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36695U -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36695U
CN215336695U CN202120164625.7U CN202120164625U CN215336695U CN 215336695 U CN215336695 U CN 215336695U CN 202120164625 U CN202120164625 U CN 202120164625U CN 215336695 U CN215336695 U CN 2153366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air supply
indoor unit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6462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暨文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6462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366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366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366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风轮以及新风系统。壳体形成有室内回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第一风道,第一风道连通室内回风口和室内送风口。风轮转动地设置于第一风道中。新风系统包括设置于壳体上的风道组件和送风机构,风道组件形成有新风入口、新风送风口以及第二风道,第二风道连通新风入口和新风送风口,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相互独立,新风送风口设置在室内送风口的下方。送风机构设置于第二风道中且位于风轮的轴向一侧。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可以降低新风气流中的湿度损失,达到对室内加湿的效果,且产生的水雾能够被用户感知,提高了产品的认知度。水雾落在用户的皮肤表面,起到美容保湿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部分空调室内机的左侧配置有新风装置和新风送风口,新风装置和主风道独立向室内送风。以空调室内机制冷为例,部分空调室内机将新风引入主风道,使得新风经过主风道制冷后再送出,以使得新风以接近室温的温度送出,但是,新风经过蒸发器时,新风中的一部分水分会被冷凝析出冷凝水后排出,降低了新风的湿度,新风无法起到为室内环境加湿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具有加湿作用的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风轮以及新风系统,所述壳体形成有室内回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室内回风口和室内送风口;所述风轮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中;所述新风系统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风道组件和送风机构,所述风道组件形成有新风入口、新风送风口以及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新风送风口,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相互独立,所述新风送风口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口的下方;所述送风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中且位于所述风轮轴向一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送风口斜向下送风;和/或,所述新风送风口斜向上送风。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送风口和所述新风送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高度方向,所述新风送风口和所述室内送风口的最小距离不超过8cm。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入口相对水平方向的送风角度为-10°~20°,所述室内送风口相对水平方向的送风角度为-45°~-15°。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室内送风口下方的部分为导风腔,所述导风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导风腔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的一侧具有入风口,所述导风腔的前侧敞开以形成所述新风送风口,所述入风口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新风送风口的流通面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腔对应的壁面包括上弧形导流面和下弧形导流面,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从后往前的方向,所述上弧形导流面和下弧形导流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弧形导流面的延伸末端处与所述室内送风口对应的底表面的延伸末端处衔接。
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从后往前的方向,所述上弧形导流面倾斜向下延伸,所述下弧形倒流面倾斜向上延伸。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盘组件和面框组件,所述底盘组件配置有蜗壳,所述蜗壳内的空间为所述第一风道的一部分,所述风轮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蜗壳上,所述蜗壳的出风口为所述室内送风口;所述面框组件盖合在所述底盘组件上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蜗壳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所述送风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中。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压管和与所述底盘组件连接的出风管,所述风压管设置在第二安装空间中的所述底盘组件上,所述送风机构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风压管内,所述新风入口形成在所述风压管上;所述出风管与所述风压管连通,所述出风管设置于所述蜗壳的下端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新风送风口形成在所述出风管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管和所述底盘组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组件的底侧和对应的面框组件之间形成有管道空间,所述出风管设置于所述管道空间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管包括上导流板、下导流板以及封板,所述上导流板、所述下导流板以及所述封板围设形成导风腔,所述上导流板和所述下导流板的前端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新风送风口,所述封板连接在所述上导流板和所述下导流板的后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管上设置有筋条,所述筋条支撑在所述上导流板和所述下导流板之间以将所述新风送风口分成多个子出风口,多个所述子出风口和所述筋条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导流板靠近所述新风送风口的一端与所述蜗壳靠近所述室内送风口的一端衔接。
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空调室内机从后往前的方向,所述蜗壳的末端逐渐向下倾斜;和/或,沿所述空调室内机从后往前的方向,所述下导流板的末端逐渐向上倾斜,和/或,沿所述空调室内机从后往前的方向,所述上导流板的末端逐渐向下倾斜。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以及以上任意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和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制冷剂管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相互独立,从而在制冷模式下,新风系统从室外带入的新风气流进入室内后,直接送入用户活动的范围,而无需在空调室内机内产生冷凝现象,有效降低了新风气流中的湿度损失。新风送风口设置在室内送风口的下方,从而在制冷模式下,从新风送风口流出的热气流向上浮起,而从室内送风口流出的冷气流向下沉,二者在新风送风口和室内送风口前方的某处相遇、混合,新风气流产生凝露,凝露积聚成水雾,达到对室内加湿的效果。同时,产生的水雾能够被用户通过视觉、触觉直接感知,提高了产品的认知度,且细小的水雾落在用户的皮肤表面,可以起到保湿美容的作用,伴随水雾的蒸发现象,起到降温的清凉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省略部分壳体后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结构的剖视图,其中虚线和箭头A示意新风气流的流动路径,虚线和箭头B示意室内回风的流动路径;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新风系统1;风道组件11;新风入口11a;新风送风口11b;第二风道11c;风压管111;出风管112;导风腔112a;上导流板1121;上弧形导流面1121a;下导流板1122;下弧形导流面1122a;封板1123;筋条1124;转接管113;送风机构12;壳体2;室内送风口2a;室内回风口2b;第一风道2c;底盘组件 21;面框组件22;风轮3;蜗壳4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上”、“下”、“顶”、“底”、“前”、“后”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和附图3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请参阅图1~图4,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2、风轮3以及新风系统1。壳体2形成有室内回风口2b、室内送风口2a以及第一风道2c,第一风道2c连通室内回风口2b和室内送风口2a,风轮3转动地设置于第一风道2c中。具体地,风轮3转动过程中,在风轮3进风侧的第一风道2c内产生负压,室内空气经室内回风口2b被吸入第一风道2c内,在第一风道2c内进行热交换,形成冷气流或者热气流,并在风轮3的作用下经室内送风口2a送出,如此循环往复,实现对室内温度的调节。
请参阅图3和图4,新风系统1包括设置于壳体2上的风道组件11和送风机构12,风道组件11形成有新风入口11a、新风送风口11b以及第二风道11c,第二风道11c连通新风入口11a和新风送风口11b。送风机构12设置于第二风道11c中且位于风轮3的轴向一侧,并将来自新风入口11a的室外新风从新风送风口11b送出。具体地,送风机构12转动过程中,在送风机构12进风侧的第二风道11c内产生负压,室外空气经过新风入口11a被吸入第二风道11c,并在送风机构12的作用下经新风送风口11b送入室内。
第一风道2c和第二风道11c相互独立,第一风道2c内的冷气流或者热气流不会窜流至第二风道11c内,第二风道11c内的新风气流也不会窜流至第一风道2c内。新风送风口11b设置在室内送风口2a的下方。
在制冷模式下,第一风道2c内的冷气流和第二风道11c中的新风气流在空调室内机内相互隔离,新风气流经第二风道11c直接进入室内,不会在壳体2 内冷凝换热即不会产生湿度损失,流入室内的新风气流能够保持较高的湿度,有利于提高室内的湿度。
请继续参阅图3,制冷模式下,B向示意冷气流的流向,A向示意新风气流的流向。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在制冷模式下,从室内送风口2a流出的冷气流相对于室内空气温度较低、密度较大,冷气流从室内送风口2a流出后自然向下沉降,而新风气流相对于室内空气温度较高、密度较小,新风气流从新风送风口11b流出后向上方浮动,因此,新风气流和冷气流在空调室内机的前方混合并换热,新风气流的温度降低并形成水雾,形成一种可视的雾化效果,营造一种加湿雾化的视觉效果,提升用户体验感,也能提高产品的认知度;气流携带水雾流动,细小的水雾落在用户的皮肤表面,可以起到保湿美容的作用,伴随水雾的蒸发现象,起到降温的清凉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可以是挂壁式的,也可以是立柜式等其它型式,在此不作限制。
室内送风口2a可以水平送风、斜向上送风、或斜向下送风。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室内送风口2a斜向下送风。由于新风送风口11b位于室内送风口2a 的下方,如此设置便于室内送风口2a流出的冷气流和新风送风口11b流出的新风气流相遇,且冷气流从室内送风口2a流出后,经过较短的距离和时间后即可与新风气流相遇,即冷气流与新风气流相遇时的温升较小。同理,新风气流从新风送风口11b流出后,也经过较短的距离和时间后即可与冷气流相遇,即新风气流与冷气流相遇时温降较小。也就是说,冷气流与新风气流相遇时,冷气流的温度较低,而新风气流的温度较高,从而二者的温差较大,便于从新风气流中产生更多的水雾,进一步提高了加湿效果。
同理,新风送风口11b可以水平送风、斜向上送风或者斜向下送风。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新风送风口11b斜向上送风,如此设置与上一实施例中室内送风口2a斜向下送风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地,室内送风口2a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室内送风口2a的长度大致与风轮的长度适配。
新风送风口11b的大小和形状均不作限制,可以是圆形、方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等。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1和图2,室内送风口2a和新风送风口11b沿壳体2 的长度方向延伸,如此可以使得室内送风口2a和新风送风口11b均具有较长的长度,从室内送风口2a出流出的冷气流和从新风送风口11b流出的新风气流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新风气流和冷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产生更多的水雾,提高加湿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新风气流以及冷气流的流向、流速以及新风送风口11b和室内送风口2a的距离等因素都对新风气流的冷凝效果有直接影响,比如新风气和冷气流相遇时的温差、二者的接触面积等。新风送风口11b可以设置在室内送风口2a下方一定距离处,也可以紧邻室内送风口2a的下方设置,在此不作限定。当新风送风口11b设置在室内送风口2a下方的一定距离处时,需要保证从新风送风口11b流出的新风气流与从室内送风口2a流出的冷气流能够相遇。
示例性地,沿空调室内机的高度方向,新风送风口11b和室内送风口2a的最小距离不超过8cm,以使新风气流和冷气流分别流出新风送风口11b和室内送风口2a后,二者相遇时具有较大的温差和接触面积,以产生更多的水雾。第二风道11c的形状和分布位置不作限定,只需保证与第一风道2c相互隔离,且新风送风口11b位于室内送风口2a的下方即可。
从新风送风口11b相对水平方向的送风角度不限,从室内送风口2a相对水平方向的送风角度也不限,只需在制冷模式下,新风气流和冷气流能够相遇、混合即可。
示例性地,新风送风口11b相对水平方向的送风角度为--10°~20°,比如,可以为-10°、-5°、0°、5°、10°、15°或者20°等,室内送风口2a相对水平方向的送风角度为-45°~-15°,比如可以为-45°、-40°、-35°、-30°、 -25°、-20°或者-15°等,以使新风气流流出新风送风口11b后与室内送风口 2a流出的冷气流在距离壳体1前表面100mm~500mm的区域内相遇,如此新风气流和冷气流能够更充分地混合。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3,新风送风口11b的送风角度指的是,第二风道11c的沿上下方向的中心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室内送风口2a的送风角度指的是,第一风道2c沿上下方向的中心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β。需要说明的是,送风角度为正值时,表示斜向上送风,送风角度为负值时,表示斜向下送风。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二风道11c位于室内送风口2a下方的部分为导风腔112a,导风腔112a沿壳体2的长度方向延伸,导风腔112a沿壳体2长度方向的一侧具有入风口,导风腔112a的前侧敞开以形成新风送风口11b。新风气流从导风腔112a的侧面进入导风腔112a内,又经新风送风口11b从导风腔112a的前侧流出,如此可以将送风机构12布置在壳体2长度方向的一侧,便于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布局,提高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紧凑性。
入风口的流通面积和新风送风口11b的流通面积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在此不作限定。示例性地,入风口的流通面积大于新风送风口11b的流通面积。具体地,流入经新风入口11a流入第二风道11c中的新风气流经过入风口流入导风腔112a内,再经新风送风口11b流出第二风道11c,由于新风送风口11b 的流通面积小于入风口的流通面积,从而新风气流在流经新风送风口11b时产生节流现象,新风气流的流速增大,提高新风气流的送风距离,新风气流被送出一定距离后再与冷气流相遇,以便于其与室内送风口2a流出的冷气流更加充分地混合。
一实施例中,导风腔112a对应的壁面包括上弧形导流面1121a和下弧形导流面1122a,沿空调室内机的从后往前的方向,上弧形导流面1121a和下弧形导流面1122a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从而流入导风腔112a内的新风气流在流向新风送风口11b的过程中,新风气流的流经的第二流道的截面逐渐减小,使得新风气流的流速逐渐增大,提高新风气流的送风距离,以便于其与室内送风口2a 流出的冷气流更加充分地混合,进一步提高加湿效果。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上弧形导流面1121a的延伸末端处与室内送风口 2a对应的底表面的延伸末端处衔接。从而新风送风口11b紧邻室内送风口2a 的下方设置,如此新风气流流出新风送风口11b后在较短的时间和行程内,即可与室送风口2a流出的冷气流相遇并混合,有效提高了二者相遇时的温差。
可以理解的是,新风系统1的风道组件11可以与壳体2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成型后与壳体2组装在一起,以形成独立的第二风道11c,风道组件11和壳体2的具体连接形式在此不作限制。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壳体2包括底盘组件21和面框组件22。底盘组件21配置有蜗壳4,蜗壳4内的空间为第一风道2c的一部分,风轮3转动地设置在蜗壳4上,蜗壳4的出风口为室内送风口2a。面框组件22盖合在底盘组件21上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第二安装空间位于第一安装空间沿壳体2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蜗壳4设置于第一安装空间中,送风机构12设置在第二安装空间中。
具体地,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相互独立,送风机构12设置于第一安装空间的一侧,安装时,可以将送风机构12放置在空调室内机靠近室外的一侧,便于新风系统1从室外取风。此外,第二安装空间设置在第一安装空间的一侧,便于空调室内机内各结构的整体布局,提高结构紧凑型。
可以理解的是,蜗壳4可以与底盘组件21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单独成型后与底盘组件21组装在一起。
风道组件11可以是一个一体成型的机构,也可以包含多个结构分别成型后,通过卡接、焊接等方式连接。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和图4,风道组件11 包括风压管111和与底盘组件21连接的出风管112。风压管111设置在第二安装空间中的底盘组件21上,送风机构12转动地设置在风压管111内,新风入口11a形成在风压管111上。可以理解的是,风压管111可以通过管道等连通到室外,以从室外获取室外新风。出风管112与风压管111连通,出风管112 设置于蜗壳4的下端且沿壳体2的长度方向延伸,新风送风口11b形成在出风管112上。室外新风在送风机构12经新风入口11a进入风压管111内,并流向出风管112,最终经出风管112上的新风送风口11b送出。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可以将送风机构12和风压管111集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负压装置,在组装时,只需要将负压装置安装在第二安装空间对应的底盘组件21上即可。负压装置可以是风机,送风机构12对应风机的叶轮,风压管111对应风机的机壳。根据风机在空调室内机内的布置方式,可以选择轴流式风机、贯流式风机或者离心风机等。
风压管111与出风管112的连通方式有多种,在此不作限制。当风压管111 的出风口能够与出风管112的入风口的形状匹配时,风压管111和出风管112 可以直接连接。示例性地,请参阅4,风道组件11还包括转接管113,转接管 113连接在风压管111和出风管112之间。这是因为,风压111本身结构和出风管112的结构不同,二者的形状无法匹配,或者,为了使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的排布更加合理,风压管111的出风口和出风管112的入风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心和间距,需要通过设置转接管113方可实现风压管111和出风管112 的连通,更加便于新风系统1在空调室内机的布置。此时风压管111、转接管 113以及出风管112均构成第二风道11c的一部分。
出风管112与底盘组件21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出风管112可以与底盘组件 21一体注塑成型,也可以单独成型后,安装在底盘组件21的对应位置处,在此不作限制。
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出风管112和底盘组件21为一体成型结构,使得空调室内机的结构更加紧凑。此外,出风管112和蜗壳4一体注塑成型,可有效减小新风送风口11b与室内送风口2a的距离,提高新风气流的冷凝效果,进而提升加湿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底盘组件21的底侧和对应的面框组件22之间形成有管道空间,出风管112设置于管道空间内。也就是说,出风管112隐藏在底盘组件 21的底侧与面框组件22之间,使空调室内机的结构更加紧凑、美观。出风管 112的的截面可以是圆形、矩形或者其它不规则的形状,在此不作限制。对应地,出风管112的结构也有多种。示例性地,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出风管112包括上导流板1121、下导流板1122以及封板1123,上导流板1121、下导流板1122以及封板1123围设形成导风腔112a。上导流板1121和下导流板 1122的前端间隔设置以形成新风送风口11b,封板1123连接在上导流板1121 和下导流板1122的后端。
具体地,上导流板1121的底表面对应上弧形导流面1121a,下导流板1122 的顶表面对应下弧形导流面1122a,沿空调室内机从后往前的方向,上导流板 1121和下导流板112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以使新风气流在导流腔内流向新风送风口11b的过程中,新风气流的流速逐渐增大,至新风送风口11b时,流速最大,送风距离较大,新风气流流出后向前流出一定距离后再与冷气流相遇并混合,有利于新风气流和冷气流更充分地混合。
一实施例中,出风管112上设置有筋条1124,筋条1124支撑在上导流板 1121和下导流板1122之间以将新风送风口11b分成多个子出风口,多个子出风口和筋条1124沿空调室内机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具体地,筋条1124对上导流板1121和下导流板1122具有支撑的作用,防止上导流板1121和下导流板 1122发生变形,提高出风管112的结构强度。
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上导流板靠近新风送风口11b的一端与蜗壳4 靠近室内送风口的一端衔接,即上弧形导流面1121a的延伸末端与室内送风口 2a对应的底表面的延伸末端衔接。有效地降低了新风送风口11b与室内送风口 2a之间的距离,提高新风气流的冷凝效果,进而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加湿效果。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沿空调室内机从后往前的方向,蜗壳4的末端逐渐向下倾斜,从而第一风道2c中的冷气流在蜗壳4的引导下,沿室内送风口 2a斜向下送风,便于冷气流与新风气流相遇并混合,有利于提高加湿效果。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沿空调室内机从后往前的方向,下导流板1122的末端逐渐向上倾斜,从而新风气流在下导流板1122的引导下,沿新风送风口 11b斜向上送风,便于与室内送风口2a送出的冷气流相遇并混合,有利于提高加湿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蜗壳4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下导流板1122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在此不作限制。
上导流板1121可以沿空调室内机的前后方向水平设置,也可以倾斜设置,在此不作限制。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沿空调室内机从而往前的方向,上导流板1121的末端逐渐向下倾斜设置,如此,便于上导流板1121的下端与蜗壳 4的末端衔接,同时可使上导流板1121和下导流板112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以使新风气流在导流腔内流向新风送风口11b的过程中,新风气流的流速逐渐增大,至新风送风口11b时,流速最大,送风距离较大。可以理解的是,上导流板1121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在此不作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以及以上任意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通过制冷剂管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室内回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连通所述室内回风口和室内送风口;
风轮,所述风轮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中;
新风系统,所述新风系统包括:
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的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形成有新风入口、新风送风口以及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新风送风口,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相互独立,所述新风送风口设置在所述室内送风口的下方;
送风机构,所述送风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中且位于所述风轮的轴向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送风口斜向下送风;和/或,所述新风送风口斜向上送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送风口和所述新风送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高度方向,所述新风送风口和所述室内送风口的最小距离不超过8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送风口相对水平方向的送风角度为-10°~20°,所述室内送风口相对水平方向的送风角度为-45°~-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室内送风口下方的部分为导风腔,所述导风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导风腔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的一侧具有入风口,所述导风腔的前侧敞开以形成所述新风送风口,所述入风口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新风送风口的流通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腔对应的壁面包括上弧形导流面和下弧形导流面,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从后往前的方向,所述上弧形导流面和下弧形导流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弧形导流面的延伸末端处与所述室内送风口对应的底表面的延伸末端处衔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从后往前的方向,所述上弧形导流面倾斜向下延伸,所述下弧形倒流面倾斜向上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底盘组件,所述底盘组件配置有蜗壳,所述蜗壳内的空间为所述第一风道的一部分,所述风轮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蜗壳上,所述蜗壳的出风口为所述室内送风口;
面框组件,所述面框组件盖合在所述底盘组件上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蜗壳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中,所述送风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包括:
风压管,所述风压管设置在第二安装空间中的所述底盘组件上,所述送风机构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风压管内,所述新风入口形成在所述风压管上;
与所述底盘组件连接的出风管,所述出风管与所述风压管连通,所述出风管设置于所述蜗壳的下端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新风送风口形成在所述出风管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管和所述底盘组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组件的底侧和对应的面框组件之间形成有管道空间,所述出风管设置于所述管道空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管包括上导流板、下导流板以及封板,所述上导流板、所述下导流板以及所述封板围设形成导风腔,所述上导流板和所述下导流板的前端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新风送风口,所述封板连接在所述上导流板和所述下导流板的后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管上设置有筋条,所述筋条支撑在所述上导流板和所述下导流板之间以将所述新风送风口分成多个子出风口,多个所述子出风口和所述筋条沿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流板靠近所述新风送风口的一端与所述蜗壳靠近所述室内送风口的一端衔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空调室内机从后往前的方向,所述蜗壳逐渐向下倾斜;和/或,沿所述空调室内机从后往前的方向,所述下导流板逐渐向上倾斜;和/或,沿所述空调室内机从后往前的方向,所述上导流板逐渐向下倾斜。
1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以及权利要求1~17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和所述空调室内机通过制冷剂管连接。
CN202120164625.7U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Active CN2153366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64625.7U CN215336695U (zh)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64625.7U CN215336695U (zh)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36695U true CN215336695U (zh) 2021-12-28

Family

ID=79579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64625.7U Active CN215336695U (zh)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3669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3389A (zh) * 2022-01-10 2022-04-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3389A (zh) * 2022-01-10 2022-04-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25287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9340909B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08954619B (zh) 桌面空调
CN108709250A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5143527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533669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109442573B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10671746A (zh) 风道结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141633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23246547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2747368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921587U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1811993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11992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697691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235804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5143526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5143524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0848802B (zh) 一种空调挂机
CN208536395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8375108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2682855A (zh) 一种角式上下出风壁挂机及空调器
CN21908326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11992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295967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