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19852A - 防雾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雾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19852A CN114619852A CN202111050663.0A CN202111050663A CN114619852A CN 114619852 A CN114619852 A CN 114619852A CN 202111050663 A CN202111050663 A CN 202111050663A CN 114619852 A CN114619852 A CN 1146198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allel
- region
- portions
- connection
- angle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02—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 B60S1/023—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including defroster or demisting means
- B60S1/026—Cleaning windscreens, windows or optical devices including defroster or demisting means using electrical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4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 H05B3/54—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flexible
- H05B3/56—Heating cab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02—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clear vision, e.g. anti-frost or defog panes, rain shiel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3—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between vehicle parts or sub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84—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arent or reflecting areas, e.g. for demisting or de-icing windows, mirrors or vehicle windshield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84—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arent or reflecting areas, e.g. for demisting or de-icing windows, mirrors or vehicle windshields
- H05B3/86—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arent or reflecting areas, e.g. for demisting or de-icing windows, mirrors or vehicle windshields the heating conductors being embedded in the transparent or reflecting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防雾装置具有对风挡进行加热的加热线,加热线具有长尺寸方向的中间部位于视场角区域的内侧且相互大致平行的多个并列部,在多个并列部中包括长尺寸方向的一端彼此在视场角区域的外侧通过连接部连接但另一端彼此不连接而是分离的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的另一端连接于热量补充部,该热量补充部位于视场角区域的外侧并朝向邻接的对方的并列部侧突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设于车辆的风挡的加热线的防雾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车辆用的防雾装置,该车辆用的防雾装置通过加热线对风挡进行加热,由此对该风挡进行防雾。在日本特开2020-147050中公开了一种防雾装置,该防雾装置在作为传感器装置的摄像机的视场角区域内设有具有相互平行的多个直线状的部分的加热线。根据这样的防雾装置,能通过对摄像机的视场角区域内进行防雾来准确地进行受光。
再者,在通过加热线对风挡进行加热时,若局部存在温度低的部分,则有时会无法防止该部分的雾以及无法去除雾。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由摄像机拍摄的图像的画质恐怕会降低。若减小加热线的相互平行的部分彼此的间隔使得在摄像机的视场角区域内不会局部地产生温度低的部分,则拍入由摄像机拍摄的图像中的加热线会变多,因此对画质带来的影响变大(即,画质恐怕会降低)。而且,为了防止加热线彼此的短路,不优选使加热线彼此过于接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应对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不减小存在于传感器装置的视场角区域内的加热线的间隔就能防止或抑制在传感器装置的视场角区域内局部地产生温度低的部分的防雾装置。
本发明的防雾装置对配置于传感器装置的电磁波射入的一侧的风挡进行防雾,所述传感器装置被配置为通过检测从车辆的外部射入的所述电磁波来获取所述车辆的外部的信息,所述防雾装置具有加热线,该加热线配设于所述风挡,并通过通电而发热,由此对所述风挡进行加热,所述加热线具有长尺寸方向的中间部位于视场角区域的内侧且相互大致平行的多个并列部,所述视场角区域是通过所述传感器装置来检测所述电磁波的区域,在所述多个并列部中包括所述长尺寸方向的一端彼此在所述视场角区域外通过连接部连接并且所述长尺寸方向的与所述一端相反侧的另一端彼此不连接而是分离的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所述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并列部的所述另一端连接于突出部,该突出部位于所述视场角区域外并朝向所述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中的另一方的所述并列部侧突出。
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之间的区域中的通过连接部相互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区域通过该两根并列部和连接部所发出的热来加热。另一方面,该两根并列部之间的区域中的未通过连接部相互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区域通过该两根并列部和突出部所发出的热来加热。因此,会防止或抑制未通过连接部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区域的温度比通过连接部相互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区域的温度低。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所述突出部设有弯折部,该弯折部位于所述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彼此之间以及所述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的延长线彼此之间,并在接近部与以远离所述视场角区域的方式从所述接近部延伸的部分的连接部分以锐角弯折,所述接近部在所述视场角区域外与所述视场角区域的一边大致平行地延伸。
以锐角弯折的弯折部供给至风挡的热量比其他部分供给至风挡的热量多。因此,若设有弯折部,则能提高防止或抑制未通过连接部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区域的温度比通过连接部相互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区域的温度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加热线还具有视场角外布线部,该视场角外布线部设于所述视场角区域外,并连接于用于从外部接受电流的供给的电极,在所述视场角外布线部中包括位于所述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的所述长尺寸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的所述视场角区域外并且在与所述视场角区域离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与所述视场角区域的一边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部分,并且在所述视场角外布线部设有其他突出部,该其他突出部位于所述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的所述延长线彼此之间并从所述部分向所述视场角区域侧突出。
根据这样的构成,会防止或抑制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未通过连接部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区域的温度比通过连接部相互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区域的温度低。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述加热线还具有视场角外布线部,该视场角外布线部设于所述视场角区域外,并连接于用于从外部接受电流的供给的电极,在所述视场角外布线部设有:在与所述视场角区域离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与所述视场角区域的一边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部分;以及弯折部,一端连接于所述部分且在所述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的所述延长线彼此之间的位置弯折成锐角,另一端连接于以离开所述视场角区域的方式延伸的部分。
若设有弯折部,则能提高防止或抑制未通过连接部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区域的温度比通过连接部相互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区域的温度低的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进行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其中:
图1是表示前风挡与摄像机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的加热线的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的加热线的构成的图。
图4是图3的IV部放大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的加热线的构成的图。
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的加热线的构成的图。
图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的加热线的构成的图。
图8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的加热线的构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其一部分的车辆10具有前风挡11(前窗玻璃)和摄像机12。前风挡11是透明的玻璃板。前风挡11设于摄像机12拍摄图像的一侧(射入至摄像机12的可见光所通过的一侧)。摄像机12被配置为通过检测从前风挡11透过的可见光来隔着前风挡11拍摄车辆10的前方的场景(即,获取车辆10的外部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用箭头Fr表示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用箭头Up表示车辆10的上下方向上的上方。
在前风挡11设有具有遮光性的遮光膜(mask)13。在遮光膜13设有开口部14。视场角区域α由遮光膜13的开口部14规定,该视场角区域α是摄像机12的图像拍摄区域。即,摄像机12视点中的遮光膜13的开口部14是摄像机12的视场角区域α。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α表示上下方向的视场角区域,但实际上视场角区域α是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扩展的二维区域。开口部14可以是物理上的贯通孔,也可以不是物理上的贯通孔而是能使光透过的部分(透明的部分)。如图1所示,前风挡11以前低后高的形态倾斜。因此,设于遮光膜13的开口部14具有下侧的宽度比上侧的宽度更宽的大致梯形的形状(参照图2等),使得由摄像机12拍摄的图像成为大致长方形。
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15应用于前风挡11。并且,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15至少对前风挡11中的遮光膜13的开口部14(即,前风挡11中的与摄像机12的视场角区域α的内侧对应的区域。以下,仅记为“视场角区域α内”)进行加热。由此,各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15会防止视场角区域α内起雾,并且在起雾了的情况下去除雾。
如图2至图8所示,各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15具有配设于前风挡11和遮光膜13的表面的加热线20。加热线20由通过通电而发热的材料形成。在加热线20中,例如可以应用铜线、银线或不锈钢线等金属线。在加热线20的两端的每一个连接有电极201。电极201与搭载于车辆10的省略图示的电源和控制装置电连接。并且,被配置为从电源供给的电流经由控制装置流至各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15的加热线20。控制装置被配置为能由车辆10的使用者进行操作,车辆10的使用者能选择性地切换至使电流流至加热线20的“打开(ON)”和不使电流流至加热线20的“关闭(OFF)”。并且,加热线20通过从电源供给的电流而发热,由此前风挡11的视场角区域α内被加热而升温。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加热线20具有四根并列部(第一并列部211、第二并列部212、第三并列部213以及第四并列部214)、三个连接部(第一连接部231、第二连接部232以及第三连接部233)以及两个电极连接部(第一电极连接部251和第二电极连接部252)。这些并列部是隔开规定的距离相互大致平行并且在车辆10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各并列部既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弯曲成圆弧状。各连接部是将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彼此连接的部分。各电极连接部是将电极201与规定的并列部连接的部分。
如图2所示,四根并列部从上侧起依次按第一并列部211、第二并列部212、第三并列部213、第四并列部214的顺序配设。四根并列部均与大致梯形的视场角区域α的上边和下边大致平行。第一并列部211位于前风挡11中的遮光膜13的开口部14的外侧(以下,仅记为“视场角区域α外”)。并且,第一并列部211具有沿着视场角区域α的上边延伸的部分(换言之,与视场角区域α的上边离开规定的距离并且与该上边大致平行的部分)。第二并列部212、第三并列部213以及第四并列部214各自的长尺寸方向的中间部位于视场角区域α内。第二并列部212、第三并列部213以及第四并列部214各自的长尺寸方向的两端部位于视场角区域α外。
而且,第一并列部211的端部且与第一连接部231相连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与第一电极连接部251相连。因此,第一并列部211经由第一电极连接部251与电极201相连。第四并列部214的端部且与第三连接部233相连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与第二电极连接部252相连。因此,第四并列部214经由第二电极连接部252与电极201相连。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连接部251和第二电极连接部252是设于视场角区域α外的视场角外布线部。
相互邻接的第一并列部211和第二并列部212的长尺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图2中为左侧的端部)彼此通过第一连接部231相互连接。相互邻接的第二并列部212和第三并列部213的长尺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图2中为右侧的端部)彼此通过第二连接部232连接。相互邻接的第三并列部213和第四并列部214的长尺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图2中为左侧的端部)彼此通过第三连接部233连接。第一连接部231、第二连接部232以及第三连接部233均位于视场角区域α外。如此,若着眼于四根并列部中的相互邻接的两根并列部,则所着眼的两根并列部的长尺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彼此在视场角区域α外通过连接部连接。另一方面,该所着眼的两根并列部的与所述一方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彼此分离。并且,该所着眼的两根并列部的所述相反侧的端部连接于加热线20的其他的部分,具体而言,该所着眼的两根并列部的所述相反侧的端部连接于用于与跟所着眼的两根并列部不同的并列部连接的连接部、第一电极连接部251或第二电极连接部252。换言之,在四根并列部中包括“在长尺寸方向的一端,经由连接部连接于在一侧邻接的‘其他并列部’,在长尺寸方向的另一端,经由其他连接部(跟所述连接部不同的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一侧的相反侧的邻接的‘另一其他并列部(与所述‘其他并列部’不同的并列部)’”这样的构成的并列部。如此,加热线20具有通过并列部与连接部交替串接地相连而曲折(zigzag)地延伸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彼此之间的区域且通过连接部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区域记为“连接侧端部区域”,将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彼此之间的区域且分离的一侧(换言之,未相互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的区域记为“非连接侧端部区域”。
第二连接部232位于第二并列部212及其延长线E2与第三并列部213及其延长线E3之间,沿着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梯形的一方的斜边)延伸。即,第二连接部232接近视场角区域α的所述规定的一边,并且与所述规定的一边大致平行。
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三连接部233分别具有热量补充部261、262。第一连接部231的热量补充部261是比第二并列部212及其延长线E2朝向第三并列部213侧突出的突出部。第三连接部233的热量补充部262是比第三并列部213及其延长线E3朝向第二并列部212侧突出的突出部。即,在相互邻接的第二并列部212和第三并列部213的未通过第二连接部232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相互分离的一侧的端部),连接有朝向邻接的对方的并列部侧突出的突出部。这些热量补充部261、262具有接近部271、272,该接近部271、272是沿着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延伸的部分。这些接近部271、272接近视场角区域α的所述规定的一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梯形的一方的斜边)(换言之,离开规定的距离),并且与所述规定的一边大致平行。需要说明的是,视场角区域α的所述规定的一边与接近部271、272的距离并不被限定,但优选尽可能小。
若是这样的构成,则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连接侧端部区域(在图2中为长尺寸方向的右侧的区域)主要通过第二并列部212、第三并列部213以及第二连接部232所发出的热来加热。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部232位于视场角区域α外,但在靠近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的位置沿着该规定的一边配置。若是这样的构成,则能使从第二连接部232传递至视场角区域α内的热量增多,因此能提高对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连接侧端部区域进行防雾的效果。
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在图2中为长尺寸方向的左侧的区域)主要通过第二并列部212、第三并列部213、第一连接部231所具有的热量补充部261以及第三连接部233的热量补充部262所发出的热来加热。若是这样的构成,则会防止或抑制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比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低。换言之,能谋求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区域的温度分布的均匀化。因此,能提高对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进行防雾的效果(换言之,能防止或抑制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防雾的效果比连接侧端部区域的防雾的效果低)。
即,若假定为在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三连接部233未设置热量补充部261、262的构成,则传递至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热量会比存在第二连接部232的连接侧端部区域的热量少。因此,在该情况下,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会比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低。其结果是,有时会无法获得充分地对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进行防雾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三连接部233具有热量补充部261、262。并且,这些热量补充部261、262进一步具有接近部271、272。与第二连接部232同样地,这些接近部271、272位于第二并列部212及其延长线E2与第三并列部213及其延长线E3之间,并被设为沿着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与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大致平行)。因此,与第二连接部232同样地,这些接近部271、272能向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区域供给热。
并且,根据这样的构成,可以不为了防止或抑制前风挡11的温度分布的不均匀而减小并列部彼此的间隔。因此,可以不增多存在于视场角区域α内的加热线20,因此对由摄像机12拍摄的图像的画质带来的影响不大。即,拍入由摄像机12拍摄的图像中的加热线20不多,因此由摄像机12拍摄的图像的画质不会降低。而且,由于可以不减小加热线20彼此的间隔(特别是并列部彼此的间隔),因此加热线20彼此的短路的可能性不高。
第三连接部233的热量补充部262具有加热线20以锐角弯折的部分291(以下,记为“锐角弯折部”)。具体而言,热量补充部262具有连接于与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大致平行的接近部272的一端(靠近第二并列部212的一侧的端部)并且以远离视场角区域α的方式延伸的部分(例如,与第二并列部212和第三并列部213大致平行的部分)。并且,锐角弯折部291设于“接近部272的一端”与“以远离视场角区域α的方式延伸的部分”的连接部分。从热量补充部262的锐角弯折部291及其附近供给至前风挡11的热量比热量补充部262的其他部分多。并且,该锐角弯折部291位于第二并列部212及其延长线E2与第三并列部213及其延长线E3之间。因此,与在热量补充部262未设置锐角弯折部291的构成相比,能使从热量补充部262供给至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热量增多。因此,能提高防止或抑制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比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低的效果。
具体而言,第一连接部231的热量补充部261的接近部271与第三连接部233的热量补充部262的接近部272未直接地相连。而且,为了防止第一连接部231的热量补充部261的接近部271与第三连接部233的热量补充部262的接近部272的短路,这些接近部271、272彼此离开一定程度的距离。因此,在第二并列部212及其延长线E2与第三并列部213及其延长线E3之间的区域的长尺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存在加热线20中断的部位。因此,在热量补充部262未设置锐角弯折部291的构成中,从热量补充部261、262供给至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热量恐怕会比从第二连接部232供给至连接侧端部区域的热量少。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热量补充部262设有锐角弯折部291,因此,与未设置锐角弯折部291的构成相比,能使供给至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热量增多。因此,能提高防止或抑制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比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低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连接部233的热量补充部262的锐角弯折部291与第一连接部231的热量补充部261之间的区域是“未设置接近部271、272的部位”。换言之,第三连接部233的热量补充部262的锐角弯折部291设于面向前述的“未设置接近部271、272的部位”的地方。若是这样的构成,则会防止或抑制“未设置接近部271、272的部位”的附近的温度比其他部分的温度低。
设于第三连接部233的其他接近部273和其他锐角弯折部292位于第三并列部213及其延长线E3与第四并列部214及其延长线E4之间。并且,第三并列部213与第四并列部214之间的连接侧端部区域主要通过第三并列部213、第四并列部214以及第三连接部233的其他接近部273和其他锐角弯折部292所发出的热来加热。
在第三连接部233设有热量补充部262的构成中,形成第三连接部233的加热线20的一部分被引出至比第三并列部213及其延长线E3靠第二并列部212侧。因此,在第三并列部213及其延长线E3与第四并列部214及其延长线E4之间,存在加热线20局部地离开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的部位(即,第三连接部233的未设置其他接近部273的部位)。因此,在第三连接部233未设置其他锐角弯折部292的构成中,从第三连接部233供给至第三并列部213与第四并列部214之间的连接侧端部区域的热量恐怕会比像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连接侧端部区域那样的“沿着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不中断地存在第二连接部232(加热线20)的构成”的热量少。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通过该其他锐角弯折部292来弥补因“未设置其他接近部273的部位”的存在引起的热量不足。特别是,该其他锐角弯折部292设于面向“未设置其他接近部273的部位”的位置。换言之,该其他锐角弯折部292与第三连接部233的热量补充部262之间的区域是“未设置其他接近部273的部位”。若是这样的构成,则会防止或抑制“未设置其他接近部273的部位”的附近的温度比其他部分的温度低。
而且,在第三并列部213的与第三连接部233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在图2中为左侧的端部)也设有锐角弯折部293。前述的其他锐角弯折部292与该锐角弯折部293相互对置。换言之,第三连接部233的其他锐角弯折部292与该锐角弯折部293之间的区域是“未设置其他接近部273的部位”。若是这样的构成,则能提高防止或抑制“未设置其他接近部273的部位”的附近的温度比其他部分的温度低的效果。
第二电极连接部252具有位于第三并列部213和第四并列部214的与通过第三连接部233连接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并且在与第三并列部213和第四并列部214的长尺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并且,在该部分及其附近的部分设有热量补充部263。在该热量补充部263设有接近部274和锐角弯折部294。该接近部274是接近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换言之,与视场角区域α离开规定的距离)并且与该规定的一边大致平行的部分。锐角弯折部294位于该接近部274的一方的端部(靠近第三并列部213的一侧的端部)。更具体而言,在热量补充部263中具有一端连接于接近部274的一方的端部并且另一端以离开视场角区域α的方式延伸的部分(例如,与第三并列部213和第四并列部214大致平行地延伸的部分)。并且,锐角弯折部294设于“接近部274的一方的端部”与“以离开视场角区域α的方式延伸的部分”的连接部分。因此,第三并列部213与第四并列部214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主要通过第三并列部213、第四并列部214以及设于第二电极连接部252的热量补充部263所发出的热来加热。因此,会防止或抑制第三并列部213与第四并列部214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比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低。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第二电极连接部252的热量补充部263的锐角弯折部294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区域不存在加热线20,但锐角弯折部294非常靠近该区域地存在。因此,会防止或抑制该区域及其附近的区域的温度比其他部分低。而且,在第三并列部213的与第三连接部233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也设有锐角弯折部295。并且,该锐角弯折部295与第二电极连接部252的热量补充部263的锐角弯折部294隔开规定的距离地对置设置。因此,通过第三并列部213的锐角弯折部295所发出的热,也能提高防止或抑制第三并列部213与第四并列部214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比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低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说明中,示出了在第三连接部233的热量补充部262设有锐角弯折部291并且在第一连接部231的热量补充部261未设置锐角弯折部的构成,但本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15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在第三连接部233的热量补充部262未设置锐角弯折部291并且在第一连接部231的热量补充部261设有锐角弯折部的构成。而且,在上述说明中,示出了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三连接部233这两方具有热量补充部261、262的构成,但本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15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为了向第二并列部212与第三并列部213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供给热,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三连接部233中的至少一方具有热量补充部即可。
而且,在上述说明中,示出了第二电极连接部252具有用于向第三并列部213与第四并列部214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供给热的热量补充部263的构成,但本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15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代替设于第二电极连接部252的热量补充部263,在第二连接部232设有用于向第三并列部213与第四并列部214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供给热的热量补充部。而且,也可以是,在第二电极连接部252和第二连接部232这两方设有用于向第三并列部213与第四并列部214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供给热的热量补充部。
总之,只要是在相互邻接的两根并列部彼此的未相互连接的一侧的端部连接有用于向该两根并列部彼此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供给热的热量补充部的构成即可。并且,该热量补充部具有位于该两根并列部以及它们的延长线彼此之间并且接近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的部分(被设为沿着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的部分)即可。而且,该热量补充部也可以具有锐角弯折部。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15的加热线20从上侧起依次具有第五并列部215、第六并列部216、第七并列部217、第八并列部218以及第九并列部219。第五并列部215至第九并列部219相互大致平行,并且与视场角区域α的上边和下边大致平行。第五并列部215至第九并列部219既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弯曲成圆弧状。第五并列部215设于视场角区域α外。第六并列部216、第七并列部217、第八并列部218以及第九并列部219的长尺寸方向的中间部位于视场角区域α内,它们的两端部位于视场角区域α外。
相互邻接的第五并列部215和第六并列部216在它们的长尺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图3中为左侧的端部)通过第四连接部234相互连接。相互邻接的第六并列部216和第七并列部217在它们的长尺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图3中为右侧的端部)通过第五连接部235相互连接。相互邻接的第七并列部217和第八并列部218在它们的长尺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图3中为左侧的端部)通过第六连接部236相互连接。相互邻接的第八并列部218和第九并列部219在它们的长尺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图3中为右侧的端部)通过第七连接部237相互连接。第五并列部215通过第三电极连接部253连接于电极201(在图3中省略)。第九并列部219通过第四电极连接部254与电极201连接。
在第五连接部235设有位于第六并列部216及其延长线E6与第七并列部217及其延长线E7之间的接近部275。该接近部275是接近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并且与该规定的一边大致平行的部分。因此,第六并列部216与第七并列部217之间的连接侧端部区域主要通过第六并列部216、第七并列部217以及第五连接部235的接近部275所发出的热来加热。
在第五连接部235还设有热量补充部264。该热量补充部264具有比第七并列部217向第八并列部218侧突出的突出部(换言之,位于第七并列部217及其延长线E7与第八并列部218及其延长线E8之间的部分)。并且,第七并列部217的一方的端部(通过第六连接部236与第八并列部218连接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连接于该热量补充部264。该热量补充部264具有其他接近部276。该其他接近部276具有位于第七并列部217及其延长线E7与第八并列部218及其延长线E8之间并沿着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延伸的部分。因此,第七并列部217与第八并列部218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主要通过第七并列部217、第八并列部218以及第五连接部235的热量补充部264(特别是,设于热量补充部264的其他接近部276)所发出的热来加热。
第六连接部236位于第七并列部217及其延长线E7与第八并列部218及其延长线E8之间。而且,第六连接部236接近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梯形的斜边),并且与该规定的一边大致平行。因此,第七并列部217与第八并列部218之间的连接侧端部区域主要通过第七并列部217、第八并列部218以及第六连接部236所发出的热来加热。如果是这样的构成,则会防止或抑制在第七并列部217与第八并列部218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和连接侧端部区域之间产生温度差。
图4是图3的IV部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该热量补充部264具有:弯折部301,弯折成大致直角;以及两个弯折部302、303,设于该弯折成大致直角的弯折部301的两侧,以大致135°的角度弯折。并且,通过这三处弯折部301、302、303,热量补充部264整体上折回大致180°。如此,只要能获得所希望的温度分布,则也可以不在热量补充部264设置锐角弯折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示出未设置用于向第六并列部216与第七并列部217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供给热的热量补充部的构成,但本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15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为了向第六并列部216与第七并列部217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供给热,在第四连接部234和第六连接部236中的至少一方设有热量补充部。在该情况下,在设于第四连接部234的热量补充部,能应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接部231的热量补充部261相同的构成。在设于第六连接部236的热量补充部,能应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三连接部233的热量补充部262相同的构成。
而且,在图3中,示出未设置用于向第八并列部218与第九并列部219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供给热的热量补充部的构成,但本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15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为了向第八并列部218与第九并列部219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供给热,在第六连接部236和第四电极连接部254中的至少一方设有热量补充部。在该情况下,在设于第六连接部236的热量补充部,能应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三连接部233的热量补充部262相同的构成。在设于第四电极连接部254的热量补充部,能应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设于第二电极连接部252的热量补充部263相同的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因此,对与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五连接部235的热量补充部264的放大图,是与图4对应的图。如图5所示,第五连接部235的热量补充部264不具有弯折的部分,而是具有在热量补充部的突出方向的顶端弯曲成半圆状的弯曲部304。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能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并起到同样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第四实施方式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方式。因此,对与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五连接部235的热量补充部264的放大图,是与图4对应的图。如图6所示,第五连接部235的热量补充部264具有朝向视场角区域α侧突出的部分305。即,该热量补充部264整体上具有大致“P”字形。该朝向视场角区域α侧突出的部分305比接近部276靠近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相比,能使从热量补充部264供给至视场角区域α内的热量增多。需要说明的是,朝向视场角区域α侧突出的部分305具有大致半圆状的形状,但该部分305的形状不限定于半圆形状。而且,该部分305也可以具有锐角弯折部。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15的加热线20具有多个并列部、多个连接部以及多个电极连接部。在多个并列部中从上方起依次包括第十并列部220、第十一并列部221、第十二并列部222、第十三并列部223。第十并列部220和第十三并列部223位于视场角区域α外。第十一并列部221和第十二并列部222的长尺寸方向的中间部位于视场角区域α内。第十一并列部221和第十二并列部222的长尺寸方向的两端部位于视场角区域α外。在多个连接部中包括第八连接部238、第九连接部239以及第十连接部240。第八连接部238、第九连接部239以及第十连接部240位于视场角区域α外。在多个电极连接部中包括第五电极连接部255和第六电极连接部256。第五电极连接部255和第六电极连接部256是位于视场角区域α外的视场角外布线部。
并且,相互邻接的第十并列部220和第十一并列部221的长尺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图7中为左侧的端部)彼此通过第八连接部238连接。第十并列部220和第十一并列部221的长尺寸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在图7中为右侧的端部)彼此不连接而是分离。相互邻接的第十一并列部221和第十二并列部222的长尺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图7中为右侧的端部)彼此通过第九连接部239连接。第十一并列部221和第十二并列部222的长尺寸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在图7中为左侧的端部)彼此不连接而是分离。相互邻接的第十二并列部222和第十三并列部223的长尺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图7中为左侧的端部)彼此通过第十连接部240连接。第十二并列部222和第十三并列部223的长尺寸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在图7中为右侧的端部)彼此不相互连接而是分离。第十并列部220通过第五电极连接部255与电极201(在图7中省略)连接。第十三并列部223通过第六电极连接部256与电极201连接。
第八连接部238位于第十并列部220及其延长线E10与第十一并列部221及其延长线E11之间。并且,第八连接部238具有接近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梯形的斜边)并且与该规定的一边大致平行的部分。因此,第十并列部220与第十一并列部221之间的连接侧端部区域主要通过第十并列部220、第十一并列部221以及第八连接部238所发出的热来加热。第九连接部239位于第十一并列部221及其延长线E11与第十二并列部222及其延长线E12之间。并且,第九连接部239具有接近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并且与该规定的一边大致平行的部分。因此,第十一并列部221与第十二并列部222之间的连接侧端部区域主要通过第十一并列部221、第十二并列部222以及第九连接部239所发出的热来加热。第十连接部240具有接近视场角区域α的部分。因此,第十二并列部222与第十三并列部223之间的连接侧端部区域主要通过第十二并列部222、第十三并列部223以及第十连接部240所发出的热来加热。
第六电极连接部256具有位于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是梯形的一方的斜边,在图7中为左侧的斜边)的外侧并沿着该规定的一边在与第十一并列部221和第十二并列部222的长尺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更具体而言,该部分是与视场角区域α的所述规定的一边离开规定的距离并且与视场角区域α的所述规定的一边大致平行的部分。并且,在第六电极连接部256的该部分设有用于向第十一并列部221与第十二并列部222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供给热的热量补充部265。该热量补充部265是位于第十一并列部221的延长线E11与第十二并列部222的延长线E12之间并且从所述部分朝向视场角区域α侧突出(以接近视场角区域α的所述规定的一边的方式突出)的突出部。在该热量补充部265设有接近部277。该接近部277是位于第十一并列部221的延长线E11与第十二并列部222的延长线E12之间并且与视场角区域α的所述规定的一边大致平行的部分。
根据这样的构成,会防止或抑制第十一并列部221与第十二并列部222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比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低。即,根据在第六电极连接部256设有热量补充部265的构成,与未设置热量补充部265的构成相比,能使供给至第十一并列部221与第十二并列部222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热量增多。因此,能防止或抑制第十一并列部221与第十二并列部222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比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低。
而且,在第六电极连接部256设有用于向第十二并列部222与第十三并列部223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供给热的热量补充部266。该热量补充部266是位于第十二并列部222和第十三并列部223的未相互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附近并且比第十三并列部223的延长线E13向第十二并列部222侧突出的部分。这样的热量补充部266能向第十二并列部222与第十三并列部223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供给热。因此,能防止或抑制第十二并列部222与第十三并列部223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比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低。
第十三并列部223具有局部地朝向视场角区域α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306。若第十三并列部223具有这样的突出部306,则能调整从第十三并列部223供给至视场角区域α内的热量。
(第六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防雾装置15的加热线20具有多个并列部、多个连接部以及多个电极连接部。在多个并列部中从上方起依次包括第十四并列部224、第十五并列部225以及第十六并列部226。第十四并列部224、第十五并列部225以及第十六并列部226相互大致平行,并且与视场角区域α的上边和下边大致平行。第十五并列部225的长尺寸方向的中间部位于视场角区域α内,两端部位于视场角区域α外。第十四并列部224和第十六并列部226位于视场角区域α外。需要说明的是,第十四并列部224、第十五并列部225以及第十六并列部226既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弯曲成圆弧状。
在多个连接部中包括第十一连接部241和第十二连接部242。相互邻接的第十四并列部224和第十五并列部225的长尺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图8中为右侧的端部)彼此通过第十一连接部241连接。相互邻接的第十五并列部225和第十六并列部226的长尺寸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在图8中为左侧的端部)彼此通过第十二连接部242连接。在多个电极连接部中包括第七电极连接部257和第八电极连接部258。第十四并列部224通过第七电极连接部257与电极201连接。第十六并列部226通过第八电极连接部258与电极201连接。
第十一连接部241具有作为位于视场角区域α内的部分的重叠部307和作为位于视场角区域α外的部分的接近部308。重叠部307和接近部308均被设为接近地沿着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一边。即,重叠部307和接近部308接近该规定的一边,并且与该规定的一边大致平行。因此,第十四并列部224与第十五并列部225之间的连接侧端部区域主要通过第十四并列部224、第十五并列部225以及第十一连接部241所发出的热来加热。
第十二连接部242在视场角区域α的外侧,并且接近视场角区域α的规定的角部(在图8中为左下的角部)。因此,第十五并列部225与第十六并列部226之间的连接侧端部区域主要通过第十五并列部225、第十六并列部226以及第十二连接部242所发出的热来加热。
第七电极连接部257具有位于第十四并列部224的上侧(换言之,第十四并列部224的与视场角区域α相反侧)并且与第十四并列部224大致平行的部分。并且,第七电极连接部257具有热量补充部267。该热量补充部267是从所述的与第十四并列部224大致平行的部分的一方的端部(具体而言,与第十四并列部224和第十五并列部225的未相互连接侧的端部位于同一侧的端部)超过第十四并列部224向第十五并列部225突出的突出部。并且,该热量补充部267具有作为位于视场角区域α内的部分的重叠部309和作为位于视场角区域α外的部分的接近部310。该重叠部309和接近部310具有与第十一连接部241的重叠部307和接近部308大致相同的构成。因此,第十四并列部224与第十五并列部225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主要通过第十四并列部224、第十五并列部225以及第七电极连接部257的热量补充部267所发出的热来加热。因此,会防止或抑制第十四并列部224与第十五并列部225之间的非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比连接侧端部区域的温度低。
需要说明的是,第十四并列部224和第十六并列部226在视场角区域α的外侧,并且接近视场角区域α地设置。如果是这样的构成,则能使从第十四并列部224和第十六并列部226供给至视场角区域α内的热量增多。因此,根据这样的构成,能确保所希望的防雾效果并且减少设于视场角区域α内的并列部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十一连接部241具有重叠部307并且第七电极连接部257的热量补充部267具有重叠部309的构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第十一连接部241仅具有接近部308而不具有重叠部307。同样地,也可以是,第七电极连接部257的热量补充部267仅具有接近部310而不具有重叠部309。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受所述实施方式限定。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并列部的数量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数量。而且,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防雾装置15应用于车辆10的前风挡11的构成,但防雾装置15的应用对象不限定于前风挡11。防雾装置15也可以应用于车辆10的后风挡。而且,防雾装置15也可以应用于车辆10的窗玻璃以外的构件。例如,防雾装置15也可以应用于保护传感器的传感器罩。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摄像机12的视场角区域α由设于前风挡11的遮光膜13的开口部14规定的构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例如,摄像机12的视场角区域α也可以是比遮光膜13的开口部14小的区域。而且,也可以不在前风挡11设置遮光膜13。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各并列部大致水平的例子,但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各并列部既可以在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也可以在相对于水平和上下方向倾斜的方向(例如相对于水平以45°的角度倾斜的方向)上延伸。而且,各并列部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弯曲。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加热线20直接地配设于前风挡11的车内侧的表面的构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在前风挡11的车内侧的表面设有透明的板状的构件,加热线20配设于该透明的板状的构件。总之,只要是加热线20无论直接地还是间接地配设于前风挡11的车内侧的表面的构成即可。
示出了摄像机12来作为传感器,但传感器不限定于摄像机12。传感器也可以是激光雷达(LIDAR;Light Detectionand Ranging或Laser Imaging Detectionand Ranging)。总之,传感器被配置为能通过检测从车辆10的外部射入的电磁波(需要说明的是,在电磁波中包括可见光)来获取车辆10的外部的信息即可。
Claims (4)
1.一种防雾装置,对配置于传感器装置的电磁波射入的一侧的风挡进行防雾,所述传感器装置被配置为通过检测从车辆的外部射入的所述电磁波来获取所述车辆的外部的信息,
所述防雾装置具有加热线,该加热线配设于所述风挡,并通过通电而发热,由此对所述风挡进行加热,
所述加热线具有长尺寸方向的中间部位于视场角区域的内侧且相互大致平行的多个并列部,所述视场角区域是通过所述传感器装置来检测所述电磁波的区域,
在所述多个并列部中包括所述长尺寸方向的一端彼此在所述视场角区域外通过连接部连接并且所述长尺寸方向的与所述一端相反侧的另一端彼此不连接而是分离的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
所述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并列部的所述另一端连接于突出部,该突出部位于所述视场角区域外并朝向所述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中的另一方的所述并列部侧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雾装置,其中,
在所述突出部设有弯折部,该弯折部位于所述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彼此之间以及所述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的延长线彼此之间,并在接近部与以远离所述视场角区域的方式从所述接近部延伸的第一部分的连接部分以锐角弯折,所述接近部在所述视场角区域外与所述视场角区域的一边大致平行地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雾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线还具有视场角外布线部,该视场角外布线部设于所述视场角区域外,并连接于用于从外部接受电流的供给的电极,
在所述视场角外布线部中包括位于所述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的所述长尺寸方向的所述另一端侧的所述视场角区域外并且在与所述视场角区域离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与所述视场角区域的一边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第二部分,并且在所述视场角外布线部设有其他突出部,该其他突出部位于所述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的所述延长线彼此之间并从所述第二部分向所述视场角区域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雾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线还具有视场角外布线部,该视场角外布线部设于所述视场角区域外,并连接于用于从外部接受电流的供给的电极,
在所述视场角外布线部设有:在与所述视场角区域离开规定的距离的位置与所述视场角区域的一边大致平行地延伸的第三部分;以及弯折部,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部分且在所述两根相互邻接的并列部的所述延长线彼此之间的位置弯折成锐角,另一端连接于以离开所述视场角区域的方式延伸的第四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204975 | 2020-12-10 | ||
JP2020204975A JP7428119B2 (ja) | 2020-12-10 | 2020-12-10 | 防曇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19852A true CN114619852A (zh) | 2022-06-14 |
CN114619852B CN114619852B (zh) | 2024-01-05 |
Family
ID=81897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50663.0A Active CN114619852B (zh) | 2020-12-10 | 2021-09-08 | 防雾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185236A1 (zh) |
JP (1) | JP7428119B2 (zh) |
CN (1) | CN11461985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3006653A (ja) * | 2021-06-30 | 2023-01-18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ガラスモジュール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339A (zh) * | 1996-01-30 | 1997-10-29 | 英国皮尔金顿有限公司 | 电热玻璃窗 |
JP2014101004A (ja) * | 2012-11-20 | 2014-06-05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用センサ搭載構造及びシステム連携方法 |
CA3006179A1 (en) * | 2015-11-17 | 2017-05-26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Heating electrode device, electrical heating glass, heat-generating plate, vehicle, window for building, sheet with conductor, conductive pattern sheet, conductive heat-generating body, laminated glas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conductive heat-generating body |
CN107404777A (zh) * | 2017-08-18 | 2017-11-28 |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挡夹丝加热玻璃 |
JP2017212148A (ja) * | 2016-05-26 | 2017-11-30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 |
CN107767564A (zh) * | 2017-09-28 | 2018-03-06 | 中南大学 | 基于图像识别的自动售货机自动除雾系统及方法 |
CN110857077A (zh) * | 2018-08-23 | 2020-03-03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窗玻璃防雾结构及其电力供给控制装置、车载照相机装置 |
CN110914085A (zh) * | 2017-07-18 | 2020-03-24 | Agc株式会社 | 车辆用窗玻璃 |
CN111566067A (zh) * | 2017-11-29 | 2020-08-21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挡风玻璃 |
JP2020147050A (ja) * | 2019-03-11 | 2020-09-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防曇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7035027A1 (de) | 2007-07-26 | 2009-01-29 | Adc Automotive Distance Control Systems Gmbh | Sichtfenster zur Anordnung eines optischen Sensor- und/oder Erkennungssystems in einem Fahrzeug |
EP2071901B1 (en) | 2007-12-11 | 2012-08-15 | Volvo Car Corporation | Window with resistance heating element |
JP6633974B2 (ja) | 2016-06-02 | 2020-01-22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 |
JP2020126707A (ja) | 2019-01-31 | 2020-08-20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 |
JP7467043B2 (ja) * | 2019-07-19 | 2024-04-15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ガラス板モジュール |
JPWO2021246326A1 (zh) * | 2020-06-02 | 2021-12-09 |
-
2020
- 2020-12-10 JP JP2020204975A patent/JP7428119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9-08 CN CN202111050663.0A patent/CN114619852B/zh active Active
- 2021-09-09 US US17/470,656 patent/US20220185236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3339A (zh) * | 1996-01-30 | 1997-10-29 | 英国皮尔金顿有限公司 | 电热玻璃窗 |
JP2014101004A (ja) * | 2012-11-20 | 2014-06-05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用センサ搭載構造及びシステム連携方法 |
CA3006179A1 (en) * | 2015-11-17 | 2017-05-26 |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 Heating electrode device, electrical heating glass, heat-generating plate, vehicle, window for building, sheet with conductor, conductive pattern sheet, conductive heat-generating body, laminated glas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conductive heat-generating body |
JP2017212148A (ja) * | 2016-05-26 | 2017-11-30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 |
CN110914085A (zh) * | 2017-07-18 | 2020-03-24 | Agc株式会社 | 车辆用窗玻璃 |
CN107404777A (zh) * | 2017-08-18 | 2017-11-28 |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挡夹丝加热玻璃 |
CN107767564A (zh) * | 2017-09-28 | 2018-03-06 | 中南大学 | 基于图像识别的自动售货机自动除雾系统及方法 |
CN111566067A (zh) * | 2017-11-29 | 2020-08-21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挡风玻璃 |
CN110857077A (zh) * | 2018-08-23 | 2020-03-03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窗玻璃防雾结构及其电力供给控制装置、车载照相机装置 |
JP2020147050A (ja) * | 2019-03-11 | 2020-09-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防曇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092268A (ja) | 2022-06-22 |
US20220185236A1 (en) | 2022-06-16 |
CN114619852B (zh) | 2024-01-05 |
JP7428119B2 (ja) | 2024-02-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70187931A1 (en) | Vehicle-mounted camera | |
US20230370705A1 (en) | Vehicular camera with lens defogging feature | |
CN108780267B (zh) | 车载影像处理装置 | |
US10215951B2 (en) | Camera module | |
US11603051B2 (en) | Decorative component for vehicle | |
CN103293806B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修复方法 | |
CN114619852A (zh) | 防雾装置 | |
KR20140018154A (ko) | 차량용 미러 대체 시스템 | |
CN103491845A (zh) | 电子内窥镜 | |
CN103648354A (zh) | 电子内窥镜 | |
US20220256656A1 (en) | Film heater | |
US20230350470A1 (en) | Display device | |
JP2019116149A (ja) | 車両用撮影装置及び加熱装置 | |
EP1057693B1 (en) | Electrochromic anti-glare mirror | |
JP2019195450A (ja) | 立体配線基板、撮像ユニット | |
CN114728847A (zh) | 带电热线的玻璃板 | |
US20210235551A1 (en) | Heater device | |
WO2023277073A1 (ja) | 車両用ガラスモジュール | |
JP6697747B2 (ja) | 表示システム、電子ミラーシステム及び移動体 | |
WO2021024939A1 (ja) | ヒーター装置及び車両用撮像装置 | |
JP7555578B2 (ja) | 撮像装置 | |
WO2024214787A1 (ja) | フィルムヒータ | |
JP7111032B2 (ja) | 車両用防曇装置 | |
WO2024157940A1 (ja) | 車両用窓ガラス | |
JP2021149010A (ja) | 車両用カメラ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