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87988A - 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487988A
CN114487988A CN202111653969.5A CN202111653969A CN114487988A CN 114487988 A CN114487988 A CN 114487988A CN 202111653969 A CN202111653969 A CN 202111653969A CN 114487988 A CN114487988 A CN 1144879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nch
doa
model
deviation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539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487988B (zh
Inventor
陈赟
林立宇
江宇
佘超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d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d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d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d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165396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487988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211165396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1448798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487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79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4879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4879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3/00Direction-fin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from which infrasonic, sonic, ultrasonic, or electromagnetic waves, or particle emission, not having a directional significance, are being received
    • G01S3/02Direction-fin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direction from which infrasonic, sonic, ultrasonic, or electromagnetic waves, or particle emission, not having a directional significance, are being received using radio waves
    • G01S3/14Systems for determining direction or deviation from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4Architecture, e.g. interconnection topology
    • G06N3/045Combinations of network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4Architecture, e.g. interconnection topology
    • G06N3/048Activation func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8Learning meth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本发明系统包括信号模型、数据预处理模块、双分支神经网络模型;信号模型用于对输入信号进行建模;数据预处理模块用于初步提取信号特征;双分支神经网络模型包括特征提取网络和并行预测网络,并行预测网络包括分类分支,回归分支和输出层;特征提取网络用于提取输入数据的深层特征,输出给分类分支和回归分支,分类分支给出DoA的大致范围即掩码,回归分支给出DoA相对网格点的误差,输出层结合两个分支的结果给出最终的DoA估计结果。仿真结果表明,与基于模型的深度学习方法和已有的深度学习方法相比,本发明在存在模型缺陷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更高的DoA估计精度,且大小仅为1.8MB。

Description

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DoA)估计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十年来,到达角(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在声学、雷达、声纳和无线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1-14]。传统的DoA估计方法,如多信号分类(MUSIC)和基于旋转不变技术的信号参数估计(ESPIRIT)技术依赖于精确的信号模型,当模型存在缺陷时,它们的DoA估计精度会显著降低。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的DoA估计算法被提出。由于数据驱动的特点,这些方法针对模型缺陷具有鲁棒性。这些方法一般分为回归网络和分类网络两种。
在回归网络下,提出了不同的结构用于估计DoA值。例如,D.Hu等人提出了端到端算法,并且L.Wu等人使用深度卷积网络来恢复空间频谱。然而,网络结构严重依赖于源的数量,这使得扩展到源数量变化的场景比较困难。G.K.Papageorgiou等人使用神经网络进行信号去噪,A.Barthelme等人使用深度神经网络(DNN)重建协方差矩阵。A.M.Ahmed等人提出了一种DNN来将接收到的信号映射到更大的维度上,这可以等效地认为采用了更大尺寸的天线阵列,从而提高了DoA分辨率。
对于分类网络,最常见的架构是基于网格的模型,它将角域划分为几个扇区,然后对每个扇区,确定是否存在一个传入信号。Z.Liu等人提出了一种带有多层分类器的自动编码器来构建空间谱。H.Xiang等人提出了两个框架来分离相干信号。G.K.Papageorgiou等人提出了一种具有二维卷积层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以提高低信噪比(SNR)下的DoA估计精度。基于网格的模型可以提高训练的稳定性,且该结构对源数变化的场景具有通用性,但由于网格数量有限,难以实现高分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在网络轻量化减少计算量的同时保证系统对模型缺陷的鲁棒性更强。
本发明结合当前深度学习在DoA估计中应用广泛的分类网络和回归网络结构,将两种结构并行使用,设计一种将分类和回归并行结合的双分支神经网络,记为TB-Net,并对C-Branch进行优化,从而提高C-Branch粗估计DoA的精度。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其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信号模型,数据预处理模块,双分支神经网络模型三部分;
信号模型对输入信号进行建模,方便后续处理,相比于一般的信号模型,本发明将增益和相位不一致、传感器间相互耦合和天线位置偏差三项模型缺陷考虑进来,从而对模型进行了优化,即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增加四个参数,分别代表增益偏差、相位偏差、传感器相互耦合偏差和天线位置偏差;
数据预处理模块用于初步提取信号特征,供后续网络对数据的处理,主要是取输入数据的协方差矩阵的上三角区域,对其实部和虚部分别重新构建矩阵后拼接在一起,得到处理后的数据;
双分支神经网络模型包括特征提取网络和并行预测网络,并行预测网络包括分类分支,回归分支和输出层,特征提取网络用5层卷积层(均由卷积部分,归一化部分和ReLU激活函数部分组成)用于提取输入数据的深层特征,输出给分类分支和回归分支,分类分支给出DoA的大致范围即掩码(Mask),回归分支给出DoA相对网格点的误差(Deviation),输出层结合两个分支的结果给出最终的DoA估计结果。
本发明的网络结构中,通过特征提取网络的共享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同时C-Branch和R-Branch的并行结构消除了网络之间的数据依赖,因此TB-Net可以在一次评估中给出DoA估计。具体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特征提取网络和并行预测网络。特征提取网络由五层卷积层组成,每层卷积层包括卷积部分,归一化部分和ReLu激活函数部分,输入数据信道数为2,通过特征提取网络后得到的输出为128信道的特征值。分类分支和回归分支由卷积层和激活层构成,激活函数分别为Sigmoid函数和Tanh函数,给出的输出为含有121个元素的向量,分类分支给出的结果表示DoA的掩码,向量中的元素为1或0,表示该元素索引对应的角度的扇区内是否有目标DoA值,回归分支给出C-Branch每个为1的元素索引对应的网格点与DoA的误差值。最后,所述输出层将分类分支的结果中为1的元素索引与网格间距相乘再加上回归分支给出的误差值得到最终的DoA结果。训练时,分类分支用二值交叉熵作为损失函数,回归分支用l2范数作为损失函数,将分类分支的损失函数乘以0.1后加上回归分支的损失函数得到总损失函数,并利用该损失函数来对整个网络进行训练优化。
该系统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首先对输入信号进行建模,并考虑三种模型缺陷,包括增益和相位不一致、传感器间相互耦合和天线位置偏差,对模型进行修改,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增加了四个参数,分别代表增益偏差,相位偏差,传感器相互耦合偏差和天线位置偏差。
对输入信号进行预处理,先取输入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再取协方差矩阵的上三角区域,对其实部和虚部分别重新构建矩阵后拼接在一起得到处理后的数据作为网络的输入。
建模后的输入信号进行预处理后输出到特征提取网络,由特征提取网络给出输入信号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输出到C-Branch和R-Branch。
C-Branch输出一个掩码向量m=[m1,m2,...,mG],每个元素的值属于{0,1},表示粗略DoA估计,即DoA可能在为1的掩码索引对应的网格位置;R-Branch输出一个偏差向量d=[d1,d2,...,dG],给出相对于元素索引对应网格的DoA偏差,用于对DoA估计的细化。
输出层结合C-Branch和R-Branch的输出结果,首先找到m中K个峰值的索引p=[p1,...,pk],与网格大小相乘得到粗略DoA估计,再加上d中对应的偏差值得到精确的DoA估计。
训练时,使用二值交叉熵(BCE)作为C-Branch的损失函数,使用l2范数作为R-Branch的损失函数,总损失设为L=0.1×lBCE+l2
本系统使用具有半波长元素间距的16阵元均匀线性阵列生成数据集,在[-60°,60°]范围内随机产生两个源。用于培训、验证和测试的数据集规模分别为100000、20000和20000。
本发明在Pytorch中实现TB-Net。在训练过程中,将初始学习率设置为0.001,每隔30个epoch调整一次学习率为前一个学习率的0.9倍。在训练过程中,使用Adam优化器来更新网络参数。设置总训练epoch为300,选择DoA估计精度最高的候选模型作为最终模型。
本发明的特点
本发明构建的到达角估计系统,相比于传统的到达角估计系统,针对模型缺陷具有更高的鲁棒性,在输入信号模型有增益和相位不一致、传感器间相互耦合和天线位置偏差的缺陷时,依然可以保证DoA估计结果的精确度较高。
其次,本发明的网络模型比较轻量化,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具体表现在本系统的双分支神经网络模型只使用了卷积层,其中特征提取网络仅由5层卷积层组成,并且分类分支和回归分支共用一个特征提取网络,最终网络模型的大小仅为1.8MB。
附图说明
图1为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的结构。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双分支神经网络的网络结构。
图3为使用lBCE和l2的分类分支的到达角估计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对比。
图4为引入回归分支和不引入对结果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首先是对输入数据的准备工作。
输入信号建模过程如下:设sk(t)为第k个输入信号,θk为DoA,接收到的信号表示为:
Figure BDA0003447330500000041
其中,n(t)~CN(0,σ2),为高斯噪声,K为源数,a(θk)为阵列响应向量。假设采用均匀线性阵列(ULA),因此有:
Figure BDA0003447330500000042
其中,M为ULA中的天线数,d为相邻天线之间的间距,λ为波长。
考虑三种模型缺陷,即增益和相位不一致(eg,epha),传感器间相互耦合(em)和天线位置的偏差(epos),将a(θk)中的第i个(i=1,……,M)元素重写为:
Figure BDA0003447330500000043
输入信号预处理过程如下:x(t)的协方差矩阵可以近似为:
Figure BDA0003447330500000044
其中,N表示快照的数量。然后,将所提神经网络的输入值表示如下:
u=[Vec(Real(Triu(R))),Vec(Imag(Triu(R))))], (5)
其中,Triu(·)表示该矩阵的上三角形部分,Vec(·)将该矩阵重构为一个向量。
卷积层在神经网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i层的输出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447330500000045
其中,ui为输入特征,Wi为卷积核,bi为偏差,非线性函数f(·)(如ReLU、Sigmoid、Tanh等)用于空间映射。训练神经网络,Wi在一定的损失函数下通过反向传播进行更新。
为了减少内部协变量的位移,加速收敛速度,可以在激活前进行批处理归一化(BN),其中yi可以重写为:
Figure BDA0003447330500000046
其中vi为式(6)中的Wi×ui+bi,E[]表示取平均值,Var[]表示取均方根,ε表示一个较小的尝试,可取ε=10-6
本发明设计的TB-Net包括特征提取网络和并行预测网络,并行预测网络包括C-Branch、R-Branch和输出层,TB-Net的参数包括卷积核参数,步长,归一化和激活函数,卷积核由参数(C_IN,C_OUT,H,W)表示,其中C_IN表示输入信道数,C_OUT表示输出信道数,H表示核高度,W表示核宽度。
特征提取网络包括5个卷积层,卷积核参数分别为(2,8,1,5),(8,32,1,5),(32,64,1,5),(64,128,1,5),(128,128,1,3),5个卷积层步长均为2,经过批处理归一化(BN)后由ReLU函数激活;C-Branch卷积核参数为(128,121,1,1),步长为1,激活函数为Sigmoid函数;R-Branch卷积核参数为(128,121,1,1),步长为1,激活函数为Tanh函数。
各层网络实现过程如下:
特征提取网络从协方差矩阵中提取特征,将其输出到C-Branch和R-Branch,实现特征重用,降低计算复杂度。通过实验确定了网络的参数。结果表明,由5个卷积层组成的网络性能最好。此外,利用BN加速收敛。实验表明,在前五层采用BN可以获得最好的稳定性和最高的精度。
并行预测网络中C-Branch和R-Branch并行工作。用G表示网格数,C-Branch的输出为掩码向量m=[m1,m2,...,mG],其第i个元素表示DoA可能在第i个网格附近。R-Branch的输出是一个偏差向量d=[d1,d2,...,dG],其中di表示相对于i网格的DoA偏差。
对于模型的优化,将总损失函数设为:
L=0.1×lc+lr, (8)
其中,lc为C-Branch损失函数,lr为R-Branch损失函数,系数0.1为多次实验测试后得出的最佳系数。
C-Branch实现为:扇区[θ-0.5°,θ+0.5°](θ=-60°,-59°,...,60°)的一个来源用网格θ近似,C-Branch的结果是一个具有121个元素的向量,其值属于{0,1}。并利用非零元素的下标对DoA进行粗略估计。
在C-Branch中,使用Sigmoid作为输出层的激活函数,它将结果映射到[0,1]。使用二值交叉熵(BCE)作为损失函数来优化神经网络,即:
Figure BDA0003447330500000051
其中,mi是标签值,
Figure BDA0003447330500000052
是网络的输出。
R-Branch的实现为:R-Branch由一个包含121个输出通道的卷积层组成,这与C-Branch一致。对于第i个通道,输出是C-Branch中第i个网格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只有在mi=1时才有效。
由于C-Branch中的网格大小为Δθ,偏差被限制在[-0.5Δθ,0.5Δθ]内。因此,使用加权的Tanh作为激活函数,即:
di=0.5Δθ×Tanh(υi). (10)
对于训练,我们采用l2作为损失函数来优化神经网络,即:
Figure BDA0003447330500000061
式中,di表示实际偏差,
Figure BDA0003447330500000062
表示R-Branch的输出。
对于输出层,被设计为结合m和d得到DoA估计值。首先在
Figure BDA0003447330500000063
中找到K(源数)个峰值的索引p=[p1,...,pk],并通过与网格大小相乘得到粗略的DoA估计。然后,通过根据p添加在d中选择的偏差,得到最终的DoA估计值,即:
Figure BDA0003447330500000064
其中,
Figure BDA0003447330500000065
表示DoA估计值,Δθ表示网格大小。
以上就是本发明的全部实现过程,针对本发明,在测试过程中做了一下实验,可以说明本发明的优势。
实验中使用具有半波长阵元间距的16阵元均匀线性阵列生成数据集。在[-60°,60°]中随机生成两个功率相同的源。在用于训练、验证和测试的数据集规模分别为100000、20000和20000。
我们使用平均绝对误差(MAE)来衡量算法的性能,即:
Figure BDA0003447330500000066
其中,NT表示测试样本的数量。
实验中将l2和lBCE分别优化的C-Branches进行比较,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lBCE优化的网络比l2优化的网络具有更好的精度。在信噪比(SNR)为10dB时,精度提高约44.7%。
图4显示了引入R-Branch的影响。可以看出,随着信噪比的提高,DoA估计的精度有所提高。当信噪比较低时,C-Branch的粗略估计会远离真实DoA值,从而显著降低MAE。随着信噪比的增加,由于C-Branch得到的粗糙DoA估计几乎没有误差,R-Branch给出的偏差逐渐占据估计精度的主导地位。当信噪比为>2dB时,这种现象很明显。与C-Branch相比,在信噪比为10dB时,TB-Net的精度提高了约36.4%。

Claims (5)

1.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模型,数据预处理模块,双分支神经网络模型三部分;其中:
所述信号模型用于对输入信号进行建模;其中,将考虑增益和相位不一致、传感器间相互耦合和天线位置偏差三项模型缺陷,对模型进行优化,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增加四个参数,分别代表增益偏差、相位偏差、传感器相互耦合偏差和天线位置偏差;
所述数据预处理模块,用于初步提取信号特征,包括取输入数据的协方差矩阵的上三角区域,对其实部和虚部分别重新构建矩阵后拼接在一起,得到处理后的数据;
所述双分支神经网络模型,包括特征提取网络和并行预测网络,并行预测网络包括分类分支,回归分支和输出层;特征提取网络用于提取输入数据的深层特征,输出给分类分支和回归分支,分类分支给出DoA的大致范围即掩码,回归分支给出DoA相对网格点的误差,输出层结合两个分支的结果给出最终的DoA估计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分支神经网络模型中:
所述特征提取网络由五层卷积层组成,每层卷积层包括卷积部分,归一化部分和ReLu激活函数部分,输入数据信道数为2,通过特征提取网络后得到的输出为128信道的特征值;
所述分类分支和回归分支均由卷积层和激活层构成,激活函数分别为Sigmoid函数和Tanh函数,给出的输出为含有121个元素的向量;分类分支给出的结果表示DoA的掩码,向量中的元素为1或0,表示该元素索引对应的角度的扇区内是否有目标DoA值;回归分支给出C-Branch每个为1的元素索引对应的网格点与DoA的误差值;
所述输出层将分类分支的结果中为1的元素索引与网格间距相乘再加上回归分支给出的误差值得到最终的DoA结果;
训练时,分类分支用二值交叉熵作为损失函数,回归分支用l2范数作为损失函数,将分类分支的损失函数乘以0.1后加上回归分支的损失函数得到总损失函数,并利用该损失函数来对整个网络进行训练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其特征在于,系统工作如下:
(1)首先,对输入信号进行建模,并考虑三种模型缺陷,包括增益和相位不一致、传感器间相互耦合和天线位置偏差,对模型进行修改,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增加四个参数,分别代表增益偏差、相位偏差、传感器相互耦合偏差和天线位置偏差;
(2)对输入信号进行预处理,先取输入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再取协方差矩阵的上三角区域,对其实部和虚部分别重新构建矩阵后拼接在一起得到处理后的数据;
(3)将经预处理后数据输出到特征提取网络,由特征提取网络给出输入信号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输出到C-Branch和R-Branch;
C-Branch输出一个掩码向量m=[m1,m2,...,mG],每个元素的值属于{0,1},表示粗略DoA估计,即DoA可能在为1的掩码索引对应的网格位置;R-Branch输出一个偏差向量d=[d1,d2,...,dG],给出相对于元素索引对应网格的DoA偏差,用于对DoA估计的细化;
输出层结合C-Branch和R-Branch的输出结果,首先找到m中K个峰值的索引p=[p1,...,pk],与网格大小相乘得到粗略DoA估计,再加上d中对应的偏差值得到精确的DoA估计;
训练时,使用二值交叉熵作为C-Branch的损失函数,使用l2范数作为R-Branch的损失函数,总损失设为L=0.1×lBCE+l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建模的过程如下:
设sk(t)为第k个输入信号,θk为DoA,接收到的信号表示为:
Figure FDA0003447330490000021
其中,n(t)~CN(0,σ2),为高斯噪声,K为源数,a(θk)为阵列响应向量;假设采用均匀线性阵列(ULA),有:
Figure FDA0003447330490000022
其中,M为ULA中的天线数,d为相邻天线之间的间距,λ为波长;
考虑三种模型缺陷,即增益和相位不一致(eg,epha),传感器间相互耦合(em)和天线位置的偏差(epos),将a(θk)中的第i个(i=1,……,M)元素重写为:
Figure FDA000344733049000002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预处理过程如下:x(t)的协方差矩阵近似为:
Figure FDA0003447330490000024
其中,N表示快照的数量;然后,将所提神经网络的输入值表示如下:
u=[Vec(Real(Triu(R))),Vec(Imag(Triu(R))))] (5)
其中,Triu(·)表示该矩阵的上三角形部分,Vec(·)将该矩阵重构为一个向量。
CN202111653969.5A 2021-12-30 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 Active CN1144879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3969.5A CN114487988B (zh) 2021-12-30 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53969.5A CN114487988B (zh) 2021-12-30 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487988A true CN114487988A (zh) 2022-05-13
CN114487988B CN114487988B (zh) 2024-11-08

Family

ID=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10909A (zh) * 2022-06-17 2022-08-16 苏州大学 数据驱动下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图相位恢复方法及系统
US11774546B1 (en) * 2023-05-12 2023-10-03 Hubble Network Inc. Antenna arrays for position determinatio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67791A (zh) * 2020-05-21 2020-10-1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基于对抗正则化深度神经网络的到达角估计方法
CN113298004A (zh) * 2021-06-03 2021-08-24 南京佑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脸特征学习的轻量级多头年龄估计方法
KR20210110081A (ko) * 2020-02-28 2021-09-07 광주과학기술원 심층 신경망 기반의 방향각 추정 방법
US11205098B1 (en) * 2021-02-23 2021-12-21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ingle-stage small-sample-object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decoupled metric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110081A (ko) * 2020-02-28 2021-09-07 광주과학기술원 심층 신경망 기반의 방향각 추정 방법
CN111767791A (zh) * 2020-05-21 2020-10-1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基于对抗正则化深度神经网络的到达角估计方法
US11205098B1 (en) * 2021-02-23 2021-12-21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ingle-stage small-sample-object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decoupled metric
CN113298004A (zh) * 2021-06-03 2021-08-24 南京佑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脸特征学习的轻量级多头年龄估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IYU LIN ET AL.: "TB-NET:A Two-Branch Neural Network for Direction of Arrival Estimation under Model Imperfections", ELECTRONICS, 11 January 2022 (2022-01-11)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10909A (zh) * 2022-06-17 2022-08-16 苏州大学 数据驱动下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图相位恢复方法及系统
US11774546B1 (en) * 2023-05-12 2023-10-03 Hubble Network Inc. Antenna arrays for position determination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94565A1 (zh) 脉冲噪声下的波束成形方法及装置
CN111049556B (zh) 一种基于干扰协方差矩阵重构的互素阵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
CN107576931B (zh) 一种基于协方差低维度迭代稀疏重构的相关/相干信号波达方向估计方法
CN111337873B (zh) 一种基于稀疏阵的doa估计方法
CN110045323A (zh) 一种基于矩阵填充的互质阵稳健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CN109490819A (zh) 一种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离格波达方向估计方法
CN113050075B (zh) 一种基于扩散映射的水下声源匹配场定位方法
CN113111304B (zh) 强冲击噪声下基于量子射线机理的相干分布源测向方法
CN110888105A (zh) 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接收信号强度的doa估计方法
CN110954860B (zh) 一种doa和极化参数估计方法
CN113111975A (zh) 基于多核尺度卷积神经网络的sar图像目标分类方法
CN109212465B (zh) 一种基于文化蚁狮机制的特殊阵列动态测向方法
CN114167347B (zh) 冲击噪声环境下互质阵列的幅相误差校正和测向方法
CN114487988B (zh) 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
CN114487988A (zh) 基于深度学习的到达角估计系统
CN114415106B (zh) 基于改进lamp网络的互耦阵列doa估计方法
CN116559768A (zh) 一种强冲击噪声下非相干分布源测向方法
CN115932714A (zh) 一种基于双曲正切核相关熵的单快拍波达方向估计方法
CN114184999B (zh) 一种互耦小孔径阵列的生成式模型处理方法
CN106950530B (zh) 基于互协方差的声矢量传感器阵列解相干参数估计方法
CN118033528B (zh) 基于深度展开网络的单比特稀疏双极子阵列的波达方向估计方法
Guo et al. Off-Grid Sparse Bayesian Learning Algorithm for Compressed Sparse Array
CN115236587B (zh) 一种在低信噪比背景下高精度doa估计的方法
CN111077493B (zh) 一种基于实值离格变分贝叶斯推理的nested阵列波达方向估计方法
CN117478186B (zh) 基于协方差矩阵估计和子空间构造的波束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