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52225A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52225A
CN105352225A CN201410415161.7A CN201410415161A CN105352225A CN 105352225 A CN105352225 A CN 105352225A CN 201410415161 A CN201410415161 A CN 201410415161A CN 105352225 A CN105352225 A CN 105352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viding plate
heat exchanger
header
tub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151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52225B (zh
Inventor
徐龙贵
程志明
郭燎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41516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522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52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2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52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2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换向组件、室内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和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一端与室内换热器相连。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多个换热管,第一集流管内设有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二连接管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限定出的空间相连,第三连接管与第二隔板和第一集流管的底壁限定出的空间相连,第二连接管与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二端连通,第三连接管通过回流管路与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一端和排气口之间的管路连通。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换热器底部排水通畅,化霜时不因该处结霜严重而化不干净,一定程度上提高低温制热量,改善了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平行流换热器由于换热效率高,结构紧凑,成本较普通铜管翅片式换热器更具有优势,已作为单冷机冷凝器广泛应用于家用和商用空调领域。当这种结构的平行流换热器作为冷暖机冷凝器使用时就会出现以下问题:气液两相状态的冷媒经过节流装置后从平行流换热器底部进入到平行流换热器的扁管中,蒸发后过热气体从上部出来,平行流换热器底部由于换热较差,结霜最早且最厚,而化霜的时候由于冷媒温度最低,特别是靠近底盘的扁管,霜化不干净,影响换热器排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外换热器底部排水通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具有第一至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中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中的另一个导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回气口相连;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相连;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多个换热管,所述多个换热管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且每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上,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有与所述第三接口相连的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还设有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限定出的空间相连,所述第三连接管与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底壁限定出的空间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通过回流管路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一端和所述排气口之间的管路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在第一集流管中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在制热运行时,进入到位于第二隔板和第一集流管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的冷媒的温度高于进入到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换热管的冷媒的温度,从而可以缓解位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换热管的结霜量,同时由于进入到位于第二隔板和第一集流管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的冷媒未经过第一节流元件,温度较高,进入到该部分换热管中可以加热底部的翅片,保证室外换热器底部排水通畅,化霜时不因该处结霜严重而化不干净,一定程度上提高低温制热量,改善了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位于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一隔板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平齐。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第四隔板,所述第四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的高度平齐;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分配器,所述分配器包括一个汇总管和多个分配管,所述汇总管连接至所述第二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四隔板的下方,所述多个分配管连接至所述第二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四隔板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第四隔板,所述第四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的高度平齐;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分配器,所述分配器包括一个汇总管和多个分配管,所述汇总管连接至所述第二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四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之间,所述多个分配管连接至所述第二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四隔板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第五隔板,第五隔板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所述第五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平齐且所述第五隔板上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五隔板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导通管,所述导通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底壁限定出的空间,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五隔板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顶壁限定出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第六隔板,所述第六隔板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所述第六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第七隔板,所述第七隔板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内,所述第七隔板位于所述第六隔板的上方。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回流管路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一端相连。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示例中,所述回流管路与所述排气口相连。
在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例中,所述回流管路上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的管径小于所述多个换热管中的其余换热管的管径。
优选地,位于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中的室外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5、图6和图7为根据本发明几个不同实施例的室外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压缩机1、排气口a、回气口b、
换向组件2、第一接口c、第二接口d、第三接口e、第四接口f、
室内换热器3、室内风机4、第一节流元件5、室外风机9、回流管路10、第二节流元件51、
室外换热器8、第一集流管802、第二集流管803、换热管804、翅片805、第一隔板8101、第二隔板8102、第三隔板8103、第四隔板810、第五隔板813、通孔8130、第六隔板8104、第七隔板8105、第一连接管801、第二连接管811、第三连接管812、分配器806、汇总管809、分配管808、出口8081、导通管807、第一空间814、第二空间8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8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其中空调器100为冷暖机,即空调器100具有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同时空调器100还具有除霜模式以对室外换热器8进行除霜。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压缩机1、换向组件2、室内换热器3、第一节流元件5和室外换热器8。其中,压缩机1具有排气口a和回气口b,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压缩机1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均为现有技术,这里就不详细描述。
换向组件2具有第一接口c、第二接口d、第三接口e和第四接口f,第一接口c与第二接口d和第三接口e中的其中一个导通,第四接口f与第二接口d和第三接口e中的另一个导通,第一接口c与排气口a相连,第四接口f与回气口b相连,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与第二接口d相连。室外换热器8与第三接口e相连。其中在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和除霜模式时,第一接口c和第三接口e导通且第四接口f和第二接口d导通。在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接口c与第二接口d导通且第四接口f和第三接口e导通。
优选地,换向组件2为四通阀,从而使得空调器100的结构简单。但是可以理解的是,换向组件2还可以形成为其他结构,例如换向组件2包括第一管道至第四管道,第一管道至第四管道依次首尾相连,第一管道上串联有第一电磁阀,第二管道上串联有第二电磁阀,第三管道上串联有第三电磁阀,第四管道上串联有第四电磁阀,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连接处限定出第一接口c,第一管道和第四管道的连接处限定出第二接口d,第四管道和第三管道的连接处限定出第四接口f,第三管道和第二管道的连接处限定出第三接口e,第一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同时开启或关闭,第二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同时开启或关闭。
第一节流元件5的第一端与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相连,第一节流元件5具有节流降压的作用,可选地,第一节流元件5可以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等元件。
室外换热器8包括第一集流管802、第二集流管803和多个换热管804,多个换热管804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且每个换热管804的两端分别设在第一集流管802和第二集流管803上,每个换热管804与第一集流管802和第二集流管803连通。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室外换热器8还包括翅片805,每相邻的两个换热管804之间设有翅片805以提高换热效率。优选地,每个换热管804为扁管。
第一集流管802上设有与第三接口e相连的第一连接管801,第一集流管802内设有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第一集流管802上还设有第二连接管811和第三连接管812,第二连接管811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限定出的空间相连,第三连接管812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限定出的空间相连。可选地,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
优选地,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管径小于室外换热器8的多个换热管804中的其余换热管804的管径,从而可以提高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节流降压作用,避免大部分冷媒从该部分换热管804通过,保证室外换热器8的换热效果。
第二连接管811与第一节流元件5的第二端连通,第三连接管812通过回流管路10与第一节流元件5的第一端和排气口a之间的管路连通。
具体而言,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设在第一集流管802内,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限定出的空间为第一空间814,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限定出的空间为第二空间815,第一空间814和第二空间815互不导通,第二连接管811与第一空间814导通,第三连接管812与第二空间815导通。第二空间815对应的换热管804为室外换热器8中位于最下方的换热管804,该换热管804的数目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管801应该与第一隔板8101和第一集流管802的顶壁限定出的空间导通。
在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例如低温制热时,第一接口c和第二接口d导通且第四接口f和第三接口e导通,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a排出的冷媒通过换向组件2排入到室内换热器3中进行冷凝散热,从室内换热器3排出的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元件5的节流降压后通过第二连接管811排入到第一空间814内并流经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且与第一空间814连通的换热管804,此时进入到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中的冷媒温度较低,一般低于0℃,该部分换热管804会很快结霜。
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a排出的一部分冷媒在未进入到第一节流元件5的情况下会通过回流管路10和第三连接管812排入到第二空间815内,并流经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内,由于进入到回流管路10中的冷媒未经过第一节流元件5,因此温度较高一般高于25℃,因此流入到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中的冷媒的温度高于流入到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中的冷媒的温度,可以缓解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的结霜量,并保证霜水排泄通畅。
从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排出的冷媒流入到第二集流管803中,从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排出的冷媒流入到第二集流管803中,然后第二集流管803中的冷媒进入到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一集流管802的顶壁之间的换热管804中进行换热,并最终从第一连接管801排入到换向组件2中,最后冷媒通过回气口b排回到压缩机1中,完成制热循环。
正常化霜情况下,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a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通过换向组件2和第一连接管801排入到第一集流管802内并流经换热管804流入到第二集流管803中,第二集流管803中的冷媒通过换热管804排回到第一集流管802内,流入到第一集流管802内的冷媒排出室外换热器8,最后排回到压缩机1中。其中由于换热管804中的微通道的孔径较小,可以起到一定的节流降压作用,从而可以保证回到压缩机1中的冷媒的温度。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通过控制第二隔板8102与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数量及换热管804的孔径来平衡流经该部分换热管804的冷媒量和压降,以保证大部分冷媒还是经过第二连接管811,以避免影响室外换热器8的正常换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通过在第一集流管802中设有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在制热运行时,进入到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冷媒的温度高于进入到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的冷媒的温度,从而可以缓解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的结霜量,同时由于进入到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冷媒未经过第一节流元件5,温度较高,进入到该部分换热管804中可以加热底部的翅片805,保证室外换热器8底部排水通畅,化霜时不因该处结霜严重而化不干净,一定程度上提高低温制热量,改善了室外换热器8的换热效果。
下面参考图1和图2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压缩机1、换向组件2、室内换热器3、第一节流元件5和室外换热器8。换向组件2为四通阀。
室外换热器8包括第一集流管802、第二集流管803、多个换热管804、第一隔板8101、第二隔板8102、第一连接管801、第二连接管811和第三连接管812,第一集流管802内设有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限定出第一空间814,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限定出第二空间815,第一连接管801与第一隔板8101和第一集流管802的顶壁之间的空间连通,第二连接管811与第一空间814连通,第三连接管812与第二空间815连通。
第二集流管803内设有第四隔板810,第四隔板810与第一隔板8101的高度平齐,即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数量与位于第四隔板810和第二集流管803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数量相同。
室外换热器8还包括分配器806,分配器806包括一个汇总管809和多个分配管808,当冷媒从汇总管809流入到分配器806中时,分配器806中的冷媒从多个分配管808流出以分成多路,即在该种情况下分配器806可以将一路冷媒分成多路冷媒。当冷媒从多个分配管808流入到分配器806时,多路冷媒流入到分配器806中进行汇总后从汇总管809流出,即在该种情况下分配器806可以将多路冷媒汇总成一路冷媒。
汇总管809连接至第二集流管803且位于第四隔板810的下方,多个分配管808连接至第二集流管803且位于第四隔板810的上方,每个分配管808伸入到第二集流管803中且每个分配管808的出口8081位于分配管808的上表面上,即从每个分配管808排出的冷媒会以一定的速度向上喷射,以保证液态冷媒可以进入到每个换热管804中,提高换热效率。如图2所示,分配管808的数量为三个,但可以理解的是,分配管808的数量不限于此,分配管808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限定。
压缩机1的排气口a与第一接口c相连,压缩机1的回气口b与第四接口f相连,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与第二接口d相连,室内换热器3的另一端与第一节流元件5的第一端相连,第一节流元件5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管811相连,第一连接管801与第三接口e相连。如图1所示,第三连接管812通过回流管路10与第一节流元件5的第一端相连,即回流管路10与第一节流元件5并联设置。
空调器100还包括室内风机4和室外风机9,室内风机4邻近室内换热器3设置以将空气导向室内换热器3,室外风机9邻近室外换热器8设置以将空气导向室外换热器8,从而通过室内风机4和室外风机9,可以提高室内换热器3和室外换热器8的换热效率。
如图1中的虚线箭头和虚线所示,在低温制热情况下,第一接口c和第二接口d导通且第四接口f和第三接口e导通,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a排出的冷媒通过换向组件2排入到室内换热器3中进行冷凝散热,从室内换热器3排出的冷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元件5的节流降压后通过第二连接管811排入到第一空间814内并流经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且与第一空间814连通的换热管804中,此时进入到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中的冷媒温度较低,一般低于0℃,该部分换热管804会很快结霜。
另一部分冷媒从室内换热器3排出后在未进入到第一节流元件5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回流管路10和第三连接管812排入到第二空间815内,并流经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内,进入到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内的冷媒的温度几乎与室内换热器3的出口温度一样,因此温度较高一般高于25℃,因此流入到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中的冷媒的温度高于流入到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中的冷媒的温度,可以缓解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的结霜量,并保证霜水排泄通畅。
从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排出的冷媒和从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排出的冷媒在第四隔板810和第二集流管803的底壁限定出的空间内汇合,然后汇合后的冷媒通过汇总管809进入到分配器806中进行二次分配,之后冷媒经过多个分配管808分别进入到位于第四隔板810和第二集流管803的顶壁之间的换热管804中进行二次蒸发换热,室外换热器8中的冷媒最终从第一连接管801排入到换向组件2中,最后冷媒通过回气口b排回到压缩机1中,完成制热循环。
正常化霜情况下,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a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通过换向组件2和第一连接管801排入到第一集流管802内并流经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一集流管802的顶壁之间的换热管804中,从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一集流管802的顶壁之间的换热管804排出的冷媒通过多个分配管808排入到分配器806中进行汇合,汇合后的冷媒从汇总管809排入到位于第四隔板810以下的换热管804中,其中一部分流经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后排入到第一空间814内,另一部分流经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后排入到第二空间815内,排入到第一空间814和第二空间815内的冷媒为经过冷凝换热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第一空间814内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第二连接管811排入到第一节流元件5中进行节流降压,节流降压后的冷媒变成低温低压气液两相(大部分是液体)后排入到室内换热器3,第二空间815内的经过高温高压液态冷媒经过第三连接管812和回流管路10后直接排入到室内换热器3中,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中进行蒸发换热变为低温低压气态冷媒,从室内换热器3排出的低温低压气态冷媒经过换向组件2和回气口b排回到压缩机1中。其中由于换热管804中的微通道的孔径较小,可以起到一定的节流降压作用,从而可以保证回到压缩机1中的冷媒的温度。
下面参考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在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基础上在回流管路10上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51。换言之,第二节流元件51串联在第三连接管812和第一节流元件5的第一端之间,第二节流元件51和第一节流元件5并联设置。其中第二节流元件51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可选地,第二节流元件51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等元件。从而通过设有第二节流元件51可以控制进入到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中的冷媒量及冷媒压力,以保证在正常换热工况下大部分冷媒还是经过第二连接管811,进一步保证室外换热器8的换热效果。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在制热状态和正常除霜情况下,空调器100中的冷媒流向与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中的冷媒流向相同,在此就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4和图5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三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在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的基础上,第二集流管803内设有第三隔板8103,第三隔板8103与第二隔板8102平齐,也就是说,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数量等于位于第三隔板8103和第二集流管803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数量。从而通过设有第三隔板8103,从第三连接管812流入的冷媒被储存在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中,即从第一节流元件5之前旁通过来的冷媒止于第三隔板8103,进而保证位于第三隔板8103和第二集流管803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表面温度在0℃以上而不会结霜,使得室外换热器8底部的排水更为顺畅。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隔板8103还可以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隔板8101之间,由此可以增加冷媒在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流通路径,提高冷媒的换热效果,进一步避免结霜。
其中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汇总管809连接至第二集流管803且应该是位于第四隔板810和第三隔板8103之间。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在制热状态和正常除霜情况下,空调器100中的冷媒流向与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中的冷媒流向相同,在此就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室外换热器8的结构及冷媒在该室外换热器8中的流向。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室外换热器8,包括第一集流管802、第二集流管803、多个换热管804、第一隔板8101、第二隔板8102、第三隔板8103、第五隔板813、第一连接管801、第二连接管811和第三连接管812,第一集流管802内设有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限定出第一空间814,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限定出第二空间815,第一连接管801与第一隔板8101和第一集流管802的顶壁之间的空间连通,第二连接管811与第一空间814连通,第三连接管812与第二空间815连通。
第三隔板8103和第五隔板813分别设在第二集流管803内,第三隔板8103与第二隔板8102平齐,第五隔板813与第一隔板8101平齐且第五隔板813上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第五隔板813的通孔8130,也就是说,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数量等于位于第三隔板8103和第二集流管803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数量,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的数量等于位于第三隔板8103和第五隔板813之间的换热管804的数量。
室外换热器8还包括导通管807,导通管807的一端连接至第三隔板8103和第二集流管803的底壁限定出的空间,导流管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五隔板813和第二集流管803的顶壁限定出的空间。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运行时,冷媒从第二连接管811和第三连接管812排入到室外换热器8中,其中一部分冷媒流经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从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流出的冷媒排入到第五隔板813和第三隔板8103限定出的空间内,并从通孔8130排入到第五隔板813和第二集流管803的顶壁限定出的空间内,之后流入到位于第五隔板813和第二集流管803的顶壁之间的换热管804中。
另一部分冷媒流经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从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流出的冷媒排入到第三隔板8103和第二集流管803的底壁限定出的空间内,并通过导通管807排入到位于第五隔板813和第二集流管803的顶壁之间的换热管804中,之后从位于第五隔板813和第二集流管803的顶壁之间的换热管804中排出的冷媒在第一隔板8101和第一集流管802的顶壁限定出的空间内汇合,最后从第一连接管801排出。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有通孔8130,从而使得第五隔板813和第三隔板8103之间的冷媒会以一定的速度向上喷射,以保证液态冷媒可以进入到每个换热管804中,提高换热效率。
在正常除霜过程中,冷媒从第一连接管801排入到第一集流管802内并流经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一集流管802的顶壁之间的换热管804中,从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一集流管802的顶壁之间的换热管804流出的冷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冷媒从通孔8130进入到第五隔板813和第三隔板8103限定的空间内并流经位于第五隔板813和第三隔板8103之间的换热管804中,之后从第二连接管811排出,另一部分冷媒从导通管807进入到第三隔板8103和第二集流管803的底壁限定出的空间内并流经位于第三隔板8103和第二集流管803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最后从第三连接管812排出。
下面参考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室外换热器8的结构及冷媒在该室外换热器8中的流向。
如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室外换热器8,包括第一集流管802、第二集流管803、多个换热管804、第一隔板8101、第二隔板8102、第三隔板8103、第六隔板8104、第七隔板8105、第一连接管801、第二连接管811和第三连接管812,第一集流管802内设有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限定出第一空间814,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限定出第二空间815,第二连接管811与第一空间814连通,第三连接管812与第二空间815连通。
第二集流管803内设有第三隔板8103,第三隔板8103与第二隔板8102平齐,也就是说,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数量等于位于第三隔板8103和第二集流管803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数量。从而通过设有第三隔板8103,从第三连接管812流入的冷媒被储存在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中,即从第一节流元件5之前旁通过来的冷媒止于第三隔板8103,进而保证位于第三隔板8103和第二集流管803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表面温度在0℃以上而不会结霜,使得室外换热器8底部的排水更为顺畅。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隔板8103还可以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隔板8101之间,由此可以增加冷媒在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流通路径,提高冷媒的换热效果,进一步避免结霜。
第六隔板8104设在第二集流管803内,第六隔板8104位于第一隔板8101的上方。第七隔板8105设在第一集流管802内,第七隔板8105位于第六隔板8104的上方。第一连接管801与第七隔板8105和第一集流管802的顶壁之间的空间连通。
在空调器100处于制热运行时,从第二连接管811进入到第一空间814内的冷媒流经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后流入到第二集流管803中,之后第二集流管803中的冷媒流经位于第六隔板8104和第一隔板8101之间的换热管804后流入到第一集流管802中,然后流入到第一集流管802中冷媒流经位于第七隔板8105和第六隔板8104之间的换热管804后再次进入到第二集流管803中,接着再次进入到第二集流管803中冷媒流经位于第七隔板8105和第一集流管802的顶壁之间的换热管804后进入到第一集流管802中,最后进入第一集流管802中的冷媒从第一连接管801排出。
在空调器100处于正常除霜时,冷媒从第一连接管801排入到第一集流管802并流经位于第七隔板8105和第一集流管802的顶壁之间的换热管804后进入到第二集流管803中,流入到第二集流管803中的冷媒流经位于第七隔板8105和第六隔板8104之间的换热管804后进入到第一集流管802中,进入到第一集流管802中的冷媒流经位于第六隔板8104和第一隔板8101之间的换热管804后流入到第二集流管803中,进入到第二集流管803中的冷媒流经位于第一隔板8101和第二隔板8102之间的换热管804后进入到第一空间814内,最后从第二连接管811排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室外换热器8,通过设有第六隔板8104和第七隔板8105,可以增加冷媒在室外换热器8中的流通路径的长度,提高了换热效果。
下面参考图8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四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与根据本发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不同的是,回流管路10是与排气口a相连。从而可以提高在制热过程中,位于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集流管802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804的表面温度,使得室外换热器8的底部排水更为顺畅。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上述几种实施例只是对空调器100和室外换热器8的结构进行示例说明,空调器100的结构和室外换热器8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根据本发明第四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00中可以采用如图6和图7中所述的室外换热器8的结构,或者可以将如图6所示的室外换热器8中的第三隔板8103设置在第二隔板8102和第一隔板8101之间。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4)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
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具有第一至第四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中的其中一个导通,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中的另一个导通,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回气口相连;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相连;
第一节流元件,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多个换热管,所述多个换热管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且每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上,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有与所述第三接口相连的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还设有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限定出的空间相连,所述第三连接管与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底壁限定出的空间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三连接管通过回流管路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一端和所述排气口之间的管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位于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一隔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第四隔板,所述第四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的高度平齐;
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分配器,所述分配器包括一个汇总管和多个分配管,所述汇总管连接至所述第二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四隔板的下方,所述多个分配管连接至所述第二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四隔板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第四隔板,所述第四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的高度平齐;
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分配器,所述分配器包括一个汇总管和多个分配管,所述汇总管连接至所述第二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四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之间,所述多个分配管连接至所述第二集流管且位于所述第四隔板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第五隔板,所述第五隔板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所述第五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平齐且所述第五隔板上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第五隔板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导通管,所述导通管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底壁限定出的空间,所述导流管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五隔板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顶壁限定出的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第六隔板,所述第六隔板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内,所述第六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还包括第七隔板,所述第七隔板设在所述第一集流管内,所述第七隔板位于所述第六隔板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路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第一端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路与所述排气口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管路上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的管径小于所述多个换热管中的其余换热管的管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底壁之间的换热管的数量为一个或两个。
CN201410415161.7A 2014-08-21 2014-08-21 空调器 Active CN1053522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15161.7A CN105352225B (zh) 2014-08-21 2014-08-21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15161.7A CN105352225B (zh) 2014-08-21 2014-08-21 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52225A true CN105352225A (zh) 2016-02-24
CN105352225B CN105352225B (zh) 2018-02-02

Family

ID=55328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15161.7A Active CN105352225B (zh) 2014-08-21 2014-08-21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52225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69861A (zh) * 2016-08-25 2017-02-0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6440519A (zh) * 2016-11-28 2017-02-22 无锡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带过冷回路的采暖空气源热泵系统
CN108224602A (zh) * 2018-01-31 2018-06-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室外换热器的分歧管和空调器
CN110579014A (zh) * 2019-09-03 2019-12-17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11023615A (zh) * 2019-12-31 2020-04-17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系统
WO2021135990A1 (zh) * 2019-12-31 2021-07-08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系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9734A (ja) * 1995-10-27 1997-05-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9145186A (ja) * 1995-11-20 1997-06-06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130794A (ja) * 2000-10-20 2002-05-0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243311A (ja) * 2001-02-20 2002-08-2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3206811A (zh) * 2013-04-07 2013-07-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3267390A (zh) * 2013-05-06 2013-08-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3771771U (zh) * 2014-02-28 2014-08-13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组和空气热交换器
CN204063693U (zh) * 2014-08-21 2014-12-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19734A (ja) * 1995-10-27 1997-05-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9145186A (ja) * 1995-11-20 1997-06-06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130794A (ja) * 2000-10-20 2002-05-0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243311A (ja) * 2001-02-20 2002-08-2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3206811A (zh) * 2013-04-07 2013-07-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3267390A (zh) * 2013-05-06 2013-08-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平行流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3771771U (zh) * 2014-02-28 2014-08-13 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机组和空气热交换器
CN204063693U (zh) * 2014-08-21 2014-12-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69861A (zh) * 2016-08-25 2017-02-0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6440519A (zh) * 2016-11-28 2017-02-22 无锡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带过冷回路的采暖空气源热泵系统
CN108224602A (zh) * 2018-01-31 2018-06-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用于空调室外换热器的分歧管和空调器
CN110579014A (zh) * 2019-09-03 2019-12-17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11023615A (zh) * 2019-12-31 2020-04-17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系统
WO2021135990A1 (zh) * 2019-12-31 2021-07-08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52225B (zh) 2018-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5240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927415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5352225A (zh) 空调器
CN102003842B (zh) 蒸发器和具有它的制冷系统
CN214276219U (zh) 换热器和空调
EP3156752B1 (en) Heat exchanger
CN101900460A (zh) 一种平行流蒸发器及热泵空调器
CN105402964A (zh) 气液分离器及具有其的冷冻循环装置、制冷系统
CN204176983U (zh) 空调的储液罐和空调
CN204063693U (zh) 空调器
CN103245152A (zh) 热泵系统
CN205227953U (zh) 气液分离器及具有其的冷冻循环装置、制冷系统
JP201813882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4787172U (zh) 换热器以及空调系统
WO2012003703A1 (zh) 换热装置和制冷系统
CN101706132A (zh) 一种冷暖空调器
JP2015121351A (ja) 熱交換器
US11629896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14198946A (zh) 蛇形管微通道换热器、空调器
US9032756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06918167B (zh) 换热装置和具有所述换热装置的制冷剂蒸汽压缩系统
CN105276879A (zh) 一种空调机组
CN219243985U (zh) 蒸发器和空调器
CN218296215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9036869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