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64523A - 轮胎成型用模具 - Google Patents
轮胎成型用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364523A CN114364523A CN202080061619.7A CN202080061619A CN114364523A CN 114364523 A CN114364523 A CN 114364523A CN 202080061619 A CN202080061619 A CN 202080061619A CN 114364523 A CN114364523 A CN 1143645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mold
- radial direction
- outer ring
- mold half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4073 vulcan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28 ele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06—Vulcanising moulds not integral with vulcanising presses
- B29D30/0629—Vulcanising moulds not integral with vulcanising presses with radially movable sec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06—Vulcanising moulds not integral with vulcanising presses
- B29D2030/06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moulds
- B29D2030/0612—Means for forming recesses or protrusions in the tyres, e.g. grooves or ribs, to create the tread or sidewalls patter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06—Vulcanising moulds not integral with vulcanising presses
- B29D30/0629—Vulcanising moulds not integral with vulcanising presses with radially movable sectors
- B29D2030/0631—Means for forcing adjacent mould sectors away one from another, e.g. using springs or the like, to create repulsive for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利用简单的构造的轮胎成型用模具容易地开闭用于成型轮胎的胎面部的多个模瓣。利用施力机构对多个模瓣(5)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施力。模瓣(5)具有与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移动的外环(6)接触的第1接触部(5B)和与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移动的外环(6)接触的第2接触部(5C)。外环(6)具有:第1滑动部(6D),第1接触部(5B)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该第1滑动部接触,该第1滑动部将第1接触部(5B)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推压;以及第2滑动部(6E),第2接触部(5C)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该第2滑动部接触,该第2滑动部将第2接触部(5C)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推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外环使多个模瓣沿轮胎半径方向移动的轮胎成型用模具。
背景技术
轮胎成型用模具设于轮胎硫化装置,在轮胎硫化时成型轮胎。在以往的轮胎成型用模具中,外环包围多个模瓣,多个模瓣与外环的移动连动地移动。此外,多个模瓣沿着轮胎周向配置,通过沿轮胎半径方向的移动而开闭。在轮胎成型时(硫化时),将多个模瓣闭合,利用多个模瓣成型轮胎的胎面部。在轮胎成型后(硫化后),将多个模瓣打开,使模瓣自轮胎的胎面部离开。
在以往的轮胎成型用模具中,在将多个模瓣打开时,模瓣整体从轮胎的胎面部朝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同时离开。因此,模瓣的移动所需要的力变大,并且对轮胎的胎面部作用的力也变大。此外,根据模瓣的移动所需要的力的大小,有时需要在轮胎成型用模具的外部设置模瓣的移动机构。因此,以往已知有一种利用模具装卸单元、多个液压缸及升降缸来开闭模具的轮胎硫化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轮胎硫化装置中,用于使模瓣移动的机构复杂,模瓣的开闭花费劳力和时间。此外,在成型超大型的轮胎(例如建筑车辆用轮胎)的情况下,包含模具的轮胎硫化装置变大。因此,轮胎硫化装置的设置场地也变大,模具和轮胎硫化装置的成本也上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263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以往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利用简单的构造的轮胎成型用模具容易地开闭用于成型轮胎的胎面部的多个模瓣。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一种轮胎成型用模具,其包括沿着轮胎周向配置且用于成型轮胎的胎面部的多个模瓣和沿轮胎宽度方向移动从而使多个模瓣沿轮胎半径方向移动的外环。轮胎成型用模具包括用于对多个模瓣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施力的施力机构。模瓣具有与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移动的外环接触的第1接触部和与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移动的外环接触的第2接触部。外环具有:第1滑动部,在该外环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移动时模瓣的第1接触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该第1滑动部接触,该第1滑动部将模瓣的第1接触部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推压;以及第2滑动部,在该外环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移动时模瓣的第2接触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该第2滑动部接触,该第2滑动部将被施力机构施力的模瓣的第2接触部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推压。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的轮胎成型用模具容易地开闭用于成型轮胎的胎面部的多个模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的剖视图。
图4是分解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的剖视图。
图5是从图4的箭头X方向观察到的轮胎成型用模具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的闭合动作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的闭合动作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的打开动作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的打开动作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的施力机构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的施力机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轮胎成型用模具的一个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是轮胎的成型所使用的模具,用于成型各种轮胎(例如超大型轮胎、建筑车辆用轮胎)。此外,轮胎成型用模具设于轮胎硫化装置,在轮胎硫化时成型轮胎的外表面。轮胎硫化装置成型并硫化未硫化的轮胎(生胎),从而制造硫化的轮胎(成品轮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的剖视图,示出用包含轮胎2的宽度方向(轮胎宽度方向W)和轮胎2的半径方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面剖切后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此外,图1示意地示出利用轮胎成型用模具1成型的轮胎2的剖面。
像图示那样,轮胎2是充气轮胎,具有位于轮胎宽度方向W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2A和与路面接触的胎面部2B。轮胎成型用模具1是收纳轮胎2的外模,沿着轮胎2的周向(轮胎周向)配置成环状。在轮胎2硫化时,轮胎2(未硫化轮胎)利用轮胎2内的囊状件(未图示)进行加压,被按压于轮胎成型用模具1。此外,利用轮胎成型用模具1成型轮胎2的胎侧部2A和胎面部2B。
另外,利用由轮胎成型用模具1成型的轮胎2的方向来指定轮胎成型用模具1的方向。轮胎2的方向是指轮胎周向、轮胎半径方向R、轮胎宽度方向W。基于轮胎2的各方向说明轮胎成型用模具1。轮胎周向与轮胎成型用模具1的周向(模具周向)一致,轮胎半径方向R与轮胎成型用模具1的半径方向(模具半径方向)一致。轮胎宽度方向W与轮胎2的旋转轴方向和轮胎成型用模具1的宽度方向(模具宽度方向)一致。在此,轮胎宽度方向W是上下方向,轮胎半径方向R是水平方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是轮胎2的轮胎半径方向R上的中心侧(旋转轴侧),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是轮胎2的轮胎半径方向R上的中心的相反侧。
轮胎成型用模具1包括两个环状的侧模具3、4(第1侧模具3、第2侧模具4)、能够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的多个模瓣5、以及用于开闭多个模瓣5的外环6。两个侧模具3、4在轮胎宽度方向W上彼此相对地设置,配置于轮胎2的轮胎宽度方向W的两侧。第1侧模具3是配置于轮胎2的上侧和模瓣5的上侧的上侧模具,第2侧模具4是配置于轮胎2的下侧和模瓣5的下侧的下侧模具。侧模具3、4具有与轮胎2的胎侧部2A接触的成型部(侧成型部)3A、4A,利用成型部3A、4A成型轮胎2的胎侧部2A。
轮胎2、模瓣5及外环6位于两个侧模具3、4之间。多个模瓣5是分割模具(模瓣模具),在轮胎周向上被分割开。此外,多个模瓣5是胎面模具,包围轮胎2的胎面部2B地沿着轮胎周向配置成环状。模瓣5具有与轮胎2的胎面部2B接触的成型部(胎面成型部)5A,利用成型部5A成型轮胎2的胎面部2B。另外,图1示出在模瓣5的分割位置剖切后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因此,图1示出模瓣5的侧视图,而不是模瓣5的剖视图。
外环6是形成为环状的外构件,固定于第1侧模具3。外环6从第1侧模具3朝向第2侧模具4沿轮胎宽度方向W突出。外环6的基端部6A固定于第1侧模具3,外环6的顶端部6B与第2侧模具4相对。外环6形成为从基端部6A朝向顶端部6B去而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扩展的形状,外环6的直径(内径、外径)从基端部6A朝向顶端部6B去而变大。对于模瓣5和外环6,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是轮胎2侧,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是轮胎2的相反侧。
图2、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的剖视图,示出包含图1所示的两个模瓣5中的一侧的模瓣5的部分。此外,图2示出闭合的状态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图3示出打开的状态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图4是分解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的剖视图,图5是从图4的箭头X方向观察到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的后视图。图5所示的箭头S方向是轮胎周向S。
像图示那样,利用移动装置(例如起重装置)(未图示)使第1侧模具3沿轮胎宽度方向W移动,而使轮胎成型用模具1开闭。此时,外环6与第1侧模具3一体地沿轮胎宽度方向W移动。
第1侧模具3和外环6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在此是下侧)移动,而接近第2侧模具4,配置于将轮胎成型用模具1闭合的闭合位置P1(参照图2)。此外,第1侧模具3和外环6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在此是上侧)移动,而自第2侧模具4离开,配置于将轮胎成型用模具1打开的打开位置P2(参照图3)。外环6在闭合位置P1和打开位置P2之间移动时与多个模瓣5接触,对多个模瓣5施加移动用的力。模瓣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载置于第2侧模具4的载置部4B(在此是上表面部),在自外环6承受的力的作用下在第2侧模具4的载置部4B通过滑动而移动。第2侧模具4的载置部4B沿着轮胎半径方向R形成,模瓣5在载置部4B沿轮胎半径方向R滑动而移动。
外环6沿轮胎宽度方向W移动,从而使多个模瓣5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多个模瓣5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和外侧R2移动而开闭。由此,模瓣5在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的内侧位置T1(参照图2)和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的外侧位置T2(参照图3)之间移动,配置于内侧位置T1、外侧位置T2。对于各模瓣5,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位置T1是成型轮胎2的胎面部2B的成型位置,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位置T2是自轮胎2的胎面部2B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离开了的离开位置。
在轮胎2成型时(硫化时),将第1侧模具3和外环6配置于打开位置P2,将轮胎成型用模具1打开(参照图3)。此外,将多个模瓣5配置于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位置T2而打开。在该状态下,将未硫化的轮胎2载置于第2侧模具4的成型部4A,使第2侧模具4的成型部4A与轮胎2的胎侧部2A接触。接着,使第1侧模具3和外环6从打开位置P2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移动至闭合位置P1并配置于闭合位置P1(参照图2)。同时,利用外环6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推压多个模瓣5。由此,使模瓣5从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位置T2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至内侧位置T1并配置于内侧位置T1。
伴随着第1侧模具3和外环6向闭合位置P1的移动,将第1侧模具3、第2侧模具4及内侧位置T1的多个模瓣5组合起来。由此,将多个模瓣5和轮胎成型用模具1闭合,将轮胎2收纳于轮胎成型用模具1内。在该状态下,第1侧模具3的成型部3A与轮胎2的胎侧部2A接触。此外,多个模瓣5沿着轮胎周向S组合成环状,包围轮胎2。模瓣5的成型部5A与轮胎2的胎面部2B接触,并被外环6按压于胎面部2B。在将轮胎成型用模具1闭合的状态下,对轮胎2硫化并利用轮胎成型用模具1成型轮胎2。
在轮胎2成型后(硫化后),使第1侧模具3和外环6从闭合位置P1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移动至打开位置P2并配置于打开位置P2(参照图3)。同时,利用外环6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推压多个模瓣5。由此,使模瓣5从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位置T1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至外侧位置T2并配置于外侧位置T2。多个模瓣5在轮胎周向S上互相离开,空开间隔地配置。通过第1侧模具3和外环6向打开位置P2的移动,从而将多个模瓣5和轮胎成型用模具1打开。第1侧模具3自轮胎2的胎侧部2A沿轮胎宽度方向W离开,多个模瓣5自轮胎2的胎面部2B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离开。在该状态下,从轮胎成型用模具1取出成型后的轮胎2(成品轮胎)。
轮胎成型用模具1包括安装于第2侧模具4的引导构件10(参照图4、图5),利用引导构件10引导模瓣5的移动。引导构件10与多个模瓣5对应地设于第2侧模具4的载置部4B的多个部位,多个模瓣5分别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连结于引导构件10。引导构件10自第2侧模具4的载置部4B突出,在第2侧模具4的载置部4B沿着轮胎半径方向R配置。此外,引导构件10是在与轮胎半径方向R正交的剖面中形成为T字形状的导块(T形块),具有形成于自第2侧模具4的载置部4B离开的位置的突出部11。引导构件10的突出部11相对于引导构件10的基端部侧(载置部4B侧)的部分而言向轮胎周向S的两侧突出。
模瓣5具有用于成型轮胎2的胎面部2B的成型构件2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连结于引导构件10的连结构件30、与外环6接触的接触构件40、用于保持接触构件40的保持构件41、以及多个导杆50、51(两个第1导杆50、两个第2导杆51)。模瓣5的成型构件20、连结构件30、接触构件40、保持构件41及导杆50、51一体地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
成型构件20是模瓣5的主体部(模具部),具有位于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内周侧)的内周部21和位于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外周侧)的背面部22。成型构件20的内周部21是模瓣5的用于成型轮胎2的胎面部2B的成型部5A。成型构件20的背面部22具有形成于轮胎周向S的中央部的凹部23和形成于凹部23的轮胎周向S的两侧的倾斜部24。成型构件20的两个倾斜部24是模瓣5的与外环6接触的第1接触部5B,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
在成型构件20的背面部22侧(参照图5),两个连结构件30在轮胎周向S上彼此相对地配置,并安装于成型构件20。两个连结构件30在彼此相对的部分具有槽部31,在两个连结构件30相互之间形成有包含两个槽部31的连结插槽32和开口于连结插槽32的开放插槽33。连结构件30、连结插槽32及开放插槽33从成型构件20的凹部23内的位置沿轮胎半径方向R延伸至倾斜部24(第1接触部5B)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的位置。连结插槽32是在与轮胎半径方向R正交的剖面中形成为T字形状的T形插槽,在第2侧模具4的载置部4B侧(下侧)开口,并且利用开放插槽33在载置部4B的相反侧(上侧)开放。
引导构件10从连结插槽32的端部的开口插入到连结插槽32内,与连结插槽32和连结构件30连结。在该状态下,引导构件10的两个突出部11分别配置于连结插槽32(连结构件30)的槽部31内,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卡合于槽部31。此外,成型构件20和连结构件3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载置于第2侧模具4的载置部4B。通过连结构件30沿着引导构件10沿轮胎半径方向R滑动,从而利用引导构件10沿轮胎半径方向R引导连结构件30和模瓣5。模瓣5被引导构件10引导,从而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和外侧R2移动。
模瓣5(成型构件20)以与成型轮胎2的胎面部2B时的姿势相同的姿势(成型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以成型姿势与轮胎2的胎面部2B接触。在连结插槽32内的引导构件10和模瓣5的连结构件30之间设有用于使模瓣5自成型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倾斜的间隙(游隙)。因此,引导构件10带有容许成型姿势的模瓣5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倾斜的游隙地与模瓣5(连结构件30)连结,引导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的模瓣5。
模瓣5在自成型姿势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倾斜的同时自轮胎2的胎面部2B离开,以倾斜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模瓣5的倾斜姿势是模瓣5的自成型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倾斜了时的姿势。倾斜姿势的模瓣5以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的方式配置。模瓣5以其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引导构件10侧)的部分(在此是下侧部分)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的部分(在此是上侧部分)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位的方式自成型姿势倾斜。
两个接触构件40(参照图5)固定于保持构件41,保持构件41安装于连结构件30。连结构件30位于成型构件20的背面部22和保持构件41之间,保持构件41和接触构件40自连结构件30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的端部沿轮胎宽度方向W突出。接触构件40和保持构件41配置于自成型构件20的背面部22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离开的位置,两个接触构件40在轮胎周向S上空开间隔地配置。接触构件40具有位于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参照图4)的倾斜部42。接触构件40的倾斜部42是模瓣5的与外环6接触的第2接触部5C,与成型构件20的倾斜部24(第1接触部5B)对应地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
多个导杆50、51固定于成型构件20和保持构件41,在成型构件20的背面部22和保持构件41之间沿着轮胎半径方向R延伸。两个第1导杆50位于模瓣5的轮胎周向S的中央部(参照图5),在轮胎宽度方向W上排列配置。两个第2导杆51位于模瓣5的中央部的轮胎周向S的两侧,在轮胎周向S上排列配置。导杆50、51分别贯通支承构件60的贯通孔61、62,利用支承构件60支承为能够滑动。贯通孔61、62沿轮胎半径方向R贯通支承构件60。支承构件60安装于引导构件10,通过两个连结构件30之间的开放插槽33,自开放插槽33沿轮胎宽度方向W突出。模瓣5被导杆50、51引导,从而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此时,在开放插槽33内,支承构件60的位置发生变化。
模瓣5具有形成于成型构件20的两个第1接触部5B和形成于接触构件40的两个第2接触部5C(参照图4)。第1接触部5B和第2接触部5C在模瓣5中设于互不相同的位置,分别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外环6接触。第1接触部5B与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下侧)移动的外环6接触,第2接触部5C与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上侧)移动的外环6接触。第2接触部5C位于第1接触部5B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第1接触部5B和第2接触部5C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彼此相对。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和第2接触部5C在相互之间空开能够配置外环6的间隔(配置空间)而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分开地配置。
外环6具有从顶端部6B朝向基端部6A形成的凹形状的空缺部6C(参照图5)、供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滑动的第1滑动部6D(参照图4)、以及供模瓣5的第2接触部5C滑动的第2滑动部6E。在外环6配置于闭合位置P1时,支承构件60、导杆50、51、连结构件30及引导构件10配置于外环6的空缺部6C内。第1滑动部6D和第2滑动部6E在外环6中设于互不相同的位置,分别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W倾斜。第1滑动部6D是外环6的位于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的内周部,第2滑动部6E是外环6的位于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的外周部。
外环6从打开位置P2(参照图3)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下侧)移动,配置于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和第2接触部5C之间的部位(参照图2)。在该状态下,外环6和第1滑动部6D配置于比模瓣5的成型构件20和第1接触部5B靠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的位置。成型构件20配置于外环6的内侧,外环6包围多个模瓣5的成型构件20。外环6的第1滑动部6D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与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相对。此外,外环6和第2滑动部6E配置于比模瓣5的接触构件40和第2接触部5C靠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的位置。外环6的第2滑动部6E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与模瓣5的第2接触部5C相对。
外环6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下侧)移动,在第1滑动部6D与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接触,外环6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上侧)移动,在第2滑动部6E与模瓣5的第2接触部5C接触。此外,外环6在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和第2接触部5C之间沿轮胎宽度方向W移动,使多个模瓣5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外环6从闭合位置P1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移动,从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和第2接触部5C之间的部位脱出。
图6、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的闭合动作的剖视图。
像图示那样,在将轮胎成型用模具1闭合时,使第1侧模具3和外环6从打开位置P2(参照图3)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下侧)移动至闭合位置P1(参照图2)并配置于闭合位置P1。此外,利用外环6使多个模瓣5从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位置T2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至内侧位置T1并配置于内侧位置T1。
在外环6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移动时,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外环6的第1滑动部6D接触(参照图6),沿着第1滑动部6D滑动(参照图7)。外环6的第1滑动部6D对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施加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的力(闭合方向的力),将第1接触部5B和模瓣5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推压。由此,多个模瓣5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而闭合(参照图2)。模瓣5被外环6的第1滑动部6D推压,而保持在与轮胎2的胎面部2B接触的状态。
外环6的第1滑动部6D是凸轮部,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是凸轮从动部。利用由第1滑动部6D和第1接触部5B构成的凸轮构造将外环6的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的运动转换为模瓣5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的运动。在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与外环6的第1滑动部6D接触的状态下,模瓣5的第2接触部5C与外环6的第2滑动部6E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分开地配置。第2接触部5C和第2滑动部6E互相不接触,在相互之间空开间隙地相对。第2滑动部6E配置于自第2接触部5C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离开了的位置。
图8、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的打开动作的剖视图。
像图示那样,在将轮胎成型用模具1打开时,使第1侧模具3和外环6从闭合位置P1(参照图2)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上侧)移动至打开位置P2(参照图3)并配置于打开位置P2。此外,利用外环6使多个模瓣5从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位置T1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至外侧位置T2并配置于外侧位置T2。
在外环6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移动时,模瓣5的第2接触部5C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外环6的第2滑动部6E接触(参照图8),沿着第2滑动部6E滑动(参照图9)。外环6的第2滑动部6E对模瓣5的第2接触部5C施加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的力(打开方向的力),将第2接触部5C和模瓣5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推压。由此,多个模瓣5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而打开(参照图3)。
外环6的第2滑动部6E是凸轮部,模瓣5的第2接触部5C是凸轮从动部。利用由第2滑动部6E和第2接触部5C构成的凸轮构造将外环6的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的运动转换为模瓣5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的运动。在模瓣5的第2接触部5C与外环6的第2滑动部6E接触的状态下,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与外环6的第1滑动部6D在轮胎半径方向R上分开地配置。第1接触部5B和第1滑动部6D相互不接触,在相互之间空开间隙地相对。第1滑动部6D配置于自第1接触部5B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离开了的位置。
在外环6的第1滑动部6D自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离开之后(参照图2),外环6和第1侧模具3向轮胎宽度方向W的另一侧移动,外环6的第2滑动部6E与模瓣5的第2接触部5C接触(参照图8)。外环6在第1接触部5B和第2接触部5C之间不与模瓣5接触地沿轮胎宽度方向W移动。因此,在将轮胎成型用模具1打开时,在第1侧模具3的移动开始之后第2滑动部6E与第2接触部5C接触,从而开始模瓣5的移动。此外,在第1侧模具3自轮胎2的胎侧部2A离开之后,模瓣5自轮胎2的胎面部2B离开。模瓣5在被施力机构7施力的状态下被外环6沿轮胎半径方向R推压而移动。
图10、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的施力机构7的剖视图,分别示出与图2、图3对应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此外,图10、图11示出在施力机构7的部位剖切后的模瓣5、引导构件10及支承构件60的剖面。
像图示那样,轮胎成型用模具1包括用于对多个模瓣5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施力的施力机构7。在使模瓣5从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位置T1朝向外侧位置T2移动时,利用施力机构7对模瓣5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施力。在此,施力机构7始终对各模瓣5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施力。因此,模瓣5在被施力机构7朝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施力的同时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
施力机构7具有两个施力部7A、7B(第1施力部7A、第2施力部7B)。第1施力部7A设于模瓣5和支承构件60,第2施力部7B设于模瓣5和引导构件10。施力机构7的第1施力部7A与模瓣5(在此是成型构件20)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W的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5D连结,对模瓣5的中间部5D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施力。施力机构7的第2施力部7B与模瓣5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W的任一侧的端部5E(在此是成型构件20的下端部)连结,对模瓣5的端部5E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施力。
施力机构7的第1施力部7A由支承构件60、第1导杆50及施力构件63构成。施力构件63是弹簧(在此是压缩螺旋弹簧),配置于支承构件60的贯通孔61内,自贯通孔61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突出。支承构件60具有形成于贯通孔61的内侧的台阶部64。台阶部64处的贯通孔61的直径比除台阶部64之外的部位处的贯通孔61的直径小。台阶部64形成于贯通孔61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的端部,朝向贯通孔61的内侧突出。
施力构件63在贯通孔61的台阶部64和保持构件41之间配置于第1导杆50的周围。施力构件63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的端部与台阶部64接触,施力构件63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的端部与保持构件41接触。两个第1导杆50固定于模瓣5的中间部5D,施力构件63配置于两个第1导杆50各自的周围。施力机构7利用第1施力部7A的施力构件63对模瓣5的中间部5D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施力。
施力机构7的第2施力部7B由引导构件10、导杆(第3导杆52)及施力构件12构成。两个第3导杆52固定于模瓣5(成型构件20)的端部5E。两个第3导杆52位于模瓣5的轮胎周向S的中央部,在轮胎宽度方向W上排列配置。第3导杆52沿着轮胎半径方向R延伸,与模瓣5一体地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此外,第3导杆52从引导构件10的贯通孔13的内部配置至模瓣5的端部5E,利用引导构件10支承为能够滑动。贯通孔13沿轮胎半径方向R贯通引导构件10。模瓣5被第3导杆52引导,从而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
引导构件10具有形成于贯通孔13的内侧的台阶部14。台阶部14处的贯通孔13的直径比除台阶部14之外的部位处的贯通孔13的直径小,台阶部14朝向贯通孔13的内侧突出。施力构件12是弹簧(在此是压缩螺旋弹簧),配置于引导构件10的贯通孔13内。施力构件12在贯通孔13的台阶部14和第3导杆52的大径部53之间配置于第3导杆52的周围。大径部53的直径比第3导杆52的除大径部53之外的部分的直径大。施力构件12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的端部与台阶部14接触,施力构件12的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的端部与第3导杆52的大径部53接触。施力构件12配置于两个第3导杆52各自的周围。施力机构7利用第2施力部7B的施力构件12对模瓣5的端部5E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施力。
在将轮胎成型用模具1闭合时,外环6的第1滑动部6D将被施力机构7(第1施力部7A、第2施力部7B)施力的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推压(参照图10)。模瓣5以成型轮胎2的胎面部2B的成型姿势被引导构件10引导,从而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伴随着模瓣5的移动,第1施力部7A的施力构件63被模瓣5的保持构件41推压,而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台阶部64侧)压缩。此外,第2施力部7B的施力构件12被第3导杆52的大径部53推压,而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台阶部14侧)压缩。模瓣5在将施力构件63、12压缩的同时移动,配置于成型轮胎2的胎面部2B的位置(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位置T1)。
在将轮胎成型用模具1打开时,施力机构7利用第1施力部7A和第2施力部7B对模瓣5(中间部5D、端部5E)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施力,将模瓣5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推压。此时,第1施力部7A的施力构件63在自压缩形状向伸长形状恢复的同时将模瓣5的保持构件41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推压,对模瓣5的中间部5D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施力。第2施力部7B的施力构件12在自压缩形状向伸长形状恢复的同时将第3导杆52的大径部53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推压,对模瓣5的端部5E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施力。此外,外环6的第2滑动部6E将被施力机构7(第1施力部7A、第2施力部7B)施力的模瓣5的第2接触部5C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推压。模瓣5在自施力机构7和外环6承受的力的作用下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
引导构件10容许模瓣5的自成型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的倾斜。轮胎成型用模具1包括倾斜部件8,在模瓣5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时,利用倾斜部件8使模瓣5倾斜。在此,倾斜部件8是施力机构7的第2施力部7B。利用第2施力部7B的施力使模瓣5的被施力的部位向模瓣5的端部5E侧偏移,模瓣5被偏于一方地施力。倾斜部件8利用由第2施力部7B对模瓣5的端部5E的施力使模瓣5的端部5E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位,使成型姿势的模瓣5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倾斜。模瓣5以倾斜姿势被引导构件10引导,从而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
在从第1滑动部6D自第1接触部5B离开到第2滑动部6E与第2接触部5C接触为止的期间里,利用倾斜部件8(第2施力部7B)使模瓣5倾斜。因此,在开始利用外环6使模瓣5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之前,模瓣5的姿势从成型姿势变为倾斜姿势。在模瓣5自轮胎2的胎面部2B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离开时,倾斜部件8使模瓣5自成型轮胎2的胎面部2B的成型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倾斜。
在以上说明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中,利用外环6能够使模瓣5顺畅地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并且利用外环6和施力机构7能够使模瓣5可靠地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此外,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容易地开闭多个模瓣5。能够利用紧凑的轮胎成型用模具1高效地成型轮胎2。
模瓣5在自成型姿势倾斜的同时自轮胎2的胎面部2B离开。因此,模瓣5从轮胎宽度方向W的一侧(下侧)朝向另一侧(上侧)去而逐渐自轮胎2的胎面部2B脱离。随之,能够防止模瓣5整体自轮胎2的胎面部2B同时脱离的状况,能够减小由模瓣5对轮胎2的胎面部2B作用的力。此外,也能够减小模瓣5的移动所需要的力。因而,能够使模瓣5顺畅地自轮胎2的胎面部2B离开,并且能够使模瓣5容易地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
通过引导构件10的引导,从而能够使模瓣5顺畅地沿轮胎半径方向R移动。此外,利用引导构件10能够使模瓣5容易地自成型姿势倾斜,也能够使模瓣5顺畅地以倾斜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倾斜部件8具有施力机构7的第2施力部7B,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的倾斜部件8使模瓣5稳定地倾斜。外环6在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和第2接触部5C之间沿轮胎宽度方向W移动,从而使模瓣5移动。因此,能够抑制轮胎成型用模具1的构造变复杂的状况,也能够利用外环6使模瓣5顺畅地进行移动。
在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与外环6的第1滑动部6D接触的状态下,模瓣5的第2接触部5C与外环6的第2滑动部6E分开。因此,在使模瓣5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内侧R1移动时,能够利用外环6的第1滑动部6D仅推压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从而使模瓣5的移动准确地进行。此外,在模瓣5的第2接触部5C与外环6的第2滑动部6E接触的状态下,模瓣5的第1接触部5B与外环6的第1滑动部6D分开。因此,在使模瓣5向轮胎半径方向R的外侧R2移动时,能够利用外环6的第2滑动部6E仅推压模瓣5的第2接触部5C,从而使模瓣5的移动准确地进行。
另外,也可以不将外环6固定于第1侧模具3,而将外环6和第1侧模具3安装于可动构件。通过使可动构件沿轮胎宽度方向W移动,从而使外环6和第1侧模具3沿轮胎宽度方向W移动。此外,也可以将第2侧模具4固定于基体构件,将模瓣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载置于基体构件的载置部。施力机构7的施力构件12、63也可以是除弹簧之外的施力构件(例如弹性体)。
附图标记说明
1、轮胎成型用模具;2、轮胎;2A、胎侧部;2B、胎面部;3、第1侧模具;3A、成型部;4、第2侧模具;4A、成型部;4B、载置部;5、模瓣;5A、成型部;5B、第1接触部;5C、第2接触部;5D、中间部;5E、端部;6、外环;6A、基端部;6B、顶端部;6C、空缺部;6D、第1滑动部;6E、第2滑动部;7、施力机构;7A、第1施力部;7B、第2施力部;8、倾斜部件;10、引导构件;11、突出部;12、施力构件;13、贯通孔;14、台阶部;20、成型构件;21、内周部;22、背面部;23、凹部;24、倾斜部;30、连结构件;31、槽部、32;连结插槽;33、开放插槽;40、接触构件;41、保持构件;42、倾斜部;50、第1导杆;51、第2导杆;52、第3导杆;53、大径部;60、支承构件;61、贯通孔;62、贯通孔;63、施力构件;64、台阶部;P1、闭合位置;P2、打开位置;R、轮胎半径方向;R1、内侧;R2、外侧;S、轮胎周向;T1、内侧位置;T2、外侧位置;W、轮胎宽度方向。
Claims (6)
1.一种轮胎成型用模具,其包括沿着轮胎周向配置且用于成型轮胎的胎面部的多个模瓣和沿轮胎宽度方向移动从而使多个模瓣沿轮胎半径方向移动的外环,其中,
该轮胎成型用模具包括用于对多个模瓣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施力的施力机构,
模瓣具有:第1接触部,其与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移动的外环接触;以及第2接触部,其与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移动的外环接触,
外环具有:第1滑动部,在该外环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移动时模瓣的第1接触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该第1滑动部接触,该第1滑动部将模瓣的第1接触部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内侧推压;以及第2滑动部,在该外环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移动时模瓣的第2接触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该第2滑动部接触,该第2滑动部将被施力机构施力的模瓣的第2接触部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推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成型用模具,其中,
该轮胎成型用模具包括倾斜部件,在模瓣自轮胎的胎面部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离开时,该倾斜部件使模瓣自成型轮胎的胎面部的成型姿势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成型用模具,其中,
该轮胎成型用模具包括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带有容许成型姿势的模瓣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倾斜的游隙地与模瓣连结,引导沿轮胎半径方向移动的模瓣。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轮胎成型用模具,其中,
施力机构具有施力部,该施力部用于对模瓣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任一侧的端部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施力,
倾斜部件是施力机构的施力部,通过对模瓣的端部的施力使成型姿势的模瓣向轮胎半径方向的外侧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成型用模具,其中,
模瓣的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在相互之间空开能够配置外环的间隔,在轮胎半径方向上分开地配置,
外环在模瓣的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之间沿轮胎宽度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成型用模具,其中,
在模瓣的第1接触部与外环的第1滑动部接触的状态下,模瓣的第2接触部与外环的第2滑动部分开地配置,
在模瓣的第2接触部与外环的第2滑动部接触的状态下,模瓣的第1接触部与外环的第1滑动部分开地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59362A JP7321036B2 (ja) | 2019-09-02 | 2019-09-02 | タイヤ成型用モールド |
JP2019-159362 | 2019-09-02 | ||
PCT/JP2020/033028 WO2021045038A1 (ja) | 2019-09-02 | 2020-09-01 | タイヤ成型用モールド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64523A true CN114364523A (zh) | 2022-04-15 |
CN114364523B CN114364523B (zh) | 2024-07-30 |
Family
ID=74846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61619.7A Active CN114364523B (zh) | 2019-09-02 | 2020-09-01 | 轮胎成型用模具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20288881A1 (zh) |
EP (1) | EP4026687A4 (zh) |
JP (1) | JP7321036B2 (zh) |
CN (1) | CN114364523B (zh) |
WO (1) | WO202104503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4081484A (ja) * | 2022-12-06 | 2024-06-18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成形用金型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00747A (ja) * | 1998-04-17 | 1999-11-02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加硫装置およびタイヤ加硫装置のモールド交換方法並びにタイヤ加硫方法 |
JP2002337146A (ja) * | 2001-05-15 | 2002-11-27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タイヤ加硫装置 |
JP2006312251A (ja) * | 2005-05-06 | 2006-11-16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加硫装置 |
JP2008179046A (ja) * | 2007-01-24 | 2008-08-07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加硫用金型 |
CN101797778A (zh) * | 2009-02-09 | 2010-08-11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的硫化模具 |
CN102126269A (zh) * | 2010-01-08 | 2011-07-20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硫化设备 |
CN109689328A (zh) * | 2016-08-12 | 2019-04-26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 轮胎硫化装置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
CN109789603A (zh) * | 2016-08-12 | 2019-05-21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 轮胎硫化模具、轮胎硫化装置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10585B2 (ja) | 1999-05-18 | 2006-08-16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タイヤ加硫装置 |
-
2019
- 2019-09-02 JP JP2019159362A patent/JP7321036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9-01 US US17/753,403 patent/US20220288881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09-01 WO PCT/JP2020/033028 patent/WO2021045038A1/ja unknown
- 2020-09-01 CN CN202080061619.7A patent/CN114364523B/zh active Active
- 2020-09-01 EP EP20861313.3A patent/EP4026687A4/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00747A (ja) * | 1998-04-17 | 1999-11-02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加硫装置およびタイヤ加硫装置のモールド交換方法並びにタイヤ加硫方法 |
JP2002337146A (ja) * | 2001-05-15 | 2002-11-27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タイヤ加硫装置 |
JP2006312251A (ja) * | 2005-05-06 | 2006-11-16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加硫装置 |
JP2008179046A (ja) * | 2007-01-24 | 2008-08-07 | Bridgestone Corp | タイヤ加硫用金型 |
CN101797778A (zh) * | 2009-02-09 | 2010-08-11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的硫化模具 |
CN102126269A (zh) * | 2010-01-08 | 2011-07-20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硫化设备 |
CN109689328A (zh) * | 2016-08-12 | 2019-04-26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 轮胎硫化装置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
CN109789603A (zh) * | 2016-08-12 | 2019-05-21 |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 轮胎硫化模具、轮胎硫化装置以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364523B (zh) | 2024-07-30 |
US20220288881A1 (en) | 2022-09-15 |
WO2021045038A1 (ja) | 2021-03-11 |
EP4026687A1 (en) | 2022-07-13 |
JP2021037665A (ja) | 2021-03-11 |
JP7321036B2 (ja) | 2023-08-04 |
EP4026687A4 (en) | 2023-10-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923190B1 (en) | Tire vulcanizing apparatus | |
US5454894A (en) |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ire with injection molded white sidewall | |
CN114364523B (zh) | 轮胎成型用模具 | |
WO2019220571A1 (ja) | タイヤ加硫機及びタイヤ加硫方法 | |
CN102123839B (zh) | 具有模制工具的模具 | |
EP2202041B1 (en) | Tire mold and method of molding an internal groove in a tire shoulder | |
CN112930254B (zh) | 轮胎硫化装置 | |
CN117480042A (zh) | 用于形成轮胎的模具及轮胎生产方法 | |
JP4345898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加硫装置および方法 | |
JP5268631B2 (ja) | 未加硫タイヤブランクを加硫するための金型 | |
JP2021037664A (ja) | タイヤ成型用モールド | |
JP6604402B1 (ja) | タイヤ加硫装置および方法 | |
JP2001026020A (ja) | タイヤ加硫用分割モールド | |
JP2023068580A (ja) | タイヤ成形用金型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 |
JP5026094B2 (ja) | タイヤ加硫用金型 | |
CN117425553A (zh) | 用于形成轮胎的模具及轮胎生产方法 | |
KR102229189B1 (ko) | 타이어 몰드용 벤트 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타이어 몰드 조립체 및 타이어 제조 장치 | |
JP4412836B2 (ja) | 射出成形装置 | |
KR102118108B1 (ko) | 타이어 몰드 점검 장치 | |
KR20180080381A (ko) | 타이어 가류금형 | |
JP7469633B2 (ja) | タイヤ加硫方法 | |
JP7577616B2 (ja) | タイヤ成形用金型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 | |
JPH02214620A (ja) | 成型加硫用割金型 | |
JP4788254B2 (ja) | タイヤ加硫成形金型 | |
CN117940276A (zh) | 用于轮胎模具的内衬元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