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67837B -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67837B
CN114267837B CN202110760052.9A CN202110760052A CN114267837B CN 114267837 B CN114267837 B CN 114267837B CN 202110760052 A CN202110760052 A CN 202110760052A CN 114267837 B CN114267837 B CN 1142678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xture layer
negative electrode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mixture
nonaqueous electroly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6005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67837A (zh
Inventor
竹林义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267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67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67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678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4Carriers or collectors
    • H01M4/66Selection of materials
    • H01M4/665Composites
    • H01M4/667Composites in the form of layers, e.g.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35Safety or regulating additives or arrangements in electrodes, separators or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正极具有:形成有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合剂的正极合剂层、以及未形成所述正极合剂层的正极合剂层未形成部,负极具有:形成有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合剂的负极合剂层、以及未形成所述负极合剂层的负极合剂层未形成部。所述正极合剂层未形成部和所述负极合剂层未形成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基本上由溶胀性树脂构成的树脂部,所述溶胀性树脂具有在所述非水电解液中溶胀的性质。

Description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详细而言,涉及在集电体上具有由溶胀性树脂构成的树脂部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与现有的电池相比重量轻且能量密度高,因此近年来被用作以电为驱动源的车辆搭载用电源、或搭载在个人计算机和便携终端等电产品等上的电源。特别是可得到轻量且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被优选用作电动汽车(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混合动力汽车(HV)等车辆的驱动用高输出电源。
然而,被用作车辆的驱动用电源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需要在短时间内以大电流进行充电或放电。因此,要求车辆的驱动用电源具有优异的快速充放电特性(即高速率特性)。另外,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需要即使搭载在车辆上长时间地反复进行充放电循环,也可持续发挥稳定的性能。因此,要求车辆的驱动用电源对于快速充放电的耐久性(即高速率耐性)也优异。
为了提高这些特性,尝试了各种方法。作为这些方法之一,可举出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使用的隔膜片的改良。日本专利公开2016-115593公开了以下技术,其通过调整配置在隔膜片上的耐热层所含的粘合剂的溶解参数,来增加保持在卷绕电极体中心部的非水电解液的量,抑制卷绕电极体中心部的温度上升。
发明内容
然而,如果对具备片状电极体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应用高速率充放电循环,则电极体和该电极体所保持的非水电解液的温度上升。如果非水电解液的温度上升,则该非水电解液的一部分因热膨胀而流出到电极体外,其结果,内阻增加,高速率耐性可能下降。通过抑制卷绕电极体中心部的温度上升,可提高中心部的非水电解液的保液量,但无法充分抑制非水电解液从端部流出。为了提高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高速率耐性,希望进一步的技术开发。
本发明提供高速率耐性优异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本发明人发现,将在集电体上形成了包含分别与正极和负极对应的活性物质的合剂的部分作为合剂层时,通过在未形成该合剂的部分(以下称为合剂层未形成部)形成树脂部,能够抑制电极体端部的温度上升,该树脂部由具有在非水电解液中溶胀的性质的树脂(以下称为溶胀性树脂)构成。而且,发现通过抑制电极体端部的温度上升,能够使非水电解液合适地保持在电极体内,其结果,能够提高高速率耐性。
即,由本发明提供的二次电池具备电极体和非水电解液,所述电极体具有多个正极和负极隔着隔膜层叠而成的结构,所述正极具有:形成有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合剂的正极合剂层、以及未形成所述正极合剂层的正极合剂层未形成部,所述负极具有:形成有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合剂的负极合剂层、以及未形成所述负极合剂层的负极合剂层未形成部。所述正极合剂层未形成部和所述负极合剂层未形成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基本上由溶胀性树脂构成的树脂部,所述溶胀性树脂具有在所述非水电解液中溶胀的性质。通过这样的技术构成,能够提高电极体端部的热容量,其结果,能够提高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高速率耐性。
所述树脂部沿着所述正极合剂层和所述负极合剂层之中对应的合剂层形成。通过这样的技术构成,能够更均匀地提高电极体端部的热容量,能够以更高水平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效果。
所述树脂部的热容量按所述正极合剂层和所述负极合剂层之中对应的合剂层的单位重量(kg)计为10J/(kg·K)以上。通过这样的技术构成,能够合适地提高电极体端部的热容量,能够提高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高速率耐性。
所述树脂部包含聚乙烯吡咯烷酮、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和丙烯酸系树脂。通过使树脂部含有溶胀性高的树脂,能够更合适地提高电极体端部的热容量,能够提高非水电解液的高速率耐性。
所述树脂部至少形成于所述负极合剂层未形成部。通过将树脂部设置在与正极侧相比更容易使非水电解液因温度上升而从电极流出的负极侧,能够以更高水平发挥在此公开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技术和产业意义,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图1是示意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说明一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卷绕电极体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的结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例说明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一优选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方式当然不意图特别限定在此公开的技术。
在此公开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例如钠离子二次电池、镁离子二次电池或锂离子电容器(包含在所谓的物理电池中)等也是在此所说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所包含的典型例。
另外,在此,使用具备卷绕电极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说明,该卷绕电极体具有多个正极和负极的电极体隔着隔膜卷绕而成的结构,但电极体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是多个正极和负极的电极体隔着隔膜层叠而成的结构。
再者,本说明书中特别提到的事项以外的、本发明的实施所需的事项,可以基于本领域的现有技术,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设计事项来掌握。本发明能够基于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和本领域中的技术常识来实施。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数值范围记载为A~B(其中,A、B是任意数值)的情况下,意味着A以上且B以下。
以下附图中,对发挥相同作用的构件/部位附带相同标记,有时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另外,以下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等)未必反映实际的尺寸关系,丝毫不限定二次电池的结构。
本说明书中,所谓“溶胀性树脂”是指吸收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使用的非水电解液,比热容量增加的树脂。例如,可举出在以30:40:30的体积比混合碳酸亚乙酯(EC)、碳酸甲乙酯(EMC)和碳酸二甲酯(DMC)并以1.0mol/L的浓度溶解有LiPF6作为支持盐的非水电解液中使树脂溶胀时,比热容量与在非水电解液中溶胀前相比增加的树脂。非水电解液的溶胀例如可以通过在室温下在上述非水电解液中浸渍数十分钟~数小时左右来进行。
本说明书中,所谓“基本上由溶胀性树脂构成”是指以溶胀性树脂为主体构成的物质,只要不显著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就允许混入微量成分。另外,构成树脂部的溶胀性树脂不限于1种,树脂部可以由多种构成。溶胀性树脂在树脂部中的含有比例优选为例如9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95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8重量%以上。
本申请中,比热容量由基于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的25℃下的比热容量表示。测定在干燥氮气氛中进行,作为标准试样使用蓝宝石(Al2O3),作为试样容器使用铝容器。再者,非水电解液溶胀前后的树脂的比热容量的测定均可使用非水电解液溶胀前的试样重量来进行。
图1~3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概略图。如图1所示,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具有如图2所示扁平形状的卷绕电极体40与非水电解液80一起收纳于扁平方型的电池壳体20中的结构。非水电解液80的至少一部分浸渍到卷绕电极体40中。如图3所示,构成卷绕电极体40的正极50和负极60中的至少一者在合剂层未形成部62(52)的一部分具有树脂部62a(52a)。
如图1所示,构成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电池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和盖体22,壳体主体21具有开口部,盖体22堵塞该开口部。在盖体22设有用于外部连接的正极端子23和负极端子24、以及薄壁安全阀30,薄壁安全阀30被设定成电池壳体20的内压上升到预定水平以上时释放该内压。正极端子23和负极端子24分别与正极集电板25和负极集电板26电连接。作为电池壳体30的材质,可使用例如铝等重量轻且导热性好的金属材料。
这种结构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构建,例如可以通过将卷绕电极体40从壳体主体21的开口部收纳到其内部,在上述开口部安装盖体22,然后从注液口32向电池壳体20注入适量的非水电解液80,接着用密封材料33密封注液口32来进行。正极集电板25和负极集电板26通过电阻焊接、超声波焊接等分别与正极集电体51和负极集电体61焊接。图1中的25a和26a分别表示该焊接部位。
如图2所示,卷绕电极体40具有以下形态:片状正极50和片状负极60隔着2枚长条状隔膜72、74重叠并沿长度方向卷绕,片状正极50在长条状正极集电体51的一面或两面上沿长度方向形成有正极合剂层53,片状负极60在长条状负极集电体61的一面或两面上沿长度方向形成有负极合剂层63。另外,卷绕电极体40具备从卷绕轴WL的两端向外伸出的正极合剂层未形成部52和负极合剂层未形成部62。
通常,负极合剂层63的宽度b1被设计成比正极合剂层53的宽度a1宽。另外,通常,隔膜72、74的宽度c1、c2被设计成比负极合剂层63的宽度b1宽(c1、c2>b1>a1)。
如图3所示,在正极50和负极60的至少一者中,合剂层未形成部具有基本上由溶胀性树脂构成的树脂部,所述溶胀性树脂具有在所述非水电解液中溶胀的性质。通过将溶胀性树脂配置在合剂层未形成部,能够提高电极体端部的热容量,能够抑制电极体端部的温度上升。其结果,非水电解液被合适地保持在电极体内,能够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高速率耐性。
构成正极50的正极集电体51和正极合剂层53可以不特别限制地使用与以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相同的材料。
作为正极集电体51,例如使用铝箔等。作为正极合剂层53所含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使用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例如LiNi1/3Co1/3Mn1/3O2、LiNiO2、LiCoO2、LiFeO2、LiMn2O4、LiNi0.5Mn1.5O4等)、锂过渡金属磷酸化合物(例如LiFePO4等)等。正极合剂层53可含有活性物质以外的成分,例如导电材料和粘合剂等。作为导电材料,例如可以合适地使用乙炔黑(AB)等的炭黑和其他(例如石墨等)的碳材料。作为粘合剂,例如可以使用聚偏二氟乙烯(PVDF)、丙烯酸系粘合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作为溶剂,可以优选使用水或以水为主体的混合溶剂,优选使用N-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
通过使用公知的混合装置对如上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粘合剂和溶剂进行混合,能够调制糊状的正极合剂(以下称为“正极合剂糊”)。作为混合装置,可举出行星式混合机、均化器、高速搅拌分散机、填充混合机、珠磨机、球磨机、挤出混揉机等。再者,本说明书中,“糊”作为也包含被称为“浆料”、“墨”的形态的术语来使用。
正极合剂糊向正极集电体51的涂敷可以依据公知方法进行。例如,可以使用凹版涂布机、逗号涂布机、狭缝涂布机、模涂机等涂布装置进行。
通过采用公知方法将被涂敷的正极合剂糊干燥,可以形成正极合剂层53。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利用热风干燥炉、红外线干燥炉等对涂敷有正极合剂糊的正极集电体51进行干燥而形成。
构成负极60的负极集电体61和负极合剂层63可以不特别限制地使用与以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相同的材料。
作为负极集电体61,例如使用铜箔等。作为负极合剂层63所含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使用石墨、硬碳、软碳等碳材料。其中,优选石墨。石墨可以是天然石墨,可以是人造石墨,也可以用非晶质碳材料覆盖。负极合剂层63可以含有活性物质以外的成分,例如粘合剂和增稠剂等。作为粘合剂,例如可以使用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等。作为增稠剂,例如可以使用羧甲基纤维素(CMC)等。作为溶剂,优选使用水系溶剂。水系溶剂只要作为整体显示水性即可,可以优选使用水或以水为主体的混合溶剂。
通过使用公知的混合装置将如上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粘合剂和溶剂进行混合,可以调制糊状的负极合剂(以下称为“负极合剂糊”)。作为混合装置,可举出行星式混合机、均化器、高速搅拌分散机、填充混合机、珠磨机、球磨机、挤出混揉机等。
负极合剂糊向负极集电体61的涂敷可以以及公知方法进行。例如,可以使用凹版涂布机、逗号涂布机、狭缝涂布机、模涂机等涂布装置进行。
通过采用公知方法将被涂敷的负极合剂糊干燥,可以形成负极合剂层63。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利用热风干燥炉、红外线干燥炉等对涂敷有负极合剂糊的负极集电体61进行干燥而形成。
可在正极集电体51上和负极集电体61上形成的树脂部(正极侧树脂部52a和负极侧树脂部62a),基本上由上述溶胀性树脂构成。作为树脂部所含的溶胀性树脂,可以优选使用溶胀性优异、热容量高的树脂。作为溶胀性树脂,例如可以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SBR、丙烯酸系树脂等,但不限定于此。作为丙烯酸系树脂,可以使用例如可用作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粘合剂的丙烯酸系粘合剂。
本实施方式的树脂部基本上由上述溶胀性树脂构成,但只要不显著损害本发明的效果,也可以含有其他成分。
树脂部例如可以通过将溶胀性树脂与水系溶剂混合,并将该混合物涂敷到上述合剂层未形成部(正极合剂层未形成部52和负极合剂层未形成部62中的至少一者)上,然后干燥而形成。
可在负极集电体61上形成的负极侧树脂部62a的热容量只要能够发挥发明效果就不特别限定,但相对于负极合剂层63的单位重量(kg),优选为5J/(kg·K)以上,更优选为10J/(kg·K)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J/(kg·K)以上。另外,负极侧树脂部62a的热容量相对于负极合剂层63的单位重量(kg),通常为50J/(kg·K)以下。
可在负极集电体61上形成的负极侧树脂部62a的单位面积重量只要能够发挥发明效果就不特别限定,但通常为正极合剂层53的10%以下,例如为5%以下,并且,大于0%,例如为0.1%以上。
可在正极集电体51上形成的正极侧树脂部52a的热容量只要能够发挥发明效果就不特别限定,但相对于正极合剂层53的单位重量(kg),优选为5J/(kg·K)以上,更优选为10J/(kg·K)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J/(kg·K)以上。另外,正极侧树脂部52a的热容量相对于正极合剂层53的单位重量(kg),通常为50J/(kg·K)以下。
可在正极集电体51上形成的正极侧树脂部52a的单位面积重量只要能够发挥发明效果就不特别限定,但通常为正极合剂层53的10%以下,例如为5%以下,并且,大于0%,例如为0.1%以上。
树脂部设在正极50和负极60的任一侧都能够提高循环耐性,但在正极50和负极60的任一电极上设置树脂部的情况下,在负极60侧设置树脂部能够更好地抑制循环应用后的电阻增加率。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作为与正极50侧相比,通过在负极60侧设置树脂部能够更加提高循环耐性的理由之一,认为是与正极50相比,非水电解液80在负极60更容易因温度上升而从电极流出。即,认为通过抑制负极60侧的温度上升,抑制电解液流出的效果高。
树脂部优选沿着所述合剂层形成。通过这样配置树脂部,能够降低电极体端部的温度不均,更均匀地提高电极体端部的热容量。由此,能够更合适地将非水电解液80保持在电极体40内,能够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高速率耐性。
作为隔膜72、74,优选使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烃制的多孔性片(膜)。该多孔性片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两层以上的层叠结构(例如在PE层的两面层叠有PP层的三层结构)。耐热层(HRL)可以设在隔膜72、74的表面。
并且,通过依据公知方法卷绕上述正极50、负极60和隔膜72、74,来制作卷绕电极体40。具体而言,可以将正极50和负极60隔着2枚隔膜72、74重叠而得到层叠体,以轴WL为卷绕轴将该层叠体在长度方向上卷绕,并在与卷绕轴WL正交的一个方向上扁平地按压而制作。
非水电解液80典型地含有非水溶剂和支持盐。
作为非水溶剂,可以无特别限定地使用在一般的锂二次电池的电解液中使用的各种碳酸酯类、醚类、酯类、腈类、砜类、内酯类的有机溶剂。作为具体例,可例示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单氟碳酸亚乙酯(MFEC)、二氟碳酸亚乙酯(DFEC)、单氟甲基二氟甲基碳酸酯(F-DMC)、三氟二甲基碳酸酯(TFDMC)等。这样的非水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适当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支持盐,可以优选使用例如LiPF6、LiBF4、LiClO4等锂盐(优选LiPF6)。支持盐的浓度优选为0.7mol/L以上且1.3mol/L以下。
如上所述构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可抑制因反复充放电而引起的劣化,能够更长时间地维持电池性能。锂离子二次电池100能够用于各种用途。作为合适的用途,可举出搭载于电动车(EV)、混合动力车(H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等车辆上的驱动用电源。
以下,列举实施例对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不意图将本发明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评价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作>
<糊和溶胀性树脂混合物的调制>
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LiNi1/3Co1/3Mn1/3O2(LNCM)、作为导电材料的乙炔黑(AB)和作为粘合剂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以LNCM:AB:PVdF=87:10:3的质量比与N-甲基吡咯烷酮(NMP)混合,调制了正极合剂糊。
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天然石墨系碳材料(C)、作为粘合剂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和作为增稠剂的羧甲基纤维素(CMC)以C:SBR:CMC=98:1:1的质量比与离子交换水混合,调制了负极合剂糊。在离子交换水中以10%的质量比混合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溶胀性树脂,调制了PVP溶液。
<电极的制作>
<例1>
通过将正极合剂糊涂布到铝箔上并干燥,制作了具有正极合剂层的正极。
通过将负极合剂糊涂布到铜箔上并干燥,制作了具有负极合剂层的负极。
<例2>
通过将正极合剂糊涂布到铝箔上并干燥,制作了具有正极合剂层的正极。
通过将负极合剂糊和PVP溶液涂布到铜箔上并干燥,制作了具有负极合剂层和负极侧树脂部的负极。再者,PVP溶液的涂布是以负极侧树脂部的热容量相对于单位重量(kg)负极合剂层为5J/(kg·K)的方式进行的。
<例3~8>
以负极侧树脂部的热容量成为表1记载的值的方式涂布PVP溶液,除此以外采用与例2同样的方法制作了正极和负极。
<例9>
以负极合剂糊和PVP溶液的涂布量成为例3中涂布量的1.2倍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以外采用与例2同样的方法制作了正极和负极。
<例10>
以负极合剂糊和PVP溶液的涂布量成为例6中涂布量的1.2倍的方式进行涂布,除此以外采用与例2同样的方法制作了正极和负极。
<例11>
通过将正极合剂糊和PVP溶液涂布到铝箔上并干燥,制作了具有正极合剂层和正极侧树脂部的正极。再者,PVP溶液的涂布是以正极侧树脂部的热容量相对于单位重量(kg)正极合剂层为20J/(kg·K)的方式进行的。
通过将负极合剂糊涂布到铜箔上并干燥,制作了具有负极合剂层的负极。
<非水电解液的制作>
将碳酸亚乙酯(EC)、碳酸甲乙酯(EMC)和碳酸二甲酯(DMC)以30:40:30的体积比混合,并以1.0mol/L的浓度溶解LiPF6作为支持盐,制作了试验用的非水电解液。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作>
使用例1~11的电极(正极和负极)、两枚隔膜片和非水电解液,分别构建了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隔膜片,使用由PP/PE/PP构成的3层结构的隔膜片。
具体而言,将正极、负极和隔膜片重叠卷绕,从侧部按压将其制作成扁平形状的卷绕电极体。此时,上述两枚隔膜片分别以形成有耐热多孔质层的面与正极合剂层相对的方式配置。然后,将所述卷绕电极体收纳在铝制箱型电池壳体中,从该电池壳体的注入孔注入非水电解液,然后将该注入孔密封。这样,制作了具备例1~11的电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充放电循环试验>
对例1~11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以高速率反复充放电的充放电循环试验。具体而言,在25℃的环境下,将以2C的恒流放电150秒、中止10秒钟后以30C的恒流充电10秒、再中止10秒这样的高速率充放电循环反复进行1000次。
根据所述充放电循环试验前的IV电阻(电池的初期电阻)和充放电循环试验后的IV电阻,由下式1算出电阻增加率(%)。
式1:电阻增加率(%)=(充放电循环试验后的IV电阻—充放电循环试验前的IV电阻)/充放电循环试验前的IV电阻×100
进而,由下式2算出例2~11各自的电阻增加率相对于例1的电阻增加率(%)。将结果示于表1。
式2:相对于例1的电阻增加率的电阻增加率(%)=用式1算出的电阻增加率/用式1算出的例1的电阻增加率×100
在此,“1C”是指能够用1小时将由正极的理论容量预测的电池容量(Ah)进行充电的电流量。另外,上述充放电循环前后的IV电阻是通过将电池调整为SOC60%,在25℃的环境下,分别以1C、3C和5C进行10秒的充电处理,将测定出的测定电流值绘制于横轴,将从初始电压值减去10秒时的电压值而得到的值即压降值ΔV绘制于纵轴,根据其斜率求出的。
表1
如表1所示,与在正极和负极不具有树脂部的例1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相比,在正极或负极具有树脂部的例2~11的高速充放电循环后的电阻增加率(以下简称为“电阻增加率”)降低。可知通过将溶胀性树脂配置在合剂层未形成部,能够抑制电阻的增加。
另外,根据例1~8来看,随着树脂部的热容量相对于合剂层的单位重量增加,电阻增加率减少。可知通过增加配置的溶胀性树脂量,增加树脂部的热容量,能够更好地抑制电阻增加。根据例3和例9的比较以及例6和例10的比较,如果树脂部的热容量相同,则即使单位面积重量变化,电阻增加率也没有太大变化。可知树脂部的热容量对电阻增加率带来的影响大。
根据例6和例11的比较来看,与在正极侧设置树脂部相比,在负极侧设置树脂部时电阻增加率为低的值。可知在将树脂部设在正极侧和负极侧中的任一侧的情况下,与正极侧相比,设在负极侧时降低电阻增加率的效果更高。
综上所述,根据在此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能够抑制高速率充放电循环后的电阻增加率,能够提高高速率耐性。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具体例,但它们不过是例示,并没有限定请求保护的范围。在此公开的发明中包括对上述具体例进行了各种变形、变更后的情况。

Claims (8)

1.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具备电极体和非水电解液,所述电极体具有多个正极和负极隔着隔膜层叠而成的结构,所述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体是在长条状正极集电体的一面或两面上沿长度方向形成有正极合剂层的片状正极和在长条状负极集电体的一面或两面上沿长度方向形成有负极合剂层的片状负极隔着长条状隔膜重叠并沿长度方向卷绕而成的卷绕电极体,
所述正极具有:形成有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合剂的正极合剂层、以及沿长度方向未形成所述正极合剂层的正极合剂层未形成部,
所述负极具有:形成有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合剂的负极合剂层、以及沿长度方向未形成所述负极合剂层的负极合剂层未形成部,
所述正极合剂层未形成部和所述负极合剂层未形成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沿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中的至少一者的长度方向形成的树脂部,所述树脂部含有90重量%以上的溶胀性树脂,所述溶胀性树脂具有在所述非水电解液中溶胀的性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部沿着所述正极合剂层和负极合剂层之中对应的合剂层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部的热容量按所述正极合剂层和负极合剂层之中对应的合剂层的单位重量计为10J/(kg·K)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部包含聚乙烯吡咯烷酮、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和丙烯酸系树脂中的至少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部至少形成于所述负极合剂层未形成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部含有95重量%以上的所述溶胀性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部含有98重量%以上的所述溶胀性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部由所述溶胀性树脂构成。
CN202110760052.9A 2020-09-16 2021-07-06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Active CN1142678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55589A JP7385816B2 (ja) 2020-09-16 2020-09-16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20-155589 2020-09-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67837A CN114267837A (zh) 2022-04-01
CN114267837B true CN114267837B (zh) 2024-04-26

Family

ID=80351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60052.9A Active CN114267837B (zh) 2020-09-16 2021-07-06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862788B2 (zh)
JP (1) JP7385816B2 (zh)
KR (1) KR102628578B1 (zh)
CN (1) CN114267837B (zh)
DE (1) DE102021123878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34915A (ja) * 2007-11-29 2009-06-18 Panasonic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
CN102473956A (zh) * 2009-06-30 2012-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904296A (zh) * 2012-12-25 2014-07-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2015103302A (ja) * 2013-11-21 2015-06-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7994250A (zh) * 2016-10-26 2018-05-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64353A (zh) * 2016-11-30 2019-07-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圆筒形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58238B (en) * 2003-11-05 2006-07-11 Lg Chemical Ltd Functional polymer film-coated electrode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4183715B2 (ja) 2006-03-24 2008-11-19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非水電池
JP5454843B2 (ja) 2008-07-17 2014-03-26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セパレータ形成用フィルムおよび電気化学素子
JP5417241B2 (ja) 2010-04-01 2014-02-12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角形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角形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US9755213B2 (en) 2013-03-11 2017-09-05 Lg Chem, Ltd. Cathode including insulation layer on cathode tab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cathode
KR101586530B1 (ko) 2013-03-11 2016-01-2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양극 탭 상에 절연층을 포함하는 양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JP2016072236A (ja) 2014-09-29 2016-05-0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2016115593A (ja) 2014-12-16 2016-06-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US10797284B2 (en) 2017-02-14 2020-10-06 Volkswagen Ag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ell with polymer frame for battery cell components
JP6855339B2 (ja) * 2017-02-15 2021-04-0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ニッケル水素電池
JP6770688B2 (ja) 2017-02-21 2020-10-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610692B2 (ja) 2018-03-13 2019-11-27 Tdk株式会社 電極及び蓄電素子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34915A (ja) * 2007-11-29 2009-06-18 Panasonic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
CN102473956A (zh) * 2009-06-30 2012-05-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904296A (zh) * 2012-12-25 2014-07-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极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2015103302A (ja) * 2013-11-21 2015-06-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7994250A (zh) * 2016-10-26 2018-05-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64353A (zh) * 2016-11-30 2019-07-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圆筒形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79559A1 (en) 2024-03-07
KR102628578B1 (ko) 2024-01-23
JP7385816B2 (ja) 2023-11-24
DE102021123878A1 (de) 2022-03-17
CN114267837A (zh) 2022-04-01
KR20220036846A (ko) 2022-03-23
JP2022049396A (ja) 2022-03-29
US20220085354A1 (en) 2022-03-17
US11862788B2 (en) 2024-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32767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KR20170003393A (ko) 리튬 이온 2차 전지
US9859534B2 (en) Secondary battery
EP3113247B1 (e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5704405B2 (ja) 二次電池
US10714787B2 (e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US20190081319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6836727B2 (ja) 非水電解液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20240120484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EP3113255A1 (e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6902206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7071698B2 (ja) 非水電解質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7228113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US9680153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7365566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US11302905B2 (en) Negative electrode of nonaqueous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nonaqueous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same
CN114267837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JP6919809B2 (ja) 非水電解液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2021077531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20220173395A1 (en)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6994152B2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17152175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20184436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8097980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