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46070U -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46070U
CN214746070U CN202120870067.6U CN202120870067U CN214746070U CN 214746070 U CN214746070 U CN 214746070U CN 202120870067 U CN202120870067 U CN 202120870067U CN 214746070 U CN214746070 U CN 214746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heat exchange
tee
way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7006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凯
李峙峰
汤明超
张亚国
刘亚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087006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460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46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46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该换热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所述至少两个换热器被配置为能够在互相串联形成第一换热支路或者互相并联形成第二换热支路或者选择性地选取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器导通形成第三换热支路之间切换。该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在使用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切换不同的换热支路,进而可以压缩机单缸运行时,在保证制冷循环的前提下,能耗降低,且不易结霜。

Description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更青睐于简洁、方便且美观的家用电器,供暖、制冷和热水器通过一体化外机设备提供换热。一体化外机的换热装置为了保障全设备运行的系统循环,一般会采用变频变容的双压缩机保证最大负荷下的冷媒循环。但是,当压缩机仅单缸低频运行时,由于排气口端压力比较低,不足以完成制热时冷媒在室外换热器的循环,倘若此时再压提高缩机运行频率,则会导致能源浪费。倘若此时采用换热效率较高的微通道结构,虽然可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但对于温度较低的北方地区,制热模式运行下易结霜堵塞风道,使制热效果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传统的室外机中的压缩机在低频单缸运行时,排气压力口端压力低不足以完成制热时冷媒在室外换热器的循环,当提高提高缩机运行频率解决上述问题时会带来耗能大的问题;或者换用热效率较高的微通道结构来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时会引起结霜的问题;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该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在使用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切换不同的换热支路,既可以在压缩机单缸运行时,实现制冷循环且能耗较低,又可以在当换热结构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以较低的能耗保证制冷循环,且可以在温度较低区域使用时不易结霜。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换热结构,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所述至少两个换热器被配置为能够在互相串联形成第一换热支路或者互相并联形成第二换热支路或者选择性地选取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器导通形成第三换热支路之间切换。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两个控制阀,其中,其中两个所述控制阀对应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中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器的第一开口端通过其中一个所述控制阀与另一个所述换热器的第一开口端连通,且该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开口端通过另一个所述控制阀与该另一个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开口端连通,通过控制各个所述控制阀的启闭来控制形成所述第一换热支路或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支路或形成所述第三换热支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三通件,分别为第一三通件和第二三通件,所述第一换热支路其中一端连通和所述第二换热支路的其中一端均与第一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连通,该第一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与第一节流元件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支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换热支路的另一端均与第二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连通,该第二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与压缩机连通,所述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与所述第三换热支路的其中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与所述第三换热支路的另一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三通件和/或所述第二三通件为三通阀;或者
所述第一三通件和/或所述第二三通件包括两个第一电磁阀及第一三通管,其中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一管口端为第三阀口端,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二管口端连通形成第一阀口端,另一个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三管口端连通形成第二阀口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为三通件,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对应两个三通件,所述两个三通件分别为第三三通件和第四三通件,所述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和第二阀口端对应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器的第一开口端连通,所述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和第二阀口端对应分别与该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开口端连通;
所述第三三通件或所述第四三通件的其中一者的第三阀口端被设置为与其中一者的第一阀口端或其中一者的第二阀口端形成的通道的流通阻力大于其中一者的第一阀口端和其中一者的第二阀口端连通形成的通道的流通阻力,另一者的第三阀口端与所述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连通或与所述第二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或所述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中的其中一者与第二节流元件连通,另一者与所述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连通或者与所述第二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或所述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中的其中一者通过第二节流元件与气液分离器连通,另一者与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连通或者与第二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为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及第三换热器,控制阀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为两个第三三通件和两个第四三通件;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端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一个所述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连通,该第一个所述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端通过第三管道与第一个所述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连通,该第一个所述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端连通;
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开口端通过第五管道与第二个所述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连通,该第二个所述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通过第六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开口端通过第七管道与第二个所述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连通,该第二个所述第四三通件的第一开口端通过第八管道与所述第四管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为三通阀。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室外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换热结构。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换热结构;或还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室外机。
上述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切换换热支路,例如,当制冷需求较大时,可以通过设置换热器互相串联形成第一换热支路,此时,换热介质在各个换热器中分段放热,进而可以避免换热结构局部温度过高,因此可实现压缩机较大功率运行时以风机以较小转速的进行运转散热,从而可以降低能耗;当制冷需求较低时,通过设置各个换热器并联,此时换热介质循环时沿程压力损失少,因此可在压缩机以较低频率运行下满足制冷需求,节省能源。当室内机部分运行下,仅需压缩机低频单缸运行,由于此时排气口压力较小,需减少换热介质在换热结构中的压力损失,且为保证制冷循环和需求,此时可以选择性的选取其中一个换热器连通形成第三换热支路,从而通过单个换热器来保证正常运行。同理,当换热结构的温度高于结霜温度,且制热需求较高时,通过设置各个换热器并联形成第二换热支路,此时减少能量损失;当室外换热器温度低于结霜温度,且制热需求较高时,各个换热器设置为互相串联形成第一换热支路,从而使各个换热器分段放热,进而全程可抑制结霜。当制热需求较低时,可选择性的选取其中一个换热器连通形成第三换热支路,进而使得该第三支路的换热器换热量较低,进而不易结霜。可见,该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在使用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切换不同的换热支路,进而可以压缩机单缸运行时,在保证制冷循环的前提下,能耗降低,且不易结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书用于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为一实施例中换热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中换热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换热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换热结构;
102、其中一个换热器;104、另一个换热器;110、第一换热器;120、第二换热器;130、第三换热器;
210、第一三通件;212、第一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14、第一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216、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
220、第二三通件;222、第二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24、第二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226、第二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
310a、第三三通件;3102、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104、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106、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
310、第一个第三三通件;312、第一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14、第一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16、第一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
320、第二个第三三通件;322、第二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24、第二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26、第二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
330a、第四三通件;3302、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304、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306、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
330、第一个第四三通件;332、第一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34、第一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36、第一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
340、第二个第四三通件;342、第二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44、第二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46、第二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
410、第一电磁阀;420、第一三通管;
510、第二电磁阀;520、第二三通管;
610、第一管道;620、第二管道;630、第三管道;640、第四管道;650、第五管道;660、第六管道;670、第七管道;680、第八管道;690、第九管道;710、第十管道;720、第十一管道;730、第十二管道;
810、第二节流元件。
900、气液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传统的室外机中的压缩机在低频单缸运行时,排气压力口端压力低不足以完成制热时冷媒在室外换热器的循环;当提高提高缩机运行频率解决上述问题时会带来耗能大或者换用热效率较高的微通道结构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时会引起结霜的问题;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换热结构10、室外机及空调系统,该换热结构10、室外机及空调系统在使用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切换不同的换热支路,进而可以压缩机单缸运行时,在保证制冷循环的前提下,能耗降低,且不易结霜。
请参照图1,一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包括室外机(未示出)及室内机(未示出),该室外机包括换热结构10(冷凝器结构),该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一节流元件(未示出)、压缩机(未示出)及蒸发器(未示出),第一节流元件、压缩机、蒸发器及换热结构10互相连通供冷媒循环以实现制冷或制热的。其中,第一节流元件可以是空调中的常用节流部件,例如毛细管。
请参照图1,一实施例中的换热结构10,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至少两个换热器被配置为能够在互相串联形成第一换热支路或者互相并联形成第二换热支路或者选择性地选取其中一个换热器导通形成第三换热支路之间切换。其中,第一换热支路、第二换热支路及第三换热支路的切换可以通过控制阀门的启闭来实现。
上述换热结构10、包含该换热结构10的室外机及包含室外机或前述室外机的空调系统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切换换热支路,例如,当制冷需求较大时,可以通过设置换热器互相串联形成第一换热支路,此时,换热介质(例如冷媒)在各个换热器中分段放热,进而可以避免换热结构10局部温度过高,因此可实现压缩机较大功率运行时以风机以较小转速的进行运转散热,从而可以降低能耗;当制冷需求较低时,通过设置各个换热器并联,此时换热介质循环时沿程压力损失少,因此可在压缩机以较低频率运行下满足制冷需求,节省能源。当室内机部分运行下,仅需压缩机低频单缸运行,由于此时排气口压力较小,需减少换热介质在换热结构10中的压力损失,且为保证制冷循环和需求,此时可以选择性的选取其中一个换热器连通形成第三换热支路,从而通过单个换热器来保证正常运行。同理,当换热结构10的温度高于结霜温度,且制热需求较高时,通过设置各个换热器并联形成第二换热支路,此时减少能量损失;当室外换热器温度低于结霜温度,且制热需求较高时,各个换热器设置为互相串联形成第一换热支路,从而使各个换热器分段放热,进而全程可抑制结霜。当制热需求较低时,可选择性的选取其中一个换热器连通形成第三换热支路,进而使得该第三支路的换热器换热量较低,进而不易结霜。可见,该换热结构10、室外机及空调系统在使用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切换不同的换热支路,进而可以压缩机单缸运行时,在保证制冷循环的前提下,能耗降低,且不易结霜。
请参照图1,具体到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换热结构10还包括至少两个控制阀,其中,其中两个控制阀对应相邻两个换热器,换热器包括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相邻两个换热器中其中一个换热器102的第一开口端通过其中一个控制阀与另一个换热器104的第一开口端连通,且该其中一个换热器102的第二开口端通过另一个控制阀与该另一个换热器104的第二开口端连通。在使用时,通过控制各个控制阀的启闭来控制形成第一换热支路或形成第二换热支路或形成第三换热支路。具体地,通过设置相应的管道来连通控制阀及换热器以形成相应的换热支路。
根据需要形成的各个支路要形成供冷媒循环以实现制冷或者制冷的循环系统时,需要将第一换热支路、第二换热支路及第三换热支路接入空调系统中的其他部件中,例如压缩机、蒸发器及相应的节流元件中。
请参照图1,具体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换热结构10还包括两个三通件,分别为第一三通件210和第二三通件220,第一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12均与第一换热支路其中一端连通和第二换热支路的其中一端连通,换言之,第一换热支路的其中一端和第二换热支路的其中一端均接在第一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12处,或者说第一换热支路和第二换热支路共用一个第一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12,当然了,在连通过程中需要使用管道来实现。
请参照图1,该第一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214与第一节流元件连通;第二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22均与第一换热支路的另一端和第二换热支路的另一端连通,换言之,第二换热支路的另一端和第二换热支路的另一端均接在该第一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12处,或者说第一换热支路和第二换热支路共用该第一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12。请参照图1,第二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224与压缩机连通。当然了,在连通过程中需要使用管道来实现。
请参照图1,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216与第三换热支路的其中一端连通,第二三通件220的第三阀口与第三换热支路的另一端连通。如此,当换热结构10切换到第三换热支路时,仍然可以接入整个换热系统中进行换热。
为了实现第一换热支路、第二换热支路及第三换热支路的切换,控制阀还可以设置为三通件。请参照图2,具体到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换热器对应两个三通件,两个三通件分别为第三三通件310a和第四三通件330a,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102和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104对应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换热器的第一开口端连通,换言之,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102与其中一个换热器102的第一开口端连通,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104与另一个换热器104的第一开口端连通。
请继续参照图2,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302和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304对应分别与该两个相邻的换热器的第二开口端连通;换言之,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302与其中一个换热器102的第二开口端连通,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304与另一个换热器104的第二开口端连通。
请参照图2,该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106被设置为与第三三通件的第一开口端3102或者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104形成的通道的流通阻力大于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102和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104形成的通道的流通阻力,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306与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216连通或与第二三通件220的第三阀口连通。如此,换热介质优先沿第三三通件的第一开口端3102和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104形成的通道进行流通。
具体地,请参照图2,该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106与第二节流元件810进行连通,因此,可以阻碍换热介质大量的沿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106与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102形成的通道或者与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104形成的通道进行流动;此外,还可以将少许换热介质通过第二节流元件810进行回收;例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106通过第二节流元件810与气液分离器900连通,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306与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216连通或者与第二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226连通。如此,少许换热介质可以回收至气液分离器900中,增加换热介质的利用率。
在其它实施例中,该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306被设置为与第四三通件的第一开口端3302或者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304形成的通道阻力大于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302和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304形成的通道的流通阻力,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106与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216连通或与第二三通件220的第三阀口连通。如此,换热介质优先沿第四三通件的第一开口端3302和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304形成的通道进行连通。
同理,该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306可以与第二节流元件810进行连通,因此,可以阻碍换热介质大量的沿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306与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302形成的通道或者与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304形成的通道进行流动;此外,还可以将少许换热介质通过第二节流元件810进行回收;例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306通过第二节流元件810与气液分离器900连通,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106与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216连通或者与第二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226连通。进而,少许换热介质可以回收至气液分离器900中,增加换热介质的利用率。
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控制阀为三通阀。
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节流元件810为毛细管
具体地,请参照图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三通件210和/或第二三通件220为三通阀。
请参照图3,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一三通件210或第二三通件220或者第一三通件210和第二三通件220均包括两个第一电磁阀410及第一三通管420,其中第一三通管420的第一管口端为第三阀口端,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电磁阀410与第一三通管420的第二管口端连通形成第一阀口端,另一个第一电磁阀410与第一三通管420的第三管口端连通形成第二阀口端。
具体地,当控制阀为设置为三通件时,三通件可以是三通阀。
请参照图3,在其它实施例中,三通件包括两个第二电磁阀510及一个第二三通管520,通过两个第一电磁阀410和第二三通管520之间相互连通形成三个通道,两个第一电池阀和第三三通管形成的三通件代替三通阀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一一赘述。
下面以“换热器为三个,分别为第一换热器110、第二换热器120及第三换热器130,控制阀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为两个第三三通件和两个第四三通件,第一三通件210和第二三通件220均为三通阀,第二节流元件为两个”为例详细说明整个换热结构10的连接方式及使用原理;
请参照图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为第一换热器110、第二换热器120及第三换热器130,控制阀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为两个第三三通件和两个第四三通件;两个第三三通件定义为第一个第三三通件3103和第二个第三三通件320,两个第四三通件定义为第一个第四三通件330及第二个第四三通件340。
请继续参照图1,第一换热器110的第一开口端通过第一管道610与第一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12连通,该第一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14通过第二管道620与第二换热器120的第一开口端连通,第一换热器110的第二开口端通过第三管道630与第一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32连通,该第一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34端通过第四管道640与第二换热器120的第二开口端连通;第三换热器130的第一开口端通过第五管道650与第二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24连通,该第二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22端通过第六管道660与第二管道620连通,第三换热器130的第二开口端通过第七管道670与第二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44连通,该第二个第四三通件340的第一开口端通过第八管道680与第四管道640连通。
请参照图1,第一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16与其中一个第二节流元件810连通,第二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46与另一个第二节流元件810连通。
请参照图1,第一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214与第一节流元件连通,第一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12通过第九管道690与第一管道610连通,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216通过第十管道710与第二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26连通。
请参照图1,第二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224与压缩机连通,第二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22通过第十一管道720与第七管道670连通,第二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226通过第十二管道730与第一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36连通。
在使用时,由于制冷和制热是对称结构,下面以制冷模式为例说明换热结构10的使用原理:
请参照图1,当制冷需求较大时,三个换热器互相串联,形成的方式为:
第二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224与第二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22连通,第二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44和第二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46接通,由于第二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46接细长毛细管,此时由于连通阻力大相当于闭合,所以换热介质从阻力较小的第七管道670输送至第三换热器130,第二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24到第二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22,第一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14和第一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16接通,由于第一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16接细长的毛细管,由于连通阻力大相当于闭合,所以换热介质经过第六管道660输送至第二换热器120,再通过第一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34和第一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32输送至第一换热器110,再通过第一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12和第一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214流出第一换热器110。此时,换热介质在各个换热器中分段放热,进而可以避免换热结构10局部温度过高,因此可实现压缩机较大功率运行时以风机以较小转速的进行运转散热,从而可以降低能耗;
请参照图1,三个换热器互相并联,形成的方式为:
第二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224与第二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22连通,并第二个第四三通阀的第二阀口端344与第二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42连通,第一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32和第一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34连通、第二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322和第二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24连通,以及第一个第三三通阀的第一阀口端312和第一个第三三通阀的第二阀口端314接通,换热介质最终通过第九管道690输送至第一三通件210,此时通过第一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12和第一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214输送至第一节流元件。当制冷需求较低时,通过设置各个换热器并联时,此时换热介质循环时沿程压力损失少,因此可在压缩机以较低频率运行下满足制冷需求,节省能源。
请参照图1,当需要单独连通一个换热器时,以连通第三换热器130为例说明连接方式:
第二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224与第二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222连通通,第二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44和第二个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46连通,第二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324与第二个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326连通,然后第一三通件210的第三阀口与第一三通件210的第二阀口连通。当室内机部分运行下,仅需压缩机低频单缸运行,由于此时排气口压力较小,需减少换热介质在换热结构10中的压力损失,且为保证制冷循环和需求,此时可以选择性的选取其中一个换热器连通形成第三换热支路,从而通过单个换热器来保证正常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器,所述至少两个换热器被配置为能够在互相串联形成第一换热支路或者互相并联形成第二换热支路或者选择性地选取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器导通形成第三换热支路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两个控制阀,其中,其中两个所述控制阀对应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中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器的第一开口端通过其中一个所述控制阀与另一个所述换热器的第一开口端连通,且该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开口端通过另一个所述控制阀与该另一个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开口端连通,通过控制各个所述控制阀的启闭来控制形成所述第一换热支路或形成所述第二换热支路或形成所述第三换热支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三通件,分别为第一三通件和第二三通件,所述第一换热支路其中一端连通和所述第二换热支路的其中一端均与第一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连通,该第一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与第一节流元件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支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换热支路的另一端均与第二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连通,该第二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与压缩机连通,所述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与所述第三换热支路的其中一端连通,所述第二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与所述第三换热支路的另一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通件和/或所述第二三通件为三通阀;或者
所述第一三通件和/或所述第二三通件包括两个第一电磁阀及第一三通管,其中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一管口端为第三阀口端,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二管口端连通形成第一阀口端,另一个所述第一电磁阀与所述第一三通管的第三管口端连通形成第二阀口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为三通件,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器对应两个三通件,所述两个三通件分别为第三三通件和第四三通件,所述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和第二阀口端对应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器的第一开口端连通,所述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和第二阀口端对应分别与该两个相邻的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开口端连通;
所述第三三通件或所述第四三通件的其中一者的第三阀口端被设置为与其中一者的第一阀口端或其中一者的第二阀口端形成的通道的流通阻力大于其中一者的第一阀口端和其中一者的第二阀口端连通形成的通道的流通阻力,另一者的第三阀口端与所述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连通或与所述第二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或所述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中的其中一者与第二节流元件连通,另一者与所述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连通或者与所述第二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或所述第四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中的其中一者通过第二节流元件与气液分离器连通,另一者与第一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连通或者与第二三通件的第三阀口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为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及第三换热器,控制阀的数量为四个,分别为两个第三三通件和两个第四三通件;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开口端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一个所述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连通,该第一个所述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开口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开口端通过第三管道与第一个所述第四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连通,该第一个所述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开口端连通;
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开口端通过第五管道与第二个所述第三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连通,该第二个所述第三三通件的第一阀口端通过第六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开口端通过第七管道与第二个所述第四三通件的第二阀口端连通,该第二个所述第四三通件的第一开口端通过第八管道与所述第四管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为三通阀。
10.一种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结构。
1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结构;或还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室外机。
CN202120870067.6U 2021-04-26 2021-04-26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Active CN214746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70067.6U CN214746070U (zh) 2021-04-26 2021-04-26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70067.6U CN214746070U (zh) 2021-04-26 2021-04-26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46070U true CN214746070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13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70067.6U Active CN214746070U (zh) 2021-04-26 2021-04-26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460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08797A (zh) * 2022-01-28 2022-05-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08797A (zh) * 2022-01-28 2022-05-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热交换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6807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7132597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7357660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4276219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109028413A (zh) 一种组合多源一体化的多联式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4848579B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CN204943956U (zh) 一种高效冷暖型空调系统
CN106288564A (zh) 空调系统
CN111251802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01363859Y (zh) 一种空调机组
CN214581888U (zh) 一种空调换热结构、空调内机及空调系统
CN103388922B (zh) 一种双压缩机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
CN204063308U (zh) 空调系统
CN214746070U (zh)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CN214581885U (zh) 一种空调换热结构、空调内机及空调系统
CN204027081U (zh) 空调换热器、空调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CN101776356A (zh) 换热器
CN103335439B (zh) 制冷系统
CN205747624U (zh) 空调系统
CN208735815U (zh) 一种组合多源一体化的多联式机组
CN208108375U (zh) 一种蓄能式双循环热泵空调系统
CN204678735U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系统
CN216048111U (zh) 带全热回收的双源一体式空气源热泵机组
CN112984623A (zh) 换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CN204787173U (zh)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