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12603A - 隔音部件构造 - Google Patents

隔音部件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12603A
CN114312603A CN202111021514.1A CN202111021514A CN114312603A CN 114312603 A CN114312603 A CN 114312603A CN 202111021514 A CN202111021514 A CN 202111021514A CN 114312603 A CN114312603 A CN 1143126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member
rear bumper
cover
sound
sound ins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215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川明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312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126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84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for mounting around noise sources, e.g. air blow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4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ombined with, or convertible into, other devices or objects, e.g. bumpers combined with road brushes, bumpers convertible into be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用性优异而不受车型和保险杠设计的限制、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后部车室内的路面噪声的隔音部件构造。本发明的隔音部件构造(10)的特征在于,具备:车身后部的外面板(12);以覆盖所述外面板(12)的方式设置的后保险杠(11);和配置于所述外面板(12)与所述后保险杠(11)之间的隔音部件(20),所述隔音部件(20)具有固定于所述外面板(12)上的固定部(21)、和在所述后保险杠(11)安装于车身上的状态下与所述后保险杠(11)接触的封盖部(22),所述封盖部(22)能够通过设于所述隔音部件(20)的所述固定部(21)与所述封盖部(22)之间的铰链(24)(弯折部)而变形。

Description

隔音部件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隔音部件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配置于保险杠周围的隔音部件构造,已知如下构造,其具有由使端缘部沿着保险杠裙板安装的底盖构成的隔音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这种隔音部件构造,能够利用隔音部件降低例如在行驶时从车身下方传递至车室内的所谓路面噪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28027号公报
不过,近年来期望提高例如像微型面包车等那样具有三排座椅的车辆的后部车室的安稳性。因此,为了防止路面噪声传递至后部车室,也可以考虑将所述的具有底盖的隔音部件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适用于车身后部。
然而,当想将所述隔音部件构造适用于车身后部时,根据车型的不同,有时底盖(隔音部件)会干扰与其邻接的排气管(exhaust pipe)等其它部件。另外,即使是相同车型彼此之间,有时也会因标准而导致保险杠的设计不同。因此,当想将以往的隔音部件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适用于车辆时,必须针对每种保险杠的设计分别制造隔音部件,存在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通用性优异而不受车型和保险杠设计的限制、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后部车室内的路面噪声的隔音部件构造。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隔音部件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车身后部的外面板;以覆盖所述外面板的方式设置的后保险杠;和配置于所述外面板与所述后保险杠之间的隔音部件,所述隔音部件具有固定于所述外面板上的固定部、和在所述后保险杠安装于车身上的状态下与所述后保险杠接触的封盖部,所述封盖部能够通过设于所述隔音部件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封盖部之间的弯折部而变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隔音部件构造,通用性优异而不受车型和保险杠设计的限制,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后部车室内的路面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的车身后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是从图1的II方向观察到的隔音部件构造的侧视图,且是透过虚线的后保险杠观察到的安装于外面板上的隔音部件的图。
图3A是隔音部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3B是从图3A的IIIB方向观察到的隔音部件的后视图。
图3C是从图3A的IIIC方向观察到的隔音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5A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的隔音部件构造的剖视图,且图中所表示的剖面对应于表示所述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的图3C的VA-VA剖面。
图5B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的隔音部件构造的剖视图,且图中所表示的剖面对应于表示所述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的图3C的VB-VB剖面。
图5C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的隔音部件构造的剖视图,且图中所表示的剖面对应于表示所述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的图3C的VC-VC剖面。
附图标记说明
10 隔音部件构造
11 后保险杠
11c 弯曲部
12 外面板
19 排气管
20 隔音部件
21 固定部
22 封盖部
22a 第一封盖部(封盖部)
22b 第二封盖部(封盖部)
22c 第三封盖部(封盖部)
24 铰链(弯折部)
32 缓冲部件
100 车辆
D1 切口的深度
D2 切口的深度
D3 切口的深度
L1 封盖部的长度
L2 封盖部的长度
L3 封盖部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适当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的主要特征在于,隔音部件具有固定于车身后部的外面板上的固定部、和相对于该固定部经由铰链即弯折部而连接且与将外面板局部覆盖的后保险杠部分抵接的封盖部。
图1是具备隔音部件构造10的车身后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具体而言,图1表示从车辆100的右斜后方观察到的后保险杠11(后保险杠外观件)的右侧端部的情况。图1中箭头所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与车辆100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一致。图2是从图1的II方向观察到的隔音部件构造10的侧视图。但是,图2为了便于制图而省略了从车外侧覆盖外面板12的后保险杠11的侧面部11b。因此,图2表示透过由虚线(双点划线)所示的侧面部11b观察到的安装于外面板12上的隔音部件20的情况。
首先,说明搭载有隔音部件构造10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
如图1所示,设想搭载有隔音部件构造10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0是后方具有尾门开口部15的例如微型面包车等。但是,适用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10的车辆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1所示,后保险杠11配置于车身后部的下侧。
具体而言,后保险杠11具有沿着尾门开口部15的下边在车宽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主体部11a、和分别配置于保险杠主体部11a的车宽方向上的两端部的侧面部11b。
保险杠主体部11a以将形成尾门开口部15的下边的后面板(省略图示)的后表面覆盖的方式配置。
侧面部11b形成为上下宽度从保险杠主体部11a的端部起与保险杠主体部11a相比增大并同时将车身侧部局部覆盖。而且,侧面部11b的前端缘与形成车辆侧部的外面板12一起形成车轮拱罩16。
而且,在保险杠主体部11a与侧面部11b之间形成有以从车辆侧面到车辆后面平缓连续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11c。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附图标记20是配置于侧面部11b的里侧(车宽方向内侧)的隔音部件,附图标记17是轮胎,附图标记18是后部车室。
如图1所示,外面板12以大致形成车辆侧部的方式沿着车身100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而且,外面板12以与轮胎17对应的方式形成所述车轮拱罩16。
另外,外面板12具有在图2所示的车辆侧视时从车轮拱罩16的后缘下端部延伸至后方的下缘部12a。具体而言,下缘部12a在排气管19的正上方从车轮拱罩16侧延伸至保险杠主体部11a侧。
这种外面板12中的形成下缘部12a的外面板部分在图2中由后保险杠11的侧面部11b(由双点划线表示)覆盖。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10(参照图1)。
如图1所示,隔音部件构造10具备隔音部件20(由虚线表示)而构成。
此外,对以下说明的隔音部件构造10(参照图1)的隔音部件20配置于车身右侧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当然也能以与该配置于车身右侧的情况成为对称构造的方式在车身左侧配置隔音部件20。
如图2所示,隔音部件20通过由弯曲的板体构成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立体结构体形成。
具体而言,隔音部件20具有固定于外面板12上的固定部21、和在后保险杠11安装于车身100上的状态下与后保险杠11接触的封盖部(flap body)22。
而且,如图1所示,隔音部件20的前端部配置于车轮拱罩16附近,隔音部件20的后端部配置于后保险杠11的弯曲部11c附近。
此外,设想本实施方式中的隔音部件20是由热塑性树脂等构成的树脂成型品,但隔音部件20的材料并不限定于此。
图3A是隔音部件20的整体立体图。图3B是从图3A的IIIB方向观察到的隔音部件20的后视图。图3C是从图3A的IIIC方向观察到的隔音部件20的俯视图。此外,在图3A中,以与隔音部件20的第三封盖部22c对应的方式设置的夹子23由隐藏线(虚线)表示。另外,在图3C中,用虚线(双点划线)备注了与隔音部件20的封盖部22对应的位置上的后保险杠11(侧面部11b)的延伸线NL。
如图3A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隔音部件20如上所述具备固定部21、封盖部22和夹子23。
如图3B所示,固定部21具备:由弯曲成L字形的板体构成的主体部25;在该主体部25的后端侧与构成L字形的角部连接的加强板26;和在主体部25的构成L字形的内角侧以沿前后方向多个排列的方式配置的加强肋27。
主体部25通过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28和沿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壁部29形成为大致L字形。
而且,加强板26和加强肋27以将纵壁部28与横壁部29连接的方式配置。顺带一提,如后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加强肋27也能作为在封盖部22绕着铰链24转动时禁止过度转动的止动件发挥功能。
如图3A所示,横壁部29形成为从后侧朝向前侧依次排列有第一横壁部29a、第二横壁部29b、第三横壁部29c。而且,第一横壁部29a形成为与第二横壁部29b及第三横壁部29c相比在上下方向的较高位置大致水平延伸。另外,第三横壁部29c形成为与第一横壁部29a及第二横壁部29b相比在上下方向的较低位置大致水平延伸。而且,第二横壁部29b以吸收第一横壁部29a与第三横壁部29c的高低差的方式倾斜延伸,并将第一横壁部29a与第三横壁部29c连接。
顺带一提,关于第一横壁部29a、第二横壁部29b及第三横壁部29c各自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第一横壁部29a最短,第三横壁部29c最长。
接着,对封盖部22(参照图2)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封盖部22在隔音部件20延伸的后保险杠11的面方向、具体为隔音部件20的前后方向上分割形成有多个。
如图3A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封盖部22由板体构成,且从隔音部件20的后侧起依次由第一封盖部22a、第二封盖部22b和第三封盖部22c构成。而且,关于第一封盖部22a、第二封盖部22b及第三封盖部22c各自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第一封盖部22a最短,第三封盖部22c最长。
另外,第一封盖部22a、第二封盖部22b及第三封盖部22c分别具有以随着右侧的端部(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趋向车宽方向的外侧而向下方位移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31。在该倾斜部31的上表面,如后所述,当将后保险杠11(参照图4)安装到车身100(参照图4)上时,能够规定后保险杠11(参照图4)相对于侧面部11b(参照图4)的接触面。而且,如图3A所示,在倾斜部31的上表面针对侧面部11b(参照图4)安装有缓冲部件32。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缓冲部件32通过将由容易滑动的材质(例如聚氨酯树脂、硅树脂等)构成的带材料以沿着倾斜部31的长度方向的方式配置而形成。
如图3C所示,第一封盖部22a经由沿着固定部21上的第一横壁部29a的左侧缘部(车宽方向外侧缘部)形成的铰链24而连接。
该铰链24形成槽部,该槽部是通过使第一横壁部29a与第一封盖部22a之间的连接部以呈线状变薄的方式切掉而形成的,且在第一横壁部29a与第一封盖部22a之间沿隔音部件20的长度方向延伸。此外,铰链24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说的“弯折部”。
这种铰链24由于与形成第一横壁部29a的一般部分相比形成得薄,所以使第一封盖部22a相对于第一横壁部29a弹性转动。也就是说,第一封盖部22a若从用于使其转动的载荷中解放出来,则会从转动状态恢复到转动前的初始位置。
而且,关于第二封盖部22b及第三封盖部22c,如图3C所示,也经由铰链24分别与第二横壁部29b及第三横壁部29c连接。
关于这种第一封盖部22a、第二封盖部22b及第三封盖部22c各自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如图3A所示,第一封盖部22a最高,第三封盖部22c最低。
接着,对夹子23(参照图3C)进行说明。
该夹子23是通过按扣配合(snap fit)将隔音部件20的固定部21安装到外面板12(参照图2)上的部件。
如图3C所示,夹子23以沿着固定部21的横壁部29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的方式多个配置。
本实施方式中的夹子23以与第一横壁部29a及第二横壁部29b分别对应的方式逐个配置,并以与第三横壁部29c对应的方式配置有一对夹子23。
如图3C所示,这些夹子23具备:底座部23a;从底座部23a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右侧)突出的镞状的卡定部23b;和将底座部23a支承于固定部21的横壁部29上的支承部23c(参照图3A)。
而且,如后所述,夹子23的底座部23a作为使固定部21的横壁部29(参照图4)与外面板12(参照图4)以规定间隔分离的间隔体而发挥功能。
顺带一提,关于这四个夹子23各自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如图3A所示,以与第一横壁部29a对应的方式设置的夹子23最高,以与第三横壁部29c对应的方式设置的夹子23最低。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10通过经由这种夹子23将隔音部件20安装到外面板12(参照图2)上、并在该外面板12上组装后保险杠11而构成。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在该图4中,通过铰链24(弯折部)变形之前的封盖部22由虚线(双点划线)表示,变形之后的封盖部22由实线表示。此外,在图4中,附图标记12是外面板,附图标记11b是后保险杠11的侧面部,附图标记20是隔音部件,附图标记19是排气管(exhaust pipe)。
如图4所示,由支承部23c支承于纵壁部28上的夹子23的卡定部23b按扣配合到形成于外面板12上的安装孔12b内。由此,隔音部件20得以安装到外面板12上。
此时,夹子23的底座部23a作为间隔体发挥功能,使外面板12与隔音部件20的纵壁部28以规定间隔分离。
顺带一提,这种纵壁部28还具有保护被涂敷于外面板12的外侧面上的内涂层(防锈层)的功能。
而且,本实施方式中的纵壁部28与外面板12平行向下方延伸至外面板12的下端附近,由此,在纵壁部28的板面与外面板12的板面之间形成间隙14。
顺带一提,该间隙14还具有将侵入外面板12与后保险杠11的侧面部11b之间的水(例如雨水、车身清洗用水等)排出的功能。
而且,当在车身后部组装后保险杠11(参照图1)时,如图4所示,后保险杠11的侧面部11b从车宽方向外侧(图4的右侧)覆盖安装有隔音部件20的外面板12。
此时,隔音部件20的封盖部22从车宽方向内侧与侧面部11b抵接,由此,通过铰链24(弯折部)从由图4所示的虚线(双点划线)表示的状态变形成实线所示的状态。
也就是说,封盖部22在图3C中以沿着由虚线(双点划线)所示的后保险杠11(侧面部11b)的延伸线NL的方式通过铰链24(弯折部)转动位移。
而且,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封盖部22在由其倾斜部31接收到后保险杠11的侧面部11b的推压载荷时还能弹性地挠曲变形。此外,在图4中,附图标记32是安装于倾斜部31的缓冲部件。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10发挥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10在外面板12与后保险杠11之间配置有隔音部件20。
通常,路面噪声主要由行驶时在路面滚动的轮胎17(参照图1)产生。如图4所示,包含该路面噪声的振动NV向外面板12与后保险杠11之间的空间传播。而且,振动NV还会经由位于上方的外面板12传递至后部车室18(参照图1)内来妨碍后部车室18的安稳性。
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10,传播至外面板12(参照图4)与后保险杠11(参照图4)之间的空间内的振动NV(参照图4)会被隔音部件20(参照图4)阻断。由此,隔音部件构造10能够使后部车室18的安稳性提高。
另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10中的隔音部件20能够使封盖部22通过铰链24(弯折部)而相对于固定在外面板12上的固定部21变形。
根据这种隔音部件构造10,即使外面板12(参照图4)与后保险杠11(参照图4)之间的距离因车型和保险杠设计的不同而变动,通过使封盖部22根据该变动而变形,也能由隔音部件20有效地封堵该空间。根据这种隔音部件构造10,通用性优异而不受车型和保险杠设计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10中,如图3C所示,封盖部22在前后方向上分割形成有多个。
根据这种隔音部件构造10,与成为一体的封盖部(省略图示)不同,对于沿前后方向平缓弯曲的后保险杠11(参照图3C的延伸线NL)而言,分割形成的封盖部22通过分别独立跟随而更加可靠地与后保险杠11抵接。隔音部件构造10会更加可靠地阻断想要传播至上方的振动NV。由此,隔音部件构造10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后部车室18的安稳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10中,分割形成的封盖部22在高度方向上设于不同位置。
根据这种隔音部件构造10,也可以考虑通过使外面板12的形状根据车型而变化来使隔音部件20基于夹子23的固定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根据隔音部件构造10,通过配合着夹子23的固定点来改变封盖部22的高度,也能确保封盖部22相对于后保险杠11的良好跟随性。隔音部件构造10会使封盖部22更加可靠地与后保险杠11抵接。由此,隔音部件构造10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后部车室18的安稳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10中,铰链24(弯折部)由切口形成。
根据这种隔音部件构造10,能够更加可靠地进行封盖部22相对于固定部21的弯折。由此,隔音部件构造10会发挥封盖部22相对于后保险杠11的良好跟随性,从而良好地维持后部车室18的安稳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10中,隔音部件20设于排气管19的上方。
根据这种隔音部件构造10,与以往的隔音部件构造10(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不同,能够在不干扰排气管19的情况下配置隔音部件20。另外,根据这种隔音部件构造10,隔音部件20还能防止经由排气管19传递的排气噪声向后部车室18传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10中,在封盖部22相对于后保险杠11的抵接部位设有缓冲部件32。
根据这种隔音部件构造10,能够防止在封盖部22与后保险杠11抵接时产生敲击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10中,如图3C所示,相对于后保险杠11的弯曲部11c接近设置的封盖部22与其它封盖部22相比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较短。
根据这种隔音部件构造10,与以在前后方向上长度均等的方式分割形成的封盖部(省略图示)不同,如图3C所示,即使在弯曲部11c附近,封盖部22也能更加可靠地与后保险杠11抵接。由此,隔音部件构造10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后部车室18的安稳性提高。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而是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设想构成所述实施方式的隔音部件构造10的隔音部件20(参照图3A)是由一种树脂构成的成型品。因此,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想固定部21与封盖部22的硬度、刚性大致相同。
然而,固定部21与封盖部22能够通过例如双色成型等而与封盖部22相比提高固定部21的硬度、刚性。
根据这种隔音部件构造10,能够相对于外面板12将固定部21牢固固定,并能使封盖部22容易挠曲以便与后保险杠11柔软抵接。
顺带一提,固定部21与封盖部22的刚性调节还能通过基于所述双色成型等的材料选择来实施,但也能通过固定部21及封盖部22各自的板材的厚度调整和有无加强部件等构造变形来实施。
设想形成所述实施方式中的铰链24(弯折部)的切口的深度在分割形成的各个封盖部22中是均等的。
然而,形成该铰链24(弯折部)的切口的深度虽省略图示,但能够针对分割形成的每个封盖部22进行变更。
根据这种隔音部件构造10,能够在分割形成的各个封盖部22中调整铰链24(弯折部)的弯曲弹性力。
接下来要参照的图5A是变形例的隔音部件20的局部剖视图,且是与表示所述实施方式中的隔音部件20的图3C的VA-VA剖面对应的局部剖视图,图5B是与图3C的VB-VB剖面对应的局部剖视图,图5C是与图3C的VC-VC剖面对应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5A~图5C所示,将与变形例的隔音部件20的第一封盖部22a对应的铰链24(弯折部)的切口的深度D1(参照图5A)、与第二封盖部22b对应的铰链24(弯折部)的切口的深度D2(参照图5B)、和与第三封盖部22c对应的铰链24(弯折部)的切口的深度D3(参照图5C)进行比较,则具有D1<D2<D3的关系。
另外,如上所述,将第一封盖部22a(参照图3C)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1(省略图示)、第二封盖部22b(参照图3C)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2(省略图示)、和第三封盖部22c(参照图3C)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3(省略图示)进行比较,则具有L1<L2<L3的关系。
也就是说,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1最短的第一封盖部22a的切口的深度D1最浅。因此,铰链24上的壁厚最厚,第一封盖部22a的每单位长度的基于弹性的恢复力最大。
而且,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1最长的第三封盖部22c的切口的深度D3最深。因此,铰链24上的壁厚最薄,第三封盖部22c的每单位长度的基于弹性的恢复力最小。
而且,第二封盖部22b的每单位长度的基于弹性的恢复力与第一封盖部22a及第三封盖部22c相比为中等程度。
即,通过如上所述根据各封盖部22的长度(L1、L2、L3)来调节各铰链24的切口的深度(D1、D2、D3),将各封盖部22中的每单位长度的恢复力与各封盖部22的长度相乘而得到的载荷均等化。由此,各封盖部22分别能够使从它们所抵接的后保险杠11接收的反作用力均等化。
另外,虽省略图示,但也能使跟相对于后保险杠11的弯曲部11c接近设置的第一封盖部22a对应的铰链24(弯折部)的切口的深度相较于与其它第二封盖部22b及第三封盖部22c对应的铰链24(弯折部)的切口的深度更深。
根据这种隔音部件20,即使在难以在铰链24(弯折部)处弯折的弯曲部11c,第一封盖部22a也容易弯折以与后保险杠11抵接。

Claims (11)

1.一种隔音部件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身后部的外面板;
以覆盖所述外面板的方式设置的后保险杠;和
配置于所述外面板与所述后保险杠之间的隔音部件,
所述隔音部件具有固定于所述外面板上的固定部、和在所述后保险杠安装于车身上的状态下与所述后保险杠接触的封盖部,
所述封盖部能够通过设于所述隔音部件的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封盖部之间的弯折部而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音部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部在沿着所述后保险杠的面方向的方向上分割形成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音部件构造,其特征在于,分割形成的所述封盖部在高度方向上设于不同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音部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由设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封盖部之间的切口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音部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部件设于排气管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音部件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盖部的相对于所述后保险杠的接触部分上设有缓冲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音部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的与所述外面板相对的面部具有随着趋向车身后部而向车宽方向内侧位移的弯曲部,
分割后的所述封盖部中的、相对于所述后保险杠的所述弯曲部接近设置的所述封盖部与其它的所述封盖部相比,在沿着所述后保险杠的面部延伸的方向上的长度较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音部件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音部件中,所述固定部的硬度比所述封盖部的硬度高。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音部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封盖部在沿着所述后保险杠的面方向的方向上分割形成有多个,分割后的各个所述封盖部的所述切口的深度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音部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的深度根据各个所述封盖部的在沿着所述后保险杠的面部延伸的方向上的长度而不同,以与长度短的所述封盖部对应的方式形成的所述切口的深度比以与较长的所述封盖部对应的方式形成的所述切口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音部件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保险杠的与所述外面板相对的面部具有随着趋向车身后部而向车宽方向内侧位移的弯曲部,
分割后的所述封盖部中的、以与相对于所述后保险杠的所述弯曲部接近设置的所述封盖部对应的方式形成的所述切口的深度比以与其它的所述封盖部对应的方式形成的所述切口深。
CN202111021514.1A 2020-10-09 2021-09-01 隔音部件构造 Pending CN1143126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0899 2020-10-09
JP2020170899A JP7178393B2 (ja) 2020-10-09 2020-10-09 遮音部材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12603A true CN114312603A (zh) 2022-04-12

Family

ID=81044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21514.1A Pending CN114312603A (zh) 2020-10-09 2021-09-01 隔音部件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18246B2 (zh)
JP (1) JP7178393B2 (zh)
CN (1) CN11431260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75186B1 (ko) * 2018-12-07 2023-09-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음향메타 구조의 진동 저감 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90274U (zh) * 1980-11-21 1982-06-03
JP2000272439A (ja) * 1999-03-26 2000-10-03 Tokai Rubber Ind Ltd 遮音性フロントグリルパネル、吸音性バンパーおよび車外騒音低減装置
JP2003137050A (ja) * 2001-11-08 2003-05-14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後部構造
US20130049393A1 (en) * 2011-08-31 2013-02-2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7176114A (zh) * 2017-03-30 2017-09-19 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 车轮隔声罩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9774Y2 (zh) * 1986-09-10 1992-09-17
JP3361758B2 (ja) 1998-10-30 2003-01-0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KR100410925B1 (ko) * 2001-03-22 2003-12-18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리어 범퍼용 사이드 어퍼 브라켓
US7597382B2 (en) * 2005-06-07 2009-10-06 Zephyros, Inc. Noise reduction member and system
JP6285977B2 (ja) * 2016-03-28 2018-0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
KR20210039006A (ko) * 2019-10-01 2021-04-09 박철규 자동차 리어 범퍼에 사용되는 사이드 어퍼 브라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90274U (zh) * 1980-11-21 1982-06-03
JP2000272439A (ja) * 1999-03-26 2000-10-03 Tokai Rubber Ind Ltd 遮音性フロントグリルパネル、吸音性バンパーおよび車外騒音低減装置
JP2003137050A (ja) * 2001-11-08 2003-05-14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後部構造
US20130049393A1 (en) * 2011-08-31 2013-02-2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07176114A (zh) * 2017-03-30 2017-09-19 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 车轮隔声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78393B2 (ja) 2022-11-25
US11718246B2 (en) 2023-08-08
JP2022062771A (ja) 2022-04-21
US20220111805A1 (en) 2022-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81251B1 (ko) 디커플러를 갖춘 소음 차폐재
GB2486844A (en) Cowl top cover
US10457238B2 (en) Impact absorber
US7210730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door
CN114312603A (zh) 隔音部件构造
CN103158659B (zh) 冲击吸收体和包括该冲击吸收体的车门装饰件
JP6187495B2 (ja) 車両用アッパバックパネル構造
US10442383B2 (en) Impact absorber
CN110466447B (zh) 车门装饰件
JP2021130423A (ja) 自動車用デビジョンバ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470992B1 (en) Resin-made floor panel structure
GB2314049A (en) Vehicle interior trim member
JP2007314067A (ja) 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の上部合わせ構造
CN216341585U (zh) 限位块组件和车辆
CN110573383A (zh) 车身隔板用隔音元件
US5886305A (en) Sound insulating layer with integral rib structure
JP4332384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4019355B2 (ja) 成形トリムのホルダ構造
JP7428110B2 (ja) 乗物用内装材
CN110753640A (zh) 车辆仪表板组件
JP6052602B2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トリムと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の合わせ構造
US20240174302A1 (en) Body panel assembly
JP6543106B2 (ja) 吸音材
CN215851490U (zh) 车身侧部结构
KR100858509B1 (ko) 언더커버 일체형 스티퍼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