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43044A - 车辆用灯具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43044A
CN114543044A CN202111315461.4A CN202111315461A CN114543044A CN 114543044 A CN114543044 A CN 114543044A CN 202111315461 A CN202111315461 A CN 202111315461A CN 114543044 A CN114543044 A CN 114543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wiring board
hole
light emitting
bas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154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薰
木原勇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543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430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40Cooling of lighting devices
    • F21S45/42Forced cooling
    • F21S45/43Forced cooling using gas
    • F21S45/435Forced cooling using gas circulating the gas within a closed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03/00Exterior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for signalling purposes
    • F21W2103/10Position ligh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03/00Exterior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for signalling purposes
    • F21W2103/20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07/0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n or in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 F21W2107/10Use or applica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on or in particular types of vehicles for lan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灯具,实现车辆用灯具的小型化。车辆用灯具具备至少两个配线基板、风扇以及基座构件,该基座构件具有第一面以及第二面,该基座构件对配线基板以及风扇进行支承。基座构件具有第一贯通孔,基座构件将风扇支承为朝向第一贯通孔送风。基座构件具有多个第二贯通孔,将各配线基板配置于第一面侧,并且将各配线基板支承为各配线基板的一部分与第一贯通孔重叠,各配线基板的另一部分与任一个第二贯通孔重叠。基座构件在第一面侧具有正面侧通风路,该正面侧通风路将第一贯通孔以及各第二贯通孔连接并且分别沿着两个配线基板延伸,基座构件在第二面侧具有背面侧通风路,该背面侧通风路将第一贯通孔和各第二贯通孔连接。

Description

车辆用灯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搭载有用于对光源进行冷却的风扇的车辆用灯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车辆用灯具具备以能够导热的方式与光源连接的散热器,通过从风扇朝向散热器送风而对光源进行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664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提高车辆设计的自由度、或者增加能够以与灯具设置不同的目的利用的空间,有时要求车辆用灯具的小型化。上述以往的车辆用灯具由于搭载有散热器以及风扇,因此难以实现小型化。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实现车辆用灯具的小型化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车辆用灯具。该车辆用灯具具备:至少两个配线基板,它们供发光元件搭载;风扇,其用于对配线基板进行冷却;以及基座构件,其具有在与灯具前后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扩展且朝向灯具前方侧的第一面以及朝向灯具后方的第二面,该基座构件对配线基板以及风扇进行支承。基座构件具有沿灯具前后方向将基座构件贯通的第一贯通孔,基座构件将风扇支承为朝向第一贯通孔送风。另外,基座构件具有沿灯具前后方向将基座构件贯通的多个第二贯通孔,将各配线基板配置于第一面侧,并且将各配线基板支承为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各配线基板的一部分与第一贯通孔重叠、且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各配线基板的另一部分与任一个第二贯通孔重叠。另外,基座构件在第一面侧具有正面侧通风路,该正面侧通风路将第一贯通孔以及各第二贯通孔连接并且分别沿着两个配线基板延伸,基座构件在第二面侧具有背面侧通风路,该背面侧通风路将第一贯通孔和各第二贯通孔连接。
此外,将以上构成要素的任意组合、本发明的表现形式在方法、装置、系统等之间变换后的方案,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是有效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车辆用灯具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车辆用灯具的立体图。
图3是车辆用灯具的示意图。
图4是转向灯-尾灯光源的示意图。
图5中的(a)是表示转向灯-尾灯光源的发光区域的图。图5中的(b)是表示由控制部进行的转向灯-尾灯光源的点亮熄灭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6是从灯具前方侧观察搭载有第一配线基板~第四配线基板以及风扇的基座构件时的立体图。
图7是从灯具前方侧观察基座构件时的立体图。
图8是从灯具后方侧观察搭载有第一配线基板~第四配线基板以及风扇的基座构件时的立体图。
图9是搭载有第一配线基板~第四配线基板、风扇以及第二灯具单元的基座构件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灯具;24:基座构件;24a:第一面;24b:第二面;54:控制部;56:风扇;56a:第一风扇;56b:第二风扇;64:配线基板;64a:先行配线基板;64b:后续配线基板;80:第一配线基板;82:第二配线基板;84:第三配线基板;86:第四配线基板;88、88a、88b:第一贯通孔;90、90a、90b、90c、90d:第二贯通孔;92、92a、92b、92c、92d:正面侧通风路;94、94a、94b、94c、94d:背面侧通风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实施方式并不对发明进行限定而是示例,实施方式中记述的所有特征、其组合未必是发明的本质内容。对各附图所示的相同或等同的构成要素、构件、处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各图所示的各部分的比例尺、形状是为了容易进行说明而方便起见设定的,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就不应进行限定性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或技术方案中使用“第一”、“第二”等术语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提及,该术语就不表示任何顺序、重要度,而是用于对某一构成与其他构成进行区分。另外,在各附图中,省略示出在说明实施方式方面不重要的构件的一部分。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的分解立体图。作为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是配置于车辆的后部的后灯。在图1中,“前”表示灯具前方(车辆后方),“后”表示灯具后方(车辆前方),“内”表示车宽方向内侧,“外”表示车宽方向外侧,“上”表示铅垂方向上方,“下”表示铅垂方向下方。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风扇56的图示。车辆用灯具1具备壳体2、延伸构件4、第一灯具单元6以及第二灯具单元8。
壳体2具有灯体10和透光罩12。灯体10是不具有透光性的长方体状的箱体。灯体10在朝向灯具前方的一面具有开口。透光罩12将灯体10的开口覆盖。透光罩12是具有透光性的平面状的板体。
由灯体10和透光罩12形成灯室。在灯室中容纳有延伸构件4、第一灯具单元6和第二灯具单元8。延伸构件4是用于使车辆用灯具1的内部结构从灯具外部看不到的遮蔽用的构件。延伸构件4为框状,在从灯具前方侧观察时,在框内配置有第一灯具单元6以及第二灯具单元8。
第一灯具单元6具有第一光源14~第五光源22、基座构件24、控制基板26、内透镜28和光反射构件30。第一光源14~第五光源22例如具有在配线基板上铺设有多个发光元件的结构。配线基板例如由铝制成。发光元件例如是LED(发光二极管)。此外,发光元件也可以是LD(激光二极管)、有机或无机EL(电致发光)等的LED以外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关于各光源的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光源14以及第二光源16是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矩形形状,彼此沿车宽方向排列。第一光源14配置于比第二光源16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第三光源18以越趋向车宽方向外侧则越靠向铅垂方向上方的方式弯曲。第四光源20以越趋向车宽方向外侧则越靠向铅垂方向下方的方式弯曲。第三光源18以及第四光源20沿铅垂方向排列,且配置于比第二光源16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第三光源18配置于比第四光源20靠上方的位置。第一光源14~第四光源20相互集合而形成旋转了90度的Y形。
第五光源22具有第一部分22a、第二部分22b和第三部分22c。第一部分22a沿车宽方向延伸。第二部分22b从第一部分22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第三部分22c从第一部分22a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向上方延伸。第五光源22配置于第一光源14以及第二光源16的上方。
基座构件24是相对于透光罩12大致平行地扩展的扁平的构件。基座构件24配置于第一光源14~第五光源22的灯具后方,在朝向灯具前方的面上搭载有第一光源14~第五光源22。控制基板26对第一光源14~第五光源22的点亮熄灭和后述的风扇56的驱动进行控制。控制基板26配置于基座构件24的灯具后方,且搭载于基座构件24。内透镜28具有透光性,配置于第一光源14~第五光源22的灯具前方并将第一光源14~第五光源22覆盖。从第一光源14~第五光源22射出的光透过内透镜28以及透光罩12而向灯具前方照射。
光反射构件30具有线状部30a和三角形状部30b。线状部30a沿车宽方向延伸。三角形状部30b的一个顶点与线状部30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连接,三角形状部30b随着趋向车宽方向外侧而上下扩展。线状部30a配置为在从灯具前方侧观察时将第一光源14以及第二光源16沿上下而一分为二。在从灯具前方侧观察时三角形状部30b配置于第三光源18与第四光源20之间。
线状部30a在朝向灯具前方的面的大致整体具有光反射面30a1。三角形状部30b在从线状部30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斜上方延伸的缘部和从该端部向斜下方延伸的缘部具有光反射面30b1。光反射面30b1从光反射面30a1的端部连续。因而,光反射面30a1以及光反射面30b1相互集合而形成旋转了90度的Y形。例如,线状部30a以及三角形状部30b由树脂制成,光反射面30a1、30b1通过铝蒸镀等形成。
另外,三角形状部30b具有将从灯具外部进入的光向灯具外部反射的回复反射器30b2。回复反射器30b2呈旋转了90度的V形,V形的顶点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三角形状部30b在比回复反射器30b2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具有三角形状的开口部30b3。在开口部30b3中嵌入有三角形状的倒车灯31。倒车灯31搭载于基座构件24。
第二灯具单元8具有将光源8a和内透镜8b组装而成的结构。光源8a例如具有在配线基板铺设有多个发光元件的结构。内透镜8b具有透光性,配置于光源8a的灯具前方并将光源8a覆盖。第二灯具单元8配置于基座构件24的灯具后方,并组装于基座构件24。第二灯具单元8的一部分配置于比第五光源22的第一部分22a靠上方且比第三部分22c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能够从灯具前方侧被视觉辨认到。另外,第二灯具单元8的另一部分配置于第五光源22的第二部分22b与第三部分22c之间,能够从灯具前方侧被视觉辨认到。另外,第二灯具单元8的再另一部分配置于第五光源22的第二部分22b与第三光源18之间,能够从灯具前方侧被视觉辨认到。
接着,对车辆用灯具1所具备的发光部的形状进行说明。图2是车辆用灯具1的立体图。车辆用灯具1具备第一发光部32、第二发光部34、第三发光部36以及第四发光部38。从各发光部射出的光透过透光罩12而朝向灯具前方照射。
第一发光部32具有第一长条部32a和第一突出部32b。第一长条部32a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第一突出部32b从第一长条部32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与车宽方向相交的方向突出。第一突出部32b的前端位于比第一长条部32a靠铅垂方向的第一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为上方,第一突出部32b从第一长条部32a的端部向上方突出。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突出部32b以越趋向前端则越靠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另外,第一突出部32b的宽度比第一长条部32a的宽度宽。
第一长条部32a主要使从第一光源14的比线状部30a靠上方的部分射出的光和从第二光源16的比线状部30a靠上方的部分射出的光向灯具前方照射。第一突出部32b主要使从第三光源18射出的光向灯具前方照射。此外,第一发光部32大致整体位于同一平面上,构成平坦的发光面。
第二发光部34具有第二长条部34a和第二突出部34b。第二长条部34a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第二突出部34b从第二长条部34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与车宽方向相交的方向突出。第二突出部34b的前端位于比第二长条部34a靠铅垂方向的第一侧即上方的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突出部34b以越趋向前端则越靠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另外,第二突出部34b的宽度比第二长条部34a的宽度宽。
第二发光部34配置于比第一长条部32a靠第一侧即上方且比第一突出部32b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另外,第一发光部32配置为相对于第二发光部34向靠近透光罩12的方向偏移。另外,第二长条部34a比第一长条部32a短,第二长条部34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一长条部32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第二长条部34a主要使从第五光源22的第一部分22a射出的光向灯具前方照射。第二突出部34b主要使从第五光源22的第二部分22b射出的光向灯具前方照射。此外,第二发光部34大致整体位于同一平面上,构成平坦的发光面。
第三发光部36具有第三长条部36a和第三突出部36b。第三长条部36a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第三突出部36b从第三长条部36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与车宽方向相交的方向突出。第三突出部36b的前端位于比第三长条部36a靠第一侧即上方的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三突出部36b以越趋向前端则越靠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另外,第三突出部36b的宽度比第三长条部36a的宽度宽。
第三发光部36配置于比第二长条部34a靠第一侧即上方且比第二突出部34b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另外,第二发光部34配置为相对于第三发光部36向靠近透光罩12的方向偏移。另外,第三长条部36a比第二长条部34a短,第三长条部36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二长条部34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第三长条部36a主要使从第五光源22的第一部分22a射出的光向灯具前方照射。第三突出部36b主要使从第五光源22的第三部分22c射出的光向灯具前方照射。此外,第三发光部36大致整体位于同一平面上,构成平坦的发光面。
第四发光部38具有第四长条部38a和第四突出部38b。第四长条部38a在比第一长条部32a靠铅垂方向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的位置沿着第一长条部32a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为下方。第四突出部38b从第四长条部38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与车宽方向相交的方向突出。第四突出部38b的前端位于比第四长条部38a靠第二侧即下方的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四突出部38b以越趋向前端则越靠向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延伸。另外,第四突出部38b的宽度比第四长条部38a的宽度宽。第一长条部32a以及第四长条部38a为大致相同的长度,相对于透光罩12的距离也大致相同。因而,第一发光部32以及第四发光部38相互集合而形成旋转了90度的Y形。
第四长条部38a主要使从第一光源14的比线状部30a靠下方的部分射出的光和从第二光源16的比线状部30a靠下方的部分射出的光向灯具前方照射。第四突出部38b主要使从第四光源20射出的光向灯具前方照射。此外,第四发光部38大致整体位于同一平面上,构成平坦的发光面。
另外,车辆用灯具1具有在第一长条部32a与第四长条部38a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非发光部40。非发光部40由线状部30a的光反射面30a1构成。在第一突出部32b以及第四突出部38b的车宽方向外侧依次配置有三角形状部30b的光反射面30b1、回复反射器30b2以及倒车灯3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突出部32b具有光扩散部42。光扩散部42例如由设置于内透镜28的狭缝、反射台阶等光学要素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突出部34b以及第三突出部36b也具有光扩散部42。从各突出部照射的光的一部分通过光扩散部42改变行进方向。此外,也可以在第四突出部38b也设置光扩散部42。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具有第五发光部44、第六发光部46以及第七发光部48。第五发光部44配置于比第三长条部36a靠上方且比第三突出部36b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第六发光部46配置于第二突出部34b与第三突出部36b之间。第七发光部48配置于第一突出部32b与第二突出部34b之间。第五发光部44、第六发光部46以及第七发光部48使从第二灯具单元8的光源8a射出的光向灯具前方照射。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发光部32以及第四发光部38发挥尾灯功能以及转向信号灯功能。因而,构成第一发光部32以及第四发光部38的第一光源14~第四光源20射出琥珀色的光以及红色的光。另外,第二发光部34以及第三发光部36发挥尾灯功能以及刹车灯功能。因而,构成第二发光部34以及第三发光部36的第五光源22射出红色的光。第五发光部44~第七发光部48发挥刹车灯功能。因而,构成第五发光部44~第七发光部48的光源8a射出红色的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铅垂方向的第一侧设为上方,将第二侧设为下方,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第一侧设为下方,将第二侧设为上方。
接着,对转向灯-尾灯光源50的点亮熄灭控制进行说明。图3是车辆用灯具1的示意图。在图3中,将车辆用灯具1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描绘为功能块。这些功能块,作为硬件构成通过以计算机的CPU、存储器为代表的元件、电路来实现,作为软件构成通过计算机程序等来实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功能块能够通过硬件、软件的组合以各种形式来实现。
车辆用灯具1具备转向灯-尾灯光源50、尾灯光源52、控制部54以及风扇56。转向灯-尾灯光源50是兼具转向信号灯功能和尾灯功能的光源,由第一光源14~第四光源20构成。尾灯光源52是至少具有尾灯功能且不具有转向信号灯功能的光源,由第五光源22构成。控制部54由控制基板26构成。
风扇56对转向灯-尾灯光源50进行冷却。风扇56的姿态被规定为送风方向朝向转向灯-尾灯光源50,风扇56搭载于基座构件24。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具有第一风扇56a和第二风扇56b。第一风扇56a被配置为主要向第二光源16、第三光源18以及第四光源20送风。第二风扇56b被配置为主要向第一光源14送风。以下,适当地将第一风扇56a以及第二风扇56b统称为风扇56。
从外部向控制部54输入指示点亮尾灯的尾灯接通信号和指示点亮转向信号灯的转向灯接通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从车辆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58向控制部54输入尾灯接通信号以及转向灯接通信号。控制部54根据尾灯接通信号以及转向灯接通信号的输入,对转向灯-尾灯光源50以及尾灯光源52进行控制。
图4是转向灯-尾灯光源50的示意图。转向灯-尾灯光源50(第一光源14~第四光源20)具有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尾灯用发光元件62以及配线基板64。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射出琥珀色的光。尾灯用发光元件62射出红色的光。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以及尾灯用发光元件62搭载于配线基板64。本实施方式的转向灯-尾灯光源50具有多个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和多个尾灯用发光元件62。
为了满足法规所规定的转向信号灯的光度(亮度),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是比尾灯用发光元件62亮度更高的发光元件。另外,在配线基板64上,与尾灯用发光元件62相比,搭载有更多的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作为一个例子,三个尾灯用发光元件62和两个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沿纵向交替排列而形成一组元件列。而且,沿车宽方向排列有多个元件列。另外,在相邻的元件列之间沿纵向排列有三个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因此,在第一光源14~第四光源20中,沿车宽方向排列有多个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
各发光元件通过引线接合等与设置于配线基板64的配线图案电连接。另外,多个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彼此电连接,多个尾灯用发光元件62彼此电连接。由此,能够使多个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和多个尾灯用发光元件62彼此独立地点亮熄灭。作为一个例子,相邻的发光元件的中心间的距离(间距)为3mm。
尾灯光源52不具有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而具有尾灯用发光元件6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尾灯光源52如上所述由第五光源22构成。而且,第五光源22构成发挥尾灯功能以及刹车灯功能的第二发光部34以及第三发光部36。因而,尾灯光源52所具有的尾灯用发光元件62能够基于控制部54的控制,射出尾灯功能用的低强度的光和刹车灯功能用的高强度的光。此外,尾灯光源52除了尾灯用发光元件62以外,也可以具有刹车灯用发光元件。另外,尾灯光源52也可以仅具有尾灯功能。
控制部54以使转向灯-尾灯光源50的发光区域逐渐扩大的方式使多个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点亮。例如,控制部54从车宽方向内侧起使多个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逐渐点亮。即,控制部54使转向信号灯渐变点亮。图5中的(a)是表示转向灯-尾灯光源50的发光区域的图。图5中的(b)是表示由控制部54进行的转向灯-尾灯光源50的点亮熄灭控制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如图5中的(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转向灯-尾灯光源50的发光区域被划分为第一块66~第七块78。第一块66~第七块78从车宽方向内侧朝向外侧依次排列。作为一个例子,第一光源14被划分为沿车宽方向排列的三个区域,该三个区域构成第一块66、第二块68以及第三块70。另外,第二光源16被划分为沿车宽方向排列的三个区域,该三个区域构成第四块72、第五块74以及第六块76。另外,第三光源18以及第四光源20构成第七块78。
多个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被分配到各块,按每个块来切换点亮熄灭。如图5中的(b)所示,控制部54从车宽方向内侧起使第一块66~第七块78依次连锁地发光。作为一个例子的控制部54在从车辆ECU58输入有转向灯接通信号时,首先使第一块66的各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点亮,从而使第一块66发光。接着,控制部54在从第一块66的发光起经过了预定时间(例如30ms)的时间点使第二块68的各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点亮,从而使第二块68发光。
控制部54使第三块70~第七块78也在从上一块的发光起经过了预定时间(例如30ms)的时间点发光。然后,控制部54在将全部块发光的状态维持预定时间(例如30ms以上)之后,使全部块的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熄灭。由此,使转向灯-尾灯光源50的发光区域从车宽方向内侧起朝向外侧逐渐扩大。
另外,控制部54将风扇56控制为与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的点亮联动地进行驱动。例如,控制部54与来自车辆ECU58的转向灯接通信号的输入联动地对风扇56进行驱动。如上所述,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是比尾灯用发光元件62亮度高的发光元件,因此发热量较大。另外,转向灯-尾灯光源50与尾灯用发光元件62相比,搭载有更多的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进一步地,在配线基板64上密集地排列有多个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
因而,当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点亮时,产生更多的热。与此相对,通过与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的点亮相配合地对风扇56进行驱动,能够更高效地对转向灯-尾灯光源50进行冷却。此外,在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间歇地熄灭的期间内,风扇56因惯性而旋转。
接着,对配线基板64的冷却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从灯具前方侧观察搭载有第一配线基板80~第四配线基板86以及风扇56的基座构件24时的立体图。图7是从灯具前方侧观察基座构件24时的立体图。图8是从灯具后方侧观察搭载有第一配线基板80~第四配线基板86以及风扇56的基座构件24时的立体图。图9是搭载有第一配线基板80~第四配线基板86、风扇56以及第二灯具单元8的基座构件24的后视图。
车辆用灯具1具备至少两个配线基板64。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具有四个配线基板64、即第一配线基板80~第四配线基板86。第一配线基板80相当于第一光源14的配线基板64,第二配线基板82相当于第二光源16的配线基板64,第三配线基板84相当于第三光源18的配线基板64,第四配线基板86相当于第四光源20的配线基板64。此外,配线基板64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即可。另外,车辆用灯具1具备用于对配线基板64进行冷却的风扇56。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具有两个风扇56、即第一风扇56a以及第二风扇56b。
基座构件24具有在与灯具前后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扩展且朝向灯具前方侧的第一面24a以及朝向灯具后方的第二面24b。另外,基座构件24对配线基板64以及风扇56进行支承。本实施方式的基座构件24在第一面24a侧对第一配线基板80~第四配线基板86进行支承,在第二面24b侧对第一风扇56a以及第二风扇56b进行支承。
基座构件24具有沿灯具前后方向将基座构件24贯通的第一贯通孔88。而且,基座构件24将风扇56支承为朝向第一贯通孔88送风。本实施方式的基座构件24具有两个第一贯通孔88a、88b。第一贯通孔88a配置于比第一贯通孔88b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一方的风扇56、具体而言第一风扇56a被支承为朝向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a送风。另一方的风扇56、具体而言第二风扇56b被支承为朝向另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b送风。作为一个例子,第一风扇56a嵌入并固定于第一贯通孔88a,第二风扇56b嵌入并固定于第一贯通孔88b。
另外,基座构件24具有沿灯具前后方向将基座构件24贯通的多个第二贯通孔90。本实施方式的基座构件24至少具有第二贯通孔90a~第二贯通孔90d。而且,基座构件24对于至少两个配线基板64,将两个配线基板64支承为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各配线基板64的一部分与共用的第一贯通孔88重叠、且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各配线基板64的另一部分与任一个第二贯通孔90重叠。另外,基座构件24在第一面24a侧具有正面侧通风路92,该正面侧通风路92将第一贯通孔88以及各第二贯通孔90连接并且分别沿着两个配线基板64延伸。另外,基座构件24在第二面24b侧具有背面侧通风路94,该背面侧通风路94将第一贯通孔88与各第二贯通孔90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配线基板84以及第四配线基板86相当于上述的两个配线基板64。即,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第三配线基板8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一贯通孔88a重叠。另外,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第三配线基板8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二贯通孔90a重叠。另一方面,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第四配线基板8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一贯通孔88a重叠。另外,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第四配线基板8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二贯通孔90b重叠。
而且,基座构件24在第一面24a侧具有正面侧通风路92a,该正面侧通风路92a将第一贯通孔88a以及第二贯通孔90a连接并且沿着第三配线基板84延伸。另外,基座构件24在第二面24b侧具有背面侧通风路94a,该背面侧通风路94a将第一贯通孔88a以及第二贯通孔90a连接。另外,基座构件24在第一面24a侧具有正面侧通风路92b,该正面侧通风路92b将第一贯通孔88a以及第二贯通孔90b连接并且沿着第四配线基板86延伸。另外,基座构件24在第二面24b侧具有背面侧通风路94b,该背面侧通风路94b将第一贯通孔88a以及第二贯通孔90b连接。
当对第一风扇56a进行驱动时,从第一风扇56a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一贯通孔88a而向第一面24a侧前进,并通过正面侧通风路92a到达第二贯通孔90a。通过使空气在正面侧通风路92a中流动,由此对第三配线基板84进行冷却。到达第二贯通孔90a的空气从第二贯通孔90a向第二面24b侧前进,并通过背面侧通风路94a返回到第一贯通孔88a。由此,形成空气按照第一贯通孔88a、正面侧通风路92a、第二贯通孔90a以及背面侧通风路94a的顺序循环的第三配线基板84的空冷机构。
另外,当对第一风扇56a进行驱动时,从第一风扇56a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一贯通孔88a而向第一面24a侧前进,并通过正面侧通风路92b到达第二贯通孔90b。通过使空气在正面侧通风路92b中流动,由此对第四配线基板86进行冷却。到达第二贯通孔90b的空气从第二贯通孔90b向第二面24b侧前进,并通过背面侧通风路94b返回到第一贯通孔88a。由此,形成空气按照第一贯通孔88a、正面侧通风路92b、第二贯通孔90b以及背面侧通风路94b的顺序循环的第四配线基板86的空冷机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配线基板64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各配线基板64配置为,在第一面24a侧呈放射状扩展,位于放射的中心侧的各配线基板64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两处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第一贯通孔88重叠。另外,配置为各配线基板64的另一部分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任一个第二贯通孔90重叠。而且,基座构件24具有与各配线基板64对应的正面侧通风路92以及背面侧通风路94。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配线基板82、第三配线基板84以及第四配线基板86相当于上述的三个配线基板64。即,第二配线基板82、第三配线基板84以及第四配线基板86在第一面24a侧呈放射状扩展。具体而言,第二配线基板8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第三配线基板8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以及第四配线基板8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集中在一点上。而且,第二配线基板82从放射的中心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第三配线基板84从放射的中心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倾斜地延伸。第四配线基板86从放射的中心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下方倾斜地延伸。
在放射的中心侧,第三配线基板84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以及第四配线基板8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第一贯通孔88a重叠。另外,根据这样的构成,第二配线基板8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也必然被配置在第一贯通孔88a的附近。另外,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第三配线基板84的车宽方向外侧(放射的前端侧)的端部与第二贯通孔90a重叠。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第四配线基板86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二贯通孔90b重叠。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第二配线基板8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与第二贯通孔90c重叠。进一步地,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第二配线基板8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二贯通孔90d重叠。
而且,基座构件24具有与第三配线基板84对应的正面侧通风路92a以及背面侧通风路94a。另外,基座构件24具有与第四配线基板86对应的正面侧通风路92b以及背面侧通风路94b。另外,基座构件24在第一面24a侧具有正面侧通风路92c,该正面侧通风路92c将第一贯通孔88a以及第二贯通孔90c连接、或者将第一贯通孔88a以及第二贯通孔90d连接并且沿着第二配线基板82延伸。另外,基座构件24在第二面24b侧具有背面侧通风路94c,该背面侧通风路94c将第一贯通孔88a以及第二贯通孔90c连接、或者将第一贯通孔88a以及第二贯通孔90d连接。
当对第一风扇56a进行驱动时,从第一风扇56a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按照第一贯通孔88a、正面侧通风路92a、第二贯通孔90a以及背面侧通风路94a的顺序循环而对第三配线基板84进行冷却。另外,从第一风扇56a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按照第一贯通孔88a、正面侧通风路92b、第二贯通孔90b以及背面侧通风路94b的顺序循环而对第四配线基板86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从第一风扇56a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一贯通孔88a而向第一面24a侧前进,并通过正面侧通风路92c到达第二贯通孔90c或者第二贯通孔90d。通过使空气在正面侧通风路92c中流动,由此对第二配线基板82进行冷却。到达第二贯通孔90c或者第二贯通孔90d的空气从第二贯通孔90c或者第二贯通孔90d向第二面24b侧前进,并通过背面侧通风路94c返回到第一贯通孔88a。由此,形成空气按照第一贯通孔88a、正面侧通风路92c、第二贯通孔90c或第二贯通孔90d、以及背面侧通风路94c的顺序循环的第二配线基板82的空冷机构。此外,到达第二贯通孔90d的空气的一部分能够向第二风扇56b侧流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配线基板64以如下方式配置。即,三个配线基板64配置为,在第一面24a侧呈放射状扩展,位于放射的中心侧的各配线基板64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两处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重叠。另外,配置为各配线基板64的另一部分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任一个第二贯通孔90重叠。剩余的一个配线基板64配置为,在第一面24a侧与呈放射状扩展的三个配线基板64中的一个相邻,一部分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另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重叠,另一部分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任一个第二贯通孔90重叠。而且,基座构件24具有与各配线基板64对应的正面侧通风路92以及背面侧通风路94。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配线基板82、第三配线基板84以及第四配线基板86相当于上述的三个配线基板64,第一配线基板80相当于上述的剩余的一个配线基板64。关于第二配线基板82~第四配线基板86的配置和与这些配线基板对应的正面侧通风路92a~92c以及背面侧通风路94a~94c,如上所述。
作为剩余的一个配线基板64的第一配线基板80在第一面24a侧与呈放射状扩展的三个配线基板64中的第二配线基板82相邻。第二配线基板82和第一配线基板80在车宽方向上排列成一列。而且,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第一配线基板80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与第一贯通孔88b重叠。另外,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第一配线基板8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二贯通孔90d重叠。
而且,基座构件24在第一面24a侧具有正面侧通风路92d,该正面侧通风路92d将第一贯通孔88b以及第二贯通孔90d连接并且沿着第一配线基板80延伸。另外,基座构件24在第二面24b侧具有背面侧通风路94d,该背面侧通风路94d将第一贯通孔88b以及第二贯通孔90d连接。当对第二风扇56b进行驱动时,从第二风扇56b送出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第一贯通孔88b而向第一面24a侧前进,并通过正面侧通风路92d到达第二贯通孔90d。通过使空气在正面侧通风路92d中流动,由此对第一配线基板80进行冷却。到达第二贯通孔90d的空气从第二贯通孔90d向第二面24b侧前进,并通过背面侧通风路94d返回到第一贯通孔88b。由此,形成空气按照第一贯通孔88b、正面侧通风路92d、第二贯通孔90d以及背面侧通风路94d的顺序循环的第一配线基板80的空冷机构。此外,到达第二贯通孔90d的空气的一部分能够向第一风扇56a侧流动。
另外,如上所述,控制部54以使车辆用灯具1的发光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转向灯-尾灯光源50的发光区域逐渐扩大的方式使多个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点亮。由此,车辆用灯具1发挥转向信号灯功能。在这样的转向灯-尾灯光源50的发光方式中,配线基板64包含先行配线基板64a和后续配线基板64b。先行配线基板64a是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在渐变点亮的点亮周期中最先点亮的基板。后续配线基板64b是比先行配线基板64a的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晚地使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点亮的基板。
而且,各第一贯通孔88和各配线基板64彼此的位置关系如以下那样规定。即,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配置为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后续配线基板64b重叠,另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配置为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先行配线基板64a重叠。另外,将各配线基板64配置为,与另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重叠的配线基板64的数量比与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重叠的配线基板64的数量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线基板80相当于先行配线基板64a,第三配线基板84以及第四配线基板86相当于后续配线基板64b。即,如图5中的(b)所示,对具有第一配线基板80的第一光源14分配发光区域的第一块66~第三块70,第一块66~第三块70比第四块72以后的块先发光。另外,对具有第三配线基板84的第三光源18和具有第四配线基板86的第四光源20分配发光区域的第七块78,第七块78比第一块66~第四块72后发光。
而且,第三配线基板84以及第四配线基板86配置为与第一贯通孔88a重叠,第一配线基板80配置为与第一贯通孔88b重叠。另外,与第一贯通孔88a重叠的配线基板64的数量为一个,即只有第一配线基板80,与此相对,与第一贯通孔88b重叠的配线基板64的数量为第三配线基板84以及第四配线基板86这两个。
即,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的点亮时间较长的第一配线基板80主要由第二风扇56b进行冷却,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的点亮时间较短的第三配线基板84以及第四配线基板86主要由第一风扇56a进行冷却。另外,由于第二配线基板8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被配置于第一贯通孔88a的附近,因此第二配线基板82也主要由第一风扇56a进行冷却。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的点亮时间越长,配线基板64的发热量越大。因此,通过使第二风扇56b的冷却对象的数量比第一风扇56a的冷却对象的数量少,会使对温度容易上升的第一配线基板80进行冷却更容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1具备:至少两个配线基板64(第三配线基板84以及第四配线基板86),它们供发光元件搭载;风扇56(第一风扇56a),其用于对配线基板64进行冷却;以及基座构件24,其具有在与灯具前后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扩展且朝向灯具前方侧的第一面24a以及朝向灯具后方的第二面24b,该基座构件24对配线基板64以及风扇56进行支承。基座构件24具有沿灯具前后方向将基座构件24贯通的第一贯通孔88(第一贯通孔88a)。而且,基座构件24将风扇56支承为朝向第一贯通孔88送风。
另外,基座构件24具有沿灯具前后方向将基座构件24贯通的多个第二贯通孔90(第二贯通孔90a、90b)。而且,将各配线基板64配置于第一面24a侧,并且将各配线基板64支承为各配线基板64的一部分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第一贯通孔88重叠,且各配线基板64的另一部分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任一个第二贯通孔90重叠。另外,基座构件24在第一面24a侧具有正面侧通风路92(正面侧通风路92a、92b),该正面侧通风路92将第一贯通孔88以及各第二贯通孔90连接并且分别沿着两个配线基板64延伸,基座构件24在第二面24b侧具有背面侧通风路94(背面侧通风路94a、94b),该背面侧通风路94将第一贯通孔88和各第二贯通孔90连接。
这样,通过由设置于基座构件24的第一面24a的正面侧通风路92和设置于第二面24b的背面侧通风路94构成的空气的循环路径对各配线基板64进行冷却,从而能够提高各配线基板64的冷却效率。因此,能够将散热器省略,能够实现车辆用灯具1的小型化。另外,由一个风扇56形成与各配线基板64对应的多个循环路径。通过这一点也能够实现车辆用灯具1的小型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具有至少三个配线基板64(第二配线基板82~第四配线基板86)。各配线基板64配置为,在第一面24a侧呈放射状扩展,位于放射的中心侧的各配线基板64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两处(第三配线基板84的端部以及第四配线基板86的端部)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第一贯通孔88(第一贯通孔88a)重叠。另外,配置为各配线基板64的另一部分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任一个第二贯通孔90(第二贯通孔90a~90d)重叠。而且,基座构件24具有与各配线基板64对应的正面侧通风路92(正面侧通风路92a~92c)以及背面侧通风路94(背面侧通风路94a~94c)。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抑制由配线基板64的数量的增加引起的车辆用灯具1的大型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具有至少四个配线基板64(第一配线基板80~第四配线基板86)、至少两个风扇56(第一风扇56a以及第二风扇56b)、以及至少两个第一贯通孔88(第一贯通孔88a、88b)。一方的风扇56(第一风扇56a)配置为朝向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第一贯通孔88a)送风,另一方的风扇56(第二风扇56b)配置为朝向另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第一贯通孔88b)送风。
三个配线基板64(第二配线基板82~第四配线基板86)配置为,在第一面24a侧呈放射状扩展,位于放射的中心侧的各配线基板64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两处(第三配线基板84的端部以及第四配线基板86的端部)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重叠,各配线基板64的另一部分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任一个第二贯通孔90(第二贯通孔90a~90d)重叠。
剩余的一个配线基板64(第一配线基板80)配置为,在第一面24a侧与三个配线基板64中的一个(第二配线基板82)相邻,一部分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另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重叠,另一部分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第二贯通孔90(第二贯通孔90d)重叠。而且,基座构件24具有与各配线基板64对应的正面侧通风路92(正面侧通风路92a~92d)以及背面侧通风路94(背面侧通风路94a~94d)。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在实现车辆用灯具1的小型化的同时,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Y形的发光部。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用灯具1的醒目性而提高车辆用灯具1的本车显示功能。其结果是,能够唤起其他车辆、行人的注意,能够提高车辆驾驶的安全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灯具1具备对发光元件(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的点亮熄灭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4。控制部54以使车辆用灯具1的发光区域(转向灯-尾灯光源50的发光区域)逐渐扩大的方式使多个发光元件点亮。通过这样的控制,能够提高车辆用灯具1的醒目性而提高车辆用灯具1的本车显示功能。其结果是,能够唤起其他车辆、行人的注意,能够提高车辆驾驶的安全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配线基板64包含发光元件(转向信号灯用发光元件60)最先点亮的先行配线基板64a、和发光元件比先行配线基板64a的发光元件晚地点亮的后续配线基板64b。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第一贯通孔88a)配置为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后续配线基板64b(第三配线基板84以及第四配线基板86)重叠。另外,另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第一贯通孔88b)配置为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先行配线基板64a(第一配线基板80)重叠。而且,与另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重叠的配线基板64的数量比与一方的第一贯通孔88重叠的配线基板64的数量少。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发光元件的点亮时间较长且温度容易上升的配线基板64比发光元件的点亮时间较短且温度不易上升的配线基板64更容易冷却。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发光元件的光度因发热而降低。因此,能够提高车辆用灯具1的可靠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示出了实施本发明时的具体例而已。实施方式的内容并不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可以在不脱离技术方案所规定的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进行构成要素的变更、追加、删除等多种设计变更。施加了设计变更的新的实施方式兼具所组合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各自的效果。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关于能够进行这样的设计变更的内容,附加“本实施方式的”、“在本实施方式中”等表述来进行强调,但即使是没有这样的表述的内容,也允许进行设计变更。以上的构成要素的任意组合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是有效的。在附图的截面中施加的阴影线并非对施加有阴影线的对象的材质进行限定。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灯具具备:
至少两个配线基板,它们供发光元件搭载;
风扇,其用于对所述配线基板进行冷却;以及
基座构件,其具有在与灯具前后方向相交的方向上扩展且朝向灯具前方侧的第一面以及朝向灯具后方的第二面,所述基座构件对所述配线基板以及所述风扇进行支承,
所述基座构件具有沿灯具前后方向将所述基座构件贯通的第一贯通孔,所述基座构件将所述风扇支承为朝向所述第一贯通孔送风,
所述基座构件具有沿灯具前后方向将所述基座构件贯通的多个第二贯通孔,将各配线基板配置于所述第一面侧,并且将各配线基板支承为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各配线基板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贯通孔重叠、且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各配线基板的另一部分与任一个所述第二贯通孔重叠,
所述基座构件在所述第一面侧具有正面侧通风路,所述正面侧通风路将所述第一贯通孔以及各第二贯通孔连接并且分别沿着两个所述配线基板延伸,所述基座构件在所述第二面侧具有背面侧通风路,所述背面侧通风路将所述第一贯通孔和各第二贯通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灯具具有至少三个所述配线基板,
各配线基板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面侧呈放射状扩展,位于放射的中心侧的各配线基板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两处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一贯通孔重叠,各配线基板的另一部分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任一个所述第二贯通孔重叠,
所述基座构件具有与各配线基板对应的所述正面侧通风路以及所述背面侧通风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灯具具有至少四个所述配线基板、至少两个所述风扇、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贯通孔,
一方的风扇配置为朝向一方的所述第一贯通孔送风,另一方的风扇配置为朝向另一方的所述第一贯通孔送风,
三个所述配线基板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面侧呈放射状扩展,位于放射的中心侧的各配线基板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两处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一方的所述第一贯通孔重叠,各配线基板的另一部分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任一个所述第二贯通孔重叠,
剩余的一个所述配线基板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面侧与所述三个配线基板中的一个配线基板相邻,一部分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另一方的所述第一贯通孔重叠,另一部分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任一个所述第二贯通孔重叠,
所述基座构件具有与各配线基板对应的所述正面侧通风路以及所述背面侧通风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灯具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发光元件的点亮熄灭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以使所述车辆用灯具的发光区域逐渐扩大的方式使多个所述发光元件点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灯具具有至少两个所述风扇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贯通孔,
所述配线基板包含所述发光元件最先点亮的先行配线基板和所述发光元件比所述先行配线基板的所述发光元件晚地点亮的后续配线基板,
一方的风扇配置为朝向一方的所述第一贯通孔送风,另一方的风扇配置为朝向另一方的所述第一贯通孔送风,
一方的所述第一贯通孔配置为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后续配线基板重叠,
另一方的所述第一贯通孔配置为从灯具前后方向观察时与所述先行配线基板重叠,
与另一方的所述第一贯通孔重叠的所述配线基板的数量比与一方的所述第一贯通孔重叠的所述配线基板的数量少。
CN202111315461.4A 2020-11-26 2021-11-08 车辆用灯具 Pending CN1145430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6109A JP7446207B2 (ja) 2020-11-26 2020-11-26 車両用灯具
JP2020-196109 2020-11-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43044A true CN114543044A (zh) 2022-05-27

Family

ID=81668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15461.4A Pending CN114543044A (zh) 2020-11-26 2021-11-08 车辆用灯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46207B2 (zh)
CN (1) CN114543044A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70821A (ja) * 2007-09-14 2009-04-02 Automotive Lighting Reutlingen Gmbh 半導体光源を備える照明装置
US20090262550A1 (en) * 2008-04-22 2009-10-22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Vehicle lamp
CN101634419A (zh) * 2008-07-24 2010-01-27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US20100253223A1 (en) * 2009-04-01 2010-10-07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Vehicular headlamp
CN105972533A (zh) * 2015-03-11 2016-09-28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光源模块
CN106662314A (zh) * 2014-07-23 2017-05-10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灯具单元及车辆用前照灯
JP2017091848A (ja) * 2015-11-11 2017-05-25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JP2017144813A (ja) * 2016-02-16 2017-08-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ンパ支持構造
US20180170240A1 (en) * 2016-12-19 2018-06-21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Vehicular lamp
KR20180076868A (ko) * 2016-12-28 2018-07-06 인천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자동차 헤드램프
CN110925709A (zh) * 2018-09-19 2020-03-27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CN210831797U (zh) * 2018-09-27 2020-06-23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9026092B1 (pt) 2017-06-15 2021-01-12 Honda Motor Co., Ltd. sistema de iluminação de veículo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70821A (ja) * 2007-09-14 2009-04-02 Automotive Lighting Reutlingen Gmbh 半導体光源を備える照明装置
US20090262550A1 (en) * 2008-04-22 2009-10-22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Vehicle lamp
CN101634419A (zh) * 2008-07-24 2010-01-27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US20100253223A1 (en) * 2009-04-01 2010-10-07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Vehicular headlamp
CN106662314A (zh) * 2014-07-23 2017-05-10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灯具单元及车辆用前照灯
CN105972533A (zh) * 2015-03-11 2016-09-28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光源模块
JP2017091848A (ja) * 2015-11-11 2017-05-25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JP2017144813A (ja) * 2016-02-16 2017-08-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ンパ支持構造
US20180170240A1 (en) * 2016-12-19 2018-06-21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Vehicular lamp
KR20180076868A (ko) * 2016-12-28 2018-07-06 인천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자동차 헤드램프
CN110925709A (zh) * 2018-09-19 2020-03-27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CN210831797U (zh) * 2018-09-27 2020-06-23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王宏朝;单希壮;杨志刚;: "基于矩阵风扇的车辆前端换热优化",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no. 01, 18 October 2017 (2017-10-1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46207B2 (ja) 2024-03-08
JP2022084315A (ja) 202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89697B2 (en) Vehicle lamp
JP6340719B2 (ja)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装置を備える自動車
US20180142859A1 (en) Vehicular lamp
CN106152015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双功能近远光照明模块
US20170059113A1 (en) Light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s
US9243768B2 (en) Light source for headlight and headlight
JP2008053235A (ja) 自動車リアランプ用ledアセンブリ
JP5675465B2 (ja) 車両用灯具
CN110274207B (zh) 车辆用灯具
KR102343401B1 (ko) 매트릭스 sbl 광학계를 갖는 헤드램프
KR100715896B1 (ko) 아웃사이드 미러의 턴 시그널 램프
CN109743883B (zh) 发光模块和灯具单元
CN112888894A (zh) 用于汽车前灯的照明单元
CN114543044A (zh) 车辆用灯具
US10458618B2 (en) Lighting appliance for engine vehicles
JP6062272B2 (ja) 車両用灯具
JP7490514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14010942A (ja) バスバーを用いた車両用灯具
JP7470118B2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JP2015076184A (ja) 車両用灯具
CN114543043A (zh) 车辆用灯具
JP7123611B2 (ja) 車両用灯具
CN108613099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多功能发光装置
CN219530639U (zh) 发光装置、机动车辆前照灯和机动车辆
JP6390997B2 (ja) 照明装置及び照明装置を備える自動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