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96120A -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96120A
CN111196120A CN201811368696.8A CN201811368696A CN111196120A CN 111196120 A CN111196120 A CN 111196120A CN 201811368696 A CN201811368696 A CN 201811368696A CN 111196120 A CN111196120 A CN 1111961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heat
inlet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6869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军启
刘巧凤
贾世伟
黄宁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6869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961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96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61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1/00899Controlling the flow of liquid in a heat pump system
    • B60H1/00921Controlling the flow of liquid in a heat pump system where the flow direction of the refrigerant does not change and there is an extra subcondenser, e.g. in an air du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B60H1/00335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of the gas-air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2001/009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comprising four way valves for controlling the fluid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814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 B60H1/008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 B60H2001/00949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 for controlling particular components of the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installation the components being temperature regulating devices comprising additional heating/cooling sources, e.g. second evaporat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其中,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件和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的换热管,所述第一集流件分隔成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所述第一集流部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二集流部设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通过所述换热管连通至所述第一出口形成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进口通过所述换热管连通至所述第二出口形成第二换热单元。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系统中,一般通过调整空调箱的结构,改变进风空气吹向换热器不同区域的风量,实现多温区控制。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件和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的换热管,所述第一集流件分隔成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所述第一集流部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二集流部设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通过所述换热管连通至所述第一出口形成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进口通过所述换热管连通至所述第二出口形成第二换热单元。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部和所述第二集流部通过隔离件隔开。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部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集流腔和第三集流腔;其中,所述第一集流腔与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中一个连通,所述第三集流腔与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中另一个连通;
所述第二集流部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二集流腔和第四集流腔;其中,所述第二集流腔与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中一个连通,所述第四集流腔与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中另一个连通。
可选的,所述换热管包括折弯部;所述换热管中的一部分形成第一组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腔和所述第三集流腔,另一部分形成第二组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二集流腔和所述第四集流腔。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其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单元以及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节流单元连通至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至压缩机的进口形成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节流单元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连通至所述压缩机形成第一换热通路,所述第一节流元件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通至所述压缩机形成第二换热通路。
可选的,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流量调节装置,所述流量调节装置(102)包括阀单元和第二节流单元,制冷模式下,所述阀单元导通,第二节流单元关闭;制热模式下,第二节流单元导通,至少部分所述阀单元截止;
在所述热管理系统的制冷模式,所述室外换热器通过所述阀单元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的进口相连。
可选的,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多通阀,所述第一多通阀包括一个进口和两个出口;其中,所述第一节流单元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多通阀的进口相连,所述第一多通阀的一个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多通阀的另一个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口连通。
可选的,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空调箱,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空调箱内,所述空调箱内还设置有第二换热器;
所述空调箱的入风口处设置有第一风门,所述第二换热器处设置有第二风门;所述第二风门处具有位于其转轴两侧的第一、二通道,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在所述热管理系统的制冷模式中,所述第二风门向所述第二换热器一侧旋转,遮盖所述第二换热器;在所述热管理系统的制热模式中,所述第二风门沿顺时针旋转,遮盖所述第二通道。
可选的,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流体切换阀,所述流体切换阀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以及第四接口;所述流体切换阀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流体切换阀的第一工作模式,所述流体切换阀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流体切换阀的第一接口和第四接口截止;在所述流体切换阀的第二工作模式,所述流体切换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导通。
可选的,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和所述第四换热部能够热交换;所述压缩机的出口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三换热部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
所述热管理系统第二换热器及第二泵,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泵及所述第四换热部形成冷却液循环回路。
可选的,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单元和第四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泵的出口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四换热部连通,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四换热部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单元连通至第二泵的进口形成第三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四换热部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单元连通至第二泵的进口形成第四冷却液循环回路。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热管理系统,其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器、第一泵以及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节流单元连通至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部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进口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部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部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连通至第一泵的进口形成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部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通至第一泵的进口形成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
可选的,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第二泵以及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和所述第四换热部能够热交换;
压缩机的出口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三换热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泵及所述第四换热部形成冷却液循环回路。
可选的,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单元和第四换热单元,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四换热部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单元连通至第二泵的进口形成第三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四换热部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单元连通至第二泵的进口形成第四冷却液循环回路。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并列设置换热单元。两个换热单元可分别工作,有利于各换热单元中制冷剂的控制,有利于根据温度需要调整各换热单元中制冷剂的流量,实现多温区控制。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给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又一种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第一流体切换阀的内部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换热器的分解图;
图9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换热器的分解图;
图11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隔离件与集流管插接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换热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14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又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型实施例的换热器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本发明的热管理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可以适用于家用空调系统、车用空调系统或者商用空调系统,下面以车用热泵系统为例介绍。
图1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示意图。请参照图1所示,并在必要时结合图6,热管理系统具有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等多种工作模式。具体的,该热管理系统包括用于调节车厢内温度的空调箱110,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室外换热器101、气液分离器106、第一节流单元103及压缩机107。空调箱110内设置有风道。风道的入风口处设置有向风道通入风的第一风门113,以控制进入风道的风量。风道内从风道入风口到出风口119依次设置有风机112,第一换热器105,第二换热器108。第一换热器105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单元1051和第二换热单元1052。第二换热器108沿风道的横向尺寸小于第一换热器105沿风道的横向尺寸。风道中的气流,一部分可以自第二换热器108所占的通道202经过,另一部分可自与第二换热器108并列处的通道201经过。空调箱110内,在第二换热器108处设置有第二风门111,以控制空调箱110内的气流是通过通道201流至下游还是通过通道202流至下游,或是通过整个风道流至下游。上述第一换热器105和第二换热器108可根据车厢内的工况需求可选择地给车厢进行供热或供冷。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换热器105和第二换热器108不仅可以设置于车厢内,也可以设置于车厢外,通过送风管道向车厢内送风。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108可理解为一个换热器。此外,第一换热器105也可以包括三个或更多个并列设置的换热器,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该热管理系统中,第一换热器105通过气液分离器106连通至压缩机107的进口形成循环回路。第一节流单元103通过第一换热单元1051及气液分离器106连通至压缩机107形成第一换热通路。第一节流元件103通过第二换热单元1052及气液分离器106连通至压缩机107形成第二换热通路。
本实施例中各部件之间的线路连接关系如下:
压缩机107的出口与第二换热器108的进口相连,压缩机107的进口与气液分离器106的出口相连。室外换热器101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二换热器108的出口与室外换热器101的第二端口相连。室外换热器101的第一端口可与第一换热器105的进口相连,也可与第二换热器108的出口相连。第一换热器105的出口与气液分离器106的进口相连。此外,气液分离器106的进口还可与室外换热器101的第二端口相连。
具体的,第一节流单元103能够对进入第一换热器105中的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该第一节流单元103的进口与室外换热器101相连。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中,第一换热单元1051和第二换热单元1052也可不共用第一节流单元103。相应地,可为第一换热单元1051和第二换热单元1052分别配置节流元件,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还提供第一多通阀104,以分别向第一换热单元1051和第二换热单元1052进行通入并分配制冷剂。其中,第一多通阀104至少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其中,第一多通阀104的第一端口与第一节流单元103的出口相连,第二端口与第一换热单元1051的进口相连,第三端口与第二换热单元1052的进口相连。
本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101的第一端口和第一换热器105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还设置有流量调节装置102。流量调节装置102包括阀单元1021和节流单元1022,制冷模式下,阀单元1021导通,节流单元1022关闭;制热模式下,节流单元1022导通,至少部分阀单元1021截止。具体的,该阀单元1021可以为二通阀、三通阀或者由室外换热器101向第一节流单元103导通的单向阀,也可以是与节流单元1022一体设置的流量调节阀等。上述节流单元1022以及第一节流单元103均可以采用电子膨胀阀或热力膨胀阀等,本实施例优选采用控制方便的电子膨胀阀。
本实施例还提供流体切换阀109,结合图6所示。该流体切换阀109具有四个接口,分别为第一接口1091、第二接口1092、第三接口1093以及第四接口1094。流体切换阀109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流体切换阀109的第一工作模式,流体切换阀109的第二接口1092和第三接口1093导通,流体切换阀109的第一接口1091和第四接口1094截止,如图6中流体切换阀109内的虚线所示。在流体切换阀109的第二工作模式,流体切换阀109的第一接口1091和第二接口1092导通,第三接口1093和第四接口1094导通,如图6中流体切换阀109内的实线所示。其中,第一接口1091与气液分离器106的进口相连;第二接口1092与室外换热器101的第二端口相连;第三接口1093与第二换热器108的出口相连;第四接口1094与上述第二节流单元1022的进口相连,以与室外换热器101的第一端口相连。如无特殊说明,本申请提供的热管理系统在制冷模式时,该流体切换阀109切换至第一工作模式。本申请提供的热管理系统在制热模式时,该流体切换阀109切换至第二工作模式。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流体切换阀109连通的各部件,也可通过其他一个或多个连通装置进行连通,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本实施还提供风机117,以加快室外换热器101外的气体流动。
本实施例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车内需要制冷时,该热管理系统切换为制冷模式。如图1所示,在制冷模式下,第二风门111向第二换热器108侧旋转,盖住第二换热器108,第二换热器108不与气流换热,仅作为制冷剂通路。经第一换热单元1051和第二换热单元1052换热后的冷风自通道201送出。具体的,制冷剂自压缩机107流入第二换热器108。而后经流体切换阀109的第三接口1093流入流体切换阀109,并从流体切换阀109的第二接口1092流出,进而自室外换热器101的第二端口流入室外换热器101。经室外换热器101进行换热而降温。进而降温后的制冷剂自室外换热器101的第一端口流出,并通过阀单元1021流入第一节流单元103。而后经第一节流单元103节流降压后自第一多通阀104的第一端口流入第一多通阀104,并自第一多通阀104的第二端口流入第一换热单元1051,自第一多通阀104的第三端口流入第二换热单元1052。制冷剂流经第一换热单元1051及第二换热单元1052的时,分别吸收流经二者外侧气流的热量,以对空调箱110内的气流进行降温而达到制冷的效果。而换热后的制冷剂进一步流入气液分离器106,而后流入压缩机107。本实施例中,在压缩机107的作用下,该热管理系统中的制冷剂可以循环利用,并可持续制冷。需要说明的是,热管理系统进行工作时,压缩机107用于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压缩机107的作用在下述其他实施例中也一样。
在制冷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多通阀104的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的制冷剂流量,来控制分别进入第一换热单元1051和第二换热单元1052中制冷剂的量。
在车内需要制热时,该热管理系统切换为制热模式。如图1所示,在制热模式下,第一节流单元103关闭,第一换热单元1051和第二换热单元1052不工作。此时,第二风门111则不覆盖第二换热器108,可以位于如图1所示位置,也可继续顺时针旋转,以遮盖通道201的全部或部分,从而使得全部气流自通道202流过,或部分气流自通道202流过,而另一部分气流自通道201流过。具体的,制冷剂自压缩机107的出口流入第二换热器108,经流体切换阀109的第三接口1093流入流体切换阀109,并自流体切换阀109的第四接口1094流出,而后再流入第二节流单元1022,并在第二节流单元1022节流降压后流入室外换热器101。进而,自室外换热器101的第二端口流出,而自流体切换阀109的第二接口1092流入流体切换阀109,并自流体切换阀109的第一接口1091流出,而后流入气液分离器106,并进一步流入压缩机107。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中也可不具有气液分离器106。相应地,在热管理系统的制冷模式,第一换热器105直接连通至压缩机107的进口而形成循环回路。第一节流单元103通过第一换热单元1051通至压缩机107形成第一换热通路。第一节流元件103通过第二换热单元1052连通至压缩机107形成第二换热通路。在热管理系统的制热模式,流体切换阀109的第一接口1091则直接与压缩机107的进口连通。当然,下述各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也类似,可不设置气液分离器106,回路中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可参照此处描述。
此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系统中也可不设置第二换热器108。相应地,在热管理系统的制冷模式,压缩机107的出口直接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连通。在热管理系统的制热模式,压缩机107的出口可通过第二节流单元1022与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连通。当然,下述各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也类似,可不设置第二换热器108,回路中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均可参照此处描述。
图2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其与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基本相同,相同或相似之处可参照上述相关描述。以下重点描述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之处。其中,第二换热器108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三换热单元1081和第四换热单元1082。
相应地,在压缩机107和第二换热器108之间设置第二多通阀116,以分别向第一换热单元1051和第二换热单元1052进行通入并分配制冷剂。该第二多通阀116同样至少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其中,第一端口与压缩机107相连,第二端口与第三换热单元1081的进口相连,第三端口与第四换热单元1082的进口相连。则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自压缩机107流入第二换热器108的制冷剂,需要先流入第二多通阀116,并在第二多通阀116的控制下,进一步流入第三换热单元1081及第四换热单元1082。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108也可包括三个或更多个并列设置的换热器,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图3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其与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组成结构大体相同,相同或相似之处可参照上述相关描述。以下重点描述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之处。该热管理系统中,制冷剂不再进入第一换热器105,而通过第三换热器114为第一换热器105提供热交换介质。该热管理系统设置有第三换热器114及第一泵118,该第三换热器114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该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能够热交换。
该热管理系统中,压缩机107的出口通过第二换热器108与室外换热器101连通,室外换热器101通过第一节流单元103连通至第三换热器114的第一换热部,第三换热器114的第一换热部连通至压缩机107的进口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比如,该热管理系统形成了包括第三换热器114的第一换热部与室外换热器101、压缩机107、气液分离器106及第二换热器108的第一制冷剂系统。
第一泵118的出口与第三换热器114的第二换热部连通,第三换热器114的第二换热部通过第一换热单元1051连通至第一泵118的进口形成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第三换热器114的第二换热部通过第二换热单元1052连通至第一泵的进口形成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比如,该热管理系统还形成了包括第二换热部与第一换热器105的第一冷却液系统(包括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和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该系统中流通冷却液,比如乙二醇。其中,冷却液与制冷剂互不流通。该第一换热部的进口与室外换热器101的第一端口相连,第三换热器114的出口与气液分离器106相连。第二换热部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105的进口相连。具体的,第二换热部的出口可通过第三多通阀1040分别与第一换热单元1051及第二换热单元1052相连。第三多通阀1040至少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第二换热部的出口与所述第三多通阀1040的第一端口相连,第三多通阀1040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51的进口相连,第三多通阀1040的第三端口与第二换热单元1052的进口相连。在具体工作时,图3所示的热管理系统,其在制冷模式下,制冷剂不再直接通过第一换热器105对空调箱110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冷却,而是通过第一换热部对第二换热部中流动的冷却液进行冷却,而冷却后的冷却液流动,并在流经第一换热器105时对空调箱110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冷却。即制冷剂经第一节流单元103的出口后流入第三换热器114的第一换热部,并在第一换热部中换热后而流入气液分离器106。在制冷剂流经第一换热部时,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进行热量交换,对第二换热部中的冷却液进行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的热管理系统,其在制热模式下,与图1所示的热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同。
图4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其与上述图2所示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组成结构大体相同,相同或相似之处可参照上述相关描述。以下重点描述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之处。与上述图3所示的原理相同,该热管理系统中,制冷剂不再进入第二换热器108,而通过第四换热器115为第二换热器108提供热交换介质。该热管理系统设置第四换热器115及第二泵120。该第四换热器115包括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该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能够进行热交换。该热管理系统形成了包括第四换热器115的第三换热部、室外换热器101、压缩机107、气液分离器106及第一换热器105的第二制冷剂系统。压缩机107的出口通过第四换热器115的第三换热部连通室外换热器101。第二换热器108与第二泵120及第四换热器115的第四换热部形成冷却液循环回路。比如,该热管理系统形成了包括第四换热器115的第四换热部、第二泵120以及第二换热器108的第二冷却液系统。
具体的,第三换热部的进口与压缩机107相连,其出口与室外换热器101的第一端口相连。第四换热部的出口与第二换热器108的进口相连。具体的,第四换热部的出口可通过第四多通阀1160分别与第三换热单元1081及第四换热单元1082相连。第四多通阀1160至少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第四换热部的出口与第四多通阀1160的第一端口相连,第四多通阀1160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51的进口相连,第四多通阀1160的第三端口与第二换热单元1052的进口相连。
在具体工作时,图4所示的热管理系统,其在制冷模式下,与图2所示的热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自压缩机107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在流经第二换热器108后流至室外换热器101。而本实施例中自压缩机107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则在流经第四换热器115的第三换热部后流至室外换热器101。即制冷剂自压缩机107的出口流出后流入第四换热器115的第三换热部,并在第三换热部中换热后流向流体切换阀109,进而流至室外换热器101。
该图4所示的热管理系统,其在制热模式下,制冷剂不再直接通过第二换热器108对空调箱110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而是通过第四换热器115的第三换热部对第四换热部中流动的冷却液进行加热,而加热后的热冷却液在第二泵120的作用下流动,并在流经第二换热器108时对空调箱110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具体的,在制冷剂流经第三换热部时,第三换热部与第四换热部进行热量交换,以对第四换热部中的冷却液进行加热。
图5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又一种热管理系统的连接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其与上述图3所示实施例的热管理系统的组成结构大体相同,相同或相似之处可参照上述相关描述。其与图3所示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制冷剂不之间流入第二换热器108,而是采用与图4所示的热管理系统相同的原理,设置了第四换热器115。
该热管理系统中,压缩机107的出口与室外换热器101连通,室外换热器101通过第一节流单元103连通至第三换热器114的第一换热部,第三换热器114的第一换热部连通至压缩机107的进口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比如,该热管理系统形成了包括室外换热器101、第三换热器114、气液分离器106、压缩机107及第四换热器115的第三制冷剂系统。该第三制冷剂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相较于上述图3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制冷剂自压缩机107的出口流出后流入第四换热器115的第三换热部,并在第三换热部中换热后流向流体切换阀109。在制冷剂流经第三换热部时,第三换热部与第四换热部进行热量交换,对第四换热部中的冷却液进行加热。
该第三制冷剂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相较于上述图3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其工作原理与上述图4所示实施例基本相同,可参照上述图4所示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其中,第一换热器105以及第三换热器114均不工作。
第一泵118的出口与第三换热器114的第二换热部连通,第三换热器114的第二换热部通过第一换热单元1051连通至第一泵118的进口形成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第三换热器114的第二换热部通过第二换热单元1052连通至第一泵118的进口形成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为便于描述,此处由相同结构形成的冷却液回路同样采用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和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比如,该热管理系统形成了具有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和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的第三冷却液系统。同样,第二泵120与第四换热器115的第四换热部及第二换热器108形成了与上述图4所示热管理系统相同的第三冷却液循环回路和第四冷却液循环回路。比如,该热管理系统形成了具有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和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的第四冷却液系统。其中,第三冷却液系统如上述第一冷却液系统所述,第四冷却液系统如上述第二冷却液系统。该第三冷却液系统和第四冷却液系统的工作原理可分别参照上述图3、图4所示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换热器108仅包括一个换热单元时,第四冷却液系统仅包括一个冷却液回路。当然,上述的第二冷却液系统也如此。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几种换热器100、200、300、400。换热器100、200、300可应用于上述图1至图5所示各个热管理系统中,可作为第一换热器105,也可作为具有两个换热单元的第二换热器108。换热器100、200、300、400均包括至少两个换热单元。比如,换热器100、200、300、400均包括第一集流件1和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1的换热管30。其中,第一集流件1分隔成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第一集流部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二集流部设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一进口通过换热管30连通至第一出口形成第一换热单元301,第二进口通过换热管30连通至第二出口形成第二换热单元302。下面结合各具体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图7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7,并在必要时结合图8,换热器100包括第一集流件1。第一集流件1包括相互隔离的的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及多个换热管30。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可并列设置。沿换热器100的长度方向L,换热器10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008、第二端1009。该换热器100的长度方向L可与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的长度方向大致相同。该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W可与换热管30的长度方向大致相同。
第一集流管10中设置有安装槽1004,该安装槽1004中插接有隔离件61,以将第一集流管10隔离为靠近第一端1008的第一集流腔和靠近第二端1009的第二集流腔。其中,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相互隔离不连通。第二集流管20中设置有设置有安装槽2004,该安装槽2004中插接有隔离件62,以将第二集流管20隔离为靠近第一端1008的第三集流腔和靠近第二端1009的第四集流腔。其中,第三集流腔和第四集流腔相互隔离不连通。需要说明的是,隔离件61可以是隔板。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隔离件61也可采用其他隔离部件代替。比如,第一集流管中部的至少部分管部向内凹陷所形成的凹槽结构,以将第一集流管隔离为互不连通的第一集流腔和第二集流腔。隔离件62及下述其他隔离件也可如此设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第一集流管10中开始有多个插孔1003,第二集流管20开设有多个插孔1004,换热管30的端部通过插孔1003插入第一集流管10或通过插孔1004插入第二集流管20。
多个换热管30间隔设置,空气能够流经换热管30之间间隔的空间。多个换热管30中的一部分形成第一组换热管310,另一部分形成第二组换热管320。其中,第一组换热管310用于连通第一集流腔和第三集流腔。第二组换热管320用于连通第二集流腔和第四集流腔。本实施例中,换热管30采用折弯管,该折弯管包括折弯部。则在换热管30中流动的制冷剂,在远离第一集流管10或第二集流管20的折弯部处完成制冷剂流向的转变。
进一步的,第一集流管10外设置有与第一集流腔连通的第一外接管911,第一外接管911的端部通过第一压板411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外设置有与第三集流腔连通的第三外接管912。第一外接管912的端部通过第三压板412设置于第二集流管10。第一压板411和第三压板412分别设置有通孔。第一压板411和第三压板412可以一体成型或连接设置,以形成一个压板41。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压板411与第三压板412也可独立设置。第一外接管911和第三外接管912中的一个作为进口管,另一个作为出口管。即第一集流腔与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中一个连通,第三集流腔与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中另一个连通。相应地,第一外接管911和第三外接管912中的一个与第一集流部的第一进口连通,另一个与第一集流部的第一出口连通。
相应地,第一集流管10还设置有与第二集流腔连通的第二外接管921。第二外接管921通过第二压板421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0。第二集流管20外设置有与第四集流腔连通的第四外接管922。第四外接管922通过第四压板422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0。同样,第二压板421和第四压板422分别设置有通孔。第二压板421和第四压板422可以一体成型或连接设置,形成一个压板42。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压板421和第四压板422也可以独立设置。其中,第二外接管921和第四外接管922中的一个作为进口管,另一个作为出口管。
进一步的,第一集流管10的两端密封。比如,第一集流管10的两端可分别采用端盖1001、1002密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端盖1001、1002与第一集流管10也可一体成型。同样,第二集流管20的两端密封。比如,第二集流管20的两端可分别采用端盖2001、2002密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端盖2001、2002与第二集流管20也可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换热器100还设置有位于换热管最外侧的边板51、52。在一些实施例中,边板51可包括并列设置但不连接的第一边板511和第二边板512。边板52包括并列设置但不连接的第三边板521和第四边板522。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边板51可以一体成型,边板52也可一体成型。
根据上述描述,可知该换热器100中,第一集流件1的第一集流部包括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的更靠近第一端1008的部分。该第一集流部包括第一集流腔和第三集流腔。第二集流部包括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的更靠近第二端1009的部分。该第二集流部包括第二集流腔和第四集流腔。
此外,根据上述描述,可知换热器100具有包括第一组换热管310、第一集流管10中被隔离件61隔开而更靠近第一端1008的部分、第二集流管20中被隔离件62隔开而更靠近第一端1008的部分以及第一压板411、第三压板412、第一外接管911和第三外接管912的第一换热单元301。换热器100还具有包括第二组换热管320、第一集流管10中被隔离件61隔开而更靠近第二端1009的部分、第二集流管20中被隔离件62隔开而更靠近第二端1009的部分以及第二压板421、第四压板422、第二外接管921和第四外接管922的第二换热单元302。其中,第一换热单元301和第二换热单元302可分别独立工作。第一换热单元301和第二换热单元302可以同时工作,也可以不同时工作。
以第一外接管911和第二外接管921均为进口管,而第三外接管912和第四外接管922均为出口管为例进行说明。为便于理解,第一换热单元301中流通的制冷剂为第一制冷剂,第二换热单元流通的制冷剂为第二制冷剂。其中,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可以相同,比如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均由同一装置提供,比如均由上述第一多通阀分配。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也可以不同。以第一换热单元301和第二换热单元302同时工作为例,具体的,换热器100工作时,第一制冷剂自第一外接管911流入第一集流腔,而后流入第一组换热管310。第一制冷剂在第一组换热管310中流动的过程中,可与外界空气进行换热。经第一组换热管310换热后,第一制冷剂流入第三集流腔,并最终由第三外接管912流出。同时,第二制冷剂自第二外接管921流入第二集流腔,而后流入第二组换热管320。第二制冷剂在第二组换热管320中流动的过程中,可与外接空气进行换热。经第二组换热管320换热后,第二制冷剂流入第四集流腔,并最终由第四外接管922流出。
图9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换热器2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9所示,并在必要时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换热器200,其与上述图7所示实施例的换热器100的组成结构大体相同,相同或相似之处可参照上述相关描述。其与图7所示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换热器200中的换热管30采用的不具有明显折弯的扁管。相应地,在图7所示换热器100的折弯处设置有第二集流件2。第二集流件2与所述第一集流件1设置于所述换热管30的两端。第二集流件2分隔成第三集流部和第四集流部。相应的,换热管30中的一部分连通所述第一集流腔和第三集流部的内腔,换热管30中的一部分连通所述第三集流腔和第三集流部的内腔,换热管30中的一部分连通所述第二集流腔和所述第四集流部的内腔,换热管30的另一部分连通所述第四集流腔和第四集流部的内腔。
具体的,第二集流件2包括并列的第三集流管70和第四集流管80。其中,第三集流管70中设置有安装槽,该安装槽中插接有隔离件63,以将第三集流管70隔离为第五集流腔和第六集流腔。相应的,第四集流管80中设置有安装槽,该安装槽中插接有隔离件64,以将第四集流管80隔离为第七集流腔和第八集流腔。其中,第五集流腔和第七集流腔连通,第六集流腔和第八集流腔连通。相应地,第三集流部包括第三集流管70和第四集流管80的更靠近第一端1008的部分。该第三集流部包括第五集流腔和第七集流腔。第四集流部包括第三集流管70和第四集流管80的更靠近第二端1009的部分。该第四集流部包括第六集流腔和第八集流腔。
结合图10所示,第一组换热管310中一部分形成换热管组3101,另一部分形成换热管组3102。其中,换热管组3101连通第一集流管10的第一集流腔和第三集流管70的第五集流腔,换热管组3102用于连通第二集流管10的第三集流腔和第四集流管的第七集流腔。相应的,第二组换热管中一部分形成换热管组3202和另一部分换热管组。其中,换热管组3202连通第四集流腔和第八集流腔,二另一部分换热管组连通第二集流腔和第六集流腔。
进一步的,第三集流管70两端密封,可采用端盖7001、7002密封。第四集流管80两端密封,比如可采用端盖8001、8002密封。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集流管70也可与端盖7001、7002一体成型,第四集流管80也可与端盖8001、8002一体成型。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同样,换热器200具有包括第一组换热管310、第一集流管10中被隔离件61隔开而更靠近第一端1008的部分、第二集流管20中被隔离件62隔开而更靠近第一端1008的部分、第三集流管70中被隔离件63隔开而更靠近第一端1008的部分、第四集流管80中被隔离件64隔开而更靠近第一端1008的部分以及第一压板411、第三压板412、第一外接管911和第三外接管912的第一换热单元301。换热器200还具有包括除第一换热单元301外的其他结构件的第二换热单元302。同样,第一换热单元301和第二换热单元302可分别独立工作。第一换热单元301和第二换热单元302可以同时工作,也可以不同时工作。
同样以第一外接管911和第二外接管921为进口管,第三外接管912和第四外接管922为出口管。换热器200在工作时,第一制冷剂自第一外接管911流入第一集流管10的第一集流腔,并自第一集流腔流入换热管组3101,进而流入第三集流管70的第五集流腔,并将第五集流腔流入第七集流腔。此后,第一制冷剂自第七集流腔流入换热管组3102,并进一步流入第二集流管20的第三集流腔。最后经第三外接管912流出。第二制冷剂在第二换热单元302中的流动情况可参照第一制冷剂在第一单元301中的流动情况,此处不予以赘述。其中,第一制冷剂和第二制冷剂可参照上述图7所示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予以赘述。
图12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另一种换热器3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2,并在必要时结合图13。该换热器300与上述图9所示的换热器200同样,具有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及多个换热管30。第一集流件1由具有管部的主体件和固定板拼接而成。第二集流件2同样由具有管部的主体件和固定板拼接而成。
第一集流件1包括第二集管箱12和第四集管箱14。第二集流件2包括第一集管箱21和第三集管箱23。第二集管箱12和第四集管箱14中间独立设置,第一集管箱21和第三集管箱23也独立设置。
该换热器300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换热单元301和第二换热单元302。
第一换热单元301包括第一集管箱21、第二集管箱12及换热管30。多个换热管30设置于第一集管箱21和第二集管箱12之间,以连通第一集管箱21的内腔和第二集管箱12的内腔。换热管30间隔设置,空气能够流经换热管30之间间隔的空间。换热管30用于流通制冷剂,以与经换热管30周围的空气进行换热。
第一集管箱21包括第一主体件71和第一固定板72。
第一主体件71包括沿第一主体件长度方向L1延伸的第一集管部711和第二集管部712。第一集管部711包括第一腔室7111,第二集管部712包括第二腔室7121,第一集管部711和第二集管部712之间设置有连通第一腔室7111和第二腔室7121的多个连通部713。其中,第一主体件长度方向L1与换热器300的长度方向L大致平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管部711邻近第一固定板72的一侧敞开,同样第二集管部712邻近第一固定板72的一侧敞开。在第一主体件71和第一固定板72完成时,在第一腔室7111处形成第五集流腔,在第二腔室7121处形成第七集流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集管部711的截断面可以是半圆形、三角形、矩形或半椭圆形或以上两种或多种形状的组合。相应的,第一腔室的截断面可以是半圆形、三角形、矩形或半椭圆形或以上两种或多种形状的组合。可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集管部712的截断面也可以是半圆形、三角形、矩形或半椭圆形或以上两种或多种形状的组合。相应的,第二腔室的截断面也可以是半圆形、三角形、矩形或半椭圆形或以上两种或多种形状的组合。
进一步的,第一集管部711的两端密封。第二集管部712的两端密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部713可呈管状结构。比如连通部713的截断面可以是半圆形、三角形、矩形或半椭圆形或以上两种或多种形状的组合。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件71包括沿第一集管部711及第二集管部712靠近第一固定板72的端部向外延伸的外延部7141。第一主体件71包括设置于连通部713侧边的连接臂7142。
可选的,外延部7141靠近第一固定板72的表面和连接臂7142靠近第一固定板72的表面大体位于同一平面内,外延部7141和连接臂7142共同形成第一主体件71连接于第一固定板72的连接部714,以增大第一主体件71与第一固定板72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增强第一集管箱21的强度。如此,制冷剂仅能通过连通部713的内腔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流动。
可选的,连接臂7142靠近第一固定板72的表面相对外延部7141靠近第一固定板72的表面远离第一固定板72,外延部7141形成第一主体件71连接第一固定板72的连接部。如此,制冷剂可通过连通部713的内腔以及连接臂7142与第一固定板72之间的空间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集管部711、第二集管部712、连通部713以及外延部7141和连接臂7142可以一体成型,也可由相互独立的结构件拼接而成。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板72可以是平板状结构。此处所述平板状为大体呈平板状,因生产工艺造成的凹凸也在此范围内。该第一固定板72开设有第一安装孔7211,第一安装孔7211贯穿第一固定板72的上下表面。其中,换热管30的一端插接于第一安装孔721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板72包括沿第一主体件71宽度方向B设置的两排第一安装孔7211。每一排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安装孔7211。其中,两排第一安装孔7211中的一排与第一腔室7111对应设置并连通第一腔室7111,另一排与第二腔室对应设置并连通第二腔室7121。为便于描述,将连通第一腔室7111的第一安装孔7211组成第一组插孔7201,连通第二腔室7121的第一安装孔7211组成第二组插孔7202。一部分换热管30(为便于描述,该部分换热管30也可称为换热管组3101)插接于第一组插孔7201以与第一腔室7111连通,另一部分换热管30(为便于描述,该部分换热管30也可称为换热管组3102)插接于第二组插孔7202以与第二腔室7121连通。
可选的,第一安装孔7211呈长条形。第一安装孔72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主体件宽度方向B大致相同。当然,由于加工导致的微小偏差,应当理解也在此保护范围之内。当然,第一安装孔7211也可是呈其他形状,比如椭圆形,圆形等。相应的,换热管可以是采用其他能够与第一安装孔匹配的换热管代替。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7211的边沿向远离第一主体件11的一侧延伸预定距离形成翻边7212,以增大换热管30与第一集管箱21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增强换热器的焊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板72侧边向第一主体件71一侧延伸并卡于第一主体件71的第一卡扣部722。以使得第一主体件71与第一固定板72的连接更加牢固。第一卡扣部722与第一主体部721可以一体成型,也可拼接形成第一固定板。可选的,第一卡扣部722为间隔设置的卡勾结构。第一卡扣部722沿第一主体件长度方向L排布。且排布于第一主体部721相对的第一、二侧边。可选的第一卡扣部722可以均匀分布。此外,第一卡扣部722也可是设置于第一主体部721的第一、二侧边的连续的卡边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进一步,换热管30插接于第一安装孔7211的端部设置缩口部。以便于换热管30的安装定位,降低换热管和集管箱的装配难度。缩口部可通过缩口工装进行缩口加工而得。该缩口部的高度可根据换热管30所需插入第一安装孔7211的深度进行设置。
进一步,换热管30可以是微通道扁管。则沿换热管30的宽度方向排布多个微通道,并且微通道沿换热管3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与端部的集管箱连通。采用微通道扁管可更好的增加换热管的强度,比如耐压强度,从而提高换热器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进一步,所述换热器组件100还包括散热件(未示出),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散热件与换热管30间隔设置。散热件的个数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所述散热件可以是换热翅片,比如锯齿形换热翅片、波纹状换热翅片等。其中,所述散热件可通过钎焊等方式固定设置于换热管上,也可通过端部固定设置于集流件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换热器100、200中同样也可设置散热件,散热件的个数及设置方式可与此处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第二集管箱12与上述第一集管箱21的结构大体相同。下面着重介绍二者的不同之处。第二集管箱12包括第二主体件121和连接第二主体件121的第二固定板122。第二主体件121包括第三集管部1211和第四集管部1212,第三集管部1211包括第三腔室(未示出),第四集管部212包括第四腔室(未示出)。其中,第三腔室与第四腔室相互隔离。在第二主体件121和第二固定板122拼接后,在第三腔室处形成第一集流腔,在第四腔室处形成第二集流腔。相应的,上述连通第一腔室的换热管30,其另一端连通第三腔室。连通第二腔室的换热管30,其另一端连通第四腔室。且第三集管部1211外设置有与第三腔室连通的第一外接管911,第四集管部1212外设置有与第四腔室连通的第二外接管912。具体的,第三集管部1211的管部或端部设置有第一外接口1201。第一外接口1201处设置有第一压板411。第一外接管911通过第一压板411与第一外接口1201连通。第四集管部1212的管部或端部设置有第二外接口1202。第二外接口1202处设置有第二压板412。第二外接管912通过第二压板412与第二外接口1202连通。
第三集管部1211和第四集管部1212之间可设置隔离部,以将第三集管部1211和第四集管部1212隔离。第二主体件121可通过隔离部及边缘部1214与第二固定板122焊接连接。
进一步,第一外接管911和第二外接管912中一个为第一换热单元301的进口管,以向第一换热单元301通入第一制冷剂,另一个为第一换热单元301的出口管,以将经换热后的第一制冷剂自第一换热单元301引出。
第二集管箱12的其他部件基本与上述第一集管箱21相同,具体可参照上述第一集管箱21的相关描述,此处不予以赘述。
第二换热单元302的结构与第一换热单元301的结构基本相同,具体可参照上述相关描述,此处不予以赘述。同样第一换热单元301和第二换热单元302可分别独立工作。第一换热单元301和第二换热单元302可以同时工作,也可以不同时工作。其中,第二换热单元302包括相对的第三集管箱23和第四集管箱14。其中,第三集管箱23与上述第一集管箱21沿所述换热组器300的长度方向排布。第四集管箱14与第二集管箱12沿所述换热组器300的长度方向排布。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集管箱12可理解为换热器300中第一集流件1的第一集流部,其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集流腔和第三集流腔。第四集管箱14可理解为换热器300中第一集流件1的第二集流部,其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二集流腔和第四集流腔。第一集管箱21可理解为换热器300中第二集流件2的第三集流部,其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五集流腔和第七集流腔。第三集管箱23可理解为换热器300中第二集流件2的第四集流部,其具有相互连通的第六集流腔和第八集流腔。下述图14所示实施例亦如此,可参考此处相关描述。
以第一外接管911为换热器100的进口管,第二外接管912为换热器100的出口管为例进行说明,换热器100在工作时,制冷剂自第一外接管911进入第三腔室,而后进入换热管组件3101,并在流经换热管组件3101后,流入第一腔室7111。随后,制冷剂通过第一腔室7111与第二腔室7121之间的流道(比如连通部113的内腔)流至第二腔室7121。制冷剂进一步流向换热管组件3102,并在流经换热管组件3102之后流入第四腔室。最后,制冷剂经第二外接管912流出,至此制冷剂完成一次换热过程。且制冷剂在流经换热管组件3101及换热管组件3102时,与换热管30外的空气进行换热。换热管组件3101及换热管组件3102共同构成第一组换热管310。
图14是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又一种换热器40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4所示。该换热器400与上述图12所示的换热器300同样,具有第一集流件1、第二集流件2及多个换热管30。第一集流件1由具有管部的主体件和固定板拼接而成。第二集流件2由具有管部的主体件730和固定板740拼接而成。
同样,第一集流件1包括第二集管箱12和第四集管箱14。第二集流件2包括第一集管箱21和第三集管箱2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集管箱12和第四集管箱14为相连的一体结构。第一集管箱21和第三集管箱23为相连的一体结构。比如图14所示,该第一集流件1的主体件在沿换热器300的长度方向L连续不断开,其固定板同样为一个板件。第二集流件2的主体件和固定板也类似设置。同样,换热器400包括第一换热单元301和第二换热单元302。第一换热单元301包括第一集管箱21和第二集管箱12及连接二者的第一组换热管310。第二换热单元302包括第三集管箱23和第四集管箱14及连接二者的第二组换热管320。
主体件730包括形成第一集管箱21的第一主体件71和形成第三集管箱23的第三主体件73。固定板740包括形成第一集管箱21的第一固定板72和形成第三集管箱23的第三固定板74。该第一主体件71和第三主体件73一体成型,形成主体件730。该第一固定板72和第三固定板74同样一体成型而形成固定板740。而上述换热器300中,第一主体件71和第三主体件73分开设置,第一固定板72和第三固定板74也分开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主体件730和固定板740的结构及拼接方式与上述第一主体件71和第一固定件72的结构类似,可参照上述相关描述。不同的是,主体件730的中部设置有隔离件。具体的,主体件730包括集管部710和720。其中,集管部710和固定板740拼接后形成第三集流管70。集管部70中部设置隔离件75,以将第三集流管70分割为互不连通的第五集流腔和第六集流腔。集管部720和固定板740拼接后形成第四集流管80。集管部720的中部设置隔离件76,以将第四集流管80分割为互不连通的第七集流腔和第八集流腔。第五集流腔和第七集流腔更靠近第一端1008,而第六集流腔和第八集流腔更靠近第二端1009。相应的,第一集流件1形成有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第一集流管10中设置有隔离件,将第一集流管10分割为靠近第一端1008的第一集流腔和靠近第二端的第二集流腔。第二集流管20中同样设置有隔离件,将第二集流管20分割为靠近第一端1008的第三集流腔和靠近第二端1009第四集流腔。本申请不予以赘述。换热管和各集流腔的连接可参考上述换热器100、200、300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予以赘述。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12所示实施例中换热器300的第一集流管10实际为独立的两段,第二集流管20、第三集流管70及第四集流管80同样。各集流腔与本实施例中换热器400的各集流腔的分布位置分别对应,换热管和各集管腔的连接也大致相同,可对应参考。换热器400的其他类似结构及连接关系均可参照上述相关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换热器100的第一集流管10和第二集流管20中也可分别插接多个隔离件,以形成三个或更多个换热单元。同样,上述换热器200、300、400也可形成三个或更多个换热单元。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图1至图5所示个热管理系统而言,室外换热器组件105可采用上述换热器100、200、300、400中的任何一个。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并列设置的两个单独的换热器。同样,第二换热器108具有两个换热器时,可采用上述换热器100、200、300、400中的任何一个。比如,室外换热器组件105采用上述换热器100时,换热器100的第一换热单元301和第二换热单元302可分别作为第一换热器105中的第一换热单元1051和第二换热单元1052进行工作。再比如,第二换热器108采用上述换热器100时,换热器100的第一换热单元301和第二换热单元302可分别作为第二换热器108中的第三换热单元1081和第四换热单元1082进行工作。其他换热器200、300、400的应用与此类似,此处不予以赘述。相对于两个或更多个单独的换热器并列设置而言,上述换热器100、200、300、400的设置,使得汽车空调内两个换热单元直接通过调整冷媒流量,实现不同温度的温度控制,可以轻松实现乘员舱双温区的控制,且能很好保持舒适型。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并列设置的两个单独的换热器。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进行设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换热器,其包括第一集流件和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件的换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件分隔成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所述第一集流部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二集流部设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进口通过所述换热管连通至所述第一出口形成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进口通过所述换热管连通至所述第二出口形成第二换热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部和所述第二集流部通过隔离件隔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部具有相互隔离的第一集流腔和第三集流腔;其中,所述第一集流腔与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中一个连通,所述第三集流腔与所述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中另一个连通;
所述第二集流部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二集流腔和第四集流腔;其中,所述第二集流腔与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中一个连通,所述第四集流腔与所述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中另一个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折弯部;所述换热管中的一部分形成第一组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一集流腔和所述第三集流腔,另一部分形成第二组换热管,连通所述第二集流腔和所述第四集流腔。
5.一种热管理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单元以及第一换热器,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节流单元连通至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连通至压缩机的进口形成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节流单元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连通至所述压缩机形成第一换热通路,所述第一节流元件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通至所述压缩机形成第二换热通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流量调节装置,所述流量调节装置包括阀单元和第二节流单元,制冷模式下,所述阀单元导通,第二节流单元关闭;制热模式下,第二节流单元导通,至少部分所述阀单元截止;
在所述热管理系统的制冷模式,所述室外换热器通过所述阀单元与所述第一节流单元的进口相连。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多通阀,所述第一多通阀包括一个进口和两个出口;其中,所述第一节流单元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多通阀的进口相连,所述第一多通阀的一个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多通阀的另一个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口连通。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空调箱,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空调箱内,所述空调箱内还设置有第二换热器;
所述空调箱的入风口处设置有第一风门,所述第二换热器处设置有第二风门;所述第二风门处具有位于其转轴两侧的第一、二通道,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在所述热管理系统的制冷模式中,所述第二风门向所述第二换热器一侧旋转,遮盖所述第二换热器;在所述热管理系统的制热模式中,所述第二风门沿顺时针旋转,遮盖所述第二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还包括流体切换阀,所述流体切换阀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以及第四接口;所述流体切换阀包括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流体切换阀的第一工作模式,所述流体切换阀的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导通,所述流体切换阀的第一接口和第四接口截止;在所述流体切换阀的第二工作模式,所述流体切换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导通,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导通。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和所述第四换热部能够热交换;所述压缩机的出口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三换热部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
所述热管理系统第二换热器及第二泵,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泵及所述第四换热部形成冷却液循环回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单元和第四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泵的出口与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四换热部连通,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四换热部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单元连通至第二泵的进口形成第三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四换热部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单元连通至第二泵的进口形成第四冷却液循环回路。
12.一种热管理系统,其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单元、第一换热器、第一泵以及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一节流单元连通至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部连通至所述压缩机的进口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泵的出口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部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部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连通至第一泵的进口形成第一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第三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部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连通至第一泵的进口形成第二冷却液循环回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二换热器、第二泵以及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部和第四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和所述第四换热部能够热交换;
压缩机的出口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三换热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泵及所述第四换热部形成冷却液循环回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第三换热单元和第四换热单元,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四换热部通过所述第三换热单元连通至第二泵的进口形成第三冷却液循环回路,所述第四换热器的第四换热部通过所述第四换热单元连通至第二泵的进口形成第四冷却液循环回路。
CN201811368696.8A 2018-11-16 2018-11-16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Pending CN1111961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68696.8A CN111196120A (zh) 2018-11-16 2018-11-16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68696.8A CN111196120A (zh) 2018-11-16 2018-11-16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96120A true CN111196120A (zh) 2020-05-26

Family

ID=70741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68696.8A Pending CN111196120A (zh) 2018-11-16 2018-11-16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9612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9631A (zh) * 2022-03-17 2022-07-08 杭州绿能新能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15042587A (zh) * 2022-06-24 2022-09-13 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
WO2024032275A1 (zh) * 2022-08-11 2024-02-15 三花新能源热管理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液冷机组、控制方法和液冷系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96259A (zh) * 2013-03-20 2013-07-10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折弯式换热器
CN203148111U (zh) * 2013-02-19 2013-08-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及制冷装置
CN103707736A (zh) * 2012-09-29 2014-04-09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
US20140311180A1 (en) * 2011-11-17 2014-10-23 Denso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ing system
CN104515318A (zh) * 2013-09-30 2015-04-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5783121A (zh) * 2016-04-26 2016-07-20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系统
CN106532173A (zh) * 2015-09-15 2017-03-2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一种车用热管理系统
CN107639993A (zh) * 2016-07-21 2018-01-3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11180A1 (en) * 2011-11-17 2014-10-23 Denso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ing system
CN103707736A (zh) * 2012-09-29 2014-04-09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
CN203148111U (zh) * 2013-02-19 2013-08-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及制冷装置
CN103196259A (zh) * 2013-03-20 2013-07-10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折弯式换热器
CN104515318A (zh) * 2013-09-30 2015-04-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106532173A (zh) * 2015-09-15 2017-03-22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及一种车用热管理系统
CN105783121A (zh) * 2016-04-26 2016-07-20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系统
CN107639993A (zh) * 2016-07-21 2018-01-30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热管理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9631A (zh) * 2022-03-17 2022-07-08 杭州绿能新能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14719631B (zh) * 2022-03-17 2022-10-18 杭州绿能新能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15042587A (zh) * 2022-06-24 2022-09-13 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
CN115042587B (zh) * 2022-06-24 2024-05-14 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
WO2024032275A1 (zh) * 2022-08-11 2024-02-15 三花新能源热管理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液冷机组、控制方法和液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04015B2 (en) Multistage, microchannel condensers with displaced manifolds for use in HVAC systems
JP6088905B2 (ja) 複式熱交換器
US7942020B2 (en) Multi-slab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WO2009018159A2 (en) Multi-slab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KR101786965B1 (ko) 헤더유닛 및 이를 가지는 열교환기
JP2000203250A (ja) 熱交換器
WO2013168526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11196120A (zh) 换热器及热管理系统
KR20120044851A (ko) 열교환기
EP2513583B1 (en) Microchannel coil manifold system
JP2006329511A (ja) 熱交換器
US20200072478A1 (en) Air-conditioner outdoo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er including the same
US7051796B2 (en) Heat exchanger
US20160109192A1 (en) Interior heat exchanger
US11493277B2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112781285B (zh) 流体控制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US20220364762A1 (en) Air-conditioning unit,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KR20180138488A (ko) 냉장고용 응축기
WO2019078066A1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7137092B2 (ja) 熱交換器
KR102676040B1 (ko) 열교환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217048187U (zh) 安全性能高的车用暖通空调系统
CN216953249U (zh) 空调室内机
WO2015098696A1 (ja) 熱交換器
KR20240059881A (ko) 차량용 어큐뮬레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용 열관리 유체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