路。第四换热管路设置于第三换热管路的下方,第四换热管路与第三换热管路之间设有第三抽管区域。
可选地,该换热器还包括:第五换热管路。第五换热管路设置于第四换热管路的下方,第五换热管路与第四换热管路之间设有第四抽管区域。
可选地,该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汇集管路和第二汇集管路。其中,第一换热管路、第二换热管路、第三换热管路、第四换热管路和第五换热管路均并联设置于第一汇集管路和第二汇集管路之间。
可选地,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均为多折管路。
可选地,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均为铜管或铝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空调,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该换热器内设置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在该换热器制冷或制热时,冷媒从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内流通,通过设置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即可满足该换热器的换热参数要求,在第一换热管路和第二换热管路之间设置第一抽管区域,在第一抽管区域的位置对该换热器进行抽管,减少该换热器的管路数量,无需设置额外的结构,简化了换热器的结构,降低了换热器的生产成本。将该换热器安装在空调中使用时,在保障空调制冷和制热效果的同时降低了空调的生产成本。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换热管路;101、第一换热段;102、第一过冷段;110、第一端口;120、第二端口;200、第二换热管路;201、第二换热段;202、第二过冷段;210、第三端口;220、第四端口;300、第一抽管区域;310、除霜模块;400、第三换热管路;401、第三换热段;402、第三过冷段;410、第五端口;420、第六端口;500、第二抽管区域;600、第四换热管路;601、第四换热段;602、第四过冷段;610、第七端口;620、第八端口;700、第三抽管区域;800、第五换热管路;801、第五换热段;802、第五过冷段;810、第九端口;820、第十端口;830、第四抽管区域;900、第一汇集管路;910、第二汇集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管路1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第二换热管路200与第一换热管路100并联设置,在第一换热管路100与第二换热管路200之间设有第一抽管区域300;其中,在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分别从第一换热管路100与第二换热管路200的一端流通向另一端;在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分别从第一换热管路100与第二换热管路200的另一端流通向一端。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该换热器内设置第一换热管路1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在该换热器制冷或制热时,冷媒从第一换热管路1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内流通,通过设置第一换热管路1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即可满足该换热器的换热参数要求,在第一换热管路1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之间设置第一抽管区域300,在第一抽管区域300的位置对该换热器进行抽管,减少该换热器的管路数量,无需设置额外的结构,简化了换热器的结构,降低了换热器的生产成本。
可选地,第一换热管路1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均为多折管路。这样,能够增大第一换热管路1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该换热器的制冷和制热能力。
示例性的,第一换热管路100具有第一端口110和第二端口120,第二换热管路200具有第三端口210和第四端口220,其中,第一端口110和第三端口210处于同一平面内,第二端口120和第四端口220处于同一平面内;在该换热器制冷时,冷媒分别从第一端口110和第三端口210流入第一换热管路1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内,在第一换热管路1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内冷却后从第二端口120和第四端口220流出;在该换热器制热时,冷媒分别从第二端口120和第四端口220流入第一换热管路1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内,在第一换热管路1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内换热后从第一端口110和第三端口210流出。
可选地,第一换热管路1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均为铜管或铝管。这样,铜管和铝管的换热效果和耐腐蚀性均较好,采用通过或铝管制成的第一换热管路1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能够提高该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和使用寿命。
具体的,第一换热管路1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均为铜管。这样,铜管的换热性能较好,且强度较高,受力不易发生变形,能够进一步提高该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第一换热管路100包括:第一换热段101和第一过冷段102。第一过冷段102与第一换热段101连通,在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一换热段101流向第一过冷段102,在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一过冷段102流向第一换热段101;第二换热管包括:第二换热段201和第二过冷段202。第二过冷段202与第二换热段201连通,在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二换热段201流向第二过冷段202,在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二过冷段202流向第二换热段201。这样,将第一换热管路100分为第一换热段101和第一过冷段102,将第二换热管路200分为第二换热段201和第二过冷段202,在该换热器制冷时,第一换热管路100中的冷媒在第一换热段101内冷却后流向第一过冷段102过冷,第二换热管路200中的冷媒在第二换热段201内冷却后流向第二过冷段202过冷,提高了该换热器的制冷效果。在该换热器制热时,第一过冷段102和第二过冷段202充当换热管路,冷媒分别从第一过冷段102和第二过冷段202流入,然后从第一换热段101和第二换热段201流出,使冷媒的分配更均匀,压损减小,制热能力提升。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抽管区域300设置于第一过冷段102与第二过冷段202之间,第一抽管区域300内设有除霜模块310。这样,在该换热器制冷时,由于第一过冷段102和第二过冷段202中流通的冷媒过冷,在第一过冷段102和第二过冷段202的外壁容易出现结霜的现象,因此将第一抽管区域300设置在第一过冷段102和第二过冷段202之间,在第一抽管区域300内设置除霜模块310,能够同时对第一过冷段102和第二过冷段202进行除霜,降低结霜对换热效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该换热器的制冷和制热能力。
具体的,第二换热管路200位于第一换热管路100的下方,第一换热管路100的第一端口110为第一换热段101的一端,第一换热管路100的第二端口120为第一过冷段102的一端,第一换热段101的另一端与第一过冷段102的另一端连通;第二换热管路200的第三端口210为第二换热段201的一端,第二换热管路200的第四端口220为第二过冷段202的一端,第二换热段201的另一端与第二过冷段202的另一端连通;第一抽管区域300位于第二端口120和第四端口220之间。这样,在该换热器制冷时,第二端口120为第一过冷段102的流出端,第四端口220为第二过冷段202的流出端,因此第二端口120和第四端口220处的温度相对较低,容易结霜,将第一抽管区域300设置在第二端口120和第四端口220之间,能够更好地对第一过冷段102和第二过冷段202进行除霜。
具体的,第一抽管区域300与第二端口120和第四端口220处于同一平面内。以图1为例,当该换热器竖直放置时,第一抽管区域300与第二端口120和第四端口220处于同一竖直面内。
具体的,除霜模块310为电热片。这样,电热片环境适应性较强,且发热性能较好,在通电时能够高效地进行除霜。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换热器还包括:第三换热管路400。第三换热管路400设置于第二换热管路200下方,第三换热管路400与第二换热管路200之间设有第二抽管区域500;其中,在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一换热管路100、第二换热管路200和第三换热管路400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在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第一换热管路100、第二换热管路200和第三换热管路400的另一端流向一端。这样,在该换热器制冷或制热时,采用三路进三路出的流通方式,使冷媒的分配更均匀,在制热时冷媒的压损减小,制热效果提升。在第三换热管路400和第二换热管路200之间设置第二抽管区域500,在第二抽管区域500的位置对该换热器进行再次抽管,进一步减少该换热器的管路数量,无需设置额外的结构,进一步降低了该换热器的生产成本。
可选地,第三换热管路400也为多折管路。这样,能够增大第三换热管路400的换热面积,提高该换热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示例性的,第三换热管路400具有第五端口410和第六端口420,其中,第五端口410、第一端口110和第三端口210处于同一平面内,第六端口420、第二端口120和第四端口220处于同一平面内;在该换热器制冷时,部分冷媒从第五端口410流入第三换热管路400内,在第三换热管路400内冷却后从第六端口420流出,在该换热器制热时,部分冷媒从第六端口420流入第三换热管路400内,在第三换热管路400内换热后从第五端口410流出。
具体的,第三换热管路400也为铜管。这样,在保障第三换热管路400的换热效果的同时,提高第三换热管路400的强度。
具体的,第二抽管区域500与第一端口110、第三端口210和第五端口410处于同一平面内。以图3为例,在该换热器竖直放置时,第二抽管区域500与第一端口110、第三端口210和第五端口410处于同一竖直面。由于第一抽管区域300与第二端口120、第四端口220以及第六端口420处于同一竖直面内,为保障抽管后的换热器的强度,将第二抽管区域500设置在第一端口110、第三端口210和第五端口410所处的竖直面内,使第一抽管区域300和第二抽管区域500错开,既能降低该换热器的生产成本,又能保障该换热器的强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换热器还包括:第四换热管路600。第四换热管路600设置于第三换热管路400的下方,第四换热管路600与第三换热管路400之间设有第三抽管区域700。这样,在该换热器制冷或制热时,冷媒分别从第一换热管路100、第二换热管路200、第三换热管路400和第四换热管路600流通,实现四路进和四路出的流通方式,进一步提高冷媒的分配均匀性,在制热时冷媒的压损进一步减小,提升换热效果。而且在第四换热管路600和第三换热管路400之间设置第三抽管区域700,能够进一步降低该换热器的生产成本。
可选地,第四换热管路600也为多折管路,且第四换热管路600也为铜管制成。这样,能够增大第四换热管路600的换热面积,提高第四换热管路600的换热效果,增强其强度。
示例性的,第四换热管路600具有第七端口610和第八端口620,其中,第七端口610、第一端口110、第三端口210以及第五端口410处于同一平面内,第八端口620、第二端口120、第四端口220以及第六端口420处于同一平面内;在该换热器制冷时,部分冷媒从第七端口610流入第四换热管路600内,在第四换热管路600内冷却后从第八端口620流出,在该换热器制热时,部分冷媒从第八端口620流入第四换热管路600内,在第四换热管路600内换热后从第七端口610流出。
可选地,第三换热管路400包括:第三换热段401和第三过冷段402。第三过冷段402与第三换热段401连通;第四换热管路600包括:第四换热段601和第四过冷段602,第四过冷段602与第四换热段601连通;在该换热器制冷时,部分冷媒分别从第三换热段401和第四换热段601流入,然后从第三过冷段402和第四过冷段602流出;在该换热器制热时,部分冷媒分别从第三过冷段402和第四过冷段602流入,然后从第三换热段401和第四换热段601流出。这样,将第三换热管路400分为第三换热段401和第三过冷段402,将第四换热管路600分为第四换热段601和第四过冷段602,由于第一换热管路100、第二换热管路200、第三换热管路400和第四换热管路600均具有换热段和过冷段,在该换热器制冷时,四路冷媒先流经换热段冷却后再流经过冷段过冷,进一步提高该换热器的制冷效果。在该换热器制热时,四路过冷段均作为换热流路,冷媒通过四路进四路出的流通方式,分配更均匀,压损更小。
可选地,第三抽管区域700位于第三过冷段402和第四过冷段602之间,在第三抽管区域700内也设有除霜模块310。这样,由于在换热器制冷时,第三过冷段402和第四过冷段602的外壁温度较低,容易结霜,因此将第三抽管区域700设置在第三过冷段402和第四过冷段602之间,利用第三抽管区域700内的除霜模块310对第三过冷段402和第四过冷段602进行除霜。
具体的,第三抽管区域700位于第六端口420和第八端口620之间。这样,在该换热器制冷时,第六端口420和第八端口620分别为第三过冷段402和第四过冷段602的出口端,因此第六端口420和第八端口620区域的温度相对更低,更容易发生结霜,因此将第三抽管区域700设置在第六端口420和第八端口620之间,能够更好地利用第三抽管区域700内的除霜模块310进行除霜。
具体的,第三抽管区域700与第二端口120、第四端口220、第六端口420和第八端口620处于同一竖直面内。这样,由于第二抽管区域500与第一端口110、第三端口210、第五端口410和第七端口610处于同一竖直面内,因此将第三抽管区域700与第二抽管区域500沿竖直方向上错开,在进一步降低该换热器生产成本的同时,保障该换热器的强度。
结合图5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该换热器还包括:第五换热管路800。第五换热管路800设置于第四换热管路600的下方,第五换热管路800与第四换热管路600之间设有第四抽管区域830。这样,在该换热器制冷时,冷媒分别从第一换热管路100、第二换热管路200、第三换热管路400、第四换热管路600和第五换热管路800流通,实现五路进和五路出的流通方式,进一步提高冷媒的分配均匀性,在制热时冷媒的压损进一步减小,提升换热效果。而且在第五换热管路800和第四换热管路600之间设置第四抽管区域830,能够进一步降低该换热器的生产成本。
可选地,第五换热管路800也为多折管路,且第五换热管路800也为铜管制成。这样,能够增大第五换热管路800的换热面积,提高第五换热管路800的换热效果,增强其强度。
示例性的,第五换热管路800具有第九端口810和第十端口820,其中,第九端口810与第一端口110、第三端口210、第五端口410和第七端口610均处于同一竖直面内,第十端口820与第二端口120、第四端口220、第六端口420和第八端口620均处于同一竖直面内;在该换热器制冷时,部分冷媒从第九端口810流入第五换热管路800内,然后从第十端口820流出;在该换热器制热时,部分冷媒从第十端口820流入第五换热管路800内,然后从第九端口810流出。
可选地,第五换热管路800包括:第五换热段801和第五过冷段802。第五过冷段802与第五换热段801连通,在该换热器制冷时,冷媒从第五换热段801流向第五过冷段802,在该换热器制热时,冷媒从第五过冷段802流向第五换热段801。这样,将第五换热管路800分为第五换热段801和第五过冷段802,在该换热器制冷时,冷媒先流经第五换热段801内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冷媒流入第五过冷段802内过冷,提高制冷效果。
具体的,第四抽管区域830与第一端口110、第三端口210、第五端口410、第七端口610以及第九端口810处于同一竖直面内。这样,使第四抽管区域830与第三抽管区域700沿竖直方向上错开,在降低该换热器的生产成本的同时,保障其强度。
具体的,第一抽管区域300、第二抽管区域500、第三抽管区域700和第四抽管区域830沿竖直方向上依次排布,第一抽管区域300与第三抽管区域700处于同一竖直面上,第二抽管区域500与第四抽管区域830处于同一竖直面上。这样,沿竖直方向上,第一抽管区域300、第二抽管区域500、第三抽管区域700和第四抽管区域830依次错开,在降低该换热器生产成本的同时,保障其强度,使该换热器的抽管位置的分布相对均匀,避免该换热器一侧区域的抽管过多发生变形。
可选地,该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汇集管路900和第二汇集管路910。其中,第一换热管路100、第二换热管路200、第三换热管路400、第四换热管路600和第五换热管路800均并联设置于第一汇集管路900和第二汇集管路910之间。这样,在该换热器制冷时,冷媒从第一汇集管路900内分别流入第一换热管路100、第二换热管路200、第三换热管路400、第四换热管路600和第五换热管内,然后汇集流出至第二汇集管路910内。在该换热器制热时,冷媒从第二汇集管路910分别流入第一换热管路100、第二换热管路200、第三换热管路400、第四换热管路600和第五换热管,然后汇集流出至第一汇集管路900内。第一汇集管路900和第二汇集管路910的设置,使冷媒能够集中流入和流出,而且将第一换热管路100、第二换热管路200、第三换热管路400、第四换热管路600和第五换热管均并联于第一汇集管路900和第二汇集管路910之间,使每个换热管路的冷媒分配更均匀,提高了该换热器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具体的,第一换热管路100的第一端口110、第二换热管路200的第三端口210、第三换热管路400的第五端口410、第四换热管路600的第七端口610以及第五换热管路800的第九端口810均与第一汇集管路900连通;第一换热管路100的第二端口120、第二换热管路200的第四端口220、第三换热管路400的第六端口420、第四换热管路600的第八端口620以及第五换热管路800的第十端口820均与第二汇集管路910连通。
示例性的,结合图1、图3至图5中所示的冷媒流向均为该换热器制冷时的冷媒流向,在该换热器制热时冷媒流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将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安装在空调中使用时,在保障空调制冷和制热效果的同时降低了空调的生产成本。
示例性的,该空调的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均可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在保障空调制冷和制热效果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空调的生产成本。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管路(100);
第二换热管路(200),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00)并联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00)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00)之间设有第一抽管区域(300);
其中,在所述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分别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00)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00)的一端流通向另一端;在所述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分别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00)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00)的另一端流通向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00)包括:
第一换热段(101);
第一过冷段(102),与所述第一换热段(101)连通,在所述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一换热段(101)流向所述第一过冷段(102),在所述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一过冷段(102)流向所述第一换热段(101);
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
第二换热段(201);
第二过冷段(202),与所述第二换热段(201)连通,在所述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二换热段(201)流向所述第二过冷段(202),在所述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二过冷段(202)流向所述第二换热段(2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抽管区域(300)设置于所述第一过冷段(102)与所述第二过冷段(202)之间,所述第一抽管区域(300)内设有除霜模块(31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换热管路(400),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00)下方,所述第三换热管路(400)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00)之间设有第二抽管区域(500);
其中,在所述换热器制冷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00)、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00)和所述第三换热管路(400)的一端流向另一端,在所述换热器制热的情况下,冷媒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00)、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00)和所述第三换热管路(400)的另一端流向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换热管路(600),设置于所述第三换热管路(400)的下方,所述第四换热管路(600)与所述第三换热管路(400)之间设有第三抽管区域(70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五换热管路(800),设置于所述第四换热管路(600)的下方,所述第五换热管路(800)与所述第四换热管路(600)之间设有第四抽管区域(8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汇集管路(900);
第二汇集管路(910);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00)、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00)、所述第三换热管路(400)、所述第四换热管路(600)和所述第五换热管路(800)均并联设置于所述第一汇集管路(900)和所述第二汇集管路(91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00)和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00)均为多折管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100)和所述第二换热管路(200)均为铜管或铝管。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44159.3U CN218495411U (zh) | 2022-08-15 | 2022-08-15 | 换热器、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44159.3U CN218495411U (zh) | 2022-08-15 | 2022-08-15 | 换热器、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95411U true CN218495411U (zh) | 2023-02-17 |
Family
ID=85186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144159.3U Active CN218495411U (zh) | 2022-08-15 | 2022-08-15 | 换热器、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95411U (zh) |
-
2022
- 2022-08-15 CN CN202222144159.3U patent/CN21849541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204312B (zh) |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 |
JP5927415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216744999U (zh)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
JP6768073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EP2618077B1 (en) |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same | |
CN214581751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214276219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214275958U (zh) | 换热器和空调 | |
CN105674434A (zh) | 冷暖型空调器和单冷型空调器 | |
CN204176983U (zh) | 空调的储液罐和空调 | |
CN105352225A (zh) | 空调器 | |
CN214746070U (zh) |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 |
CN218495411U (zh) | 换热器、空调 | |
EP3379175B1 (en) | Heat pump system | |
CN204787173U (zh) |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 |
CN105042925A (zh) | 空调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WO2012003703A1 (zh) | 换热装置和制冷系统 | |
CN218672700U (zh) | 换热器、空调 | |
CN117167931A (zh) | 热泵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1977312U (zh) | 蒸发组件和家电设备 | |
CN204063693U (zh) | 空调器 | |
CN116255843A (zh) | 一种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 |
CN104930687A (zh) |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 |
CN201852375U (zh) | 一种空调冷凝器 | |
CN218495410U (zh) | 换热器、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