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13389A - 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13389A
CN114413389A CN202210019925.5A CN202210019925A CN114413389A CN 114413389 A CN114413389 A CN 114413389A CN 202210019925 A CN202210019925 A CN 202210019925A CN 114413389 A CN114413389 A CN 1144133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air outlet
casing
outlet
del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199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守信
李建建
王烨
芦静
刘汉
陈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1001992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13389A/zh
Publication of CN1144133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133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新风装置包括机壳,机壳上开设有第一新风出口与第二新风出口,机壳具有用于朝向用户的面板面、与面板面的底边相连的底面及与面板面的侧边相连的侧面,第一新风出口设置于机壳的面板面,第二新风出口设置于底面、侧面或者面板面,第一新风出口呈孔洞状,第二新风出口呈狭长的条形状。采用第一新风出口,孔洞状出口使风力集中吹出,用户吹风感较强,新风体验强烈;采用第二新风出口,狭长的条形状出口使风力分散吹出,用户感受的吹风感较弱,新风体验轻柔;同时采用第一新风出口和第二新风出口,减小单个出口新风的温度扰动或出风速度,维持新风舒适性。

Description

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的空调主要是通过换热结构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加热或者降温,以实现制热或制冷的目的;为了保持室内温度,用户一般将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质量逐渐下降;为提高空气质量,具有引入室外新风的新风空调应运而生。传统的新风空调,为避免影响换热结构的布局,其新风出口多设置在换热出风口的一侧或换热进风口的一侧,新风出风形式单一,使用时存在新风过热、新风过冷、风速太大、风速太小等问题,舒适性不足,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新风空调的新风出风舒适性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一种新风装置,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开设有第一新风出口与第二新风出口,所述机壳具有用于朝向用户的面板面、与面板面的底边相连的底面及与面板面的侧边相连的侧面,所述第一新风出口设置于所述机壳的面板面,所述第二新风出口设置于所述底面、侧面或者面板面,所述第一新风出口呈孔洞状,所述第二新风出口呈狭长的条形状。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新风装置还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风机包括第一新风管与第二新风管,所述第一新风管与所述第一新风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新风管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连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包括底壳及出风壳,所述出风壳围设于所述底壳的下方形成出风腔,所述第二新风管与所述出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壳朝向所述面板面的一侧与所述底壳之间敞开形成所述第二新风出口。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壳的长度为L,所述第二新风出口的长度为L1,0.4<L1/L<0.9。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壳的宽度为W,所述出风腔的宽度为W1,0.4<W1/W<0.9。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新风出口的高度为H,3mm<H<20mm。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壳远离所述第二新风出口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第二新风管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出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壳相对于所述底壳倾斜设置,所述出风壳与所述底壳之间的距离由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新风出口的一端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壳与所述底壳之间的夹角为a,1°<a<5°。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机具有新风腔,所述第一新风管与所述第二新风管均与所述新风腔连接,所述新风腔内设有导通开关,用于使所述第一新风管与所述第二新风管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新风腔连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新风装置还包括检测结构与控制器,所述检测结构用于检测室内外温度或者新风腔内的新风量,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检测结构及所述导通开关电性连接,用于根据室内外温度差及新风量控制导通开关。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新风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的净化结构,所述净化结构的入口设有新风进风管,所述新风进风管伸出所述机壳,用于连通室外空气,所述净化结构的出口与所述新风腔连通。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新风装置还包括换热结构,所述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机壳上还开设有换热进风口与换热出风口,所述换热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面板面,且所述换热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的上方,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沿长度方向的一端。
一种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采用所述的新风装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室内外温度差△T和/或新风装置导入的新风量Q;
将△T与预设的温差值△T1、△T2进行比对,其中,△T1<△T2;和/或将Q与预设的风量值Q1、Q2进行比对,其中,Q1<Q2;
当△T≥△T2和/或Q≥Q2时,开启第三新风模式,使新风同时从第一新风出口和第二新风出口吹出;
当△T2>△T≥△T1和/或Q2>Q≥Q1时,开启第二新风模式,使新风仅从第二新风出口吹出;
当△T<△T1和/或Q<Q1时,开启第一新风模式,使新风仅从第一新风出口吹出。
上述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通过在面板面设置呈孔洞状的第一新风出口并且在底面、侧面或者面板面设置呈狭长的条形状的第二新风出口,当新风较弱或用户希望新风集中时,可采用第一新风出口,孔洞状出口使风力集中吹出,用户吹风感较强,新风体验强烈;当新风较强或室内外温度差异较大或用户希望新风散开时,采用第二新风出口,狭长的条形状出口使风力分散吹出,削弱新风的风感,用户感受的吹风感较弱,新风体验轻柔;当室内外温差或新风量进一步变大,可同时采用第一新风出口和第二新风出口,进一步减小单个出口新风的温度扰动或出风速度,维持新风舒适性。相比传统的出风形式单一的新风空调,该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可根据使用需求灵活选择不同的新风出口,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使吹出的新风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舒适性与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的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新风装置的透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新风装置的第一新风出口出风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新风装置的第二新风出口出风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的新风装置的第二新风出口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剖面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5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的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机壳;101、第一新风出口;102、第二新风出口;103、换热出风口;110、面板面;120、底面;122、底壳;124、出风壳;126、出风腔;128、开口;130、侧面;140、顶面;150、安装面;20、新风风机;210、第一新风管;220、第二新风管;230、新风腔;240、新风进风管;30、净化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包括机壳10,所述机壳10上开设有第一新风出口101与第二新风出口102,所述机壳10具有用于朝向用户的面板面110、与面板面110的底边相连的底面120及与面板面110的侧边相连的侧面130,所述第一新风出口101设置于所述机壳10的面板面110,所述第二新风出口102设置于所述底面120、侧面130或者面板面110,所述第一新风出口101呈孔洞状,所述第二新风出口102呈狭长的条形状。
其中,第二新风出口102呈狭长的条形状是指第二新风出口102的长度大于第一新风出口101的长度,第二新风出口102的高度小于第一新风出口101的高度,并且第二新风出口102的长度远大于其高度,使从第二新风出口102吹出的新风相对从第一新风出口101吹出的新风更分散。可选地,第一新风出口101可采用圆孔或者方孔等,以使从第一新风出口101吹出的新风相对从第二新风出口102吹出的新风更集中。
通过在面板面110设置呈孔洞状的第一新风出口101并且在底面120、侧面130或者面板面110设置呈狭长的条形状的第二新风出口102,参照图3,当新风较弱或用户希望新风集中时,可采用第一新风出口101,孔洞状出口使风力集中吹出,用户吹风感较强,新风体验强烈;参照,4,当新风较强或室内外温度差异较大或用户希望新风散开时,采用第二新风出口102,狭长的条形状出口使风力分散吹出,削弱新风的风感,用户感受的吹风感较弱,新风体验轻柔;当室内外温差或新风量进一步变大,可同时采用第一新风出口101和第二新风出口102,进一步减小单个出口新风的温度扰动或出风速度,维持新风舒适性。相比传统的出风形式单一的新风空调,该新风装置可根据使用需求灵活选择不同的新风出口,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使吹出的新风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舒适性与用户体验。双新风出口设计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或设定条件进行切换,以保证室外引入的新风在风速、新风分布和新风温度混合上能够始终满足要求。
可选地,图1中示出的第二新风出口102设置于底面120,其出风方向朝向面板面110所在的一侧,以将新风吹向用户。所述第二新风出口102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新风出口102的高度为H,L1:H的范围为200~400。具体地,L1:H=250:1;或者L1:H=280:1;或者L1:H=320:1;或者L1:H=350:1。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二新风出口102设置在面板面110或者两侧面130,根据实际需求或者机壳10结构进行灵活选择。
可选地,本申请的新风装置可以是独立实现从室外导入新风的设备,也可以是与空调器结合的新风空调设备,以下实施例以新风空调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机壳10还具有用于贴靠于墙壁的安装面150以及连接安装面150、两侧面130与面板面110的顶面140,面板面110与安装面150相对设置,顶面140与底面120相对设置。安装面150、两侧面130、顶面140、底面120及面板面110彼此连接围合形成机壳10的内部空间。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新风装置还包括换热结构(图中未示出),所述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机壳10内。参照图1,所述机壳10上还开设有换热进风口与换热出风口103,所述换热出风口103设置于所述面板面110,且所述换热出风口103位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102的上方,所述第一新风出口101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103沿长度方向的一端。换热结构可采用传统空调器的换热器或蒸发器等器件,以使从换热进风口进入的气流进行换热,换热后的气流从换热出风口103吹出,实现对室内空气制冷或制热。换热进风口可设置在机壳10的顶面140。图1中示出了换热出风口103的大致位置,换热出风口103处设有出风盖,换热时出风盖打开,以使换热后的气流从换热出风口103吹出;不需要换热时,出风盖关闭避免灰尘等杂物进入机壳10内。所述换热出风口103位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102的上方,可使从第二新风出口102吹出的新风与换热后的气流加快混合,使新风温度更容易接近室温,提高舒适度。所述第一新风出口101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103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计紧凑,不影响换热出风口103的设置,同时保证从第一新风出口101吹出的新风集中,使用户能感受到清新的新风。
进一步地,参照图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新风装置还包括新风风机20,所述新风风机20设于所述机壳10内。所述新风风机20包括第一新风管210与第二新风管220,所述第一新风管210与所述第一新风出口101连通,所述第二新风管220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102连通。新风风机20用于引入室外新风,使新风经第一新风管210由第一新风出口101吹出,经第二新风管220由第二新风出口102吹出。
可选地,参照图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新风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机壳10内的净化结构30,所述净化结构30的入口设有新风进风管240,所述新风进风管240伸出所述机壳10,用于连通室外空气,所述净化结构30的出口与新风风机20的新风腔230连通。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管240流入,先经过净化结构30进行过滤净化后再进入新风风机20的新风腔230,提高引入室内的新风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用户舒适度。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新风管210与所述第二新风管220均与所述新风腔230连接,所述新风腔230内设有导通开关(图中未示出),用于使所述第一新风管210与所述第二新风管220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新风腔230连通。通过对导通开关地控制,可灵活控制第一新风管210与所述第二新风管220的通断,以满足用户不同场景的需求。可选地,导通开关可以选用三通阀等元件。其中第一新风管210风道较短,风阻较低,常规情况下默认导通第一新风管210。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新风装置还包括检测结构(图中未示出)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所述检测结构用于检测室内外温度或者新风腔230内的新风量,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检测结构及所述导通开关电性连接,用于根据室内外温度差及新风量控制导通开关。通过检测结构对检测室内外温度或者新风腔230内的新风量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内部储存的软件程序对导通开关进行控制,比如,控制器通过换算得到室内外温度差△T和/或新风装置导入的新风量Q,控制器内部存储有预设的温差值△T1、△T2,其中,△T1<△T2;和/或预设的风量值Q1、Q2,其中,Q1<Q2;当△T≥△T2和/或Q≥Q2时,开启第三新风模式,使第一新风管210与第二新风管220均导通,新风同时从第一新风出口101和第二新风出口102吹出;参照图4,当△T2>△T≥△T1和/或Q2>Q≥Q1时,开启第二新风模式,使第二新风管220导通,第一新风管210不导通,新风仅从第二新风出口102吹出;参照图3,当△T<△T1和/或Q<Q1时,开启第一新风模式,使第一新风管210导通,第二新风管220不导通,新风仅从第一新风出口101吹出,实现对新风吹风场景的自动调节。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手动调节导通开关,实现对第一新风出口101与第二新风出口102的新风出风调节。
具体地,参照图5-7,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壳10包括底壳122及出风壳124,所述出风壳124围设于所述底壳122的下方形成出风腔126,所述第二新风管220与所述出风腔126连通,所述出风壳124朝向所述面板面110的一侧与所述底壳122之间敞开形成所述第二新风出口102。从第二新风管220流出的新风先进入出风腔126,再由第二新风出口102吹出。出风腔126通过底壳122及底壳122下方的出风壳124围设形成,不影响空调器的换热结构的设置,同时在较小的空间下实现结构的优化设计,满足新风分散吹出的需求。第二新风出口102通过出风壳124朝向所述面板面110的一侧与所述底壳122之间敞开形成,使新风朝面板面110所在一侧吹出,提高用户的可感知性,同时新风能更快地与换热后的气流混合,减少新风对室内温度的扰动,进一步提高用户舒适性。
参照图5,可选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壳122的长度为L,所述第二新风出口102的长度为L1,0.4<L1/L<0.9。比如L1/L=0.85。第二新风出口102的长度略短于底壳122的长度。
参照图6、7,可选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壳122的宽度为W,所述出风腔126的宽度为W1,0.4<W1/W<0.9。比如W1/W=0.7。出风腔126的宽度略短于底壳122的宽度。
参照图6、7,可选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新风出口102的高度为H,3mm<H<20mm。比如H=6mm,狭长的第二新风出口102使吹出的新风更分散与轻柔。
参照图6、7,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壳122远离所述第二新风出口102的一侧设有开口128,所述第二新风管220通过所述开口128与所述出风腔126连通,所述出风壳124相对于所述底壳122倾斜设置,所述出风壳124与所述底壳122之间的距离由靠近所述开口128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新风出口102的一端逐渐增大。即出风腔126采用渐开扩压的形式,第二新风管220的新风由开口128进入出风腔126,出风截面积逐渐增大,最后由第二新风出口102吹出,提高第二新风出口102的送风效果。
可选地,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壳124与所述底壳122之间的夹角为a,1°<a<5°。比如a=1.2°。
参照图8,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新风装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室内外温度差△T和/或新风装置导入的新风量Q;
将△T与预设的温差值△T1、△T2进行比对,其中,△T1<△T2;和/或将Q与预设的风量值Q1、Q2进行比对,其中,Q1<Q2;
当△T≥△T2和/或Q≥Q2时,开启第三新风模式,使新风同时从第一新风出口101和第二新风出口102吹出;
当△T2>△T≥△T1和/或Q2>Q≥Q1时,开启第二新风模式,使新风仅从第二新风出口102吹出;
当△T<△T1和/或Q<Q1时,开启第一新风模式,使新风仅从第一新风出口101吹出。
第一新风模式中新风由第一新风出口101吹出,风力集中,用户吹风感较强,新风体验强烈;第二新风模式中新风由第二新风出口102吹出,吹风出口狭长导致风力分散,用户感受的吹风感较弱,新风体验轻柔;第三新风模式为第一新风模式、第二新风模式中的风道同时开启,新风从第一新风出口101和第二新风出口102同时吹出。本申请新风装置涉及的新风模式可由用户选择,也可按照条件自动运行。新风出风的第一新风模式经过第一新风管210、第一新风出口101,风道较短,风阻较低,因此常规模式下默认采用第一新风模式的第一新风出口101。当检测到室内外温度差较大或当前新风量较大,即新风温度相比室温差异明显或新风风速较大,不宜吹人时,关闭第一新风模式的风道,切换为第二新风模式从第二新风出口102出风。第二新风出口102狭长,使出风更加分散,风速降低。同时第二新风出口102接近空调的换热出风口103,由第二新风出口102吹出的新风迅速与空调制冷/制热气流混合,使新风较快的平衡到室温。当室内外温差或新风量进一步变大,则切换为第三新风模式,同时打开第一新风出口101和第二新风出口102,进一步减小单个风口新风的温度扰动或出风速度,维持新风舒适性。本实施例的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包含多种新风出风形式的方法,并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风口切换,保障适宜的新风体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开设有第一新风出口与第二新风出口,所述机壳具有用于朝向用户的面板面、与面板面的底边相连的底面及与面板面的侧边相连的侧面,所述第一新风出口设置于所述机壳的面板面,所述第二新风出口设置于所述底面、侧面或者面板面,所述第一新风出口呈孔洞状,所述第二新风出口呈狭长的条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新风风机包括第一新风管与第二新风管,所述第一新风管与所述第一新风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新风管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底壳及出风壳,所述出风壳围设于所述底壳的下方形成出风腔,所述第二新风管与所述出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壳朝向所述面板面的一侧与所述底壳之间敞开形成所述第二新风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的长度为L,所述第二新风出口的长度为L1,0.4<L1/L<0.9。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的宽度为W,所述出风腔的宽度为W1,0.4<W1/W<0.9。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的高度为H,3mm<H<20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远离所述第二新风出口的一侧设有开口,所述第二新风管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出风腔连通,所述出风壳相对于所述底壳倾斜设置,所述出风壳与所述底壳之间的距离由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新风出口的一端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壳与所述底壳之间的夹角为a,1°<a<5°。
9.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风机具有新风腔,所述第一新风管与所述第二新风管均与所述新风腔连接,所述新风腔内设有导通开关,用于使所述第一新风管与所述第二新风管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新风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结构与控制器,所述检测结构用于检测室内外温度或者新风腔内的新风量,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检测结构及所述导通开关电性连接,用于根据室内外温度差及新风量控制导通开关。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的净化结构,所述净化结构的入口设有新风进风管,所述新风进风管伸出所述机壳,用于连通室外空气,所述净化结构的出口与所述新风腔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结构,所述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机壳上还开设有换热进风口与换热出风口,所述换热出风口设置于所述面板面,且所述换热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新风出口的上方,所述第一新风出口位于所述换热出风口沿长度方向的一端。
13.一种新风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新风装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室内外温度差△T和/或新风装置导入的新风量Q;
将△T与预设的温差值△T1、△T2进行比对,其中,△T1<△T2;和/或将Q与预设的风量值Q1、Q2进行比对,其中,Q1<Q2;
当△T≥△T2和/或Q≥Q2时,开启第三新风模式,使新风同时从第一新风出口和第二新风出口吹出;
当△T2>△T≥△T1和/或Q2>Q≥Q1时,开启第二新风模式,使新风仅从第二新风出口吹出;
当△T<△T1和/或Q<Q1时,开启第一新风模式,使新风仅从第一新风出口吹出。
CN202210019925.5A 2022-01-10 2022-01-10 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441338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9925.5A CN114413389A (zh) 2022-01-10 2022-01-10 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19925.5A CN114413389A (zh) 2022-01-10 2022-01-10 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13389A true CN114413389A (zh) 2022-04-29

Family

ID=81270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19925.5A Pending CN114413389A (zh) 2022-01-10 2022-01-10 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413389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44097A1 (zh) * 2020-06-02 2021-12-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窗式空调器
CN113803793A (zh) * 2020-06-11 2021-12-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336695U (zh) * 2021-01-21 2021-12-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113864882A (zh) * 2021-05-20 2021-12-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44097A1 (zh) * 2020-06-02 2021-12-0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窗式空调器
CN113803793A (zh) * 2020-06-11 2021-12-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5336695U (zh) * 2021-01-21 2021-12-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113864882A (zh) * 2021-05-20 2021-12-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52464B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5388465A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295146U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JP2001001751A (ja) 空調装置
CN111503737B (zh) 空调设备和运行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413389A (zh) 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1237878A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7622138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29596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5218278A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WO2017201996A1 (zh) 电动汽车及其havc空调系统
CN115164280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1781471U (zh) 一种室内机
CN211977017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467507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S61128048A (ja) 間仕切対応型空調補助システム
JP4893025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7232266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4174728A (zh) 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CN21768537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876157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1955068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29597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31992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9243869U (zh) 导风板和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42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