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23506B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23506B
CN114623506B CN202011452909.2A CN202011452909A CN114623506B CN 114623506 B CN114623506 B CN 114623506B CN 202011452909 A CN202011452909 A CN 202011452909A CN 114623506 B CN114623506 B CN 1146235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air
cavity
indoor unit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529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623506A (zh
Inventor
何家基
江晨钟
林晨
业明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5290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23506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38900 priority patent/WO202212096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623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3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623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235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1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in which secondary air is induced by injector action of the primary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与进风口相连通,且第二腔体与出风口相连通;第一换热部,第一换热部位于第二腔体内;第二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位于第二腔体内,且第二换热部与第一换热部相对设置;第三换热部,位于第一腔体内,第三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沿第一方向分布;射流装置,位于壳体内,射流装置的进风端与进风口相连通,射流装置的出风端与第二腔体相连通,且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的上端部和第二换热部的上端部之间。本发明加大了空调器的出风风量,提升了换热的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未设置风机而采用自然对流进行换热的空调器的换热效率低,制冷或制热能力差,致使用户体验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与进风口相连通,且第二腔体与出风口相连通;第一换热部,第一换热部位于第二腔体内;第二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位于第二腔体内,且第二换热部与第一换热部相对设置;第三换热部,位于第一腔体内,第三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沿第一方向分布;射流装置,位于壳体内,射流装置的进风端与进风口相连通,射流装置的出风端与第二腔体相连通,且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的上端部和第二换热部的上端部之间。
该设置加大了空调器的出风风量,使得经出风口流入室内的气流包括由进风口进入并经过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换热后的气流、和由射流装置进行射流两部分气流,提升了换热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室内机的工作效率。
根据本发明上述的空调室内机,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第二方向,进风口位于出风口的上方,第二方向为重力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互相垂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第三方向,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依次布置,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互相垂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包括:罩体,罩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隔板,隔板将罩体分隔成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腔体的数量为两个,沿第一方向,两个第一腔体分别位于第二腔体的两侧;或沿第一方向,第一腔体位于第二腔体的一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射流装置包括:风机,设置于第一腔体内,风机形成有进风端;射流器,射流器与风机相连通,且射流器形成有出风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射流器包括:风道,与壳体相连接,风道的第一端与风机相连接;喷嘴,与风道的第二端相连接,喷嘴形成有出风端,喷嘴位于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之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段,第一换热段和第一换热部均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第一换热段的上端部和第一换热部的上端部相邻设置,第一换热段的下端部与第一换热部的下端部相远离;第二换热段,第二换热段的上端部与第一换热段的下端部相连接,第二换热段位于第一换热段的下方;第三换热部包括:第三换热段,第三换热段倾斜设置,且第三换热段与第一换热段的倾斜方向相同;第四换热段,第四换热段的上端部与第三换热段的下端部相连接,第四换热段位于第三换热段的下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第一换热段和第一换热部的截面形状为倒V型。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第一换热段和第三换热段中的任一换热段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满足3°至60°。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换热部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满足3°至60°。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换热段和第四换热段中的任一换热段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满足-10°至10°。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四换热部,位于第二腔体内,第四换热部位于第一换热部的下方,第四换热部的上端部与第一换热部的下端部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第一方向,第一换热部的长度L1与第二换热部、第三换热部的长度之和L2满足:0.2≤L1/L2≤1。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进风口包括:射流进风口,设于壳体的侧壁和/或顶壁,射流进风口经第三换热部与第一腔体相连通;主进风口,主进风口设于壳体的顶壁;出风口设于壳体的底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主进风口还设于壳体沿第三方向的背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基于主进风口朝向墙面安装空调室内机的情况,主进风口至墙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接水槽,设于壳体内,沿第二方向,第一换热部位于第一接水槽上方;第二接水槽,设于壳体内,沿第二方向,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均位于第二接水槽上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连接第一接水槽和第二接水槽;和/或第一接水槽设有排水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均包括多个翅片和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成单排设置,多个翅片套设于换热管上;其中,相邻的两个翅片之间的间距与单个翅片的宽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1,且小于或等于0.45。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换热部与第三换热部为一体式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室内机,因此具有上述空调室内机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射流装置、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二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空调室内机的尺寸标注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三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第四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动送风射流情况下的换热能力效果图;
图12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主动送风射流情况下的换热能力效果图;
图13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被动自然对流情况下的换热能力效果图;
图14示出了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全被动自然对流情况下的换热能力效果图。
其中,图1至图1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调室内机,110壳体,112第一腔体,114第二腔体,116进风口,117射流进风口,118主进风口,119第一壁,122出风口,124罩体,126隔板,130第一换热部,140第二换热部,142第一换热段,144第二换热段,146第三换热部,147第三换热段,148第四换热段,150射流装置,152风机,154射流器,156风道,158喷嘴,160第四换热部,170第一接水槽,180第二接水槽,190连接部,200第一支架,210第二支架,220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4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器。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6所示,本发明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和射流装置15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6和出风口122,壳体110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12、第二腔体114,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均与进风口116相连通,且第二腔体114与出风口122相连通,第一换热部13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第二换热部14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且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一换热部130相对设置,第三换热部146位于第一腔体112内,第三换热部146和第二换热部140沿第一方向分布,射流装置150位于壳体110内,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与进风口116相连通,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与第二腔体114相连通,且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130的上端部和第二换热部140的上端部之间。
详细地,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和射流装置150。其中,射流装置150位于壳体110内,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与第一腔体112壁面上的进风口116相连通,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上端部之间,部分气流能够经位于第一腔体112内的第三换热部146换热后经射流装置150进入第二腔体114内,部分气流能够经位于第二腔体114内的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沿出风口122流出。
这样,当空调器制冷且开启射流装置150的情况下,部分气流能够经位于第一腔体112内的第三换热部146换热后,经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进入射流装置150,而后由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将换热后的空气喷射至第二腔体114内,随后从出风口122流出空调室内机100。从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喷射出来的高速气流会使第二腔体114内形成负压区,故而,会引导更多的室内空气补入第二腔体114,第二腔体114内的气流经过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换热后通过出风口122流出空调室内机100。也就是说,通过出风口122流出的气流为射流装置150提供的经过换热后的气流和补入的经过换热后的气流的总和。该设置加大了空调器的出风风量,使得经出风口122流入室内的气流包括由进风口116进入并经过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换热后的气流、和由射流装置150进行射流两部分气流,提升了换热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室内机的工作效率。
进一步地,通过合理设置射流装置150与第三换热部146的配合结构,使得进入射流装置150的进口端的气流是经过第三换热部146换热后的气流,这样,有利于加速第二腔体114内进行混掺的气流的热交换,进而可提升空调器的换热能力。
进一步地,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均位于第二腔体114内,第三换热部146位于第二腔体114内。该设置为后续射流装置150向第二腔体114喷射经过换热后的气流,及向第二腔体114内补入经过换热后的气流提供了有效的结构支撑。同时,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一换热部130相对设置,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排列方式,能够减小空调室内机100的长度,避免狭长结构的情况,从而合理的利用安装空间,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布置合理性,有利于减小空调室内机100的体积。
进一步地,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上端部之间。即,限定了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配合结构,使得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向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之间喷射气流,当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喷出空气时还加大了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之间所围成区域的负压,使得进风口116可以流入更多待降温的空气,有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进而有利于提升空调器的换热能力。
具体地,壳体110可以是长方体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即,空调室内机100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不同的外形。
进一步地,如图3、图4和图8所示,射流装置150包括风机152和射流器154,风机152设置于第一腔体112内,风机152形成有进风端,射流器154与风机152相连通,且射流器154形成有出风端。
其中,射流装置150包括风机152和射流器154。风机152设置在第一腔体112内,第一腔体112用于容置风机152,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设于风机152,且风机152的送风口与射流器154相连通,实现通过设于射流器154的出风端向第二腔体114射流。
具体地,空调室内机100至少具有两种运行模式,也即强风模式和自然风模式,其中,空调室内机100为强风模式时,风机152开启,一部分气流经第三换热部146流向风机152的进口,并由射流器154的出风端喷向第二腔体114,形成射流风;一部分气流经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流向出风口122,也就是说,当风机152开启时,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包括射流风和自然对流风,通过射流风和自然对流风两种出风方式进一步地提升了出风量,同时,射流风和自然对流风能够相对提升彼此的出风效果,达到了增益效应的作用。
自然风模式下,风机152关闭,空调室内机100能够通过自然对流的方式实现出风,也即室内回风由进风口116进入空调室内机100的壳体110,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换热后直接流向出风口122,整个换热过程无需风机152工作,进而在保证良好的换热能力的情况下,避免了风机152工作产生的噪音,实现了无风感出风。
在本实施例中,风机152的数量为两个,射流器154的数量为两个,每个风机152连接一个射流器154。这样,可根据空调器的工作模式来确定开启一个风机152,还是同时开启两个风机152,有利于丰富产品的使用功能。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风机152的数量为一个,一个风机152与多个射流器154相连接。开启一个风机152,即可实现向多个射流器154供风,结构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且开启一个风机152产生的噪音较小,也即该种设置方式降低了开启风机152带来的噪音。
进一步地,如图4、图6和图10所示,射流器154包括风道156和喷嘴158,风道156与壳体110相连接,风道156的第一端与风机152相连接,喷嘴158与风道156的第二端相连接,喷嘴158形成有出风端,喷嘴158位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之间。
其中,射流器154包括风道156和喷嘴158。风道156的第一端与风机152相连接,风道156的第二端与喷嘴158相连接。风道156对气流起到导向的作用,以限制气流的流动路径,风道156的内壁形成连续的流道,气流沿着风道156流动,风道156具有扩压的作用,风机152流入的气流速度能较大,流过连续流道,减少了气流的折转,减小了气流的流动损失,使得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动压,有利于提高风量,避免因速度能过大导致气流的流动损失大,气动性能差,减小出风风量的情况发生。同时,该设置具有集流的作用,可减少气流流动分离、脱流、旋涡等现象出现的频次,有利于将降低产品的运行噪声,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其中,喷嘴158位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之间,即,限定了喷嘴158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配合结构,使得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向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之间喷射气流,当喷嘴158喷出空气时还加大了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之间所围成区域的负压,使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朝向的进风口116可以流入更多待降温的空气,有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进而有利于提升空调器的换热能力。
具体地,喷嘴158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孔、条形孔或者多边形孔,并且喷嘴158的数量为多个,或者,喷嘴158为一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条形开口结构,通过设置喷嘴158,可以进一步地调整进入壳体110的气流的喷射速度,再通过喷嘴158射入到第二腔体114内,实现对自然对流进风的气流进行导流的作用,加速换热效率。
具体地,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三换热部146为一体式结构。该结构设置由于省去了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三换热部146的装配工序,故而简化了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三换热部146的装配及后续拆卸的工序,有利于提升装配及拆卸效率,进而可降低生产及维护成本。另外,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三换热部146一体式连接可保证换热部成型的尺寸精度要求。
实施例2:
如图2和图8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和射流装置15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6和出风口122,壳体110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12、第二腔体114,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均与进风口116相连通,且第二腔体114与出风口122相连通,第一换热部13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第二换热部14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且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一换热部130相对设置,第三换热部146位于第一腔体112内,第三换热部146和第二换热部140沿第一方向分布,射流装置150位于壳体110内,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与进风口116相连通,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与第二腔体114相连通,且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上端部之间。
进一步地,沿第二方向,进风口116位于出风口122的上方,第二方向为重力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互相垂直。当空调器工作且关闭射流装置150的情况下,气流由进风口116流入第二腔体114,经由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换热后由出风口122流出。具体地,由于第二腔体114与进风口116和出风口122相连通,且沿第二方向,进风口116位于出风口122的上方,当空调室内机100进行自然对流制冷时,气流流入第二腔体114,第二腔体114内的气流经过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换热后变为用于制冷的冷空气,冷空气密度比空气更大,在重力的作用下冷空气换热后流向下方的出风口122,最终由出风口122进入室内进行制冷,冷空气流出后壳体110内形成负压,进而继续吸引空气从进风口116流入第二腔体114,形成空气循环。这样,通过自然对流的形式为室内的空气进行换热,整个换热过程无需风机152工作,进而在保证良好的换热能力的情况下,避免了风机152工作产生的噪音,用户睡眠时,或者在房间的温度区域稳定时,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且通过自然对流的方式实现制冷,避免冷风直吹用户,实现了无风感出风,即空调室内机100具有无风感出风和无噪音的效果。
这样,空调室内机100至少具有两种运行模式,也即强风模式和自然风模式,其中,空调室内机100为强风模式时,射流装置150开启,一部分气流经第三换热部146换热后流向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并由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喷向第二腔体114,形成射流风;一部分气流经第二换热部140和第一换热部130换热后流向出风口122。也就是说,当射流装置150开启时,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包括射流风和自然对流风,通过射流风和自然对流风两种出风方式进一步地提升了出风量,同时,射流风和自然对流风能够相对提升彼此的出风效果,达到了增益效应的作用。
自然风模式下,射流装置150关闭,空调室内机100能够通过自然对流的方式实现出风,也即室内回风由进风口116进入空调室内机100的壳体110,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换热后直接流向出风口122,整个换热过程无需风机152工作,进而在保证良好的换热能力的情况下,避免了风机152工作产生的噪音,实现了无风感出风。
实施例3:
如图4、图6和图10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和射流装置15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6和出风口122,壳体110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12、第二腔体114,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均与进风口116相连通,且第二腔体114与出风口122相连通,第一换热部13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第二换热部14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且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一换热部130相对设置,第三换热部146位于第一腔体112内,第三换热部146和第二换热部140沿第一方向分布,射流装置150位于壳体110内,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与进风口116相连通,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与第二腔体114相连通,且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上端部之间。
进一步的,沿第三方向,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依次布置,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互相垂直。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配合结构,使得沿第三方向,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依次布置。该设置在保证空调器的换热需求的同时,能够减小空调室内机100的长度,避免狭长结构的情况,有利于缩小空调器室内机的整机外形尺寸,从而合理的利用安装空间,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布置合理性。
实施例4: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和射流装置15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6和出风口122,壳体110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12、第二腔体114,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均与进风口116相连通,且第二腔体114与出风口122相连通,第一换热部13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第二换热部14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且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一换热部130相对设置,第三换热部146位于第一腔体112内,第三换热部146和第二换热部140沿第一方向分布,射流装置150位于壳体110内,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与进风口116相连通,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与第二腔体114相连通,且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上端部之间。
进一步地,壳体110包括罩体124和隔板126,罩体124设有进风口116和出风口122,隔板126将罩体124分隔成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
详细地,壳体110包括罩体124和隔板126,隔板126将罩体124分隔成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该设置合理利用了壳体110的现有结构,通过增设隔板126的方式来限定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的结构,以使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相互独立,使得第一腔体112与进风口116相连通,第二腔体114与出风口122和进风口116相连通。这样,开启射流装置150后,由于隔板126的作用,会防止第二腔体114内经过换热后的气流回流至第一腔体112内,以保证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风量。同时,该结构设置减少了产品改造材料的投入,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改造成本低的优点。
具体地,第二换热部140和第三换热部146相连接,隔板126抵接于第二换热部140和第三换热部146的连接处,且第一换热部130的端部与隔板126相连接。即,隔板126将第二换热部140和第三换热部146相分隔,以保证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均位于第二腔体114内,第三换热部146位于第一腔体112内。也就是说,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和隔板126相配合,以保证进入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的气流是经过第三换热部146换热后的气流,及保证通过进风口116进入第二腔体114的气流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有效换热,且可防止第二腔体114内经过换热后的气流回流至第一腔体112内。
实施例5: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和射流装置15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6和出风口122,壳体110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12、第二腔体114,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均与进风口116相连通,且第二腔体114与出风口122相连通,第一换热部13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第二换热部14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且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一换热部130相对设置,第三换热部146位于第一腔体112内,第三换热部146和第二换热部140沿第一方向分布,射流装置150位于壳体110内,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与进风口116相连通,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与第二腔体114相连通,且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上端部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腔体112的数量为两个,沿第一方向,两个第一腔体112分别位于第二腔体114的两侧。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的配合结构,使得沿第一方向,两个第一腔体112分别位于第二腔体114的两侧,这样,增大了第一腔体112的体积及与室内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增大射流装置150向第二腔体114内喷射的气流量,进而会引导更多的室内空气补入第二腔体114内,可提升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同时,由于第一腔体112的数量为两个,故而可根据空调器的工作模式有针对性地控制,是通过一个第一腔体112向射流装置150供给气流,还是通过两个第一腔体112同时向射流装置150供给气流,该设置可满足多样化的使用需求,有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及市场竞争力。
具体地,射流装置150的数量为两个,每个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与一个第一腔体112相连通,且两个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均与位于中间位置的第二腔体114相连通。可控制两个射流装置150中的一个工作,亦可控制两个射流装置150同时工作。
实施例6:
如图6、图8和图10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6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和射流装置15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6和出风口122,壳体110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12、第二腔体114,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均与进风口116相连通,且第二腔体114与出风口122相连通,第一换热部13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第二换热部14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且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一换热部130相对设置,第三换热部146位于第一腔体112内,第三换热部146和第二换热部140沿第一方向分布,射流装置150位于壳体110内,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与进风口116相连通,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与第二腔体114相连通,且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上端部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部140包括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二换热段144,第三换热部146包括第三换热段147和第四换热段148,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一换热部130均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第一换热段142的上端部和第一换热部130的上端部相邻设置,第一换热段142的下端部与第一换热部130的下端部相远离,第二换热段144的上端部与第一换热段142的下端部相连接,第二换热段144位于第一换热段142的下方,第三换热段147倾斜设置,且第三换热段147与第一换热段142的倾斜方向相同,第四换热段148的上端部与第三换热段147的下端部相连接,第四换热段148位于第三换热段147的下方。
详细地,第二换热部140包括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二换热段144,第三换热部146包括第三换热段147和第四换热段148。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及第三换热部146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换热段142的上端部和第一换热部130的上端部相邻设置,第一换热段142的下端部与第一换热部130的下端部相远离,第三换热段147与第一换热段142的倾斜方向相同,第四换热段148的上端部与第三换热段147的下端部相连接,第四换热段148位于第三换热段147的下方。相比于水平或垂直设置换热器的方式,在壳体110有限的空间内,增大了换热面积,进而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00的输出能力,进而提升了换热效率,以尽快的到达用户的设定温度,进而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能够满足卧室场景使用的空调在用户睡眠时具有良好的体感温度的情况下,且不会受到吹风、噪音的影响,即空调室内机100具有无风感出风和无噪音的效果,适于推广应用。
其中,第二换热段144的上端部与第一换热段142的下端部相连接,第二换热段144位于第一换热段142的下方,第四换热段148的上端部与第三换热段147的下端部相连接,第四换热段148位于第三换热段147的下方。该设置在增大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对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的空间占用率,便于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器件的安装定位,避免器件之间发生干涉。同时,该结构设置不会阻挡出风口122,便于气流的流动。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一换热部130的截面形状为倒V型。
其中,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一换热部130的截面形状为倒V型,一方面,倒置的V形结构,使得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一换热部130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设置,在有限的壳体110空间内增加了换热面积;另一方面,倒置的V形结构,能够向壳体110底部引导气流流动,从而便于冷空气自然下沉,提升自然对流能力。并且,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一换热部130形成倒置的V型,便于冷凝水的收集。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一换热部130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大致呈倒置的V型,当然,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一换热部130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不是V型。
具体地,沿第三方向,由壳体110的顶部至壳体110的底部,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一换热部130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也即,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一换热部130合围成的腔体由上至下逐渐增大,因此,气流与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一换热部130换热后,在腔体的引导下,能够逐渐向下运动,使得换热后变冷的气流由出风口122流出,实现冷空气自然下沉,提升自然对流能力。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三换热段147中的任一换热段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a满足3°至60°。
其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三换热段147的分布位置,使得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三换热段147中的任一换热段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60°。保证了换热效果又能够使得冷凝水沿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三换热段147流下,避免冷凝水直接滴落。若第一换热段142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过大,以及第三换热段147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过大,则会使得冷凝水直接滴落,夹角过小则会降低换热能力,从而降低自然对流能力。
第一换热段142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a包括10°、15°、20°、25°、30°、35°、40°、50°和55°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第三换热段147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a包括10°、15°、20°、25°、30°、35°、40°、50°和55°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换热部130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b满足3°至60°。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换热部130的分布位置,使得第一换热部130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60°,保证了换热效果又能够使得冷凝水沿第一换热部130流下,避免冷凝水直接滴落。若第一换热部130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过大,则会使得冷凝水直接滴落,夹角过小则会降低换热能力,从而降低自然对流能力。
具体地,第一换热部130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a包括10°、15°、20°、25°、30°、35°、40°、50°和55°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换热段144和第四换热段148中的任一换热段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c满足-10°至10°。第二换热段144和第四换热段148中的任一换热段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10°,从而降低第二换热段144和第四换热段148中的任一换热段的安装难度,同时,该设置便于冷凝水流下。
进一步地,沿第一方向,第一换热部130的长度L1与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的长度之和L2满足:0.2≤L1/L2≤1。通过合理设置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及第三换热部146的结构,使得第一换热部130的长度为L1,第二换热部140和第三换热部146的长度之和为L2,L1和L2满足0.2≤L1/L2≤1。该设置在保证空调器的换热能力的同时,减小换热部对壳体110内部空间的占用率,进而为容置空调室内机100的组成器件提供了有效的结构保障。
具体地,第二换热段144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c包括-5°、0°、5°和8°。
具体地,第四换热段148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c包括-5°、0°、5°和8°。
实施例7:
如图10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和射流装置15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6和出风口122,壳体110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12、第二腔体114,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均与进风口116相连通,且第二腔体114与出风口122相连通,第一换热部13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第二换热部14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且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一换热部130相对设置,第三换热部146位于第一腔体112内,第三换热部146和第二换热部140沿第一方向分布,射流装置150位于壳体110内,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与进风口116相连通,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与第二腔体114相连通,且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上端部之间。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四换热部160,第四换热部16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第四换热部160位于第一换热部130的下方,第四换热部160的上端部与第一换热部130的下端部相连接。
详细地,第四换热部160的上端部与第一换热部130的下端部相连接,第四换热部160位于第一换热部130的下方,该设置在增大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对第二腔体114的空间占用率,便于气流流动。同时,该结构设置不会阻挡出风口122,便于气流的流动。
实施例8:
如图1、图2和图8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8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和射流装置15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6和出风口122,壳体110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12、第二腔体114,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均与进风口116相连通,且第二腔体114与出风口122相连通,第一换热部13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第二换热部14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且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一换热部130相对设置,第三换热部146位于第一腔体112内,第三换热部146和第二换热部140沿第一方向分布,射流装置150位于壳体110内,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与进风口116相连通,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与第二腔体114相连通,且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上端部之间。
进一步地,进风口116包括射流进风口117和主进风口118,射流进风口117设于壳体110的侧壁和/或顶壁,射流进风口117经第三换热部146与第一腔体112相连通,主进风口118设于壳体110的顶壁;出风口122设于壳体110的底壁。
其中,进风口116包括射流进风口117和主进风口118。射流进风口117开设于壳体110的侧壁和顶壁中的至少一者上,射流进风口117与喷嘴158连通。主进风口118设于壳体110的顶壁。这样,大大增加了进风范围,从而增加了进风量和出风量,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性能。
进一步地,主进风口118还设于壳体110沿第三方向的背板,即,主进风口118面向墙面设置,该设置避免主进风口118外露,具有美观性。
进一步地,基于主进风口118朝向墙面安装空调室内机100的情况,主进风口118至墙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将空调室内机100装配在墙面上时,主进风口118朝向墙面,通过限定主进风口118与墙面之间的装配尺寸,使得主进风口118至墙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保证墙面与主进风口118的距离在一定范围,从而减小对制冷量衰减的影响,可提升空调室内机100工作效率。具体地,主进风口118至墙面的距离为25mm、30mm或45mm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具体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安装座,安装座设于背板,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安装座与墙面安装在一起。通过设置安装座,使得安装座设于壳体110的背板,空调室内机100通过安装座与墙面安装在一起,该设置限定了主进风口118与墙面之间的装配尺寸,使得主进风口118至墙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
具体地,在开启射流装置150时,一部分室内回风经过射流进风口117与第三换热部146换热后流向射流装置150的风机152的进口,然后由风道156流向喷嘴158,进而由喷嘴158喷射出,在喷嘴158下方会形成高速低压流体区域,也即使得第二腔体114内形成负压,进而吸引外部气流由主进风口118流入壳体110,使其和与主进风口118对应的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换热后流向出风口122,从而提升了自然对流的能力,也即射流出风和自然对流出风能够互相提升各自的出风效果,达到增益效应的作用。
沿第三方向,壳体110的第一侧壁有两个,两个第一侧壁分别记作第一壁119和第二壁。在本实施例中,主进风口118设于壳体110的顶壁,以及主进风口118设于壳体110沿第三方向的第一壁119。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主进风口118设于壳体110的顶壁,以及主进风口118设于壳体110沿第三方向相对的第一壁119和第二壁。
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6所示,第二方向为重力方向,也即壳体110的高度方向,第一方向为壳体110的长度方向,第三方向为壳体110的厚度方向。壳体110的底壁,也即沿重力方向,壳体110位于下方的壁面;壳体110的顶壁,也即沿重力方向,壳体110位于上方的壁面。
实施例9:
如图4、图6和图9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9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和射流装置15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6和出风口122,壳体110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12、第二腔体114,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均与进风口116相连通,且第二腔体114与出风口122相连通,第一换热部13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第二换热部14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且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一换热部130相对设置,第三换热部146位于第一腔体112内,第三换热部146和第二换热部140沿第一方向分布,射流装置150位于壳体110内,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与进风口116相连通,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与第二腔体114相连通,且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上端部之间。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接水槽170和第二接水槽180,第一接水槽170设于壳体110内,沿第二方向,第一换热部130位于第一接水槽170上方,第二接水槽180设于壳体110内,沿第二方向,第二换热部140和第三换热部146均位于第二接水槽180上方。
详细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接水槽170和第二接水槽180。第一换热部130位于第一接水槽170上方,第二换热部140和第三换热部146均位于第二接水槽180上方,第一接水槽170和第二接水槽180用于盛装冷凝水。该设置既保证了气流的流通效果,又能够收集冷凝水,避免冷凝水直接滴落。
进一步地,如图4、图5和图9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连接部190,连接部190连接第一接水槽170和第二接水槽180;和/或第一接水槽170设有排水孔220。
其中,通过设置连接部190,使得连接部190与第一接水槽170和第二接水槽180相连接,这样,第一接水槽170内的水可以通过连接部190汇流至第二接水槽180,而后通过第二接水槽180排出空调室内机100。
和/或,第一接水槽170设有排水孔220,第一接水槽170内的水通过排水孔220排出空调室内机100。
具体地,连接部190包括连接管和/或连接槽。
实施例10: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10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10、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和射流装置150,壳体110包括进风口116和出风口122,壳体110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12、第二腔体114,第一腔体112和第二腔体114均与进风口116相连通,且第二腔体114与出风口122相连通,第一换热部13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第二换热部140位于第二腔体114内,且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一换热部130相对设置,第三换热部146位于第一腔体112内,第三换热部146和第二换热部140沿第一方向分布,射流装置150位于壳体110内,射流装置150的进风端与进风口116相连通,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与第二腔体114相连通,且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的上端部之间,第一方向为重力方向。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和第三换热部146均包括多个翅片和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成单排设置,多个翅片套设于换热管上;其中,相邻的两个翅片之间的间距与单个翅片的宽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1,且小于或等于0.45。
详细地,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和第三换热部146均包括多个翅片和多个换热管,多个换热管成单排设置,多个翅片套设于换热管上,这样,便于换热管与翅片的安装,同时单排的设置方式也利于提升换热效率。
其中,翅片上设有多个第一管孔以供换热管穿设其中,实现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和第三换热部146的换热。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翅片之间的间距与单个翅片的宽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1,且小于或等于0.45。通过设置翅片间距与翅片宽度的比值,有利于增大经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换热前后的温度差,可以有效提升自然对流效果,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性能。因此,将翅片间距与翅片宽度的比值设计为0.1至0.45之间,既保证了换热效果,又降低了气流流过翅片的阻力。
具体地,相邻的两个翅片之间的间距与单个翅片的宽度之比包括0.2、0.3、0.35和0.4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4中的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11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第三换热部和射流装置,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均与进风口相连通,且第二腔体与出风口相连通,第一换热部位于第二腔体内,第二换热部位于第二腔体内,且第二换热部与第一换热部相对设置,第三换热部位于第一腔体内,第三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沿第一方向分布,射流装置位于壳体内,射流装置的进风端与进风口相连通,射流装置的出风端与第二腔体相连通,且出风端设置于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的上端部之间。
进一步地,沿第一方向,第一腔体位于第二腔体的一侧。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配合结构,使得沿第一方向,第一腔体仅在第二腔体的一侧,该设置在保证空调室内机的强风模式和自然风模式工作的有效性的同时,有利于减小空调室内机的整机尺寸。
具体地,射流装置的数量为一个,射流装置的进风端与第一腔体相连通,且射流装置的出风端与第二腔体相连通。
实施例12:
本发明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第一方面的任一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因此具有上述空调室内机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一一陈述。
具体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空调室内机100包括两个射流装置150、两个风机152、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和第三换热部146。风机152开启时,部分气流能够经位于第一腔体112内的第三换热部146换热后,经风机152进入风道156,通过喷嘴158向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之间喷射气流。与此同时,从喷嘴158喷出空气时还加大了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之间所围成区域的负压,使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朝向的进风口116可以流入更多待降温的空气。
如图3和图4所示,风机152的进口平行于设于壳体110的第一壁119的主进风口118。第二换热部140和第三换热部146相连接,隔板126抵接于第二换热部140和第三换热部146的连接处,且第一换热部130的端部与隔板126相连接,该设置可防止第二腔体114内经过换热后的气流回流至第一腔体112内。
如图6所示,第二换热部140包括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二换热段144,第三换热部146包括第三换热段147和第四换热段148,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一换热部130均相对于第二方向倾斜设置,第一换热段142的上端部和第一换热部130的上端部相邻设置,第一换热段142的下端部与第一换热部130的下端部相远离,第二换热段144的上端部与第一换热段142的下端部相连接,第二换热段144位于第一换热段142的下方,第三换热段147倾斜设置,且第三换热段147与第一换热段142的倾斜方向相同,第四换热段148的上端部与第三换热段147的下端部相连接,第四换热段148位于第三换热段147的下方。
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一换热部130的截面形状为倒V型。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第一换热段142和第三换热段147中的任一换热段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a满足3°至60°。第一换热部130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b满足3°至60°。第二换热段144和第四换热段148中的任一换热段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c满足-10°至10°。
如图8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210。风机152设于第一支架200,即,第一支架200为风机152支架;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和第三换热部146设于第二支架210,即,第二支架210为换热支架。第二换热段144和第四换热段148中的任一换热段与壳体110的第一壁119的间距为D1;沿第三方向,风机152、第一支架200和第二支架210的整体结构的厚度的最大值为D2;其中,D2<D1。该设置可保证壳体110具有足够的容置空间。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强风模式下,风机152开启,一部分气流经第三换热部146流向风机152的进口,并由射流装置150的出风端喷向第二腔体114,形成射流风,当射流装置150喷出空气时还加大了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之间所围成区域的负压,使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朝向的进风口116可以流入更多待降温的空气,有利于增大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进而有利于提升空调器的换热能力。其中,图11示出了在主动送风射流的情况下的换热能力效果图,该效果图示出了温度变化趋势;图12示出了在主动送风射流的情况下的换热能力效果图,该效果图示出了速度变化趋势。
如图13和图14所示,自然风模式下,风机152关闭,气流流入第二腔体114,第二腔体114内的气流经过第一换热部130和第二换热部140换热后变为用于制冷的冷空气,冷空气密度比空气更大,在重力的作用下冷空气换热后流向下方的出风口122,最终由出风口122进入室内进行制冷,冷空气流出后壳体110内形成负压,进而继续吸引空气从进风口116流入第二腔体114,形成空气循环。其中,图13示出了在全被动自然对流的情况下的换热能力效果图,该效果图示出了温度变化趋势;图14示出了在全被动自然对流的情况下的换热能力效果图,该效果图示出了速度变化趋势。
具体实施例2:
如图10所示,空调室内机100包括两个射流装置150、两个风机152、第一换热部130、第二换热部140、第三换热部146和第四换热部160。其中,第二换热部140与第一换热部130相对设置,第三换热部146和第二换热部140沿第一方向分布,第四换热部160位于第一换热部130的下方,第四换热部160的上端部与第一换热部130的下端部相连接。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均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
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且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相对设置;
第三换热部,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三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沿第一方向分布;
射流装置,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射流装置的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所述射流装置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二腔体相连通,所述出风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的上端部之间;
所述射流装置包括:
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风机形成有所述进风端;
射流器,所述射流器与所述风机相连通,且所述射流器形成有所述出风端;
其中,部分气流能够经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所述第三换热部换热后,经所述射流装置的所述进风端进入所述射流装置;
所述进风口包括:
射流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侧壁和/或顶壁,所述射流进风口经所述第三换热部与所述第一腔体相连通;
主进风口,所述主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顶壁;
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底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沿第二方向,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上方,所述第二方向为重力方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互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依次布置,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互相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罩体,所述罩体设有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罩体分隔成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腔体的数量为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两个所述第一腔体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两侧;或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器包括:
风道,与所述壳体相连接,所述风道的第一端与所述风机相连接;
喷嘴,与所述风道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喷嘴形成有所述出风端,所述喷嘴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和所述第二换热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部包括:
第一换热段,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一换热部均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换热段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上端部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换热段的下端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下端部相远离;
第二换热段,所述第二换热段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一换热段的下端部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段位于所述第一换热段的下方;
所述第三换热部包括:
第三换热段,所述第三换热段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三换热段与所述第一换热段的倾斜方向相同;
第四换热段,所述第四换热段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三换热段的下端部相连接,所述第四换热段位于所述第三换热段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中,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截面形状为倒V型。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中,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第三换热段中的任一换热段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满足3°至60°;和/或
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满足3°至60°;和/或
所述第二换热段和所述第四换热段中的任一换热段的上端部与下端部的连线,相对于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夹角满足-10°至1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换热部,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第四换热部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下方,所述第四换热部的上端部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下端部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换热部的长度L1与所述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三换热部的长度之和L2满足:0.2≤L1/L2≤1。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进风口还设于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三方向的背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基于所述主进风口朝向墙面安装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情况,所述主进风口至所述墙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
1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接水槽,设于所述壳体内,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换热部位于所述第一接水槽上方;第二接水槽,设于所述壳体内,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三换热部均位于所述第二接水槽上方。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接水槽和所述第二接水槽;和/或
所述第一接水槽设有排水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三换热部均包括多个翅片和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成单排设置,多个所述翅片套设于所述换热管上;
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与单个所述翅片的宽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1,且小于或等于0.45。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三换热部为一体式结构。
1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011452909.2A 2020-12-11 2020-12-11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1146235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52909.2A CN114623506B (zh) 2020-12-11 2020-12-11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CT/CN2020/138900 WO2022120962A1 (zh) 2020-12-11 2020-12-24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52909.2A CN114623506B (zh) 2020-12-11 2020-12-11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3506A CN114623506A (zh) 2022-06-14
CN114623506B true CN114623506B (zh) 2023-12-22

Family

ID=81895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52909.2A Active CN114623506B (zh) 2020-12-11 2020-12-11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623506B (zh)
WO (1) WO2022120962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6575A (zh) * 2004-09-06 2006-03-15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04555040U (zh) * 2015-03-16 2015-08-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146573U (zh) * 2017-08-18 2018-03-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848802A (zh) * 2018-07-26 2020-02-2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挂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28674B1 (ko) * 2005-02-03 2007-06-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2006078158A (ja) * 2005-03-28 2006-03-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6078159A (ja) * 2005-03-28 2006-03-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4794280B2 (ja) * 2005-11-14 2011-10-1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107289507B (zh) * 2016-04-01 2020-09-08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射流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7655075B (zh) * 2017-09-28 2024-03-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8397827A (zh) * 2018-03-12 2018-08-1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8332294B (zh) * 2018-03-26 2024-07-2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桌面空调室内机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6575A (zh) * 2004-09-06 2006-03-15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204555040U (zh) * 2015-03-16 2015-08-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146573U (zh) * 2017-08-18 2018-03-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848802A (zh) * 2018-07-26 2020-02-2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挂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23506A (zh) 2022-06-14
WO2022120962A1 (zh) 202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976964U (zh) 空气净化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623498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623506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9890181A (zh) 一种微模块数据中心的顶置式制冷系统
CN114623502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4949408U (zh) 吊顶空调器
CN216844888U (zh) 一种分布式送风装置和空调器
CN21533669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0970593U (zh) 接水盘组件和房车空调内机
CN110848802B (zh) 一种空调挂机
CN114623501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2120977A1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811733B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22120814A1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017647B (zh) 送风系统及具有其的冰箱
CN220507051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256600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4623499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82277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0779082B (zh) 一种空调挂机
CN21286998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346781U (zh) 桌面空调器
CN113669789B (zh) 空调室内机及制冷系统
CN210970594U (zh) 壁挂式房车空调内机和房车空调器
CN21374704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