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84475A - 一种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84475A
CN114284475A CN202111563091.6A CN202111563091A CN114284475A CN 114284475 A CN114284475 A CN 114284475A CN 202111563091 A CN202111563091 A CN 202111563091A CN 114284475 A CN114284475 A CN 1142844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metal
lithium
dimensional structure
cobalt
carbon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630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84475B (zh
Inventor
潘安强
冯明阳
周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156309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844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84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44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844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844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在本发明中以薄晶石墨片为孔壁的碳纤维布的固有孔隙结构不仅可以缓解锂沉积/溶解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并通过锂的插入/提取路径引入锂的存储机制,同时碳布具有轻质、良好的柔韧性机械性能,可以抑制锂枝晶的生长。电化学沉积锂的过程中,金属锂与氟化钴之间发生不可逆的还原反应,形成钴纳米颗粒和氟化锂;钴纳米颗粒由于与锂金属具有更小的结合能,可以增加形核位点,降低锂金属的形核过电势,促进锂离子的均匀扩散。原位形成的氟化锂与碳纤维布间具有很好的界面接触,同时具有高的机械模量、高的化学稳定性和与锂具有高的界面能,可以均匀锂离子通量,有效的抑制锂的枝晶生长。

Description

一种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金属电池负极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背景技术
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更高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的电化学储能装置。锂金属具有相当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mAh g-1)、最小的电化学电势(-3.04V,与标准氢电极相比)、很小的体积密度(0.534gcm-3),是下一代能源存储材料中最有希望的负极材料。然而,金属锂直接作为锂金属电池的负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具有无限大的体积膨胀,很容易造成电极的粉化和失效。同时,锂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几乎可以和所有的有机电解质反应形成不稳定的固态电解质膜(SEI),这层膜在循环过程中很容易破裂使活泼的锂金属暴露,与电解质不断反应,造成库伦效率和电池容量的衰减。更糟糕的是,不均匀的锂沉积产生枝晶状的锂生长,锂枝晶可能会刺穿隔膜造成爆炸甚至火灾。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锂金属电池的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亲锂性的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解决目前锂金属电池负极存在的无限体积膨胀、不稳定的SEI和锂枝晶生长等安全问题。
本发明这种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商用的碳纤维布浸泡在强氧化性溶剂中进行改性处理,得到改性后的碳纤维布;
b)将钴盐和氟盐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将得到的混合溶液转移至水热反应釜中,将步骤a)中改性后的碳纤维布置入反应溶液中,密封反应釜,放入烘箱中进行溶剂热反应;反应完毕后,取出碳纤维布干燥,得到氟化钴均匀包覆的碳纤维布。
c)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步骤b)中的氟化钴包覆的碳纤维布上沉积锂金属或者采用熔融加热的方法将锂融入在步骤b)中的氟化钴包覆的碳纤维布中,得到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
所述步骤a)中,强氧化剂为浓硝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中的一种;优选的,采用浓硝酸改性处理方法为梯度加热,梯度温度依次为80℃、90℃、100℃和120℃,对应的改性处理时间为2h、20min、30min和30min;使用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的改性方法为在70~90℃下加热10~14h。
所述步骤b)中,钴盐为六水合硝酸钴、六水氯化钴和四水乙酸钴中的一种。氟盐为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氟化铵中的一种;有机溶剂为乙醇、甲醇中的一种。
所述步骤b)中,钴盐与氟盐的摩尔质量比为1:(12~15),钴盐与有机溶剂的质量比为1:(50~100)。
所述步骤b)中,溶剂热反应的温度为120~180℃,反应时间为4~8h,干燥温度为40~60℃,干燥时间大于12h。
所述步骤c)中,电化学沉积的工艺参数为:电化学沉积的电流为0.5~1mA cm-2,电化学沉积的锂容量为6~15mAh cm-2
所述步骤c)中,熔融加热的工艺的具体步骤为: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对商用的锂金属箔(直径15.6mm,厚度1.5mm)进行加热至250~330℃,然后将氟化钴均匀包覆的碳纤维布浸入30~60s,得到具有亲锂的三维结构复合锂金属负极。
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
所述的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在锂电池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原理:本发明中将锂金属通过电化学沉积或者熔融加热的形式沉积到碳布上,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有过量的锂金属存在,导致氟化钴与锂金属间发生不可逆的反应;其原理是:利用氟化钴作为一种牺牲模板,先是引导锂金属的均匀沉积,并利用生成的钴纳米颗粒和氟化锂,提供作用位点,使锂的均匀沉积,并抑制锂的枝晶生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以薄晶石墨片为孔壁的碳纤维布的固有孔隙结构不仅可以缓解锂沉积/溶解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还可以通过锂的插入/提取路径引入锂的存储机制,同时碳布具有轻质、良好的柔韧性等机械性能,可以抑制锂枝晶的生长。2)本发明中由于氟化钴与锂金属之间存在自发的反应,将氟化钴引入碳纤维布明显改善了碳纤维布的亲锂性能,在氟化钴的作用下,锂金属可以均匀地沉积在碳纤维布上。3)本发明电化学沉积锂的过程中,金属锂与氟化钴之间发生不可逆的还原反应,形成钴纳米颗粒和氟化锂。钴纳米颗粒由于与锂金属具有更小的结合能,可以增加形核位点,降低锂金属的形核过电势,促进锂离子的均匀扩散。原位形成的氟化锂与碳纤维布间具有很好的界面接触,同时具有高的机械模量、高的化学稳定性和与锂具有高的界面能,可以均匀锂离子通量,有效的抑制锂的枝晶生长。4)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亲锂的三维结构复合负极能显著地延长电池的寿命,将其组装成对称电池,在2mA cm-2和1mAh cm-2的条件下可以稳定循环3600h;与商用的磷酸铁锂正极匹配成全电池,在N/P比为1.5的条件下循环10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2%。其性能明显优于裸锂,有十分可观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制得的氟化钴包覆的碳纤维布的X射线衍射图。
图2为实施例1制得的氟化钴包覆的碳纤维布的扫描电镜图。
图3为实施例1制得的三维结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扫描电镜图。
图4为实施例1制得的三维结构复合锂金属负极完全剥离金属锂后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
图5为实施例2中在2mA cm-2和1mAh cm-2的条件下,三维结构的复合负极(实施例1)、裸铜箔(对比例1)和未进行水热的碳纤维布(对比例2)分别组装成对称电池的电压时间曲线对比图。
图6为实施例2中在3mA cm-2和1mAh cm-2的条件下,(a)裸铜箔(对比例1)、(b)未进行水热的碳纤维布(对比例2)和(c)三维结构的复合负极(实施例1)分别组装成对称电池循环后的扫描电镜图。
图7为实施例2中制备的三维结构复合负极(实施例1)和裸锂箔(对比例3)与磷酸铁锂组成的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曲线。
图8为实施例2中制备的三维结构复合负极(实施例1)与高载量磷酸铁锂组成的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将碳纤维布浸泡于浓硝酸(质量分数约为68%)中并梯度加热,梯度温度为80℃、90℃、100℃和120℃;改性处理时间为2h、20min、30min和30min。随后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将其洗涤干净,得到改性碳纤维布。取0.3g的六水合硝酸钴(Co(NO3)2·6H2O)和2.5ml的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混于25ml的乙醇溶液中,电磁搅拌至溶液均匀,将其超声处理30分钟后转移至50ml的水热反应釜中,将改性碳纤维布置水热反应釜中的入反应溶液中,密封反应釜,放入烘箱中进行溶剂热反应,在150℃下保持6h后将其取出,用水和乙醇清洗几次后放入60℃的烘箱中干燥12h,得到氟化钴均匀包覆的碳纤维布(CoF2-CC)。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CoF2-CC上沉积10mAh cm-2的锂金属(电化学沉积的电流为0.5mAcm-2)得到三维结构的复合负极(CoF2-CC@Li),在此过程中,氟化钴与锂金属发生不可逆的反应,原位形成钴纳米颗粒和氟化锂。
本实施例制备得到的氟化钴均匀包覆的碳纤维布(CoF2-CC)的X射线衍射图和扫描图如图1和图2所示,从图中可知,氟化钴成功生长,而且呈表面粗糙的微球状均匀包覆在碳纤维布上。电化学沉积锂后制备得到的复合负极(CoF2-CC@Li)的扫描图如图3所示,锂金属均匀地沉积在碳纤维布上而且碳纤维布的形貌发生改变,表面被氟化锂薄膜包覆;随后将沉积的锂完全剥离,测得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如图4所示,进一步证明了钴纳米颗粒和氟化锂的形成。
对比例1
取酒精清洗过的铜箔,裁剪成直径12mm的圆极片,电化学沉积一定量锂后作为锂金属电池的负极(Cu@Li)。
对比例2
取未进行溶剂热处理的碳纤维布,裁剪成直径12mm的圆极片,电化学沉积一定量锂后作为锂金属电池的负极(CC@Li)。
对比例3
取没有经过处理的锂箔(厚度1.5mm),裁剪成直径12mm的圆极片,作为锂负极。
实施例2性能测试
1)制备得到的对称电池性能测试
将实施例1中三维结构的复合负极(CoF2-CC@Li)放在隔膜两边,组成对称电池;对比例1和2,将Cu@Li和CC@Li放在隔膜两边,组成对称电池。电解液采用1M LiTFSI+DOL:DME(1:1,v/v)+2wt%LiNO3
实施例1和对比例1和2组成的对称电池在2mA cm-2和1mAh cm-2的条件下,其时间-电压曲线如图5,可看出三维结构的复合负极的对称电池可维持相对较小的极化电压稳定循环3600h。
实施例1和对比例1和2组成的对称电池在3mA cm-2和1mAh cm-2的条件下,实施例1和对比例2循环450h,对比例1循环100h后,将电池拆开,用DME清洗后取出极片的扫描图如图6,制备得到的三维结构复合负极循环后保持均匀和致密的表面,观察不到锂枝晶和死锂的形成。而对比例1和2,铜箔和未进行水热处理的碳纤维布循环后可观察到明显的不均匀的锂沉积以及死锂和锂枝晶。
2)全电池的性能测试
为了检测三维结构复合负极的实际应用性能,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式在不同集流体中电化学沉积6mAh cm-2的锂金属,将实施例1中的三维结构复合负极(CoF2-CC@Li)与磷酸铁锂(LiFePO4)组装全电池;将对比例3中的裸锂箔与磷酸铁锂(LiFePO4)组装成全电池,电解液为1M LiTFSI+DOL:DME(1:1,v/v)+2wt%LiNO3
实施例1和对比例3组装的全电池的性能如图7所示,三维结构的复合负极在N/P约为3的条件下,经过1000次循环后,测得的容量保持率为80%,而裸锂箔组装的电池在相同条件下容量大幅度衰减,测得的容量保持率仅为26.8%。
实施例1组装的全电池在N/P约为1.5的条件下,经过100次循环后如图8所示,测得的容量保持率为92%。
实施例3
将碳纤维布浸泡于双氧水溶液中(质量分数为30%)中并在80℃下加热12h,随后用去离水和乙醇将其洗涤干净,得到改性碳纤维布。取0.3g的六水合氯化钴(Co(NO3)2·6H2O)和0.5g的氟化铵(NH4F)混于25ml的甲醇溶液中,电磁搅拌至溶液均匀,将其超声处理30分钟后转移至50ml的水热反应釜中,将改性碳纤维布置水热反应釜中的入反应溶液中,密封反应釜,放入烘箱中进行溶剂热反应,在120℃下保持8h后将其取出,用水和乙醇清洗几次后放入40℃的烘箱中干燥24h,得到氟化钴均匀包覆的碳纤维布(CoF2-CC)。
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对商用的锂金属箔(直径15.6mm,厚度1.5mm)进行加热至300℃,然后将氟化钴均匀包覆的碳纤维布浸入40s,得到具有亲锂的三维结构复合锂金属负极(CoF2-CC@Li),在此过程中,氟化钴与锂金属发生不可逆的反应,原位形成钴纳米颗粒和氟化锂。
实施例4
将碳纤维布浸泡于0.14M的高锰酸钾水溶液中并在80℃下加热12h,随后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将其洗涤干净,得到改性碳纤维布。取0.3g的六水合硝酸钴(Co(NO3)2·6H2O)和2.5ml的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混于25ml的乙醇溶液中,电磁搅拌至溶液均匀,将其超声处理30分钟后转移至50ml的水热反应釜中,将改性碳纤维布置水热反应釜中的入反应溶液中,密封反应釜,放入烘箱中进行溶剂热反应,在180℃下保持4h后将其取出,用水和乙醇清洗几次后放入60℃的烘箱中干燥12h,得到氟化钴均匀包覆的碳纤维布(CoF2-CC)。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CoF2-CC上沉积14mAh cm-2的锂金属(电化学沉积的电流为0.9mA cm-2,得到三维结构的复合负极(CoF2-CC@Li),在此过程中,氟化钴与锂金属发生不可逆的反应,原位形成钴纳米颗粒和氟化锂。

Claims (10)

1.一种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商用的碳纤维布浸泡在强氧化性溶剂中进行改性处理,得到改性后的碳纤维布;
b)将钴盐和氟盐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将得到的混合溶液转移至水热反应釜中,将步骤a)中改性后的碳纤维布置入反应溶液中,密封反应釜,放入烘箱中进行溶剂热反应;反应完毕后,取出碳纤维布干燥,得到氟化钴均匀包覆的碳纤维布;
c)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步骤b)中的氟化钴包覆的碳纤维布上沉积锂金属或者采用熔融加热的方法将锂融入在步骤b)中的氟化钴包覆的碳纤维布中,得到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强氧化剂为浓硝酸、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浓硝酸改性处理方法为梯度加热,梯度温度依次为80℃、90℃、100℃和120℃,对应的改性处理时间为2h、20min、30min和30min;使用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的改性方法为在70~90℃下加热10~14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钴盐为六水合硝酸钴、六水氯化钴和四水乙酸钴中的一种;氟盐为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氟化铵中的一种;有机溶剂为乙醇、甲醇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钴盐与氟盐的摩尔质量比为1:(12~15),钴盐与有机溶剂的质量比为1:(50~1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溶剂热反应的温度为120~180℃,反应时间为4~8h,干燥温度为40~60℃,干燥时间大于12h。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电化学沉积的工艺参数为:电化学沉积的电流为0.5~1mA cm-2,电化学沉积的锂容量为6~15mAh cm-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熔融加热的工艺的具体步骤为: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对商用的锂金属箔进行加热至250~330℃,然后将氟化钴均匀包覆的碳纤维布浸入30~60s,得到三维结构复合锂金属负极。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在锂电池中的应用。
CN202111563091.6A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Active CN1142844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63091.6A CN114284475B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63091.6A CN114284475B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4475A true CN114284475A (zh) 2022-04-05
CN114284475B CN114284475B (zh) 2024-01-30

Family

ID=80873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63091.6A Active CN114284475B (zh) 2021-12-20 2021-12-20 一种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8447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6454A (zh) * 2022-06-21 2022-09-09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稳定的活化负极
CN116103614A (zh) * 2022-11-24 2023-05-12 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氟化锌改性多孔锂金属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82045A (ko) * 2012-12-21 2014-07-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CN104600301A (zh) * 2015-01-22 2015-05-06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一种用于电池正极材料的球状二氟化钴及其制备方法
WO2015108486A1 (en) * 2014-01-14 2015-07-23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anocomposite, electrode containing the nanocomposit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nanocomposite
CN107645013A (zh) * 2016-07-22 2018-01-30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复合准固态电解质、其制法和含其的锂电池或锂离子电池
CN108039454A (zh) * 2017-12-14 2018-05-15 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金属锂负极及锂电池
CN108365200A (zh) * 2018-02-11 2018-08-03 清华大学 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
CN108448058A (zh) * 2018-01-31 2018-08-2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锂金属电池锂负极的表面修饰改性方法及锂金属电池
CN108565398A (zh) * 2018-06-01 2018-09-2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具有无机保护涂层的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21097A (zh) * 2019-03-21 2019-06-21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全固态电池的制备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全固态电池
CN109950476A (zh) * 2019-04-18 2019-06-28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金属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649267A (zh) * 2019-08-20 2020-01-03 北京泰丰先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金属锂负极、制备方法及金属锂电池
CN110783529A (zh) * 2018-07-31 2020-02-11 中南大学 一种二次电池用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40082045A (ko) * 2012-12-21 2014-07-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WO2015108486A1 (en) * 2014-01-14 2015-07-23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Nanocomposite, electrode containing the nanocomposit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nanocomposite
CN104600301A (zh) * 2015-01-22 2015-05-06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一种用于电池正极材料的球状二氟化钴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45013A (zh) * 2016-07-22 2018-01-30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复合准固态电解质、其制法和含其的锂电池或锂离子电池
CN108039454A (zh) * 2017-12-14 2018-05-15 上海动力储能电池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锂负极的制备方法、金属锂负极及锂电池
CN108448058A (zh) * 2018-01-31 2018-08-2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锂金属电池锂负极的表面修饰改性方法及锂金属电池
CN108365200A (zh) * 2018-02-11 2018-08-03 清华大学 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
CN108565398A (zh) * 2018-06-01 2018-09-2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具有无机保护涂层的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83529A (zh) * 2018-07-31 2020-02-11 中南大学 一种二次电池用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9921097A (zh) * 2019-03-21 2019-06-21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一种全固态电池的制备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全固态电池
CN109950476A (zh) * 2019-04-18 2019-06-28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金属锂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649267A (zh) * 2019-08-20 2020-01-03 北京泰丰先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金属锂负极、制备方法及金属锂电池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QIANG ZHANG 等: "CoF2 nanoparticles grown on carbon fiber cloth as conversion reaction cathode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vol. 805, pages 539 - 544, XP085791758, DOI: 10.1016/j.jallcom.2019.07.034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6454A (zh) * 2022-06-21 2022-09-09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稳定的活化负极
CN115036454B (zh) * 2022-06-21 2023-06-02 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稳定的活化负极
CN116103614A (zh) * 2022-11-24 2023-05-12 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氟化锌改性多孔锂金属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6103614B (zh) * 2022-11-24 2023-09-15 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氟化锌改性多孔锂金属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84475B (zh)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61715B (zh) 一种固态电池锂负极的制备方法
CN113629236B (zh) 一种复合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281612A (zh) 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
CN114156543B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电解液、钠离子电池及制备方法
CN110112367B (zh) 三维复合金属锂负极及制备方法和锂金属电池、锂硫电池
CN113054183A (zh) 一种CoNi双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碳硫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4284475B (zh) 一种三维结构的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CN110707364B (zh) 二次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14373982B (zh) 一种基于液态醚类有机电解液的少负极二次钠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5467159B (zh) 一种原位刻蚀氮掺杂改性碳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2289978A (zh) 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
Kim et al. Li-Dendrite cage electrode with 3-D interconnected pores for Anode-Free Lithium-Metal batteries
CN113690397A (zh) 一种锌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ao et al. A mixed ion-electron conducting network derived from a porous CoP film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anodes
CN116864781A (zh) 锂-钠混合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072076A (zh) 一种锂金属电池负极表面的改性方法
CN115954546A (zh) 锂金属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及其应用
CN115810710A (zh) 一种一次锂电池锂合金负极的表面修饰方法
CN113451547A (zh) 一种复合金属锂负极及包括该复合金属锂负极的锂离子电池
CN113903889A (zh) 一种锂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335559B (zh) 一种锂金属电池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975847B (zh) 一种具有三明治结构的复合金属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032532B (zh) 钠金属电池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Park et al. Toward maximum energy density enabled by anod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Recent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
CN112864459B (zh) 一种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和二次锂金属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