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71308A - 内燃机点火线圈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点火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71308A
CN114171308A CN202111054641.1A CN202111054641A CN114171308A CN 114171308 A CN114171308 A CN 114171308A CN 202111054641 A CN202111054641 A CN 202111054641A CN 114171308 A CN114171308 A CN 1141713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igniter
connector
case
outer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546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近藤祐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171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713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2Ignition, e.g. for IC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3/00Other installations
    • F02P3/02Other installations having inductive energy storage, e.g. arrangements of induction coils
    • F02P3/04Layout of circuits
    • F02P3/0407Opening or closing the primary coil circuit with electronic switch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2Ignition, e.g. for IC engines
    • H01F2038/127Ignition, e.g. for IC engines with magnetic circuit including permanent magn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点火线圈包括初级线圈、次级线圈、中心芯、外芯、点火器、线圈壳体和电绝缘固定树脂。在位于安装方向底部侧的线圈壳体内表面上,形成有从线圈壳体的内表面突出到轴向高压侧的壳体侧肋。壳体侧肋具有渐细形状,使得壳体侧肋到轴向高压侧的突出量沿着安装方向朝向底部侧增加。壳体侧肋布置成抵接点火器的在安装方向底部侧和轴向低压侧的角部,从而将点火器压靠外芯。

Description

内燃机点火线圈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内燃机点火线圈。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中,使用点火线圈来点燃内燃机燃烧室内的空气-燃料混合物。点火线圈通常包括初级线圈、次级线圈、点火器、中心芯和外芯。次级线圈设置在初级线圈的外部并与初级线圈同轴,以便与初级线圈磁耦合。点火器包括开关元件,用于选择性地允许和中断初级线圈的供电。提供中心芯和外芯,以允许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产生的磁通量流过中心芯和外芯。
在操作中,开关元件产生的热量会提高点火器的温度。因此,为了将点火器的温度保持在耐热温度范围内,已尽力促使点火器冷却。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JP 2009-188364 A公开了一种点火线圈,其中:点火器被布置在线圈壳体中,面对外芯,其间形成有间隙;点火器与外芯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用于电绝缘和固定的树脂。此外,点火器电路板上的散热器设置在外芯侧。通过上述配置,点火器开关元件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器和树脂耗散到外芯,从而抑制点火器温度的升高。
发明内容
近年来,随着排气和燃油经济性法规的收紧,已经要求增加点火线圈的输出。此外,可通过例如当初级线圈的供电被点火器的开关元件中断时增加电流来增加点火线圈的输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点火器开关元件消耗的电能会增加;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促进点火器的冷却。
在上述专利文件公开的点火线圈中,有意在点火器和外芯之间设置间隙,并且在该间隙中填充用于电绝缘和固定的树脂。然而,当点火器和外芯之间的间隙较大时,可能难以将点火器开关元件产生的热量有效地耗散到外芯。
鉴于上述问题,完成了本公开。因此,本公开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燃机点火线圈,其能够有效地将点火器开关元件产生的热量耗散到外芯。
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第一点火线圈。第一点火线圈包括初级线圈、次级线圈、中心芯、外芯、点火器、线圈壳体和电绝缘固定树脂。初级线圈配置为被供电。次级线圈设置在初级线圈的外部并与初级线圈同轴。次级线圈被配置成在初级线圈的供电中断时产生感应电动势。中心芯设置在初级线圈内。所述外芯为四边环形,其四个部分分别位于所述次级线圈在轴向上的相反侧和所述次级线圈在垂直于轴向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反侧。外芯和中心芯共同构成点火线圈中的闭合磁路。点火器包括开关元件,该开关元件被配置为选择性地允许和中断初级线圈的供电。点火器在外芯沿轴向的低压侧布置成与外芯相邻。线圈壳体在安装方向的一侧具有开口,在安装方向的另一侧具有底部;安装方向垂直于轴向和宽度方向。线圈壳体内部接收所有初级线圈、次级线圈、中心芯、外芯和点火器。将电绝缘固定树脂填充在线圈壳体中的空间中,以将初级线圈、次级线圈、中心芯、外芯和点火器固定在线圈壳体中,同时使它们彼此电绝缘。此外,在安装方向的底部侧的线圈壳体内表面上,形成有从线圈壳体的内表面突出到轴向向高压侧的壳体侧肋;高压侧在轴向上与低压侧相反。壳体侧肋具有锥形形状,使得壳体侧肋朝轴向高压侧的突出量沿着安装方向朝向底部侧增加。壳体侧肋布置成抵靠点火器在安装方向的底部侧和轴向的低压侧的角部,从而将点火器压靠在外芯上。
利用第一点火线圈的上述配置,当点火器被放置到线圈壳体(外芯等已放置在线圈壳体中)中时,点火器的角部抵靠壳体侧肋。此时,点火器通过壳体侧肋向外芯移位。因此,可以将点火器适当地压靠外芯。因此,可以有效地将热量从点火器散发到外芯。
根据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内燃机的第二点火线圈。第二点火线圈包括初级线圈、次级线圈、中心芯、外芯、点火器、线圈壳体、连接器和电绝缘固定树脂。初级线圈配置为被供电。次级线圈设置在初级线圈的外部并与初级线圈同轴。次级线圈被配置成在初级线圈的供电中断时产生感应电动势。中心芯设置在初级线圈内。所述外芯为四边环形,其四个部分分别位于所述次级线圈在轴向上的相反侧和所述次级线圈在垂直于轴向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反侧。外芯和中心芯共同构成点火线圈中的闭合磁路。点火器包括开关元件,该开关元件被配置为选择性地允许和中断初级线圈的供电。点火器在外芯沿轴向的低压侧布置为与外芯相邻。线圈壳体在安装方向的一侧具有开口,在安装方向的另一侧具有底部;安装方向垂直于轴向和宽度方向。线圈壳体内部接收所有初级线圈、次级线圈、中心芯、外芯和点火器。连接器安装在线圈壳体上,以便伸出到线圈壳体外部。该连接器具有连接壁部,该连接壁部构成线圈壳体在轴向低压侧的一部分。将电绝缘固定树脂填充在线圈壳体中的空间中,以将初级线圈、次级线圈、中心芯、外芯和点火器固定在线圈壳体中,同时使它们彼此电绝缘。此外,在连接壁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有连接器侧肋,其从连接壁部的内表面朝轴向高压侧突出;高压侧在轴向上与低压侧相反。连接器侧肋具有锥形部,其渐细使得锥形部从连接器壁部的内表面到轴向高压侧的突出量沿着安装方向朝向开口侧增加。连接器侧肋用于将点火器压靠外芯。
利用第二点火线圈的上述配置,当点火器组装到线圈组件(初级线圈、次级线圈、中心芯和外芯已经组装在其中)时,或者当连接器安装到线圈壳体(点火器、外芯等已经组装在其中)时,点火器抵靠连接器侧肋的锥形部。此时,点火器通过连接器侧肋的锥形部向外芯移位。因此,可以将点火器适当地压靠外芯。因此,可以有效地将热量从点火器散发到外芯。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点火线圈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横截面图。
图2是线圈组件放置在线圈壳体中之前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横截面图,线圈组件和线圈壳体一起构成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点火线圈的一部分。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点火线圈在将电绝缘固定树脂填充到线圈壳体中的空间之前垂直于轴向的横截面图。
图4是图1中的示出在线圈壳体中形成壳体侧肋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示出壳体侧肋的透视图。
图6是壳体侧肋沿轴向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线圈组件放置在线圈壳体中的状态下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修改在线圈壳体中形成多个壳体侧肋的透视图。
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点火线圈的一部分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10是示出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点火线圈的连接器中形成连接器侧肋的沿轴向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点火器在组装到线轴成形模制体的状态下的说明图,点火器和线轴成形模制体一起构成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点火线圈的一部分。
图12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修改的点火线圈的一部分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13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点火线圈的一部分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14是示出连接器在组装到线圈壳体的状态下的说明图,连接器和线圈壳体一起构成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点火线圈的一部分。
图15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第一点火线圈的一部分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放大截面图。
图16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第二点火线圈的一部分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17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第三点火线圈的一部分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放大截面图。
图18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第四点火线圈的一部分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19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第五点火线圈的一部分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20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第六点火线圈的一部分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21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第七点火线圈的一部分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22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第八点火线圈的一部分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23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第九点火线圈的一部分垂直于安装方向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24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第十点火线圈的一部分垂直于轴向的放大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应当注意,为了清楚和便于理解,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于整个说明书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相同部件,在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为了避免冗余,将不重复相同部件的描述。
[第一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用于内燃机的点火线圈1包括初级线圈2、次级线圈3、中心芯41、外芯42、点火器43、线圈壳体5和电绝缘固定树脂(或用于电绝缘和固定的树脂)6。
此外,图1示出了处于电绝缘固定树脂6已填充到线圈壳体5中的空间中的状态下的点火线圈1,而图3示出了在电绝缘固定树脂6填充到线圈壳体5中的空间之前的点火线圈1。
初级线圈2配置为被供电;初级线圈2的供电被开关元件选择性地允许和中断。次级线圈3设置在初级线圈2的外部并与初级线圈2同轴。次级线圈3配置为在初级线圈2的供电中断时产生感应电动势。中心芯41设置在初级线圈2的内部。外芯42为四边环形,其四个部分分别位于次级线圈3沿着点火线圈1轴向L(见图1)的相反侧L1和L2,以及次级线圈3沿着点火线圈1宽度方向W(垂直于轴向L)(见图3)的相反侧。中心芯41和外芯42一起形成点火线圈1中的闭合磁路。
点火器43包括开关元件。如图1所示,点火器43在外芯42沿轴向L的低压侧L2布置成与外芯42相邻。线圈壳体5在点火线圈1的安装方向D(其垂直于轴向L和宽度方向W)的一侧具有开口52,并且在安装方向D的另一侧具有底部53。线圈壳体5配置为在其中接收所有初级线圈2、次级线圈3、中心芯41、外芯42和点火器43。将电绝缘固定树脂6填充在线圈壳体5中的空间中,以将初级线圈2、次级线圈3、中心芯41、外芯42和点火器43固定在线圈壳体5中,同时使它们彼此电绝缘。
如图4所示,在线圈壳体5的在安装方向D底侧D1(即线圈壳体5的底部53所在的那侧)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壳体侧肋54。壳体侧肋54从线圈壳体5的内表面朝向轴向L高压侧L1伸出。此外,壳体侧肋54具有渐细形状,使得壳体侧肋54向轴向L高压侧L1的突出量沿着安装方向D朝向底侧D1增加。此外,壳体侧肋54布置成抵靠点火器43在安装方向D的底侧D1和轴向L的低压侧L2上的角部,从而将点火器43压靠外芯42。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的配置。
(点火线圈1)
如图1所示,点火线圈1被设计为安装到车辆内燃机的气缸盖罩7,并使布置在气缸盖中的火花塞(未显示)在内燃机的燃烧室中产生火花放电。
点火线圈1包括线圈主体11和接头部12。线圈主体11由初级线圈2、次级线圈3、点火器43、线圈壳体5等组成。接头部12从线圈主体11伸出,以经由高压端子45和弹簧46将次级线圈3电连接至火花塞。线圈主体11设置在气缸盖罩7上,而接头部12设置在气缸盖罩7中形成的塞孔71中。
(轴向L、安装方向D和宽度方向W)
在图1-7中,轴向L表示初级线圈2和次级线圈3的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此外,在轴向L上,次级线圈3中产生高压的那侧被称为高压侧L1;与高压侧L1相反的那侧被称为低压侧L2。
安装方向D表示连接器24安装到线圈壳体5(见图7)和点火线圈1安装到内燃机气缸盖罩7(见图1)的方向。更具体地说,安装方向D表示与轴向L垂直的方向,并且线圈壳体5的开口52和底部53在该方向上彼此对齐。此外,在安装方向D上,底部53和火花塞所在的那侧称为底部侧D1;与底侧D1相反且开口52所在的那侧称为开口侧D2。
宽度方向W表示垂直于轴向L和安装方向D的方向。
(初级线圈2)
如图1-3所示,通过绕着初级线轴21的管状部22的外周表面缠绕磁线(或绕组)形成初级线圈2。初级线圈2的供电被点火器43的开关元件选择性地允许和中断。
(次级线圈3)
如图1-3所示,次级线圈3设置在初级线圈2的外部并与初级线圈2同轴。通过绕着次级线轴31的管状部32的外周表面缠绕磁线(或绕组)形成次级线圈3。构成次级线圈3的绕组比构成初级线圈2的绕组薄;次级线圈3的匝数大于初级线圈2的匝数。次级线圈3配置为在初级线圈2的供电中断时,通过初级线圈2和次级线圈3之间的感应相互作用产生感应电动势。初级线圈2和次级线圈3的中心轴线定向成垂直于线圈壳体5的开口52。次级线圈3的一端(即位于轴向L低压侧L2的一端)与点火器43的接地或者电源端子连接。次级线圈3的另一端(即位于轴向L高压侧L1的一端)与高压端子45连接,高压端子45连接至火花塞的中心电极。
(中心芯41)
如图1-3所示,中心芯41布置在初级线圈2内,以允许初级线圈2和次级线圈3产生的磁通量流过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层压由软磁材料制成的多个磁性钢板来形成中心芯41。此外,中心芯41形成长方体。此外,中心芯41可以替代地通过压实软磁材料粉末形成。
(外芯42)
如图1-3所示,外芯42布置在次级线圈3的外部,以允许初级线圈2和次级线圈3产生的磁通量流过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外芯42通过层压由软磁材料制成的多个磁性钢板而形成。此外,外芯42是四边环形,因此当沿着安装方向D观看时,外芯42围绕初级线圈2、次级线圈3和中心芯41。此外,外芯42可以替代地通过压实软磁材料粉末形成。
外芯42具有一对侧芯部421,其分别位于次级线圈3在宽度方向W上的相反侧(参见图3),以及一对连接芯部422,其分别位于次级线圈3在轴向L上的高压侧L1和低压侧L2(参见图2),并且每个连接芯部连接该对侧芯部421。
点火器43被布置成面向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该连接芯部422位于次级线圈3在轴向L上的低压侧L2。在点火器43和面向点火器43的连接芯部422之间,几乎没有形成间隙,因此几乎没有布置电绝缘固定树脂6。
中心芯41和外芯42一起形成闭合磁路,磁通量流经该磁路。在中心芯41和外芯42之间,布置有用于防止磁饱和的永磁体44。
(点火器43)
如图1和4所示,点火器43布置在安装到线圈壳体5的连接器24和沿着轴向L面向点火器43的外芯42连接芯部422之间。
点火器43包括电路形成部431、散热器432、模制树脂433和点火器导体434(即点火器43的电导体)。电路形成部431包括用于形成开关电路的电子部件,例如前述开关元件。散热器432与电路形成部431集成为一个整体。模制树脂433具有嵌入其中的电路形成部431和散热器432。点火器导体434从电路形成部431延伸到模制树脂433的外部。
更具体地说,点火器导体434从模制树脂433伸出到安装方向D的开口侧D2。点火器43的开关元件配置为从布置在点火线圈1外部的外部电子控制装置(未示出)接收命令,并根据接收到的命令选择性地允许和中断初级线圈2的供电。在点火线圈1工作期间,主要由开关元件在点火器43中产生热量。然后,点火器43中产生的热量经由散热器432散发到面向点火器43的外芯42连接芯部422。
(初级线轴21)
如图1、2和4所示,在初级线轴21的外周缠绕有初级线圈2。初级线轴21由热塑性树脂模制产品构成。初级线轴21具有抵接部231,其抵接点火器43在安装方向D的开口侧D2的端部。抵接部231从初级线轴21的轴向L低压侧L2上的端部跨过外芯42连接芯部422的安装方向D开口侧D2的端部延伸至点火器43的安装方向D开口侧D2的端部。点火器43夹(即,固定地保持)在初级线轴21的抵接部231和壳体侧肋54之间,从而在安装方向D上位于线圈壳体5中。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初级线轴21和构成连接器24的连接器部240被整体模制为线轴成形模制体210。更具体地说,线轴成形模制体210具有四边形管状部22,一对套环部221(其分别形成在管状部22在轴向L上的相反端部)、构成连接器24的连接器部240以及互连管状部22和连接器部240的互连部23。即,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24与初级线轴21一体形成一个整体。此外,抵接部231包括在互连部23中。
如图4所示,在互连部23的沿着安装方向D的底侧D1上,形成有凹部232,在凹部中接收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和点火器43。此外,在互连部23中,还形成与抵接部231相邻的插入孔233;通过插入孔233,插入点火器导体434和连接器导体25(即连接器24的电导体)。此外,构成连接器24的连接器部240可以替代地与初级线轴21的管状部22分开形成。
构成初级线圈2的绕组在一对套环部221之间缠绕在初级线轴21的管状部22的外周面上。在构成连接器24的连接器部240中,具有嵌入模制的连接器导体25,其分别连接到点火器导体434。连接器部240形成为伸出线圈壳体5的外部。在连接器部240(即连接器24)中,形成连接器壁部241,该连接器壁部241构成线圈壳体5壁的轴向L低压侧L2上的一部分。
在线圈壳体5中,点火器导体434和连接器导体25布置在安装方向D的开口侧D2上的位置,以便点火器导体434分别面对连接器导体25。此外,点火器导体434分别通过例如钎焊或焊接等方式连接到连接器导体25。此外,点火器导体434也可以通过例如钎焊或焊接等方式分别连接到分别与构成初级线圈2的绕组的相反端连接的线圈导体和与构成次级线圈3的绕组的低压侧端连接的线圈导体。
(次级线轴31)
如图2和3所示,在次级线轴31的外周上缠绕次级线圈3。次级线轴31由热塑性树脂模制产品构成。次级线轴31具有成形为四边形管的管状部32,以及分别在轴向L上的多个位置处形成以从管状部32的外周突出的多个套环部33。套环部33将管状部32的外周分隔成多个凹部321,这些凹部321在轴向L上彼此对齐。构成次级线圈3的绕组缠绕在管状部32的外周上,从而分布在凹部321之间。
(线圈壳体5)
如图1和7所示,线圈壳体5由热塑性树脂模制产品构成。线圈壳体5具有接收部51,其中接收初级线圈2、次级线圈3、中心芯41、外芯42、点火器43等。线圈壳体5的开口52形成在接收部51的安装方向D开口侧D2上的端部。
在点火线圈1的制造过程中,将通过将初级线圈2、初级线轴21、次级线圈3、次级线轴31、中心芯41、外芯42和点火器43组装在一起而获得的线圈组件10从开口52放入线圈壳体5的接收部51中。然后,将液态的电绝缘固定树脂6从开口52填充到线圈壳体5中的空间中。
在线圈壳体5的一部分上,布置有用于将点火器43电连接到外部电子控制装置的线轴成形模制体210的连接器部240。线轴成形模制体210通过树脂嵌入模制获得,使得中心芯41位于初级线轴21的管状部22中,并且连接器导体25位于连接器部240中。
如图4所示,在线圈壳体5中,形成切口(或凹部)56,线轴成形模制体210的连接器部240安装到该切口(或凹部)56。因此,线圈壳体5壁的轴向L低压侧L2上的一部分由连接器壁部241构成。在连接器壁部241的安装方向D底侧D1上和宽度方向W两侧上的端部分别形成有固持部242,每个固持部242从两侧固持(或夹持)线圈壳体5的切口56的一个边缘部分。
此外,如图1所示,在线圈壳体5位于安装方向D底侧D1的底部53上,形成有构成接头部12的塔部57。此外,在塔部57上,安装有用于在点火线圈1和塞孔71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橡胶58。
(壳体侧肋54)
如图4-6所示,壳体侧肋54形成在线圈壳体5的内表面上,该内表面限定了线圈壳体5在安装方向D底侧D1和轴向L低压侧L2上的内角部531。此外,当沿着宽度方向W观看时,壳体侧肋54是三角形的,并且具有倾斜于轴向L和安装方向D两者延伸的斜侧部(或远端部)541。此外,随着壳体侧肋54从线圈壳体5的内表面沿着轴向L延伸到高压侧L1,壳体侧肋54在宽度方向W上的宽度减小。此外,壳体侧肋54从其根部位置(即,从线圈壳体5的内角部531)到斜侧部541逐渐变细。换句话说,在垂直于代表斜侧部541远侧边缘的线的壳体侧肋54的任何横截面上,壳体侧肋54在宽度方向W上的宽度从线圈壳体5的内表面到斜侧部541减小。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壳体侧肋54形成得如此薄,以至于当点火器43与其抵接时,壳体侧肋54可以发生塑性变形。更具体地说,壳体侧肋54形成为使得其在宽度方向W上的宽度小于线圈壳体5的最小厚度。在线圈壳体5中,壳体侧肋54形成在这样一个位置,即当点火器43从开口52插入线圈壳体5时,壳体侧肋54的斜侧部541的一部分将被安装方向D底侧D1和轴向L低压侧L2上的点火器43角部压碎(或塑性变形)。
通过上述配置,可以通过壳体侧肋54将点火器43压靠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并使点火器43可靠地保持处于受压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方向D底侧D1和轴向L低压侧L2的线圈壳体5内角部531上,在与点火器43在宽度方向W的中心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仅形成一个壳体侧肋54。作为替代方案,如图8所示,在线圈壳体5的内角部531上可以形成多个在宽度方向W上彼此对齐的壳体侧肋54。
此外,一个或多个壳体侧肋54可以替代地形成为在宽度方向W上具有足够大的宽度,从而具有足够高的刚度,从而几乎不会被点火器43塑性变形。
(电绝缘固定树脂6)
电绝缘固定树脂6由热固性树脂形成。具体而言,如图1和7所示,在点火线圈1的制造过程中,将初级线圈2、初级线轴21、次级线圈3、次级线轴31、中心芯41、外芯42和点火器43组装在一起而获得的线圈组件10放置在线圈壳体5中。然后,将液态热固性树脂填充到线圈壳体5中的空间中并在该空间中固化以形成电绝缘固定树脂6。因此,使用电绝缘固定树脂6,所有初级线圈2、初级线轴21、次级线圈3、次级线轴31、中心芯41,外芯42和点火器43在线圈壳体5中彼此固定;并且初级线圈2、次级线圈3、中心芯41、外芯42和点火器43彼此电绝缘。
(点火器43和外芯42之间的间隙)
优选点火器43和面向点火器43的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彼此紧密接触。替代地,在点火器43和面向点火器43的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之间,可形成小于或等于0.13mm的间隙。此处,指定0.13mm为保持点火器43的温度低于或等于150℃所需的值,即使当点火器43消耗的电功率量随着点火线圈1输出的增加而增加时也是如此。
(点火器43和壳体侧肋54之间的抵接)
点火器43相对于线圈组件10布置,其中初级线圈2、次级线圈3、次级线轴31、中心芯41和外芯42组装到线轴成形模制体210。此外,如图7所示,当包括在线圈组件10中的线轴成形模制体210的连接器部240的连接器壁部241安装到线圈壳体5的切口56时,点火器43被放置在线圈壳体5中。
如图4所示,点火器43与设置在线轴成形模制体210的互连部23中的抵接部231抵接,从而被限制移动到安装方向D的开口侧D2。此外,从安装方向D开口侧D2的点火器43端部伸出的点火器导体434分别抵接连接器部240的连接器导体25,从而限制点火器43移动到轴向L低压侧L2。
如图4所示,当连接器壁部241安装到线圈壳体5的切口56时,安装方向D底侧D1和轴向L低压侧L2上的点火器43角部与壳体侧肋54的斜侧部541抵接。此外,此时,点火器43被壳体侧肋54的斜侧部541朝向面向点火器43的外芯42连接芯部422按压,从而与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抵接。
因此,当连接器壁部241进一步移动到安装方向D底侧D1至最终安装位置时,壳体侧肋54的斜侧部541的一部分被安装方向D底侧D1和轴向L低压侧L2上的点火器43角部压碎,点火器43由设置在线轴成形模制体210的互连部23中的抵接部231支撑。因此,通过点火器43咬入壳体侧肋54的斜侧部541的一部分,在其中形成压痕542。
(操作效果)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中,壳体侧肋54形成在线圈壳体5的内表面上;点火器43被壳体侧肋54压靠面向点火器43的外芯42连接芯部422。更具体地说,壳体侧肋54配置为将安装方向D底侧D1的点火器43端部压靠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以防止点火器43的该端部与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分离。
此外,壳体侧肋54具有渐细形状,使得壳体侧肋54朝向轴向L高压侧L1的突出量沿着安装方向D朝向底侧D1增加。当已组装到线轴成形模制体210的点火器43放置到线圈壳体5中时,在安装方向D底侧D1和轴向L低压侧L2的点火器43角部与壳体侧肋54的斜侧部541形成抵接。
此时,点火器43在壳体侧肋54的斜侧部541上滑动,从而向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移位。因此,点火器43可以适当地压靠外芯42。此外,被压靠外芯42连接芯部422的点火器43被夹在初级线轴21的抵接部231和线圈壳体5中的壳体侧肋54之间。因此,可以更有效地将热量从点火器43散发到外芯42。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点火线圈中,在线圈壳体5中未形成壳体侧肋54,点火器43可在设置有线圈组件10的线圈壳体5中相对于安装方向D倾斜,使位于安装方向D底侧D1的点火器43端部与外芯42连接芯部422分离。在这种情况下,从点火器43到外芯42连接芯部422的散热(或传热)效率将降低。相反,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中,可以防止从点火器43到外芯42连接芯部422的散热效率降低。
总之,通过根据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的配置,可以提高从点火器43到外芯42的散热效率。
[第二实施例]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相似的配置。因此,下文将主要描述它们之间的区别。
如前所述,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中,在线圈壳体5中形成壳体侧肋54。
相反,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中,如图9和10所示,在线圈壳体5中没有形成壳体侧肋54。相反,在构成连接器24的线轴成形模制体210的连接器部240中形成连接器侧肋26。此外,图10示出了从轴向L高压侧L1观看的连接器24。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当点火器43被组装到线轴成形模制体210以形成线圈组件10时,点火器43被连接器侧肋26压靠面对点火器43的外芯42连接芯部422。
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11所示,如同第一实施例,初级线轴21和构成连接器24的连接器部240被整体模制为线轴成形模制体210。在连接器部240的连接器壁部241的内表面上,形成用于将点火器43压靠外芯42的连接器侧肋26。连接器侧肋26具有渐细部261和直部262。渐细部261是渐细的,使得渐细部261从连接器壁部241的内表面朝向轴向L高压侧L1的突出量沿着安装方向D朝向开口侧D2增加。直部262形成在渐细部261的开口侧D2并与渐细部261连续。直部262成形为直的,使得直部262从连接器壁部241的内表面朝向轴向L高压侧L1的突出量在安装方向D上是恒定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侧肋26的渐细部261形成为其在宽度方向W上的宽度沿着安装方向D朝向底侧D1减小。如图10所示,在连接器壁部241的内表面上,在与点火器43在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仅形成一个连接器侧肋26。作为替代方案,尽管未在附图中示出,但在连接器壁部241的内表面上可以形成多个在宽度方向W上彼此对齐的连接器侧肋26。此外,一个或多个连接器侧肋26可以替代地形成为没有直部262,即只有渐细部261。
(点火器43和连接器侧肋26之间的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点火器43组装到线轴成形模制体210,以形成线圈组件10;线轴成形模制体210具有已经组装到其上的初级线圈2、次级线圈3、次级线轴31、中心芯41和外芯42。更具体地说,点火器43通过插入在线轴成形模制体210中形成的凹部232中而组装到线轴成形模制体210。在点火器43插入凹部232期间,安装方向D开口侧D2和轴向L低压侧L2的点火器43角部与连接器侧肋26的渐细部261抵接。
此外,此时,点火器43被连接器侧肋26的渐细部261朝着面向点火器43的外芯42连接芯部422按压,从而与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抵接。然后,随着点火器43进一步移动到安装方向D的开口侧D2,点火器43的侧面与连接器侧肋26的直部262抵接,从而使点火器43保持被压靠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的状态。
此外,点火器43与设置在线轴成形模制体210的互连部23中的抵接部231抵接,从而被限制移动到安装方向D的开口侧D2。此后,当线轴成形模制体210的连接器部240的连接器壁部241安装到线圈壳体5的切口56时,将具有组装到线轴成形模制体210的点火器43的线圈组件10放置到线圈壳体5的接收部51中(参见图9)。
(操作效果)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中,连接器侧肋26形成在构成连接器24的连接器部240的连接器壁部241的内表面上;连接器壁部241安装到线圈壳体5。连接器侧肋26将点火器43压靠面向点火器43的外芯42连接芯部422。连接器侧肋26具有渐细部261,其渐细使得渐细部261从连接器壁部241的内表面朝向轴向L高压侧L1的突出量沿着安装方向D朝向开口侧D2增加。当点火器43组装到线轴成形模制体210以形成线圈组件10时,点火器43与连接器侧肋26的渐细部261抵接。
此时,点火器43在连接器侧肋26的渐细部261上滑动,从而向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移位。因此,点火器43可以适当地压靠外芯42。此外,被压靠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的点火器43被夹在初级线轴21的抵接部231和线圈壳体5中的连接器侧肋26之间。因此,可以更有效地将热量从点火器43散发到外芯42。
总之,通过根据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的配置,可以提高从点火器43到外芯42的散热效率。
此外,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可以被修改为进一步具有在线圈壳体5中形成的壳体侧肋54。在这种情况下,点火器43将被连接器侧肋26和壳体侧肋54压靠面向点火器43的外芯42连接芯部422。因此,可以更有效地使点火器43和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彼此紧密接触。
[第三实施例]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具有与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相似的配置。因此,下文将主要描述它们之间的区别。
如前所述,在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中,连接器24与初级线轴21一体成形为一个整体。
相反,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中,如图13所示,连接器24与初级线轴21分开成形。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当连接器24的连接器壁部241安装到已放置有点火器43、外芯42等的线圈壳体5的切口56时,点火器43被连接器24压靠面对点火器43的外芯42连接芯部422。
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连接器24的连接器壁部241的内表面上,形成如第二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侧肋26。连接器壁部241安装到线圈壳体5的切口56,以形成线圈壳体5的一部分。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器壁部241的内表面上还形成抵接部27,其与点火器43的安装方向D开口侧D2的端部抵接。
抵接部27与连接器侧肋26连续形成。更具体地说,抵接部27形成在连接器侧肋26在安装方向D的开口侧D2上,紧邻连接器侧肋26。通过抵接部27,可以限制点火器43向安装方向D开口侧D2移动。应当注意的是,抵接部27可以替代地与连接器侧肋26分开成形。此外,可以形成在宽度方向W上彼此对齐的多个抵接部27。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在线圈壳体5限定安装方向D底侧D1和轴向L低压侧L2的内角部531的内表面上形成如第一实施例中的壳体侧肋54。壳体侧肋54的形状使其不会被点火器43塑性变形。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线圈壳体5的底部53的内表面上,形成与壳体侧肋54连续的抵接部55,从而与点火器43的安装方向D底侧D1的端部抵接。应当注意的是,抵接部55可以替代地与壳体侧肋54分开成形。此外,可以形成多个在宽度方向W上彼此对齐的抵接部55。
通过在线圈壳体5中形成的抵接部55,可以从安装方向D的底侧D1支撑点火器43。点火器43夹在连接器24的抵接部27和线圈壳体5的抵接部55之间,因此在安装方向D上位于线圈壳体5中。
应当注意,抵接部55也可以形成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的线圈壳体5中,其中初级线轴21和连接器24被整体模制为线轴成形模制体210。
(点火器43和连接器侧肋26之间的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点火器43与线圈组件10一起放置在线圈壳体5中,其中初级线圈2、次级线圈3、次级线轴31、中心芯41和外芯42组装到线轴成形模制体210。然后,如图14所示,连接器24的连接器壁部241安装到线圈壳体5的切口56。
此时,安装方向D开口侧D2和轴向L低压侧L2的点火器43角部与连接器侧肋26的渐细部261抵接。此外,点火器43被连接器侧肋26的渐细部261朝着面向点火器43的外芯42连接芯部422按压,从而与外芯42的连接芯部422抵接。然后,随着连接器24的连接器壁部241进一步向安装方向D的底侧D1移动,连接器24的抵接部27和线圈壳体5的抵接部55都与点火器43抵接。因此,点火器43沿安装方向D位于线圈壳体5中,并保持为被压靠面向点火器43的外芯42连接芯部422的状态。
根据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具有与根据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相同的操作效果。
[第四实施例]
图15-24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在这些点火线圈1中,对于每一对连接的点火器导体434(即点火器43的电导体)和连接器导体25(即连接器24的电导体),每一对连接的点火器导体434和连接器导体25中的至少一个中形成有弹性变形部435或253。
具体地说,每个点火器导体434从点火器43模制树脂433的安装方向D开口侧D2的端部向安装方向D的开口侧D2突出。另一方面,每个连接器导体25的一端从线轴成形模制体210的连接器部240向线圈壳体5的外部突出,另一端从连接器部240向线圈壳体5的内部突出(参见图1和2)。
此外,每个连接器导体25沿轴向L面对一个相应的点火器导体434,并连接到相应的点火器导体434。对于每一对相应的连接器导体25和点火器导体434,该相应对的连接器导体25和点火器导体434中的至少一个被形成为朝它们彼此接近的方向略微倾斜,以便易于将它们彼此紧密接触。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的一部分。在该点火线圈1中,每个连接器导体25中形成有弹性变形部253。弹性变形部253由基本上为U形且具有弹性可变形弹簧结构的折返部254构成。更具体地说,每个连接器导体25由导电板状材料形成。板状材料的一部分沿垂直于板表面的厚度方向折回,形成折返部254。每个连接器导体25弯曲以具有面对相应点火器导体434的面对部251和垂直于面对部251延伸且不面对相应点火器导体434的非面对部252。折返部254形成在非面对部252中。此外,在面对部251中,形成与点火器导体434接触的凸部251A。
折返部254可以如图15所示弯曲,或者如图16所示折回以具有一对平行部分。作为另一种替代方案,折返部254可以多次折回以具有多于两个的平行部分,如图17所示。
如图18所示,折返部254可以替代地通过折回面对部251的远端部来形成。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折返部254可以形成为具有平行于相应点火器导体434的两个或更多部分。
图19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点火线圈1的一部分。在该点火线圈1中,每个点火器导体434中形成有弹性变形部435。弹性变形部435由基本上为Z形且具有弹性可变形弹簧结构的弯曲部436构成。更具体地说,每个点火器导体434由导电板状材料形成。板状材料的一部分沿着垂直于板表面的厚度方向折回,形成弯曲部436。此外,弯曲部436向着轴向L的低压侧L2偏离点火器导体434从点火器43的安装方向D开口侧D2的端部伸出的位置。
可以修改图19中所示的点火线圈1,使得每个连接器导体25中形成有如图15-18所示的弹性变形部253(或折返部254),每个点火器导体434中形成有弹性变形部435(或弯曲部436)。
如图20所示,弹性变形部253可以替代地由缩窄部255构成,此处连接器导体25的厚度和因此横截面积减小。缩窄部255可构成连接器导体25弹性变形的起点,因为连接器导体25的厚度和因此横截面积在缩窄部255处最小。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缩窄部255可形成在连接器导体25的非面对部252中,该非面对部252垂直于面对部251延伸,且不面对相应的点火器导体434。此外,可通过减小形成连接器导体25的板状材料的一部分的厚度来获得缩窄部255。
如图21所示,弹性变形部435可以替代地由缩窄部437构成,此处点火器导体434的厚度和因此横截面积减小。此外,如图22所示,弹性变形部253可由缩窄部255构成,而弹性变形部435由缩窄部437构成。
如图23所示,可以替代地通过减小形成连接器导体25的非面对部252的板状材料的一部分的宽度来获得缩窄部255。此外,图23显示了从安装方向D的开口侧D2观看的点火线圈1的一部分。
如图24所示,可以替代地通过减小形成点火器导体434的板状材料的一部分的宽度来获得缩窄部437。此外,图24示出了从轴向L的高压侧L1观看的点火线圈1的一部分。
(操作效果)
当点火器43被壳体侧肋54或连接器侧肋26压靠面向点火器43的外芯42连接芯部422时,将在每对相应的连接器导体25和点火器导体434的接触部分中诱导应力。此时,对于每对相应的连接器导体25和点火器导体434,连接器导体25的弹性变形部253和/或点火器导体434的弹性变形部435将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减小在连接器导体25和点火器导体434的接触部分中诱导的应力。因此,在点火线圈1的组装期间,可以防止在点火器43的电路形成部431中诱导不必要的应力;电路形成部431包括开关元件。
应注意,上述弹性变形部253和435也可形成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点火线圈1的连接器导体25和点火器导体434中,其中连接器24与初级线轴21分开成形。此外,每个连接器导体25可以具有作为其弹性变形部253的折返部254和缩窄部255两者。类似地,每个点火器导体434可以具有作为其弹性变形部435的弯曲部436和缩窄部437两者。
虽然已经示出并描述了上述特定实施例和修改,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进一步的修改、更改和改进。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内燃机的点火线圈(1),所述点火线圈包括:
初级线圈(2),其配置为被供电;
次级线圈(3),其设置在所述初级线圈的外部并与所述初级线圈同轴,所述次级线圈配置为在所述初级线圈的供电中断时产生感应电动势;
中心芯(41),其设置在所述初级线圈的内部;
外芯(42),其为四边环形,以使其四个部分分别位于所述次级线圈在轴向(L)上的相反侧和所述次级线圈在垂直于所述轴向的宽度方向(W)上的相反侧,所述外芯和所述中心芯一起在所述点火线圈中形成闭合磁路;
点火器(43),其包括开关元件,所述开关元件配置为选择性地允许和中断所述初级线圈的供电,所述点火器在所述外芯的轴向低压侧(L2)设置成与所述外芯相邻;
线圈壳体(5),其在安装方向(D)的一侧具有开口(52),在所述安装方向的另一侧具有底部(53),所述安装方向垂直于所述轴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两者,所述线圈壳体中接收所有的所述初级线圈、所述次级线圈、所述中心芯、所述外芯和所述点火器;以及
电绝缘固定树脂(6),其填充在所述线圈壳体中的空间中,以将所述初级线圈、所述次级线圈、所述中心芯、所述外芯和所述点火器固定在所述线圈壳体中,同时使它们彼此电绝缘,
其中
在所述线圈壳体的在所述安装方向的所述底部侧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从所述线圈壳体的所述内表面突出到所述轴向的高压侧(L1)的壳体侧肋,所述高压侧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低压侧相反,
所述壳体侧肋具有渐细形状,使得所述壳体侧肋到轴向高压侧的突出量沿着所述安装方向朝向所述底部侧增加,以及
所述壳体侧肋设置成抵接所述点火器的在安装方向底部侧和所述轴向低压侧的角部,从而将所述点火器压靠所述外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线圈,其中所述壳体侧肋具有相对于所述轴向和所述安装方向倾斜延伸的斜侧部(541),
所述壳体侧肋是渐细的,以使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从所述线圈壳体的所述内表面到所述斜侧部减小,以及
所述壳体侧肋形成在如此的位置以使得在所述点火器从所述开口插入所述线圈壳体期间,所述斜侧部的一部分被所述点火器的所述角部压碎。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线圈,还包括上面缠绕有所述初级线圈的初级线轴(21),
其中
所述初级线轴具有抵接部(231),其抵接所述点火器的在所述安装方向的开口侧的端部,以及
在所述线圈壳体的所述底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壳体侧肋连续或分开的抵接部(55),以抵接所述点火器的在所述安装方向底部侧的端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线圈,还包括连接器(24),其安装到所述线圈壳体以突出到所述线圈壳体外部,所述连接器具有构成所述线圈壳体的在所述轴向低压侧的一部分的连接器壁部(241),
其中
在所述连接器壁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从所述连接器壁部的所述内表面突出到所述轴向高压侧(L1)的连接器侧肋(26),
所述连接器侧肋具有渐细部(261),其渐细使得所述渐细部从所述连接器壁部的所述内表面到所述轴向高压侧的突出量沿着所述安装方向朝向所述开口侧增加,以及
所述连接器侧肋设置成将所述点火器压靠所述外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点火线圈,其中在所述连接器壁部的内表面上,还形成有抵接部(27),其抵接所述点火器的在所述安装方向开口侧的端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点火线圈,其中所述点火器包括电导体(434),其从所述点火器在所述安装方向开口侧的端部突出到所述开口侧,
所述连接器包括电导体(25),其设置成在所述轴向上面对所述点火器的电导体并连接到所述点火器的电导体,以及
所述点火器和所述连接器的电导体中的至少一个中形成有弹性变形部(435,253)。
7.一种用于内燃机的点火线圈(1),所述点火线圈包括:
初级线圈(2),其配置为被供电;
次级线圈(3),其设置在所述初级线圈的外部并与所述初级线圈同轴,所述次级线圈配置为在所述初级线圈的供电中断时产生感应电动势;
中心芯(41),其设置在所述初级线圈的内部;
外芯(42),其为四边环形,以使其四个部分分别位于所述次级线圈在轴向(L)上的相反侧和所述次级线圈在垂直于所述轴向的宽度方向(W)上的相反侧,所述外芯和所述中心芯一起在所述点火线圈中形成闭合磁路;
点火器(43),其包括开关元件,所述开关元件配置为选择性地允许和中断所述初级线圈的供电,所述点火器在所述外芯的轴向低压侧(L2)设置成与所述外芯相邻;
线圈壳体(5),其在安装方向(D)的一侧具有开口(52),在所述安装方向的另一侧具有底部(53),所述安装方向垂直于所述轴向和所述宽度方向两者,所述线圈壳体中接收所有的所述初级线圈、所述次级线圈、所述中心芯、所述外芯和所述点火器;
连接器(24),其安装到所述线圈壳体以突出到所述线圈壳体的外部,所述连接器具有构成所述线圈壳体的在所述轴向低压侧的一部分的连接器壁部(241);以及
电绝缘固定树脂(6),其填充在所述线圈壳体中的空间中,以将所述初级线圈、所述次级线圈、所述中心芯、所述外芯和所述点火器固定在所述线圈壳体中,同时使它们彼此电绝缘,
其中
在所述连接器壁部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从所述连接器壁部的所述内表面突出到所述轴向的高压侧(L1)的连接器侧肋(26),所述高压侧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低压侧相反,
所述连接器侧肋具有渐细部(261),其渐细使得所述渐细部从所述连接器壁部的所述内表面到轴向高压侧的突出量沿着所述安装方向朝向所述开口侧增加,以及
所述连接器侧肋设置成将所述点火器压靠所述外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点火线圈,其中在所述连接器壁部的内表面上,还形成有抵接部(27),其抵接所述点火器的在安装方向开口侧的端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点火线圈,还包括上面缠绕有所述初级线圈的初级线轴(21),
其中
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初级线轴一体形成为一个整体,以及
所述初级线轴具有抵接部(231),其抵接所述点火器的在所述安装方向开口侧的端部。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点火线圈,其中所述点火器包括电导体(434),其从所述点火器在所述安装方向开口侧的端部突出到所述开口侧,
所述连接器包括电导体(25),其设置成在所述轴向上面对所述点火器的电导体并连接到所述点火器的电导体,以及
所述点火器和所述连接器的电导体中的至少一个中形成有弹性变形部(435,253)。
CN202111054641.1A 2020-09-10 2021-09-09 内燃机点火线圈 Pending CN11417130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51710 2020-09-10
JP2020151710A JP7484600B2 (ja) 2020-09-10 2020-09-10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71308A true CN114171308A (zh) 2022-03-11

Family

ID=80469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54641.1A Pending CN114171308A (zh) 2020-09-10 2021-09-09 内燃机点火线圈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76739B2 (zh)
JP (1) JP7484600B2 (zh)
CN (1) CN114171308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28990A (ja) 2005-05-24 2006-12-07 Hanshin Electric Co Ltd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5084453B2 (ja) 2007-11-02 2012-11-28 ダイヤモンド電機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4978497B2 (ja) 2008-02-11 2012-07-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コイル
JP5664283B2 (ja) 2011-01-28 2015-02-0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48839B2 (ja) 2011-12-12 2016-07-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6028686B2 (ja) 2013-07-10 2016-11-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のイグナイタ接合構造
JP6409484B2 (ja) 2014-10-10 2018-10-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6536284B2 (ja) 2015-08-24 2019-07-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JP6977512B2 (ja) * 2017-11-30 2021-12-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7225728B2 (ja) 2018-11-21 2023-02-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点火コイ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76883A1 (en) 2022-03-10
US11776739B2 (en) 2023-10-03
JP7484600B2 (ja) 2024-05-16
JP2022045941A (ja) 2022-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253606B1 (en) Stick-type ignition coil having improved structure against crack or dielectric discharge
JP5018319B2 (ja) 点火コイル
US7212092B2 (en) Device for energy storage and energy transformation
US7626481B2 (en) Ignition coil
CN111210984B (zh) 点火线圈单元
CN114171308A (zh) 内燃机点火线圈
US6191674B1 (en) Ignition coil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8166582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3207076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5294209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3629983B2 (ja) 点火コイル
US11107625B2 (en) Ignition coil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5038171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3705289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3994844B2 (ja) 点火コイル
JP7191177B1 (ja) 点火コイル
US20030230292A1 (en) Ignition apparatus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22143012A (ja)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JPH062643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JP2004019460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330679B2 (ja) 点火コイル
JP2008025495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JP2022143011A (ja)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JP2000277362A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コイル
CZ20011952A3 (cs) Zapalovací cívka pro motorová vozidl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