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787173U -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787173U
CN204787173U CN201520486232.2U CN201520486232U CN204787173U CN 204787173 U CN204787173 U CN 204787173U CN 201520486232 U CN201520486232 U CN 201520486232U CN 204787173 U CN204787173 U CN 2047871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
exchange unit
hole
transferr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48623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铭坤
熊硕
夏光辉
韩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52048623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7871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7871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78717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其中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第一换热单元的内部流通有循环工质,第一换热单元的外部流通有第一换热介质,第二换热单元的内部流通有第二换热介质,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邻近布置以实现热传递,进而使得循环工质能够分别与第一换热介质和第二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增加了第二换热单元,并与第一换热单元邻近布置,使循环工质和第二换热介质之间可进行热传递,而在第一换热单元外部还流通有第一换热介质,因此循环工质可以分别与第一换热介质和第二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大大增强,提高换热效率,实现能源充分利用,满足多种换热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热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热交换就是由于温差而引起的两个物体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热交换一般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完成。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应用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
现有技术中,换热器有很多种形式,且各有千秋。对于空调系统来说,现有的普通的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多采用外部风冷或外部水冷换热的单一冷却方式以及单工质冷媒换热方式,存在换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尽可能地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出一种集流管,能够为提高换热效果提供对现有换热器的改造支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单元,还包括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内部流通有循环工质,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外部流通有第一换热介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内部流通有第二换热介质,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邻近布置以实现热传递,进而使得所述循环工质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和所述第二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之间设有热传导结构,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行热传递。
进一步地,所述热传导结构为翅片。
进一步地,所述翅片为连续结构或间断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或所述热传导结构的外部也流通有所述第一换热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集流管和至少一个第一扁管,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扁管插设在所述至少两个第一集流管之间,并形成第一循环通道;
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二集流管和至少一个第二扁管,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扁管插设在所述至少两个第二集流管之间,并形成第二循环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两个;
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非通孔,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非通孔;
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扁管插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非通孔内,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扁管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通孔,并插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非通孔内;
或者,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扁管插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非通孔内,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扁管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通孔,并插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非通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每个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内部所流通的第二换热介质相同或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交叉布置,且在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相邻布置,且在不同平面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单元采用微通道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为平行流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用于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节流机构和蒸发器,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作为冷凝器,设置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节流机构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介质为冷凝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介质为所述空调系统中循环的低温气态的循环工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一端通过动力装置与所述蒸发器的冷凝水出口相连,所述动力装置用于为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内流体的流动提供动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连接支路,所述连接支路上设置有开关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为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上述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交叉布置且在同一平面内的换热器的集流管,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中位于内侧的换热单元内的集流管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非通孔和至少一个通孔,所述至少一个非通孔用于插设位于内侧的换热单元内的扁管,所述至少一个通孔用于穿设位于外侧的换热单元内的扁管。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在原有第一换热单元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换热单元,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单元邻近布置,使得第一换热单元内的循环工质和第二换热单元内的第二换热介质之间可以进行热传递,而在第一换热单元外部还流通有第一换热介质,因此循环工质可以分别与第一换热介质和第二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大大增强,提高换热效率,实现能源的充分利用,满足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换热需求。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表面设有至少一个非通孔和至少一个通孔的集流管,为上述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之间的连接提供了支持。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3和图4中换热器的合并示意图。
图6为图5实施例中换热器的剖切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又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集流管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集流管,2-第一扁管,3-第二集流管,4-第二扁管,5-翅片,6-第一非通孔,7-第二非通孔,8-第一通孔,9-第二通孔,10-压缩机,11-节流机构,12-蒸发器,13-动力装置,14-开关阀,15-第一集流管隔片,16-第二集流管隔片,17-非通孔,18-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单元,还包括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内部流通有循环工质,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外部流通有第一换热介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内部流通有第二换热介质,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邻近布置以实现热传递,进而使得所述循环工质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和所述第二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在原有第一换热单元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换热单元,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单元邻近布置,使得第一换热单元内的循环工质和第二换热单元内的第二换热介质之间可以进行热传递,而在第一换热单元外部还流通有第一换热介质,因此循环工质可以分别与第一换热介质和第二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大大增强,提高换热效率,实现能源的充分利用,满足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各种换热需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换热单元内的循环工质和第二换热单元内的第二换热介质之间的换热效果,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之间设有热传导结构,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行热传递。
上述热传导结构的具体实现形式可以有多种选择,只要能够增强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之间的换热效果即可。优选地,所述热传导结构为翅片5。
关于翅片的形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方便的布置方式,优选地,所述翅片5呈波浪型或V型。在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之间,所述翅片5可以为连续结构,即连续地布置翅片,以实现较大的散热面积;也可以为间断结构,即各翅片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可以选择关键区域进行强化换热,以在保证散热效果的同时节省材料和简化制造程序。
另外,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或所述热传导结构的外部也流通有所述第一换热介质。该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得第二换热单元内的第二换热介质和热传导结构本身也可以与第一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换热单元的散热效果。当然,第二换热单元和/或热传导结构的外部流通的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一换热单元外部流通的第一换热介质可以均选择空气,也可以均选择水,二者还可以分别选择不同种类的换热介质。
对于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选择。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集流管1和至少一个第一扁管2,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扁管2插设在所述至少两个第一集流管1内,并形成第一循环通道;
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二集流管3和至少一个第二扁管4,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扁管4插设在所述至少两个第二集流管3内,并形成第二循环通道。
即,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可以均采用将若干根扁管插设在两根集流管之间的结构形式,这样组合形成的换热单元换热面积较大,且易于生产和制造。当然,扁管和集流管的组合形式不只限于上述实施例,其他组合方式只要能够形成循环回路即可。
对于具有上述结构形式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来说,热传导结构可以设置在相邻的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之间,当热传导结构采用翅片时,在第一扁管和第二扁管的长度方向上,翅片可以连续布置,也可以间断布置。
为了使得流通于上述由若干根扁管和两根集流管所形成的流通通道的换热介质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优选地,可以将该流通通道设置为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循环的循环回路。形成上述循环回路的方式可以为,在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内部分别设置第一集流管隔片15和第二集流管隔片16,这样使得换热介质从集流管的上端(或下端)进口进入到集流管后,随扁管向左侧(或右侧)的集流管流动,到达左侧(或右侧)的集流管后,由于隔片的阻挡作用,换热介质不会直接流到集流管的下端(或上端)出口,而是再随扁管向右侧(或左侧)的集流管流动,到达右侧(或左侧)的集流管后,然后依次循环,形成S型循环回路。
上面提到,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之间的布置方式为邻近布置,该邻近布置的含义是二者之间能够实现热传递即可,邻近布置的方式应该至少包括两者在同一平面和在不同平面邻近布置两种形式。
如图3和图4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换热器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分解示意图和第二分解示意图,其中图3为位于内侧的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位于外侧的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将图3和图4合并即可得到图5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换热器的剖切示意图。
图5中,为了增强换热效果,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交叉布置,且在同一平面内。交叉的含义是,由于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在同一平面内,为了尽量不改变原有第一换热单元的结构和位置,将第二换热单元穿插在第一换热单元的空隙内。将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设置为同一平面的好处是,可以使得换热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占用空间小,并且该第二换热单元的设置不需改变第一换热单元原有的结构,制造成本低。
具体地交叉布置的方式可以为,所述第一集流管1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3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1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非通孔6,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3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非通孔7。
如图1所示,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1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8,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扁管2插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非通孔6内,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扁管4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通孔8,并插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非通孔7内;
或者,如图2所示,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3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9,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扁管4插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非通孔7内,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扁管2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通孔9,并插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非通孔6内。
即,第二换热单元可以位于组成第一换热单元的至少两个第一集流管的内部,也可以位于组成第一换热单元的至少两个第一集流管的外部,只要二者交叉布置能够进行热交换即可。具体的交叉方式,既可以是每隔一根第一扁管布置一根第二扁管,也可以是每隔两根第一扁管布置一根第二扁管,或者每隔两根第二扁管布置一根第一扁管等等。
当然,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还可以相邻布置,且在不同平面内。即,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并排布置(比如平行布置,且错开一定距离),二者之间具有一定间隔,该间隔的距离只要不影响换热效果即可。此时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之间的热传递的方式可以为热辐射或者热传导。但热辐射的换热方式不只限于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在不同平面的情况,当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在同一平面时,也可以存在热辐射的换热方式。
另外,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每个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内部所流通的第二换热介质相同或不同。
第二换热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的含义是,每个第二换热单元与第一换热单元重合的部分占第一换热单元总面积的比重小于100%,如图7所示,即为第二换热单元仅部分地包围第一换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换热单元与第二换热单元内的个数比可以为1:1、2:1、3:1等,也可以为1:2、1:3、1:4等,或者2:3、3:4等。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可以用于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0、节流机构11和蒸发器12,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作为冷凝器,设置于所述压缩机10与所述节流机构11之间。
应用于空调系统时,所述第二换热介质可以为冷凝水,也可以为所述空调系统中循环的低温气态的循环工质。这里低温的含义是,只要该低温气态循环工质的温度低于第一换热单元内循环工质的温度即可,以达到利用该低温气态循环工质与第一换热单元内的循环工质进行热交换的目的。
另外,第二换热介质还可以是另外的冷媒,当第二换热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时,第二换热介质还可以是冷凝水、另外的冷媒和上述低温气态循环工质的一种或几种。具体如何选择第二换热介质的种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当空调系统内循环的循环工质的总量足够时,可以首先选用空调系统自身的循环工质,当其总量不太多时,可以适当选择其他的外来介质(冷凝水或另外的冷媒)。
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一端通过动力装置13与所述蒸发器12的冷凝水出口相连,所述动力装置13用于为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内流体的流动提供动力。其中动力装置可以为水泵。该实施例中,第二换热介质为冷凝水。
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蒸发器12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0的进气口连接。该实施例中,第二换热介质为所述空调系统中循环的低温气态的循环工质。
优选地,所述蒸发器12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10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连接支路,所述连接支路上设置有开关阀14。通过该开关阀的通断可以控制空调系统是否要利用系统内循环的低温气态的循环工质对第一换热单元进行换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单元采用微通道结构。
在空调系统中,当第一换热单元和/或第二换热单元内流通的介质为制冷剂时,第一换热单元和/或第二换热单元的内部可以采用微通道结构;当第一换热单元和/或第二换热单元内流通的介质为水时,为了使得水流更加顺畅,第一换热单元和/或第二换热单元的内部可以不采用微通道结构。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为平行流结构。这种平行流结构主要应用于空调系统。
基于上述换热器,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如图10所示,为了给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提供技术支持,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集流管,可以应用于上述的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交叉布置且在同一平面内的换热器中,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中位于内侧的换热单元内的集流管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非通孔17和至少一个通孔18,所述至少一个非通孔17用于插设位于内侧的换热单元内的扁管,所述至少一个通孔18用于穿设位于外侧的换热单元内的扁管。
下面分别对图8和图9中应用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的空调系统的实施例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图8中,第二换热介质可以采取从空调机的室内侧冷凝下来的冷凝水,温度约在15-20度。蒸发器10的冷凝水收集之后,将其导入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口,第二换热单元的一端可以连接水泵等动力装置,通过冷凝水与第一换热单元内循环工质和第一换热单元外的第一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介质可以为空气或水,即该空调系统保留风冷或水冷的同时,还通过第二换热介质(冷凝水)进行换热。当然,该系统中,冷凝水也可以换为另外的冷媒,水泵可以用另外的小型压缩机系统代替,第二换热单元内走另外的冷媒。
图9中,第一换热单元内的循环工质以制冷剂气体为例,开关阀14能够导通或关断其所在的管路,当开关阀14关闭时,蒸发器12出口直接与压缩机10进口连通,从蒸发器12出来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会直接进入压缩机10的吸气端,而不参与到对冷却冷凝器内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的冷却过程,空调系统进行正常的循环;当开关阀14打开时,蒸发器12出口与压缩机10进口之间的连接支路被截断,从蒸发器12出来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进入第二换热单元内,作为第二换热介质进一步冷却第一换热单元内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实现空调系统中热能的充分利用。
通过对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的多个实施例的说明,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优点:
1、通过设置第二换热单元,形成两个独立的循环系统,两个独立的循环系统之间还可以采用热传导结构进行连接,以增强换热;
2、上述两个独立的循环系统中,一个可以按正常的循环工质进行循环,另一个系统可以用空调的冷凝水进行循环换热,达到废热的利用;或者第二个独立系统直接用另外的冷媒或制冷循环进行冷却换热,从而达到提高换热的效果;或者,第二个独立系统还可以采用回热的方式,引入蒸发器出口的冷媒冷却过冷部分,以实现热能的回收利用;
3、第二个独立系统可以全局分布(占100%),也可以是局部分布(比如占20%、50%等),以达到只冷却关键部分的目的;
4、解决了普通的微通道平行流的一些局限性:比如只能采用风冷换热方式、只能采用单工质冷媒换热方式、只能通过外部泡水的换热方式;
5、不需改变现有的第一换热单元的结构形式,通过简便方法改变换热的方式,从而提供更多的换热方案选择;
6、集流管的结构形式较为简单,适用于现有的量产工艺,加工方便且节省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主要应用于空调换热器,也可用于其他类似场合。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20)

1.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内部流通有循环工质,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外部流通有第一换热介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内部流通有第二换热介质,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邻近布置以实现热传递,进而使得所述循环工质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和所述第二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之间设有热传导结构,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行热传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结构为翅片(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5)为连续结构或间断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或所述热传导结构的外部也流通有所述第一换热介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集流管(1)和至少一个第一扁管(2),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扁管(2)插设在所述至少两个第一集流管(1)之间,并形成第一循环通道;
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二集流管(3)和至少一个第二扁管(4),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扁管(4)插设在所述至少两个第二集流管(3)之间,并形成第二循环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包括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3)包括两个;
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1)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非通孔(6),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3)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非通孔(7);
两个所述第一集流管(1)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8),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扁管(2)插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非通孔(6)内,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扁管(4)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通孔(8),并插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非通孔(7)内;
或者,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3)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9),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扁管(4)插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非通孔(7)内,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扁管(2)穿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通孔(9),并插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非通孔(6)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每个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内部所流通的第二换热介质相同或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交叉布置,且在同一平面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相邻布置,且在不同平面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单元采用微通道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平行流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用于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10)、节流机构(11)和蒸发器(12),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作为冷凝器,设置于所述压缩机(10)与所述节流机构(11)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为冷凝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介质为所述空调系统中循环的低温气态的循环工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一端通过动力装置(13)与所述蒸发器(12)的冷凝水出口相连,所述动力装置(13)用于为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内流体的流动提供动力。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一端与所述蒸发器(12)的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10)的进气口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2)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10)的进气口之间设置有连接支路,所述连接支路上设置有开关阀(14)。
19.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20.一种应用于如权利要求9所述换热器的集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中位于内侧的换热单元内的集流管的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非通孔(17)和至少一个通孔(18),所述至少一个非通孔(17)用于插设位于内侧的换热单元内的扁管,所述至少一个通孔(18)用于穿设位于外侧的换热单元内的扁管。
CN201520486232.2U 2015-07-06 2015-07-06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871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86232.2U CN204787173U (zh) 2015-07-06 2015-07-06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486232.2U CN204787173U (zh) 2015-07-06 2015-07-06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787173U true CN204787173U (zh) 2015-11-18

Family

ID=54527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48623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787173U (zh) 2015-07-06 2015-07-06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78717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0687A (zh) * 2015-07-06 2015-09-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WO2022166236A1 (zh) * 2020-08-26 2022-08-1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电控盒及空调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30687A (zh) * 2015-07-06 2015-09-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WO2022166236A1 (zh) * 2020-08-26 2022-08-11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器、电控盒及空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51408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959004A (zh) 热交换器
CN204943956U (zh) 一种高效冷暖型空调系统
CN204630138U (zh) 空调器
CN109028413A (zh) 一种组合多源一体化的多联式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2128489B (zh) 数据中心分散式空调系统改良结构
EP3875878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104848579A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CN204787173U (zh)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CN104930687A (zh)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CN204555744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8735815U (zh) 一种组合多源一体化的多联式机组
CN203908147U (zh) 除霜装置以及热泵机
CN203671790U (zh) 空调器及其换热系统
CN214746070U (zh)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EP2642221A2 (en) Refrigerator
CN204678735U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CN212378292U (zh) 空调换热系统和回热器
CN106871496A (zh) 室内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3954087B (zh) 除霜装置、热泵机以及除霜装置的除霜方法
JP6857747B2 (ja) 熱交換器組立品とエアコン室内機
CN111212553A (zh) 多温区冷液系统
CN206207620U (zh) 膜法溶液风式制冷设备
CN218672700U (zh) 换热器、空调
CN218495411U (zh) 换热器、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