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15533A - 差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差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15533A
CN106015533A CN201610190977.3A CN201610190977A CN106015533A CN 106015533 A CN106015533 A CN 106015533A CN 201610190977 A CN201610190977 A CN 201610190977A CN 106015533 A CN106015533 A CN 1060155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oil
differential
hollow bulb
pin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909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村直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15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155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3Axle or inter-axle different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Lubricant storage reservoirs, e.g. reservoirs in addition to a gear sump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in the upper part of a gear ca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38Constructional details
    • F16H48/42Constructional detail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input shafts, e.g. mounting of drive gears there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3Guidance of lubricant within rotary parts, e.g. axial channels or radial openings in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7Splash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7Elements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69Bearings or seals
    • F16H57/0471B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 F16H2048/085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characterised by shafts or gear carriers for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10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 F16H2048/102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with orbital spur gears with spur gears engaging face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8/00Differential gearings
    • F16H48/06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48/08Differential 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comprising beve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7Gearboxes for accommodating differential gea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差动装置,在差动装置的停止时将滴落到变速箱内的润滑油积存保持于小齿轮轴,将积存保持的润滑油在装置开始工作时通过离心力而迅速供给到小齿轮与小齿轮轴之间的旋转滑动部。小齿轮轴(PS)的外端面(PSf)面对变速箱(M)的内部空间(1),在小齿轮轴(PS)上形成有一端在小齿轮轴的外端面上开口且另一端被封闭的有底中空部(T),小齿轮轴(PS)以及小齿轮(P)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围绕有底中空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有底中空部(T)的壁部设置有能够将有底中空部(T)内的润滑油通过离心力引导至旋转滑动部(rs)的油引导孔(G),油引导孔形成为从有底中空部的周壁的内周朝向外周向小齿轮轴的轴向外侧倾斜地横穿该周壁。

Description

差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差动装置,其将差速器壳体的旋转力经由差速器壳体内的小齿轮以及一对侧面齿轮分配并传递给一对输出轴,所述差速器壳体保持支承小齿轮的小齿轮支承部,并能够与小齿轮支承部一同旋转,所述差速器壳体收纳于变速箱内。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众所周知的差动装置,在这样的差动装置中,为了对小齿轮与小齿轮轴的嵌合部,即旋转滑动部进行润滑(其中所述小齿轮轴作为贯通支承小齿轮的小齿轮支承部),而在小齿轮轴形成在轴向延伸的中空油路和横穿中空油路的周壁的横孔,从油压源通过中空油路以及横孔向旋转滑动部供给润滑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2-33904号公报
在差动装置中,希望的是,在从停止状态开始动作时,能够快速且高效地向小齿轮与小齿轮轴之间的旋转滑动部供给润滑油。
此外,在上述的现有的差动装置中,虽然在小齿轮轴形成成为润滑油的通道的中空油路,但是特别进行用于将在差动装置的停止时从变速箱内的上部滴下的润滑油充分地积存于中空油路内的研究、和用于在差动装置的动作开始时快速且高效地向小齿轮与小齿轮轴之间的旋转滑动部供给所积存的润滑油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差动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差动装置将差速器壳体的旋转力经由该差速器壳体内的小齿轮以及一对侧面齿轮分配并传递给一对输出轴,所述差速器壳体保持将小齿轮贯通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小齿轮轴,所述差速器壳体能够与该小齿轮轴一同旋转,所述差速器壳体收纳于变速箱内,所述小齿轮轴的外端面面对所述变速箱的内部空间,在所述小齿轮轴中形成有一端在所述小齿轮轴的所述外端面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有底中空部,所述小齿轮轴与所述小齿轮之间的旋转滑动部围绕所述有底中空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小齿轮轴上的所述有底中空部的周壁设置有能够将有底中空部内的润滑油通过离心力引导至所述旋转滑动部的油引导孔,所述油引导孔形成为从所述周壁的内周朝向外周向着小齿轮轴的轴向外侧倾斜地横穿该周壁(此为第一特征)。
并且,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差动装置将差速器壳体的旋转力经由该差速器壳体内的小齿轮以及一对侧面齿轮分配并传递给一对输出轴,所述差速器壳体将与小齿轮一体的支承轴保持为旋转自如,所述差速器壳体能够与该支承轴一同旋转,所述差速器壳体收纳于变速箱内,所述支承轴的外端面面对所述变速箱的内部空间,在所述支承轴中形成有一端在所述外端面上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有底中空部,所述支承轴与所述差速器壳体之间的旋转滑动部围绕所述有底中空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支承轴上的所述有底中空部的周壁设置有能够将有底中空部内的润滑油通过离心力引导至所述旋转滑动部的油引导孔,所述油引导孔形成为从所述周壁的内周朝向外周向着支承轴的轴向外侧倾斜地横穿该周壁(此为第二特征)。
并且,优选为,所述油引导孔的、朝向所述有底中空部的周壁内周的开口端在所述有底中空部的轴线方向从有底中空部的底面离开,所述有底中空部的、比所述开口端靠底面侧的中空部分构成能够积存润滑油的储油部(此为第三特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小齿轮轴的外端面面对变速箱的内部空间,在小齿轮轴中形成有一端在小齿轮轴的外端面上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有底中空部,小齿轮轴与小齿轮之间的旋转滑动部围绕有底中空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有底中空部的周壁形成有能够将有底中空部内的润滑油利用离心力引导至旋转滑动部的油引导孔,油引导孔形成为横穿有底中空部的周壁,因此,在差动装置停止时将滴落到变速箱内的润滑油积存、保持于有底中空部,在差动装置开始动作时能够将积存于有底中空部的润滑油通过离心力从有底中空部的油引导孔迅速地供给到小齿轮与小齿轮轴之间的旋转滑动部。而且,上述油引导孔从有底中空部的周壁内周朝向外周向着支承轴的轴向外侧倾斜地延伸,因此,在差动装置停止时能够有效地抑制积存保持于有底中空部的润滑油的流出,另一方面在差动装置开始动作时能够利用离心力将积存于有底中空部的润滑油高效地供给到小齿轮与小齿轮轴之间的旋转滑动部。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与小齿轮一体的支承轴的外端面面对变速箱的内部空间,在该支承轴中形成有一端在支承轴的外端面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有底中空部,支承轴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旋转滑动部围绕有底中空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有底中空部的周壁形成有能够利用离心力将有底中空部内的润滑油引导至旋转滑动部的油引导孔,所述油引导孔形成为横穿有底中空部的周壁,因此,在差动装置停止时将滴落到变速箱内的润滑油积存、保持于有底中空部,在差动装置开始动作时能够将积存于有底中空部的润滑油通过离心力从有底中空部的油引导孔迅速地供给到支承轴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旋转滑动部。而且,上述油引导孔从有底中空部的周壁内周朝向外周向着支承轴的轴向外侧倾斜地延伸,因此,在差动装置停止时能够有效地抑制积存保持于有底中空部的润滑油的流出,另一方面,在差动装置开始动作时能够利用离心力将积存于有底中空部的润滑油高效地供给到支承轴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旋转滑动部。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油引导孔的、朝向有底中空部的周壁内周的开口端在有底中空部的轴线方向上从有底中空部的底面离开,有底中空部的、比开口端靠底面侧的中空部分构成能够积存润滑油的储油部,因此,在差动装置停止时能够将润滑油充分地积存、保持于有底中空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差动装置以及减速齿轮机构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沿图2中的A1-A1线的剖视图)。
图2是剖开了差动装置的一部分的轴向一侧的侧视图(沿图1中的A2-A2线的剖视图)。
图3是差动装置的轴向另一侧的主要部分侧视图(沿图1中的A3-A3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中的A4-A4线的剖视图,通过实线仅示出一个罩部C。
图5是沿图1中的A5-A5线的剖视图,通过实线仅示出另一罩部C’以及差速器壳体。
图6的(A)是图1的A6箭头部的放大图,图6的(B)是沿图6的(A)中的B1-B1线的剖视图。
图7的(A)是表示差动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小齿轮支承部的变形例)的、与图6的(A)对应的局部剖视图,图7的(B)是沿图7的(A)中的B2-B2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D…差动装置
DC…差速器壳体
fe…假想平面
G…油引导孔
J…输出轴
M…变速箱
P…小齿轮
PS…小齿轮轴
PSf…小齿轮轴的外端面
PS’…支承轴
PSf’…支承轴的外端面
S…侧面齿轮
Sg…齿部
Sj…轴部
Sw…中间壁部
T…有底中空部
1…变速箱的内部空间
rs…小齿轮与小齿轮轴之间的旋转滑动部
rs’…支承轴与差速器壳体之间的旋转滑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1中,在作为搭载于汽车的动力源的发动机(未图示)上,经由减速齿轮机构RG连接差动装置D。差动装置D将从发动机经由减速齿轮机构RG传递到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力分配并传递给分别与左右一对车轴相连的左右一对输出轴J,由此,允许左右车轴的差动旋转地驱动左右车轴,例如,差动装置D以与减速齿轮机构RG相邻的状态与减速齿轮机构RG一起被收纳在配置于车体前部的发动机旁的变速箱M内。并且,在发动机与减速齿轮机构RG之间插装有以往众所周知的动力断开连接机构和前进后退切换机构(均未图示)。并且,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轴线L与输出轴J的中心轴线一致。
减速齿轮机构RG由行星齿轮机构构成,该行星齿轮机构具有:太阳齿轮50,其在图示例中与发动机的曲柄轴联动旋转;齿圈51,其呈同心状围绕太阳齿轮50并固定于变速箱M的内壁;多个行星齿轮52,其插装于太阳齿轮50以及齿圈51之间且与太阳齿轮50以及齿圈51啮合;以及行星架53,其将行星齿轮52轴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也可以代替这样的行星齿轮机构,使用由多个平齿轮的齿轮系构成的减速齿轮机构。
行星架53经由未图示的轴承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箱M。并且,行星架53与差动装置D的差速器壳体DC的一端部以一体地旋转的方式结合,差速器壳体DC的另一端部经由轴承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箱M。因此,相互一体旋转的差速器壳体DC以及行星架53的结合体经由多个轴承旋转自如且稳定地支承于变速箱M。
并且,在变速箱M上形成有嵌合插入各输出轴J的贯通孔Ma,在贯通孔Ma的内周与各输出轴J的外周之间插装对它们之间进行密封的环状的密封部件3。并且,在变速箱M的底部,设置有面对变速箱M的内部空间1的积存规定量的润滑油的油盘(未图示),积存的润滑油在变速箱M的内部空间1中通过减速齿轮机构RG的可动要素和差速器壳体DC等的旋转而扬起飞散至旋转部位的周边,由此,能够对存在于差速器壳体DC内外的机械运动部分进行润滑。并且,也可以通过油泵(未图示)来吸引积存的润滑油,强制性地使该润滑油朝向变速箱M的内部空间1的特定部位、例如减速齿轮机构RG和差速器壳体DC、或者其周边的变速箱M的内壁飞散或者散布。
此外,变速箱M的顶壁Mt如图1所明示而具有朝向差速器壳体DC的正上部下降的倾斜部。并且,在变速箱M内如上所述地飞散的润滑油的一部分还附着于变速箱M的顶壁Mt,顺着顶壁Mt的倾斜内表面Mtf向低侧流动,从顶壁Mt的特定部位、例如倾斜内表面Mtf的终端部分(即顶壁Mt与水平面的边界部分)朝向倾斜内表面Mtf的终端部分的正下方的差速器壳体DC滴下。由此,滴下的润滑油的一部分能够取入到在差速器壳体DC的外周面上开口的后述的油取入孔H1、H2中。并且,即使在变速箱M的顶壁Mt不具有上述那样的倾斜部时,也有大量的润滑油飞散附着于变速箱M的顶壁Mt,因此,润滑油通过自重而从顶壁Mt内表面的各处随机滴下,滴下的一部分能够取入到油取入孔H1、H2中。
一并参照图2~图6,差动装置D具有:差速器壳体DC;收纳于差速器壳体DC内的多个小齿轮P;收纳于差速器壳体DC内且将小齿轮P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小齿轮轴PS;以及收纳于差速器壳体DC内、从小齿轮P的左右两侧与小齿轮P啮合且分别与左右一对输出轴J连接的左右一对侧面齿轮S。并且,差速器壳体DC具有:短圆筒状的壳体主体部4,其能够与小齿轮轴PS一起旋转地支承小齿轮轴PS;以及左右一对罩部C、C’,其分别覆盖左右两个侧面齿轮S的外侧且与壳体主体部4一体地旋转,壳体主体部4构成差速器壳体DC的外周壁。
小齿轮轴PS配置成在差速器壳体DC内通过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轴线L,小齿轮轴PS的两端部分别能够插拔地贯插到一对贯通支承孔4a中,所述贯通支承孔4a在壳体主体部4的一直径线上设置于壳体主体部4。并且,小齿轮轴PS通过防脱销5固定于壳体主体部4,所述防脱销5贯通小齿轮轴PS的一端部且插入到壳体主体部4中。在小齿轮轴PS固定于壳体主体部4的状态下,小齿轮轴PS的两外端面PSf通过差速器壳体DC的外周面上的开口DCo(即贯通支承孔4a的外端开口)而面对变速箱M的内部空间1。
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这样的结构:小齿轮P为两个、小齿轮轴PS形成为沿着壳体主体部4的一直径线延伸的直线棒状,在小齿轮轴PS的两端部分别支承两个小齿轮P,但是也可以将小齿轮P设为三个以上。该情况下,将小齿轮轴PS对应于三个以上的小齿轮P形成为从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轴线L向三个方向以上分支而呈放射状延伸的交叉棒状(例如,在小齿轮P是4个时为十字状),将小齿轮P分别支承于小齿轮轴PS的各末端部,并且壳体主体部4被分割构成为两部分,在其分割要素的相互间夹持小齿轮轴PS。
并且,小齿轮P也可以像图示例那样直接与小齿轮轴PS嵌合,或者也可以经由轴承套等轴承单元(未图示)而嵌合。并且,在前者的情况下,小齿轮轴PS与小齿轮P之间的嵌合部为它们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在后者的情况下,轴承单元为旋转滑动部rs。并且,小齿轮轴PS也可以如图示例那样遍及全长地形成为大致均一等径的轴状,或者还可以设为阶梯轴状。
并且,小齿轮P以及侧面齿轮S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锥齿轮,并且,小齿轮P以及侧面齿轮S通过分别对包括齿部的整体等进行锻造等塑性加工而形成。因此,不会受到对小齿轮P以及侧面齿轮S的齿部进行切削加工时的那样的机械加工上的制约,能够以任意的齿数比来高精度地形成齿部。并且,也可以代替锥齿轮而采用其他的齿轮,例如也可以将侧面齿轮S形成为面齿轮且将小齿轮P形成为平齿轮或者斜齿齿轮。
并且,一对侧面齿轮S具有:圆筒状的轴部Sj,其分别与一对输出轴J的内端部花键嵌合6;圆环状的齿部Sg,其位于从轴部Sj向差速器壳体DC的半径方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且与小齿轮P啮合;以及中间壁部Sw,其形成为与输出轴J的轴线L垂直的扁平状的环板状,并一体地连接轴部Sj以及齿部Sg之间。并且,侧面齿轮S的轴部Sj在图示例中旋转自如地直接嵌合于罩部C、C’的轴套部Cb,但是也可以经由轴承而嵌合。
在左右至少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两个)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中,形成横穿该中间壁部Sw的贯通油路15,所述贯通油路15的两端分别在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与外侧面开口。
并且,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形成为,中间壁部Sw的半径方向的宽度t1比小齿轮P的最大直径d1大,且中间壁部Sw在输出轴J的轴向上的最大壁厚t2比小齿轮轴PS的有效直径d2,即外径小(参照图1)。由此,如后述那样,能够使侧面齿轮S充分大径化,从而使得能够将侧面齿轮S的齿数Ns设定得与小齿轮P的齿数Np相比足够大,且能够在输出轴J的轴向上使侧面齿轮S充分地薄壁化。
并且,差速器壳体DC中的左右一对罩部C、C’中的任一侧、例如减速齿轮机构RG的相反侧的罩部C与壳体主体部4分体地形成,该罩部C通过螺栓B能够装卸地与壳体主体部4结合。并且,作为结合手段,也能够使用螺纹手段以外的各种结合手段,例如焊接手段或铆接手段。并且,另一侧的罩部C’在图示例中一体地形成于壳体主体部4且与减速齿轮机构RG的行星架53结合,但是也可以将罩部C’与一侧的罩部C同样地形成为与壳体主体部4分体,并通过螺栓B或其他的结合手段而与壳体主体部4结合。
并且,各罩部C、C’具有:圆筒状的轴套部Cb,其呈同心状地围绕侧面齿轮S的轴部Sj,且将该轴部Sj嵌合支承为旋转自如;以及板状的侧壁部Cs,其一体地接连设置于轴套部Cb的轴向内端,且外侧面为与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轴线L垂直的平坦面,罩部C、C’的侧壁部Cs配置成在输出轴J的轴向上收纳于壳体主体部4的宽度内。由此,能够抑制罩部C、C’的侧壁部Cs从壳体主体部4的端面向轴向外侧探出,因此,在实现差动装置D的在输出轴J的轴向上的窄幅化方面是有利的。
并且,通过罩部C、C’的侧壁部Cs的内侧面,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以及齿部Sg中的至少一方(在图示例中是中间壁部Sw)的背面经由垫圈W被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也可以省略该垫圈W,通过侧壁部Cs的内侧面,将侧面齿轮S的背面直接支承为旋转自如。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侧面齿轮S在内周侧的轴部Sj、与从轴部Sj向径向外离开的外周侧的侧面齿轮S的齿部Sg之间,具有一体地连接它们之间的扁平的环板状的中间壁部Sw,中间壁部Sw的半径方向宽度t1比小齿轮P的最大直径d1长。因此,能够使侧面齿轮S相对于小齿轮P充分大径化,而使得能够将侧面齿轮S的齿数Ns设定得与小齿轮P的齿数Np相比足够大,因此,能够减轻从小齿轮P向侧面齿轮S传递转矩时的小齿轮轴PS的载重负担,从而能够实现小齿轮轴PS的有效直径d2的小径化,进而能够实现小齿轮P在输出轴J的轴向上的窄幅化(小径化)。
并且,像这样减轻了小齿轮轴PS的载重负担,并且降低了作用于侧面齿轮S的反力,而且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的背面被支承于罩部C、C’的侧壁部Cs,因此,即使使中间壁部Sw薄壁化,也容易确保侧面齿轮S的必要的刚性强度,即,能够确保针对侧面齿轮S的支承刚性,并且能够使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充分地薄壁化。并且,在被实施方式中,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的最大壁厚t2形成得比能够小径化的小齿轮轴PS的有效直径d2还小,因此,能够达成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的进一步薄壁化。并且,通过使罩部C、C’的侧壁部Cs形成为板状且外侧面是与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轴线L垂直的平坦面,还能够达成罩部C、C’的侧壁部Cs自身的薄壁化。
这些结果为,差动装置D能够在确保与现有装置相同程度的强度(例如静态扭转负载强度)和最大转矩传递量,并且作为整体在输出轴J的轴向上充分窄幅化,因此,即使对于差动装置D的周边的布局上的限制多的传动系统,也能够以高自由度不费劲而容易地组装差动装置D,并且对于该传动系统的小型化方面也颇为有利。
此外,一个罩部C的侧壁部Cs具有覆盖侧面齿轮S的背面的油保持部7,该油保持部7在从输出轴J的轴向外方观察的侧视观察时(即在图2中观察)位于包含与小齿轮P重叠的区域的第一规定区域,此外,在上述侧视观察时,在不与小齿轮P重叠的第二规定区域内,所述一个罩部C的侧壁部Cs为兼有掏空部8和连结臂部9的结构,所述掏空部8使侧面齿轮S的背面露出到差速器壳体DC外,所述连结臂部9在壳体主体部4的周向离开油保持部7且在壳体主体部4的半径方向延伸,并连结轴套部Cb和壳体主体部4之间。换言之,关于罩部C的基本上为圆板状的侧壁部Cs,通过在侧壁部Cs上在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多个形成为缺口状的掏空部8,该侧壁部Cs成为在周向上夹着掏空部8、在一侧形成有油保持部7而在另一侧形成有连结臂部9的结构方式。
对于这样的罩部C的侧壁部Cs的结构方式,尤其通过油保持部7,能够容易地使因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而想要向径向外侧移动的润滑油滞留在被油保持部7和壳体主体部4覆盖的空间内,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润滑油保持在小齿轮P及其周边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另一罩部C’中,也可以在另一罩部C’的侧壁部Cs上也与一个罩部C同样地形成掏空部8。其中,对于另一罩部C’的侧壁部Cs,油保持部7和连结臂部9都与壳体主体部4一体地形成。此外,可以使罩部C、C’中的任一个罩部的侧壁部Cs形成为不具有掏空部(因此覆盖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和齿部Sg的背面整面)的圆板状。
此外,在差速器壳体DC中,在小齿轮P与小齿轮轴PS的对置部分如图6所明示那样形成有储油部61,该储油部61面对与小齿轮P的位于侧面齿轮S的径向内侧的端面Pfi相邻的空间60,能够对飞散至该空间60的润滑油进行捕捉和积存,所述储油部61直接连通于小齿轮P与小齿轮轴PS的相互旋转滑动自如的嵌合部(即旋转滑动部rs)。储油部61在图示例中通过对小齿轮P的内周面上的位于侧面齿轮S的径向内侧的端缘实施环状的倒角而形成。
并且,在左右一对侧面齿轮S的相对置面(在图示例中为各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的靠齿部Sg附近的内侧面)形成有边沿状且环状的阶梯部E,该阶梯部E能够使一部分润滑油从因离心力而顺着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向径向外侧流动的润滑油流分离并使其引导飞散至空间60,阶梯部E的顶面与在侧面齿轮S的径向比阶梯部E靠内侧的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构成同一平面地连续。
此外,侧面齿轮S能够通过锻造成形、其他各种成形手法而制造,但是例如,在对侧面齿轮S进行锻造成形时,有时在阶梯部E的顶面和与其相连的外周面(阶梯面)之间形成因所谓的锻造踏边引起的圆度,该情况下,通过对上述外周面(阶梯面)实施机械加工能够在上述顶面与上述外周面(阶梯面)之间形成尖锐的边沿。
并且,在汽车向前进方向旋转、差速器壳体DC被向正转方向R旋转驱动的状态下,像后述那样,润滑油经由侧面齿轮S的贯通油路15被高效地供给到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的径向中间部附近,因此,供给到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的径向中间部附近的润滑油因离心力而要顺着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向径向外侧即齿部Sg侧流动,并在该途中而到达阶梯部E。
而且,在阶梯部E,能够通过阶梯部E的边沿部分有效地使一部分润滑油从因离心力而顺着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向径向外流动的润滑油流分离,并将其引导、飞散至空间60。由此,能够通过面对空间60的储油部61高效地捕捉和积存飞散的润滑油,因此,润滑油被经由储油部61充分地供给到小齿轮P以及小齿轮轴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并且,润滑油流的其余部分不从阶梯部E的边沿部分飞散而顺着阶梯部E的阶梯面流向侧面齿轮S的齿部Sg,能够充分地润滑齿部Sg与小齿轮P的啮合部。由此,即使小齿轮P处于因小齿轮P的小径化等的关系而高速旋转的严酷的运转状况,也能够同时充分地进行针对上述啮合部的润滑、和针对小齿轮P与小齿轮轴PS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的润滑。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边沿状的阶梯部E形成为:通过阶梯部E的顶面且与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轴线L垂直的假想平面fe通过储油部61的内部空间61s或者开口缘61e。由此,能够使储油部61高效地捕捉从润滑油流在阶梯部E分离并被引导、飞散至空间60的润滑油,能够容易地使该润滑油积存到储油部61,因此,能够将润滑油高效地供给到小齿轮P与小齿轮轴PS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D中,如上述那样,为了实现差速器壳体DC在输出轴J的轴向上的窄幅化而形成使侧面齿轮S相对于小齿轮P充分大径化的构造,但是由于侧面齿轮S的大径化的关系,顺着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而流到径向外方的润滑油承受更大的离心力。因此,一部分润滑油从润滑油流在阶梯部E分离飞散的效果变大,因此能将飞散的润滑油进一步有效地捕捉到储油部61中。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小齿轮轴PS的两外端面PSf如上所述通过差速器壳体DC的外周面的开口DCo(即壳体主体部4的贯通支承孔4a的外端开口)而面对变速箱M的内部空间1,但是在小齿轮轴PS的两端部形成了有底中空部T,该有底中空部T如图6所示其一端开口且另一端封闭,所述有底中空部T自小齿轮轴PS的两外端面PSf凹陷。有底中空部T形成为在小齿轮轴PS的轴线方向较长地延伸的有底的圆筒孔状,有底中空部T的孔的深度设定得深,以使得有底中空部T的孔超过小齿轮轴PS与小齿轮P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进一步向内侧延伸。因此,有底中空部T为如下配置方式:至少有底中空部T的中间部呈同心状地围绕旋转滑动部rs。
在小齿轮轴PS中的有底中空部T的周壁设置有能够将积存在有底中空部T内的润滑油通过离心力而引导至旋转滑动部rs的多个油引导孔G…,多个油引导孔G…形成为从有底中空部T周壁的内周朝向外周向着小齿轮轴PS的轴向外侧倾斜地横穿该周壁。多个油引导孔G…形成为在有底中空部T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并且,这样的油引导孔G…的排列组在有底中空部T的周向隔开间隔地配设有多组、即从有底中空部T的中心轴线呈放射状配设。并且,油引导孔G的朝向有底中空部T的周壁内周的开口端Gi在有底中空部T的长度方向从有底中空部T的底面b离开,因此,有底中空部T的、比开口端Gi靠底面b侧的中空部分Ta可作为能够积存必需的油量的润滑油的储油部发挥功能。
根据这样的小齿轮轴PS中的有底中空部T的特设构造,在发动机停止时,能够将随着发动机停止前的差动装置D等的动作而在变速箱M内飞散的润滑油、和附着于变速箱M的顶壁Mt并从顶壁Mt滴下的润滑油积存保持到在差动装置D停止时成为向上姿态的有底中空部T中。并且,能够将积存到有底中空部T的润滑油在差动装置D的动作开始时从油引导孔G通过离心力而迅速地供给到小齿轮P与小齿轮轴PS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该情况下,油引导孔G从有底中空部T的周壁内周朝向外周向小齿轮轴PS的轴向外侧倾斜地延伸,因此,能够在差动装置D停止时有效地抑制积存保持于有底中空部T的润滑油的流出,另一方面在差动装置D的动作开始时能够利用离心力将积存于有底中空部T的润滑油高效地从油引导孔G供给到旋转滑动部rs。
并且,因差动装置D的停止位置的不同,可能发生有底中空部T为水平姿态而难以积存润滑油的状况,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具有多个的有底中空部T中的某个为向上的铅直姿态或者倾斜姿态,能够将在变速箱M内飞散的润滑油和从变速箱M的顶壁Mt滴下的润滑油积存到为向上的铅直姿态或者倾斜姿态的有底中空部T中。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差速器壳体DC的外周壁、即壳体主体部4,形成有分别为多个的第一、第二油取入孔H1、H2,该第一、第二油取入孔H1、H2贯通壳体主体部4的内外,能够将变速箱M内的润滑油、例如从变速箱M的顶壁Mt滴下的润滑油取入到差速器壳体DC内,所述第一、第二油取入孔H1、H2形成为横截面为圆形且在差速器壳体DC的周向隔开间隔。并且,第一、第二油取入孔H1、H2如图2所明示配置于比在差速器壳体DC的周向相邻的两个小齿轮P的中间点m分别向各小齿轮P侧偏移的位置。
并且,各油取入孔H1、H2形成为:在与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轴线L垂直的投影面观察,油取入孔H1、H2的轴线从油取入孔H1、H2的内侧开口端Hi朝向外侧开口端Ho向车辆前进时的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方向R前侧倾斜。并且,在上述投影面上观察,各小齿轮P配置于被第一假想线L1与第二假想线L2所夹的区域A之外,上述第一假想线L1连结各油取入孔H1、H2的内侧开口端Hi的周向一端与旋转轴线L,上述第二假想线L2连结各油取入孔H1、H2的内侧开口端Hi的周向另一端与旋转轴线L。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是能够相对于侧面齿轮S使小齿轮P充分小径化的扁平差速器结构,因此,即使将各油取入孔H1、H2配置于在差速器壳体DC的周向自中间点m向小齿轮P侧偏移(即靠向小齿轮P)的位置,也能够容易地将小齿轮P配置于对应于油取入孔H1、H2的内侧开口端Hi的区域A之外。换言之,小齿轮P相对于侧面齿轮S形成为足够小径,以使得即使各油取入孔H1、H2偏向配置于小齿轮P侧也能够容易地将该小齿轮P配置于区域A之外。
根据这样的差速器壳体DC的外周壁上的油取入孔H1、H2的特别设置,在车辆前进时差速器壳体DC向正转方向R以比较低的速度旋转的状态下,能够将从变速箱M的顶壁Mt滴下的润滑油通过向特定方向(即能够高效地取入到差速器壳体DC内的方向)倾斜的各多个第一、第二油取入孔H1、H2而高效地取入到差速器壳体DC内。而且,关于油取入孔H1、H2中的、尤其是在小齿轮P的正转方向R前侧比中间点m向小齿轮P侧偏置配置的第一油取入孔H1,能够高效地将通过第一油取入孔H1取入到差速器壳体DC内的润滑油供给到第一油取入孔H1附近的小齿轮P与侧面齿轮S的啮合部。另一方面,关于在各小齿轮P的正转方向R的后侧从中间点m偏向小齿轮P侧偏置配置的第二油取入孔H2,能够高效地将通过第二油取入孔H2取入到差速器壳体DC内的润滑油不被小齿轮P阻碍地(即小齿轮P不会成为障碍物而阻挡润滑油路径)供给到小齿轮轴PS的靠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中心L附近的外周部,润滑油通过离心力而从小齿轮轴PS的外周部顺着小齿轮轴PS的外周面朝向小齿轮轴PS的外端侧,即小齿轮轴PS与小齿轮P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因此,对旋转滑动部rs也能够高效地供给润滑油。这些的结果为,小齿轮P的与侧面齿轮S的啮合部自不必说,还能够将从变速箱M的顶壁Mt滴下的润滑油高效地供给到小齿轮P的与小齿轮轴PS的旋转滑动部rs,从而作为整体能够提高润滑效率。并且,从油取入孔H1、H2取入到差速器壳体DC内的润滑油的一部分还到达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顺着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而通过离心力向径向外侧、即齿部Sg侧流动。
另外,在差速器壳体DC中的罩部C、C’的侧壁部Cs的内侧面、与侧面齿轮S的外侧面之间,如上所述插装有垫圈W,但是为了将垫圈W定位保持于考虑了向贯通油路15的润滑油路径的适当的固定位置,在侧壁部Cs的内侧面与侧面齿轮S的外侧面的相对置面中的至少一方(在图示例中是侧面齿轮S的外侧面)形成有环状的垫圈保持槽16,垫圈W与垫圈保持槽16嵌合。并且,垫圈W以及贯通油路15的相对位置被设定成:垫圈W的内周部面对贯通油路15的、在中间壁部Sw的外侧面上的开口部。由此,在罩部C、C’的侧壁部Cs的内侧面与侧面齿轮S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中通过离心力想要流向半径方向外侧的润滑油的流动通过垫圈W而被抑制,能够从垫圈W的内周侧经由贯通油路15引导至侧面齿轮S的内侧,因此能够增加通过贯通油路15顺着侧面齿轮S的内侧面向径向外侧流向齿部Sg侧的润滑油量。
并且,一并地参照图4、图5,在罩部C、C’的侧壁部Cs的内侧面上凹陷设置有导油槽17,该导油槽17能够在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时引导润滑油从掏空部8的周缘向垫圈W和贯通油路15流入。导油槽17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大致三角形状:第一内侧壁17a,其从掏空部8的周缘以相对油保持部7的切线方向倾斜(更具体而言,随着朝向差速器壳体DC的后述的正转方向后侧而向中心轴线L侧倾斜)的方式倾斜延伸;第二内侧壁17b,其在油保持部7的切线方向上延伸;以及里壁部17c,其连接两内侧壁17a、17b的内端之间。而且,导油槽17的、里壁部17c面对的内里槽部17i配置于这样的位置:在与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轴线L垂直的投影面上观察时,总是与垫圈W的一部分重叠,并且伴随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还能够临时与贯通油路15的在中间壁部Sw的外侧面上的开口部重叠。
并且,在为了使汽车前进而通过从发动机经由减速齿轮机构RG而传递的旋转力使差速器壳体DC向正转方向R旋转的情况下,在变速箱M内在差速器壳体DC的周围飞散的润滑油凭借飞散的润滑油和旋转中的罩部C、C’的相对速度差而从掏空部8的周缘流入油保持部7内(即导油槽17)。在该种情况下,流入导油槽17内的润滑油尤其借助于第一内侧壁17a的引导作用而朝向导油槽17的旋转方向最后侧位置的内里槽部17i高效地集中,并被高效地从内里槽部17i引导向垫圈W和贯通油路15侧。而且,通过贯通油路15到达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的润滑油如上所述借助于离心力顺着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而向径向外侧流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罩部C、C’在掏空部8的周缘部具有在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时能够引导润滑油向壳体主体部4的内侧流入的油引导斜面f,并且,导油槽17的入口也在油引导斜面f上开口。而且,油引导斜面f由斜面构成,当从在差速器壳体DC的周向横穿油保持部7和连结臂部9的横截面(参照图4、5的局部剖视图)进行观察时,该斜面从油保持部7和连结臂部9各自的外侧面朝向内侧面向油保持部7和连结臂部9各自的周向中央侧倾斜。这样,根据油引导斜面f的导油作用,能够随着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使润滑油顺畅地从罩部C、C’的外侧流入内侧,尤其还能够使润滑油高效地从开口在油引导斜面f上的入口流入导油槽17。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差动装置D,在差速器壳体DC从发动机经由减速齿轮机构RG承受旋转力的情况下,在小齿轮P不绕着小齿轮轴PS自转而与差速器壳体DC一起绕着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轴线L公转时,左右侧面齿轮S被以相同速度旋转驱动,该驱动力均等地传递到左右输出轴J。并且,在由于汽车转弯行驶等而在左右输出轴J产生旋转速度差时,通过小齿轮P自转并公转,允许左右侧面齿轮S的差动旋转地从小齿轮P对左右侧面齿轮S传递旋转驱动力。以上与以往公知的差动装置的工作相同。
而且,在汽车前进行驶状态下发动机的动力经由减速齿轮机构RG以及差动装置D传递至左右输出轴J的情况下,伴随减速齿轮机构RG的各可动要素以及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润滑油猛烈地飞散到变速箱M内的各处,但该飞散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如前所述从掏空部8流入至罩部C、C’的内侧。
在该情况下,流入在罩部C、C’的侧壁部Cs的内侧面形成的导油槽17中的润滑油如前述那样借助于第一内侧壁17a的引导作用而朝向内里槽部17i高效地集中,并被高效地从内里槽部17i导向垫圈W和贯通油路15侧,因此,对垫圈W的润滑效果有所提高自不必说,且能够充分地确保通过贯通油路15而到达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的润滑油量。并且,到达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的润滑油如上所述通过离心力顺着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而向径向外侧流动,润滑油流的一部分从边沿状的阶梯部E分散到空间60而被捕捉积存到储油部61中,对小齿轮轴PS与小齿轮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进行润滑,而润滑油流的其余部分顺着阶梯部E的阶梯面而到达侧面齿轮S的齿部Sg,对齿部Sg与小齿轮P的啮合部进行润滑。其结果为,即使在因侧面齿轮S的大径化而使侧面齿轮S的齿部Sg远离输出轴J的情况下或小齿轮P高速旋转的严酷的运转状况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向上述的啮合部和旋转滑动部rs供给润滑油,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该部位的烧伤。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小齿轮轴PS的外端面PSf凹陷设置有向变速箱M的内部空间1开口且能够作为储油部发挥功能的有底中空部T,因此在发动机停止时,能够将随着发动机停止前的差动装置D等的动作而在变速箱M内飞散的润滑油、和附着于变速箱M的顶壁Mt而从顶壁Mt滴下的润滑油积存、保持于处于向上姿态的有底中空部T中。因此,能够将积存于有底中空部T内的润滑油在差动装置D的动作开始时从有底中空部T的周壁的油引导孔G通过离心力而迅速地供给到小齿轮P与小齿轮轴PS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因此,与差动装置D的动作开始初期相比能够不延迟地充分地润滑小齿轮P与小齿轮轴PS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差速器壳体DC的外周部形成有能够将从变速箱M的顶壁Mt滴下的润滑油取入到差速器壳体DC内的分别为多个的第一、第二油取入孔H1、H2,第一、第二油取入孔H1、H2的形成位置和方向如上所述。因此,在车辆前进时差速器壳体DC向正转方向R以比较低的速度旋转的状态下,从变速箱M的顶壁Mt滴下的润滑油通过第一、第二油取入孔H1、H2能够被高效地取入到差速器壳体DC内。而且,关于在各小齿轮P的正转方向R前侧且从相邻的小齿轮P之间的中间点m向小齿轮P侧偏置配置的第一油取入孔H1,能够高效地将通过第一油取入孔H1取入到差速器壳体DC内的润滑油供给到第一油取入孔H1附近的小齿轮P与小齿轮轴PS的啮合部。另一方面,关于在各小齿轮P的正转方向R的后侧且从中间点m向小齿轮P侧偏置配置的第二油取入孔H2,能够高效地将通过第二油取入孔H2取入到差速器壳体DC内的润滑油不被小齿轮P阻碍地供给到小齿轮轴PS的靠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中心L附近的外周部,润滑油通过离心力而从小齿轮轴PS的靠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中心L附近的外周部顺着小齿轮轴PS的外周面向外端侧流动,由此,针对小齿轮轴PS与小齿轮P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也能够高效地供给润滑油。这些的结果为,对于从变速箱M的顶壁Mt滴下的润滑油,将其高效地供给到小齿轮P的与侧面齿轮S的啮合部自不必说,还能够高效地供给到小齿轮P与小齿轮轴PS的旋转滑动部rs,作为整体能够进一步提高润滑效率。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差速器壳体DC也可以使差速器壳体DC的一部分浸渍在积存于变速箱M的内底部的润滑油的油面下或者也可以不浸渍于油面下。并且,尤其是在浸渍于油面下的情况下,在汽车前进时差速器壳体DC向正转方向R旋转的状态下,能够高效地带起从第一、第二油取入孔H1、H2积存于差速器壳体DC内的润滑油,因此,能够进一步高效地进行差速器壳体DC内的各部的润滑。
而且,在图7中表示了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在之前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长的小齿轮轴PS作为小齿轮支承部,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同轴且一体地与小齿轮P的大径侧的端面结合的支承轴PS’来构成小齿轮支承部。根据该结构,由于不需要将嵌合小齿轮轴PS的贯通孔设置于小齿轮P,因此能够相应地使小齿轮P小径化(轴向窄幅化),能够实现差动装置D在输出轴J的轴向上的扁平化。即,在小齿轮轴PS贯通小齿轮P的情况下,需要在小齿轮P形成对应于小齿轮轴PS的直径的尺寸的贯通孔,而在支承轴PS’与小齿轮P的端面一体化的情况下,能够不依赖于支承轴PS’的外径(即有效直径d2)而实现小齿轮P的小径化(输出轴J的轴向上的窄幅化)。
而且,在支承轴PS’的外周面、与设置于差速器壳体DC的外周壁即壳体主体部4的贯通支承孔4a的内周面之间,夹插有作为允许它们之间的相对旋转的轴承单元的轴承衬套12,轴承衬套12成为支承轴PS’与差速器壳体DC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并且,作为轴承单元,也可以使用滚针轴承等轴承。并且,也可以省略轴承,使支承轴PS’直接嵌合到差速器壳体DC的贯通支承孔4a中,该情况下,支承轴PS’与差速器壳体DC的贯通支承孔4a的嵌合部成为旋转滑动部rs’。
与之前的实施方式的小齿轮轴PS的外端面PSf一样,支承轴PS’的外端面PSf’面对变速箱M的内部空间1。在支承轴PS’中,在支承轴PS’的外端面PSf’形成有成为储油部的有底中空部T,支承轴PS’与差速器壳体DC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围绕有底中空部T的至少中间部。在有底中空部T的周壁上形成有能够通过离心力将有底中空部T内的润滑油引导至旋转滑动部rs’的、与之前的实施方式同样的多个油引导孔G。而且,油引导孔G的在有底中空部T的周壁部上的开口端Gi在有底中空部T的长度方向上从有底中空部T的底面b离开。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有底中空部T以及油引导孔G基本上能够达成与之前的实施方式中的有底中空部T以及油引导孔G相同的作用效果,即在差动装置D的动作开始时,能够利用离心力迅速地将积存于有底中空部T内的润滑油供给到支承轴PS’与差速器壳体DC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内容:在差速器壳体DC的一侧,相邻配置由行星齿轮机构构成的减速齿轮机构RG且将其输出侧要素(行星架53)与差速器壳体DC(罩部C’)结合,经由减速齿轮机构RG将来自动力源的动力传递至差速器壳体DC,但是也可以将行星齿轮机构以外的减速齿轮机构的输出侧要素与差速器壳体DC结合。
并且,也可以:代替这样的减速齿轮机构,将接收来自动力源的动力的输入齿部(最终从动齿轮)通过一体形成或者后安装而固定于差速器壳体DC的外周部,经由输入齿部将来自动力源的动力传递至差速器壳体DC。该情况下,差速器壳体DC的外周面的特定部位,例如中空圆筒部T的开口部和第一、第二油取入孔H1、H2的开口部不被输入齿部覆盖而总是露出于变速箱M的内部空间1。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将润滑油引导至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的油引导路径,对从形成于罩部C、C’的侧壁部Cs的掏空部8经由导油槽17到达贯通油路15的油路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代替这样的油路径,或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其他油导入路径。作为其他油导入路径,例如,如果使差速器壳体DC的罩部C、C’的轴套部Cb比侧面齿轮S的轴部Sj向轴向外侧延长,使输出轴J旋转自如地嵌合到延长的轴套部Cb的内周面,并在嵌合面中的至少一方(例如延长轴套部的内周面)上凹陷设置螺旋槽,则能够将在延长轴套部周边存在于变速箱M的内部空间1中的润滑油在轴套部Cb与输出轴J相对旋转时通过该螺旋槽高效地供给到侧面齿轮S的轴部Sj与输出轴J之间的花键嵌合部6,进而供给到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侧。该情况下,只要通过使花键嵌合部6的花键齿的一部分缺齿而形成轴向的润滑油路,就能够更加高效地将润滑油供给到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
并且,也可以代替上述螺旋状槽,或在此基础上,将润滑油从油泵压送、供给至侧面齿轮S的轴部Sj与输出轴J之间的花键嵌合部6,将压送、供给的润滑油经由花键嵌合部6供给到侧面齿轮S的中间壁部Sw的内侧面。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一对罩部C、C’来覆盖一对侧面齿轮S的背面,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只在一个侧面齿轮S的背面设置罩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在没有设置罩部的一侧配设位于动力传递路径上游侧的驱动部件(例如减速齿轮机构RG的行星架53),使驱动部件与差速器壳体DC结合。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差动装置D允许左右车轴的旋转速度差,但是在吸收前轮与后轮的旋转速度差的中央差速器也能够实施本发明的差动装置。

Claims (4)

1.一种差动装置,其将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力经由该差速器壳体(DC)内的小齿轮(P)以及一对侧面齿轮(S)分配并传递给一对输出轴(J),所述差速器壳体(DC)保持将小齿轮(P)贯通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小齿轮轴(PS),所述差速器壳体(DC)能够与该小齿轮轴(PS)一同旋转,所述差速器壳体(DC)收纳于变速箱(M)内,该差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小齿轮轴(PS)的外端面(PSf)面对所述变速箱(M)的内部空间(1),
在所述小齿轮轴(PS)中形成有一端在所述小齿轮轴的所述外端面(PSf)上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有底中空部(T),所述小齿轮轴(PS)与所述小齿轮(P)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围绕所述有底中空部(T)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小齿轮轴(PS)上的所述有底中空部(T)的周壁,设置有能够将有底中空部(T)内的润滑油通过离心力引导至所述旋转滑动部(rs)的油引导孔(G),
所述油引导孔(G)形成为从所述周壁的内周朝向外周向着小齿轮轴(PS)的轴向外侧倾斜地横穿该周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引导孔(G)的、朝向所述有底中空部(T)的周壁内周的开口端(Gi)在所述有底中空部(T)的轴线方向上从有底中空部(T)的底面(b)离开,所述有底中空部(T)的、比所述开口端(Gi)靠底面(b)侧的中空部分(Ta)构成能够积存润滑油的储油部。
3.一种差动装置,其将差速器壳体(DC)的旋转力经由该差速器壳体(DC)内的小齿轮(P)以及一对侧面齿轮(S)分配并传递给一对输出轴(J),所述差速器壳体(DC)将与小齿轮(P)一体的支承轴(PS’)保持为旋转自如,所述差速器壳体(DC)能够与该支承轴(PS’)一同旋转,所述差速器壳体(DC)收纳于变速箱(M)内,该差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轴(PS’)的外端面(PSf’)面对所述变速箱(M)的内部空间(1),
在所述支承轴(PS’)中形成有一端在所述外端面(PSf’)上开口且另一端封闭的有底中空部(T),所述支承轴(PS’)与所述差速器壳体(DC)之间的旋转滑动部(rs’)围绕所述有底中空部(T)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支承轴(PS’)上的所述有底中空部(T)的周壁,设置有能够将有底中空部(T)内的润滑油通过离心力引导至所述旋转滑动部(rs’)的油引导孔(G),
所述油引导孔(G)形成为从所述周壁的内周朝向外周向着支承轴(PS’)的轴向外侧倾斜地横穿该周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引导孔(G)的、朝向所述有底中空部(T)的周壁内周的开口端(Gi)在所述有底中空部(T)的轴线方向上从有底中空部(T)的底面(b)离开,所述有底中空部(T)的、比所述开口端(Gi)靠底面(b)侧的中空部分(Ta)构成能够积存润滑油的储油部。
CN201610190977.3A 2015-03-31 2016-03-30 差动装置 Pending CN10601553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1296 2015-03-31
JP2015071296A JP2016191418A (ja) 2015-03-31 2015-03-31 差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15533A true CN106015533A (zh) 2016-10-12

Family

ID=56937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90977.3A Pending CN106015533A (zh) 2015-03-31 2016-03-30 差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290486A1 (zh)
JP (1) JP2016191418A (zh)
CN (1) CN106015533A (zh)
DE (1) DE10201620523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3024A (zh) * 2018-05-30 2019-12-10 美国轮轴制造公司 具有差速器总成和差速器润滑装置的传动系统部件
CN111323096A (zh) * 2018-12-13 2020-06-23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用测量工具和差动装置的润滑油量测量方法
CN114207322A (zh) * 2019-08-02 2022-03-18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87664B2 (ja) * 2014-10-22 2019-03-20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装置
US9856972B2 (en) * 2015-03-31 2018-01-02 Musashi Seimitsu Industry Co., Ltd. Differential device
CN112682492B (zh) * 2021-02-04 2023-03-31 象山申达轿车配件有限公司 差速器
CN116292841A (zh) * 2021-09-29 2023-06-23 阿姆特(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差速器用防烧结可开合导油结构、差速器及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33904A (ja) 1988-07-25 1990-02-05 Copal Co Ltd 厚膜抵抗体トリミング用パルス発生回路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53024A (zh) * 2018-05-30 2019-12-10 美国轮轴制造公司 具有差速器总成和差速器润滑装置的传动系统部件
CN111323096A (zh) * 2018-12-13 2020-06-23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用测量工具和差动装置的润滑油量测量方法
CN111323096B (zh) * 2018-12-13 2023-06-20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用测量工具和差动装置的润滑油量测量方法
CN114207322A (zh) * 2019-08-02 2022-03-18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
CN114207322B (zh) * 2019-08-02 2023-12-15 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91418A (ja) 2016-11-10
DE102016205233A1 (de) 2016-10-06
US20160290486A1 (en) 2016-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15533A (zh) 差动装置
CN104136814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6015534A (zh) 差动装置
US8911318B2 (en) Pinion lubrication structure of planetary gear mechanism
US8523725B2 (en) Lubricating structure of speed change mechanism
CN104620024B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
CN104981632B (zh) 行星传动机构中的行星齿轮支承装置
DE112012000277T5 (de) Fahrzeugantriebsvorrichtung
CN106015510A (zh) 车辆用差动装置
CN102168749A (zh) 车辆动力传递装置
CN107631014A (zh) 具有改进润滑的堆叠行星齿轮组件
CN100489348C (zh) 油泵的润滑结构
CN104204621B (zh)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CN106257097A (zh) 差动装置
CN105546082B (zh) 差动装置
CN107002858A (zh) 自动变速器
CN108930779A (zh) 变速器的润滑结构
CN109421499A (zh) 车辆驱动装置
CN105546090B (zh) 差动装置
US20180087641A1 (en) Washer and differential device
JP6625778B1 (ja) デフケース
US20100009800A1 (en) Device for optimizing the feed function of the ring gear of a differential with regard to the maximum flow rate
CN106015532A (zh) 自动变速器
US20200300355A1 (en)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 planetary gear
JP7268173B2 (ja) 伝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