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23437B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23437B
CN112923437B CN201911244517.4A CN201911244517A CN112923437B CN 112923437 B CN112923437 B CN 112923437B CN 201911244517 A CN201911244517 A CN 201911244517A CN 112923437 B CN112923437 B CN 1129234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indoor unit
air
side plate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445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23437A (zh
Inventor
林晨
岳宝
大森宏
何家基
江晨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4451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23437B/zh
Priority to AU2020394759A priority patent/AU2020394759B2/en
Priority to EP20895797.7A priority patent/EP4023957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33950 priority patent/WO202111014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923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23437A/zh
Priority to US17/718,179 priority patent/US20220268453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234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234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前面板和后背板,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上侧板和下侧板,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壳体构成一容置腔,前面板上设置有第一入风区,上侧板上设置有第二入风区,下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区;第一换热器,设置于容置腔内,且第一入风区沿第一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在第一换热器上;第一换热器沿第一方向与后背板间隔设置,且间隔区域构成沉降增强区;第二换热器,设置于容置腔内,且第二入风区沿第二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在第二换热器上;第二换热器沿第二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入沉降增强区内。本申请空调室内机可实现低噪声制冷送风。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室内机多通过风机将室内回风吸入内机,再将经蒸发器换热后得到的冷风吹入室内,风量较大,且风机运行的噪声也较大,给用户造成了不好的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内机噪声大风量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前面板和后背板,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上侧板和下侧板,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壳体构成一容置腔,前面板上设置有第一入风区,上侧板上设置有第二入风区,下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出风区;第一换热器,对应第一入风区设置于容置腔内,第一换热器沿第一方向与后背板间隔设置,且间隔区域构成沉降增强区;第二换热器,对应第二入风区设置于容置腔内,第二换热器沿第二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入沉降增强区内。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对容置腔内的空气进行冷却,以形成冷却气流,冷却气流中至少部分沿沉降增强区沉降,并经第一出风区输出,使得容置腔处于负压状态,壳体外部的空气在容置腔内的负压作用下,分别从第一入风区和第二入风区输入至容置腔,并由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进行冷却,以持续产生冷却气流。本申请空调室内机中进行持续自然的制冷空气对流,实现了低噪声低风感的制冷送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第一换热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空调室内机中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第一换热器应用于空调室内机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集水槽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集水槽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使用风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使用风机的空调室内机中第一换热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使用风机的另一种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使用风机的另一种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与新风系统结合的原理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设置新风喷射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15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设置辐射加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包括第一换热器11、第二换热器12和壳体13。
其中,壳体13包括沿第一方向X相对设置的前面板131和后背板132,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的上侧板133和下侧板134,以及沿第三方向Z相对设置的左侧板135和右侧板136,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9和第三方向Z相互垂直。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3也可不设置左侧板135和右侧板136。
本实施例中,前面板131设置有第一入风区1311,上侧板133设置有第二入风区1331,下侧板134设置有第一出风区1341。外部空气由第一入风区1311和第二入风区1331进入,由第一出风区1341排出。
构成壳体13的板围设成一容置腔,也即壳体13形成一容置腔。第一换热器11设置于容置腔内,且第一入风区1311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在第一换热器11上,即由第一入风区1311进入的外部空气经第一换热器11冷却;第二换热器12设置于容置腔内,且第二入风区1331沿第二方向Y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在第二换热器12上;即由第二入风区1331进入的外部空气经第二换热器12冷却。
外部空气由上侧板133的第二入风区1331进入容置腔,并经过第二换热器12后变为冷却气体,由下侧板134的第一出风区1341排出;且外部空气由前面板131的第一入风区1311进入容置腔,并经过第一换热器11后变为冷却气体,由下侧板134的第一出风区1341排出。
为实现上述制冷过程,第一换热器11沿第一方向X与后背板132间隔设置,二者之间的间隔区域构成沉降增强区137。第二换热器12沿第二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入沉降增强区137内。
其具体原理在于,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对容置腔内的空气进行冷却,由于在不同温度下空气密度不同,冷空气会下沉,热空气会上升,因此容置腔内会形成冷却气流,冷却气流中的至少部分,例如第二换热器12冷却的部分会在沉降增强区137沉降,并经由第一出风区1341排出,使得容置腔处于负压状态,壳体13外部的空气在容置腔内负压的作用下,分别从第一入风区1311和第二入风区1331进入到容置腔,继续经由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冷却,从而持续产生冷却气流。因而本实施例在不需要风机的情况下即可满足制冷需求。
整个过程即在沉降增强区137形成烟囱效应,通过烟囱效应强化形成大量的冷气聚沉,继而从第一出风区1341涌出冷风,这种被强化的空气沉降作用会进一步引起室内回风从第一入风区1311和第二入风区1331源源不断进入,完成室内送风和回风的循环,本实施例依靠空气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形成自然环流的原理,不用风机运行,因而可实现无噪声低风感。
并且,本实施例中结合第一换热器11和第二换热器12,通过第二换热器12进一步增强沉降增强区137的空气冷却及负压形成,使得整体的制冷效率更高。
为增强烟囱效应的效果,第一换热器11在前面板131上的投影区域的下沿位于第一入风区1311的下沿和下侧板134之间。如图2所示,图2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进一步的,第二换热器12在上侧板133的投影区域覆盖第二入风区1331,以提高制冷效果。
对于第一入风区1311,为前面板131上进入外部空气的区域,可以是整体开口的方式,此时整个开口即为第一入风区1311;也可考虑防尘等设计,在前面板131上为开孔设计,此时可以以多个开孔围成的区域作为第一入风区1311,且为了提高入风效率,本实施例中第一入风区1311为每平方分米内的开孔率不小于0.15的区域。对于为了美观或其他考虑,单独开设的一两个小孔,不认为其属于第一入风区1311。第二入风区1331同理定义。
对于整个空调室内机来说,为获得高效的烟囱效应,在第一换热器11到下侧板134之间的区域,其外壳部分可考虑采用中空板隔热,或内部粘贴保温材料的设计对冷却气流进行保温,提高沉降效率。
针对用户冷暖感知位置的不同,空调室内机100的下侧板134可为转动设计,例如转动连接于后背板132,或转动连接于左侧板135和右侧板136;从而实现第一出风区1341送风方向的可调。或外壳13靠近下侧板134的部分采用上下活动或转动的形式,以此可调节第一出风区1341的位置或送风方向。
本实施例中上述无风机的设计,可对应使用结构简单的换热器。例如图2-图4所示,图3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第一换热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包括沿第一参考平面A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换热管路111。图3中第一换热器管路111为单排结构,即第一换热管路111沿单个参考平面排列,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双排或多排结构,即有多组第一换热管路,每组换热管路沿着一个参考平面排列,多组换热管路沿着多个平行的参考平面排列。
第一参考平面A即第一换热管路111所在平面,其与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5度。第一参考平面A沿第一方向X正投影到前面板131所形成的空间V1小于第一参考平面A沿第一方向X正投影到后背板132所形成的空间V2,即空间V1的体积大于空间V2的体积,在计算空间体积时需用到第一参考平面A的面积和第一参考平面A到前面板131或后背板132的距离,其中第一参考平面A为第一换热管路111所围成的区域,如图4中虚线框A,因而其面积也即换热管路的边缘所围成区域的面积,使得第一换热器11与后背板132之间能够形成沉降增强区。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高效的制冷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1沿第一方向X的厚度为T1,前面板131的内壁面和后背板132的内壁面沿第一方向的间距为G1,第一换热器11朝向后背板132的表面与后背板132的内壁面沿第一方向的间距为G2,T1与G1之间的比值为0.06-0.5,T1与G2之间的比值为0.068-1。使得沉降增强区在第一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宽度能够形成烟囱效应,使得整体制冷效率更高。因而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使整个空调室内机实现轻薄化设计,整个空调室内机100沿第一方向X的厚度T2可以设计至90mm以下,实现了轻薄化设计的同时也可具有高效的制冷效果。
第一换热器11还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片112,多个第一换热片12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第一换热片112与第一换热管路111之间形成导热连接。
为了使得自然送风的风阻小及制冷效果良好,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片112的片宽W1与相邻两第一换热片112之间的间距G3的比值大于等于2.5且小于等于7。
换热器还可以采用另一种设置方式,如图5和图6所示,图5是本申请空调室内机中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第一换热器应用于空调室内机中的结构示意图。
以第一换热器11为例,其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片112,第一换热112片的内部集成有第一换热管路111,其中第一换热片112在第一换热管路111的所在区域具有第一厚度T3,第一换热片112在第一换热管路111以外的其他区域具有第二厚度T4,其中第一厚度T3与第二厚度T4的比值T3/T4大于等于1.1且小于等于2.5,且相邻两个第一换热片之间的间距G3与第二厚度T3的比值G3/T3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20。
其中多个第一换热片112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放置在壳体中,上述第一换热管路111为制冷剂流路,可通过在第一换热片112上通过吹胀的方式形成,一般可设置为U型,该第一换热管路111在第一换热片112上的布置方式,使得第一换热片112上的温度尽量均匀。这种换热器可减小对空气的阻碍。
对于第二换热器12,结合图2,为了避免第二换热器12上产生的冷凝水直接由下侧板134中的第一出风区1341滴落,本实施例中将第二换热器12倾斜设置,第二换热器12从后背板132到前面板131的方向上,向下侧板134倾斜设置,且第二换热器12沿第二方向Y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到第一换热器11上。使得第二换热器12上的冷凝水能够沿着或者通过第一换热器11的区域流下。进一步的,为了控制冷凝水稳定的沿第一换热器11流下,第二换热器12可以第一换热器11贴合设置。
对于第二换热器12本身,第二换热器12可采用上述第一换热器11的两种设计方式,本实施例中包括沿第二参考平面B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换热管路121,第一参考平面A与第二参考平面B之间的夹角α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30度,即实现第二换热器12倾斜设置,且又避免了太过倾斜,对第二入风区1331所进入空气的制冷效果不佳。
第二换热器12还包括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换热片121,第二换热片122的片宽可大于第一换热片112的片宽。
由于换热器在冷却空气时会产生冷凝水,因此本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中还包括集水槽14,请参阅图7和图8,图7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集水槽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集水槽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集水槽14设置于第一换热片12朝向下侧板134的一侧,第一换热器11及第二换热器12上的冷凝水均能导入到集水槽14中,第一换热片12的底边缘沿第一方向的宽度W3小于等于集水槽14的开口沿第一方向的宽度W4。
而在第一方向上宽度大于第一换热片12的集水槽14会影响冷却气流的下沉,因此第一换热片12朝向后背板132的侧边缘与朝向下侧板134的底边缘之间设置有斜切边,斜切边从上侧板133到下侧板134的方向上朝前面板131倾斜设置。继而减小集水槽14对冷却气流沉降的影响。具体来说,集水槽14沿第一方向X的最大宽度(本实施例中为W4)与前面板131和后背板132沿第一方向X的间距G1之间的比值不大于0.5。
由于集水槽14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上对气流的自然流动有阻碍作用,集水槽14朝向后背板132的侧表面为斜面,斜面在从上侧板133到下侧板134的方向上朝前面板131倾斜设置,且与前面板131之间的夹角β大于0度且小于60度。
集水槽14沿第一方向看可以设计成如图8所示的V型结构,以便于收集的冷凝水能够顺畅地流出。除此之外,也可设计为沿第三方向单边倾斜。
以上为本实施例实现了持续自然的制冷对流,为自然送风模式。在本实施例中还可进一步设置风机,实现主动制冷,即强制送风模式。实际应用中,需要对室内快速降温时,可首先采用强制送风模式,等室内温度降到可接受范围时,再切换为自然送风模式。
结合图1和图9,图9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使用风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中,左侧板135和右侧板136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区1351/1361,靠近左侧板135和右侧板136分别设置第一风机15和第二风机16,用于将容置腔内的冷却气流分别吹送至左侧板135和右侧板136的第二出风区1351/1361。
即在左右侧板分别设置风机,形成环抱强制送风,将室内回风主要从第一进风区131吸入,经第一换热器11降温后再由两边的第二出风区1351/1361吹出,形成中间吸风,两侧出风的环抱式送风方式。
对于这种方式,进一步的,使得近风机区域的换热器较其他区域具有更大的强制对流的换热面积。请参阅图10,图10是图9所示使用风机的空调室内机中第一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在第一换热器11沿第三方向Z居中设置的中部区域内相邻两个第一换热片112之间具有第一间距G5,在第一换热器11沿所第三方向Z靠近左侧板135和右侧板136的两侧区域内相邻两个的第一换热片112之间具有第二间距G6,其中第一间距G5大于第二间距G6。
具有第一间距G5的换热片远离风机,主要用于针对自然对流的空气进行换热,第一间距G5设置为1mm-10mm,进一步设置为2mm-8mm;而具有第二间距G6的换热片靠近风机,换热片较密以增大强制对流的换热面积,因此第一间距G5和第二间距G6之间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等于2.5。
其中,换热器的密片与疏片区域并非要求做到一个换热器中,而只是对相对风机不同位置的换热器区域的翅片疏密程度进行描述,因此,具体地,可以疏密片区域都集中在同一个换热器上,也可以用翅片间距不同的几个换热器组合利用。
对于风机另一种设置方式,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使用风机的另一种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使用风机的另一种侧面结构示意图。
空调室内机100中也可设置风机17,风机17设置于集水槽14下方。为达到最优的主动引风效果,风机17尽可能靠近第一换热器11,同时为了使后方自然对流顺畅,风机17尽量贴近前面板131放置,且相较于前面板131倾斜一定角度,使得风机17具有如图12所示的进风方向和出风方向。自然送风模式中,冷却气流从风机17和后背板132之间的区域流动,强制送风模式中,冷却气体经由风机17从第一出风区1341排出。
此外,本实施例空调室内机还可结合新风系统,在提升制冷速度的同时解决室内空气质量差的问题。
如图13所示,图13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与新风系统结合的原理示意图。与新风系统结合,新风通过新风风机或是利用外机风机隔离一部分风不经过室外换热器而引入内机后。新风和室内排风之间可设置一热交换器,以进行热量甚至湿度的交换,提高制冷利用率。
在空调室内机100中则可包括新风喷射装置18,新风喷射装置18设置于容置腔内,用于向容置腔内喷射室外新风,新风喷射装置18可以是喷嘴或狭缝形式。如图14所示,图14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设置新风喷射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为了减小新风喷射装置18对自然进风的影响,可将其靠近第二换热器12设置。新风喷射装置18可设置于第二换热器12朝向下侧板134一侧,且新风喷射装置18的射流方向沿第二方向指向下侧板134。
新风喷射装置18还可设置于第二换热器12远离下侧板134一侧,且新风喷射装置18的射流方向指向后背板132,且与后背板132之间的夹角γ大于等于2度且小于等于20度。以避免大量射流直接碰撞后背板132反射而对第一进风区1311进风产生不利影响。
本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除了实现制冷功能,还可实现制热功能,例如图15,图15是图1所示空调室内机实施例中设置辐射加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在前面板131上设置辐射加热板1312,室内机100在需要制热时还可以结合辐射加热板1312实现辐射加热的效果,进一步的,可结合设置于室内机100中的风机实现强制对流共同制热的效果。
辐射加热板1312内可设置电热丝或其他加热元件加热,通过外表面进行辐射散热,同时风机启动可以强制吹热风,因而能够同时进行辐射和对流两种加热方式。考虑到辐射表面温度可能偏高,可在辐射加热板1312外表面设置一层防护网1313,避免用户可能直接触碰高温表面。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1)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的前面板和后背板,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上侧板和下侧板,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壳体构成一容置腔,所述前面板设置有第一入风区,所述上侧板设置有第二入风区,所述下侧板设置有第一出风区;
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一入风区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上;所述第一换热器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后背板间隔设置,且间隔区域构成沉降增强区;
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二入风区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在所述第二换热器上;所述第二换热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入所述沉降增强区内;
所述第一换热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与所述前面板和所述后背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间距之间的比值为0.06~0.5,且所述第一换热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厚度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后背板沿第一方向的间距之间的比值为0.068~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在从所述后背板到所述前面板的方向上向所述下侧板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换热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落到所述第一换热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沿第一参考平面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换热管路,所述第一参考平面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0度且小于等于5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沿第二参考平面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换热管路,所述第一参考平面与所述第二参考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30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考平面沿第一方向正投影到所述前面板所形成的空间小于所述第一参考平面沿第一方向正投影到所述后背板所形成的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在所述前面板上的投影区域的下沿位于所述第一入风区的下沿和所述下侧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风区为每平方分米内的开孔率不小于0.15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片,所述多个第一换热片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集水槽,所述集水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片朝向所述下侧板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片朝向所述后背板的侧边缘与所述第一换热片朝向所述下侧板的底边缘之间设置有斜切边,所述斜切边在从所述上侧板到所述下侧板的方向上朝所述前面板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换热片的底边缘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集水槽的开口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大宽度与所述前面板和所述后背板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间距之间的比值不大于0.5。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朝向所述后背板的侧表面为斜面,所述斜面在从所述上侧板到所述下侧板的方向上朝所述前面板倾斜设置,且与所述前面板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小于60度。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上设置有第二出风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其中所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分别靠近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设置,并用于将所述容置腔内的冷却气流分别吹送至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的所述第二出风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换热器沿所述第三方向居中设置的中部区域内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片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在所述第一换热器沿所述第三方向靠近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的两侧区域内相邻两个的所述第一换热片之间具有第二间距,其中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距为1mm-10mm,所述第一间距与所述第二间距之间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等于2.5。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片的片宽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片之间的间距的比值大于等于2.5且小于等于7。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片的内部集成有第一换热管路,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片在所述第一换热管路的所在区域具有第一厚度,所述第一换热片在所述第一换热管路以外的其他区域具有第二厚度,其中所述第一厚度与所述第二厚度的比值大于等于1.1且小于等于2.5,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片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二厚度的比值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20。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换热片,其中所述第二换热片的片宽大于所述第一换热片的片宽。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片包括在第一参考平面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换热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片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路形成导热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喷射装置,所述新风喷射装置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用于向所述容置腔内喷射室外新风。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喷射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朝向所述下侧板一侧,且所述新风喷射装置的射流方向沿所述第二方向指向所述下侧板;或者所述新风喷射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远离所述下侧板一侧,且所述新风喷射装置的射流方向指向所述后背板,且与所述后背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2度且小于等于20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设置有辐射加热板。
CN201911244517.4A 2019-12-06 2019-12-06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1129234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44517.4A CN112923437B (zh) 2019-12-06 2019-12-06 空调室内机
AU2020394759A AU2020394759B2 (en) 2019-12-06 2020-12-04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system
EP20895797.7A EP4023957A4 (en) 2019-12-06 2020-12-04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SYSTEM
PCT/CN2020/133950 WO2021110144A1 (zh) 2019-12-06 2020-12-04 换热装置和冷媒循环系统
US17/718,179 US20220268453A1 (en) 2019-12-06 2022-04-11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44517.4A CN112923437B (zh) 2019-12-06 2019-12-06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23437A CN112923437A (zh) 2021-06-08
CN112923437B true CN112923437B (zh) 2023-03-14

Family

ID=76161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44517.4A Active CN112923437B (zh) 2019-12-06 2019-12-06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2343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09325A (ja) * 1998-06-19 2000-01-14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KR20050117665A (ko) * 2004-06-11 2005-12-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01592392A (zh) * 2008-05-30 2009-12-02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热交换器结构
CN102235717A (zh) * 2010-04-26 2011-11-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维出风的空调柜机及其出风控制方法
CN101907374B (zh) * 2010-07-23 2012-07-18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翅片管式换热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2589053A (zh) * 2012-03-13 2012-07-18 刘华荣 多功能新风节能空调
CN108278683A (zh) * 2018-03-23 2018-07-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400027U (zh) * 2019-12-04 2020-09-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1076306A (zh) * 2019-12-16 2020-04-2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热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23437A (zh) 2021-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781451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165413B (zh) 机柜空调器
JP2010133656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1695347U (zh) 换热装置和冷媒循环系统
CN207094818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923437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362208U (zh) 空调室内机
US20220268453A1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Refrigerant Circulation System
CN216976964U (zh) 空气净化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H10206058A (ja) 空気調和機の熱交換機
CN208765071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124492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6011082U (zh) 一种除湿组件的散热结构及除湿机
CN108488931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159167U (zh) 空调室内机
JPH0612428Y2 (ja) 空気調和機
WO2022120980A1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2923547B (zh) 换热装置、冷媒循环系统和换热装置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13124497B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241767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54459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108094U (zh) 一种散热结构以及室内机机组
CN21615916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109063U (zh) 用于半导体制冷系统的制冷装置
CN21265779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