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88728B - 电极片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极片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88728B
CN114388728B CN202111062615.3A CN202111062615A CN114388728B CN 114388728 B CN114388728 B CN 114388728B CN 202111062615 A CN202111062615 A CN 202111062615A CN 114388728 B CN114388728 B CN 1143887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heet
tension
mixtur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626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88728A (zh
Inventor
中村洸太
蛭川智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Prime Planet Energy and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4388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88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887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887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compressing or compaction
    • H01M4/0435Rolling or calend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04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coating on electrode collec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极片的制造方法,能够减小合剂层叠部与非合剂层叠部之间的伸长率之差。电极片的制造方法依次具备第1输送工序、辊压工序以及第2输送工序。将在第1输送工序中对于电极片(155)沿长边方向DA施加的张力T1除以该电极片(155)的横截面积而得到的值亦即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以及将在第2输送工序中对于电极片(155)沿长边方向DA施加的张力T2除以该电极片(155)的横截面积而得到的值亦即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中的至少一方的值为5.0MPa以下。

Description

电极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极片的制造方法,该电极片的制造方法依次具备:第1输送工序,将沿长边方向延伸的电极片在沿着长边方向的输送方向上朝向被一对压辊进行辊压的压制位置进行输送;辊压工序,利用一对压辊对通过第1输送工序被输送至压制位置的电极片沿长边方向进行辊压;以及第2输送工序,将进行了辊压后的电极片从压制位置沿输送方向进行输送。在该制造方法中,使电极片成为从第1输送工序的开始位置至第2输送工序的结束位置不中断地通过一对压辊之间而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形态,并且对于该电极片进行辊压工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42923号公报
作为电极片,公知有一种如下所述的电极片,具备:带状的合剂层叠部,在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带状的集电箔的表面层叠有电极合剂层;和带状的非合剂层叠部,在集电箔中未被层叠电极合剂层并相对于合剂层叠部在与长边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邻接且沿长边方向延伸。在对这样的电极片进行辊压的辊压工序中,电极片中的厚度相对厚的合剂层叠部被一对压辊沿长边方向进行辊压。由此,电极合剂层被压紧,并且合剂层叠部被沿长边方向压延。因此,在辊压工序中,由于电极片中的合剂层叠部沿长边方向伸长,而非合剂层叠部不沿长边方向伸长(几乎不伸长),所以在合剂层叠部与非合剂层叠部之间伸长量(伸长率)产生差,存在因该伸长量(伸长率)之差而在电极片(例如,非合剂层叠部)产生皱褶的情况。
另外,当在第1输送工序中对于电极片沿长边方向施加的张力(设为第1张力)以及在第2输送工序中对于电极片沿长边方向施加的张力(设为第2张力)大的情况下,在辊压工序中通过辊压而被沿长边方向压延的合剂层叠部(将其设为压延部)会更大地伸长,合剂层叠部与非合剂层叠部之间的伸长率之差增大,存在产生于电极片的皱褶增大的情况。可认为这样的原因如下。具体而言,大的第1张力以及大的第2张力集中于压延部,由此压延部沿长边方向延伸,使得除了因辊压的压延引起的伸长之外,还要加上因上述延伸引起的伸长,由此压延部大幅伸长而合剂层叠部与非合剂层叠部之间的伸长率之差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合剂层叠部与非合剂层叠部之间的伸长率之差的电极片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电极片的制造方法,其中,电极片具备:带状的合剂层叠部,在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带状的集电箔的表面层叠有电极合剂层;和带状的非合剂层叠部,在上述集电箔中未被层叠上述电极合剂层并相对于上述合剂层叠部在与上述长边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邻接且沿上述长边方向延伸,该电极片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依次具备:第1输送工序,将上述电极片在沿着上述长边方向的输送方向上朝向通过一对压辊对上述合剂层叠部进行辊压的压制位置进行输送;辊压工序,利用上述一对压辊沿上述长边方向对通过上述第1输送工序被输送至上述压制位置的上述电极片中的上述合剂层叠部进行辊压;以及第2输送工序,将进行了上述辊压的上述电极片从上述压制位置沿上述输送方向输送,使上述电极片成为至少从上述第1输送工序的开始位置至上述第2输送工序的结束位置不中断地通过上述一对压辊之间并沿上述长边方向延伸的形态,并且对于该电极片进行上述辊压工序,将在上述第1输送工序中对于上述电极片沿上述长边方向施加的张力除以该电极片的横截面积而得到的值亦即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以及将在上述第2输送工序中对于上述电极片沿上述长边方向施加的张力除以该电极片的横截面积而得到的值亦即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中的至少一方的值为5.0MPa以下。
在上述的制造方法中,使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值为5.0MPa以下。其中,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是将在第1输送工序中对于电极片沿长边方向施加的张力(设为第1张力)除以该电极片的横截面积(沿着与长边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将该电极片剖切的剖切面的截面积)而得到的值。另外,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是将在第2输送工序中对于电极片沿长边方向施加的张力(设为第2张力)除以该电极片的横截面积(沿着与长边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将该电极片剖切的剖切面的截面积)而得到的值。
这样一来,能够减小在辊压工序中通过辊压被沿长边方向压延的合剂层叠部(将其设为压延部)因在第1输送工序中对于电极片沿长边方向施加的张力(第1张力)以及在第2输送工序中对于电极片沿长边方向施加的张力(第2张力)而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延伸量。由此,能够减小辊压工序中的合剂层叠部与非合剂层叠部之间的伸长率之差。由此,能够减少在电极片(例如,非合剂层叠部)产生的皱褶。
并且,在上述的电极片的制造方法中,上述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以及上述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中的至少一方的值可以为2.4MPa以下。
在上述的制造方法中,使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值为2.4MPa以下。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减小通过辊压被沿长边方向压延的合剂层叠部因第1张力以及第2张力而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延伸量。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辊压工序中的合剂层叠部与非合剂层叠部之间的伸长率之差。
并且,在上述的电极片的制造方法中,上述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以及上述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可以均为5.0MPa以下。
在上述的制造方法中,使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均为5.0MPa以下。这样一来,能够极度减小通过辊压被沿长边方向压延的合剂层叠部因第1张力以及第2张力而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延伸量。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辊压工序中的合剂层叠部与非合剂层叠部之间的伸长率之差。
并且,在上述任一个电极片的制造方法中,上述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以及上述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可以均为2.4MPa以下。
在上述的制造方法中,使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均为2.4MPa以下。这样一来,能够使通过辊压被沿长边方向压延的合剂层叠部(压延部)因第1张力以及第2张力而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延伸量为“0”。即,在辊压工序中,能够使压延部的伸长量与仅因辊压的压延引起的伸长量同等。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辊压工序中的合剂层叠部与非合剂层叠部之间的伸长率之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片的制造装置的简图。
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片(正极片)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片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5是对实施方式涉及的辊压工序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表示每单位面积的张力与伸长率差的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每单位面积的张力与伸长率差的关系的其他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制造装置;11、12…压辊;41、42…松紧调节辊(dancer roll);151…集电箔;151c…层叠集电箔部;152…正极合剂层(电极合剂层);153…非合剂层叠部;154…合剂层叠部;154A…压延部;155…正极片(电极片);DA…长边方向;DB…宽度方向;DF…输送方向;PP…压制(press)位置;T1…第1张力;T2…第2张力。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片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制造正极片155作为电极片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极片的制造装置10的简图。制造装置10具有:第1一对压送辊(nip roll)21、22、第1松紧调节辊41、一对压辊11、12、第2松紧调节辊42以及第2一对压送辊31、32,它们依次从正极片155的输送方向DF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在图1中为从左侧向右侧)配置。此外,在图1中仅示出了制造装置10中的进行后述的步骤S1~S3的处理的部分。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正极片155具备带状的合剂层叠部154和带状的一对非合剂层叠部153。其中,合剂层叠部154是在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带状的集电箔151的表面(两面)层叠了正极合剂层152的部位。更具体而言,合剂层叠部154具有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带状的集电箔151中的被层叠了正极合剂层152的层叠集电箔部151c和正极合剂层152。另一方面,一对非合剂层叠部153是集电箔151中的未被层叠正极合剂层152且相对于合剂层叠部154在宽度方向DB(与长边方向DA正交的方向)的两侧邻接并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部位。其中,集电箔151由金属箔(具体为铝箔)构成。
以下,对电极片的制造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这里对正极片155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负极片也能够与之同样地制造。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制造装置10依次进行图4所示的步骤S1~S3的处理。其中,在制造装置10中,正极片155被第1一对压送辊21、22、第2一对压送辊31、32以及未图示的进给辊等沿输送方向DF(与正极片155的长边方向DA一致的方向)输送。
首先,在步骤S1(第1输送工序)中,将正极片155在沿着长边方向DA的输送方向DF上朝向被一对压辊11、12辊压合剂层叠部154的压制位置PP输送。详细而言,将正极片155从由第1一对压送辊21、22夹持正极片155的第1位置P1输送至压制位置PP(参照图1)。
接下来,在步骤S2(辊压工序)中,利用一对压辊11、12对通过步骤S1(第1输送工序)被输送至压制位置PP的正极片155中的合剂层叠部154沿长边方向DA进行辊压(参照图1以及图5)。其中,图5是对实施方式涉及的辊压工序进行说明的图,相当于图1的C-C剖视图。
在步骤S2(辊压工序)中,正极合剂层152(电极合剂层)被压紧,并且合剂层叠部154被沿长边方向DA压延。因此,在步骤S2(辊压工序)中,由于正极片155中的合剂层叠部154沿长边方向DA伸长,而非合剂层叠部153不沿长边方向DA伸长(几乎不伸长),所以在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伸长量(伸长率)产生差。在该伸长量(伸长率)的差大的情况下,会在正极片155(例如,非合剂层叠部153)产生皱褶。
接下来,在步骤S3(第2输送工序)中,将进行了步骤S2(辊压工序)的正极片155从压制位置PP沿输送方向DF输送。详细而言,将正极片155从压制位置PP输送至由第2一对压送辊31、32夹持正极片155的第2位置P2(参照图1)。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正极片155成为至少从第1输送工序(步骤S1)的开始位置亦即第1位置P1至第2输送工序(步骤S2)的结束位置亦即第2位置P2不中断地通过作为一对压辊11、12之间的压制位置PP而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形态,并且对于该正极片155进行辊压工序。
详细而言,制造装置10具有:放卷机(unwinding device)(省略图示),位于比第1一对压送辊21、22靠输送方向DF的上游侧的位置;和卷取机(省略图示),位于比第2一对压送辊31、32靠输送方向DF的下游侧的位置。其中,放卷机是为了进行步骤S1~S3的处理而从被卷绕为卷状的正极片155的卷材中将正极片155向输送方向DF送出的装置,卷取机是将进行了步骤S1~S3的处理的正极片155卷绕而形成卷材的装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1张(1条)正极片155以从放卷机至卷取机不中断地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形态安装于制造装置10。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正极片155成为至少从第1输送工序(步骤S1)的开始位置亦即第1位置P1至第2输送工序(步骤S2)的结束位置亦即第2位置P2不中断地通过作为一对压辊11、12之间的压制位置PP而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形态,并且对于该正极片155进行辊压工序。
然而,在以这样的形态对于正极片155进行步骤S2(辊压工序)的情况下,当在步骤S1(第1输送工序)中对于正极片155沿长边方向DA施加的张力(设为第1张力T1)以及在步骤S3(第2输送工序)中对于正极片155沿长边方向DA施加的张力(设为第2张力T2)大的情况下,通过辊压而被沿长边方向DA压延的合剂层叠部154(将其设为压延部154A)更大地伸长,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增大,存在产生于正极片155的皱褶增大的情况。
可认为这样的原因如下。具体而言,大的第1张力T1以及大的第2张力T2集中于压延部154A,由此压延部154A沿长边方向DA延伸,使得除了因辊压的压延引起的伸长之外,还增加因上述延伸引起的伸长,由此压延部154A大幅伸长,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增大。
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中的至少任一个的值成5.0MPa以下。其中,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是将在步骤S1(第1输送工序)中对于正极片155沿长边方向DA施加的张力(第1张力T1)的值除以在步骤S1中被输送的正极片155的横截面积(沿着宽度方向DB将该正极片155剖切的剖切面的截面积)而得到的值。另外,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是将在步骤S3(第2输送工序)中对于正极片155沿长边方向DA施加的张力(第2张力T2)除以在步骤S3中被输送的正极片155的横截面积(沿着宽度方向DB将该正极片155剖切的剖切面的截面积)而得到的值。
这样一来,能够减小在步骤S2(辊压工序)中通过辊压被沿长边方向DA压延的合剂层叠部154(压延部154A)因第1张力T1以及第2张力T2而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延伸量。由此,能够减小步骤S2(辊压工序)中的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由此,能够减少在正极片155(例如,非合剂层叠部153)产生的皱褶。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10中,通过变更第1松紧调节辊41的位置(在图1中沿上下方向变更位置),能够变更第1张力T1的值,由此,能够变更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另外,通过变更第2松紧调节辊42的位置(在图1中沿上下方向变更位置),能够变更第2张力T2的值,由此能够变更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
另外,也可以使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中的至少任一个值为2.4MPa以下。这样一来,能够进一步减小通过辊压被沿长边方向DA压延的合剂层叠部154因第1张力T1以及第2张力T2而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延伸量。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步骤S2(辊压工序)中的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
另外,也可以使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均(双方)为5.0MPa以下。这样一来,能够极度减小通过辊压被沿长边方向DA压延的合剂层叠部154因第1张力T1以及第2张力T2而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延伸量。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步骤S2(辊压工序)中的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
并且,也可以使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均(双方)为2.4MPa以下。这样一来,能够使通过辊压被沿长边方向DA压延的合剂层叠部154(压延部154A)因第1张力T1以及第2张力T2而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延伸量为“0”。即,能够使步骤S2(辊压工序)中的压延部154A的伸长量与仅因辊压的压延引起的伸长量同等。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步骤S2(辊压工序)中的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
如以上那样制造出的正极片155例如在宽度方向DB的中心位置被沿长边方向DA切断,而使用为二次电池的正极。具体而言,通过将该正极、负极以及隔板卷绕(或者层叠)而形成电极体,将该电极体收容于电池盒而制造二次电池。
<伸长率差的比较试验1>
对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U1的值与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U2的值的组合(U1、U2)进行各种变更,对各个组合(U1、U2)进行步骤S1~S3的处理,而进行了将步骤S2(辊压工序)中的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加以比较的试验。其中,通过变更第1松紧调节辊41的位置(在图1中沿上下方向变更位置)而变更第1张力T1的值,能够变更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U1的值。另外,通过变更第2松紧调节辊42的位置(在图1中沿上下方向变更位置)而变更第2张力T2的值,能够变更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U2的值。
具体而言,在本试验中,使步骤S2(辊压工序)中的一对压辊11、12的压制负荷为4.0[t/cm]。另外,使压制速度(正极片155的输送速度)为10[m/min]。另外,使一对压辊11、12各自的外径为750mm。另外,使辊压前的合剂层叠部154的厚度为180μm,使辊压后的合剂层叠部154的厚度为140μm。
另外,使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U1的值[MPa]与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U2的值[MPa]的组合(U1、U2)为(U1、U2)=(2.4、2.4)、(5.0、5.0)、(10.8、10.8)、(16.5、16.5)这4种。而且,在各个组合(U1、U2)中进行步骤S1~S3的处理,针对结束了步骤S3的正极片155分别求出了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
具体而言,在各个组合(U1、U2)中,在进行步骤S1之前对合剂层叠部154的表面以及非合剂层叠部153的表面分别预先沿长边方向DA隔开恒定的间隔描绘沿宽度方向DB笔直延伸的2条线段,在进行了步骤S3之后,测定了对合剂层叠部154的表面描绘的2条线段的间隔以及对非合剂层叠部153的表面描绘的2条线段的间隔。
然后,在各个组合(U1、U2)中,基于进行步骤S1之前的非合剂层叠部153中的2条线段的间隔G1与进行了步骤S3之后的非合剂层叠部153中的2条线段的间隔G2,计算出非合剂层叠部153的伸长率R1={(G2-G1)/G1}×100[%]。另外,基于进行步骤S1之前的合剂层叠部154中的2条线段的间隔G1与进行了步骤S3之后的合剂层叠部154中的2条线段的间隔G3,计算出合剂层叠部154的伸长率R2={(G3-G1)/G1}×100[%]。
然后,在各个组合(U1、U2)中,基于如上述那样计算出的非合剂层叠部153的伸长率R1与合剂层叠部154的伸长率R2,计算出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R2-R1)。图6表示这些结果。其中,图6的横轴的“每单位面积的张力”是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U1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U2的值。在本试验中,由于在任意的组合(U1、U2)中U1与U2的值均同等,所以在图6中不区别U1与U2,而简记为“每单位面积的张力”。
另外,在图6中,作为参考值,示出了作为(U1、U2)=(0、0)而进行了辊压工序的情况下的伸长率之差(R2-R1)。此外,如以下那样进行了设为(U1、U2)=(0、0)的辊压工序。具体而言,将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长条的正极片155沿宽度方向DB切断,形成长条状的正极片155,不对长条状的正极片155施加张力,而使长条状的正极片155通过一对压辊11、12之间,进行了辊压。在该辊压工序中,由于没有因第1张力T1以及第2张力T2引起的压延部154A的延伸,所以压延部154A的伸长量仅为因辊压的压延引起的伸长量。
如图6所示,在使每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即,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U1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U2的值)为5.0MPa以下的情况下,伸长率差的值与使每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为“0”的情况几乎不变化。另一方面,若使每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大于5.0MPa,则伸长率差的值急剧增大。
根据该结果,可以说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U1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U2的值均优选为5.0MPa以下。这样一来,能够极度减小通过辊压被沿长边方向DA压延的合剂层叠部154(压延部154A)因第1张力T1以及第2张力T2而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延伸量。由此,可以说能够减小步骤S2(辊压工序)中的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
另外,如图6所示,在使每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即,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U1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U2的值)为2.4MPa以下的情况下,伸长率差的值与使每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为“0”的情况同等。
根据该结果,可以说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U1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U2的值更加优选均为2.4MPa以下。这样一来,能够使通过辊压被沿长边方向DA压延的合剂层叠部154(压延部154A)因第1张力T1以及第2张力T2而沿长边方向DA延伸的延伸量为“0”。即,能够使步骤S2(辊压工序)中的压延部154A的伸长量与仅因辊压的压延引起的伸长量同等。由此,能够更进一步减小步骤S2(辊压工序)中的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
<伸长率差的比较试验2>
并且,对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U1的值与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U2的值的组合(U1、U2)进行各种变更,对各个组合(U1、U2)进行步骤S1~S3的处理,而进行了将步骤S2(辊压工序)中的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加以比较的试验。
在本试验2中,使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U1的值[MPa]与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U2的值[MPa]的组合(U1、U2)为(U1、U2)=(10.8、10.8)、(2.4、10.8)、(10.8、2.4)这3种。而且,在各个组合(U1、U2)中进行步骤S1~S3的处理,针对结束了步骤S3的正极片155分别与上述的试验1同样地求出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图7表示这些结果。
如图7所示,在使(U1、U2)为(2.4、10.8)或者(10.8、2.4)的情况下,与设为(10.8、10.8)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具体而言,在使(U1、U2)为(10.8、10.8)的情况下,伸长率差的值为1.2%左右,与此相对,在使(U1、U2)为(2.4、10.8)或者(10.8、2.4)的情况下,能够使伸长率差的值为0.8%以下。根据该结果,可以说即便不使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U1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U2双方的值同等地减少,通过使任意一方的值减少,也能够减小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
因此,若考虑上述的试验1的结果和本试验2的结果,则可以说通过使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U1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U2的值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值为5.0MPa以下,能够减小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并且,可以说通过使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U1的值以及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U2的值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值为2.4MPa以下,能够进一步减小合剂层叠部154与非合剂层叠部153之间的伸长率之差。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下适当地变更并应用。

Claims (1)

1.一种电极片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电极片具备:带状的合剂层叠部,在沿长边方向延伸的带状的集电箔的表面层叠有电极合剂层;和带状的非合剂层叠部,在所述集电箔中未被层叠所述电极合剂层并相对于所述合剂层叠部在与所述长边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邻接且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
所述电极片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依次具备:
第1输送工序,将所述电极片在沿着所述长边方向的输送方向上朝向通过一对压辊对所述合剂层叠部进行辊压的压制位置输送;
辊压工序,利用所述一对压辊沿所述长边方向对通过所述第1输送工序被输送至所述压制位置的所述电极片中的所述合剂层叠部进行辊压;以及
第2输送工序,将进行了所述辊压的所述电极片从所述压制位置沿所述输送方向输送,
使所述电极片成为至少从所述第1输送工序的开始位置至所述第2输送工序的结束位置不中断地通过所述一对压辊之间并沿所述长边方向延伸的形态,并且对于该电极片进行所述辊压工序,
将在所述第1输送工序中对于所述电极片沿所述长边方向施加的张力除以该电极片的横截面积而得到的值亦即每第1单位面积的张力、以及将在所述第2输送工序中对于所述电极片沿所述长边方向施加的张力除以该电极片的横截面积而得到的值亦即每第2单位面积的张力的值均为2.4MPa以下。
CN202111062615.3A 2020-10-02 2021-09-10 电极片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43887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7653A JP7221918B2 (ja) 2020-10-02 2020-10-02 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20-167653 2020-10-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88728A CN114388728A (zh) 2022-04-22
CN114388728B true CN114388728B (zh) 2024-03-01

Family

ID=80931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62615.3A Active CN114388728B (zh) 2020-10-02 2021-09-10 电极片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17571B2 (zh)
JP (1) JP7221918B2 (zh)
CN (1) CN11438872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69637A (ja) * 2011-09-26 2013-04-18 Nissan Motor Co Ltd 帯状電極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03715390A (zh) * 2012-10-01 2014-04-09 株式会社日立电力解决方案 电极材料用辊式压制机设备及电极片的制造方法
JP2015090805A (ja) * 2013-11-06 2015-05-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用の電極製造装置
JP2018063860A (ja) * 2016-10-13 2018-04-1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ロールプレス方法
WO2020170543A1 (ja) * 2019-02-19 2020-08-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正極板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80272A (ja) * 2008-09-26 2010-04-08 Panasonic Corp 電池用極板の製造方法
JP5760366B2 (ja) 2010-10-04 2015-08-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用電極箔のプレス方法
JP5606416B2 (ja) * 2011-09-26 2014-10-15 株式会社東芝 電極のプレス装置、電極の製造装置及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US10050255B2 (en) * 2012-03-08 2018-08-14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797171B2 (ja) 2012-08-27 2015-10-21 株式会社日立パワ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 ロールプレス機及びロールプレス方法
JP5853943B2 (ja) * 2012-12-21 2016-0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用の電極製造装置及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17228349A (ja) 2016-06-20 2017-12-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658496B2 (ja) * 2016-12-22 2020-03-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極板製造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69637A (ja) * 2011-09-26 2013-04-18 Nissan Motor Co Ltd 帯状電極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03715390A (zh) * 2012-10-01 2014-04-09 株式会社日立电力解决方案 电极材料用辊式压制机设备及电极片的制造方法
JP2015090805A (ja) * 2013-11-06 2015-05-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用の電極製造装置
JP2018063860A (ja) * 2016-10-13 2018-04-1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ロールプレス方法
WO2020170543A1 (ja) * 2019-02-19 2020-08-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正極板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21918B2 (ja) 2023-02-14
JP2022059819A (ja) 2022-04-14
CN114388728A (zh) 2022-04-22
US20220109137A1 (en) 2022-04-07
US11817571B2 (en) 2023-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28133B1 (ja) 電極材料用ロールプレス設備及び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7921512B (zh) 层叠铁心制造装置及层叠铁心制造方法
JP6115380B2 (ja) 帯状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帯状電極切断装置
JP2013069637A (ja) 帯状電極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JP6658496B2 (ja) 電極板製造装置
JP6156070B2 (ja) 電池用の電極製造装置
CN113439352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中使用的正极板的制造方法
JP2014103068A (ja) 電極材料のプレス装置、および、プレス加工方法
CN114388728B (zh) 电极片的制造方法
TW201424983A (zh) 壓接輥及其製造方法
JP2021095238A (ja) ロール状電極板の製造方法
JP7132290B2 (ja) 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7921513B (zh) 层叠铁心制造装置及层叠铁心制造方法
CN114122484A (zh) 极片贴片系统、叠片机及极片贴片方法
CN115882075A (zh) 蓄电设备的制造方法
WO2021200546A1 (ja) 電極板の製造装置および電極板の製造方法
JP2019175819A (ja) 膜電極ガス拡散層接合体の連続製造方法
KR102407188B1 (ko) 라미네이트 필름 제조방법
JP2010212005A (ja) 燃料電池電極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00263154A (ja) 展延メッシュ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15020629A (zh) 辊压装置以及压实完毕带状电极板的制造方法
JP2022129001A (ja) 電極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8147811A (ja) 燃料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
JP2008155539A (ja) 積層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