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71347A - 一种茶加工方法及龙井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茶加工方法及龙井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71347A
CN114271347A CN202111674948.1A CN202111674948A CN114271347A CN 114271347 A CN114271347 A CN 114271347A CN 202111674948 A CN202111674948 A CN 202111674948A CN 114271347 A CN114271347 A CN 1142713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sifted
frying
time
lea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749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71347B (zh
Inventor
戚英杰
陈晓洋
周闯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West Lake Longjing T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West Lake Longjing T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West Lake Longjing T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West Lake Longjing Te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7494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713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71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1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713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713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9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ood processing or handling, e.g. food conservation

Landscapes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茶叶加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茶加工方法及龙井茶。加工方法具体包括摊青、一次炒制、一次筛分、一次回潮、二次炒制、二次筛分、二次回潮、三次炒制、三次筛分、三次回潮、脱毛带条、四次回潮、一次辉锅、二次辉锅步骤得到。通过上述步骤对茶叶进行加工,茶叶的损失较少,风味较好,良品率较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应。

Description

一种茶加工方法及龙井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茶叶加工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茶加工方法及龙井茶。
背景技术
龙井茶是一种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高端茶叶,在对茶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一般会包括摊青、杀青、回潮、筛分等工艺。
其中,杀青的工艺本质上就是对茶叶的炒制,由于在炒制过程中,需要将茶叶炒至脱水的状态,由于茶叶本身具有不同的形态、叶片饱满度和尺寸,因此在炒制过程中,往往会导致茶叶中存在较多的瑕疵品,影响茶叶整体的品质。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茶叶的整体品质,减少茶叶中残次品的占比,本申请提供一种茶加工方法及龙井茶。
首先,一种茶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摊青;
S2、一次炒制,在208~215℃下对摊青处理完毕的茶叶进行杀青处理,使茶叶的含水量为50~55%;
S3、一次筛分,对一次炒制后的茶叶进行第一次筛分,得到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
S4、一次回潮,对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进行第一次回潮处理,其中,第一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1.3h,第一筛底茶的回潮时间是第一筛面茶回潮时间的1.5~2倍;
S5、二次炒制;在190~197℃下对一次回潮后的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进行分别炒制做形处理,炒制完成后,第一筛面茶含水量为30~35%,第一筛底茶的含水量为10~15%;
S6、二次筛分,对二次炒制完成的茶叶进行筛分,得到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
S7、二次回潮;对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进行第二次回潮处理,其中第二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5~2h,第二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第二筛面茶的回潮时间的1~2倍;
S8、三次炒制;对175~180℃下对二次回潮处理完毕的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进行炒制成型处理,炒制至茶叶含水量为10~15%;
S9、三次筛分;对经过第三次炒制的茶叶进行筛分,筛除茶末后,继续将茶叶筛分为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
S10、三次回潮;对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进行第三次回潮处理,第三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2~2.5h,第三筛底茶的回潮时间是第三筛面茶回潮时间的1.2~1.5倍;
S11、脱毛带条:对三次回潮完毕的茶叶进行脱毛带条处理;
S12、四次回潮:对脱毛带条完毕后的茶进行第四次回潮处理,第四次回潮时间为3~4.5h;
S13、一次辉锅:将第四回潮完毕的茶叶进行辉锅至起毛,得到干茶,
S14、二次辉锅:干茶再次筛除茶末,随后过筛,并将筛面上的茶叶进行再次进行辉锅,辉锅完毕后与筛底茶叶混合,完成制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首先,采用了多次炒制加多次回潮的方式,通过三次炒制四次回潮的方式,使得茶叶在炒制的过程较为温和缓慢,不易有剧烈的变化。
在本申请中,对各个步骤的炒制温度都进行了限制,三次炒制的温度逐渐降低,由于三次炒制过程中,叶片的含水量属于逐渐减小的状态,因此采用更加温和的温度有助于使叶片保持更为完整的状态,减少碎屑的产生。同时,在两次炒制的过程中添加回潮的步骤,并在最终回潮后再进行辉锅得到茶叶成品,如此处理后,每次回潮都能使茶叶中的水分分布更加均匀,进而减少茶叶边缘位置因失水过快而碎裂。
另外,在每次回潮前,均通过筛分将茶叶分为筛面茶和筛底茶,其中筛面茶叶片较大,需要的回潮时间较短,筛底茶叶片较小,需要的回潮时间较长,通过上述区分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减少茶叶破碎的可能性。
此外,在二次炒制时,对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进行分别炒制,由于在该步骤中,主要目的是做形,因此对于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进行分别处理后,保留不同的含水量,在后续加工过程中可以经过统一的炒制步骤,完成茶叶的炒制。且对第一筛面茶,保留较多的含水量,对第一筛底茶保留较低的含水量,这样混合后的茶叶在后续炒制中可以更加完整,且品质较高,形态较好。
综上所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多次炒制回潮后,再通过辉锅,同时控制各步骤的参数,最终得到的茶叶成品率较好,品质较高,产生的碎屑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步骤中,对每一步的投叶量同样可以进行调整,例如,在步骤S2中,投叶量一般为80~90g,步骤S5中,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一般投叶量均为40~60g;步骤S8中,投叶量一般为30~40g。上述投叶量对于最终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在保障效率的同时,得到较好品质的茶叶。
在步骤S12中,第四次回潮的时间一般为3~4.5h,在此处充分回潮,对后续辉锅过程中减少碎屑的产生有着较为明显的帮助。
可选的,在步骤S2中,第一次炒制过程中,炒制压力分为30N、32N、36N、40N四档,四档的时间之比为(3~4)∶(2.5~3)∶(2~2.5)∶1。
可选的,在步骤S5中,第二次炒制过程中,对第二筛面茶的炒制压力分为30N、38N、42N三档,三档的时间之比为1∶(1~1.2)∶(1.2~1.4)。
可选的,在步骤S5中,第二次炒制过程中,对第二筛底茶的炒制压分别为30N、38N、44N三档,三档的时间比为1∶(1.2~1.5)∶(2.5~3)。
可选的,在步骤S8中,第三次炒制过程中,炒制压力分为30N、50N、34N三档,三档的时间之比为1∶(1.2~1.3)∶(1.3~1.5)。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对每次炒制过程中,炒茶机的压力和炒制时间进行了调整,通过实验证明(可参见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上述压力和炒制时间可以较好地得到高品质的茶叶,使生产得到的茶叶良品率较高,碎屑较少。
可选的,在步骤S13中和步骤14中,辉锅的温度为65~85℃,辉锅时间为15~20min。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辉锅的温度和辉锅的时间,对茶叶的品质进行了更加严格精细的调整,使制备得到的茶叶整体形态、品质都较佳,完整度较好。
可选的,在步骤S13中,辉锅过程中的投叶量为50~165g。
经过尝试,发现辉锅过程中,控制投叶量对于最终得到的茶叶的品质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上述投叶量范围内,炒制后的茶叶品质相较于更多或更少的投叶量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选的,在步骤S3、S6、S9中,通过四号筛对茶叶进行筛分。
经过实验,通过四号筛筛分作为筛面茶和筛底茶的区别,对于控制茶叶的回潮时间和炒制条件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四号筛的孔径作为分界线,筛分后筛面茶和筛底茶均可以找到较为统一的标准,使得筛面茶和筛底茶在经过各自相同的处理条件后,整体的良品率更高,产生的碎屑和瑕疵品更少。
可选的,在步骤S11中,在步骤S6和步骤S9中,在对茶叶进行筛分之前,均用九号筛除去茶末。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每一步处理前经除去茶末,有以下两个优势,第一,茶末较少的情况下,回潮过程中,不易在体系中积蓄过多的水分。在炒制过程中,茶末除去后有助于减少因炒制时茶末碰撞而造成的茶末产生量的增大,进一步提高茶叶的完整性。
筛除茶末一般使用九号筛,过筛后茶末较少,损失量也较少。
另外,对于步骤S11中,脱毛带条处理工艺可以选用以下参数;单词投叶量5~7kg,脱毛温度25~35℃,摆荡频率40~55BF/min,时间20~25分钟,上述条件脱毛完成后,可以实现超过80%茶毛脱落,脱毛效果较好。
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龙井茶,通过上述加工方法加工得到。
通过上述加工方法加工得到的龙井茶,加工过程中损失较少,对于原料价格名贵的茶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加工后,整体茶叶品质较高,加工效率较高且品质较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如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在本申请中,通过三次炒制四次回潮的方式,同时在每次回潮前,均通过过筛将茶叶分为筛面茶和筛底茶,并对筛底茶采用相对较长的回潮时间,有助于提高制备得到的茶叶的良品率,减少茶叶的破碎,进而提高茶叶的品质。
2、在本申请进一步设置中,对几次炒制过程中的压力和时间进行了更加精细的调整,使得加工得到的茶叶可以具有更高的品质。
3、在本申请进一步设置中,通过调整辉锅的温度、时间和投叶量,使得辉锅过程中得到的茶叶具有更好的品质,减少茶叶因破碎而损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以下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对茶叶品质的衡量,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方法1、对茶叶整体性进行衡量,衡量参数为碎屑率,具体计算方法为:碎屑率=∑九号筛筛余质量/茶叶总质量。
在制备过程中,每次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均进行茶末的比重计算,得到一个茶末比例。则在茶叶制备完毕后,再次通过九号筛筛分,得到茶末比例,上述茶末比例的总和即为碎屑率。
方法2、对最终制备得到的茶叶进行品质检验:将制备得到的茶叶泡制成茶,邀请五名鉴茶师,色、香、味、形四个角度对茶叶进行品鉴,并进行评分。
在方法2中,色香味形四个角度的评分依据如下:
色:颜色味翠、黄之间,整体颜色均匀,茶水清晰度较好,不浑浊;
香:茶香浓郁,有甘甜气息,无杂味;
味:口感浓郁厚重,回甘明显,味香醇,无涩味;
形:外形扁平,似碗钉,叶片饱满,均匀,冲泡后体态丰腴。
对以上四个角度,均以十分制进行打分,并计算平均分。
另外,在以下内容中,茶叶含水量参照《GB/T 8304-2013茶水分测定》中的第一法进行测定。
实施例1,一种龙井茶,其原料产地为浙江杭州,2021年份新茶,通过如下步骤加工得到。
S1、摊青:将鲜叶摊放在多层不锈钢网上,放置于摊青间中,对鲜叶的含水量进行实施检测,当鲜叶含水量达到70%时,结束摊青,进入下一工序;
S2、一次炒制:将上述摊青结束的茶叶通过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杀青处理,在杀青处理中,单次投叶量为85g,温度为210±2℃,杀青的具体过程如下,在36N的压力下处理35圈,在40N的压力下处理35圈,处理完毕后对茶叶进行抽样检测,其含水量均在50~55%范围内,此时茶叶中的氧化酶基本被灭活,随后将茶出锅,并吹风冷却;
S3、一次筛分:用四号筛将杀青完毕的茶叶分为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
S4、一次回潮:将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分别放入勃篮中加盖回潮,其中第一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h,第一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1.5h,记录回潮时平均室温为21.2℃,湿度为53%;
S5、二次炒制:对一次回潮完毕后的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在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做形处理,在做形处理中,对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进行分别处理,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的投叶量均为50g,处理的温度均为192±2℃,其中,对第一筛面茶,在30N下处理15圈,在36N下处理15圈,检测其含水量,在30~35%范围内,对第一筛底茶,在30N下处理15圈,在40N下处理35圈,检测其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将上述茶叶出锅并经冷风冷却,随后合并;
S6、二次筛分:对上述处理完毕的茶叶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筛分得到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
S7、二次回潮:对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放入勃篮加盖进行回潮处理,其中,第二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5h,第二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2.5h;记录回潮时平均室温为20.8℃,湿度为50%;
S8、三次炒制:将回潮完毕的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混合后,通过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成形处理,其中单次投叶量为35g,处理温度为177±2℃,处理过程中,在30N下处理20圈,在40N下处理15圈,处理完毕后抽样检测,茶叶的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随后出锅饼用经冷风冷却;
S9、三次筛分:对上述成形处理后的茶叶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筛分为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
S10、三次回潮:将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分别放入勃篮加盖回潮处理,其中,第三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2h,第三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3h,记录回潮时平均室温为19.2℃,湿度为59%;
S11、脱毛带条:将三次回潮完毕后的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在新昌均一6GL-510/9茶叶理条机脱毛带理条处理,脱毛带条的单词投叶量为5kg,温度25℃,摆荡频率55BF/min,时间为20min;
S12、四次回潮:将脱毛完毕的茶叶放入勃篮加盖回潮处理,回潮时间为3h,记录回潮时的平均温度为21.4℃,湿度为55%;
S13、一次辉锅:将四次回潮完毕的茶叶进行人工辉锅处理,采用传统电炒锅,单次投叶量为100g,辉锅温度为67±2℃;时间为15min,辉锅结束后,茶叶的含水量低于6%,得到干茶;
S14、二次辉锅: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对干茶进行筛分,将筛面上的干茶再次进行辉锅处理,采用传统电炒锅,辉锅温度为67±2℃;时间为15min,辉锅结束后,将二次辉锅后的筛面茶与筛底茶混合,得到龙井茶。
实施例2,一种龙井茶,采用与实施例1同批次的原料,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部分参数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
在步骤S2中,一次炒制的温度调整为为213±2℃;
在步骤S5中,二次炒制的温度调整为195±2℃;
在步骤S8中,三次炒制的温度调整为178±2℃;
在步骤S11中,脱毛带条的参数具体调整如下:投叶量为7kg,温度为35℃,摆荡频率为45BF/min,时间为20min。
实施例3,一种龙井茶,采用与实施例1同批次的原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各步骤的回潮时间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
第一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h,
第一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2h;
第二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5h;
第二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2.5h;
第三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2h;
第三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2.4h;
四次回潮时间为4h。
实施例4,一种龙井茶,采用与实施例1同批次的原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各步骤的回潮时间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
第一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3h,
第一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2.6h;
第二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5h;
第二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3h;
第三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2.5h;
第三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3.7h;
四次回潮时间为4.5h。
针对上述实施例,对其参数和步骤进行调整,可以得到对比例如下。
对比例1,一种龙井茶,与实施例1选用同批次的原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每次回潮前,不将茶叶筛分为筛面茶和筛底茶,而是共同处理,其具体制备包括如下步骤。
S1、摊青:将鲜叶摊放在多层不锈钢网上,放置于摊青间中,对鲜叶的含水量进行实施检测,当鲜叶含水量达到70%时,结束摊青,进入下一工序;
S2、一次炒制:将上述摊青结束的茶叶通过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杀青处理,在杀青处理中,单次投叶量为85g,温度为210±2℃,杀青的具体过程如下,在36N的压力下处理35圈,在40N的压力下处理35圈,处理完毕后对茶叶进行抽样检测,其含水量均在50~55%范围内,此时茶叶中的氧化酶基本被灭活,随后将茶出锅,并吹风冷却;
S3、一次回潮:将一次炒制完毕的茶叶放入勃篮中加盖回潮,回潮时间为1.5h;
S4、二次炒制:对一次回潮完毕后茶叶在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做形处理,投叶量为50g,处理的温度均为192±2℃,处理过程中,在30N下处理15圈,在36N下处理20圈,出锅并经冷风冷却,检测其含水量,在30~35%范围内
S5、二次回潮:对上述处理完毕的茶叶用九号筛筛除茶末,放入勃篮加盖进行回潮处理,回潮时间为1.5h;
S6、三次炒制:将回潮完毕的茶叶通过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成形处理,其中单次投叶量为35g,处理温度为177±2℃,处理过程中,在30N下处理20圈,在40N下处理15圈,处理完毕后抽样检测,茶叶的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随后出锅并用经冷风冷却;
S7、三次回潮: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将茶叶放入勃篮加盖回潮处理,其中,回潮时间为2h;
S8、脱毛带条:将三次回潮完毕后茶叶在新昌均一6GL-510/9茶叶理条机脱毛带理条处理,脱毛带条的单词投叶量为5kg,温度25℃,摆荡频率55BF/min,时间为20min;
S9、四次回潮:将脱毛完毕的茶叶放入勃篮加盖回潮处理,回潮时间为3h,记录回潮时的平均温度为21.4℃,湿度为55%;
S10、一次辉锅:将四次回潮完毕的茶叶进行人工辉锅处理,采用传统电炒锅,单次投叶量为100g,辉锅温度为67±2℃;时间为15min,辉锅结束后,茶叶的含水量低于6%,得到干茶;
S11、二次辉锅: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对干茶进行筛分,将筛面上的干茶再次进行辉锅处理,采用传统电炒锅,辉锅温度为67±2℃;时间为15min,辉锅结束后,将二次辉锅后的筛面茶与筛底茶混合,得到龙井茶。
对比例2,一种龙井茶,与实施例1选用同批次的原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无步骤S14,在步骤S13完成后直接得到茶叶。
对比例3,一种龙井茶,与实施例1选用同批次的原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步骤S5中,将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混合后进行做形处理,该步骤具体如下:
S5、二次炒制:对一次回潮完毕后的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在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共同进行做形处理,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的投叶量均为25g,处理的温度均为192±2℃,做形处理过程中,在30N下处理15圈,在36N下处理15圈,随后将茶叶出锅并经冷风冷却。
对比例4,一种龙井茶,与对比例3的区别在于,对做形处理步骤的参数进行了调整,具体步骤S5如下:
S5、二次炒制:对一次回潮完毕后的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在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共同进行做形处理,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的投叶量均为25g,处理的温度均为192±2℃,做形处理过程中,在30N下处理15圈,在40N下处理35圈,随后将茶叶出锅并经冷风冷却。
对比例5,一种龙井茶,与实施例1选用同批次的原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三次炒制、两次回潮的处理方式进行加工,并对其中非必要的筛分步骤做相应的省略处理,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摊青:将鲜叶摊放在多层不锈钢网上,放置于摊青间中,对鲜叶的含水量进行实施检测,当鲜叶含水量达到70%时,结束摊青,进入下一工序;
S2、一次炒制:将上述摊青结束的茶叶通过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杀青处理,在杀青处理中,单次投叶量为85g,温度为210±2℃,杀青的具体过程如下,在36N的压力下处理35圈,在40N的压力下处理35圈,处理完毕后对茶叶进行抽样检测,其含水量均在50~55%范围内,此时茶叶中的氧化酶基本被灭活,随后将茶出锅,并吹风冷却;
S3、一次筛分:用四号筛将杀青完毕的茶叶分为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
S4、二次炒制:对一次回潮完毕后的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在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做形处理,在做形处理中,对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进行分别处理,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的投叶量均为50g,处理的温度均为192±2℃,其中,对第一筛面茶,在30N下处理15圈,在36N下处理15圈,检测其含水量,在30~35%范围内,对第一筛底茶,在30N下处理15圈,在40N下处理35圈,检测其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将上述茶叶出锅并经冷风冷却,随后合并;
S5、三次炒制:二次炒制完毕的茶叶通过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成形处理,其中单次投叶量为35g,处理温度为177±2℃,处理过程中,在30N下处理20圈,在40N下处理15圈,处理完毕后抽样检测,茶叶的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随后出锅饼用经冷风冷却;
S6、二次筛分:对上述成形处理后的茶叶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筛分为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
S7、一次回潮:将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分别放入勃篮加盖回潮处理,其中,第三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2h,第三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3h;
S8、脱毛带条:将一次回潮完毕后的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在新昌均一6GL-510/9茶叶理条机脱毛带理条处理,脱毛带条的单词投叶量为5kg,温度25℃,摆荡频率55BF/min,时间为20min;
S9、二次回潮:将脱毛完毕的茶叶放入勃篮加盖回潮处理,回潮时间为3h;
S10、一次辉锅:将二次回潮完毕的茶叶进行人工辉锅处理,采用传统电炒锅,单次投叶量为100g,辉锅温度为67±2℃;时间为15min,辉锅结束后,茶叶的含水量低于6%,得到干茶;
S11、二次辉锅: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对干茶进行筛分,将筛面上的干茶再次进行辉锅处理,采用传统电炒锅,辉锅温度为67±2℃;时间为15min,辉锅结束后,将二次辉锅后的筛面茶与筛底茶混合,得到龙井茶。
对比例6,一种龙井茶,与实施例1选用同批次的原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二次炒制,三次回潮的处理方式进行加工,将实施例1中的一次炒制和二次炒制合并到一起,并略去一次回潮步骤,对炒制步骤的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在二次炒制完成后,筛面茶的含水量为30~35%,筛底茶的含水量为10~15%,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摊青:将鲜叶摊放在多层不锈钢网上,放置于摊青间中,对鲜叶的含水量进行实施检测,当鲜叶含水量达到70%时,结束摊青,进入下一工序;
S2、一次筛分,用四号筛将摊青完毕的茶叶分为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
温度为210±2℃,杀青的具体过程如下,在36N的压力下处理35圈,在40N的压力下处理35圈,处理完毕后对茶叶进行抽样检测,其含水量均在50~55%范围内,此时茶叶中的氧化酶基本被灭活,随后将茶出锅,并吹风冷却;
S3、二次炒制:对一次回潮完毕后的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在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做形处理,在做形处理中,对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进行分别处理,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的投叶量均为50g,处理的温度均为192±2℃,其中,对第一筛面茶,在30N下处理15圈,在36N下处理50圈,在40N的压力下处理35圈,含水量,在30~35%范围内,对第一筛底茶,在30N下处理15圈,在34N的压力下处理35圈,在38N的压力下处理30圈,在40N下处理35圈,检测其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将上述茶叶出锅并经冷风冷却,随后合并;
S4、二次筛分:对上述处理完毕的茶叶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筛分得到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
S5、二次回潮:对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放入勃篮加盖进行回潮处理,其中,第二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5h,第二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2.5h;记录回潮时平均室温为20.8℃,湿度为50%;
S6、三次炒制:将回潮完毕的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混合后,通过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成形处理,其中单次投叶量为35g,处理温度为177±2℃,处理过程中,在30N下处理20圈,在40N下处理15圈,处理完毕后抽样检测,茶叶的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随后出锅饼用经冷风冷却;
S7、三次筛分:对上述成形处理后的茶叶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筛分为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
S8、三次回潮:将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分别放入勃篮加盖回潮处理,其中,第三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2h,第三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3h,记录回潮时平均室温为19.2℃,湿度为59%;
S9、脱毛带条:将三次回潮完毕后的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在新昌均一6GL-510/9茶叶理条机脱毛带理条处理,脱毛带条的单词投叶量为5kg,温度25℃,摆荡频率55BF/min,时间为20min;
S10、四次回潮:将脱毛完毕的茶叶放入勃篮加盖回潮处理,回潮时间为3h,记录回潮时的平均温度为21.4℃,湿度为55%;
S11、一次辉锅:将四次回潮完毕的茶叶进行人工辉锅处理,采用传统电炒锅,单次投叶量为100g,辉锅温度为67±2℃;时间为15min,辉锅结束后,茶叶的含水量低于6%,得到干茶;
S12、二次辉锅: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对干茶进行筛分,将筛面上的干茶再次进行辉锅处理,采用传统电炒锅,辉锅温度为67±2℃;时间为15min,辉锅结束后,将二次辉锅后的筛面茶与筛底茶混合,得到龙井茶。
对比例6,一种龙井茶,与实施例1选用同批次的原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采用二次炒制,三次回潮的处理方式进行加工,将实施例1中的二次炒制和三次炒制合并到一起,并略去二次回潮步骤,对炒制步骤的参数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在二次炒制完成后,茶叶整体含水量为10~15%。调整后具体的制备步骤如下。
S1、摊青:将鲜叶摊放在多层不锈钢网上,放置于摊青间中,对鲜叶的含水量进行实施检测,当鲜叶含水量达到70%时,结束摊青,进入下一工序;
S2、一次炒制:将上述摊青结束的茶叶通过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杀青处理,在杀青处理中,单次投叶量为85g,温度为210±2℃,杀青的具体过程如下,在36N的压力下处理35圈,在40N的压力下处理35圈,处理完毕后对茶叶进行抽样检测,其含水量均在50~55%范围内,此时茶叶中的氧化酶基本被灭活,随后将茶出锅,并吹风冷却;
S3、一次筛分:用四号筛将杀青完毕的茶叶分为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
S4、一次回潮:将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分别放入勃篮中加盖回潮,其中第一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h,第一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1.5h;
S5、二次炒制:对一次回潮完毕后的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在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做形处理,在做形处理中,对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进行分别处理,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的投叶量均为50g,处理的温度均为192±2℃,其中,对第一筛面茶,在30N下处理15圈,在36N下处理15圈,在40N下处理25圈,检测其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对第一筛底茶,在30N下处理15圈,在40N下处理35圈,检测其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将上述茶叶出锅并经冷风冷却,随后合并;
S6、二次筛分:对上述处理完毕的茶叶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筛分得到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
S7、二次回潮:对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放入勃篮加盖进行回潮处理,其中,第二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5h,第二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2.5h;记录回潮时平均室温为20.8℃,湿度为50%;
S8、脱毛带条:将二次回潮完毕后的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在新昌均一6GL-510/9茶叶理条机脱毛带理条处理,脱毛带条的单词投叶量为5kg,温度25℃,摆荡频率55BF/min,时间为20min;
S9、三次回潮:将脱毛完毕的茶叶放入勃篮加盖回潮处理,回潮时间为3h;
S10、一次辉锅:将三次回潮完毕的茶叶进行人工辉锅处理,采用传统电炒锅,单次投叶量为100g,辉锅温度为67±2℃;时间为15min,辉锅结束后,茶叶的含水量低于6%,得到干茶;
S11、二次辉锅: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对干茶进行筛分,将筛面上的干茶再次进行辉锅处理,采用传统电炒锅,辉锅温度为67±2;时间为15min,辉锅结束后,将二次辉锅后的筛面茶与筛底茶混合,得到龙井茶。
除了对步骤进行调整外,对其中部分参数进行调整,可以得到如下对比例。
对比例7,一种龙井茶,与实施例1选用同批次的原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一次炒制、二次炒制和三次炒制中,均采用一次炒制的温度,其中对二次炒制和三次炒制,通过调整其中的炒制时间,使最终茶叶的含水量与实施例1保持接近,具体参数如下:
二次炒制:炒制温度210±2℃,炒制过程中,对第一筛面茶,在30N下处理13圈,在36N下处理13圈;对第一筛底茶,在30N下处理15圈,在40N下处理30圈;
三次炒制:炒制温度210±2℃,炒制过程中,在30N下处理18圈,在40下处理10圈。
经上述处理步骤后,各步骤叶片的含水量符合要求。
对比例8,一种龙井茶,一种龙井茶,与实施例1选用同批次的原料,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一次炒制、二次炒制和三次炒制中,均采用三次炒制的温度,其中对一次炒制和二次炒制,通过调整其中的炒制时间,使最终茶叶的含水量与实施例1保持接近,具体参数如下:
一次炒制:炒制温度177±2℃,炒制过程中,在36N下处理45圈,在40N下处理50圈;
二次炒制:炒制温度177±2℃,炒制过程中,对第一筛面茶,在30N下处理20圈,在36N下处理18圈;对第一筛底茶,在30N下处理20圈,在40N下处理40圈。
经上述处理步骤后,各步骤叶片的含水量符合要求。
对实施例1~4及对比例1~8进行通过方法1和方法2进行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实施例1~4及对比例1~8的实验结果
Figure BDA0003450827980000131
上述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验证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步骤的必要性。
对比例1中,对筛面茶和筛底茶没有做区分处理,因此在回潮的过程中,对于筛底茶容易有回潮不充分的现象,回潮不充分会导致茶叶本身在炒制过程中,其脱水程度不均匀,进而导致筛底茶容易因脱水过快而破碎,使得制备得到的茶叶中碎屑增多。同时,炒茶不均匀对于茶水的颜色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整体茶水中会有一定的浑浊,且茶叶整体形态不够展开,在水中不够饱满。
对比例2中,缺少第二次的辉锅步骤,使得最终的茶叶中,筛面茶没有充分炒制完成,辉锅步骤其实主要是为了减少茶叶中的水分,提高茶叶的保存时间,但是辉锅的充分与否对茶叶本身的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叶片较大的茶叶经过二次炒制后,其香气不易逸散,冲泡之后也更加完整,口味更佳。
对比例3和对比例4中,在步骤S5中没有对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进行分别处理,故对比例3中,第一筛底茶的炒制之间不够,对比例4中,第一筛面茶的炒制时间过长。在本申请中,对第一筛底茶采用更长的时间进行炒制,主要原因是筛底茶的颗粒较小,提前将筛底茶炒制至更加干燥的状态,并在后续采用较长时间的回潮,可以使筛底茶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保留于茶叶中,减少风味成分的损耗,提高茶水的风味。
对比例5中,减少了回潮的次数,在步骤S6中,减少了炒制的次数,并对整体工艺做了相应调整,均对茶叶的品质以及茶叶的碎屑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多次回潮的方式有助于使茶叶保持较为坚韧的状态,整体形态较为完整,不易破碎,产生的茶末较少,良品率较高。而三次炒制制得的茶叶相较于两次炒制制得的茶叶,尽管最终茶叶的含水量接近,但是炒制次数过少会使茶叶本身更容易在快速失水时破损,营养物质和风味物质也更加不易保留,制得的茶叶品相较差。
对比例7和对比例8中,对各步骤的炒制参数进行了调整。三次炒制过程中,炒制温度依次降低,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对比例7中,三次炒制温度均较高,茶叶容易因脱水过快,导致结构松散,产生的碎屑较多,良品率较低。对比例8中,炒制温度过低,炒制的时间过长,对风味有一定的影响。
在本申请中,通过逐渐降低炒制温度的方式,含水量较高的茶叶用较高的温度进行炒制,含水量较低的茶叶用较低的温度进行炒制,使得茶叶在多次炒制中含水量可以呈梯度下降的趋势,对于茶叶的品质有着较为明显的改善。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每次炒制的参数和辉锅的参数进行调整,具体可以得到如下实施例。
实施例5-1~5-6,均涉及一种龙井茶,相较于实施例1,对步骤S2的炒制参数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
实施例5-1,在步骤S2的炒制过程中,具体采用如下参数:在30N下处理25圈,在32N下处理20圈,在36N下处理15圈,在40N下处理7圈。
实施例5-2,在步骤S2的炒制过程中,具体采用如下参数:在30N下处理24圈,在32N下处理18圈,在36N下处理15圈,在40N下处理6圈。
实施例5-3,在步骤S2的炒制过程中,具体采用如下参数:在30N下处理24圈,在32N下处理20圈,在36N下处理16圈,在40N下处理8圈。
实施例5-4,在步骤S2的炒制过程中,具体采用如下参数:在30N下处理18圈,在32N下处理20圈,在36N下处理16圈,在40N下处理10圈。
实施例5-5,在步骤S2的炒制过程中,具体采用如下参数:在30N下处理40圈,在36N下处理20圈,在40N下处理10圈。
实施例5-6,在步骤S2的炒制过程中,具体采用如下参数:在30N下处理24圈,在36N下处理55圈。
实施例1及实施例5-1~5-6中,在步骤S3中,通过九号筛进行筛分,并计算筛余的质量与步骤S2的投叶量之比,记为碎屑率1。
表2为实施例1与实施例5-1~5-6的碎屑率1及最终制得的茶叶通过方法2评分后的结果。
表2、实施例1和实施例5-1~5-6的实验结果
Figure BDA0003450827980000151
实施例6-1~6-6中,均涉及一种龙井茶,相较于实施例1,对步骤S5的炒制参数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
实施例6-1,在步骤S5的炒制过程中,对第一筛面茶,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0圈,38N处理10圈,42N处理12圈;对第一筛底茶,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0圈,38N下处理12圈,44N下处理25圈。
实施例6-2,,在步骤S5的炒制过程中,对第一筛面茶,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0圈,38N处理12圈,42N处理14圈;对第一筛底茶,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0圈,38N下处理15圈,44N下处理30圈。
实施例6-3,在步骤S5的炒制过程中,对第一筛面茶,具体采用如下参数:在30N下处理15圈,在36N下处理15圈;对第一筛底茶,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0圈,38N下处理12圈,44N下处理25圈。
实施例6-4,在步骤S5的炒制过程中,对第一筛面茶,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0圈,38N处理10圈,42N处理12圈;对第一筛底茶,具体采用如下参数:在30N下处理15圈,在40N下处理35圈。
实施例6-5,在步骤S5的炒制过程中,对第一筛面茶,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0圈,38N处理15圈,42N处理8圈;对第一筛底茶,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0圈,38N下处理12圈,44N下处理25圈。
实施例6-6,在步骤S5的炒制过程中,对第一筛面茶,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0圈,38N处理15圈,42N处理8圈;对第一筛底茶,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0圈,38N下处理20圈,44N下处理18圈。
实施例1及实施例6-1~6-6中,在步骤S6中,九号筛筛分得到的茶末的质量与步骤S2的投叶量之比,记为碎屑率2。
表3为实施例1与实施例6-1~6-6的碎屑率2及最终制得的茶叶通过方法2评分后的结果。
表3、实施例1和实施例6-1~6-6的实验结果
Figure BDA0003450827980000161
实施例7-1~7-6中,均涉及一种龙井茶,相较于实施例1,对步骤S8的炒制参数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
实施例7-1,在步骤S8的炒制过程中,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0圈,50N处理12圈,34N处理13圈。
实施例7-2,在步骤S5的炒制过程中,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0圈,50N处理13圈,34N处理15圈。
实施例7-3,在步骤S8的炒制过程中,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0圈,34N处理13圈,50N处理12圈。
实施例7-4,在步骤S8的炒制过程中,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0圈,40N处理15圈,34N处理12圈。
实施例7-5,在步骤S8的炒制过程中,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5圈,50N处理20圈。
实施例7-6,在步骤S8的炒制过程中,具体采用如下参数:30N处理15圈,36N处理24圈。
实施例1及实施例7-1~7-6中,在步骤S9中,九号筛筛分得到的茶末的质量与步骤S2的投叶量之比,记为碎屑率3。
表4为实施例1与实施例7-1~7-6的碎屑率3及最终制得的茶叶通过方法2评分后的结果。
表4、实施例1和实施例7-1~7-6的实验结果
Figure BDA0003450827980000171
通过上述调整可知,对于每一步的处理参数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处理,在每一次炒制过程中通过多档温度进行调节和控制,对于提高茶叶的品质有明显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在炒制过程中,采用逐渐升高的压力,对茶叶的炒制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在炒制过程中,随着茶叶的失水,茶叶的内聚力会逐渐减弱,此时采用更大的压力,可以使茶叶更加紧密,有助于茶叶深处的水分,提高处理的效果,并使茶叶整体的脱水过程较为均匀,不会出现表面彻底干燥而内部依旧有水分的情况,使得茶叶在满足含水量要求的同时,整体不易破碎,品质较佳。
另外,在步骤S8中,采用50N的压力下深层脱水后,再通过34N的压力进行再次的处理,该过程中可以使茶叶较好地定型,整体形状较为完整紧凑,不易分裂。
实施例8-1~8-4中,均涉及一种龙井茶,相较于实施例1,对步骤S3和步骤S14中辉锅的参数进行了调整,具体如下。
实施例8-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步骤S13和步骤S14中,辉锅的参数具体如下:步骤S13中,单次投叶量为50g,辉锅温度为75±2℃;时间为15min,步骤S14中,辉锅温度为75±2℃;时间为15min。
实施例8-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步骤S13和步骤S14中,辉锅的参数具体如下:步骤S13中,单次投叶量为165g,辉锅温度为83±2℃;时间为20min,步骤S14中,辉锅温度为83±2℃;时间为20min。
实施例8-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步骤S13和步骤S14中,辉锅温度味88±2℃,辉锅时间味13min。
实施例8-4,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步骤S13中,投叶量味200g,辉锅时间为17min。
对实施例8-1~8-4通过方法一和方法二进行实验,并于实施例1进行对比,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实施例1和实施例7-1~7-6的实验结果
Figure BDA0003450827980000181
上述实验数据可知,辉锅温度过高会对茶叶的整体性质产生不良的影响,而投叶量过多,则会导致茶叶整体受热不均匀,进而使得茶叶的风味不佳。
在实施例中,一次辉锅和二次辉锅均采用相同的辉锅参数,在实际炒制过程中,炒制人员也可以依据一次辉锅并筛分后,筛面茶的具体形态,对二次辉锅的条件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整体应符合辉锅的温度为65~85℃,辉锅时间为15~20min的要求。
针对上述优化结果,得到实施例9和实施例10,具体如下。
实施例9,一种龙井茶,采用与实施例1同批次的原料,在步骤S2、步骤S5和步骤S8中,分别选用了实施例5-1、实施例6-1和实施例7-1中的参数,具体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摊青:将鲜叶摊放在多层不锈钢网上,放置于摊青间中,对鲜叶的含水量进行实施检测,当鲜叶含水量达到70%时,结束摊青,进入下一工序;
S2、一次炒制:将上述摊青结束的茶叶通过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杀青处理,在杀青处理中,单次投叶量为85g,温度为210±2℃,杀青的具体过程如下,在30N下处理25圈,在32N下处理20圈,在36N下处理15圈,在40N下处理7圈,处理完毕后对茶叶进行抽样检测,其含水量均在50~55%范围内,此时茶叶中的氧化酶基本被灭活,随后将茶出锅,并吹风冷却;
S3、一次筛分:用四号筛将杀青完毕的茶叶分为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
S4、一次回潮:将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分别放入勃篮中加盖回潮,其中第一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h,第一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1.5h,记录回潮时平均室温为21.2℃,湿度为53%;
S5、二次炒制:对一次回潮完毕后的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在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做形处理,在做形处理中,对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进行分别处理,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的投叶量均为50g,处理的温度均为192±2℃,其中,对第一筛面茶,30N处理10圈,38N处理10圈,42N处理12圈,检测其含水量,在30~35%范围内,对第一筛底茶,30N处理10圈,38N下处理12圈,44N下处理25圈,检测其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将上述茶叶出锅并经冷风冷却,随后合并;
S6、二次筛分:对上述处理完毕的茶叶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筛分得到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
S7、二次回潮:对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放入勃篮加盖进行回潮处理,其中,第二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5h,第二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2.5h;记录回潮时平均室温为20.8℃,湿度为50%;
S8、三次炒制:将回潮完毕的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混合后,通过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成形处理,其中单次投叶量为35g,处理温度为177±2℃,处理过程中,30N处理10圈,50N处理12圈,34N处理13圈,处理完毕后抽样检测,茶叶的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随后出锅饼用经冷风冷却;
S9、三次筛分:对上述成形处理后的茶叶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筛分为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
S10、三次回潮:将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分别放入勃篮加盖回潮处理,其中,第三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2h,第三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3h,记录回潮时平均室温为19.2℃,湿度为59%;
S11、脱毛带条:将三次回潮完毕后的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在新昌均一6GL-510/9茶叶理条机脱毛带理条处理,脱毛带条的单词投叶量为5kg,温度25℃,摆荡频率55BF/min,时间为20min;
S12、四次回潮:将脱毛完毕的茶叶放入勃篮加盖回潮处理,回潮时间为3h,记录回潮时的平均温度为21.4℃,湿度为55%;
S13、一次辉锅:将四次回潮完毕的茶叶进行人工辉锅处理,采用传统电炒锅,单次投叶量为100g,辉锅温度为67±2℃;时间为15min,辉锅结束后,茶叶的含水量低于6%,得到干茶;
S14、二次辉锅: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对干茶进行筛分,将筛面上的干茶再次进行辉锅处理,采用传统电炒锅,辉锅温度为67±2℃;时间为15min,辉锅结束后,将二次辉锅后的筛面茶与筛底茶混合,得到龙井茶。
实施例10,一种龙井茶,采用与实施例1同批次的原料,在步骤S2、步骤S5和步骤S8中,分别选用了实施例5-2、实施例6-2和实施例7-2中的参数,具体包括以下制备步骤。
S1、摊青:将鲜叶摊放在多层不锈钢网上,放置于摊青间中,对鲜叶的含水量进行实施检测,当鲜叶含水量达到70%时,结束摊青,进入下一工序;
S2、一次炒制:将上述摊青结束的茶叶通过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杀青处理,在杀青处理中,单次投叶量为85g,温度为210±2℃,杀青的具体过程如下,在30N下处理25圈,在32N下处理20圈,在36N下处理15圈,在40N下处理7圈,处理完毕后对茶叶进行抽样检测,其含水量均在50~55%范围内,此时茶叶中的氧化酶基本被灭活,随后将茶出锅,并吹风冷却;
S3、一次筛分:用四号筛将杀青完毕的茶叶分为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
S4、一次回潮:将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分别放入勃篮中加盖回潮,其中第一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h,第一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1.5h,记录回潮时平均室温为21.2℃,湿度为53%;
S5、二次炒制:对一次回潮完毕后的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在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做形处理,在做形处理中,对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进行分别处理,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的投叶量均为50g,处理的温度均为192±2℃,其中,对第一筛面茶,30N处理10圈,38N处理12圈,42N处理14圈,检测其含水量,在30~35%范围内,对第一筛底茶,30N处理10圈,38N下处理15圈,44N下处理30圈,检测其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将上述茶叶出锅并经冷风冷却,随后合并;
S6、二次筛分:对上述处理完毕的茶叶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筛分得到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
S7、二次回潮:对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放入勃篮加盖进行回潮处理,其中,第二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5h,第二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2.5h;记录回潮时平均室温为20.8℃,湿度为50%;
S8、三次炒制:将回潮完毕的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混合后,通过新昌银球6CCB-861D全自动扁形茶炒制机进行成形处理,其中单次投叶量为35g,处理温度为177±2℃,处理过程中,30N处理10圈,50N处理13圈,34N处理15圈,处理完毕后抽样检测,茶叶的含水量在10~15%范围内,随后出锅饼用经冷风冷却;
S9、三次筛分:对上述成形处理后的茶叶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筛分为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
S10、三次回潮:将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分别放入勃篮加盖回潮处理,其中,第三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2h,第三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3h,记录回潮时平均室温为19.2℃,湿度为59%;
S11、脱毛带条:将三次回潮完毕后的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在新昌均一6GL-510/9茶叶理条机脱毛带理条处理,脱毛带条的单词投叶量为5kg,温度25℃,摆荡频率55BF/min,时间为20min;
S12、四次回潮:将脱毛完毕的茶叶放入勃篮加盖回潮处理,回潮时间为3h,记录回潮时的平均温度为21.4℃,湿度为55%;
S13、一次辉锅:将四次回潮完毕的茶叶进行人工辉锅处理,采用传统电炒锅,单次投叶量为100g,辉锅温度为67±2℃;时间为15min,辉锅结束后,茶叶的含水量低于6%,得到干茶;
S14、二次辉锅:用九号筛筛除茶末,再用四号筛对干茶进行筛分,将筛面上的干茶再次进行辉锅处理,采用传统电炒锅,辉锅温度为67±2℃;时间为15min,辉锅结束后,将二次辉锅后的筛面茶与筛底茶混合,得到龙井茶。
对实施例9和实施例10通过方法一和方法二进行实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实施例1和实施例9~10的实验结果
Figure BDA0003450827980000211
通过进一步精细化地对各步骤的参数进行优化,相较于实施例1,进一步提高了制得的茶叶的品质,减少了茶叶的碎屑率。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摊青;
S2、一次炒制,在208~215℃下对摊青处理完毕的茶叶进行杀青处理,使茶叶的含水量为50~55%;
S3、一次筛分,对一次炒制后的茶叶进行第一次筛分,得到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
S4、一次回潮,对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进行第一次回潮处理,其中,第一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1.3h,第一筛底茶的回潮时间是第一筛面茶回潮时间的1.5~2倍;
S5、二次炒制;在190~197℃下对一次回潮后的第一筛面茶和第一筛底茶进行分别炒制做形处理,炒制完成后,第一筛面茶含水量为30~35%,第一筛底茶的含水量为10~15%;
S6、二次筛分,对二次炒制完成的茶叶进行筛分,得到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
S7、二次回潮;对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进行第二次回潮处理,其中第二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1.5~2h,第二筛底茶的回潮时间为第二筛面茶的回潮时间的1~2倍;
S8、三次炒制;对175~180℃下对二次回潮处理完毕的第二筛面茶和第二筛底茶进行炒制成型处理,炒制至茶叶含水量为10~15%;
S9、三次筛分;对经过第三次炒制的茶叶进行筛分,筛除茶末后,继续将茶叶筛分为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
S10、三次回潮;对第三筛面茶和第三筛底茶进行第三次回潮处理,第三筛面茶的回潮时间为2~2.5h,第三筛底茶的回潮时间是第三筛面茶回潮时间的1.2~1.5倍;
S11、脱毛带条:对三次回潮完毕的茶叶进行脱毛带条处理;
S12、四次回潮:对脱毛带条完毕后的茶进行第四次回潮处理,第四次回潮时间为3~4.5h;
S13、一次辉锅:将第四回潮完毕的茶叶进行辉锅至起毛,得到干茶,
S14、二次辉锅:干茶再次筛除茶末,随后过筛,并将筛面上的茶叶进行再次进行辉锅,辉锅完毕后与筛底茶叶混合,完成制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第一次炒制过程中,炒制压力分为30N、32N、36N、40N四档,四档的时间之比为(3~4)∶(2.5~3)∶(2~2.5)∶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第二次炒制过程中,对第二筛面茶的炒制压力分为30N、38N、42N三档,三档的时间之比为1∶(1~1.2)∶(1.2~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5中,第二次炒制过程中,对第二筛底茶的炒制压分别为30N、38N、44N三档,三档的时间比为1∶(1.2~1.5)∶(2.5~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8中,第三次炒制过程中,炒制压力分为30N、50N、34N三档,三档的时间之比为1∶(1.2~1.3)∶(1.3~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3中和步骤14中,辉锅的温度为65~85℃,辉锅时间为15~20min。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3中,辉锅过程中的投叶量为50~165g。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S6、S9中,通过四号筛对茶叶进行筛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1中,在步骤S6和步骤S9中,在对茶叶进行筛分之前,均用九号筛除去茶末。
10.一种龙井茶,其特征在于,通过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工方法加工得到。
CN202111674948.1A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龙井茶加工方法及龙井茶 Active CN1142713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4948.1A CN114271347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龙井茶加工方法及龙井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74948.1A CN114271347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龙井茶加工方法及龙井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1347A true CN114271347A (zh) 2022-04-05
CN114271347B CN114271347B (zh) 2023-07-18

Family

ID=80879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74948.1A Active CN114271347B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龙井茶加工方法及龙井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7134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0382A (zh) * 2014-05-14 2014-08-06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新型机制龙井茶加工方法
CN104397226A (zh) * 2014-12-19 2015-03-11 四川省蒙顶山皇茗园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茶叶的制备方法
CN105076520A (zh) * 2015-08-28 2015-11-25 重庆市乾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绿茶加工工艺
CN108185029A (zh) * 2017-12-15 2018-06-22 杭州千岛湖丰凯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炒制扁形茶的工艺方法
JP2019037216A (ja) * 2017-08-22 2019-03-14 株式会社福寿園 飲料用原料緑茶の製造方法
KR20200080649A (ko) * 2018-12-27 2020-07-07 황인수 녹차의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0382A (zh) * 2014-05-14 2014-08-06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一种新型机制龙井茶加工方法
CN104397226A (zh) * 2014-12-19 2015-03-11 四川省蒙顶山皇茗园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绿茶茶叶的制备方法
CN105076520A (zh) * 2015-08-28 2015-11-25 重庆市乾丰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绿茶加工工艺
JP2019037216A (ja) * 2017-08-22 2019-03-14 株式会社福寿園 飲料用原料緑茶の製造方法
CN108185029A (zh) * 2017-12-15 2018-06-22 杭州千岛湖丰凯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炒制扁形茶的工艺方法
KR20200080649A (ko) * 2018-12-27 2020-07-07 황인수 녹차의 제조방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龚淑英等: "机制龙井茶摊凉与辉锅工艺研究初报", 茶叶科学, no. 02, pages 102 - 10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71347B (zh) 202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27714B (zh) 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6857895B (zh) 红茶加工工艺
CN104430999B (zh) 一种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07669705B (zh) 一种阿胶珠及其制备方法
JP5198679B1 (ja) 半発酵茶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902379A (zh) 一种茶叶杀青的方法
CN105211349B (zh) 一种多功能生产线制作多种红茶的方法
CN107173471B (zh) 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14271347A (zh) 一种茶加工方法及龙井茶
CN105211350B (zh) 一种同时生产多种茶形的连续化红茶生产线
CN107348017B (zh) 一种鲜花椒的综合利用方法
KR100471620B1 (ko) 찹쌀강정 제조방법
JP3925522B2 (ja) 粉末顆粒緑茶の製造方法
CN114586857A (zh) 一种颗粒黑茶的加工工艺及颗粒黑茶
CN113331287A (zh) 独特风味咖啡的调控及评价方法
CN109832362B (zh) 一种新型老青茶的制造方法
US4081569A (en) Coffee blend comprising ground-roasted and roasted-ground coffee beans
KR101960819B1 (ko) 초고온 살청 공법을 이용한 녹차 제조방법
CN113115842A (zh) 一种原香玉米油及其制备方法
CN112825941A (zh) 一种养生蒲公英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37594A (zh) 一种碾茶及其加工工艺
CN110710578A (zh) 一种海苔香龙井茶的加工方法
CN116138335A (zh) 一种高香型盘花颗粒状霜桑叶绿茶小青柑及其制备方法
CN115444103B (zh) 发酵酱胚及其制备方法、豆酱及其制备方法
CN117796458A (zh) 一种绿茶加工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