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6458A - 一种绿茶加工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绿茶加工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96458A
CN117796458A CN202311708947.3A CN202311708947A CN117796458A CN 117796458 A CN117796458 A CN 117796458A CN 202311708947 A CN202311708947 A CN 202311708947A CN 117796458 A CN117796458 A CN 1177964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drying
spreading
green tea
ai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089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循
李佳
张明
陈桂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MEITAN LANXIN T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MEITAN LANXIN T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MEITAN LANXIN T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ZHOU MEITAN LANXIN TE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70894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796458A/zh
Publication of CN117796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964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绿茶加工工艺,属于绿茶加工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二元拼配的方式进行选料;2)摊晾;3)揉捻;4)烘焙;5)蒸制;6)杀青;7)采用八步凝香法进行烘干;8)包装;本发明的提供的一种绿茶加工工艺与传统加工方法相比,通过本发明的加工工艺制得的绿茶能够较好的保持了茶叶原来的颜色及外形的同时,也增加了茶叶有益成分的浸出,从而使得茶汤翠绿明亮,叶底青嫩,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鲜醇;使茶叶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得以保存的同时可有效降低茶叶中生物碱的含量,即满足消费者对绿茶外形的需求又满足对品质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风味。

Description

一种绿茶加工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绿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绿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我国传统的绿茶加工工艺流程是:摊凉→杀青→揉捻→烘干或炒干,使其能够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绿化色泽和茶汤较多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由此得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加大了对各类茶叶的需求,尤其是绿茶。但现在对绿茶的加工大都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为了增加绿茶中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浸出,大多采用机械力对茶叶细胞进行破碎,从而导致加工得到的绿茶较外形及色泽较差,且汤色偏暗、香气短以及味苦,同时绿茶中含有一定量生物碱,当人通过茶叶摄入生物碱后,则会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程度,进而可能让人在饮用泡制的茶水后出现难以入眠的情况发生,使得生产出的绿茶难以满足消费者对绿茶品质的追求。
申请号为201410500339.8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它依次包括原料选择与采摘、摊放、杀青、摊凉、揉捻、做形和烘焙等加工步骤;其中严格控制选择原料品种为南江1号、早白尖5号或福鼎大白茶;原料采摘要求为采自海拔550~650m的无公害生态茶园,采摘时间在三月中旬,要求晴天气温在20~25°C。申请号为201710745444.1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料、光照射、晒青、萎调、摇青、杀青、揉捻、干燥;采用本发明加工的绿茶,汤色绿中带黄、清澈透明,花香和水果香浓厚,味道甘甜,极大的改善了绿茶的口感和品质。但在现有的绿茶加工工艺中未能很好的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制备出的茶叶泡制汤色偏暗、香气短以及味苦,饮用后易导致难以入眠的问题;故本申请有必要提供一种绿茶加工工艺,使其制备出的茶叶能够同时满足口感纯正和多饮无副作用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绿茶加工工艺制备出的茶叶泡制汤色偏暗、香气短以及味苦,饮用后易导致难以入眠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绿茶加工工艺,使其制备出的茶叶能够同时满足口感纯正和多饮无副作用的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绿茶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选料:采用拼配的方法对茶叶原料进行筛选;
2)摊晾:将筛选的原料放置通风良好的摊晾室内进行摊晾;
3)揉捻:将摊晾的原料送入揉捻机中进行揉捻,揉捻8-12min后,向揉捻机中加入所述原料重量比为1:0.04-0.08的茯苓颗粒,继续揉捻18-24min;
4)烘焙:把揉捻后的茶叶以60-70℃的温度,烘焙15-20min,然后摊晾10-12min;
5)蒸制:将烘焙后的茶叶平铺于蒸笼上,待水沸腾将蒸笼放置蒸煮装置上蒸制30-50s;
6)杀青:把蒸制后的茶叶送入杀青机中进行杀青;
7)烘干:将杀青后的茶叶送入筛分烘干装置中进行筛分并分多个温度区间对茶叶进行烘干,烘干温度30-65℃,烘干时间48-72h;
8)包装:将烘干后的茶叶在真空条件下杀菌密封后分袋包装。
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控制摊晾室内的温度22-25℃,摊放厚度为4-6cm,摊放时长为2-3h。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茯苓颗粒经茯苓捣碎过16-20目筛制得。
进一步,所述步骤4)中烘焙放入所述揉捻后茶叶重量比为1:0.2-0.4的茶杆混合烘焙,所述茶杆的长度为0.5-0.8cm。
进一步,所述步骤4)中摊晾时同蒲扇、风扇或空调进行纵向吹风降温,摊晾后将茶杆剔除。
进一步,所述步骤7)中筛分烘干装置包括机架和设于机架上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烘干构件,所述烘干构件包括烘干加热丝和烘干筒,所述烘干筒呈水平设置,且烘干筒的筒壁由6-10目的筛网围成,所述烘干筒内设有导料件,所述导料件呈波浪形形状并设于烘干筒内,其中,所述导料件的一侧与烘干筒设置的转轴连接,导料件的另一侧与筛网内壁连接,所述烘干加热丝设于壳体内壁,并对应烘干筒外壁设置。
进一步,所述烘干加热丝在壳体内呈弧形对称设置,设于壳体内侧壁,所述烘干加热丝的底端与烘干筒的底端平齐设置,所述烘干加热丝的顶端高于烘干筒的顶端设置。
进一步,所述烘干筒下方的壳体上开设有集渣槽,所述集渣槽下端连接有集渣箱,用于对筛分出的颗粒物进行收集处理。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绿茶加工工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提供的一种绿茶加工工艺与传统加工方法相比,通过本发明的加工工艺制得的绿茶能够较好的保持了茶叶原来的颜色及外形的同时,也增加了茶叶有益成分的浸出,从而使得茶汤翠绿明亮,叶底青嫩,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等特点,结合本方案在揉捻茶叶的过程中通过加入所述比例的茯苓进行揉捻,这样可以有效的使茶叶中得多酚类物质与茯苓酸和多糖结合,降低茶叶的苦涩味,然后将经过茯苓揉捻的茶叶进行烘焙,在烘焙过程中加入茶杆,使茶杆中的木聚糖、纤维素物质分解产出小分子木质素,从而与茯苓和茶叶中的多糖和多酚类大分子化合物发生交互作用,进一步促进茯苓中的多糖类物质与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结合,通过蒸制、杀青和烘干工艺,使茶叶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得以保存的同时可有效降低茶叶中生物碱的含量,即满足消费者对绿茶外形的需求又满足对品质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风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绿茶加工工艺中使用的筛分烘干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绿茶加工工艺中使用的筛分烘干装置侧视示意图。
图中,1、壳体;2、烘干加热丝;3、烘干筒;4、激光感应器;5、集渣槽;6、集渣箱;7、导料件;8、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绿茶加工工艺制备出的茶叶能够较好的保持茶叶原来的颜色及外形的同时也增加了茶叶有益成分的浸出,从而使得茶汤翠绿明亮,叶底青嫩,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鲜醇,按照本申请绿茶加工工艺制备出的茶叶能够同时满足口感纯正和多饮无副作用的效果,本申请绿茶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选料:采用拼配的方法对茶叶原料进行筛选,经清洗控水处理后备用,在制茶过程中茶叶原料拼配式制茶的现有技术,本申请为确保加工生产出的茶叶品质,则本申请所述拼配的方法采用二元拼配式对茶叶原料进行筛选。
2)摊晾:将选取的原料放置通风良好的摊晾室内进行摊晾,其中控制摊晾室内的温度22-25℃,将原料平铺于簸箕上,且摊放厚度为4-6cm,摊放时长为2-3h,并在摊晾过程中适时翻动,摊晾程度满足叶质微软,青香透出,含水70%,失重不超过5-10%。
3)揉捻:将摊晾的原料送入揉捻机中进行揉捻,揉捻8-12min后,向揉捻机中加入所述原料重量比为1:0.04-0.08的茯苓颗粒,继续揉捻18-24min;其中所述茯苓颗粒是经茯苓捣碎过16-20目筛制得,优选本申请中将摊晾的原料送入揉捻机中进行揉捻,揉捻10min后,向揉捻机中加入所述原料重量比为1:0.05的茯苓颗粒,继续揉捻22min。
4)烘焙:把揉捻后的茶叶以60-70℃的温度,烘焙15-20min,其中,烘焙时放入所述揉捻后茶叶重量比为1:0.2-0.4的茶杆混合烘焙,所述茶杆的长度为0.5-0.8cm;然后摊晾10-12min,摊晾时同蒲扇、风扇或空调进行纵向吹风降温,摊晾后将茶杆剔除。现有技术中绿茶在杀青后大都直接进行揉捻,本发明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烘焙后摊晾,且申请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摊晾设备中风扇大都自左向右后自右向左摆动吹风,因水蒸气和热空气密度都小于冷空气,当烘焙后热量和水蒸气自下而上散发出来,在左右摆动吹风的作用下,使得热量和水蒸气无法快速散发,从而再在茶叶上方形成高温气流层,易出现“闷黄”现象,因此,本发明通过改变烘焙后摊晾的冷却流向,使烘焙后能立即采用高湿空气短时间纵向吹风,通过纵向空气流动将散发到杀青叶表面的热量带走,同时高湿空气中的小颗粒水蒸发将吸收烘焙叶表面的热量,强化了烘焙叶表面的热量传递,烘焙叶表面温度快速下降,对于绿茶具有保香保色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茶叶滋味的改善,充分烘焙后茶叶滋味更加醇和,收敛性较低,更利于其风味。
5)蒸制:将烘焙后的茶叶平铺于蒸笼上,待水沸腾将蒸笼放置蒸煮装置上蒸制30-50s,使茶叶得细胞壁破裂,会释放生物碱与茯苓中的酸性物质结合,从而降低本申请茶叶中生物碱的含量。
6)杀青:把蒸制后的茶叶送入杀青机中进行杀青,使手握叶质柔软略带粘性,紧握成团,稍有弹性,嫩茎折而不断,老叶熟而不焦,表面失去光泽,略有清香,鲜叶失重30%-40%,达到熟、透、匀的要求。
7)烘干:将杀青后的茶叶送入筛分烘干装置中进行筛分并分多个温度区间对茶叶进行烘干,烘干温度30-65℃,烘干时间48-72h,使茶叶在筛分烘干装置中烘制过程中经6-10目筛孔进行筛分处理,烘干至茶叶中的水分含量6-8%。本申请参考八步凝香法对烘干工艺中的茶叶分多个温度区间进行烘干处理;依次为唤香→琢香→聚香→萃香→提香→焙香→固香→凝香;其中,唤香:唤醒沉睡茶香,用30℃的温度烘3小时;琢香:琢雕不雅茶气,用35℃的温度烘4小时;聚香:聚合游离茶香,用40℃的温度烘7小时;萃香:萃取精华茶香,用45℃的温度烘9小时;提香:提高茶香锐度,用50℃的温度烘10小时;焙香:慢焙茶香纯度,用55℃的温度烘12小时;固香:固化茶香厚度,用60℃的温度烘13小时;凝香:凝集茶香长度,用65℃的温度烘14小时;通过八步凝香法对烘干工艺中的茶叶进行烘干处理,仅能确保烘干处理后的产品品质更加稳定,还能优化提升茶叶的香气滋味水平,使产品更具独特辨识度。
8)包装:将烘干后的茶叶在真空条件下杀菌密封后分袋包装。
本实施例的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的茶叶,按国标经过理化分析测得茶水中的茶多酚占绿茶干重的22.45%,水浸出物含量达43.45%,生物碱占绿茶干重的2.85%,氨基酸占绿茶干重的4.35%,用CIE1976色度空间进行评估,所得的干茶的L、a、b值分别为:34.43、-6.48、13.28,所得的茶水的L、a、b值分别为62.24、-5.26、52.78。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所述步骤3)中揉捻;4)蒸制;5)烘焙。
本实施例的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的茶叶,按国标经过理化分析测得茶水中的茶多酚占绿茶干重的20.83%,水浸出物含量达41.43%,生物碱占绿茶干重的3.42%,氨基酸占绿茶干重的4.02%,用CIE1976色度空间进行评估,所得的干茶的L、a、b值分别为:30.14、-5.86、12.84,所得的茶水的L、a、b值分别为59.87、-4.79、50.13。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所述步骤3)中蒸制;4)揉捻;5)烘焙。
本实施例的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的茶叶,按国标经过理化分析测得茶水中的茶多酚占绿茶干重的21.04%,水浸出物含量达41.02%,生物碱占绿茶干重的3.16%,氨基酸占绿茶干重的3.86%,用CIE1976色度空间进行评估,所得的干茶的L、a、b值分别为:29.75、-5.24、12.62,所得的茶水的L、a、b值分别为57.21、-4.54、49.6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所述步骤4)中杀青;5)烘焙;6)蒸制。
本实施例的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的茶叶,按国标经过理化分析测得茶水中的茶多酚占绿茶干重的19.87%,水浸出物含量达40.84%,生物碱占绿茶干重的3.24%,氨基酸占绿茶干重的3.52%,用CIE1976色度空间进行评估,所得的干茶的L、a、b值分别为:29.34、-4.96、12.49,所得的茶水的L、a、b值分别为56.65、-4.61、48.86。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1中提供的绿茶加工工艺步骤设计合理且分析评估结果优于其他实施例,本申请按实施例1中的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的茶叶,按国标经过理化分析测得茶水中的茶多酚占绿茶干重的22.45%,水浸出物含量达43.45%,生物碱占绿茶干重的2.85%,氨基酸占绿茶干重的4.35%,用CIE1976色度空间进行评估,所得的干茶的L、a、b值分别为:34.43、-6.48、13.28,所得的茶水的L、a、b值分别为62.24、-5.26、52.78;本方案在揉捻茶叶的过程中通过加入所述比例的茯苓进行揉捻,这样可以有效的使茶叶中得多酚类物质与茯苓酸和多糖结合,降低茶叶的苦涩味,然后将经过茯苓揉捻的茶叶进行烘焙,在烘焙过程中加入茶杆,使茶杆中的木聚糖、纤维素物质分解产出小分子木质素,从而与茯苓和茶叶中的多糖和多酚类大分子化合物发生交互作用,进一步促进茯苓中的多糖类物质与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结合,通过蒸制、杀青和烘干工艺,使茶叶中的大部分有机物得以保存的同时可有效降低茶叶中生物碱的含量,即满足消费者对绿茶外形的需求又满足对品质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风味。
对比例1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不加入茯苓颗粒进行揉捻。
本对比例的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的茶叶,按国标经过理化分析测得茶水中的茶多酚占绿茶干重的18.34%,水浸出物含量达38.67%,生物碱占绿茶干重的4.23%,氨基酸占绿茶干重的3.26%,用CIE1976色度空间进行评估,所得的干茶的L、a、b值分别为:28.87、-5.16、12.21,所得的茶水的L、a、b值分别为52.26、-5.08、47.49。
对比例2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不进行烘焙。
本对比例的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的茶叶,按国标经过理化分析测得茶水中的茶多酚占绿茶干重的15.87%,水浸出物含量达37.47%,生物碱占绿茶干重的3.97%,氨基酸占绿茶干重的3.13%,用CIE1976色度空间进行评估,所得的干茶的L、a、b值分别为:30.01、-4.93、12.54,所得的茶水的L、a、b值分别为54.12、-4.95、48.43。
对比例3
本对比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不进行蒸制。
本对比例的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的茶叶,按国标经过理化分析测得茶水中的茶多酚占绿茶干重的16.24%,水浸出物含量达36.42%,生物碱占绿茶干重的4.38%,氨基酸占绿茶干重的3.04%,用CIE1976色度空间进行评估,所得的干茶的L、a、b值分别为:29.24、-5.13、12.34,所得的茶水的L、a、b值分别为51.38、-5.13、49.01。
对比例4
本对比例采用传统加工工艺,其中对烘干工艺中的茶叶不进行多个温度区间的烘干处理,而是直接将茶叶烘干至水分含量6-8%。
本对比例的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的茶叶,按国标经过理化分析测得茶水中的茶多酚占绿茶干重的16.01%,水浸出物含量达36.74%,生物碱占绿茶干重的4.13%,氨基酸占绿茶干重的3.17%,用CIE1976色度空间进行评估,所得的干茶的L、a、b值分别为:30.31、-5.21、13.04,所得的茶水的L、a、b值分别为52.83、-4.75、47.91。
将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和对比例4得到的产品进行感官评审,其中外形(10%)、香气(20%)、汤色(30%)、滋味(30%)和叶底(10%)评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感官评审
综上所述,通过表1可知,本申请所提供的绿茶加工工艺具有明显的保绿降低碎叶率的优点,同时在香气和滋味方面也更佳,综合产品质量可明显提升,与传统加工方法相比,通过本发明的加工工艺制得的绿茶能够较好的保持了茶叶原来的颜色及外形的同时,也增加了茶叶有益成分的浸出,降低绿茶的苦涩味,从而使得茶汤翠绿明亮,叶底青嫩,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鲜醇。
如图1-2所示,本申请烘干工艺中使用的筛分烘干装置包括机架和设于机架上的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烘干构件,所述烘干构件包括烘干加热丝2和烘干筒3,本申请对应烘干加热丝2和烘干筒3设有操作控制器,对应烘干筒3的转动轴还设有驱动电机和变频器,通过操作控制器设定驱动电机正转参数和反转参数,本申请筛分烘干装置对应烘干加热丝2设有温度控制器(图中未示出),且温度控制器与操作控制器电性连接,本申请通过温度控制器设定烘干工艺中八步凝香法所需温度参数以及各温度区间烘制时长,所述烘干筒3下方的壳体1上开设有集渣槽5,所述集渣槽5下端连接有集渣箱6,用于对筛分出的颗粒物进行收集处理,提高茶叶加工生产的品质;所述烘干筒3的一端为进料端,另一端为出料端,所述壳体1对应烘干筒3的两端还设有激光感应器4,所述烘干筒3呈水平设置,且烘干筒3的筒壁由6-10目的筛网围成,提高筛分过滤效果,在筛分过程中,茶叶中混合的茯苓能完全从烘干筒3的筒壁筛出进入集渣槽5内,确保生产加工茶叶的品控同时降低其碎叶率,所述烘干筒3内设有导料件7,所述导料件7一方面用于对物料起到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用于对物料起到缓冲的作用,进一步降低其碎叶率,所述导料件7呈波浪形形状并设于烘干筒3内,其中,所述导料件7的一侧与烘干筒3设置的转轴8连接,导料件7的另一侧与筛网内壁连接,所述烘干加热丝2设于壳体1内壁,并对应烘干筒3外壁设置,即所述烘干加热丝2在壳体1内等间距呈弧形对称设置,设于壳体1内侧壁,所述烘干加热丝2的底端与烘干筒3的底端平齐设置,所述烘干加热丝2的顶端高于烘干筒3的顶端设置,使烘干筒3内的茶叶受热均匀,确保烘干处理后的产品品质更加稳定,优化提升茶叶的香气滋味水平,使产品更具独特辨识度。
本申请筛分烘干装置操作前,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然后通过传送构件将杀青处理的茶叶送入装置中,通过操作控制器启动烘干加热丝2和驱动电机作业,驱动电机驱使烘干筒3转动,根据本申请八步凝香法的烘干需求,驱动电机驱使烘干筒3正向转动,至到靠近出料端的激光感应器4感应有物料时,激光感应器4将信息反馈给操作控制器,操作控制器根据预设程序驱使驱动电机反向转动,然后靠近进料端的激光感应器4感应有物料时,激光感应器4将信息反馈给操作控制器,操作控制器根据预设程序驱使驱动电机正向转动,直至满足本申请八步凝香法烘干要求后排出(满足烘干要求一种是根据生产经验设置筛分烘干装置相应参数,即正转和反转多少次后自动排出;另一种是人为抽查或设备感觉检测实现),本申请茶叶中混合的茯苓物质在烘干筒3转动过程中掉落至集渣槽5,同时烘干过程中产生的碎渣也随烘干筒3转动进入集渣槽5,提高其实用性能。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8)

1.一种绿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料:采用拼配的方法对茶叶原料进行筛选;
2)摊晾:将筛选的原料放置通风良好的摊晾室内进行摊晾;
3)揉捻:将摊晾的原料送入揉捻机中进行揉捻,揉捻8-12min后,向揉捻机中加入所述原料重量比为1:0.04-0.08的茯苓颗粒,继续揉捻18-24min;
4)烘焙:把揉捻后的茶叶以60-70℃的温度,烘焙15-20min,然后摊晾10-12min;
5)蒸制:将烘焙后的茶叶平铺于蒸笼上,待水沸腾将蒸笼放置蒸煮装置上蒸制30-50s;
6)杀青:把蒸制后的茶叶送入杀青机中进行杀青;
7)烘干:将杀青后的茶叶送入筛分烘干装置中进行筛分并分多个温度区间对茶叶进行烘干,烘干温度30-65℃,烘干时间48-72h;
8)包装:将烘干后的茶叶在真空条件下杀菌密封后分袋包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控制摊晾室内的温度22-25℃,摊放厚度为4-6cm,摊放时长为2-3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茯苓颗粒经茯苓捣碎过16-20目筛制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烘焙放入所述揉捻后茶叶重量比为1:0.2-0.4的茶杆混合烘焙,所述茶杆的长度为0.5-0.8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摊晾时同蒲扇、风扇或空调进行纵向吹风降温,摊晾后将茶杆剔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茶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筛分烘干装置包括机架和设于机架上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烘干构件,所述烘干构件包括烘干加热丝和烘干筒,所述烘干筒呈水平设置,且烘干筒的筒壁由6-10目的筛网围成,所述烘干筒内设有导料件,所述导料件呈波浪形形状并设于烘干筒内,其中,所述导料件的一侧与烘干筒设置的转轴连接,导料件的另一侧与筛网内壁连接,所述烘干加热丝设于壳体内壁,并对应烘干筒外壁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筛分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加热丝在壳体内呈弧形对称设置,设于壳体内侧壁,所述烘干加热丝的底端与烘干筒的底端平齐设置,所述烘干加热丝的顶端高于烘干筒的顶端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筛分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筒下方的壳体上开设有集渣槽,所述集渣槽下端连接有集渣箱,用于对筛分出的颗粒物进行收集处理。
CN202311708947.3A 2023-12-13 2023-12-13 一种绿茶加工工艺 Pending CN1177964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08947.3A CN117796458A (zh) 2023-12-13 2023-12-13 一种绿茶加工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08947.3A CN117796458A (zh) 2023-12-13 2023-12-13 一种绿茶加工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96458A true CN117796458A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28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08947.3A Pending CN117796458A (zh) 2023-12-13 2023-12-13 一种绿茶加工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9645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28022B (zh) 一种绿茶的制作方法
CN104012694B (zh) 一种云雾绿茶的制作工艺
CN100998357B (zh) 一种有机绿茶的生产方法
CN103518892B (zh) 一种桑叶红茶加工方法
CN101658226B (zh) 一种明日叶茶的生产工艺
CN103349097A (zh) 一种绿茶的新式加工方法
CN107372901A (zh) 一种绿茶的制作方法
CN102742686A (zh) 一种桂花绿茶加工工艺
CN106922855A (zh) 一种绿宝石绿茶的制作工艺
CN103583715A (zh) 一种绿茶制作工艺
CN104171058A (zh) 一种绿茶制作工艺
CN104146084B (zh) 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
CN107087696A (zh) 一种桑叶茶和桑叶茶粉及其生产工艺
CN106106869B (zh) 一种花香型功夫红茶自动化生产工艺
CN106615387A (zh) 一种桂花红茶的制作方法
CN112273493A (zh) 桑叶黑茶的制作方法
CN108378157A (zh) 一种提高紫红芽茶树品种红茶品质的加工方法
KR101845613B1 (ko) 모링가 커피된장과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6720623A (zh) 葛叶复合红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6417712A (zh) 一种颗粒型青心乌龙红茶的制作工艺
CN110613036A (zh) 一种柚子花桑叶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73300A (zh) 一种金观音高香创新红茶的加工方法
CN111066926A (zh) 一种荷叶茶的制作方法
CN105230885A (zh) 一种青刺尖茶的制作方法
CN117796458A (zh) 一种绿茶加工工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