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4353A - 圆筒形电池 - Google Patents

圆筒形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64353A
CN109964353A CN201780070916.6A CN201780070916A CN109964353A CN 109964353 A CN109964353 A CN 109964353A CN 201780070916 A CN201780070916 A CN 201780070916A CN 109964353 A CN109964353 A CN 1099643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group
wire
positive
battery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09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末弘祐基
三浦照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64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643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86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inside the batteries, e.g. incorrect connections of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9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tection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圆筒形电池包括:具有开口部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体;收容在电池壳体中的卷绕式电极组及电解质;以及将开口部封口的封口板。电极组包括:与正极引线连接的正极;与负极引线连接的负极;以及介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膜。正极引线的一端部与正极连接,正极引线的另一端部从电极组的一个端面引出而与封口板的底部连接,负极引线的一端部与负极连接,负极引线的另一端部从一个端面引出而与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的内侧壁连接。在负极引线的同负极连接的连接部位与同电池壳体连接的连接部位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树脂层。

Description

圆筒形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从电极组引出的负极引线与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的内侧壁连接的圆筒形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设备的小型化,用于设备的电池的小型化也不断进展。外形为10mm以下的小型的圆筒形电池的开发也不断进展。通常,在圆筒形电池中,使用圆柱状的卷芯来形成电极组,在拔出卷芯后的电极组中心部,与卷芯的形状对应地形成大致圆筒形的空间。在外形较大的圆筒形电池中,向该空间插入焊接棒,将与电池壳体电连接的引线(例如负极引线)焊接到电池壳体的内底面(专利文献1等)。但是,在小型的圆筒形电池中,难以向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插入焊接棒,因此,将负极引线从电极组向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引出并焊接到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的内侧壁(专利文献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29259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2/111061号
发明内容
在圆筒形电池中,在电池落下时,电极组有时上下移动。如专利文献2那样,在将负极引线向比电极组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引出的情况下,在电极组的上方容易形成空间,由于该空间的存在,负极引线有时弯曲而断裂。
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一种圆筒形电池,包括:具有开口部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体;收容在所述电池壳体中的卷绕式电极组及电解质;以及将所述开口部封口的封口板,
所述电极组包括:与正极引线连接的正极;与负极引线连接的负极;以及介于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
所述正极引线的一端部与所述正极连接,所述正极引线的另一端部从所述电极组的一个端面引出而与所述封口板的底部连接,
所述负极引线的一端部与所述负极连接,所述负极引线的另一端部从所述一个端面引出而与所述电池壳体的所述开口部侧的内侧壁连接,
在所述负极引线的同所述负极连接的连接部位与同所述电池壳体连接的连接部位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树脂层。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案,在圆筒形电池中,在将从电极组引出的负极引线与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的内侧壁连接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负极引线的断裂。
附图说明
图1是概要性地示出卷绕前的电极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圆筒型电池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圆筒形电池包括:具有开口部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体;收容在电池壳体中的卷绕式电极组及电解质;以及将开口部封口的封口板。电极组包括:与正极引线连接的正极;与负极引线连接的负极;以及介于正极及负极之间的隔膜。正极引线的一端部与正极连接,正极引线的另一端部从电极组的一个端面引出而与封口板的底部连接。负极引线的一端部与负极连接,负极引线的另一端部从一个端面引出而与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的内侧壁连接。在负极引线的同负极连接的连接部位与同电池壳体连接的连接部位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树脂层。
在圆筒形电池中,从卷绕式电极组引出的负极引线有时向电极组的比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的端面靠开口部侧的位置引出而与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的内侧壁连接。在该情况下,在电极组的比开口部侧的端面靠开口部侧的位置容易形成空间。在该状态下,当使电池落下时,卷绕式电极组在与卷绕轴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由此,负极引线有时弯曲而断裂。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负极引线的同负极连接的连接部位与同电池壳体连接的连接部位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树脂层。由此,负极引线的容易弯曲的部分被树脂层加强。因此,即便在使电池落下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负极引线的弯曲,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负极引线的断裂。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圆筒形电池进一步详细进行说明。
图1是概要地示出卷绕前的电极组的结构的俯视图。
在图示例中,以隔膜6为中心,在隔膜6的左侧且背面侧配置有正极4,在隔膜6的右侧且表面侧配置有负极2。正极合剂层41的卷绕轴方向(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13稍小于负极活性物质层21的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23,以正极合剂层41完全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1重复的方式将正极4与负极2层叠。将这样的正极4、隔膜6及负极2的层叠体以卷芯50为中心进行卷绕而构成电极组。
如图2所示,当电池壳体8内收容有电极组时,位于电池壳体8的开口部侧的隔膜6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比负极2的对应的端部突出,且比正极4的正极合材层的开口部侧的端部突出。位于电池壳体8的与开口部相反的一侧的隔膜6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比正极4及负极2的对应的端部突出。通过这样的隔膜6的配置,能够进一步降低内部短路的风险。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例中,未形成正极合剂层41且正极集电体露出的露出部(正极集电体露出部)40a的开口部侧的端部比隔膜6的第一方向上的上述端部突出。
另外,未形成正极合剂层41且正极集电体露出的露出部(正极集电体露出部)40a的端面40c比片状的负极集电体20的端面20b突出。由此,能够确保正极集电体露出部40a与正极引线24的连接区域,能够实现牢固的连接。此外,在上述位置关系中,片状的负极集电体的端面的位置与被覆正极集电体露出部40a的绝缘层5对置,因负极集电体的端面引起的内部短路的风险大幅降低。
负极2的第二方向(与卷绕轴垂直的方向)上的一端部(负极集电体露出部20a)从隔膜6伸出。伸出的部分与电池壳体的内侧壁(侧壁内面)对置。概要地示出了在负极集电体露出部20a连接有负极引线22且粘贴有固定用绝缘带(卷绕固定带)54的状态。卷绕固定带54对卷绕后的电极组的最外周进行固定,但也局部地被覆负极引线22与负极集电体露出部20a的重复部分。由此,容易确保负极引线22与负极集电体20的连接部分的强度。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圆筒型电池的概要纵向剖视图。
圆筒型电池包括正极4、负极2、介于正极4及负极2之间的隔膜6、以及电解质(未图示)。正极4与负极2隔着隔膜6进行卷绕而形成卷绕式电极组。圆筒型电池具备有底圆筒型的电池壳体8和将电池壳体8的开口部封口的封口板12。电极组的卷绕轴与电池壳体8的中心轴一致,卷绕轴的附近是不存在电极等发电要素的空间(中空部分)18。
在将层叠体卷绕而形成电极组之后,拔掉卷芯50。因此,在电极组的中心形成直径R的中空部分18。之后,将电极组收纳于电池壳体8。此时,负极引线22及正极引线24配置在电池壳体8的开口部侧。之后,使存在于电极组的外周侧的负极引线22与电池壳体8的内侧壁接触,通过点焊而将负极引线22与电池壳体8接合。另外,在将绝缘性的环状的中间构件(绝缘环)28配置到电极组上之后,通过焊接将正极引线24与封口板12的底面接合。之后,通过减压方式,向电池壳体8的内部注入电解质。最后,将电池壳体8的开口端部经由绝缘构件(垫圈)16而铆接于封口板12,由此得到圆筒形电池。在从电池壳体8向外部突出的封口板12的周缘配置有绝缘性的环构件30,用于担负作为金属罐的电池壳体8与封口板12的绝缘。
在负极2的片状的负极集电体的与电极组的最外周相当的部分处,具有在负极集电体的两方的表面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且负极集电体露出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20a。负极引线22的一端部在连接部位27处与负极集电体露出部20a电连接。负极引线22的另一端部朝电池壳体8的开口部侧延伸,且通过焊接等在连接部位26处与兼作负极端子10的电池壳体8的开口部附近的内侧壁电连接。
至少在负极引线22的同电池壳体8连接的连接部位26与负极引线22的同负极2连接的连接部位27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设置有树脂层29。通过设置树脂层29来加强负极引线22,从而即便由于电池的落下等而使负极引线22弯曲,也能够抑制断裂。
在正极4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40a电连接有正极引线24的一端部。正极引线24的另一端部也朝电池壳体8的开口部侧延伸,且通过焊接等与兼作正极端子14的封口板12电连接。
从充分地确保与正极引线24连接的连接部的观点出发,正极集电体露出部40a的端面与负极集电体20的端面相比朝电池壳体8的开口部侧突出。但是,正极集电体露出部40a的包含其端面在内的大致整个面被绝缘层5被覆。因此,抑制了正极集电体露出部40a与例如负极引线22的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的结构及非水电解质的组成等不局限于上述例子,能够适当选择公知的结构及组成。
树脂层只要设置于负极引线的同电池壳体连接的连接部位与同负极连接的连接部位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即可,但通过设置为至少覆盖负极引线容易弯曲的区域,能够进一步提高弯曲时的加强效果。树脂层并非必须形成为不与负极引线的连接部位重叠,也可以根据需要,与连接部位重叠。例如,在将负极引线与负极连接之后形成树脂层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树脂层与负极引线的同负极接合的接合部位重叠。另外,在将负极引线与电池壳体的内侧壁连接之后形成树脂层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树脂层与负极引线的同电池壳体接合的接合部位重叠。
在具备正极集电体和形成于正极集电体的表面的正极合剂层的正极中,有时配置有在正极集电体的表面未形成正极合剂层且正极集电体露出的露出部(正极集电体露出部)。在这样的正极中,也可以将树脂层设置到负极引线的至少与正极集电体露出部对置的区域。
正极集电体露出部有时配置在电极组的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及底面侧的两方的端部。尤其是在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的端部配置有正极集电体露出部的情况下,在电池的落下时,柔软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弯曲,由此,在电极组的比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的端面靠开口部侧的位置更加容易形成空间。在正极集电体露出部是在正极集电体的两方的表面未形成正极合剂层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的情况下,正极集电体露出部特别柔软且容易弯曲。另外,在正极集电体露出部弯曲的部分,以比电极的端面突出的状态还存在有隔膜,但由于隔膜也是柔软的,因此在电池的落下时与正极集电体露出部一起弯曲。因此,在负极引线的与正极集电体露出部对置的区域,当电极组上下(在与卷绕轴平行的方向上)移动时,负极引线延伸、挠曲,容易进入到上述的空间部分而发生弯曲。而且,通过反复延伸或弯曲,负极引线容易断裂。因此,树脂层优选设置在负极引线的、至少与配置于电极组的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的端部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对置的区域。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树脂层有效地加强负极引线的容易弯曲的区域。
在圆筒形电池中,从抑制封口板、正极引线与电池壳体的接触的观点出发,有时在电极组与封口板之间配置绝缘环。在该情况下,在绝缘环的电极组侧的端面与电极组的电池壳体的一个端面(开口部侧的端面)之间,容易形成上述那样的空间。因此,通过以覆盖负极引线的至少同绝缘环的电极组侧的端面与电极组的一个端面(位于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的端面)之间对置的区域的方式设置树脂层,从而能够利用树脂层有效地加强负极引线的容易弯曲的区域。需要说明的是,绝缘环也可以作为与用于将电池壳体和封口板绝缘的垫圈不同的构件来配置,还可以使用绝缘环与垫圈形成为一体的构造。
负极引线的一端部优选在电极组的最外周与负极连接。在该情况下,能够降低从电极组引出的负极引线弯曲的情况。在使用具备负极集电体和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的情况下,优选在负极设置有在负极集电体的表面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且负极集电体露出这一状态的露出部(负极集电体露出部),负极集电体露出部配置在电极组的最外周。在该情况下,能够容易使负极引线的一端部与配置于电极组的最外周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连接。另外,无需增长将同电池壳体连接的连接部位与同负极连接的连接部位相连的负极引线,因此,即便在电极组在电池壳体内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负极引线的挠曲。需要说明的是,负极集电体露出部可以是在负极集电体的单面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单面露出部,也可以是在负极集电体的双面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双面露出部。负极集电体露出部以不妨碍负极引线的连接的方式形成在电极组的最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即可,但即便在电极组的最外周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也对容量没有帮助,因此,也可以将电极组的最外周的至少周面整体设为负极集电体露出部。
树脂层以能够加强负极引线的方式设置即可,可以配置为覆盖负极引线的周面整体,也可以配置为与负极引线的周面的一部分接触。例如,在电极组的最外周形成负极引线的情况下,能够形成为至少覆盖负极引线的电池壳体侧的表面,也可以形成为覆盖负极引线的电池壳体侧的表面和其相反侧的表面。
在圆筒形电池中,有时在卷绕式电极组的卷绕终点配置有卷绕固定带。当使树脂层与这样的卷绕固定带形成为一体时,容易配置树脂层。尤其是在电极组的直径较小的情况等下,从作业性提高的观点出发,利用与卷绕固定带形成为一体的树脂层是有利的。
树脂层的宽度可以与负极引线的宽度相同程度,也可以比负极引线的宽度小,但从得到更高的加强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比负极引线的宽度大。树脂层的宽度的上限例如可以为电极组的最外周的长度的100%以下。在树脂层与卷绕固定带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树脂层的宽度例如优选为电极组的最外周的长度的50%以上(例如50~90%),也可以为50~80%。另外,在与卷绕固定带分开地形成树脂层的情况下,树脂层的宽度大于负极引线的宽度,优选为电极组的最外周的长度的30%以下,也可以为20%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配置了树脂层时,将卷绕式电极组的与卷绕轴正交且沿着电极组的周面的方向(周向)上的树脂层的长度设为“树脂层的宽度”。
本发明对于使从电极组引出的负极引线与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的内侧壁连接的方式的圆筒形电池是有用的,圆筒形电池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在尺寸较大的圆筒形电池中,能够利用通过拔掉在形成卷绕式电极组时利用的卷芯而形成于电极组的卷绕中心的空间,将负极引线通过焊接等而与电池壳体的内底面连接。因此,本发明对于难以采用这样的连接方法的小尺寸的圆筒形电池来说尤为有用。在这样的圆筒形电池中,电池的外径例如是10mm以下(例如3~10mm),也可以是3~8mm或3~6mm。
圆筒形电池的高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是10~65mm。
以下,对电池的构成要素具体进行说明。
(卷绕式电极组)
(正极)
电极组所包含的正极具有正极集电体和形成于正极集电体的表面的正极合剂层。
作为正极集电体,优选使用铝箔及/或铝合金箔等金属箔。从电池的小型化及正极集电体的强度的观点出发,正极集电体的厚度优选为10~50μm。
正极合剂层也可以形成于正极集电体的单面,但从高容量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形成于双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卷绕式电极组的卷绕起点及/或卷绕终点,为了避免成为正极合剂层与负极活性物质层不对置的状态,也可以仅在单面形成正极合剂层。
正极合剂层(形成于正极集电体的单面的正极合剂层)的厚度优选为30~90μm,进一步优选为30~70μm。正极的总厚度例如也可以为80~180μm。
正极合剂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作为正极活性物质,能够根据电池的种类而适当选择。例如,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例示出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例如钴酸锂(LiCoO2)、镍酸锂(LiNiO2)、锰酸锂(LiMn2O4)、在这些化合物中将Co、Ni或Mn的一部分置换成其他元素(过渡金属元素及/或典型元素等)等而得到的含锂复合氧化物等。
正极合剂层能够根据需要而包含粘结剂及/或导电剂。作为粘结剂,例如举出聚偏氟乙烯(PVDF)等氟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系橡胶、氟系橡胶等橡胶状聚合物、及/或聚丙烯酸等。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100质量份,正极合剂层中的粘结剂的量例如为1~5重量份。
作为导电剂,例如举出石墨类、炭黑类、碳纤维等碳质材料、金属纤维、及/或具有导电性的有机材料等。在使用导电剂的情况下,正极合剂层中的导电剂的量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100质量份例如为0.5~5质量份。
正极能够通过将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及分散介质在内的正极合剂料浆涂布于正极集电体的表面后进行干燥并沿厚度方向压缩而形成。也可以向正极料浆添加粘结剂及/或导电剂。作为分散介质,能够使用水、N-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有机溶剂、及它们的混合溶剂等。
设置于正极集电体露出部的绝缘层由绝缘材料形成即可。作为绝缘材料,优选使用包含绝缘性的树脂成分的粘合剂,例如能够使用橡胶系粘合剂、丙烯酸系粘合剂、硅酮系粘合剂、聚氨酯系粘合剂等。粘合剂除了树脂成分之外,根据需要也包含增粘剂、交联剂、软化剂、抗老化剂等。
作为绝缘层,也可以使用绝缘带。绝缘带具有绝缘片(基材薄膜)和设置于绝缘片的一个面的粘合层。粘合层包含上述的粘合剂。绝缘片例如能够使用聚丙烯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酰亚胺薄膜、聚苯硫醚(PPS)薄膜等、聚烯烃、工程塑料的薄膜。
绝缘层的厚度优选为正极合剂层的厚度的20%~50%。
(负极)
负极能够包含负极集电体和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
作为负极集电体,优选使用铜箔及/或铜合金箔等金属箔。通过使用包含铜的负极集电体,能够减小电阻,因此,容易得到高输出。
负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的单面,但从高容量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形成于双面。与正极合剂层的情况同样地,在卷绕式电极组的卷绕起点及/或卷绕终点,也可以形成负极集电体的单面露出的单面露出部,还可以形成双面露出的双面露出部。
负极活性物质层(形成于负极集电体的单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优选为30~120μm,进一步优选为35~100μm。负极的总厚度例如也可以为80~250μm。
负极活性物质层包含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能够根据电池的种类而适当选择。例如,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例示出能够吸收及释放锂离子的碳质材料、硅单体、硅化合物(氧化物等)等。作为碳质材料,例如举出石墨材料(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等)、非晶质碳材料等。
负极活性物质层能够根据需要而包含粘结剂及/或增粘剂。
作为粘结剂,例如举出PVDF等氟树脂、及/或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系橡胶等橡胶状聚合物。作为增粘剂,例如举出羧甲基纤维素(CMC)等纤维素醚等。
负极能够依据正极的情况而形成。负极料浆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和分散介质,也可以根据需要还包含粘结剂及/或增粘剂。作为分散介质,能够从针对正极例示出的物质中适当选择。在为硅单体或硅化合物等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利用气相法在负极集电体的表面堆积而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
(隔膜)
作为隔膜,例如举出微多孔膜、无纺布。这些隔膜优选包含树脂。隔膜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复合层或多层。
作为树脂,能够例示出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树脂、聚酰胺树脂、及/或聚酰亚胺树脂等。
隔膜的厚度例如能够从5~300μm的范围内适当选择,优选为5~40μm(或10~40μm),进一步优选为5~30μm。
(其他)
卷绕式电极组能够通过使用卷芯将正极、负极以及介于它们之间的隔膜卷绕后拔掉卷芯而形成。卷芯是圆柱状,通过使用这样的卷芯,能够在电极组中心部形成空间,从而得到圆筒状的电极组。需要说明的是,在圆筒状的电极组中也包含圆筒局部地弯曲的形状、在圆筒的直径方向上稍微压扁的形状等类似于圆筒状的形状。
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中空部分)的直径例如为0.7~4mm,也可以为0.7~2.5mm。
需要说明的是,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的直径是指,电极组的与轴向(长边方向)垂直的剖面中的空间部分的相当于圆(即,剖面中的具有与空间部分的面积相同的面积的圆)的直径。
电极组所包含的正极(或负极)经由引线而与电池壳体或封口板电连接。即,将引线的一端部与电极(正极或负极)连接,将引线的另一端部与电池壳体或封口板连接。由于电池壳体内的容积小,因此,优选正极引线的一端部在电极组的内周侧与正极连接,负极引线的一端部在电极组的外周侧(优选为最外周)与负极连接。此时,优选在电极组的最外周预先形成负极集电体露出部。需要说明的是,与负极引线连接的电池壳体是外部负极端子,与正极引线连接的封口板是外部正极端子。
作为正极引线的材质,例如能够使用铝、钛、镍等金属或其合金等。
作为负极引线的材质,例如能够使用镍、铜等金属或其合金等。
引线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但例如能够使用线状或片状(或丝带状)的引线等。优选适当选择用于与电池壳体的内侧壁连接的引线的宽度及/或厚度,使得确保电极组向电池壳体插入的插入容易度及/或引线的强度,及/或减小引线在电池壳体内占据的体积。在丝带状的引线中,从确保某种程度的焊接强度且省空间的观点出发,引线的宽度优选为1~3mm,进一步优选为1~2mm。从引线的强度及电极组的插入容易度等的观点出发,引线的厚度例如为0.03~0.15mm,优选为0.05~0.15mm,进一步优选为0.05~0.1mm。
负极引线的一端部例如与设置于负极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连接。如上所述,当在电极组的最外周设置负极集电体露出部时,能够在该负极集电体露出部连接负极引线的一端部,因此,连接的作业变得容易。另外,正极引线的一端部例如与设置于正极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连接。如图1所示,正极引线的一端部可以与在正极的宽度方向(与电极组的卷绕轴平行的方向)的端部设置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连接,也可以与沿着正极的宽度方向设置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连接。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优选在电极组的内周侧将正极引线的一端部与正极集电体露出部连接,使得容易将正极引线的另一端部与封口板的底面连接。
(树脂层)
作为构成树脂层的树脂,只要能够加强负极引线即可,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使用热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等各种树脂。作为树脂,例如优选为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等聚酰亚胺系树脂等。树脂层可以包含一种树脂,也可以包含两种以上的树脂。
也可以通过将具备树脂层和形成于树脂层的表面的粘合层的粘合带粘贴于负极引线而设置树脂层。粘合层没有特别限制,由丙烯酸系等粘合剂形成。另外,树脂层也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包含树脂(或单体、低聚物等树脂的前驱体)在内的涂布液涂布于负极引线而形成涂膜,进行干燥或根据需要进行聚合,由此形成树脂层。
树脂层也可以与用于固定电极组的卷绕终点的卷绕固定带形成为一体。即,在利用卷绕固定带固定电极组的卷绕端的同时,将从卷绕端延伸出的卷绕固定带以加强负极引线的方式进行粘贴,从而形成树脂层。卷绕固定带例如使用粘合带。
树脂层的厚度例如为10~70μm,优选为20~60μm,进一步优选为25~60μm。
树脂层的长度(与电极组的卷绕轴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能够适当设定在如下的范围内:即便加强了负极引线,树脂层与负极引线的同电池壳体接合的接合部位也不重叠。树脂层的长度如上述那样根据设置树脂层的区域进行选择即可。
(电解质)
电解质能够根据电池的种类而适当选择。电解质例如包含溶剂和溶解在溶剂中的溶质(支持电解质)。电解质可以为液体状,也可以为凝胶状。
例如,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作为支持电解质(或锂盐),使用含氟酸的锂盐[六氟磷酸锂(LiPF6)、四氟硼酸锂(LiBF4)、三氟甲磺酸锂(LiCF3SO3)等]等。作为溶剂,使用非水溶剂。作为非水溶剂,例如举出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乙酯(EC)等环状碳酸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EMC)等链状碳酸酯、链状醚、环状醚、内酯。
电解质中的支持电解质的浓度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为0.5~2mol/L。
(电池壳体)
电池壳体是具有开口部的有底圆筒形。在电池壳体内收容有电极组及非水电解质。
电池壳体的底部的厚度(最大厚度)例如为0.08~0.2mm,优选为0.09~0.15mm。电池壳体的侧壁的厚度(最大厚度)例如为0.08~0.2mm,优选为0.08~0.15mm。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厚度是组装后的电池中的电池壳体的底部及侧壁的厚度。
电池壳体优选为金属罐。作为构成电池壳体的材料,能够例示出铝、铝合金(微量含有锰、铜等其他金属的合金等)、铁、及/或铁合金(包含不锈钢)等。电池壳体也可以根据需要被实施镀覆处理(例如镍镀覆处理等)。构成电池壳体的材料能够根据电池壳体的极性等而适当选择。
(封口板)
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电池壳体的开口部被封口板封口。
封口板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例示出圆盘状或圆盘的中央部沿厚度方向突出的形状(帽子状)等。封口板也可以在内部形成有空间,还可以在内部不形成空间。帽子状的封口板包括:具有环状的边缘(凸缘)和从边缘的内周朝厚度方向的一方突出的端子部的封口板;以及具有环状的边缘和从边缘的内周朝厚度方向的两方突出的端子部的封口板等。后者是将两个帽子以使边缘侧对置的状态重叠这样的外形。突出的端子部可以是圆柱状,也可以是具有顶面(或顶面及底面)的圆筒状。
作为构成封口板的材料,能够例示出铝、铝合金(微量含有锰、铜等其他金属的合金等)、铁、铁合金(也包含不锈钢)等。封口板也可以根据需要被实施镀覆处理(例如镍镀覆处理等)。构成封口板的材料能够根据封口板的极性等而适当选择。
基于封口板的电池壳体的开口部的封口能够通过公知的方法来进行。封口优选经由垫圈对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与封口板进行铆接封口。铆接封口例如能够通过使电池壳体的开口端部经由垫圈相对于封口板朝内侧弯曲来进行。
(垫圈)
垫圈介于电池壳体的开口部(具体而言为开口端部)与封口板(具体而言为封口板的周缘部)之间,具有将两者绝缘且确保电池内的密闭性的功能。
垫圈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以覆盖封口板的周缘部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在使用圆盘状的封口板的情况下,垫圈可以为覆盖圆盘状的周缘这样的形状,在使用帽子状的封口板的情况下,垫圈可以为覆盖边缘的周缘这样的形状。
作为构成垫圈的材料,能够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能够不特别限制地使用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垫圈中使用的材料。作为材料的具体例,例如举出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聚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共聚物等氟树脂、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酰胺、聚酰亚胺、液晶聚合物等。关于这些材料,可以单独地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垫圈能够根据需要而包含公知的添加剂(例如无机纤维等填料)。
从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密闭性的观点出发,在垫圈与封口板及/或电池壳体之间,也可以根据需要而配置密封剂等。密封剂优选由电绝缘性材料构成。
(绝缘环)
在电极组的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的端面与封口板之间能够配置绝缘环等。从电极组引出的正极引线的一端部优选在穿过了绝缘环的孔的状态下与封口板的底面连接。从电极组引出的负极引线的一端部穿过绝缘环的外周面与电池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在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与电池壳体的内侧壁连接。
绝缘环并非必须是与垫圈不同的构件,也可以利用绝缘环与垫圈形成为一体这一形状的绝缘环。
作为绝缘环的材质,能够使用绝缘材料,例如,也可以从作为垫圈的材质而例示的材质中适当选择。绝缘环能够包含公知的添加剂(例如无机纤维等填料)。
圆筒形电池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来制造:在电池壳体中收容电极组及电解质,使从电极组引出的负极引线及正极引线分别与电池壳体及封口板连接,利用封口板,经由垫圈将电池壳体的开口部封口。可以在形成电极组之后且在收容于电池壳体之前设置树脂层,也可以在形成电极组时形成树脂层。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及比较例对本发明具体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按照以下的步骤,制作出图2所示的圆筒形电池(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
(1)正极的制作
通过向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镍酸锂100质量份、作为导电剂的乙炔黑4质量份及作为粘结剂的PVDF4质量份加入作为分散介质的NMP并进行混合,从而调制出正极合剂料浆。通过将正极合剂料浆涂布于作为正极集电体的铝箔(厚度15μm)的双面,干燥后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从而制作出正极(厚度0.14mm)。在制作时,在正极设置有在正极的宽度方向(与电极组的卷绕轴平行的方向)上不具有正极合剂层的区域(正极集电体露出部),将丝带状的铝制正极引线(宽度1.0mm、厚度0.05mm)的一端部与正极集电体露出部连接。另外,在正极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在两方的表面不具有正极合剂层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以覆盖该正极集电体露出部的方式粘贴绝缘性的粘合带而形成了绝缘层。
(2)负极的制作
通过混合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人造石墨粉末100质量份、作为粘结剂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二烯共聚物1质量份、作为增粘剂的CMC1质量份,并使得到的混合物分散到脱离子水中,从而调制出负极合剂料浆。通过在作为负极集电体的铜箔(厚度10μm)的双面涂布负极合剂料浆,干燥后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从而制作出负极(厚度0.15mm)。在负极的电极组中相当于最外周的部分,以在双面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方式形成了负极集电体露出部。在该负极集电体露出部连接有丝带状的镍制负极引线(宽度1.5mm、厚度0.05mm)的一端部。
(3)电极组的制作
将带状的隔膜夹入到卷芯(直径0.8mm的圆柱状)的狭缝部,在狭缝部弯折而成为重叠两张的状态。使隔膜、正极以及负极重合,使得在卷绕的状态下成为隔膜介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状态。此时,正极的正极合剂层与负极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对置地配置。在该状态下,以卷芯为中心而卷绕正极、负极及隔膜,由此形成了卷绕式电极组。稍微松缓卷绕而拔掉卷芯,在卷绕终点粘贴卷绕固定带而固定了电极组。
然后,在从电极组的端面(在进入到电池壳体内的情况下是位于开口部侧的端面)延伸出负极引线的状态下,从电极组的外周侧,利用作为树脂层而具有聚丙烯层(厚度30μm)的粘合带覆盖负极引线的一部分,由此形成了图2所示的树脂层(树脂层29)。需要说明的是,电极组中心部的空间(中空部分)的直径约为0.9mm。
(4)非水电解质的调制
在以1∶1的质量比包含EC和EMC的混合溶剂中溶解LiPF6,由此调制出非水电解质。此时,非水电解质中的LiPF6的浓度为1.0mol/L。
(5)圆筒形电池的制作
将在(3)中得到的电极组向由镍镀覆铁板形成且具有开口部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体插入,通过焊接将负极引线的另一端部连接到电池壳体的内侧壁。在电极组的上部配置绝缘环,将从电极组引出的正极引线的另一端部穿过绝缘环的孔而连接到封口板的底面。此时,在封口板的周缘部预先装配有环状的绝缘性垫圈。向电池壳体内注入规定量的在(4)中调制出的非水电解质。将实施了镍镀覆的铁制的封口板配置于电池壳体的开口部,将电池壳体的开口端部相对于封口板的周缘部在夹设了垫圈的状态下进行铆接,由此来封口。然后,在电池的上部配置了绝缘性的环构件。
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标称容量30mAh的圆筒形锂离子二次电池(高度H30mm)。制作出合计10个同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评价)
将得到的电池以电极组的卷绕轴为铅垂方向且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朝下的方式从高度1m的位置向地面落下了五次。接着,以开口部侧朝上的方式使电池的朝向翻转,与上述同样地落下了五次。将这种情况设为一组,反复进行了合计10组。之后,将电池分解,目视下观察了负极引线的断裂状态。求出10个电池中负极引线发生了断裂的电池的个数比率(%)。
(比较例1)
除了未设置树脂层(未将粘合带粘贴于负极引线)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电池,并进行了评价。
(实施例2)
代替粘合带而使用宽度宽的卷绕固定带,形成了树脂层。具体而言,在电极组的收容于电池壳体时成为电池壳体的开口部侧的方向上,延伸出卷绕固定带,通过覆盖负极引线的容易弯曲的部位(实施例1中形成有树脂层的部位)而形成了树脂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电池,进行了评价。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实施例1中的在负极引线形成了树脂层的区域,利用卷绕固定带的延伸部分进行了覆盖。作为卷绕固定带,使用了作为树脂层而具有聚丙烯层(厚度30μm)的卷绕固定带。
(实施例3)
通过从电极组的外周侧与内周侧的两方利用粘合带来覆盖负极引线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树脂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电池,并进行了评价。
(实施例4)
使用作为树脂层而具有聚酰亚胺的粘合带,形成了树脂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电池,并进行了评价。
(实施例5)
使用作为树脂层而具有聚乙烯层的粘合带,形成了树脂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电池,并进行了评价。
(实施例6)
使用作为树脂层而具有聚酰胺层的粘合带,形成了树脂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电池,并进行了评价。
(实施例7)
使用作为树脂层而具有聚丙烯层(厚度10μm)的粘合带,形成了树脂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电池,并进行了评价。
(实施例8)
使用作为树脂层而具有聚丙烯层(厚度70μm)的粘合带,形成了树脂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出电池,并进行了评价。
表1示出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评价结果。实施例1~8是A1~A8,比较例1是B1。
[表1]
如表1所示,在比较例中,在90%的电池中负极引线发生了断裂。与此相对,在实施例中,负极引线的断裂显著降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圆筒形电池中,即便在电池落下的情况下也抑制了负极引线的断裂,能够确保高品质。因此,能够适合用作各种电子设备、尤其是要求小型电源的各种便携电子设备[也包含眼镜(3D眼镜等)、助听器、手写笔、穿戴式终端等]的电源。
附图标记说明:
2:负极;
4:正极;
5:绝缘层;
6:隔膜;
8:电池壳体;
10:负极端子;
12:封口板;
14:正极端子;
16:垫圈;
18:中空部分;
20:负极集电体;
20a:负极集电体露出部;
20b:负极集电体的端面;
21:负极活性物质层;
22:负极引线;
24:正极引线;
26、27:连接部位;
28:绝缘环;
29:树脂层;
30:环构件;
40:正极集电体;
41:正极合剂层;
40a:正极集电体露出部;
50:卷芯;
54:卷绕固定带。

Claims (10)

1.一种圆筒形电池,包括:具有开口部的有底圆筒形的电池壳体;收容在所述电池壳体中的卷绕式电极组及电解质;以及将所述开口部封口的封口板,
所述电极组包括:与正极引线连接的正极;与负极引线连接的负极;以及介于所述正极与所述负极之间的隔膜,
所述正极引线的一端部与所述正极连接,所述正极引线的另一端部从所述电极组的位于所述开口部侧的一个端面引出而与所述封口板的底部连接,
所述负极引线的一端部与所述负极连接,所述负极引线的另一端部从所述一个端面引出而与所述电池壳体的所述开口部侧的内侧壁连接,
在所述负极引线的同所述负极连接的连接部位与同所述电池壳体连接的连接部位之间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树脂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形电池,其中,
所述正极具备正极集电体、形成于所述正极集电体的表面的正极合剂层以及在所述正极集电体的表面未形成所述正极合剂层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
所述树脂层设置在所述负极引线的至少与所述正极集电体露出部对置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筒形电池,其中,
所述正极集电体露出部至少配置在所述电极组的电池壳体开口部侧,在所述正极集电体的两方的表面未形成所述正极合剂层。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形电池,其中,
所述负极具备负极集电体和形成于所述负极集电体的表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
在所述负极集电体的表面未形成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配置于所述电极组的最外周,
所述负极引线与所述负极集电体露出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形电池,其中,
所述树脂层设置为至少覆盖所述负极引线的所述电池壳体侧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形电池,其中,
所述树脂层的宽度大于所述负极引线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形电池,其中,
所述圆筒形电池具备将所述电极组的卷绕终点固定的卷绕固定带,
所述树脂层与所述卷绕固定带形成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圆筒形电池,其中,
所述树脂层的宽度是所述电极组的最外周的长度的50%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形电池,其中,
所述圆筒形电池还具有配置在所述电极组与所述封口板之间的绝缘环,
设置所述树脂层,使得覆盖所述负极引线的至少同所述绝缘环的所述电极组侧的端面与所述电极组的所述一个端面之间对置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形电池,其中,
所述圆筒形电池的外径为10mm以下。
CN201780070916.6A 2016-11-30 2017-09-26 圆筒形电池 Pending CN1099643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3513 2016-11-30
JP2016-233513 2016-11-30
PCT/JP2017/034613 WO2018100853A1 (ja) 2016-11-30 2017-09-26 円筒形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64353A true CN109964353A (zh) 2019-07-02

Family

ID=62242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0916.6A Pending CN109964353A (zh) 2016-11-30 2017-09-26 圆筒形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8100853A1 (zh)
CN (1) CN109964353A (zh)
WO (1) WO201810085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67837A (zh) * 2020-09-16 2022-04-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14730952A (zh) * 2021-03-31 2022-07-08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设备
CN115104216A (zh) * 2020-02-12 2022-09-2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二次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40154221A1 (en) * 2021-03-15 2024-05-09 Panasonic Energy Co., Ltd. Cylindrical battery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04360U (zh) * 1985-06-13 1986-12-23
JPH04329259A (ja) * 1991-05-02 1992-11-18 Sony Corp 電池用リード電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N1445874A (zh) * 2002-03-15 2003-10-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密闭型电池
JP2004220816A (ja) * 2003-01-09 2004-08-05 Sony Corp 電池用リード端子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JP2010108870A (ja) * 2008-10-31 2010-05-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円筒形電池
WO2015198526A1 (ja) * 2014-06-26 2015-12-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捲回型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2736Y1 (zh) * 1968-08-20 1975-01-24
JPH0531810Y2 (zh) * 1988-09-16 1993-08-16
KR100477750B1 (ko) * 2002-09-23 2005-03-1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온 전지의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이온 전지
JP3414729B1 (ja) * 2002-12-13 2003-06-09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12090726A1 (ja) * 2010-12-28 2012-07-0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04360U (zh) * 1985-06-13 1986-12-23
JPH04329259A (ja) * 1991-05-02 1992-11-18 Sony Corp 電池用リード電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N1445874A (zh) * 2002-03-15 2003-10-0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密闭型电池
JP2004220816A (ja) * 2003-01-09 2004-08-05 Sony Corp 電池用リード端子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JP2010108870A (ja) * 2008-10-31 2010-05-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円筒形電池
WO2015198526A1 (ja) * 2014-06-26 2015-12-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捲回型電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04216A (zh) * 2020-02-12 2022-09-2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二次电池
CN114267837A (zh) * 2020-09-16 2022-04-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14267837B (zh) * 2020-09-16 2024-04-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CN114730952A (zh) * 2021-03-31 2022-07-08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设备
WO2022205188A1 (zh) * 2021-03-31 2022-10-0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设备
CN114730952B (zh) * 2021-03-31 2024-03-12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扣式电池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100853A1 (ja) 2019-10-17
WO2018100853A1 (ja) 2018-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3761B (zh) 卷绕型电池
US8465871B2 (en) Electrochemical cells with tabs
CN102959760B (zh) 柔性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US7378183B2 (en) Sealed cell using film outer casing body
CN109964353A (zh) 圆筒形电池
CN107026254A (zh) 包括电流中断装置的二次电池
WO2012147782A1 (ja) 密閉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270625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7836061A (zh) 非水电解质电池及电池包
JP6731716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187874A (ja) 扁平形電池
JP2011076740A (ja) 捲回型電極群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ならびに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2174387A (ja) 電池用電極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
KR20160074209A (ko) 각형 만곡 이차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5201557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及び非水電解質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0235277A (zh) 电池用引线以及卷绕型电池
JP7182108B2 (ja) 円筒形二次電池
WO2019098023A1 (ja) 円筒形二次電池
JP5477245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127599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WO2018105398A1 (ja) 円筒形の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7209196B2 (ja) 円筒形二次電池
JP2018139187A (ja) 捲回型電池
JP4055395B2 (ja) 密閉型電池
JP7022909B2 (ja) 捲回型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