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503373A - 接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接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503373A
CN114503373A CN202080070188.0A CN202080070188A CN114503373A CN 114503373 A CN114503373 A CN 114503373A CN 202080070188 A CN202080070188 A CN 202080070188A CN 114503373 A CN114503373 A CN 1145033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locking
electric wire
case
joint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701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503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5033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11End pieces for multiconduct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cable and for facilitating connections to other conductive members, e.g. for liquid cooled welding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8Short-circuiting members for bridging contacts in a counterpart
    • H01R31/085Short circuiting bus-strip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接头连接器(10)具备连接构件(21)和多个壳体,连接构件(21)具有多个端子(12)和导电构件,所述多个壳体沿着层叠方向层叠,构成所述多个壳体的至少一个壳体具备:载置部,连接构件(21)载置于所述载置部;和盖部,将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连接构件(21)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将所述连接构件(21)保持于所述壳体,第1壳体(71)和第2壳体(171)相互层叠,在第1壳体(71)的第1盖部及第2壳体(171)的第2盖部设置有层叠状态保持部。

Description

接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接头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接头连接器,已知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接头连接器。该接头连接器构成为具备能层叠为多层的子壳体和收纳于各子壳体的多个端子零件。在子壳体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四个挠曲卡止片。另外,在子壳体设置有被卡止部,位于下侧的子壳体的挠曲卡止片卡止于该被卡止部。由此,各子壳体保持为层叠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436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例如,在使用于车辆等的超小型的接头连接器中,作为假想的技术,考虑到子壳体构成为具备:端子收纳部,载置连接有汇流条及电线的状态的端子零件;和盖部,以将所载置的端子零件覆盖的方式装配于端子收纳部。在将这样的子壳体彼此层叠的情况下,例如当在下侧的子壳体的盖部设置卡止片,并在上侧的子壳体的端子收纳部设置被卡止部时,例如在对上侧的子壳体的盖部施加应力时,有可能上侧的子壳体的盖部脱离。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如下接头连接器为目的:即使是在端子收纳部装配盖部的结构,也能够将各子壳体保持为层叠状态。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接头连接器,具备:连接构件,具有与电线连接的多个端子和使所述多个端子相互导通的导电构件;和多个壳体,分别收纳所述连接构件,所述多个壳体沿着层叠方向层叠,构成所述多个壳体的至少一个壳体具备:载置部,所述连接构件载置于所述载置部;和盖部,将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连接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将所述连接构件保持于所述壳体,作为所述壳体之一的第1壳体和作为所述壳体之一的第2壳体相互层叠,在作为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盖部的第1盖部及作为所述第2壳体的所述盖部的第2盖部设置有层叠状态保持部,所述层叠状态保持部保持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的层叠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将多个壳体保持为层叠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接头连接器的后方立体图。
图2是接头连接器的前方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的B-B剖视图。
图5是图2中的C-C剖视图。
图6是接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第1壳体的后方立体图。
图8是第1壳体的前方立体图。
图9是上盖组装前的状态下的第1壳体的前方立体图。
图10是上盖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的第1壳体的前方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的D-D剖视图。
图12是说明第1壳体的组装工序的剖视图。
图13是说明第1壳体的组装工序的剖视图。
图14是说明第1壳体的组装工序的剖视图。
图15是组装完成后的第1壳体的剖视图。
图16是连接构件的侧视图。
图17是汇流条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1)本公开是接头连接器,具备:连接构件,具有与电线连接的多个端子和使所述多个端子相互导通的导电构件;和多个壳体,分别收纳所述连接构件,所述多个壳体沿着层叠方向层叠,构成所述多个壳体的至少一个壳体具备:载置部,所述连接构件载置于所述载置部;和盖部,将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连接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将所述连接构件保持于所述壳体,作为所述壳体之一的第1壳体和作为所述壳体之一的第2壳体相互层叠,在作为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盖部的第1盖部及作为所述第2壳体的所述盖部的第2盖部设置有层叠状态保持部,所述层叠状态保持部保持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的层叠状态。
通过在第1壳体的第1盖部及第2壳体的第2盖部设置保持层叠状态的层叠状态保持部,例如在第1壳体层叠于第2壳体的情况下,与仅在第2壳体的第2盖部及第1壳体的载置部设置层叠状态保持部的结构比较,即使对第1壳体的第1盖部施加应力,也因为第1盖部和第2盖部由层叠状态保持部保持,所以能够在第1盖部不脱落的情况下保持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层叠状态。
另外,因为能将第1壳体以层叠于第2壳体的状态保持,所以与不将第1壳体及第2壳体层叠的结构比较,例如在将接头连接器利用线束胶带固定于线束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一次胶带缠绕将接头连接器中的各壳体一起固定。另外,例如在将固定构件装配于壳体而固定于对方侧构件的情况下,能够用一个固定构件将接头连接器固定于对方侧构件。因此,与在第1壳体及第2壳体分别设置固定构件的情况比较,能够以较少的部件种类将接头连接器固定。
(2)优选的是,所述端子具备连接所述电线的电线连接部,所述盖部具备弯折导出部,所述弯折导出部使从所述端子中的所述电线连接部向第1方向延伸的所述电线向偏离所述第1方向的第2方向弯折,并导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
通过在盖部设置使电线弯折的弯折导出部,能够使电线弯折并导出,能够加强电线的保持力。
(3)优选的是,所述盖部从所述层叠方向的一方装配于所述载置部,在所述盖部设置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从所述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与所述载置部的被卡止部接触,抑制所述盖部向离开所述载置部的方向移位。
通过在盖部设置卡止部,并在载置部设置被卡止部,从而能够抑制盖部从载置收纳部脱落。
(4)优选的是,所述层叠状态保持部具备:锁定部,具有锁定凸部,从所述第2盖部向所述第1盖部侧延伸;和锁定凹部,设置于所述第1盖部,与所述锁定凸部嵌合,通过所述锁定凸部和所述锁定凹部嵌合,从而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保持为所述层叠状态。
通过在第2盖部设置具有锁定凸部的锁定部,并在第1盖部设置与锁定凸部嵌合的锁定凹部,从而能够将第1壳体及第2壳体保持为层叠状态。
(5)优选的是,所述层叠状态保持部具备:锁定部,具有锁定凸部,从所述第2盖部向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载置部侧延伸;和锁定凹部,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载置部,与所述锁定凸部嵌合,通过所述锁定凸部和所述锁定凹部嵌合,从而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保持为所述层叠状态。
通过在第2盖部设置具有锁定凸部的锁定部,并在第1载置部设置与锁定凸部嵌合的锁定凹部,从而不仅在盖部(第1盖部及第2盖部)间,而且在第1载置部与第2盖部之间也可保持第1壳体及第2壳体的层叠状态。由此,能够进一步加强第1壳体及第2壳体的层叠状态的保持力。
(6)优选的是,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具备相互对置的对置壁部,所述层叠状态保持部具备:第1嵌合部,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对置壁部;和第2嵌合部,设置于所述第2壳体的所述对置壁部,与所述第1嵌合部嵌合,通过所述第1嵌合部和所述第2嵌合部嵌合,从而限制所述第1壳体相对于所述第2壳体向与所述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
通过在第1壳体及第2壳体的各对置壁部分别设置第1嵌合部及第2嵌合部,从而能够抑制第1壳体相对于第2壳体向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
(7)优选的是,所述接头连接器具备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固定于对方侧构件,层叠于所述第1盖部,所述层叠状态保持部具备:锁定部,具有锁定凸部,从所述第1盖部向所述固定构件延伸;和锁定凹部,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与所述锁定凸部嵌合,通过所述锁定凸部和所述锁定凹部嵌合,从而所述固定构件及所述第1壳体保持为层叠状态。
因为固定于对方侧构件的固定构件层叠保持于第1盖部,所以能够利用一个固定构件将接头连接器固定于对方侧构件。
(8)优选的是,所述固定构件及所述第1壳体具备相互对置的对置壁部,所述层叠状态保持部具备:第1嵌合部,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对置壁部;和第2嵌合部,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对置壁部,与所述第1嵌合部嵌合,通过所述第1嵌合部和所述第2嵌合部嵌合,从而抑制所述固定构件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向与所述固定构件及所述第1壳体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
通过在固定构件及第1壳体的对置壁部分别设置第1嵌合部及第2嵌合部,从而能够抑制固定构件相对于第1壳体向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
(9)优选的是,所述端子具备:端子主体,具有夹持所述电线的夹持部;滑动部,能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滑动;以及电线连接部,连接所述电线,所述滑动部具有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加压的加压部,所述电线连接部从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突出,通过与所述电线接触而与所述电线连接。
例如,即使电线是极细的单芯线,也能够在电线连接端子,所以能够与电线的尺寸相应地使端子小型化。通过使用这样的结构的端子,能够有助于接头连接器的小型化。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
一边参照图1至图17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在以后的说明中,将箭头线Z表示的方向设为上,将箭头线Y表示的方向设为前,将箭头线X表示的方向设为左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省略其他构件的附图标记。
[接头连接器10]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10是两个(多个的一例)壳体沿着上下方向(层叠方向的一例)层叠的层叠型连接器。接头连接器10构成为具备第2壳体171(壳体的一例)、层叠于第2壳体171的上部的第1壳体71(壳体的一例)、以及层叠于第1壳体71的上部的固定构件72。
如图4、图5所示,第1壳体71和第2壳体171的层叠状态通过第1层叠状态保持部22A(层叠状态保持部的一例)保持。另外,固定构件72和第1壳体71的层叠状态通过第2层叠状态保持部22B(层叠状态保持部的一例)保持。
[第1壳体71、第2壳体171]
各壳体(第1壳体71及第2壳体171)的结构相同,因此主要对上侧的第1壳体7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第1壳体71收纳有连接构件21。如图11所示,连接构件21构成为具备:多个端子12,在前后方向(延伸方向的一例)上与多条电线11的前方端部分别连接;以及汇流条50(导电构件的一例),与多个端子12连接,使多个端子12相互导通。
如图7、图8所示,第1壳体71形成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状。如图9、图10所示,第1壳体71构成为具备:下壳体30(载置部的一例),连接构件21载置于下壳体30;和上盖60(盖部、第1盖部的一例),从上方(层叠方向的一方的一例)装配于下壳体30。
[电线11]
如图15所示,电线11在大致前后方向(电线11的延伸方向的一例)延伸地布设,将前后方向定义为电线11的延伸方向。电线11由绝缘包覆部14将芯线13的外周包围,绝缘包覆部14由绝缘性合成树脂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3由一根金属线构成。另外,芯线13也可以是多根金属细线绞合而成的绞线。构成芯线13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任意的金属。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3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
[下壳体30]
如图9、图10所示,下壳体30形成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上下扁平的形状。下壳体30通过包含绝缘性合成树脂的材料被注射成型而形成。在下壳体30,在左右方向排列形成有在前后延伸的多个腔29。腔29在上方开口,端子12从上方配置到腔29内。在左右方向相邻的腔29由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隔壁31隔开。通过该隔壁31,配置于各腔29内的端子12被电绝缘。
在下壳体30的前壁,以在左右方向长的方式开口设置有汇流条插通孔51,汇流条50从前方插入到腔29内。
在下壳体30的左右侧壁的前端部设置有左右一对锁定接受部33(被卡止部的一例)。如图8所示,在锁定接受部33分别卡止后述的上盖60的左右一对锁爪66(卡止部的一例)。
如图9所示,在下壳体30的各侧壁且靠近后端部的位置形成有向外方突出的轴部35。轴部35呈圆柱形状。
在下壳体30的后端部形成有下导向部36。下导向部36接近轴部35设置于轴部35的上方位置。如图12所示,在下导向部36形成有在前后方向贯穿并且在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电线插通孔37。电线插通孔37的内径形成为与电线11的外形相同或者比其大。各腔29位于各电线插通孔37的前方。通过在各电线插通孔37中分别插通电线11,从而电线11定位于下壳体30。
如图12所示,下导向部36的前半部分从下导向部36的前部到上部形成为曲面形状。下导向部36的后半部分形成为从下壳体30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形状。下导向部36的后半部分的上表面成为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平面。在下导向部36的后端部,下导向部36的上表面下降倾斜。
下导向部36中、比形成有电线插通孔37的部分靠后方的区域形成为下接触部38,下接触部38形成向上方凹陷的曲面形状。如图15所示,在后述的上盖60组装于下壳体30的状态下,下接触部38与电线11的上部接触,将电线11配置成沿着下接触部38的形状。下接触部38的形状在电线插通孔37的后侧的开口处以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凹陷,然后,描绘平缓的曲线向后方延伸。
[上盖60]
如图8、图9所示,下壳体30被从上方组装的上盖60覆盖上部(连接构件21的至少一部分)。上盖60通过对绝缘性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在上盖60的侧壁的前端部向下方突出地形成有左右一对锁爪66。锁爪66位于与设置于下壳体30的侧壁的锁定接受部33能从下方(层叠方向的另一方的一例)接触的位置。由此,可抑制上盖60从下壳体30向上方(离开的方向的一例)移位。这样,下壳体30和上盖60组装成一体。
在上盖60的后端部形成有与下壳体30的轴部35嵌合的轴孔67。如图9、图10所示,通过轴部35与轴孔67嵌合,从而上盖60以轴部35为旋转轴能旋转地组装于下壳体30。
上盖60相对于下壳体30能在以下壳体30的上表面开放的状态组装的开放位置(图10、图14所示的位置)与下壳体30的上表面关闭的关闭位置(图8、图15所示的位置)之间旋转。
如图9所示,上盖60的上壁的后端部在上方开口有用于导出电线11的开口部68。在上盖60的后端部形成有上导向部69(弯折导出部的一例),上导向部69在左右方向架设在开口部68内。上导向部69接近轴孔67设置于轴孔67的上方位置。在上导向部69形成有上接触部70。上接触部70形成在左右方向排列有多个U字槽的形状。在上接触部70的U字槽的部分收纳各电线11。
如图15所示,电线11的下表面与上接触部70接触,电线11配置成沿着上接触部70的形状。通过上导向部69,从端子12中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及下侧保持突部23B之间向第1方向D1延伸的电线11向偏离第1方向D1的第2方向D2弯折成曲柄状,并导出到第1壳体71的外部。
上述的下导向部36的上表面到前表面的形状成为沿着上盖60的开口部68的前端部分从开放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的轨道的形状。由此,在上盖60从开放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能够抑制上盖60和下壳体30干涉。
[汇流条50]
汇流条50通过将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规定的形状而形成。作为金属板材,能够适当选择铜、铜合金等任意的金属。如图17所示,汇流条50具有向后方延伸的多个突片52和将突片52的前端部通过中继部53连结的连结部54。突片52形成在左右方向扁平的板状。连结部54形成在上下方向扁平的板状。中继部53从连结部54向后方延伸地形成。连结部54的右侧缘向下方折弯并与突片52相连。
[端子12]
如图16所示,端子12具备金属制的端子主体15和相对于端子主体15能相对滑动的滑动部16。
[端子主体15]
端子主体15通过冲压加工、切削加工、铸造等公知的手法形成为规定的形状。构成端子主体15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任意的金属。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15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也可以在端子主体15的表面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锡、镍、银等任意的金属。对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15实施镀锡。
端子主体15具有突片52能插入的筒部17和位于筒部17的后方并与电线11连接的电线连接部20。如图12、图13所示,电线连接部20具备向后方伸出的上侧夹持部18A(夹持部的一例)及下侧夹持部18B(夹持部的一例)。筒部17形成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筒部17的前端以突片52能插入的方式开口。
如图11所示,在筒部17的内部配置有能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19。弹性接触片19从筒部17的内壁向内方延伸。插入到筒部17内的突片52按压弹性接触片19使其弹性变形。通过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片19的反弹力,突片52被夹在筒部17的内壁与弹性接触片19之间。由此,突片52和端子12电连接。
如图12所示,在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且比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保持突部23A(电线连接部的一例)。在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的后端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保持突部23B(电线连接部的一例)。下侧保持突部23B和上侧保持突部23A设置于在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
通过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及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啮入在芯线13的表面形成的氧化覆膜并将氧化覆膜剥下,从而使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和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接触,从而芯线13和端子主体15电连接。
[滑动部16]
如图16所示,滑动部16形成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滑动部16根据需要通过切削加工、铸造、冲压加工等公知的手法形成。构成滑动部16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任意的金属。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部16由不锈钢构成。也可以在滑动部16的表面形成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选择锡、镍、银等任意的金属。
如图12所示,滑动部16的内部形状的截面形成为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外形的截面相同或者比其稍大。由此,滑动部16配置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外方,将这些收纳于内部。
如图12、图13所示,在滑动部16的上壁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加压部25A(加压部的一例)。在滑动部16的下壁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加压部25B(加压部的一例)。
如图16所示,在滑动部16的侧壁、且靠近前后方向的前端部的位置开口有临时卡止接受部26。另外,在滑动部16的侧壁、且比临时卡止接受部26靠后方的位置开口有正式卡止接受部27。临时卡止接受部26和正式卡止接受部27能与设置于端子主体15的侧壁的卡止突起28弹性地卡止。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受部26卡止的状态(图12所示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子主体15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及下侧加压部25B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的后端缘向后方离开。另外,在该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芯线13的直径大。
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正式卡止接受部27卡止的状态(图13所示的状态)成为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卡止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侧夹持部18A的上方与上侧夹持部18A接触。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侧夹持部18B的下方与下侧夹持部18B接触。
如上所述,滑动部16在外嵌于端子主体15中设置有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在上述的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滑动移动。
如图13所示,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按压上侧夹持部18A,从而上侧夹持部18A向下方变形。另外,通过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按压下侧夹持部18B,从而下侧夹持部18B向上方变形。由此,在上侧夹持部18A与下侧夹持部18B之间的空间将芯线13以在前后方向(延伸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且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芯线13被弹性变形的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方向夹持。即,上侧夹持部18A通过被上侧加压部25A向下方按压,从而与芯线13从上方接触,下侧夹持部18B通过被下侧加压部25B向上方按压,从而与芯线13从下方接触。
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在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芯线13,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芯线13。这样,芯线13被上侧保持突部23A从上方按压,并且被配置于与上侧保持突部23A在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上的下侧保持突部23B从下方按压,从而保持为在上下方向弯折的状态。另外,也通过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保持突部23B使芯线13和端子12电连接。
如图13所示,在滑动部16的前端部设置有从上壁向上方突出的治具接触部46。通过治具45与治具接触部46从后方接触,并利用该治具45将滑动部16向前方按压,从而滑动部16能向前方移动。
如图15所示,在上盖60相对于下壳体30组装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电线11通过被夹在上盖60的上导向部69的上表面与下壳体30的下导向部36的下表面之间,从而保持为从侧方观看弯折成曲柄状的形状。
[固定构件72]
固定构件72是支架等用于固定于对方侧构件100的构件,通过包含绝缘性合成树脂的材料注射成型而形成。如图1、图2所示,固定构件72构成为具备主体部73和装配部74。
主体部73形成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上下扁平的形状。装配部74设置于主体部73的上部,从前方观看呈门形状。在装配部74的中央设置有向前方突出并与对方侧构件100(图3所示)卡止的锁臂75。
[第1层叠状态保持部22A]
如图3至图5所示,第1层叠状态保持部22A保持第1壳体71和第2壳体171的层叠状态,构成为具备第1卡止结构部82(图4所示)、第2卡止结构部83(图5所示)以及对接部84(图3所示)。
[第1卡止结构部82]
如图4所示,第1卡止结构部82将第1壳体71中的下壳体30和第2壳体171中的上盖160(盖部、第2盖部的一例)相互卡止。第1卡止结构部82构成为具备设置于下壳体30的锁定凹部76F和设置于上盖160的锁定部177F。
如图9所示,在下壳体30的前壁中的、汇流条插通孔51的下方,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锁定凹部76F。如图4所示,在锁定凹部76F的内部设置有被卡止壁79F。
如图4所示,锁定部177F从上盖160中的上壁的前端部向上方(即第1壳体71侧)悬臂状延伸地形成,如图2所示,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如图4所示,在锁定部177F的顶端部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锁定凸部178F。
当第1壳体71层叠于第2壳体171时,通过锁定部177F挠曲,从而锁定凸部178F进入锁定凹部76F的内部。此时,锁定凸部178F位于能从上方与锁定凹部76F的被卡止壁79F接触的位置。由此,当第1壳体71将要向上方移位时,被卡止壁79F从下方与锁定凸部178F接触,因此第1壳体71中的下壳体30和第2壳体171中的上盖160相互卡止。因此,可抑制第1壳体71向上方的移位,能够保持第1壳体71和第2壳体171的层叠状态。
[第2卡止结构部83]
如图5所示,第2卡止结构部83将第1壳体71中的上盖60和第2壳体171中的上盖160相互卡止。第2卡止结构部83构成为具备:锁定凹部76S,设置于上盖60的两侧的侧壁;和锁定部177S,设置于上盖160的上壁的左右两侧端部。另外,如图1、图2所示,左右两侧的锁定部177S分别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另外,关于锁定凹部76S也与锁定部177S对应地设置有有相同数量。
如图5所示,在锁定凹部76S的内部,与锁定凹部76F同样设置有被卡止壁79S。锁定部177S从上盖160的上壁向上方(即第1壳体71侧)悬臂状延伸地形成,在锁定部177S的顶端部设置有向内方突出的锁定凸部178S。
当第1壳体71层叠于第2壳体171时,锁定凸部178S进入锁定凹部76S的内部。由此,当第1壳体71将要向上方移位时,被卡止壁79S从下方与锁定凸部178S接触。因此,第1壳体71中的上盖60和第2壳体171中的上盖160相互卡止,所以可抑制第1壳体71向上方的移位,能够保持第1壳体71和第2壳体171的层叠状态。
[对接部84]
如图3所示,第1壳体71中的下壳体30的下表面及第2壳体171中的上盖160的上表面形成为相互对置的对置壁部85A、85B。对接部84设置于各个对置壁部85A、85B,构成为具备从第1壳体71中的对置壁部85A开口成槽状的对接凹部81(第1嵌合部的一例)、和从第2壳体171中的对置壁部85B向上方突出的对接凸部180(第2嵌合部的一例)。
当第1壳体71层叠于第2壳体171时,对接凹部81和对接凸部180嵌合。由此,可抑制第1壳体71在前后左右方向(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一例)移位。另外,通过设置对接部84,从而能够进行将第1壳体71层叠于第2壳体171时的定位,因此能够提高组装作业性。
[第2层叠状态保持部22B]
如图3至图5所示,第2层叠状态保持部22B保持固定构件72和第1壳体71的层叠状态,构成为具备第1卡止结构部182(图4所示)、第2卡止结构部183(图5所示)以及对接部184(图3所示)。
[第1卡止结构部182]
如图4所示,第1卡止结构部182构成为具备设置于固定构件72的前壁的锁定凹部276F、和从第1壳体71中的上盖60的上壁的前端部向上方(即固定构件72侧)悬臂状延伸的锁定部77F。通过第1卡止结构部182,固定构件72和上盖60相互卡止。另外,第1卡止结构部182的卡止结构与上述的第1卡止结构部82同样,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2卡止结构部183]
如图5所示,第2卡止结构部183构成为具备:锁定凹部276S,设置于固定构件72的主体部73的左右两侧的侧壁;和锁定部77S,设置于第1壳体71中的上盖60的上壁的左右两侧的侧端部。锁定部77S从上盖60的上壁向上方(即固定构件72侧)悬臂状延伸地形成,具有锁定凸部78S。通过第2卡止结构部183,固定构件72和上盖60相互卡止。另外,第2卡止结构部183的卡止结构与上述的第2卡止结构部83同样,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对接部184]
如图3所示,固定构件72中的主体部73的下表面及第1壳体71中的上盖160的上表面形成为相互对置的对置壁部185A、185B。对接部184设置于各个对置壁部185A、185B,构成为具备从固定构件72中的对置壁部185A开口成槽状的对接凹部281(第1嵌合部的一例)、和从第1壳体71中的对置壁部185B向上方突出的对接凸部80(第2嵌合部的一例)。当固定构件72层叠于第1壳体71时,对接凹部281和对接凸部80嵌合。由此,与上述的对接部84同样,起到抑制固定构件72向前后左右方向的移位、及提高固定构件72的组装作业性的效果。
[接头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接头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例进行说明。首先,对第1壳体71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
通过公知的手法形成端子主体15和滑动部16。针对端子主体15从后方组装滑动部16。滑动部16的前端缘从后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滑动部16的侧壁扩开变形。进一步地,当滑动部16被向前方压入时,则滑动部16的侧壁复原变形,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受部26与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卡止。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由此,得到端子12。
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从而形成下壳体30及上盖60。
在下壳体30的腔29内从上方插入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端子12。滑动部16的后端部位于下壳体30的后壁的前方,端子主体15的筒部17的前端部位于下壳体30的前壁的后方。由此,端子12以在前后方向定位的状态保持于腔29内。
如图12所示,在下壳体30的汇流条插通孔51中从前方插入汇流条50。如图11所示,通过在汇流条50的卡止孔56内插入设置于下壳体30的汇流条插通孔51内的汇流条卡止爪51C,从而汇流条50以防脱状态保持在下壳体30内。汇流条50的突片52插入到端子12的筒部17内。通过突片52和弹性接触片19接触,从而突片52和端子12电连接。由此,多个端子12通过汇流条50电连接。
通过用公知的手法对绝缘包覆部14进行剥皮加工,从而电线11的芯线13露出。如图12所示,将芯线13设为前侧,电线11从后方插入到下壳体30的电线插通孔37内。因为腔29位于各电线插通孔37的前方,所以插通于电线插通孔37的电线11向各腔29进入。当电线11进一步被向前方压入时,则芯线13的前端部从滑动部16的后端部向滑动部16的内部导入。
接着,如图13所示,使治具45从后方抵接于治具接触部46,使滑动部16向前方滑动移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向前方相对移动。此时,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及滑动部16的临时卡止接受部26(图16所示)的卡止解开,滑动部16的侧壁跨上卡止突起28而扩开变形。
当滑动部16向前方移动时,则滑动部16的侧壁复原变形,端子主体15的卡止突起28和滑动部16的正式卡止接受部27弹性地卡止。由此,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
在滑动部16相对于端子主体15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滑动部16的上侧加压部25A从上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上侧夹持部18A将其向下方按压。另外,滑动部16的下侧加压部25B从下方抵接于端子主体15的下侧夹持部18B将其向上方按压。由此,如图13所示,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夹持。
通过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的下表面和下侧夹持部18B的上表面夹着,从而形成于芯线13的表面的氧化覆膜被剥下,构成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和上侧夹持部18A及下侧夹持部18B接触,从而电线11和端子12电连接。由此,多条电线11通过端子12及汇流条50电连接。
在芯线13被上侧夹持部18A和下侧夹持部18B从上下夹持的状态下,芯线13通过被上侧夹持部18A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和下侧夹持部18B的下侧保持突部23B夹着,从而以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且以向上下方向弯折的状态被保持。由此,能够牢固地保持芯线13,所以在对电线11作用拉拽力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电线11和端子12的保持力。
如图14所示,上盖60组装于下壳体30。此时,以上盖60相对于下壳体30交叉的姿势,从下壳体30的后方组装上盖60,以使得在上盖60的开口部68内插通电线11。此时,如图9、图10所示,下壳体30的轴部35嵌入到上盖60的轴孔67内。由此,上盖60在开放位置(图10所示的位置)组装于下壳体30。
如图14所示,使上盖60以轴部35为旋转轴向图14中的顺时针方向(箭头线A所示的方向)旋转。于是,通过上盖60的上导向部69的上接触部70和电线11接触,从而电线11弯折。
当上盖60进一步旋转而达到关闭位置(图15所示的位置)时,则通过上盖60的锁爪66与设置于下壳体30的侧壁的锁定接受部33弹性地卡合,从而下壳体30和上盖60组装成一体。
通过被夹在下壳体30的下导向部36与上盖60的上导向部69之间,从而电线11保持为弯折成曲柄状的形状。通过电线11被夹在下导向部36与上导向部69之间,从而即使是电线11在前后方向移动的情况,也因为设置有间隙,所以电线11及汇流条50与端子12一起在前后方向移动。由此,可抑制对汇流条50及端子12施加力。通过以上,组装成第1壳体71。
第2壳体171的组装工序是与第1壳体71的组装工序相同的工序,因此省略说明。
接着,第1壳体71层叠于第2壳体171的上部,固定构件72层叠于第1壳体71的上部。通过以上,接头连接器10完成。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通过在第1壳体71的上盖60及第2壳体171的上盖160设置保持层叠状态的第1层叠状态保持部22A,例如在第1壳体71层叠于第2壳体171的情况下,与仅在第2壳体171的上盖160及第1壳体71的下壳体30设置层叠状态保持部的结构比较,即使对第1壳体71的上盖60施加应力,也因为上盖60和上盖160由第1层叠状态保持部22A保持,所以能够在上盖60不脱落的情况下保持第1壳体71和第2壳体171的层叠状态。
另外,因为能将第1壳体71以层叠于第2壳体171的状态保持,所以与不将第1壳体及第2壳体层叠的结构比较,例如在将接头连接器10利用线束胶带固定于线束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一次胶带缠绕将接头连接器10中的各壳体71、171一起固定。另外,在将固定构件72装配于第1壳体71而固定于对方侧构件100的情况下,能够用一个固定构件72将接头连接器10固定于对方侧构件100。因此,与在第1壳体及第2壳体分别设置固定构件的结构比较,能够以较少的部件种类将接头连接器10固定。
另外,上盖60具备上导向部69,上导向部69使从端子12的上侧保持突部23A及下侧保持突部23B之间向第1方向D1延伸的电线11向偏离所述第1方向D1的第2方向D2弯折,并导出到第1壳体71的外部。
通过在上盖60设置使电线11弯折的上导向部69,从而能够使电线11弯折并导出,能够将电线11的保持力加强。
另外,上盖60从层叠方向的一方装配于下壳体30,在上盖60设置有锁爪66,锁爪66从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与下壳体30的锁定接受部33接触,抑制上盖60向离开下壳体30的方向移位。
通过在上盖60设置锁爪66,并在下壳体30设置锁定接受部33,从而能够抑制上盖60从下壳体30脱落。
另外,第1层叠状态保持部22A具备:锁定部177S,具有锁定凸部178S,从上盖160向上盖60侧悬臂状延伸;和锁定凹部76S,设置于上盖60,与锁定凸部178S嵌合,通过锁定凸部178S和锁定凹部76S嵌合,从而第1壳体71及第2壳体171保持为层叠状态。
通过在上盖160设置具有锁定凸部178S的锁定部177S,并在上盖60设置与锁定凸部178S嵌合的锁定凹部76S,从而能够将第1壳体71及第2壳体171保持为层叠状态。
另外,第1层叠状态保持部22A具备:锁定部177F,具有锁定凸部178F,从而上盖160向第1壳体71的下壳体30侧延伸;和锁定凹部76F,设置于第1壳体71的下壳体30,与锁定凸部178F嵌合,通过锁定凸部178F和锁定凹部76F嵌合,从而第1壳体71及第2壳体171保持为层叠状态。
通过在上盖160设置具有锁定凸部178F的锁定部177F,并在下壳体30设置与锁定凸部178F嵌合的锁定凹部76F,从而不仅在上盖60、160间,而且在下壳体30与上盖160之间也可保持第1壳体71及第2壳体171的层叠状态。由此,能够进一步加强第1壳体71及第2壳体171的层叠状态的保持力。
另外,第1壳体71及第2壳体171具备相互对置的对置壁部85,在第1壳体71的对置壁部85A设置有对接凹部81,在第2壳体171的对置壁部85B设置有与对接凹部81嵌合的对接凸部180,通过对接凹部81和对接凸部180嵌合,从而抑制第1壳体71及第2壳体171向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
通过在第1壳体71及第2壳体171的各对置壁部85A、85B分别设置对接凹部81及对接凸部180,从而能够抑制第1壳体71及第2壳体171向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
另外,具备固定于对方侧构件100的固定构件72,固定构件72层叠于上盖60,第2层叠状态保持部22B具备:锁定部77S,具有锁定凸部78F,从上盖60向固定构件72延伸;和锁定凹部276F,设置于固定构件72,与锁定凸部78F嵌合,通过锁定凸部78F和锁定凹部276F嵌合,从而固定构件72及第1壳体71保持为层叠状态。
因为固定于对方侧构件100的固定构件72层叠保持于上盖60,所以能够利用一个固定构件72将接头连接器10固定于对方侧构件100。
另外,固定构件72及第1壳体71具备相互对置的对置壁部185A、185B,第2层叠状态保持部22B具备:对接凹部281,设置于固定构件72的对置壁部185A;和对接凸部80,设置于第1壳体71的对置壁部185B,与对接凹部281嵌合,通过对接凹部281和对接凸部80嵌合,从而抑制固定构件72相对于第1壳体71向与固定构件72及第1壳体71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
通过在固定构件72及第1壳体71的对置壁部185分别设置对接凹部281及对接凸部80,从而能够抑制固定构件72相对于第1壳体71向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
另外,端子12具备:端子主体15,具有夹持电线11的夹持部(上侧夹持部18A、下侧夹持部18B);滑动部16,能沿着作为电线11的延伸方向的前后方向相对于端子主体15滑动;以及保持突部23A、23B,连接电线11,滑动部16具有将夹持部朝向电线11加压的加压部(上侧加压部25A、下侧加压部25B),夹持部具有朝向电线11突出并与电线11接触的保持突部(上侧保持突部23A、下侧保持突部23B)。
例如,即使电线11是极细的单芯线,也能够在电线11连接端子12,所以能够与电线11的尺寸相应地使端子12小型化。通过使用这样的结构的端子12,能够有助于接头连接器10的小型化。
<其他实施方式>
本公开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头连接器10设为通过固定构件72固定于对方侧构件100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接头连接器也可以设为不具备固定构件的结构,并设为通过带缠绕而固定于线束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71的锁定部77F设为在上盖60的上壁的前端部设置两个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锁定部也可以设为在壳体的上壁的前端部设置一个的结构。另外,关于第2壳体171也可以设为同样的结构。
(3)第1壳体71的锁定部77S设为在上壁的两侧部各设置两个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锁定部也可以设为在第1壳体的上壁的两侧部各设置一个的结构。另外,关于第2壳体171也可以设为同样的结构。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接头连接器10设为具备第1壳体71及第2壳体171两个壳体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接头连接器也可以设为具备三个以上壳体的结构。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滑动部16设为呈方筒状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滑动部也可以是三角筒状、五角筒状等多角筒状,另外,也可以是圆筒形状。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嵌合部形成为对接凹部81、281,第2嵌合部形成为对接凸部80、180,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得凹凸相反,设为第1嵌合部形成为对接凸部、且第2嵌合部形成为对接凹部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0:接头连接器
11:电线
12:端子
13:芯线
14:绝缘包覆部
15:端子主体
16:滑动部
17:筒部
18A:上侧夹持部
18B:下侧夹持部
19:弹性接触片
20:电线连接部
21:连接构件
22A:第1层叠状态保持部(层叠状态保持部)
22B:第2层叠状态保持部(层叠状态保持部)
23A:上侧保持突部(电线连接部)
23B:下侧保持突部(电线连接部)
25A:上侧加压部
25B:下侧加压部
26:临时卡止接受部
27:正式卡止接受部
28:卡止突起
29:腔
30:下壳体(载置部)
31:隔壁
33:锁定接受部(被卡止部)
35:轴部
36:下导向部
37:电线插通孔
38:下接触部
45:治具
46:治具接触部
50:汇流条(导电构件)
51:汇流条插通孔
51C:汇流条卡止爪
52:突片
53:中继部
54:连结部
56:卡止孔
60、160:上盖(盖部、第1盖部、第2盖部)
66:锁爪(卡止部)
67:轴孔
68:开口部
69:上导向部(弯折导出部)
70:上接触部
71、171:壳体
72:固定构件
73:主体部
74:装配部
75:锁臂
76F、76S、276F、276S:锁定凹部
77F、77S、177F、177S:锁定部
78F、78S、178F、178S:锁定凸部
79F、79S:被卡止壁
80、180:对接凸部(第2嵌合部)
81、281:对接凹部(第1嵌合部)
82、182:第1卡止结构部
83、183:第2卡止结构部
84、184:对接部
85、85A、85B、185、185A、185B:对置壁部
100:对方侧构件

Claims (9)

1.一种接头连接器,具备:
连接构件,具有与电线连接的多个端子和使所述多个端子相互导通的导电构件;和
多个壳体,分别收纳所述连接构件,
所述多个壳体沿着层叠方向层叠,
构成所述多个壳体的至少一个壳体具备:
载置部,所述连接构件载置于所述载置部;和
盖部,将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连接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将所述连接构件保持于所述壳体,
作为所述壳体之一的第1壳体和作为所述壳体之一的第2壳体相互层叠,
在作为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盖部的第1盖部及作为所述第2壳体的所述盖部的第2盖部设置有层叠状态保持部,所述层叠状态保持部保持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的层叠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头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具备连接所述电线的电线连接部,
所述盖部具备弯折导出部,所述弯折导出部使从所述端子中的所述电线连接部向第1方向延伸的所述电线向偏离所述第1方向的第2方向弯折,并导出到所述壳体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头连接器,其中,所述盖部从所述层叠方向的一方装配于所述载置部,
在所述盖部设置有卡止部,所述卡止部从所述层叠方向的另一方侧与所述载置部的被卡止部接触,抑制所述盖部向离开所述载置部的方向移位。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头连接器,其中,所述层叠状态保持部具备:
锁定部,具有锁定凸部,从所述第2盖部向所述第1盖部侧延伸;和
锁定凹部,设置于所述第1盖部,与所述锁定凸部嵌合,
通过所述锁定凸部和所述锁定凹部嵌合,从而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保持为所述层叠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头连接器,其中,所述层叠状态保持部具备:
锁定部,具有锁定凸部,从所述第2盖部向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载置部侧延伸;和
锁定凹部,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载置部,与所述锁定凸部嵌合,
通过所述锁定凸部和所述锁定凹部嵌合,从而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保持为所述层叠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头连接器,其中,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具备相互对置的对置壁部,
所述层叠状态保持部具备:
第1嵌合部,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对置壁部;和
第2嵌合部,设置于所述第2壳体的所述对置壁部,与所述第1嵌合部嵌合,
通过所述第1嵌合部和所述第2嵌合部嵌合,从而限制所述第1壳体相对于所述第2壳体向与所述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头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头连接器具备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固定于对方侧构件,并层叠于所述第1盖部,
所述层叠状态保持部具备:
锁定部,具有锁定凸部,从所述第1盖部向所述固定构件延伸;和
锁定凹部,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与所述锁定凸部嵌合,
通过所述锁定凸部和所述锁定凹部嵌合,从而所述固定构件及所述第1壳体保持为层叠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头连接器,其中,所述固定构件及所述第1壳体具备相互对置的对置壁部,
所述层叠状态保持部具备:
第1嵌合部,设置于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对置壁部;和
第2嵌合部,设置于所述第1壳体的所述对置壁部,与所述第1嵌合部嵌合,
通过所述第1嵌合部和所述第2嵌合部嵌合,从而抑制所述固定构件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向与所述固定构件及所述第1壳体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移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接头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具备:
端子主体,具有夹持所述电线的夹持部;
滑动部,能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端子主体滑动;以及
电线连接部,连接所述电线,
所述滑动部具有将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加压的加压部,
所述电线连接部从所述夹持部朝向所述电线突出,通过与所述电线接触而与所述电线连接。
CN202080070188.0A 2019-10-24 2020-08-04 接头连接器 Pending CN1145033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3603 2019-10-24
JP2019193603 2019-10-24
PCT/JP2020/029773 WO2021079587A1 (ja) 2019-10-24 2020-08-04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503373A true CN114503373A (zh) 2022-05-13

Family

ID=75620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70188.0A Pending CN114503373A (zh) 2019-10-24 2020-08-04 接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376428A1 (zh)
JP (1) JP7177995B2 (zh)
CN (1) CN114503373A (zh)
WO (1) WO20210795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35383A (ja) * 2022-09-02 2024-03-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986A (ja) * 1996-07-03 1998-01-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ブロックコネクタ
JP2000150087A (ja) * 1998-11-10 2000-05-30 Yazaki Corp スプライス吸収コネクタ
JP2002247731A (ja) * 2001-02-16 2002-08-30 Yazaki Corp 回路形成体
JP2003331942A (ja) * 2002-05-08 2003-11-21 Yonezawa Densen Kk アース用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US6729895B1 (en) * 2002-06-17 2004-05-04 Clyde W. Brya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7012395A (ja) * 2005-06-29 2007-01-18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コネクタ
CN101364685A (zh) * 2007-08-10 2009-02-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接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JP2013093226A (ja) * 2011-10-26 2013-05-1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105960738A (zh) * 2014-02-06 2016-09-2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层叠连接器
WO2019142422A1 (ja) * 2018-01-22 2019-07-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986A (ja) * 1996-07-03 1998-01-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ブロックコネクタ
JP2000150087A (ja) * 1998-11-10 2000-05-30 Yazaki Corp スプライス吸収コネクタ
JP2002247731A (ja) * 2001-02-16 2002-08-30 Yazaki Corp 回路形成体
JP2003331942A (ja) * 2002-05-08 2003-11-21 Yonezawa Densen Kk アース用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US6729895B1 (en) * 2002-06-17 2004-05-04 Clyde W. Brya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7012395A (ja) * 2005-06-29 2007-01-18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コネクタ
CN101364685A (zh) * 2007-08-10 2009-02-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接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JP2009043642A (ja) * 2007-08-10 2009-02-2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2013093226A (ja) * 2011-10-26 2013-05-1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105960738A (zh) * 2014-02-06 2016-09-2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层叠连接器
WO2019142422A1 (ja) * 2018-01-22 2019-07-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76428A1 (en) 2022-11-24
WO2021079587A1 (ja) 2021-04-29
JP7177995B2 (ja) 2022-11-25
JPWO2021079587A1 (zh) 2021-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29574A (en) Connector having a construction for preventing an erroneous assembling of a connector housing and a cover
CN113661611B (zh) 连接器
CN114503373A (zh) 接头连接器
CN113574741B (zh) 接头连接器
CN111092318B (zh) 端子以及连接电线与端子的方法
WO2021182093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6768304B2 (ja) 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CN115769443A (zh) 连接器
JP2008204720A (ja) 短絡部材、短絡部材付電線、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および短絡方法
CN113632322B (zh) 接头连接器
JP7140034B2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WO2023218926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N111146613B (zh) 端子,将电线连接到端子的方法,以及夹具
JPH08306426A (ja) コネクタ
JP2002075515A (ja) 端子金具及び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7202673B2 (ja) コネクタ
CN111033912B (zh) 连接器外壳以及连接器
JP5447087B2 (ja) 外部接続が可能な電子回路ユニット
JP2017199617A (ja) コネクタ組立方法及びコネクタ
CN116848735A (zh)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层叠体
CN113875096A (zh) 连接器
JP2000235881A5 (zh)
JP2019057452A (ja) コネクタ
JP2000235881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1165474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接続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