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34273A - 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34273A
CN114334273A CN202111551446.XA CN202111551446A CN114334273A CN 114334273 A CN114334273 A CN 114334273A CN 202111551446 A CN202111551446 A CN 202111551446A CN 114334273 A CN114334273 A CN 1143342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metal nanowire
acrylate
polythiol
composit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5144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新月
李奇琳
甘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unrol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unrol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unrol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unrol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5144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3342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334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342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其中,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金属纳米线墨水后在基板上成膜处理,在所述基板上形成金属纳米线涂层;在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制备聚硫醇烯基涂层;在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背离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制备聚丙烯酸酯涂层,得到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本申请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制备条件温和,制备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通过高介电性能的聚硫醇烯基涂层和低折射性能的聚丙烯酸酯涂层的协同作用,既能够降低雾度,减少反射增透,降低黄度,还赋予了优异的环境可靠性。

Description

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具有透明性好、方阻低、可弯折等优点,可以应用于液晶调光薄膜、手写板、大尺寸触控和柔性触控领域。与传统的金属氧化物透明导电材料ITO的光学性能相比,金属纳米线有更高的透过率,但是雾度会高于ITO。因为纳米尺寸效应和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金属纳米线在可见光区有较强的吸收和散射,导致雾度较高和耐光照性能差等缺陷,直接影响产品的普及。
目前,通过引入高介电材料改变金属纳米线周边的介电环境,进而抑制金属纳米线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减弱吸收和散射。但是高介电材料在抑制SPR效应的同时,高介电的材料往往也会具有高折射率,高达1.7,会提高涂层的反射率,进而导致透过率降低。具有比空气(n=1)大的折射率(n约1.7),投射到n约0.7突变界面上的大部分光束都会被反射,会导致反射大量的显示器和环境的光,导致显示图像的眩光和失败。同时,部分高介电材料会带颜色,会增加光损耗,也会影响客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金属纳米线导电薄膜难以同时具备高导电性、高透过率、低雾度和低黄度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申请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金属纳米线墨水后在基板上成膜处理,在所述基板上形成金属纳米线涂层;
在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制备聚硫醇烯基涂层;
在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背离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制备聚丙烯酸酯涂层,得到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包括依次叠层贴合设置的金属纳米线涂层、聚硫醇烯基涂层和聚丙烯酸酯涂层。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制备条件温和,适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制备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通过高介电性能的聚硫醇烯基涂层和低折射性能的聚丙烯酸酯涂层的协同作用,既能够降低雾度,减少反射增透,降低黄度,还赋予了优异的环境可靠性。比如耐氙灯照射、耐冷热冲击等。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通过在初始金属纳米线涂层表面贴合设置具有高介电性能的聚硫醇烯基涂层和低折射性能的聚丙烯酸酯涂层;能有效抑制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减弱对可见光区的吸收和散射,从而降低金属纳米涂层的雾度,同时,提高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抗氙灯照射性能。而聚丙烯酸酯涂层具有低折射性能,可提高复合薄膜的透光率,同时可阻隔水汽侵蚀复合薄膜,提高复合薄膜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通过高介电性能的聚硫醇烯基涂层和低折射性能的聚丙烯酸酯涂层的协同作用,既能够降低雾度,减少反射增透,降低黄度,还赋予了优异的环境可靠性。比如耐氙灯照射、耐冷热冲击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或,“a,b和c中的至少一项(个)”,均可以表示:a,b,c,a-b(即a和b),a-c,b-c,或a-b-c,其中a,b,c分别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部分或全部步骤可以并行执行或先后执行,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中所提到的相关成分的重量不仅仅可以指代各组分的具体含量,也可以表示各组分间重量的比例关系,因此,只要是按照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相关组分的含量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均在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公开的范围之内。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说明书中的质量可以是μg、mg、g、kg等化工领域公知的质量单位。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用来将目的如物质彼此区分开,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XX也可以被称为第二XX,类似地,第二XX也可以被称为第一XX。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如附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获取金属纳米线墨水后在基板上成膜处理,在基板上形成金属纳米线涂层;
S20.在金属纳米线涂层背离基板的表面制备聚硫醇烯基涂层;
S30.在聚硫醇烯基涂层背离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制备聚丙烯酸酯涂层,得到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获取金属纳米线墨水后在基板上成膜处理,形成金属纳米线涂层,然后在金属纳米线涂层表面依次制备聚硫醇烯基涂层和聚丙烯酸酯涂层。其中,聚硫醇烯基涂层具有高的相对介电常数,能够有效抑制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从而降低金属纳米涂层的雾度,同时,提高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抗氙灯照射性能。聚丙烯酸酯涂层具有低折射性能,可提高复合薄膜的透光率。并且,聚硫醇烯基涂层中的-SH基团与聚丙烯酸酯涂层中的-OH或-NH基团等活性基团,使金属纳米线涂层、聚硫醇烯基涂层、聚丙烯酸酯涂层和导电银浆之间形成化学键,各涂层之间结合更紧密,能有效提高复合薄膜抗冷热冲击的性能。本申请实施例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制备条件温和,适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制备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通过高相对介电常数的聚硫醇烯基涂层和低折射性能的聚丙烯酸酯涂层的协同作用,既能够降低雾度,减少反射增透,降低黄度,还赋予了优异的环境可靠性。比如耐氙灯照射、耐冷热冲击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0中,获取金属纳米线墨水后在基板上成膜处理的步骤包括:将金属纳米线墨水沉积在基板表面后,在温度为50~150℃的条件下干燥除去溶剂,在基板表面形成金属纳米线涂层。本申请实施例沉积方式可以是旋涂、喷涂等方式。干燥温度既确保了金属纳米线墨水中溶剂的挥发速率,又避免高温条件下金属纳米线被氧化或者熔融。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干燥时间可以是2min~2h,进一步地为10min~1.5h,进一步地为30min~1h。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金属纳米线墨水的总质量为100%计,金属纳米线墨水包括:0.1~0.25%wt的金属纳米线,0.1~0.3%wt的流变助剂,0.01~0.2%wt的第三表面润湿剂,1%~40%的第三有机溶剂和余量的水。本申请实施例金属纳米线墨水中包含的流变助剂、表面润湿剂等组分及其配比,提高了金属纳米线墨水分散稳定性,并使得墨水有合适的流动性和粘稠度,有利于墨水沉积在基板表面形成稳定的湿膜,并通过干燥除去溶剂形成金属纳米线涂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纳米线选自:金纳米线、银纳米线、铜纳米线中的至少一种;这些金属纳米线均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同时具有透明性好、方阻低、可弯折等性能。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金属纳米线优选银纳米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纳米线的直径为10~100nm,长度为200~3000μm。本申请实施例金属纳米线具有高长径比,可提高金属纳米线涂层的透过率,降低金属纳米线涂层的雾度。但是若金属纳米线直径过小,则增加了金属纳米线的比表面积,使得金属纳米线容易受到环境侵蚀破坏,同时,也会降低金属纳米线的承载电流量的效率。若金属纳米线直径过大,会降低金属纳米线的光学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纳米线直径可以是10~90nm,长度可以是200~2500μm;进一步地,直径可以是10~80nm,长度可以是250~2000μm;直径可以是10~40nm,长度可以是500~200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流变助剂选自: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中的至少一种;这些流变助剂可提高金属纳米线墨水的流动性,有利于墨水成膜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表面润湿剂选自:Triton X-405、Triton CF-10、TERGITOLCA-90、Fluorad FC-4430、Capstone FS-3100、ZONYL FS-300、Surfynol 61、Surfynol 420、Surfynol 104、Disponil A3065、Hydropalat 875中的至少一种;这些表面润湿剂可降低金属纳米线的表面能,提高金属纳米线无机材料的亲水性,降低金属纳米线油墨的表面张力,有利于油墨在基板表面成膜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有机溶剂选自:乙醇、异丙醇、正丙醇中的至少一种,这些溶剂对金属纳米线、流变助剂、表面润湿剂等组分均有较好的溶解或分散作用,使各原料组分形成分散均匀且稳定的墨水,有利于墨水成膜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选自PET膜、TAC薄膜、PEN薄膜、CPI膜、COP膜、PDMS膜、玻璃膜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20中,制备的聚硫醇烯基涂层具有高的相对介电常数,可以抑制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从而降低金属纳米涂层的雾度,同时,提高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抗氙灯照射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聚硫醇烯基涂层的相对介电常数要求大于3。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备聚硫醇烯基涂层的步骤包括:将包含有第一丙烯酸酯树脂、硫醇单体、烯基单体、第一固化剂、第一表面流平剂、第一表面润湿剂和第一有机溶剂的硫醇烯基溶液,在金属纳米线涂层表面成膜处理,形成聚聚硫醇烯基涂层。本申请实施例聚聚硫醇烯基涂层通过含有丙烯酸酯树脂、硫醇单体、高相对介电常数的烯基单体等组分的硫醇烯基溶液制得,通过各原料组分的协同作用,使得聚硫醇烯基涂层具有高介电性能,能够有效抑制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从而降低金属纳米涂层的雾度,同时,提高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抗氙灯照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硫醇烯基溶液的总质量为100%计,硫醇烯基溶液中包括:0.5~10wt%第一丙烯酸酯树脂,0.1~5wt%硫醇单体,0.5~10wt%烯基单体,0.05~1wt%第一固化剂,0.01~1wt%第一表面流平剂,0.01~1wt%第一表面润湿剂和余量的第一有机溶剂。其中,丙烯酸酯树脂起到反应骨架的作用,如果加入量过少涂层成膜性不好,固化需要的反应时间长、固化后偏脆;如果加入量多了会降低整个涂层的相对介电常数。若硫醇单体和/或具有高相对介电常数的烯基单体加入量过少,则对复合薄膜相对介电常数的提高效果不佳;若添加量过多,则会破坏成膜性能,同时,若单体含量高,则固化时间长,且固化后脆性高、收缩率大。固化剂的添加量过少会影响固化效率,过多则会破坏胶层结构。表面流平剂添加量过少,则溶液流平性能不佳;若添加量过多,则会影响复合薄膜的导电性。表面润湿剂的添加量若过少,则溶液润湿效果不佳,若添加量过多,则会影响金属纳米线的导电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硫醇单体选自:1,3-丙二硫醇、1,2-乙二硫醇、1,4-丁二硫醇、1,2-丁二硫醇、1,5-戊二硫醇、2-巯基乙基硫醚、2,3-丁二硫醇、二(巯基乙酸)乙二醇酯、三巯基均三嗪、2,5-二巯基噻二唑、四(3-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三羟甲基丙烷三(3-巯基丙酸)酯、4'4-二巯基二苯硫醚中的至少一种;这些硫醇单体不但具有优异的高相对介电常数,可提高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而且均含有-SH基团,可与金属纳米线涂层中金属元素结合,形成金属-S键,紧密包裹金属纳米线,增强金属纳米线涂层与聚硫醇烯基涂层的结合稳定。同时,硫醇基团可作为链转移剂参与到固化反应。通常UV涂层很薄的时候氧阻聚效应会突出,硫醇键可以消除这一影响。没有参与反应的、处于表层的-SH,可以和聚丙烯酸酯涂层成键,使聚硫醇烯基涂层和聚丙烯酸酯涂层界面形成化学连接,提升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烯基单体选自:1,1'-二乙烯基二茂铁、二茂铁基苯乙烯基酮、四烯丙基锡、己二烯二丁基锡、四乙烯基锡、二乙烯基二氯化锡、四烯丙基锗、己二烯二丁基锗、四乙烯基锗、二乙烯基二氯化锗、丙烯酸锆、锆羧乙基丙烯酸酯、羧乙基丙烯酸酯铪、锆溴代降冰片烷内酯羧酸酯三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这些烯基单体均具有高相对介电常数,可提高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通过抑制金属纳米线涂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从而降低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丙烯酸酯树脂选自:沙多玛公司的CN9110NS、CN9025、CN9013NS、CN929、CN989NS、CN153、CN159NS中的至少一种;这些丙烯酸酯树脂官能度低、分子量小于1000,提供良好的成膜性和反应骨架,为聚硫醇烯基涂层提供骨架,提高聚硫醇烯基涂层的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化剂选自:1-羟环己基苯酮、苯基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氧化膦、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2-羟基-4'-(2-羟乙氧基)-2-甲基苯丙酮中的至少一种UV固化剂。本申请实施例硫醇烯基溶液中,固化剂采用这些UV固化剂,硫醇烯基溶液在金属纳米线涂层表面成膜后,通过紫外照射即可使单体、树脂等组分分散地交联聚合反应,固化涂层材料,形成聚硫醇烯基涂层。相对于加热固化,采用UV固化条件温和,可避免加热过程中高温对复合薄膜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流平剂选自:Glide-100、Glide-432、Glide-435、Glide-440、Flow-300、Flow-425、BYK-333、BYK-361、BYK-371和BYK-373中的至少一种;这些表面流平剂可促使硫醇烯基溶液在干燥成膜过程中形成一个平整、光滑、均匀的涂膜。能有效降低硫醇烯基溶液表面张力,提高其流平性、均匀性、渗透性,能减少产生斑点和斑痕的可能性,增加覆盖性,使成膜均匀、自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润湿剂选自:DISPERBYK-111、DISPERBYK-168、DISPERBYK-180、Dispers-652和Dispers-710中的至少一种;这些表面润湿剂降低硫醇烯基溶液的表面张力,提高溶液的渗透能力,有利于硫醇烯基溶液在金属纳米线涂层表面成膜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有机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异佛尔酮、二丙酮醇、四氢呋喃、丙二醇甲基醚、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异丙醇、正丙醇、异丁醇、正丁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戊酸丁酯、丁二酸二甲酯、戊二酸二甲酯和已二酸二甲酯的至少一种。这些溶剂对第一丙烯酸酯树脂、硫醇单体、烯基单体、第一固化剂、第一表面流平剂、第一表面润湿剂等组分均有较好的溶解或分散作用,使各原料组分形成分散均匀且稳定的硫醇烯基溶液,有利于溶液成膜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金属纳米线涂层表面成膜处理的步骤包括:将硫醇烯基溶液沉积在金属纳米线涂层表面后,在温度为80~150℃的条件下干燥除去溶剂,然后在紫外辐射照度为400mj/cm2~1500mj/cm2的条件下固化处理,通过紫外照射使溶液中单体、树脂等组分交联固化,形成聚硫醇烯基涂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干燥温度包括但不限于80℃、90℃、100℃、110℃、120℃、130℃、140℃、150℃等;紫外辐射照度包括但不限于400mj/cm2、600mj/cm2、800mj/cm2、1000mj/cm2、1200mj/cm2、1400mj/cm2、1500mj/cm2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0中,聚丙烯酸酯涂层具有低折射性能,可提高复合薄膜的透光率。在一些实施例中,聚丙烯酸酯涂层的折射率小于1.45。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备聚丙烯酸酯涂层的步骤包括:将包含有第二丙烯酸酯树脂、丙烯酸酯单体A、含活泼氢丙烯酸酯单体、第二固化剂、第二表面流平剂、第二表面润湿剂和第二有机溶剂的丙烯酸酯溶液,在聚硫醇烯基涂层表面成膜处理,形成聚丙烯酸酯涂层。本申请实施例聚丙烯酸酯涂层通过包含有丙烯酸酯树脂、丙烯酸酯单体A、含活泼氢丙烯酸酯单体等组分的丙烯酸酯溶液制得,通过各原料组分的协同作用,使得聚丙烯酸酯涂层具有低折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丙烯酸酯溶液的总质量为100%计,丙烯酸酯溶液中包括:0.5~10wt%第二丙烯酸酯树脂,0.1~10wt%丙烯酸酯单体A,0.1~10wt%含活泼氢丙烯酸酯单体、0.05~1wt%第二固化剂,0.01~1wt%第二表面流平剂,0.01~1wt%第二表面润湿剂和余量的第二有机溶剂。其中,丙烯酸酯树脂起到反应骨架的作用,如果加入量过少涂层成膜性不好,反应时间长、固化后偏脆;如果加入量多了会降低整个涂层的相对介电常数。丙烯酸酯单体A和含活泼氢丙烯酸酯单体,不但具有低折射率,可降低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折射率;而且还引入了含-OH、-COOH、-NH2的活泼氢基团,可以与导电银浆形成化学键,增强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与导电银浆的的结合稳定性,提高终端器件的可靠性。固化剂的添加量过少会影响固化效率,过多则会破坏胶层结构。表面流平剂添加量过少,则溶液流平性能不佳;若添加量过多,则会影响复合薄膜的导电性。表面润湿剂的添加量若过少,则溶液润湿效果不佳,若添加量过多,则会影响金属纳米线的导电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丙烯酸酯单体A选自:1,1,1,3,3,3-六氟异丙酯、2,2,3,3,4,4,4-七氟丁基丙烯酸酯、2,2,3,3,4,4,4-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2,2,3,3,3-五氟丙基丙烯酸酯、1,1,1,3,3,3-六氟异丙基甲基丙烯酸酯、2,2,3,4,4,4-六氟丁基丙烯酸酯、2,2,3,4,4,4-六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2,3,3,3-五氟丙酯、2,2,2-三氟乙基丙烯酸酯、丙烯酸2,2,3,3-四氟丙酯、甲基丙烯酸2,2,3,3-四氟丙酯、2,2,2-三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这些丙烯酸酯单体A均具有较低的折射率,可有效降低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折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含活泼氢丙烯酸酯单体选自:2,3,4,5,6-五羟基-2-己烯酸-4-内酯、2-羟基-3-甲基-2-环戊烯-1-酮、2,3,5,6-四羟基-2-己烯酸-γ-内酯、1,4-丁烯二醇、烯丙基羟乙基醚、3,4,5-三羟基-1-环己烯-1-甲酸、3,4',5-三羟基芪、4-羟基肉桂酸、2-甲基烯丙醇、4-羟基-3-戊烯酸内酯、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10-羟基-2-癸烯酸、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N-羟甲基丙烯酰胺、1-(2,4-二羟基苯基)-3-(4-羟基苯基)-2-丙烯-1-酮、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4-羟基苯乙烯、1,4-丁烯二醇、3-氨基丙烯、3-氨基-4,4,4-三氟-2-丁烯酸乙酯、4-甲氨基-3-戊烯-2-酮、3-(甲基氨基)-2-丁烯酸乙酯、4-氨基-3-戊烯-2-酮、N-(3-二甲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2-乙酰氨基丙烯酸、N-甲基丙烯酰基甘氨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丁烯二酸中的至少一种。本申请实施例丙烯酸酯溶液中引入的这些含活泼氢的丙烯酸酯单体,可以与导电银浆形成化学键,增强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与导电银浆的的结合稳定性,提高终端器件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丙烯酸酯树脂选自:沙多玛公司的CN9110NS、CN9025、CN9013NS、CN929、CN989NS、CN153、CN159NS中的至少一种;这些丙烯酸酯树脂官能度低、分子量小于1000,提供良好的成膜性和反应骨架,为聚丙烯酸酯涂层提供骨架,提高聚丙烯酸酯涂层的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化剂选自:1-羟环己基苯酮、苯基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氧化膦、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2-羟基-4'-(2-羟乙氧基)-2-甲基苯丙酮中的至少一种UV固化剂。本申请实施例丙烯酸酯溶液中,固化剂采用这些UV固化剂,丙烯酸酯溶液在聚硫醇烯基涂层表面成膜后,通过紫外照射即可使单体、树脂等组分分散交联聚合反应,固化涂层材料,形成聚丙烯酸酯涂层。相对于加热固化,采用UV固化条件温和,可避免加热过程中高温对复合薄膜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表面流平剂选自:Glide-100、Glide-432、Glide-435、Glide-440、Flow-300、Flow-425、BYK-333、BYK-361、BYK-371和BYK-373中的至少一种;这些表面流平剂可促使丙烯酸酯溶液在干燥成膜过程中形成一个平整、光滑、均匀的涂膜。能有效降低丙烯酸酯溶液表面张力,提高其流平性、均匀性、渗透性,能减少产生斑点和斑痕的可能性,增加覆盖性,使成膜均匀、自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表面润湿剂选自:DISPERBYK-111、DISPERBYK-168、DISPERBYK-180、Dispers-652和Dispers-710中的至少一种;这些表面润湿剂降低丙烯酸酯溶液的表面张力,提高溶液的渗透能力,有利于丙烯酸酯溶液在聚硫醇烯基涂层表面成膜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有机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异佛尔酮、二丙酮醇、四氢呋喃、丙二醇甲基醚、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异丙醇、正丙醇、异丁醇、正丁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戊酸丁酯、丁二酸二甲酯、戊二酸二甲酯和已二酸二甲酯的至少一种。这些溶剂对第二丙烯酸酯树脂、丙烯酸酯单体A、含活泼氢丙烯酸酯单体、第二固化剂、第二表面流平剂、第二表面润湿剂等组分均有较好的溶解或分散作用,使各原料组分形成分散均匀且稳定的丙烯酸酯溶液,有利于溶液成膜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聚硫醇烯基涂层表面成膜处理的步骤包括:将丙烯酸酯溶液沉积在聚硫醇烯基涂层表面后,在温度为80~150℃的条件下干燥除去溶剂,在紫外辐射照度为400mj/cm2~1500mj/cm2的条件下固化处理,通过紫外照射使溶液中单体、树脂等组分交联固化,得到聚丙烯酸酯涂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干燥温度包括但不限于80℃、90℃、100℃、110℃、120℃、130℃、140℃、150℃等;紫外辐射照度包括但不限于400mj/cm2、600mj/cm2、800mj/cm2、1000mj/cm2、1200mj/cm2、1400mj/cm2、1500mj/cm2等。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包括依次叠层贴合设置的金属纳米线涂层、聚硫醇烯基涂层和聚丙烯酸酯涂层。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括依次叠层贴合设置的金属纳米线涂层、聚硫醇烯基涂层和聚丙烯酸酯涂层,其中,聚硫醇烯基涂层具有高介电性能,能有效抑制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从而降低金属纳米涂层的雾度及表面活性,同时,也能提高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抗氙灯照射性能。而聚丙烯酸酯涂层具有低折射性能,可提高复合薄膜的透光率,同时可阻隔水汽侵蚀复合薄膜,提高复合薄膜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通过高介电性能的聚硫醇烯基涂层和低折射性能的聚丙烯酸酯涂层的协同作用,既能够降低雾度,减少反射增透,降低黄度,还赋予了优异的环境可靠性。比如耐氙灯照射、耐冷热冲击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聚硫醇烯基涂层的厚度为10~100nm;进一步地为10~50nm。本申请实施例聚硫醇烯基涂层的厚度足够覆盖金属纳米线涂层,能有效抑制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从而降低金属纳米涂层的雾度,同时,提高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抗氙灯照射性能。若过薄则会降低以上效果。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聚硫醇烯基涂层的厚度包括但不限于10nm、20nm、30nm、40nm、50nm、60nm、70nm、80nm、90nm、100n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聚丙烯酸酯涂层50~500nm,进一步地为100~200nm,进一步地为150~200nm。本申请实施例聚丙烯酸酯涂层的厚度不但有效降低了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折射率,起到减少反射效果,而且能够有效阻隔水汽对复合薄膜的侵蚀,提高复合薄膜的机械强度。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聚丙烯酸酯涂层的厚度包括但不限于50nm、100nm、200nm、300nm、400nm、500n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纳米线涂层的厚度为50~150nm,该厚度的金属纳米线涂层可满足不提供元器件对复合薄膜方阻的需求,适应范围广。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金属纳米线涂层的厚度包括但不限于50nm、80nm、100nm、120nm、150n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由硫醇烯基溶液聚合得到。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所述硫醇烯基溶液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硫醇烯基溶液中包括:0.5~10wt%第一丙烯酸酯树脂,0.1~5wt%硫醇单体,0.5~10wt%烯基单体,0.05~1wt%第一固化剂,0.01~1wt%第一表面流平剂,0.01~1wt%第一表面润湿剂和余量的第一有机溶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丙烯酸酯涂层由丙烯酸酯溶液聚合得到。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所述丙烯酸酯溶液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丙烯酸酯溶液中包括:0.5~10wt%第二丙烯酸酯树脂,0.1~10wt%丙烯酸酯单体A,0.1~10wt%含活泼氢丙烯酸酯单体、0.05~1wt%第二固化剂,0.01~1wt%第二表面流平剂,0.01~1wt%第二表面润湿剂和余量的第二有机溶剂。
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在前文均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在赘述。
为使本申请上述实施细节和操作能清楚地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以及本申请实施例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的进步性能显著的体现,以下通过多个实施例来举例说明上述技术方案。
预先配制以下实施例所需的银纳米线墨水:
配制透明导电墨水(总量100%计):选取直径为18~22nm的、长径比大于1000的银纳米线,按照以下比例配制:0.2%wt的金属银纳米线,0.3%wt的流变助剂羟丙基纤维素,0.05%wt的润湿剂Triton X-405,40%的异丙醇,剩余为水。上述配方物料混合后,150rpm搅拌30min,100微米滤袋过滤,待用。
预先配制以下实施例所需的高相对介电常数的硫醇烯基溶液:
硫醇烯基溶液1:按照以下比例配制溶液,0.2%的CN989NS、0.3%的CN9025、0.1%的1,3-丙二硫醇、0.5%的二乙烯基二氯化锗、0.05%的1-羟环己基苯酮、0.01%的Glide-100、0.01%的DISPERBYK-111,余量为丙二醇甲基醚。加料结束后,在黄光环境下,150rpm搅拌30min,待用。
硫醇烯基溶液2:按照以下比例配制溶液,6%的CN989NS、4%的CN9025、5%的1,5-戊二硫醇、10%的四烯丙基锡、1%的1-羟环己基苯酮、1%的Glide-100、1%的DISPERBYK-111、余量丙二醇甲基醚。加料结束后,在黄光环境下,150rpm搅拌30min,待用。
硫醇烯基溶液3:按照以下比例配制溶液,6%的CN159NS、4%的CN9013NS、0.1%的二(巯基乙酸)乙二醇酯、10%的己二烯二丁基锡、1%的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的Glide-435、1%的DISPERBYK-168、余量是异丙醇和丙二醇甲基醚的混合物(质量比为5:5)。加料结束后,在黄光环境下,150rpm搅拌30min,待用。
硫醇烯基溶液4:按照以下比例配制溶液,3%的CN159NS、4%的CN9013NS、2.5%的四(3-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6%的四烯丙基锡、0.8%的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0.5%的Glide-435、0.5%的DISPERBYK-168、余量是异丙醇、丙二醇甲基醚、二丙酮醇的混合物(质量比为3:4:3)。加料结束后,在黄光环境下,150rpm搅拌30min,待用。
硫醇烯基溶液5:按照以下比例配制溶液,4%的CN9110NS、2%的CN929、0.5%的CN153、1%的4'4-二巯基二苯硫醚、2%的4,4’-二巯基二苯基硫醚双甲基丙烯酸酯、1%的二乙烯基二氯化锗、3%的四烯丙基锡、0.8%的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0.5%的Glide-435、0.5%的DISPERBYK-168、余量是异丙醇、丙二醇甲基醚、二丙酮醇的混合物(质量比为3:4:3)。加料结束后,在黄光环境下,150rpm搅拌30min,待用。
预先配制以下实施例所需的低折射率的丙烯酸酯溶液:
丙烯酸酯溶液1:按照以下比例配制溶液,0.1%的CN9178NS、0.4%CN9006NS、0.1%的1,1,1,3,3,3-六氟异丙酯、0.1%的2,3,4,5,6-五羟基-2-己烯酸-4-内酯、0.05%的1-羟环己基苯酮、0.01%的Glide-100、0.01%的DISPERBYK-111,余量为丙二醇甲基醚。加料结束后,在黄光环境下,150rpm搅拌30min,待用。
丙烯酸酯溶液2:按照以下比例配制溶液,6%的CN9178NS、4%CN9006NS、10%的2,2,3,3,4,4,4-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2%的3,4',5-三羟基芪、1%的1-羟环己基苯酮、1%的Glide-100、1%的DISPERBYK-111、余量丙二醇甲基醚。加料结束后,在黄光环境下,150rpm搅拌30min,待用。
丙烯酸酯溶液3:按照以下比例配制溶液,2%的CN8007NS、8%的CN9039、4%的2,2,3,4,4,4-六氟丁基丙烯酸酯、10%的1,4-丁烯二醇、1%的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的Glide-435、1%的DISPERBYK-168、余量是异丙醇和丙二醇甲基醚的混合物(质量比为5:5)。加料结束后,在黄光环境下,150rpm搅拌30min,待用。
丙烯酸酯溶液4:按照以下比例配制溶液,7%的CN9039、7%甲基丙烯酸2,2,3,3,3-五氟丙酯、3%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0.8%的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0.5%的Glide-435、0.5%的DISPERBYK-168、余量是异丙醇、丙二醇甲基醚、二丙酮醇的混合物(质量比为3:4:3)。加料结束后,在黄光环境下,150rpm搅拌30min,待用。
丙烯酸酯溶液5:按照以下比例配制溶液,2%的CN2920、1%CN929、5%的CN9013NS、2%的甲基丙烯酸2,2,3,3-四氟丙酯、5%的4-甲氨基-3-戊烯-2-酮、0.8%的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0.5%的Glide-435、0.5%的DISPERBYK-168、余量是异丙醇、丙二醇甲基醚、二丙酮醇的混合物(质量比为3:4:3)。加料结束后,在黄光环境下,150rpm搅拌30min,待用。
实施例1
一种银纳米线复合薄膜,其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银纳米线墨水通过涂布模头(Slot Die)涂布于PET基膜上,60℃烘干30min,得到方阻为25Ω/□的初始银纳米线涂层。再次通过Slot Die,将硫醇烯基溶液1涂布于初始银纳米线涂层表面,100℃烘干10min,然后进行UV能量曝光,能量为400mj/cm2。再次通过Slot Die,将丙烯酸酯溶液1涂布于其表面,100℃烘干10min,然后进行UV能量曝光,能量为400mj/cm2。得到25Ω/□的银纳米线复合薄膜。
实施例2
一种银纳米线复合薄膜,其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银纳米线墨水通过涂布模头(Slot Die)涂布于PET基膜上,150℃烘干1min,得到方阻为25Ω/□的初始银纳米线涂层。再次通过Slot Die,将硫醇烯基溶液2涂布于初始银纳米线涂层表面,130℃烘干1min,然后进行UV能量曝光,能量为800mj/cm2。再次通过Slot Die,将丙烯酸酯溶液2涂布于其表面,130℃烘干1min,然后进行UV能量曝光,能量为800mj/cm2。得到25Ω/□的银纳米线复合薄膜。
实施例3
一种银纳米线复合薄膜,其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银纳米线墨水通过涂布模头(Slot Die)涂布于PET基膜上,100℃烘干5min,得到方阻为25Ω/□的初始银纳米线涂层。再次通过Slot Die,将硫醇烯基溶液3涂布于初始银纳米线涂层表面,80℃烘干20min,然后进行UV能量曝光,能量为1200mj/cm2。再次通过Slot Die,将丙烯酸酯溶液3涂布于其表面,80℃烘干20min,然后进行UV能量曝光,能量为1200mj/cm2。得到25Ω/□的银纳米线复合薄膜。
实施例4
一种银纳米线复合薄膜,其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银纳米线墨水通过涂布模头(Slot Die)涂布于PET基膜上,120℃烘干3min,得到方阻为25Ω/□的初始银纳米线涂层。再次通过Slot Die,将硫醇烯基溶液4涂布于初始银纳米线涂层表面,90℃烘干30min,然后进行UV能量曝光,能量为1500mj/cm2。再次通过Slot Die,将丙烯酸酯溶液4涂布于其表面,90℃烘干30min,然后进行UV能量曝光,能量为1500mj/cm2。得到25Ω/□的银纳米线复合薄膜。
实施例5
一种银纳米线复合薄膜,其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银纳米线墨水通过涂布模头(Slot Die)涂布于PET基膜上,120℃烘干3min,得到方阻为25Ω/□的初始银纳米线涂层。再次通过Slot Die,将硫醇烯基溶液5涂布于初始银纳米线涂层表面,150℃烘干5min,然后进行UV能量曝光,能量为1000mj/cm2。再次通过Slot Die,将丙烯酸酯溶液5涂布于其表面,150℃烘干5min,然后进行UV能量曝光,能量为1000mj/cm2。得到25Ω/□的银纳米线复合薄膜。
预先配制以下对比例所需的丙烯酸酯溶液:
对比丙烯酸酯溶液1:按照以下比例配制丙烯酸酯溶液,0.2%的CN989NS、0.3%的CN9025、0.4%的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0.6%的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0.05%的1-羟环己基苯酮、0.01的Glide-100、0.01的DISPERBYK-111、余量为丙二醇甲基醚。加料结束后,在黄光环境下,150rpm搅拌30min,待用。
对比丙烯酸酯溶液2:按照以下比例配制丙烯酸酯溶液,0.1%的CN9178NS、0.4%的CN9006NS、0.4%的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0.6%的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0.05%的1-羟环己基苯酮、0.01%的Glide-100、0.01%的DISPERBYK-111、余量丙二醇甲基醚。加料结束后,在黄光环境下,150rpm搅拌30min,待用。
对比丙烯酸酯溶液3:按照以下比例配制丙烯酸酯溶液,0.1%的CN9178NS、0.4%的CN9006NS、0.4%的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0.6%的甲基丙烯酸2,2,3,3-四氟丙酯、0.05%的1-羟环己基苯酮、0.01%的Glide-100、0.01%的DISPERBYK-111、余量丙二醇甲基醚。加料结束后,在黄光环境下,150rpm搅拌30min,待用。
对比例1
一种银纳米线复合薄膜,其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银纳米线墨水通过涂布模头(Slot Die)涂布于PET基膜上,100℃烘干5min,得到方阻为25Ω/□的初始银纳米线涂层。再次通过Slot Die,将对比丙烯酸酯溶液1涂布于初始银纳米线涂层表面,100℃烘干10min,然后进行UV能量曝光,能量为800mj/cm2。再次通过Slot Die,将对比丙烯酸酯溶液2涂布于其表面,100℃烘干10min,然后进行UV能量曝光,能量为800mj/cm2。得到25Ω/□的银纳米线复合薄膜。
对比例2
一种银纳米线复合薄膜,其制备包括以下步骤:
将银纳米线墨水通过涂布模头(Slot Die)涂布于PET基膜上,100℃烘干5min,得到方阻为25Ω/□的初始银纳米线涂层。再次通过Slot Die,将对比丙烯酸酯溶液1涂布于初始银纳米线涂层表面,100℃烘干10min,然后进行UV能量曝光,能量为800mj/cm2。再次通过Slot Die,将对比丙烯酸酯溶液3涂布于其表面,100℃烘干10min,然后进行UV能量曝光,能量为800mj/cm2。得到25Ω/□的银纳米线复合薄膜。
进一步的,为了验证本申请实施例的进步性,对实施例1~5和对比例1~2制备的银纳米线复合薄膜的透过率、雾度、氙灯照射电阻变化率、冷热冲击电阻变化率等分别进行了测试;同时,测试了相应的聚硫醇烯基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和聚丙烯酸酯材料的折射率。
1、透过率、雾度:雾度仪(型号为SGM-810,上海仪电物光上海仪电物理光学仪器有限公司)自动读数,随机测试10个点,取其平均值。
2、氙灯照射电阻变化率:用制备好的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配以苏州贝特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SF-2772X激光导电银浆,经过印刷银浆、打激光、贴合、接FPC等工艺制得测试器件。器件有多条独立通道,可测试得每一条通道的电阻值,进而求得氙灯照射处理后的通道电阻变化率,即(Rt-R0)/R0,R0为初始通道电阻,Rt为处理后的通道电阻。各条通道电阻变化率的平均值记为器件电阻变化率,当器件中超过50%的通道Rt>2MΩ,则判定该器件为NG。氙灯波长为420nm,强度为1.1W/m2
3、冷热冲击电阻变化率:处理条件为40℃至80℃循环,升温或降温的速率为±4℃/min,高温和低温各保持30min,每一个循环花费2h。
4、相对介电常数:硫醇烯基溶液浇铸固化3mm厚的聚硫醇烯基片材,使用阻抗分析仪(型号为E4990A,Keysight)测试,测试频率为30MHz,测试5个样品,取其平均值。
5、折射率:丙烯酸酯溶液浇铸固化成5mm厚的块状聚丙烯酸酯材料,使用全自动高精度折射率测量仪(型号为SpectroMaster HR 600,厂家为Trioptics)测试,自动读数,测试5个样品,取其平均值。
测试结果如下表1和表2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3417295610000201
注:*“一层”为离金属纳米线较近的涂层,即实施例为聚硫醇烯基涂层;对比例为常规的聚丙烯酸涂层。**“二层”为离金属纳米线较远的涂层,即实施例为低折射率的聚丙烯酸酯涂层,对比例为低折射率的聚丙烯酸酯涂层和常规的聚丙烯酸涂层。
表2
Figure BDA0003417295610000202
Figure BDA0003417295610000211
由上述测试结果可知,
(1)本申请实施例聚硫醇烯基具有高于3的相对介电常数,而对比例常规的聚丙烯酸小于3;且本申请实施例的聚丙烯酸酯具有小于1.45的低折射率,而对比例常规的聚丙烯酸大于1.45。
(2)本申请实施例1~5制备的银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均具有优异的透过率,雾度低,氙灯照射电阻变化率变化小,冷热冲击电阻变化率变化小,复合薄膜稳定性好。各方面性能显著由于对比例1和对比例2。说明本申请实施例1~5制备的依次叠层贴合设置的银纳米线涂层、聚硫醇烯基涂层和聚丙烯酸酯涂层的银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中,聚硫醇烯基涂层具有高介电性能,可有效抑制银纳米线表面等离子体效应,从而降低雾度;而低折射率的聚丙烯酸酯涂层提高了复合薄膜的透过率。同时聚硫醇烯基涂层和聚丙烯酸酯涂层中引入的活性基团,提高了复合薄膜中各层之间、与导电银浆之间的结合稳定性,提高终端器件的抗氙灯照射性能和冷热冲击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金属纳米线墨水后在基板上成膜处理,在所述基板上形成金属纳米线涂层;
在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制备聚硫醇烯基涂层;
在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背离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的表面制备聚丙烯酸酯涂层,得到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的步骤包括:将包含有第一丙烯酸酯树脂、硫醇单体、烯基单体、第一固化剂、第一表面流平剂、第一表面润湿剂和第一有机溶剂的硫醇烯基溶液,在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表面成膜处理,形成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
和/或,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的相对介电常数大于3;
和/或,制备所述聚丙烯酸酯涂层的步骤包括:将包含有第二丙烯酸酯树脂、丙烯酸酯单体A、含活泼氢丙烯酸酯单体、第二固化剂、第二表面流平剂、第二表面润湿剂和第二有机溶剂的丙烯酸酯溶液,在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表面成膜处理,形成所述聚丙烯酸酯涂层;
和/或,所述聚丙烯酸酯涂层的折射率为小于1.4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硫醇烯基溶液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硫醇烯基溶液中包括:0.5~10wt%第一丙烯酸酯树脂,0.1~5wt%硫醇单体,0.5~10wt%烯基单体,0.05~1wt%第一固化剂,0.01~1wt%第一表面流平剂,0.01~1wt%第一表面润湿剂和余量的第一有机溶剂;
和/或,以所述丙烯酸酯溶液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丙烯酸酯溶液中包括:0.5~10wt%第二丙烯酸酯树脂,0.1~10wt%丙烯酸酯单体A,0.1~10wt%含活泼氢丙烯酸酯单体、0.05~1wt%第二固化剂,0.01~1wt%第二表面流平剂,0.01~1wt%第二表面润湿剂和余量的第二有机溶剂。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硫醇单体选自:1,3-丙二硫醇、1,2-乙二硫醇、1,4-丁二硫醇、1,2-丁二硫醇、1,5-戊二硫醇、2-巯基乙基硫醚、2,3-丁二硫醇、二(巯基乙酸)乙二醇酯、三巯基均三嗪、2,5-二巯基噻二唑、四(3-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三羟甲基丙烷三(3-巯基丙酸)酯、4'4-二巯基二苯硫醚中的至少一种;
和/或,所述烯基单体选自:1,1'-二乙烯基二茂铁、二茂铁基苯乙烯基酮、四烯丙基锡、己二烯二丁基锡、四乙烯基锡、二乙烯基二氯化锡、四烯丙基锗、己二烯二丁基锗、四乙烯基锗、二乙烯基二氯化锗、丙烯酸锆、锆羧乙基丙烯酸酯、羧乙基丙烯酸酯铪、锆溴代降冰片烷内酯羧酸酯三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和/或,所述丙烯酸酯单体A选自:1,1,1,3,3,3-六氟异丙酯、2,2,3,3,4,4,4-七氟丁基丙烯酸酯、2,2,3,3,4,4,4-七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2,2,3,3,3-五氟丙基丙烯酸酯、1,1,1,3,3,3-六氟异丙基甲基丙烯酸酯、2,2,3,4,4,4-六氟丁基丙烯酸酯、2,2,3,4,4,4-六氟丁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2,2,3,3,3-五氟丙酯、2,2,2-三氟乙基丙烯酸酯、丙烯酸2,2,3,3-四氟丙酯、甲基丙烯酸2,2,3,3-四氟丙酯、2,2,2-三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和/或,所述含活泼氢丙烯酸酯单体选自:2,3,4,5,6-五羟基-2-己烯酸-4-内酯、2-羟基-3-甲基-2-环戊烯-1-酮、2,3,5,6-四羟基-2-己烯酸-γ-内酯、1,4-丁烯二醇、烯丙基羟乙基醚、3,4,5-三羟基-1-环己烯-1-甲酸、3,4',5-三羟基芪、4-羟基肉桂酸、2-甲基烯丙醇、4-羟基-3-戊烯酸内酯、三羟甲基丙烷二烯丙基醚、10-羟基-2-癸烯酸、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N-羟甲基丙烯酰胺、1-(2,4-二羟基苯基)-3-(4-羟基苯基)-2-丙烯-1-酮、4-羟基丁基丙烯酸酯、4-羟基苯乙烯、1,4-丁烯二醇、3-氨基丙烯、3-氨基-4,4,4-三氟-2-丁烯酸乙酯、4-甲氨基-3-戊烯-2-酮、3-(甲基氨基)-2-丁烯酸乙酯、4-氨基-3-戊烯-2-酮、N-(3-二甲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2-乙酰氨基丙烯酸、N-甲基丙烯酰基甘氨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丁烯二酸中的至少一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丙烯酸酯树脂和所述第二丙烯酸酯树脂分别独立地选自:沙多玛公司的CN9110NS、CN9025、CN9013NS、CN929、CN989NS、CN153、CN159NS中的至少一种;
和/或,所述第一固化剂和所述第二固化剂分别独立地选自:1-羟环己基苯酮、苯基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氧化膦、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2-羟基-4'-(2-羟乙氧基)-2-甲基苯丙酮中的至少一种UV固化剂;
和/或,所述第一表面流平剂和所述第二表面流平剂分别独立地选自:Glide-100、Glide-432、Glide-435、Glide-440、Flow-300、Flow-425、BYK-333、BYK-361、BYK-371和BYK-373中的至少一种;
和/或,所述第一表面润湿剂和所述第二表面润湿剂分别独立地选自:DISPERBYK-111、DISPERBYK-168、DISPERBYK-180、Dispers-652和Dispers-710中的至少一种;
和/或,所述第一有机溶剂和所述第二有机溶剂分别独立地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异佛尔酮、二丙酮醇、四氢呋喃、丙二醇甲基醚、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异丙醇、正丙醇、异丁醇、正丁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戊酸丁酯、丁二酸二甲酯、戊二酸二甲酯和已二酸二甲酯的至少一种。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表面成膜处理的步骤包括:将所述硫醇烯基溶液沉积在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表面后,在温度为80~150℃的条件下干燥除去溶剂,在紫外辐射照度为400mj/cm2~1500mj/cm2的条件下固化处理,得到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
和/或,在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表面成膜处理的步骤包括:将所述丙烯酸酯溶液沉积在所述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表面后,在温度为80~150℃的条件下干燥除去溶剂,在紫外辐射照度为400mj/cm2~1500mj/cm2的条件下固化处理,得到所述聚丙烯酸酯涂层。
7.一种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叠层贴合设置的金属纳米线涂层、聚硫醇烯基涂层和聚丙烯酸酯涂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的厚度为10~100nm;
和/或,所述聚丙烯酸酯涂层的厚度为50~500nm;
和/或,所述金属纳米线涂层的厚度为50~150nm。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硫醇烯基涂层由硫醇烯基溶液聚合得到;
和/或,所述聚丙烯酸酯涂层由丙烯酸酯溶液聚合得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硫醇烯基溶液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硫醇烯基溶液中包括:0.5~10wt%第一丙烯酸酯树脂,0.1~5wt%硫醇单体,0.5~10wt%烯基单体,0.05~1wt%第一固化剂,0.01~1wt%第一表面流平剂,0.01~1wt%第一表面润湿剂和余量的第一有机溶剂;
和/或,以所述丙烯酸酯溶液的总质量为100%计,所述丙烯酸酯溶液中包括:0.5~10wt%第二丙烯酸酯树脂,0.1~10wt%丙烯酸酯单体A,0.1~10wt%含活泼氢丙烯酸酯单体、0.05~1wt%第二固化剂,0.01~1wt%第二表面流平剂,0.01~1wt%第二表面润湿剂和余量的第二有机溶剂。
CN202111551446.XA 2021-12-17 2021-12-17 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43342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1446.XA CN114334273A (zh) 2021-12-17 2021-12-17 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51446.XA CN114334273A (zh) 2021-12-17 2021-12-17 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34273A true CN114334273A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52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51446.XA Pending CN114334273A (zh) 2021-12-17 2021-12-17 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334273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2316A (zh) * 2006-12-28 2010-01-06 树脂核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含有改性纳米粒子的成膜组合物以及用于成膜组合物中的改性纳米粒子
CN102473480A (zh) * 2009-07-08 2012-05-2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明导电性膜、电子设备及触摸面板
CN103158309A (zh) * 2011-12-13 2013-06-19 惠和株式会社 硬涂层膜、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和触摸面板
WO2014084455A1 (ko) * 2012-11-29 2014-06-05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금속 나노와이어-유기화합물 복합체, 이를 포함하는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50076004A (ko) * 2013-12-26 2015-07-06 전자부품연구원 시인성이 개선된 투명 전도막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6782768A (zh) * 2016-08-15 2017-05-31 中山大学 一种纳米金属线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82769A (zh) * 2016-11-22 2017-05-31 华中科技大学 低粗糙度低方阻的柔性透明导电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91224A (zh) * 2016-09-28 2019-05-21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用聚酯膜和透明导电性膜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2316A (zh) * 2006-12-28 2010-01-06 树脂核动力工业有限公司 含有改性纳米粒子的成膜组合物以及用于成膜组合物中的改性纳米粒子
CN102473480A (zh) * 2009-07-08 2012-05-2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明导电性膜、电子设备及触摸面板
CN103158309A (zh) * 2011-12-13 2013-06-19 惠和株式会社 硬涂层膜、透明导电性层叠体和触摸面板
WO2014084455A1 (ko) * 2012-11-29 2014-06-05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금속 나노와이어-유기화합물 복합체, 이를 포함하는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50076004A (ko) * 2013-12-26 2015-07-06 전자부품연구원 시인성이 개선된 투명 전도막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6782768A (zh) * 2016-08-15 2017-05-31 中山大学 一种纳米金属线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91224A (zh) * 2016-09-28 2019-05-21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用聚酯膜和透明导电性膜
CN106782769A (zh) * 2016-11-22 2017-05-31 华中科技大学 低粗糙度低方阻的柔性透明导电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18315A1 (zh) 一种光学一致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JP4920513B2 (ja) 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250506B (zh) 基于纳米线的透明导体
TWI443014B (zh) 連續地製造丙烯酸系樹脂板的方法
JP5598892B2 (ja) 積層透明膜
KR20110052656A (ko) 광학 필름, 반사 방지 필름, 편광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2066759B1 (ko) 하드 코팅 조성물 및 고굴절률 안티블로킹층 형성 조성물
CN102604455A (zh) 抗静电涂料、抗静电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JP2021031669A (ja) 硬化性インク組成物、硬化物、及びナノコンポジット
JP5996163B2 (ja)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8121028A (zh) 一种耐水耐高温的偏光片及制备工艺
JP2012118438A (ja) ワイヤグリッド偏光子及びワイヤグリッド偏光子の製造方法
JP5594509B2 (ja) 積層体及び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TW200907491A (en)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using the same, and image display
DE69433294T2 (de) Optischer kunststoff-formkörper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CN114334273A (zh) 金属纳米线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JP2013209483A (ja) 高屈折率アンチブロッキング層形成組成物
WO2023216937A1 (zh) 一种有色光阻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KR20110133209A (ko) 롤 인쇄용 고굴절 하드코팅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인쇄필름
JP5837292B2 (ja) 透明導電膜形成用組成物、透明導電膜、及び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KR20110060037A (ko) 저굴절층 형성용 조성물, 이를 이용한 반사 방지 필름, 편광판 및 표시 장치
KR20110095464A (ko)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형성용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KR100735894B1 (ko) 자외선 경화성 하드코팅제 조성물
KR100373207B1 (ko) 광경화형 대전방지 및 내마모성 코팅 조성물
CN114334274B (zh) 银纳米线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