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69443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69443A
CN115769443A CN202180044153.4A CN202180044153A CN115769443A CN 115769443 A CN115769443 A CN 115769443A CN 202180044153 A CN202180044153 A CN 202180044153A CN 115769443 A CN115769443 A CN 1157694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insertion hole
connector
cover
h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4415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绫那
原照雄
松井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769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694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7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re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4Securing in base or case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insulating parts having at least one resilient insulat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连接器(10)具备:端子(20),与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电线(11)的前方端部连接;连接器壳体(40),具有收纳端子(20)的收纳部(41);以及后保持件(50),安装于连接器壳体(40)的后端部。在后保持件(50)形成有插通孔(61),插通孔(61)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将与收纳部(41)连通的连通开口(61A)、和在该后保持件(50)的后端部在外部开口的后部开口(61B)插通,在插通孔(61)的壁面形成有使该插通孔(61)的孔径朝向连通开口(61A)侧缩小的导向倾斜面(62)。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端子,与电线的前端部连接;连接器壳体,具有收纳端子的收纳部;以及后保持件,安装于连接器壳体的后方。后保持件具有在安装于连接器壳体的状态下与收纳部连通的插通孔,端子由端子主体和配置于端子主体后方的滑动部两部件构成。为了在收纳于收纳部的端子连接电线,从后保持件的插通孔插入电线,使其达到端子的滑动部,进一步达到端子主体的内部,然后,使滑动部向前方滑动。由此,滑动部的加压部将端子主体的夹持部朝向芯线按压,从而芯线与端子主体压接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452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具备如上述的端子的连接器中,将电线通过后保持件插入到收纳于连接器壳体的端子并与其连接。因此,期望容易将电线从后保持件引导到端子内部的结构。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将电线插入到端子的作业的效率提高的连接器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端子,与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电线的前方端部连接;连接器壳体,具有收纳所述端子的收纳部;以及后保持件,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后端部,在所述后保持件形成有插通孔,所述插通孔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将与所述收纳部连通的连通开口、和在该后保持件的后端部在外部开口的后部开口插通,在所述插通孔的壁面形成有使该插通孔的孔径朝向所述连通开口侧缩小的导向倾斜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提供将电线插入到端子的作业的效率提高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在一部分将连接器的截面示意性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连接电线后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将后保持件的盖部及后盖部关闭的状态)。
图4是示出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连接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后保持件的立体图(将盖部及后盖部关闭的状态)。
图7是将后保持件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将盖部及后盖部关闭的状态)。
图8是示出连接电线后的连接器的剖视图(将后保持件的盖部及后盖部关闭的状态)。
图9是示出后保持件的立体图(将盖部及后盖部关闭的状态)。
图10是将后保持件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将盖部及后盖部关闭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1)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端子,与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电线的前方端部连接;连接器壳体,具有收纳所述端子的收纳部;以及后保持件,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后端部,在所述后保持件形成有插通孔,所述插通孔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将与所述收纳部连通的连通开口、和在该后保持件的后端部在外部开口的后部开口插通,在所述插通孔的壁面形成有使该插通孔的孔径朝向所述连通开口侧缩小的导向倾斜面。
根据上述(1)的结构,在将电线通过后保持件的插通孔插入到收纳于连接器壳体的收纳部内的端子并与其连接的情况下,能利用导向倾斜面将从后保持件的后部开口插入到插通孔的电线顺利地向连通开口、进一步向端子的内部引导。其结果是,将电线插入到端子的作业的效率提高。
(2)优选地,所述后保持件具备:盖部,能在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使所述插通孔开放、闭合;和保持件主体部,在将所述盖部关闭的状态下与所述盖部一起形成所述插通孔。
根据上述(2)的结构,平时将盖部关闭以保护插通孔内的电线,另一方面,在必要时将盖部打开,使插通孔的至少一部分在交叉方向与外部连通,从而能从交叉方向进行配置于插通孔内的电线的切断、修理等。由此,即使是例如在将电线与收纳部内的端子连接后不能将后保持件从连接器壳体拆卸的结构的连接器,也能将后保持件的盖部打开,从交叉方向切断电线而使端子和电线分离,将电线向后保持件的后方拉拔。
(3)优选地,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端子的后端在将所述盖部关闭的状态下被所述盖部覆盖,在将所述盖部打开的状态下在所述交叉方向露出,所述端子以在将所述盖部打开的状态下能在所述交叉方向取出的方式收纳于所述收纳部内。
根据上述(3)的结构,平时将盖部关闭以保护端子和电线的连接部分,另一方面,在必要时将盖部打开,能在交叉方向取出将电线切离的端子。其结果是,能容易地将端子及电线各自从连接器拆卸以进行端子、电线的更换、修理。
(4)优选地,所述盖部借助铰链部与所述保持件主体部连结。
根据上述(4)的结构,能以简易的结构抑制盖部的丢失、错位,能根据需要容易地打开、关闭盖部。
(5)优选地,所述盖部具有盖侧壁部,所述盖侧壁部在将该盖部关闭的状态下构成所述插通孔的壁面的一部分,所述保持件主体部具有主体侧壁部,所述主体侧壁部在将所述盖部关闭的状态下与所述盖侧壁部一起构成所述插通孔的壁面,在所述盖部或者所述保持件主体部的一方形成有壁接纳部,在将所述盖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主体侧壁部或者所述盖侧壁部压入到所述壁接纳部。
根据上述(5)的结构,通过主体侧壁部或者盖侧壁部压入到壁接纳部,从而即使不另外设置锁定机构,也能将盖部稳定地维持成关闭状态。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0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将在各图中标注的箭头线Z表示的方向设为上,将箭头线Y表示的方向设为前,将箭头线X表示的方向设为左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省略其他构件的附图标记。
[连接器10]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端子20,与电线11连接;连接器壳体40,具有收纳多个端子20的多个收纳部41;以及后保持件50,组装于连接器壳体40。
[电线11]
如图2及图3所示,电线11在前后方向延伸地配置。电线11具有芯线13和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包覆部14,绝缘包覆部14将芯线13的外周包围。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3由一根金属线构成。此外,芯线13也可以是多根金属细线绞合而成的绞线。构成芯线13的金属能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诸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本实施方式的芯线13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电线11以在前末端将绝缘包覆部14剥离而使芯线13露出的状态插入到连接器10,露出的芯线13与收纳于连接器壳体40内的端子20压接。
[端子20]
如图4等所示,端子20具备金属制的端子主体21和相对于端子主体21能相对地滑动移动的滑动构件31。
[端子主体21]
端子主体21通过对金属板材实施剪切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构成端子主体21的金属能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诸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21由铜或者铜合金构成。也可以在端子主体21的表面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能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诸如锡、镍、银等。对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主体21实施镀锡。
如图3及图4所示,端子主体21具备能插入未图示的对方端子的筒部22、位于筒部22的后方的端子窗部23、位于端子窗部23的后方的基部24、以及位于基部24的后方的连接部25。
如图4等所示,筒部22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如图4所示,筒部22的前端以能插入对方端子的方式开口。在筒部22的内部配置有未图示的弹性接触片。通过弹性接触片与插入到筒部22内的对方端子弹性地接触,从而筒部22和对方端子电连接。
如图4等所示,在筒部22后方且基部24前方的位置设置有向上方开口的端子窗部23。如图3所示,在芯线13配置于后述的上侧连接片25A与下侧连接片25B之间的空间内的状态下,能从端子窗部23从外部探测芯线13的前端部。
如图4等所示,设置于端子窗部23后方的基部24呈方筒状。在基部24的左侧壁及右侧壁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卡止突起27,能卡止于后述的滑动构件31的临时卡止接受部34或者正式卡止接受部35(参照图4)。
如图3所示,从基部24的上壁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地设置有构成连接部25的上侧连接片25A,从下壁的后端同样地向后方延伸地设置有构成连接部25的下侧连接片25B。上侧连接片25A和下侧连接片25B均呈在前后延伸的细长形状,形成为顶端侧能以基部24的后端为支点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的悬臂状。如图3所示,在上侧连接片25A的下表面且靠近基部24的位置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保持突部25AP。另外,在下侧连接片25B的上表面的后端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保持突部25BP。在连接部25中,上侧保持突部25AP和下侧保持突部25BP设置于关于前后方向相互错开的位置,具体而言,以下侧保持突部25BP的前端位于比上侧保持突部25AP的后端靠后方的方式设置。此外,也可以对上侧连接片25A的下表面或下侧连接片25B的上表面实施锯齿加工。
[滑动构件31]
如图4等所示,滑动构件31呈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方筒状。滑动构件31通过冲压加工、切削加工、铸造等公知手法形成为预定形状。构成滑动构件31的金属能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诸如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本实施方式的滑动构件31没有特别限定,由不锈钢构成。也可以在滑动构件31的表面形成有镀层。构成镀层的金属能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任意的金属诸如锡、镍、银等。
如图4等所示,在滑动构件31的上壁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治具接触部33。如图3所示,治具T能从后方与治具接触部33接触。当在后述的连接器壳体40的收纳部41内收纳端子20,使治具T接触治具接触部33并将其向前方按压时,则滑动构件31在收纳部41内向前方移动。借助后述的凹部41A,端子主体21不能向前方移动地收纳于收纳部41,因此滑动构件31变为相对于端子主体21相对地移动。此外,上述的治具T与模具或用于使模具工作的设备相比,成为较小规模的结构。因此,可抑制起因于治具T的成本增大。
如图3所示,在滑动构件31上壁的靠后部分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上侧加压部32A。并且,在滑动构件31的下壁中与上侧加压部32A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加压部32B。在上侧加压部32A及下侧加压部32B的前端部形成有倾斜面。由此,上侧连接片25A的后端部及下侧连接片25B的后端部分别被向上侧加压部32A的下方及下侧加压部32B的上方引导。
如图4所示,在滑动构件31的侧壁且前后方向的靠前位置开口有临时卡止接受部34。另外,在滑动构件31的侧壁且比临时卡止接受部34靠后方的位置开口有正式卡止接受部35。在临时卡止接受部34和正式卡止接受部35能弹性地卡止在端子主体21的左侧壁及右侧壁分别设置的卡止突起27。由此,滑动构件31在外嵌于端子主体21中设置有上侧连接片25A和下侧连接片25B的区域的状态下,能在上述的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位置之间在前后方向滑动移动。
在端子主体21的卡止突起27和滑动构件31的临时卡止接受部34卡止的状态下,滑动构件31相对于端子主体21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在该状态下,滑动构件31的上侧加压部32A及下侧加压部32B位于比端子主体21的上侧连接片25A及下侧连接片25B的后端靠后方。另外,在该状态下,上侧连接片25A与下侧连接片25B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芯线13的直径大。
在端子主体21的卡止突起27和滑动构件31的正式卡止接受部35卡止的状态下,滑动构件31相对于端子主体21卡止于正式卡止位置(参照图3等)。在该状态下,滑动构件31的上侧加压部32A从上方对上侧连接片25A加压。另外,滑动构件31的下侧加压部32B从下方对下侧连接片25B加压。
图4等所示,在滑动构件31的靠后位置且左右两侧壁设置有向滑动构件31的内方突出的一对诱入部36。诱入部36随着从后方朝向前方而形成为窄宽度。通过芯线13与诱入部36的内表面滑接,从而芯线13被向滑动构件31的内部引导。
[连接器壳体40]
如图5等所示,连接器壳体40呈在上下方向扁平且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连接器壳体40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在连接器壳体40中,收纳端子20的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收纳部41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并且在上下重叠两层。形成于上层的各收纳部41和形成于下层的各收纳部41配置于在左右错开的位置。此外,收纳部41的个数为任意,另外,在上下重叠的情况下的层数也为任意。
如图3及图5等所示,收纳部41的前端在前方开口,能插入对方端子。另外,如图5等所示,收纳部41的后端在后方开口,能从后方收纳端子20。如图3所示,在收纳部41的前端部形成有凹部41A,凹部41A为沿着前述的筒部22的前端角部的形状。当在收纳部41内从后方被插入收纳端子20时,则借助凹部41A限制端子主体21向前方的移动。
如图2及图5等所示,在收纳部41的、从在收纳有端子20的状态下与端子主体21的端子窗部23对应的位置到后端的区域形成有与外部连通的连接器窗部42。通过该连接器窗部42,能从连接器10的外部探测收纳于收纳部41的端子20的端子窗部23内。由此,通过连接器窗部42及端子窗部23,能从外部探测与端子20连接的芯线13的前端部。另外,通过连接器窗部42,外嵌于端子主体21的基部24的滑动构件31的前端部露出到外部。由此,如图3所示,能使治具T与收纳于收纳部41内的端子20的治具接触部33接触而使滑动构件31向前方滑动。
如图3及图5所示,连接器壳体40具有隔壁43,隔壁43将形成于上层的收纳部41和形成于下层的收纳部41之间隔开。隔壁43从收纳部41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借助该隔壁43,收纳于在上下方向相邻的收纳部41的端子20彼此电绝缘。另外,收纳于各收纳部41的端子20在隔壁43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向上下突出的隔开壁44。借助该隔开壁44,收纳于在左右方向相邻的收纳部41的端子20彼此电绝缘。
如图5所示,在连接器壳体40的左右两侧壁的靠近后端的位置设置有向外方突出的临时卡止锁定部45,在比该临时卡止锁定部45靠前方的位置同样地设置有向外方突出的正式卡止锁定部46。
[后保持件50]
如图6等所示,后保持件50呈在上下方向扁平且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后保持件50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后保持件50外嵌于连接器壳体40的后端部。在后保持件50的左右两侧壁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设置有锁定接受部57,连接器壳体40的临时卡止锁定部45及正式卡止锁定部46能弹性地卡止于锁定接受部57。锁定接受部57呈大致门形状。
通过连接器壳体40的临时卡止锁定部45和后保持件50的锁定接受部57卡止,从而后保持件5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40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另外,如图1所示,通过连接器壳体40的正式卡止锁定部46和后保持件50的锁定接受部57卡止,从而后保持件5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40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
如图7等所示,在后保持件50设置有电线11插通的多个插通孔61,多个插通孔61在左右方向并列,并且在上下排列两层。插通孔61设置于与连接器壳体40的收纳部41对应的位置。如图3等所示,插通孔61在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插通孔61在连通开口61A与后部开口61B之间插通,连通开口61A在后保持件50的前侧开口,且在安装于连接器壳体40的状态下与收纳部41连通,后部开口61B在后保持件50的后侧在外部开口。如图3等所示,电线11配置在插通孔61的内部,并与收纳部41内的端子20连接。
接下来,如图3等所示,在插通孔61的壁面设置有导向倾斜面62,导向倾斜面62使插通孔61的孔径从后部开口61B侧朝向连通开口61A侧缩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倾斜面62设置于插通孔61的靠近连通开口61A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导向倾斜面62的一侧的插通孔61的壁面以从后部开口61B通过导向倾斜面62到连通开口61A光滑地相连的方式形成。通过使芯线13一边沿着这样形成的壁面一边推入,从而能顺利地引导到连通开口61A。
如图3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开口61A的开口面积设定得比后部开口61B的开口面积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连通开口61A及后部开口61B的形状与电线11及芯线13的截面形状相应地设为圆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前末端将绝缘包覆部14剥离而使芯线13露出的状态将电线11插入到插通孔61,仅使芯线13的露出部分达到收纳于收纳部41内的端子20的内部,将端子20压接于芯线13。在这样连接端子20和电线11的情况下,连通开口61A的直径优选设为芯线13的直径以上、例如芯线13的直径的1.0倍~2.0倍、更详细为1.3倍~1.6倍。另一方面,后部开口61B的直径优选设为包括绝缘包覆部14的电线11的直径以上、例如电线11的直径的1.5倍~3.5倍、更详细为2.7倍~3.0倍。如果是这样的范围,则能容易地将电线11从后部开口61B插入,并且能容易地将在电线11的前末端露出的芯线13通过连通开口61A向收纳于收纳部41内的端子20的内部引导。如图3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比导向倾斜面62靠前的位置上的插通孔61的孔径(直径)形成为比包括绝缘包覆部14的电线11的直径减小。
如图6等所示,在后保持件50的上壁及下壁设置有能使各自的前端部在上方或者下方开放、闭合的盖部52。盖部52借助铰链部5与保持件主体部55连结。另外,在后保持件50的上壁及下壁设置有能使各自的后端部在上方或者下方开放、闭合的后盖部54。后盖部54借助后铰链部53与保持件主体部55连结。图3及图8等所示,铰链部51及后铰链部53通过后保持件50的上壁或者下壁的一部分形成为薄壁,从而将盖部52及后盖部54能折弯地连结于保持件主体部55。如图3及图8等所示,后保持件50内的插通孔61通过借助铰链部51与保持件主体部55连结的盖部52而能在与作为电线11的延伸方向的前后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交叉方向)开放、闭合。此外,如图3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铰链部51设置于隔着插通孔61与导向倾斜面62对置的位置。
如图7至图10等所示,在后保持件50的前端部形成的盖部52具有盖侧壁部52A和罩部52B。也如图3所示,盖侧壁部52A在将盖部52关闭的状态下构成插通孔61的壁面的一部分。罩部52B以在将盖部52关闭的状态下在连通开口61A的上方或者下方向前方伸出的方式形成。另外,如图7至图10等所示,保持件主体部55具有主体侧壁部55A和壁接纳部55B。主体侧壁部55A在将盖部52关闭的状态下与盖侧壁部52A一起形成插通孔61。另外,如图7等所示,当盖部52关闭时,则各盖侧壁部52A受到一定的力,同时被推入压入到在与该盖侧壁部52A对应的主体侧壁部55A的左右设置的壁接纳部55B之间。
如图7等所示,在后保持件50中,形成上层的插通孔61的主体侧壁部55A和形成下层的插通孔61的主体侧壁部55A在上下隔开间隔地配置。上层的盖侧壁部52A与下层的盖侧壁部52A之间向后方凹陷,上下方向的间隔设定为与前述的连接器壳体40的隔壁43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大。如图3及图8所示,在后保持件5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40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在后保持件50的上层的主体侧壁部55A与下层的主体侧壁部55A之间嵌入连接器壳体40的隔壁43。由此,可抑制后保持件5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40在上下方向错位。
如图3所示,在后保持件5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40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且盖部52关闭的状态下,收纳于连接器壳体40的收纳部41内的端子20的后端20A被罩部52B从上方或者下方覆盖。另外,如图8所示,在后保持件5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40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且盖部52打开的状态下,收纳于连接器壳体40的收纳部41内的端子20的后端20A在上方或者下方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打开、关闭的盖部5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从罩部52B的前端到铰链部51的距离)设定成相当于被连接器壳体40的上壁覆盖的端子20的前端部的长度(筒部2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由此,在打开盖部52使收纳于收纳部41内的端子20向后方滑动时,能将后保持件5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40维持在正式卡止位置,并且将端子20在上方或者下方取出。
如图6及图9所示,在后保持件50的后端部所形成的后盖部54的左右侧端设置有将后盖部54锁定的后盖锁定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保持件50的下壁所设置的后盖部54的左右侧端设置有向外方突出的后盖锁定部58,在上壁所设置的后盖部54的左右侧端设置有呈大致门形状的后盖锁定接受部59。如图6所示,后盖锁定接受部59在将设置于上下壁的后盖部54关闭的状态下能与后盖锁定部58弹性地卡止。通过设置有后盖部54,从而电线11向后保持件50的插入变得容易。另外,通过设置有后盖锁定机构,从而能在插入连接电线11后稳定地将后盖部54维持成关闭状态,能保护从后部开口61B向后方延伸的电线11的插入基部。
[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的一例进行说明。连接器10的组装工序不限于以下记述。
通过公知手法形成端子主体21和滑动构件31,针对端子主体21从后方组装滑动构件31。当滑动构件31的前端缘与端子主体21的卡止突起27从其后方抵接时,则滑动构件31的侧壁扩开变形。当进一步将滑动构件31向前方推入时,则端子主体21的卡止突起27卡止于滑动构件31的临时卡止接受部34,滑动构件31的侧壁复原变形。由此,得到滑动构件31相对于端子主体21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端子20。
通过对合成树脂进行注射成型,从而形成连接器壳体40和后保持件50,从后方向连接器壳体40的收纳部41内插入端子20。
在连接器壳体40的后端部从后方组装后保持件50。当后保持件50的锁定接受部57与连接器壳体40的临时卡止锁定部45从其后方抵接时,则后保持件50的锁定接受部57扩开变形。当进一步将后保持件50向前方推入时,则连接器壳体40的临时卡止锁定部45与后保持件50的锁定接受部57弹性地卡止,后保持件50的锁定接受部57复原变形。由此,后保持件5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40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
通过在电线11的前末端将绝缘包覆部14剥离,从而使预定长度尺寸的芯线13露出。将芯线13露出的电线11的前端部从后保持件50后端部的后部开口61B插入到插通孔61内。
当将电线11进一步向前方推入时,则芯线13的前端部通过后保持件50的插通孔61,一边沿着导向倾斜面62被引导一边从连通开口61A向前方突出,被向收纳于收纳部41内的滑动构件31的内部导入。芯线13与滑动构件31的诱入部36抵接,被向滑动构件31引导。当进一步将电线11向前方推入时,则芯线13的前端部进入端子主体21的内部而达到上侧连接片25A与下侧连接片25B之间的空间内。
当进一步将电线11向前方推入时,则芯线13的前端部到达端子主体21的端子窗部23的下方位置。当芯线13的前端部到达该位置时,则在能从连接器窗部42探测的端子窗部23内,能通过目视、探针等探测。在该状态下,在后保持件50的插通孔61内,电线11的绝缘包覆部14位于比导向倾斜面62靠后方。
在滑动构件31相对于端子主体21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且后保持件5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40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状态下,上侧连接片25A和下侧连接片25B的间隔设定得比芯线13的外径尺寸大。因此,芯线13顺利地插入到上侧连接片25A与下侧连接片25B之间。
接着,通过连接器窗部42,使治具T相对于滑动构件31的治具接触部33从后方抵接而使滑动构件31向前方移动。在收纳于收纳部41内的端子20中,筒部22的前端角部与设置于收纳部41的前端部的凹部41A抵接而限制端子主体21向前方的移动。因此,通过向前方移动,从而滑动构件31相对于端子主体21移动。由此,端子主体21的卡止突起27和滑动构件31的临时卡止接受部34的卡止解开,滑动构件31的侧壁跨上卡止突起27而扩开变形。当进一步利用治具T将滑动构件31向前方按压时,则端子主体21的卡止突起27和滑动构件31的正式卡止接受部35弹性地卡止,滑动构件31的侧壁复原变形。由此,滑动构件31相对于端子主体21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参照图4等)。
如图3所示,在滑动构件31相对于端子主体21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滑动构件31的上侧加压部32A从上方按压上侧连接片25A,从而上侧连接片25A向下方弯折。另外,通过下侧加压部32B从下方按压下侧连接片25B,从而下侧连接片25B向上方弯折。由此,芯线13被上侧连接片25A和下侧连接片25B从上下夹持。芯线13通过被上侧连接片25A的上侧保持突部25AP和下侧连接片25B的下侧保持突部25BP夹着,从而以在前后方向延伸且在上下方向弯折的状态被保持。此时,上侧保持突部25AP的下表面或下侧保持突部25BP的上表面被推压到芯线13,将形成于芯线13的表面的氧化覆膜剥离,从而构成芯线13的金属表面露出。通过该金属表面和上侧连接片25A及下侧连接片25B接触,从而电线11和端子20电连接。另外,通过上侧保持突部25AP或下侧保持突部25BP的角部等啮入芯线13,从而芯线13牢固地保持于端子20内。
接着,将后保持件50向前方按压。后保持件50的锁定接受部57跨上连接器壳体40的正式卡止锁定部46而扩开变形。当进一步将后保持件50向前方按压时,则连接器壳体40的正式卡止锁定部46与后保持件50的锁定接受部57卡止,锁定接受部57复原变形。通过以上,后保持件5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40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参照图1等),连接器10的组装完成。
[连接器10中的端子20的更换工序]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的端子20等的更换工序的一例进行说明。连接器10中的端子20等的更换工序不限于以下记述。
如图3所示,在连接器10中,比导向倾斜面62靠前的位置上的插通孔61的孔径(直径)形成为比包括绝缘包覆部14的电线11的直径减小。并且,在芯线13与端子20连接的状态下,绝缘包覆部14位于比导向倾斜面62靠后。因此,在将芯线13与端子20连接的状态下,当要使后保持件50向后方移动时,有时绝缘包覆部14钩挂于包括导向倾斜面62的插通孔61的壁面,而不能将后保持件50从连接器壳体40拆卸。
因此,在连接器10中连接电线11后更换端子20时,将铰链部51折弯,将后保持件50的前端部的盖部52向上方或者下方打开(参照图8)。由此,保持于插通孔61内的电线11的一部分(芯线13)在上方或者下方(交叉方向)露出。
接着,从连接器10的上方或者下方将露出的芯线13切断。将与端子20分离的电线11通过后部开口61B向后保持件50的后方拔出。另一方面,利用通过盖侧壁部52A移动而在上方或者下方开放的插通孔61的前端部使端子20向后方移动,并通过连接器窗部42将端子20向上方或者下方拔出。
准备端子主体21和滑动构件31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新的端子20、和使预定长度尺寸的芯线13露出的新的电线11。
在已拔出端子20及电线11的收纳部41内,在将后保持件50的盖部52打开的状态下,从连接器窗部42嵌入新的端子20,使其向前方移动而收纳于预定位置。
在收纳新的端子20后,将打开的盖部52关闭,从后保持件50的后方将新的电线11的前端部从后保持件50后端部的后部开口61B插入到插通孔61内。进一步将电线11推入,使芯线13达到上侧连接片25A与下侧连接片25B之间的空间内,用与上述相同的步骤使滑动构件31相对于端子主体21移动到正式卡止位置,而将电线11与端子20连接。通过以上,在不将后保持件50从连接器壳体40拆卸的情况下完成端子20及电线11的更换。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备:端子20,与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电线11的前方端部连接;连接器壳体40,具有收纳端子20的收纳部41;以及后保持件50,在电线11的延伸方向安装于连接器壳体40的后端部,在后保持件50形成有插通孔61,插通孔61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将与收纳部41连通的连通开口61A、和在该后保持件50的后端部在外部开口的后部开口61B插通,在插通孔61的壁面形成有使该插通孔61的孔径朝向连通开口61A侧缩小的导向倾斜面62。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在将电线11通过后保持件50的插通孔61插入到收纳于连接器壳体40的收纳部41内的端子20并与其连接的情况下,能利用导向倾斜面62将从后保持件50的后部开口61B插入到插通孔61的电线11顺利地从连通开口61A向端子20的内部引导。其结果是,将电线11插入到端子20的作业的效率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后保持件50具备:盖部52,能在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使插通孔61开放、闭合;和保持件主体部55,在将盖部52关闭的状态下与盖部52一起形成插通孔6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平时将盖部52关闭以保护插通孔61内的电线11,另一方面,在必要时将盖部52打开,使插通孔61的至少一部分在交叉方向与外部连通,从而能从交叉方向进行配置于插通孔61内的电线11的切断、修理等。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导向倾斜面62的前方的插通孔61的孔径小于具有绝缘包覆部14的电线11的直径,因此在将电线11与收纳部41内的端子20连接后有时难以使后保持件5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40向后方移动。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也能将后保持件50的盖部52打开,从交叉方向切断电线11而使端子20和电线11分离,将电线11向后保持件50的后方拉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在盖部52关闭的状态下,收纳于收纳部41的端子20的后端20A被盖部52覆盖,在盖部52打开的状态下,收纳于收纳部41的端子20的后端20A在所述交叉方向露出,端子20以在盖部52打开的状态下能在所述交叉方向取出的方式收纳于收纳部41内。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平时将盖部52关闭以保护端子20和电线11的连接部分,另一方面,在必要时将盖部52打开,能在交叉方向取出将电线11切离的端子20。其结果是,能容易地将端子20及电线11各自从连接器10拆卸以进行端子、电线的更换、修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盖部52借助铰链部51与保持件主体部55连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以简易的结构抑制盖部52的丢失、错位,能根据需要容易地打开、关闭盖部5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盖部52具有盖侧壁部52A,盖侧壁部52A在将该盖部52关闭的状态下构成插通孔61的壁面的一部分,保持件主体部55具有主体侧壁部55A,主体侧壁部55A在将盖部52关闭的状态下与盖侧壁部52A一起构成插通孔61的壁面,在盖部52或者保持件主体部55的一方形成有壁接纳部55B,在将盖部52关闭的状态下,主体侧壁部55A或者盖侧壁部52A压入到壁接纳部55B。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通过主体侧壁部55A或者盖侧壁部52A压入到壁接纳部55B,从而即使不另外设置锁定机构,也能将盖部52稳定地维持成关闭状态。
<其他实施方式>
本公开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收纳具备端子主体21和滑动构件31的端子20的连接器10进行了记载。当使用这样的端子20时,能以简易且小型的结构将电线11与端子20连接,在具备该端子20的连接器10中,本技术特别有用。即,在通过后保持件将电线插入到收纳于连接器壳体的收纳部内的端子并与其连接的结构的连接器中,本技术有用。但是,收纳于本技术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本技术能适用于对多种多样的结构的端子进行收纳的连接器。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收纳多个端子20的连接器10进行了记载。但是,收纳于本技术的连接器的端子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在仅收纳一个端子的连接器中也能适用本技术。另外,在连接器是收纳多个端子的连接器的情况下,也可以为,设置于后保持件的多个插通孔全部分别具有本技术的结构,还可以为,仅多个插通孔的一部分具有本技术的结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在多个插通孔全部中,分别构成该插通孔的壁面的盖侧壁部或者主体侧壁部压入到壁接纳部。这样的话,能将盖部稳定地维持成关闭状态。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仅在多个插通孔中以一定间隔设置的一部分插通孔中,盖侧壁部或者主体侧壁部压入到壁接纳部。这样的话,能简化结构,并且能将盖部维持成关闭状态。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在多个插通孔中的一部分插通孔中,盖侧壁部压入到设置于保持件主体部的壁接纳部,在另一部分插通孔中,主体侧壁部压入到设置于盖部的壁接纳部。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
11:电线
13:芯线
14:绝缘包覆部
20:端子
20A:(端子的)后端
21:端子主体
22:筒部
23:端子窗部
24:基部
25:连接部
25A:上侧连接片
25AP:上侧保持突部
25B:下侧连接片
25BP:下侧保持突部
27:卡止突起
31:滑动构件
32A:上侧加压部
32B:下侧加压部
33:治具接触部
34:临时卡止接受部
35:正式卡止接受部
36:诱入部
40:连接器壳体
41:收纳部
41A:凹部
42:连接器窗部
43:隔壁
44:隔开壁
45:临时卡止锁定部
46:正式卡止锁定部
50:后保持件
51:铰链部
52:盖部
52A:盖侧壁部
52B:罩部
53:后铰链部
54:后盖部
55:保持件主体部
55A:主体侧壁部
55B:壁接纳部
57:锁定接受部
58:后盖锁定部
59:后盖锁定接受部
61:插通孔
61A:连通开口
61B:后部开口
62:导向倾斜面
T:治具。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具备:
端子,与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电线的前方端部连接;
连接器壳体,具有收纳所述端子的收纳部;以及
后保持件,安装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后端部,
在所述后保持件形成有插通孔,所述插通孔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将与所述收纳部连通的连通开口、和在该后保持件的后端部在外部开口的后部开口插通,
在所述插通孔的壁面形成有使该插通孔的孔径朝向所述连通开口侧缩小的导向倾斜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后保持件具备:
盖部,能在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使所述插通孔开放、闭合;和
保持件主体部,在将所述盖部关闭的状态下与所述盖部一起形成所述插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所述端子的后端在将所述盖部关闭的状态下被所述盖部覆盖,在将所述盖部打开的状态下在所述交叉方向露出,
所述端子以在将所述盖部打开的状态下能在所述交叉方向取出的方式收纳于所述收纳部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盖部借助铰链部与所述保持件主体部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盖部具有盖侧壁部,所述盖侧壁部在将该盖部关闭的状态下构成所述插通孔的壁面的一部分,
所述保持件主体部具有主体侧壁部,所述主体侧壁部在将所述盖部关闭的状态下与所述盖侧壁部一起构成所述插通孔的壁面,
在所述盖部或者所述保持件主体部的一方形成有壁接纳部,在将所述盖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主体侧壁部或者所述盖侧壁部压入到所述壁接纳部。
CN202180044153.4A 2020-06-25 2021-06-04 连接器 Pending CN1157694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09372A JP7400640B2 (ja) 2020-06-25 2020-06-25 コネクタ
JP2020-109372 2020-06-25
PCT/JP2021/021303 WO2021261210A1 (ja) 2020-06-25 2021-06-04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69443A true CN115769443A (zh) 2023-03-07

Family

ID=79281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44153.4A Pending CN115769443A (zh) 2020-06-25 2021-06-0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38729A1 (zh)
JP (1) JP7400640B2 (zh)
CN (1) CN115769443A (zh)
WO (1) WO20212612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167841A (ja) * 2022-05-13 2023-11-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36777A (ja) * 1993-02-10 1994-08-2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3466368B2 (ja) * 1996-02-05 2003-11-10 菱星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H11191446A (ja) * 1997-12-26 1999-07-1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圧接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カバ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00640B2 (ja) 2023-12-19
US20230238729A1 (en) 2023-07-27
WO2021261210A1 (ja) 2021-12-30
JP2022006849A (ja) 2022-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89494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N112335139B (zh) 接头连接器
JP6664434B2 (ja) 端子
WO2000038279A1 (fr) Connecteur electrique
CN115769443A (zh) 连接器
CN113574741B (zh) 接头连接器
CN113661611B (zh) 连接器
WO2021182093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20202129A (ja) 端子
JP2020068125A (ja) 端子、及び、端子に電線を接続する方法
CN114503373A (zh) 接头连接器
WO2023218926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10257917A (ja) ショート端子
CN113632322B (zh) 接头连接器
JP7444131B2 (ja) コネクタ
WO2023204010A1 (ja) コネクタ
JP7140034B2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US20240204426A1 (en) Connector
JP7202673B2 (ja) コネクタ
CN111146613B (zh) 端子,将电线连接到端子的方法,以及夹具
WO2023218946A1 (ja) コネクタ
JP2000235881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