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76983U - 空调的储液罐和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的储液罐和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176983U CN204176983U CN201420389031.6U CN201420389031U CN204176983U CN 204176983 U CN204176983 U CN 204176983U CN 201420389031 U CN201420389031 U CN 201420389031U CN 204176983 U CN204176983 U CN 2041769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mber
- tube connector
- mouth
- pipe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0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725 compressor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434 inspir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01 flash-disti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的储液罐和空调。其中,空调的储液罐包括: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第四连接管和第五连接管,第二腔室与第一腔室互不相通,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均与第一腔室相连通,第三连接管、第四连接管和第五连接管均与第二腔室相连通,存储于第一腔室内的冷媒可与存储于第二腔室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的储液罐,在制冷工况下利用第一腔室内的低温低压冷媒的冷量冷却第二腔室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以提高产品制冷性能;在制热工况下利用第二腔室内的高温高压冷媒的热量加热第一腔室内的低温低压冷媒,以提高产品制热性能;同时两工况下还均可减少甚至消除压缩机的回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的储液罐和一种包括该储液罐的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空调中有一种多联式空调,主要用于商业大楼等商业场所,其室外机一般安装在楼顶或特定的空调间中,为了保证多联式空调在不同的室内外环境温度和不同的负荷下的可靠运行,室外机设置了高压储液罐和低压储液罐;其中,低压储液罐内储存的是低温低压的冷媒、高压储液罐内储存的是高温高压的冷媒,相关技术中的多联式空调器的低压储液罐中的冷媒的冷量和高压储液罐中的冷媒的热量均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冷量和热量的白白浪费掉,造成冷媒的利用率低。
另外,在制冷工况下,冷凝后的液态冷媒经过一次节流后,气化了的冷媒无法再相变去吸收热量,与液态的冷媒混合在一起并在管道中输送,使得系统内的阻力损失增大。
再者,回到压缩机入口的冷媒虽中存在有少量的液态冷媒(即:压缩机入口的回液问题),液态冷媒会在压缩机工作状态下对压缩机产生冲击,影响着压缩机的正常使用,并使压缩机的寿命缩减。
而且,(喷气增焓系统的)空调还需要设置一个闪蒸器来进行气液分离,将分离出来的气体送至喷气增焓压缩机的补气口,以提升压缩机的吸气量(闪蒸器起到闪蒸的作用,用于提高液态冷媒的过冷度),将其分离出来的液体输送至蒸发器去吸收热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空调的储液罐,在空调制冷工况下利用第一腔室内的低温低压冷媒的冷量冷却第二腔室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以提高产品制冷性能;在空调制热工况下利用第二腔室内的高温高压冷媒的热量加热第一腔室内的低温低压冷媒,以提高产品制热性能;同时两工况下还均可减少甚至消除压缩机的回液,更好地保证了空调的性能,同时也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另外,该储液罐在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起到了闪蒸器的作用,可以不用再设置闪蒸器,从而减少了空调的制作成本。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包括该储液罐的空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的储液罐,包括:第一腔室;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中的一个全部或部分位于另一个的内部,且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互不相通、存储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冷媒可与存储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第一连接管,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第二连接管,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管口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的上部;第三连接管,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第四连接管,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和第五连接管,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且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一管口、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五连接管的第一管口中的两个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的上部和下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的储液罐,在空调制冷工况下利用第一腔室内的低温低压冷媒的冷量冷却第二腔室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以提高产品制冷性能;在空调制热工况下利用第二腔室内的高温高压冷媒的热量加热第一腔室内的低温低压冷媒,以提高产品制热性能;同时两工况下还均可减少甚至消除压缩机的回液,更好地保证了空调的性能,同时也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而且,该储液罐的第二腔室中的冷媒可实现气液分离,气态冷媒回到压缩机喷气增焓口,既可减少无法相变的气态冷媒在系统管道中的流动距离,进而减少系统内的阻力损失,同时还可有效增加压缩机的吸气量、提升空调的低温制热量和高温制冷量、缩短化霜时间,更好地提升了空调的品质。该储液罐在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还起到了闪蒸器的作用,可以不用再设置闪蒸器,从而减少了空调的制作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储液罐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腔室全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一管口、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五连接管的第一管口均穿过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腔室外壁的下部浸入在存储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冷媒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腔室全部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管口均穿过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腔室外壁的下部浸入在存储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冷媒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下部、所述第五连接管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上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上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还设置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下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下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上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和所述第五连接管均固定在所述储液罐的上端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储液罐还包括:安装板,安装在所述储液罐的下端面上;和支撑板,支撑在所述第一腔室的壁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壁之间。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储液罐,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空调的四通阀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空调的压缩机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空调的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二端口相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管的第二管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喷气增焓口相连接;其中,所述空调运转状态下,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压力大于第一腔室内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储液罐安装在空调的室外机上,在制冷工况下,可以有效提高排入到蒸发器内的冷媒的过冷度,增加制冷量,提高能效,同时有效提高回到压缩机入口的冷媒的过热度,减少甚至消除压缩机的回液;在制热工况下,可以有效地提高排入到蒸发器内的冷媒的过热度,有效的增加制热量,提高能效,同时减少甚至消除压缩机的回液;可提高空调运行的可靠性,延长空调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储液罐的占用空间较传统的小,更有利于空调内的其他元件的放置,使得空调的室外机体积更小型化。另外,一次节流后进入到第二腔室的冷媒中,气态的冷媒和液态的冷媒相分离,并使气态的冷媒回到压缩机喷气增焓口用于喷气增焓,可增加压缩机的回气量,进而提高空调的制冷和制热性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的储液罐,在空调制冷工况下利用第一腔室内的低温低压冷媒的冷量冷却第二腔室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以提高产品制冷性能;在空调制热工况下利用第二腔室内的高温高压冷媒的热量加热第一腔室内的低温低压冷媒,以提高产品制热性能;同时两工况下还均可减少甚至消除压缩机的回液,更好地保证了空调的性能,同时也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而且,该储液罐的第二腔室中的冷媒可实现气液分离,气态冷媒回到压缩机喷气增焓口,既可减少无法相变的气态冷媒在系统管道中的流动距离,减少系统内的阻力损失,同时还可有效提升空调的低温制热量和高温制冷量、缩短化霜时间,更好地提升了空调的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储液罐的俯视结构透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储液罐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储液罐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储液罐的俯视结构透视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储液罐的C-C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储液罐的俯视结构透视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储液罐的D-D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处于制冷循环时的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处于制热循环时的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储液罐,11第一腔室,111第一连接管,112第二连接管,1121回油孔,12第二腔室,121第三连接管,122第四连接管,123第五连接管,13支撑板,14安装板,2空调,21压缩机,211排气口,212吸气口,213喷气增焓口,22四通阀,23室外换热器,24室外风机,25第一节流元件,26室内单元,261室内换热器,262室内风机,263第二节流元件,27第一截止阀,28第二截止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的储液罐1,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所述第一腔室11和所述第二腔室12中的一个全部或部分位于另一个的内部,且所述第二腔室12与所述第一腔室11互不相通、存储于所述第一腔室11内的冷媒可与存储于所述第二腔室12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第一连接管111,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1和所述第二腔室12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一腔室11相连通;第二连接管112,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1和所述第二腔室12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一腔室11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连接管111的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连接管112的第一管口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11的上部;第三连接管121,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1和所述第二腔室12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腔室12相连通;第四连接管122,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1和所述第二腔室12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腔室12相连通;和第五连接管123,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1和所述第二腔室12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腔室12相连通,且所述第三连接管121的第一管口、所述第四连接管122的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五连接管123的第一管口中的两个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12的上部和下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的储液罐,在空调制冷工况下利用第一腔室内的低温低压冷媒的冷量冷却第二腔室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以提高产品制冷性能;在空调制热工况下利用第二腔室内的高温高压冷媒的热量加热第一腔室内的低温低压冷媒,以提高产品制热性能;同时两工况下还均可减少甚至消除压缩机的回液,更好地保证了空调的性能,同时也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而且,该储液罐的第二腔室中的冷媒可实现气液分离,气态冷媒回到压缩机喷气增焓口,既可减少无法相变的气态冷媒在系统管道中的流动距离,进而减少系统内的阻力损失,同时还可有效提升空调的低温制热量和高温制冷量、缩短化霜时间,更好地提升了空调的品质。该储液罐在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还起到了闪蒸器的作用,可以不用再设置闪蒸器,从而减少了空调的生产成本。
上述实施例的第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腔室12全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1的内部,所述第三连接管121的第一管口、所述第四连接管122的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五连接管123的第一管口均穿过所述第一腔室11与所述第二腔室12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腔室12外壁的下部浸入在存储于所述第一腔室11内的冷媒内,以更好地实现存储于第一腔室11内的冷媒与存储于第二腔室12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
本实施例中,第二腔室12全部位于第一腔室11内,且第一腔室11内储存有低温低压冷媒,第二腔室12内储存有高温冷媒,第二腔室12整体浸泡在第一腔室11内的低温低压冷媒中,此时第一腔室11内的低温低压的冷媒与第二腔室12内的高温冷媒进行换热,换言之,利用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内的冷媒之间的温度差实现高温冷媒和低温低压冷媒的相互换热,从而实现利用第一腔室11内的冷媒的冷量对第二腔室12内的冷媒进行冷却和第二腔室12内的冷媒的热量对第一腔室11内的冷媒进行升温的目的,并且第二腔室12中分离开的位于上方的气态冷媒喷回压缩机21喷气增焓口213,既可减少无法相变的气态冷媒在系统管道中的流动距离,进而减少系统内的阻力损失,同时还可有效增加压缩机的吸气量、提升空调的低温制热量和高温制冷量、缩短化霜时间,更好地提升了空调的品质。该储液罐在喷气增焓空调系统中还起到了闪蒸器的作用,可以不用再设置闪蒸器,从而减少了空调的制造成本。
上述实施例的第二个具体示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腔室11全部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2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接管111的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连接管112的第一管口均穿过所述第二腔室12与所述第一腔室11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腔室11外壁的下部浸入在存储于所述第二腔室12内的冷媒内,以更好地实现存储于第一腔室11内的冷媒与存储于第二腔室12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
本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1全部位于第二腔室12内,且第一腔室11内储存有低温低压冷媒,第二腔室12内储存有高温冷媒,第一腔室11整体浸泡在第二腔室12内的高温冷媒中,此时第一腔室11内的低温低压的冷媒与第二腔室12内的高温冷媒进行换热,换言之,利用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内的冷媒之间的温度差实现高温冷媒和低温低压冷媒的相互换热,从而实现利用第一腔室11内的冷媒的冷量对第二腔室12内的冷媒进行冷却和第二腔室12内的热量对第一腔室11内的冷媒进行升温的目的,具有与第一个具体示例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也可以是第二腔室部分置于第一腔室内或者是第一腔室部分置于第二腔室内,也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具体地,如图2、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第三连接管121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2的下部、所述第五连接管123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2的上部。
本实施例中,第二腔室12中储存有高温高压的冷媒,其中气态冷媒储存在第二腔室12的上部、液态冷媒储存在第二腔室12的下部,第五连接管123的第一管口位于第二腔室12的上部,第二腔室12内的气态冷媒沿第五连接管123喷回到压缩机21的喷气增焓口213。
具体地,如图2、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连接管112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1的上部。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管112的第一管口位于第一腔室11的上部、第二管口与空调的压缩机21的入口相连接,第一腔室11内的气态冷媒通过第二连接管112压回到压缩机21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5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连接管112上还设置有回油孔1121,所述回油孔1121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1内的下部。
本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1中既有气态的冷媒也有液态的冷媒,同时还有压缩机油,由于气态冷媒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液态冷媒的密度也小于压缩机油的密度,进入到第一腔室11内的冷媒会进行分层,气态冷媒位于第一腔室11的顶部,液态冷媒和压缩机油位于第一腔室11的底部,气态冷媒通过第二连接管112排到第一腔室11外并进入压缩机的入口,压缩机油通过回油孔1121进入到第二连接管112内以与气态的冷媒一起进入压缩机21的入口。具体地,第一连接管111和第二连接管112的直径范围均为6mm~40mm,第三连接管121和第四连接管122的直径范围为6mm~54mm。
需要说明的是,回油孔1121可以不设在第二连接管112上,第一腔室11内还可另设回油连接管(图中未示出),该回油孔1121位于回油连接管上,回油连接管伸入到第一腔室内使得回油孔1121位于第一腔室的底部,也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优选地,如图2、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第四连接管122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2的下部;所述第一连接管111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1的上部。
具体地,如图2、图3、图5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管111、所述第二连接管112、所述第三连接管121、所述第四连接管122和所述第五连接管123均固定在所述储液罐1的上端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7所示,所述储液罐1还包括:安装板14,安装在所述储液罐1的下端面上;和支撑板13,支撑在所述第一腔室11的壁和所述第二腔室12的壁之间。
储液罐1还包括安装板14,安装板14设在储液罐1的下端面上,储液罐1可以通过安装板14固定在设定的位置,以便于储液罐1的安装,并且在第一腔室11的壁和第二腔室12的壁之间还设有支撑板13,在第一腔室11位于第二腔室12内部时,支撑板13安装在第二腔室12内部的底壁上,用以支撑第一腔室11;在第二腔室12位于第一腔室11内部时,此时支撑板13安装在第一腔室11内部的底壁上,用来支撑第二腔室12。
需要说明的时,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之间的固定,并不是一定需要支撑板13,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第二腔室12焊接到第一腔室11的内壁上,当然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之间的固定还可以是其他的固定方式,皆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其中,所述支撑板13为朝向一侧开口的框形支撑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储液罐1,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111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空调的四通阀22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112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空调的压缩机21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管121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空调的第一节流元件25的第二端口相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管122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263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管123的第二管口与所述压缩机21的喷气增焓口213相连接;其中,所述空调运转状态下,所述第二腔室12内的压力大于第一腔室11内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储液罐安装在空调的室外机上,在制冷工况下,可以有效提高排入到蒸发器内的冷媒的过冷度,增加制冷量,提高能效,同时有效提高回到压缩机入口的冷媒的过热度,减少甚至消除压缩机的回液;在制热工况下,可以有效地提高排入到蒸发器内的冷媒的过热度,有效的增加制热量,提高能效,同时减少甚至消除压缩机的回液;可提高空调运行的可靠性,延长空调的使用寿命。同时由于储液罐的占用空间较传统的小,更有利于空调内的其他元件的放置,使得空调的室外机体积更小型化。另外,一次节流后进入到第二腔室的冷媒中,气态的冷媒和液态的冷媒相分离,并使气态的冷媒回到压缩机喷气增焓口用于喷气增焓,可增加压缩机的回气量,进而提高空调的制冷和制热性能。
下面参考附图对储液罐1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其中以第二腔室12整体设在第一腔室11的内部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支撑板13包括:第一平行板、竖直板和第二平行板,其中,第一平行板设在第一腔室的底壁上。竖直板垂直于第一平行板设置。第二平行板垂直于竖直板的上端设置,第二腔室设在第二平行板上。该种结构的支撑板13简单。更具体地,支撑板13为一体成型件,例如可通过将金属钣金件弯折以形成上述的第一平行板、竖直板和第二平行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管121的第一管口依次穿过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的顶壁伸入到第二腔室12内,第四连接管122的第一管口依次穿过第一连接管111和第二连接管112的顶壁伸入到第二连接管112内,第五连接管123的第一管口依次穿过第一连接管111和第二连接管112的顶壁伸入到第二腔室12内。
第一连接管111的第一管口穿过第一腔室11的顶壁伸入到第一腔室11内,第二连接管112的第一管口穿过第一腔室11的顶壁伸入到第一腔室11内。在图2和图5的示例中,第二连接管112的第一管口的一端呈“U”形状,第二连接管112的第一管口的端部处位于第一腔室11的顶部,方便于第一腔室11内的气态冷媒通过第二连接管112的第一管口回到压缩机21内,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管112的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可以设置在第二腔室12的同一侧,也可是如图5所示,第二连接管112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设置在第二腔室12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和图7所示,当第一腔室11整体设在第二腔室12内时,储液罐1也可包括支撑板13,此时支撑板13的结构和设置位置可与当第二腔室12整体设在第一腔室11内时的支撑板13的结构和设置位置相同,这里就不再详细描述。同时还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腔室11整体设在第二腔室12内时,第一腔室11也可焊接在第二腔室12的内壁上,或者采用其他方式固定在第二腔室12内,同时第一连接管111、第二连接管112、第三连接管121、第四连接管122和第五连接管123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具体设定。
下面参考图8和图9描述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2以及该空调2的制冷过程和制热过程。
如图8图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2包括:压缩机21、四通阀22、储液罐1、室外换热器23(即:冷凝器)、第一节流元件25和多个室内单元26(可以理解为并联的多个蒸发器组件),其中,压缩机21具有排气口211(即:压缩机21的出口)、吸气口212(即:压缩机的入口)、喷气增焓口213,压缩机21的工作原理等已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就不详细描述。四通阀22具有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第一阀口a与排气口211相连。储液罐1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储液罐1,第一连接管111的第二管口与第三阀口c相连,第二连接管112的第二管口与压缩机21的吸气口212相连,第五连接管123的第二管口与压缩机21的喷气增焓口213相连。
室外换热器23的一端与第二阀口b相连。其中,空调2还包括室外风机24,室外风机24将室外空气吹到室外换热器23上。第一节流元件25分别与室外换热器23的另一端和第三连接管121的第二管口相连。可选地,第一节流元件25可以为毛细管或电磁阀。此时,室外换热器23、室外风机24、四通阀22、压缩机21、储液罐1等共同构造成空调2的室外机。
每个室内单元26包括室内换热器261(即:蒸发器)和第二节流元件263,每个室内单元26的室内换热器261的一端与相应的第二节流元件263的第二端口相连,每个室内单元26的室内换热器261的另一端与第四阀口d相连,每个室内单元26的第二节流元件263的第一端口均与第四连接管122的第二管口相连。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室内单元26还包括室内风机262,每个室内单元26的室内风机262将室内空气吹到相应的室内换热器261上。可选地,第二节流元件263可以为毛细管或电磁阀。
需要说明的是,压缩机21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为并联的一个或多个,当压缩机21为多个时,每个压缩机21的吸气口212与储液罐1的第二连接管112的第二管口相连,每个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与第一阀口a相连。且第一腔室11上可设有其他的伸入到第一腔室11内的连接管,第二腔室12上也可设有其他的伸入到第二腔室12内的连接管,伸入到第一腔室11内的其他连接管和伸入到第二腔室12内的其他连接管可与空调2的压缩机21或其他元件相连,均可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应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2还可包括第一截止阀27和第二截止阀28,第一截止阀27设在第四连接管122和多个室内单元26之间,第二截止阀28设在第四阀口d和多个室内单元26之间,也就是说,通过关闭第一截止阀27和第二截止阀28可将多个室内单元26与第四连接管122之间的通道以及与第四阀口d之间的通道关闭以停止向多个室内单元26提供冷媒。
如图8所示,在空调2进行制冷循环时,此时四通阀22的第一阀口a和第二阀口b连通、第三阀口c和第四阀口d连通,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依次经过排气口211、第一阀口a、第二阀口b排入到室外换热器23内,在室外风机24和室外换热器23的共同作用下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冷凝成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元件25节流后通过第三连接管121进入到第二腔室12内,然后第二腔室12内的高温冷媒在重力作用下,气态冷媒位于第二腔室12上部,液态冷媒位于第二腔室12的下部,气态冷媒通过第五连接管123排出并经过压缩机21喷气增焓口213后进入压缩机21,通过第一节流元件25去控制进入压缩机21喷气增焓口213的冷媒的流量,液态冷媒通过第四连接管122排出并经过第一截止阀27后进入到多个室内单元26内。
进入到每个室内单元26内的冷媒经过第二节流元件263的节流降压后进入到相应的室内换热器261,在室内风机262的作用下,室内换热器261内的冷媒吸收室内的热量形成为低温低压的冷媒,从而降低室内的环境温度。从每个室内单元26的室内换热器261排出的低温低压的冷媒经过第二截止阀28、第四阀口d和第三阀口c并通过第三连接管121排入到第一腔室11的第一腔室11内,第一腔室11内的冷媒从第四连接管122排出并通过吸气口212回到压缩机21内,从而完成制冷循环。
其中,从第三连接管121进入到第一腔室11内的低温低压冷媒与第二腔室12内的高温冷媒进行换热,从而对第二腔室12内的冷媒进行冷却,以进一步提高排入到室内单元26内的冷媒的过冷度,有效的增加制冷量,提高能效;而第二腔室内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一腔室内的冷媒进行加热,以提高回到压缩机21的气态冷媒的过热度,使第一腔室内的冷媒全部或几乎全部以气态形式回到压缩机的吸气口212,以减少甚至消除压缩机的回液,从而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如图9所示,在空调2进行制热循环时,此时四通阀22的第一阀口a和第四阀口d连通、第二阀口b和第三阀口c连通,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四通阀22和第二截止阀28进入到多个室内单元26内,进入到每个室内单元26的气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261和室内风机262的共同作用下冷凝成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从而向室内放出热量以提高室内环境的温度。
每个室内单元26的冷媒经过相应的第二节流元件263节流后通过第一截止阀27和第四连接管122排入到第二腔室12内,在重力作用下,气态冷媒位于第二腔室12上部,液态冷媒位于第二腔室12的下部,气态冷媒通过第五连接管123排出并经过压缩机21喷气增焓口213后进入压缩机21,通过第一节流元件25去控制进入压缩机21喷气增焓口213的冷媒的流量,液态冷媒然后通过第三连接管121排入到第一节流元件25进行节流后排入到室外换热器23内,在室外风机24和室外换热器23的共同作用下,室外换热器23内的冷媒蒸发成低温低压冷媒,低温低压的冷媒经过第二阀口b、第四阀口d并通过第一连接管111排入到第一腔室11内,第一腔室11内的冷媒经过第四连接管122并通过吸气口212排回到压缩机21内,从而完成制热循环,压缩机21喷气增焓口213对第二腔室12内气态冷媒的吸入有效增加了压缩机21的吸气量,可有效的提高制热量。
其中,从第一连接管111排入到第一腔室11内的低温低压冷媒与第二腔室12内的高温冷媒进行换热,通过第二腔室12内的冷媒对第一腔室内的冷媒进行加热以提高第一腔室内的冷媒的过热度,这样,第一腔室内的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成感温高压的冷媒后就可放出更多的热量,有效的增加制热量,以增强空调的制热效果,以达到提高空调能效的目的,同时使第一腔室内的冷媒全部或几乎全部以气态形式回到压缩机的吸气口212,以减少甚至消除压缩机的回液,从而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特别指出:本实施例中的压缩机21为喷气增焓式的压缩机。
在图8和图9中箭头的方向表示其相邻管道内冷媒的流动方向;在图1至图9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第四连接管和第五连接管的第一管口,是位于储液罐内的管口,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第四连接管和第五连接管的第二管口,是位于储液罐外的管口。
其中,第一腔室为储液罐的低压腔室、第二腔室为储液罐的高压腔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的储液罐,在空调制冷工况下利用第一腔室内的低温低压冷媒的冷量冷却第二腔室内的高温高压冷媒,以提高产品制冷性能;在空调制热工况下利用第二腔室内的高温高压冷媒的热量加热第一腔室内的低温低压冷媒,以提高产品制热性能;同时两工况下还均可减少甚至消除压缩机的回液,更好地保证了空调的性能,同时也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而且,该储液罐的第二腔室中的冷媒可实现气液分离,气态冷媒回到压缩机喷气增焓口,既可减少无法相变的气态冷媒在系统管道中的流动距离,减少系统内的阻力损失,同时还可有效提升空调的低温制热量和高温制冷量、缩短化霜时间,更好地提升了空调的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腔室;
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一腔室中的一个全部或部分位于另一个的内部,且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互不相通、存储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冷媒可与存储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
第一连接管,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
第二连接管,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管口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的上部;
第三连接管,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
第四连接管,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和
第五连接管,其第二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外侧,其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且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一管口、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五连接管的第一管口中的两个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的上部和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腔室全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一管口、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五连接管的第一管口均穿过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腔室外壁的下部浸入在存储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冷媒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腔室全部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管口均穿过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腔室外壁的下部浸入在存储于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冷媒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下部、所述第五连接管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上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还设置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下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下部;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管口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上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和所述第五连接管均固定在所述储液罐的上端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的储液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安装板,安装在所述储液罐的下端面上;和
支撑板,支撑在所述第一腔室的壁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壁之间。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的储液罐,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空调的四通阀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空调的压缩机的入口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空调的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二端口相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二管口与第二节流元件的第一端口相连接、所述第五连接管的第二管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喷气增焓口相连接;
其中,所述空调运转状态下,所述第二腔室内的压力大于第一腔室内的压力。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89031.6U CN204176983U (zh) | 2014-07-14 | 2014-07-14 | 空调的储液罐和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89031.6U CN204176983U (zh) | 2014-07-14 | 2014-07-14 | 空调的储液罐和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176983U true CN204176983U (zh) | 2015-02-25 |
Family
ID=52565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389031.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176983U (zh) | 2014-07-14 | 2014-07-14 | 空调的储液罐和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176983U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17559A (zh) * | 2017-11-15 | 2018-04-1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增焓组件和空调器 |
CN109059361A (zh) * | 2018-07-19 | 2018-12-2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变频空调 |
CN109186146A (zh) * | 2018-08-24 | 2019-01-11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闪发器、空气调节系统 |
CN109654761A (zh) * | 2019-01-31 | 2019-04-19 | 山东欧菲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超低温变频变流量低温螺杆涡旋机组,系统及方法 |
CN109869941A (zh) * | 2018-12-17 | 2019-06-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系统、吸气过热度及气液分离器积液蒸发控制方法 |
CN110530078A (zh) * | 2019-08-21 | 2019-12-03 |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 一种闪蒸分液器和空调系统 |
CN111637655A (zh) * | 2020-07-03 | 2020-09-08 | 聊城新时代新能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低温补气增焓压缩系统 |
-
2014
- 2014-07-14 CN CN201420389031.6U patent/CN20417698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17559A (zh) * | 2017-11-15 | 2018-04-1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增焓组件和空调器 |
CN107917559B (zh) * | 2017-11-15 | 2023-12-2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增焓组件和空调器 |
CN109059361A (zh) * | 2018-07-19 | 2018-12-2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变频空调 |
CN109186146A (zh) * | 2018-08-24 | 2019-01-11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闪发器、空气调节系统 |
CN109186146B (zh) * | 2018-08-24 | 2024-05-03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闪发器、空气调节系统 |
CN109869941A (zh) * | 2018-12-17 | 2019-06-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系统、吸气过热度及气液分离器积液蒸发控制方法 |
CN109869941B (zh) * | 2018-12-17 | 2020-03-10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泵系统、吸气过热度及气液分离器积液蒸发控制方法 |
CN109654761A (zh) * | 2019-01-31 | 2019-04-19 | 山东欧菲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超低温变频变流量低温螺杆涡旋机组,系统及方法 |
CN110530078A (zh) * | 2019-08-21 | 2019-12-03 |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 一种闪蒸分液器和空调系统 |
CN111637655A (zh) * | 2020-07-03 | 2020-09-08 | 聊城新时代新能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低温补气增焓压缩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176983U (zh) | 空调的储液罐和空调 | |
CN104634011A (zh) | 储液罐及具有其的多联式空调器 | |
CN108626118B (zh) |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 |
CN105091395A (zh) | 冷暖型空调系统和单冷型空调系统 | |
CN107860151A (zh) | 热泵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09282401A (zh) | 分离式热管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5641690U (zh) | 一种兼供暖型组合式空调系统 | |
CN207422716U (zh) | 热泵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3785152U (zh) | 一种蒸发冷凝式冷暖空调 | |
CN105020815B (zh) | 一种蒸发冷凝式冷暖空调 | |
CN105352225A (zh) | 空调器 | |
CN104236147A (zh) | 冷水机组 | |
CN216522078U (zh) | 空调器 | |
CN112944770A (zh) | 冰箱及其制冷系统 | |
CN202792469U (zh) | 空调系统 | |
US7069740B2 (en) | Accumulator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 |
CN204594038U (zh) | 一种风冷冰箱的集中制冷模块 | |
EP2568233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116241962A (zh) | 空调系统、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 |
CN204063693U (zh) | 空调器 | |
CN204535171U (zh) | 制冷系统以及具有该制冷系统的冰箱 | |
CN210014485U (zh) | 空调室外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1680511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06001758U (zh) | 储液罐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5580039U (zh) | 换热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25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