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07322B - 差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差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07322B
CN114207322B CN202080054959.7A CN202080054959A CN114207322B CN 114207322 B CN114207322 B CN 114207322B CN 202080054959 A CN202080054959 A CN 202080054959A CN 114207322 B CN114207322 B CN 1142073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portion
groove
gear
shape
dif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549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07322A (zh
Inventor
关口亚久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4207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073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073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073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7Elements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69Bearings or seals
    • F16H57/0471B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48/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rotating c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7Gearboxes for accommodating differential g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09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blem to increase efficiency, e.g. by reducing splash los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4Lubricant guiding means in the wall of or integrated with the casing, e.g. grooves, channels,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3Axle or inter-axle different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 F16H2048/087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inion gears, e.g. their type or arran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维持小齿轮的顺畅的旋转动作。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侧面齿轮和小齿轮,所述差速器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和旋转轴部,所述旋转轴部从壳体主体突出且被轴支承为能够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在旋转轴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将润滑油导入到壳体主体的收纳空间中的导入槽。在壳体主体的内表面形成有与导入槽连通且朝向小齿轮的背面侧延伸的内表面槽。内表面槽包括第一槽部分和位于比第一槽部分靠壳体主体的径向外侧的位置的第二槽部分。第一槽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第二槽部分的形状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难以越过的形状。

Description

差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差动装置。
背景技术
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差速器壳)和收纳于该差速器壳体中的差动齿轮机构。差速器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和旋转轴部。在壳体主体形成有用于收纳差动齿轮机构的收纳空间。旋转轴部从壳体主体突出且呈形成有与该壳体主体的收纳空间连通的壳体贯通孔的筒状,该旋转轴部被轴支承为能够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差动齿轮机构具有:侧面齿轮,其配置为能够以上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以及小齿轮,其配置为能够以与该第一旋转轴垂直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且与侧面齿轮啮合。在差速器壳体被旋转驱动时,其驱动力经由小齿轮和侧面齿轮而传递至与侧面齿轮连结的驱动轴。
以往,存在这样的差动装置:为了维持小齿轮的顺畅的旋转动作,而具备用于向小齿轮的背面侧(小齿轮的背面与壳体主体的内表面之间)供给润滑油的结构。具体而言,在该以往的差动装置中,在旋转轴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将润滑油导入到壳体主体的收纳空间中的导入槽。另外,在壳体主体的内表面形成有与导入槽连通且朝向小齿轮的背面侧延伸的内表面槽。由此,在差速器壳体的旋转中,润滑油经由导入槽被供给到内表面槽。供给的润滑油通过施加于旋转的差速器壳体的离心力而朝向内表面槽中的小齿轮的背面侧流动,到达小齿轮的背面,由此,例如抑制小齿轮的背面与壳体主体的内表面的烧结、破坏等的产生。其结果为,维持了小齿轮的顺畅的旋转动作(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125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维持小齿轮的顺畅的旋转动作,特别是在车辆前进时,需要向小齿轮的背面侧供给适量的润滑油。但是,在以往的差动装置中,没有对内表面槽的形状进行研究,因此,在车辆前进时,从导入槽供给的润滑油在内表面槽的中途无用地飞散,其结果为,到达小齿轮的背面的润滑油量减少,可能无法维持小齿轮的顺畅的旋转动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差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差动装置具备:差速器壳体,其具有壳体主体和旋转轴部,所述壳体主体形成有收纳空间,所述旋转轴部从所述壳体主体突出且呈形成有与所述收纳空间连通的壳体贯通孔的筒状,所述旋转轴部被轴支承为能够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侧面齿轮,其收纳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所述收纳空间中,且被配置成能够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以及小齿轮,其收纳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所述收纳空间中,且被配置成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垂直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且所述小齿轮与所述侧面齿轮啮合,其中,在所述旋转轴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将润滑油导入到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收纳空间中的导入槽,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内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导入槽连通且朝向所述小齿轮的背面侧延伸的内表面槽,所述内表面槽包括第一槽部分和第二槽部分,所述第二槽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一槽部分靠所述壳体主体的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一槽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槽部分的形状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难以越过的形状。
在本差动装置中,在壳体主体的内表面形成有与形成于旋转轴部的导入槽连通的内表面槽,该内表面槽包括第二槽部分和第一槽部分。第二槽部分配置于比第一槽部分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第一槽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第二槽部分的形状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难以越过的形状。由此,在车辆前进时,抑制了润滑油在内表面槽的径向内侧无用飞散,容易被供给到内表面槽的径向外侧,到达小齿轮的背面的润滑油量增加,维持了小齿轮的顺畅的旋转动作。
(2)在上述差动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槽部分的所述至少一部分中的、作为所述车辆前进时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旋转方向的前进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内壁面比所述第二槽部分中的所述前进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内壁面陡急。根据本差动装置,关于第二槽部分和第一槽部分,通过使前进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内壁面的陡急度彼此不同这样的比较简单的结构,抑制内表面槽的径向内侧的润滑油的无用飞散,润滑油容易被供给到内表面槽的径向外侧,到达小齿轮的背面的润滑油量增加,维持了小齿轮的顺畅的旋转动作。
(3)在上述差动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内表面槽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槽部分的径向内侧的第三槽部分,所述第三槽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槽部分的形状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容易越过的形状,所述第三槽部分被所述侧面齿轮的背面覆盖。根据本差动装置,内表面槽中的、位于比第一槽部分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第三槽部分的形状与第一槽部分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容易越过的形状。由此,抑制了第一槽部分处的润滑油的无用飞散,润滑油容易被供给到内表面槽的径向外侧,并且到达侧面齿轮的背面的润滑油量增加,维持了侧面齿轮的顺畅的旋转动作。
(4)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差动装置具有:差速器壳体,其具有壳体主体和旋转轴部,所述壳体主体形成有收纳空间,所述旋转轴部从所述壳体主体突出且呈形成有与所述收纳空间连通的壳体贯通孔的筒状,所述旋转轴部被轴支承为能够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侧面齿轮,其收纳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所述收纳空间中,且被配置成能够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以及小齿轮,其收纳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所述收纳空间中,且被配置成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垂直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且所述小齿轮与所述侧面齿轮啮合,其中,在所述旋转轴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将润滑油导入到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收纳空间中的导入槽,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内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导入槽连通且朝向所述小齿轮的背面侧延伸的内表面槽,所述内表面槽包括第一槽部分和第三槽部分,所述第三槽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一槽部分靠所述壳体主体的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第一槽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所述第三槽部分的形状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难以越过的形状。
在本差动装置中,内表面槽中的第一槽部分与第三槽部分相比成为润滑油难以越过的形状,因此,抑制了润滑油通过第一槽部分而无用飞散,容易被供给到内表面槽的径向内侧,到达小齿轮的背面的润滑油量增加,维持了小齿轮的顺畅的旋转动作。
(5)在上述差动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三槽部分的所述至少一部分中的、作为所述车辆前进时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旋转方向的前进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一槽部分中的所述前进旋转方向上后方侧的内壁面相比倾斜更为缓和。根据本差动装置,关于第一槽部分和第三槽部分,通过使前进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内壁面的陡急度彼此不同这样的比较简单的结构,能够抑制内表面槽的径向内侧处的润滑油的无用飞散,并且维持了侧面齿轮的顺畅的旋转动作。
(6)在上述差动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三槽部分被所述侧面齿轮的背面覆盖。根据本差动装置,内表面槽中的、位于比第一槽部分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第三槽部分的形状与第一槽部分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容易越过的形状。由此,抑制了第一槽部分处的润滑油的无用飞散,润滑油容易被供给到内表面槽的径向外侧,并且到达侧面齿轮的背面的润滑油量增加,维持了侧面齿轮的顺畅的旋转动作。
(7)在上述差动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二槽部分被所述小齿轮的背面覆盖。根据本差动装置,抑制了润滑油在内表面槽的径向内侧无用飞散而直到润滑油到达小齿轮的背面,因此,到达小齿轮的背面的润滑油量更有效地增加,维持了小齿轮的顺畅的旋转动作。(8)在上述差动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槽部分位于所述侧面齿轮的背面与所述小齿轮的背面之间。根据本差动装置,通过抑制侧面齿轮的背面与小齿轮的背面之间的润滑油的无用飞散,能够通过向小齿轮的背面侧供给充分的润滑油来维持小齿轮的顺畅的旋转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差动装置1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局部地表示差速器壳体10的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侧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图2的III-III的位置处的内表面槽25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内表面槽25的截面形状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4中的内表面槽25的截面形状的图案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1、2中的内表面槽25的截面形状的图案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3~5中的内表面槽25的截面形状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方式:
A-1.差动装置1的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差动装置1的结构的剖视图。此外,在图1中,关于后述的驱动轴62、64、螺栓29示出了平面结构。在图1中示出了用于确定方向的相互垂直的XYZ轴。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将Z轴正方向(纸面上方向)称为上方向,将Z轴负方向(纸面下方向)称为下方向,将X轴正方向称为右方向,将X轴负方向称为左方向。后述的图2以后也是同样的。
如图1所示,差动装置1例如与变速装置(未图示)一起收纳在汽车的变速箱2内。在变速箱2的右侧壁形成有以沿着左右方向(X轴方向)的第一旋转轴X1为中心的圆形的右侧孔3,在右侧孔3的左侧(变速箱2的内部空间侧)配置有以第一旋转轴X1为中心的环状的右侧轴承5。在变速箱2的左侧壁形成有以第一旋转轴X1为中心的圆形的左侧孔4,在左侧孔4的右侧(变速箱2的内部空间侧)配置有以第一旋转轴X1为中心的环状的左侧轴承6。
差动装置1具备差速器壳体10和差动齿轮机构50。
A-1-1.差速器壳体10的结构:
差速器壳体10在变速箱2内能够旋转地支承于上述的一对轴承5、6,并且将差动齿轮机构50收纳于差速器壳体10的内部。具体而言,差速器壳体10具有壳体主体20和一对旋转轴部(右侧旋转轴部30以及左侧旋转轴部40)。此外,差速器壳体10例如由金属形成。
壳体主体20例如是中空的大致球状体。在壳体主体2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收纳差动齿轮机构50的收纳空间22。在壳体主体20的周壁形成有从收纳空间22向壳体主体20的外部开口的一对开口部24(也称为“作业窗”,参照后述的图2)。一对开口部24形成于壳体主体20的周壁中的隔着第一旋转轴X1而相互对置的位置。此外,在差动装置1的组装工序中,差动齿轮机构50的构成部件经由该开口部24而被插入到壳体主体20的收纳空间22内。
在壳体主体20的外周面设置有以第一旋转轴X1为中心的环状的凸缘26,齿圈28经由螺栓29而紧固于该凸缘26。齿圈28与变速装置的输出齿轮8啮合。此外,齿圈28也可以不使用螺栓29而例如通过焊接等与凸缘26接合。另外,齿圈28也可以与壳体主体20形成为一体。
右侧旋转轴部30具有形成有右侧贯通孔32的圆筒状的形状,形成为从壳体主体20的周壁的右侧外表面向右侧突出。左侧旋转轴部40具有形成有左侧贯通孔42的圆筒状的形状,形成为从壳体主体20的周壁的左端外表面向左侧突出。右侧旋转轴部30和左侧旋转轴部40的中心轴都与第一旋转轴X1大致一致。右侧旋转轴部30的右侧贯通孔32和左侧旋转轴部40的左侧贯通孔42都与壳体主体20的收纳空间22连通。右侧旋转轴部30能够旋转地轴支承于在变速箱2中配置的右侧轴承5,左侧旋转轴部40能够旋转地轴支承于在变速箱2中配置的左侧轴承6。由此,差速器壳体10能够在变速箱2内以第一旋转轴X1为中心旋转。
A-1-2.差动齿轮机构50的结构:
差动齿轮机构50具备:小齿轮轴52、一对小齿轮54、右侧侧面齿轮56以及左侧侧面齿轮58。小齿轮54和侧面齿轮56、58都由锥齿轮构成。小齿轮轴52沿着与第一旋转轴X1大致垂直的第二旋转轴Z1配置,小齿轮轴52的两端部插入并固定于孔23,所述孔23贯通形成于壳体主体20的周壁。一对小齿轮54以相互分离的方式配置,能够以第二旋转轴Z1为中心旋转地支承于小齿轮轴52。此外,小齿轮54不限于一对,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具备3个或4个,或者其以上的个数。另外,小齿轮轴52也可以不固定于差速器壳体10(壳体主体20),而例如固定于齿圈28。作为固定方法,不限于与本实施方式一样的方法,例如也可以是使用固定件的方法、焊接等。
右侧侧面齿轮56位于一对小齿轮54的右侧,且配置成与一对小齿轮54双方啮合。另外,在右侧侧面齿轮56形成有在第一旋转轴X1的方向上贯通的齿轮内周部57,在该齿轮内周部57上通过嵌合而固定有与右侧的车轴(未图示)连结的右侧驱动轴62,能够与该右侧驱动轴62一体地旋转。左侧侧面齿轮58位于一对小齿轮54的左侧,且配置成与一对小齿轮54双方啮合。另外,在左侧侧面齿轮58形成有在第一旋转轴X1的方向上贯通的齿轮内周部57,在该齿轮内周部57固定有与左侧的车轴(未图示)连结的左侧驱动轴64,能够与该左侧驱动轴64一体地旋转。此外,右侧驱动轴62借助于密封部件7能够旋转地轴支承于在变速箱2形成的右侧孔3中。左侧驱动轴64借助于密封部件7能够旋转地轴支承于在变速箱2形成的左侧孔4中。
A-1-3.用于将润滑油U供给到差动齿轮机构50的结构:
在各旋转轴部30、40的构成贯通孔32、42的内周面32A与各驱动轴62、64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从旋转轴部30、40的一端连通至另一端的共用连通路R1(在图1中,仅图示右侧旋转轴部30侧的共用连通路R1)。共用连通路R1例如由形成于各旋转轴部30、40的内周面32A上的螺旋形状的引导槽33形成。共用连通路R1(引导槽33)的一端例如与形成于变速箱2的导入路R(在图1中,仅图示右侧旋转轴部30侧的导入路R)连通。共用连通路R1(引导槽33)的另一端与各侧面齿轮56、58的外周面和差速器壳体10的内表面21(内壁)之间的连通路(以下,称为“齿轮外周侧连通路R2”)连通。并且,共用连通路R1的另一端还与各侧面齿轮56、58的齿轮内周部57和各驱动轴62、64的外周面之间的连通路(以下,称为“齿轮内周侧连通路R3”)连通。齿轮内周侧连通路R3延伸至小齿轮轴52侧的空间。另外,齿轮内周侧连通路R3例如以如下方式形成。各侧面齿轮56、58与各驱动轴62、64花键结合,例如,通过使形成于齿轮内周部57的多个花键齿的一部分缺失,从而形成齿轮内周侧连通路R3。此外,引导槽3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导入槽,右侧贯通孔32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壳体贯通孔。
A-1-4.差动装置1的动作: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差动装置1中,在来自动力源(未图示)的动力传递至变速装置而使输出齿轮8旋转时,与该输出齿轮8啮合的齿圈28进行旋转。当齿圈28旋转时,差速器壳体10随着该齿圈28的旋转而以第一旋转轴X1为中心旋转。在差速器壳体10旋转时,分别经由一对小齿轮54和一对侧面齿轮56、58对右侧驱动轴62和左侧驱动轴64进行旋转驱动。
在此,如图1所示,润滑油U经由导入路R被导入到差速器壳体10的各旋转轴部30、40的引导槽33。在差速器壳体10旋转时,随着该差速器壳体10的旋转,通过引导槽33的螺旋形状产生的螺杆泵作用,润滑油U经由共用连通路R1(引导槽33)而被供给至差速器壳体10的收纳空间22内。经由共用连通路R1供给至收纳空间22内的润滑油U的一部分从齿轮外周侧连通路R2通过,由此,抑制了侧面齿轮56、58与差速器壳体10的烧结、破坏等的产生,进而抑制了小齿轮54与差速器壳体10的烧结、破坏等的产生。另外,经由共用连通路R1供给至收纳空间22内的润滑油U的剩余部分从齿轮内周侧连通路R3通过,例如流入到小齿轮轴52与小齿轮54之间,由此,抑制了小齿轮轴52与小齿轮54的烧结、破坏等的产生。其结果为,维持了差动齿轮机构50的顺畅的动作。另外,在变速箱2内贮存有润滑油U,在差速器壳体10旋转时,随着该差速器壳体10的旋转,润滑油U在变速箱2内飞散,该飞散的润滑油U的一部分例如碰到变速箱2的内壁而弹回,经由形成于壳体主体20的上述开口部24流入到壳体主体20的收纳空间22,供给至差动齿轮机构50。
A-2.用于向小齿轮54的背面侧(小齿轮的背面与壳体主体的内表面之间)供给润滑油的结构:
A-2-1.内表面槽25的整体结构:
图2是局部地表示差速器壳体10的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侧的结构的说明图。在图2中示出了图1的II-II线的位置处的差速器壳体10的YZ截面结构。即,在图2中示出了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中的右侧旋转轴部30侧的区域。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收纳于差速器壳体10中的结构(小齿轮轴52、小齿轮54、侧面齿轮56、58)。另外,图3是表示图2的III-III线的位置处的内表面槽25的结构的剖视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中第一旋转轴X1的顺时针方向为车辆前进时的旋转方向(以下,称为“前进旋转方向L”)。
在此,如图2以及图3所示,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中的右侧旋转轴部30侧的区域包括:侧面齿轮对置区域21A、中间区域21B以及小齿轮对置区域21C。侧面齿轮对置区域21A是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中的、被右侧侧面齿轮56的背面(外周面)覆盖并且与右侧侧面齿轮56的背面接触而进行支承的环状的区域。右侧侧面齿轮56的背面是右侧侧面齿轮56中的与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对置的面。中间区域21B是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中的、位于比侧面齿轮对置区域21A靠壳体主体20的径向(与第一旋转轴X1垂直的方向)外侧的位置且未被右侧侧面齿轮56的背面和小齿轮54的背面中的任一方覆盖的环状的区域。具体而言,中间区域21B包括与右侧侧面齿轮56和小齿轮54的齿54A、56A彼此啮合的部分对应的区域。小齿轮对置区域21C是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中的、位于比中间区域21B靠壳体主体20的径向外侧的位置且被小齿轮54的背面(外周面)覆盖并且与小齿轮54的背面接触而进行支承的环状的区域。小齿轮54的背面是小齿轮54中的与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对置的面。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形成有内表面槽25。内表面槽25与形成于右侧旋转轴部30的上述引导槽33连通,且内表面槽25朝向小齿轮54的背面侧延伸。在此,内表面槽25与引导槽33连通不限于内表面槽25与引导槽33直接连通的情况,也包括经由规定的空间(右侧侧面齿轮56与右侧旋转轴部30之间的间隙)而连通的情况(参照图2)。另外,优选的是,内表面槽25以越接近小齿轮54的背面侧,距第一旋转轴X1的距离越长的方式延伸。由此,内表面槽25中的、越接近小齿轮54的背面侧的部分,因差速器壳体10的旋转而受到的离心力越大,其结果为,从引导槽33流向内表面槽25的润滑油U主要沿内表面槽25流向小齿轮54的背面侧。此外,以下,有时将内表面槽25的两端中的引导槽33侧的一端称为“内表面槽25的基端”,将小齿轮54侧的一端称为“内表面槽25的末端”。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表面槽25从形成于右侧旋转轴部30的引导槽33的附近穿过侧面齿轮对置区域21A和中间区域21B而延伸至小齿轮对置区域21C。但是,内表面槽25的末端未到达形成于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的孔23。以下,将内表面槽25中的、位于侧面齿轮对置区域21A的部分称为“基端侧槽部分25A”,将位于中间区域21B的部分称为“中间槽部分25B”,将位于小齿轮对置区域21C的部分称为“末端侧槽部分25C”。即,内表面槽25中,基端侧槽部分25A是被右侧侧面齿轮56的背面覆盖的部分,末端侧槽部分25C是被小齿轮54的背面覆盖的部分。中间槽部分25B是未被右侧侧面齿轮56的背面和小齿轮54的背面中的任一方所覆盖的部分。
A-2-2.内表面槽25的截面结构:
图4是表示内表面槽25的截面形状的说明图。在此,内表面槽25的截面形状是指与内表面槽25的长边方向(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截面的形状。图4(B)所示的第二截面形状与图4(A)所示的第一截面形状(A)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U难以越过该内表面槽25的形状。另外,内表面槽25是V字槽,图2和图4中的标号N表示内表面槽25的底部。
具体而言,第一截面形状(A)中的前进旋转方向L上的后方侧(图4的(A)的左侧)的内壁面(以下,称为“后方内壁面”)74和第二截面形状(B)中的前进旋转方向L上的后方侧(图4的(B)的左侧)的内壁面(后方内壁面)74都大致为平面。另外,与第一截面形状(A)中的后方内壁面74相比第二截面形状(B)中的后方内壁面74陡急。
具体如下所述。首先,在图4的(A)、(B)中,将与连接接点P之间的直线平行的直线设为假想直线Q,所述接点P为与该内表面槽25相邻的一对内表面21的部分各自与内表面槽25相接的接点。另外,设各截面形状(A)(B)中的前进旋转方向L上的前方侧(图4的(A)、(B)的右侧)的内壁面(以下,称为“前方内壁面”)72。另外,在第一截面形状(A)中,将后方内壁面74相对于假想直线Q的倾斜角度设为“第一倾斜角度θ1”,将前方内壁面72相对于假想直线Q的倾斜角度设为“第三倾斜角度θ3”。另外,在第二截面形状(B)中,将后方内壁面74相对于假想直线Q的倾斜角度设为“第二倾斜角度θ2”,将前方内壁面72相对于假想直线Q的倾斜角度设为“第四倾斜角度θ4”。并且,第二倾斜角度θ2比第一倾斜角度θ1大。因此,第二截面形状(B)与第一截面形状(A)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U难以越过该内表面槽25的形状。此外,在使差速器壳体10旋转的情况下,能够根据润滑油U从内表面槽25流出的油量的大小来判断上述越过的难易程度。例如,能够判断为流出的润滑油U的油量越少,越难以越过。
另外,在第一截面形状(A)中,第三倾斜角度θ3与第一倾斜角度θ1大致相同。即,在车辆前进时和车辆后退时,抑制润滑油U越过内表面槽25的越过难易程度相同。在第二截面形状(B)中,第四倾斜角度θ4比第二倾斜角度θ2小。即,在车辆后退时,与车辆前进时相比,润滑油U容易越过内表面槽25。
图5是表示实施例1~4中的内表面槽25的截面形状的图案的说明图。在图5中,关于各图案,示意性地示出了内表面槽25与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中的各区域(侧面齿轮对置区域21A、中间区域21B、小齿轮对置区域21C)的配置关系。各图案中的内表面槽25中的、标注为“(A)”且未标识阴影的空白部分的截面形状为上述的第一截面形状(A),标注为“(B)”且阴影部分的截面形状为上述的第二截面形状(B)。
关于实施例1~4的图案,内表面槽25中的作为第一截面形状(A)的槽部分与作为第二截面形状(B)的槽部分的配置彼此不同。
(实施例1)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1中,内表面槽25中的、基端侧槽部分25A和末端侧槽部分25C中的空白部分的截面形状为第一截面形状(A),中间槽部分25B、基端侧槽部分25A和末端侧槽部分25C中的阴影部分的截面形状为第二截面形状(B)。末端侧槽部分25C的空白部分位于比中间槽部分25B和末端侧槽部分25C的阴影部分靠壳体主体20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中间槽部分25B以及末端侧槽部分25C的阴影部分的截面形状与末端侧槽部分25C的空白部分的截面形状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U难以越过的形状。由此,根据实施例1,在车辆前进时,抑制了润滑油U在内表面槽25的中间槽部分25B无用飞散,润滑油U容易供给到内表面槽25的径向外侧(末端侧槽部分25C的末端部)。其结果为,到达小齿轮54的背面的润滑油U的量增加,维持了小齿轮54的顺畅的旋转动作。
另外,在实施例1中,末端侧槽部分25C位于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中的小齿轮对置区域21C,被小齿轮54的背面覆盖。因此,能够抑制润滑油U在内表面槽25的径向内侧无用飞散而直到润滑油U到达小齿轮54的背面,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增加到达小齿轮54的背面的润滑油U的量,维持了小齿轮54的顺畅的旋转动作。
另外,在实施例1中,中间槽部分25B位于右侧侧面齿轮56的背面与小齿轮54的背面之间。由此,通过抑制右侧侧面齿轮56的背面与小齿轮54的背面之间的润滑油U的无用飞散,能够通过向小齿轮54的背面侧供给充分的润滑油U来维持小齿轮54的顺畅的旋转动作。
另外,在实施例1中,基端侧槽部分25A的空白部分位于比中间槽部分25B和基端侧槽部分25A的阴影部分靠壳体主体20的径向内侧的位置。另外,基端侧槽部分25A的空白部分的截面形状与中间槽部分25B以及基端侧槽部分25A的阴影部分的截面形状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U容易越过的形状。由此,根据实施例1,内表面槽25中的中间槽部分25B处的润滑油U的无用飞散得到抑制,润滑油U容易被供给到内表面槽25的末端侧,并且,通过基端侧槽部分25A使得向右侧侧面齿轮56的背面侧扩散的润滑油U的量增加,右侧侧面齿轮56的顺畅的旋转动作得以维持。
另外,在实施例1中,内表面槽25中,不仅是中间槽部分25B的整体,对于与该中间槽部分25B相邻的基端侧槽部分25A和末端侧槽部分25C的一部分,截面形状也设为第二截面形状(B)。由此,与中间槽部分25B的一部分的截面形状为第一截面形状(A)的结构、仅中间槽部分25B的截面形状为第一截面形状(A)的结构相比,在车辆前进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来自内表面槽25的润滑油U的无用飞散。另外,在实施例1中,中间槽部分25B、基端侧槽部分25A和末端侧槽部分25C中的阴影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槽部分,末端侧槽部分25C中的空白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槽部分,基端侧槽部分25A中的空白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三槽部分。
(实施例2)
实施例2相对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内表面槽25中,除了中间槽部分25B以外,基端侧槽部分25A整体的截面形状也是第二截面形状(B)。由此,根据实施例2,在车辆前进时,内表面槽25的径向内侧(中间槽部分25B以及基端侧槽部分25A)的润滑油U的无用飞散得以抑制,润滑油U容易被供给到内表面槽25的径向外侧(末端侧槽部分25C)。其结果为,到达小齿轮54的背面的润滑油U的量增加,维持了小齿轮54的顺畅的旋转动作。另外,在实施例2中,中间槽部分25B、基端侧槽部分25A以及末端侧槽部分25C中的阴影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槽部分,末端侧槽部分25C中的空白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槽部分。
(实施例3)
实施例3相对于实施例2的不同点在于,内表面槽25的末端侧槽部分25C中,仅末端部的截面形状为第一截面形状(A),比该末端部靠中间槽部分25B侧的部分的截面形状为第二截面形状(B)。由此,根据实施例3,在车辆前进时,内表面槽25的中间槽部分25B、基端侧槽部分25A以及末端侧槽部分25C的中途处的润滑油U的无用飞散得以抑制,润滑油U容易被供给到内表面槽25的末端部。其结果为,到达小齿轮轴52与小齿轮54之间的润滑油U的量增加,维持了小齿轮54的顺畅的旋转动作。此外,在实施例3中,中间槽部分25B、基端侧槽部分25A以及末端侧槽部分25C中的阴影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槽部分,末端侧槽部分25C中的空白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槽部分,基端侧槽部分25A中的空白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三槽部分。
(实施例4)
实施例4相对于实施例3的不同点在于,内表面槽25中,除了中间槽部分25B,基端侧槽部分25A整体的截面形状也是第二截面形状(B)。由此,根据实施例4,在车辆前进时,内表面槽25的中间槽部分25B、基端侧槽部分25A以及末端侧槽部分25C的中途处的润滑油U的无用飞散得以抑制,润滑油U容易被供给到内表面槽25的末端部。其结果为,到达小齿轮轴52与小齿轮54之间的润滑油U的量增加,维持了小齿轮54的顺畅的旋转动作。另外,在实施例4中,中间槽部分25B、基端侧槽部分25A以及末端侧槽部分25C中的阴影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槽部分,末端侧槽部分25C中的空白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槽部分。
此外,在内表面槽25中,第一截面形状(A)的槽部分与第二截面形状(B)的槽部分的内壁面彼此也可以是经由台阶而连接的形态,但为了顺畅地供给润滑油U,优选的是,两槽部分的内壁面彼此没有台阶而经由曲面连续地相连的形态(参照图2)。另外,如图5所示,优选的是,第一截面形状(A)的槽部分与第二截面形状(B)的槽部分的连接部分(过渡部分)被配置在内表面槽25中的、中间槽部分25B以外的部分。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中间区域21B中的润滑油U的飞散。另外,如图4所示,在使差速器壳体10向前进旋转方向L旋转时,润滑油U偏向内表面槽25的后方内壁面74侧,因此,若在后方内壁面74存在凸状的台阶,则可能阻碍润滑油U向小齿轮54的背面侧传递。因此,如图2所示,优选的是,中间槽部分25B中的后方内壁面74相对于基端侧槽部分25A中的后方内壁面74位于前进旋转方向L上的后方侧,连接部分(过渡部分)的后方内壁面74不为凸状的台阶。另外,优选的是,末端侧槽部分25C中的后方内壁面74相对于中间槽部分25B中的后方内壁面74位于前进旋转方向L上的后方侧,连接部分(过渡部分)的后方内壁面74不为凸状的台阶。由此,通过内表面槽25中的第一截面形状(A)的槽部分与第二截面形状(B)的槽部分的连接部分,能够抑制润滑油U的传递效率降低。另外,如图2所示,基端侧槽部分25A、中间槽部分25B和末端侧槽部分25C的底部N在内表面槽25的全长上连续地相连。
B.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例如也能够进行如下的变形。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差速器壳体10的结构只不过是一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差速器壳体10是形成有一对开口部24的结构,但例如也可以是仅形成有1个开口部24的结构、或形成有3个以上的开口部24的结构,也可以是没有形成开口部24的结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旋转轴部30、40的构成贯通孔32、42的内周面32A、42A与各驱动轴62、64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间(共用连通路R1)是由螺旋形状的引导槽33形成的结构,但该空间也可以是由例如沿第一旋转轴X1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槽形成的结构。
图6是表示变形例1、2中的内表面槽25的截面形状的图案的说明图。在图6中,关于各图案,示意性地示出了内表面槽25与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中的各区域(侧面齿轮对置区域21A、中间区域21B)的配置关系。图6中的“(A)”、“(B)”和阴影的有无的意思与上述的图5相同。变形例1、2相对于上述实施例1~4的不同点在于,内表面槽25具有基端侧槽部分25A和中间槽部分25B,但不具有末端侧槽部分25C。即,在变形例1、2中,内表面槽25从形成于右侧旋转轴部30的引导槽33的附近穿过侧面齿轮对置区域21A,内表面槽25的末端延伸至中间区域21B的中途。关于变形例1、2的图案,内表面槽25中的作为第一截面形状(A)的槽部分与作为第二截面形状(B)的槽部分的配置彼此不同。
(变形例1)
如图6所示,在变形例1中,内表面槽25中,基端侧槽部分25A和中间槽部分25B中的空白部分的截面形状为第一截面形状(A),基端侧槽部分25A和中间槽部分25B的阴影部分的截面形状为第二截面形状(B)。中间槽部分25B的空白部分位于比中间槽部分25B和基端侧槽部分25A的阴影部分靠壳体主体20的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此,根据变形例1,在车辆前进时,抑制了润滑油U在内表面槽25的中间槽部分25B的最基端侧无用地飞散,润滑油U容易被供给到内表面槽25的中间槽部分25B的末端部。其结果为,到达小齿轮54的背面的润滑油U的量增加,维持了小齿轮54的顺畅的旋转动作。
另外,在变形例1中,基端侧槽部分25A的空白部分位于比中间槽部分25B和基端侧槽部分25A的阴影部分靠壳体主体20的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在基端侧槽部分25A的最基端侧到达右侧侧面齿轮56的背面的润滑油U的量增加,维持了右侧侧面齿轮56的顺畅的旋转动作。另外,在变形例1中,中间槽部分25B和基端侧槽部分25A中的阴影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槽部分,中间槽部分25B中的空白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槽部分,基端侧槽部分25A中的空白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三槽部分。
(变形例2)
变形例2相对于变形例1的不同点在于,内表面槽25中,不仅是中间槽部分25B,基端侧槽部分25A整体的截面形状也是第二截面形状(B)。由此,根据变形例2,在车辆前进时,内表面槽25的径向内侧(中间槽部分25B的基端侧以及基端侧槽部分25A)的润滑油U的无用飞散得以抑制,润滑油U容易被供给到内表面槽25的径向外侧(中间槽部分25B的末端部)。其结果为,到达小齿轮54的背面的润滑油U的量增加,维持了小齿轮54的顺畅的旋转动作。另外,在变形例2中,中间槽部分25B的阴影部分和基端侧槽部分25A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槽部分,中间槽部分25B中的空白部分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槽部分。
图7是表示变形例3~5中的内表面槽25的第二截面形状(B1~B3)的说明图。如图7的(B1)所示,变形例3中的第二截面形状(B1)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截面形状(B)(参照图4的(B))的不同点在于,后方内壁面74a不是平面而是曲面。具体而言,在变形例3中,第二截面形状(B1)为圆弧状。第二截面形状(B1)的后方内壁面74a处的开口侧(接点P附近)的、相对于假想直线Q的倾斜角度即第五倾斜角度θ5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截面形状(A)的第一倾斜角度θ1(参照图4的(A))大。
如图7的(B2、B3)所示,变形例4、5中的第二截面形状(B2、B3)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截面形状(B)的不同点在于,后方内壁面74b、74c由多个平面构成。在变形例4中,后方内壁面74b由2个平面(第一平面76、第二平面77)构成。2个平面中,至少靠近接点P的第一平面76的、相对于假想直线Q的倾斜角度即第六倾斜角度θ6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截面形状(A)的第一倾斜角度θ1大。另外,在变形例4中,从接点P离开的第二平面77的、相对于假想直线Q的倾斜角度即第七倾斜角度θ7也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截面形状(A)的第一倾斜角度θ1大。但是,第七倾斜角度θ7可以与第一倾斜角度θ1相同,也可以比第一倾斜角度θ1小。
在变形例5中,后方内壁面74c由3个面(第三平面78、第四平面79、第五平面80)构成。3个平面中,至少最靠近接点P的第三平面78的、相对于假想直线Q的倾斜角度即第八倾斜角度θ8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截面形状(A)的第一倾斜角度θ1大。另外,在变形例5中,从接点P离开的第五平面80的、相对于假想直线Q的倾斜角度即第九倾斜角度θ9也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截面形状(A)的第一倾斜角度θ1大。但是,第九倾斜角度θ9可以与第一倾斜角度θ1相同,也可以比第一倾斜角度θ1小。另外,在变形例5中,从接点P离开的第四平面79的、相对于假想直线Q的倾斜角度即倾斜角度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截面形状(A)的第一倾斜角度θ1小。但是,第四平面79的倾斜角度可以与第一倾斜角度θ1相同,也可以比第一倾斜角度θ1大。总之,只要各第二截面形状(B1~B3)的后方内壁面74a~74c中的、位于接点P附近的面部分(在曲面的情况下为该曲面的切线)的、相对于假想直线Q的倾斜角度比第一截面形状(A)的第一倾斜角度θ1大,则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U难以越过内表面槽25。另外,后方内壁面74也可以由4个以上的面(平面或曲面)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中的右侧旋转轴部30侧的区域形成的内表面槽25的例子,但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壳体主体20的内表面21中的左侧旋转轴部40侧的区域形成的内表面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二截面形状(B)中的后方内壁面74,比第一截面形状(A)中的后方内壁面74陡急,由此,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U难以越过内表面槽25的形状。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截面形状(A)和第二截面形状(B)的后方内壁面74的倾斜角度相同,且,第二截面形状(B)中的后方内壁面74的表面粗糙度(表面阻力)比第一截面形状(A)中的后方内壁面74的表面粗糙度大,由此,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U难以越过内表面槽25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截面形状(B)在车辆后退时,与车辆前进时相比润滑油U更容易越过内表面槽25。但是,第二截面形状(B)也可以形成为:使得在车辆后退时和车辆前进时,润滑油U的越过难易程度为相同程度。例如,在第二截面形状(B)中,前方内壁面72的第四倾斜角度θ4既可以比第一截面形状(A)中的后方内壁面74的第一倾斜角度θ1大,也可以比前方内壁面72的第三倾斜角度θ3大。但是,在车辆后退时,与车辆前进时相比,差速器壳体10的旋转速度慢,另外,频率低,因此,如图4所示,即使不将本发明应用于内表面槽25的前方内壁面72(图7中的前方内壁面72a、72b、72c),润滑油U的飞散量也很少,对小齿轮54等的顺畅的旋转动作的影响很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右侧侧面齿轮56的背面与差速器壳体10的内表面21之间配置有推力垫圈(未图示)的结构。
标号说明
1:差动装置;2:变速箱;3:右侧孔;4:左侧孔;5:右侧轴承;6:左侧轴承;7:密封部件;8:输出齿轮;10:差速器壳体;20:壳体主体;21:内表面;21A:侧面齿轮对置区域;21B:中间区域;21C:小齿轮对置区域;22:收纳空间;23:孔;24:开口部;25:内表面槽;25A:基端侧槽部分;25B:中间槽部分;25C:末端侧槽部分;26:凸缘;28:齿圈;29:螺栓;30:右侧旋转轴部;32:右侧贯通孔(壳体贯通孔);32A、42A:内周面;33:引导槽(导入槽);40:左侧旋转轴部;42:左侧贯通孔;50:差动齿轮机构;52:小齿轮轴;54:小齿轮;54A、56A:齿;56:右侧侧面齿轮;57:齿轮内周部;58:左侧侧面齿轮;62:右侧驱动轴;64:左侧驱动轴;72:前方内壁面;74、74a~74c:后方内壁面;76:第一平面;77:第二平面;78:第三平面;79:第四平面;80:第五平面;L:前进旋转方向;N:底部;P:接点;Q:假想直线;R1:共用连通路;R2:齿轮外周侧连通路;R3:齿轮内周侧连通路;R:导入路;U:润滑油;X1:第一旋转轴;Z1:第二旋转轴。

Claims (10)

1.一种差动装置,其具有:
差速器壳体,其具有壳体主体和旋转轴部,所述壳体主体形成有收纳空间,所述旋转轴部从所述壳体主体突出且呈形成有与所述收纳空间连通的壳体贯通孔的筒状,所述旋转轴部被轴支承为能够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侧面齿轮,其收纳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所述收纳空间中,且被配置成能够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以及
小齿轮,其收纳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所述收纳空间中,且被配置成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垂直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且所述小齿轮与所述侧面齿轮啮合,
其中,
在所述旋转轴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将润滑油导入到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收纳空间中的导入槽,
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内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导入槽连通且朝向所述小齿轮的背面侧延伸的内表面槽,
所述内表面槽包括第一槽部分和第二槽部分,所述第二槽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一槽部分靠所述壳体主体的径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槽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槽部分的形状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难以越过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槽部分的所述至少一部分中的、作为所述车辆前进时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旋转方向的前进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内壁面比所述第二槽部分中的所述前进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内壁面陡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内表面槽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槽部分的径向内侧的第三槽部分,
所述第三槽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槽部分的形状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容易越过的形状,
所述第三槽部分被所述侧面齿轮的背面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内表面槽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槽部分的径向内侧的第三槽部分,
所述第三槽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所述第一槽部分的形状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容易越过的形状,
所述第三槽部分被所述侧面齿轮的背面覆盖。
5.一种差动装置,其具有:
差速器壳体,其具有壳体主体和旋转轴部,所述壳体主体形成有收纳空间,所述旋转轴部从所述壳体主体突出且呈形成有与所述收纳空间连通的壳体贯通孔的筒状,所述旋转轴部被轴支承为能够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侧面齿轮,其收纳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所述收纳空间中,且被配置成能够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以及
小齿轮,其收纳于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所述收纳空间中,且被配置成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垂直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且所述小齿轮与所述侧面齿轮啮合,
其中,
在所述旋转轴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将润滑油导入到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收纳空间中的导入槽,
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内表面形成有与所述导入槽连通且朝向所述小齿轮的背面侧延伸的内表面槽,
所述内表面槽包括第一槽部分和第三槽部分,所述第三槽部分位于比所述第一槽部分靠所述壳体主体的径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槽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与所述第三槽部分的形状相比成为在车辆前进时润滑油难以越过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槽部分的所述至少一部分中的、作为所述车辆前进时所述差速器壳体的旋转方向的前进旋转方向上的后方侧的内壁面与所述第一槽部分中的所述前进旋转方向上后方侧的内壁面相比倾斜更为缓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槽部分被所述侧面齿轮的背面覆盖。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槽部分被所述小齿轮的背面覆盖。
9.根据权利要求1~5以及7中任一项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槽部分位于所述侧面齿轮的背面与所述小齿轮的背面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差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槽部分位于所述侧面齿轮的背面与所述小齿轮的背面之间。
CN202080054959.7A 2019-08-02 2020-06-10 差动装置 Active CN1142073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3124 2019-08-02
JP2019143124A JP7306911B2 (ja) 2019-08-02 2019-08-02 差動装置
PCT/JP2020/022798 WO2021024610A1 (ja) 2019-08-02 2020-06-10 差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07322A CN114207322A (zh) 2022-03-18
CN114207322B true CN114207322B (zh) 2023-12-15

Family

ID=74503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54959.7A Active CN114207322B (zh) 2019-08-02 2020-06-10 差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55888B2 (zh)
JP (1) JP7306911B2 (zh)
CN (1) CN114207322B (zh)
DE (1) DE112020003679T5 (zh)
WO (1) WO20210246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3993A1 (ja) * 2022-07-15 2024-01-18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伝動装置
WO2024013994A1 (ja) * 2022-07-15 2024-01-18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伝動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54097A (ja) * 1994-08-09 1996-02-27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終減速機差動装置の潤滑構造
JPH10159943A (ja) * 1996-11-27 1998-06-16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2007002885A (ja) * 2005-06-22 2007-01-11 Aisin Takaoka Ltd 差動装置
CN106015533A (zh) * 2015-03-31 2016-10-12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
JP2016194362A (ja) * 2015-03-31 2016-11-17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2017116035A (ja) * 2015-12-25 2017-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差動ギヤ装置の潤滑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95197A3 (en) * 2006-08-28 2011-02-23 Jtekt Corporation Differential case for vehicle
JP2012112516A (ja) 2010-11-05 2012-06-14 Gkn Driveline Japan Ltd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6119575B2 (ja) * 2013-11-25 2017-04-2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プラネタリキャリヤ
JP2019011849A (ja) * 2017-06-30 2019-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2019100504A (ja) * 2017-12-06 2019-06-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6975075B2 (ja) * 2018-03-01 2021-1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
JP7014074B2 (ja) * 2018-07-18 2022-0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7026037B2 (ja) * 2018-12-13 2022-02-25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用測定具、および、差動装置の潤滑油量測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54097A (ja) * 1994-08-09 1996-02-27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終減速機差動装置の潤滑構造
JPH10159943A (ja) * 1996-11-27 1998-06-16 Tochigi Fuji Ind Co Ltd 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2007002885A (ja) * 2005-06-22 2007-01-11 Aisin Takaoka Ltd 差動装置
CN106015533A (zh) * 2015-03-31 2016-10-12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
JP2016194362A (ja) * 2015-03-31 2016-11-17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差動装置
JP2017116035A (ja) * 2015-12-25 2017-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差動ギヤ装置の潤滑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68346A1 (en) 2022-08-25
DE112020003679T5 (de) 2022-05-12
WO2021024610A1 (ja) 2021-02-11
CN114207322A (zh) 2022-03-18
JP7306911B2 (ja) 2023-07-11
US11655888B2 (en) 2023-05-23
JP2021025570A (ja) 2021-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07322B (zh) 差动装置
EP3138712B1 (en) Vehicle drive apparatus
CN108204446B (zh) 动力装置
CN107664178B (zh) 齿轮变速器
KR101343669B1 (ko) 감속 기어 변속기
US11047467B2 (en) Transmission device
EP3168499A1 (en) Final drive device
JP2018053965A (ja) ワッシャーおよび差動装置
JP2012137113A (ja) シャフト装置
JP6237212B2 (ja) 遊星歯車機構
CN114450506A (zh) 传动装置
JP2018155338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US20190293169A1 (en) Differential apparatus
US8591374B2 (en) Shaft device
WO2024013994A1 (ja) 伝動装置
JP2017219157A (ja) 差動装置
WO2024013993A1 (ja) 伝動装置
CN219734161U (zh) 回转支撑传动装置和动力系统
JP2019086053A (ja) 差動装置
EP4317731A1 (en) Reduction gear
JPWO2004076891A1 (ja) 車両用差動装置
EP2112405B1 (en) Structure for lubricating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KR102407298B1 (ko) 기어 구조체, 그리고 기어 구조체를 갖는 모터 조립체 및 동력 공구
WO2023190129A1 (ja)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JP2007078053A (ja) 差動装置及び終減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